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人啊,是三苗的后代。他们有好几个支系,比如宕昌、白狼,都自称是猕猴的后裔。他们东边挨着临洮、西平,西边跟叶护对峙,南北绵延几千里,住的地方都是山沟沟。每个姓氏都各自组成部落,大的部落有五千多骑兵,小的也有上千骑兵。他们用牦牛尾巴和某种不知名动物的毛皮来盖房子。穿的衣服是皮袄和粗布衣裳,披着毛毡,算是最好的装饰了。他们民风彪悍,好勇斗狠,没有法律约束,各过各的日子,只有打仗的时候才聚在一起。他们没有赋税徭役,部落之间也不怎么往来。靠放牧牦牛、羊、猪来生活,根本不懂种地。他们的风俗习惯非常淫乱,在所有少数民族里是最严重的。他们没有文字,只能根据草木的生长变化来判断季节。每三年他们会聚会一次,杀牛羊祭天。人要是活到八十岁以上去世了,他们认为是寿终正寝,亲戚朋友不会哭;要是年纪轻轻就死了,他们就说太冤枉了,大家一起哭丧。他们会弹琵琶、吹横笛、敲缶来娱乐。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们经常来骚扰边境。高祖当丞相的时候,中原战乱不断,所以党项人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抢掠。蒋公梁睿平定了王谦之后,请求顺势讨伐党项,但高祖没同意。开皇四年,有一千多户党项人归顺了大隋。开皇五年,拓拔宁丛等人分别率领部众来到旭州归顺,被封为大将军,他们的部下也都各有官职。开皇十六年,他们又去袭击会州,朝廷下令调动陇西的军队去讨伐,结果大败党项军。之后,他们又纷纷请求投降,愿意做大隋的臣民,还派子弟进京谢罪。高祖对他们说:“回去告诉你们的父兄,人活着总得有个安定的住所,好好赡养老人,孝敬长辈。你们总是来回跑,难道就不觉得丢人吗?”从那以后,党项人就一直向朝廷进贡,再也没有断过。

高昌国啊,其实就是以前汉朝车师前王的王庭所在地,从敦煌出发,要走十三天的路程。这地方东西宽三百里,南北长五百里,四面环绕着很多大山。以前汉武帝派兵西征的时候,军队疲惫不堪,损失惨重,很多特别疲惫的士兵就留在了那里。那地方还有汉朝时候的高昌营垒,所以就用这个名字做了国号。

一开始,蠕蠕人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阚伯周死了以后,他儿子阚义成继位,结果被他的堂兄首归给杀了,首归自己当了高昌王,后来又被高车人阿伏至罗给杀了。之后,他们拥立敦煌人张孟明当国王。张孟明又被高昌人杀了,于是又立马儒为王,还任命巩顾和麹嘉两人当左右长史。马儒又跟北魏联系,请求归附北魏。可是那些归附北魏的人,都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土地,不愿意搬到东边去,于是大家一起杀了马儒,立麹嘉为王。

麹嘉,字灵凤,是金城榆中人,他当上国王后,又向柔然称臣。等到柔然首领被高车人杀了,麹嘉又向高车称臣。后来焉耆被挹怛打败了,焉耆人自己管不住局面,就请求麹嘉当他们的主人。麹嘉就派他的二儿子去当焉耆王,从那以后,高昌国开始强大起来,老百姓也越来越服从他了。麹嘉死后,他的儿子麹坚继位。

话说这个国家,首都城墙周长一千八百四十步,皇宫里还画着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方略的图画呢。“其都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步,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 这国家境内还有十八座城池呢。

官员的等级制度是这样的:最高的是令尹,一人;然后是两位次公;再往下是左右卫,八位长史,五位将军,八位司马,还有侍郎、校郎、主簿、从事、省事这些官员。国家大事当然得由国王来决定,小事就由太子和次公们商量着办,他们也不怎么写文件记录。男人穿胡服,女人穿裙子配襦衣,头上都梳着发髻。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政令,跟中原地区差不多。

这地方多石头和沙砾,气候温暖,一年能收两季庄稼,适合养蚕,水果也很多。有一种草叫羊刺,上面能产蜜,味道特别好。这儿出产红色的盐,像朱砂一样红;白色的盐,像玉石一样白。葡萄酒也很多。“地多石碛,气候温暖,谷麦再熟,宜蚕,多五果。有草名为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多蒲陶酒。” 当地人既信奉天神,也信奉佛教。

国家的羊群和马群都放养在偏僻的地方,是为了躲避外敌入侵,如果不是达官贵人,根本不知道这些牲畜在哪儿。 往北走,有一座赤石山,赤石山的北边七十里处是贪汗山,夏天山上还有积雪呢。“北有赤石山,山北七十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 贪汗山的北边就是铁勒的领地了。

从武威往西北走,有一条捷径,穿过一千多里的沙漠戈壁,四面荒凉,没有路标。“从武威西北,有捷路,度沙碛千余里,四面茫然,无有蹊径。” 想要走这条路的人,只能沿着路上留下的尸骨走。路上还会听到有人唱歌哭泣的声音,要是有人去寻找,往往会迷路丧命,都是些鬼怪在作祟。“欲往者,寻有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哭之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也。故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 所以商人们来往,大多走伊吾路。

开皇十年的时候,突厥人攻破了他们的四座城池,有两千人逃到中原来投奔。国王坚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伯雅继位。他母亲是突厥可汗的女儿,他父亲死后,突厥人要他按照突厥的习俗处理丧事,伯雅坚持不从,拖了好久。后来突厥人逼得急了,他才不得不遵从突厥的习俗。“开皇十年,突厥破其四城,有二千人来归中国。坚死,子伯雅立。其大母本突厥可汗女,其父死,突厥令依其俗,伯雅不从者久之。突厥逼之,不得已而从。”

隋炀帝继位后,就招来了很多周边国家的人。大业四年,他们派使者进贡,炀帝对这些使者特别好。

第二年,高昌王伯雅来朝见皇帝。他还跟着隋军去攻打高丽,回来后娶了隋朝的宗女华容公主。大业八年冬天,伯雅回国了,然后下令全国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保全百姓,安定国家,最重要的是要保全人民。以前,我们国家在边远地区,和凶悍的游牧民族接壤,百姓们都安然无恙,只是穿着胡服。现在大隋统一了全国,天下太平,所有的地方都归顺了我们。我既然享受着太平盛世,也希望普施恩泽,让所有百姓,包括达官贵人,都改掉胡服,换上汉服。”

炀帝听说后非常高兴,下了一道诏书说:“表彰德行,奖励善行,这是圣明君主一直以来的做法,光明磊落,正直善良,是值得效仿的典范。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伯雅,见识广博,胸怀宽广,忠诚早就显露,高尚的节操远播四方。他本来是汉人,后来在西域建立了国家,以前因为战乱,被突厥人压迫,被迫穿着胡服。自从我们伟大的隋朝统一了天下,平定了四方,恩泽遍及四海,伯雅不远万里,越过沙漠来到朝廷,学习我们汉人的礼仪,仰慕我们盛大的典礼。于是他改掉了胡服,换上了汉服,从夷狄变成了华夏子民,这在历史上也是光荣的。朕特赐给他汉服一套,并按照朝廷的规格制作。还派人护送他回去。让他穿上华丽的衣服,再看看汉人的车马服饰,丢掉那些粗陋的毛皮衣服,重新成为一个穿着冠带的国家吧!”

但是,伯雅以前臣服于铁勒,而铁勒经常派重臣驻扎在高昌国,那些来往的商人,都要被高昌国收税,然后上缴给铁勒。虽然伯雅下令改穿汉服讨好大隋,但还是害怕铁勒,不敢真的改。从那以后,高昌国每年都派人进贡当地的特产。

康国啊,是康居的后代。他们老是搬来搬去,没个固定的地盘,不过从汉朝开始就一直存在着。他们的国王姓温,是月氏人。以前住在祁连山北面的昭武城,后来被匈奴打败了,就跑到葱岭以西,才有了康国。国王的兄弟子侄都分封为王,所以康国周围的那些国家都用昭武做姓氏,表示不忘本。

现在的国王叫代失毕,为人很宽厚,很得民心。他老婆是突厥达度可汗的女儿。他们的都城在萨宝水上的一座叫阿禄迪的城里,城里住着很多人。国家大事由三个大臣一起处理。国王留着长头发,戴着镶嵌七宝的金帽子,穿绫罗绸缎做的华丽衣服。他老婆梳着发髻,戴着黑色的头巾。男人们都剪短头发,穿锦袍。康国虽然号称强国,西域很多国家都归附于它,比如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等等,都听它的。

他们有套法律,放在祆教的庙里,要判案子就拿出来看。重罪要灭族,罪轻一点的要处死,偷盗的要砍掉脚。那里的人个个都是深眼窝高鼻梁,胡子拉碴的。他们很擅长经商,西域各地的民族交易,大多都到康国来。他们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琴、箜篌、笛子这些乐器。他们的婚姻丧葬习俗跟突厥一样。他们建有祖庙,每年六月祭祀祖先,周围的国家都来参加。当地人信奉佛教,用的是胡文书写。气候温暖,适合种植五谷,他们勤于耕作蔬菜,树木长得也茂盛。

那里出产马、骆驼、骡子、驴子、牦牛、黄金、一种叫铙沙的东西、<贝甘>香、阿萨那香、瑟瑟(一种香料)、鹿皮、氍毹(一种毛毯)、锦缎。盛产葡萄酒,富裕人家能存上千石,年年都有好收成。隋朝大业年间,康国开始派使者进贡特产,后来就断绝了。

安国,就是汉朝时候的安息国。国王姓昭武,跟康国王是同宗,字叫设力登。他老婆是康国王的女儿。安国在密水南边,城墙有五层,周围环绕着流水。宫殿都是平顶的。国王坐在金驼座上,座子有七八尺高。每次听政,他和王后就面对面坐着,三个大臣一起商议国家大事。安国的风俗习惯跟康国差不多。不过,他们有个奇怪的习俗,就是姐妹之间,以及母子之间互相残杀,这真是太不像话了。隋炀帝当上皇帝以后,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到了安国,带回了五种颜色的盐。

安国的西边一百多里有个毕国,大概有一千多户人家。毕国没有自己的君主,由安国管辖。大业五年,毕国曾派使者进贡,后来就断绝了联系。

石国,在药杀水边上,首都方圆十多里。他们的国王姓石,名叫涅。石国的城东南建有房屋,屋里放着个座位。每年正月初六和七月十五,他们会把国王父母烧剩下的骨灰,用金瓮装着,放在床上,然后绕着骨灰走,撒上花香和各种水果,国王带着臣子们祭祀。祭祀完了,国王和王后就到另一个帐篷里去,臣子们依次坐下,一起吃喝庆祝,然后就散了。石国有稻谷小麦,还有很多好马。他们那儿的习俗是善于打仗,曾经依附过突厥。射匮可汗带兵灭了石国,让一个叫特勤甸职的人管理石国的事务。石国距离西突厥六百里,距离瓜州六千里。特勤甸职在大业五年曾派使者进贡,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了。

话说有个女国,在葱岭的南边,这个国家一直都是女人当家做主。当时的女王姓苏毗,字末羯,当了二十年的女王。女王的老公叫金聚,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整天啥也不管。这个国家的男人们就只知道打仗。他们的首都建在山上,方圆大概五六里地,住着上万户人家。女王住在九层高的楼里,身边伺候着几百个宫女,五天才上朝一次。女王还有一个副手,一个小女王,一起处理国家大事。这个国家的女人地位很高,看不起男人,而且一点也不吃醋。男女老少都喜欢在脸上涂各种颜色的颜料,一天能换好几次颜色。大家都披头散发,穿皮鞋,收税也没个准儿,全看心情。那地方天气很冷,人们主要靠打猎为生。他们那儿盛产玉石、朱砂、麝香、牦牛、好马,还有产自蜀地的马。尤其盐产量很大,经常把盐运到天竺去卖,赚的钱是本钱的好几倍。他们还经常跟天竺和党项打仗。女王去世后,全国要大规模地收钱,然后从女王家族里选出两个优秀的女子,一个当女王,一个当小女王。要是贵族死了,他们会把死者的皮剥下来,用金粉和死者的骨肉混在一起装进瓶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后,再把那张皮用铁器包起来再埋一次。他们信奉阿修罗神。他们还信奉树神,每年年初都要用人或猴子祭祀树神。祭祀完后,进山祈祷,这时会来一只像母雉的鸟停在祭祀者的手掌上,剖开鸟的肚子看看里面是什么,如果里面是谷物,就预示着来年丰收;如果是沙石,就预示着会有灾难,这叫鸟卜。到了隋文帝开皇六年,女国曾派使者来朝贡,后来就断了联系。

焉耆国,在白山的南边七十里,这是汉朝时候就有的国家了。他们的国王姓龙,字突骑。首都方圆两里地,全国有九座城池,能打仗的士兵有一千多人。这个国家没有啥规矩制度。他们信奉佛教,有点像婆罗门教。结婚的仪式跟我们中原差不多。人死了就火化,家人要守孝七天。男人都剪头发。焉耆国盛产鱼、盐、蒲草和芦苇。往东去高昌九百里,往西去龟兹九百里,都是沙漠戈壁。往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隋炀帝大业年间,焉耆国曾派使者进贡过土特产。

龟兹国,在白山南边一百七十里,是汉朝时候的老国家了。它国王姓白,字苏尼咥。都城是个边长六里的正方形。能打仗的士兵有几千人。那里的风俗是:杀人要偿命,抢劫的要砍掉一只胳膊,再剁掉一只脚。风俗跟焉耆国差不多。国王头上系着彩带,垂在脑后,坐在金狮子做的宝座上。当地盛产稻米、粟米、大豆、小麦,还有很多铜、铁、铅、鹿皮、地毯、青金石、绿青、雌黄、胡粉、安息香、好马和肥牛。从龟兹往东到焉耆九百里,往南到于阗一千四百里,往西到疏勒一千五百里,往西北到突厥牙六百多里,往东南到瓜州三千一百里。隋朝大业年间,龟兹国还派使者进贡土特产呢。

疏勒国,也在白山南边一百多里,也是汉朝时候的老国家。它国王的名字叫阿弥厥。他和他的人民都长着六指的手和脚。要是生下来的孩子不是六指,那就养不活。都城是个边长五里的正方形。国内有十二座大城,几十座小城,能打仗的士兵有两千人。国王戴着金狮子做的帽子。当地盛产稻米、粟米、麻、小麦、铜、铁、锦缎和雌黄,每年都要定期向突厥进贡。疏勒国的南边是黄河,西边是葱岭山脉,往东到龟兹一千五百里,往西到汗国千里,往南到朱俱波八九百里,往东北到突厥牙一千多里,往东南到瓜州四千六百里。隋朝大业年间,疏勒国也派使者进贡土特产。

于阗国啊,就在葱岭北边两百多里地。国王姓王,字卑示闭练。首都城池大概方圆八九里。全国有五个大城,几十个小城,能打仗的士兵也就几千人。老百姓信奉佛教,僧尼特别多,国王经常吃素念经。城南五十里有个赞摩寺,据说这是罗汉比丘比卢旃修建的,寺里的石头上还有辟支佛光脚的脚印呢!于阗国往西五百里是比摩寺,据说这是老子化胡成佛的地方。当地人没啥礼义廉耻,贼多,还爱偷盗,放荡不羁。国王戴着锦帽,金鼠做的帽子,王后戴着金花。国王的头发不让别人看见,当地人说,要是看见国王的头发,那年头肯定不好过。这地方麻、麦、粟、稻、水果都多,园林也多,山里还有很多漂亮的玉石。往东到鄯善一千五百里,往南到女国三千 里,往西到朱俱波千里,往北到龟兹一千四百里,往东北到瓜州二千八百里。隋朝大业年间,于阗国经常派使者来进贡。

汗国,在葱岭西边五百多里,以前叫渠搜国。国王姓昭武,字阿利柒。首都城池方圆四里。能打仗的士兵也几千人。国王坐金羊做的椅子,王后戴着金花。当地盛产朱砂、金子、铁。往东到疏勒千里,往西到苏封沙那国五百里,往西北到石国五百里,往东北到突厥牙二千多里,往东到瓜州五千五百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来进贡一些土特产。

吐火罗国,在葱岭西边五百里,跟挹怛国混居在一起。首都城池方圆两里。但能打仗的士兵却有十万人,个个都是练家子。他们也信奉佛教。这地方有个奇特的习俗,兄弟几个共用一个老婆,轮流睡觉。轮到谁了,就在门外挂上自己的衣服做标记。生下的孩子归老大。他们山里的洞穴里住着神马,每年都在洞穴附近放养母马,就能生出好马驹来。往南到漕国一千七百里,往东到瓜州五千八百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来进贡。

挹怛国,在乌浒水的南边,大概两百多里地,是月氏的后代。他们能打的兵大概有五六千人,民风彪悍,善于作战。之前国家内乱,突厥派人通设字诘强来控制了这个国家。他们的都城大概十多里见方,有很多寺庙和塔,都用金子装饰着。他们那里有兄弟共妻的风俗,女人如果只有一个丈夫,就戴一顶单角帽;如果丈夫的兄弟多,帽角数量就跟着增加。挹怛国距离曹国一千五百里,距离瓜州六千五百里。隋朝大业年间,他们曾派使者进贡各种物品。

米国,位于那密水的西边,以前是康居的地盘。他们没有国王,城里最大的官姓昭武,是康国国王的旁系亲属,字叫闭拙。他们的都城只有两里见方,能打的兵也就几百人。米国距离康国一百里,距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距离史国二百里,距离瓜州六千四百里。大业年间,他们经常进贡各种物品。

史国,在独莫水的南边十里,以前也是康居的地盘。他们的国王姓昭武,字逖遮,也是康国国王的旁系亲属。他们的都城也只有两里见方,能打的兵大概一千多人,风俗习惯和康国差不多。史国距离康国二百四十里,距离吐火罗五百里,距离那色波国二百里,距离米国二百里,距离瓜州六千五百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进贡过东西。

曹国,在那一密水的南边几里地,以前也是康居的地盘。这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人,是康国国王让他的儿子乌建来管辖的。他们的都城大概三里见方,能打的兵大概一千多人。曹国有个很灵验的神,从西海以东的国家都来祭拜它。这个神有个金人像,金人像的宽度有五尺多,高度也差不多,每天都要用五峰骆驼、十匹马、一百只羊来祭祀它,祭祀后剩下的东西,就算一千人都吃不完。曹国距离康国一百里,距离何国一百五十里,距离瓜州六千六百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进贡过东西。

何国,也在那密水的南边几里地,以前也是康居的地盘。他们的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国王的亲戚,字叫敦。他们的都城只有两里见方,能打的兵大概一千人。他们的国王坐的是金羊做的宝座。何国距离曹国一百五十里,距离小安国三百里,距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大业年间,他们也派使者进贡过东西。

乌那曷国,首都建在乌浒水的西边,以前是安息国的领土。国王姓昭武,也是康国皇室的后代,字叫佛食。首都城池边长两里。精兵也就几百人。国王的座位是金羊形状的。往东北方向去安国四百里,往西北方向去穆国二百多里,往东到瓜州七千五百里。隋朝大业年间,他们曾经派使者来进贡土特产。

穆国,首都也在乌浒河的西边,也是安息国的旧地盘,和乌那曷国是邻居。他们的国王也姓昭武,也是康国王室的后代,字叫阿滥密。首都城池边长三里,精兵有两千人。往东北方向去安国五百里,往东去乌那曷国二百多里,往西去波斯国四千多里,往东到瓜州七千七百里。隋朝大业年间,他们也曾经派使者来进贡土特产。

波斯国啊,就在达曷河的西边,苏蔺城,也就是古代的条支。他们的国王叫库萨和。首都大概十多里方圆。精兵有两万多人,骑着大象打仗。这个国家没有死刑,犯了罪顶多就是砍手砍脚,没收家产,或者剃光胡子,或者在脖子上套个牌子,以此来区别对待。三岁以上的人,都要交四文钱的税。他们还有个习俗,就是娶自己的姐妹为妻。人死了,就扔到山上去,然后家人要戴孝一个月。国王戴着金花冠,坐在金狮子做的宝座上,还在胡子上涂金粉打扮自己,穿锦袍,再戴上各种璎珞。

这地方盛产好马、大驴、狮子、白象,还有大鸟蛋、珍珠、颇黎(一种宝石)、兽魄(一种宝石)、珊瑚、琉璃、玛瑙、水晶、瑟瑟(一种宝石)、呼洛羯(一种宝石)、吕腾(一种宝石)、火齐(一种宝石)、金刚石、金子、银子、各种玉石、铜、镔铁(一种钢)、锡、锦缎、细布、地毯、毛毯、护那(一种织物)、越诺布(一种织物)、檀木、金线织成的布料、赤鹿皮、朱砂、水银,还有薰陆香、郁金香、苏合香、青木香等等各种香料,胡椒、毕拨(一种香料)、蜂蜜、半蜜(一种糖)、千年枣、附子(一种药材)、诃黎勒(一种药材)、无食子(一种药材)、盐绿(一种颜料)、雌黄(一种颜料)。突厥人打不过他们,只能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即控制但不直接统治)。波斯国经常派使者来进贡。

从波斯国往西走几百里就是海,往东到穆国(今中亚地区)有四千多里,往西北到拂菻(拜占庭帝国)有四千五百里,往东到瓜州(今甘肃省)有一万一千七百里。隋炀帝派云骑尉李昱去跟波斯建交,后来又派人跟着李昱一起送去一些土特产。

漕国,在葱岭的北边,汉朝的时候叫罽宾国。 这国王姓昭武,字顺达,是康居国王的亲戚。

首都城池边长四里。厉害的士兵有一万多人。 国家的法律非常严格,杀人犯和强盗都得死。 不过,他们那儿的风俗习惯比较迷信,喜欢搞一些奇奇怪怪的祭祀活动。

葱岭山上有个祭祀顺天神的庙,规模非常豪华,屋顶是用金银铜做的,地面铺的是银子,每天去祭祀的人都有上千个。 庙前面有一根鱼脊椎骨,骨头中间是空的,马都能骑着从里面穿过。

国王戴着金鱼形状的头冠,坐在金马做的宝座上。 这地方盛产稻米、粟米、豆子、小麦;还有很多大象、马、一种叫封牛的牲畜,以及金子、银子、镔铁(一种钢铁)、地毯、朱砂、青黛、安息香、青木香等等香料,还有石蜜、半蜜(可能是蜂蜜的某种)、黑盐、阿魏、没药、白附子这些东西。

从漕国往北到帆延城七百里,往东到刦国六百里,往东北到瓜州六千六百里。 隋朝大业年间,漕国还派使者来进贡各种特产呢。

附国,在蜀郡西北两千多里地,就是汉朝时西南夷的地方。那里有个嘉良夷,在附国的东部,他们自己部落内部互相推举首领,风俗习惯和附国差不多,只是语言略有不同,没统一起来。他们的人都没有姓氏。附国的国王叫宜缯。他们的国土南北长八百里,东南宽一千五百里,没有城墙,靠近山谷,依傍着险峻的山地。他们喜欢报仇,所以就垒石头建成“石巢”居住,来躲避仇家。这些“石巢”高十多丈,低的有五六丈,每一层楼高一丈多,用木头隔开。底座大概三四步宽,上面二三步宽,形状像佛塔。在底层开个小门,从里面往上走,晚上一定要关门,以防贼人偷盗。全国有两万多户人家,都听国王的命令。嘉良夷的政令由酋长发布,犯了重罪就处死,轻罪就罚一头牛。他们的人都很灵活,擅长击剑。用漆皮做盔甲,弓长六尺,用竹子做弓弦。他们娶群母和嫂子为妻,如果兄弟死了,哥哥也会娶弟媳。他们喜欢歌舞,用鼓和簧管乐器,吹长笛。人死了,没有丧服制度,把尸体放在高高的床上,洗干净穿上衣服,盖上漆皮盔甲,再盖上兽皮。子孙不哭,穿着盔甲舞剑,喊着:“我父亲是被鬼抓走的,我要报仇杀鬼!”其他的亲戚哭三声就停了。女人哭,一定要用手捂着脸。死者的家要杀牛,亲属之间互相送猪肉和酒,一起喝酒吃肉,然后埋葬。死后十年再举行大葬,大葬的时候一定要集合亲朋好友,杀马,少说也要杀几十匹。他们会立起祖先的神位来祭拜。他们的风俗是戴皮帽子,圆圆的像个钵盂,有的戴着帽子还加个面罩。衣服大多是毛皮和皮裘,用整张牛脚皮做靴子。脖子上戴着铁锁,手上戴着铁环。国王和酋长,首饰都是金子做的,胸前挂着一朵金花,直径三寸。那里的地势高,气候凉爽,多风少雨。土地适合种植小麦和青稞。山上出产金银,有很多白雉。河里产一种好鱼,长四尺,鳞片很细。

公元608年,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四年的时候,吐谷浑王派素福他们八个人来长安朝见皇帝。

第二年,他又派自己的学生宜林带着嘉良部落的六十个人来进贡。他们想献上好马,但是因为路途险峻,走不通,所以请求隋炀帝开辟一条山路,方便以后进贡。隋炀帝觉得这样太麻烦,让人太辛苦了,就没答应。

嘉良部落那里有一条河,大概六七十丈宽;附国(另一个部落)那里也有一条河,宽一百多丈,这两条河都往南流,当地人用兽皮缝制成船来渡河。

附国南边有个叫薄缘的部落,他们的风俗习惯和附国差不多。附国西边还有个女国。附国的东北方向连绵着几千里的山脉,一直延伸到党项地区。山里住着很多羌族部落:大左封、小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春桑、利豆、迷桑、婢药、大硖、白兰、叱利摸徒、那鄂、当迷、渠步、桑悟、千碉,这些部落都居住在深山峡谷里,没有一个强大的首领统领他们。他们的风俗习惯跟党项人差不多,有些部落臣服于吐谷浑,有些则依附于附国。隋炀帝大业年间,这些部落都来过长安朝贡。为了管理这些地方,隋朝在西南边境设立了几个总管府,对这些部落进行遥控管理。

史书上说:从古至今,要开拓边疆,打通与边远地区的联系,必须要有雄心勃勃的皇帝,以及热衷于此事的臣子。张骞打通西域,班超弃笔从戎,他们或用重宝结交,或用利剑震慑,冒着生命危险,去争取一时的功劳,这一切都是因为皇帝重视开拓边疆,而臣子们也甘愿赴汤蹈火。所以说,上面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会更加热衷于此。

隋炀帝模仿秦汉的宏伟壮举,甚至还要超过他们,裴矩就献上了《西域图记》来迎合他的心思。因此,隋炀帝亲自出征,到达玉门关,设置了伊吾、且末等地,关中地区一直延伸到流沙,弄得民不聊生。如果说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威胁,东方的夷族也传来捷报,那隋炀帝肯定还会继续修建轮台的戍堡,建造乌垒的城池,去寻找大秦的明珠,去获取条支的鸟卵,来回运输,那国家要怎么承受得了这种负担呢!

古代贤明的帝王,疆域只有方圆五千里,致力于安定中原地区,不去管那些边远荒凉的地方。难道是他们的威望不够,恩德不够广被吗?不是的,他们只是不因为边远地区而劳民伤财,不因为无用的事情而损害有用的事情。所以秦朝在五岭驻军,汉朝在三边用兵,结果不是尸横遍野,就是人口锐减一半。隋朝凭借强大的实力,最后也在青海地区狼狈不堪。这些都是因为统治者迷失了方向,所以老百姓才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如果隋炀帝认真思考一下“安抚边疆”的意义,拒绝都护的请求,退回千里马,不要求白狼的贡品,那么即使没有辽东的胜利,又怎么会发生江都的惨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