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汪,字元度,老家是弘农华阴,他曾祖父杨顺搬去了河东。他爹杨琛当过仪同三司,等杨汪发达了,追封他爹为平乡县公。杨汪小时候挺不好惹的,喜欢跟人打架,被他揍的人,没有一个能站得住的。长大后,他改了性子,认真学习,专攻《左氏传》,还通晓《三礼》。 他一开始在周冀王手下当侍读,王爷很器重他,经常说:“杨侍读德才兼备,是我的良师益友啊!”后来他又向沈重学习礼仪,向刘臻学习《汉书》,这俩人都夸他:“我们比不上他!” 就这样,杨汪名声鹊起,一路升迁,做到夏官府都上士。

等到隋炀帝杨广当上丞相的时候,杨广让他参与军事,又升他做了掌朝下大夫。杨广称帝后,封他为平乡县伯,食邑二百户。后来他又当过尚书司勋、兵部两曹侍郎,秦州总管长史,大家都觉得他办事能力强。 后来他升了尚书左丞,但因为犯了点事被免职了。之后他又在荆州和洛州当长史,每次处理完公务,他都会邀请学生来讲学,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过了几年,杨广对谏议大夫王达说:“你帮我找个合适的尚书左丞。”王达私下跟杨汪说:“我要推荐你当左丞,要是成了,我送你块好地!”杨汪把王达的话告诉了杨广,结果王达因为这事儿获罪,杨汪反而被任命为尚书左丞。杨汪熟悉法律条文,断案果断,当时大家都说他称职。

隋炀帝登基后,杨汪担任大理卿。上任第二天,皇帝就要亲自视察监狱。当时关押着两百多犯人,杨汪通宵达旦审理案件,第二天早上就向皇帝汇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了,没有一点遗漏,皇帝非常高兴。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国子祭酒。皇帝让百官都去国子监学习,跟杨汪一起讨论学问,全国有名的学者都聚集在那里,大家激烈辩论,都没能驳倒杨汪。皇帝还让御史把他们的问答记录下来呈报给他,皇帝看了非常高兴,赏了他一匹好马。在大业年间,杨汪官至银青光禄大夫。

后来杨玄感在河南起兵造反,杨汪参与裴弘策平叛的军事行动,结果战败,裴弘策回军途中,私下跟杨汪密谈。之后留守樊子盖杀了裴弘策,并把情况上报给了杨汪,皇帝对此事有所怀疑,就把杨汪贬到梁郡当通守。这时李密已经逼近东都,他的军队经常袭击梁郡,杨汪率兵抵抗,多次挫败了敌人的锐气。隋炀帝死后,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为帝,任命杨汪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等王世充称帝后,杨汪继续为其效力,王世充被灭后,杨汪被当做王世充的同党处死了。

史书上说啊,卢恺的谏言说得挺好,令狐熙治理地方也做得不错,薛胄执法公正,宇文弼威望很高,张衡以正直闻名,杨汪以学问自负。但是这些人啊,都有个好开头,却很少能坚持到最后,就像九仞之高垒,最后都毁于一篑,真是可惜!忠诚是美好的品德,即使用错了人,也可能会有问题,更何况是走错了路,又没选对人呢?俗话说得好:“不要去做权力的首脑,否则就要承担责任。”又说:“不要招惹祸端,不要引发混乱。”张衡既然招惹了祸乱的根源,实际上就是权力的首脑,做事又不合时宜,他能不落到这个下场吗?

说白了,就是史书评价了几个官员,卢恺、令狐熙、薛胄、宇文弼、张衡、杨汪,都挺有本事,一开始干得都挺好,但最后都没能善终,都栽了跟头。这就像盖房子,垒到九仞高了,最后因为一筐土没垒好,全塌了,太可惜了! 忠诚是好事,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或者用错了人,那也白搭。更别说走歪路了,还选不对人,那更是自找麻烦。古人说得好,“无为权首,将受其咎。”“无始祸,无召乱。”张衡这小子,自己招惹了麻烦,还当上了领导,做事又不听话,最后当然要倒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