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字显庆,自己说是陇西成纪人,是汉朝骑都尉李陵的后代。李陵当年战败被匈奴俘虏了,他的子孙就一直住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后来跟着魏国南迁,才又回到了汧、陇地区。他爷爷李斌,担任都督,镇守高平,就在那里安家了。他父亲李文保,早早就去世了,等到李穆发达了,朝廷追赠他父亲为司空。李穆这个人啊,长得精神帅气,性格洒脱,很有气节。
周太祖刚开始起兵的时候,李穆就投奔了他,脱掉平民衣服,直接带兵打仗。永熙年间,李穆奉命迎接魏武帝,被授予都督的职位,封为永平县子,食邑三百户。他还统领乡兵,因为屡立战功,不断升爵,最后当上了伯爵。有一次,跟着太祖在芒山打齐国的军队,太祖在战场上掉下马了,李穆冲进敌阵,用马鞭抽打太祖,还骂了他一顿,然后护送太祖上了马,一起冲出了包围圈。敌人见他这么轻蔑太祖,觉得太祖不是什么贵人,就放松了警惕,所以太祖才得以脱险。
后来,太祖和李穆面对面哭了起来,太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能成我大事的人,就是他啊!”于是就派李穆去安抚关中地区,李穆到哪儿,哪儿就安定下来。后来,李穆被提升为武卫将军、仪同三司,进封安武郡公,食邑增加到一千七百户,还被赐予了铁券,可以免死十次。没多久,他又被加封为开府,担任侍中。当初芒山那场战役,李穆把自己的青骢马给了太祖。太祖呢,就把自己马厩里所有的青骢马都赏赐给了李穆,还把李穆的姐妹都封为郡县君,他的宗族、亲戚也都有相应的赏赐。
李穆后来调任太仆。跟着于谨打败江陵的敌人后,他的食邑又增加了千户,官位也升为大将军。他又去打败了曲沔地区的蛮族,被任命为原州刺史,并且他的嫡子李惇也被任命为仪同三司。李穆有两个哥哥,李贤和李远,都是参与辅佐周朝建立功臣,他的子侄们也都位居高官,李穆很担心自己功高震主,所以就辞官不做。但是太祖不准他辞官。没过多久,李穆被调任雍州刺史,兼任少冢宰。周朝建国的第一年,李穆的食邑又增加了三千户,一共拥有三千七百户。太祖又另外封他一个儿子为升迁伯。李穆把这个爵位让给了他的侄子李孝轨,太祖也同意了。
宇文护当权的时候,穆兄远和他儿子穆植都被杀头了,穆当也牵连其中。早些时候,穆当就觉得穆植不是个能撑起家业的人,多次劝穆远把穆植弄掉,但穆远没听他的。等到穆远要被砍头了,哭着对穆当说:“显庆啊,我不听你的话,才落到这个地步,现在还能怎么办呢!” 穆当因为这句话逃过一劫,被免了官职,成了老百姓,他的子孙也都被免了官。
穆植的弟弟,淅州刺史穆基,也要被杀,穆当就请求用自己的两个儿子顶替穆基的死罪,宇文护觉得他这做法挺仗义的,就放了他们俩。没过多久,穆当就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又恢复了安武郡公的爵位。到了武成年间,他之前被免官的子弟都恢复了官职爵位。接着他又被任命为少保,升官为大将军。一年多后,又升任小司徒,进爵为柱国,后来又转任大司空,奉命修建通洛城。
天和年间,他被封为申国公,拿着皇帝的信符去安抚东边的边境,修建了武申、旦郛、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卢等几个军事重镇。到了建德年间,他被任命为太保。一年多后,他又被外放到原州做总管。几年后,他升为上柱国,又转任并州总管。大象年间,他的食邑增加到九千户,被任命为大左辅,总管的职位还是没变。
话说高祖当上丞相的时候,尉迥造反了,高祖就派人去请穆提婆帮忙。穆提婆把使者给扣下了,然后自己写信给高祖。穆提婆的儿子穆士荣,知道他老爹的地盘掌握着全国精锐部队,就偷偷劝他老爹造反,自立为王。但是穆提婆坚决拒绝了,反而把象征天子的十三环金带献给了高祖。
穆提婆后来觉得这天下大势已定,天命所归,就偷偷上表劝高祖称帝。高祖接受了禅让,下诏书说:“您老人家功劳大,又是我的父辈,您劝我称帝,我当然得答应。就定在今月十三日,我正式接受天命。”没多久,穆提婆就来朝拜了,高祖亲自下座位迎接他,拜他为太师,见面可以不用行礼,还给他封了成安县三千户的食邑。 穆提婆的子孙,就算还在襁褓里,也都被封了仪同三司的官职,他家能拿着象牙笏板当官的,足足有一百多人。穆提婆当时权势之盛,那是无人能比的。
后来穆提婆上表请求退休,高祖下诏说:“我刚当皇帝,正需要您这样的老臣辅佐,您想退休,我心里真是舍不得啊。七十岁退休,那是普通人的规矩。像吕尚那样一百多岁还辅佐周朝,张苍年纪很大还当汉朝丞相,都是难得的人才,不用拘泥于常规。我理解您的想法,也尊重您的意愿,现在就免除您上朝的义务。但要是有什么大事,还得请您老人家出谋划策,我会派侍臣到您府上请教。”
这时候,太史令奏报说,将来可能会迁都。高祖刚称帝,觉得这事儿太难办了。穆提婆又上表说:
话说这帝王住的地方,兴兴衰衰,都是常有的事,这是天意,也是人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从三皇五帝开始,到两汉时期,哪朝哪代不是搬来搬去,没经历过大变革的朝代,也没哪个首都一直没变过。曹操、司马炎都在洛阳附近建都,魏、周都在长安附近建都,这四个朝代的事儿,大家都听说了。曹操那会儿是三国鼎立,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又分封诸侯,魏和周朝好不容易才平定天下,哪有功夫去学古人那些老规矩。
以前周朝快要灭亡的时候,祸乱就从皇族内部开始,朝廷里的大臣们,一个个都贪污腐败,正直的人才少得可怜,天下百姓都像豺狼一样互相残杀,各地叛乱不断,难得有几个地方太平。陛下您现在受命于天,继承了祖宗基业,您展现出君王的仁德,又尊重大臣们的意见,先在国内铲除奸邪,很快就能安定天下;再对外消灭叛乱,很快就能天下太平。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让天下人都欢呼雀跃,让幽冥鬼神都高兴,让日月星辰都更加光辉灿烂。您正想效仿古代贤君的作为,顺应内外臣民的请求。自从您继承皇位以来,勤于政事,教化百姓,您的德行与天地阴阳相合,您的恩泽遍及天下苍生。
万物伊始,天下大治,您的施政让百姓耳目一新,风俗也随之改变。但是,现在皇宫还在原来的地方,并没有重新建造,这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想法不太一样。从汉朝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兵荒马乱的地方,从近代以来,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建都。您也没用过卜卦占卜,观星象来选择建都的地方,这怎么体现您圣明的决策,和您伟大的德行呢?我认为神州大地这么广阔,福地也很多,应该为皇家另选吉地兴建宫殿,上天一定另有安排。
所以,希望陛下您能顺应天意,仔细卜算,选择一个吉日,迁都到新的地方,让皇朝的基业更加稳固,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皇朝的统治延续到永远。让新的皇宫矗立在北极星所在的位置,让天地之间充满祥和之气,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万世太平。我年事已高,虽然位高权重,但是论治国安邦,自我感觉还远远不够。我心里一直都很着急,实在忍不住要说出来。
皇上本来就觉得台城太小,制度也不完善,宫里还闹鬼,苏威曾经劝皇上搬迁,但皇上没听。后来有个太史提交奏章,皇上才动摇了。到了这个时候,皇上看到穆表(穆表的内容未在原文给出)后说:“老天爷很聪明,已经有了征兆和回应,太师又是百姓拥戴的,再坚持这个请求,那就行了。”于是皇上就同意了。
一年多以后,皇上又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说:“礼法制度,对普通人都有约束,是为了防止坏人,但对君子就不用那么严格了。太师、上柱国、申国公,你们德高望重,品德高尚,是国家的功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位高权重,才能出众,深不可测,经历了无数考验,依然坚韧不拔。你们没有伯夷叔齐那样的过错,更不会像颜回那样犯错,所以你们能够超然物外,不受法律的约束。但是,作为皇帝,我还是要树立榜样,表彰好人,减少法令的约束,弘扬道德,崇尚长者的品德。从现在开始,即使你们犯了错,只要不是谋反,就算犯了死罪,朕也不会追究。”
开皇六年,他在家里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临终遗言说:“我承蒙国家的恩惠,官位已经做到顶了,现在要回到地下,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是没能陪皇上一起到泰山祭天,也没能像梁甫那样得到皇帝的赏赐,真是遗憾啊!”皇上派黄门侍郎负责他的丧事,赏赐给他四匹马,两千斛粮食,一千匹布绢。追赠他使持节、冀定赵相瀛毛魏卫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明”。还赐给他石椁、前后羽葆鼓吹、辒辌车。朝中百官都送他到城外。皇上又派太常卿牛弘送去祭文,用太牢祭祀他。他的孙子孙筠继承了他的爵位。
筠父,名叫惇,字士献,是穆的儿子,排行老大。他在周朝当官,做到安乐郡公、凤州刺史,比他父亲穆去世得早。筠因为父亲的功劳,被封为仪同。开皇八年,他继承了祖父的爵位。仁寿初年,他叔叔浑看不惯他太小气,暗地里派他哥哥的儿子善衡去杀了他。后来没查到凶手,高祖皇帝大发雷霆,把他们家所有亲戚都抓了起来。早些时候,筠和他堂弟瞿昙有过节,当时浑势力很大,就指证是瞿昙杀的筠。结果瞿昙被判斩首,而善衡却逃脱了惩罚。四年后,要议论立继承人了,邳公苏威上奏说筠不仁义,亲兄弟互相残杀,请求取消他的爵位。皇上没答应。
惇的弟弟怡,官做到仪同,早早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渭州刺史。怡的弟弟雅,从小就有见识和胆量。周朝保定年间,他因为多次立下军功,被封为西安县男,官拜大都督。天和年间,他跟随元定征讨江西,当时其他军队都打败了,他也被困住了。后来他安全回国,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领左右军。那一年,他跟随太子西征吐谷浑,雅率领两千步兵骑兵,在洮河负责军队的粮草,结果被敌人袭击,双方僵持了好几天。雅很着急,就和敌人假装讲和,敌人的防备稍微松懈了,他就派奇兵出击,打败了敌人。皇上赏赐给他一百个奴婢,还封他一个儿子为侯。后来他被任命为齐州刺史,不久就被召回京城。几年后,他又被任命为瀛州刺史。高祖当宰相的时候,他驻守灵州,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回来后被任命为大将军,然后升迁为荆州总管,加封八百户邑。开皇初年,他被晋升为公爵。
雅的弟弟恒,官做到盐州刺史,被封为阳曲侯。恒的弟弟荣,官做到合州刺史、长城县公。荣的弟弟直,官做到车骑将军、归政县侯。直的弟弟雄,官做到柱国、密国公、骠骑将军。雄的弟弟浑,是最有名的一个。
浑金才,是穆景王的第十个儿子。长得高大英俊,留着漂亮的胡子。他最初在周朝担任左侍上士。后来尉迥在邺城叛乱,当时穆景王在并州,高祖杨坚担心穆景王会被尉迥拉拢,就派浑金才骑快马去并州,向穆景王传达他的心意。穆景王立刻让浑金才进京,献上一把熨斗给高祖,说:“我希望拿着这个权柄,来平定天下。”高祖杨坚非常高兴。他又派浑金才去见韦孝宽,转达穆景王的意思。正好赶上平定了邺城叛乱,因为立功,浑金才被授予上仪同三司的官职,封为安武郡公。开皇初年,他又升任象城府骠骑将军。晋王杨广被封为藩王,浑金才作为骠骑将军的亲信随同他前往扬州。
仁寿元年,浑金才跟随左仆射杨素担任行军总管,出兵到夏州北面三百里,在纳远川打败了突厥阿勿俟斤,斩首五百级。他因此升为大将军,被任命为左武卫将军,还兼任太子宗卫率。一开始,穆景王的孙子穆筠去世了,高祖杨坚要决定谁来继承穆景王的爵位。浑金才打算自己继承爵位,就对他的妻兄,太子左卫率宇文述说:“如果我能继承爵位,每年都会把国库赋税的一半上交给朝廷。”宇文述觉得这主意不错,就进宫去对太子说:“继承爵位应该立长子,不行就立贤者。现在申明公(穆景王)的子嗣断了,看看他的子孙,个个都不成器,担当不起这份荣宠。只有金才有功于国家,我认为除了他,没有人可以继承爵位。”太子同意了,于是奏请高祖,封浑金才为申国公,让他继承穆景王的爵位。大业初年,浑金才升任右骁卫将军。六年后,朝廷下诏追封穆景王为郕国公,浑金才继续继承这个爵位。他后来又累加光禄大夫的官职。九年后,他又升任右骁卫大将军。
李浑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日子过得越来越奢侈,家里姬妾成群,多达数百人。两年后,李浑不再给他弟弟李述俸禄。李述为此非常生气,喝醉酒后,跟他的朋友于象贤说:“我最终还是被李浑卖了,死了也不会忘记!”李浑也知道李述这么说,两人因此结下了仇怨。
后来皇帝要讨伐辽东,有个方士叫安伽陀,自称懂得图谶,对皇帝说:“将来会有李姓的人当皇帝。”他建议把天下所有姓李的人都杀掉。李述知道了这件事,就诬陷李浑,对皇帝说:“安伽陀的话确实有迹象啊。我和李浑一向关系密切,但最近发现他的行为举止很反常。他经常和李敏、李善衡等人密谋,日夜私下谈话,有时甚至整夜不睡。李浑是朝廷大臣,家族世代显赫,还掌握禁军,不应该这样。希望陛下明察!”皇帝说:“你说得对,可以查查这件事。”
李述就派武贲郎将裴仁基上奏说李浑谋反,当天就派了一千多名宿卫给李述,包围了李浑等人的家,并派左丞元文都、御史大夫裴蕴等人进行审讯。审问了好几天,也没查出李浑谋反的证据,就如实向皇帝禀报。皇帝不相信,又让李述继续严查。李述把李敏的妻子宇文氏叫到监狱里,对她说:“夫人,您是皇帝的外甥女,还怕找不到好丈夫吗?李敏、李浑,他们的名字正好应验了妖谶,国家要杀他们,已经无法挽救了。夫人应该保全自己,如果我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样你就能没事。”李敏的妻子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全听您的吩咐。”
李述说:“你就说李家谋反,李浑曾经告诉李敏说:‘你命中注定要当皇帝,现在皇上好战,劳民伤财,这也是隋朝要灭亡的时候了,我们应该一起推翻他。如果再次渡过辽河,我和你一定都会成为大将,每支军队有两万多人,加起来就有五万人了。’还要发动他们的兄弟子侄,所有内外亲属,一起招募军队。我们家子弟,一定要当主帅,分领兵马,分散在各支军队里,伺机而动,里应外合。我和你首先发动进攻,袭击皇宫大营,子弟们一起行动,杀死所有将领。一天之内,天下就能平定了。”李述口述,让李敏的妻子写成奏章,封上“上密”的字样。李述拿着奏章上奏,说:“我已经查到了李浑谋反的证据,还有李敏妻子的密奏。”皇帝看完后哭着说:“我的江山社稷差点就毁了,多亏了我的亲家公啊!”于是,李浑、李敏等家族32人全部被处死,其余不论老少,都被流放到岭南。
他老爸兄弟都挺厉害的,开皇初年,因为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战功,官位做到上柱国、黎国公。
他叫杨孝询,字孝询。他爹很厉害,是周朝的大将军。杨孝询为人沉稳,很有谋略,还读了不少书。他在北周的时候,先当纳言上士,后来又升任内史上士,还兼管吏部,因为办事能力强而闻名。建德三年,武帝去云阳宫,任命他为司卫上士,让他负责留守宫殿。后来周卫王宇文直造反,烧了肃章门,杨孝询在宫里拼命救火,所以叛军没能冲进来。皇帝听说后很高兴,就封他为仪同三司,然后又升任长安令,后来又一路升迁到英果中大夫。他多次凭借军功升官,最后被封为大将军,还被赐爵平高郡公。
高祖当丞相的时候,尉迥造反,派韦孝宽去打仗,任命杨孝询为元帅长史,对他非常信任。军队到了永桥,将领们意见不统一,杨孝询偷偷地给高祖写信,建议派重臣监督军队。高祖就派高颎去监军,军队里只有杨孝询和高颎能互相配合,其他人都不行。平定尉迥叛乱后,杨孝询被升为上柱国,改封陇西郡公,赏赐他一千匹丝绸和很多财物。
开皇元年,要引杜阳水灌溉三趾原,杨孝询负责这项工程,老百姓都因此受益。后来他又去襄州当总管,一年多后,又升任显州总管。几年后,他因为生病被召回京城,朝廷派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最后他死在家中,享年四十九岁,皇帝很长时间都为他感到惋惜。死后被追谥为襄公,他的儿子杨元方继承了他的爵位。
崇字永隆,是个很有头脑、胆子很大的人。周元年,因为他父亲的功劳,被封为乃乐县侯。当时他还很小,受封那天,亲戚朋友都来祝贺,他却一个人哭了起来。他父亲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哭。崇说:“我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贡献,年纪轻轻就当了侯爷,应该报答朝廷的恩情,却不能好好孝顺父母,所以我才悲伤啊。”他父亲听了,对他非常惊奇。
起初给他安排州主簿的职位,但他不喜欢,就推辞了,请求去做带兵的都督。后来跟着宇文护去打齐国,因为战功显著,被提升为仪同三司。接着又担任小司金大夫,负责管理军械。建德初年,升任少侍伯大夫,然后又升任少承御大夫,代理太子宫正。周武帝平定齐国后,让他参与军事谋划,因为年纪轻就授予他开府的职位,封他为襄阳县公,食邑一千户。不久又改封为广宗县公,先后担任太府中大夫、工部中大夫,最后升任右司驭。
高祖当上丞相后,崇被提升为左司武上大夫,还被授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的称号。后来又担任怀州刺史,爵位升为郡公,食邑增加到两千户。尉迥造反的时候,朝廷派使者去招降他。崇一开始想答应,但后来听说他叔父穆氏已经带着并州投降了高祖,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们全家富贵的人有几十个,国家危难之际,竟然不能出力挽救,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韦孝宽也对他有所怀疑,两人一起吃住。他哥哥询当时是元帅长史,经常劝说他,崇因此也归心了。等到打败尉迥后,他被封为大将军。平定尉迥叛乱后,他被任命为徐州总管,不久又升为上柱国。
公元583年,杨素被任命为幽州总管。当时突厥入侵边境,杨素立刻率军出击,打得他们落花流水。奚、霫、契丹这些部落都被他的勇猛吓坏了,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大隋。
后来,突厥又大举入侵,这次来势汹汹,杨素只带了三千步兵和骑兵迎战。他们打了十多天,士兵伤亡惨重,最后只能退守到砂城。突厥大军把砂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砂城本来就破破烂烂的,根本守不住,白天黑夜都要拼命打仗,而且还吃不上东西。杨素每天晚上都带兵去偷袭突厥营地,抢来一些牛羊,勉强维持军队的粮食供应。
突厥人被杨素的勇猛吓住了,不敢掉以轻心,每天半夜就列好阵势等着他。杨素的军队又饿又累,每次出击都会遭遇敌人,死伤殆尽。等到天快亮的时候,还能回到城里的士兵,也就一百多人,而且大多都伤得很重,根本没法再打了。突厥人觉得杨素肯定撑不住了,就派使者去劝降,说:“只要你投降,我们就封你做特勤!”
杨素知道自己这次肯定活不了了,就对士兵们说:“我杨素打了败仗,罪该万死,今天就用我的性命来报效国家。等你们看到我死了,就赶紧向敌人投降,找个机会逃走,努力回到家乡。如果见到皇帝,就告诉他我的想法。”说完,杨素拔出刀冲进敌阵,又杀死了两个突厥兵。突厥人乱箭射来,杨素壮烈牺牲,年仅四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豫、鄎、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谥号为“壮”。他的儿子杨敏继承了他的爵位。
李敏,字树生。他爹为国捐躯了,皇上就把他养在宫里,好长时间呢。长大后,他继承了广宗公的爵位,一开始当了个左千牛(官名)。这小子长得好看,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没有一样不会的。
开皇年间,周宣帝的女儿乐平公主,有个女儿叫娥英,长得漂亮,要选个好女婿。公主下令,让一大堆王公贵族子弟聚集到弘圣宫,每天都有上百人来应征。公主亲自躲在帷帐里,让这些公子们自己介绍情况,还要展示才艺。那些不行的,立马就被打发走了。最后,只有李敏让公主满意,两人就结了亲。李敏的婚礼规格很高,跟娶皇帝女儿一样。
后来,李敏要陪公主去参加宫廷宴会,公主对他说:“我把整个天下和皇帝都给你了,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你,我得帮你求个柱国(高官)当当。要是皇上给你官做,你可千万别谢恩。”到了皇上面前,皇上亲自弹琵琶,让李敏唱歌跳舞。皇上很高兴,问公主:“李敏现在是什么官?”公主说:“就是一个老百姓啊。”皇上就说:“现在封你做仪同(官名)。”李敏没说话。皇上又说:“你不满意?那封你做开府(官名)!”李敏还是不谢恩。皇上说:“公主对我有大恩,我怎么能在她女婿身上吝啬官职呢!现在封你做柱国!”李敏这才拜谢,高兴地又唱又跳。皇上当场就下诏书,封他为柱国,还让他继续留在宫里当侍卫。后来因为避讳(皇帝名字),改封他为经城县公,食邑一千户。
他先后担任蒲州、豳州、金州、华州、敷州刺史,但大多不去上任,常年留在京城,出入宫廷,陪皇上游玩宴乐,皇上赏赐给他的东西比那些有功的大臣还多。后来,皇上到仁寿宫,就把他任命为岐州刺史。
隋朝刚开国那会儿,杨素被任命为卫尉卿。乐平公主快要死了,临终前对隋炀帝说:“我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我不担心自己死,只是深深地怜惜她。现在我的汤沐邑,我想把它让给我的女儿杨敏。”隋炀帝答应了她的请求。最终杨敏继承了五千户的汤沐邑,还被任命为摄屯卫将军。后来杨玄感造反,守住大兴城,这都是杨敏出的主意。之后她又升任将作监,跟随隋炀帝征讨高丽,担任新城道军将,还被加封为光禄大夫。十年后,隋炀帝再次征讨辽东,派杨敏去黎阳督运军粮。
那时候有人说杨敏小名叫洪儿,“洪”字跟“洪水”一样,隋炀帝怀疑这是个不祥的预兆,曾经当面问杨敏,想让她自己了断。杨敏因此非常害怕,经常偷偷地跟金才、善衡等人私下密谈。宇文述知道了这件事,就向隋炀帝告发,结果杨敏和浑同都被杀害了,那年她才三十九岁。她的妻子宇文氏,几个月后也被赐毒酒而死。
梁睿,字恃德,是安定乌氏人。他父亲梁御是西魏的太尉。梁睿从小就沉稳聪明,品行端正。周太祖时期,因为父亲是功臣,他在宫中被抚养了好几年。后来,周太祖命令他的儿子们和梁睿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师兄弟情谊非常融洽。七岁的时候,梁睿继承了广平郡公的爵位,后来又升任仪同三司,食邑五百户。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本州的大中正。魏恭帝时期,他被加封为开府,改封为五龙郡公,被任命为渭州刺史。周闵帝受禅登基后,召他进京担任御伯。没过多久,他又被外放到中州担任刺史,镇守新安,以防备齐国。齐国军队来入侵,梁睿每次都能打败他们,周闵帝对他非常赞赏。后来,梁睿被任命为大将军,晋升为蒋国公,入朝担任司会。之后,他又跟随齐王宇文宪抵抗齐将斛律明月于洛阳,每次战斗都有功劳,被提升为小冢宰。到了周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敷州刺史、凉州和安州总管,都在当地施行了仁政,官至柱国。
话说隋文帝杨坚当政的时候,他儿子杨广当了代王,后来被封为益州总管。杨广去益州上任,走到汉川的时候,手下有个叫杨谦的竟然造反了!他带兵攻打始州,把杨广给堵住了,进退两难。 杨坚一听,赶紧任命杨广为行军元帅,让他带着于义、张威、达奚长儒、梁升、石孝义这几个大将,率领二十万步骑去讨伐杨谦。
杨谦呢,派李三王等人守着通谷,想挡住杨广的军队。结果杨广派张威去打,轻轻松松就打赢了,还抓了好几千俘虏,一路打到了龙门。 接下来,杨谦又派赵俨、秦会带着十万大军,在崄山扎营,营地绵延三十里,摆出一副要决一死战的架势。杨广可没被吓到,他命令士兵咬紧牙关,偷偷摸摸地绕过敌人,从侧翼发起攻击,四面围攻,打得杨谦措手不及,大获全胜。蜀地的老百姓都被吓坏了,杨广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猛进。
杨谦手下的将领敬豪、梁岩,一个守着剑阁,一个守着平林,一看大势已去,干脆投降了。杨谦又派高阿那肱、达奚惎带兵去攻打利州。结果还没等他们动手,就听说杨广的军队杀过来了,达奚惎赶紧分兵去守开远,想阻挡杨广的进攻。杨广一看达奚惎这架势,就对将士们说:“这小子占据了险要地势,是想拦住我们的进攻势头,咱们就来个出奇制胜,一定能打败他!” 于是他派拓拔宗攻打剑阁,派宇文敻去巴西,还派赵达的水军从嘉陵江进军。杨广自己则指挥张威、王伦、贺若震、于义、韩相贵、阿那惠等人分头攻击达奚惎,从中午打到下午,终于打败了达奚惎,达奚惎逃回了杨谦那里。
杨广一路追击,逼近成都。杨谦让达奚惎和乙弗虔死守成都城,自己带着五万精兵在城外摆开阵势,准备决战。结果杨广打得杨谦节节败退,杨谦想逃回城里,但达奚惎和乙弗虔却打开城门投降了,拒杨谦于城外。杨谦带着三十个骑兵逃跑了,结果被新都县令王宝抓住了。杨广把杨谦斩首示众,剑南地区终于平定下来了。 杨广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上柱国,还继续担任总管,并且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五千匹布,一千个奴婢,二千两黄金,三千两白银,以及一千户的食邑。
话说当时西川地区安定下来,夷族和獠族都归顺了朝廷,就只有南宁的酋长爨震,仗着地处偏远,不肯臣服。诸葛亮上书皇帝说:“我认为,远方蛮夷的治理,是帝王的责任,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是历代国家都坚持的政策。南宁州,汉朝时叫牜羊柯,近代以来,分设了兴古、云南、建宁、朱提四个郡。那里人口众多,金银财宝丰富,两条河里出产骏马和明珠,益宁地区出产盐井和犀角。晋朝太始七年,因为益州地广人稀,所以分设了宁州。到了伪梁时期,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被调去荆州参加东征,由于当时东夏地区战事阻挠,没顾得上南宁。当地土著爨瓒就趁机占据一方,朝廷勉强任命他为刺史。他的儿子爨震继承了他的位置,到现在。可是爨震对朝廷的礼仪很怠慢,贡赋也不上交,每年进贡的马匹,不过几十匹而已。南宁离益州有一千里的路程,它的北边与兴戎州接壤。听说当地百姓苦于爨震的苛政,渴望接受朝廷的统治。
恳请丞相您辅佐圣上,治理天下,光宗耀祖,造福万代,开疆拓土,正是时候。趁着平定蜀地后军队还在,不用再费力兴师动众,平定獠族之后,就顺带平定南宁。从卢州、戎州开始,军队粮草需要朝廷供应,过了那里就可以向蛮夷征税,来供养军队。可以把宁州、朱提、云南、西爨合并,设立总管州镇。估计征收这些熟知的蛮族地区的租税,足够供应城防和军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震慑蛮夷,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利于国家。关于南宁州郡县的情况和我的想法,我另有详细的奏章。以前大都督杜神敬曾经去过那里,对情况非常了解,我现在也把他派去。” 皇帝还没回复,诸葛亮又上书说:“我认为,安抚远方就能安定近处,这是历代的经验,开疆拓土是帝王的职责。南宁州,汉朝时是牜羊柯郡,土地肥沃,汉人很多,既盛产宝物,又出产好马。现在如果出兵攻取,重新设置州郡,一方面可以远扬朝廷威名,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利于国家。那里与交州、广州相邻,路程并不遥远。汉朝开辟那里,本来就是为了讨伐越人的战略。伐陈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攻取那里。”
高祖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但是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担心百姓不安,所以没有答应。后来还是派史万岁去讨伐平定了南宁,这都是诸葛亮计策的功劳。
杨素,权势滔天,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对他服服帖帖,名望极高,连高祖杨坚都对他有点忌惮。薛道衡当时在蜀地从军,有一次参加宴会,就对杨素说:“现在天下人的期望,都集中在您身上了!”然后私下里劝杨素接受皇帝的位子。杨坚听了非常高兴。等杨素接受禅让之后,杨坚对他的礼遇更加隆重了。
杨素又向杨坚献上了平定陈国的策略,杨坚很欣赏,还下诏书说:“你的英名震动天下,计谋高超,平定江南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我反复看了你的奏章好几遍,心里非常高兴。你本来就有才能,如果让你统领军队,迅速平定陈国,那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是我刚即位,政权还没完全稳定,恐怕先大动干戈,不是最好的办法。以前公孙述、隗嚣是汉朝的叛贼,光武帝还跟他们讲和,还封他们为皇帝呢!南越王尉佗刚开始也不臣服汉朝,孙皓给晋文帝的信里还口气强硬。有些人后来归顺了,有些人则被灭亡了。做皇帝要顾全大局,以安抚为主,虽然陈国还没完全臣服,但还没到需要严厉处罚的地步,所以暂时先缓一缓,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淮河以南还没平定,肯定还要用兵,如果你能率兵出征,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你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国家,不用多说什么了。”杨素于是就停止了进兵的计划。
杨素当时看到突厥势力强大,担心会成为边患,他又提出了十多条防御突厥的策略,上书奏报说:“我认为戎狄一直是边患,防范他们自古以来都很难。周朝没有好的策略,汉朝采取的是下策,因为戎狄来去无踪,像云雾一样变化莫测,强的时候就来侵犯边境,弱的时候又不能完全消灭他们,所以才这样。现在皇朝刚刚建立,天下已经统一,只有突厥还像一根刺一样扎在边境上。所以,我日夜忧虑,寝食难安。以前匈奴还没平定的时候,卫青辞去家里的官职,先零羌还在作乱的时候,赵充国还主动请求处罚自己。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代那些名将,但是我的志向却和他们一样。我仔细制定了安置北方边境城镇、烽火台,以及人员、军马、粮草、作战和防守等事宜,并附上图纸呈上,请您审阅。”杨坚看了很久,赞叹不已,并给予杨素丰厚的赏赐。
李睿觉得,自己毕竟是周朝的老臣子,在地方上久居要职,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就多次请求朝廷召他回京。后来朝廷真的把他召回京城了。皇上见到他非常高兴,还特地让他上殿,两人握着手聊了很久,气氛特别好。李睿出来后跟自己亲近的人说:“我的功劳已经立下了,现在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于是他就以生病为由告老还家,闭门不出,不跟当时的权贵们来往。皇上还赏赐给他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每次朝觐的时候,都让禁卫军抬着他的马车进宫。
李睿当初平定王谦的叛乱时,因为名气太大,担心会遭到朝廷的忌恨,所以就收受了很多贿赂,弄脏了自己的名声。因此,他的功劳簿上很多记录都不真实,到朝廷上告他冤枉的人,前后加起来有上百个。皇上就命令有关部门调查这件事,结果很多官员因此获罪。李睿吓得不轻,赶紧上表谢罪,请求朝廷让自己去大理寺当差,以示悔过。皇上安慰他,然后把他派去了。
十五年后,李睿跟随皇上到洛阳,在那里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死后被追谥为襄公。他的儿子李洋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嵩州、徐州刺史和武贲郎将。到了隋朝大业六年,朝廷又追封李睿为戴公,并让李洋继承戴公的爵位。
史书上评论说:李穆和梁睿都是周朝的功臣,隋朝高祖建立王朝初期,他们都受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所以李穆一开始就担任了太傅这样的要职,李睿最终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他们能够根据形势变化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也可以说是他们具有先见之明。但是,比起北魏时期那些忠贞刚烈的人物,比如王陵,他们就显得逊色了;跟晋朝那些忠臣,比如徐广相比,他们也终究是有些惭愧的。李穆的后代子孙特别兴盛,乘坐华丽车马的达官贵人,足足有几十个,但因为当时受到朝廷的忌恨,很快就遭到祸患,他们获得的荣华富贵并非正道而来,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