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清朝从辽沈地区开始,就有了竖杆祭天的仪式。后来,还在一个安静的屋子里祭祀土地神和各种神仙,这个地方就叫“堂子”。它建在城东内城门外,和古代明堂祭祀群神的意义差不多。顺治帝在北京安定下来后,沿袭了这个习俗,在北京城西门外也建了个“堂子”。“堂子”正中间是祭祀用的殿堂,五间房,朝南,里面供奉着各种神仙,屋顶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前面有个圆形的拜天殿,朝北。殿里立着祭祀用的神杆,杆子下面是石头做的底座。稍后一点的地方,两边各摆了六排,每排六个位置,皇子在第一排,然后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依次排列,都朝北站着。东南角还有一个三间房的上神殿,也朝南。祭祀的仪式很多,但是元旦祭天和出征凯旋归来祭天最重要,这些都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其他的像每月祭祀、竖杆祭祀、浴佛祭祀、祭祀马匹等等,就派相关部门的人去执行了。

崇德年间,规定每年元旦,皇帝要率领亲王、藩王,一直到副都统都要参加祭祀仪式。后来,就只限于贝勒以下的官员了,再后来,就只限于郡王以下的官员了,剩下的就派护卫去挂纸帛就行了。

话说每年祭祀祖先,提前到腊月二十六,内务府的官员就得先去坤宁宫把祭祀用的神位请出来,安放在神舆上,然后由内监抬着走。前面要带八面御仗旗,四个灯笼,六个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一个掌管仪式的官员,还有十个侍卫,浩浩荡荡地把神位送到飨殿供奉着。早晚都要按照规定的仪式上香。按照惯例,神位上挂的纸帛,每个月都积攒起来装在一个布袋里,等到除夕那天,送到堂子(祖庙)去,和新的纸张、神杆一起焚烧。这时内务府的大臣们,带着长史和护卫,会挂上新的纸帛,一共二十七张。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皇上就坐车出宫了,陪同祭祀的王公大臣们都跟着一起走。到了堂子内门的外面下车,然后进到里面,走到圜殿(圆形大殿)去,皇上站好位置,面向南方,率领群臣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皇上就回宫了。第二天,再把神位送回宫里。康熙十一年,皇上发布诏令,说元旦祭拜堂子的礼仪要详细规定清楚,还要增加鸣赞官。到了第二年,就取消了汉族官员参与祭祀的仪式。到了康熙二十九年,皇上又下令,让皇子们也跟着一起参加祭祀,内府大臣在圜殿献上纸帛后,接下来再由皇太子献上纸帛。

正月初一,或者选个好日子在正月初十之前举行月祭。负责祭祀的两个人,先把一些纸帛之类的东西挂在杉木柱子上。元旦这天,祭祀用的案桌上摆着一盘时令水果和一盏醴酒。负责焚香的人上香,宫里的乐工拿着三弦和琵琶坐在甬道的西边,负责打拍板的人坐在东边。主持祭祀的人跪下,负责焚香的人递上酒盏,主持祭祀的人接过酒盏,献上酒。然后奏响乐器,打起拍板,大家跟着节奏鼓掌。一共献酒六次,每次都唱“鄂啰罗”,打拍板的人也跟着唱。献酒完毕,主持祭祀的人磕一个头,起身,合掌致敬。乐器声停止,主持祭祀的人拿着神刀上前,乐器声再次响起。主持祭祀的人又磕一个头,起身,负责祭祀的人唱“鄂啰罗”,大家一起唱。主持祭祀的人举起神刀,诵读神歌,神歌内容如下:

“上天之子,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某年生小子,某年生小子,今敬祝者,丰于首而仔于肩,卫于后而护于前。畀以嘉祥兮,齿其儿而发其黄兮,偕老而成双兮,年其增而岁其长兮,根其固而神其康兮。神兮贶我,神兮佑我,永我年而寿我兮。”

一共祈祷三次,仪式和之前一样,诵读赞歌的人有九个。主持祭祀的人跪下,磕一个头,起身,诵读赞歌三次。乐器声停止,他又跪下,磕一个头,起身,合掌退下。

立杆大祭,在春、秋两季的每月初一,或者在二、四、八、十月上旬选个好日子举行。祭祀用的杆子用松木做成,长三丈,周长五寸。祭祀前一个月,有关部门派人去延庆州一带砍伐松木,树梢要保留九层枝叶,做成祭祀用的杆子,运送到祭祀的堂子。祭祀前一天,把杆子竖立在石座上。崇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规定亲王、郡王、贝勒各祭祀三根杆子,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各祭祀两根,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各祭祀一根。每月初一皇宫里要举行大祭,初二以后依次进行祭祀。凡是需要祭祀三根杆子的人,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祭祀一根,过十天再祭祀另外两根。如果同一天有好几家一起祭祀,也要按照他们的身份地位来安排先后顺序,如果违反规定,祭祀次数过多或者争先恐后地祭祀,都要受到处罚。后来又改了规定,皇宫到八分公(八品官员)都只祭祀一根杆子,将军就不祭祀了。

到了那一天,负责香火的先把神幔挂起来,炕上摆好漆木小几,放上三个小碟子。前面再摆个小几,放两个黄釉瓷碗。圆形大殿里也摆两个小几,高的那个放香炉,矮的那个放碗,前面铺上彩色的毡子。负责祭祀的两个人去坤宁宫请来佛亭和菩萨、关帝的像,抬到堂屋。把佛亭安放在座位上,佛像用三根绳子挂在两殿神杆之间。挂上黄色的幡,摆上纸帛,圆形大殿也一样挂上帛。飨殿北边炕上的小几上摆着九盘打糕、搓条饽饽,三个酒盏;圆形大殿的高几上则是三盘一盏。每次献祭,负责祝祷的人就用碗里的酒倒进酒盏里,两殿的祭祀献礼和祈祷都跟以前一样。祝祷词是:“上天之子,佛及菩萨,大君先师、三军之师、关圣帝君,某年生的小子,某年生的小子,今天恭敬地祝祷,用九个贯穿的(指某种祭品)来填满,用八个(指某种祭品)来呈献,九期届满,立杆礼行。特地系上绳索,特地准备祭品,来祭祀神灵。”其他的祝祷词跟月祭一样。祭祀完毕,负责香火的人卷起神幔,收起佛像送回宫里。

如果皇帝亲自祭祀,殿内要铺上彩色的席子,盖上红毡,甬道上铺上荐席。到时候皇帝乘坐车驾出宫,满朝文武大臣跟随护送到达堂子街,王公们跪着等待,皇帝来了,他们就跟着起身。皇帝下车驾进入中门,走到飨殿前面朝东坐下,负责祝祷的人献上酒,举起神刀,祈祷祝愿,奏乐、打拍板,拍手,唱“鄂啰罗”。皇帝进来后,要行一跪三叩的大礼。圆形大殿也一样。仪式结束后,皇帝登上座位,允许王公们在炕前坐下。尚膳正、司俎官呈上祭祀后分给人的糕点,尚茶正献上福酒,皇帝接受祭祀后分给的食品,分给各位王公。仪式完成,返回宫中。遇到坛、庙斋期或者清明节,还要再次举行吉利的祭祀活动。

正月初一,我们去东南角的尚锡神亭祭祀,就是堂子上的神殿。供奉的神叫田苗,神案上摆着一盘一盏,摆上当时的食物和酒,司香的点香,司俎的把干净的纸做的杉木柱子挂起来,各位王爷的护卫依次把他们的牌位挂上去。然后内管领进去,脱掉帽子和衣服,解开衣带,跪下叩头,念祝词说:“上天之子,尚锡之神,一个月已经过去了,开始新的月份,某年生的我,恭敬地准备了祭品,洁净的纸钱也一起摆上。保佑我某年生的我,赐予我吉祥,赐予我安宁。”念完,就退下去了。有人说,这是祭祀明朝副总兵邓子龙,因为他和太祖皇帝有旧情,所以把他一起供奉了。

四月初八是佛诞,祭祀之前,在飨殿挂上神幔,选拔觉罗的妻子中正副两人来当司祝。祭祀这天,不祈求回报,不杀牲口,也不处理刑名案件。到时候去坤宁宫请来佛亭和菩萨、关圣的像,司俎的内监们把椴叶饽饽、酿的酒、红蜜装在盒子里跟着一起去。到了之后,摆上香灯,献上糕点和酒,取一点红蜜和各位王爷供奉的蜜,倒进黄釉的浴池里。司祝请佛,沐浴完毕,用新的棉布垫着安放在座位上,再送回佛亭,摆上九盘椴叶饽饽,三个酒盏,三个香碟,还有各位王爷供奉的饽饽和酒。圜殿也是同样的仪式。司香的点香,司祝的献酒九次,其他的就和月祭、杆祭差不多。崇德元年,规定八旗的王和贝勒各一人,依次进行供奉。后来只有亲王和郡王才这么做了。

话说每年春天和秋天的特定日子,宫里要祭祀皇帝所骑的马,地点就在圆形的殿堂里。这天,负责祭祀的人按照惯例摆上祭品,就像平时一样挂上纸帛,摆上一盘打糕,一盏醴酒,还要准备二十对绿色的丝带,系在马鬃和马尾上。然后,司香官上香,牧马人牵来十匹雪白的马,让它们站在甬道下面。司祝官则按照仪式进行六次献酒,同时奏乐。祭祀的神灵和每月例行的祭祀一样,只是祝词要改成专门为皇帝的坐骑所作的。“敬祝您啊,抚摸您的脊背让您站起来,拉起您的鬃毛让您精神起来,嘶鸣着风驰电掣,呼啸着腾云驾雾,吃着青草强壮您的体魄,啃着艾草更加勇猛。愿您不越过沟壑,不受盗贼侵扰。愿神灵保佑我,庇护我!” 祈祷完毕,就把那些绿色的丝带拿到香炉边熏一下,然后由司俎官交给牧马长,系在马的尾巴上。

当天,马神室还要进行早晚两次祭祀。早上的祭祀仪式,先挂上帷幔,把供奉佛像的小亭抬到炕上,案桌上摆放香、酒和食品。司俎官献上两头煮熟的猪,作为祭品。司香官上香,然后把酒盏交给司祝官,司祝官跪着进行三次献酒,同时演奏音乐,和之前的仪式一样。献酒完毕,司祝官把酒盏交给司香官,行一叩首礼后起身,合掌致敬。然后再次跪下,诵读祝词,再次行一叩首礼后起身。接下来,取下七十对系在马鬃和马尾上的红色丝带,在香碟上熏过之后,交给司俎官,再转交给上驷院的侍卫,分发给各个宫殿和院落。 之后,卿、侍卫和马厩长一起享用祭祀的肉食。

晚上的祭祀仪式大致和早上的差不多,只是把煮熟的肉分放在案桌上,然后跪下叩拜,诵读祝词。司祝官坐在小凳子上,在固定的祭祀场所,摆放一个小案、一个小腰铃和一个神铃。案子的东边挂上背镫布幕,他摇动铃杆,摇动腰铃,诵读神歌,所祈祷和祝祷的神灵,详情另有记载。

话说这祭祀马匹的仪式,那可真是讲究。先得在马鞍旁边祭拜,祭文跟早朝祭祀差不多,一共要祈祷四遍。祈祷完之后,还得跪着念祝词,然后献上祭肉,念的祝词也一样。这些都做完后,再取三十对马鬃和马尾做的青色饰物,用香炉熏过之后再进行祈祷,跟刚才一样。第二天,为了祈求马群兴旺,还要像第一天一样,早晚各祭拜一次。只是祝词要改动一下,把“今为牧群繁息”六个字换掉,还有那句“沟穴”也改成“如萌芽之发育兮,如根本之滋荣兮”,其他的都一样。另外,司香官还要准备二百八十对青色的马鬃和马尾饰物。

崇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亲王到辅国公才能为马群举行祭祀。到了乾隆三十六年,才规定春秋两季都要为阉割的马匹举行祭祀,还要萨满(萨满就是主持祭祀的人)叩头。祭祀结束后,还要把送来的十匹马身上系上同样数量的绿色饰物。还规定了,早朝时御用的马匹要系上红色的饰物,大凌河的骡马要系上青色的饰物,这些都成了固定的规矩。

每次出征打仗,凯旋归来,都要到堂子(祭祀场所)去祭拜。崇德元年,太宗皇帝征讨明朝和朝鲜,第二年班师回朝,就进行了祭祀。世祖皇帝统一中原后,也修建了堂子。此后,圣祖皇帝平定吴三桂和察哈尔部,一直到历朝历代平定叛乱,都按照这个规矩进行祭祀。

要是皇帝亲自出征,祭祀的命令一下达,就赶紧准备。到了日子,兵部就竖起大纛(军旗),准备好祭祀大纛的祭文。皇帝穿着戎服,骑马出宫,前后有侍卫护驾,午门鸣钟击鼓,仪仗队开道,奏乐,不过乐队只是准备着,并不演奏。到了玉河桥,士兵们吹响号角,皇帝下马进入堂子街门,号角声停止。进到里面,到圜殿(圆形大殿)行礼,面向南方站立,率领群臣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号角齐鸣。然后走出内门,向大纛神祭拜。仪式结束后,乐队演奏,车驾启程。凯旋那天,皇帝会率领大将军以及参战将士到堂子去报告胜利。如果皇帝命令重臣经略军务讨伐叛逆,祭祀的仪式也是一样的。

乾隆十四年,皇帝下令说:“祭祀堂子,祭祀的对象就是上天啊。咱们祖宗几代皇帝,都遵循古制,举行隆重的郊祀大典,祭祀活动都按时进行。而堂子祭祀,是沿袭旧俗,每逢大事,以及春、秋两季上旬,都要祭天祈福,过年更是要首先举行祭祀仪式。自建都以来,一直都严格遵守着这个旧制。考究一下古代祭天的典籍,祭祀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郊祀、类祭、祈谷、祈年,祭祀的礼仪并不完全一样。打仗是国家的大事,出征前将军们都要先到堂子祭祀,这和类祭的意义是一样的,祭祀用的旗帜就是祃。如果在行军打仗的途中,来不及到堂子祭祀,那就进行望祭,可见当时的诚意有多么的隆重。出兵要祭告,凯旋也要祭告。天地、宗庙都已虔诚地祭祀祝告,太学也已举行祭祀仪式,唯独堂子没有祭祀,礼官们太疏忽了,上天会怎么看呢?你们要好好研究一下,然后把结果告诉我。” 随后,关于凯旋后祭祀的礼仪奏章上报,皇帝批准了。

【坤宁宫祀神】 坤宁宫祭祀神灵的习俗,是从盛京时期就开始的。当时在建堂子祭天之后,又在清宁宫正寝设立了神位。到了世祖皇帝定都北京后,就沿袭了这个旧制,在坤宁宫设立了祭祀神灵的礼仪。坤宁宫很大,有九间正房,东暖阁里挂着高宗皇帝亲笔书写的铭文,大概意思是:“祭祀之礼始于盛京清宁宫正寝,建极立纲,昭示正道。祈求子孙兴旺,国泰民安,上天保佑,国运昌隆。”可见皇帝对祭祀神灵是多么的重视。

宫殿西侧供奉着每日祭祀的神位,北侧供奉着夜间祭祀的神位,宫廷里立着杆子来祭天。白天祭祀的神灵有佛祖、关圣帝君;晚上祭祀的神灵有穆哩罕等神灵。祝辞中提到的纳丹岱珲是七星之神,喀屯诺延是蒙古神,还有其他一些神灵,都是因为先祖有功才被供奉的。其他的像年锡、安春阿雅喇等等名称,“纳尔珲、安哲、鄂啰罗”这些字,虽然具体含义不清楚,但都是流传下来的。

总而言之,坤宁宫的祭祀活动包括元旦祭祀、每日祭祀、每月祭祀以及次日祭祀、报祭、大祭、背镫祭以及次日祭祀、四季献神等。这些仪节大多与堂子祭祀相似,这里只列举一些细微的差别。

正月初一子时,负责焚香的人开始上香,皇帝和皇后开始行礼。这每日的祭祀,是顺治初年才确定的宫内日常祭祀,早上在丑时和寅时进行,晚上在未时和申时进行。

早上祭祀的时候,负责焚香的人先挂上黄色的幔帐,供奉菩萨和关羽的像,面向东方。左右两边的炕上各摆放两张矮桌,每张桌上都摆放三个香炉和酒盏,九种时令水果和十块糕点。炕前放着祭祀用的案几,上面摆放两个黄色的瓷碗,其中一个空着,另一个盛着酒。案几下面摆放着酒樽,前面铺着彩色的毡子。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负责祭祀的人呈上两只猪,负责焚香的人献上香,宫内负责演奏弦乐的太监以及负责祭祀的官员们一起奏乐,打拍板,击掌打节拍。负责祝祷的人跪下行六次祭祀礼仪,把酒倒进空碗里,行一次叩拜礼,起身,合掌致敬。其他的仪式和在宫殿里进行的祭祀仪式一样。负责祝祷的人再次跪下,行一次叩拜礼,起身,又诵读三遍赞词,弦乐停止,侍立在旁边。皇帝亲自前往,进门后,站在神位前。负责祝祷的人先跪下,皇帝也跪下。负责祝祷的人致辞,皇帝行礼,起身,负责祝祷的人叩拜,起身,合掌致敬。皇后随后也行礼。参与祭祀的人员都退下,只留下负责祭祀、祝祷和焚香的女性侍奉皇帝和皇后行礼。当时皇帝在南边,皇后在北边,皇帝不亲自参与祭祀。负责祝祷的人叩拜起身后,撤下酒盏,将神像收进黄色的筒子里,放在西楹大亭里。

然后把幔帐稍微往南移一些,把关羽的像摆放在正中间,演奏弦乐的人跪坐下来,负责焚香的人把毡子叠成三层。演奏弦乐和打拍板跟刚才一样。负责祝祷的人跪坐在毡子上,致辞,献上香和酒,负责祝祷的人斟酒,拿着猪耳朵往酒里倒酒,行一次叩拜礼,弦乐停止。负责祝祷的人把猪举到祭台上,再次奏乐、打拍板,倒酒的仪式跟刚才一样,行一次叩拜礼,起身,退下。负责祭祀的人按照规程宰杀牲畜,煮熟后敬献。负责焚香的人献香,负责祭祀的人跪下进献,一共三次献祭,每次都奏乐、打拍板、击掌。祭祀完毕后,撤下祭品,把祭肉摆放在长案上,有时皇帝会带领皇后接受祭肉,有时会带领王公大臣一起吃肉,如果没有,就由大臣和侍卫进食。

傍晚祭祀,负责香火的先把青色的幔帐挂起来,西边树干上,挂着大小七个神铃。幔帐里面供奉着穆哩罕神、画像神和蒙古神,方向朝南。前面摆着两张矮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五个香炉和五个烛台。另外,还在西边大亭子的柱子上挂着菩萨像,铺上油纸,摆上祭品,就跟早上的祭祀一样正式。

香点上以后,负责祭祀的人系好裙子,绑好腰铃,敲起手鼓,坐在小凳子上诵念神歌,祈求说:“从天上降临的,阿珲年锡之神,与太阳一起散发精气的神灵,年锡之神啊,您是万能的神灵!安春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纳丹岱珲、纳尔珲轩初、恩都哩僧固、拜满章京、纳丹威瑚哩、恩都蒙鄂乐、喀屯诺延,某年生的我,今天为我骑的马敬献祭品。” 等等之类的。 结束语跟祭祀马匹时一样,敲鼓打板伴奏。第一次祈祷念的是纳丹岱珲、纳尔珲轩初,第二次祈祷念的是恩都哩僧固,第三次祈祷念的是拜满章京、纳丹威瑚哩、恩都蒙鄂乐、喀屯诺延,这三次祈祷都跟为马祈福有关。 每次祈祷都用击鼓来定节奏,内监也用拍板伴奏。祈祷完毕,就退下,解下腰铃和手鼓,负责香火的摆上彩色的毡子,皇帝亲自行礼,仪式跟早上的祭祀一样。

之后大家一起行动,皇帝在东边,其他人则在西边。宰杀牲畜、摆上祭品,然后叩拜、致辞,都跟刚才一样。祭祀仪式就完成了。如果遇到斋期或国丧,就不宰杀牲畜。而且,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把神像请回堂子后,宫里就停止所有祭祀活动了。

乾隆十二年,皇宫坤宁宫祭祀神灵的仪式正式确定下来。晚上祭祀,献上祭肉之后,负责香火的太监会收起毡子,展开青绸幕布,遮挡住灯火。然后大家一起出去关上门,只留下负责祭祀的司祝和负责击鼓打板的内监。

司祝坐在小凳子上,摇动着铃铛。第一次,他对着神铃祈求,念诵的祝词是:“哲,伊埒呼,哲,纳尔珲。掩户牖以迓神兮,纳尔珲。息甑灶以迓神兮,纳尔珲。来将迎兮,侑坐以俟,纳尔珲。秘以俟兮,几筵具陈,纳尔珲。纳丹岱珲蔼然降兮,纳尔珲。卓尔欢钟依惠然临兮,纳尔珲。感于神灵兮来格,莅于神铃兮来歇,纳尔珲。” 第二次摇动神铃,他又进行祈祷,这次的祝词是:“纳丹岱珲、纳尔珲轩初、卓尔欢钟依、珠噜珠克特亨,某年生小子,今为所乘马祝者”等等,后面的内容跟祭祀马匹的祝词差不多。

接下来,司祝第三次对着腰间的铃铛祈求,念诵的祝词是:“哲,伊埒呼,哲,古伊双宽。列几筵以敬迓,古伊双宽。洁粢盛兮以恭延,古伊双宽。来将迎兮尽敬,古伊双宽。秘以俟兮申虔,古伊双宽。乘羽葆兮陟于位,古伊双宽。应铃响兮降于坛,古伊双宽。” 第四次摇动腰铃,他又进行祈祷,祝词是:“籥者唯神,迓者斐孙,牺牲既陈,奔走臣邻。仍为所乘马敬祝者”等等,跟前面一样,后面内容也跟祭祀马匹的祝词差不多。每次祈祷都要配合着击鼓打板。

仪式结束后,打开门,点亮灯火,负责祭品的太监撤去祭品,负责香火的太监卷起幕布,然后把神像收进朱红色的箱子里。

每月祭祀的仪式跟每日祭祀差不多,只是祭品会根据月份有所不同,用酒灌猪耳朵,不用水。如果祭祀的是皇子,司祝会念诵祝词,皇子则要行叩拜礼。

第二天祭天,把佛像和菩萨像安放在西边大亭子的柱子旁边,神杆放在东北角摆了个案几,朝西。负责祭祀的人靠着柱子坐在案几前面,神杆的顶端朝东,微微向上倾斜。案几上摆着三个银盘子,中间一个盘子里装着米。西北角放着个幔架,上面盖着红色的毛毯。东北角摆着祭祀牲畜的案几。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负责祭祀的人端上来一只猪。负责焚香的人在采色的毡子门帘里面准备好,皇帝开始祭祀,面向神杆跪拜。负责祭祀的人端上米,把盘子里的米洒在神杆上。祝祷完毕,皇帝起身。如果皇帝不亲自祭祀,那么负责祝祷的人就拿着皇帝的衣服叩拜。之后大家一起离开,皇帝走在中间,皇后在他西边。

把祭祀的牲畜宰杀煮熟后摆上祭品,猪的颈骨和胆分别放在左右两个银盘子里,把肉切成细丝,摆在两个碗里,旁边放着筷子;把小米煮成饭,也摆在两个碗里,旁边放着勺子;祭品碗筷交错摆放。皇帝再次行礼,像刚才一样洒米。祭祀完毕,负责祭祀的人把猪颈骨放在神杆的顶端,胆、肉丝和米饭放在神杆上的碗里,然后把神杆立起来。把剩下的肉和饭端上来,皇帝和皇后接受祭祀的肉食,然后退下。如果是皇子祭天,皇子就亲自叩拜;如果皇子不亲自祭祀,那么负责祝祷的人就拿着皇子的衣服叩拜。

一年两次报祭,在春季和秋季,要立杆举行大祭。祭祀前四十天,就在西边的炕上酿酒,祭祀前一天过滤酒渣。负责焚香的人用染色的布做成神冠,制作纸帛。

大祭那天,负责祭祀的妇女们做糕点,做成牡丹花的形状,其他的仪式和前面一样。次日祭天,和每月祭天的第二天一样。

四月初一要举行大祭,也叫四季献神。早上和晚上都要祭祀,祭祀的仪式都一样。祭祀用的东西准备好了:两匹马,一头牛,金锭银锭各两块,蟒缎、龙缎、倭缎、闪缎等各种颜色的缎子十匹,毛青布十匹,都摆在祭台上。掌仪官带队,内府大臣和上驷院卿一起跟着走。从乾清宫右门抬着祭品进去,穿过交泰殿,到坤宁宫门外。把马放在西边,牛放在东边。负责祭祀用品的人把金银缎子和布料送进去,负责香火的人把这些摆在祭台上,然后放在祭祀神灵的牌位前,并在牌位上加上金银。司祝跪下念祭文,磕一个头,然后起身。再把祭品摆到晚上祭祀神灵的牌位前,仪式和早上一样。皇帝亲自祭祀,仪式和每月初一一样隆重。祭祀完毕后,负责香火的人把金银缎子和布料收起来,侍卫把牛马牵走。三天后,宫殿监把这些金银缎子和布料以及牛马交给会计司卖掉,用卖到的钱买猪来祭祀。

按照惯例,如果皇帝在南苑或其他地方打猎,射到狍子或鹿,只要内脏没有损伤,即使有小伤口也要处理干净,用来祭祀;如果伤得厉害,或者身体残缺不全的,就不要了。到了四季进献的时候,就按时进献祭品:春天献两只小鸡,夏天献一只小鹅,秋天献一条鱼,冬天献两只野鸡,都要挑选肥壮鲜美的,以表示诚意。“**令节设供**”万寿节和元旦节,宫殿监带着各部门负责人,在天香亭里摆好祭祀用的桌子,面向北方。摆上神牌、香炉、烛台、香斗、拜垫等祭祀用品,祭品一共七十五种。到时候皇帝要亲自上香祭拜,祭祀完毕后,把祭祀用的东西送回宫里焚烧。

冬至和夏至,如果皇帝没有亲自去郊外祭祀,就在宫里设案祭祀。宫殿监摆好祭祀用的桌子,冬至面向北方,夏至面向南方。摆放的神牌和祭品都一样,上香和焚烧祭祀用的东西也一样。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像前面一样设案祭祀。春天面向东方,夏天面向南方,秋天面向西方,冬天面向北方。祭品有三十六种,羊和猪各一只,仪式和以前一样。

三月初一祭天,八月十五祭月,七月七号祭拜牛郎织女,祭品一共四十九样。皇帝祭祀完毕后,宫殿的官员就请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些后宫嫔妃们也来祭拜,等她们都祭拜完了,皇帝就带着火把回宫了。

接下来是求福祀神的事情。那个“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指的是保佑婴儿的祭祀活动,也叫“换索”。这个仪式要先选个好日子,提前酿好甜酒。祭祀前几天,要选九户没有发生过意外的满洲人家,让他们收集棉线和绸布碎片,捻成两根线绳,再准备三个小方块的绸布。祭祀的前一天,负责祭祀的官员和奉宸苑的官员一起去西苑砍下一根九尺高、三寸粗的柳条,完整的带根带叶的那种。到了祭祀这天,他们就来到坤宁宫的走廊,把柳条插在石头里,挂上干净的纸和绸布,再挂上神像。炕上摆个矮案,放三个香炉、三杯甜酒,还有九个豆糕、九个煤糕、九个打糕。西边的炕上摆个高案,放两条鲤鱼、两碗稗米饭、两个水虿(shuǐ zhài,一种昆虫),甜酒、豆糕这些也都摆九个。稍微靠北一点的地方插上神箭,把线绳挂在箭上,用三种颜色的绸布片夹着系在上面,然后把线绳穿过门,系在柳条上。司香官铺好毡子,皇帝和皇后亲自来祭祀,仪式跟早朝祭祀差不多。

太监们带着祭祀用的器物走上前来,奏响了乐器,敲起了拍板。司祝官拿着神刀走上前,诵读祈祷词:“收集了九家精美的丝线,用柳枝将它们系在一起。高举神箭,祈求保佑,表达我们的诚意。愿今年出生的孩子,能够拥有许多福气,从一开始就受到庇佑,拥有无尽的福祉,幸福地生活。千种祥瑞汇聚,九种福气盈满。一切都很美好,福禄都将实现。神啊,保佑我们!神啊,庇护我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神灵守护着我们,让我们白头偕老。富足而恩爱,富足而丰收,像树叶一样茂盛,像树木一样繁荣。吃得饱,身体壮实,喝得好,精神焕发。美味佳肴奉献于神,容颜也因此红润光鲜。年年岁岁,根基稳固,年年岁岁,寿命绵长。” 就这样念诵了三遍,大家一起唱着“鄂啰罗”和声。

祈祷完毕,司香官将系着丝线的柳枝和神箭交给司祝官。司香官抬着祭台走到户外,摆放在柳枝前面。司祝官左手拿着神刀,右手拿着神箭,站在祭台前。皇帝站在正中间,皇后站在槛内东侧。大家都跪下,司祝官对着柳枝举起神箭,用麻布擦拭柳枝。第一次祈祷完毕后,他举起神箭和麻布献给皇帝,皇帝接过后怀揣着,继续唱刚才的歌。皇帝和皇后各叩拜一次,起身后,在柳枝上洒上酒,夹上糕点,司祝官再次举起神箭,按照之前的仪式进行祈祷,一共三次。皇帝走到神位前跪下,司祝官将系着丝线的箭分成两份,分别献给皇帝和皇后,并致辞,然后叩拜,起身,合掌致敬。皇帝和皇后也各叩拜一次,起身。司祝官献上祭肉,皇帝和皇后接受了祭肉,然后返回宫中。祭祀用的肉和糕点没有带出宫门,而是分发给宫里的人,让宫里的人都吃上。

当天晚上,进行祈福祭祀,皇帝和皇后按照晚上的祭祀仪式行礼。系在柳枝上的丝线被装进袋子里,挂在西墙上。柳枝则由司俎官送往堂子。到了除夕,再将柳枝、神杆和纸帛一起焚烧。

顺治十三年,皇上下了圣旨,要在景运门的东北方向修建奉先殿,前后殿各九间房子,跟太庙的寝宫规格一样。中间是正殿,左边是神库,右边是神厨。

第二年,奉先殿建好了,顺治皇帝亲自把神位安放好,还亲自读祭文,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规定好了,元旦、冬至、除夕、万寿节、册封大典、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在奉先殿前殿举行祭祀,皇帝亲自祭拜,祭祀的规格跟太庙的大飨仪式一样。只有立春、上元节、四月八日、端午节、重阳节这些普通的节日,以及国丧日、清明节、霜降、十月初一这些哀悼的日子,皇帝会亲自祭祀,但不会奏乐。七夕节则照常供奉,四月八日和七月十五要供奉素果。每月初一要献上新鲜的祭品,皇帝亲自献祭。

日常的祭祀供奉,都在后殿进行。每次祭祀完太庙之后,皇帝都要到奉先殿行告祭礼,上香点烛。还规定每天要供奉五盘汤、饭、水果和肉。元旦和万寿节,要请太庙后殿供奉的四位祖宗和四位皇后的神位到奉先殿来,和列祖列宗一起祭祀。后来取消了这个奉请的仪式,就在太庙后殿祭祀了。那年冬天,皇帝在经筵上,也亲自进行了祭祀。

顺治十七年,因为夹室的设置不符合制度,皇上就下令把夹室改成跟走廊相通的敞亮殿宇,一共九间。于是就按照旨意改建了。

第二年,康熙皇帝即位,采纳了礼部官员的建议,按照明朝洪武三年时的规定,每天早晚都要焚香,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瞻拜,逢节假日要献上新鲜的祭品,在先帝生辰和忌日都要举行祭祀,准备平常的饭菜,像对待家人一样。那年冬天,顺治皇帝的牌位被迁入太庙,神位被请到前殿举行大飨仪式。仪式结束后,又把神位送回后殿的神龛。此后,祭祀大典都沿袭这个做法。康熙十三年,取消了每天供奉食物的制度,改为早晚焚香点烛。十五年,又取消了册封大典时的祭祀大典,改派官员到后殿去祭告。皇上登基、册立皇后、御经筵、亲耕、谒陵、巡狩、回銮等重大活动,也都是这样处理的。雍正十三年,按照太庙祭祀的惯例,增加了上香的仪式。

乾隆二年的时候,皇宫要修缮大殿,所以把神位暂时移到太庙供奉。那年秋天,正赶上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忌日,乾隆皇帝打算亲自去祭祀。但是大臣们说,按照以前的规矩,祭祀的时候不能穿素服进太庙,所以这事儿就作罢了。

道光元年,后殿的龛座又重新修缮了一番。正中间的屋子里摆了三个神龛,供奉着太祖、太宗和世祖三位皇帝。左边屋子里有两个神龛,供奉着圣祖和高宗两位皇帝。右边屋子里也有两个神龛,供奉着世宗和仁宗两位皇帝。昭穆二后还是按照原来的规矩摆放。其余四个屋子里一共摆放了八个神龛。

每次皇帝亲自祭祀,都要提前三天斋戒。祭祀的前一天,掌仪司的官员要准备好祭祀用的牌位,还要处理祭祀用的牲畜,把毛和血都处理干净,把祭品都仔细清理干净。到了祭祀当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内监就要打开寝室里的神龛,所有负责祭祀的官员都要把各自的事情都准备好。内府的官员们吃完早饭后,要依次到寝室门口,跪下上香,磕三个头,然后起身。然后按照顺序,把列祖列宗和列后们的牌位都请出来。如果皇后也一起祭祀,那就一起到前殿,安坐在座位上,面向南方,皇后则坐在她西边,面向西边。然后,大家依次到香案前跪下,磕三个头,然后起身。

等到祭祀的时间到了,皇帝穿着衮服出宫,到了诚肃门下轿,从左门进入,洗漱完毕后,走到祭祀的位置,面向北方站立,迎接神灵,然后奏响《贻平章》乐曲。接着,有人引导皇帝到太祖皇帝的香案前,跪下上柱香,然后插上三炷香。然后转身,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接着,引导皇帝到皇后的香案前,站着上香,然后转身,行初献礼,奏响《敉平章》乐曲,舞干戚之舞,负责祭祀的官员揭开酒樽的盖子,舀酒斟满酒爵,司帛和司爵依次走到各个香案前行礼。献祭完毕后,司祝官走到祝案前跪下,磕三个头,然后起身,跪在案子左边,拿着祝版。皇帝跪下,司祝官念祝文,念完后,把祝版放在篚里,再磕头,跟刚才一样。皇帝磕三个头,然后起身。然后行亚献礼,奏响《敷平章》乐曲,舞羽籥之舞,献酒,仪式跟刚才一样。然后行终献礼,奏响《绍平章》乐曲,其他的仪式都跟初献一样。撤下祭品后,奏响《光平章》乐曲。完毕后,请神灵回寝室,磕三个头,然后退下。奏响“举还宫乐”,奏响《乂平章》乐曲,皇帝再次行三跪九叩大礼。司祝官和司帛官依次把祭祀用的火送到燎所,皇帝则转到东边站着。仪式结束后,皇帝从左门出来,其他的仪式都跟来的时候一样。

话说以前祭祀,有时候会派皇子代替皇帝去。流程是这样的:在殿门正中央摆好祭拜的地方,皇子从右边门进去,走到西边台阶下洗手,然后上台阶到祭拜的地方行礼。祝文和祭品送去焚烧后,皇子就站在西边避让,再从西阶退出来。

每个月的初一都要进行祭祀,献上新鲜的祭品。正月里是鲤鱼、韭菜、鸭蛋;二月是莴苣、菠菜、小葱、芹菜和……(此处原文有疑似错字,暂不翻译);三月是王瓜、蒌蒿、芸薹、茼蒿、萝卜;四月是樱桃、茄子、小鸡;五月是桃子、杏子、李子、桑葚、蕨菜、瓜子、鹅;六月是杜梨、西瓜、葡萄、苹果;七月是梨、莲子、菱角、藕、榛子、野鸡;八月是山药、栗子、野鸭;九月是柿子、大雁;十月是松子、软枣、蘑菇、木耳;十一月是银鱼、鹿肉;十二月是蓼芽、绿豆芽、兔子和……(此处原文有疑似错字,暂不翻译)。除此之外,像豌豆、大麦、文官果这些新鲜的祭品,或者皇上特别下旨要献上的,内监都会随时献上。顺治十四年的时候,正式规定了每月祭祀要献上的新鲜祭品、谷物和牲畜。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又规定了祭祀的日子,掌管仪式的官员要去后殿行礼,献上祭祀用的帛和酒爵,由侍卫负责。

【寿皇殿】以前寿皇殿有三间屋子,在景山的东北面。太祖、太宗、世祖和各位皇后的画像,以前供奉在体仁阁。雍正元年,皇上命令御史莽鹄绘制圣祖的画像,供奉在寿皇殿中间的屋子里。每逢圣祖的生日、忌日、元旦和其他的节日,皇子和皇室宗亲都要去那里祭拜,献上祭品。而且,每次去祭祀山陵或者太庙回来,皇上都要亲自去寿皇殿祭拜。总之,每个月都要去祭拜寿皇殿,有时候甚至一个月去三次。

乾隆元年,皇上把世宗皇帝的画像放在东边的一个房间里供奉着。之后历代皇帝的画像,都按照顺序放在东西两个房间里,这成了惯例。

三年后,规定祭陵、巡视地方出发和回宫的时候,都要到寿皇殿去行礼。没多久,又规定万寿节的礼仪和其他的节日一样。

十三年,寿皇殿搬到了景山正中,样式跟安佑宫差不多。大殿有九个房间,左右两边的殿各有三个房间,东西配殿各有五个房间,这一年冬天建成。高宗皇帝亲自写了碑记,碑文里写道:“只有尧帝那样巍峨,只有舜帝那样光辉,祖先们就是这样啊。不争不急,仁德渐进,义理相摩,祖先们就是这样啊。弘仁皇帝的仁德,明宪皇帝的典章法度,我继承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继承,像光明和早晨一样,我不敢怠慢。先帝驾崩,如同春露秋霜,我的心里悲痛万分。供奉祖先的画像,就在这个寿皇殿,我也继承了这个做法。殿宇建造得宽敞而端正,我亲力亲为地筹划,工程不能操之过急。祭祀和安放都依礼而行,供奉在这些房间里,一切合乎礼制。保佑我的子孙后代,绵延万世,这可不是虚言。从这里可以看出祖先的德行,我们不能忘记,要永远铭记在心。”

十五年,皇上说:“以前历代皇帝供奉先帝的画像,通常都在寺庙里,单独的殿宇和干净的房间,并没有固定的位置。我敬念着列祖列宗创立的规矩,继承发扬光大。永远怀念先人的恩泽,瞻仰之情日新月异。按照庙宇祭祀的礼仪,这符合家庭制度。应该把列祖列宗和列后们的画像迎接到寿皇殿,每年元旦一起悬挂供奉,隆重地进行祭祀。”于是,把圣祖皇帝和世宗皇帝的画像,以及从体仁阁迎来的太祖、太宗、世祖皇帝的画像,一起供奉在寿皇殿。规定除夕那天恭敬地悬挂起来,供奉新鲜水果和肉酱。元旦举行盛大的祭祀,用瓷器盛放祭品,并上香行礼。初二的祭祀和除夕一样,礼毕后就收藏起来。

话说嘉庆四年元旦,皇帝先去了有事堂子和奉先殿祭祀,完了之后又去寿皇殿行礼。除夕和初二,皇帝还安排皇子们轮流值班。上元节要供奉饼饵,秋季还要在宫殿里展示圣祖的画像,宫殿监的人都要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办妥。这一年,列朝圣祖的画像全部绘制完成,皇帝亲自前往安奉,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

嘉庆四年,皇帝下令在寿皇殿供奉历代皇帝的画像,从圣祖皇帝开始。凡是遇到皇帝的忌日、诞辰,都要亲自前往行礼,以此来教育子孙后代。安佑宫也是同样的规矩。“安佑宫”呢,位于圆明园西北角,从乾隆五年开始动工,到八年才完工。大殿有九间屋子,朱红色的门,黄色的屋顶,跟皇家寝庙的样式差不多。殿内正中供奉着圣祖皇帝的画像,左边是世宗皇帝,右边是高宗皇帝(乾隆帝)。画像前面摆放着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书籍、衣物等等,还配有一套完整的《中和韶乐》。

皇帝在圆明园的时候,每逢圣祖、世宗、高宗的诞辰、忌辰、重大节日、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亲自到安佑宫上香祭拜。而且,每次去祭陵、出巡或者回宫,皇帝都要先到安佑宫禀告。高宗皇帝(乾隆帝)亲自撰写了碑记,大概意思是说:“每月初一十五祭祀,这是西汉太庙的旧制。宋朝的神御殿也是这个意思,都是为了供奉历代皇帝的画像。上元节挂灯,寒食节荡秋千,这些习俗汉朝就已经有了。但是,后来各郡国都大兴土木,把祭祀活动放在寺庙里进行,这遭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我皇祖圣祖皇帝的恩泽遍及四方,即使是偏远山区的人们也享受到了他的恩泽,子孙臣民都受到他的教化,所以人们对他的歌颂和怀念之情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此,我的父亲世宗皇帝在寿皇殿供奉了历代皇帝的画像,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祭拜,在皇祖皇帝曾经居住过的畅春园也同样如此。我们既继承了汉朝和宋朝祭祀的诚意,又避免了宋朝祭祀繁琐而显得不庄重的弊端。我作为晚辈,谨记着祖宗的教诲,考虑到圆明园是我父亲的游乐之地,便在这里修建了九间屋子的宫殿,用来供奉皇祖皇帝,并把皇考(世宗皇帝)的牌位放在东边的一间屋子里。所谓‘礼缘义起’,既然有了这个仪式,就不能废除它。”

永佑寺,就在热河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旁边,是乾隆十六年建的。那寺里头有五间大屋子,供奉着圣祖、世宗、高宗三位皇帝的画像。另外,有个叫“云山胜地楼”的地方,供奉着仁宗皇帝的画像。这布置啊,跟北京的安佑宫一模一样。

皇上每次来避暑,都得把这些画像挂出来好好供奉着;皇上走了之后,再把画像收起来。寺庙的大院子里立着高宗皇帝亲手写的碑文,碑文里大概意思是这么说的:“我建了这座寺庙,取名‘永佑’,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让寺庙里的钟声、佛号声让热河三十六景更加有名气;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皇祖的恩德,让子子孙孙,老百姓都永远怀念他。这就像释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上的金刚法座,有天龙护卫一样;而我们通过这个寺庙来加强军力,亲近百姓,修身养性,也是寄托在这上面。”仁宗皇帝也写过一篇关于永佑寺的祭文,表达了对祖先和父亲一样的敬仰之情。

到了道光年间,这些皇帝的画像就搬到了“圣御继德堂”,改名叫“绥成殿”。殿堂正中间供奉着圣祖皇帝的画像,左边是世宗皇帝,右边是高宗皇帝;偏殿里供奉着仁宗皇帝的画像,之后历代皇帝的画像,就按照顺序,依次挂在左右两边的偏殿里。

满族有个习俗叫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屋里摆着神位,有的用木头做的龛子,屋子正中和西北角各放一个。不管是屋子坐南朝北还是坐北朝南,都把西边作为上座;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的,都把南边作为上座,这还挺符合礼仪规范的。南边的龛子下面挂着帘子,是用黄色的云缎做的。北边的龛子上放着个矮凳子,凳子下面摆着三个香盘,也是木头做的。春天和秋天选个好日子祭祀,就叫跳神。祭祀前一个月,要酿酒;祭祀前三天,早晚都要献上两只祭品,叫“乌云”,就是用来祭祀的意思。祭祀前一天,要在神位前摆上九盘打糕,算是散祭。

正式祭祀那天,五更天就要献上打糕,主人穿着盛装,面向西跪着,神位摆在东边,中间摆着如来佛和观音菩萨的神位。女巫舞着刀,祝祷说:“敬献糕点,祈求平安健康。”主人跪着敲打神牌,其他的护卫也一起敲,同时还有弹弦乐、筝和月琴伴奏,声音呜呜的。巫婆的歌声结束,主人磕个头,然后起身。负责香火的妇女请神出来。在门窗的西边设个龛子,朝南供奉。负责祭品的喊一声“进牲”,祭品送进来,主人跪下,全家人都跪下。巫婆上前致辞,用酒灌祭品的耳朵,祭品的耳朵动了一下,负责祭品的人大声说:“神已经接受祭品了。”主人磕头感谢。然后厨师宰杀祭品,煮熟后供奉。主人再次叩拜,巫婆致辞。主人磕完头,巫婆献上系马用的吉利彩帛,按照仪式祝祷。主人跪着接过彩帛,交给牧人,磕个头,起身。然后大家一起吃祭祀用的肉,不准走出院子。

当天晚上,要供奉七仙女、长白山神、远祖、始祖,神位摆在西南角,朝南。用神幕遮住门窗,舞刀献祭,祝祷仪式和白天一样。只是敲打铜鼓的声音隆隆的,主人家也敲打手鼓和架鼓,和铜鼓声互相应和。诵经的声音越来越急促,跳神也越来越激烈。仪式结束,大家一起接受祝福。第二天早上,在院子前面摆上神位,朝北,主人穿着盛装,按照仪式进行。请男巫致辞,结束之后,撒上米,然后退下。主人磕头拜谢。祭祀用的肉都切成肉酱,和米饭一起吃,这叫祭天还愿。

第二天,他们在神位前祈祷,供奉着饼和饵,还系上了五彩的线。祈祷完毕,就把五彩线系在主人的胸前,说是让他沾沾福气。三天祭祀才算结束。

长白山满洲的旧族,那些最近才搬到京城来的,祭祀典礼的仪式都差不多。不过,舒穆禄氏除了供奉昊天上帝、如来佛祖和菩萨等神像外,还在旁边供奉着貂神。而纳兰氏则供奉羊、鸡、鱼、鸭等祭品,巫师身上系着铜铃跳舞,铃铛的响声被认为是生男孩的吉兆。蒙古族的跳神仪式用羊和酒,辉和族的跳神仪式则由一个人穿着盔甲,拿着弓箭坐在墙上警戒。据说这是因为他们祖先曾经有过祭祀时遭劫难的经历,所以事先安排人防备,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跳神这种活动在清朝初期非常盛行,念诵祝词的人叫做萨满,到了嘉庆年间,很少再有人用萨满跳神了,但是祭祀的活动本身却一直没有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