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庆则,是陕西栎阳人,祖上姓鱼。他们祖先在赫连氏政权当官,后来就在灵武定居,祖祖辈辈都是北边有名的英雄豪杰。他爸爸虞祥是周朝灵武太守。虞庆则从小就英勇果敢,性格豪爽,身高八尺,胆识过人,还会鲜卑话,穿着厚重的铠甲,腰间佩着两把弓箭,骑马左右开弓,射箭精准,当地有名的侠客都很敬畏他。一开始他以打猎为生,后来改变主意开始认真读书,一直很崇拜傅介子、班超那样的人物。

他后来做了官,先是在周朝的外府当行参军,之后升迁为外兵参军事,还继承了沁源县公的爵位。宣政元年,他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担任并州总管长史。第二年,又升任开府。当时稽胡经常造反,越王盛和内史下大夫高颎率兵平定了叛乱。准备班师回朝的时候,高颎和越王盛商量,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去镇守那里,于是他们推荐了虞庆则,他就被任命为石州总管。他治理地方很有威望和恩德,境内秩序井然,很多稽胡人都归顺了他,大约有八千多户。

开皇元年,虞庆则升任大将军,之后又担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被封为彭城郡公,还担任营建新都的总监。第二年冬天,空厥入侵,虞庆则担任元帅去讨伐他们。作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士兵都冻坏了,冻掉手指头的人就有一千多人。偏将达奚长儒率领两千骑兵抄了条近路去拦截敌人,结果被敌人包围了,情况非常危急,虞庆则却在营地里按兵不动,没有去救援。因此,达奚长儒孤军奋战,大部分士兵都战死了。但皇上并没有责怪他。不久之后,他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首领摄图想归顺大隋,请求派一位重臣出使,皇上就派虞庆则去突厥。摄图仗着自己势力强大,一开始想摆架子,虞庆则就责备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摄图不服气。虞庆则的副使长孙晟又劝说他,摄图和他的弟弟叶护最终都接受了大隋的诏书,表示臣服,并进贡朝拜,请求永远做大隋的藩属。虞庆则出使之前,高祖皇帝曾对他下令说:“我想保存突厥,他们送来贡马,你只要收下三分之一就行了。”摄图见到虞庆则后,送给他一千匹马,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皇上因为虞庆则功劳很大,所以对这些事都不追究。皇上授予他上柱国,封他为鲁国公,食邑任城县一千户,并将彭城郡公的爵位给了他的二儿子虞义。

隋文帝打败陈朝之后,高兴地去了晋王的府邸,摆酒宴请群臣。高颎他们敬酒祝寿,隋文帝就说:“高颎平定了江南,虞庆则降服了突厥,这都是大功劳啊!”杨素说:“这都是陛下威德所带来的啊!”虞庆则也说:“杨素之前在武牢、硖石打仗,要不是陛下的威德,也打不赢。” 然后他们俩就开始互相吹捧功劳大小。御史想弹劾他们,隋文帝说:“今天是庆祝功劳的宴会,就别弹劾他们了。”

隋文帝看着大臣们宴饮射箭,虞庆则又说话了:“陛下赏赐我们酒食,让我们尽情欢乐,可是御史就在旁边,我怕喝醉了被御史弹劾。”隋文帝就赏了御史酒,然后把御史打发走了。虞庆则敬酒祝寿,玩得很开心。隋文帝对大家说:“喝了这杯酒,我希望我和各位的子孙都能像今天这样,世世代代享有富贵。”九年后,虞庆则升任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任右武候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造反,隋文帝打算讨伐他。好几个将领都请战,但都被拒绝了。隋文帝看着虞庆则说:“你位居宰相,爵位是上公,国家有贼寇,你却没一点要出征的意思,这是怎么回事?”虞庆则吓得赶紧谢罪,隋文帝这才派他去。虞庆则被任命为桂州道行军总管,还带上了他的妻弟赵什柱当随府长史。赵什柱之前和虞庆则的妾室有私情,害怕事情败露,就到处说:“虞庆则不想去打仗。” 这话很快传到了隋文帝的耳朵里。以前,大臣们出征,隋文帝都会设宴送行,赏赐很多东西。但虞庆则南征辞行的时候,隋文帝脸色不好看,虞庆则因此闷闷不乐,很不顺心。

等到平定了李贤的叛乱,到达潭州临桂镇,虞庆则观察了一下当地的山川形势,说:“这里地势险要,只要有足够的粮草,只要守将能力强,就攻不下来。”于是他派赵什柱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奏报情况,并观察皇帝的脸色。赵什柱到京城后,就诬告虞庆则谋反。隋文帝调查后,虞庆则就被杀了。隋文帝封赵什柱为柱国。

庆则,这小子孝顺又仁义,年轻的时候就豪气冲天,侠肝义胆的。后来官做到仪同三司,还成了晋王的亲信。可惜啊,因为父亲的事被罢官了。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因为庆则以前在晋王身边当差,所以又给他安排了个候卫长史的职位,还兼管金谷园,负责看守皇家园林。这庆则还挺有想法的,杨广也挺欣赏他。九年的时候,打辽国那仗,他又被任命为都水丞,负责监督运输,还立了不少功劳。不过,他这人就是太奢侈了,居然用骆驼驮着箱子,里面装着水养鱼,自己吃自己养的!

十年后,有人告发庆则图谋不轨,结果就被杨广给杀了。他弟弟澄道,当时在东宫当通事舍人,也因为这事被罢官了。“庆则子孝仁,幼豪侠任气,起家拜仪同,领晋王亲信。坐父事除名。炀帝嗣位,以藩邸之旧,授候卫长史,兼领金谷监,监禁苑。有巧思,颇称旨。九年,伐辽,授都水丞,充使监运,颇有功。然性奢华,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而自给。十一年,或告孝仁谋图不轨,遂诛之。其弟澄道,东宫通事舍人,坐除名。” 哎,真是可惜了!

元胄是河南洛阳人,是魏昭成帝的六世孙。他爷爷是魏国的濮阳王,他爸爸是武陵王。元胄年轻的时候就英勇果敢,武艺高强,长得眉清目秀,一看就是不好惹的。周朝的齐王宪见到他之后非常欣赏,把他带在身边,经常带着他一起出征打仗。后来官至大将军。

高祖刚开始被召进宫,要接受重任,首先叫来了元胄,然后又叫了陶澄,把他们当成心腹,经常让他们在宫里过夜。等到高祖当了丞相,每次带兵进宫,都带着弟弟元威一起侍卫。周朝的赵王招知道高祖要搬迁周朝的祭祀用的鼎,就邀请高祖到自己府上做客。赵王把高祖带进卧室,不让其他人跟着,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俩坐在门口。赵王跟他的两个儿子员、贯说:“你们等会儿要端瓜上来,我趁机杀了他。”酒喝到兴头上,赵王想动手,拿佩刀子去刺瓜,一边吃一边看着高祖,准备对他下手。元胄赶紧说:“丞相府还有事,不能久留。”赵王呵斥他:“我和丞相说话,你是什么东西!”把他推开。元胄眼睛瞪得大大的,怒气冲冲,拔出刀来保护高祖。赵王问他叫什么名字,元胄如实相告。赵王说:“你不是以前在齐王手下做事的那个人吗?真是个壮士!”于是赐给他酒,说:“我哪有什么坏心思?你为什么这么警惕?”赵王假装呕吐,想进里屋,元胄怕他耍花招,扶着他让他坐在上座,这样反复几次。赵王说嗓子干了,让元胄去厨房取水喝,元胄没动。这时滕王逌来了,高祖下台阶去迎接他,元胄在高祖耳边说:“情况不对劲,赶紧走!”高祖还没反应过来,说:“他没兵没马的,还能怎么样?”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他要是先动手,大事就完了。我不怕死,死了也没用!”高祖又坐下了。元胄听到屋后有穿甲的声音,赶紧说:“丞相府事情很多,您怎么可以这样?”于是扶着高祖下床,赶紧离开。赵王想追,元胄用身体挡住门,赵王出不去。高祖到了门口,元胄从后面赶来。赵王后悔没有及时动手,气得弹指出血。后来赵王被杀了,元胄得到的赏赐数不胜数。

高祖皇帝登基后,元胄升职做了上柱国,封为武陵郡公,食邑三千户。后来又当上了左卫将军,没多久就升迁为右卫大将军。高祖皇帝很轻松地说:“保护我的安全,成就了这份基业,都是元胄你的功劳啊!”过了几年,元胄被外派到豫州做刺史,之后又先后担任亳州和淅州刺史。那时候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朝廷因为元胄威名远播,就让他担任灵州总管,北方游牧民族都很忌惮他。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卫大将军,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记得有一次正月十五,皇帝和近臣们一起登高赏月,元胄当时正好值班,皇帝就派人把他紧急召来。元胄见到皇帝后,皇帝说:“你跟其他人一起登高,还不如来陪朕更好呢!”然后就设宴款待,大家玩得很开心,晋王杨广也来敬酒。房陵王被废黜的时候,元胄参与了策划。

后来,皇帝正忙着处理太子东宫的事,左卫大将军元旻苦苦劝谏,杨素却在背后诽谤元旻。皇帝大怒,当场把元旻抓了起来。元胄当时正在值班,没有离开岗位,反而上奏说:“我之所以不下班,就是为了防备元旻。” 这番话反而激怒了皇帝,皇帝最终杀了元旻,并赏赐元胄一千匹丝绸。后来蜀王杨秀犯了错,元胄因为和杨秀有来往,被免去了官职。

杨广当皇帝后,元胄一直没被启用。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为犯事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也因为罪过被罢官。元胄和丘和以前就认识,经常一起出去玩。有一次喝酒喝多了,元胄对丘和说:“上官政可是个厉害人物啊,现在被流放到岭南,会不会搞出什么大事来?”然后拍着肚子说:“要是像你这样的人,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啊!”丘和第二天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结果元胄因此被处死。后来,上官政被征召为骁卫将军,丘和被任命为代州刺史。

史书上说:要是当年韩信没在垓下错过时机,项羽就不会灭亡;要是英布没在淮南起兵,汉朝的统治就不会那么稳固。像韩信、英布这样功劳巨大的人,最后都因为皇帝的猜忌被杀害了,更何况那些没有特殊功劳,还怀有反叛之心的人呢!

梁士彦、宇文忻都是当时有名的勇士,他们在战乱时期凭借自己的勇猛和计谋成名。可是他们却把国家的大功劳都归功于自己,贪得无厌,不断索取,最终因为自己的贪婪而失败,这是他们咎由自取。王谊、元谐、王世积、虞庆则、元胄这些人,有的曾经和刘邦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有的和刘邦是多年的老朋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对他们越来越冷淡,他们心里不满,又不断地夸耀自己的功劳。虽然说刘邦为人刻薄,但他们自己也因为言语不慎而招致祸患啊!

刘邦创业时期,那些有功之臣,很少能善终,能配享太庙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都默默无闻。这大概是因为建立王朝初期,事情处理的方式比较权宜,大家本来就不是一条心,所以时间长了,感情就淡薄了。比如强占民田的事,虽然他们有罪,但刘邦的做法也不正当,能不让人怨恨吗?刘邦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治他们的罪,把他送上刑场,刘邦的猜忌之心,实在是太重了!想要他们的后代能继续享福,恐怕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