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毗,字景和,是安定乌氏人。他爷爷梁越,做过魏国的泾州、豫州、洛州刺史,还被封为郃阳县公。他爸爸梁茂,做过周朝的沧州、兖州刺史。梁毗为人刚正不阿,说话很直率,而且很有学问。周武帝时期,他通过明经考试做官,一路升迁,做到布宪下大夫。平定齐国的战争中,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长史,在攻克并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任命为别驾,还被加封为仪同三司。宣政年间,被封为易阳县子,食邑四百户,之后又升迁为武藏大夫。高祖杨坚受禅登基后,梁毗的爵位被晋升为侯。
开皇初年,朝廷设立御史官,因为梁毗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所以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他的工作也确实称职。没多久,他又调任大兴令,后来又升迁为雍州赞治。梁毗离开监察部门后,又主管京城的行政事务,他秉公办事,从不徇私枉法,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结果被外放到西宁州做刺史,爵位也改封为邯郸县侯。他在西宁州做了十一年刺史。
早些时候,那里的蛮夷酋长都喜欢戴金冠,谁的金冠越多,谁就越有地位,因此他们互相争夺,经常发生战争,边境地区就没安宁过。梁毗对此很担忧。后来,那些酋长纷纷送金子给梁毗行贿。梁毗就把金子摆在旁边,对着金子痛哭流涕地说:“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你们为了这些东西互相残杀,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你们现在把这些东西送给我,是想害死我吗?”他一点都没收下,全部都还给了他们。于是,那些蛮夷深受感动,从此不再互相攻击了。高祖杨坚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大理卿。他审理案件公平公正,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一年多后,他又被提升为上开府。
我看到杨素权势熏天,大家都怕他,我觉得他会危害国家,就写信给皇上告他的状,信里说:“我听说当臣子的不能专权,如果臣子专权,那对自家来说是灾祸,对国家来说更是大祸。我私下里觉得左仆射、越国公杨素,现在皇上越来越信任他,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那些达官贵人们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他看不顺眼的人,立马就被打压;他喜欢的人,就得到重用,升官发财全凭他一句话。他提拔的都是自己的亲戚朋友,他的子侄遍布各地,要权有权,要钱有钱。现在国家太平无事,他可能在暗中图谋不轨;一旦天下有点风吹草动,他肯定要兴风作浪。那些奸臣擅权,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王莽在汉朝积攒多年势力,桓玄在晋朝也经营了很久,最后都导致了汉朝和晋朝的灭亡。季孙专权鲁国,田氏篡夺齐国,这些都记载在史书上,不是我瞎说的。皇上您要是重用杨素,我担心他未必是像伊尹那样忠心耿耿的人。我希望您能吸取古今教训,把他调离权力中心,这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天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冒犯了您的龙颜,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皇上听了非常生气,命令相关部门禁止我上奏,还亲自找我问话。我据理力争,说:“杨素现在权倾朝野,为非作歹,在军队里更是滥杀无辜。太子和蜀王被废黜的时候,朝中官员都吓得不敢吭声,只有杨素在那里幸灾乐祸,巴不得国家出事好让他上位。”我说话直言不讳,态度诚恳,皇上拿我没办法,只好放了我。从那以后,杨素的恩宠逐渐衰落。但是,杨素当时权势很大,很多人被他打压过,朝中大臣都对他唯唯诺诺,没人敢和他对着干。敢和他叫板的,只有我、柳彧和尚书右丞李纲。后来皇上不再完全信任杨素,这都是因为听了我的话。
炀帝即位后,我被提升为刑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我上奏弹劾宇文述私用军队,皇上想免除宇文述的罪责,我坚决反对,结果触怒了皇上,皇上就让张衡接替我的御史大夫职位。我心里很郁闷,几个月后就去世了。皇上派吏部尚书牛弘来吊唁我,并赠送我五百匹绢。
子敬真,在北魏大业年间,担任大理寺司直。当时皇帝想治光禄大夫鱼俱罗的罪,让子敬真审理这个案子,结果子敬真就顺着皇帝的意思,把鱼俱罗陷害致死。没过多久,子敬真自己就生病了,据说他看到鱼俱罗的鬼魂来索命,没几天就死了。
柳彧,字幼文,是河东解县人。他家祖上七代之前,有个叫卓的人,跟着晋朝一起南迁,定居在襄阳。他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后来梁朝战败,他就投奔了北周,回到家乡。柳彧从小就爱学习,读了不少经史书籍。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看中了他的才能,让他担任中外府记室,后来又外放到宁州担任总管掾。北周武帝亲政后,柳彧上书请求朝廷考核他的才能。武帝觉得他很优秀,就让他担任司武中士,后来又升迁为郑县令。平定齐国之后,武帝大赏有功的官员,留在京城的官员都没被赏赐。柳彧就上书说:“现在天下太平刚刚开始,赏赐应该分明,酬谢功劳,应该先考虑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攻城略地,都是圣上的英明决策,斩将夺旗,都是圣上的神勇策略。那些披甲执戈,征战劳苦,一直到镇守国家,保卫京师的将士们,他们的功劳都应该被重视。这些功劳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某个人单独能完成的,留在京城的官员们也应该受到同样的赏赐,功劳应该平等对待。太子以下的官员,实际上也承担着守护宗庙的重任。就像萧何当年留守后方,在平阳修筑城池,比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更早做出贡献一样,穆之在朝廷居中办事,死后还受到优厚的待遇。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特此上书禀报。” 于是,留在京城的官员们也都得到了赏赐和升迁。
高祖(杨坚)即位后,柳彧一路升迁,做到尚书虞部侍郎,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屯田侍郎,但他坚决推辞,皇帝也不准他辞去。当时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门口都要列戟(古代的一种兵器,象征着官位)。左仆射高颎的儿子高弘德被封为应国公,就上书请求在府邸门口列戟。柳彧批复说:“仆射的儿子住的地方,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他父亲的戟已经列在门外了。尊卑有序,儿子应该避让父亲,怎么能父亲府邸门口已经摆了戟,儿子府邸门口还要再摆呢!” 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高颎听说后,非常钦佩柳彧。后来柳彧升迁为治书侍御史,他在朝中刚正不阿,非常受百官敬畏。皇帝欣赏他的耿直,对他说:“大丈夫应该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名声,不应该默默无闻。” 于是赏赐给他十万钱和一百石米。
话说当时很多刺史都是武将出身,大多不称职。柳彧就上奏说:“现在天下太平,四海安宁,治理百姓,必须任用人才啊!以前汉光武帝,英明睿智,从平民百姓起家,善于辨别真假,和二十八位将领一起披荆斩棘,平定天下,等到功成之后,也没给自己安排什么官职。《后汉书》有载。” 我看到圣旨,任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人快八十了,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他以前在赵州做官,办事糊涂,政务都交给小人们处理,贿赂成风,百姓怨声载道,到处都是骂他的歌谣,就像老话说的:“老禾不早割,就会影响好庄稼的生长。”古人说:“耕田要问农夫,织布要问织女。”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和干子擅长骑射武功,这是他的强项,治理百姓,管理政务,他可不行。陛下您一心想治理好国家,日理万机,如果只是因为年纪大就给他安排官职,不如多赏赐他金银财宝,让他颐养天年。如果让他去当刺史,那损失就太大了。我就算死了,也要尽忠职守,不敢有丝毫隐瞒。”皇上很认同他的说法,和干子最终免去了刺史的职务。
后来,应州刺史唐君明,他母亲去世了,却娶了雍州长史库狄士文的堂妹。柳彧弹劾他说:“我听说,天地之间,各有其位,夫妻之间,有其礼仪,君臣父子,有其伦理,尊卑有序。所以孝道是行为的根本,礼仪是立身的基石,国家和家庭的治理,都要遵循这些道理。我认为,对父母的爱敬之情,应该发自内心,丧事之重,是人伦之首。唐君明虽然改换了丧服,但内心毫无改变,忘记了丧母的悲痛,却很快娶妻成亲,穿着粗麻孝服,却娶了穿着华丽的妻子。这违背了伦理道德,《春秋》记载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国家灭亡,没有礼仪廉耻,诗人则希望这样的人赶紧死去。库狄士文在神州担任要职,名位显赫,整顿风俗,四方效法,却放弃了两个家族的联姻,违背了六礼的规范。请求陛下将其终身监禁,以儆效尤。”唐君明和库狄士文最终都因此获罪。隋朝经历了战乱之后,社会风气败坏,柳彧做了很多纠正风气的措施,皇上非常赞赏他。
皇上勤于听政,百官奏请的事情很多,琐碎繁杂。柳彧又上书劝谏说:“我听说,自古以来圣明的皇帝,没有超过唐尧虞舜的,他们效法天地,施政教化,从不处理琐碎之事,这叫做明智。俗话说:‘天不说话,四季自运行。’所以知道君主发布命令,要避免烦琐。因此舜帝任用五位贤臣,尧帝咨询四岳,分设官职,各司其职,自己垂拱而治,天下因此太平。这叫做在选贤任能上费力,在治理国家上轻松。又说:‘天子威严,诸侯恭敬。’这就是说君臣上下,各有其仪态。现在四海统一,政务繁多,事情不论大小,都必须经过圣上的裁决。陛下您用心治理国家,不辞辛苦,也是因为群臣害怕犯错,不敢自行决断,都要等候圣旨。奏章太多,甚至连建造小工程,发放少量物资,一天之内,都要回复百官,以至于日理万机,夜不能寐,处理文书,劳累圣躬。我希望陛下能够听取我的意见,减少一些烦琐的政务,以修养身心为重,想想武王安乐的道理,想想文王勤政忧民的道理。那些关系到国家大事,非臣下所能决定的,希望陛下您仔细斟酌,其他的琐碎事务,就交给相关部门处理,这样圣上就能享有无限的寿命,臣下也能得到陛下的恩泽。”皇上看了奏章后很欣赏他的建议。后来因为触怒了皇上而被罢免。不久后,皇上又让他复职,并对他说:“不要改变你的心意。”因为柳彧家境贫寒,皇上还命令有关部门为他建造房屋,并说:“柳彧是正直的官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啊!”他受到皇上的如此器重。
杨素那个时候权势滔天,大家都怕他,没人敢得罪他。有一次,他犯了点小错,被皇帝下令送到南台(相当于当时的司法机关)受审。杨素仗着自己有权有势,就大大咧咧地坐在审讯官苏威的椅子上。苏威从外面进来,看到杨素这副德行,就在台阶下站好,规规矩矩地拿着笏板,对杨素说:“奉皇上的命令,来审理你的罪过。”杨素这才赶紧从椅子上下来。苏威坐在审案的桌案后面,让杨素站在院子里,然后开始仔细地盘问他犯了什么错。杨素从此就记恨上了苏威。当时苏威很受皇帝信任,所以杨素也没办法报复他。
苏威发现,从近代以来,京城百姓每到正月十五都会举行角抵之类的表演,互相攀比,搞得非常浪费钱财。于是他上奏皇帝,请求禁止这种活动。奏章里写道:“臣听说,古代明君治理国家,都以法度为准绳,一切行动都符合礼仪规范。不符合法令的就不允许,不符合道德的就不允许实行。道路不同,男女有别,这样才能防止邪恶,使人们都遵守规矩。可是现在京城,甚至其他州郡,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大家聚在一起玩耍。锣鼓喧天,火把通明,人们戴着兽面,男人穿女人的衣服,各种杂技表演,奇形怪状。他们把粗俗下流当作乐趣,把低级庸俗当作笑料,无论男女老少,都一起观看,毫不避讳。高高的戏台横跨道路,巨大的帷幕遮天蔽日,华丽的衣服,漂亮的妆容,车马拥挤不堪。酒席丰盛,音乐嘈杂,很多人倾家荡产,只为图一时之快。家里的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因此,各种丑恶的行为由此而生,盗贼也因此而起。这种风气已经形成很久了,一直没有人去改变它。这不仅对教化没有好处,反而损害了百姓的利益。请求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法令,立即禁止这种活动。你看《诗经》里的《雅》、《颂》,就足以赞美美好的品德,而鼓腹而歌,才是最高的快乐。如有违反者,请按照违反法令论处。”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
那一年,苏威奉命巡视河北52个州,奏请免除200多位贪污腐败、不称职的长官。各州县都因此而震慑,不敢再胡作非为。皇帝非常高兴,赏赐给他绢布200匹,毡子30领,并任命他为仪同三司。一年后,苏威又升任员外散骑常侍,仍然负责治书的工作。仁寿初年,苏威再次奉命巡视太原道19个州。回来后,皇帝赏赐给他绢布150匹。
苏威啊,曾经得到博陵人李文博写的《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来要。苏威就把书送给了杨秀,杨秀又赏了他十个奴婢。后来杨秀犯了事儿,杨素就告苏威跟朝廷内臣勾结诸侯,把苏威革职为老百姓,发配到怀远镇去戍边。走到高阳的时候,朝廷又下诏书把他召回。到了晋阳,正赶上汉王杨谅造反,杨谅派人飞快地召苏威去,想跟他商量事情。苏威被使者逼着去了,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杨谅造反,正要进城,杨谅造反的事儿就露馅了。
苏威觉得肯定跑不了了,就装肚子疼不吃东西,自称病得很重。杨谅很生气,把他关了起来。等杨谅失败后,杨素又告苏威两边都不得罪,等着看事态发展,表面上没造反,心里其实跟叛贼一样,因此被发配到敦煌。杨素死后,苏威才为自己申诉,朝廷下诏书把他召回京城,结果在路上就死了。他有个儿子叫苏绍,当过介休县令。
赵绰,是河东人,为人正直刚毅。一开始在周朝的天官府做个小吏,因为做事认真负责,被提升到夏官府做下士。后来因为办事能力强,被多次提拔,最后当上了内史中士。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悲痛欲绝,瘦骨嶙峋,世人都称赞他的孝顺。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掌教中士。高祖当了丞相后,知道赵绰为人清正廉洁,就把他招来当录事参军。没多久,他又升任掌朝大夫,跟着当时的军事主官云晖去讨伐叛乱的蛮族,因为立了功,被封为仪同,还赏赐了他一千匹布。高祖称帝后,任命他为大理丞。赵绰审理案件公平公正,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后来升任大理正。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尚书都官侍郎,不久又转任刑部侍郎。在审理梁士彦等人的案件中,因为办案出色,他又获得了三百匹布、十个奴婢和二十匹马的赏赐。每次赵绰上奏判决结果时,总是态度严肃认真,皇帝很欣赏他,对他越来越信任。
皇帝觉得盗贼猖獗,想加重处罚。赵绰就劝谏说:“陛下您施行的是尧舜的仁政,应该多一些宽容。况且法律是天下最大的信用,怎么能轻易违背呢!”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想法,要及时向朕提出来啊。”于是赵绰被提升为大理少卿。当时陈朝的将军萧摩诃,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萧摩诃应该被株连治罪。皇帝说:“萧世略年纪不到二十,他能做什么?他只是名将之子,被人逼迫罢了。”于是想赦免萧摩诃。赵绰极力劝谏,认为不应该这样做,皇帝却坚持己见,想让赵绰回避然后赦免萧摩诃,还命令赵绰退朝去吃饭。赵绰说:“臣奏报的案件还没审结,不敢退朝。”皇帝说:“大理寺就替朕特赦萧摩诃吧!”于是命令左右卫兵释放萧摩诃。
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当时的风俗认为这预示着会升官发财,皇帝认为这是妖术,想杀了他。赵绰说:“按照法律,他不应该处死,臣不敢奉旨行事。”皇帝非常生气,对赵绰说:“你怜惜辛亶,却不怜惜你自己吗?”命令左仆射高颎把赵绰杀了。赵绰说:“陛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亶!”到了朝堂上,他脱下衣服准备受斩,皇帝派人问他:“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赵绰回答说:“一心执法,不敢惜命。”皇帝拂袖而去,很久以后才赦免了他。第二天,皇帝向赵绰道歉,并鼓励他,还赏赐了他三百匹布。当时皇帝禁止使用劣质钱币,有两个人在市场上用劣质钱币换取良币,武候把他们抓起来禀报了皇帝,皇帝下令把他们都杀了。赵绰进谏说:“这两个人应该杖责,杀他们是违法的。”皇帝说:“这与你无关。”赵绰说:“陛下您不认为臣愚笨无知,才把我放在法司,您想随意杀人,怎么能说与我无关呢?”皇帝说:“撼动大树不动的人,应该退后。”赵绰回答说:“臣希望感动陛下圣明的心,哪管什么撼动大树!”皇帝又说:“喝汤太烫了,就放下它。天子的威严,你想挑战吗?”赵绰拜伏在地,更加坚持,不肯退让。皇帝最终进宫去了。治书侍御史柳彧也上奏章极力劝谏,皇帝这才作罢。
皇帝因为赵绰正直诚恳,经常把他召进宫中,有时皇帝和皇后同榻而卧,也会叫赵绰坐下,一起评论朝政得失。前后赏赐无数。后来赵绰官至开府,皇帝还追赠他父亲为蔡州刺史。当时河东的薛胄是大理卿,两人都以公正廉明著称。但是薛胄断案比较灵活,而赵绰严格遵守法律,两人都称职。皇帝经常对赵绰说:“我对你可谓是毫无保留,只是你的相貌不适合做高官啊。”赵绰在仁寿年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皇帝为他流泪,派使者吊唁,并由鸿胪寺负责丧事。赵绰有两个儿子,叫元方和元袭。
裴肃,字神封,是山西闻喜人。他爸爸裴侠,是周朝的民部大夫。裴肃从小就正直刚毅,很有分寸,跟安定人梁毗关系特别好,是好朋友。他在周朝做官,一开始是给事中,后来一步步升到御正下大夫。后来跟着韦孝宽去淮南打仗。隋文帝当了丞相后,裴肃感叹说:“武帝凭借雄才伟略统一全国,坟墓还没长草呢,就一下子改朝换代了,这是天意吗?”隋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所以裴肃就赋闲在家了。
开皇五年,他被任命为膳部侍郎。两年后,升任朔州总管长史,又调到贝州做长史,这两任都干得很出色。仁寿年间,裴肃看到太子杨勇、蜀王杨秀和左仆射高颎都被废黜了,就写信给皇帝说:“我听说侍奉君主,该说的就要说,不该隐瞒,我心里想的,不敢不奏报。私下里我认为,高颎是天生的优秀人才,是开国功臣,陛下对他的恩宠也已经很优厚了。可是,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会有人挑剔优秀人才的毛病,那些盯着别人缺点的人,太多了!希望陛下能记住他的大功,忘记他的小过错。我还听说,古代圣明的皇帝,会教育人,而不是一味地杀戮,陛下仁慈到了极点,超过了以前的圣明君主。两位庶人(杨勇、杨秀)犯错已经很久了,难道就没有悔改之心吗?希望陛下能发挥君父的慈爱,顾念天性人伦,给他们封个小国,看看他们的表现。如果能改过自新,逐步改进,如果还是不悔改,再贬斥也不迟。现在这样直接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他们也看不到悔恨的机会,这难道不令人悲伤吗!”
信送到了皇帝手里,皇帝对杨素说:“裴肃为我家事担忧,这真是至诚啊!”于是把裴肃召回朝廷。太子杨勇听说后,对左庶子张衡说:“让我改过自新,想让我怎么样?”张衡说:“看裴肃的意思,是想让您像吴国的太伯和汉朝的东海王那样。”太子杨勇非常不高兴。不久,裴肃到了京城,在含章殿见到了皇帝,皇帝对裴肃说:“我贵为天子,拥有天下,后宫受宠的妃子,也不过几个人,从杨勇以下,都是同母所生,并不是因为憎恨或喜爱,才轻易废立他们。”然后,皇帝又说杨勇已经不可挽回了。之后,裴肃就被打发走了。没多久,文帝就去世了。
隋炀帝继位后,裴肃很久都没得到任用,他干脆闭门不出。后来,当权者觉得岭南地区偏远荒凉,就暗中奉承圣旨,把裴肃任命为永平郡丞,他深受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的喜爱。一年多后,裴肃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当地少数民族非常怀念他,在鄣江边为他立了庙。他有个儿子叫裴尚贤。
史书上说啊,猛兽待在山林里,周围的草木就不会被人采摘;正直的大臣在朝廷上,奸邪之辈就会被挫败。这些人都把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正义凛然,这不仅说明纲纪兴衰与他们息息相关,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啊!晋王和蜀王,都是皇帝的宝贝儿子,仗着皇帝的宠爱,为所欲为,根本不遵守法令,想让他们恭恭敬敬,谈何容易啊!
元岩和王韶,担任宰相的时候,大家都对他们又敬又怕,没人敢胡作非为,他们那种敢于直言的作风,真是值得称赞!房陵的张行本,杨素那里的梁毗,他们都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的气概,想想就让人敬佩。赵绰当大理寺卿的时候,监狱里没有冤案;柳彧当御史大夫的时候,奸邪之辈都老实了。这些人都不畏强权,梁毗尤其如此,而张行本、柳彧也差不多。裴肃上朝从不迟到,也不参加宴会,忠诚慷慨,即使冒犯了皇帝,也在所不惜。所以说,寡妇担心周朝的灭亡,少女为太子年纪轻轻就去世而悲伤,可不是空话啊!翻翻以前的史书,阎纂也是这样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