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恺,字安乐,是杞国公宇文忻的弟弟。他在北周的时候,因为父亲是功臣,三岁就赐爵双泉伯,七岁又升为安平郡公,食邑两千户。宇文恺从小就很有才能。他家世代都是武将,兄弟们都凭借骑射立功,只有他特别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能写文章,还擅长各种技艺,被人们称为名门公子。他一开始担任千牛卫,后来升迁到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又给他加封开府中大夫。等文帝当上皇帝后,诛杀了宇文家族很多人,宇文恺一开始也在被杀的名单里,但因为他和北周皇室关系疏远,而且他哥哥宇文忻对国家有功,所以有人紧急为他求情赦免,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后来,他被任命为营建宗庙的副监和太子左庶子。宗庙建成后,他又被单独封为甑山县公,食邑一千户。隋朝要迁都的时候,文帝觉得宇文恺很有才华,就让他担任营建新都的副监。虽然高颎负责总工程,但所有的规划设计都出自宇文恺之手。后来,要开凿渭河到黄河的水道,方便漕运,文帝就让宇文恺负责这项工程。之后,他又被任命为莱州刺史,政绩很好,名声很大。他哥哥宇文忻被杀后,他的家族也被除名,很久都没能得到重用。

后来,朝廷发现鲁班故道很久没用了,就让宇文恺去修复。之后,隋文帝要建造仁寿宫,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右仆射杨素说宇文恺很有才华,文帝同意了,于是就让他担任将作大匠的监工。一年多后,他被任命为仁寿宫的监工,官复仪同三司,不久又升任将作少监。文献皇后去世后,宇文恺和杨素一起负责营建皇陵,文帝很满意,又恢复了他安平郡公的爵位,食邑一千户。

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任命宇文恺为营建东都的副监,不久又升任将作大匠。宇文恺揣摩到皇帝喜欢奢华,于是东京的建筑设计就极其宏伟壮丽。隋炀帝非常高兴,提升了他的官位,让他担任开府,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后来,要修建长城,隋炀帝就让宇文恺负责设计规划。当时隋炀帝北巡,想炫耀给北方少数民族看,就让宇文恺建造一个巨大的帐篷,里面能容纳几千人。隋炀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大量的布匹。

他还制造了一座观风行殿,可以容纳几百名侍卫,殿宇可以拆卸组合,下面装有轮轴,可以移动,速度很快,就像有神力一样。北方少数民族看到后,都非常震惊。隋炀帝更加高兴,前后赏赐给宇文恺的东西,数都数不清。

永嘉之乱后,明堂就荒废了。隋朝统一全国,想恢复明堂,可是大家意见都不统一,谁也拿不定主意。 杨素(恺博是杨素的字)查阅了很多书籍,上书写了一篇《明堂议表》,里面写道:

臣听说,天上星象对应地上建筑,紫微宫对应着人间处理政务的宫殿;地上建筑也对应着天象,丙午方位是正阳之位。观测天象,顺应自然规律;五室九宫,统摄人神。皇帝发布命令,祭祀宗庙,都得庄严肃穆,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皇上您英明神武,平定天下,结束了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所以上天降祥瑞,万物生长繁荣,国家四境安定,各民族都统一了文化。在庄严的宗庙里举行祭祀,演奏《九韶》、《六茎》等乐曲,举行隆重的典礼。为了建造明堂,我们选址在瀍水西边,洛阳附近,考察地形,参考古代典籍,疏浚河道,为百姓谋福祉。 我们还按照古人的说法,决定建造明堂,皇上命令我负责此事,让我根据天象选择吉日。

为此,我搜集了各种资料,查阅了古代典籍,还向一些老专家请教,甚至收集散失的古代文献,例如《冬官》。我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以前张衡制作浑天仪,用三分为一度;裴秀制作地图,用二寸代表千里。我做的这个明堂图纸,比例是一尺代表一尺,希望能按照这个图纸建造,井然有序。 但是关于明堂的具体结构,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说要用绮井做屋顶,有人说要用圆楣做屋顶梁柱,说法不一,没有依据。 现在我把这些有争议的地方,都一一解释清楚,并用证据来证明我的说法。 议论如下:

臣恺仔细查阅了《淮南子》,书中记载:“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雨水及时,五谷丰登,春天生长,夏天茂盛,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每月考核,每年进贡,按时品尝谷物,并在明堂祭祀。明堂的构造,是有屋顶但没有四面墙壁,风雨不能侵袭,干湿不能损害,人们可以从容地进入。”我认为这是上古时期简朴的制度,创立了典范。

《尚书帝命验》记载:“帝王承天而立五府,用来尊崇天帝,重视阴阳五行。红色代表文祖,黄色代表神斗,白色代表显纪,黑色代表玄矩,青色代表灵府。”注中说:“唐尧、虞舜的天府,夏朝的世室,殷朝的重屋,周朝的明堂,都是一样的。”《尸子》说:“虞舜时期称之为总章。”《周官·考工记》说:“夏朝的世室,堂的深度是十四步,宽度是十七步半。”注中解释说:“‘修’指的是南北的深度。夏朝的度量单位是步,现在堂的深度是十四步,宽度比深度多四分之一,所以明堂的宽度是十七步半。”

臣恺分析,三代之中,夏朝最为古老,应该从质朴逐渐走向精美宽大,为什么夏朝的世室反而比殷朝的堂小呢?仔细比较推论,恐怕并非如此。《考工记》说“堂的深度是七步,宽度是四分之一深度加七步”,如果夏朝的度量单位是步,那么深度就应该是七步。注中说“现在堂的深度是十四步”,这是对《考工记》原文的增补。殷商和周朝的明堂记载中却没有增加字数,这说明它们的含义和夏朝不同。山东的《礼记》版本却擅自增加了“十四步”的字样,为什么殷商的记载没有增加字数,周朝的记载也没有增加字数呢?仔细研究其原因,恐怕并非如此。我仔细校对古书,根本没有“十四步”这几个字,这是后世一些不学无术的儒生随意增减的。

《黄图议》记载:“夏朝增加了明堂的面积,周朝的明堂是两杼间的距离。”马宫的说法只论述了明堂的一面,如果以此为准,那么三代的明堂都是方形的,顶上是圆形的。各种书籍的记载,都说是下方,只有郑玄注《周官》时,独持此说,这不仅与古制相违背,也违背了礼仪制度。仔细研究文献,寻找道理,恐怕还未能完全理解。《尸子》说:“殷商的宫殿叫阳馆。”《考工记》说:“殷商的宫殿叫重屋,堂的深度是七寻,高度是三尺,四面都有重屋。”注中说:“七寻是五丈六尺,按照夏朝和周朝的比例,它的宽度应该是九寻,也就是七丈二尺。”又说:“周朝的明堂,用九尺宽的席子铺地,东西九席,南北七席,堂高一席,有五个房间,每个房间用两席铺地。”

《礼记·明堂位》说:“天子的庙,是重檐的。”郑玄注说:“重檐,就是重屋。”注《玉藻》说:“天子的庙宇和露寝,都和明堂的构造一样。”《礼图》说:“在内室之上,建造通天之观,观高八十一尺,符合宫殿的数目,声音低沉,是君主的象征。”《大戴礼》说:“明堂,古代就有。共有九个房间,每个房间有四扇门八扇窗。用茅草盖顶,上圆下方,外围的水沟叫璧雝。门上装饰红色,窗上装饰白色。堂高三尺,东西长九仞,南北长七筵。宫殿面积三百步见方。凡是人民生病,牲畜疫病,五谷歉收,都是因为天道不顺造成的。天道不顺,是因为明堂没有装饰好。所以,一旦发生天灾,就要装饰明堂。”《周书·明堂》说:“明堂边长一百一十二尺,高四尺,台阶宽六尺三寸。房间在里面,边长一百尺,房间内边长六十尺。门高八尺,宽四尺。”《作洛》说:“明堂、太庙、露寝,都有四面屋檐,重叠的屋脊和走廊。”孔颖达注说:“重叠的屋脊是累积的栋梁,重叠的走廊是累积的房屋。”《礼图》说:“秦朝的明堂有九个房间,十二个台阶,各有其用途。”《吕氏春秋》说:“有十二个堂。”这和《月令》相同,并没有说明尺寸大小。

臣恺分析,十二个台阶虽然和《礼记》不符,但每月一个台阶,也不是没有道理。《黄图》说:“明堂边长一百四十四尺,符合坤卦的象征,方形象征大地。屋顶圆形,直径二百一十六尺,符合乾卦的象征,圆形象征天。太室有九个宫殿,象征九州。太室边长六丈,符合阴数的变化。十二个堂象征十二月,三十六扇门象征极阴数的变化,七十二扇窗象征五行运行的天数。八个通道象征八方风,符合八卦。通天台直径九尺,符合乾卦九覆六的数理。高八十一尺,符合黄钟九九的数目。二十八根柱子象征二十八宿。堂高三尺,上台阶有三级,象征三统。明堂四面五色,象征四季五行。殿门到殿堂有七十二步,象征五行运行。门堂长四丈,是太室的三分之二。院墙不高,不遮挡视线,窗户宽六尺,外面是窗户的两倍。院墙方形,在水内,象征地阴。水在外面环绕,象征四海,圆形象征阳。水宽二十四丈,象征二十四气。水内径三丈,符合《觐礼经》。”汉武帝元封二年,在汶上建造了明堂,没有房间。其外部大致按照这个制度建造。《泰山通议》现在已经失传,无法考证了。

公元前138年8月,开始修建明堂和辟雍,地点选在长安城南门,按照规定的规格建造。就是一个大殿,四面有围墙,八个观门,外面环绕着水沟,堤岸高出地面四尺,大家一起干活,用了三个星期就完工了。

公元前137年正月初六,辛未日,汉武帝开始在郊外祭祀太祖高皇帝,以配享上天。正月二十二日,丁亥日,又在明堂祭祀孝文皇帝,以配享上帝,同时还祭祀了先贤、百官和对国家有功劳的大臣们,按等级依次进行祭祀。武帝亲自扶着三位年长的老者,脱掉上衣,亲自割祭品,然后跪下献祭。他还趁此机会颁布时令,宣示恩泽。诸侯王、宗室成员、各少数民族首领、匈奴使者、西域的使臣等等,都来进贡并参加祭祀活动。

《礼图》里说:建武三十年修建了明堂,明堂上面是圆的,下面是方的。上面圆形象征天,下面方形象征地,十二个殿堂对应着十二个日辰,九个房间对应着九州。每个房间有八扇窗户,八乘九等于七十二,象征着一年中的天数。每个房间有两个门,两个门乘九等于十八个门,象征着土王十八日。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分三层。胡伯始在注释《汉官》的时候说:古代清庙是用茅草盖的,现在是用瓦盖的,瓦下面垫着茅草,这是为了保留古代的建筑方式。

《东京赋》里写道:于是修建了三座宫殿,制定政令,颁布法令。重修庙宇,有八条通道,九个房间。在清澈的池塘里造船,水波荡漾。薛综注释说:“复重廇覆”指的是屋顶上重叠着屋脊。 《续汉书·祭祀志》记载:明帝永平二年,在明堂祭祀五帝,五帝的座位分别位于各自对应的方位,黄帝在未位,都跟南郊祭祀的方位一样。光武帝的座位在青帝的南面,稍微往西退了一些,每位皇帝面前都有一头犊牛,演奏的乐曲也跟南郊祭祀一样。我仔细查阅了《诗经》,里面写着:“我将”在明堂祭祀文王,“我将我享,维牛维羊”,根据这来看,应该是准备了太牢的祭品。现在记载只有一头犊牛,恐怕跟古代有所不同。

晋朝以前,还没有鹑尾(一种天文仪器),圆形的墙壁和护城河,都按照原来的图样建造。晋朝的《起居注》里,裴頠议论说:尊崇祖先,配享天地,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是庙宇的制度,其依据还没有明确划分。可以直接建一座大殿,以庄严地进行祭祀,其他的繁杂琐碎的东西,都可以去掉。我认为,天象垂示,圣人效法。辟雍星(一种星宿)既然有图样,晋朝明堂的方形结构,就不符合天文。既没有重楼,也没有护城河,空荡荡的大殿违背了五室的意义,单一的殿堂违背了九阶的制度。这不是欺骗上天吗,真是太过分了!

北魏在北台城南建造了圆形的围墙,在护城河外面,大门在河内单独矗立,不与围墙相连。明堂上面有九个房间,三个三个地重叠在一起,不符合古代的制度,房间之间有通道,违反之处很多。这些房间都是用砖砌成的,非常狭窄简陋。北魏的《乐志》记载:孝昌二年修建明堂,有人说应该建九个房间,有人说应该建五个房间,皇帝下令采用五个房间的方案。后来高元叉当政,又改成了九个房间,但是因为战乱没有建成。

《宋起居注》记载:孝武帝大明五年修建明堂,它的墙壁和房屋的规格,模仿太庙,只有十二间,以符合一定的数量。按照汉代的《汶上图仪》,设置了五帝的座位。太祖文皇帝进行祭祀,鼎、俎、簠、簋等祭器,都按照太庙的礼仪。梁武帝即位后,把宋朝的太极殿改成了明堂。没有房间,只有十二间。

《礼疑议》里说:祭祀时用纯漆的俎、瓦樽,祭祀郊外时讲究华丽,祭祀庙宇时讲究朴实。只进行一次祭祀,用清酒。平定陈朝之后,我亲眼看到了明堂,并测量了它的尺寸,记录下了它的长宽。还能看到地基里残留着烧毁的柱子,被破坏的痕迹,深入地下有一丈,依然像原来一样。柱子下面用樟木做基座,长一丈多,宽四尺左右,两两并排。瓦重叠了好几层。宫城的位置,在城内。虽然狭小简陋,不符合规制,但是祖宗的英灵,得到了庄严的祭祀。周、齐两代,都没有修缮明堂,盛大的祭祀典礼,也就因此而无法举行了。

自古以来,关于明堂的图样只有两种,一种是周朝的,刘熙、阮谌、刘昌宗他们做的,这三份图纸差不多;另一种是后汉建武三十年做的,在《礼图》里能找到,但具体是谁做的不清楚。我呢,到处查阅经书和史书,四处寻找相关的资料,研究各种说法,最后才整理出这份图样。这个模型用木头做的,下面是方形的宫殿,宫殿里有五个房间,上面是圆形的观台,观台有四个门。

皇帝批准了我的奏章。正赶上辽东战事,这事儿最终没做成。因为在辽东作战有功,我升官了,当上了金紫光禄大夫。那年我死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皇帝很惋惜,追谥我为“康”。我写了《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现在都流传于世。我的儿子儒童,当过游骑尉;小儿子温,当过起部承务郎。

阎毗,是榆林盛乐人。他爷爷阎进,是魏国的本郡太守;他爸爸阎庆,是周朝的上柱国、宁州总管。阎毗七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石保县公的爵位,食邑一千户。长大后,他长得仪表堂堂,很庄重,挺喜欢读经史的。他跟萧该学过《汉书》,大概了解了书里的主要内容。他还会篆书、草书和隶书,尤其擅长绘画,当时算是顶尖水平了。周武帝见到他很高兴,就让他娶了清都公主。宣帝即位后,任命他为仪同三司,还让他当了千牛左右。高祖皇帝登基后,阎毗凭借他的技艺在东宫服侍太子,经常用精巧华丽的东西讨好太子,所以很受太子器重,太子还经常在皇帝面前夸他。后来,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在东宫侍卫。有一次,皇帝派高颎在龙台泽大阅兵,很多部队都乱糟糟的,只有阎毗的部队纪律严明,井然有序。高颎把这事儿告诉了皇帝,皇帝就赏了他很多丝绸。不久,他又兼任了太子宗卫率长史,后来又升任仪同。太子用的那些漂亮玩意儿,大多都是阎毗做的。太子被废后,阎毗被判杖一百,他和妻子都被贬为官奴婢。两年后,他们才被释放,恢复了自由民的身份。隋炀帝继位后,大规模修造兵器,因为阎毗手巧,又熟悉这方面的老规矩,所以皇帝就让他负责这事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朝请郎。阎毗还参与制定了关于辇辂车舆的方案,做了不少修改,这些都记载在《舆服志》里。最后,他被提升为起部郎。

皇帝当时要搞个大规模的出行仪式,觉得随行的车驾太多了,就问杨素说:“开皇年间,随行的车驾只有十二辆,也够用了啊。现在竟然有八十一辆,还用牛拉车,这根本没啥实际好处,反而显得不体面。我想减少车驾数量,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杨素回答说:“我当初确定车驾数量的时候,跟宇文恺一起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典籍,参考了汉朝的胡伯始、蔡邕等人的说法,最终确定了八十一辆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张衡在赋中写道‘属车九九’就是这个意思。至于皇帝出行的仪仗车驾,要比这个少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十六辆,这是汉朝的制度。此外,我还查阅了宋孝建年间的奏章,当时晋朝迁都到江南后,只设置了五辆车驾。尚书令、建平王宏说:‘八十一辆车驾,是参考了九国的制度,而三十六辆车驾,并没有什么依据可循。江南的五辆车驾,又过于简陋,不合礼制。但是历代帝王的仪仗,旗帜、车盖的数量,以及冕冠玉器,都和十二这个数字有关。所以现在应该参考这个数字,设置十二辆车驾。’开皇年间平定陈朝后,我们就沿用了这个制度。现在我们应该遵循古代的制度,大规模的出行仪式沿用秦朝的制度,正式的出行仪式沿用汉朝的制度,规模较小的出行仪式沿用宋朝的制度,以此来区分等级。”

皇帝说:“干嘛非要沿用秦朝的制度呢?大规模的出行仪式就用三十六辆车驾,正式的出行仪式就用十二辆,规模较小的出行仪式就取消了吧。”杨素对历史典故的研究都非常细致,都是这种处理方法。

长城那边的战事,毗总管全程负责。后来皇上要去恒山祭祀,就下令毗总管去安排搭建祭坛。没多久,毗总管升迁为殿内丞,还跟着皇上去了张掖郡。高昌国的使臣在皇上出行的路上等候,皇上就让毗总管带了皇帝的信物去迎接,然后把使臣护送进了东都。之后,因为母亲去世,毗总管就辞官回家守孝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被重新启用。

皇上要打辽东,就从洛口开凿运河,一直通到涿郡,方便运输军需物资。毗总管负责督办这项工程。第二年,他兼任右翊卫长史,负责修建临朔宫。等到出征辽东的时候,他以原官职的身份担任武贲郎将,负责皇上的宿卫安全。当时大军包围了辽东城,皇上命令毗总管到城下宣读诏书,敌人的弓箭乱射,毗总管坐骑中了一箭,但他脸色都没变,语气坚定有力地宣读完诏书才离开。之后,他被提升为朝请大夫,然后升迁为殿内少监,又兼任将作少监。后来他又跟随皇上征讨辽东,正赶上杨玄感叛乱,皇上班师回朝。兵部侍郎斛斯政逃到了辽东,皇上就让毗总管率领两千骑兵去追捕,但没追上。斛斯政占据了高丽的柏崖城,毗总管攻打了柏崖城两天,就接到皇上的召回令。在去高阳的路上,他突然去世了,享年五十岁。皇上非常悲痛惋惜,追赠他殿内监的职位。

何稠,字桂林,是国子祭酒何妥的侄子。他父亲何通,擅长雕刻玉器。何稠天资聪颖,心思缜密,做事非常用心。十多岁的时候,碰上江陵城破,就跟着何妥一起去了长安。他在北周的时候,在御饰署当个小官。高祖当丞相的时候,把他召来当参军,还兼管细作署。开皇年间,他被任命为都督,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御府监,最后做到太府丞。何稠博览群书,对古代文物非常了解。波斯曾经进贡一件金线锦袍,织造精美绝伦。皇上就让何稠仿制一件。何稠织成的锦袍,比波斯进贡的还要好,皇上非常高兴。当时中国已经很久没有琉璃制品了,工匠们都不敢尝试,何稠却用绿瓷做出了琉璃,跟真的几乎一模一样。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员外散骑侍郎。

开皇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桂州有个叫李光的俚人(少数民族)聚集人马造反,朝廷就下令征召军队去讨伐。军队到了衡山山岭,派使者去劝说叛军首领洞主莫崇投降。桂州长史王文同把莫崇押到杨素那里。杨素假装说:“地方官府治理不好,导致边民造反,这可不是莫崇的错啊!”于是就下令放了他,还邀请莫崇一起喝酒吃饭,连带着他的四个手下也一起款待,然后把他们送走了。莫崇非常高兴,回到山洞里一点防备都没做。杨素等到五更天,突然袭击了他们的山洞,全部出动俚兵,去对付剩下的叛军。象州的叛军首领杜条辽、罗州的叛军首领庞靖也都相继投降。杨素又分别派建州开府梁昵去讨伐叛乱的夷人罗寿,派罗州刺史冯暄去讨伐贼帅李大檀,都把他们平定了,把他们的首级送到军营。杨素把那些被任命为首领的人重新任命为州县官员,大家都很高兴,都很服气。

钦州刺史宁猛力带着人马来迎接军队。一开始,宁猛力占据着险峻的山洞,想造反,这时候他非常害怕,请求亲自去朝廷。杨素看他病得很重,就表现出不猜忌他的意思,于是把他送回钦州,并且和他约定:“八九月间,你可以来京城见我。”杨素回到朝廷汇报情况,皇帝不太高兴。那年十月,宁猛力死了,皇帝对杨素说:“你没把宁猛力带过来,现在他死了。”杨素说:“我和宁猛力约定好了,就算他死了,也应该派他儿子来侍奉皇上。越族人性格直爽,他儿子一定会来的。”宁猛力临死前,嘱咐他儿子长真说:“我和杨大使约定好了,不能失信于朝廷。你把我葬好后,就应该立刻上路。”宁猛力儿子长真按照他父亲的话来到朝廷,皇帝非常高兴,说:“杨素竟然能这么让蛮夷信服,真是了不起啊!”因为这次的功劳,杨素被授予开府的职位。

仁寿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文献皇后去世了,杨素和宇文恺一起参与了皇陵制度的制定。杨素性格少言寡语,很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意,因此渐渐地得到皇帝的亲近。等到皇帝病重的时候,对杨素说:“你以前曾经负责皇后的葬礼,现在我要死了,应该好好安排我的后事。这些事情有什么用呢,只是我放不下罢了。如果我的灵魂有知觉,应该会在阴间再见的。”皇帝又拉住太子的脖子说:“杨素很用心,我把身后的事情都交给他了,事情的动静都应该和他一起商量决定。”

隋炀帝要到扬州去,就跟杨稠说:“现在天下太平了,我继承了大隋的基业,但是很多礼仪制度、服装器物方面还不太完善。你负责查阅典籍,设计制作各种仪仗、车马、服装,送到江都去。”当天,杨稠就被任命为太府少卿。

杨稠就开始忙着打造三万六千人的仪仗队,还有皇帝乘坐的车辇、皇后的仪仗队、百官的服装等等,都按时完成了,送到了江都。这次工程动用了十多万人,耗费的金银财宝更是数不胜数。后来,皇帝派兵部侍郎明雅、选部郎薛迈等人去核查,好几年才查完,结果发现一点差错都没有。杨稠参考了古代和现代的资料,做了很多改进。比如,魏晋时期,官员的皮弁帽子上有帽带,却没有帽饰,杨稠说:“这可是古代打猎穿的衣服啊!现在穿来上朝,应该改改。”所以,从杨稠开始,皮弁帽子上就有了象牙做的帽饰。

又比如,以前官员的朝服没有佩绶,杨稠说:“这可是朔望日小朝穿的衣服。哪有大臣去见皇帝不戴印绶,也不佩玉器的道理呢?”于是,朝服上就加上了兽头小绶和玉佩。以前,五辂车的车厢建在车辕上,皇帝和随行人员都在车厢里,杨稠觉得:“君臣同处一室,太挤了。”于是,他把车厢做大,加上了栏杆,让侍臣站在车厢里,车厢里面又加了个矮矮的平台,皇帝一个人坐在上面。其他的仪仗器物,他也做了很多增减修改,具体情况都记载在《威仪志》里。

皇帝又让杨稠制造一万辆军车,八百辆连环车,皇帝很满意,就让杨稠继续当太府卿。三年后,杨稠又兼任了少府监。辽东作战的时候,杨稠被任命为右屯卫将军,统领三万御营弩手。当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在辽水造桥没成功,军队过不去,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因此被杀。皇帝就让杨稠造桥,两天就造好了!

早些时候,杨稠设计制造了行宫和六合城,这次,皇帝在辽东跟敌人对峙,晚上就用上了。这座城周长八里,城墙连同城垛总高度十丈,上面布满了士兵,插着旗帜。四个角上都设有城楼,每面城墙下都有三个城门,天亮前就完成了。高丽人远远望见,都觉得这是神迹。那一年,杨稠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左屯卫将军,跟随皇帝到了辽东前线。

十二年后,他升官了,当上了右光禄大夫,还跟着皇帝去了江都。结果碰上宇文化及造反,他就被迫当了工部尚书。宇文化及失败后,他被窦建德俘虏了,窦建德又让他当了工部尚书,还封他为舒国公。窦建德失败后,他又投奔了大唐,被任命为将作少匠,最后死在那里。

开皇年间,有个叫刘龙的人,是河间人。他性格刚强聪明,很有创造力。齐后主知道他的才能,就让他修建三爵台,做得非常合后主的意,所以后来官越做越大。等到高祖登基后,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右卫将军,兼任将作大匠。建都的时候,他和高颎一起负责规划建设,当时大家都说他们能力很强。

大业年间,有个叫黄亘的人,不知道是哪里人,他和他的弟弟黄衮,都特别有创造力。隋炀帝经常让他们兄弟俩直接在少府将作做事。当时有很多新的工程要建,黄亘和黄衮总是参与其中。凡是有什么新的东西要造,何稠总是先让黄亘和黄衮做个样品出来,当时的工匠们都觉得他们做得很好,没人能改进。黄亘后来官做到朝散大夫,黄衮做到散骑侍郎。

史学家说:宇文恺的才能全面,想法周到,建筑设计方面非常精妙,堪比班固和扬雄。当时所有的建筑制度,都参考了他的设计。他建造仁寿宫,修建洛阳城,追求奢华,穷奢极欲,导致文帝荒淫误国,炀帝最终身死国灭,国家动乱的根源,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过,他研究典籍,制定了《明堂图》,虽然想法有点过分,但也值得一看。何稠和黄亘兄弟的创造力超群,而且很熟悉以前的建筑方法,他们参考前代的典章制度,创造了一代的文物。虽然有点过于奢华,但也值得后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