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回,字孝政,是山西运城安邑人。他特别孝顺,周武帝时期,父母去世,他就住在墓地旁边,还亲自背土堆坟。墓前长出一棵麻,足有一丈高,树干粗壮得能合抱,枝叶茂盛,一年四季常青。有一只乌鸦栖息在上面,纽回哭的时候,乌鸦也跟着悲鸣,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周武帝为他家门上立了旌表,还提拔他做了甘棠县令。他在隋文帝开皇初年去世了。
他的儿子刘士雄,从小就正直孝顺,父亲去世后,他也住在墓地旁边,亲自背土堆坟。他家院子前面有一棵槐树,以前非常茂盛,可是自从刘士雄守丧后,树就枯死了。等到守丧期满回家后,那棵死树竟然又活了!隋文帝高祖听说后,感叹父子俩太孝顺了,下诏表彰他们,还把他们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刘士俊,是徐州人。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竟然几次死去又活过来!七天七夜滴水未进,住在墓地旁边,亲自背土堆坟,还种上了松柏。就连狐狸和狼都变得温顺了,还主动给他找吃的。隋文帝高祖登基后,为他家门上立了旌表。
郎方贵,是安徽人。他从小就有志气,和堂弟郎双贵住在一起。隋文帝开皇年间,郎方贵出门办事,碰上雨天,淮河水涨,他在渡口等船过河,船夫对他发脾气,把他胳膊打断了。回家后,弟弟郎双贵着急地问他怎么回事,郎方贵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郎双贵很生气,跑到渡口把船夫打死了。渡口守卫把他抓起来送到县衙,审问后,认为郎方贵是主犯,判死刑,郎双贵是同犯,判流放。兄弟俩都争着认罪,县衙判不了,就送到了州里。兄弟俩都互相推卸责任,州里也判不了,两人竟然都想跳河自杀。州里把情况上报,皇上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就赦免了他们的罪,为他们家门上立了旌表,还赏赐他们一百匹布,后来郎方贵还做了州主簿。
翟普林,是楚丘人。他为人善良孝顺,孝敬父母的名声远扬。州里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坚决推辞,专心在家耕种,尽心侍奉父母,乡里人都称他为“楚丘先生”。后来,父母生病了,他亲自料理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七十岁高龄的父母穿衣脱衣都离不开他。隋朝大业年间,父母相继去世,翟普林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理智。他在父母墓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亲自挑土堆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穿厚实的丝棉衣物,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麻衣。他家里养着一只乌色的狗,一直陪伴着他守在墓旁,每当翟普林悲伤哭泣的时候,狗也跟着悲鸣,看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住处前面柏树上,还筑了两个喜鹊窝,喜鹊经常飞进他的屋子,非常温顺,一点也不害怕。大业年间,司隶官员巡察地方,上奏了翟普林感天动地的孝行,朝廷便提拔他做了孝阳县令。
翟普林这个人啊,是楚丘人,特别孝顺,孝敬父母的名声在当地可是出了名的。好多次州里、县里都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就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好好伺候父母,乡里人都叫他“楚丘先生”。后来他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更是寸步不离地照顾,衣食住行,样样都亲力亲为,七十岁高龄的父母穿衣服脱衣服都得他帮忙。隋朝大业年间,他父母相继去世了,他伤心欲绝,差点儿就垮了。他在父母坟边搭了个简陋的棚子住下,自己挑土垒坟,大冬天也不穿棉衣,就穿一件单薄的麻布衣服。他家里养了一条黑色的狗,一直跟着他守在坟地,只要翟普林一哭,那狗也跟着叫唤,看见的人都觉得很感动。他家门前柏树上,还有两只喜鹊在那里筑巢,经常飞到他屋里来,一点也不怕人。后来,隋朝的官员巡查的时候,知道了翟普林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就破格提拔他做了孝阳县令。
李德饶,是赵郡柏人县人。他爷爷李彻,是魏朝的尚书右丞。他爸爸李纯,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做过介州长史。李德饶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年轻的时候,他当上了校书郎,还在内史省当差,参与处理文书。后来升迁为监察御史,秉公执法,即使是达官贵人的亲戚犯了错,他也敢于纠正。隋炀帝大业三年,他又升任司隶从事,经常到各地巡视,为冤枉的人平反昭雪,表彰那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虽然官职不算很高,但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在当时非常受人尊重,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有名的贤才。他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他整天不吃东西,十天半个月都不换衣服。父母去世后,他更是五天滴水未进,悲痛欲绝,吐了好几升血。送葬那天,正值仲冬大雪,路程有四十多里,他穿着粗麻孝服,光着脚,哭喊着几乎要晕过去。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后来,他家院子里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还有喜鹊在屋檐下筑巢。纳言杨达巡视河北时,特意去他家慰问,并且把李德饶住的村子改名为“孝敬村”,乡里改名为“和顺里”。后来,他被任命为金河县令,还没上任,就碰上群盗四起,贼首格谦、孙宣雅等十几个头目,带着大批人马聚集在渤海地区。朝廷下令允许他们投降,但格谦等人害怕不敢投降,听说李德饶为人正直,信誉很好,就派人上奏朝廷说:“如果派李德饶来,我们就会一起投降。”皇帝就派李德饶去渤海劝降那些贼寇。李德饶走到冠氏县的时候,正好遇到别的盗贼攻陷了县城,结果李德饶不幸遇害了。
他弟弟李德佋,为人诚实守信。隋炀帝大业末年,他担任离石郡的司法书佐,太守杨子崇非常器重他。后来义军起义,杨子崇被杀害,尸体被丢弃在城下,李德佋悲痛地哭祭,然后把杨子崇的尸体埋葬了。到了介休,他找到了义军,请求为杨子崇举行正式的葬礼。大将军非常赞赏他的行为,于是追赠杨子崇官职,并让李德佋当使者,去离石为杨子崇办理丧事。
华秋,是汲郡临河县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从小就特别孝顺母亲,出了名。家里很穷,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和母亲。他母亲生病的时候,华秋憔悴得不成样子,头发胡子都乱糟糟的,整个州里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等母亲去世后,他干脆就不梳头洗脸了,头发都掉光了。他在母亲墓旁搭了个小棚子住下,亲自扛土堆坟,有人想帮他,他都跪下谢绝了。隋朝大业年间,政府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抓狐皮。有一只兔子,被人追赶,跑进了华秋的棚子,躲在他膝盖底下。猎人来到棚子,看到这一幕,觉得很奇怪,就放过了兔子。从那以后,这只兔子就经常在棚子里过夜,跟华秋很亲近。当地官府很欣赏华秋的孝心,都上报朝廷。隋炀帝还派人来慰问他,并表彰了他的家门。后来,当地起了很多盗匪,经常在华秋的棚子附近出没,他们都会互相告诫说:“别去招惹这个孝子!”因此,很多乡亲都靠华秋才得以保全性命。
徐孝肃,也是汲郡人。他家族好几千户人家,大多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只有徐孝肃为人俭朴,以孝顺父母闻名。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不认识父亲长什么样,长大后,他问母亲父亲的样子,然后请画家画了一幅画像,建了个小庙供奉起来,定期去祭拜。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没见过他发过一次脾气。等母亲年老生病后,徐孝肃亲自照顾,细心照料,忧心忡忡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悲伤。母亲去世后,徐孝肃吃素喝水,冬天只穿一件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亲自扛土堆祖父母和父母的坟,在墓地旁边住了四十年,披头散发,赤脚走路,最后就那样去世了。
他弟弟徐德备,聪明伶俐,通晓五经,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徐德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墓旁搭棚居住,他们一家世代孝顺,真是令人敬佩啊!
史书上说啊,以前推行孝敬的道理,那得靠王公大臣们来推广才行。可是到了近代,这孝悌之情啊,更多的是在普通老百姓家里体现出来的。像彦师和道赜这些人物,有的家里世代都是高官,有的自己发誓要为国家效力,结果呢,却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虽然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先王的制度,但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仁义的一面啊。
郎贵兄弟俩,为了救弟弟,自己差点死了,却保全了弟弟的性命;田翼夫妇,一起为国捐躯,留下了好名声。德饶以他的仁义感化了一群强盗,德佋以他的义气感动了兴王,这些也都值得称赞啊!纽回、刘俊这些人,翟林、华秋这些家伙,有的家里庭院里花草树木长得特别茂盛,有的家里坟墓周围的飞禽走兽都特别温顺,这不正说明了他们孝悌之情深厚,感动了天地神明吗!
田翼这个人,不知道是哪里人。他特别孝顺,孝敬母亲的名声远扬。他后母卧病一年多,田翼亲自更换床铺,保持干爽,母亲吃饭他就吃,母亲不吃,他也不吃。后来母亲得了暴痢,田翼以为是中毒了,竟然亲自尝了尝恶心的食物。等母亲去世后,田翼悲痛欲绝,当场昏死过去,他的妻子也因悲痛过度而死,乡里人一起厚葬了他们。
纽回,字孝政,是河东安邑人。他非常孝顺,周武帝成王时期,父母去世,他在墓旁搭了棚子守孝,还亲自挑土堆坟。棚子前面长出了一棵麻,足有一丈高,围起来能合抱,枝叶茂盛,冬夏常青。有一只乌鸦栖息在上面,纽回哭出声来,乌鸦也悲鸣,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周武帝为他家门上题字表彰,还提拔他做了甘棠县令。开皇初年去世。
子士雄,年轻时就正直孝顺,父亲去世后,也在墓旁搭棚子守孝,亲自挑土堆坟。他家院子前有一棵槐树,以前非常茂盛,等子士雄守孝期间,树竟然枯死了。守孝期满回家后,枯死的树竟然又活了。高祖听说后,感叹父子俩极其孝顺,下诏表彰他们,还把他们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刘士俊,是彭城人。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竟然几次死去又活过来。七天不吃不喝,住在墓旁守孝,亲自挑土堆坟,还种上了松柏。狐狸和狼都不敢来骚扰,反而给他送吃的。高祖登基后,为他家门上题字表彰。
郎方贵,是淮南人。他从小就有志气,和他的堂弟郎双贵住在一起。开皇年间,郎方贵出门办事,遇上大雨,淮水暴涨,他在渡口等船过河,船夫生气了,把他胳膊打断了。回家后,他弟弟郎双贵很吃惊地问他怎么回事,郎方贵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郎双贵很生气,跑到渡口把船夫打死了。渡口守卫把他抓起来送到了县衙,审问后,认定郎方贵是主谋,判处死刑,郎双贵是同犯,判处流放。兄弟俩都争着认罪,县衙没办法判决,就送到了州里。兄弟俩都坚持认罪,州里也无法裁决,兄弟俩都想要跳水自杀。州里把情况上报,皇上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就赦免了他们的罪,为他们家门上题字表彰,还赏赐了他们一百匹布,后来郎方贵做了州主簿。
翟普林,是楚丘人。他为人善良孝顺,孝敬父母的名声远播。州郡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坚决推辞,一心在家耕田侍奉双亲,乡里人都称他为“楚丘先生”。后来,父母亲生病了,他亲自料理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七十岁高龄的父母穿衣都离不开他。隋朝大业初年,父母双亲相继去世,翟普林悲痛欲绝,几乎要崩溃了。他在父母墓旁搭了个简陋的窝棚,亲自挑土堆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穿厚实的丝棉衣物,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麻衣。他家里养着一只乌色的狗,一直陪伴在他父母的墓旁,每当翟普林悲伤哭泣的时候,那狗也跟着悲鸣,看到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和感动。他家门前柏树上还筑有两个喜鹊窝,那些喜鹊经常飞进他的窝棚里,非常温顺,一点也不害怕。大业年间,司隶官员巡察地方,上奏了翟普林的孝行,朝廷便提拔他做了孝阳县令。
就这样,翟普林这位以孝闻名的“楚丘先生”,最终还是被朝廷任命为官,也算是对他孝心的肯定和褒奖。他与乌犬、喜鹊的故事,更增添了他孝行感人的色彩,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李德饶,是赵郡柏人县人。他爷爷李彻,是魏朝的尚书右丞;他爸爸李纯,在隋朝开皇年间做过介州长史。李德饶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家族里的人都非常尊敬他。年轻的时候,他当上了校书郎,还兼任内史省的直省官,参与处理文书事务。后来升迁为监察御史,秉公办事,敢于纠正权贵们的错误。隋炀帝大业三年,他又升任司隶从事,经常到各地巡视,为冤枉的人平反昭雪,表彰孝顺和友爱的人。虽然官位不是很高,但他高尚的品德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扬,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有名望的才俊。他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他常常一整天不吃东西,十天半个月不脱衣服侍奉。父母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五天滴水未进,哭到吐了好几升血。
送葬那天,正值仲冬,地上积着厚厚的雪,他赤脚穿着孝服,走了四十多里路,一边走一边哭喊,几乎晕过去。参加葬礼的人有一千多,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流泪的。后来,他家院子里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还有喜鹊在屋檐下筑巢。当时负责巡视河北的纳言杨达,特意去他家慰问,并且把李德饶住的村子改名叫“孝敬村”,村里的里名改叫“和顺里”。后来,李德饶被任命为金河县令,还没上任,就碰上了群盗四起。贼首格谦、孙宣雅等十多个人,聚集在渤海地区作乱。朝廷当时下令允许他们投降,但格谦等人害怕不敢投降,听说李德饶为人正直,信誉很好,就派人上奏朝廷说:“如果派李德饶来,我们就会一起投降。”皇帝就派李德饶去渤海劝降那些贼人。
李德饶走到冠县的时候,正好碰上别的盗贼攻破了县城,结果李德饶不幸遇害了。他的弟弟李德佋,为人重信守诺。隋朝大业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担任离石郡的司法书佐,太守杨子崇非常器重他。义军起事后,杨子崇被害,尸体被丢弃在城下,李德佋悲痛地哭祭,然后收殓安葬了他。到了介休,他就去拜见义军首领,请求为杨子崇办理后事。义军的大将军非常赞赏他,于是追赠杨子崇官职,并让李德佋当使者,去离石为杨子崇办理丧事。
华秋,是汲郡临河县人。小时候就没了爸爸,他特别孝顺妈妈,出了名。家里穷,靠给人打工养活自己。他妈妈生病了,华秋愁得脸色都变了,头发胡子也乱糟糟的,整个州的人都觉得他可怜。等他妈妈去世后,他干脆就不梳头洗脸了,头发都掉光了。他在妈妈坟边搭了个窝棚,自己一点点把坟堆起来,有人想帮他,他都跪下谢绝了。大业年间,开始征收狐皮,郡县里大规模捕猎。有一只兔子,被人追赶,跑进了华秋的窝棚,躲在他膝盖底下。猎人来到窝棚,看到这情景,就让兔子跑了。从那以后,这只兔子就经常在窝棚里过夜,跟华秋很亲近。郡县里的人都赞扬他的孝心,都上报了朝廷。隋炀帝还派人来慰问他,并且表彰了他的家门。后来,土匪四起,经常在华秋的窝棚附近出没,他们互相告诫说:“别惹这个孝子!”乡里好多人因此都得救了。
徐孝肃,也是汲郡人。他家族好几千户人家,大多都讲究排场,爱显摆,就只有徐孝肃为人节俭,孝顺父母,出了名。他从小就没了爸爸,不认识他爸爸长什么样,长大后,他就问妈妈他爸爸的样子,然后请画家画了一幅画像,盖了座庙供奉起来,定期去祭拜。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没见过他生气发怒。他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徐孝肃亲自照顾,又是愁又是累的,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同情他。他母亲去世后,徐孝肃吃素喝水,大冬天只穿一件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祖父母、父母的坟墓都是他一土一土背土堆起来的,他在坟地边住了四十多年,头发披散着,光着脚,最后就那样去世了。
他弟弟徐德备,聪明伶俐,通晓五经,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徐德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坟边搭了棚子守灵,他们家世代孝顺,真是了不起。
史书上这么说:以前啊,推崇敬爱长辈的道理,往往得靠王公贵族来推广;而近些年来,强调孝顺友爱的感情,更多的是在普通老百姓家里体现。像彦师和道赜这样的人,有的家里世代都是高官显贵,有的自己发誓要为国家效力,结果却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虽然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先王的制度,但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出他们的仁义之心啊。
郎贵兄弟俩,为了救对方而牺牲自己,最终都保全了性命;田翼夫妇,双双殉情而名垂青史。德饶以仁义感化了山贼,德佋以义举感动了兴王,这些也都是值得称赞的。纽回、刘俊这些人,翟林、华秋这些家伙,有的家里庭院里花草树木长得特别茂盛,有的坟墓周围的飞禽走兽都特别温顺,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孝悌之至,感动了天地神明吗?
郭俊,字弘乂,是山西文水人。他家和睦得很,七代人住在一起,狗猪一起吃奶,乌鸦喜鹊都一起筑巢,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孝义感召来的祥瑞。州县把这事儿上报朝廷,皇上就派平昌公宇文弼去他家慰问。 负责监察的官员柳彧巡视河北的时候,还特意去他家门口表彰一番呢。汉王谅当了并州总管,听说这事儿后,非常赞赏,还赏赐了郭俊兄弟二十多人,每人一件衣服。
田翼,具体是哪儿人不知道。他特别孝顺,孝敬母亲的名声远扬。他后妈卧病一年多,田翼亲自更换床铺,保持干爽,母亲吃饭他就吃,母亲不吃他就也不吃。后来他母亲得了严重的痢疾,田翼以为是食物中毒,竟然亲自尝了尝那些东西。等母亲去世后,田翼悲痛欲绝,当场昏死过去,他媳妇也因为悲痛过度去世了,乡里人一起把他俩厚葬了。
纽回,字孝政,是山西河东安邑人。他特别孝顺,在北周武成帝在位的时候,父母去世,他就住在墓地旁边,亲自挑土堆坟。坟前长出一棵麻,足有一丈高,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冬天夏天都绿油油的。有只乌鸦在上面做窝,纽回哭的时候,乌鸦也跟着悲鸣,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周武帝表彰了他的家门,还提拔他做了甘棠县令。开皇初年去世了。
他儿子子士雄,从小就正直孝顺,父亲去世后,也住在墓地旁边,亲自挑土堆坟。他家院子前面有一棵槐树,以前长得特别茂盛,子士雄守孝期间,树竟然枯死了。守孝期满回家后,那棵死树竟然又活了!高祖皇帝听说后,感叹父子俩的孝心,下诏表彰他们,还把他们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刘士俊,是徐州彭城人。他特别孝顺,母亲去世后,竟然好几次昏死过去又活过来。七天不吃不喝,住在墓地旁边,亲自挑土堆坟,还种了很多松柏树。就连狐狸野狼都被他感动了,还会给他送吃的。高祖皇帝登基后,也表彰了他的家门。
郎方贵,淮南人,从小就有志气,和堂弟双贵住在一起。隋文帝开皇年间,方贵出门赶上雨,淮河水涨,在渡口等船过河,船夫对他发脾气,把他胳膊打折了。回到家,双贵着急地问怎么回事,方贵把事情详细说了。双贵很生气,跑到渡口打死了那个船夫。渡口守卫把他们抓到县衙,审问后认为方贵是主谋,该判死刑,双贵是帮凶,该流放。兄弟俩都争着说自己是主谋,该受重罚,县衙判不了,就报到州里。兄弟俩都认罪,州里也拿不定主意,两个人都想跳河自杀。州里把情况上报朝廷,皇上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就特赦了他们,表彰他们的家门,赏赐他们一百匹布,后来方贵当上了州主簿。
翟普林,楚丘人,为人仁义孝顺,孝敬父母的名声远扬。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坚决推辞,自己耕田养活父母,乡邻都称他为“楚丘先生”。后来父母生病,他亲自照顾,七十年没脱过衣服。隋炀帝大业初年,父母双亡,他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理智。他在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自己挑土堆坟,冬天也不穿棉衣,只穿单薄的麻衣。家里有一条乌狗,一直跟着他在墓地,只要翟普林悲伤哭泣,狗也跟着悲鸣,看到的人都感叹不已。他家门前柏树上有两只喜鹊筑巢,经常飞进他的棚子,很温顺,一点也不害怕。大业年间,司隶巡察官察访到他的孝行,上奏朝廷,于是朝廷提拔他做了孝阳县令。
李德饶,是赵郡柏人县人。他爷爷李彻,是魏朝的尚书右丞;他爸爸李纯,在隋朝开皇年间做过介州长史。李德饶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大家都特别尊敬他。年轻的时候,他当上了校书郎,还在内史省做官,参与处理文书。后来升迁为监察御史,秉公办事,即使是达官贵人的亲戚犯了错,他也敢于纠正。隋朝大业三年,他又升任司隶从事,经常到各地巡查,为冤枉的人平反昭雪,表彰那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虽然官职不算很高,但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在当时非常受人尊重。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有名望的贤才。他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他常常整天不吃东西,十天半个月都不脱衣服。父母去世后,他守孝期间,五天滴水未进,悲伤过度,吐了好几升血。送葬那天,正赶上仲冬下大雪,路程有四十多里,他穿着粗麻孝服,光着脚,一路哭喊着,几乎要晕过去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后来,他家院子里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还有喜鹊在他家屋檐下筑巢。纳言杨达巡视河北时,特意去他家慰问,并且把李德饶居住的村子改名为“孝敬村”,乡里改名为“和顺里”。后来,他被任命为金河县令,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碰上群盗四起,贼首格谦、孙宣雅等十多个盗匪头目,聚集在渤海地区作乱。朝廷下令招安这些盗匪,格谦他们害怕不敢投降,听说李德饶为人诚实可靠,名声远播,就派人上奏朝廷说:“如果派李德饶来,我们就会一起投降。”皇帝就派李德饶去渤海劝降这些盗匪。李德饶走到冠县的时候,正好遇到其他盗匪攻陷了县城,结果李德饶不幸被害。
他弟弟李德佋,为人重信守诺。隋朝大业年间,他在离石郡做司法书佐,太守杨子崇非常器重他。后来义军起事,杨子崇被害,尸体被丢弃在城下,李德佋悲痛地哭祭,然后收敛安葬了他。到了介休,他找到了义军,请求为杨子崇办理丧事。大将军非常赞赏他,于是追赠杨子崇官职,并任命李德佋为使者,去离石为杨子崇办理丧葬事宜。
华秋,是汲郡临河县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一直很孝顺地侍奉母亲,孝名远扬。家里很穷,他靠打零工养活自己。他母亲生病的时候,华秋憔悴不堪,头发胡子都变了样,整个州里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等母亲去世后,他干脆就不梳头洗脸了,头发都掉光了。他在母亲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自己动手把坟堆垒起来,有人想帮忙,华秋就拜谢拒绝。大业年间,朝廷下令搜捕狐皮,郡县里大规模狩猎。有一只兔子,被人追赶,跑进了华秋的棚子,躲在了他膝下。猎人来到棚子,看到这种情况,就惊讶地放过了它。从那以后,这只兔子每天晚上都来棚子里住,跟华秋很亲近。郡县官吏都赞扬他的孝心,上报朝廷。隋炀帝还派人来慰问他,并表彰了他的家门。后来,盗贼四起,经常在华秋的棚子附近出没,他们都会互相警告:“别去招惹这个孝子!”很多乡亲都因为华秋而免遭了灾难。
徐孝肃,也是汲郡人。他家族几千户人家,大多都以奢华享乐为荣,只有徐孝肃为人俭朴,以孝顺父母著称。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家族里每当发生争执,大家都会请他来评理,被他批评的人,没有一个不认错退让的。徐孝肃很小就没了父亲,不认识父亲长什么样,长大后,他就问母亲父亲的样子,然后请画家画了父亲的画像,建了个小庙供奉起来,定期去祭拜。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从未见过他发过脾气。等母亲年老生病,徐孝肃亲自照顾,饮食起居都非常细心,操劳了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悲伤。母亲去世后,徐孝肃吃素喝水,即使是大冬天也只穿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亲手为祖父母、父母垒坟,在墓旁住了四十多年,披头散发,赤脚走路,最后就那样去世了。
他的弟弟徐德备,聪明伶俐,通晓五经,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徐德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墓旁守孝,他们家族世代以孝闻名。
史书上这么说:以前啊,推行孝敬的道理,往往需要依靠王公大臣来推广。而近些年来,讲究孝悌之情,更多的是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像彦师和道赜这样的人,有的家里世代都是高官,有的自己发誓要为国家效忠,结果却因为尽孝而家破人亡。虽然这违背了古代帝王的制度,但也能看出他们的孝心啊!
郎贵兄弟俩,为了保护彼此,都差点死了,结果都活下来了;田翼夫妇,一起为父母守丧,最后都留下了好名声。德饶的仁慈感动了山贼,德佋的义气感动了兴王,这些也都很值得称赞。纽回、刘俊这些人,还有翟林、华秋之类,他们的家里,有的长满了茂盛的草木,有的走兽飞禽都变得温顺。这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孝悌至深,感动了天地神明,怎么可能发生呢?
杨庆,字伯悦,是河北河间人。他爷爷和爸爸,都因为孝顺出名。杨庆长得好看,性格又聪明伶俐。十六岁的时候,齐国子博士徐遵明见到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长大后,杨庆读了不少书。二十五岁那年,郡里举荐他为孝廉,但他因为侍奉母亲而没有去赴任。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七十年都没解开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还亲自挑土堆坟。齐文宣帝表彰了他家门,赏赐了他三十匹布、十屯棉花和五十石粮食。高祖皇帝登基后,多次赏赐他,提拔他做了仪同三司,又调任他为平阳太守。他八十五岁在家去世。
郭俊,字弘乂,是山西太原文水人。他家和睦相处,七代人住在一起,狗猪同吃奶,乌鸦喜鹊都在一起筑巢,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孝义感召来的祥瑞。州县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派平昌公宇文弼到他家慰问。治书御史柳彧巡视河北时,也表彰了他家门。汉王谅担任并州总管时,听说这件事后非常赞赏,赏赐了他和兄弟二十多人每人一套衣服。
田翼,具体是哪里人不知道。他特别孝顺,因为孝敬母亲而名扬乡里。他后母卧病一年多,田翼亲自更换干湿衣物,母亲吃饭他就吃,母亲不吃他就也不吃。母亲突然得了暴痢,田翼以为是食物中毒,竟然亲自尝了尝那些东西。母亲去世后,田翼痛哭一场后就死了,他妻子也因悲痛过度而死,乡亲们厚葬了他们夫妻俩。
纽回,字孝政,是山西河东安邑人。他非常孝顺,北周武成帝在位的时候,他的父母去世,他就在墓旁搭棚居住,亲自挑土堆坟。坟前长出一株麻,高一丈多,围起来像个拱门,枝叶茂盛,冬天夏天都常绿。有一只乌鸦栖息在上面,纽回大声哭泣,乌鸦也悲鸣,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周武帝表彰了他家门,提拔他做了甘棠县令。隋文帝开皇年间去世了。
子士雄从小就为人正直孝顺,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搭了简易的住所,还亲自搬土堆坟。他家院子前有一棵槐树,以前长得非常茂盛,可自从子士雄守丧后,树竟然枯死了。等到守丧期满,他回到家中,那棵枯死的树竟然又活过来了!高祖皇帝听说后,赞叹他们父子至孝,下诏表彰他们,并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刘士俊是彭城人,为人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好几次都昏厥过去,又醒过来。七天七夜滴水未进,住在母亲墓旁,亲自搬土堆坟,还种上了松柏树。就连狐狸和狼都变得温顺,还会主动给他送吃的。高祖皇帝登基后,特地表彰了他的家门。
郎方贵是淮南人,从小就有志气,和他的从父弟郎双贵住在一起。开皇年间,郎方贵外出时遇到下雨,淮河水暴涨,他在渡口等船过河,船夫对他很生气,把他胳膊打折了。回到家后,弟弟郎双贵着急地问他怎么回事,郎方贵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郎双贵非常生气,跑到渡口把船夫打死了。渡口守卫把他们抓到县衙,审问后,认定郎方贵是主犯,判处死刑,郎双贵是从犯,判处流放。兄弟俩都争着认罪,县衙无法判决,只好上报州府。兄弟俩仍然坚持要承担责任,州府也无法裁决。他们甚至想要跳河自杀。州府把事情上报朝廷,皇上听说后很感动,特赦了他们的罪,表彰了他们的家门,还赏赐他们一百匹布,后来郎方贵还当上了州主簿。
翟普林是楚丘人,为人仁慈孝顺,侍奉父母非常孝顺,远近闻名。州郡多次征召他去做官,都被他推辞了,他只安心耕种,侍奉父母。乡邻们都称他为“楚丘先生”。后来父母生病,他亲自照顾,昼夜不离,七十年都不脱衣裳。大业初期,父母相继去世,他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理智。他在墓旁搭了简易的住所,亲自搬土堆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穿丝绸棉衣,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麻衣。他家养的一条乌狗,一直跟着他守在墓地,每当翟普林悲伤哭泣,狗也跟着悲鸣,看到的人都感叹不已。他家门前柏树上有两只喜鹊筑巢,它们经常飞进他的屋子,非常温顺,一点也不害怕。大业年间,司隶巡察官上奏了他的孝行,皇上任命他为孝阳令。
李德饶,是赵郡柏人县人。他爷爷李彻,是魏朝的尚书右丞;他爸爸李纯,在隋朝开皇年间做过介州长史。李德饶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家族里的人都非常尊敬他。年轻的时候,他当上了校书郎,还在内史省当差,参与处理文书。后来升任监察御史,秉公办事,即使是达官贵人的亲戚犯了错,他也敢于纠正。隋朝大业三年,他升迁为司隶从事,经常到各地巡查,为百姓伸冤,表彰那些孝顺和友爱的人。虽然官职不算很高,但是他的德行在当时非常受人敬重,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有名望的贤才。他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他常常整天不吃东西,十天半个月不脱衣服。父母去世后,他守孝期间五天滴水未进,悲伤过度,吐了好几升血。送葬那天,正值仲冬大雪,他光着脚穿着孝服走了四十多里路,哭喊着几乎晕过去。参加葬礼的人有一千多,没有一个人不流泪的。后来,他家院子里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还有喜鹊在他家屋檐下筑巢。
当时纳言杨达巡视河北,到他家去慰问,并且把李德饶住的村子改名为“孝敬村”,乡里改名为“和顺里”。后来,李德饶被任命为金河县令,还没上任,就碰上群盗四起。贼首格谦、孙宣雅等十多个头目,聚集在渤海地区。朝廷当时下令允许他们投降,但是格谦他们害怕不敢投降,听说李德饶为人正直信义,就派使者上奏朝廷说:“如果派李德饶来,我们就会一起投降。”皇帝就派李德饶去渤海劝降那些贼人。李德饶走到冠县的时候,正好碰上其他的盗贼攻破了县城,结果李德饶不幸被害了。
他弟弟李德佋,为人重信守诺。隋朝大业年间,他在离石郡当司法书佐,太守杨子崇非常器重他。后来义军起义,杨子崇被害,尸体被丢弃在城下,李德佋痛哭流涕,把杨子崇的尸体收殓埋葬。到了介休,他找到了义军,请求为杨子崇办理后事。大将军非常赞赏他,于是追赠杨子崇官职,并让李德佋当使者,回离石为杨子崇办理丧事。
华秋,是汲郡临河县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父亲,一直很孝顺地侍奉母亲,孝名远扬。家里很穷,他靠打零工养活自己。他母亲生病的时候,华秋憔悴得不成样子,头发胡子都变了样,整个州里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等母亲去世后,他干脆就不梳洗打扮了,头发都掉光了。他在母亲墓旁搭了个棚子住下,自己动手把坟堆起来,有人想帮他,他都跪下谢绝了。大业年间,朝廷下令搜集狐皮,郡县里大规模狩猎。有一只兔子,被人追赶,跑进了华秋的棚子,躲在了他膝下。猎人来到棚子,看到这一幕,就惊讶地放过了它。从那以后,这只兔子经常在棚子里过夜,跟华秋很亲近。郡县里的人都赞扬他的孝心,都把这事上报朝廷。隋炀帝还派人来慰问他,并表彰了他的家门。后来,土匪四起,经常在华秋的棚子附近出没,他们都会互相告诫说:“别去招惹这个孝子!”乡里很多人都因为华秋而免遭了灾祸。
徐孝肃,也是汲郡人。他家族几千户人家,大多都以奢侈豪华为荣,只有徐孝肃为人俭朴,以孝顺父母闻名。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不认识父亲长什么样,长大后,他就问母亲父亲的样子,然后请来画师,画下父亲的画像,为他建庙供奉,定期祭拜。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没见过他发过脾气。母亲年老生病时,徐孝肃亲自照顾,衣食住行都亲力亲为,操劳了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悲伤。母亲去世后,徐孝肃吃素喝水,即使是大冬天也只穿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为祖父母、父母都亲自堆坟,在墓地旁住了四十多年,披头散发,赤脚走路,最后就那样去世了。
他的弟弟徐德备,聪明伶俐,通晓五经,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徐德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墓旁守灵,他们家族世代以孝闻名。
史书上说啊,以前啊,推行孝敬的道理,那得靠王公大臣来推广才行。而近些年来,讲孝悌之情,反倒是穷苦人家做得更多。像彦师和道赜这些人,有的家里世代都是高官显贵,有的自己发誓要为国家效力,结果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甚至死无葬身之地。虽然这违背了古代圣王的规矩,但也能看出他们仁义之心啊。
郎贵兄弟俩,为了救对方,差点都死了,结果都活下来了;田翼夫妻俩,一起为国捐躯,留下了好名声。德饶以仁义之心感化了山贼,德佋以义举感动了起义的国王,这些也都很值得称赞。纽回、刘俊这些人,还有翟林、华秋之辈,他们的家里,要么长满了茂盛的草木,要么有飞禽走兽在他们家附近亲近他们,这不正说明了他们孝悌之情感动了天地神明吗?
王颁,字景彦,是太原祁县人。他爷爷王神念,是梁朝的左卫将军;他爸爸王僧辩,当过太尉。王颁从小就长得英俊潇洒,又文武双全,很有本事。他爸爸平定侯景叛乱的时候,把他留在荆州当人质。后来元帝被周朝军队攻陷,王颁就进了关中。听说他爸爸被陈武帝杀了,他痛哭得昏过去,好一会儿才醒过来,哭个不停,瘦得皮包骨头。等守孝期满后,他一直穿着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睡在稻草上。
周明帝很欣赏他,召他来当左侍上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到汉中太守,又当上了仪同三司。开皇初年,因为平定蛮族有功,被加封为开府,封蛇丘县公。他还献上了攻打陈朝的计策,皇帝看了很重视,召见他,听完他的计策后,皇帝感动得流泪,脸色都变了。后来大举伐陈,王颁主动请缨出战,带领几百人马,跟随韩擒年夜间渡河。战斗中他受了伤,担心自己没法再打了,又悲又气,哭哭啼啼的。半夜睡着了,梦见有人给他药,醒来后伤口就不疼了,当时的人都说是他孝心感天。
陈朝灭亡后,王颁秘密召集他父亲生前的手下,找到了上千人,对着他们哭诉。其中有个壮士问他:“郎君你攻破陈国,灭了他们的国家,报仇雪恨了,为什么还这么悲伤?是不是因为你父亲死得太早,你没法亲手杀了他?不如咱们掘开他的坟墓,烧了他的棺材和骨头,也算是尽孝了!”王颁磕头谢罪,额头都磕破了,流血了,回答说:“他当过皇帝,坟墓很大,恐怕一夜之间挖不开,找不到他的尸体,等到了天亮,事情就败露了,那怎么办呢?”那些人就说,咱们准备好工具,一起动手!于是他们夜里挖开了陈武帝的坟墓,打开棺材一看,陈武帝的胡须一根都没掉,根根都长在骨头上。王颁于是烧了陈武帝的骨头,把骨灰用水冲了喝下去。然后,他把自己捆起来,向晋王认罪。晋王把这事儿禀报给了高祖皇帝,高祖说:“朕是凭正义平定陈朝的,王颁所做也是孝义之举,朕怎么能惩罚他呢!”于是就放过了他。有关部门记录了他的战功,准备给他加封柱国,赏赐他五千匹布,但他坚决拒绝了,说:“臣是仗着国家威势,才报了仇雪了恨,我的出发点是个人私情,并非为国效力,不敢接受这样的官职和赏赐。”高祖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他被任命为代州刺史,政绩很好。母亲去世后,他辞去了官职。后来又当了齐州刺史,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二岁。他的弟弟王頍,事迹记载在《文学传》里。
杨庆,字伯悦,是河北河间人。他爷爷杨玄和爸爸杨刚,都因为孝顺出名。杨庆长得好看,性格聪明伶俐。十六岁的时候,齐国子博士徐遵明见到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长大后,杨庆读了不少书。二十五岁那年,郡里要推举孝廉,但他因为要侍奉母亲而没去。他母亲生病,七十年里杨庆都没解开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瘦得像根骨头,亲自背土堆坟。齐文宣帝表彰了他家,赏赐了他三十匹布、十屯棉花和五十石粮食。高祖皇帝登基后,多次赏赐他,提拔他做了仪同三司,又调他去平阳做太守。他八十五岁在家去世。
郭俊,字弘乂,是山西太原文水人。他家和睦融洽,七代人住在一起,狗猪一起吃奶,乌鸦喜鹊都在一起筑巢,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孝义感动的结果。州县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上派平昌公宇文弼去他家慰问。治书御史柳彧巡视河北时,也表彰了他家。汉王谅担任并州总管时,听说后非常赞赏,赏赐了他和兄弟二十多人每人一套衣服。
田翼,不知道是哪里人。他特别孝顺,以孝顺母亲闻名。他继母卧病一年多,田翼亲自更换干湿衣物,母亲吃饭他就吃,母亲不吃他就也不吃。母亲得了暴痢,田翼以为是中毒了,就亲自尝了尝恶心的东西。母亲去世后,田翼悲痛过度昏死过去,他妻子也因悲痛过度而死,乡亲们一起厚葬了他们夫妻。
纽回,字孝政,是山西河东安邑人。他非常孝顺,周武成帝在位期间,父母去世后,他住在墓旁,亲自背土堆坟。坟前长出一株麻,高一丈多,围起来正好能合抱,枝叶茂盛,冬夏常青。有乌鸦栖息在上面,纽回大声哭泣,乌鸦也悲鸣,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周武帝表彰了他家,提拔他做了甘棠县令。开皇初年去世了。
子士雄这个人啊,从小就为人正直,孝顺兄弟姐妹。他父亲去世后,就在墓地旁边搭了个棚子住下,还亲自搬土堆坟。他家院子前面有一棵槐树,以前长得特别茂盛,可自从子士雄守丧后,这树竟然枯死了。等他守丧期满回家后,那棵枯死的树居然又活过来了!高祖皇帝听说这事儿后,感叹他们父子俩孝心感天动地,就下诏表彰他们,还把他们家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刘士俊,是彭城人。他特别孝顺,他母亲去世后,他好几次都悲伤过度昏死过去,然后又醒过来。他七天七夜滴水未进,住在母亲墓旁,亲自搬土堆坟,还种了一排松柏树。就连狐狸和狼都好像被他的孝心感动了,主动给他送吃的。高祖皇帝登基后,特地表彰了他家。
郎方贵,是淮南人。他从小就有志气,和他的堂弟双贵住在一起。开皇年间,方贵出门办事,碰上大雨,淮河水涨,他到渡口乘船过河,船家却对他发脾气,还打了方贵,把他胳膊打断了。回到家,双贵着急地问他怎么回事,方贵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双贵一听就火了,跑到渡口把船家打死了。渡口守卫把双贵抓起来送到县衙,县衙审问后,认为方贵是主谋,该判死刑,双贵是帮凶,该判流放。兄弟俩却都争着认罪,说是自己该判重刑。县衙没办法判决,就报到州里。州里也判不了,兄弟俩还吵着要跳河自杀。州里把情况上报朝廷,皇上听说后觉得很奇怪,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表彰了他们家,还赏赐了他们一百匹布,后来方贵还当上了州主簿。
翟普林,是楚丘人。他为人仁慈孝顺,孝敬父母的名声远扬。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推辞了,他只安心在家耕田侍奉父母。乡里人都称他为“楚丘先生”。后来父母生病了,他亲自照顾,衣不解带地侍奉了七十天。大业初期,父母双亡,他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理智。他在父母墓旁搭棚居住,亲自搬土堆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穿厚实的衣服,只穿一件单薄的麻衣。他家养的一条乌黑的小狗,也跟着他守在墓地,每当翟普林悲伤哭泣的时候,小狗也跟着悲鸣,看到的人都感到很惊讶。他家门前柏树上,有两个喜鹊窝,喜鹊经常飞进他的棚子,一点也不怕人。大业年间,司隶官员巡察时,上奏了翟普林的孝行,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孝阳县令。
李德饶,是赵郡柏人县人。他爷爷李彻,曾做过魏朝的尚书右丞;他爸爸李纯,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当过介州长史。李德饶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家族里的人都非常尊敬他。年轻的时候,他当上了校书郎,还在内史省当差,参与处理文书事务。后来升迁为监察御史,秉公办事,敢于纠正权贵们的错误。隋炀帝大业三年,他又升任司隶从事,经常到各地巡视,为冤枉的人平反昭雪,表彰那些孝顺和友爱的人。虽然官职不算很高,但他高尚的品德在当时备受推崇,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有名的贤才。他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生病的时候,他整天不吃东西,十天都不脱衣服。父母去世后,他更是五天滴水未进,悲痛欲绝,吐了好几升血。送葬那天,正值仲冬大雪,路程有四十多里,他穿着粗麻孝服,光着脚,哭喊着几乎晕过去。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后来,他家院子里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还有喜鹊在他家屋檐下筑巢。
纳言杨达巡视河北时,到他家去慰问,就把他住的村子改名叫“孝敬村”,乡里改名叫“和顺里”。后来,李德饶被任命为金河县令,还没上任,就碰上群盗四起。贼首格谦、孙宣雅等十多个人,聚集在渤海地区。朝廷下令允许他们投降,但格谦等人害怕不敢投降,听说李德饶为人正直可靠,就派人上奏朝廷说:“如果派李德饶来,我们就会一起投降。”皇帝就派李德饶去渤海劝降这些贼寇。李德饶走到冠县的时候,正好遇到别的盗贼攻破了县城,结果李德饶不幸遇害了。
他弟弟李德佋,为人诚实守信。隋炀帝大业末年,他担任离石郡的司法书佐,太守杨子崇非常器重他。后来义军兴起,杨子崇被害,尸体被丢弃在城下,李德佋悲痛地哭祭,然后将杨子崇收殓埋葬。到了介休,他就去投奔义军,请求为杨子崇办理丧事。大将军非常赞赏他,于是追赠杨子崇官职,并让李德佋当使者,去离石为杨子崇办理隆重的葬礼。
华秋,是汲郡临河县人。小时候就没了爸爸,他特别孝顺妈妈,出了名。家里穷,他只能打零工养活自己。他妈妈生病了,华秋愁得脸色都变了,头发胡子也一下子都白了,整个州里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等他妈妈去世后,他干脆就不梳头洗脸了,头发都掉光了。他在妈妈墓旁边搭了个小棚子住下,亲自背土堆坟,有人想帮他,他都跪下谢绝了。大业年间,开始征收狐皮,郡县里大规模捕猎。有一只兔子,被人追赶,跑进了华秋的小棚子,躲在他膝盖底下。猎人来到棚子,看到这一幕,就惊讶地放过了它。从那以后,这只兔子就经常在棚子里过夜,跟华秋很亲近。郡县里的人都赞扬他的孝心,都把这件事上报朝廷。隋炀帝还派人来慰问他,并且表彰了他的家门。后来,土匪四起,经常在华秋的棚子附近活动,他们都会互相警告说:“别去招惹这个孝子!” 因为华秋,很多乡亲都保全了性命。
徐孝肃,也是汲郡人。他家族几千户人家,大多都讲究奢华享受,只有孝肃性情俭朴,以孝顺父母闻名。虽然年纪轻轻,家族里但凡有什么争执,都来找他评理,被他批评的人,没有不认错退下的。孝肃很小就没了父亲,不认识父亲长什么样,长大后,他就问母亲父亲的样子,然后请画家画下父亲的画像,给他建了个小庙供奉起来,定期祭拜。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几十年来,家人没见过他发过一次脾气。等母亲年老多病时,孝肃亲自照顾,细心照料,忧心忡忡好几年,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悲伤。母亲去世后,孝肃吃素喝水,即使是大冬天也只穿一件单衣,瘦得皮包骨头。他亲自为祖父母、父母都背土堆坟,在墓地旁边住了四十多年,披头散发,赤脚走路,最后就在那里去世了。
他弟弟徐德备,聪明伶俐,通晓五经,在河朔地区被誉为儒者。德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徐处默又在墓地旁边搭棚居住,他们家族世代以孝闻名。
史书上这么说:以前啊,推崇敬爱长辈的道理,往往得靠王公大臣来推广。而近些年来,讲究孝悌友爱的,大多是些普通老百姓。像彦师、道赜这样的人,有的家里世代当官,有的自己发誓要为国家效力,结果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真是令人惋惜!虽然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先王的规矩,但也足以看出他们的仁义之心啊。
郎贵兄弟俩,为了救弟弟,自己差点丢了命,却保全了弟弟;田翼夫妇,一起为国捐躯,这才名垂青史。德饶以仁义之心感化了山贼,德佋以义举感动了兴王,这些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例子。纽回、刘俊这些人,还有翟林、华秋之流,他们的家里,有的长满了茂盛的草木,有的野兽飞禽都亲近他们家的坟墓,这不正说明了他们孝悌之至,感动了天地神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