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深,老家是巨鹿。他爷爷魏冲在周朝当过刑部大夫和建州刺史,后来全家就搬到弘农住了。他爸爸魏毗是郁林县令。魏德深一开始在文帝手下当个小官,后来做过冯翊县的书记员,武阳县的书记员,因为能力突出升了贵乡县长。他当官清廉公正,不怎么严厉,却治理得很好。
那时候正好赶上和辽东打仗,各种税收名目繁多,到处派人来回催收,把责任压到各个郡县头上。朝廷当时比较混乱,官员贪污受贿很普遍,到处都是苛捐杂税,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魏德深管辖的贵乡县,情况却截然不同,物资供应充足,没有过度压榨百姓,所需物资都能及时到位,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说他治理得非常好。当时盗贼四起,武阳附近的很多城都被攻破了,只有贵乡县安然无恙。
郡丞元宝藏奉命追捕盗贼,每次打仗都打输,武器装备都用光了,就强迫老百姓交出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用军法处置,这样反复好几次。其他县城修建防御工事,都把人集中到官府,官员们互相催促,日夜喧嚣,还是修不好。魏德深呢,就问大家想怎么干,然后就让他们随便修,官府里静悄悄的,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他只约束各级官员,要求修建的防御工事不要比其他县好,别让老百姓太辛苦。但下面的官员都尽心尽力,贵乡县的防御工事总是最好的。
后来魏德深调到馆陶县当县长,贵乡县的官员百姓听说后,都纷纷说起他的事迹,个个哭得唏嘘不已,说不出话来。魏德深要走的时候,全城百姓都来送他,哭声震天,一直延伸到很远。到了馆陶县,全县老百姓都把他当作父母一样看待。
有个坏人,叫赵君实,是外县的官员,和郡丞元宝藏关系很好,以前的县长都得听他们的摆布。魏德深到了馆陶县后,赵君实就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了。逃亡的人也纷纷回来,就像赶集一样。贵乡县的老百姓不顾路途遥远和危险,跑到京城请求朝廷留下魏德深,皇上也同意了。
馆陶县的老百姓又到郡里告状,说贵乡县的文书是假的。郡里没办法判决。后来,朝廷派来使者韦霁、杜整等人,两县都到使者那里告状,使者最后判决支持贵乡县。贵乡县的官员百姓都高兴地欢呼雀跃,互相庆祝。馆陶县的老百姓却全城哭泣,有好几百户人家因此搬走了。
元宝藏很嫉妒魏德深的才能。后来越王侗向郡里征兵,元宝藏就让魏德深带一千兵去东都。不久,元宝藏投降了李密。魏德深带的兵都是武阳人,是李密的老乡,想到自己的亲戚朋友,魏德深就出了城门,朝着老家方向痛哭,然后就回去了。有人劝他说:“李密的军队就在金墉城附近,离这儿只有二十多里。你要是想回去,谁也拦不住你,干嘛这么为难自己呢?”那些士兵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县长一起来的,不忍心丢下他不管,哪会在乎路途遥远呢!”魏德深就是这样得到人心的。后来,魏德深在和盗贼作战时战死了,贵乡县和馆陶县的老百姓一直怀念他。
话说当时,栎阳县令渤海人高世衡,萧县令彭城人刘高,城皋县令弘农人刘炽,这三位官儿都特别好,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到了隋朝大业年间快完蛋的时候,好多当官的都贪污腐败,唯独高世衡、刘高和刘炽,他们清正廉洁,比以前更严格要求自己,当地风气也变得特别好,监狱里都没啥犯人,老百姓都夸他们。
史书上这么说:古人说,善于治水的人,会把它引到平缓的地方,善于教化百姓的人,会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定下来。水平了就不会冲坏堤坝,百姓安宁了就不会违反法律。所以说,要改变风俗,移风易俗,让人们遵守教化,遵循正义,光靠严厉的查处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像他们这样善良的好官才行。
高世衡他们这些人,心里都装着正道,真心实意地对待百姓,所以他们管辖的地方都变得很好,他们离开后,百姓们都非常想念他们。至于景茂阻止坏事做好事,公义关心照顾病人,刘旷把好风气带到他管辖的地方,德深深受百姓爱戴,这些人的德行,就连信臣、杜诗、郑浑、朱邑这些历史上有名的好官,也比不上啊!《诗经》里说:“温和善良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这话一点也不假!
可惜啊!那些品德高尚的官员,虽然多次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因为过去犯过一些小错,最后都被流放到路上,真是让人惋惜!还有柳俭,他辞官后,家里生活都困难;赵轨官满离任,百姓还给他送行,给他饯别,这真是清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