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贲,字子徵,是河北涿郡范阳人。他爸爸卢光,是周朝的开府、燕郡公。卢贲对书和音乐略知一二,还懂点音律。周武帝当政的时候,卢贲继承了他爸爸的爵位,成了燕郡公,领着1900户人家交的税。后来,他又当过鲁阳太守、太子小宫尹、仪同三司这些官。平定齐国有功,又加封了400户人家给他,还升官做了司武上士。当时,高祖(杨坚)是大司武,卢贲觉得高祖不是一般人,就主动和他搞好关系。
宣帝(周宣帝)继位后,卢贲又升了官,当上了开府。等到高祖刚开始掌权的时候,大家意见还不统一,他就把卢贲安排在自己身边。高祖要带卢贲去东宫,百官都不知道他要干嘛去。高祖偷偷让卢贲带兵保护自己,然后召集大臣们说:“想发财当官的,就跟着我!”大家都在私下议论,琢磨着要不要跟着他。卢贲带着军队到了,谁也不敢动。他们到了崇阳门,想进东宫,守门的拦着不让进。卢贲跟他们说,他们还不让,卢贲就瞪着眼睛呵斥他们,守门的这才让开。高祖这才进了东宫。
卢贲一直负责高祖的警卫工作,后来高祖问他一些事情,卢贲就劝他说:“周朝的统治已经到头了,老百姓都盼着您呢,您应该顺应天意,接受大家的拥戴啊!老天爷给你的机会你不抓住,反而要承担责任啊!”高祖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高祖称帝后,让卢贲负责打扫皇宫,继续负责警卫工作。卢贲还建议改换周朝的旗帜,取些吉利的名字。青龙旗、驺虞旗、朱雀旗、玄武旗、千秋旗、万岁旗,这些都是卢贲设计的。后来,他又升官做了散骑常侍,还兼任太子左庶子、左领军、右将军。
当时,高颎和苏威把持朝政,卢贲很不服气。柱国刘昉当时被排挤,卢贲就暗中跟刘昉还有上柱国元谐、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人一起,计划把高颎和苏威弄下去,五个人一起辅佐皇帝。他们还想着立晋王为皇帝,想废掉现任的皇帝。卢贲还私下跟太子说:“我经常去看您,怕皇帝怪罪我,请您理解我的苦衷。”结果,他们的计划泄露了,皇帝查办这件事。刘昉他们把责任推给张宾和卢贲,大臣们都说这两个人该死。皇帝念及他们以前一起打江山的旧情,不忍心杀他们,就免了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回家当老百姓。张宾没过多久就死了。
一年多后,贲的爵位又升了,被任命为太常卿。贲发现古代宫调的悬挂数量,有七个也有八个,说法不一,历代大儒也争论不休,没有统一的标准。于是他上书皇帝说:“殷商以前,普遍使用五音;周武王灭商后,得到了鹑火、天驷星宿的感应,于是采用七音。汉朝建立后,又增加了应钟,所以一套编钟有十六枚。郑玄注释《周礼》时说,十六枚编钟为一套。这说明七音或八音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历代都有变化,使用的情况也不同,到了周武帝时,又改回悬挂七个,以林钟为宫调。音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以要移风易俗,没有什么比音乐更有效的了,吴起就是通过观察音乐来判断国家的兴亡的。所以说,音乐能够感动天地,感召鬼神,人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国家的治乱也随之相应。周武帝以林钟为宫调,大概就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况且,林钟的音律,实际上是黄钟的下一级音。黄钟代表君主,而林钟生于黄钟之下,这明显是皇家九五之尊的象征。而阴数代表臣子,却占据君主的位置,更显示了国家登基的吉兆。这其实是冥冥之中的数理相符,并非人为的。恳请陛下您掌握天下大权,您的治国之道超越前代帝王,如今功成名就,创作新的音乐,也符合以往的策略。我听说五帝的音乐都不相同,三王的礼仪也不一样,这都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调整制度,却没有失去其庄严正确的原则。”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改回悬挂八个,以黄钟为宫调。皇上还下令让贲和仪同杨庆一起整理周代和齐国的音律。
没过多久,贲被任命为郢州刺史,不久又调任虢州刺史。后来又升任怀州刺史,他疏通沁水,让河水向东流,命名为利民渠,又引水灌溉温县,命名为温润渠,用来灌溉盐碱地,百姓因此受益匪浅。几年后,他又调任齐州刺史。当时百姓闹饥荒,粮食价格飞涨,他禁止百姓私自卖粮,而是自己组织卖粮。因为这件事,最后被免职,成了平民百姓。
话说后来我跟着皇上去了洛阳,皇上很随意地跟我说:“我刚当上大司马的时候,你啊,可是掏心掏肺地帮我。后来我掌管百官,你经常在我身边,咱们俩的关系可是相当铁。要是不是你跟那些坏人勾结,你的官位都能跟高颎一样高呢!就因为这件事,你才被罢官的。想想咱们以前的情分,我本来想让你再当个地方官,可你倒好,一点儿都不想着报答我,竟然搞成这样!我不忍心杀你,这可是徇私枉法啊!” 贲敬畏地低头谢罪,皇上就下令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
过了几天,这贲又犯浑了,上奏的时候言语失当,还自己吹嘘功劳,还抱怨了几句。皇上当时就火大了,转头对大臣们说:“我要给他个州当当州牧,看看他能不能行!这小子,我看是没法用了!” 后来太子替贲求情说:“这些人当初都立过大功,虽然他们的性格有点轻浮冒险,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他们啊!”皇上说:“我这是压着他们,保全他们的性命啊!要不是刘昉、郑译还有贲、柳裘、皇甫绩这些人,我哪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可是这些人啊,都是反复无常的家伙!想当初周宣帝的时候,他们凭借着耍无赖的手段得到皇帝的宠信,等周宣帝病重的时候,颜之仪他们想让宗室王爷辅政,这些人却耍阴谋诡计,把权力交给了我。我正想好好治理国家,他们却想搞乱朝纲。所以刘昉之前就策划了谋反,郑译后来又搞巫蛊之术。像贲这样的人,个个都不满足现状,用他们吧,他们就骄横跋扈;不用他们吧,他们就怨声载道,实在让人难以信任!不是我不重用他们,而是他们自己不争气啊!大家看到这种情况,可能私底下议论说我不重视功臣,其实这完全是误会!”
苏威这时候站出来说:“汉光武帝为了安抚功臣,都封他们为列侯,让他们在朝廷领俸禄。皇上您仁慈宽厚,也可以效仿这种做法,来安抚他们。”皇上说:“对啊!”于是就把贲罢官回家,那年贲死了,享年五十四岁。
史书上说啊,高祖建立了大汉王朝的基业,昉和译两个人,那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在朝廷上担任要职,掌管大权,大家都没啥意见。但是他们啊,关键时刻,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为了大义,宁可牺牲个人恩情,这说明他们考虑问题不周全,只想图个安稳,贪图富贵。等到皇上迁都,换了新朝代,这大义凛然的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了,像盐梅一样,各有所归,各安天命。他们心里想着过去的事儿,又想着现在的情况,心里憋屈啊,觉得没脸跟吴、耿他们相比,更不好意思跟绛、灌他们为伍。对皇帝尽心尽力,本来就缺乏真心实意,对亲人都不怎么关心,这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他在周朝的时候啊,没有表现出忠贞不二的品质,在隋朝的时候,也没有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这样一来,之前的功劳都被掩盖了,还埋下了后患,还想不被治罪,保住荣华富贵,那可太难了。
柳裘、皇甫绩、卢贲这些人,都是靠着别人才成功的,他们做事步调一致,没有二心,但是等到大运开启,他们却没能参与到核心决策中。这其实啊,就是因为他们只想让别人喜欢自己,而不想被人批评,这是很自然的事儿。晏婴说过一句话:“一心可以侍奉一百个君主,一百颗心却不能侍奉一个君主。”这话用在昉和译身上,可真是再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