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贞,字元操,是赵郡柏人县人。他爸爸希礼,曾做过齐国的信州刺史,他们家是世代有名望的家族。李孝贞从小就爱学习,文采很好。在齐国的时候,他先是在司徒府当参军事。他为人清静寡言,不随便跟人交往,只跟他的堂兄仪曹郎中李骚、太子舍人李季节、博陵人崔子武、范阳人卢询祖这几个交情深厚的朋友来往,感情好得像铁一样。后来,他通过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任命为给事中。
那时候,黄门侍郎高乾因为要办和亲的事,想把女儿嫁给李孝贞。李孝贞拒绝了他,从此两人结下了梁子。高乾暗地里中伤李孝贞,导致李孝贞被外放到太尉府当外兵参军。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中书舍人、博陵太守、司州别驾,还兼任散骑常侍,并作为副使出使周朝。回朝后,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周武帝灭了齐国后,李孝贞被授予仪同三司、少典祀下大夫的官职。隋宣帝即位后,他又升任吏部下大夫。隋文帝当上丞相的时候,尉迥在相州造反,李孝贞跟着韦孝宽去平叛,因为立了功,被授予上仪同三司的官职。
开皇年间,他被任命为冯翊太守,因为犯了庙讳(触犯了皇帝的名字),所以人们就称呼他的字“元操”。几年后,他又升迁为蒙州刺史,当地百姓都很拥戴他。从那时起,他就很少再写文章了。有人问他原因,他长叹一声说:“五十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头发都白了,身体也衰弱了,对官场的欲望和对文学的热情,都一起消失了,唉,真是悲哀啊!”不过,每逢休息的时候,他总是会请朋友来,一起唱歌喝酒,玩得很开心。后来,朝廷征召他担任内史侍郎,让他和内史李德林一起负责处理文书。但是,李孝贞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不强,经常处理不好事情,皇帝因此很生气,下令御史调查他的过失,结果他又被外放到金州当刺史。最后,他在任上去世了。他写了很多文章,整理成二十卷的文集,流传于世。他有一个儿子叫李允玉。
李孝贞的弟弟李孝威,也很有声望,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官至大理少卿。
薛道衡,字玄卿,是山西汾阴人。他爷爷薛聪,曾做过北魏济州刺史;他爸爸薛孝通,当过常山太守。薛道衡六岁就成了孤儿,但他特别努力学习。十三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讲解《左传》,读到子产辅佐郑国的故事,还写了一篇《国侨赞》,文章写得特别好,大家都觉得很惊艳。
后来,薛道衡的名气越来越大,齐国的司州牧、彭城王萧浟把他招去做兵曹从事。当时的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那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见到薛道衡后都赞叹不已。之后,薛道衡被授予奉朝请的官职。吏部尚书陇西辛术和他聊过天后,感叹道:“郑国的治国之业不会就此断绝啊!”河东裴谳则评价他说:“自从王朝迁都到河朔地区后,我一直觉得关西地区很难再出现像孔子那样的贤才,现在我终于又遇到了薛先生!” 北齐武成帝当上丞相后,就召薛道衡去做记室,等武成帝即位后,薛道衡又升迁,做了太尉府的主簿。
一年多后,薛道衡又兼任散骑常侍,负责接待周朝和陈朝的使臣。北齐武平年间,朝廷下令让他和其他儒生一起修订《五礼》,之后又任命他为尚书左外兵郎。陈朝派使臣傅縡来齐国,薛道衡因为兼任主客郎,就负责接待他。傅縡送给他一首五十韵的诗,薛道衡也回赠了一首,南北两国都对他们的诗歌赞赏不已。魏收却说:“傅縡这就像用蚯蚓去钓大鱼一样,太不自量力了。” 后来,薛道衡被朝廷召入文林馆当待诏,他和范阳的卢思道、安平的李德林齐名,交情很好。他又以原官职兼任中书省直省官,不久后被提升为中书侍郎,还兼任太子侍读。
在北齐后主时期,薛道衡越来越受重用,当时也有人批评他阿谀奉承。后来,他和侍中斛律孝卿一起参与政事,薛道衡详细地提出了许多周全的策略,但斛律孝卿并没有采纳。北齐灭亡后,北周武帝任命他为御史二命士。之后,薛道衡回到家乡,从州主簿做起,后来升任司禄上士。
高祖当丞相的时候,跟着元帅梁睿去打王谦,还代理过陵州刺史。大定年间,被授予仪同三司的官职,又代理过邛州刺史。高祖登基后,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后来河间王弘去北方征讨突厥,高祖被召去当军务文书官,回来后被任命为内史舍人。同年,他还兼任散骑常侍,出使陈国。
使陈期间,高祖的谋臣道衡上奏说:“江东不过弹丸之地,却长期僭称帝号,这都是从永嘉之乱后,中原分裂造成的。刘渊、石勒、符坚、姚苌、慕容氏、赫连氏这些家伙,都妄称帝号,最终都灭亡了。北魏从北方南下,还没来得及远征。北周和北齐先后称帝,都忙着兼并天下,所以江东一直没被讨伐,已经很多年了。陛下圣德非凡,继承了皇位,比肩三代明君,平定了九州,怎么能容忍小小的陈国长期存在于天网之外呢?我这次出使,请求责令陈国称臣纳贡。”高祖说:“朕打算先休养生息,暂时不管它,别跟他们争论,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了。”
江东人很喜欢诗词歌赋,陈叔宝尤其爱好这些玩意儿,道衡每次写诗,江南人都争相传诵。八年后,攻打陈国的时候,道衡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还兼管文书。大军到达长江边,高颎晚上坐在营帐里,问道衡:“这次攻打陈国,能成功吗?你来说说看。”
道衡回答说:“要论大事的成败,首先要用最根本的道理来判断。《禹贡》里记载的九州,本来就是帝王的疆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孙权兄弟占据了吴、楚之地。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很快就把他们吞并了,永嘉之乱后,江南再次分裂。从那时起,战争就没停过,盛极必衰,这是天道规律。郭璞说过:‘江东偏安三百多年,最终还是要回归中原。’现在时间差不多了。从天命来看,一定能成功!第一,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以来兴衰更替,都是这个道理。皇上勤俭节约,关心百姓疾苦,陈叔宝却住着豪华宫殿,沉迷酒色。上下离心,人神共愤,这第二点也说明一定能成功!
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才,陈国的那些大臣,不过都是摆设而已。陈叔宝重用小人施文庆处理政事,尚书令江总只顾着吟诗作赋,根本不是治国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他们的主要将领,不过是一些匹夫之勇罢了。这第三点也说明一定能成功!我们有道义,国力强大,他们无德,国力弱小,他们的军队不过十万。从巫峡到东海,如果我们把他们分割开来,他们就会力量分散,如果他们集中兵力,就会顾此失彼。这第四点也说明一定能成功!我们势如破竹,胜利就在眼前!”高颎高兴地说:“你分析成败,条理清晰,我豁然开朗了。本来以为你只是个才子,没想到你的军事才能如此厉害!”
后来道衡被任命为吏部侍郎。但后来因为提拔人才的事,有人说他结党营私,偏袒苏威,任人唯亲,结果被免职,流放到岭南。晋王广当时在扬州,暗中派人劝道衡从扬州走,想把他留下来。但道衡不愿意依附晋王,采用了汉王谅的计策,从江陵方向离开了。不久后,朝廷下诏征召他回朝,在内史省任职。晋王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但仍然欣赏他的才能,对他还比较客气。几年后,道衡被任命为内史侍郎,加封仪同三司。
薛道衡写文章的时候,总是躲在空荡荡的房间里,靠着墙躺着,要是听到门外有人,他就生气,可见他思考得多么认真。隋文帝总是说:“薛道衡写奏章,正合我的心意。”但又告诫他不要过于迂腐。后来,文帝很欣赏他的工作能力,对杨素和牛弘说:“薛道衡年纪大了,为国家操劳这么多年,应该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了。”于是就提升他的官职,让他做上开府,还赏赐他一百匹布。道衡推辞说自己没有功劳,文帝说:“你这么多年在朝廷要职上任劳任怨,国家大事都是你处理的,这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薛道衡长期担任要职,名声越来越大,太子和诸位王爷都争着和他交往,高颎、杨素也很欣赏他,他的名声非常显赫,一时之间无人能及。
仁寿年间,杨素专权,因为薛道衡和杨素关系很好,隋文帝又不想让他长期掌握机密,就把他外放到襄州做总管。薛道衡长期被委以重任,突然被调离,心里非常悲伤,说话都哽咽了。隋文帝也伤感地变了脸色,说:“你年纪大了,为我辛苦操劳这么久,朕想让你轻松些,兼顾安抚百姓。你这次离开,朕就像失去了一条胳膊一样。”于是又赏赐他三百匹布,一条九环金带,一套时令衣服,十匹马,来安慰他。他在襄州当官清廉简朴,百姓都很感激他。
隋炀帝继位后,薛道衡被调到番州做刺史。一年多后,他上表请求退休。隋炀帝对内史侍郎虞世基说:“薛道衡要来了,应该用秘书监的职位来接待他。”薛道衡到了后,上奏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颂词是:
一开始,天地混沌一片,啥也没有,比传说中的天皇地皇还早,根本没法用语言描述,也无法用感官体验。那时候的人,住山洞,喝露水,跟鸟兽没啥区别,哪有什么高贵的人性和智慧?
后来,伏羲、轩辕氏出现了,接着是唐尧、虞舜,他们根据天象制定法律制度,用文化教化天下百姓,这才让帝王的位子变得尊贵,圣人的道理才被世人推崇。夏、商、周这几个朝代,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君主,功绩造福百姓,美名流传在《诗经》的雅颂之篇里,但最后也都衰败了,还动不动就打仗。
秦朝只是个过渡,把严刑峻法当作治国根本;汉朝呢,虽然有图谶之说,但也是霸道和王道的混合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三分,互相争斗;到了南北朝末期,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是侵略成性的强盗;到处都是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虽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洛阳一带推行汉化,但终究没能平息天下战乱。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能统一全国,开创盛世,只有隋朝啊!
话说高祖皇帝出生的时候,屋里闪耀着红光,长大后又隐匿锋芒,紫气冲天。他天生龙颜,相貌非凡,这些都记录在史册上,也表现在他的仪表举止中。高祖皇帝出身高贵,根基深厚,就像邠、岐两地的先祖积累了厚德一样,不像丰、沛那样突然崛起。他经历了各种考验,先后担任要职,位高权重,就像古代的重华当太尉,文命当司空一样。
等到天下快要乱了,到处都是战乱,战争的号角响彻云霄,金戈铁马,光芒四射。奸雄作乱,占据河朔地区,又连同海岱地区;蛮夷作乱,堵塞白马关,进而占领成皋。庸、蜀两地背叛朝廷,依靠铜梁险要;郧、黄两地也叛乱,引来金陵的军队。三川地区已经动荡不安,九鼎即将被夺走。
这时,高祖皇帝如同龙飞凤舞般崛起,他迅速地掌握了天下,应验了赤伏的预言,接受了玄狐的符箓,他指挥着百战百胜的军队,调动着覆盖天地的兵马,平定了共工和蚩尤的叛乱,消灭了各种妖魔鬼怪。他没用上二十八员大将,也没进行五十二次征战,很快就平定了叛乱,驱散了战争的阴霾,解救了百姓于水火之中。天柱倾斜后又恢复了正直,地维断裂后又重新连接。边远地区的人们都来朝拜,乐师们都吓得不敢演奏了。百姓都拥戴他,上天也认可了他。
祭坛已经准备好了,高祖皇帝仍然谦逊谨慎;百姓们都盼望着他登基,他这才接受了四海的拥戴。他登基后,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向天地神灵祭祀,天下太平,万物兴盛。他参考前代的典章制度,改换了年号;又考虑到百姓的意愿,迁都建城。
他根据天文地理选择都城的位置,制定了国家制度,宫殿的布局也参考了星象。他在朝廷上推行教化,处理政务,革旧立新,改变风俗。但是,边境地区仍然战火不断,敌军入侵,樊哙因此而失言,李陵因此而战败被俘。周、齐两国曾经强大,互相争斗,向北方的狄人送去公主,也没能阻止他们的侵略;向山东送去珍宝,也没能阻止他们的贪婪。
后来,高祖皇帝即位,统一天下,在朝廷上制定策略,在边境地区展现神威,边疆的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们的土地都变成了国家的领地。江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虽然地域辽阔,但是一直以来,都有冒充皇帝的人,妄图窃取帝位。
经过五代三百年的时间,高祖皇帝怜悯百姓的苦难,决心结束战乱。如今皇上英明神武,他继承了唐朝的基业,凭借着天命,迅速平定了天下。于是,天下太平,四海一家,百姓安居乐业。皇上便停止了战争,发展文化。
华夏乱了这么多年,战争的玩意儿到处都是,虚伪的风气也深入人心,圣人的教诲都没人记得了,先王的规矩也都丢了。于是皇帝下令,重新整理《五礼》,还让太子整改六乐的制度。祭祀用的玉帛、酒器等礼仪都规范了,音乐也区分了雅乐和俗乐。
皇帝他啊,特别上心政事,整天听取各种意见,早朝晚退,废寝忘食,就怕百姓受苦,就怕哪样东西没安排好。他一心想走先王的路子,晚上想着白天的事,白天想着晚上该干啥,想改掉历代帝王的坏毛病,一刻也不耽误。看到好事就高兴得写在脸上,听到坏事就叹气,愁眉苦脸的。他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务农,国库里粮食多得都发霉了,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皇帝生性仁慈,心肠软得很,连飞禽走兽、鸟蛋鱼卵都保护得好好的,连草木都不让人践踏。当然了,该立的规矩还得立,该判的刑还得判,该严厉的时候绝不手软,但也会考虑具体情况,判决很快很干脆,所以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上下都服服帖帖的。
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根本没机会接近他,达官贵人们也没什么特权。他小心翼翼地侍奉天地,整天勤勤恳恳地工作,时刻警惕自己别骄傲自满。他用自己的德行感化百姓,让社会风气变得很好,从朝廷大臣到地方官员,都觉得这盛世太平,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登封禅礼,这可是几百年才有的盛典啊,皇帝的功绩理应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可皇帝呢,一点也不骄傲自满,功成名就了也不居功自傲,别人劝他接受这些赞誉,他都推辞了。他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了,但仍然不敢懈怠,他谦逊谨慎,像泰山一样稳重,还主动承担责任。这才明白啊,《易经》里讲的谦虚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帝王告功的仪式反而是次要的,皇帝的功德之大,根本无法用言语形容。
皇帝的真诚和高尚品德感动了天地,到处都是祥和之气,宇宙间充满了和谐之风。上天赐福,百鸟献瑞,日月星辰、风云草木,山川玉石、飞禽走兽,各种祥瑞之兆不断出现,多得数不清。这盛世,是前所未有的,史书上都没记载过,人们也从未见过、听过这样的景象。古人说,圣人有所作为,万物欣欣向荣,神灵保佑,珍宝出现,这就是圣人带来的效果啊!
话说我曾经沉迷于姑射山的仙境,想要摆脱尘世俗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而铸鼎荆山,追求功成名就,飞升成仙的愿望也越来越远大。那些黎民百姓,都只是皇帝的臣子,他们思念父母,悲伤缠绕着他们,如同弓箭一样紧绷。涂山虽然幽静险峻,却早已没了古代的祭祀礼仪;长陵虽然空旷寂寞,却只有衣冠冢的游人凭吊。
如果说,能够降服妖魔鬼怪,名列仙班,开创盛世,建立王朝,这是圣德;能够平定叛乱,拯救国家,使天下太平,统一文化,这是神功;能够虔诚祭祀天地,尊崇祖先,这是大孝;能够停止战争,实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至政。能够统御天下,与三皇五帝比肩而立,岂止是超越周朝、汉朝,远远超过魏朝、晋朝那么简单呢!虽然五行之舞经常在清庙中举行,九德之歌也从未在乐府中中断,但我的功绩却并非局限于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我的宏伟事业也远不止这些歌功颂德所能表达的。
我这个人命薄,却意外地赶上了好时候,能够在皇宫侍奉,在丹陛之间奔走。然而,我一旦离开皇宫,就好像隔着天壤之别,只能空怀着追逐龙腾虎跃的梦想,徒留着像蚂蚁搬泰山那样渺小的愿望。因此,我斗胆借用笔墨,来歌颂赞美您的功德!就像填海的鸟儿不会增加大地的面积,哭泣的河水也不会使河流更加澎湃一样,我只是尽我所能,表达我的心意,抒发我的情感。于是,我写了一篇颂歌:
(诗词对联原文照录)
悠哉久远,那是上古时代,天下四方,无数的帝王。三代之后,礼乐崩坏,到了战国时期,各种弊端层出不穷。戎狄入侵中原,各种暴乱四起,篡权夺位,自立为王的小国多达十几个。他们凭借武力横行霸道,违背礼法,破坏道德,天下大乱。
后来,高祖皇帝从偏远地区崛起,统一了天下,独霸一方。他统治了两百多年,延续了前代帝王的基业,但天下尚未完全安定,各地仍有割据势力。像吴国、越国、闽越等地,以及黄河以北地区,都被分割成许多小块,彼此争斗。
各种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战争不断爆发,虽然东方的叛乱平息了,但天下依然动荡不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到了汉高祖刘邦时代,他得到了天下的拥戴。他英明神武,果断决策,赏善罚恶,平定叛乱。
朝廷制定礼仪,史官记录日期,演奏着孤竹的管乐,云和的瑟乐,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上天保佑。他根据星象占卜,调整国土疆界,治理国家,巩固统治。边疆地区,匈奴、西域等民族时常侵扰边境。
但汉高祖的威名远播,德行广被,这些民族纷纷臣服,归顺朝廷。吴越等地,虽然有自己的封地,但都承认汉朝的统治。一些顽固势力仍然存在,但最终都被汉高祖一一平定。
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礼乐教化普及,社会风气大为好转。汉高祖继承了夏禹、虞舜的功业,用礼乐来安定社会,教化百姓。他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他谦逊谨慎,敬畏上天,顺应自然规律,天下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他推辞荣誉,不居功自傲,他的圣德更加光辉。他的治国之道,与姬文王、汉光武帝相似,都继承了先王的圣明之业。
他深谋远虑,洞察世事,巩固了汉朝的基业,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他曾到崆峒山问道,在汾水射箭,他的雄辩之才,他的仙风道骨,都令人敬仰。
他的恩泽遍及天下,他的教化流传百年,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的功绩,学习他的圣德。愿天下太平,万物和谐,这是我们对汉高祖的最好颂扬。
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转头对苏威说:“道衡在先朝就很有才干,这就像《鱼藻》的寓意一样。”于是就提拔他当司隶大夫,准备治他的罪。道衡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司隶刺史房彦谦和道衡平时关系很好,知道这事儿肯定要出大问题,就劝道衡赶紧跟那些来往的宾客断绝关系,态度放低些,说话客气点儿,但是道衡没听他的。
有一次开会讨论新法令,讨论了很久都没结果,道衡对朝臣们说:“如果高颎没死,这法令早就执行下去了。”有人把这话告到皇帝那儿,皇帝一听就火了,说:“你居然还想着高颎?”就把道衡交给执法官去调查。道衡觉得自己也没犯什么大错,就催着宪司赶紧判决。到了奏报的日子,他还以为皇帝会赦免他,就让家人准备好了酒菜,等着来探望他的宾客。结果奏报上去,皇帝直接下令让他自杀。道衡完全没想到会这样,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没能立刻自杀。宪司又重新上报,最后把他绞死了,他的妻子孩子也被流放到且末。那年他七十岁,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他生前写了七十卷的文集,流传于世。
他生了五个儿子,其中老五收最有名,被过继给了族叔孺。这位孺,为人清正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博览经史,很有才华,虽然没写什么大文章,但他写的诗词,意境都很高远。隋开皇年间,他做过侍御史、扬州总管司功参军。他总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府里的同僚很多都不喜欢他。任期满了之后,他又先后做了清阳令、襄城郡掾,最后死在任上。他到哪儿都能做出一番政绩。他和道衡关系很好,收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道衡过继给孺抚养,长大后几乎不认识自己的亲生父母。太常丞胡仲操曾经在朝堂上,向孺借刀子剪指甲,孺觉得胡仲操不是个雅人,干脆就不借给他。他这种不肯随便结交朋友,清高孤傲的性格,就是这样养成的。
道衡的哥哥的儿子迈,官做到选部郎;道衡的弟弟道实,官做到礼部侍郎、离石太守,他们都在朝中很有名气。道衡的侄子德音,很有才华,一开始做游骑尉。后来协助魏澹修撰《魏史》,书写完后,升迁为著作佐郎。等到越王侗在东都称制,王世充篡位的时候,那些军事文书,都是他写的。王世充被平定后,德音因为参与其中而被处死。他写的文章,当时也很流行。
史书上说啊,李白、薛涛他们那一拨人,都是齐国末年那种人才,靠着华丽的辞藻出名。从周朝到隋朝,都受到很高的评价。李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才子,薛涛则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女性诗人,他们俩就像两条灵蛇,光芒都闪耀夺目,才能也同样超群,文风既雅致又奔放,文章写得铿锵有力,美妙动听。而卢纶的才华,在李白和薛涛之上。李白和薛涛虽然才华横溢,但卢纶仕途却比较坎坷,虽然说命运有定数,但这也跟他们平时不注意小节有关。
说白了,就是说李白、薛涛那一批人,个个都是文采斐然的大才子,从周朝到隋朝,一直都备受推崇。李白是当时最厉害的才子,薛涛是当时最有名的女诗人,他们俩的才华不相上下,文风洒脱不羁,文章写得又好听又响亮。而卢纶的水平,比李白薛涛还要高出一筹。不过李白薛涛虽然文采出众,但卢纶的官运却不太好,这虽然是命,但也跟他们平时不太注意细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