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吉,字文休,是梁武帝哥哥长沙宣武王萧懿的孙子。他学问渊博,样样精通,尤其擅长阴阳历算。江陵城破后,他就投奔了北周,当上了仪同(官职)。北周宣帝在位的时候,萧吉看到朝政越来越乱,就上书直言劝谏,可惜皇帝没采纳他的建议。后来隋朝建立,萧吉官位升为仪同,还被任命为太常,负责考订古今阴阳历法方面的书籍。萧吉为人孤傲清高,不跟那些达官贵人同流合污,而且跟杨素关系也不好,因此被排挤,一直郁郁不得志。

他发现隋文帝很喜欢听那些吉兆祥瑞的预言,就想抓住机会讨好皇帝,于是就伪造了一些吉兆来献媚。开皇十四年,他上书说:“今年是甲寅年,十一月朔日(初一)是辛酉日冬至。明年乙卯年,正月朔日(初一)是庚申日元旦,冬至那天正好是朔日。《乐汁图徵》里说:‘天元十一月朔日冬至,圣王受享祚。’现在圣上您在位,正处于天元之首,而冬至又恰逢朔日,这是第一个吉兆。辛酉日是您的本命日,辛的德在丙,十一月正是丙子月;酉的德在寅,正月建寅,也是您的本命,与月德相合,又正值元朔之首,这是第二个吉兆。庚申日是您的行年(虚岁),乙的德在庚,卯的德在申,明年是乙卯年,您的行年与岁德相合,又正值元旦,这是第三个吉兆。《阴阳书》里说:‘年命与岁月合德者,必有福庆。’《洪范传》里说:‘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主王者。’这些经书都认为三者相合就能延年益寿,吉祥如意。更何况甲寅年,十一月是阳气的开始,朔日冬至,是圣王的上元之日;正月是正阳之月,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月份的开始;朔日是一年之元,也是月份的开始,更是日子的开始,是吉庆的聚会。而您的本命日是九元之首,行年是三长之首,又与岁月合德。所以《灵宝经》里说:‘角音龙精,其祚日强。’明年您的年命纳音都是角,历法和经书都互相印证,完全吻合。再说甲寅、乙卯,是天地相合;甲寅年,冬至是辛酉日;明年乙卯年,夏至是甲子日。冬至是阳气的开始,是祭天的日子,正是您的本命日,这是第四个吉兆;夏至是阴气的开始,是祭地的日子,正是皇后的本命日,这是第五个吉兆。您的德行如同乾卦一样覆盖滋养万物,皇后的仁德如同坤卦一样承载万物,所以天地元气都汇聚在您的本命之日。”

隋文帝看完后非常高兴,赏赐了他五百匹布。

话说房陵王当太子的时候,老是说东宫里阴气重,闹鬼,还经常看到老鼠精。皇上就让吉先生去东宫做法事,驱除邪祟。

在宣慈殿摆好神位,结果一阵怪风从艮位(东北方)的鬼门关方向刮过来,直奔太子的座位。吉先生赶紧用桃枝水和艾草火去驱赶,那风才停在了宫门口。 之后,吉先生又做了谢土仪式,在未位(南方)设坛,建了四个门,摆上了五帝的神位。

正赶上寒冬腊月,突然有一只蛤蟆从西南方向蹦跶进来,从人门(大门)进去,爬上了赤帝的神位,然后又从人门出去了。它走了几步,就突然消失了。

皇上对此感到非常惊讶,赏赐了吉先生很多东西。吉先生还跟皇上说太子恐怕坐不稳这个位置,当时皇上正想着废掉太子另立新君呢,一听吉先生这么说,觉得他说的很对。所以从此以后,皇上经常向吉先生请教。

皇上皇后驾崩后,下令用吉卜的方法选定陵墓地址。算命先生们四处勘察,最后选定了一处风水宝地,上报说:“卜算的结果是,这里能庇佑子孙二千年,延续二百世。” 他们还画了图呈给皇上。

皇上说:“吉凶祸福,取决于人,不在于风水宝地。高纬他爹的墓地,难道没卜算过吗?结果国家还不是灭亡了?就像我家祖坟,如果说它风水不好,那我就不该当皇帝;如果说它风水好,我弟弟就不该战死沙场。” 尽管心里这么想,皇上最终还是采纳了算命先生的建议,决定把皇后葬在那里。

吉先生上奏了一份报告,上面写着:“十六日傍晚,皇后陵墓西北方向,鸡叫之前,出现了一团直径五六百步的黑云,从地面直冲云霄。东南方向同时出现了旌旗、车马和营帐,绵延七八里,还有很多人在来回巡视,队伍非常整齐,日出之后才消失。目击者有十多人。根据《葬书》记载:‘生气与姓氏相生,是大吉之兆。’现在这黑气对应着冬天的帝王之气,又与皇室姓氏相生,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预示着子孙后代绵延不绝!”皇上听了非常高兴。

后来,皇上打算亲自去送葬,吉先生又进谏说:“陛下您的本命是辛酉年,今年斗魁星和天冈星正临卯酉,按照《阴阳书》的说法,这时候不宜参加丧事。”皇上没听他的。吉先生回来后,对族人萧平仲说:“太子派宇文左率来向我致谢,说:‘你以前说我会当太子,果然应验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情。现在选陵墓,一定要让我早日登基。我登基后,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我心里记下了:‘再过四年,太子将执掌天下。’现在陵墓风水也应验了,皇上又要去送葬,预兆更加明显了。太子一旦掌权,隋朝恐怕就要灭亡了!到时候,一定会有真命天子出来治理天下。我之前说的‘卜年二千年’这三十个字,‘卜世二百’这三十二个字,都是有深意的。我说的话是真的,你记住了!”

隋炀帝当上皇帝以后,就给袁吉升了官,做了太府少卿,还加封了他开府的职位。有一次,袁吉路过华阴,看到杨素的坟墓上冒着直冲天上的白气,就偷偷地告诉了皇帝。皇帝问他怎么回事,袁吉说:“这预示着杨素家里将要发生兵祸,要灭门的迹象啊!如果改葬的话,或许可以避免。” 后来,皇帝找个机会跟杨玄感说:“你家祖坟最好赶紧改改。”杨玄感隐隐约约猜到了袁吉的预言,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但是他借口说辽东还没平定,没工夫管家里的事。没过多久,杨玄感造反,全家都被灭了,皇帝更加相信袁吉的本事。一年多以后,袁吉去世了。他留下了《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二十卷,还有《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版要决》一卷,《太一立成》一卷,这些书都在民间流传。

那时候还有个叫杨伯丑的人,他和孝恭、刘祐一样,都是靠算命看风水出名的。

杨伯丑是冯翊武乡人,特别喜欢读《易经》,就隐居在华山。隋文帝开皇年间,朝廷征召他进京。他见了那些达官贵人,一点也不客气,谁也不把他当回事儿,跟谁都一样,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让人琢磨不透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皇上召见他,跟他聊了半天,结果他一句正经话也没说。皇上赏了他一身衣服,他到了朝堂,直接把衣服一扔就走了。之后,他干脆披头散发,疯疯癫癫地在街上乱逛,又脏又臭,从来不梳头洗澡。当时有个叫张永乐的,在京城摆摊算命,杨伯丑经常跟着他。张永乐要是遇到算不准的卦,杨伯丑就能帮他分析卦象,解释得细致入微。张永乐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自己的水平根本比不上他。后来,杨伯丑也开始摆摊算命了。

有一次,有人丢了孩子,就去找杨伯丑算卦。卦算出来后,杨伯丑说:“你的孩子在怀远坊南门道东北角的墙上,有个穿青裙的女子抱着他,你快去取吧!”那人照着他的话去做,果然找到了孩子。

还有一次,一对夫妻藏了几两金子,后来金子丢了,丈夫怀疑妻子另有其人,想休了她。妻子喊冤,就去找杨伯丑算卦。杨伯丑说:“金子还在!”他让全家人都出来,指着一个人说:“金子在他那儿!”那人脸红了,赶紧把金子拿了出来。

道士韦知常去问杨伯丑吉凶,杨伯丑说:“你千万别往东北方向走,实在不得不去,也要赶紧回来。不然的话,杨素会砍掉你的脑袋!”没过多久,皇上派韦知常去办事,去辅佐汉王谅。结果不久皇上驾崩了,汉王谅起兵造反,韦知常逃回了京城。韦知常以前和杨素有仇,杨素平定并州后,特意去找韦知常,要杀了他,多亏了杨伯丑的预言,他才逃过一劫。

还有人丢了马,也去找杨伯丑算卦。当时杨伯丑被太子召见,在路上遇到了这个人,就给他算了一卦。卦算完,杨伯丑说:“我没空给你细算,你快去西市东壁门南边第三家店,帮我买条鱼做成鱼脍,你的马就能找回来了!”那人照做了,一会儿工夫,就有人牵着他的马来了,他还抓住了偷马贼。

崖州进贡了一颗拇指大小的珍珠,使者偷偷地换了颗假的,皇上心里怀疑,就召见杨伯丑算卦。杨伯丑说:“有一件东西是从水里出来的,圆圆的,闪闪发光,那就是那颗大珍珠。现在被人藏起来了。”他还详细地说出了藏珍珠的人的名字和长相。皇上按照杨伯丑说的去查,果然找到了真珍珠。皇上很惊讶,赏了他二十匹布。

国子祭酒何妥曾经去拜访杨伯丑,跟他讨论《易经》。杨伯丑听了何妥的见解,突然一笑说:“何必拘泥于郑玄、王弼的解释呢!”过了很久,他才稍微解释了一下,他说的那些道理,都跟以前那些儒学大家的解释不一样,但是他的想法非常玄妙,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是天赋异禀,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最后,杨伯丑寿终正寝。

临孝恭,是京兆人。他懂天文算术,高祖皇帝对他特别器重。每次他预测灾祥,都特别准,所以皇帝就让他负责研究阴阳历法。后来官做到上仪同。他还写了好多书,比如《欹器图》三卷,《地动铜仪经》一卷,《九宫五墓》一卷,《遁甲月令》十卷,《元辰经》十卷,《元辰厄》一百九卷,《百怪书》十八卷,《禄命书》二十卷,《九宫龟经》一百一十卷,《太一式经》三十卷,《孔子马头易卜书》一卷,这些书当时都很流行。

刘祐,是荥阳人。隋朝开皇年间,他当上了大都督,被封为索卢县公。他预测的事情,都跟实际情况一模一样,高祖皇帝也很看重他。他一开始和张宾、刘晖、马显一起制定历法。后来奉旨写了一本兵书,十卷,叫《金韬》,皇帝很喜欢。他还写了《阴策》二十卷,《观台飞候》六卷,《玄象要记》五卷,《律历术文》一卷,《婚姻志》三卷,《产乳志》二卷,《式经》四卷,《四时立成法》一卷,《安历志》十二卷,《归正易》十卷,这些书也都很流行。

张胄玄,是渤海蓚人。他知识渊博,尤其擅长天文算术。冀州刺史赵煚推荐了他,高祖皇帝就召见他,让他当了云骑尉,在太史局工作,参与制定历法。当时很多人不如他,所以太史令刘晖这些人很嫉妒他。刘晖预测的事情经常不准,而张胄玄的推算却非常精确,皇帝很欣赏他。皇帝让杨素和一些精通天文算术的人一起讨论了六十一件事情,这些都是以前的老方法,很难解释清楚。然后让刘晖和张胄玄等人辩论。刘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张胄玄解释清楚了五十四件。所以皇帝提拔他做了员外散骑侍郎,还兼任太史令,赏赐了他一千匹布,而刘晖和他那些同伙八个人都被赶走了。张胄玄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他说以前的历法每天都差一点儿。内史通事颜敏楚上奏说:“汉朝的时候,落下闳修改了《颛顼历》,制定了《太初历》,说以后会有一天误差。八百年后会有圣人来修正它。现在已经过了七百一十年,现在有人做到了,这圣人说的就是现在吧!”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越来越信任他。

张胄玄制定的历法,有三点和古代的不同:

宋朝的祖冲之在岁末的时候,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叫差分。他发现冬至点每年移动的位置并不固定,每46年才移动一度。后来梁朝的虞喜创立的历法,觉得祖冲之的计算误差太大,就改成每186年冬至点移动一度。 胄玄研究了祖冲之和虞喜这两种方法,发现两者时间跨度相差很大,对照古代的记录,发现误差都很大。于是他取两者之长,综合制定了一个新的度量方法:冬至点每年移动的位置,83年才移动一度。这样一来,既符合尧帝时代日长和星宿的记录,又符合汉朝历法中星宿位置的记载,前后都非常准确。

周朝的马显创造了《丙寅元历》,里面有阴阳转换的算法,还有加减章分、进退蚀余的计算方法,用来推算日食。这是当时一项非常创新的计算方法,但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张宾后来使用了这个方法,但也没能完全弄清楚。胄玄认为马显的方法,在加时先后、逐气参差方面,以月份为断点,在理论上存在问题。于是他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盈亏变化,来解释这种差异:太阳运行速度慢,月亮追赶太阳就快,合朔(朔望)的时间就提前;太阳运行速度快,月亮追赶太阳就慢,合朔的时间就延后。他检查了前代历法中合朔时间早晚的情况,总结出了一个损益的规律。太阳从秋分到春分运行速度快,182天运行180度;从春分到秋分运行速度慢,182天运行176度。每个节气都遵循这个规律。

古代的历法,计算朔望和交点的时候,不管内外限,只要进入食限就认为会发生日食。张宾创立的历法,增加了外限的概念,但有些应该发生日食的情况却没有发生,这仍然解释不清楚。胄玄认为,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年转一圈;月亮沿着月道运行,27天多转一圈。月道和黄道交叉,月亮每运行13天左右就会穿过黄道,然后又过13天左右再回到黄道内侧,如此循环往复。月亮经过黄道叫做“交”,如果朔望发生在交点前后15度以内,就会发生日食。如果月亮在黄道内侧运行,也就是在黄道北边,日食现象就比较容易观察到;如果月亮在黄道外侧运行,也就是在黄道南边,即使正好遇到交点,由于月亮不会遮挡太阳,所以日食现象就难以观察到。因此,他根据前人的方法,重新制定了食限,根据交点远近,逐个节气计算误差,调整日食的度数,这样就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其超古独异者有七事:

第一段,说古代历法里,五星(金木水火土)运行的速度都认为是恒定的,只知道它们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没有精确的规律可循。 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找到了它们真正运行的速度,算出来的结果和古代的历法不一样,有的误差甚至达到三十多天!比如火星,如果它在雨水节气出现,就要加上二十九天;如果在小雪节气出现,就要减去二十五天。虽然减去或加上后是它平均出现的时间,但实际上它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其他星星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只是误差大小不同。古代人积累的经验虽然很多,但现代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第二段,接着说,古代历法认为水星每绕太阳一周只出现一次,所有古历法都这么认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水星出现与否,古人无法准确预测。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水星在一个周期内,有时会不止出现一次,而且还会受到其他行星的影响,一起出现。比如,如果水星在雨水节气清晨出现,它可能就看不见;但如果在惊蛰节气清晨出现,在距离太阳18度到36度之间,如果同时还有木星、火星、土星或金星中的某一颗星出现,水星也会跟着一起出现。

第三段,再来说,古代历法的计算方法,行星运行的距离都有一个固定的范围,一旦出现后,就按照固定的速度推算它未来的位置。但行星运行的快慢、前进后退的时间,古人却无法准确知道。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发现五星运行的快慢、停留和后退的实际数值,都和古代的算法不一样,误差大的甚至能达到八十多天,停留和转向的位置也相差八十多度。例如,火星如果在立冬初期快速出现,它在二百五十天内会运行一百七十七度;如果在夏至初期出现,它在一百七十天内只运行九十二度。他根据实际观测修正了这些数据,使古代和现代的计算结果都非常精确。

第四段,然后说,古代历法计算日食的大小,直接用平均值,推算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往往不符。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月亮的运行速度会受到木星、火星、土星和金星的影响。月亮朝着这四颗星运行时速度就快,背离这四颗星时速度就慢,只有超过十五度以外,月亮的运行速度才符合原来的规律。因此,他根据这个规律,对日食的大小范围进行了修正。

第五段,最后说,古代历法计算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时间,用的都是同样的方法。祖冲之通过长期观测发现,日食发生的位置、时间,会因为观测地点的不同而改变,日食发生的高度、深度,以及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他根据这些观测结果,对日食时间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的天象。

第六条,古代历法里,日食的大小跟日、月交合的程度有关。日、月相距十四度的时候,日食只有一分;相距十三度,日食就变成两分;相距十度,日食就是三分。每靠近一度,日食就增加一分,日、月完全重合的时候,日食就达到最大。日食的大小有时候跟预想的不一样,这在古代历法中一直没搞明白原因。胄玄通过长期观测总结出规律:日、月交合时,月亮遮挡太阳并不完全,所以日食反而较小;当它们相距五六度时,月亮完全在太阳里面,这时日食就最大了;再远一点,日食又会变小。冬至前后都是这样。不过,如果靠近夏至,情况又会有点不一样。他制定的日食分级法,非常细致入微。

第七条,古代历法认为,春分秋分的时候,昼夜时间完全相等。胄玄通过观测发现,其实并不完全相等,春分秋分的时候,白天比黑夜要长半刻钟,这是因为太阳运行速度快慢不一造成的。

这些都是胄玄自己琢磨出来的,大家都很佩服他历法计算的精准。他在隋朝大业年间去世了。

许智藏是高阳人。他祖上许道幼,曾经因为母亲生病,就学习医术,后来医术非常高明,世人都称他为名医。他告诫他的儿子们说:“做儿子的,连饭菜和药都看不明白,不懂医术,怎么能说是孝顺呢?”所以,医术就在他们家代代相传。许智藏在梁朝做官,做到员外散骑侍郎。他父亲许景是武陵王的谘议参军。许智藏年轻时就凭借医术出名,在陈朝做散骑侍郎。陈朝灭亡后,隋高祖让他做员外散骑侍郎,派他去扬州。正赶上秦孝王俊生病了,皇上赶紧派人把他召来。秦孝王俊半夜梦见他死去的妻子崔氏哭着说:“本来是来迎接你的,听说许智藏要来,这个人来了,一定会让你很痛苦,怎么办呢?”第二天晚上,秦孝王俊又梦见崔氏说:“我想出办法了,我要到地府里躲避他。”许智藏到了之后,给秦孝王俊诊脉,说:“病已经深入骨髓,很快就要死了,没救了。”果然不出所料,秦孝王俊几天后就死了。皇上很惊讶他的医术神奇,赏赐给他一百匹布。隋炀帝即位后,许智藏已经退休在家了,皇上每次身体不舒服,就派使者去请教他,有时甚至派人把他接进宫里,扶到御床上。许智藏开的药方,屡试不爽。他八十岁的时候在家去世了。

许澄,他家祖上也是搞医学的,医术特别厉害。他爸爸许奭,在梁朝当过太常丞和中军长史,官儿不小。后来跟着柳仲礼去了长安,跟姚僧垣的名气不相上下,最后当上了上仪同三司,官儿做到这份上,很厉害了。许澄自己也很有学问,继承了他爸爸的衣钵,而且把医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后来当过尚药典御和谏议大夫,还被封为贺川县伯。父子俩都因为精湛的医术,在周朝和隋朝两代名声特别响亮。可惜正史没怎么记载他们的事迹,所以我就把这些信息放在这里了。

说白了,就是许家父子俩都是厉害的医生,在当时很有名气。他爸爸官做得也挺大,儿子也继承了家业,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官位也做得不低。总之,父子俩在那个时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惜正史没怎么记录,真是可惜了。

万宝常,不知道是哪里人。他父亲大通,跟着梁朝将领王琳投降了齐朝。后来大通又密谋回到江南,事情败露,被杀了。所以万宝常被充当乐户,因此对音律非常精通,各种乐器都擅长。他制作了玉磬献给齐朝皇帝。还有一次,他和别人一起吃饭,谈论起音调。当时没有乐器,万宝常就拿起面前的餐具和一些杂物,用筷子敲击,分辨它们的高低音,宫商角徵羽都齐全了,听起来和丝竹乐器一样和谐,当时的人都非常欣赏。

但是,从周朝到隋朝,他都没能得到重用。隋文帝开皇年间,沛国公郑译等人制定新的乐律,最初定为黄钟调。万宝常虽然是乐人,郑译等人经常召见他商议,但他说的很多意见都没被采纳。后来郑译完成乐律奏给皇帝,皇帝召见万宝常,问他好不好,万宝常说:“这是亡国的音律,怎么能让陛下您听到呢!”皇帝不高兴了。万宝常就详细地说明这乐声哀怨放荡,不是正统雅正的音律,请求用量水的水尺来作为标准,来调整乐器。皇帝同意了。

万宝常奉旨,于是制作各种乐器,其音律比郑译的低了两律。他还撰写了《乐谱》六十四卷,详细论述了八音循环成为宫调的方法,以及改弦移柱的变化。他创立了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组合最终达到一千八百种音调。当时的人认为《周礼》中有“旋宫”的含义,从汉朝、魏朝以来,懂音律的人都无法理解,看到万宝常独创了这件事,都嘲笑他。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让他当场演奏,他立刻就能演奏出乐曲,毫无迟滞,看到的人都非常惊讶。

于是他改进和增减乐器,数不胜数,他的乐声雅致淡泊,不被当时的人喜欢,太常寺里擅长音律的人都排斥他。还有太子洗马苏夔,自诩精通钟律,尤其嫉妒万宝常。苏夔的父亲苏威,当时正掌权,所有谈论音律的人都依附苏威,诋毁万宝常。万宝常多次去拜访公卿大臣诉说冤屈,苏威就质问万宝常,你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有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上喜欢祥瑞,说有征兆的人,皇上都很高兴。先生应该说你从胡僧那里学习的,说是佛家菩萨传下来的音律,皇上一定会高兴。先生你做的这些,就可以推行了。”万宝常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照和尚说的回答苏威。苏威生气地说:“胡僧传下来的,是四夷的音乐,不是中国应该推行的!”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万宝常曾经听太常寺演奏音乐,不禁哭了起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万宝常说:“乐声淫荡而悲伤,天下不久就要互相残杀,快要灭亡了。”当时天下太平盛世,听到他这话的人都认为不可能。到了隋朝大业末年,他的话最终应验了。

宝常这个人很穷,也没有孩子。他老婆见他病倒了,就偷偷拿了他的钱财和东西跑了。宝常又饿又冷,没有人照顾他,最后活活饿死了。临死前,他把自己写的书都烧了,说:“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呢?”有人从火里抢救出几卷书,流传于世,人们都很惋惜他。

开皇年间,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这些人,一起研究典籍,创作乐书,他们的作品都在当时被广泛使用。但说到对音乐的天然天赋,他们都比不上宝常。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这些人,擅长作曲,是当时一流的音乐家,他们也学习郑声,但宝常的作品,都属于雅乐的范畴。虽然这些人公开场合并不附和宝常,但心里都佩服他,觉得他简直是神一样的人物。

当时有个乐师叫王令言,也很精通音律。隋炀帝大业年间将要前往江都,王令言的儿子跟着去了。他在宫门外弹胡琵琶,演奏的是一首叫做《安公子曲》的变调曲。王令言当时在卧室里,听到这曲子后大吃一惊,猛地站起来说:“坏了,坏了!”赶紧叫儿子问:“这曲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儿子回答说:“最近才有的。”王令言就哭了起来,对儿子说:“你千万别再跟着去了,皇帝肯定回不来了。”儿子问他为什么,王令言说:“这曲子的宫声是去了不回的,宫代表君主,所以我才这么说的。”后来,隋炀帝果然在江都被杀了。

史书上说:阴阳卜祝这些事情,圣人都有教诲,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人如果能弘扬正道,就能造福社会,如果行为不符合道义,就会自食其果,所以古代的君子都很谨慎,不敢妄为。现在韦、来二人的骨法气色推断,庾、张二人的推算盈虚,即使是落下、高堂、许负、朱建这些人,也比不上他们。伯丑的龟策,能推测鬼神的心思;耿询的浑仪,能精确测量星辰的度数;宝常的声律,能准确把握宫商的和谐,虽然还不能和古代的大师相比,但都是当时一流的水平。许氏的针灸之术,史书上记载值得称赞;萧吉论述阴阳,却有点夸大其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