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是山西猗氏人。他家境很穷,但为人正直又恭敬谨慎,乡里人都很尊敬他。他爷爷是隋国公杨坚,杨坚把他招到身边当幕僚,待他跟待圆通一样好。每次让他处理家务事,他都能办得让杨坚很满意,杨坚很欣赏他。后来跟着杨坚在晋州跟齐军打仗,敌人非常多,杨坚要亲自去挑战敌人,陈茂死活拦着不让,甚至抓住杨坚的马缰绳。杨坚当时很生气,拔刀砍了陈茂的额头,血流满面,但陈茂一点都没服软。杨坚被他的忠诚打动了,向他道歉,对他更加尊重。后来陈茂官至上士。杨坚当了丞相后,对他非常信任。杨坚称帝后,任命陈茂为给事黄门侍郎,封他为魏城县男,经常让他处理机密事务。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多年,后来升任益州总管司马,又升任太府卿,爵位也升为伯。几年后,陈茂去世了。他的儿子陈政继承了他的爵位。
陈政,字弘道,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文武双全,擅长音乐,骑射也很厉害。他从小在宫里长大,十七岁的时候,当了太子的侍卫。当时京城有名的大侠刘居士很欣赏陈政的才华,经常和他一起玩。圆通的儿子孝常也跟陈政关系很好,他们一起跟刘居士交往。后来刘居士被抓起来杀了,陈政和孝常因为和刘居士有交往,也被牵连要受罚,皇上念在他父亲是功臣的份上,打了他们两百鞭子就赦免了他们。这件事之后,陈政就很难再得到升迁了。隋炀帝当政的时候,陈政被任命为协律郎,后来升任通事谒者,再升任兵曹承务郎。隋炀帝很欣赏他的才能,非常重视他。宇文化及造反的时候,陈政被任命为太常卿。后来他投奔了唐朝,最后死在了梁州总管任上。
张定和,字处谧,是长安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很有志气。一开始当个小官。赶上平定陈朝的战争,张定和要跟着去打仗,但是没钱。他老婆还有出嫁时穿的衣服,张定和想把衣服卖了,他老婆死活不给,张定和只好自己去了。凭借战功被封为仪同三司,赏赐了上千匹丝绸,结果他抛弃了老婆。后来又因为军功几次升官,做到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将军。
跟着上柱国李充打突厥,他总是冲锋陷阵,被突厥人一箭射中脖子,张定和用草堵住伤口继续战斗,一点也不慌张,突厥人最后都被打跑了。皇上听说后很佩服他,派人送药,亲自去慰问他。张定和升为柱国大将军,被封为武安县侯,赏赐了两千匹布,两匹好马,一百两黄金。隋炀帝继位后,张定和被任命为宜州刺史,不久又调任河内太守,政绩还不错。一年多后,被征召为左屯卫大将军。
跟着皇帝去打吐谷浑,到了覆袁川。当时吐谷浑的首领带着几个骑兵逃跑了,有个叫王名的人冒充吐谷浑首领,躲在车我真山上,皇帝命令张定和带兵去打他。跟敌人交战后,张定和觉得敌人人少,就喊话让他们投降,但敌人不肯。张定和没穿盔甲,直接冲上山,结果敌人埋伏在山谷里,乱箭射来,张定和中箭身亡了。他的副将柳武建继续战斗,把敌人全杀了。皇帝为此伤心落泪,追赠张定和为光禄大夫。当时旧的爵位制度取消了,于是重新封他为武安侯,谥号壮武。又赏赐了上千匹绢和上千石米。他儿子世立继承了爵位,后来也当上了光禄大夫。
张奫,字文懿,自己说是清河人,家住在淮阴。他特别喜欢读兵书,尤其擅长使用刀盾。周朝的时候,他家乡人郭子翼偷偷地引来了陈国的寇贼,张奫他爹想带着兄弟们去打,但是有点犹豫,拿不定主意。张奫积极支持他爹的计划,结果成功打败了贼寇,因此名声大噪,大家都知道他勇敢果断。他一开始当的是州主簿。高祖当了丞相以后,就提拔他当大都督,让他管辖乡兵。贺若弼镇守寿春的时候,张奫经常给他当间谍,在平定陈朝的战争中立了不少功劳。后来他升官到开府仪同三司,被封为文安县子,食邑八百户,赏赐布帛二千五百匹,粮食二千五百石。
一年多以后,他又率领水军,在京口打败了逆贼笮子游,在和州打败了逆贼薛子建。朝廷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大将军。高祖皇帝还让他升到御座上一起吃饭,对他说:“你就像我的儿子,我就是你的父亲。今天咱们这样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表示咱们之间没有隔阂。” 之后又赏赐他上千匹锦缎,还有绿沉甲和兽纹的全身装备。接着,他又跟着杨素去征讨江表地区,分别在会稽打败了高智慧,在临海打败了吴世华。他又升任上大将军,赏赐他六十个奴婢,三百匹丝绸。他还先后担任过抚州、显州、齐州三州刺史,在哪儿都干得很出色。
开皇十八年,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跟着汉王杨谅去征讨辽东。其他部队损失惨重,就张奫的部队完好无损。高祖皇帝很欣赏他,又赏赐了他二百五十匹布帛。仁寿年间,他被调任潭州总管,三年后在任上去世了。他儿子还当上了孝廉呢。
麦铁杖,是广东始兴人。他特别能打,力气也大得很,一天能走五百里,跑起来比马还快。这人性格比较粗犷,爱喝酒,喜欢交朋友,讲义气,平时靠打渔打猎为生,根本不管家里的那些事儿。陈朝太建年间,他拉起了一伙人当起了强盗。广州刺史欧阳頠把他抓住了,献给了朝廷。麦铁杖成了官户,被分配去当个抬伞的。
每天早朝结束后,他走一百多里路,晚上就能到南徐州,偷偷溜进城里去抢劫,天亮前再赶回来,继续抬他的伞。这样一来二去,十几次了,被抢的人认出他来了,南徐州就上报朝廷。朝廷那些大臣们每天都看见麦铁杖在,觉得这事儿不可能,根本不信。后来几次有人举报,尚书蔡徵说:“这个可以查一查啊!” 于是,就在早朝散了以后,蔡徵花了一百两黄金悬赏,找人带着圣旨快马加鞭送到南徐州刺史那儿。麦铁杖一听这悬赏,赶紧去领了圣旨,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圣旨送到了皇上面前。皇上说:“果然如此,他就是强盗,证据确凿了!”皇上很欣赏他的勇猛和速度,只是警告了他几句,就把他放了。
陈朝灭亡以后,杨素的部下铁杖搬到了清流县。后来碰上江东发生叛乱,杨素派铁杖戴着草帽,晚上偷偷渡过长江,去打探叛军的消息。他把情况摸清楚了之后回来汇报。后来他又去打探消息,结果被叛军抓住了。叛军首领李棱派了三十个士兵看守他,把他绑起来送往高智慧那里。走到庆亭的时候,看守的士兵休息吃饭,铁杖因为饿了,士兵们就解开绳子让他一起吃饭。结果铁杖趁机抢了士兵的刀,把所有看守的士兵都杀了,还把他们的鼻子都割下来,带回去了。杨素对他这事儿特别惊讶。
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铁杖没被记上功劳。杨素快马加鞭赶回京城,铁杖步行追赶他,每天晚上都跟杨素住在一起。杨素这才明白铁杖的本事,特意上奏朝廷,授予铁杖仪同三司的官职。因为铁杖不识字,所以后来就让他回乡了。李彻(成阳公)很欣赏铁杖的骁勇,开皇十六年,朝廷征召铁杖到京城,任命他为车骑将军,他还跟着杨素去北方征讨突厥,后来又加封开府。
隋炀帝登基后,汉王谅在并州造反,铁杖又跟着杨素去平叛,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铁杖官至柱国。后来被任命为莱州刺史,但没什么政绩。之后调任汝南太守,慢慢地熟悉了法律条文,当地的盗贼都销声匿迹了。有一次上朝的时候,考功郎窦威取笑他,说:“你姓麦,这麦是什么姓啊?”铁杖灵机一动,回答说:“麦子和豆子没什么区别,你干嘛这么奇怪呢?”窦威顿时脸红了,没话说了,当时的人都觉得铁杖很聪明。后来铁杖被任命为右屯卫大将军,隋炀帝对他特别信任。
老铁杖觉得皇上对他的恩情很深,一直想着要为国家赴汤蹈火,报效朝廷。到了辽东打仗的时候,他主动请缨当先锋,还跟他的医生吴景贤说:“大丈夫的生死有自己的道理,哪能因为这点小病,就用艾灸、瓜蒂喷鼻这些方法治病,最后却死在儿女手中呢?”
准备渡过辽河的时候,铁杖对三个儿子说:“阿奴,你准备好一件浅黄色的衣服。我领了皇上的恩情,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如果我战死了,你们将来一定会富贵荣华。记住,一定要诚实孝顺,你们要好好努力啊!” 到了辽河边,桥还没修好,离对岸还有好几丈远,敌军就杀过来了。铁杖纵身跳上岸,和敌人厮杀,壮烈牺牲了。 武贲郎将钱士雄和孟金叉也战死了,其他人根本没来得及反应。
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流下了眼泪,还派人把铁杖的遗体找了回来。皇上下了道圣旨说:“铁杖将军英勇果敢,早就有功于朝廷,这次出征讨伐敌人,他冲锋陷阵,英勇无比,忠义双全,虽然战死了,但他建立的功勋永垂不朽。朕非常感动,怀念他的忠诚和英勇,应该给他最高的荣誉,以表彰他的功德。特追赠他光禄大夫、宿国公的爵位,谥号为武烈。”他的儿子孟才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也授予了光禄大夫的官职。孟才还有两个弟弟,仲才和季才,也都分别被封为正议大夫。朝廷还给了他们巨额的赏赐,赐予辒辌车,以及前后部羽葆鼓吹的仪仗。
平壤战役失败的将领宇文述等一百多人,都来为他扶灵柩,王公以下的官员都送到了郊外。钱士雄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右屯卫将军、武强侯,谥号为刚,他的儿子钱杰继承了他的爵位;孟金叉被追赠为右光禄大夫,他的儿子孟善谊继承了他的官职。
孟才,字智棱,是个果敢刚烈的人,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秀品质。皇上因为孟才为国捐躯,对他的家人特别优厚,还封他的儿子为武贲郎将。等到江都发生变乱的时候,孟才心里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和武牙郎钱杰一向交好,两个人互相说道:“我们世代蒙受国家的恩惠,家里也一直以忠诚正直著称。现在奸臣弑君逆天,国家社稷都毁了,我们还有什么节操可言?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呢!”说完,两个人都哭着捶胸顿足,商量着要纠集旧部,打算在显福宫伏击宇文化及。事情眼看就要动手了,陈朝藩王的儿子陈谦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就跑去告诉了宇文化及,结果他和同伙沈光都被宇文化及杀害了,那些忠义之士们都为此感到悲痛。
沈光,字总持,是吴兴人。他父亲沈君道,在陈朝做过吏部侍郎,陈朝灭亡后,他们家就住在长安。沈光曾经被皇太子勇引荐到学士府工作。后来又当了汉王李谅府里的幕僚,李谅兵败后,沈光就被革职了。沈光从小就身手敏捷,尤其擅长骑马表演,是全国最厉害的。他略懂一些书写和记录,也略通文墨,一直渴望建功立业,但不太拘泥于小节。他家境非常贫寒,父亲和哥哥都靠抄书为生,只有沈光比较放荡不羁,和一些轻侠之徒交往,成为京城里那些不良少年的头头。很多人资助他,让他得以奉养父母,经常能吃到好的食物,穿上好的衣服,从来没有过困窘的时候。
当初修建禅定寺的时候,寺里有一根旗杆,高十多丈,绳子偏偏断了,人力根本够不着,僧人们都很发愁。沈光看见了,就对僧人们说:“把绳子给我,我来帮你们把它弄上去。”僧人们又惊又喜,赶紧把绳子给了他。沈光用嘴咬着绳子,顺着旗杆爬了上去,一直爬到旗杆顶端。系好绳子后,他手脚并用,从高空快速滑落下来,用掌心着地,倒着走了几十步。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无不称奇,当时的人都称他为“肉飞仙”。
大业年间,隋炀帝征集全国各地精锐士兵去攻打高句丽,李光也参加了这次战争。几万个和他一样去打仗的,都没他厉害。李光要去皇帝行宫,一百多骑的宾客送他到灞桥。李光举起酒杯,对着酒水发誓说:“这一去,如果不能建立功名,就死在高句丽,不会再和各位见面了!”
然后,他跟着皇帝去攻打辽东,用冲车攻城,那冲车的竿子有十五丈长,李光爬到竿子顶端,在城墙上和敌人作战,双方短兵相接,他一个人就杀了十几个敌人。敌人一起攻击他,把他打了下来,还没落地呢,正好竿子上挂着条绳子,李光抓住绳子又爬了上去。隋炀帝看见了,觉得他很了不起,很惊讶,赶紧派人把他叫过去说话,非常高兴,当天就封他做朝请大夫,赏赐他宝刀和好马,经常把他留在身边,越来越重视他。
没过多久,李光就被提升为折冲郎将,赏赐和待遇都非常好。皇帝经常把自己的饭菜和衣服赏赐给他,和他同级别的人根本没法比。
沈光觉得皇帝对他的恩情很深,一直想着竭尽全力报答。等到江都发生变乱的时候,他就暗中招募勇士,准备为皇帝报仇。
早些时候,皇帝很宠信一个叫给使的宫廷奴仆,宇文化及因为知道沈光骁勇善战,就重用他,让他统领禁军营地。当时,孟才、钱杰等人暗中计划杀掉宇文化及,就对沈光说:“我们都受过国家的厚恩,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灭亡而不去拼命保卫,这是古人所耻笑的。现在我们却低着头侍奉仇人,听他指挥,实在没脸见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们一定要杀了他,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你是个义士,愿意和我们一起吗?”沈光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这就是我盼望将军您做的事啊!我手下有几百个给使,都受过先帝的恩惠,现在都在宇文化及的营地里。利用这个机会报仇,就像老鹰抓小鸟一样容易。千秋万代的大功,就看这一次了,希望将军您努力!”孟才当时是将军,统领着江淮几千兵马,约定好营地要行动的时候,清晨起来袭击宇文化及。
沈光把计划泄露了,陈谦把这件事告诉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非常害怕,说:“这个沈光就像铁打的棍棒一样,他和孟才都是非常勇敢果决的人,难以对付,必须躲开他们的锋芒!”当天晚上,宇文化及就带着心腹逃出了营地,留下人告诉司马德戡等人,派他们带兵去逮捕孟才。沈光听到营里喧闹的声音,知道事情败露了,来不及穿盔甲,就立刻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地,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正好碰上舍人元敏,沈光就把他杀了。这时司马德戡的军队赶到了,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沈光。沈光大声呼喊着冲出包围圈,他的手下给使们一起奋勇杀敌,砍掉了几十个敌人的脑袋,敌人纷纷溃败。司马德戡又派骑兵,拿着弓弩,从两翼射箭。沈光身上没有穿盔甲,最后被射死了。他手下几百人都战死,没有一个人投降。沈光当时才二十八岁。壮士们听到这件事,没有一个不悲伤落泪的。
来护儿,字崇善,是江都人。从小就特立独行,喜欢做些惊天动地的事儿。刚开始读《诗经》,读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这两句,立马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活在世上就应该这样!要为国家消灭敌人,建功立业,哪能整天窝在田里种地!”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也都被他的志向所震撼。
来护儿住的白土村,离江边很近。当时江南地区局势还不太稳定,贺若弼镇守寿州,经常派来护儿去当间谍,后来还给他升官,做了大都督。平定陈朝的战争中,来护儿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职也升到了上开府。后来跟着杨素去浙江打高智慧,高智慧的军队占据了江边,营地绵延一百多里,战船密布江面,喊杀声震天动地。杨素就让来护儿率领几百艘轻便的小船,直接从江岸登陆,直捣敌营,打了个措手不及,把敌营给端了。高智慧之前跟杨素交战吃了败仗,现在连根据地都没了,军队就溃散了。高智慧想逃到海里去,来护儿一直追到泉州,高智慧走投无路,逃到了闽越地区。来护儿升任大将军,被任命为泉州刺史。
那时候有个叫盛道延的家伙,带兵造反,骚扰泉州,来护儿带兵去打,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后来又跟着蒲山公李宽一起,在黟县和歙县打败了汪文进,官职升到了柱国。仁寿三年,被任命为瀛州刺史,被封为黄县公,食邑三千户。没多久又加封为上柱国,任命为右御卫将军。隋炀帝登基后,来护儿升任右骁卫大将军,炀帝对他非常器重。大业六年,跟随炀帝到江都,赏赐了他一千匹布,还让他去祭拜祖先的坟墓,宴请乡亲父老,整个州里都非常荣幸。几年后,又升任右翊卫大将军。
辽东之战时,来护儿率领楼船,乘风破浪,从坝水进入,距离平壤还有六十里,就和高丽军队遭遇了。他率军猛攻,大败高丽军,乘胜追击,直逼平壤城下,攻破了城外的防御工事。然后就下令全军抢掠,结果部队有点乱了,高丽王高元弟弟建武,招募了五百敢死士来拦截来护儿。来护儿只好退兵,在海边扎营,等待时机。后来听说宇文述他们战败了,就班师回朝。第二年,他又率军从沧海出发,军队驻扎在东莱,正赶上杨玄感在黎阳造反,兵临巩县、洛阳,来护儿就率兵和宇文述等人一起,把杨玄感给打败了。他被封为荣国公,食邑二千户。十年后,他又率军渡海,到达卑奢城,高丽举国来攻,来护儿大胜,斩首一千多级。眼看就要攻下平壤了,高丽王高元害怕了,派人押着叛臣斛斯政,到辽东城下投降,上表请求投降。隋炀帝答应了,派人拿着诏书让来护儿班师回朝。
来护儿把将士们召集起来说:“三次出兵,都没能彻底消灭敌人,这次回去,以后恐怕再没机会了。现在高丽已经很虚弱了,田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了,我们再打一场,很快就能拿下他们。我想继续进攻,直接包围平壤,抓住他们的国王,凯旋而归!”他回奏皇帝,请求继续进攻,不肯听从诏令。长史崔君肃极力劝阻,但来护儿不听。来护儿说:“敌人的势力已经崩溃了,完全可以靠我们自己解决。我在外领兵,应该自己做主,哪能隔着千里去请示朝廷的命令!稍微耽误一会儿,就会失去战机,白费力气,得不偿失。我宁愿攻下平壤,回来受处罚,也不能放弃这次成功的机会!”崔君肃对大家说:“如果跟着元帅违抗圣旨,一定会上报朝廷,大家都会受罚的!”将士们都害怕了,都劝他回去,这才听从了诏令。
大业十三年,来护儿升任左翊卫大将军,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受到的重用和赏赐数不胜数。后来发生江都之变,宇文化及忌恨他,把他杀害了。
老大叫楷,因为他爹的军功,直接被封了个散骑郎、朝散大夫。他弟弟弘,官做到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大夫。弘的儿子整,做到武贲郎将、右光禄大夫。这整啊,特别勇猛,还特别会带兵,打那些土匪,战无不胜。那些土匪对他特别害怕,还给他写歌呢:“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十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后来发生叛乱,他们一家人都遭了殃,只有最小的两个儿子恒和济活了下来。
鱼俱罗,是冯翊那边的人。个子八尺多高,力气大的没边儿,声音又洪亮,说话能传好几百米远。年轻的时候就当了皇帝的贴身侍卫,后来一路升官,做到大都督。跟着晋王打仗,立了大功,被封了开府,还赏赐了一千五百匹布。没多久,沈玄懀、高智慧那些人在江南造反,杨素看鱼俱罗这么厉害,就请他一起去平叛。每次打仗都立功,后来又升了开府、高唐县公,还当了叠州总管。他母亲去世后,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回家的路上,正赶上杨素带兵去灵州打突厥,路上碰见了鱼俱罗,杨素特别高兴,就奏请让他一起出征。
遇到敌人之后,鱼俱罗带着几个骑兵冲上去,瞪着眼睛大喊大叫,敌人被他杀得溃不成军,他左冲右突,来回跑得跟飞一样。因为这次立功,他又升了柱国,还当了丰州总管。一开始,突厥人经常来边境抢劫,鱼俱罗每次都能抓住他们或者把他们杀掉,从那以后,突厥人就害怕了,不敢再到边境放牧了。
一开始,隋炀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俱罗弟赞就跟着他当侍卫,后来一路升官,做到大都督。炀帝当上皇帝后,又封他为车骑将军。这赞啊,为人特别凶狠残暴,对下属特别狠,他让人烤肉,要是烤得不合他心意,就用签子把人眼睛戳瞎;要是有人给他温酒温得不满意,直接就割了人家的舌头。炀帝毕竟和他从小一起长大,念着旧情,不忍心杀他,就对身边的人说:“他弟弟都这样了,他哥哥能是什么好东西?”于是就把俱罗叫来训斥了一顿,把赞关进监狱,让他自生自灭。赞回到家后,喝药自杀了。
炀帝担心俱罗心里不安,怕他生出什么反叛之心,就把他调到安州当刺史。一年多后,又升他做了赵郡太守。后来,朝廷在东都开会,俱罗也去了。他跟将军梁伯隐以前就认识,两人经常走动。俱罗还经常从郡里弄些东西进贡给朝廷,但炀帝不要,他就送给了那些权贵。御史弹劾俱罗和梁伯隐勾结朝中大臣,炀帝大怒,把他们俩都革职查办了。
没过多久,越巂飞山蛮造反了,打到赵郡来了。朝廷就让俱罗穿着便服带兵,和蜀郡都尉段钟葵一起把叛乱平定了。大业九年,隋炀帝又出兵征讨高丽,任命俱罗为碣石道军将。回来后,江南的刘元进又造反了,朝廷又派俱罗带兵去会稽一带平叛。当时老百姓都盼着乱,纷纷加入起义军,就像赶集一样。俱罗打败了贼帅朱燮、管崇等人,战无不胜。但是贼兵越来越多,打败了又聚起来。俱罗觉得这仗没个几年平不了,而且他的几个儿子都在洛阳长安,又看到天下越来越乱,担心以后回不去家了。
东都当时闹饥荒,粮食价格飞涨,俱罗就派家仆把家里的粮食运到东都卖,顺便还倒腾些其他的货物,暗中把儿子们接了过去。朝廷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怀疑他另有图谋,就派人去调查。使者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罪证。炀帝又派大理司直梁敬真去把俱罗押到东都。俱罗这个人长得比较特别,据说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这在炀帝看来是个不祥之兆,一直忌讳他。梁敬真巴结皇上,就奏报说俱罗兵败如山倒,于是就把俱罗一家老小都杀了,家产全部充公了。
陈棱,字长威,是庐江襄安人。他爷爷陈硕靠打渔为生。他爸爸陈岘年轻时就骁勇善战,给章大宝当过幕僚。章大宝造反后,陈岘被任命为谯州刺史。陈朝灭亡后,陈岘就回家赋闲了。后来,高智慧、汪文进在江南造反,庐江的豪杰们也纷纷响应,因为陈岘以前是他们的将领,大家一起推举他当领导。陈岘想拒绝,陈棱劝他说:“大家已经造反了,拒绝他们,祸事也会落到自己头上。不如先假装答应,再另想办法。”陈岘听了他的话。这时,柱国李彻的军队到了当涂,陈岘偷偷派陈棱去见李彻,请求做内应。李彻把这事儿报告了朝廷,朝廷任命陈棱为上大将军、宣州刺史,封他为谯郡公,食邑一千户,还下令李彻好好接待他。
李彻的军队还没到,计划就泄露了,陈岘被同伙杀害了,陈棱侥幸逃脱。皇上念在他父亲的功劳,任命他为开府,不久又让他统领乡兵。隋炀帝登基后,任命他为骠骑将军。大业三年,又任命他为武贲郎将。三年后,他和朝请大夫张镇周率领一万多东阳兵,从义安出发,乘船去攻打流求国,一个月后到达。流求人一开始看到船舰,以为是商船,纷纷到军营里做买卖。陈棱率领大军上岸,派张镇周当先锋。流求国王欢斯渴剌兜派兵抵抗,张镇周多次打败他们。陈棱打到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抵抗,陈棱又打败了他,还杀了老模。那天雾雨迷蒙,将士们都很害怕,陈棱杀了白马祭祀海神。之后天气就放晴了,陈棱把军队分成五路,直奔流求国都城。渴剌兜率领几千人来抵抗,陈棱又派张镇周当先锋,把他们打跑了。陈棱乘胜追击,追到他们的营寨,渴剌兜在营寨后面摆开阵势。陈棱集中兵力攻击,从早上辰时打到未时,激战不止。渴剌兜见军队疲惫,就退回营寨。陈棱于是填平壕沟,攻破营寨,杀了渴剌兜,俘虏了他的儿子岛槌,俘虏男女数千人,凯旋而归。
皇帝非常高兴,提升陈棱为右光禄大夫,武贲郎将的职位不变,张镇周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辽东之战时,陈棱因为在宫中侍卫有功,被提升为左光禄大夫。第二年,皇帝又征讨辽东,陈棱被任命为东莱留守。杨玄感造反时,陈棱率领一万多人平定了黎阳,杀了杨玄感任命的刺史元务本。之后奉诏在江南建造战船。到了彭城,贼帅孟让率领十万大军,占据都梁宫,凭借淮河据守。陈棱从下游渡河,到达江都,率兵袭击孟让,打败了他。因为立功,陈棱被提升为光禄大夫,被封为信安侯。后来,皇帝到江都宫,不久李子通占据海陵,左才相掠夺淮北,杜伏威屯兵六合,各方势力都有几万人马。皇帝派陈棱率领宿卫兵去讨伐他们,屡屡获胜。陈棱被提升为右御卫将军。他又渡过清江,讨伐宣城的叛军。不久,皇帝被杀害,宇文化及率军北上,召陈棱守卫江都。陈棱集合军队,穿着孝服,为隋炀帝发丧,举行仪式,把炀帝改葬在吴公台下,他拄着拐杖送葬,悲痛的样子感动了路上的行人,人们都称赞他很有义气。后来,陈棱被李子通打败,逃到杜伏威那里,杜伏威忌惮他,不久就杀害了他。
王辩,字警略,是冯翊蒲城人。他家祖上经商发家致富。在北魏的时候,王辩曾捐献粮食支援军队,因此被授予假清河太守的职位。王辩年轻时就学习兵法,尤其擅长骑射,为人慷慨,很有抱负。后来在周朝,凭借军功被任命为帅都督。隋朝开皇年间,他升迁为大都督;仁寿年间,又升迁为车骑将军。
汉王谅造反的时候,王辩跟随杨素一起平定了叛乱,被封为武宁县男,食邑三百户。三年后,他又升迁为尚舍奉御。后来,他跟随军队征讨吐谷浑,被授予朝请大夫的官职。几年后,他又升迁为鹰扬郎将。在辽东之战中,因为战功被加授通议大夫的官职,不久又升迁为武贲郎将。
山东地区盗贼四起的时候,上谷人魏刀儿自称“历山飞”,手下有十多万人,经常劫掠燕赵地区。皇帝把王辩召到身边,在御榻上询问平叛的策略。王辩分析了贼军的形势,皇帝非常赞赏,说:“要是按照你的计策去做,这些贼寇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皇帝就派了三千步骑兵跟随王辩出征,结果很快就击败了魏刀儿,还赏赐了王辩二百两黄金。
第二年,渤海贼帅高士达自称“东海公”,手下也有上万兵马。皇帝再次命令王辩去讨伐,王辩多次击败了高士达的军队。皇帝当时正在江都宫,听说后立刻派人召见王辩。召见王辩的时候,皇帝赏赐了很多东西,并且再次命令王辩前往信都经略。高士达再次与王辩交战,结果被击败,皇帝还下诏书褒奖了王辩的功劳。
当时,像郝孝德、孙宣雅、时季康、窦建德、魏刀儿这些贼帅,各自占据地盘,兵力少的也有几千人,多的甚至达到十万人,经常在河北地区烧杀抢掠。王辩率兵讨伐,战无不胜,让这些贼寇闻风丧胆。后来,翟让在徐州、豫州一带作乱,王辩前去讨伐,多次击败翟让的军队。翟让后来又和李密一起占据洛口仓,王辩和王世充一起讨伐李密,双方在洛水对峙,僵持了一年多。
王辩率领将士们攻破了李密的营垒,乘胜追击,攻破了外围的栅栏。李密的军队已经开始溃败,王辩率军乘胜准备攻入城内,但是王世充不知道,担心士兵们过于疲惫,于是下令鸣角收兵,结果反而给了李密军队可乘之机。官军大败,无法挽回。王辩逃到洛水边,桥梁已经被破坏了,无法渡河,于是他下水涉河,走到河中央的时候,被水流冲走,坠马身亡。王辩当时穿着重甲,溃败的士兵拥挤在一起,他根本无法再上马,最终溺水而死,时年五十六岁。三军将士都为他痛惜不已。
话说河南人斛斯万善,那可是个又勇猛又果断的主儿,跟王辩的名气不相上下。大业年间,他跟着卫玄去打杨玄感,仗仗都立功。等杨玄感败逃的时候,万善带着几个骑兵追上了他,把杨玄感逼得走投无路,自杀了。 这事儿一出,斛斯万善一下子就出名了,被封了个武贲郎将。
后来突厥围攻雁门关,万善冲锋陷阵,打得突厥人四处溃逃。 每当敌人冲过来,他就第一个冲上去迎战,有时候干脆下马坐在地上,拉开强弓射箭,射一个死一个。 就这样,突厥人被吓得不敢靠近城墙,十多天后灰溜溜地撤兵了,这全靠万善的功劳啊! 之后他又多次平定盗匪,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将军。
那时候还有几个将军,鹿愿、范贵、冯孝慈,他们也都是将领,经常带兵打仗,名气也不小。 可惜他们的事迹大多都失传了,史书上没怎么记载。
史书上说啊:楚汉相争的时候,绛侯周勃、灌婴这些人才得以建功立业;曹操刘备争天下的时候,关羽张飞这些人才得以扬名立万。可见啊,名声的建立往往是在天下初定的时候,而建功立业的机会则是在天下动荡的时候。 攀附权贵,借势上位,这种事历来都有。
像圆通、护儿这些人,还有定和、铁杖那些人,都是当时的一代猛士,却困于贫穷低贱。 他们年轻的时候默默无闻,谁又能知道他们心里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呢? 最终他们能从泥泞中挣扎出来,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抱负,满足自己的一生愿望,这都得看有没有机会啊!
俱罗虽然被加罪,其实并非他的过错;王辩为国捐躯,他的忠心耿耿可见一斑;陈棱穿着丧服发丧,感动了路上的行人,这义气,真是让人敬佩!孟才、钱杰、沈光这些人,感恩戴德,不忘故旧,在危难时刻也不忘保全性命,虽然没有建功立业,但他们的志向也是值得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