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都是些啥?登基仪式、传位仪式、太后垂帘听政仪式、亲政仪式、大朝会仪式、常朝会仪式(包括御门听政)、太上皇三大节日朝贺仪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大节日朝贺仪式、大宴仪式、上尊号徽号仪式(包括尊封太妃太嫔仪式)、册立皇后仪式(包括册封嫔妃仪式)、册立皇太子仪式(包括太子千秋节)、册封诸王仪式(包括册封公主仪式)。

这些都是正经的皇家大事儿,属于天子的大事记,有朝会、宴会、册封、经筵(皇帝讲学)这些典礼。老百姓也能参与的,就是乡饮酒礼(古代的一种祭祀礼仪)。至于结婚这种事儿,那上上下下都一样。古书上说“用隆重的礼仪来亲近百姓”,治理国家,安定天下,都得靠这些礼仪。下面我就挑几个重要的,把差不多的仪式放在一起讲讲。

先说登基仪式。清朝开国皇帝太祖,建立了天命年号,正月初一登基。贝勒啊,大臣啊,都按顺序站在殿前。皇帝坐在殿上,大家伙儿都得跪着。八个大臣出来,跪着把尊号的奏章递上去,然后由侍臣接过来,跪着在皇帝面前宣读。皇帝下座位,烧香祭天,带着贝勒和大臣们一起行礼,三跪九叩,完了之后再坐回座位,贝勒们就带着各自的人马庆祝去了。太宗皇帝登基的时候,也是这么个流程。

崇德元年(1636年),改元之后,正式建立大清国号。之前,他们准备了三天,修建祭坛,准备仪仗队。到了那一天,皇帝带着所有大臣去天坛祭告天地。仪式结束后,保管玉玺的官员先走,皇帝从中间的台阶登上祭坛,坐在座位上,贝勒们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大家一起跪着,贝勒们分列在皇帝左右。保管玉玺的官员跪着献上玉玺,皇帝接过玉玺,再交给内院的官员,大臣们又行了一遍礼。礼毕,大家继续跪着,宣读官员念诵满文、蒙文、汉文三种版本的祭文,站在祭坛的东边,依次念完。大臣们行礼完毕,回到原位,奏乐,皇帝回宫。

第二天,皇帝在宫殿里接见大臣们,大臣们祝贺皇帝登基,再次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负责仪式的官员也按照之前的礼仪行礼。之后,皇帝设宴款待,并颁布大赦令。八年后,世祖(顺治帝)继承皇位,也派官员按照之前的礼仪祭告天地和宗庙,只是没有设置仪仗队,不奏乐,也不设宴。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大清入主北京。之前,太常寺的官员已经准备好祭坛,司礼监也准备好了座位和桌子。到了那天,派官员祭告宗庙和社稷,准备好了皇帝的大驾仪仗。皇帝穿着祭祀用的衣服,从大清门出发,前往南郊,祭告天地。仪式结束后,皇帝进入天坛东边的帐篷换衣服。皇帝坐在座位上,群臣跪拜。礼部尚书带着一位大学士从东边的台阶走上来,在正中间面向北方跪下。一位大学士从案桌上接过玉玺交给另一位大学士,大学士接过后,宣读祝词说:“皇帝君临天下,诸王文武百官都无比高兴!”读完后,玉玺又交给另一位大学士,这位大学士跪着接过后,把玉玺放在案桌上,然后回到原位。群臣行礼完毕,皇帝回宫。鸿胪寺的官员在皇极门内设好御案,檐下东边设好祭文案,诸王和贝勒们依次站在金水桥北面,文武官员依次站在桥南面,都面向东西两边站立。奏乐,皇帝坐上御座后乐声停止。鸣鞭。负责仪式的官员在台阶上行礼完毕后,回到自己的位置。诸王率领群臣进献表文,行礼完毕后,鸣鞭,皇帝回宫。九天后的甲子日,按照规定颁布诏书。

康熙皇帝继承了皇位,首先派官员去祭告天地和宗庙。皇帝自己穿着丧服,到祭坛前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郑重地接受了上天的旨意。

然后,皇帝换上便服,去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宫殿,分别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之后,皇帝乘坐御辇从乾清门出来,到中和殿,内大臣等负责仪式的官员行礼。接着,皇帝来到太和殿,王公百官呈上奏章,按照规定的礼仪行礼。整个过程没有宣读奏章,没有演奏音乐,也没有设宴款待。王公大臣们进宫后,皇帝赐茶完毕,就回宫了。皇帝换回丧服,回到灵棚,然后颁布诏书。

雍正皇帝继位的时候,仪式跟康熙皇帝时一样,只是取消了赐茶的环节。从乾隆皇帝开始,以后储君继位,都遵循同样的仪式。

话说乾隆爷当了皇帝很久了,曾经说过自己八十六岁就退位。到了乾隆六十年,他下诏说:“自古以来皇帝禅让,不是因为国家衰败,就是因为国家大事太多,仓促之间进行禅让,礼仪根本没法遵循。现在国家正值鼎盛时期,咱们得好好商量一下禅让的礼仪。” 于是就选了个好日子,确定了皇位继承人,并且把下一年定为新皇帝的元年。 然后礼部官员们就上交了详细的仪式流程。

提前派人去祭祀天地宗庙,到了那一天,相关部门就在太和殿设好御座。左右各摆放两张小几,正中间放着宝座,稍南边东西两侧各放四张小几;东边立柱旁放着诏书案,西边立柱旁放着奏表案,南北两侧也各放四张小几;黄色的案几放在丹陛中央。宝座前面铺着新皇帝行礼用的垫子。殿前摆放着仪仗队,殿门外放着皇帝的步辇。午门外则有五辂车、驯象、仪仗马匹、黄盖伞和云盘,檐下演奏着中和韶乐,殿门外丹陛上演奏着大乐。内阁学士拿着传位诏书放在东边的案几上,礼部官员把贺表放在西边的案几上,大学士们到乾清门请来传国玉玺放在左边的小几上,两位大学士分别站在殿檐下,王公大臣们按官职大小依次站好。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等国的使臣站在队伍的最后。钦天监官员到乾清门报时,新皇帝穿着朝服从毓庆宫出来,这时皇太后身边的两位大臣带着二十名侍卫在乾清门外集合,引导礼部两位官员站在门阶下,前面十位大臣站在殿后阶下。太上皇穿着礼服乘车出来,新皇帝跟在大臣们中间,由大臣们引导着。午门钟鼓齐鸣,到了殿后下车。太上皇在中和殿坐好,新皇帝在殿内西边站着,鸿胪寺官员引导相关大臣按顺序站好,不说话,行九叩大礼。侍立的官员退到外面,中和韶乐奏响,演奏《元平章》。太上皇到太和殿,新皇帝仍然侍立如初。乐声停止,阶下鸣鞭三声,丹陛上奏响大乐,演奏《庆平章》。新皇帝走到拜位站好,王公大臣们站在丹陛上,百官和陪同的大臣们站在丹墀下,鸣赞官喊“跪”,新皇帝率领群臣下跪。鸣赞官喊“宣表”,宣表官进来,拿着奏表走到檐下正中跪下,两位大学士在左右跪下,展开奏表,乐声停止。宣读完毕,收起奏表,退下。鸣赞官喊“兴”,新皇帝退到左边站好,面向西,两位大学士引导他走到御前跪下。左边的大学士请求呈上玉玺,跪着把它交给太上皇,太上皇亲自把玉玺交给新皇帝,新皇帝跪着接受,右边的大学士跪着接过来,放在右边的案几上。新皇帝走到拜位,乐声响起,鸣赞官喊“跪,叩,兴”,率领群臣行九叩大礼。鸣赞官喊“退”,乐声停止,仪式完成。鸣鞭如前。中和韶乐奏响,演奏《和平章》。太上皇回宫。内监们提前准备好乐器和悬挂的饰物,太上皇在内殿,公主、福晋以及未被封爵的皇孙、皇曾孙们行礼庆贺。

新皇帝换上正式的礼服,在保和殿的暖阁里等着。内阁学士们先把传位诏书和御宝摆在太和殿的案桌上。礼部官员把祝贺新帝登基的表章放在东边的案桌上。负责引导的人都在保和殿外面等着。钦天监报时之后,新皇帝来到中和殿。所有参加仪式的官员都按照规定的顺序站好,一丝不苟地行礼,没有一个人说话。仪式结束后,新皇帝来到太和殿,正式登基。接下来是奏乐,然后停止奏乐,宣读表章,行礼,这些都跟以前一样。仪式结束之后,新皇帝退回,回到自己的座位。

然后大学士们上前,奉上皇帝的诏书,走出中门,把诏书交给礼部尚书。尚书跪下接诏,起身后,把诏书放在黄色的案桌上,行了三个叩头大礼。接着,大学士们又奉上写着登基大典情况的云盘,仪制司的一位官员跪下接过来,起身后,从中间的路出去。所有仪式都完成了,大家都退下,新皇帝回宫了。大学士们到乾清门去送回御宝,礼部则赶紧刻印诏书,颁布全国。

咸丰皇帝驾崩那年是咸丰十一年,小皇帝同治帝年纪太小,没办法亲政。御史董元醇就建议慈安和慈禧两位皇太后暂时处理朝政。太后同意了,还特意让大臣们商量一下垂帘听政的具体流程。太后嘴上说“垂帘听政不是我乐意做的”,但又说因为现在情况复杂,大臣们总得有个能做主的人,所以才勉强答应。

于是,冬天十一月一日,小皇帝同治帝陪着两位皇太后在养心殿听政,文武百官都在殿外等着,按照规矩行礼。不管是召见内务府的官员还是外地的官员,两位皇太后和皇帝都在养心殿,太后坐在前面垂着帘子。如果召见某个大臣,议政王和御前大臣轮流安排。召见外地官员的话,就在养心殿的前殿,议政王和御前大臣带着侍卫站好队,太后前面垂着帘子,摆着桌子,官员们报上姓名和官职,太后先拟好圣旨,再分别记录下来。皇帝那边也摆着桌子,各级官员按照规矩呈上奏折,议政王等人呈给太后过目。太后简单在奏折上盖个章,然后交给大臣们传达圣旨。大臣们上奏的折子要写三份。各省各地的军事报告,凡是需要下达圣旨的,议政王等人先请示太后,拟好圣旨后第二天再呈上,发布执行。不过,圣旨里的措辞还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来写,对外宣示的时候,都要写上“朕”字。

光绪帝继位那年是同治十三年,大臣们又请求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流程和同治初年一样。到了光绪六年,慈安皇太后去世了,慈禧皇太后开始独自垂帘听政。本来计划垂帘听政十三年后就还政于光绪帝,但是光绪帝觉得时局艰难,情况复杂,所以召见官员的时候,慈禧太后还是会坐在上面处理政务,只是用纱屏挡着。

同治十二年正月,两宫皇太后把权力交还给皇帝了,穆宗皇帝要举行亲政大典。首先,要先去天地、宗庙和社稷祭告一番。到了那天,皇太后的仪仗和皇帝的法驾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在慈宁宫门口摆好案几,案几里面铺着皇帝行跪拜礼用的垫子。太和殿东边也设了宣读诏书的案几,还有其他的案几,摆放位置都安排好了。午门外还搭了龙亭和香亭。内阁学士拿着皇帝的庆贺表文,放到盒子里,然后捧出来。大学士们一路护送着盒子到永康左门外,再由另一位大学士接过盒子,送到慈宁宫门口,然后上东边的台阶,把盒子放在案几上,再退下。内侍拿着盒子进入慈宁宫,放在皇太后宝座的东边。内阁学士拿着诏书,放在太和殿中间的案几上;礼部官员拿着王公百官的贺表,放在东边另一个案几上。将军、提督、总镇的贺表,则放在午门外的龙亭里。鸿胪寺的官员引领着和硕亲王以下的亲王,以及八分公以上的官员和蒙古王公,在隆宗门外集合;低于八分公但高于二品的大臣,在长信门外集合;三品以下的官员,在午门外集合。

钦天监报时,皇帝穿着礼服,乘坐御辇从隆宗门出来,到永康左门外下车,亲王以下的官员跟随皇帝一起走,到达慈宁宫门口,皇帝登上东边的台阶,走到门口左边,面向西站立。四个日讲官站在西边的台阶上,面向东站立。前面引路的官员和侍卫们跟在仪仗队伍后面,分列左右站立。皇太后从慈宁宫出来,奏起中和乐,演奏《豫平章》,皇太后升座,音乐停止。皇帝走到跪拜的位置,奏起丹陛乐,演奏《益平章》。王公大臣和侍卫们依次面向皇上站立,鸣赞官高喊“拜跪”,皇帝带领群臣行三跪九叩大礼。西边柱子下站着两位御史和两位鸣赞官。仪仗队伍末尾和午门外也分别有两位御史、两位礼部官员和两位鸣赞官,负责仪式的进行。永康左门和各个门内外都安排了鸣赞官,轮流传报消息。午门外所有官员都参加了仪式,鸣赞官高喊“礼成”,皇帝回到原位。王公大臣们也回到原位站立,皇太后回宫,礼部尚书奏报“礼成”,然后皇帝回宫。

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来到中和殿,执事官员行礼完毕后,退到外朝站立。皇帝来到太和殿,奏起音乐,皇帝升座,音乐停止,鸣鞭三声,王公百官行礼。宣读表文和颁布诏书,都按照以前的制度进行。光绪十三年,德宗皇帝亲政时,也仿照这次的仪式进行。

天命元年,清朝就开始搞元旦庆贺活动,还制定了一套朝仪,也就是朝廷的礼仪。后来天聪六年又搞了一套新的朝仪,一直沿用到崇德年间,那时候又对元旦进表和皇帝生日庆典的仪式做了规定。到了顺治八年,才正式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定为三大节日。康熙八年,又给这三大节日的朝会定下了乐章。

这些大朝会的仪式可隆重了,从王爷到各级官员,还有外藩的王子和外国使臣,都得按规矩站好队。负责仪仗队、乐队的官员,都得按照规定摆好位置。太和殿东边会摆上黄色的桌子。一大早,王爷、贝勒、贝子们先在太和门集合,比八分公(八品官员)官职低的官员,就在午门外集合。礼部官员把奏章放在亭子里,然后由校尉抬着,走到午门外,放在两边,再把奏章抬进太和殿,放在案子上。鸿胪卿(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领着王爷、贝勒他们站在丹陛(皇帝宝座前的台阶)上。鸣赞官(负责喊号子的官员)领着其他官员和进表官员,从两边的掖门进去,在丹墀(丹陛前的广场)上站好。朝鲜和蒙古的官员从西掖门进去,站在西边队伍的最后面。

还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维持秩序,比如纠仪御史,他们分别站在西边屋檐下,丹陛和丹墀的两侧,以及队伍的两端。鸣赞官也分别站在殿檐、丹陛和丹墀上。丹陛南边的台阶上,有六个銮仪卫的官员负责鸣鞭。钦天监报时后,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官员们行礼完毕,皇帝就到外朝处理政务。皇帝出行,前导和护卫都得按规矩来。午门鸣钟鼓,奏起中和乐,皇帝到太和殿,乐声停止。内大臣分立在皇帝前后,侍卫在后面保护。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四人站在西边金柱后面,大学士、学士、讲读学士、詹事府正少詹事站在东边屋檐下。御史、副佥都御史站在西边屋檐下,銮仪卫官员喊“鸣鞭”,鸣赞官喊“排班”,王公百官就跪下站好。

宣读奏章的官员拿着奏章出来,走到殿下正中央,面向北方跪下,两位大学士展开奏章,宣读奏章的官员读完后,把奏章放回原处,丹陛上奏乐,群臣都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后,官员们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鸿胪寺的官员带领朝鲜等国的使臣,理藩院的官员带领蒙古使臣,也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丹陛上奏乐,礼毕后乐声停止,使臣们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然后皇帝赐座,群臣和外国使臣都跪下行三叩首礼,然后依次坐下。皇帝赐茶后,再次鸣鞭三下,奏起中和乐,皇帝回宫。乐声停止,群臣退朝。

一开始,外地官员元旦要进京朝拜皇帝,大家一起在保和殿前面行礼,不过从康熙二十六年之后就取消了这个规矩。到了乾隆六年,才规定在皇帝生日(圣节)的时候要朝贺行礼。乾隆二十四年,又规定了大朝会上文武百官的站位,还特地做了红漆木牌子来标识位置。乾隆五十四年,又增加了都察院的官员人数,文官和监察御史一共三十六人,按照品级高低,分别站在品级山旁边,保持朝会的秩序。另外,乾隆初期的时候,三品以上文官和二品以上武官可以得到皇帝赐茶,其他人只有记录官员和外国使臣才能喝到。到了嘉庆二年,赐茶的规矩也取消了。规定元旦、皇帝生日(万寿节)中午要设宴,冬至节的第二天要接受百官的朝贺。万寿节那天,官员们先要去太庙祭拜,然后再去皇太后宫行礼,礼毕之后,皇帝才接受百官的朝贺。各省的文武官员在三大节(元旦、冬至、万寿节)都要在宫门外设香案,穿着朝服朝拜皇宫,满族、蒙古族、汉军官员分列两翼,汉族官员则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

【常朝仪】 努尔哈赤在丙辰年(1616年)建元之后,更加勤政,规定五天一次早朝,早朝时要焚香祭天,宣读古代贤明的言行以及国家兴亡的道理,以此来教导臣民,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固定的制度。到了崇德年间(清太宗时期),才正式确定了早朝的仪式和流程,设置了皇帝出行的仪仗队,皇帝以下的官员都要穿着朝服等候皇帝出宫。等到皇帝到达宫殿,乐队奏乐,皇帝升座,乐队停止演奏。皇帝赐座后,百官按照各自的品级依次行礼后入座。各部院官员出列奏事完毕后,皇帝就回宫了。顺治九年,给事中魏象枢建议说:“以前有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的朝会,还有早朝、晚朝、内朝、外朝之分,现在即使不能完全恢复以前的制度,也应该一个月举行三次早朝,以体现皇帝勤政的决心。”杨簧也建议说:“以前的制度是百官每月要上朝十一次,次数太多了,现在每天都有官员入朝奏事,其实和十一次朝会差不多,应该把早朝改为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举行。”从那以后,就确定了逢五视朝的制度。之后又确定了引见、辞朝、谢恩等官员的朝会礼仪,这些都按照常朝的礼仪进行。皇帝在太和殿接见官员,接见完毕后赐座赐茶,其他都按照常朝的礼仪进行。如果皇帝那天不在太和殿,官员们就在午门外行礼。外藩来朝的使臣和进贡的使臣,也按照常朝的礼仪行礼。如果他们要赶快回去,就不必按照朝会的日期,可以直接到午门外行礼,外地官员如果需要尽快赴任,也可以这样做。

好家伙,这皇帝上朝的规矩可真多!以前啊,大臣们上朝就坐在御殿里,按官职大小排排坐,像个幼儿园似的。康熙八年的时候,规定了六个等级的官员,按顺序坐好。后来又改成了九个等级。康熙九年,皇帝还专门让都察院盯着那些大臣,别让他们在朝堂上失礼。到了康熙二十年,干脆还设立了专门负责上朝纪律的御史和工作人员。

雍正二年,皇帝派了四个侍卫盯着大臣们,监督他们上朝的秩序。规定上朝的时间,天还没亮呢,鸿胪寺的官员就得带着大臣们进西掖门,按顺序坐好。等鼓声响了,大家就得站起身听宣旨,然后队伍整齐地走进去,行礼,一切都要规规矩矩的。乾隆初年,皇帝下令所有官员,不管大小,都要天不亮就到朝堂上坐好。乾隆十六年,皇帝又特意吩咐各部大臣,要督促手下官员按时上朝,不能缺席。

光绪九年,朝堂的规矩又改了。新上任的官员,鸿胪寺要先把他们的名字报给内阁,然后到了上朝的日子,礼部尚书和鸿胪卿要请皇帝到御殿,新官员们要谢恩行礼,王公大臣们都跟着仪仗后面。如果皇帝不上御殿,文武官员就在午门外按班次坐好。上朝的时间,春冬是辰时正(早上7点),夏秋是卯时正(早上5点),要是下雨下雪或者遇上国丧,那就不用上朝了。上朝这天,鸿胪寺的官员要先把位置安排好,王公大臣们在太和门外集合,东西两边各两排,其他官员在午门外集合,东西两边各九排,还有四个负责纠察纪律的御史和礼部工作人员,分别站在队伍的两头,面朝西,朝北站着。到了时间,礼部工作人员要核对官员的名字,御史们则在队伍里巡视检查,等大家都坐好后,如果有事要离开,就得按顺序出去。

话说清朝初期,皇上每天都要在正门听大臣们汇报工作,这已经成了惯例,九卿和科道官员都得齐刷刷地站在那儿等着皇上发话。到了雍正朝,这御门听政才正式有了个章程。要是哪个部门有奏折要呈给皇上,但还没得到皇上的许可,那就先把奏折送到内阁,攒够一定数量了,再由皇上指定哪天在正门处理这些奏折。

到了那一天,乾清门正中间摆着皇上的御座、屏风和奏折案。一大早,各部官员和陪同人员都得早早到乾清门广场集合等候。皇上来了之后就坐到御座上,侍卫站在两边,记录的官员站在西边的台阶上,各部官员则站在东边的台阶上,一个个规规矩矩地跪着,尚书在前,侍郎在后,陪同的官员排在最后。然后,尚书大人捧着奏折匣子,转着圈儿走到奏折案前,跪下把奏折放在案上,然后起身稍微后退一步,再走到东边的柱子旁,回到自己队伍的最前面。接着跪下,口头汇报事情,汇报完了,再起身稍微后退一步,然后带着自己部门的人一起从台阶上下去。

汇报的顺序呢,户部、礼部、兵部、工部这四个部轮流第一个汇报,三个法司排在第三个汇报,吏部排在第六个汇报,宗人府在各部之前汇报,翰林院、詹事府、科道官员和九卿的联合汇报则排在各部之后,大家依次汇报,跟前面说的流程一样。轮到吏部汇报的时候,他们还得带着各部值班的八个官员一起觐见皇上,等觐见完了才能退下。内阁的侍读学士两个人也得上东边的台阶,走到奏折案前跪下,举着奏折匣子,然后起身退下。翰林院、詹事府的官员和侍卫们也跟着退下。这时候,皇上会指派一个满族翰林学士,捧着奏折匣子走到东边的台阶,转个圈儿再退下,大学士跟着他,依次跪下。记录的官员稍微往前走一点,站在东边,那个捧着奏折匣子的翰林学士走到奏折案前跪下,打开奏折匣子,按照顺序宣读奏折,然后皇上就下旨答复。大学士们领旨之后,就从东边的台阶下去,记录的官员也从西边的台阶下去。皇上就回宫了。从顺治二年开始,每次汇报工作的时候,都会有翰林官员记录。

一开始,奏报事情的时间,春夏用卯时正点,秋冬用辰时初刻。康熙二十一年,皇帝下令调整宫廷计时,春夏改成辰时初刻,秋冬改成辰时正点。两年后,御史卫执蒲建议把奏事时间定为五天或两三天,圣祖皇帝说:“治理国家要勤勉认真,不能间断。”康熙二十五年,又安排了两个科道官员和起居注官员一起侍班。康熙二十七年,取消了起居注官员侍班的制度,让侍班的翰林官员在呈递奏折后就退下。雍正初年,又恢复了起居注官的设置,还增加了两个人。同时,又安排了四个编检官员侍班,位置在科道官员之上。乾隆二年,规定修撰、编修、检讨官员也像科道官员一样,佩戴数珠,以维护朝仪的庄重。嘉庆十八年,皇帝下令,宣读圣旨的时候,御前大臣和侍卫都不能退下,并把这规定了下来。

【太上皇帝三大节朝贺仪】 嘉庆元年,高宗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仁宗皇帝,自己尊为太上皇帝,并制定了朝贺的仪式。朝贺那一天,要摆出和皇帝即位时一样的仪仗、卤簿和乐队。在太和殿设三个案几,把庆贺的表文用亭子抬到午门,庆贺的表文放在东边的案几上,笔墨纸砚放在西边的案几上。天亮的时候,王公大臣穿着朝服,外国使臣穿着本国的服装,聚集在宫门外。皇帝穿着礼服,在保和殿的暖阁等候。太上皇帝乘车出来,到太和殿北面的台阶下车,演奏中和韶乐,奏响《元平章》乐曲,然后登上大殿坐好,乐声停止。皇帝在殿内西边站着,鸣鞭三声,太监喊“排班”,然后演奏丹陛大乐,奏响《庆平章》乐曲。皇帝走到拜位,面向北方,这时鸿胪寺官员引导群臣和外国使臣站好队伍,太监喊“进”,又喊“跪,叩,兴”。皇帝带领群臣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皇帝回到原位站立,大臣们退下,重新排列队伍,乐声停止。鸣鞭,演奏中和韶乐,奏响《和平章》乐曲。太上皇帝回宫,乐声停止。皇帝在殿上,群臣进表行礼,仪式和之前一样。

顺治八年的时候,规定每年元旦要在慈宁宫的台阶下摆上皇太后的仪仗和乐器,皇太后驾到宫里,就开始奏乐。皇太后坐上座位,音乐就停了。皇上带着内务府大臣和侍卫到宫里给皇太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之后,公主、福晋以下,以及都统、官员的夫人(品级在尚书以上)就行六肃三跪三叩礼。然后又开始奏乐,摆上丰盛的宴席。冬至和皇太后的生日也是这样,不过冬至就不摆宴席了。

康熙八年,规定元旦要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准备好仪仗、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皇上带着王公大臣、侍卫以及都统、官员(品级在都统、子、尚书以上)先去太皇太后宫里行礼,然后再去皇太后宫里行礼,行礼的规矩和以前一样。礼毕后,皇后带着公主、福晋和命妇们也按照同样的规矩行礼。到了康熙二十一年,皇上就下令让京内外进献表文的官员在午门外集合行礼。后来又设立了专门负责仪仗的御史,他们分别在宫门外和午门外仪仗队伍的最后面监督,以保证仪式的严谨。

乾隆十二年,规定庆贺皇太后的时候,允许二品以上的命妇参加朝贺队伍。后来又下令世爵朝贺的时候,也要增加男爵的参与。嘉庆二十五年,规定将军、督抚、提镇等高级官员在皇太后三大节的时候,要上表祝贺,不用再递送黄色的祝文了。

道光元年元旦,大学士先向皇帝呈上庆贺的表文,然后皇帝才率领群臣到宫里行礼。同治元年,皇太后和皇帝一起在慈宁宫接受朝贺,第二年改在养心殿接受朝贺。王公大臣(二品以上官员)在慈宁宫门外集合,三品以下官员在午门外集合,朝鲜使臣在西班的最后面,按照顺序依次行礼,不用奏乐。冬至和皇太后的生日也是这样。只有遇到大的庆典年,等到皇太后升殿之后,才按照宣读表文的仪式进行。光绪二年,皇太后圣寿,皇帝亲自进献表文,其他的仪式都和以前一样。

皇后以前从来没接受过大臣们的贺礼,到了顺治年间,才规定元旦要举行庆贺仪式,并且仪仗队也要全部到位。皇后先去皇太后宫里行礼,礼毕之后回宫,公主和命妇们都来皇后宫里朝贺。冬至和皇后千秋节也一样。到了康熙年间,规定皇后先要去太皇太后的宫里行礼,然后再到皇太后宫里行礼,礼毕回宫后才能坐上正座,从公主到镇国将军夫人,从公侯到尚书的夫人,都要穿着朝服来行礼。雍正六年,才开始规定皇后千秋节的时候,王公百官都要穿蟒袍补服,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规矩了。如果皇贵妃摄六宫事,她的千秋节仪式也和皇后一样隆重。

国家例行的宴会,礼部负责主办,光禄寺负责准备食材,精膳司负责安排菜肴。建元定鼎宴,崇德初期,太宗皇帝改元建号,在笃恭殿设宴庆祝。顺治元年,定都北京,在皇极门正中设宴,摆上宝座,皇帝坐在宝座上,赐百官座位,赐茶、敬酒,都要行一跪一叩的大礼。宴会结束之后谢恩的礼节和开始一样。这天赐宴,会有几个内监先进行拜舞,然后宣读旨意:“朝贺大典,内监不得沿明制入班行礼。” 从此开始,对宦官的权力进行限制。

元旦的宴会,崇德初期就有了规定,在崇政殿设宴,王公、贝勒、贝子、公爵等等,都要进献祭祀用的牲畜和酒,外藩的王公贝勒也要一样。顺治十年,规定亲王、世子、郡王以及外藩的王公贝勒都要进献牲畜和酒,如果不够,光禄寺再补充,而皇帝的御膳则由尚膳监负责准备。康熙十三年取消了这个规定,过了几年又恢复了原来的规矩。康熙二十三年,又把烧烤的菜肴改成了羹汤,取消了银器,王公以下进献的羹汤筵席规格也有所不同。

雍正四年,皇帝决定在元旦举行盛大的宴会。到了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时间),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都穿着朝服,聚集在太和门;文武百官则聚集在午门。在皇帝宝座前摆好了御宴,内大臣、内务府大臣、礼部和理藩院的官员们负责监督宴席的布置。丹陛上挂着黄色的幔帐,下面摆放着金器;卤簿(仪仗队)后面则挂着青色的幔帐,也摆放着许多宴席。

鸿胪寺的官员引领百官入席,理藩院的官员则引领外藩的王公入席。皇帝来到太和殿,登上宝座,中和韶乐奏响。王公大臣们在殿内就座,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官员在丹陛上就座,其余官员在青幔下就座。大家先一起行了一次跪拜礼,然后坐下。接下来皇帝赐茶,丹陛大乐奏响,王公大臣们按照座位顺序依次跪下,再次行礼。皇帝喝完茶后,侍卫给王公大臣们分茶,光禄寺的官员给其他官员分茶,大家再次按照座位顺序行礼。喝完茶后,又行了一次跪拜礼,音乐停止。

然后掀开席子上的盖巾,掌仪司的官员拿着酒壶、酒爵和金卮(一种盛酒的器皿),大乐奏响,群臣起身。掌仪司的官员把酒壶里的酒倒进酒爵里,然后敬酒给大臣们,大臣们都跪下接受。掌仪司官员把酒爵交给大臣,大臣们从殿中走上丹陛,走到皇帝面前跪下敬酒。敬酒完毕,大臣们从右边下丹陛回到座位,行一次跪拜礼,其他群臣也跟着行礼。大臣们再次从右边登上丹陛,跪下接受皇帝回敬的酒,然后回到座位跪着。掌仪司官员收起空酒爵退下,拿着盛满酒的金卮,奉旨赐酒给那些已经敬过酒的大臣。王公大臣们起身,掌仪司官员站着把金卮递给大臣,大臣们跪下接受,行一次跪拜礼,喝完酒后,等敬酒的大臣退下,再行一次跪拜礼,然后起身回到座位,其他群臣也跟着坐下。音乐停止,皇帝开始用餐。

中和清乐奏响,宴会上的各种食品和酒水被分发到各个席位,分酒的仪式和之前分茶的仪式一样。音乐停止后,蒙古乐歌表演开始。表演结束后,满族大臣献上满族舞蹈,为皇帝祝寿。接着是其他的舞蹈表演,乐歌伴奏。瓦尔喀氏舞蹈开始,蒙古乐歌伴奏,接着是其他的队舞表演。每次表演结束后,大家都要行一次跪拜礼。各种杂耍表演结束后,群臣行三次跪拜礼。大乐奏响,鞭炮齐鸣,韶乐奏响,皇帝驾车返回宫中。

冬至宴,顺治年间的时候,规定得跟元旦的仪式一样隆重,不过后来经常取消了。元会宴,就是每年元旦朝会的时候举办的宴会,每年都有固定的流程,要是赶上皇帝万寿节、或者十年一度的国庆大典,那宴会的礼仪就更隆重了。乾隆三十五年和五十五年,皇帝还专门为此创作了歌曲,宴会的流程跟以前一样。不过,在酒宴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会有庆隆舞表演,乐队演奏,舞者戴着面具,骑着禺马,表演扬烈舞。乐师们依次演奏筝、阮等乐器。然后是喜起舞,大臣们入场,行三叩首礼,跟着歌声按队伍跳舞,歌声结束后,乐队演奏笳吹,番部乐队一起演奏,内府官员带着朝鲜的俳优、回部、金川的儿童表演杂耍,让宴会更加热闹。

千秋宴,是康熙五十二年开始设立的,地点在畅春园。凡是各省在职官员、退休的汉族官员以及平民百姓,只要年龄在六十五岁到九十岁之间的,都可以参加。他们的子孙会端着酒杯敬酒,并分发食物,皇帝还特意嘱咐他们不用起身,以此表示对老年人的尊重。乾隆五十年,宴会的地点改在了乾清宫,参加的人从王公大臣到内务府、文武官员,包括退休官员、绅士、士兵、老农、商人,以及外藩的王公台吉,回部、番部的土官、土舍,朝鲜的陪臣,只要年龄超过六十岁的,都邀请参加了,总共有三千多人。其中,七十岁以上的大臣,九十岁以上的大臣,他们的子孙可以搀扶着他们入席。年龄最大的人,比如一百零五岁的司业衔郭钟岳,可以和一品大臣一起坐在最尊贵的座位上,皇帝还会亲自敬酒。宴会结束后,还会根据身份颁发不同的珍贵物品作为赏赐。嘉庆初年又举办了一次,地点在皇极殿,这次参加宴会的人有三千五百六十六人,受赏的人有五千人。从高官到平民百姓,包括蒙古、回族、番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的使臣,不管年龄大小,都聚集在皇宫的广场上,场面非常盛大。

【大婚宴】顺治八年,皇帝大婚,宴会规格跟元旦一样隆重,同时还为皇太后准备了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以后的皇帝大婚也都沿袭了这个传统。

【耕耤宴】顺治十一年举行的,叫做“劳酒”。

自崇德七年开始,清朝就有了凯旋宴的传统。到了顺治十三年,正式规定凡是凯旋回朝并觐见皇帝的大臣,都会被赐予庆功宴。乾隆时期,平定金川,皇帝在瀛台设宴;平定回部,又在丰泽园设宴;平定大小金川后,更是隆重地在紫光阁设宴庆祝。那时候,俘虏来的少数民族儿童里,有些会跳锅庄舞和甲斯鲁舞,这些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也常常会在宴会上安排,后来就成了惯例。道光八年,平定新疆回疆后,皇帝在正大光明殿设宴庆功,那一天,大将军们向皇帝敬酒祝寿,皇帝亲自赐酒,并命令侍卫分发酒给所有参战的大臣,其他的仪式都和往常一样。

乾隆十一年,皇帝在瀛台设宴款待宗室王公们,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行家人之礼,宴后还带他们到淑清院的流杯亭游览,并赐予酒果。乾隆四十八年,在乾清宫设宴,邀请皇子、王公以及三品、四品以上顶戴的宗室成员共一千三百零八人参加宴会。那些因为事先无法参加宴会的人,也都得到了赏赐,总共大约有两千人受赏。嘉庆九年,在惇叙殿设宴,规模和乾隆时在瀛台设宴差不多。

每年除夕,皇帝会在保和殿设宴款待蒙古王公们。从入座、敬茶、进膳、敬酒、歌舞表演到谢恩,所有程序都按照元旦的礼仪进行。如果蒙古王公来朝进贡,或者皇室成员来京觐见,皇帝会赐予他们宴会,或者在礼部设宴款待,具体安排都要根据皇帝的旨意。其他国家的使臣来朝贡,比如朝鲜、安南、琉球、荷兰的使臣来北京,也会按照惯例设宴款待。乾隆年间,缅甸使臣还参加了在万树园举行的宴会,会上演奏了缅甸的五种乐器。此后,各种宴会都会安排来自准噶尔部、回部、安南、缅甸、廓尔喀等地的乐队演奏。

另外,顺治年间就规定乡试的宴会设在顺天府,会试和进士传胪的宴会设在礼部。其他的像临雍讲学、经筵讲读、修书、初次举行日讲、皇帝临幸翰林院、缮写神牌等等场合,也会按照惯例设宴。衍圣公和正一真人来朝,以及纂修实录、会典的时候,宴会也都设在礼部。

清朝刚建立的时候,太祖和太宗皇帝登基称帝,大臣们都纷纷上奏,要给皇帝加尊号,这其实就跟皇帝登基的仪式差不多。

到了康熙皇帝时期,臣民们一起商量着要给皇帝上尊号。等到康熙皇帝六十大寿的时候,大臣们又再次请求。但是康熙皇帝说这跟治理国家没啥关系,所以都没答应。后来,乾隆皇帝平定了边疆,大臣们又想给皇帝上尊号,乾隆皇帝还是没同意。只有新皇帝即位的时候,才会给皇太后、太皇太后上尊号。国家要举行大庆典的时候,才会给皇帝上徽号,徽号有的两个字,有的四个字,一个比一个隆重,以此来表达对皇帝的推崇。

顺治八年,要给孝庄皇太后加尊号,尊号是“昭圣慈寿”。加尊号之前,皇上亲自写奏章祭告天地。到了那一天,太和殿摆好了皇帝的仪仗,慈宁宫摆好了皇太后的仪仗,各种祭祀用品都准备好了。王公们聚集在太和门,大臣们聚集在右翼门,其他的官员聚集在午门,大家各就各位站好。皇上登殿,奏响了《中和韶乐》,然后奏响了《海上蟠桃章》。皇上看完册宝之后,官员们把册宝分别放到亭子里,仪仗队抬着册宝亭和宝亭出发,册宝亭在前,宝亭在后。皇上带着群臣跟着仪仗队来到慈宁宫门,进入宫殿站在台阶东侧。礼部侍郎和内阁学士拿着册宝进去,大学士拿着册宝文书进去,站在皇上左边侍立。皇上走到祭拜的位置,王公百官按照各自的职位站好。皇太后在宫殿里,奏响《中和韶乐》,然后奏响《豫平章》,皇太后升座,音乐停止。司仪喊“跪”,皇上和群臣一起下跪。司仪喊“进册”,大学士从右边跪着把册宝呈上,起身退下,皇上接过册宝,恭敬地献上,大学士从左边跪着接过来,起身,放在中案上。司仪喊“进宝”,仪式和刚才一样。司仪喊“宣册”,宣册官走到案前,面向北跪下,打开盒子宣读完毕,再把盒子放回去,起身退下。司仪喊“宣宝”,仪式相同,宝也放在原处。四个女官抬着托盘把册宝放到宫殿台阶上。奏响《丹陛大乐》,然后奏响《益平章》,皇上和群臣行三跪九叩大礼。午门外所有的官员都依次跟着行礼。仪式结束后,皇太后起身,奏响《中和韶乐》,然后奏响《履平章》,皇太后回宫。皇后带着后宫嫔妃和公主们都去慈宁宫祝贺。第二天,皇上在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祝贺,皇上按照规定下达诏书。这一年,大婚和加尊号的仪式都完成了。

康熙初年,也要给皇太后加尊号,但是因为当时正值服丧期间,所以就没有写奏章,也没有举行仪式,也没有朝贺。一般来说,大婚、亲政、册立皇后、武功告成、皇太后大庆、加尊号这些事情,都是按照常规的仪式进行的。

乾隆四十一 年,金川战事平定,要给皇太后加尊号。皇太后考虑到皇上年纪大了,不宜过于劳累,就吩咐把册宝准备好,到时间再行礼,免去宣读表文,以后都按照这个方式进行。

1829年,平定了新疆回部叛乱后,皇上给皇太后上了尊号,缅甸国王派使臣来进贡金叶子表示祝贺,这可是缅甸国王第一次进贡呢!

给太妃晋封,册宝的仪式跟以前一样,只是内监托着托盘把册宝放到太妃面前,皇帝行礼,太妃就起身避让到座位旁边站着。第二天,皇上在御殿接受缅甸使臣的祝贺。如果派官员去办事,礼部尚书得穿着朝服去内阁,把册宝抬出来,和大学士一起送去,送到宫门口,内监再进去把册宝交给太妃和太嫔,她们接过后,仪式就完成了。一开始册宝是用金子做的,康熙、乾隆时期也用上好的玉石,道光以后就只用玉石了。凡是尊封皇贵妃、贵太嫔的,都用册宝,太妃用册和印,太嫔只用册。

【册立中宫仪】清崇德元年,孝端文皇后作为嫡妃正式成为皇后,才开始举行册立皇后的仪式。那天,在清宁宫前面搭起黄色的帐篷,帐篷里摆着黄色的桌子,东边是放册宝的桌子。王公大臣们都聚集在崇政殿,皇帝在御殿查看册宝。正使和副使两人拿着节杖,执事官员把册宝抬到黄色帐篷前面,皇后出来迎接。使者把册宝放在桌子上,面向西边站着,宣读册文,册文有满文、蒙文和汉文三种版本,依次交给右边的女官,女官跪着接过来献给皇后,皇后也跪着依次接受,再交给左边的女官,女官也跪着接过来,放在黄色的桌子上。然后宣读宝印,接受宝印的仪式也是一样的。使者离开后,复命去了,皇后带着公主、福晋和命妇们到崇政殿,在皇帝面前行六次跪拜,三次叩头。仪式结束后,皇后回宫升座,妃嫔和公主们向皇后行礼,王公大臣们上表祝贺,然后举行宴会,宴会按照惯例进行。

康熙十六年,册立孝昭仁皇后的时候,按照以前的规矩补行了纳采、大徵等仪式,就跟正式的大婚礼一样隆重。皇上亲自到奉先殿祭告祖先,祭告天地和太庙后殿的事儿就派官员去做了。到了册立皇后的那一天,在太和殿里摆好了祭祀用的桌子,东西两边各摆了一排,左右两边也各摆了一张桌子,南北各摆一排。皇上坐在殿里看着册宝,王公大臣们都按照品级站好,正副使站在丹陛上,面向北方,宣读册立皇后的官员站在殿门左边。宣读册立皇后的圣旨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日,册立妃某氏为皇后,命令你们持节去执行册立皇后的仪式。”然后正副使拿着节往前走,卫兵抬着册宝亭从协和门出去,到了景运门,就把册宝和节交给内监,由内监送到宫门,皇后在那里迎接。仪式结束后,内监把节还给使者,使者向皇上复命,皇上就率领群臣到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宫里行礼。第二天,皇后穿着礼服到两宫和皇上面前行礼。

乾隆二年册立孝贤纯皇后的时候,仪式跟以前一样。皇上还下令把这个仪式写进家法,以后就按这个规矩来。嘉庆元年册立孝淑睿皇后的时候,册立皇后的那一天,正好赶上给太上皇过生日的宴会结束,皇上和皇后一起到太上皇面前行礼。皇上在殿里,正副使拿着节,仪式结束后,先到太上皇的宫门前复命,其他的仪式跟以前一样。

册封妃嫔的仪式,从崇德初年开始,四位妃子同一天受封,到时候就派使者拿着节按照礼仪册封。妃子们带着公主、福晋和命妇们到皇上面前行六次跪拜礼,皇后也是这样。妃子们在皇上面前行四次跪拜礼,妃子们互相之间行两次跪拜礼。康熙年间,贵妃和七位嫔妃跟皇后同一天受封,不过嫔妃们只有册书,没有宝印。乾隆十三年规定,皇妃可以摄理六宫的事务,这制度应该隆重一些,祭告仪式就跟册立皇后一样。第二天,皇妃要朝见皇太后,在甬路的左边跪拜。道光三年,皇上宣布以后封嫔就不需要祭告了,跟册封妃子同一天受封,并且把这个规定写下来了。

康熙十四年,康熙帝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那场面可隆重了!先祭告天地,祭祀用的玉器、丝帛、香版,都是皇上亲自过目检查的。正式册立皇太子的日子到了,在御殿上举行仪式,跟册立皇后一样正式。一个官员负责递上册宝,另一个官员负责递上印玺。仪式结束后,这两个官员要向皇帝复命。然后,皇帝带着皇太子去奉先殿祭祖,皇太子跪在殿外的拜垫上,还要给皇帝和皇后行礼。第二天,皇帝在御殿接受大家的祝贺,然后下达诏书,一切按照惯例来。王公大臣们都拿着祝贺的信笺,到皇太子面前表示祝贺,皇太子则去武英殿跟自己的兄弟们——亲王、郡王们一起行礼。其他各省的文武官员也都按照规矩上书祝贺。

皇太子的生日,也就是千秋节那天,皇太子先去奉先殿祭祖,然后去给皇帝行礼,再回到毓庆宫,最后在惇本殿接受大家的祝贺。王公大臣们都要行二跪六叩的大礼,礼毕之后,皇太子回宫,大臣们也各自散去。 可惜后来胤礽被废立,反反复复,直到康熙晚年,储君之位都没定下来。五十年后,大学士王掞连续七次上密奏,请求皇帝确定继承人,稳定国本。六十年的时候,他又再次提出这个请求,结果惹怒了康熙帝。直到乾隆、嘉庆年间,才明确下旨说,不立储君是自开国以来就有的规矩。

崇德元年,册封诸王的日期定下来了。那天,各位王和贝勒们按照等级在崇政殿前站好。内院的官员把册宝和印玺摆在案桌上,等着皇帝下令授封。诸王们都跪着,宣读册书的官员和呈递册宝的官员站在案子东边,依次宣读完册书后,就把册宝和印玺授予诸王。诸王接受后,再转交给自己的随从官员,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仪式结束后,诸王们跟着呈递册宝的官员去清宁宫,给皇帝和皇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之后,他们走出大清门,互相祝贺,又行了二跪六叩的大礼。回到府邸后,福晋和夫人也纷纷前来祝贺。府里的官员向诸王祝贺,要行二跪六叩的大礼;贝勒府的属官则行一跪三叩的大礼。

康熙十二年规定的册封仪式是这样的:凡是册封亲王、郡王或贝勒,都会派简正使和副使两个人去。册封的前一天,在殿堂上就要摆好节案、香案和册宝案,堂前还要准备好仪仗队和乐队。到了册封那天,简正使和副使先到太和殿去迎接圣旨和册宝。然后,校尉抬着装有册宝的亭子到王府去,王爷和王府官员要在门外跪着迎接。简正使和副使把册宝和圣旨分别摆放在各自的案子上,简正使站在节案的东边,王爷站在案子的西边。仪式进行完毕后,王爷要走到香案前跪下,听宣读圣旨。使者把册宝授予王爷,王爷恭敬地接受,然后回到原位,再行一次礼。使者拿着圣旨回宫复命,王爷和王府官员则跪送他们出门,迎接和送别都要奏乐。册封亲王用宝,册封郡王用印,贝勒只有圣旨没有印。谢恩的仪式都差不多。最初的规定是,册封亲王世子用金册,册封郡王用镀金银册,册封贝勒只授予诰命,后来改成了纸制册。到了咸丰十年,又下令册封亲王用镀金银质册宝,因为恭亲王奕䜣的王爵世袭,所以又特制了金册。

册封公主的仪式是这样的:使者到了之后,公主要带领侍女在仪门的右边迎接。使者拿着圣旨进来,先放在门前的黄案上,然后再移到堂前的帷帐里。公主登上西边的台阶,要行六次跪拜礼(六肃三跪三叩)。宣读完毕后,使者把圣旨交给侍女,公主跪下接受,然后再次行礼。使者回宫复命时,公主也要送到仪门外。当天皇帝会升殿,公主要到御前行礼,然后再去后宫,都要行六次跪拜礼(六肃三跪三叩)。之后还要去拜见各位妃嫔,每位妃嫔面前都要行四次跪拜礼(四肃二跪二叩)。从宫里回来后,王府里的人要举行庆祝活动,其他的仪式和册封亲王差不多。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同辈中的最长公主和辈分最大的公主,分别称为长公主和大长公主,她们都会得到金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