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上说:“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的方位就确定了;高低有了区别,尊卑的地位也就确定了。”所以圣人效法乾坤制定准则,根据高低贵贱来施教,设立官职,分派职责,授予爵位和土地。从近处治理到远处,从中枢控制到四方。内部有公卿大夫士,外部有公侯伯子男,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协调各诸侯国,治理百姓,使各项事务井井有条,规范伦理秩序。这其中的来龙去脉由来已久。

但是,古今制度不同,文治武功的道路也不一样。有的用龙来象征官职,有的用云来记录职务。尧就分派了四个儿子管理事务,舜就设立了九个官职。夏朝比虞朝官职多一倍,殷朝比夏朝多一倍,周朝继承夏商两代,制度又有所变化。随着制度日渐完善,官职也越来越多。到了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虽然时有变革,但仍然沿袭周朝的制度。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制度,焚烧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创立了新的朝仪,做事不遵循古制,首先废除了封侯的制度,设立了郡县的官职。太尉主管军队,丞相总管百官,又设立了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手。其他的官职,各有主管部门。

汉高祖平定叛乱,减轻刑罚,简化法律,但是官职制度沿袭了秦朝,两者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也比较容易看出。光武帝中兴,继续沿用前朝的制度,只是废除了丞相和御史大夫,由三司来管理政务。到了汉朝后期,政务都归属到宫廷,论道之官,只是有名无实。魏晋时期,大体上差不多,到了宋齐,也没有什么改变。梁武帝在位期间,大多沿袭齐朝旧制,但是确定了诸卿的职位,分别对应四季,设立了军事官职,有一百多个名称。陈朝继承梁朝,没有改变旧制。北齐创业之初,也沿袭北魏的制度,台省的官职名称,和江南地区略有不同,具体的条文,史书上都有详细记载。

周朝在关中地区建立政权,日理万机,等到平定江汉地区之后,才开始制定宪章。参考周朝的旧制,设立六官来管理政务,详细的制度,也值得称道。隋高祖登基后,百事待兴,又废除了周朝的官制,恢复汉魏的制度。只是把中书省改名为内史省,侍中改名为纳言,其他的官员,略有增减。隋炀帝继位后,想效法古代,设立官职,分派职责,大多沿用旧章。大业三年,开始实行新的法令。当时,天下统一,万国来朝,衣冠文物,非常壮观。但是,隋炀帝后来变得骄奢淫逸,对待下属像仇人一样,命令日日更改,官名月月变化。不久之后,南征失败,朝廷迁徙,史书档案,大多散失。现在保存下来的记录,不能够详细完整。

梁武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朝廷里很多官员都是从宋朝、齐朝时期就留下来的人,职位可多了,什么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等。这些高级官员,还有那些能开府的官员,手下都配有各种各样的属官。比如长史、司马、谘议参军,还有掾属、从事中郎、记室、主簿、列曹参军、行参军、舍人等等。 司徒这个职位呢,手下有左右两个长史,还另外加了一个左西掾,其他的僚属和丞相、太尉这些府里的差不多。有高级官员就设这些职位,没有就省掉。司徒这个职位本身没有高级官员,所以只省掉了舍人,其他的职位都是常设的。开府仪同三司的级别跟三公差不多,那些将军啊、左右光禄大夫啊,如果比较厉害的,就给他们加这个头衔,和三公平起平坐,也配有属官。

特进这个职位,以前是跟着高级官员走的。梁武帝觉得邓禹那种列侯在家养老,还领着特进奉朝请的称号,这特进就是专门用来召见人的,又不是个正式的官职,有点不合理。所以他就取消了这个职位。

尚书省呢,设了个令,还有左右两个仆射。另外还设了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这六个尚书。还有左右丞各一个。 手下还有好多郎官,比如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等,一共二十三个郎官。 还有令史一百二十个,书令史一百三十个。 总之,官多得不得了!

尚书部门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处理各种政务,相当于今天的政府总理。仆射是尚书的副手,协助尚书处理政务,也分管一些部门。如果尚书缺位,左仆射就暂时代理。祠部尚书的职位经常空缺,由右仆射兼管。如果左、右仆射都缺位,就临时设置尚书仆射和祠部尚书分别处理左、右两边的政务。所以说,尚书仆射和祠部尚书这两个职位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另外,还有起部尚书,负责修建宗庙宫殿时会临时设置,事情结束后就撤销,其职责会分给都官尚书和左户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协助尚书和仆射处理政务。左丞负责处理宫内人员的职务、宫禁法规、上报的奏章,检查附近地区送来的公文,纠正违法行为;右丞负责管理宫内仓库和房屋以及各种器物,检查远方送来的公文。所有尚书部门的公文,要送到中书省,秘密文件都要用布袋装好,用左丞的印章封好。

从晋朝以后,八座和郎中大多不直接处理政务了。天监元年,皇帝下诏说:“自从礼乐制度衰败以来,这种情况持续很久了,郎署的官员虽然名义上存在,却并没有实际职权,只是处理一些琐碎的文案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很体面,实际上却毫无实权。所以,郎官们应该像以前一样参与政务。”从那以后,郎官们才重新参与政务。三年后,设置了侍郎的职位,级别相当于通直郎。那些在职期间勤奋能干,满两年时间的郎中,可以升任侍郎。

还有五个都令史,和左、右丞一起管理各自负责的部门。以前选用人才比较随便,九年后,皇帝下诏说:“尚书五都的职位关系到国家政务,不仅要统领各部门,还要辅佐左、右丞。虽然之前也选拔人才,但没有选到真正优秀的人才,现在应该改革选人制度,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于是,都令史的级别提升到奉朝请。同年,太学博士刘纳兼任殿中都令史,司空法曹参军刘显兼任吏部都令史,太学博士孔虔孙兼任金部都令史,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任左户都令史,宣毅墨曹参军王颙兼任中兵都令史。这五个人都因为才能和地位兼优而被选中。驾部还另外管理车府署,库部管理南北武库的署令丞。

门下省呢,设了四个侍中和四个给事黄门侍郎,主要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奉,维护仪容威仪,及时进献建议,纠正错误。他们还负责管理御药和皇帝的玺书。侍中里表现特别好的,干满一年,皇上会额外授予侍中祭酒的职位。 和侍郎里表现最好的那一位,一起负责掌管禁令,以及公车、太官、太医等部门,还有骅骝厩(皇家的马厩)的丞。

集书省呢,设了四个散骑常侍和四个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这个职位没有编制。散骑侍郎和通直郎各四个。此外还有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常侍侍郎这些职位,他们也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奉,进献意见,审核奏章。如果对奏章有不同意见,可以据实驳斥。他们还负责收集整理诏书和玺书,起草各种优美的文章和奏章,评定文章诗歌的优劣。常侍和侍郎里表现最好的各一人,会被授予祭酒的职位,和对方一起负责掌管禁令,纠正违反禁令的行为。

驸马都尉、奉车都尉、车骑都尉这三个职位,都没有具体编制。驸马都尉的职位是给娶了公主的人的,没有具体的品级。

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以前都是很重要的职位,和侍中平起平坐。可是从宋朝开始,这些职位的权重和性质就变得比较低了,地位也逐渐下降。天监六年的时候,朝廷改革了这些职位的选拔制度,皇上下了道诏书,说:“想当年晋朝初期,国泰民安,常侍和侍中都在皇帝身边参与决策,员外常侍更是清贵显赫的职位。陆氏家族的名门之后,担任纳言,都受到优待,才有了这个职位。现在,我们把门下省分成两部分,让散骑常侍负责审核奏章,然后分发到集书省。通直常侍,本来就是显赫的职位,员外常侍的设置,应该按照以前的标准来确定人数和级别。” 从那以后,散骑常侍的地位相当于侍中,通直常侍相当于中丞,员外常侍相当于黄门郎。

中书省设省监和令各一人,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侍郎四个,其中表现最好的一个,负责管理省内事务。还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职员,以及令史,负责处理各种事务。通事舍人以前是在宫内值班的。梁朝的时候,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很高,选拔人才只看能力,不看资历,很多人都是兼任这个职位。后来,通事舍人的称呼就改成了中书舍人。

秘书省呢,就设一个监正和一个丞,还有四个郎,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籍和图书。著作郎就一个,还有八个佐郎,负责编写国史,整理和注释每天发生的事件。这个著作郎啊,也叫大著作,梁朝初期,周舍和裴子野都担任过这个职务,不过他们都是兼任的。另外还有撰史学士,也负责史书方面的工作。当佐郎可是个不错的起点,能直接入仕。

御史台,梁国刚建立的时候就设立了御史大夫的职位,到天监元年,又改名叫中丞了。就设一个人,主要负责监督百官。从太子以下,只要是在宫门内骑马违反规定的,都能被弹劾。就算是在宫门外违反规定,只要监察部门没处理,也能直接向中丞举报。御史中丞出行的时候,路上遇到尚书的丞郎,都能让人家停下来。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御史中丞,都有十个仪仗人员。其中八个人戴着武冠,穿着绛红色的靴子,前面拿着青色的仪仗袋,袋子上写着“宜官吉”三个字,用来接受诉状。还有一个穿黄衣的,拿着鞭杖,按照队伍顺序站着,七个人喊着号子进殿,引领中丞到台阶下。只有拿着仪仗袋的那个人不喊号子。御史台下属还有两个治书侍御史,负责弹劾六品以下的官员,并管理侍御史。侍御史有九个,住在衙门里,负责了解情况,纠察违法行为。殿中御史有四个,负责宫殿的禁卫工作。此外还有符节令史等一些官员。

谒者台呢,设一个仆射,负责朝见、宴会等接待宾客的事务。下属有十个谒者,负责传达诏令、出使、拜访和请假,以及朝会时的引导和陪同。其中一个资历深的人担任假史,负责安排谒者的次序。

各位大臣,梁朝初期还沿袭宋齐旧制,并没有设置这些卿位。直到天监七年,才设立了太常卿(把太常升格为太常卿),又增设了宗正卿(把宗正升格为宗正卿),以及司农卿(把大司农升格为司农卿),这三个卿位合称春卿。后来又增设了太府卿(把太府升格为太府卿),少府卿(把少府升格为少府卿),太仆卿(把太仆升格为太仆卿),这三个卿位合称夏卿。接着又设立了卫尉卿(把卫尉升格为卫尉卿),廷尉卿(把廷尉升格为廷尉卿),大匠卿(把将作大匠升格为大匠卿),这三个卿位合称秋卿。最后设立了光禄卿(把光禄勋升格为光禄卿),鸿胪卿(把大鸿胪升格为鸿胪卿),太舟卿(把都水使者升格为太舟卿),这三个卿位合称冬卿。

总共设立了十二个卿位,每个卿位下都设有丞、功曹、主簿等属官。其中,太常卿的级别相当于金紫光禄大夫,掌管明堂、宗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机构的令丞,以及陵监、国学等。此外,还设有协律校尉、总章校尉、掌故、乐正等官职,负责掌管音乐事务。太乐署下还有清商署丞,太史署下还有灵台丞。皇帝下诏说,陵监的名称,没有沿用之前的诏令,而且宗庙的规章制度,典礼已经很完善了,园寝的职司,也不应该有所不同,所以那些先前设立陵监的,都改为陵令。这样一来,陵墓就设立了陵令。

国学里,设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学博士八人,此外还有不限名额的博士员。天监四年,又增设了五经博士各一人。以前国子监的学生,名额有限制,而且要看出身高低。皇帝想招揽更多人才,于是五馆的学生,都招收寒门子弟,不再限制人数。大同七年,国子祭酒到溉等人,又上表请求增设正言博士一人,级别与国子博士相同,并增设助教二人。

宗正卿的级别相当于列曹尚书,负责管理皇室宗亲的户籍,由宗室成员担任。司农卿的级别相当于散骑常侍,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粮仓。他统管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还管辖乐游苑、北苑的丞,以及左右中部三仓的丞,还有荚库、荻库、箬库的丞,以及湖西各屯的屯主。天监九年,又增设了劝农谒者,级别相当于殿中御史。

老百姓啊,你们知道古代朝廷里那些大官都是干嘛的吗?先说太府卿吧,这官儿地位跟宗正差不多,主要管钱财,掌管着金库、国库,还有左右藏令、上库丞这些下属,就连太仓和南北市场也归他管,关口渡口都得听他的。

然后是少府卿,这官儿地位跟尚书左丞差不多,手下管着好多部门,比如材官将军、尚方署(左中右三个)、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税库、东西冶炼厂、中黄署、细作(情报部门)、炭库、纸官、柴署等等,一大堆部门,各个部门都有令丞管着。

太仆卿呢,地位和黄门侍郎差不多,主要管马匹,管着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这些地方,还有个弘训太仆,也带着一帮下属。

卫尉卿,地位跟侍中差不多,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管着宫门屯兵。卿每個月都要巡查宫殿,丞每十天就要巡查,抓那些不守规矩的人。武库令、公车司马令也归他管,同样也有个弘训卫尉,带着一帮下属。

廷尉卿,这官儿一开始叫大理,后来改名叫廷尉卿。这部门里头有正、监、平三个主要官员。逢年过节,廷尉这三个官儿,还有建康那边的三个官儿,都得穿戴整齐,穿着法冠玄衣朝服,去守卫东、西、中华门。他们手里还拿着个方木头,长三尺,宽一寸,叫“执方”。后来,又设立了胄子律博士,地位跟员外郎差不多。

大匠卿,地位跟太仆卿差不多,主要负责土木工程,管着左、右校等部门。光禄卿,地位跟太子中庶子差不多,主要负责皇宫的门户,管着守宫、黄门、华林园、暴室这些部门。还有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这些大夫,这些人没具体职务,主要就是养老的。

鸿胪卿,地位跟尚书左丞差不多,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掌管着迎接和送别这些礼仪。太舟卿,这官儿一开始叫都水台使者,后来改名叫太舟卿,地位跟中书郎差不多,是列卿里最低的。主要负责船舶、河道、堤坝这些事情。

最后是大长秋,这官儿管着宫里的宦官,主要负责宫里的事情,管着黄门、中署、奚官、暴室、华林这些部门。

六个将军,分别是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左卫将军、右卫将军、骁骑将军和游骑将军,合称六军。另外还有中领军和中护军,官职比领军和护军低一些。还有左右前后四个将军,左右中郎将,以及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个营的校尉,武贲将军、冗从将军、羽林将军,积射将军、强弩将军,殿中将军、武骑将军等等,这些官职都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侍奉在皇帝左右。天监六年,又设立了左右骁骑将军和左右游击将军,官职级别和左右二率相同。之后把原来的骁骑将军改名为云骑将军,游击将军改名为游骑将军,并且把左右骁骑将军和游骑将军的官阶降了一级。还设立了朱衣直阁将军,由有经验的州牧担任。那些由左右骁骑将军和游骑将军带领的队伍,配备的仪仗也相应调整。

太子太傅一人,官职级别和尚书令相同;少傅一人,官职级别和左仆射相同。天监初年,又设立了东宫常侍,由散骑常侍担任。

詹事,官职级别和中护军相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两位傅和詹事,都设有丞、功曹、主簿等属官。五官、家令、率更令、仆各一人。家令这个职位,从宋朝、齐朝以来,清流官员都不愿意担任。天监六年,皇帝认为三卿的职位被贬低了,就下令取消了家令的选拔。家令的官职级别和通直常侍相同,率更令、仆的官职级别和黄门三等相同,都设有丞。中大通三年,因为昭明太子妃住在金华宫,又设立了金华家令。

左右卫率各一人,官职级别和御史中丞相同,各有丞。左卫率统领果毅、统远、立忠、建宁、陵锋、夷寇、祚德等七个营,右卫率统领崇荣、永吉、崇和、细射等四个营。左右二率各设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十人,正员司马四人,还有员外司马督官。此外还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翊军校尉各一人,合称三校;旅贲中郎将、冗从仆射各一人,合称二将;还有左右积弩将军各一人;门大夫一人,官职级别和谒者仆射相同。

中庶子四人,功劳最大的一个人担任祭酒。出行时负责携带皇帝的玉玺,前后护卫皇帝。

这宫里啊,中舍人一共四个人,其中一个功劳最大,他和中庶子祭酒一起负责管理宫里的规章制度。另外还有通事守舍人、典事守舍人、典法守舍人,各司其职。

然后是庶子,一共四个人,主要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候,汇报一些情况,提点建议。还有一个功劳最大的,和高功舍人一起负责管理宫里的规章制度。

舍人呢,有十六个,主要负责记录文书。通事舍人只有两个,地位相当于南台御史,很多都是兼职的。典经局的洗马有八个,官职和通直郎一样。还有典经守舍人、典事守舍人。此外,还有外监殿局、内监殿局、导客局、斋内局,以及负责玺印、衣服、侍奉等等的部门,还有门局、锡库局、内厩局、中药藏局、食官局、外厩局、车厩局等等,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

皇弟和皇子的府邸,设有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谘议参军,以及一些属官,比如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等参军,还有功曹史、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以及文学、主簿、正参军、行参军、长兼行参军等等。嗣王(继承人的王府)的设置比皇弟皇子的府邸要少一些,比如师、友、文学、长兼行参军这些职位就没有了。蕃王(远方诸侯的王府)的设置就更少了,从事中郎、谘议参军、录事、记室、中兵参军这些职位也都取消了。总之,这些职位以下的,都不会超过二品官。

至于王国(诸侯王领地)的官职设置,有郎中令、将军、常侍,还有典祠令、庙长、陵长、典医丞、典府丞、典书令、学官令、食官长、中尉、侍郎、执事中尉、司马、谒者、典卫令、舍人、中大夫、大农等等。嗣王国(继承人的封地)就简化了,只有郎中令、中尉、常侍、大农等几个职位。蕃王(远方诸侯)的封地连常侍都没有。这些职位以下的,同样不会超过二品官。

所有诸王都持有金兽符(第一到第五),以及竹使符(第一到第十)。诸公侯则持有铜兽符和竹使符(第一到第五)。名山大泽不能用来封赏。盐铁金银铜锡,以及竹园、别都、宫室园圃,都不能划归属国。

诸王发布命令,境内的人都要尊称他们为“殿下”。公侯在被封的郡县里发布命令,叫做“教”,境内的人称他们为“第下”。他们自己都自称“寡人”。丞相以下的官员,上报公文,都要交给典书官。世子主管国事,他们的文书和奏章,仪式跟臣子一样,但不用自称臣子。文书下发给各级官员,都用“告”字开头。诸王、公侯、国官都要自称臣子。向朝廷上报,都自称“陪臣”。有什么事情要上报,都说“上疏”。他们的公文叫做“言事”。五等诸公的官位相当于三公,按照品级排序。开皇时期的诸侯,官位相当于孤卿、重号将军、光禄大夫,按照品级排序。开国诸伯,官位相当于九卿,按照品级排序。开国诸子,官位相当于二千石,按照品级排序。开国诸男,官位相当于比二千石,按照品级排序。公爵以下的官员,都设有相、典祠、典书令、典卫长各一人。伯和子爵的典书官称为长,典卫官称为丞。男爵设典祠长和典书丞,没有典卫官。诸公以下的官员,由朝廷选拔任命相,负责掌管百姓事务。典祠官以下的官员,则由自己内部选拔补充。列侯食邑千户以上的,设家丞和庶子员;不满千户的,只设庶子员。

州刺史是二千石的官职,他们在受命之日第二天,就要辞别宫庙然后上任。州里设别驾、治中从事各一人,还有主簿、西曹从事、议曹从事、祭酒从事、部传从事、文学从事,这些官职的设置数量,根据州的大小而定。郡里设太守和丞。国里设内史。郡丞,如果管辖三万户以上,就再设一个佐官。

县里,国称为相,大县设令,小县设长,都设丞和尉。郡县的官员设置,也按照州的制度,根据大小来确定数量。郡县的官员有书吏、武吏、医生、负责迎接新到官员和送别离任官员等等。这些官员的数量,也根据郡县的大小而定。

建康以前只设一个狱丞。天监元年,朝廷下令参照廷尉的官制,设置正、平、监三个官职,废除选拔士流的旧制,务必使他们都能尽职尽责。又下令这三个官职轮流值班一天,分管囚犯的案件,事情不论大小,都要用令筹记录。如果有重大案件,大家一起商议,三人都要详细说明情况。如果意见有分歧,各自写出意见上报。尚书水部郎袁孝然、议曹郎孔休源都担任过这个职务,他们的官位相当于给事中。

南朝时期,武帝在位初期,也就是天监年间,他让尚书郎蔡法度负责整理和确定官员的等级制度,最终定为九品。 这九品等级制度确定后,皇帝又给每个品级加注了相应的俸禄:最高一级是万石,第二、三级是中二千石,第四、五级是二千石。

过了几年,到了天监七年,这个选官制度又改了。徐勉当上了吏部尚书,重新制定了十八个等级,叫做“十八班”。 这个新的制度里,等级越高,官位就越高,如果同在一个等级,那就看谁的职位更靠后,职位靠后的官位就低一些。 这就像咱们现在公司里的职级一样,级别相同,还得看具体岗位。

最高等级的十八班,包括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这九个职位。 这可是当时最高的官位了,权力很大。

十七班的官员,是那些将军里头有资格开府的,还有左右光禄开府仪同三司的。 十八班和十七班的官员,那都是朝廷里的顶尖人物。

十六班包括尚书令、太子太傅、左右光禄大夫。 这些官职也都很重要,在朝廷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十五班的官员就更多了,有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尚书仆射、右仆射、中书监、特进、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等等。 这些官职虽然比前几班低一些,但也是实权部门的领导。

十四班到十班的官员,就更多了,包括了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等等,以及一些皇室成员的老师和府里的官员。 这些官职的具体职责和权力,也各有不同。 反正就是从高到低,一层一层排下去,每个等级都有对应的官职。 这十八班制度,把当时的官员等级划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当过好多官呢,职位一个比一个高。先说最高的九品官吧,他做过尚书左丞、鸿胪卿、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庶子、扬州中从事、皇弟皇子公府从事中郎、太舟卿、大长秋、皇弟皇子府谘议、嗣王府长史,还有前左右后四军、嗣王府司马,以及庶姓公府长史、司马,这些加起来一共是九个级别的官职。

然后是八品官,他做过秘书丞、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掾、司徒属、皇弟皇子友、散骑侍郎、尚书右丞、南徐州别驾、皇弟皇子公府掾属、皇弟皇子单为二卫司马、嗣王庶姓公府从事中郎、左、右中郎将、嗣王庶姓公府谘议,以及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司马、蕃王府长史、司马、庶姓持节府长史、司马,这些加起来也是八个级别的官职。

七品官的职位也不少,他做过五校、东宫三校、皇弟皇子之庶子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南徐州中从事、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谘议,一共七个官职。

最后是六品官,他当过太子洗马、通直散骑侍郎、司徒主簿、尚书侍郎、著作郎、皇弟皇子府功曹史、五经博士、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兖五州别驾、领、护军长史、司马、嗣王庶姓公府掾属、南台治书侍御史、廷尉三官、谒者仆射、太子门大夫、嗣王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庶姓府谘议,这些加起来是六个级别的官职。

首先,咱们来说说第一段。 “尚书郎中”,就是尚书省里的郎中,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吧。 然后是“皇弟皇子文学及府主簿”,就是皇室兄弟的文学顾问兼府里的主簿,负责管理文书之类的。 “太子太傅、少傅丞”,这可是太子老师的助手,地位很高啊! 接下来,“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意思是说,皇室兄弟在好几个州当过别驾,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兖五州中从事”,也是在好几个州当过中从事,级别比别驾低一点。 “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兖五州别驾”,这是给继承王位的皇室旁支当过别驾。 “太常丞”,太常寺的丞,管祭祀和礼仪的。“皇弟皇子国郎中令、三将,东宫二将”,这可是在皇室兄弟的封地和太子府里都担任要职啊,郎中令是最高行政长官,三将、二将都是高级武官。“嗣王府功曹史”,给继承王位的王爷当过功曹史,负责管理人事和文书。“庶姓公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在皇室旁支的府里做过录事、记室和中兵参军,都是文武兼备的职位。“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连皇室兄弟的儿子和藩王的府里都待过,职位也差不多。“为五班”,这些职位加起来,算作五班的官职。

第二段接着说。“给事中”,这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地位很高。“皇弟皇子府正参军”,在皇室兄弟的府里当正参军,是府里的重要官员。“中书舍人”,中书省的舍人,负责起草诏书,非常重要。“建康三官”,建康(南京)的三个重要官职,具体是哪三个没说清楚。“皇弟皇子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别驾”,又是在好几个州当过别驾。“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这次是既当过别驾又当过中从事。“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给继承王位的皇室旁支当过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兖五州中从事”,又是在好几个州当过中从事。“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太子詹事等丞”,在好几个重要的政府部门都当过丞,这些部门管着宗室、财政、治安、农业等等。“积射、强弩将军,太子左右积弩将军”,这可是武将的职位,将军啊!“皇弟皇子国大农”,在皇室兄弟的封地当过大农,管农业的。“嗣王国郎中令”,在继承王位的王爷封地当过郎中令,最高行政长官。“嗣王庶姓公府主簿”,在皇室旁支的府里当过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史”,在皇室兄弟的儿子和藩王的府里当过功曹史。“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还在皇室兄弟的儿子和藩王的府里做过录事、记室和中兵参军。“为四班”,这些职位加起来,算作四班的官职。 总之,这个人仕途很广,在朝廷和地方都担任过要职,而且跟皇室关系密切。

这个人啊,当过太子府的舍人,司徒府的祭酒,皇弟皇子的府里也当过祭酒,还做过员外散骑侍郎,皇弟皇子的府里当过行参军,太子太傅少傅府的五官功曹主簿,两卫的司马,公车令,胄子律博士,皇弟皇子管辖的越州、桂州、宁州、霍州的别驾,皇弟皇子管辖的北徐州、北兖州、梁州、交州、南梁州的中从事,嗣王的庶族亲属的府里当过北徐州、北兖州、梁州、交州、南梁州的别驾,又当过嗣王的庶族亲属管辖的湘州、豫州、司州、益州、广州、青州、衡州的中从事,嗣王庶族亲属的府里做过正参军,皇弟皇子的庶子府和蕃王府都做过曹主簿,还做过武卫将军,光禄丞,皇弟皇子的府里做过中尉,太仆大匠丞,嗣王的府里做过大农,蕃王的府里做过郎中令,庶族亲属的府里做过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还做过北馆令,最后做到三班官。

他做过秘书郎,著作佐郎,扬州和南徐州的主簿,嗣王庶族亲属的府里做过祭酒,皇弟皇子那里,就担任过领护詹事、两卫的五官、功曹、主簿等职务,还做过太学博士,皇弟皇子的府里做过常侍,奉朝请,国子助教,皇弟皇子管辖的越州、桂州、宁州、霍州的中从事,皇弟皇子管辖的荆州、江州、雍州、郢州、南兖州的主簿,嗣王庶族亲属管辖的越州、桂州、宁州、霍州的别驾,嗣王庶族亲属管辖的北徐州、北兖州、梁州、交州、南梁州的中从事,鸿胪丞,尚书五都令史,武骑常侍,材官将军,明堂、二庙、帝陵的令,嗣王庶族亲属的府里做过行参军,皇弟皇子的庶子府做过正参军,蕃王的府里做过大农,庶族亲属的府里做过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庶族亲属的府里还做过功曹史,最后做到二班官。

他先是在扬州、南徐州当过西曹祭酒从事,后来又到皇弟皇子的国里当侍郎,再到嗣王国的常侍,之后又回到扬州、南徐州当议曹从事。他还做过东宫通事舍人、南台侍御史、太舟丞,以及二卫殿中将军、太子二率殿中将军。 他还到皇弟皇子的庶子府、蕃王府做过行参军和中尉,也曾在皇弟皇子管辖的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做过主簿。 他还到皇弟皇子管辖的荆、雍、郢、南兖四州做过西曹祭酒议曹从事,以及在皇弟皇子管辖的江州做过西曹从事、祭酒、议曹祭酒、部传从事。 他还到嗣王庶姓管辖的越、桂、宁、霍四州做过中从事,以及在嗣王庶姓管辖的荆、江、雍、郢、南兖五州做过主簿,还在庶姓的持节府做过主簿,甚至还做过汝阴、巴陵两国的郎中令,以及太官、太乐、太市、太史、太医、太祝、东西冶、左右尚方、南北武库、车府等等官职的令,这些都算是一类官职。

这些官职,级别没到二品的有七类。 他做过皇弟皇子的府长兼参军,也做过皇弟皇子的国里的三军官职、嗣王国的侍郎、蕃王国的常侍、扬州、南徐州的文学从事,还做过殿中御史、庶姓持节府的正参军、太子家令丞、二卫殿中员外将军、太子二率殿中员外将军、镇蛮安远护军度支校尉等司马。 他还做过皇弟皇子管辖的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的主簿,以及皇弟皇子管辖的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的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子管辖的荆、雍、郢三州的从事史,江州的议曹从事,南兖州的文学从事。 他还做过嗣王庶姓管辖的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的主簿,以及嗣王庶姓管辖的荆、雍、郢、南兖四州的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姓管辖的江州西曹从事、祭酒、部传从事、劝农谒者,以及汝阴、巴陵两国的国的大农,郡公国的郎中令,这些都算作是另一类官职。

首先,这位老兄在朝廷里担任过不少官职,履历相当丰富。他当过皇弟皇子的国典书令,也做过嗣王国的三军,还担任过蕃王国的侍郎。此外,他还担任过护詹事五官功曹,皇弟皇子府的参军督护,嗣王府的长兼参军,以及一些庶姓公府的长兼参军和板正参军。更厉害的是,他还做过皇弟皇子管辖的越、桂、宁、霍四州的主簿,以及皇弟皇子管辖的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的西曹祭酒和议曹从事。 他还担任过嗣王和庶姓管辖的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的主簿,以及嗣王和庶姓管辖的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的西曹祭酒和议曹从事。 此外,他还做过皇弟皇子管辖的豫、司、益、广、青五州的文学从事,以及湘、衡二州的从事。 甚至还做过嗣王和庶姓管辖的荆、霍、郢三州的从事史和江州的议曹从事,以及南兖州的文学从事。最后,他还担任过汝阴和巴陵两个王国的中尉。他儿子也当官了,做过皇弟皇子庶子县侯国的郎中令,以及郡公国的大农和县公国的郎中令,这可是六个品级的官职啊!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看他的其他官职。这位老兄还担任过皇弟皇子的国三令,嗣王国的典书令,以及蕃王国的三军。 他还做过皇弟皇子公府的东曹督护,嗣王府和庶姓公府的参军督护,皇弟皇子庶子的长兼参军,以及蕃王府的长兼参军。 此外,他还担任过二卫正员司马督,太子二率正员司马督,领护主簿,詹事主簿,二卫功曹,太常五官功曹,石头戍军功曹,以及庶姓持节府的行参军。 他同样也做过皇弟皇子管辖的越、桂、宁、霍四州的西曹祭酒和议曹从事,以及皇弟皇子管辖的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的文学从事。 他还担任过嗣王和庶姓管辖的越、桂、宁、霍四州的主簿,以及嗣王和庶姓管辖的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的西曹祭酒和议曹从事。 此外,他还做过嗣王和庶姓管辖的豫、司、益、广、青五州的文学从事,以及湘、衡二州的从事。 最后,他还担任过汝阴和巴陵两个王国的常侍,郡公国的中尉,以及县侯国的郎中令,还有皇弟皇子府的功曹督护,这可是五个品级的官职!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官职啊!第一段的意思是说,他当过好多官呢,比如嗣王(继承王位的王子)那边的三个令史(相当于秘书),蕃王(外藩的王)那边的典书令(掌管文书的官员),嗣王府的功曹督护(负责管理事务的官员),普通老百姓的公府里也当过东曹督护,皇弟皇子那些庶子(非嫡子)的府里也当过参军督护,蕃王府也当过参军督护,还当过两个卫戍部队的员外司马(相当于副军长),太子那边的部队也当过员外司马,还当过两个卫戍部队的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太常寺(掌管祭祀的部门)的主簿,宗正府(掌管宗室事务的部门)等十一个卿(高级官员)那里的五官功曹(负责管理事务的官员),石头戍(一个军事要塞)的军主簿,普通老百姓的持节府(一种特殊机构)的板行参军(负责传递文书的官员),皇弟皇子管辖的越州、桂州、宁州、霍州的文学从事(负责文书和教育的官员),还当过嗣王和普通老百姓管辖的越州、桂州、宁州、霍州的西曹祭酒(掌管祭祀的官员)和议曹从事(负责处理政务的官员),以及嗣王和普通老百姓管辖的北徐州、北兖州、梁州、南梁州的文学从事,甚至还当过汝阴国和巴陵国的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以及县公和国中尉(相当于地方军事长官),这些加起来,算作四班的官职。

第二段说,他还在蕃王国当过三个令史,皇弟皇子庶子府和蕃王府都当过功曹督护,宗正府等十一个卿那里的主簿,普通老百姓的持节府里当过长兼参军(既是领导又是参军),嗣王和普通老百姓管辖的越州、桂州、宁州、霍州也当过文学从事,郡公国里也当过侍郎,这些加起来,算作三班的官职。

第三段,他又当过普通老百姓的持节府参军督护,汝阴国和巴陵国的典书令,县公国里的侍郎,这些算作二班的官职。

最后一段,他最后还当过普通老百姓的持节府功曹督护,汝阴国和巴陵国的三个令史,郡公国的典书令,这些算作一班的官职。 总而言之,这人官位一路飙升,履历相当丰富啊!

这个人啊,官职多得不得了,简直是数也数不清!先说他当过的官吧,正令史就当过好多,比如著作正令史、集书正令史、尚书度支三公正令史,还有函典书、殿中外监、斋监、东堂监、尚书都官左降正令史等等,诸州镇监、石头城监、琅邪城监、东宫外监、殿中守舍人,斋临、东宫典经守舍人,上库令、太社令、细作令、导官令、平水令,太官市署丞、正厨丞、酒库丞、柴署丞、太乐库丞、别局校丞、清商丞、太史丞、太医二丞、中药藏丞、东冶小库等三丞,作堂金银局丞、木局丞、北武库二丞、南武库二丞,东宫食官丞、上林丞、湖西砖屯丞、祇箬库丞、纹绢簟席丞,国子典学,材官司马,宣阳等诸门候,东宫导客守舍人,运署谒者,都水左右二装五城谒者,石城宣城阳新屯谒者,南康建安晋安伐船谒者,晋安练葛屯主,最后还做到三品蕴位。

厉害吧?这还没完呢!他还当过门下集书主事通正令史、中书正令史、尚书正令史、尚书监籍正令史、都正令史,殿中内监、题阁监、婚局监,东宫门下通事守舍人、东宫典书守舍人、东宫内监、殿中守舍人、题阁监,乘黄令、右藏令、籍田令、廪牺令、梅根诸冶令、典客馆令,太官四丞、库丞、太乐丞、东冶太库丞,左尚方五丞、右尚方四丞、东宫卫库丞,司农左右中部仓丞,廷尉律博士,公府舍人,诸州别署监,山阴狱丞,最后也做到三品勋位。

他管辖的州府足足有二十三个,这些州府的等级高低都排好了,选拔官员的时候,参考的标准也跟中央的官职差不多。郡守和丞的职位分十个等级,县令分七个等级,用人的标准都是按照中央官职的标准来的。

皇上又下令说将军的称号等级太乱,得重新整理一下。于是相关部门上奏,建议设立一百二十五种将军称号。镇、卫、骠骑、车骑,这二十四种称号内外通用;四征(东南西北,只在外地使用);四中(军、卫、抚、护,只在内地使用),这二十三种称号;八镇(东南西北,只在外地使用;左右前后,只在内地使用),这二十二种称号;八安(东西南北,只在外地使用;左右前后,只在内地使用),这二十一种称号;四平(东南西北)、四翊(左右前后),这二十种称号。这三十五种称号都属于一品,算是比较高级的将军称号。

忠武、军师,这十九种称号;武臣、爪牙、龙骑、云麾,这十八种称号(代替以前的左右前后四将军);镇兵、翊师、宣惠、宜毅,这十七种称号(代替以前的四中郎);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这十六种称号(代替以前的征虏);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这十五种称号(代替以前的冠军)。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也就是所谓的“五德将军”。轻车、征远、镇朔、武旅、贞毅,这十四种称号(代替以前的辅国。将军的级别最高的只有贞毅,可以提升一级。表现特别优秀的才能进一步提升到从公)。

各个督府都设有长史、司马、谘议等官员,以及录事、记室等十八个部门。天监七年,又增设了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各一人。宁远、明威、振远、电耀、威耀,这十三种称号(代替以前的宁朔);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武威、武骑、武猛、武壮、飚武,这十二种称号;电威、驰锐、追锋、羽骑、突骑,这十一 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折冲、冠武、和戎、安垒、猛烈,这十种称号;扫狄、雄信、扫虏、武锐、摧锋,这九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略远、贞威、决胜、开远、光野,这八种称号;厉锋、轻锐、讨狄、荡虏、荡夷,这七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武毅、铁骑、楼船、宣猛、树功,这六种称号;克狄、平虏、讨夷、平狄、威戎,这五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伏波、雄戟、长剑、冲冠、雕骑,这四种称号;佽飞、安夷、克戎、绥狄、威虏,这三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前锋、武毅、开边、招远、金威,这两种称号;绥虏、荡寇、殄虏、横野、驰射,这是一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是一品。

总共有十个品级,二十四种称号。称号越多越尊贵。一共设立了十个品级,取其整数。二十四种称号,按照等级排列。编制名册时,高级别的称号都放在后面,这样才能体现从低级向高级晋升的制度。以前的历史记载,将军可以做到从公,所以将军的级别在台辅(宰相)之下。现在设立了这么多的等级,将军的级别也超过了百官。那些不能做到二品,但需要军号的,有牙门(代替以前的建威)、期门(代替以前的建武),这八种称号;候骑(代替以前的振威)、熊渠(代替以前的振武),这七种称号;中坚(代替以前的奋威)、典戎(代替以前的奋武),这六种称号;戈船(代替以前的扬威)、绣衣(代替以前的扬武),这五种称号;执讯(代替以前的广威)、行阵(代替以前的广武),这四种称号;鹰扬,这三种称号;陵江,这两种称号;偏将军、裨将军,这是一种称号。总共十四种称号,另设八个等级,象征八方风向,级别比较低。

还有武安、镇远、雄义(与车骑将军类似),这二十四种称号;四抚(东南西北,与四征将军类似),这二十三种称号;四宁(东南西北,与四镇将军类似),这二十二种称号;四威(东南西北,与四安将军类似),这二十一种称号;四绥(东南西北,与四平将军类似),这二十种称号。这十九种称号都属于一品。安远、安边(与忠武、军师类似),这十九种称号;辅义、安沙、卫海、抚河(与武臣等四种称号类似),这十八种称号;平远、抚朔、宁沙、航海(与镇兵等四种称号类似),这十七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翊海、朔野、拓远、威河、龙幕(与智威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十六种称号;威陇、安漠、绥边、宁寇、梯山(与智武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十五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宁境、绥河、明信、明义、威漠(与轻车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十四种称号;安陇、向义、宣节、振朔、候律(与宁远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十三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平寇、定远、陵海、宁陇、振漠(与武威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十二种称号;驰义、横朔、明节、执信、怀德(与电威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十一 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抚边、定陇、绥关、立信、奉义(与折冲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十种称号;绥陇、宁边、定朔、立节、怀威(与扫狄等五种称号类似),这九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怀关、静朔、扫寇、宁河、安朔(与略远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八种称号;扬化、超陇、执义、来化、度嶂(与厉锋等五种称号类似),这七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平河、振陇、雄边、横沙、宁关(与武毅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六种称号;怀信、宣义、弘节、浮辽、凿空(与克狄等五种称号类似),这五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捍海、款塞、归义、陵河、明信(与伏波等五种称号类似),这四种称号;奉忠、守义、弘信、仰化、立义(与佽飞等五种称号类似),这三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绥方、奉正、承化、浮海、度河(与先锋等五种称号类似),这两种称号;怀义、奉信、归诚、怀泽、伏义(与绥虏等五种称号类似),这是一种称号。这十种称号都属于一品。

总共一百九十种将军称号,也分

大通三年的时候,有人上奏说:哎,想当年天监七年,咱们改动将军的称号,有增有减;普通六年,又新设了一百多个将军头衔,又改又补的,那些杂七杂八的称号,细细一琢磨,还真有点不一样。现在大通三年了,有人提议把宁远班的明威将军升到轻车班,再把轻车班的征远将军调到宁远班。还有,想用安远将军代替贞武将军,宣远将军代替明烈将军。那些少数民族相关的将军称号,也跟着改,选拔顺序就按这个新的来执行。

就这样定了。升官就往前排一排,降级就往后排一排。这个“班”啊,就是官阶的意思。同级别的将军,就按功劳大小排先后顺序。镇、卫、骠骑、车骑这些将军,在一个班;四个“中”将军、四个“征”将军,在一个班;八个“镇”将军,在一个班;八个“安”将军,在一个班;四个“平”将军、四个“翊”将军,在一个班;忠武将军、军师将军,在一个班;武臣、爪牙、龙骑、云麾、冠军这些将军,在一个班;镇兵、翊师、宣惠、宣毅四个将军,和东南西北四个中郎将,在一个班;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这五个将军,在一个班,叫五德将军;轻车、镇朔、武旅、贞毅、明威这五个将军,在一个班;宁远、安远、征远、振远、宣远这五个将军,在一个班;威雄、威猛……威光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武猛、武略……武勇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猛毅、猛烈……猛骏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壮武、壮勇……壮力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骁雄、骁桀……骁迅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雄猛、雄威……雄健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忠勇、忠烈……忠胜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明智、明略……明毅这十一个将军,在一个班;光烈、光明……光野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飙勇、飙猛……飙出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龙骧、武视……突骑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折冲、冠武……摧锋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开远、略远……振旅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超武、铁骑……威戎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伏波、雄戟……威虏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前锋、武毅……驰射这十个将军,在一个班;牙门、期门这两个将军,在一个班;候骑、熊渠这两个将军,在一个班;中坚、典戎这两个将军,在一个班;执讯、行阵这两个将军,在一个班;伏武、怀奇这两个将军,在一个班;偏将军、裨将军,在一个班。

总共二百四十个将军称号,分成了四十四个等级。

话说,朝廷在雍州设立了宁蛮校尉,在广州设立了平越中郎将,在北凉和南秦设立了西戎校尉,在南秦和梁州设立了平戎校尉,在宁州设立了镇蛮校尉,在西阳、南新蔡、晋熙、庐江等郡设立了镇蛮护军,武陵郡设立了安远护军,巴陵郡设立了度支校尉。这些官职都设有府衙,府主官职的大小等级并不固定。

那些派往边疆的将军,他们的头衔可就多了!像雄义、镇远、武安这几个,都属于同一级别,相当于镇、卫之类的官号;四抚也一类,相当于四征;四威又一类,相当于四安;四绥呢,相当于四平;安远、安边,相当于忠武之类的;抚河、卫海、安沙、辅义,相当于武臣之类的;航海、宁沙、抚朔、平远,相当于镇兵之类的;龙幕、威河、和戎、拓远、朔野、翊海,相当于智威之类的;梯山、宁寇、绥边、安漠、威陇,相当于智武之类的;威漠、明义、昭信、绥河、宁境,相当于轻车之类的…… 总之,官号多得数不清,大概有一百二十五种将军职位,分成了二十八个等级,这些官衔都参考了边疆少数民族的称号,但最终还是得听从朝廷的安排。

大同四年的时候,魏国的彭城王尔朱仲远投降了朝廷,朝廷封他为定洛大将军,还让他继续带兵北上征讨,所以才有了这个官号。

陈承梁这套官制啊,沿用了之前的,又加了个相国,地位比丞相还高。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这些官职,也都算赠官。规定啊,尚书设五个职位,郎官二十一个。其他的都跟梁朝一样,分十八个等级,官职还有高低之分。从十二品以上,都是皇帝直接任命,上奏章的时候不用写姓氏。十一品到九品,礼仪规格又是一个等级。还有七个流外官职,这是给那些寒微士子准备的。从这些官职做起,才能慢慢升到一品。亲王刚入仕,就是侍中。如果再加个将军的头衔,才能有自己的幕僚和史官,没有将军头衔就没有府邸,只有国官。皇太子的嫡子,刚入仕就封王,跟其他王子封王一样。其他的儿子就封公,刚入仕做中书郎。诸王子的儿子和诸侯的世子,刚入仕做给事中。三个公子刚入仕做员外散骑侍郎,其他的儿子刚入仕做秘书郎。如果职位满了,也能当个板法曹,虽然升了半级,但地位还在秘书郎之下。再比如,其他儿子刚入仕做著作佐郎,也能当板行参军。还有扬州主簿、太学博士、王国侍郎、奉朝请、嗣王行参军这些,都是入仕时的官职,不用发诏书任命。诸王公的幕僚等官职,也分高低贵贱。有些是通过选拔任命的,有些是府里直接任命的,不限年龄,去留随意。在府里的时候,就吃喝玩乐,偶尔参与政事,没什么别的事。如果跟着王爷到州里去,他们的僚属也能参与督促政务。要是被使唤做事,那就有具体职务了。那些衣冠子弟,大多自己努力上进,那些没门路的人,就只想着捞好处,鱼肉百姓,扰乱朝政,都是这种人。

国家的政务,都由中书省负责。中书省有五个舍人,十个领主事,二百个书吏。书吏不够,就从其他地方调人来帮忙。分管二十一个部门的事务,每个部门都相当于尚书各曹,是他们的上司,掌管全国的机要事务,尚书只是听命行事而已。被委任这些官职的人,大多都专横跋扈。那些庶姓当州官的,如果没有将军的头衔,就叫“单车”。郡县官的任免,有迎接新官送走旧官的仪式,那些吃喝送礼的费用,都是老百姓出的,都是按规定来的。这些官职品秩,我这就列出来。

哎,这古代的官职可真多!最高的那些,比如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还有开府仪同三司,这些都是年俸上万石的大官儿。 巴陵王和汝阴王的后代,还有尚书令,这些也都是年俸中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品级都是一等一的。

接下来,中书监、尚书左右仆射、特进、太子太傅、左右光禄大夫,这些官职的年俸也是中二千石,品级都是第二等。 中书令、侍中、散骑常侍、领军、护军、中领军、中护军、吏部尚书、各部门的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大夫,这些官职的年俸也都是中二千石。 左右卫将军、御史中丞,这两位的年俸是二千石。 太后卫尉、太仆、少府这三个卿,还有太常、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光禄、大匠、太仆、鸿胪、太舟这些卿,以及太子詹事、国子祭酒,这些官职的年俸都是中二千石。

最后,扬州刺史也在这份名单里。 这单车刺史的官职,如果加个督,就升一品;如果加个都督,就升二品。 不管是不是持节或假节,扬州刺史和徐州刺史加都督,都能升到二品,比右光禄大夫还高。 加都督的话,一品官职里就只有尚书令比他们高了。 南徐州刺史、东扬州刺史,还有皇室兄弟、皇子封的国王和世子,他们的品级都是第三等。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些官职啊!首先,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黄门侍郎,这些官职都是二千石的俸禄。

然后是秘书监,也是个二千石的肥差。还有左右骁骑将军、左右游击将军、太子中庶子,这些也都是二千石的级别。太子左右卫率也是二千石。朱衣直阁、云骑将军、游骑将军、中书侍郎,这些官职的俸禄是千石。

尚书左右丞、尚书、吏部侍郎、郎中,这些官职的俸禄是六百石。其中,尚书郎中和吏部郎官的品级现在是一样的。太子三卿、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司徒左右长史,这些官职也是千石的俸禄。

诸王的老师,俸禄就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了。国子博士是千石的俸禄。荆州、江南、兖州、郢州、湘州、雍州刺史,这六个州的刺史如果加个都督的职务,品级就比东扬州刺史高,加都督后,品级又比右光禄大夫低一级。

最后,嗣王、蕃王、郡公、县公的世子,他们的品级都是第四品。

好家伙,这上面列了一堆官职,咱们一个个捋捋。首先是秘书丞,还有明堂、太庙、帝陵这些地方的管理,这些官职的俸禄都在六百石以上。

然后是散骑侍郎,还有前左右后军将军、左右中郎将,这些官职的俸禄都超过一千石。大长秋的俸禄是两千石。太子中舍人和庶子,俸禄是六百石。豫州、益州、广州、衡州这些州,还有青州(管辖冀州),北兖州、北徐州这些州,梁州(管辖南秦州),以及司州、南州、梁州、交州、越州、桂州、霍州、宁州这十五个州,如果加个督,品级就能升到第四品,和雍州差不多了;要是再加个都督,就能升到第三品,和南徐州差不多了。这些州的具体俸禄没写。

丹阳尹和会稽太守的俸禄都是两千石。如果加个督,品级就能升到第四品,和雍州差不多;加个都督,就能升到第三品,和南徐州差不多。其他的郡守,如果加督或都督,也都是按照这个级别来算的。吴郡太守和吴兴太守,俸禄都是两千石。侯爵的世子,俸禄没写。

皇弟或皇子的府里,谘议参军是八百石,板谘议参军俸禄没写;长史是一千石,板长史俸禄没写;司马是一千石,板司马俸禄没写;从事中郎是六百石,品级是第五品。 哎,这官职多,等级也复杂!

首先,咱们来说说官职和俸禄的事儿。通直散骑侍郎,一千石俸禄;著作郎,六百石;步兵校尉、射声校尉、长水校尉、越骑校尉、屯骑校尉这五个校尉,都是一千石。太子洗马,六百石;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太子屯骑校尉这三个校尉,俸禄都跟台校尉一样。司徒左西掾属,俸禄是本来的官职俸禄再减四百石,皇弟皇子的朋友也是一样减俸;皇弟皇子的府里当差的,也是本来的俸禄减四百石。五经博士,六百石;子男世子,俸禄这上面没写。

郡守、内史、丞相这些万户以上的官,还有皇子的庶子府里的谘议参军,六百石俸禄,不过如果是板官(注:指品级较低的官职)就不写俸禄了;皇子的庶子府里的长史、司马,都是八百石,不过皇子府的官职要比正规的王府官职低一级,如果是板官的长史、司马,俸禄也不写。庶姓(非皇族)公府的谘议参军,六百石,跟皇子的庶子府一样,板官就不写俸禄了;庶姓公府的长史、司马,都是八百石,板官也不写俸禄。皇子或者庶姓公府的从事中郎,六百石。皇帝皇子府的中录事参军、板府的中录事参军,中记室参军、板中记室参军,中直兵参军、板中直兵参军,扬州别驾中从事,还有皇弟皇子在南徐州、荆州、江南州、兖州、郢州、湘州、雍州当别驾中从事,这些官职的俸禄都不写,品级都是六品。

我给大家捋捋这些官职和俸禄的事儿。给事中,六百石俸禄;员外散骑侍郎、秘书著作佐郎,都是四百石,不过要按减秩的标准来算。奉车都尉、驸马都尉、武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这些官职都是六百石。谒者仆射,一千石。南台治书侍御史,六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也要按减秩的标准来算。太子门大夫,六百石。太子旅贲中郎将和冗从仆射,俸禄跟台将一样。司徒主簿,按减秩的标准来算俸禄;司徒祭酒,俸禄没说。领护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这些都是六百石。皇弟皇子府、以及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还有公府祭酒,俸禄都没写。皇弟皇子的文学,按减秩的标准来算。嗣王庶姓公府的属官,都是四百石,也要按减秩的标准来算。太子二傅丞,都是六百石。蕃王府的谘议参军,四百石;蕃王府的板谘议参军,俸禄没说。蕃王府的长史、司马,六百石,板的那些官职俸禄都没说。庶姓持节府的谘议参军,四百石;庶姓非公不持节将军府的长史,六百石;庶姓持节府的板谘议参军,俸禄没说;庶姓持节府的长史、司马,都是六百石,板的那些官职俸禄都没说。嗣王府、皇弟皇子庶子,以及庶姓公府的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还有板的那些,俸禄都没说。

不满万户的太守、内史、相,都是两千石。丹阳、会稽、吴郡、吴兴这些万户郡的丞,都是六百石。建康令,一千石;建康正、监、平,俸禄跟廷尉一样。这些官职品级都是第七品。

总而言之,这段话列举了一大堆官职,并说明了它们的俸禄等级,其中很多官职的俸禄并没有明确说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规定来确定。 有些官职的俸禄还要根据减秩的规定来计算,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制度才能完全理解。

中书舍人,这个职位按照减秩的规定来定级别。积射将军、强弩将军、武卫将军,还有公车令、太子左右积弩将军,这些官职都是六百石的俸禄。奉朝请武骑常侍,这个也按照减秩的规定来定级别。太后的三卿、十二卿、大长秋等丞,都是六百石的俸禄。左右卫司马,这个职位没说俸禄是多少。太子詹事丞、胄子律博士,这两个职位也是六百石的俸禄。

皇弟、皇子的府里,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这些职位;嗣王府、皇弟、皇子庶子府里的录事记室中兵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功曹史、主簿这些职位;庶姓(非皇族)的将军府里,如果将军不是皇族,就设主簿;庶姓皇族府里的录事记室中兵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主簿这些职位;嗣王庶姓的府里,祭酒这个职位;蕃王府里,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板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这些职位;庶姓的持节府里,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板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这些职位;太子太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少傅、五官功曹史、主簿这些职位,以上这些职位都没说俸禄是多少。太学博士是六百石的俸禄。国子助教、司樽郎、安蛮戎越校尉中郎将府等长史,这些都是六百石的俸禄。蛮戎越等府的佐官,级别没固定,跟着主将的军号轻重而定,小府比大府低一级。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府的板长史,这个职位没说俸禄。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司马,六百石的俸禄,如果是“板”的,就没说俸禄。

庶姓的南徐州、荆州、江南州、兖州、郢州、湘州、雍州等地的别驾从事,这些职位没说俸禄。不满万户的郡丞,六百石的俸禄。五千户以上的县令、县相,一千石的俸禄。皇弟、皇子的国里,郎中令、大农、中尉这些职位,都是六百石的俸禄,品级都是第八品。

话说这几个官职啊,左边右边两个殿中将军,(官阶不说。)南台侍御史。(按照规定减免一些待遇。)东宫通事舍人,(官阶不说。)材官将军,(六百石俸禄。)太子左右卫率、殿中将军,还有丞相府、皇子的弟弟们(也就是皇弟)的府邸、以及皇子的儿子(也就是皇子庶子)的府邸里的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这些都是庶民的官府里的正参军、板正参军,还有藩王的府邸的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庶民的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还有豫州、益州、广州、衡州、青州、冀州、北兖州、北徐州、梁州、秦州、南徐州等地的别驾、从事、史官,扬州的主簿、西曹和祭酒、议曹的两个从事,南徐州的主簿、西曹、祭酒、议曹的两个从事,皇弟皇子在各州的主簿、西曹,(以上这些官职都不说官阶。)五千户以下的县令、县丞,(六百石俸禄。)皇弟皇子的国常侍、侍郎,(官阶不说。)皇子的弟弟(也就是嗣王)的郎中令、大农、中尉,(都是四百石俸禄。)嗣王的国常侍,(官阶不说。)藩王的郎中令、大农、殿中,(都是二百石俸禄。)这些官职品级都是第九品。

这段话主要列举了一大堆官职,并且说明了部分官职的俸禄等级,有些官职的品级没说,有些说了是九品。 简单来说,就是列了个官职表,详细说明了不同官职的级别和待遇。 其中提到了很多古代官名,现在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

好家伙,这得有多少将军啊! 先说一品到九品,一共237个官职,这数量,听着就吓人。镇卫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三个将军,都是一品大员,相当于年俸两千石。

接下来是二品将军,一共十六个,分别是四个“中”字号将军(军、抚、卫、权),四个“征”字号将军(东南西北),还有八个“镇”字号将军(东南西北,左右前后),这些将军的年俸也是两千石。

然后是三品将军,也是十六个,包括八个“安”字号将军(左前右后,东南西北),四个“翊”字号将军(左前右后),四个“平”字号将军(东南西北),年俸还是两千石。

四品将军就更多了,足足有25个! 这包括忠武将军、军师将军、武臣将军等等,还有四中郎将,以及智、仁、勇、信、严五威将军和五武将军。这些将军的年俸也是两千石。

五品将军有18个,包括轻车将军、镇朔将军等等,还有一些“远”字号将军(宁、安、征、振、宣),以及宁蛮校尉。这些将军的年俸是两千石,不过,如果他们担任雍州小府、蛮越校尉中郎将,官职大小要看府主军队的规模而定。如果单独担任这些职务,官阶要比刺史低一级;如果同时担任将军,官阶要比将军低一级。

六品将军就更多了,足足有140个! 这包括十威将军(威雄、猛、烈等等),十武将军,十猛将军,十壮将军,十骁将军,十雄将军,十忠将军,十明将军,十光将军,十飙将军,还有平越中郎将以及西戎、平戎、镇蛮三校尉。这些将军的年俸是一千石。

七品将军有30个,比如龙骧将军、武视将军等等,年俸是六百石。

八品将军有23个,包括超武将军、铁骑将军等等,还有镇蛮护军、安远护军、度支校尉等等。这些将军的官阶大小,也和府主军队的规模有关。如果单独担任,官阶要比太守、内史、相低一级;如果同时担任将军,则低一级。年俸是六百石。

九品将军有10个,比如前锋将军、武毅将军等等,年俸是四百石。

从六品以下的将军,如果没有实际的官职,就没有年俸。如果他们虽然被任命,但没有带兵,或者带兵不到一百人,并且同时担任州郡县的官职,那么他们的年俸就要降低。两千石的降为一千石,一千石的降为六百石,四百石以下的就没有年俸了。州郡县的官职,则按照原来的官阶计算。所有被降职的将军,官阶都降低一品,但章印等物品的赏赐不变。

封爵一共九等,郡王是最高一级,俸禄一万石。嗣王、蕃王、开国郡县公是第二级;开国郡、县侯是第三级;开国县伯是第四级,这三级俸禄都相当于中二千石。开国子是第五级,开国男是第六级,这两级俸禄都相当于二千石。汤沐食侯是第七级;乡、亭侯是第八级;关中、关外侯是第九级,这两级俸禄都相当于六百石。

那时候的制度沿袭梁朝,不到三十岁不能做官。除非参加考试考中了,各州才会争着请他当主簿;或者通过西曹的推荐,或者因为文章好被选为挽郎,才能做官。在各郡,只有正王任丹阳尹的时候,才能通过推荐获得官职,其他平民做尹是没这个机会的。当然,如果有人特别有才能、有功劳或者有特殊贡献,皇帝会特别下旨任用,这就不在常规的制度之内了。那些互相认识,互相推荐提拔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但并没有固定的考核和升降制度。既然没有考核制度,所以也就无法区分勤快和懒惰。选官没有固定的时间,哪个职位空缺了就马上补上,官员经常互相调动,不一定就能升官。评价官员只看清廉与否,从一个不太清廉的职位升到稍微清廉一点的职位,就已经算进步了。如果要调动官员,或者有特别的任命,只要一个人被调动,其他很多官员的职位都得跟着调整。

任命官员的流程是这样的:吏部先列出几十个人的名单,吏部尚书和他的副手一起签署奏章呈报皇帝。皇帝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如果不同意,吏部就得重新考虑再上报。如果皇帝同意了,就进入选拔阶段,根据官职的等级和内外职位,再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安排合适的职位。然后用黄纸写上名字,八座(指朝廷高级官员)共同签署,奏章批准后,就交给典名官。典名官把名字贴在鹤头板上,排好顺序,送到新任官员家里。如果皇帝直接下诏任命官员,那就送到诏诰局,起草诏书,然后呈报皇帝。皇帝批准后,用黄纸写好送到门下省。门下省回复皇帝后,再送到外面执行。门下省批准后,就交给选司去召见官员。得到诏书任命的人,并不一定非得等候召见,只要听说诏书下来了,第二天就带着家人去谢恩,然后去尚书省拜见,接受任命。如果拜见的是王公,那就在朝廷上接受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