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国,在高丽的东南边,就是汉朝乐浪郡的地界,有时候也叫斯罗。以前魏国的将军毌丘俭打高丽,把高丽打败了,高丽人就逃到沃沮去了。后来又有一些人回到原来的国家,但留下来的就成了新罗人。所以新罗人里头,混杂着汉人、高丽人和百济人的后代,地盘还包括了沃沮、不耐、韩獩这些地方。新罗的国王本来是百济人,从海路逃到新罗,后来就当上了国王。传到金真平的时候,隋朝开皇十四年,他派使者进贡土特产。隋文帝杨坚封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以前新罗是百济的附属国,后来因为百济攻打高丽,高丽人受不了战争的苦,就一起投奔新罗,新罗因此变得强大起来。新罗后来也像百济一样,成了伽罗国的附属国。新罗的官职有十七级:第一级叫伊罚干,地位相当于宰相;接下来是伊尺干、迎干、破弥干、大阿尺干、阿尺干、乙吉干、沙咄干、及伏干、大奈摩干、奈摩、大舍、小舍、吉土、大乌、小乌、造位。此外还有郡县。他们的文字和兵器跟中国差不多。
新罗会挑选强壮的男子都编入军队,烽火台、边防哨所、巡逻队都有专门的军队和管理人员。新罗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和服装,跟高丽、百济差不多。每年正月初一大家互相拜年,国王会设宴款待群臣,并赏赐礼物。这天要祭拜日月神。到了八月十五,要举行宴会,让官员们射箭,赢了就赏赐马匹和布匹。如果遇到大事,就召集所有官员一起商量决定。新罗人喜欢穿素色的衣服。女人梳辫子盘在头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和珠子装饰。结婚的礼节,只有酒席而已,丰俭由人,看家境而定。新婚之夜,新娘先拜见公婆,然后拜见丈夫。死后有棺材下葬,还要筑坟立墓。国王和父母、妻子的丧事,要守孝一年。新罗土地肥沃,适合水陆种植。粮食作物、水果蔬菜、飞禽走兽等资源,跟中国差不多。从隋朝大业年间开始,新罗每年都派人来朝贡。
新罗地势险要,虽然和百济有矛盾,但百济也拿它没办法。
靺鞨,在高丽的北边,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互相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总共有七个部落:第一个叫粟末部,跟高丽挨着,有几千精兵,个个骁勇善战,经常去高丽抢东西。第二个叫伯咄部,在粟末的北边,有七千精兵。第三个叫安车骨部,在伯咄的东北。第四个叫拂涅部,在伯咄的东边。第五个叫号室部,在拂涅的东边。第六个叫黑水部,在安车骨的西北。第七个叫白山部,在粟末的东南。他们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超过三千,但黑水部特别厉害。从拂涅部往东,他们的箭都是用石头做的箭头,跟古代的肃慎族一样。他们住的地方大多依山傍水,他们的老大叫大莫弗瞒咄,在东夷各部落里算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了。
他们有个地方叫太山,当地人特别敬畏它,山上虽然有熊、罴、豹、狼这些猛兽,但它们从来不伤人,当地人也不敢去伤害它们。那里的地势低洼潮湿,他们就垒土成堤,挖地洞住,洞口朝上,用梯子上下。大家一起耕地,种的粮食主要是粟、麦、黍。那里的水含盐分,盐会结在树皮上。他们养的牲畜主要是猪。他们把米嚼碎酿酒,喝了也会醉。女人穿布衣服,男人穿猪皮狗皮衣服。他们用尿洗手洗脸,在所有夷族中算是最不讲究卫生的。他们的风俗很淫乱,而且女人很嫉妒。如果妻子在外面偷情,有人告诉了丈夫,丈夫就会杀了妻子,杀了之后又后悔,还会把告密的人也杀了,所以这种奸情就一直不会被揭发。
他们主要靠打猎为生,弓长三尺,箭长一尺二寸。他们通常在七八月份制作毒药,涂在箭头上射杀禽兽,中了毒箭的动物会立刻死去。
隋朝开国初期,那些蛮夷部落纷纷派使者来进贡。隋文帝接见使者,对他们说:“朕听说你们那地方的人民都很勇敢善战,如今你们来到这里,真是朕心中所盼啊!朕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你们也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朕。”那些使者回答说:“我们居住在偏远的地方,路途遥远,听说中原有圣明君主,所以特来朝拜。如今蒙受您的恩赐,还能亲眼见到圣上,我们真是高兴极了,愿意永远做您的臣民。”
他们的国家西北部跟契丹接壤,经常互相抢掠。后来,因为这些使者来朝贡,隋文帝就告诫他们说:“朕怜悯契丹和你们一样都是百姓,你们应该各自守好自己的领土,这样岂不是都能安居乐业吗?为什么总是互相攻打,这太违背朕的意思了!”使者们连忙认错。隋文帝于是厚待他们,在宫中设宴款待。使者和他的随从们都站起来跳舞,他们的舞蹈动作多是模拟战斗场景。隋文帝看着他们,对身边的臣子说:“天底下竟然有这种事,他们平时想的都是打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不过,他们的国家和隋朝隔得很远,只有粟末、白山比较靠近。
隋炀帝刚开始和高丽打仗,屡战屡败,高丽的一个将领叫度地稽,率领他的部下投降了。隋炀帝任命他为右光禄大夫,让他住在柳城,和边境上的百姓来往。度地稽很喜欢中国的风俗习惯,请求穿戴汉服,隋炀帝很高兴,赏赐给他很多锦缎绸缎,并且对他很优待。等到辽东战役的时候,度地稽就率领他的部下跟随隋炀帝出征,每次都有战功,隋炀帝赏赐也很丰厚。隋炀帝在位十三年的时候,曾经到江都去游玩,后来又把度地稽放回柳城。在回柳城的路上,碰上了李密的叛乱,李密派兵拦截他,前后打了十多次仗,度地稽才勉强逃脱。到了高阳,他又被王须拔俘虏了。没过多久,他又逃跑了,投奔了罗艺。
流求国在海岛上,在建安郡东边,坐船五天就能到。那地方多山洞。国王姓欢斯氏,名叫渴剌兜,不知道他们国家存在了多少代。当地人管国王叫可老羊,王后叫多拔荼。他们住的地方叫波罗檀洞,周围有三重壕沟和栅栏,外面环绕着流水,还用树枝和荆棘做成篱笆。国王住的房子很大,有十六间,上面雕刻着飞禽走兽。
那地方有一种树,长得像橘子树,但是叶子很密,枝条细得像头发一样垂下来。国家里头有四五个大帅,管辖着各个山洞,每个山洞里都有个小国王。各个山洞里头还有村子,每个村子里都有个鸟了帅,都是选那些善于打仗的人当的,负责管理村里的事情。男女都用白色的苎麻绳子缠头发,从后脖颈绕到额头。男人戴着鸟羽做的帽子,上面装饰着珠子贝壳和红色的毛,样式都不一样。女人戴着正方形的罗纹白布帽子。他们穿的衣服是用兽皮和各种颜色的苎麻布以及动物毛织成的,样式五花八门。衣服上还装饰着垂下来的羽毛和螺壳,颜色各异,还垂着一些小贝壳,声音就像佩饰一样,戴着耳环手镯,脖子上挂着珠子。他们用藤条编织帽子,上面也装饰着羽毛。他们有刀、矛、弓、箭、剑、铍之类的武器。那地方铁很少,刀刃都又薄又小,很多都用骨头和角来加固。他们用苎麻编织铠甲,有的也用熊豹的皮。国王坐着用木头做的兽形车子,由左右的人抬着走,跟着他的人也就几十个。小国王坐的是雕刻成兽形的车子。
流求国人喜欢互相攻击,个个都很强壮,跑得快,不容易死,抗击打能力强。各个山洞各自为战,互不支援。两军对阵的时候,勇敢的士兵三五个人冲到前面又喊又叫,互相辱骂,然后就开始互相射箭攻击。如果打输了,整支军队就逃跑,派人去赔礼道歉,然后就和解了。把战场上死的人收集起来,一起吃掉,然后把他们的头骨送到国王那里。国王就会赏赐他们帽子,让他们当队长。他们没有赋税,有事的时候就平均摊派。刑罚也没有固定的标准,都是临时决定的。犯罪都由鸟了帅来判决;不服从判决的,就上报给国王,国王再让大臣们一起讨论决定。监狱里没有枷锁,只用绳子捆绑。死刑是用铁锥子,粗细像筷子,长一尺多,从头顶刺进去杀死。轻罪就用杖刑。他们没有文字,靠观察月亮的盈亏来记节气,观察草木的枯荣来记年岁。
话说这地方的人,眼睛深陷,鼻子高挺,长得有点像胡人,也挺聪明。他们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也没有跪拜之礼,父子俩甚至同床睡觉。男人们把胡子眉毛都刮得干干净净,身上长毛的地方也全部除掉。女人们则会在手上刺青,图案大多是虫蛇之类的。结婚的时候,用酒菜、珠子和贝壳做聘礼,或者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结为夫妻了。女人生孩子后,一定要吃掉胎衣,然后用火烤烤身子,出出汗,五天就能恢复正常。他们用木槽晒海水制盐,用树汁做醋,用米麦酿酒,不过酒味很淡。吃饭都用手抓着吃,要是遇到什么好东西,先敬给长辈。宴会上,敬酒的人必须等到被点名才能喝酒,就连敬国王酒,也要叫国王的名字。大家一起喝酒,跟突厥人差不多,一边唱歌跳舞,一边踏着脚,一个人唱,大家一起和,歌声挺悲伤的。跳舞的时候,男人扶着女人的肩膀,一起摇手跳舞。人死了,气息将断的时候,就把尸体抬到庭院里,亲朋好友哭哭啼啼地悼念。然后给尸体洗澡,用布帛缠绕,再用芦苇草包裹,就地掩埋,不立坟墓。儿子为父亲守孝,好几个月都不吃肉。南边的情况略有不同,人死了,整个村子的人都会一起吃掉死者的遗体。
这地方的山上,熊、罴、豺、狼很多,猪和鸡也很多,但是没有牛、羊、驴、马。土地肥沃,他们先用火烧一遍地,再引水灌溉。他们用一种长长的木棍耕地,木棍前端用石头做刀刃,大概一尺多长,几寸宽。这儿的土地适合种植稻子、谷子、稷、黍、麻、豆子,还有赤豆、胡豆、黑豆等等。树木有枫树、栝楼、樟树、松树、楩树、楠木、杉树、梓树、竹子、藤蔓、果树和药材,跟长江以南地区差不多,风土人情和气候都跟岭南相似。
当地人信奉山神海神,祭祀的时候用酒菜祭拜。他们好勇斗狠,打仗杀死了人,就把死者的尸体拿去祭祀神灵。有时候,他们在茂密的树下搭建小房子,有时候把头骨挂在树上,用箭射它,有时候堆起石头,插上旗子,作为神灵的象征。国王住的地方,墙壁下面堆满了头骨,他们认为这样很好。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安装兽类的头骨和角。
大业元年,也就是隋炀帝当政的第一年,海师何蛮他们啊,每年春秋两季,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时候,就老远地往东边看,好像看到有雾气似的,也不知道有多远。过了三年,隋炀帝就派羽骑尉朱宽出海去探访一下那些奇怪的民族,何蛮就说了这事儿,于是就和何蛮一起去了,结果到了流求国。语言不通,就抓了一个人回来。
第二年,隋炀帝又派朱宽去安抚他们,流求国的人不听,朱宽就抢了一些他们的布甲就回来了。这时候倭国的使臣来朝见隋炀帝,看见那些布甲说:“这是流求国人用的东西。”隋炀帝就派武贲郎将陈棱和朝请大夫张镇州带兵从义安出发,乘船去打流求国。到了高华屿,又往东走了两天到了郤鼊屿,再走一天就到了流求。一开始,陈棱带了一些南方各国的士兵一起出征,里面有个昆仑人,还比较懂流求话,就派人去劝说他们,但流求国的人不听,还抵抗官兵。陈棱就打败了他们,进到了流求国的都城,打了好多仗都赢了,烧了他们的宫殿,抓了好多男女老少,带着战利品就回来了。从那以后,就和流求国断了联系。
倭国啊,在百济和新罗的东南方向,水路距离有三千里,在茫茫大海中间,依山傍岛而居。魏朝的时候就和中国通商了。倭国有三十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自称国王。倭国人不知道具体有多少里地,只按天数来计算。他们的国土东西方向走五个月的路程,南北方向走三个月,都到海边了。地势东高西低。他们的都城在邪靡堆,也就是《魏志》里说的邪马台。古书上说,倭国距离乐浪郡和带方郡一共有一万二千里,在会稽的东边,和儋耳差不多远。汉光武帝的时候,倭国派使者来朝见,自称大夫。汉安帝的时候,倭国又派使者来进贡,被称为倭奴国。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时候,倭国大乱,各个部落互相攻打,好多年都没国王。后来有个女人叫卑弥呼,她会用巫术迷惑大家,于是全国人都拥立她当女王。她有个弟弟,帮她管理国家。女王有上千个侍女,很少有人见过她的面,只有两个男人负责给她送饭和传话。女王的宫殿、楼阁、城墙和栅栏都有士兵看守,法律非常严格。从魏朝到齐朝、梁朝,倭国都和中国保持着联系。
开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590年,日本国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派使者来朝见皇帝。 皇上就让有关部门去了解一下日本的风俗习惯。
使者汇报说,倭王把天当成哥哥,把太阳当成弟弟。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处理政务,盘腿坐着办公,太阳一出就停止工作,说要让给弟弟(太阳)处理。 高祖皇帝一听,说:“这也太没道理了!” 于是下令让倭王改掉这个习惯。倭王的妻子叫鸡弥,后宫里还有六七百个女人呢! 他儿子,也就是太子,叫利歌弥多弗利。 日本那时没有城墙。
宫里官员分十二个等级: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义、小义、大礼、小礼、大智、小智、大信、小信,每个等级的人数没有固定。 他们还有120个军尼,相当于咱们中国的乡长之类的官。 八十户人家管辖一个伊尼翼,这就好比现在的村长。十个伊尼翼归一个军尼管。
他们的服装,男人穿的是长衫短袖,鞋子像咱们的草鞋,鞋面上涂着漆,绑在脚上。 老百姓大多是光脚的,不许用金银做装饰。 当时的衣服是用整块布裁成的,前后相连,没有缝合。 头上也不戴帽子,头发就披散在两耳旁。 到了隋朝的时候,他们的国王才开始戴帽子,用锦缎做成,还用金银镶嵌花纹装饰。 女人把头发盘在脑后,也穿长衫,裙子都有褶皱。她们用竹子做梳子,用草编席子,用兽皮做外套,再用花纹皮子做边。 他们有弓箭、刀、矛、弩、斧头,用漆皮做盔甲,用骨头做箭镞。虽然有武器,但很少打仗。 他们朝廷举行宴会的时候,一定会摆出仪仗队,演奏他们的国乐。 日本大概有十万户人家。
话说这地方有个规矩,杀人、抢劫、通奸,都得死!要是小偷小摸,就看你偷了啥值钱玩意儿,赔钱了事;要是没钱赔,那就只能当奴隶了。其他的轻罪重罪,就看情况,要么流放,要么打板子。
审案子的时候,要是有人死不承认,那可就惨了!他们会用木头压你的膝盖,或者用弓弦勒你的脖子。还有更狠的,把小石头扔进滚烫的开水里,让你去捞!说你要是理亏,手立马就烂了。或者,把蛇关在瓮里,让你去抓,说你要是理亏,蛇就咬你!所以啊,那地方的人都很老实,很少打官司,小偷小摸的也少。他们喜欢听五弦琴、笛子的音乐。男人女人都喜欢在胳膊上、脸上纹身,下水捕鱼。他们没文字,就刻木头记事,或者打结记数。
他们很信奉佛教,从百济那边弄来了佛经,这才有了文字。他们也懂占卜算卦,特别相信巫师。每年正月初一,他们都要射箭、喝酒庆祝,其他的节日跟咱们差不多。他们还喜欢下棋、玩各种棋类游戏。那地方气候温暖,冬天树叶都不落,土地肥沃,水多地少。他们训练鸬鹚捕鱼,在鸬鹚脖子上套个小环,让它下水抓鱼,一天能抓一百多条呢!他们吃饭不用盘子碗筷,就用树叶垫着,用手抓着吃。
这地方的人都很正直,很有教养。女人多,男人少,结婚不能娶同姓的,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能结婚。女人嫁到夫家,得先跨过一条狗才能见丈夫。那里的女人都不淫荡,也不爱吃醋。人死了,就用棺材装起来,亲戚朋友会在尸体旁边唱歌跳舞,妻儿兄弟姐妹则穿白衣服送葬。达官贵人要停尸三年,普通百姓就选个好日子埋了。埋葬的时候,把尸体放在船上,在地上拖着走,或者用小车运。
那地方有个阿苏山,山上石头会无缘无故地着火,火苗冲天,当地人都觉得很神奇,就经常去那儿祈祷祭拜。他们还有一种宝贝,叫如意宝珠,是青色的,跟鸡蛋差不多大,晚上会发光,说是鱼的眼睛精华。新罗和百济都把倭国当成大国,觉得倭国有很多宝贝,都很尊敬倭国,经常派使者来往。
公元607年,高丽国王派使者来隋朝进贡。使者说:“听说海西菩萨天子(指隋炀帝)大力弘扬佛教,所以特地来朝拜,顺便还带了几十个和尚来学习佛法。”高丽的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类的话。隋炀帝看了很不高兴,对鸿胪卿(主管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说:“蛮夷的书信居然这么没礼貌,以后这种信就别再让我看了!”
第二年,隋炀帝派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日本)。裴清先经过百济,到了竹岛(可能是现在的济州岛),南边望见耽罗国(今济州岛),又经过都斯麻国(今朝鲜半岛南部),这些地方都在大海之中。之后继续向东,到了一支国,又到了竹斯国(可能是朝鲜半岛东海岸的某个地方),再往东就到了秦王国(可能是朝鲜半岛东海岸的某个地方),那里的人和中原人长得差不多,被认为是夷洲(今台湾),但具体位置还不确定。裴清又经过十多个国家,才到达倭国的海岸。从竹斯国往东,这些国家都臣服于倭国。倭王派小德阿辈台率领几百人,摆开仪仗,敲锣打鼓来迎接裴清。十天后,倭王又派大礼哥多毗率领两百多骑兵到郊外迎接。
到了倭国的都城后,倭王和裴清见面,非常高兴,说:“我听说海西有大隋,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才派人来进贡。我们这些蛮夷居住在海边偏僻的地方,不懂得礼仪,所以才耽搁了时间,没有马上接见大使。现在我已经特意打扫道路,装饰馆舍,等待大使,希望能够学习大隋先进的文化。”裴清回答说:“皇帝的恩德遍及天地,恩泽流遍四海,因为倭王仰慕大隋的文化,所以皇帝才派我来宣旨。”之后,裴清被安排住进了馆舍。
后来,裴清派人告诉倭王:“朝廷的命令已经传达了,请您尽快启程回国吧。”于是倭王设宴款待裴清,并让使者跟随裴清一起进贡土特产。从此以后,倭国就和隋朝断绝了联系。
史书上说:广阔的山谷和奔腾的大川,各有各的构造,生活在那儿的人们也各有各的风俗习惯,喜好和欲望都不一样,语言也不相通。圣人根据时代的情况制定教化,所以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使他们的风俗习惯相通。
九夷居住的地方,与中原地区隔绝遥远,然而他们天性柔顺,没有粗暴凶狠的风气,虽然隔着绵延的山川和大海,却很容易用教化来治理他们。夏朝、殷朝的时候,他们有时会来朝拜天子。等到箕子逃到朝鲜之后,开始实行“八条禁令”,这些禁令疏而不漏,简明易行,可以长期实行,教化的影响,延续了上千年,从未断绝。
如今辽东的各个国家,有的穿着打扮已经采用了冠冕的样式,有的饮食起居也使用了俎豆的礼器,他们喜好经史典籍,热爱文学史书,到京都来学习的人,往来不断,络绎不绝,即使有些人死在外面也没能回去。如果不是先贤们留下的良好风气,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所以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做事认真恭敬,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通行。”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他们风俗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岂止是进贡楛矢这么简单呢?
自从汉高祖统一了周朝的剩余地区,恩惠遍及中国各地,到了开皇年间,隋朝才开始征讨辽东,但由于天时不利,军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隋朝的二位皇帝继承了皇位后,志向包罗宇宙,多次攻打朝鲜半岛,屡次发射威力巨大的弩箭。那些小国害怕灭亡,敢于像困兽一样拼死抵抗,战争连绵不断,没有停息,天下大乱,最终以土崩瓦解告终,身死国灭。兵书上说:“致力于发展德政的国家会兴盛,致力于扩张土地的国家会灭亡。”然而,辽东地区长期以来都没有被划入郡县。那些国家定期朝贡,从没有中断过,隋朝二帝却因此而骄傲自满,认为天下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不能用文治来怀柔他们,反而轻易动用武力。国内依靠富强,对外想着扩张领土,用骄傲招致怨恨,用愤怒发动战争。像这样还不会灭亡,自古以来是没有听说过的。所以,对四夷的警戒,怎么能不认真思考呢!
话说百济的祖先,是从高丽国那边来的。高丽国王有个宫女,突然怀孕了。国王想要杀了她,这个宫女说:“有个东西,长得像鸡蛋一样,来托付于我,所以我才怀孕的。”国王就放过她了。后来宫女生了个男孩,国王把她儿子扔到厕所里,可孩子愣是没死,大家觉得这孩子有神力,就把他养大了,给他取名叫东明。
东明长大后,高丽国王开始忌惮他,东明害怕,就逃到了淹水(今鸭绿江一带)。夫余国的人一起拥戴他做了他们的首领。东明的后代里,有个叫仇台的人,为人仁义诚信,他在带方故地建立了国家。汉朝辽东太守公孙度把女儿嫁给了他,百济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了东夷地区的一个强国。起初,因为他们经常用一百艘船渡海,所以就叫百济。
百济经历了十多代国王,历代都向中国朝贡,以前的史书上记载得很详细。到了隋朝开皇年间,百济王余昌派使者进贡各种宝物,隋文帝封余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
话说这个国家东西宽四百五十里,南北长九百多里,南边挨着新罗,北边跟高丽接壤。它的都城叫居拔城。
官职一共十六品,最高的叫左平,往下依次是大率、恩率、德率、杅率、奈率、将德,这几个官儿都戴紫色的腰带;再往下是施德,戴黑色腰带;固德,戴红色腰带;李德,戴青色腰带;从对德以下的官员,都戴黄色腰带;然后是文督、武督、佐军、振武、克虞,这些官儿都戴白色腰带。他们的帽子款式都一样,只有奈率以上级别的官员帽子上会装饰银花。长史这个职位三年换一次。都城附近分为五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分成五个街区,老百姓就住在这些街区里。五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设一个区域长官,还有两个副手帮他。每个区域下辖十个郡,每个郡都有一个郡守。住在这个国家的人,有新罗人、高丽人、日本人,还有中国人。他们的衣服和高丽人的差不多。
女人不化妆,年轻姑娘的头发是单辫垂在脑后,结婚以后就把头发分成两股,盘在头上。他们喜欢骑马射箭,也读史书,能处理政务,还懂医术、占卜和算命。他们行礼的时候,是用双手撑地。这个国家有和尚和尼姑,寺庙塔也很多。他们会演奏鼓、角、箜篌、筝、竽、篪、笛等乐器,玩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等游戏。他们使用宋朝的《元嘉历》,以建寅月为一年之首。
这个国家的大姓氏有八个,分别是沙氏、燕氏、刀氏、解氏、贞氏、国氏、木氏、苗氏。他们的婚嫁习俗跟中原差不多,丧葬习俗跟高丽差不多。他们种植五谷,也养牛、猪、鸡,不过他们吃的很多东西都不用火烧烤。因为他们的田地比较潮湿,所以人们都住在山上。他们那儿有一种很大的栗子。每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月,国王都要祭祀天地和五帝。他们还在都城里建了始祖仇台的庙宇,一年祭祀四次。
国家的西南边,还有十五个岛屿上住着人,岛上都有城镇。
话说隋朝平定陈朝那年,有一艘战船漂流到海东的牟罗国,后来这船居然自己回来了,还途径了百济。百济王昌,对这艘船的船员特别好,还派使者进贡,祝贺隋朝平定陈朝。隋文帝觉得百济王不错,就下诏说:“百济王听说咱们平定陈朝后,还特意派使者来祝贺,这路途遥远,来回一趟不容易啊,万一遇到风浪,人船都得受损。百济王一片诚心,朕已经知道了。虽然路途遥远,但心意已到,何必年年派使者来呢?从今以后,你们不用每年都来进贡了,朕也不派使者过去了,你们记住就行了!” 使者高兴地跳着离开了。
开皇十八年,百济王昌又派他的长史王辩那来进贡一些东西。正赶上隋朝要打高丽,百济又派使者来祝贺,请求带路。皇帝下诏说:“前些年高丽不进贡,不遵守臣子的礼仪,所以朕才派兵去讨伐。高丽王和大臣们害怕了,乖乖地认罪了,朕已经赦免他们了,不用再打了。” 皇帝对百济的使者很优厚,然后把他们送回去了。高丽知道这事儿,就出兵侵略百济的领土。
后来百济王昌死了,他儿子余宣继位,余宣死了,他儿子余璋又继位了。大业三年,余璋派使者燕文进贡。同年,他又派使者王孝邻来进贡,还请求隋朝一起讨伐高丽。隋炀帝答应了,让他先去探探高丽的情况。可是,余璋暗地里却和高丽勾结,装模作样地想探探中国的虚实。大业七年,隋炀帝亲自带兵去打高丽,余璋派他的臣子国智牟来打听出兵时间。隋炀帝很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还派尚书起部郎席律去百济,和百济人搞好关系。第二年,隋军渡过辽河,余璋也在边境上摆开阵势,声称要帮忙打仗,实际上是两边讨好。不久,百济和新罗又发生冲突,经常打仗。大业十年,百济又派使者来进贡。后来天下大乱,百济的使者也就断了。
话说从南海出发,往南走三个月,就到了牟罗国,南北长一千多里,东西宽几百里,那地方獐子鹿很多,是百济的附属国。从百济往西走三天,就到貊国了。
新罗在高丽东南,就是汉朝乐浪郡的地界,也叫斯罗。那时候魏国的将军毌丘俭打败高丽,高丽人逃到沃沮去了。后来一部分人又回到老家,剩下的就成了新罗人。所以新罗人血统很杂,有汉人、高丽人、百济人的后代,还有沃沮、不耐、韩獩这些地方的人。他们国王本来是百济人,从海路逃到新罗,结果当上了国王。
一直传到金真平,到了隋朝开皇十四年的时候,他派人进贡东西给隋朝。隋文帝封金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以前新罗是百济的附属国,后来百济打高丽,高丽人受不了战争的苦,就跑到新罗来投奔,新罗因此变得强大起来。后来新罗又效仿百济,成了伽罗国的附属国。
新罗的官职分十七级:最高的叫伊罚干,相当于宰相;然后是伊尺干、迎干、破弥干、大阿尺干、阿尺干、乙吉干、沙咄干、及伏干、大奈摩干、奈摩、大舍、小舍、吉土、大乌、小乌、造位。除了这些官职,还有郡县。他们的文字和兵器都跟中国差不多。新罗选拔强壮的男子都编入军队,烽火台、边防哨所、巡逻队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士兵。他们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衣服样式都跟高丽、百济差不多。
每年正月初一大家互相拜年,国王会设宴款待群臣,并赏赐礼物。这天要祭拜日月神。到了八月十五,要举行宴会,让官员们射箭,赢了就赏赐马匹和布匹。遇到大事,就召集官员们一起商量决定。他们喜欢穿素色的衣服。女人梳辫子盘在头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和珠子装饰。结婚的礼节很简单,就是吃吃喝喝,丰俭由人。新婚之夜,新娘先拜见公婆,然后拜见丈夫。人死了,要装进棺材下葬,还要立坟墓。国王和父母、妻子的丧事,要守孝一年。
新罗土地肥沃,水田旱地都能种庄稼。五谷、水果蔬菜、飞禽走兽这些资源,跟中原地区差不多。从隋朝大业年间开始,新罗每年都派人进贡。新罗地势险峻,虽然和百济有矛盾,但百济也拿它没办法。
靺鞨在高丽的北边,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互相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总共有七个部落:第一个叫粟末部,跟高丽挨着,有几千精兵,个个骁勇善战,经常去高丽抢东西。第二个叫伯咄部,在粟末的北边,有七千精兵。第三个叫安车骨部,在伯咄的东北。第四个叫拂涅部,在伯咄的东边。第五个叫号室部,在拂涅的东边。第六个叫黑水部,在安车骨的西北。第七个叫白山部,在粟末的东南。这些部落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超过三万,但黑水部尤其厉害。从拂涅部往东,他们用的箭都是石头的箭头,跟古代的肃慎族一样。他们住的地方大多依山傍水,他们的首领叫大莫弗瞒咄,在东夷诸国中算是比较强大的。
他们有个地方叫徒太山,当地人特别敬畏它,山上虽然有熊、罴、豹、狼这些猛兽,但它们从来不伤人,当地人也不敢去伤害它们。那里的地势低洼潮湿,他们就用土堆成像堤坝一样的东西,然后挖地洞住,洞口朝上,用梯子上下。他们一起耕地,种很多粟、麦、黍。那里的水含盐分,盐会结在树皮上。他们养的牲畜主要是猪。他们把米嚼碎酿酒,喝了也会醉。女人穿布衣服,男人穿猪皮狗皮衣服。他们用尿洗手洗脸,这在所有夷族中是最不讲究卫生的。
他们的风俗很淫乱,而且女人很嫉妒。如果女人的丈夫发现她有外遇,有人告诉了她的丈夫,丈夫就会杀了她。杀了之后又后悔,还会把告诉他的人也杀了。所以,这种奸淫的事情就一直不会被公开。他们主要靠打猎为生,弓长三尺,箭长一尺二寸。他们经常在七八月份制作毒药,涂在箭头上射杀禽兽,中了毒箭的动物会立刻死掉。
话说隋朝开国初期,好多国家都派使臣来进贡。隋文帝接见使臣的时候,就对他们说:“我听说你们国家的人民都很勇敢,现在你们来了,真是让我很高兴啊!我就像你们的父亲一样看待你们,你们也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我!” 使臣回答说:“我们国家地处偏远,路途遥远,听说贵国有圣明的君主,所以才来朝拜。现在蒙受您的恩赐,还能亲眼见到您,我们真是太高兴了!我们愿意永远做您的臣民!”
他们国家跟契丹接壤,经常互相抢掠。后来,这些使臣来朝贡的时候,隋文帝就告诫他们说:“我对契丹和你们一样怜悯,你们应该各自守住自己的领土,这样不就能安居乐业了吗?为什么总是互相攻击呢?这太违背我的意愿了!”使臣赶紧道歉。隋文帝于是厚待他们,还设宴款待。使臣和他的随从们都跳起了舞,舞姿多是模拟战斗场景。隋文帝看着侍臣们说:“这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总是想着打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不过,他们国家和隋朝隔得很远,只有粟末和白山比较靠近。
隋炀帝刚开始和高丽打仗,接连打败仗,高丽的一个将领叫度地稽,就率领他的部下投降了隋朝。隋炀帝任命他为右光禄大夫,让他住在柳城,和边境上的百姓来往。度地稽很喜欢中国的风俗习惯,请求穿戴汉服,隋炀帝很高兴,赏赐他很多锦缎和绸缎,对他非常优待。后来,隋炀帝征讨辽东,度地稽就带着他的部下一起去了,每次打仗都有功劳,隋炀帝也赏赐很多东西给他。 隋炀帝在位十三年的时候,去江都游玩,后来把度地稽放回柳城。
在回柳城的路上,碰上了李密的起义军,李密派兵拦截他,前后打了十多次仗,度地稽才勉强逃脱。到了高阳,他又被王须拔抓住了。没过多久,他又逃到了罗艺那里。
流求国在海岛上,在建安郡的东边,坐船五天就能到。那地方多山洞。国王姓欢斯氏,名叫渴剌兜,不知道他们国家存在多少代了。当地人叫国王可老羊,王后叫多拔荼。他们住的地方叫波罗檀洞,周围三重栅栏,外面环绕着水流,用树枝和荆棘做围墙。国王住的房子,有十六间那么大,上面雕刻着飞禽走兽。
那里有一种树,长得像橘子树,但是叶子很密,枝条细得像头发一样垂下来。国家里头有四五个大帅,管辖着各个山洞,每个山洞里都有个小国王。各个山洞里头还有村子,每个村子里有个鸟了帅,都是选那些善于打仗的人来当,负责管理村里的事情。男女都用白色的苎麻绳子缠头发,从后脑勺绕到额头。男人戴着鸟羽做的帽子,上面镶嵌着珠子和贝壳,还装饰着红色的毛,样式都不一样。女人戴着方形的罗纹白布帽子。他们穿的衣服是用树皮、各种颜色的苎麻布和兽毛织成的,款式各不相同。衣服上还缀着毛线、贝壳做装饰,颜色各异,挂着小贝壳,声音像佩玉一样叮当作响,戴着耳环手镯,脖子上挂着珠子。他们用藤条编织帽子,上面装饰着羽毛。他们有刀、槊、弓、箭、剑、铍之类的武器。那里铁很少,刀刃都又薄又小,大多用骨头角来加固。他们用苎麻编织铠甲,有的也用熊豹的皮。国王坐着用木头做的兽形车子,让左右的人抬着走,跟随的人不过几十个。小国王坐的是用木头雕刻成兽形的车子。
流求国人喜欢互相攻击,个个都很强壮,能跑能跳,不容易死,抗击打能力强。各个山洞各自为战,互不救援。两军对阵的时候,勇敢的士兵三五个人会冲到前面又喊又叫,互相辱骂,然后就开始互相射箭攻击。如果打输了,全军就逃跑,派人去赔礼道歉,然后就和好了。把战场上死的人收集起来,一起吃掉,然后把他们的头骨送给国王。国王就会赏赐他们帽子,让他们当队长。他们没有赋税,有事就平均摊派。刑罚也没有固定的标准,都是临时决定。犯罪都由鸟了帅来判决;不服从判决的,就上报给国王,国王就让臣下一起商量决定。监狱里没有枷锁,只用绳子捆绑。死刑是用铁锥子,粗细像筷子,长一尺多,从头顶刺进去杀死。轻罪就用杖责。他们没有文字,靠观察月亮的盈亏来计算时间,观察草木枯荣来计算年岁。
话说这地方的人,眼睛深陷,鼻子高挺,长得有点像胡人,不过也挺聪明。他们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也不讲究什么跪拜礼仪,父子俩甚至同床睡觉。男人们把胡须和眉毛都剃得干干净净,身上长毛的地方也都刮得一丝不挂。女人们则会在手上刺青,图案多是些虫蛇之类的。结婚呢,就用酒菜、珠贝做聘礼,或者男女情投意合,直接就结为夫妻了。女人生孩子,一定要吃掉胎衣,生完孩子后还要用火烤烤身子,出出汗,五天就能恢复正常。他们用木槽晒海水制盐,用树汁做醋,酿米麦做酒,酒味儿嘛,挺淡的。吃饭都用手抓着吃,要是遇到什么好东西,先敬给长辈。宴会上,敬酒的人必须等主人叫到名字才能喝酒,就连敬国王酒,也要叫国王的名字。大家一起喝酒,气氛跟突厥人差不多,唱歌跳舞,一个人唱,大家一起和,歌声挺悲伤的。跳舞的时候,男人会扶着女人的肩膀,一起摇手跳舞。人死了,气息将断的时候,就把尸体抬到院子里,亲朋好友哭哭啼啼地悼念。然后给尸体洗澡,用布帛缠好,再裹上芦苇,就地掩埋,不立坟墓。儿子为父亲守孝,好几个月都不吃肉。南边的情况稍微有点不一样,人死了,整个村子的人都会一起吃掉死者的遗体。
这地方遍地是熊、罴、豺、狼,猪和鸡也很多,就是没有牛、羊、驴、马。土地肥沃,他们先用火烧地,再引水灌溉。他们用一种长长的石器耕地,大概一尺多长,几寸宽,像个铲子。这里盛产稻米、高粱、谷子、黍子、麻、豆子,还有赤豆、胡豆、黑豆等等。树木嘛,枫树、栝楼、樟树、松树、楩树、楠树、杉树、梓树、竹子、藤蔓、果树、药材,跟长江以南地区差不多,气候和岭南也相似。
当地人信奉山神海神,祭祀的时候用酒菜供奉。要是打仗杀人了,就把杀的人也祭祀给神灵。他们有的在茂密的树下建个小房子,有的把头骨挂在树上,再用箭射它,有的就堆起石头,插上旗子,当成神像。国王住的地方,墙根底下堆满了头骨,他们觉得这样才好。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安上兽类的头骨或角。
大业元年,也就是隋炀帝当政的第一年,海师何蛮他们啊,每年春秋两季,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时候,就老远地往东边看,好像看到有雾气似的,也不知道离咱们有多远。过了三年,隋炀帝就派羽骑尉朱宽出海去看看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何蛮就跟着一块去了,结果到了流求国。 语言不通,就抓了一个人带回来了。
第二年,隋炀帝又派朱宽去安抚他们,结果流求国的人不听,朱宽就抢了一些他们的布甲回来。 这时候正好倭国使臣来朝见,看到那些布甲说:“哎,这是流求国人用的东西啊!” 隋炀帝一听,就派武贲郎将陈棱和朝请大夫张镇州带兵从义安出发,渡海去打流求。他们先到了高华屿,又往东走了两天到了郤鼊屿,再走一天就到了流求。陈棱带的兵里啊,有不少南方各国的士兵,其中还有个昆仑人,比较懂流求话,就派人去劝降,结果流求国的人不听,还跟官兵打了起来。陈棱就带兵把他们打跑了,一直打到流求国的都城,打了好多仗,都赢了,还烧了他们的宫殿,抓了好多男女老少,带回不少战利品就回去了。从那以后,流求国就和咱们断了联系。
倭国呢,在百济和新罗的东南方向,水路距离有三千里,在茫茫大海中,依山傍岛而居。魏朝的时候,倭国就已经和中国通商了。倭国有三十多个小国家,每个国家都自称国王。倭国人不太懂怎么算距离,他们就按天数来算。他们的国土东西方向走五个月的路程,南北方向走三个月,都走到海边了。他们的地势东高西低,都城在邪靡堆,这也就是《魏志》里说的邪马台。古书上说,倭国离乐浪郡和带方郡有一万二千里,在会稽的东边,跟儋耳差不多远。汉光武帝的时候,倭国就派使者来朝贡,自称是“大夫”。到了汉安帝的时候,倭国又派使者来进贡,咱们就叫他们“倭奴国”。汉桓帝和汉灵帝的时候,倭国大乱,各个小国家互相攻打,好多年都没个正经的国王。后来有个女的,叫卑弥呼,她会用巫术迷惑人,于是大家就拥立她当女王。她有个弟弟,帮她一起管理国家。卑弥呼女王有上千个侍女,很少有人见过她的面,只有两个男的负责给她送饭和传话。女王的宫殿、楼阁、城墙和栅栏,都有士兵看守,管理非常严格。从魏朝到齐朝、梁朝,倭国都跟中国保持着联系。
开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590年,日本国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派使者来朝见皇帝。 皇上就让相关部门去了解一下日本的风俗习惯。
使者汇报说,倭王把天当哥哥,把太阳当弟弟,每天天还没亮就出来处理政务,盘腿坐着,太阳升起来就停止办公,说要让位给“弟弟”处理。 高祖皇帝一听,说:“这也太没道理了!” 于是就下令让倭王改改这些说法。倭王的妻子叫鸡弥,后宫里还有六七百个女人呢! 他儿子,也就是太子,叫利歌弥多弗利。 日本那时候没有城墙。
宫里官员分十二个等级: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义、小义、大礼、小礼、大智、小智、大信、小信,每个等级的人数没有固定。 他们还有120个军尼,相当于咱们中国的乡长之类的官。 八十户人家设一个伊尼翼,这就像现在的村长。十个伊尼翼归一个军尼管。
日本人的衣服,男女都穿裙子、上衣,袖子比较窄小,鞋子像咱们的草鞋,鞋面上涂着漆,绑在脚上。 老百姓好多都是光着脚的。 他们不能用金银做装饰。 当时的衣服都是一块布做的,直接连在一起,没有缝合。头上也不戴帽子,头发就披散在两边耳朵上。 到了隋朝的时候,他们的国王才开始戴帽子,用锦缎做成,还用金银镂空雕花装饰。 妇女把头发挽在脑后,也穿裙子、上衣,裙子都有褶皱。 她们用竹子做梳子,用草编席子,用兽皮做褥子,再用花纹皮子包边。
他们有弓、箭、刀、枪、弩、斧头,盔甲是用漆皮做的,箭镞是用骨头做的。 虽然他们有军队,但是很少打仗。 他们国王举行朝会的时候,一定要摆出仪仗队,演奏他们的国乐。 日本人口大约十万户。
话说这地方的风俗,要是杀人抢劫或者通奸,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偷东西的,得照价赔偿,要是赔不起,就只能当奴隶了。其他的轻重罪过,就发配流放或者打板子了。
审案子的时候,要是有人不肯招供,就用木头压膝盖,或者用弓弦勒脖子。还有更狠的,把小石头扔进滚烫的开水里,让当事人去捞,说是谁理亏,谁的手就烂掉;或者把蛇放进瓮里,让当事人去抓,说是谁理亏,谁就被蛇咬。
所以啊,那地方的人民都挺老实巴交的,很少打官司,偷盗抢劫的事儿也少。他们喜欢听五弦琴、笛子的音乐。男人女人都喜欢在胳膊上、脸上刺青,下水捕鱼。他们没文字,就刻木头打结绳记事。
后来,他们敬奉佛教,从百济求来了佛经,这才有了文字。他们会占卜算卦,特别相信巫师。每年正月初一,他们都要射箭、喝酒玩乐,其他的节日习俗跟我们中国差不多。他们还喜欢下棋、玩掷骰子、樗蒲之类的游戏。
那里的气候温暖,草木四季常青,土地肥沃,水多地少。他们用小环套住鸬鹚的脖子,让它下水捕鱼,一天能抓一百多条呢!他们没盘子碗筷,就用树叶当盘子,用手抓着吃。
这地方的人性格直率,风气还算淳朴。女人多男人少,结婚不能娶同姓的,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能结婚。新娘进婆家,得先跨过一条狗才能跟丈夫见面。那里的女人都不淫荡,也不爱吃醋。
人死了,要用棺材埋葬,亲朋好友会在尸体旁边唱歌跳舞,妻儿兄弟则穿白衣服丧。达官贵人要停尸三年,再下葬;普通老百姓就选个好日子埋了。下葬的时候,把尸体放在船上,再把船拉到墓地,或者用小车运过去。
那里有座阿苏山,山上石头会无缘无故地起火,火光冲天,当地人觉得很神奇,就经常去祈祷祭祀。他们还有一种如意宝珠,颜色青绿,跟鸡蛋差不多大,晚上会发光,说是鱼的眼睛精华变的。
新罗和百济都把倭国当成大国,觉得倭国有很多珍宝,都很敬仰它,经常派使者互相往来。
公元607年,高丽国王派使者来隋朝进贡。使者说:“听说海西菩萨天子(指隋炀帝)大力弘扬佛教,所以特地来朝拜,还带了几十个僧人来学习佛法。”高丽的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类的话。隋炀帝看完很不高兴,对鸿胪卿说:“蛮夷的书信里居然有失礼貌的地方,以后别再让我知道了。”
第二年,隋炀帝派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裴清先经过百济,到了竹岛,南边望见耽罗国(今济州岛),又经过都斯麻国(今日本九州岛),这些地方都在大海之中。继续往东,到了壹岐国,又到了对马国,再往东到了秦国(今日本九州岛),那里的人跟中原人长得差不多,人们以为那是夷洲,但也不太确定。又经过十多个国家,才到达倭国的海岸。从对马国往东,这些国家都臣服于倭国。倭王派小德阿辈台率领几百人,摆开仪仗,敲锣打鼓来迎接裴清。十天后,倭王又派大礼哥多毗率领二百多骑兵到郊外迎接。
到达倭国都城后,倭王和裴清见面,非常高兴,说:“我听说海西有大隋,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才派人来进贡。我们这些蛮夷,居住在海边偏远的地方,不懂得礼仪,所以才耽搁了在境内的时间,没有马上见面。现在特意打扫道路,装饰馆舍,来迎接大使,希望能学习大隋的先进文化。”裴清回答说:“皇帝的恩德遍及天地,恩泽流遍四海,因为倭王仰慕大隋的文化,所以才派我来宣扬教化。”然后,倭王就安排裴清住进馆舍。
后来,裴清派人告诉倭王:“朝廷的命令已经传达,请您尽快启程回国。”于是倭王设宴款待裴清,并派使者跟随裴清回国进贡土特产。从此以后,倭国就和隋朝断了联系。
史官说:山谷大川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喜好和欲望不一样,语言也不通。圣人根据时代和情况制定教化政策,这样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使他们的风俗习惯与中原相通。
九夷居住的地方,和中原地区隔得很远,但是他们天性柔顺,没有粗暴凶狠的风气。虽然山海阻隔,但很容易用教化来治理他们。夏朝、殷朝的时候,九夷部落有时会来朝拜天子。等到箕子逃到朝鲜之后,才开始实行“八条禁令”,这些禁令虽然简略,却疏而不漏,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长期实行,教化的影响,延续了上千年,直到现在都没断绝。
现在辽东的各个国家,有的穿着打扮已经很接近中原的冠冕礼服了,有的饮食也开始使用中原的俎豆等祭祀器具了,他们喜爱学习经史子集,热爱文学史书,到京都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即使有人中途去世或迷路,也不影响其他人继续前来。如果不是古代先贤们留下的良好风气,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所以孔子说:“说话诚实守信,做事认真敬重,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通行。”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辽东各国的风俗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岂止是进贡楛矢那么简单呢?
从汉高祖开始统治周朝的剩余土地,恩泽于中原地区,到开皇年间结束,才开始征讨辽东,但是由于天时不利,军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之后的隋朝两代皇帝,雄心壮志,想要统治整个宇宙,多次出兵征讨朝鲜半岛,动用了大量的兵力。那些小国害怕灭亡,就如同困兽一样拼死抵抗,战争连绵不断,天下大乱,最终导致这些小国土崩瓦解,国破家亡。兵法上说:“致力于发展德政的国家才能兴盛,致力于扩张领土的国家最终会灭亡。”然而,辽东地区长期以来都没有被纳入郡县的管辖范围。那些国家都按时进贡朝拜,从没有中断过,隋朝两代皇帝因此而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不能用文治来怀柔他们,反而轻率地发动战争。国内依靠富强,对外却想着扩张领土,以骄横的态度招致怨恨,以愤怒的心情兴兵动武。像这样还不会灭亡,自古以来是没有听说过的。所以,从四夷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深刻地吸取教训啊!
话说高丽的祖先,是从夫余国出来的。夫余王呢,曾经得到河伯的女儿,就把她关在屋里,结果阳光照射到她,她就怀孕了,生下一个大大的蛋。从蛋里出来一个男孩子,名叫朱蒙。夫余国的臣子们觉得朱蒙不是正常人所生,都请求国王把他杀了,国王没答应。朱蒙长大后,跟着大家去打猎,每次猎到的东西都特别多,臣子们又请求国王杀了他。朱蒙的母亲把这事告诉了他,朱蒙就逃离了夫余,往东南方向跑。
他跑到一条大河边,水深得过不去。朱蒙说:“我是河伯的外孙,也是太阳的孩子。现在遇到危险,追兵马上就要追上了,怎么才能渡过去呢?” 这时,奇迹出现了,鱼和鳖聚集起来,形成了一座桥,朱蒙顺利渡过了河,追兵却过不去,只好回去了。朱蒙后来建立了一个国家,自己称作高句丽,以“高”为姓氏。朱蒙死后,他的儿子闾达继位。到了朱蒙的孙子莫来,他兴兵攻打,最终灭掉了夫余国。
到了朱蒙的很多代孙位宫的时候,在魏国的正始年间,他带兵入侵西安平,被毌丘俭打败了。位宫的玄孙(曾曾孙)昭列帝,后来被慕容氏打败,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被烧毁,宫室被洗劫一空,慕容氏大军抢掠之后才撤兵。昭列帝后来被百济杀害了。他的曾孙琏,派使者去后魏朝贡。琏的第六代孙汤,在周朝的时候也派使者去朝贡,周武帝封他为上开府、辽东郡公、辽东王。高祖皇帝受禅登基后,汤又派使者去朝廷朝贡,被封为大将军,改封为高丽王。此后,高丽每年都派使者去朝贡,从未间断。
高句丽国东西长两千里,南北长一千多里。首都设在平壤城,也叫长安城,东西六里长,顺着山势弯弯曲曲地建成,南边紧挨着浿水河。此外还有国内城和汉城,这些都是首都区域,高句丽人管这三个地方叫“三京”。他们经常跟新罗打仗,没完没了地争夺地盘。
高句丽的官职分十二级,分别是太大兄、次大兄、次小兄、次对卢、次意侯奢、次乌拙、次太大使者、次大使者、次小使者、次褥奢、次翳属、次仙人。此外还有内评、外评、五部褥萨这些官职。老百姓都戴皮帽子,帽子上插着鸟毛。地位高的官员戴紫罗帽子,还用金银装饰。衣服是宽袖衫,裤子是宽口裤,腰带是白色的皮带,鞋子是黄色的革履。女人穿裙子、襦衣,再加一件襈(类似于围裙)。他们的兵器跟咱们中国差不多。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狩猎,国王都要亲自参加。
百姓的赋税是每人交五匹布、五石粮食。如果是流动人口,三年交一次税,十个人合交一匹细布,租户要交一石粮食,中等人家交七斗,穷人家交五斗。造反的人会被绑在柱子上烧死再砍头,抄家灭族。偷东西要赔十倍。因为刑罚很严厉,所以很少有人犯法。他们的音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等等,用芦苇管吹奏来伴奏。每年年初,会在浿水河边举行大型的娱乐活动,国王会坐上轿子,带着仪仗队去看。活动结束后,国王会把衣服脱了扔进水里,把大家分成两队,用水和石头互相扔,又喊又叫地追逐嬉戏,反复几次才结束。
高句丽人喜欢盘腿坐着,爱干净,爱表现自己,把跑来跑去当作是尊敬人的表现,拜见长辈的时候要拖着一条腿,站着的时候双手交叉在胸前,走路的时候总要摇晃着胳膊。他们性格狡诈多疑。父子俩一起在河里洗澡,一起睡在一个房间里。女人私奔很常见,有很多游女。结婚的时候,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行了,男方送点猪肉酒水就完事,没有彩礼。如果有人收彩礼,大家都会看不起他。死人放在屋里停放三年,选个好日子再下葬。
父母或丈夫去世,要守孝三年;兄弟去世,要守孝三个月。刚去世的时候,要哭哭啼啼的;下葬的时候,却要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送葬。埋完之后,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用的东西、车子、马匹都放在墓地旁边,参加葬礼的人会争着抢着把这些东西拿走。他们很敬畏鬼神,有很多淫祠。
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经常有使者到咱们这儿来朝贡。等到陈朝被灭了之后,(陈朝的旧臣)汤(指陈朝的将领,文中未指明具体是谁)就非常害怕,赶紧整顿军队,积攒粮食,准备着抵抗朝廷的进攻。
十七年的时候,皇上赐给汤一封信,信上写着:
(此处停顿,等待原文内容补充,以便继续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
我老天爷派我当皇帝,爱护天下百姓,把你们委任到海边这块地方,希望你们宣扬朝廷的教化,让大家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你们每年都派人来朝贡,虽然说是臣服于我,但你们的诚意还不够。你们既然是我的臣子,就应该和我一样有德行,可你们却去欺负靺鞨,还严禁契丹与我往来。其他藩属都乖乖地向我称臣,只有你们,为什么这么恨那些向善的人呢?你们这心思也太歹毒了吧!你们国家工匠不少吧,你们需要的话,尽管上报朝廷。
前些年你们偷偷藏匿财物,这坏事让小人得逞,还私自带着弩兵跑到别国去了。这不是在偷偷制造兵器,图谋不轨吗?怕事情败露,所以才去偷东西?我派使者去安抚你们,本是想了解你们的情况,教你们一些治理国家的办法。你们却把使者关在空屋子里,严加看守,让他们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你们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非要瞒着大家?为什么还要禁止官府调查?你们还多次派兵袭击边境百姓,屡次耍阴谋诡计,散播邪恶言论,心里根本就没把我放在眼里。
我对天下百姓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了你们土地和爵位,恩泽遍及远近。你们却总是不信任我,总是疑神疑鬼,还经常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哪里像个忠诚的臣子该有的样子?大概是因为我的教导不到位,你们的过错,我已经宽恕了。从今天起,你们必须改过自新,遵守藩属的礼仪,奉行朝廷的法令,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不要去招惹其他国家,这样才能长久富贵,这也正合我意。你们那地方虽然地小民少,但普天之下,都是我的臣子。现在如果废黜你,也不能空着不管,总得另选官员去安抚那里。
如果你痛改前非,遵守法度,那就是我的好臣子,还用得着另外派人去吗?从古至今,帝王治国,仁义为先,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天下人都知道我的旨意。如果你没有罪过,我突然兴兵讨伐,其他藩属会怎么看我呢?你一定要虚心接受我的话,不要怀疑,更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以前陈叔宝在江阴作乱,残害百姓,惊扰了我们的边境,还抢掠我们的边境地区。我前后多次警告他,十年过去了,他仗着长江天险,聚集了一小撮人,昏庸骄傲,不听我的话。所以我才派兵讨伐,消灭了这个逆贼。前后不到一个月,出兵也不过几千人,历代的叛贼,一下子就平定了,天下太平,人神都高兴。
我听说你为此感到悲伤,唉声叹气。赏罚分明,这是朝廷的职责,惩罚你不是为了灭亡你,奖励你也不是为了保全你,你这是喜欢祸乱啊!你以为辽水的宽度能比长江?高丽的人口能比得上陈国吗?如果我不再包容你,追究你的过错,派一个将军去,还需要费多大劲儿?我只是好心好意地提醒你,让你改过自新。你应该明白我的苦心,自己多积点德吧!
汤得书吓得不轻,赶紧准备写奏折谢恩,结果没等写完就病死了。他儿子汤元继承了爵位。高祖皇帝派使者去拜汤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继承辽东郡公的爵位,还赏赐了他一套衣服。
汤元赶紧写奏折谢恩,顺便也祝贺皇上遇到祥瑞之兆,然后趁机请求皇上封他为王。高祖皇帝很爽快地就封汤元为王了。
明年,一个叫元的人带着一万多骑兵,率领靺鞨人去袭击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把他们打跑了。 高祖皇帝一听,勃然大怒,立马任命汉王谅当元帅,统帅水陆大军去讨伐他,还下诏书把元降职了。 结果呢,后勤跟不上,军队没吃的,到了临渝关,还碰上瘟疫,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
到了辽水边上,元也害怕了,赶紧派人来赔罪,上表自称是“辽东的泥土臣元某某”。 皇帝一听,就撤兵了,还是跟以前一样对待他,元每年也照样进贡。 后来隋炀帝继位,天下太平盛世,高昌王和突厥启人可汗都亲自来朝贡,这时候,隋炀帝又想让元来朝贡。
元害怕自己犯了礼仪上的错误,心里慌得很。 大业七年,皇帝要治元犯错的罪,亲自带兵过了辽水,在辽东城扎营,分兵出击,各个军队都在城下安营扎寨。 高丽军队出来抵抗,好多次打仗都输了,于是就都坚守城池。 皇帝下令攻城,还特别嘱咐将领们说:“高丽人要是投降了,就应该好好安抚他们,不能放纵士兵去抢掠。” 城快要破了,敌人就说要投降,将领们奉命不敢轻举妄动,先派人去报告。 等消息传回来,敌人又重新做好防御准备,又出来抵抗。 这样反复几次,皇帝还是不明白。
所以,军队粮草耗尽,士兵疲惫不堪,后勤补给跟不上,很多军队都打了败仗,最后只能撤兵。 这次出征,只在辽水西边抓了个叫武厉逻的贼人,设立了辽东郡和通定镇就回去了。 九年后,皇帝又亲自带兵去征讨,这次命令将领们可以自行决定作战方案。 将领们分兵攻城,敌人的势力一天天减弱。 结果,杨玄感造反了,反书送到了皇帝手里,皇帝吓坏了,当天就下令全军撤退。 兵部侍郎斛斯政逃到了高丽,高丽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就派精兵来追击,后卫部队损失惨重。
十年后,皇帝又调集全国军队,结果碰上盗贼四起,百姓纷纷逃亡,各地道路都被堵塞,很多军队都误了期限。 到了辽水,高丽也已经筋疲力尽了,派人请求投降,还把斛斯政抓起来送给隋朝赎罪。 皇帝答应了,在怀远镇驻扎下来,接受了高丽的投降,并且把俘虏和军队都送了回来。 回到京城后,高丽使者向太庙禀告,结果被皇帝扣留了。 皇帝又下令让元来朝贡,但元最终没有来。 皇帝命令军队做好准备,打算以后再继续征讨,结果天下大乱,最终也没能再出兵。
话说百济的祖先,是从高丽国出来的。高丽国王有个侍女,突然怀孕了。国王想杀了她,侍女说:“有个东西,长得像鸡蛋一样,来托付于我,所以我才怀孕的。”国王就放过她了。后来侍女生了个男孩,把她儿子扔到厕所里,可孩子愣是没死,大家觉得这孩子有神力,就把他养大了,给他取名叫东明。
东明长大后,高丽国王开始忌惮他,东明害怕了,就逃到了淹水(今鸭绿江)。夫余人拥戴他做了他们的首领。东明的后代里,有个叫仇台的人,为人仁义诚信,他在带方故地建立了国家。汉朝辽东太守公孙度把女儿嫁给了他,百济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了东夷地区的一个强国。起初,他们靠着上百艘船渡海,所以就叫百济。
百济经历了十多代国王,历代都向中国朝贡,这些事情,以前的史书上记载得很详细。到了隋朝开皇年间,百济王余昌派使者进贡各种物品,隋文帝封余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
话说这个国家,东西长四百五十里,南北长九百多里,南边挨着新罗,北边跟高丽接壤。它的首都叫居拔城。
官员一共分十六个等级,最高的叫左平,然后依次是大率、恩率、德率、杅率、奈率、将德,这几个官儿都戴紫色的腰带;再往下是施德,戴黑色腰带;固德,戴红色腰带;李德,戴青色腰带;从对德以下的官员,都戴黄色腰带;然后是文督、武督、佐军、振武、克虞,这些官儿都戴白色腰带。他们的帽子款式都一样,只有奈率以上级别的官员帽子上会装饰银花。长史这个职位,三年就要换一次人。
首都附近划分为五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分成五个街区,居民都住在那里。五个区域分别由一位方领和他的两个副手管理。每个区域下辖十个郡,每个郡里都有一个郡守。住在这个国家的人,民族成分很复杂,有新罗人、高丽人、日本人,还有中国人。他们的衣服跟高丽人的差不多。女人不化妆,年轻姑娘的头发是单辫垂在脑后,结婚以后就分成两股,盘在头上。
他们喜欢骑马射箭,也读书看史书,擅长处理政务,还懂医术、占卜和算命。他们行礼的时候,是用双手撑地。这个国家有和尚和尼姑,寺庙和塔也很多。他们会演奏鼓、角、箜篌、筝、竽、篪、笛等乐器,玩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等游戏。他们使用宋朝的《元嘉历》,以正月为一年之始。
这个国家的大姓氏有八个,分别是沙氏、燕氏、刀氏、解氏、贞氏、国氏、木氏、苗氏。他们的结婚礼仪跟我们中原差不多,丧葬习俗则跟高丽相似。他们种植五谷,也养牛、猪、鸡,不过他们吃的很多东西都不经过火烤烹煮。他们的田地比较潮湿,所以人们大多住在山上。那里还有一种很大的栗子。每逢春夏秋冬四季的中月,国王都要祭祀天地和五帝的神灵。他们还在都城里修建了始祖仇台的庙宇,一年要祭祀四次。
国家的西南边,海上有十五个岛屿,岛上都有人居住,并且都有城邑。
话说隋朝平定陈朝那年,有一艘战船漂流到海东的牟罗国,后来这船居然自己回来了,还途径了百济。百济王昌对这艘船的船员特别好,还派使者来进贡,祝贺隋朝平定陈朝。隋文帝觉得百济王不错,就下诏说:“百济王听说咱们平定陈朝了,还特地派使者来祝贺,这路途遥远,来回一趟太不容易了,万一遇到风浪,人船都会有损伤。百济王的心意我领了,路途虽然遥远,但咱们的心意相通,就像面对面说话一样,没必要年年派使者来往。从今以后,你们不用每年都来进贡了,朕也不派使者过去了,你记住就行了。” 说完,就让使者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开皇十八年,百济王昌又派他的长史王辩那来进贡一些东西。正赶上隋朝要打高丽,百济又派使者来祝贺,请求充当向导。皇帝下诏说:“前些年高丽不进贡,不遵守臣子的礼仪,所以朕才派兵讨伐他们。高丽王和大臣们害怕了,乖乖地认罪了,朕已经赦免他们了,不用再打仗了。” 皇帝对百济的使者很优厚,然后把他们送回去了。高丽知道这事儿,就出兵侵扰百济的边境。
后来百济王昌死了,他儿子余宣继位,余宣死后,他儿子余璋继位。到了隋朝大业三年,余璋派使者燕文进贡。同年,他又派使者王孝邻来进贡,还请求隋朝讨伐高丽。隋炀帝答应了,让他先探探高丽的情况。可是,余璋暗地里却和高丽勾结,用欺骗的手段来探测中国的虚实。大业七年,隋炀帝亲自带兵去打高丽,余璋派他的臣子国智牟来打听出兵的时间。隋炀帝很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东西,还派尚书起部郎席律去百济,和百济人联络感情。
第二年,隋军渡过辽河,余璋也在边境上摆开了阵势,声称要帮助隋军,实际上是两面讨好。没过多久,百济和新罗又发生冲突,经常打仗。大业十年,百济又派使者来进贡。后来天下大乱,百济的使者就再也没有来了。
再说说南海,往南走三个月,就能到牟罗国,南北长一千多里,东西宽几百里,那里多獐鹿,是百济的附属国。“百济自西行三日,至貊国云。”
新罗在高丽东南,就是汉朝乐浪郡的地界,有时候也叫斯罗。以前魏国的将军毌丘俭打败高丽,高丽人逃到沃沮去了。后来一部分人又回到老家,留在那儿的就成了新罗人。所以新罗人血统很杂,有汉人、高丽人、百济人的后代,还有沃沮、不耐、韩獩这些地方的人。新罗国王本来是百济人,从海路逃到新罗,后来当了国王。传到金真平的时候,隋朝开皇十四年,他派人进贡东西。隋文帝封他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新罗以前是百济的附属国,后来百济打高丽,高丽人受不了战争的苦,就纷纷投奔新罗,新罗因此变得强大起来。后来新罗又效仿百济,成了伽罗国的附属国。
新罗的官职分十七级,最高一级叫伊罚干,相当于宰相;然后是伊尺干、迎干、破弥干、大阿尺干、阿尺干、乙吉干、沙咄干、及伏干、大奈摩干、奈摩、大舍、小舍、吉土、大乌、小乌、造位。除了这些官职,还有郡县。他们的文字和兵器跟中国差不多。新罗选拔强壮的年轻人当兵,烽火台、边防哨所、巡逻队都有专门的军队管理。他们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服装,跟高丽和百济差不多。
每年正月初一大家互相拜年,国王会设宴款待群臣,赏赐官员。这天要祭拜日月神。到了八月十五,要举行宴会,让官员们射箭,赢了就赏赐马匹和布匹。遇到大事,就召集所有官员一起商量决定。新罗人喜欢穿素色的衣服。女人梳辫子盘在头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和珠子装饰。结婚仪式很简单,就是吃吃饭喝喝酒,规模大小看家境。新婚之夜,新娘先拜见公婆,然后拜见丈夫。死人要入殓,埋葬后还要立坟堆墓。国王和父母、妻子的丧事,要守孝一年。新罗土地肥沃,适合水旱种植。粮食、水果蔬菜、飞禽走兽,跟中国差不多。从隋朝大业年间开始,新罗每年都派人来朝贡。新罗地势险要,虽然跟百济有矛盾,但百济也拿它没办法。
靺鞨在高丽的北边,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互相之间并没有统一的领导。总共有七个部落:第一个叫粟末部,跟高丽挨着,有几千精兵,个个骁勇善战,经常去高丽抢东西。第二个叫伯咄部,在粟末的北边,有七千精兵。第三个叫安车骨部,在伯咄部的东北。第四个叫拂涅部,在伯咄部的东边。第五个叫号室部,在拂涅部的东边。第六个叫黑水部,在安车骨部的西北。第七个叫白山部,在粟末部的东南。这些部落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超过三万,但是黑水部特别厉害。从拂涅部往东,他们用的箭都是石头的箭头,跟古代的肃慎族一样。他们住的地方大多依山傍水,他们的老大叫大莫弗瞒咄,在东夷各部落里算是强国了。
他们有个地方叫太山,当地人特别敬畏它,山上虽然有熊、罴、豹、狼,但从来不伤人,人们也不敢去伤害它们。那里的地势低洼潮湿,他们就用土堆成像堤坝一样的东西,然后挖地洞住,洞口朝上,用梯子上下。他们一起耕地,种的粮食主要是粟、麦、黍。那里的水含盐分,盐会结在树皮上。他们养的牲畜主要是猪。他们把米嚼碎酿酒,喝了也会醉。女人穿布衣服,男人穿猪皮狗皮衣服。他们用尿洗手洗脸,在所有夷族里算是最不讲究卫生的。他们的风俗很淫乱,而且女人很嫉妒。如果女人的丈夫发现她有外遇,有人告诉他,他会杀了自己的妻子,杀了之后又后悔,还会把告密的人也杀了,所以这种奸情就永远不会被揭发。
他们主要靠打猎为生,用的弓长三尺,箭长一尺二寸。他们通常在七八月份制造毒药,涂在箭头上射猎禽兽,中了毒箭的动物立刻就会死掉。
开皇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突厥)那些部落首领就纷纷派使者来进贡。隋文帝接见使者,对他们说:“朕听说你们那地方的人民都很勇敢善战,现在你们来拜见我,真是符合朕的期望啊。朕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你们也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朕。”使者回答说:“我们居住在偏远的地方,路途遥远,听说贵国有圣明的君主,所以特来朝拜。如今蒙受您的恩宠,亲眼见到您的圣颜,我们感激涕零,非常高兴,愿意永远做您的臣民。”
他们的国家西北部跟契丹接壤,经常互相抢掠。后来因为这些使者来朝,隋文帝告诫他们说:“朕怜悯契丹和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你们应该各自守住自己的领土,这样岂不是都能安居乐业吗?为什么总是互相攻击呢?这太违背朕的意思了!”使者们连忙谢罪。隋文帝于是厚待他们,让他们在宫中设宴饮酒。使者和他们的随从们都站起来跳舞,他们的舞蹈动作大多是模拟战争场景的。隋文帝看着他们,对身边的侍臣说:“天下竟然有这种东西(指舞蹈),总是想着打仗,真是太过分了!”不过,他们的国家和隋朝隔得很远,只有粟末水和白山比较靠近。
隋炀帝刚开始和高丽打仗的时候,屡屡战败,高丽的将领度地稽就率领他的部下投降了。隋炀帝任命他为右光禄大夫,让他住在柳城,和边境上的百姓来往。度地稽很喜欢中国的风俗习惯,请求穿戴汉服,隋炀帝很高兴,赏赐给他很多锦缎绸缎,并且对他非常宠爱。等到辽东战役的时候,度地稽就率领他的部下跟随隋炀帝出征,每次都有战功,隋炀帝也赏赐给他很多东西。隋炀帝在位十三年的时候,曾经前往江都,后来又把度地稽放回柳城。在回柳城的路上,碰上了李密的叛乱,李密派兵拦截他,前后打了十多仗,度地稽才勉强逃脱。到了高阳,他又被王须拔俘虏了。没过多久,他又逃跑了,投奔了罗艺。
流求国,在一个海岛上,在建安郡的东边,坐船五天就能到。那地方多山洞。国王姓欢斯氏,名叫渴剌兜,不知道他们国家存在了多少代。当地人管国王叫可老羊,王后叫多拔荼。他们住的地方叫波罗檀洞,周围有三重壕沟和栅栏,外面环绕着流水,还用树枝和荆棘做成篱笆。国王住的房子,很大,有十六间,上面雕刻着飞禽走兽。
那儿有很多一种树,长得像橘子树,但是叶子很密,枝条细得像头发一样垂下来。国家里头有四五个大帅,管辖着各个山洞,每个山洞里都有个小国王。各个山洞里头还有村子,每个村子里都有个鸟了帅,都是选那些善于打仗的人来当,自己推举出来,管理一个村子的事情。男人女人都用白色的苎麻绳子缠头发,从后脑勺绕到额头。男人戴着鸟毛做的帽子,上面镶嵌着珠子和贝壳,还装饰着红色的毛,样式都不一样。女人戴着罗纹白布做的帽子,形状是正方形的。
他们穿的衣服是用那种像橘子树一样的树皮和各种颜色的苎麻布还有动物毛皮织成的,样式五花八门。衣服上还装饰着垂下来的羽毛和螺壳,颜色各种各样,还垂着一些小贝壳,声音就像佩玉一样,戴着耳环手镯,脖子上挂着珠子。他们用藤条编织帽子,上面也装饰着羽毛。他们有刀、矛、弓、箭、剑、铍之类的武器。那地方铁很少,刀剑都很薄小,大多用骨头和角来加固。他们用苎麻编织铠甲,有的也用熊豹的皮。国王坐着用木头做的兽形车子,让左右的人抬着走,跟着他的人不过几十个。小国王坐的是用木头雕刻成兽形的车子。
流求国人喜欢互相打仗,个个都很强壮,跑得快,不容易死,抗击打能力强。各个山洞各自为战,互相不救援。两军对阵的时候,勇敢的人三五个冲到前面又叫又跳,互相谩骂,然后就开始互相射箭攻击。如果打输了,全军就逃跑,派人去道歉,然后就和好了。把阵亡的人收起来,大家一起吃掉,然后把他们的头骨送到国王那里。国王就会赏赐他们帽子,让他们当队长。他们没有赋税,有事就平均摊派。他们的刑罚也没有固定的标准,都是临时决定的。犯罪都由鸟了帅来判决;不服从,就上报给国王,国王就让大臣们一起商量决定。监狱里没有枷锁,只用绳子绑着。判处死刑是用铁锥子,粗细像筷子,长一尺多,从头顶刺进去杀死。轻罪就用杖责。他们没有文字,靠观察月亮的盈亏来记节气,观察草木枯荣来记年岁。
话说这地方的人,眼睛深陷,鼻子高挺,长得有点像胡人,不过也挺聪明。他们没有君臣、上下尊卑的规矩,也不行跪拜之礼。父子俩甚至同床睡觉。男人们把胡须和眉毛都剃光了,身上长毛的地方也都刮得干干净净。女人们则会在手上刺青,图案多是虫蛇之类的。结婚的时候,用酒菜、珠贝做聘礼,或者男女情投意合,就结为夫妻了。女人生孩子后,一定要吃胎衣,生产完还要用火烤烤身子,出出汗,五天就能恢复正常。他们用木槽晒海水制盐,用树汁做醋,酿米麦做酒,不过酒味挺淡的。吃饭都用手抓着吃,要是遇到什么好东西,总是先敬给长辈。宴会的时候,敬酒的人必须等主人叫了名字才能倒酒,就连敬国王酒,也要喊国王的名字。大家一起喝酒,跟突厥人差不多,一边唱歌跳舞,一边跺脚,一个人唱,大家一起和,歌声听起来挺悲凉的。跳舞的时候,男人会扶着女人的肩膀,一起摇手跳舞。人死了,气息将断的时候,就把尸体抬到院子里,亲朋好友一起哭泣吊唁,然后给尸体洗澡,用布帛缠绕,再用芦苇草包裹起来,就地掩埋,不立坟墓。儿子为父亲守孝,好几个月都不吃肉。南边的情况稍微有点不一样,人死了,村里的人会一起吃掉死者的遗体。
这地方的熊、罴、豺、狼很多,猪和鸡也很多,就是没有牛、羊、驴、马。这里的土地肥沃,耕种之前先用火烧一遍,再引水灌溉。他们用一种长长的木棍耕地,木棍头上装着一块石头做刀刃,大概一尺多长,几寸宽。这里盛产稻米、高粱、稷、黍、麻、豆子,还有赤豆、胡豆、黑豆等等。树木有枫树、栝楼、樟树、松树、楩树、楠木、杉树、梓树、竹子、藤蔓、各种果树和药材,跟长江以南地区差不多,风土人情和气候都跟岭南很像。
当地人信奉山神海神,祭祀的时候用酒菜祭拜。他们打仗杀人后,就把杀的人也祭祀给神灵。有的人会在茂密的树林里搭个小房子,有的人则把头骨挂在树上,用箭射它,还有的人会堆起石头,插上旗子,当成神像来祭拜。国王住的地方,墙根下堆满了头骨,他们觉得这样很好。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装上兽类的头骨和角。
隋朝大业元年的时候,海师何蛮他们啊,每到春秋两季,天气晴朗,风平浪静,就往东边眺望,好像看到远处有雾气似的,也不知道有多远。过了三年,隋炀帝就派羽骑尉朱宽出海去寻找那些奇特的民族,何蛮把这事儿说了,就和何蛮一起去了,结果到了流求国。语言不通,就抓了一个人回来。
第二年,皇帝又派朱宽去安抚他们,流求国不同意,朱宽就抢了一些他们的布甲就回来了。那时候倭国的使臣来朝贡,看见那些布甲说:“这是流求国人用的东西。”于是皇帝就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带兵从义安出发,乘船去打流求。到了高华屿,又往东走了两天到了郤鼊屿,又走了一天就到了流求。一开始啊,陈棱带了一些南方各国的士兵参战,里面有昆仑人比较懂流求话,就派人去劝说他们,流求国不同意,抵抗官军。陈棱就打败了他们,进到了流求国的都城,打了好多仗都赢了,烧了他们的宫殿,抓了他们几千男女,带着战利品就回来了。从那以后,流求国就和隋朝断了联系。
倭国在百济、新罗的东南方向,水路距离有三千里,在茫茫大海之中,依山傍岛而居。魏朝的时候,倭国和中国已经能互相沟通了。倭国有三十多个国家,都自称国王。倭国人不知道具体距离,只用天数来计算。他们的国土东西方向走五个月的路程,南北方向走三个月,都走到海边了。他们的地势东高西低。他们的都城在邪靡堆,这也就是《魏志》里说的邪马台。古书上说,倭国距离乐浪郡和带方郡一共一万二千里,在会稽的东边,和儋耳差不多远。汉光武帝的时候,倭国派使者来朝贡,自称大夫。汉安帝的时候,倭国又派使者来朝贡,称之为倭奴国。汉桓帝和灵帝的时候,倭国大乱,互相攻打,好多年都没有国王。后来有个女人叫卑弥呼,她能用巫术迷惑众人,于是全国人都拥立她当国王。她有个弟弟,帮助她治理国家。这个女王有上千个侍女,很少有人见过她的面,只有两个男人负责给她送饭和传话。女王的宫殿、楼阁、城墙和栅栏都有士兵把守,法律非常严格。从魏朝到齐朝、梁朝,倭国都和中国保持着联系。
开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590年,日本国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派使者来朝见皇帝。 皇上就让相关部门去了解了解日本的风俗习惯。
使者汇报说,倭王把天当成哥哥,把太阳当成弟弟。每天天还没亮就出来处理政务,盘腿坐着,太阳一出来就停止工作,说要“把政务交给我的弟弟”。 高祖皇帝一听就说:“这也太没道理了!” 于是下令让倭王改掉这个习惯。 倭王的妻子叫鸡弥,后宫里还有六七百个女人呢! 倭王的太子名叫利歌弥多弗利。 日本那时候没有城墙城郭。
他们的官职分十二等:第一等叫大德,第二等叫小德,以此类推,还有大仁、小仁、大义、小义、大礼、小礼、大智、小智、大信、小信,每个等级的人数没有固定。 他们还有一种类似于中国里正的官员,叫军尼,有120人。 八十户人家就设一个伊尼翼,这相当于现在的里长。十个伊尼翼归一个军尼管辖。
日本人的穿着,男人穿的是长衫短袖,鞋子像中国的草鞋,鞋面上漆了颜色,系在脚上。 老百姓大多光着脚。 他们不能用金银做装饰。 当时的衣服是横向裁剪的布料,前后相连,没有缝合。 头上也不戴帽子,头发就披散在两耳旁边。 到了隋朝,他们的国王才开始戴帽子,用锦缎做成,还用金银镂空雕花装饰。 女人把头发束在脑后,也穿长衫短袖,裙子都有褶皱。 她们用竹子做梳子,用草编席子,用兽皮做外套,再用花纹皮子镶边。 他们的武器有弓、箭、刀、矛、弩、斧头等等,盔甲是用漆皮做的,箭镞是用骨头做的。 虽然他们有军队,但很少打仗。 他们的王室聚会,一定会摆出仪仗队,演奏他们的国乐。 日本的人口大约有十万户。
话说这地方的风俗啊,要是杀人抢劫或者通奸,那可是要命的!偷东西的,得把偷的东西折价赔偿,赔不起的,就变成奴隶了。其他的轻重罪过,就发配流放或者打板子了。
审问案子的时候,要是有人不招,就用木头压膝盖,或者拿张大弓,弓弦勒住脖子。还有更狠的,把小石头扔进滚烫的开水中,让双方当事人去捞,说谁理亏谁的手就烂;或者把蛇放进瓮里,让当事人去抓,说谁理亏谁就被蛇咬。
所以啊,那地方的人民都挺老实的,很少打官司,小偷小摸的也少。他们喜欢五弦琴、笛子这些乐器。男女老少都喜欢在胳膊上、脸上纹身,下水捕鱼。他们没文字,就用刻木头打结绳子记事。
后来他们信奉佛教,从百济求来了佛经,这才有了文字。他们也懂占卜,特别相信巫师。每年正月初一,他们都要射箭、喝酒庆祝,其他的节日习俗跟我们差不多。他们还喜欢下棋、玩掷骰子、樗蒲这些游戏。
那地方气候温暖,草木四季常青,土地肥沃,水多地少。他们用小环套住鸬鹚的脖子,让它下水捕鱼,一天能抓一百多条呢!他们没盘子碗筷,就用树叶当盘子,用手抓着吃。
这地方的人性格直率,很有风雅之气。女人多男人少,结婚不能娶同姓的,男女双方只要互相喜欢就能结婚。女人嫁到夫家,得先跨过一条狗才能见到丈夫。那里的女人都不淫荡嫉妒。
人死了,用棺材埋葬,亲朋好友会在尸体旁唱歌跳舞,妻儿兄弟则穿着白衣服丧。达官贵人要停尸三年,再下葬;普通百姓则择日下葬。下葬的时候,把尸体放在船上,在陆地上拉着走,或者用小车运。
那地方有个阿苏山,山上的石头会无缘无故地着火,火苗直冲天,当地人都觉得很神奇,就举行祭祀活动。那里还有一种如意宝珠,青色的,跟鸡蛋一样大,晚上会发光,据说那是鱼的眼睛精华。
新罗和百济都把倭国当成大国,认为倭国有很多珍宝,都非常敬仰倭国,经常派使者互相往来。
公元607年,高丽国王派使者来隋朝进贡。使者说:“听说海西的菩萨天子(指隋炀帝)大力弘扬佛法,所以特地派我来朝拜,还带了数十位僧人来学习佛法。”高丽的国书上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隋炀帝看完很不高兴,对鸿胪卿说:“蛮夷的书信,如果有失礼的地方,就别再让我知道了。”
第二年,隋炀帝派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裴清先经过百济,到了竹岛,南边望见耽罗国,又经过都斯麻国,这些地方都在大海之中。继续往东,到了壹岐国,又到了对马国,再往东到了秦王国,那里的人和中原人差不多,被认为是夷洲,但具体是不是还不确定。他又经过十多个国家,才到达倭国的海岸。从对马国往东,这些国家都臣服于倭国。倭王派小德阿辈台率领数百人,摆开仪仗,敲锣打鼓来迎接裴清。十天后,倭王又派大礼哥多毗率领二百多骑兵在郊外迎接。
到了倭国的都城后,倭王和裴清见面,非常高兴,说:“我听说海西有大隋,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才派人来进贡。我们这些夷人住在海边偏僻的地方,不懂得礼仪,所以才耽误了时间,没有立刻接见使者。现在我已经特意打扫道路,装饰馆舍,来迎接大使,希望能学习贵国先进的文化。”裴清回答说:“皇帝的德行遍及天地,恩泽流遍四海,因为大王仰慕大隋的文化,所以才派遣我来到这里宣扬教化。”然后,倭王就安排裴清入住馆舍。
后来,裴清派人告诉倭王:“朝廷的旨意已经传达,请大王尽快安排使者启程回国。”于是,倭王设宴款待裴清,并派使者跟随裴清一起进贡物品。从此以后,倭国与隋朝的交往就中断了。
史书上说:山谷大川各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在那儿的人们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喜好和欲望不一样,语言也不通。圣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教化政策,这样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使他们的风俗习惯与中原相通。
九夷居住的地方,和中原地区隔得很远,但是他们天性善良温顺,没有凶暴残忍的风气。虽然隔着遥远的山川大海,但是很容易用教化来治理他们。夏朝、殷朝的时候,他们有时会来朝拜天子。等到箕子逃到朝鲜后,才开始实行“八条禁令”,这些禁令疏而不漏,简明易行,可以长期实行,教化的影响,延续了上千年。
现在辽东的各个国家,有的穿着打扮和中原的冠冕服饰相似,有的饮食器具也和中原的俎豆一样,他们喜欢研究经史子集,爱好文学史籍,到京都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即使有些人死在外面也没能回去。如果不是古代先贤们留下的好风气,怎么能有这样的局面呢?所以孔子说:“说话要忠诚守信,做事要恭敬谨慎,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实行。”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啊!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风俗习惯,难道仅仅只是进贡那些粗糙的箭矢吗?
自从汉高祖统一了周朝的剩余地区,恩泽遍及全国,到开皇年间结束的时候,才开始征讨辽东,但是天时不利,军队没有取得任何战果。隋朝的两代皇帝,志向远大,想要征服全世界,多次出兵征讨朝鲜半岛,多次发射威力巨大的弩箭。那些小国害怕灭亡,敢于像困兽一样拼死抵抗,战争连绵不断,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他们土崩瓦解,身死国灭。兵法上说:“致力于发展道德的国家兴盛,致力于扩张领土的国家灭亡。”然而,辽东地区长期以来都没有被纳入郡县的管辖。那些国家都按时朝贡,没有一年中断过,隋朝的两代皇帝因此而骄傲自满,认为天下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不能用文治来怀柔他们,反而轻易动用武力。国内自恃强大富庶,对外又想扩张领土,用骄傲招致怨恨,用愤怒发动战争。像这样还不会灭亡,自古以来是没有听说过的。所以,从四夷的教训中,我们难道不应该深刻反思吗?
赵元楷的老婆,是清河崔氏的女儿。她爸爸崔儦,在《文学传》里头有记载。他们家素来规矩严谨,子女个个都遵规守礼。元楷他爹是仆射,家里有钱有势,很看重门第,所以用很丰厚的礼品把她娶了过来。元楷非常尊重崔氏,即使在私下宴饮的时候,也不胡言乱语,举手投足,穿着打扮,都符合礼仪规范。
后来,元楷奉命去河北,准备回长安。走到滏口的时候,碰上了强盗抢劫,元楷自己勉强逃脱了性命。崔氏却被强盗抓住了,强盗想把她霸占为妻。崔氏对强盗说:“我是士大夫的女儿,是仆射儿子的妻子,今天就算落到这步田地,我也能自己了结性命。让我做你的妻子,这绝对不可能!”强盗们撕烂了她的衣服,把她赤裸地绑在床上,准备侮辱她。崔氏害怕受辱,就骗他们说:“我现在已经没力气了,听凭你们的处置,不敢违抗,请先解开我的绳子。”强盗们就赶紧把她放开了。崔氏趁机穿上衣服,拿起强盗佩刀,靠着树站着说:“想杀我,尽管用刀剑来。要是想让我死,就尽管过来!”强盗们气急败坏,乱箭射杀了她。后来,元楷找到了杀害妻子的凶手,把他们碎尸万段,用来祭奠崔氏的灵柩。
史书上说:人们赞扬妇女的品德,大多都以温柔顺从为首要标准,这只是取其中庸之道,还没达到极致。至于那些有远见卓识,坚贞不屈,意志不可动摇,只为正义而行的女子,考究历史典籍,哪个时代没有呢!兰陵公主的节操像寒松一样挺拔,南阳公主的心志比顽石还要坚硬,洗媪和孝女那样的忠贞刚烈,崔氏和冯氏母亲那样的诚恳,足以让那些有勇有义的人都感到惭愧,让那些品德高尚的人都感到逊色。襄城公主、华阳公主的妃子,裴伦的妻子、元楷的妻子,她们都遇到过艰难险阻,事情不如意,却甘心与丈夫同甘共苦,颠沛流离,毫不动摇,她们的意志像冰霜一样坚韧,她们的言行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即使是《诗经》里歌颂共姜的誓言,《左传》里记载伯姬的守节殉难,也难以与她们相比!
裴伦的妻子是河东柳氏的女儿,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裴伦当上了渭源县令。碰上薛举造反,县城被贼人攻破,裴伦不幸遇害。这时候柳氏四十岁,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媳妇,三个女人都长得漂亮。柳氏对她们说:“我们遭遇了战乱,你父亲已经死了,我自己也觉得无法保护你们周全。我们家一向注重门风,绝对不能受那些贼人的侮辱,我打算和你们一起死,你们觉得怎么样?”她的女儿和儿媳妇都哭着说:“我们听您的安排。”于是柳氏自己跳井自尽,她的女儿和儿媳妇也跟着跳了下去,都死在了井里。
赵元楷的妻子是清河崔氏的女儿。她父亲崔儦,在《文学传》里有记载。他们家素来有良好的家风,子女个个都遵规守矩。赵元楷的父亲是仆射,家里很有钱,很看重门第,所以用丰厚的礼品娶了崔氏。赵元楷非常尊敬崔氏,即使在私下宴饮的时候,也不胡言乱语,举止言行,穿着打扮,都符合礼仪规范。 天下大乱的时候,赵元楷跟着朝廷跑到河北,准备回长安。走到滏口的时候,遇到强盗抢劫,赵元楷勉强保住了性命。崔氏却被贼人抓住了,贼人想强娶她为妻。崔氏对贼人说:“我是士大夫的女儿,是仆射儿子的妻子,今天家破人亡,我当然可以立刻去死。让我当你们的妻子?这绝对不可能!”
那些贼人撕破了她的衣服,她的身体完全暴露出来,被绑在床上,贼人要强暴她。崔氏害怕被侮辱,就骗他们说:“我现在已经没有力气反抗了,听凭你们的处置,不敢违抗,请你们先解开我的绳子。”贼人赶紧把她放开了。崔氏于是穿上衣服,拿起贼人佩带的刀,靠着树站着说:“想杀我,尽管用刀剑来!如果想让我死,就过来逼我!”贼人大怒,乱箭射杀了她。后来赵元楷找到了杀害妻子的凶手,把他们碎尸万段,用来祭奠崔氏的灵柩。
史官说:啊,说女人的美德,都把温柔顺从放在第一位,这只是取了个中等水平,还没达到极致呢!要说那些有远见卓识,意志坚定,品格高尚,不为外力所动,只凭正义行事的女人,翻翻史书,哪个时代没有呢!像兰陵公主那样高洁如寒松,南阳公主那样意志坚如磐石,还有洗氏老妇和孝女那样忠贞勇敢,崔氏、冯氏两位母亲那样真诚恳切,都能让那些有勇有义的英雄好汉都自愧不如,让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也赞叹不已。
襄城公主、华阳夫人,裴伦、元楷的妻子们,她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遭遇过不如意的事情,却甘心与丈夫同甘共苦,无论颠沛流离,始终意志坚定,像冰霜一样纯洁,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即使《诗经》里歌颂共姜的誓言,《左传》里记载伯姬的守节殉情,又能比她们更胜一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