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彦,字相如,是安定乌氏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侠义之气,不愿意在州郡做官。他性格刚强果断,喜欢纠正别人的是非对错。他爱好阅读兵书,也涉猎了不少经史典籍。周朝的时候,凭借军功被封为仪同三司。
武帝准备出兵讨伐东夏,听说梁士彦勇猛果决,就把他从扶风郡守提拔为九曲镇将,又升为上开府,封他为建威县公,齐国人对他非常忌惮。没多久,他又被调任熊州刺史。后来,他跟随武帝攻打晋州,被晋升为柱国,担任使持节、晋绛二州诸军事、晋州刺史。
等到武帝班师回朝的时候,齐国后主亲自率领六军包围了晋州城。晋州孤城一座,外面没有援军,城内将士都非常害怕,只有梁士彦依然镇定自若,慷慨激昂。敌人集中兵力猛攻,城楼和城墙都被摧毁殆尽,剩下的城墙也只有几尺高了。双方短兵相接,骑兵在城内冲杀。梁士彦对将士们说:“今天我们注定要死,我先死!”于是将士们奋勇杀敌,喊杀声震天动地,个个都能以一敌百。齐军稍微后退了一些。梁士彦就命令他的妻子儿女和城里的百姓,日夜加紧修补城墙,三天就修好了。
武帝率领大军也赶到了,齐军解围,在城东十多里扎营。梁士彦见到武帝,抓住武帝的胡须哭着说:“我差点就见不到陛下了!”武帝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当时武帝因为将士们疲惫不堪,想要班师回朝。梁士彦下马叩头劝谏说:“现在齐军逃跑了,士气大振,趁他们害怕的时候进攻,一定能取得全胜。”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大军继续前进。武帝拉着他的手说:“我之所以能得到晋州,是因为你坚守城池,这是平定齐国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坚守住,事情就不会成功。我没有考虑周全,只是担心以后会发生变故,你一定要好好为我守住这里。”齐国平定后,梁士彦被封为郕国公,晋升为上柱国、雍州主簿。
宣帝即位后,梁士彦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使持节、徐州总管、三十二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他和乌丸轨一起在吕梁擒获了陈将吴明彻、裴忌,又攻破黄陵,平定了淮南地区。
老高一开始当了个小官,后来升迁到亳州总管,管着二十四个州的军事。后来尉迥造反了,老高被任命为行军总管,跟着韦孝宽去打仗。到了河阳,跟尉迥的军队对上了。他让家里的仆人梁默他们几个当先锋,然后让士彦带着他的手下跟上,一路打过去,全把敌人都打败了。乘胜追击到了草桥,尉迥的军队又重新集结起来,又打了一仗,结果被我们狠狠地打败了。后来围攻邺城,从北门攻进去,然后打开西门,让宇文忻的军队也进来了。
尉迥被平定了之后,老高被任命为相州刺史。但是老高对他有点忌惮,没过多久就把老高召回京城,让他闲赋在家,啥事也不干。老高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心里很怨恨,就和宇文忻、刘昉他们一起密谋造反。他打算带着家里的仆人,趁着祭祀的时候,在皇帝的车驾出来的时候动手。他还想在蒲州起兵,先拿下河北,占领黎阳关,堵住河阳的路,抢夺布匹来做盔甲,招募盗贼当士兵。他外甥裴通提前知道了他的计划,就向皇帝告发了。老高还没动手,皇帝就给他了个晋州刺史的职位,想看看他的真实意图。士彦高兴地对刘昉他们说:“老天爷保佑啊!”他还请求让仪同薛摩儿当他的长史,皇帝也同意了。
后来,士彦和大臣们一起去朝见皇帝,皇帝让侍卫把士彦、宇文忻、刘昉他们抓起来,质问他们:“你们想造反,怎么敢有这种想法?”他们一开始还不承认,结果抓薛摩儿的时候,正好赶上,就在朝廷上对质。薛摩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了,说:“士彦的二儿子刚哭着苦苦劝谏,三儿子叔谐说:‘想当猛兽,就得先长出斑纹。’ ”士彦一听脸都绿了,转头对薛摩儿说:“你害死我了!”于是就被杀了,那年他七十二岁。
他生了五个儿子。老大叫操,字孟德,过继给了伯父,官做到上开府、义乡县公、长宁王府骠骑,早早地就死了。老二叫刚,字永固,年纪轻轻就做了仪同,因为平定尉迥有功,被加封为开府。他还打突厥打出了功劳,升为上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士彦被杀的时候,因为他劝谏父亲,所以免于一死,被贬到瓜州。老三叫叔谐,官做到上仪同、广平县公、车骑将军。老四叫志远,封安定伯;老五叫务,封建威伯,他们兄弟俩都因为士彦的事被牵连了。
梁默这个人啊,是士彦家的家奴,武功特别厉害,简直是个人才。士彦每次打仗,梁默都跟着他冲锋陷阵。后来梁默在周朝当官,做到开府的职位。开皇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跟着杨素去北方打突厥,升官成了大将军。后来汉王谅造反,他又跟着杨素去平叛,官职又升了,成了柱国。大业五年,他跟着隋炀帝去打吐谷浑,结果在跟敌人作战的时候壮烈牺牲了,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
宇文忻,字仲乐,老家是朔方,后来搬到京兆。他爷爷宇文莫豆于,是魏朝的安平公。他爸爸宇文贵,是周朝的大司马、许国公。宇文忻从小就聪明伶俐,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玩游戏,总是自己当指挥,安排队伍行进,纪律井然有序,一点也不乱,那些有见识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左右开弓骑马射箭,又快又准,像飞一样。他经常跟亲近的人说:“自古以来有名的将军,只有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能让人津津乐道,但我仔细研究了他们的事迹,觉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他们跟我同时代,我绝不会让这些小子独占名声!”他从小就志向远大,充满了豪情壮志。十八岁的时候,他跟着周朝的齐王宇文宪去打突厥,立了功,被封为仪同三司,还被赐爵兴固县公。后来韦孝宽镇守玉壁,因为看重宇文忻的骁勇,就请求让他一起前往。宇文忻在玉壁屡立战功,官职升到开府、骠骑将军,爵位也升为化政郡公,食邑两千户。
话说当年武帝攻打齐国,打下了晋州。齐国皇帝亲自率领大军,兵强马壮,武帝有点害怕,想撤兵回去。这时,忻将军站出来劝说:“皇上您英明神武,现在敌人又这么松懈,打哪里能不成功?要是让齐国换个有本事的主子,君臣一心,就算是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实力,要平定齐国也不容易啊!现在齐国皇帝昏庸,大臣愚蠢,士兵也没什么斗志,就算有百万大军,其实也是给您送人头呢!”武帝听了他的话,继续打仗,结果大获全胜。
后来武帝攻打并州,开始打赢了,后来却打了败仗,被敌人逼得走投无路,身边的人都战死了,武帝只好一个人逃跑了。很多将领都劝武帝撤退。忻将军一听,立马火了,大声说:“自从皇上您攻下晋州,打败了高纬,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这儿。把齐国的皇帝逼得四处逃窜,整个关东都震动,自古以来用兵打仗,还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昨天攻城的时候,将士们有点轻敌,稍微吃了一点小亏,有什么好担心的?大丈夫应该在绝境中求生存,在失败中争取胜利!现在咱们就像劈竹子一样,势头正猛,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天继续作战,最终攻下了晋阳。
齐国灭亡后,忻将军被封为大将军,赏赐了大量的布匹。后来,他又和乌丸轨一起在吕梁打败了陈国的将领吴明彻,被晋升为柱国,赏赐了二百个奴婢,还被任命为豫州总管。
话说高祖皇帝还没当皇帝的时候,跟杨素关系就特别好,铁哥们儿那种。后来高祖当了丞相,对杨素更是恩宠有加。
后来尉迥造反了,高祖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跟着韦孝宽去打仗。当时军队驻扎在河阳,其他将领谁也不敢先动手。皇帝让高颎快马加鞭去监督军队,私底下能跟高颎商量着打仗的,只有杨素一个。尉迥派他儿子尉惇带兵驻扎在武陟,杨素带先锋部队把他们打跑了。
军队推进到相州,尉迥又派三千精兵埋伏在野马冈,想伏击官军。杨素只带了五百骑兵就冲了上去,把伏兵杀得差不多了。打到草桥,尉迥又死守着,杨素又率领奇兵把他们打败了,直奔邺城。尉迥在城里摆开阵势,跟官军大战,官军一时处于劣势。当时邺城里看热闹的百姓有几万人,杨素跟高颎、李询他们商量说:“情况危急,得用点计策。”于是他们就攻击那些看热闹的百姓,百姓吓得四处乱跑,互相推搡,声音震天动地。杨素就大声喊:“敌人败了!”官兵们士气大振,一起猛攻,尉迥的军队大败。
邺城攻下后,杨素因为立了大功被封为上柱国,赏赐了二百个奴婢,还有成千上万头牛马羊。高祖皇帝看着杨素说:“尉迥倾尽了山东的兵力,调动了百万大军,你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仗从没打过败仗,你真是天下英杰啊!” 然后又封杨素为英国公,增加三千户的封地。从那以后,杨素经常参与皇帝的军事会议,出入皇帝的寝宫,在高祖禅位的时候,杨素也出了不少力。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右领军大将军,皇帝对他的恩宠越来越重。
忻(xīn)对兵法特别在行,带兵打仗也井井有条,当时军队里只要有点好事,就算不是他做的,下面的人都会说:“这肯定是英公(指忻)想出来的办法!”大家对他那是相当服气。后来他被封为杞国公。
皇上曾经想让忻将军带兵去打突厥,高颎(gāo kūn)却跟皇上说:“忻将军可能有二心,不能把重兵交给他。”皇上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忻将军是参与开国的大功臣,而且多次担任将领,在当时很有威望。皇上因此对他有点忌惮,就找了个借口把他免职了。
忻将军和梁士彦关系特别好,经常来往。梁士彦当时也对朝廷不满,暗中策划造反。忻将军对梁士彦说:“当皇帝的哪有永远不变的?互相支持才是正道。你要是能在蒲州起兵,我一定带兵去帮你。两军对阵的时候,我们再里应外合,天下就能拿下了!” 结果他们的计划泄露了,都被杀了,忻将军死的时候六十四岁,家产也被抄没。
忻将军的哥哥忻善,为人宽厚,武艺高强。他在北周当官,做到上柱国、许国公的高位。隋朝高祖杨坚称帝后,对他非常优待,还把他的儿子忻颖提拔为上仪同。等忻将军被杀后,他家也被牵连,受到了处罚。没过多久,忻善也去世了。忻颖后来在大业年间当上了司农少卿。等到李密攻打东都洛阳时,忻颖就叛变投靠了李密。忻将军的弟弟忻恺,有单独的记载。
王谊,字宜君,是河南洛阳人。他爸爸王显,曾经做过周朝凤州刺史。王谊从小就性格豪爽,很有抱负,擅长骑射,而且读书广泛。周闵帝当政的时候,他当上了左中侍上士。当时宇文护权倾朝野,皇帝啥也不敢说,只能装聋作哑。有一天,有个朝臣在皇帝身边有点儿不敬,王谊一下就火了,要冲上去打他。那个朝臣吓得赶紧认错,王谊这才罢手。从那以后,朝臣们谁也不敢再不规矩了。一年多后,王谊升职当了御正大夫。他父亲去世后,王谊悲痛过度,在墓地旁边搭了个棚子守灵,还亲自扛土堆坟,这孝心都超过礼仪规定的标准了。一年后,朝廷任命他为雍州别驾,他推辞了,但朝廷没同意。
隋武帝登基后,授予王谊仪同三司的官职,后来又升迁为内史大夫,还封他为杨国公。武帝征讨齐国的时候,王谊跟着去了并州。武帝进城后,反而被齐军打败了,身边很多人都死了。王谊带领手下精兵强将冲上去救援,武帝这才得以脱险。当时武帝因为军队战败,想撤军。王谊极力劝谏,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齐国平定后,王谊被任命为相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大内史。汾州的稽胡人造反,王谊率兵去平叛。隋武帝的弟弟越王杨盛和谯王杨俭虽然是总管,但都听从王谊的指挥,可见王谊当时多么受重用。平定叛乱后,王谊受到了丰厚的赏赐,五千匹布和一个儿子的开国公爵位。武帝临死前,对太子说:“王谊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应该让他参与机密政事,不要派他去外地任职。”
太子继位,就是后来的隋宣帝。他害怕王谊刚正不阿,就把他外放到襄州当总管。后来杨坚当了丞相,又把王谊调到郑州当总管。司马消难起兵造反,杨坚任命王谊为行军元帅,率领四个总管去讨伐他。军队到达郊外,司马消难害怕了,逃到陈国去了。当时,北到商洛,南到江淮,东西两千多里,巴蜀地区的蛮族都叛乱了,他们推举兰雒州的渠帅为首领。兰雒州自称河南王,投靠司马消难,又和尉迥勾结。王谊率领行军总管李威、冯晖、李远等人分兵讨伐,一个月左右就平定了叛乱。杨坚因为王谊是老臣,对他非常尊敬,派使者慰问,络绎不绝。他还把自己的第五个女儿嫁给了王谊的儿子王奉孝,后来又任命王谊为大司徒。王谊因为和杨坚有旧情,也衷心拥护他。
皇上登基后,对杨素特别好,还亲自去他家做客,玩得很开心。 当时太常卿苏威提了个建议,说人口越来越多,耕地不够分了,想把功臣们的土地收回来分给老百姓。杨素就上书反对说:“百官都是祖上几代立下功劳才得到爵位和土地的,现在突然要收回去,这不太合适吧?依我看,与其担心土地不够,还不如担心朝廷大臣们不努力建功立业呢!”皇上觉得杨素说得有道理,就把苏威的建议搁置了。
开皇年间初期,皇上打算去岐州视察。杨素又劝谏说:“皇上您刚即位,人心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干嘛要去呢?”皇上笑着说:“我以前和你地位差不多,现在突然成了你的臣子,你心里可能觉得憋屈吧? 我这次去,主要是想展示一下我的威风,好让你安心!”杨素笑了笑,就退下了。 后来杨素出使突厥,皇上很满意他的工作,就把他封为了郢国公。
没过多久,杨素的儿子杨奉孝死了。一年多后,杨素上书皇帝,说公主年纪还小,请求免除丧服。御史大夫杨素弹劾杨素说:“我听说丧服有五种,亲疏关系不同,服丧的期限也不同;丧葬制度有四种,等级不同,仪式也不同。这些都是历代帝王遵循的制度,所以说这是不变的法则。因此,贤德的人不敢逾越,不贤德的人也不敢违反。而仪同王杨素的儿子杨奉孝娶了兰陵公主,奉孝去年五月去世,到现在才一年多,杨素就请求免除服丧。我认为,虽然是公主下嫁,但毕竟是结为夫妻,公主是丈夫的妻子,这符合天理。何况三年丧期,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等到期满才脱去丧服,这在礼法中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夫妻关系是人伦的根本,丧葬礼仪是人道的根本,如果轻视它,就会遭到世人的嘲笑。所以,古代有钻木取火的故事,用来批评服丧时间太短;也有朝歌暮舞的故事,用来批评忘记悲伤太快。杨素虽然自己不努力,但爵位已经很高了,还想违反礼法,可能吗?他轻视社会风俗,败坏教化,作为父亲不慈爱;轻视礼仪,草率处理丧事,让妻子名声受损。如果放纵他而不纠正,恐怕会败坏社会风俗,请求依法处置他。”皇帝下令不追究,但对杨素的恩宠也减少了。杨素很怨恨。
有人告发杨素谋反,皇帝下令调查此事。主办官员奏报杨素有不逊的言论,但没有谋反的证据。皇帝赐酒给他,就放了他。当时上柱国元谐也颇受冷落,杨素经常和他来往,言论粗俗不堪。有个胡僧告发了他,朝中大臣奏请说杨素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罪当处死。皇帝召见杨素,悲痛地说:“我和你以前是同学,非常同情你,但是国家法律又该如何呢?”于是下诏说:“杨素,在周朝的时候,就早早地参与了人伦之事,我和他在学校里一起学习,因此非常亲近。但是他性格险恶,家里巫师不断,鬼话连篇,自称通神达圣。我刚即位的时候,曾多次告诫他,他嘴上说改过自新,心里却一点也不悔改。他宣扬四天正神之道,说自己应该受命于天,说有关于他的预言,天上还有他的星宿,桃川、鹿川,岐州之下,在辰巳年间,他要兴起帝王的事业。他暗中让人占卜问卦,探听宫廷的灾祸。他还说自己就是未来的明王,迷信邪术,到处胡作非为,自称是受命于天,将要当皇帝,没有人怀疑他。如果赦免他,他将来可能会造反,为了禁止暴乱,铲除邪恶,应该处以极刑。”皇帝又让大理正赵绰对杨素说:“天命如此,你又能怎么办呢!”于是赐死杨素于家中,当时他四十六岁。
元谐,是河南洛阳人,他家世代显赫,非常有钱有势。元谐为人豪爽仗义,很有气度。年轻的时候,他和高祖一起在国子监学习,关系非常好,是好朋友。后来,元谐凭借军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大将军。高祖当上丞相后,就把他招到身边当心腹。元谐对高祖说:“丞相您现在没有党羽支持,就像水里的一堵墙一样,非常危险啊!您一定要多加小心!”后来尉迥造反,派兵袭击小城镇,高祖就派元谐去平叛,元谐很快就打败了叛军。
高祖称帝后,笑着对元谐说:“水里的那堵墙,怎么样了?”然后就设宴款待元谐,非常高兴。元谐被晋升为上大将军,封为乐安郡公,食邑一千户,还被委以修订律令的重任。
那时候吐谷浑入侵凉州,朝廷就派元谐担任行军元帅,率领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人,统率数万步骑前去讨伐。皇帝还特别下令告诫元谐说:“你受朝廷委任,率兵西征,目的是为了安定边境,保护百姓,而不是为了贪图无用的土地,去伤害边疆的百姓。帝王之师,仁义为先。如果吐谷浑的贼兵到了边境,你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化他们,谁还敢不服呢!”当时吐谷浑的将领定城王钟利房率领三千骑兵渡过黄河,还联合了党项羌。元谐率兵从鄯州出发,直奔青海,去截断他们的归路。吐谷浑军队迎战元谐,双方在丰利山相遇。吐谷浑有两万铁骑,和元谐展开大战,结果被元谐打败,溃逃而去。
吐谷浑军队退到青海,又派太子可博汗率领五万精锐骑兵来偷袭官军。元谐主动出击,打败了他们,追击三十多里,斩杀俘虏了上万敌人,吐谷浑人吓得魂飞魄散。于是元谐写信劝降,吐谷浑的十七个部落首领和十三个公侯都率领部众投降了。皇帝非常高兴,下诏说:“表彰有功之臣,记载史册,元谐识见明达,反应敏捷,文武兼备,名扬朝野。他戍边拓土,在战场上建立了功勋,深谋远虑,忠贞正直,深得朕的心意。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应该隆重赏赐。加封他为柱国,再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县公。”元谐被任命为宁州刺史,他为政清廉,深得民心。但是他为人刚愎自用,喜欢批评别人,不会讨好身边的人。他还曾经对皇帝说:“我一心一意为皇上效力,从不阿谀奉承。”皇帝说:“你应该始终坚持这样。”后来,因为公务上的过失,元谐被免职了。
话说当年上柱国王谊对国家有功劳,和杨谐关系很好,经常互相走动。后来有个胡僧跑去告状,说王谊和杨谐要造反。皇上调查了,没找到什么反叛的证据,就安慰他们,把他们放了。没过多久,王谊被杀了,杨谐也渐渐受到皇帝的猜忌。不过因为杨谐以前跟皇上关系好,所以皇上还经常让他参加朝会,待遇也没减少。
有一次皇上大宴群臣,杨谐居然提议说:“皇上您的威名远扬,我觉得可以把突厥可汗封为候正,陈叔宝封为令史。”皇上说:“朕平定陈国是为了惩罚罪犯,安抚百姓,可不是为了炫耀武力吓唬天下人。你说的这些,完全不是朕的想法。突厥人连咱们这边的山川地理都不熟悉,怎么能让他当候正呢!陈叔宝那个昏庸醉酒的家伙,更是不堪驱使!”杨谐听了,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退下了。
过了几年,有人又告杨谐和他堂弟,还有上开府杨滂、临泽侯田鸾、上仪同祁绪等人密谋造反。皇上就下令调查这件事。有关部门汇报说:“杨谐计划让祁绪率领党项的军队,直接攻占巴蜀。当时广平王杨雄和左仆射高颎正得势,杨谐想陷害他们,说:‘左执法星已经动了四年了,只要上奏弹劾,高颎肯定得死。’他还说:‘太白星犯月,光芒交相辉映,这是主杀大臣的预兆,杨雄肯定要倒霉。’有一次杨谐和杨滂一起进宫见皇上,杨谐私下跟杨滂说:‘我是主人,殿上那些人都是贼。’然后让杨滂看宫里的气象,杨滂说:‘那些人的气运像蹲着的狗和奔跑的鹿,不如我们有福气。’”皇上听了龙颜大怒,杨谐、杨滂、田鸾、祁绪都被杀了,家产也被抄没。
王世积,是新郑人,老家在阐熙。他爸爸王雅,可是周朝的大官,官职是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厉害着呢!王世积长得高大威猛,腰围粗得能绕十圈,整个人气度不凡,一看就是个杰出人物。
他在周朝的时候就立了军功,被封为上仪同,还被封为长子县公。后来隋文帝当了丞相,尉迥造反,王世积跟着韦孝宽去打仗,每次战斗都冲锋陷阵,立下大功,被升为上大将军。隋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又把王世积封为宜阳郡公。高颎特别欣赏他的才能,对他非常好。有一次,王世积私下跟高颎说:“咱们都是周朝的臣子,现在周朝灭亡了,这可怎么办啊?”高颎一听,直接拒绝跟他谈论这个话题。没过多久,王世积被任命为蕲州总管。
平定陈朝的战争打响了,王世积率领水军从蕲水出发,直奔九江。在蕲口跟陈朝大将纪瑱打了一仗,把纪瑱的军队打得大败。这时,晋王杨广已经攻下了丹阳,王世积就写信通知杨广,派千金公权始璋去拿下新蔡。陈朝江州司马黄偲一看大势已去,直接逃跑了,始璋顺利占领了江州。王世积随后赶到,陈朝的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浔阳太守陆仲容、巴山太守王诵、太原太守马颋、齐昌太守黄正始、安成太守任瓘,还有鄱阳、临川的守将,都纷纷向王世积投降。
因为立下大功,王世积被晋升为柱国、荆州总管,赏赐了五千匹绢,还赐给他宝带,食邑三千户。几年后,桂州人李光仕造反,王世积担任行军总管去平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皇上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王世积凯旋归来后,又被晋升为上柱国,赏赐了两千匹绢。皇上非常器重他。
皇帝老儿觉得元世积这人太刻薄,功劳再大也容易得罪人,所以元世积就整天借酒消愁,也不跟当官的聊国家大事了。皇帝觉得他可能是得了酒瘾,就把他留在宫里,找医生给他治病。元世积装模作样地说病好了,这才被放回了家。
后来打辽东那仗,元世积跟汉王一起当行军元帅,到了柳城,碰上瘟疫就回来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凉州总管,皇帝还派了七百骑兵送他上任。没过多久,他手底下个心腹,安定人皇甫孝谐犯事了,官府要抓他,结果皇甫孝谐逃到元世积那儿去了。元世积没把他交出去,心里就有点疙瘩。最后皇甫孝谐被发配到桂州当兵,服役于总管令狐熙手下。令狐熙也不待见他,把他折磨得很惨,皇甫孝谐就想着法子告元世积的黑状,说:“元世积以前找道士算过命,道士说他将来要当皇帝,他老婆要当皇后!”他还说元世积带兵去凉州,他手下的人跟元世积说:“河西是全国兵精的地方,可以图谋大事啊!”元世积却说:“凉州地广人稀,不是打仗的地方。”
就这样,元世积被叫回京城,查他的事儿。有关部门上奏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左仆射高颎,都跟元世积有来往,还收了他送的名马。”最后元世积被处死了,元旻、元胄他们被免职,而那个皇甫孝谐居然被封为上大将军。
虞庆则,是陕西栎阳人,祖上姓鱼。祖辈在赫连氏手下当官,后来就在灵武定居,世代都是北方的豪强。他父亲虞祥是周朝灵武太守。虞庆则从小就长得高大威猛,性格豪爽,身高八尺,胆子很大,还会鲜卑话,穿着厚重的铠甲,佩带着两把弓箭,骑马左右开弓,射箭都很准,当地有名望的侠客都很敬畏他。他一开始靠打猎为生,后来改变了想法,开始认真读书,一直很崇拜傅介子、班超那样的人。
他做了周朝的官,一开始是中外府行参军,后来升迁为外兵参军事,继承了沁源县公的爵位。宣政元年,被授予仪同大将军的职位,担任并州总管长史。第二年,升任开府。当时,稽胡经常反叛,越王盛和内史下大夫高颎平定了叛乱。军队要班师回朝的时候,高颎和越王盛商议,需要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去镇守那里,于是上奏推荐了虞庆则,他就被任命为石州总管。虞庆则在石州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境内一片安定,很多稽胡人都归顺了他,有八千多户人家。
开皇元年,虞庆则升任大将军,后来又担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被封为彭城郡公,还担任营建新都的总监。第二年冬天,空厥入侵,虞庆则担任元帅去讨伐他们。但是战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士兵们很多都冻坏了,冻掉手指头的人就有一千多人。偏将达奚长儒率领两千骑兵抄了另一条路去拦截敌人,结果被敌人包围了,情况非常危急,虞庆则却在营地里不动声色,没有去救援。因此,达奚长儒孤军奋战,战死了大部分士兵。但是皇上并没有责怪他。不久之后,他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后来突厥首领摄图想要归顺大隋,请求派一位重臣过去,皇上就派虞庆则出使突厥。摄图仗着自己势力强大,一开始想摆架子,虞庆则就责备了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摄图不服气。虞庆则的副使长孙晟又劝说他,摄图和他的弟弟叶护都接受了大隋的诏令,于是向大隋称臣进贡,请求永远做大隋的藩属。虞庆则出使之前,高祖皇帝曾经对他下令说:“我想让突厥继续存在,他们送来贡马,你只需要收下总数的三分之一就行了。”摄图见到虞庆则,送给他一千匹马,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皇上因为虞庆则功劳很大,所以什么都没问他。皇上授予他上柱国的称号,封他为鲁国公,食邑任城县一千户,并将彭城郡公的爵位给了他的次子虞义。
隋文帝灭了陈朝之后,高兴地在晋王宫里摆宴席,请群臣喝酒庆祝。高颎他们敬酒祝寿,文帝就说:“高颎平定了江南,虞庆则降服了突厥,这都是大功劳啊!”杨素说:“这都是皇上您的恩德啊!”虞庆则也跟着说:“杨素以前在武牢、硖石带兵打仗,要不是皇上的恩德,也打不赢。” 几个人就开始互相吹捧功劳大小。御史们本来想弹劾他们,但文帝说:“今天大家高兴地算功劳,就别弹劾他们了。”
文帝看着大臣们宴饮射箭,虞庆则又说话了:“皇上赏赐我们酒食,让我们尽情享乐,可御史大人就在旁边,我怕喝醉了酒会被御史弹劾啊!”文帝就赏了御史酒,然后把御史打发走了。虞庆则又敬酒祝寿,大家都很开心。文帝对大家说:“咱们喝了这杯酒,我希望我和诸位大臣的子孙后代都能像今天这样,世世代代享有富贵。” 九年后,虞庆则升任右卫大将军,不久又改任右武候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造反占据州郡,隋文帝打算派兵讨伐。好几个将领都请战,但都被拒绝了。隋文帝看着虞庆则说:“你位居宰相,爵位是上公,国家有贼寇,你却一点都不想出兵,这是怎么回事?”虞庆则吓得赶紧叩谢,文帝这才派他去平叛。他被任命为桂州道行军总管,还带上了他的妻弟赵什柱做随府长史。赵什柱之前和虞庆则的宠妾有私情,怕事情败露,就到处说:“虞庆则根本不想去打仗。” 这话很快传到了文帝耳朵里。以前大臣们出征,文帝都会设宴送行,赏赐很多东西。可是轮到虞庆则南下讨伐时,文帝脸色不好看,虞庆则因此心里很不痛快,感觉自己不得志。
等到平定了李贤的叛乱,到达潭州临桂镇后,虞庆则观察当地的山川形势,说:“这里地势险要,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只要守城的人可靠,敌人就攻不下来。”于是他派赵什柱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奏报情况,顺便看看皇帝的脸色。赵什柱到了京城,却反咬一口,说虞庆则谋反。文帝调查后,虞庆则就被杀了。 文帝封赵什柱为柱国。
庆则,这小子孝顺又仁义,年轻的时候就豪气冲天,侠肝义胆的。后来官做到仪同三司,还成了晋王的亲信。可惜啊,因为他父亲的事被罢官了。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因为庆则以前在晋王当太子的时候就跟着他,所以杨广又给他官做,让他当候卫长史,还兼管金谷园,负责管理皇家的园林。庆则这个人挺有想法的,皇帝也挺喜欢他。 九年的时候,隋朝打辽国,他又被任命为都水丞,负责监督运输,还立了不少功劳。不过,这哥们儿生活太奢侈了,居然用骆驼驮着箱子,里面装水养鱼,自己吃自己养的!
十一年的时候,有人告发庆则图谋不轨,结果就被杀了。他弟弟澄道,当时在东宫当通事舍人,也因为这事儿被罢官了。
元胄是河南洛阳人,是魏昭成帝的六世孙。他爷爷是魏国的濮阳王,他爸爸是武陵王。元胄从小就英勇果敢,武艺高强,长得眉清目秀,但眼神锐利,让人不敢轻犯。周朝的齐王宪见到他之后很欣赏他,把他带在身边,经常带他去征战。后来元胄官至大将军。
高祖刚被召进宫,准备接受重任,首先叫来了元胄,然后又叫了陶澄,把他们都当成心腹,经常让他们在内宫过夜。等到高祖当了丞相,每次带兵进宫,都带着元胄的弟弟元威一起侍卫。周朝的赵王招知道高祖要搬迁周朝的祭祀用的鼎,就邀请高祖到他府上做客。赵王把高祖带进卧室,不让其他人跟着,只有杨弘和元胄兄弟俩坐在门口。赵王对他的两个儿子员、贯说:“你们待会儿要端瓜上来,我趁机杀了他。”酒过三巡,赵王想动手,拿起佩刀去削瓜,一边吃一边看着高祖,准备对他下手。
这时,元胄说:“丞相府还有事,不能久留。”赵王呵斥他:“我和丞相说话,你是什么东西!”还把他推开。元胄眼睛瞪得大大的,怒气冲冲,拔出刀来,准备保护高祖。赵王问他叫什么名字,元胄如实相告。赵王说:“你不是以前在齐王手下做事的那个人吗?真是个壮士啊!”于是赐给他酒,说:“我怎么会有什么坏心思呢?你为什么这么警惕?”赵王假装呕吐,想进里屋,元胄害怕他耍花招,扶着他回到座位上,这样反复几次。赵王说嗓子干了,让元胄去厨房拿酒,元胄没动。这时滕王逌来了,高祖下台阶去迎接他,元胄跟高祖耳语说:“情况不对劲,赶紧走!”高祖还没反应过来,说:“他没兵没马的,还能怎么样?”元胄说:“兵马都是他家的,他要是先动手,大事就完了。我死了也没什么用!”高祖又坐下了。
元胄听到屋后有穿盔甲的声音,赶紧说:“丞相府事情很多,您怎么还在这里?”然后扶着高祖下床,赶紧离开。赵王想追出去,元胄用身体挡住门,赵王出不去。高祖到了门口,元胄随后赶到。赵王气得不行,弹指之间,手指都出血了。后来赵王被诛杀,元胄得到的赏赐数不胜数。
高祖皇帝登基后,元胄升职做了上柱国,被封为武陵郡公,食邑三千户。后来又当上了左卫将军,没多久就升迁为右卫大将军。高祖皇帝很轻松地说:“保护我的安全,成就了今天的事业,这都是元胄你的功劳啊!”过了几年,元胄被外派担任豫州刺史,后来又先后担任亳州和淅州刺史。那时候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朝廷因为元胄威名远播,就让他担任灵州总管,北方蛮夷都很害怕他。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卫大将军,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有一次正月十五,皇帝和近臣们一起登高望远,当时元胄正好值班,皇帝就派人把他紧急召来。元胄见到皇帝后,皇帝说:“你跟其他人一起登高,还不如在我身边更快乐呢!”然后设宴款待,大家玩得很开心。晋王杨广也经常向他行礼问候。
房陵王被废黜的时候,元胄参与了其中的谋划。后来皇帝正忙着处理太子东宫的事情,左卫大将军元旻苦苦劝谏,杨素却在背后中伤他。皇帝大怒,当场把元旻抓了起来。元胄当时正在值班,没有离开岗位,反而上奏说:“我之所以不下班,是为了防备元旻啊!” 这番话反而激怒了皇帝,皇帝最终杀了元旻,并且赏赐元胄一千匹丝绸。后来蜀王杨秀犯了罪,元胄因为和他有来往,被罢官免职。
杨广当皇帝后,元胄一直没被重用。当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因为犯了事被流放到岭南,将军丘和也因为罪过被罢官。元胄和丘和以前就认识,经常一起出去玩。有一次喝酒喝多了,元胄对丘和说:“上官政可是个厉害人物啊,现在把他流放到岭南,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吧?”然后拍着肚子说:“要是我像他那样,可不会这么轻易罢休!”丘和第二天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结果元胄因此被处死。后来,上官政被任命为骁卫将军,丘和被任命为代州刺史。
史书上说:以前啊,韩信要是没在垓下错过时机,项羽说不定就灭不了;英布要是不搞淮南那出,汉朝的势力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壮大。这俩人功劳那么大,最后还不是被杀得凄惨无比?更何况那些根本没啥大功劳,心里还想着造反的人呢!
梁士彦、宇文忻,都是当时有名的勇士,赶上乱世,凭借自己的勇猛和计谋出了名,结果就觉得自己功劳大得很,是自己的本事。 报答的人已经累了,他们却还没满足,还想步步高升,实现自己的野心,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都是自己作的!
王谊、元谐、王世积、虞庆则、元胄这些人,有的经历过艰难困苦,有的跟皇帝关系很铁,可是等到他们功成名就,渐渐就被皇帝忘了,心里就憋屈,还老是显摆自己。虽然说皇帝当时确实刻薄,但他们自己说话做事也挺冲动,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你看,当初跟着高祖打江山,立下大功的人,很少能善终,能被配享太庙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默默无闻。
这主要是因为建立王朝初期,很多事情都是权宜之计,大家本来就不是一条心,时间长了感情自然就淡薄了。 那些牵牛耕田的事儿,就算他们有罪,但夺取他们田产的方式也太霸道了,能不让人怨恨吗? 都是用一些含糊其辞的罪名,把他们治罪,高祖皇帝心胸狭窄,猜忌心太重,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想要他们后代能享福,那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