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字辅伯,是河南洛阳人。他爸爸贺若敦,因为武功卓著而闻名,在北周当金州总管,结果被权臣宇文护忌恨害死了。临死前,贺若敦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一心想平定江南,可惜这个愿望实现不了了,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个心愿!而且我这次是死于口舌之祸,你一定要引以为戒,谨慎言行!”说完,他还用锥子刺了贺若弼的舌头,让他流血,以此警告他。

贺若弼从小就胸怀大志,慷慨豪迈,擅长骑射,还能写文章,知识也很渊博,在当时很有名气。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敬佩他,把他招来当幕僚。没多久,他就封了当亭县公,后来又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在位的时候,上柱国乌丸轨跟武帝说:“太子不是当皇帝的料,我还跟贺若弼讨论过这事儿呢。”武帝就叫来贺若弼询问,贺若弼知道太子地位稳固,不能轻易撼动,怕牵连自己,就巧妙地回答说:“太子殿下德行日益精进,我看不出有什么缺点。”武帝听了没说话。贺若弼回去后,乌丸轨责怪他出卖自己,贺若弼说:“当领导的说话不谨慎就会失去下属,当属下的说话不谨慎就会失去性命,所以,我不敢轻易议论这些事啊。”后来宣帝继位,乌丸轨被杀,贺若弼却因此幸免于难。

后来,贺若弼和韦孝宽一起攻打陈朝,攻下了几十座城池,其中很多计策都是贺若弼想出来的。他被任命为寿州刺史,又改封襄邑县公。隋文帝当丞相的时候,尉迥在邺城造反,文帝担心贺若弼会变节,就派长孙平快马加鞭地去把他换下来。

隋文帝当上皇帝后,暗地里想统一江南,就开始物色合适的人选。高颎说:“朝中文武官员里,没有比贺若弼更合适的人了。”隋文帝说:“你说得对!”于是,他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让他负责平定陈朝的事,贺若弼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和寿州总管源雄一起镇守边疆,成为重要的屏障。贺若弼还给源雄写了一首诗:“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

杨素献上了十条计策,皇上很满意,赏了他一把宝刀。开皇九年,隋朝大举进攻陈朝,杨素被任命为行军总管。

准备渡江的时候,杨素对着江水敬酒祈祷说:“我杨素遵从皇上的战略,远扬国威,讨伐罪恶,拯救百姓,消灭凶恶,铲除暴政,上天和长江啊,都见证我的决心!如果我行善积德,大军就能顺利渡江;如果我的行动违背天意,那就让我葬身鱼腹,死也无怨!”

之前,杨素要求沿江的守军每逢交接班的时候,必须集中到历阳。于是,隋军在历阳摆开大量的旗帜,营帐遍布原野。陈朝的人以为隋军大举进攻来了,就都把全国的兵马都调动起来了。等他们发现只是守军交接班,兵马又都散了。后来他们就习以为常,不再戒备了。

等到杨素率领大军渡江的时候,陈朝的人根本没有察觉。杨素袭击了陈朝的南徐州,攻占了南徐州,俘虏了陈朝的刺史黄恪。杨素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民间买酒喝,杨素当场把他杀了。

杨素的军队进驻到蒋山的白土冈,陈朝的将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精兵前来抵抗。田瑞首先进攻杨素的军队,被杨素击退。鲁达等人接连进攻,杨素的军队多次后退。杨素看穿了他们的骄横和士兵的懈怠,于是督促士兵们奋勇作战,最终大获全胜。杨素手下开府员明活捉了萧摩诃,杨素命令左右把萧摩诃拉出去斩首。萧摩诃脸色平静,杨素赦免了他,还礼待了他。

杨素从北掖门进入陈朝皇宫。这时韩擒虎已经抓住了陈叔宝,杨素到了之后,让陈叔宝看看他。陈叔宝吓得浑身冒汗,战战兢兢地拜了两次。杨素对他说:“一个小国的君主,做了大国的臣子,拜见是应该的。你入朝后,会封为归命侯,不用害怕。”

后来,杨素因为没有亲自抓住陈叔宝,功劳在韩擒虎之后,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和韩擒虎理论起来,拔出刀来。皇上听说杨素立了大功,非常高兴,下诏书褒奖他,这件事记载在《韩擒虎传》里。晋王认为杨素提前决战,违反了军令,于是把杨素降职为属吏。皇上派驿站快马召见杨素,见到杨素后,皇上迎接慰劳他说:“平定三吴,是你的功劳啊!”皇上命令杨素登上御座,赏赐他八千段布匹,提升他的官职为上柱国,晋爵为宋国公,食邑三千户,又赏赐他宝剑、宝带、金瓮、金盘各一件,还有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乐队两支,还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杨素被任命为右领军大将军,不久又升任右武候大将军。

贺若弼,那可是个权势滔天的人物,他哥哥贺若隆是武都郡公,弟弟贺若东是万荣郡公,兄弟俩都是刺史、将军级别的。贺若弼家里宝贝多得数不清,丫鬟小妾穿绫罗绸缎的就有好几百个,当时的人都特别羡慕他。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功劳比朝中大臣都大,老想着自己能当宰相。后来杨素当了右仆射,贺若弼还是个将军,他心里非常不平衡,脸上也表现出来了,最后被免了官,心里就更怨恨了。

过了几年,皇上把他抓起来审问,说:“我让高颎、杨素当宰相,你老是说他们俩只会吃饭,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的姐夫,我了解他们,确实说过这样的话。”朝中大臣都说贺若弼怨天尤人,罪该处死。皇上念在他有功劳,就把他革职为民。一年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皇上还是忌惮他,不再重用他了,不过每次皇上设宴,都会对他特别好。开皇十九年,皇上到仁寿宫,宴请王公大臣,让贺若弼作一首五言诗,诗里充满了怨愤的情绪,皇上看了之后,竟然也忍了。

有一次突厥使臣来朝,皇上赐给他们弓箭让他们射箭,突厥人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皇上说:“除了贺若弼,没人能做到这样。”于是就叫贺若弼来试试。贺若弼拜了两拜说:“如果我真心为国家效力,一定一箭射中;如果我心怀鬼胎,那就射不中了。”他拉弓一射,正中靶心!皇上非常高兴,对突厥使臣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的!”

杨广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曾经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这三个人,都说是名将,他们谁更厉害?”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不是战略家;韩擒虎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不是统帅;史万岁是骑兵将领,不是大将。”太子问:“那谁是大将呢?”贺若弼就说:“只有殿下您才能决定。”其实贺若弼心里是想说自己是大将。杨广当了皇帝以后,更加疏远和忌恨他。大业三年,贺若弼跟随皇上北巡,到了榆林。皇上当时搭了个大帐篷,能坐好几千人,宴请突厥启民可汗。贺若弼觉得这样太奢侈浪费了,就和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这件事,结果被人告发,最后被处死了,那年他六十四岁。他的妻子儿女都成了官府的奴婢,亲戚朋友都被流放到边疆。

贺若弼,他那股子豪迈劲儿,完全是随了他爹,后来被封了个仪同三司,官儿不小,是柱国世子的身份。可惜啊,他因为跟别人争功,被当作奴隶一样对待,最后还被杀死了。

史书上说:天地还没太平,圣贤就出来想办法;边疆还不安宁,武将就冲锋陷阵。周朝的方叔、召公,汉朝的韩信、彭越,各个朝代都有这样的人才,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出现的。从晋朝衰败开始,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各地隔绝,差不多有三百年的时间。陈朝仗着长江天险和金陵的余威,觉得南方北方就该这样,别人休想染指。隋文帝高祖应天命,要统一全国。贺若弼豪情万丈,提出了必胜的策略,韩擒虎也奋勇争先,一个比一个猛,打仗速度快如闪电,锋利无比。隋朝就靠这一仗,威震天下。

从天道的角度看,兴衰更替是常有的事;从人事的角度看,这全靠贺若弼和韩擒虎这两个人的功劳。要说他们的才能和谋略,贺若弼更多一些;要说勇猛和威风,韩擒虎更胜一筹。跟晋朝的王导、杜预相比,他们的功劳也毫不逊色。但是,贺若弼功成名就后,太骄傲自满了,结果不明不白地死了,真是因为不够谨慎才丢了性命。要他记得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就不会落到这个下场了。韩擒虎几代都是武将世家,威名远扬,敌人打败了,自己也安然无恙,真是幸运啊。

广陵王和甘棠,他们武艺高强,勇敢有胆识,都是当时出名的英雄人物,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真是难兄难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