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啊,起初跟库莫奚是不同的民族,但同出一源,后来都被慕容氏给打败了,都逃到松漠一带去了。后来他们慢慢壮大起来,住在黄龙以北几百里地。他们的习俗跟靺鞨人挺像的,喜欢打家劫舍。父母死了,哭得很厉害的,他们反而觉得没出息。他们把尸体放在山上的树上,三年之后才收骨头烧掉,然后一边倒酒祭奠,一边祈祷说:“冬天的时候,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有吃的。要是我去打猎,能打到很多猪鹿。”他们粗鲁蛮横,在所有少数民族里是最厉害的。
后魏时期,契丹被高丽打,有一万多户人家请求归附大隋,就住在白貔河边。后来又被突厥欺负,又有一万户人家投奔高丽。开皇四年,契丹的莫贺弗首领来朝见隋文帝。开皇五年,契丹全部人马都归顺了大隋,隋文帝接纳了他们,允许他们住在原来的地方。开皇六年,契丹各部之间互相打仗,很久都没停,还跟突厥打,隋文帝派使者去责备他们。契丹国派使者来道歉,磕头谢罪。后来,契丹的几个部落首领伏等背叛了高丽,率领大家投奔大隋。隋文帝收留了他们,把他们安置在渴奚那颉的北边。
开皇末年,又有四千多户契丹人家背叛突厥投降。当时隋朝跟突厥关系不错,结果弄丢了这些远方来投奔的人的心,隋文帝就命令给他们粮食,送他们回老家,还让突厥人接纳他们。可他们死活不肯走。契丹部落的人越来越多,就往北迁移,跟着水草走,最后定居在辽西正北二百里,靠着纥臣水。他们的地盘东西宽五百里,南北长三百里,分成十个部落。兵力多的有三千人,少的也有千把人,他们随着季节变化,跟着水草放牧。要是打仗,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出兵打仗都要统一行动。突厥的沙钵略可汗派吐屯潘垤统领他们。
室韦,跟契丹差不多。室韦在契丹的北边,分为五部,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分别叫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他们没有君主,人民贫穷弱小,突厥经常派三个吐屯来管理他们。
南室韦居住在契丹北部三千里的地方,那里的土地低洼潮湿,到了夏天,他们就搬到西北部的贷勃山和欠对山一带,那里草木茂盛,禽兽众多,不过蚊子也很多。为了躲避蚊虫,当地人都住树上的巢穴。渐渐地,他们分成了二十五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叫“余莫弗瞒咄”,相当于我们说的酋长。首领死了,就由他的子弟继承,如果没有子弟,就选拔贤能的人来担任。他们的习俗是,男人都披散着头发,女人盘起头发,衣服跟契丹人差不多。他们乘坐牛车,用籧篨(一种竹席)做车篷,有点像突厥人的毡车。过河的时候,他们就捆扎柴草做成筏子,或者用兽皮做成船。马的马鞍是用草编织的,缰绳是用绳子结成的。睡觉的时候,他们在地上挖个坑,用籧篨盖在上面,搬家的时候就把它一起带走。他们用猪皮做席子,用木头编织成垫子。女人都盘腿坐着。那里的气候很寒冷,收成很差,没有羊,马也很少,但是猪和牛很多。他们酿酒,吃喝的习俗跟靺鞨人差不多。他们的婚姻习俗是,两家人同意后,新郎就偷偷把新娘带走,然后再送牛马作为聘礼,之后再把新娘送回家。等到新娘怀孕了,新郎才带着新娘一起回男方家。女人不改嫁,他们认为死人的妻子很难相处。各个部落会共同搭建一个大棚,人死了就放在棚子上。他们守丧三年,每年只哭四次。他们国家没有铁,需要从高丽进口。貂皮很多。
继续往北走十一天就到了北室韦,那里分成了九个部落,居住在吐纥山的周围。他们的部落首领叫做“乞引莫贺咄”,每个部落还有三个“莫何弗”协助他管理。那里的气候更冷,雪厚得能埋没马匹。冬天他们就搬到山里,住在土穴里,很多牛都冻死了。那里獐子鹿很多,他们主要靠狩猎为生,吃肉穿兽皮。他们凿开冰面,潜入水中用网捕捞鱼鳖。地上积雪很厚,他们担心掉进坑里,所以骑在木头上走。他们的主要职业是捕貂,戴着狐狸或獾的帽子,穿着鱼皮做的衣服。
再往北走千里,就到了钵室韦,他们居住在胡布山的附近,人口比北室韦多很多,具体有多少部落就不知道了。他们用桦树皮盖房子,其他的生活习俗和北室韦差不多。
我从钵室韦往西南走了四天,到了深末怛室韦。这地方因为靠近水源而得名。冬天的时候,他们都住在地穴里,躲避寒冷的阴气。
接着往西北走,走了好几千里,才到到达大室韦。这一路上,路况特别差,而且语言完全不通,真是太难走了!不过,这一带貂皮和青鼠特别多。
至于北室韦,他们有时候会派使者来进贡,其他的时候,就没人去过那里了。
史书上说:四夷给中原带来的祸患由来已久,北方游牧民族尤其严重。他们人口众多,不断兴起,轮番在边塞称雄,时间久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楚的。五帝时期,有獯粥;夏商周时期,有猃狁;到了两汉,是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乌丸、鲜卑;北魏和北周时期,又有蠕蠕、突厥。这些部落的首领,一个接一个地互相当老大。他们都以畜牧为生,靠侵略掠夺来获取财富,来去无踪,像云彩一样飘忽不定,像鸟儿一样四处飞散。朝廷里那些有智慧谋略的大臣,在朝堂上讨论和亲;那些冲锋陷阵的将军,则在边塞上讨论着如何打击敌人。但是,事情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权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亲还是开战,全看敌人的强弱,归顺还是叛乱,取决于他们的兴衰。他们衰弱的时候就来朝贡,叩头认错;强大时就弯弓射箭,抢劫掠夺,一会儿服软一会儿嚣张,强弱反复无常。他们根本不遵守中原王朝的律法,也不戴中原的帽子,只认利益,根本不顾及盟约。等到他们互相之间也不讲道理,骄横蛮横,欺压中原,和亲结盟的策略,用兵征讨的事情,史书上都记载得很详细了,所以我不再详细解释了。
蠕蠕衰弱后,突厥开始强大,到了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在北方称雄。他们的势力范围东到东胡的旧地,西到乌孙的地界,拥有几十万弓箭手,驻扎在代州阴山一带,南面威胁着北周和北齐。北周和北齐都抵挡不住他们,争着向他们求和,请求和亲。结果突厥与北周结盟,最终导致北齐灭亡。隋朝高祖杨坚建立隋朝后,突厥势力更加强大,凭借强大的兵力,准备南下进攻中原。但是突厥内部互相争斗,最终导致内乱,达头可汗逃跑了,启民可汗请求在边境安居乐业。于是隋朝趁机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收复了失地,帮助平定了残余势力,突厥的部众也因此更加强大。突厥一直到仁寿年间,都没有侵犯中原,也没有叛乱,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直到隋炀帝暴政,才引发了雁门关之战。随后,各路盗匪蜂起,突厥也因此更加强大,虽然有些英雄豪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也都请求与隋朝修好,以求安定民生。于是隋朝在突厥地区设置官府,管理当地事务,突厥人向隋朝进贡金银财宝和美女,使者往来不断。自古以来,少数民族蛮横霸道,还没有像突厥这样厉害的。
等到唐朝圣明之君即位,扫除了天下邪恶,突厥却仍然不明白时局变化,依旧屡屡侵犯边境,率领他们的喽啰们,多次攻破边防要塞,破坏云州、代州,骚扰太原,抢掠泾阳,甚至在渭水边饮马。唐太宗凭借卓越的谋略和精妙的策略,最终一举消灭了这个几百年来都无法驯服的敌人,将他们曾经占据的广阔土地划入唐朝版图,将那些曾经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民纳入户籍管理,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由此可见,虽然天道的兴衰有其规律,但最终成败还是取决于人的能力和作为。能够拥有而不自恃,能够拥有而不霸占,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像阴阳一样化育万物,这才是最高的道理,我们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