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字无畏,是陕西武功人。他爸爸苏绰,曾经做过北魏的度支尚书(掌管财政)。苏威从小就心地善良,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悲伤的样子跟大人一样。周太祖时期,他继承了美阳县公的爵位,在地方当了个小官。大丞相宇文护看中了他,还把自己的女儿新兴公主嫁给了他。后来苏威看到宇文护专权,害怕自己受到牵连,就逃到山里去了,结果被叔叔逼着回去了,最终没能躲过。不过,苏威在山里的寺庙里住了段时间,就靠读书来打发时间。没过多久,朝廷又任命他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还改封他为怀道县公。周武帝亲政后,又任命他为少伯下大夫。这些官职,苏威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他有个堂妹嫁给了河南人元雄。元雄之前跟突厥人结过仇,突厥人入朝后,要求周朝把元雄和他的妻子交出去,表示要杀掉他们。周朝就准备把他们送过去。苏威说:“蛮夷之人只认钱财,可以用钱财打动他们。”于是他变卖了田产房屋,倾尽所有家产赎回了元雄,当时很多人赞扬他的义举。周宣帝继位后,苏威被任命为开府(高级官员)。
隋文帝杨坚当丞相的时候,高颎多次称赞苏威有才能,杨坚也早就听说过苏威的名声,就把他召来。见面后,杨坚还把苏威带到卧室里,和他聊了很久,非常高兴。大概过了一个多月,苏威听说杨坚要篡位,就偷偷跑回老家了。高颎建议追回他,杨坚说:“这个人不想参与我的事情,就算了吧。”等杨坚篡位当了皇帝后,又征召苏威担任太子少保。还追封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食邑三千户,让苏威继承。没多久,又让他兼任纳言和民部尚书。苏威上表请求辞官,皇帝下诏说:“大船能载重物,好马能跑远路。你很有才能,不要推辞这么多事情。”苏威这才不再推辞。
一开始,苏威的父亲在西魏的时候,因为国家财政不足,制定了征税的办法,税收比较重。后来他叹息说:“现在采取的措施,就像拉满弓一样,不是太平盛世的办法啊。以后的君子,谁能把它放松呢?”苏威听说了他父亲的话,一直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
等到苏威当官了,他上奏请求减轻赋税徭役,力求减轻百姓负担,皇上都同意了。渐渐地,苏威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高颎一起参与朝政。苏威看见宫里用银子做幔帐的钩子,就趁机向皇上大讲节俭的好处。皇上因此改变了态度,把那些雕饰华丽的旧东西,都下令拆毁了。
有一次,皇上非常生气,要杀一个人,苏威进宫劝谏,皇上不听。皇上非常生气,亲自要出去斩杀那个人,苏威挡在前面不让皇上过去。皇上躲开他想要出去,苏威又拦住他。皇上生气地拂袖进宫去了。过了一会儿,皇上才召见苏威道歉说:“你能做到这样,我就没有什么担忧了。”于是赏赐苏威两匹马,十多万钱。不久,苏威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来的官职也都保留着。
治书侍御史梁毗弹劾苏威,说苏威身兼五职,事务繁忙,却不想举荐贤能代替自己,安于现状。皇上说:“苏威每天都勤勤恳恳,志向远大,举荐贤能方面或许有所欠缺,又何必急着逼他呢!”皇上看着苏威说:“用你的时候你就做事,不用你的时候你就休息,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啊!”然后皇上对朝臣说:“苏威遇不上我,就无法施展他的才能;我得不到苏威,又怎么能实行我的政治主张呢?杨素虽然才华横溢,口才超群,但论及对古今的理解和帮助我宣扬教化,都比不上苏威。如果苏威生活在乱世,就像南山四皓一样,又岂是轻易就能屈服的呢!”皇上对苏威的器重可见一斑。
没过多久,他就升任刑部尚书,辞去了少保和御史大夫的官职。后来京兆尹的职位被废除,他就改任雍州别驾。那时候高颎和李纲(威指李纲)同心协力,一起辅佐朝廷,国家大事小情,没有一件不是他们俩一起商量决定的,所以经过几年的改革,天下都说国家治理得很好。
很快他又升任民部尚书,仍然像以前一样直言进谏。正赶上山东好几个州县闹饥荒,皇上就命令李纲去赈灾救济百姓。两年后,他又升任吏部尚书。一年多以后,又兼任国子祭酒。隋朝经历了战争之后,国家的法令制度很混乱,皇上就命令朝臣们修订旧法,编撰一部可以流传后世的典籍。律令格式方面,很多都是李纲制定的,后世的人都认为他很有能力。九年后,他升任尚书右仆射。
同年,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官职,表现出了极大的哀痛之情。皇上就下诏书说:“你的品德高尚,朕对你非常器重,你孝敬母亲的行为,朕非常理解。但是你必须克制悲伤,为国家珍惜自己的身体。朕对你来说,既是君主,又是父亲,你应该遵从我的旨意,好好保重自己。”没过多久,皇上就起用他让他继续上任,李纲坚决推辞,皇上再三下诏也不允许。第二年,皇上到并州去巡视,就命令他和高颎一起负责留守京城。不久又把他召到皇上行在的地方,让他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
苏威年轻的时候就名满天下,好多人都来投奔他。后来,因为一件乐事,苏威和国子博士何妥意见不合。 他们俩就一起让百官写下自己赞同的意见。朝廷上大部分人都支持苏威,大概有八九成的人。何妥很生气,说:“我跟您这老先生交往四十年了,结果却被个年轻人给比下去了!” 于是他就告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党营私。 宫里的人还叫王弘“世子”,叫李同和“叔”,说这两人就像苏威的儿女一样。 何妥还说苏威用不正当的手段让他的堂弟彻、肃做官。 另外,国子学想聘请荡阴人王孝逸做书学博士,苏威就让卢恺把王孝逸安排到自己府里当参军。 皇上就让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调查这件事,结果查实了。皇上还让苏威读《宋书·谢晦传》里关于结党的记载。
苏威吓得脸色都变了,赶紧摘下帽子磕头认罪。皇上说:“谢晦都晚了。” 于是就免去了苏威的官职爵位,让他回家养老。因为苏威的事,很多有名望的人都受到了牵连,大概有一百多人。没过多久,皇上说:“苏威这个人品行还是不错的,只是被人误导了。” 于是又让他恢复了官籍。一年多以后,皇上又封他为邳公,任命他为纳言。 后来他去泰山祭祀,因为不敬被免职。 没过多久,他又官复原职了。皇上对大臣们说:“世人都说苏威虚伪清高,家里堆满了金银财宝,这是假的。 但他这个人性格狠辣,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太爱慕虚名,顺着他他就高兴,不顺着他他就生气,这是他的大毛病。” 后来皇上派苏威巡视江南,让他可以便宜行事。苏威去了会稽,又越过五岭才回来。
那时候突厥都蓝可汗经常骚扰边境,皇上又派苏威去见都蓝可汗,跟他们结盟和亲。都蓝可汗就派使者送来了很多礼物。因为苏威办事勤劳,皇上就把他升为大将军。仁寿初年,他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皇上到仁寿宫,就让苏威负责留守京师的事务。皇上回来后,御史弹劾苏威工作不认真,请求皇上处罚他。皇上很生气,责问苏威。苏威向皇上谢罪,皇上也就没再追究。后来皇上又到仁寿宫,身体不舒服,太子就从京城来侍奉皇上。皇上就下令让苏威留守京城。
杨广当上皇帝后,给他加了个大将军的官职。后来打长城那仗,他极力劝谏皇帝别打,阻止了这场战争。高颎、贺若弼这些人被杀的时候,因为跟他们有点关系,他也被免了官。过了一年多,又让他当了鲁郡太守。没多久就被召回朝廷,参与处理政务。没过多久,又升任太常卿。那年还跟着去打吐谷浑,官儿也升了,当上了左光禄大夫。皇帝觉得他是老臣了,对他越来越信任,委以重任。一年多以后,他又当上了纳言。
他和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一起掌握朝政,当时人们把他们称为“五贵”。到了辽东打仗那阵儿,他还是原来的官职,又兼任了左武卫大将军,官儿又升了,成了光禄大夫,还被封为宁陵侯。那年,他又被封为房公。他年纪大了,就上奏章请求退休,皇上不同意,让他继续原来的官职,参与选官的事务。第二年,又跟着去打辽东,还兼任了右御卫大将军。
杨玄感造反那阵子,皇帝把魏徵叫到帐篷里,一脸害怕的样子,对魏徵说:“这小子杨玄感挺聪明的,将来会不会给我们惹麻烦啊?”魏徵回答说:“真正聪明的人,是能辨别是非,预判成败的。杨玄感这个人粗枝大叶的,不算聪明,肯定不会考虑太多。只是担心他慢慢地把事情搞乱而已。” 魏徵看到百姓劳役不断,民心思乱,就借这个机会委婉地提醒皇帝,但皇帝根本没听懂。
从皇帝那儿回来后,魏徵到了涿郡,皇帝就下诏让他去安抚关中地区,还让他孙子尚辇直长儇当副手。魏徵的儿子,鸿胪少卿夔,之前已经被任命为关中简黜大使,一家三口,都奉命前往关中地区,关中百姓都对他们一家非常尊敬。一年多以后,皇帝亲笔写了一道诏书说:“玉石因为洁净润泽,再怎么用丹砂紫粉也改变不了它的本质;松树因为傲立寒冬,再怎么被霜雪侵袭也改变不了它的颜色。这就像房玄龄先生一样,温厚仁慈,刚正不阿,这是他的本性啊!房公您器量广阔,胸怀温厚,见识广博,早年就位居宰相,熟悉国家政事,是先帝的旧臣,朝中资历最老的。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辅佐我治理国家,遵守法度,谦逊礼让。就像汉朝的三杰,辅佐惠帝的萧何;周朝十乱时期,辅佐成王的邵奭一样。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在于得到贤才,您在朝中辅佐我,真是太好了!虽然您现在只是论述道理,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献计献策,衡量时局,朝中大事都依靠您了,特此授予您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其他待遇不变。” 当时魏徵受到的尊重,朝中大臣无人能及。
皇上当时在雁门被突厥围困,朝廷都吓坏了。皇上想轻骑突围,魏徵劝谏说:“咱们守住城池,还能保存实力,轻骑突围是突厥的强项啊。您是天子,怎么能轻易冒险呢!”皇上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没多久,突厥自己就撤兵了。
到了太原后,魏徵又劝皇上说:“现在盗贼四起,将士们都疲惫不堪。皇上您应该回京师,巩固根本,这才是为国家着想啊!”皇上当时也同意了,但后来听信了宇文述等人的建议,还是去了东都。当时天下大乱,魏徵知道皇上主意已定,心里很着急。
有一次,皇上问大臣们关于盗贼的事,宇文述说:“盗贼数量不多,不用担心。”魏徵不好违背,就躲在殿柱后面。皇上叫他出来问话,魏徵回答说:“我不是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具体多少不知道,但我担心盗贼越来越近。”皇上问:“什么意思?”魏徵说:“将来盗贼会占据长白山,现在已经快到荥阳、汜水了。”皇上不高兴,就打发他走了。
后来到了五月五日,百官都进贡礼物,大多是些珍宝玩物。魏徵却献上了一部《尚书》,委婉地讽谏皇上,皇上更不高兴了。之后,皇上又问起征讨辽东的事,魏徵建议先赦免一些盗贼,再派兵讨伐高丽,皇上更加生气。御史大夫裴蕴拍马屁,让一个叫张行本的人告魏徵以前在高阳做官时,滥用职权,任人唯亲,害怕突厥,建议把他发回京城。皇上就下令调查此事。
调查结果出来后,皇上下了诏书:“魏徵结党营私,喜欢标新立异,耍小聪明,追求名利,诋毁律法,诽谤朝廷。以前出征时,大家各抒己见,他却不开窍,没有好建议。君臣之间坦诚相待,他却做不到!真是太辜负朕的信任了!”于是,魏徵被罢官为民。
一个月后,有人告魏徵跟突厥私下勾结,大理寺就把他抓了起来。魏徵自己陈述说,他在两朝当官三十多年,尽心尽力却没得到赏识,犯的错误也很多,罪该万死。皇上念在他多年忠诚,就把他放了。
那年皇上到江都宫,想重新启用魏徵。但裴蕴和虞世基说魏徵年老体弱,皇上这才作罢。
宇文化及造反的时候,他把杨威提拔成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化及失败后,杨威投奔了李密。没多久李密也失败了,杨威就跑到东都洛阳,被越王杨侗任命为上柱国、邳公。后来王世充篡位,又封杨威为太师。杨威觉得自己是隋朝的老臣,赶上这乱世,走到哪儿都跟当地官府打好关系,想保全自己。等唐朝秦王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后,杨威在东都阊阖门内请求觐见,说自己年老体弱,不能行礼。李世民派人去回复他:“您是隋朝的宰相,国家动乱时您没能匡正邪恶,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您还跟着宇文化及、王世充,都给他们磕头跳舞。现在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不用来见我了。”后来杨威回到长安,又去朝堂请求觐见,还是没被允许。最后,他死在家里,享年八十二岁。
杨威生活俭朴,以清廉谨慎著称。每次朝廷议事,他都敢于直言,反对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他也要坚持争辩。当时的人觉得他不够圆滑,不像个大臣的样子。他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当时都实行着,但是这些制度过于繁琐苛刻,人们批评说这不是简便合理的办法。到了隋朝大业末年,征发徭役特别多,论功行赏的时候,杨威总是揣测皇帝的意思,把该赏的人给压下来了。当时各地盗贼蜂起,郡县向朝廷上报的情况,他又去苛责那些上报的人,让他们减少贼寇的数量。所以,朝廷出兵讨伐,大多都不顺利。因此,杨威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他的儿子叫杨夔。
苏夔,字伯尼,从小就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八岁就能背诵诗书,还会骑马射箭。十三岁那年,跟着父亲去尚书省,跟安德王比赛射箭,赢了一匹好马回来。十四岁去上学,跟其他读书人一起讨论问题,文章写得特别好,大家都夸他。长大后,他博览群书,尤其擅长音律。一开始他没叫苏夔,是他父亲后来改的名字,不少有见识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他一开始在太子府当通事舍人。杨素很欣赏他,经常开玩笑说:“杨素没儿子,苏夔没父亲。”后来,他和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一起讨论音乐的事情,因此得罪了人,他们的意见也没被采纳。他写了十五篇《乐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几年后,他升职做了太子舍人,后来又当上了武骑尉。
仁寿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朝廷下令全国选拔精通礼乐的人才。当时晋王杨广是雍州牧,他推荐了苏夔。他和其它州推荐的五十多个人一起进宫面圣,高祖杨坚一眼就看中了苏夔,对身边的官员说:“只有这个人,才配得上我选拔的人才。”于是,苏夔被任命为晋王杨广的老师。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苏夔升任太子洗马,又转任司朝谒者。后来因为苏夔父亲的事情,苏夔被免职。之后,他又担任过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战役时,苏夔负责宿卫,因为立功被封为朝散大夫。
那时候隋炀帝正忙着四处征战,很多蛮夷国家都来进贡,一个接一个的。隋炀帝有一次跟宇文述、虞世基等人闲聊说:“四夷都臣服了,来观摩我们的礼仪,鸿胪寺的职务,需要找个有声望的人来担任。你们觉得有没有什么人,既有才华,又长得好看,能够接待外国宾客的呢?”大家都推荐苏夔。隋炀帝很同意,当天就封苏夔为鸿胪少卿。那一年,高昌王曲伯雅来朝贡,朝廷要把他女儿嫁给高昌王,因为苏夔名声好,就让他去主婚。后来,弘化、延安等几个郡盗贼四起,到处聚集,苏夔奉命去关中巡视。突厥围攻雁门关的时候,苏夔负责城东面的防御。他很快造出了弩楼、车箱和兽圈,只用了一晚上就完成了。隋炀帝看到后很高兴,因为他的功劳,苏夔升职为通议大夫。后来因为父亲的事情,苏夔被革职为平民。之后,他又遭遇丧母之痛,悲痛过度而死,享年四十九岁。
史官说:齐公(指齐国公)的霸业刚开始,就预先参与了国家大事的筹划,他和高祖之间配合默契,如同鱼水相融,感应灵验,如同风云变化。他为人正直,辅佐皇帝,和皇帝心意相通,皇帝的话他都听得进去,照办不误。东边夏国被平定,南方诸国也安定下来,他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高祖皇帝恢复了夏禹的业绩,想要施布尧舜的仁政,齐公就像船只的桨橹,盐梅一样不可或缺,百姓因此安居乐业,百官因此团结和睦。他辅佐皇帝将近二十年,没有任何人对他有怨言。
偏偏高祖皇帝要废掉太子,齐公因为忠诚正直而得罪了皇帝;后来到隋炀帝时期,齐公因为反对炀帝的奢侈享乐而被杀害。如果他能够避免这些冲突,最终完成他的功业,虽然不能和伊尹、稷、契相比,但也足以和萧何、曹参相提并论了。像他这样的人才,很难再找到了,真是可惜啊!邳公(指邳国公)在隋朝末年,正值幽静贞洁之时,隋朝建立的时候,他第一个响应号召。他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享尽荣华富贵;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尽心竭力,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
但是他的志向清廉俭朴,性格不够开阔,喜欢相同的人,厌恶不同的人,这与正直之道相违背,他不主张简易通达,也不是一个通达的人。他侍奉过两位皇帝,三十多年,虽然最终被罢免,但人们还是称他为“遗老”。他是个正直的人,却不能够直言进谏;国家灭亡了,他的感情却与百姓同在。我违背了你的辅佐,只是听说了你的事迹;疾风劲草,我却没见过你这个人。兴王的礼乐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夔(指夔州)的志向和见识都很敏锐,他的品德修养也值得称赞,如果上天能让他多活几年,就能完成他的理想抱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