史祥,字世休,是朔方人。他爸爸宁,是周朝的少司徒。史祥从小就有文武才能,在周朝的时候当过太子车右中士,后来继承了武遂县公的爵位。

高祖皇帝登基后,任命史祥为仪同,让他管理交州事务,还提升了他的爵位,封他为阳城郡公。史祥在交州当官期间,政绩不错,很受百姓爱戴。几年后,他又升职为骠骑将军。

在讨伐陈朝的战争中,史祥跟着宜阳公王世积,率领水军从九江出发。史祥作为先锋,和陈朝军队交战,打败了敌人,并且攻占了江州。皇上听说后非常高兴,下了一道圣旨说:“朕因为陈叔宝父子篡权夺位,残害百姓,所以才命令军队去解救他们。那些小股敌人,仗着长江天险,竟然敢用船只来对抗我们的军队。史祥将军你亲自率领部队,抓住战机奋勇作战,击沉敌船,俘获大量敌人,你的功劳很大!我还听说你率领军队攻下了江州。行军总管、襄邑公贺若弼已经攻占了京口,新义公韩擒虎也攻克了姑熟。你率领的骠骑军渡过长江后,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晋王军队很快就要进入建业,平定吴越地区,胜利指日可待。史祥将军你很有才能,志向远大,朕一直都知道。你善于筹划战略,我会重重赏赐你,让你功成名就,名垂青史!”皇上于是提升史祥为上开府。不久,他又被任命为蕲州总管,没过多久,又被征召为左领左右将军。

后来,史祥又作为行军总管,跟随晋王杨广去灵武讨伐突厥,打败了突厥军队。之后,史祥升任右卫将军。

仁寿年间,史祥率领军队驻扎在弘化,以防备突厥人的入侵。隋炀帝还在东宫的时候,曾经给史祥写过一封信,信里写着:

这位将军啊,常年镇守边疆,把那些胡人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战事平息后,他还经常组织狩猎,那英勇的气概,连李广和魏尚都要自愧不如呢!要说这功劳,只有你才能比得上他们。我以前推荐你领兵,你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边塞威震敌军,把那些胡人赶到了大漠深处。当时咱们一起在军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看到龙城就热血沸腾,看到狼居就怒火中烧。将军你真是个英才,勇猛无敌,只可惜事与愿违,让你不得不屈就于现状。每每想起这些,我都替你感到辛苦。

将军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心意,就像胶水一样粘牢,我对你一直都敬重有加,咱们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融洽。最近我跟着皇帝出行,听说要回京城了,本来我是要去南方边境述职,向各属国宣示朝廷旨意的,没想到皇上却把我调到了少阳宫当差,我战战兢兢的,感觉就像走在冰面上一样提心吊胆。要是能像以前那样,在边境建功立业,征讨四方,像古代贤臣那样治理百姓,尽到臣子的职责,那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也是我心甘情愿的。我仰慕那些古代贤臣,希望能效仿他们为国家效力。可是现在让我来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肩负着如此重任,我实在力不从心啊!只能希望老朋友们能帮我弥补不足。

这段时间我因为监国事务比较繁忙,又加上身体抱恙,只能在宫中休养,厌倦了北阁的清冷孤寂,也放弃了南皮的狩猎活动。博望苑里,缺少像你这样的贤才,飞盖园的宴会,也失去了往日的乐趣。亲朋好友都离我远去了,只有琴书相伴,我常常思念着你,就像得了重病一样难受。

祥答书曰:

哎,我接到命令,心里感激涕零,这份恩情我铭记在心,都写在信里了。没想到我正身处冰天雪地,突然就调到了温暖的南方,真是让人又惊又喜!我从小没学过打仗,一辈子都赶上了太平盛世,多亏了祖上留下的家底,才能在宫里当差。我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担当不起重任,哪敢跟古代那些名将相比呢?

前些日子,咱们大军出征,天助我大胜,旗帜飘扬在边疆,威名远播海外。那时候,猛将如云,谋士无数。而我这种人,只能混在普通士兵里,能跟着大部队行动,不被落下,就已经很幸运了。所以,我总是效仿雷、陈二位将军,学习刘、葛二位先生,相信圣人那种谦逊的态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模仿的。为什么呢?因为大河湖泊,污水都会流向它;高大的松柏,藤萝也会攀附它。我的这点小心思,孟侯您肯定也明白。

您啊,真是德行高尚,光芒万丈,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才能太平。这可是圣贤的境界,不是我们这些小人物能理解的!听说您现在闲暇时间多,正在潜心修养,读读六经,研究百家学说,还经常去西园会见宾客,到南皮游玩。您以前对我的恩情,我时刻不敢忘记。我虽然只是个小官,在边疆风吹日晒,但我的心一直牵挂着朝廷。每当夜深人静,看着月光,我就想起以前跟随您出行的场景,想着能有机会再次侍奉您。边关和京城相隔千里,山高路远,我望着天上的云彩,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啊。

太子殿下待我也很好。

隋炀帝登基后,汉王谅造反,派将领綦良从滏口攻打黎阳,堵住了白马津,又派余公理从太行山下来进攻河内。皇帝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驻军在河阴,但很久都没能渡过黄河。杨素跟手下军官说:“余公理这个人轻敌冒进,没啥本事,又刚取得一点小胜利,就觉得自己的兵多能靠得住。兵多就容易骄傲自大。再说河北那些人本来就没啥军事经验,就是一群凑合在一起的市民去打仗,依我看,根本不足为虑。”于是杨素下令全军制作攻城器械。余公理派人探查到了杨素的行动,果然在河阳内城屯兵以防备杨素。杨素就让船停靠在南岸,余公理集中兵力来抵挡。杨素就挑选精锐部队从下游偷偷渡河,余公理率领大军抵抗。杨素到达须水,两军对峙,余公理还没来得及列好阵型,杨素就下令猛攻,大获全胜。

然后杨素东进黎阳讨伐綦良等人。綦良摆开阵势等待,两军还没交战,綦良就丢下军队逃跑了。于是他的军队溃不成军,杨素率兵追击,杀了一万多人。杨素因此被晋升为上大将军,皇帝赏赐他绢帛七千匹,歌妓十名,良马二十匹,还把他调任为太仆卿。皇帝还亲自赐诗一首给杨素:

“伯煚朝寄重,夏侯亲遇深。贵耳唯闻古,贱目讵知今,早厓劲草质,久有背淮心。扫逆黎山外,振旅河之阴。功已书王府,留情《太仆箴》。”

杨素上表谢恩,皇帝又下诏书说:“去年辛苦你出兵讨伐河朔的叛军,当时叛军堵塞了关隘,占据粮仓,阻断黄河,百姓被迫跟着造反,人数众多啊。你尽心尽力,奋勇作战,一下子就平定了叛乱。《诗经》里不是说了吗:‘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如果不是你这样的英才,有如此卓越的才能和谋略,谁能做到这些呢!所以我就随便写几句表达一下我的心意,你也不用多谢了。”

先说说我爹,他啊,先当上了鸿胪卿。那时候突厥启民可汗要来朝见皇上,皇上就派我爹去迎接他。后来又去打吐谷浑,我爹带兵走小路偷袭敌人,打赢了,俘虏了一千多男女。皇上赏了他六十个奴婢,三百匹马,还升他官,先做了左光禄大夫,后来又当了左骁卫将军。结果在辽东那场仗,走蹋顿道,没打赢,反而败了,所以皇上就把他免职了,让他回家当老百姓。没过多久,又让他去当燕郡太守,结果被贼人高开道给围住了。我爹就装病,不理政事了。等城破了,高开道还挺客气地对待他。后来高开道跟罗艺和好了,就把我爹送去了涿郡,我爹就在路上死了。

我爹还有个儿子,就是我,叫义隆,在永年县当县令。我爹还有个哥哥,叫云,字世高;还有个弟弟,叫威,字世仪,兄弟几个都挺有能力的。我叔父云做到莱州刺史、武平县公;我叔父威做到武贲郎将、武当县公。

再说说我外祖父元寿,字长寿,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是魏朝的侍中、邵陵王;他爹是周朝的凉州刺史。我外祖父从小就没了爹,人特别孝顺。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悲伤得瘦骨嶙峋,整个家族和乡里的人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侍奉母亲特别孝顺,远近闻名。长大后,为人正直,还读了不少书。周武帝刚当皇帝的时候,封他为隆城县侯,食邑一千户;到了保定四年,又改封为仪陇县侯,官拜仪同三司。隋朝开皇初年,要打陈朝,因为我外祖父很有想法,很能干,就被派去淮浦监督造船,因为造船厉害而闻名。开皇四年,他又参与督造漕渠,被任命为尚书主爵侍郎。开皇八年,跟着晋王去打陈朝,被任命为行台左丞,还兼管元帅府的事务。陈朝灭亡后,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丞。有一次,高祖皇帝在御花园射箭,文武百官都跟着去了。开府萧摩诃的妻子快死了,萧摩诃就请求皇上允许他的儿子去江南收取家产,御史们看到了却没吭声。我外祖父就上奏弹劾他,说:

我听说啊,天道的运行无声无息,万物遵循着春夏秋冬的规律生长变化,圣明的皇帝垂拱而治,政务都由百官负责。御史的职责,就是纠察百官的过失,如果正直的人不挺身而出,法律的尊严又该托付给谁呢?

这月初五,皇帝的车驾移到射苑,萧摩诃这厮,身为开府仪同三司,竟然在皇帝亲临射苑观礼的时候,奏请皇帝允许他儿子萧世略去江南收回家产。他老婆病危在床,命不久矣,就算他老婆死了,萧世略也不该这个时候去江南啊!我琢磨着,人伦的根本,夫妻情义最为重要,夫妻之间互相扶持,就像乌鸦喂养老鸦一样,理应互相照顾,不能有丝毫亏欠。可萧摩诃这老小子,为了钱财,竟然忘了夫妻情义,还让儿子丢下病危的母亲去发财!他这话刚说出口,名教的准则就都被他扔到爪哇国去了!更可气的是,殿内侍御史韩微之等人,亲眼所见,却竟然没有弹劾他!他们要是知道这事不对却没管,那就是包庇纵容;要是他们觉得这事没问题,那他们的理性和见识也太差劲了!

我仔细查阅了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左庶子、检校治书侍御史刘行本的履历,他出入宫廷,深受皇帝信任,掌管着御史台,时间也不短了,按理说应该能够整顿官场风气,净化社会风尚。可他身为法司官员,却违背了法律的准则,丢尽了脸面,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虽然职位不高,但身处朝堂,不能坐视不管,所以特地写了这份奏章上报。至于刘行本和韩微之等人,我认为应该交给大理寺审理。

皇上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奏章。后来,我被授予太常少卿的职位。几年后,我被任命为基州刺史,在任期间以清廉著称。之后回到朝廷,担任太府少卿,并升任开府。隋炀帝继位后,汉王谅起兵造反,左仆射杨素担任行军元帅,我担任长史。每次遇到敌人,我总是冲在士兵前面,因此立下战功,被授予大将军的称号,后来升任太府卿。四年后,我被任命为内史令,跟随皇帝西征吐谷浑。我率领军队驻扎在金山,东西两侧的营地绵延三百多里,将吐谷浑的首领围困起来。战役结束后,我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七年后,我兼任左翊卫将军,跟随皇帝征讨辽东,行军到涿郡时,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皇帝非常悲痛,哭得很伤心。朝廷追赠我为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谥号为“景”。

子敏这个人啊,挺有才华,口才也很好,但是为人轻率,喜欢冒险,还爱耍小聪明。他死了以后,皇帝还挺想念他的,就提拔他当了守内史舍人。可这家伙,居然跟一些赌徒混在一起,还经常把宫里的秘密泄露出去。后来,化及造反了,子敏就参与了策划,还假装被任命为内史侍郎,结果被沈光给杀了。

说白了,子敏就是个有本事但靠不住的人。皇帝念着旧情提拔了他,结果他却辜负了皇帝的信任,跟赌徒鬼混,还把宫里的机密往外说,最后参与叛乱,被杀也是活该。 他那点小聪明,最终害了他自己。

杨义臣,是代州人,本来姓尉迟。他爹尉迟崇,在北周当过仪同大将军,带兵驻守在恒山。那时候,杨坚(高祖)是定州总管,尉迟崇觉得杨坚相貌不凡,就主动和他结交,杨坚对他也很亲近。后来杨坚当了丞相,尉迥造反了,尉迟崇因为和尉迥是亲戚,就把自己关进监狱,派人去向杨坚请罪。杨坚写信安慰他,马上派人把他快马加鞭地接回朝中,还经常让他在自己身边侍奉。开皇初年,杨坚封尉迟崇为秦兴县公。一年多以后,尉迟崇跟着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去周盘打突厥,英勇作战,战死了。朝廷追赠他大将军、豫州刺史的官职,并让他的儿子杨义臣继承他的爵位。

那时候杨义臣还小,在宫里长大,不到二十岁,就奉命在宫里当侍卫好几年,皇上赏赐他很多东西。皇上有一次闲聊的时候,说起以前的旧部下,看着杨义臣感叹了好久,然后就下诏说:“我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天下不太平,很多坏人作乱,那些有识之士,都是我非常重视的。尉迟崇和尉迥,本来是亲戚,尉迥在邺城造反,尉迟崇当时在常山,管着军队,和尉迥是邻居又是亲戚,他懂得大是大非,明白天理人情,就主动向我坦白,怕被牵连,把自己交给官府,请求回到我身边。后来突厥入侵,他奋勇杀敌,不怕牺牲,最终战死沙场。他忠心耿耿,为国捐躯,虽然我已经给了他很高的官职和赏赐,并且让他的功劳流传后世,但这还不足以表达他对我的忠心,表彰他的节义。所以,赐杨义臣改姓杨,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把他列入皇族族谱,成为我的皇从孙。”没过多久,杨义臣被任命为陕州刺史。

杨义臣为人谨慎厚道,擅长骑射,有将才,所以皇上很器重他。后来突厥达头可汗入侵边境,杨义臣作为行军总管,率领三万步骑兵从白道出击,与敌人遭遇,打了一场大胜仗。第二年,突厥又来犯,雁门、马邑地区受灾严重。杨义臣率军迎战,把突厥人赶出了边境,他还追击到打斤山,与敌人再次相遇。这时,太平公史万岁也率军赶到,杨义臣和史万岁合兵一处,大败突厥军。可惜的是,史万岁后来被杨素陷害而死,杨义臣的功劳却没被记录下来。仁寿初年,杨义臣被任命为朔州总管,皇上还赏赐给他御用的铠甲。

隋炀帝刚继位,汉王杨谅就在并州造反。当时时代州总管李景被汉王的将领乔钟葵围困住了,皇帝就下令让这位义臣(文中未指名道姓,下同)去救援。义臣带着两万步骑兵,晚上从西陉出发,天亮的时候已经走了几十里路。乔钟葵看到义臣的兵力很少,就倾巢而出抵抗。

乔钟葵手下一个叫王拔的副将特别勇猛,擅长使用一种叫“矛肖”的武器,别人根本射不中他,他经常带着几个骑兵冲进敌阵。义臣很头疼这个问题,就公开招募能对付王拔的人。车骑将军杨思恩主动请缨。义臣看到杨思恩气势雄壮,勇猛异常,就看着他说道:“好样的壮士!”还赏了他一杯酒。杨思恩看见王拔站在阵后,就把酒杯摔在地上,策马冲了过去。他冲锋陷阵了两次都没能拿下王拔,义臣又派了十几个骑兵跟随他。杨思恩终于冲破敌阵,杀了几个人,一直冲到了王拔的旗帜下。

双方短兵相接的时候,跟随杨思恩的骑兵都撤退了,杨思恩被王拔杀死了。王拔乘胜追击,义臣的军队向北溃逃了十多里。后来,义臣花重金买回了杨思恩的尸体,痛哭不已,全军将士都跟着哭泣。那些逃跑的骑兵都被腰斩了。义臣因为自己兵力不足,就从军营里收集了几千头牛驴,又调集了几百名士兵,每人拿一面鼓,偷偷地把牛驴赶到山谷里,然后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到了下午,义臣再次与乔钟葵的军队交战。战斗一开始,义臣就命令赶牛驴的人迅速冲锋。一时间,鼓声震天,尘土飞扬,乔钟葵的军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是伏兵出来了,结果大溃败,义臣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他们。因为这次战功,义臣被提升为上大将军,赏赐了大量的财物,包括布匹两千段,各种丝绸五百段,十个歌女,二十匹好马。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相州刺史。三年后,被征召回朝担任宗正卿,没过多久,又升任太仆卿。

后来,义臣跟随军队征讨吐谷浑,被命令驻守琵琶峡,连营八十里,南面与元寿接壤,北面与段文振接壤,合力围困吐谷浑王于覆袁川。之后,他又参加了征讨辽东的战争,担任先锋官,负责肃慎道方向。到达鸭绿水,与乙支文德作战,每天都能取得七场胜利。后来,与其他军队一起战败,最终被免职。不久之后,他又恢复了职位。第二年,被任命为军副,与大将军宇文述一起攻打平壤。到达鸭绿水时,碰上杨玄感造反,于是班师回朝,被任命为检校赵郡太守。

后来,妖贼向海公聚集大量人马作乱,在扶风、安定一带烧杀抢掠,义臣奉命平定了叛乱。随后,他又跟随皇帝再次征讨辽东,被提升为左光禄大夫。当时,渤海的高士达和清河的张金称结伙为盗,聚集了数万人马,攻陷了许多郡县。皇帝派将军段达去讨伐,但没能成功。于是,皇帝下令让义臣率领从辽东撤兵的数万士兵前去讨伐,义臣大败士达,斩杀了张金称。他还招降了许多叛贼,进入豆子,讨伐格谦并将其俘获,并将战报上奏朝廷。

皇帝厌恶他的名声太大,就急忙把他召回朝廷,结果叛贼因此再次猖獗起来。义臣因为立下战功被提升为光禄大夫,不久后又升任礼部尚书,不久后去世。

卫玄,字文升,是河南洛阳人。他爷爷卫悦做过魏国的司农卿,他爸爸卫剽做过侍中和左武卫大将军。卫玄从小就有见识和才能。周武帝还在当藩王的时候,就把他招来当记室。后来卫玄升迁为给事上士,继承了兴势公的爵位,食邑四千户,又转任宣纳下大夫。

周武帝亲政后,任命卫玄为益州总管长史,还赏赐给他一条镶嵌着万颗钉子的宝带。卫玄之后升迁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府中大夫,负责管理内史事务,还兼任京兆尹,当时大家都说他办事能力强。到了宣帝时期,因为触怒了皇帝,卫玄被免官了。

隋文帝当上丞相后,让卫玄去熊州处理政务。后来和州的蛮族造反,卫玄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平定了叛乱。隋文帝登基后,卫玄被提升为淮州总管,并被封为同轨郡公,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免官。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岚州刺史。正赶上修筑长城的工程,朝廷就派卫玄去监督。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朔州总管。后来又做了卫尉少卿。

仁寿年间,山里的獠人作乱,卫玄被派去担任资州刺史,去平定叛乱。卫玄到任后,獠人正围攻大牢镇。卫玄只带了一匹马就去了獠人的营地,对他们说:“我是刺史,奉了皇帝的命令来安抚你们,不要害怕!”那些贼人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卫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些首领都被感动了,就解除了兵围离开了。前后有十多万人归顺朝廷。

隋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两千匹绢,并任命他为遂州总管,同时负责剑南地区的安抚工作。隋炀帝即位后,又征召卫玄回朝担任卫尉卿。那些夷族和獠族都很舍不得他,送了他数百里。卫玄对他们说:“皇帝的命令不能违抗,我不能久留。”然后和他们告别,夷族和獠族都哭着送别了他。

一年多后,卫玄升迁为工部尚书。后来又担任魏郡太守,仍然保留工部尚书的职位。隋炀帝对卫玄说:“魏郡是有名的大城市,又是重要的战略要地,百姓中有很多奸邪之徒,所以才让你去那里。魏郡离京城不算远,你应该经常回来,向我汇报朝政。”然后赏赐给他五百匹布,让他去了。

没过多久,卫玄被任命为右候卫大将军,兼任左候卫的事务。大业八年,他升任刑部尚书。辽东战役时,他被任命为右御卫大将军,率领军队增援地道。当时很多军队都打了败仗,只有卫玄率领的军队完整地撤了回来。之后他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

大业九年,皇帝到辽东,让卫玄和代王杨侑留守京城,任命卫玄为京兆内史,仍然保留尚书的职位。皇帝授权他可以便宜行事,并命令代王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他。

杨玄感造反,包围了东都洛阳。杨文升带着七万步骑兵去救援。到了华阴,他让人挖开了杨素的坟墓,烧了他的尸骨,夷平了他的墓地,以此激励士兵们决一死战。

过了潼关后,有人担心崤山、函谷关有埋伏,建议沿着黄河往下走,直接去河阳,从背后攻击敌人。杨文升说:“依我看,这计策不是小孩子能想出来的。”于是他下令继续前进。过了函谷关后,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没有埋伏。他派武贲郎将张峻带一支部队作疑兵,在南面道路上佯攻,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直奔城北。

杨玄感迎面抵抗,边打边走,最后把军队驻扎在金谷。在军营里,杨文升扫地祭祀高祖,说了一段话:“刑部尚书、京兆内史臣卫文升,敢昭告于高祖文皇帝之灵:自皇家开国以来,三十多年了,武功文治,恩泽遍及海外。杨玄感辜负圣恩,像蛇和猪一样,带领着乌合之众,来侵犯我大隋的江山。我卫文升两代受皇恩,一心一意为朝廷效力,率领将士,决心消灭这帮叛逆。如果上天保佑社稷,就应该让这些叛贼灰飞烟灭;如果大隋气数已尽,也请让我先死。” 他说话慷慨激昂,三军将士都感动得流泪。

当时兵力悬殊,和敌人多次交战都处于劣势,死伤过半。杨玄感倾尽全力进攻,杨文升苦战支撑,敌人渐渐后退,杨文升进驻北芒。这时,宇文述、来护儿等人的援军到了,杨玄感害怕了,向西逃跑了。杨文升派通议大夫斛斯万善、监门直阁庞玉率领先锋部队追击,在阌乡追上了杨玄感,和宇文述等人一起合力打败了他。

皇帝到达高阳,召见杨文升到行宫。皇帝慰劳他说:“你是社稷的忠臣啊!多亏了你,朕才没有后顾之忧。”然后下诏书说:“最近妖氛四起,扰乱了关中和河东地区,文升你率领将士奋勇作战,及时响应,内外夹击,粉碎了叛乱,应该提升你的官职,重重赏赐你。升任右光禄大夫!” 皇帝赏赐给他良田、豪宅和大量的财物。

杨文升回到京城,皇帝对他说:“关中的重任,都交给你了。你平安,社稷就平安;你危险,社稷也危险。出入都要有卫兵保护,睡觉也要提高警惕,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特地给你一千士兵,作为你的侍卫。” 还赐给他玉麟符。

十一年后,皇帝又派杨文升去安抚关中。当时盗贼四起,百姓饥饿,杨文升却没能有效地救济百姓,而且官场腐败,贿赂盛行。杨文升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上表请求退休。皇帝派内史舍人封德彝去劝说他:“京师是国家的根本,是王业的基石,宗庙陵寝都在那里,需要你这样的老臣坐镇。朕为了国家大计,不能答应你的请求,所以派德彝来向你说明情况。”杨文升只好留下。

义军进入关中,杨文升知道自己守不住了,忧心忡忡,称病不上朝,对政事也不闻不问。城池失守后,他回到家中。在义宁年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刘权,字世略,是彭城丰县人。他爷爷刘轨,曾经做过齐国的罗州刺史。刘权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侠义之气,说话算话,为人仗义,甚至藏匿亡命之徒,官吏都不敢到他家门口来。后来他改变了性子,努力学习,行事循规蹈矩。一开始他在州里做主簿,仕齐朝,升迁到奉朝请、行台郎中这些职位。齐朝灭亡后,周武帝任命他为假淮州刺史。隋高祖杨坚受禅登基后,任命他为车骑将军,统领乡兵。后来他跟随晋王杨广平定陈朝,因为战功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还赏赐了他三千匹布。宋国公贺若弼对他非常敬重。

开皇十二年,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被封为宗城县公。当时江南刚刚平定,民心还不稳定,刘权用恩德和信用来治理百姓,深得民心。隋炀帝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卫尉卿,后来又升任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他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刘权率领军队从伊吾道出发,与吐谷浑军队遭遇,打败了他们。他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海,俘获了一千多人口,又继续前进到达伏俟城。隋炀帝又命令刘权经过曼头、赤水,设立河源郡、积石镇,大规模开垦屯田,让他留守西境。他在边疆驻守了五年,各部落都归附了,年年进贡,吐谷浑的残余势力也逃得远远的,道路畅通无阻。

之后他被征召回朝,任命为司农卿,并升任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南海太守。前往南海的途中,他走到鄱阳湖时,碰上了一伙盗贼起事,无法继续前进。朝廷下令让他招募军队讨伐。刘权率领军队与盗贼相遇,但他并没有直接开战,而是独自乘小船前往盗贼营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盗贼们都被他感动了,纷纷投降。隋炀帝听说后,对他非常赞赏。

到了南海之后,刘权施行了许多有效的政策。几年后,又遇到盗贼多次来攻打郡城,许多豪强都愿意推举刘权为首领,但他始终尽力坚守,抵抗盗贼。他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给他送信,说天下大乱,英雄并起,时机不可错过,劝他起兵造反。刘权召集僚属,当场斩杀了送信的人,根本没有其他的想法,一直忠于职守,直到去世。他死的时候,七十岁。他的儿子刘孝则,官至通事舍人、兵部承务郎,英年早逝。

话说这世彻啊,是个特立独行、不拘小节的人,当时挺受人欢迎的。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世彻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忌惮他,老把他抓起来关着,最后还被兖州的贼帅徐圆朗给杀了。

他弟弟权,继承了他父亲的英勇,字子将,长得人高马大,很有领导才能,官做到鹰扬郎将。他儿子德威也很有名。

史书上说:权啊,真是个有担当、有能力的人,为人正直,反应敏捷,有正义感,关键时刻能果断决策,保卫了全城,真是勤劳又功勋卓著!杨谅造反的时候,史祥独自取得了胜利;群盗骚扰的时候,权立下了三次大功,这些都是当时赫赫有名,名垂后史的人物。元寿上奏章的时候,有意要维护儒家礼教,但是论功绩,还是比不上权,朝廷赏赐给他这么高的官位,已经很不错了。文升在东都解了围,也立了点功劳,但在西京做官,靠的是行贿,真是太卑鄙了,根本不值得一提!刘权是淮楚地区的旧族,早就名声在外,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镇守尉佗,抵挡住了邪恶势力的诱惑,没有丝毫贪婪之心,虽然没有响应朝廷的勤王号召,但也算得上是坚守节操的义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