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名单可真长!上面列的都是些人物,咱们一个个来说。首先是朱用纯、吴蕃昌,还有他们的兄弟朋友,从弟谦牧、沈磊、周靖、耿燿等等,耿燿的弟弟耿炳、侄子耿于彝,还有耿辅都在这儿呢。 李景濂、汪灏和他的兄弟汪晨、汪日昂、汪日升也在列。 黄农、曹亨,还有黄嘉章,郑明允、刘宗洙以及刘宗洙的弟弟刘恩广和刘恩广的儿子刘青藜,这些人也都参与了。
接着是何复汉、许季觉,还有吴氏四孝子,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号!雷显宗、赵清荣涟薛文以及薛文的弟弟薛化礼,曹孝童、丁履豫、钟保,还有觉罗色尔岱,以及他的翁杜、佟良、克什布都在其中。 王麟瑞、李盛山、李悃、奚缉营、周士晋、黄有则、王尚毅、胡锳、李三、张梦维、乐太希、董盛祖、徐守仁、李凤翔、卯观成、葛大宾、吕斅孚、王子明,还有冯星明,张元翰、俞鸿庆、姜瑢、汤渊、魏兴、戴兆笨、潘周岱,以及张淮和张廷标。
名单还没完呢!胡其爱,还有方其明、邓成珠,张三爱、杨梦益,阎天伦也在里面。 夏士友、白长久、郭味儿,聂宏也参与了。董阿虎、张乞人、席慕孔,还有张长松,崔长生,无锡二孝子,以及哑孝子,这么多人,真是热闹非凡啊!
清朝统治关外地区,那里的风俗淳朴,人们孝敬父母长辈,内心忠厚老实,外表严谨庄重。自从清朝建立政权后,礼教更加完善。朝廷还制定了表彰孝义的标准,遵循旧例。如果父母健在,子女就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去世,子女就好好地守丧,有的甚至住在墓旁;父母远行,子女万里寻访,有的能接回父母,有的则带着父母的丧事回来。兄弟之间友爱,几代同住一家的,被称为“义门”,各种义行也都受到表彰。父母生病,子女就割股疗亲,掏心救父;父母去世,子女就以死殉葬。虽然法律规定不能自杀,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官府会破例批准。所以说,当时的教化是如此周到细致啊!
国史沿袭以前的惯例,编写了《孝友传》,也记载了不少义行。加上地方志的记载和文人的传述,孝义之士不下千百人。我从中挑选最突出的事例,效仿沈约《宋书》的体例,编写了这部《孝义传》。书中记载了那些侍奉在世的父母没能尽到孝道,或者遭遇家庭变故却能保持操守,或者遇到寇难、水火却能保护父母的人。那些为父母殉葬,或者为父母报仇,兄弟友爱,几代同住,以及其他各种有义行的人,都按照类别归类;事情相同,则按时间先后排列。孝行记述了两卷,友谊和义行合为一卷。
朱用纯,字致一,是江南昆山人。他父亲朱集璜,在明朝末年因为抗清而死难。朱用纯仰慕王裒攀柏祭父的义行,给自己取号“柏庐”。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专心侍奉母亲。他的学问严守程朱理学,知行合一,尤其注重至诚至敬。他教导学生学习《小学》、《近思录》。他仿照白鹿洞书院的规章制度,设立讲学约法,前来学习的人都因此而兴起。他守丧期间非常悲痛,曾经说过:“宰我想要缩短丧期,我们儒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可见古人丧礼之尽,一定要吃粗茶淡饭,哭泣哀毁,不能有丝毫懈怠。现在的人们饮酒食肉,生活不变,即使守丧三年,又能算什么呢?”晚年,他停止了讲学,又写了《治家格言》,语言平易而切中要害。临终前,他设好先人的灵位,在堂上拜祭,请求先人恕罪,然后嘱咐弟子说:“学问在于性命,事业在于忠孝。”说完就去世了。朱用纯与徐枋、杨无咎并称为“吴中三高士”,他们都是明朝末年殉节的孤臣。
吴蕃昌,字仲木,是浙江海盐人。他爸爸麟徵,在明朝末年为国捐躯了,蕃昌侍奉后妈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守孝期间滴水未进。等下葬后,他勉强喝点粥,蔬菜水果一口也不吃。睡在草席上,孝服一件也没脱。等到下葬完毕,他竟然吐了好几升血,过了小祥(服丧期)就去世了。
他弟弟谦牧,字裒仲,是程朱理学信奉者。他侍奉母亲朱氏也极其孝顺,母亲去世后,他悲伤过度,连拄着拐杖都站不起来。病情稍微好转一点,他就着手编纂父亲的遗稿,结果又累倒了。料理母亲的丧事,他的悲伤之情感动了所有路过的人。谦牧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下更是支撑不住,最终也去世了。蕃昌和谦牧都跟张履祥交往,张履祥对他们俩赞赏有加。
当时以孝行闻名的人,除了蕃昌和谦牧,还有归安人沈磊,他也是张履祥的朋友。沈磊侍奉母亲非常严格,他母亲不吃酒肉,沈磊再怎么劝说,母亲始终不肯答应。母亲后来生病了,医生说要吃点酒肉,母亲才勉强同意。沈磊有客人来拜访,学生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但他舍不得吃,因为他觉得母亲还没吃过呢。于是学生们先把饭菜拿去给母亲吃,然后说:“老太太已经吃过了。”这才轮到沈磊吃,他一直都这么做。
周靖,是江南吴县人。他父亲茂兰,曾割破手指写血书为父亲顺昌申冤,这件事记载在《明史》里。周靖年轻时考取了秀才,侍奉父母非常尽心尽力。他父亲茂兰去世后,周靖痛哭流涕,丧葬仪式一切从简,但都按照礼仪进行。三年内他都没脱下孝服,也不喝酒吃肉。到了小祥,他病倒了,有人说按照礼制这个时候可以喝酒吃肉了,但他坚决不同意。周靖擅长篆刻,有人请他题写匾额,他都以丧事为由推辞。
耿燿是河南太康人,家里世代务农。他爸爸耿应科特别乐于助人,而且他们家七代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还把堂屋起名叫“效艺”。他哥哥耿光,是明朝的秀才,对后妈特别孝顺,还严格管教弟弟们。耿燿从小就跟着哥哥学习,凡事都先请教哥哥后再去做。明朝末年,流寇屠杀了太康县,耿燿和弟弟耿炳一起背着母亲逃难到河北,靠卖布来养活家人。他母亲生病了,耿燿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好几个月都没脱过衣服。母亲去世后,耿燿自己拉车把母亲的灵柩运回家。他弟弟耿炳也很孝顺,听说定兴的耿权兄弟俩以孝顺友爱出名,就主动把田地和房子分给耿权兄弟居住,后来孙奇逢还给他们写了篇《三耿传》呢。
正赶上流寇来了,耿燿的哥哥耿光之前就去世了,还没来得及下葬,耿光的儿子耿于彝哭着守在父亲的灵柩旁不肯离开,结果被流寇抓住了,被推下城墙,伤了腰和背,差点死了。流寇走了之后,耿于彝才回来,捧起土掩埋了父亲的灵柩才离开。县里闹饥荒,县令把官仓里的粮食分给穷人吃,还督促大家种菜,让那些饿肚子的人可以去地里摘菜吃。
同时,还有一个叫耿辅的人,他是虞城人。为了躲避流寇,他带着母亲逃到开封,结果流寇决堤灌城,他抱着母亲,靠着浮木渡过了河。母亲去世后,耿辅非常悲伤,穿粗布麻衣,吃粗茶淡饭,一直到去世。
李景濂,字亦周,是浙江鄞县人。他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父亲后来又娶了何氏,没多久也去世了。何氏年轻守寡,媒婆想霸占她的财产,李景濂听说后,在路上等着媒婆,拿棍子把她打了,然后回家告诉了何氏。何氏和李景濂抱头痛哭,发誓要互相依靠一辈子。何氏严格教导李景濂,李景濂对何氏非常孝顺。何氏喜欢吃酪,李景濂每天都去市场买,捧着酪小心翼翼地跑回家,就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市场上的人都觉得奇怪,问他原因,听了之后都感叹他的孝心,主动给他让路。何氏年老生病,李景濂侍奉了她七年,从不懈怠。何氏去世后,李景濂已经六十岁了,还在墓前守孝三年,写下了《孺子泣》。李景濂是明朝的秀才,明朝灭亡后,他放弃了秀才身份,改行当了医生。
汪灏是江南休宁人,他还有三个弟弟,分别叫汪晨、汪日昂和汪日升。他父亲得了咯血的病,十六岁的汪灏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熬成药给父亲喝,父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几年后,汪晨得了脚病,汪灏又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磨成药粉敷在哥哥的患处,哥哥的病也好了。又过了几年,父亲再次咯血,汪灏再次割下自己的手臂来治疗父亲。过了几年,父亲的病加重了,汪灏又割下自己的手臂,但这次却没能治好。后来,汪晨也病了,汪日昂哭着说:“我哥哥为了治好父亲的病,割下了自己的手臂,我难道不能为了治好我哥哥的病,也割下自己的手臂吗?” 大家都劝阻了他。汪晨病情危急,已经昏迷不省人事了,家人请来了木匠准备棺材,汪日升竟然拿起木匠的斧头砍断了自己的手指,鲜血淋漓,把血调成药给汪晨喝。当地官府在他们家门口立了一块牌匾,上书“一门四孝友”。
钱塘人吴瑗和他的弟弟吴琦、吴璠、吴琰兄弟情深,都活到九十多岁。江苏华亭的姜应龙一家更是了不起,从姜应龙到他的儿子姜世璜、孙子姜文枢、曾孙姜超萃、玄孙姜怀权、以及重孙姜栻,六代人全都因为孝行而受到表彰,这在历史上可是非常罕见的。
黄农是江南元和人,他父亲黄衮是个秀才。黄农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吴氏生病六年,他一直不离不弃地侍奉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多次昏厥过去,日夜守在母亲的灵柩旁。他父亲黄衮有朋友来家里做客,也把黄农带在身边。过了很久,朋友才发现黄农的枕头被泪水浸湿得像涂了油一样,他的脸色也依然憔悴,就像刚失去母亲的时候一样。后来,黄衮的朋友搬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去了,黄农就每五天去探望一次。他父亲阻止他,但他还是偷偷地躲在门外,打听父亲的安危,并随时准备着父亲需要的衣物和用品,根据季节变化及时送去。有一天晚上,黄农心慌意乱,赶紧去探望父亲,结果父亲却突然得了重病,被抬回了家。恰逢除夕,黄农向神明祈祷,希望能减少自己的寿命,增加父亲的寿命,结果他父亲的病竟然好了。黄农三十多岁就去世了,他的妻子金氏也同样贤惠孝顺。
曹亨是陕西镇安人,他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因为家里穷,连棺材都买不起,他就在路上哭喊着,请求别人买下自己来筹集丧葬费用。有人给了他钱,他安葬了母亲后,就主动到人家里做工,报答恩情,并且一直为人家做工到老。
黄嘉章是湖南桂阳人。吴三桂叛乱的时候,他和父亲一起逃难到海南岛的崖州。父亲去世后,十六岁的哥哥黄嘉林和十一岁的黄嘉章,为了父亲的丧葬,不得不卖身为奴。黄嘉林长大后,努力做工赚钱,终于赎回了弟弟黄嘉章,兄弟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郑明允是江南歙县人。康熙年间,耿精忠的军队打过来了,郑明允带着母亲,抱着家谱和祖先留下的字画,躲进了山里。
山里到处都是贼兵在搜查,郑明允晚上背着母亲躲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还带着两个儿子。还没到地方,山里就起了大雾,老虎的叫声震得树木都发抖。他把两个儿子藏进石头缝里,赶紧去照顾母亲。等贼兵走了,两个儿子也安然无恙。
他哥哥生病了,郑明允寸步不离地照顾,喂汤药。哥哥去世后,郑明允每次悲伤过度都昏厥过去。他一个亲戚做生意赔了钱,郑明允把自己的所有钱都拿出来给他。族子里有个子弟在客栈上吊自杀了,郑明允守在那里直到天亮,然后向官府报案,还拿出自己的钱把他安葬了。有个朋友把家产败光了,生活非常困难,郑明允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他,一点也不觉得为难。郑明允家世代行医,但他医术精湛却很少给人看病,他说:“十个病人能治好九个,还有一个可能会治不好。”他一辈子经商。
刘宗洙,字长源;他弟弟刘恩广,字锡三,都是湖北襄城人。他们的父亲刘汉臣,明朝末年当过兵。襄城城破的时候,刘汉臣受了好几处伤,差点死了。刘恩广的两只耳朵都被砍掉了,哭着把父亲背回了家。刘宗洙当时正在躲避匪寇,听说父亲遇难了,就赶回去,结果也被贼人砍掉了鼻子和耳朵。过了几年,父亲生病了,刘宗洙亲自尝父亲的粪便,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是襄城“尝粪孝子”。父亲去世后,他和弟弟刘宗泗一起生活,不久他和哥哥刘恩广都做了官,因为母亲年老,他们都没上任。母亲去世后,刘恩广悲伤过度吐血,病得很重。有人劝慰他,他说:“别说了,我的五脏六腑都裂开了!”然后就去世了。刘宗洙因为悲伤过度又痛失弟弟,也吐血而死。
刘恩广的儿子刘青藜,康熙四十五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父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吐血,服侍母亲,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何复汉,是江西广昌人。他十五岁就没了父亲,哭得眼睛都出血了。他特别孝顺母亲,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尝母亲的粪便来判断病情轻重,好几个月都没脱过衣服。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边上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住了三个月,哭得眼泪把棚子周围都浸湿了,全是血迹。母亲下葬后,他依然住在坟墓旁边,日夜哭泣,直到丧事结束还住在那里。后来耿精忠的军队来了,何复汉守着墓地不肯离开,熟人把他的棚子拆了,他才哭着离开。他还写了《古今粹言》留给子孙。他的儿子何人龙,康熙五十二年考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
许季觉是浙江海宁人。年轻的时候喜欢打抱不平,后来认真读书。父母去世的时候,他七天七夜滴水未进,直到被扶起来。他按照古代的礼仪操办丧事,包括入殓、下葬、祭奠、哭丧、祭祀等所有仪式。父母下葬后,他亲自挑土填坟,住在坟墓旁边,每天早晚都哭个不停。许季觉和同县的查家关系很好,查家很有权势,在营建坟墓时侵占了许家的墓地。许季觉说:“我不能为了朋友而牺牲亲人的利益。”官司打了好多好几年都没结果,亲朋好友从中调解,许季觉始终不肯让步。查家诬告许季觉通敌叛国,把他抓进了监狱。有人为他辩护,官司才稍微缓和了一些,他就逃到山阴躲避。查家又诬告他犯了其他的罪,再次把他抓进监狱。许季觉知道自己这次逃不掉了,就在监狱里打碎瓷碗吞下碎片自杀了。
话说江南崇明有个吴家,出了四个孝子,可惜名字没留下。他们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为了生活,把四个儿子都卖给了富人家当奴仆。后来,四个儿子长大成人,都攒够了钱把自己赎了身。
他们各自娶了媳妇,开了个小铺子,一边赚钱一边孝敬父母。兄弟四个商量着轮流给父母做饭,一开始想一个月轮换一次。可媳妇们说了:“公公婆婆年纪大了,一个月才轮到一次,那得等三个月才能吃到儿子做的饭,这时间也太长了!” 于是兄弟们又改成每天轮换。媳妇们又说了:“公公婆婆年纪大了,每天轮换,那也得等三天才能吃到儿子做的饭,还是太久了!”
没办法,兄弟们只好精细地安排起来:老大做早饭,老二做午饭,老三做晚饭,老四第二天做早饭,然后循环往复。这样过了五天,四个兄弟就一起做饭给父母吃,孩子们也都在旁边伺候着,媳妇们就依次上酒菜,成了家里的规矩。他们还在家里专门设了个厨房,兄弟四个每人拿出五十块钱,父亲吃完饭,就拿着钱去集市上玩,买些水果零食回来给孙子们吃。钱花完了,就再拿钱出来。要是父亲想去赌博,兄弟们就偷偷地给赌徒钱,让赌徒故意输给父亲,好让父亲高兴高兴。
他们这样孝敬父母几十年,父母都活到将近一百岁,这孝心始终如一。后来,陆陇其还专门写文章记述了他们的事迹。
河南陈州人雷显宗,是个读书人。他父亲瘫痪了,雷显宗就用手掌摩擦着父亲的四肢,给他按摩,整整二十七天二十七夜没停歇,他父亲的病就好了。过了几年,他父亲又病重了,雷显宗就日夜侍候,端汤送药,两个多月,他父亲去世了,雷显宗悲痛欲绝,守孝三年。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也一样尽心尽力地服丧。
康熙年间,闹饥荒,雷显宗拿出自己家里的米和粮食救济穷人,还帮别人偿还欠税。有人家把孩子卖了,他都把孩子赎回来。他资助别人结婚和办丧事,就有三百多户人家。雷显宗活到九十岁,每逢初一十五,他就召集家人一起读《孝经》、《曲礼》、《内则》等书,乡里乡亲都称赞他家教好。
赵清是山东诸城人,性情至真至诚,特别喜欢喝酒。他和同县的李澄中、刘翼明经常一起爬县里的山,痛痛快快地喝酒,常常喝得烂醉如泥。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守孝一百天,母亲把他带回家。母亲去世后,他又在墓旁守孝,穿着麻衣,亲自用锄头和铲子,辛辛苦苦地为母亲培土筑坟,几乎累垮了。有人劝他,赵清说:“我这样做,不过是用最笨的方法来尽孝而已。我这个人像湍急的河水一样性情奔放,要是不守在墓旁,过不了多久就会沉迷于美食、美乐、安逸之中,不知不觉就荒废了。这样不孝,还有什么比这更严重的?”他守孝的时间很长,据说还有狼和狗来守护他的坟墓,彼此和平相处,互不侵犯。
荣涟是江南无锡人,从小父母双亡,而且多病,他母亲让他做了道士。他擅长诗歌和绘画,对母亲非常孝顺,外出游玩得到珍奇玩物或良药,一定会拿来孝敬母亲。游玩累了回家,他都会早晚侍奉在母亲身边。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墓旁守孝,再也没有出来。荣涟和县里的杜诏以及僧人妙复被称为“三逸”。
薛文是江南和州人,他有个弟弟叫薛化礼。他们家很穷,母亲年迈。兄弟俩轮流外出打工,一人外出赚钱养家,一人留在家中侍奉母亲。留在家中的人就一直絮絮叨叨地陪着母亲说话,不让母亲孤单寂寞。到了晚上,外出打工的人回来,就会买酒、米、鱼、肉做饭给母亲吃,兄弟俩还会跳舞唱歌来娱乐母亲。冬天冷的时候,他们就背着母亲到屋外晒太阳,兄弟俩还会在母亲面前做一些滑稽的动作,逗母亲开心。母亲年纪大了,病重将死,兄弟俩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悲伤过度,无法走出家门。雇主来看他们,薛文和薛化礼悲痛欲绝,站都站不起来,哭得更加伤心,几天后都悲伤过度而死,那一年是康熙四十二年。知州何伟为他们立了贞节牌坊。何伟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死后,百姓为他建祠祭祀。乾隆年间,学政朱筠下令将薛文和薛化礼的事迹附在何伟的祠堂里一起祭祀。
曹孝童是江南无锡人,住在南郭,他父亲是泥瓦匠。曹孝童五岁的时候,父亲有时锁上门出去干活,他就会一整天不吃东西。邻居有时给他送吃的,他哭着也不吃,一定要等到父亲回来一起吃饭。父亲去世后,曹孝童哭着爬到父亲身边,邻居们帮忙买棺材把他父亲埋葬了。
丁履豫是江南娄县人,从小没了父亲,但他非常孝顺母亲。他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外出谋生,每年赚的钱都交给丁履豫,让他来操持家务,安排饮食起居。母亲去世要下葬的时候,请来画师为母亲画像,画得非常像。丁履豫仔细端详了很久,悲痛欲绝,一下子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钟保是满洲镶黄旗人。他父亲希晋,作为步军校参加了讨伐吴三桂的战争,累积了功劳,可以升迁了,但是钟保因为父亲年老,极力劝说父亲告老还乡,以便尽孝。康熙年间,钟保从刑部笔帖式一步步升迁到刑部郎中。父亲去世后,他悲痛万分,不吃不喝。侍奉母亲更是谨慎小心,回家后必定侍奉在母亲身边。哥哥家道中落,他抚养哥哥的孤儿,并且把祖上留下的田宅都给了哥哥。弟弟贫困,他也尽力帮助。雍正二年,他被举荐为孝子,朝廷赐予他金银,并在他的家门前树立旌表。他最终官至工部侍郎。
觉罗色尔岱是满洲镶红旗人,是德世库的第七代孙。他性情忠厚孝顺。十七岁那年,父亲生病,请来的医生都治不好,他就割下自己的左臂,做成肉糜给父亲吃。父亲的病情稍微好转了一些,但他自己却很快晕了过去。侍奉母亲更是谨慎,母亲生病吃不下东西,他也跟着少吃;母亲完全吃不下东西,他就非常担忧,也停止进食;母亲能吃东西了,他才恢复正常饮食。雍正元年,朝廷下令举荐忠孝节义之人,色尔岱被举荐,皇上赐给他白银,并在他的家门前树立旌表,授予他银库主事之职。他勤于职守,后来升迁为郎中。
康熙年间,因为割臂疗亲而被朝廷旌表的有翁杜、佟良,和色尔岱同时被旌表的有克什布。翁杜是满洲镶白旗人;佟良是蒙古镶黄旗人,官至防御;克什布是满洲镶红旗人,官至三等侍卫。
王麟瑞是福建南靖人,是个秀才。他八岁丧母,却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侍奉继母。继母生病口渴,又偏偏想吃梅子,但那时不是梅子成熟的季节。王麟瑞就绕着梅树呼喊,三天没吃东西,奇迹般地,晚上梅树竟然开花了,还结了果子,他把梅子献给继母,继母的病很快就痊愈了。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墓前守孝三年,期间还遇到过老虎,老虎却主动避开了他。雍正初年,朝廷下诏举荐孝廉方正之人,县里就推荐了王麟瑞。四年后,他被授予陕西道监察御史,后来外放为直隶永平知府。
李盛山,福建罗源人。他妈妈生病了,他割肝救母,结果伤势过重,死了。当地巡抚常大人上奏朝廷,请求给李盛山旌表,这事儿就到了礼部。礼部觉得他这属于轻生愚孝,没这先例,不能旌表。
雍正六年三月壬子这天,皇上雍正帝发了话:“朕觉得,咱们祖宗康熙皇帝和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就特别重视教化百姓,教导他们做好人。之所以对旌表这事儿特别谨慎,是因为这体现了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伟大胸怀,以及圣人教化世人的至高之道。人命关天,不能因为愚昧而白白送命;孝道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事情,但也不能为了孝道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儿。只是以前官府没把这些圣贤的道理,以及国家爱护百姓的心意,好好地告诉大家,所以才会出现一些愚昧的百姓为了救亲人而牺牲自己,或者殉夫而死的悲剧。既然这些事儿发生了,如果我们不旌表他们,就无法彰显他们的孝心和苦衷。所以,虽然几十年来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但我们也允许地方奏报,甚至可以破例给与旌表。咱们太祖皇帝对老百姓的爱护之心,真是细致周到啊!父母爱孩子,那是掏心掏肺的,如果因为自己生病,让孩子割肝放血来给自己治病,就算孩子没事儿,父母也会吓得够呛,心惊肉跳,寝食难安的,更何况孩子因此而丧命呢?父母有病,孩子当然要尽心尽力照顾,如果能做到至诚至孝,一定会感动天地,感动鬼神,没必要搞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非要在日常生活中搞出什么奇奇怪怪的举动。女人从一而终,结婚之后不改嫁,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但能做到烈女、节妇的却很少。丈夫死了之后,女人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侍奉公婆,操持家务,管理家业,这些事情数都数不清,怎么能用一死了之来逃避责任呢?朕现在特地颁布这个训谕,让各级官员广泛宣示,让大家知道,孝子节妇自有其行为准则,伦常之道,都应该合乎中庸之道,这样才不辜负国家教养和爱护百姓的恩德。如果在发布了这个训谕之后,还有人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做出轻生的事情,朕也不会一概旌表,以免形成轻生之风。”
最后,皇上还是同意给李盛山旌表。
李悃是河南开封府人,后来丢了官职。他因为贫穷,就做木匠。他父亲得了瘫痪,李悃对父亲的侍奉非常细心周到。那一年闹饥荒,李悃没法养活父亲,就到街上讨饭,回来再喂给父亲吃。后来得到了一石救济粮,他担心不够吃,每天只舂一点点米给父亲吃,他自己则吃米糠充饥。他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半夜里邻居们常常听到李悃抚摸着父亲,哭泣的声音。天亮的时候,李悃抱着父亲的脚死了,他父亲也悲痛地去世了。邻居们同情他的孝心,就把他父子俩合葬了。
奚缉营,字圣辉,是江苏宝山人。他父亲奚士本,因为孝顺而被朝廷表彰过。缉营小时候读《论语》,读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句话时,总是哭得稀里哗啦的,老师很惊讶,说他真是个孝子。他母亲生病了,他就割破自己的胳膊来治母亲的病。他父亲老了,怕冷,缉营晚上就抱着父亲的脚睡觉,成了习惯。他的两个弟弟早早去世了,他就把弟媳和侄子当成亲生的一样抚养。他的姐姐出嫁后生活贫困,他的妹妹守寡,也都依靠他生活,他还为他们操办婚事。
周士晋是江苏嘉定人。他母亲生病很久了,医生说只有喝人奶才能治好。周士晋的儿子才九个月大,他就跟妻子李氏商量,把孩子丢在路边,用孩子的奶水给他母亲治病。母亲病好了之后,问起孩子的事,周士晋就说孩子夭折了。后来,李氏再也没有怀孕,也没有怨恨。过了十二年,有个和尚给殷家的小孩算命,发现孩子的生辰八字跟周士晋丢掉的孩子一模一样,一问,果然是当年被丢弃在路边的那一个。父子俩终于团聚了。
黄有则,湖南邵阳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孙氏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他去上学,有时想偷懒,孙氏就说:“我宁愿死,也不愿意你荒废学业!”黄有则非常感动,努力学习,后来做客卿供养母亲。夏天没有蚊帐,主人家给他送来,他却命人拿走,说:“我母亲没有这个。”冬天给他做了棉衣,他又拒绝了,说:“家里穷,没法给母亲保暖,我不能享受这种温暖。”有一天晚上刮风下雪,他睡着了又起来,走了三十里路去看望母亲。母亲高兴地说:“我正想着你呢!”那时候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黄有则也六十岁了。母亲去世后,黄有则悲痛过度而死。
王尚毅是陕西郃阳人,给人打工为生。他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心想凿山造佛像,但自己没那个力气,临死前把这个愿望托付给了王尚毅。王尚毅呢,平时省吃俭用攒钱,终于买下一座山,在山里凿洞,亲手雕刻佛像。一共凿了六个洞,雕了十二尊佛像,全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有人看他可怜,想帮他一把,但他谢绝了,说:“这得靠我自己完成,才能表达我对母亲的孝心。”钱花光了,他就继续打工,攒够钱再继续雕刻,这样坚持了三十多年。他在山上种了柏树,用紫荆树围起来,洞口上下都种满了迎春花。奇怪的是,即使在冬天,这些迎春花也全开了,当地人都觉得很神奇,就把这个地方叫作九华洞。山上原本没水,他凿了个池塘,结果竟然下雨了,而且池塘的水一直都没干涸,人们就叫它青龙池。
胡锳是浙江上虞人。九岁那年,他和妈妈一起打水,他妈妈掉进井里了。胡锳虽然大声呼救,但没人来得及帮忙,他就毫不犹豫地跳进井里,把妈妈救了上来,两个人都没事。中年的时候,胡锳在陕西游玩,有一天晚上突然心口疼,他自言自语地说:“大概是父亲生病了吧!”说完就赶紧跑回家,结果他父亲真的病了,没多久就去世了。胡锳悲痛欲绝,按照礼仪尽心尽力地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后来冬天,他母亲又病了,他四处求医,路上还遇到了强盗,衣服都被抢光了,他冒着严寒走了几十里路,把医生请回来。
李三是江苏宜兴人,他一只眼睛瞎了,一条腿也瘸了。他父亲去世后,两个哥哥都成家了,家里就把财产分了,一共是六亩地、四间房和一条船。两个哥哥分了地和房子,把船给了李三。轮到李三赡养母亲的时候,他每天都保证母亲的饭菜里有肉。即使母亲去他两个哥哥家,李三也会偷偷地送去一些好吃的。后来两个哥哥相继去世,一个嫂子先死了,另一个改嫁了,只有李三一个人奉养母亲。每天早上做好饭之后,他就开着船去接送客人,有时候要跑五十多里路,一天都回不来,即使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答应。他侍奉母亲三十年,乡里乡亲都夸他孝顺,他还慈爱地抚养哥哥的孩子,但教育也很严格。他母亲临终前,拉着孙子哭着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不要让你叔叔生气!”从那以后,李三再也不责备哥哥的孩子了。
张梦维是河北元城人,是个秀才。他爸爸晚年得了风湿病,张梦维每天都侍候在爸爸身边,爸爸睡觉、起床、吃饭、大小便,他都亲力亲为地照顾。爸爸心疼他太辛苦,就呵斥他离开,可张梦维稍微走开一会儿,又赶紧回来,这样坚持了好几年,一点儿都没松懈。他孝顺母亲,就像孝顺父亲一样。母亲去世后,他按照家里的规矩守丧,摒弃了那些世俗的陋习。他弟弟得了痈疽(一种皮肤病),他亲自为弟弟剪头发、用艾灸治疗,每天都去看好几次,弟弟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差点儿哭瞎了眼睛。弟弟的妻子曾经对他抱怨过,但他对弟媳还是一如既往地好,还把弟弟的女儿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后来,弟媳也醒悟了,非常后悔以前对他的态度。张梦维年轻的时候,拜郡里的卫鹤鸣先生为师,学习程朱理学。卫先生去世后,他为老师守孝三年。他还教学生读《孝经》和《小学》,并且总是以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们。
乐太希是湖北通山县人,从小就聪明。三岁的时候,他妈妈背着他玩耍,不小心摔倒了,乐太希的额头磕破了。奶奶问他怎么回事,他撒谎隐瞒了,怕奶奶心疼他而责怪他妈妈。他爸爸生病的时候,他细心地照顾父亲,给他擦洗身子,日夜守在爸爸身边。父亲去世后,他尽心尽力地为父亲守孝,下葬后,他还经常到坟前哭泣,悲痛不已。他妈妈生病和去世的时候,他也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和守孝,并在母亲坟前住了五年。他很早就考中了秀才,但是因为要照顾父母,所以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有人请他去教书,他也都推辞了,因为他怕耽误了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他才更加努力地学习。
董盛祖是云南黑盐井人。董盛祖不识字,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但他非常孝顺母亲,母亲的起居饮食,他都细心照料,从不懈怠。他妹妹嫁到了本地,董盛祖就出去做生意,把妹妹接回来一起侍奉母亲,妹妹也像董盛祖一样孝顺母亲。有一次,董盛祖在路上遇到蛇,吓了一跳,心想:“母亲是不是生病了?”回到家一看,果然母亲生病了,叫他回去,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母亲去世后,他哭得很伤心,甚至几次昏厥过去,邻居们都吓坏了,赶紧把他救醒。董盛祖的妻子早逝,他没有再娶。有人劝他再娶一个妻子,他说:“娶妻子是为了侍奉父母,但要找到贤惠的妻子实在太难了。如果娶个不贤惠的,反而会气坏我的母亲,我怎么做得到呢?”所以,他终身未娶。他母亲的丧期还没过完,他就去世了。
徐守仁,安徽青阳人,世代务农,没读过什么书。他四岁就成了孤儿,从小就特别孝顺母亲。赚到工钱后,他就买酒肉孝敬母亲,但母亲叫他一起吃的时候,他总是推脱说自己吃素,其实是不忍心和母亲分吃那些好东西。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在母亲墓旁露宿,甚至毒蛇猛兽都不避开他。乡里人都很同情他,为他盖了小屋,还送给他吃喝。徐守仁还把父亲的灵位一起供奉在那里,四年后才回到自己的屋子,这时候他的头发胡子都白了。
李凤翔,河北武强人,非常孝顺父母。他父亲年纪大了,他就主动承担家务,还督促弟弟们读书习武,参加文武考试。父亲临终前,留下遗嘱分家产,心里惦记着年纪最小的儿子,却没来得及交代。李凤翔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主动把自己分得的那份家产的三分之一又给了最小的弟弟。父亲去世后,他对母亲更加孝顺。道光年间,滹沱河连续几年泛滥成灾,村庄都被冲毁了,有两千多贯钱的债主欠着他的钱,他全部烧掉了欠条,还把钱分给了穷人。后来又遇上旱灾,他种的蔬菜水果都让那些挨饿的人随意采摘食用。他一个族兄早年丧父,在别的县里迎送丧事时遇到强盗,李凤翔都给了他们很多帮助。曾经有人要杀马,李凤翔就把马赎了回来,那匹马特别温顺,乡里人都很感动,从此再也没有人杀马了。
卯观成,云南恩安人,父亲是汉人,母亲是少数民族。乌蒙地区发生战乱,父亲战死了,母亲被抓走,卖做了婢女。战乱平息后,卯观成无依无靠,在昭通当了个狱卒。他父母曾经为他人做媒,他的舅舅催促他结婚,但他结婚后却不和妻子同房。三年后,舅舅质问他,他说:“我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打算把我的妻子嫁出去,用得到的钱来赎回我的母亲。和她结婚,我于心不忍,从道理上讲我也不能这样做。”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一些好心人募集了六十两银子,一半用来赎回他的母亲,一半用来盖房子结婚,卯观成仍然当狱卒,侍奉母亲。
葛大宾,字兴森,是湖南湘乡人,是个秀才。他四岁就没了爸爸,当时哭得跟个大人似的,特别伤心。父亲下葬那天,正好赶上忌日,他去主持祭祀仪式。结果,祭祀用的粉末掉下来,把“葛”字给弄掉了,露出了底下的“周”姓。原来,这块祭祀用的木头是木匠周家以前用剩下的旧东西。葛大宾知道后,伤心得痛哭流涕,主动承担责任,跑去告诉墓地要改换祭祀用的木头。他侍奉母亲特别细心,事事亲力亲为。母亲生病的时候,他亲自尝药,学生们要是家里有祭祀用的食物,他都会拿来孝敬母亲。有一次他出去教书,独自一人坐着的时候,心里突然不安,赶紧跑回家看母亲。他母亲刚出来,家后面的山就突然塌了,正好压到了母亲平时坐的地方。母亲去世后,他五天都没吃东西。母亲下葬后,他一直穿着孝服,直到腰以下的衣裳都磨烂了。等服丧期结束,他依然坚持祭祀母亲,而且特别伤心。兄弟们分家后,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葛大宾又把兄弟们都接回家一起住,把钱财都拿出来大家一起用,一点都不藏私。他去世后,兄弟们都为他办了丧事。因为他没有儿子,兄弟们还为他立了嗣子。
吕斅孚,是湖南永定人。他爸爸吕孟卿很穷,靠教书维持生计。他妈妈生病快不行了,很想吃肉。吕斅孚当时才七岁,他就跑去向屠夫借肉,屠夫不肯借给他。他哭着回家,听到妈妈呻吟的声音,心里更难受了。他心想自己的腿肉可以给妈妈吃,就拿来厨刀磨得锋利,割下自己右腿四寸长的肉,交给五岁的妹妹,让她拿到火上烤了给妈妈吃。妈妈的病很快就好了。爸爸吕孟卿回家后,发现吕斅孚的腿有点瘸,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他和妈妈抱着吕斅孚一起哭。吕斅孚说:“别这样,我其实一点也不觉得苦。”乡里人都很惊讶,称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他后来考取了秀才,学政温忠翰听说后,就把他推荐到华容当训导。他爸爸吕孟卿也曾经割过自己的腿肉治爸爸的病,但是吕斅孚割肉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他爸爸做过这件事。
王子明,是甘肃通渭人,是个秀才,非常孝顺母亲。他出去教书,只要有新鲜的蔬菜水果,一定会先送回家给母亲吃。有一次他去参加考试,母亲闻到一股桃子的香味,很久都散不去。他的妹妹说:“这肯定是哥哥送回来的桃子。”她记下了那天,等哥哥回来后一问,果然如此。
冯星明是甘肃秦安人,当兵的时候在龙山服役。有一天,他吃着新鲜的韭菜,就放在桌子上,然后磕头。和他一起当兵的都问他这是干嘛,他说:“这是要献给我母亲的。” 大家都觉得他太迂腐了。后来有人回家探望他母亲,他母亲说:“前些日子我睡着了,梦见儿子用韭菜喂我吃,醒来后,嘴里还留着韭菜的香味呢。” 一问日期,正是冯星明献韭菜的那天。
张元翰是河北南皮人,光绪五年考中了举人,做了获鹿县的教谕,后来升了知县。他正要去北京上任,他父亲张嗣陶当时是万全县的教谕,结果去世了。张元翰赶回去奔丧,哭得死去活来,差点儿受不了。他守孝三年,全都按照古代的礼仪来办。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河南知县,带着母亲去上任,期间还代理过渑池、宁陵等县的知县事务。 正巧他在考城办事的时候,母亲突然去世了。张元翰因为父母去世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悲痛欲绝。准备回家安葬父母的时候,他亲自写祭文祭奠,在棺材旁边痛哭一场,结果就晕过去了。
俞鸿庆是湖南善化人,光绪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做了庶吉士,后来当了编修。他对父母非常孝顺。他在北京做官,每年都要请假回家探望父母。光绪二十七年,他母亲去世了,俞鸿庆当时正从西安回北京,听到噩耗后立刻赶回去,悲痛欲绝,好像不想活了似的。他父亲已经八十岁了,身体很差,俞鸿庆寸步不离地照顾他,总是温柔体贴,像小时候一样依恋父亲。冬天晚上,他经常起来查看父亲的情况,有时候干脆整夜不睡觉。光绪二十九年,他父亲去世了,俞鸿庆悲痛万分,结果因为过度悲伤而去世了,这距离他父亲去世才一个月。
姜瑢是云南嶍峨人。他父亲姜文柄曾经远游,姜瑢就带着干粮四处寻找父亲,最后把父亲找了回来。家里很穷,姜瑢就砍柴种菜来养活父亲。他父亲爱喝酒,每天都要喝酒,家里更穷了,他父亲就戒酒了。姜瑢让父亲跪下求他,第二天和父亲一起上山砍柴,买了酒回来,父子俩一起痛痛快快地喝酒,每天都这样。他父亲去世后,姜瑢就拿着父亲生前最爱喝的那种酒去坟前哭祭,人们都称他种菜的那块地为“孝子圃”。
汤渊是江苏常熟人,八岁就没了爸爸。他妈妈茅氏靠纺织维持生计,一刻也不停歇,汤渊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掉眼泪。长大后,汤渊开始做小买卖,劝妈妈休息一下,妈妈说:“休息了,咱们不得饿死啊?”汤渊听了特别伤心。有客人来家里,妈妈端着茶杯叫汤渊拿出去招待,汤渊跪着接过茶杯,心里很自责,觉得自己穷,连个仆人都请不起。他结婚后,妻子去世了,有人劝他再娶,他说:“我已经有孩子了,怎么能忍心分掉侍奉母亲的力量去养妻子呢?”最后,他一直单身到老。他母亲去世后,汤渊悲痛欲绝,哭声震动路人。后来家境稍微好转了,冬天有被子却没褥子,他说:“我母亲以前连这个都没有。”临终前,他吩咐买棺材,把钱都花在母亲的葬礼上。
魏兴是直隶新城人,很小就没了爸爸。他和弟弟魏继宗都当了兵。弟弟在战场上牺牲了,魏兴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就退伍回家,靠砍柴养活母亲。那年闹饥荒,米价飞涨,魏兴把米都留给母亲吃,自己就吃糠咽菜,常常吃不饱。魏兴年纪也大了,砍柴赚的钱不够用了,他干脆把房子拆了,把屋后的树也砍了卖钱。安康的秀才张鹏翼听说这件事后,特意去看望魏兴。他看到魏兴侍奉母亲,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细心周到。张鹏翼就问魏兴的邻居魏叟:“他们母子每天吃什么?”邻居说:“魏兴吃玉米,他母亲吃麦子。”张鹏翼听了非常惊讶,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知府,知府每个月都给他们送米,魏兴母子这才吃饱了肚子。
戴兆笨是安徽旌德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缝纫。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料理丧事非常尽心尽力,后来对待继母也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顺。他父亲得了噎食的病,戴兆笨也减少自己的饮食,想尽各种办法给父亲治病。治不好,他就割下自己的胳膊肉做成粥给父亲吃,最后还是没能治好父亲的病。戴兆笨非常悲痛,住在父亲墓地旁边,每天早晚都叩头祭拜。等他回家看望继母时,会把妻子叫出来,嘱咐她好好侍奉继母,自己却不去继母的房间。
潘周岱是安徽泾县人,是个竹匠。他和父亲一起给人干活,总是自己多干活,把轻松的活留给父亲。有一次父亲脚受伤了,他就背着父亲来回走动。父亲老了,干不动活了,潘周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活计。如果买到酒肉蔬菜,就拿回家煮熟了孝敬父母。吃饭的时候,总是先让父母吃,父母吃完了,他才吃。遇到荒年,他总是保证父母吃饱,然后才轮到弟弟,他自己和妻子就吃糠咽菜。父母生病的时候,他寸步不离地侍候在左右。他母亲家山下有个清澈的泉水,母亲病重的时候,半夜里想喝泉水,潘周岱就提着瓶子去打水,走了四十多里路,天亮才把泉水带回来。父母去世后,他早晚哭泣,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每天晚上都要去坟前烧香点灯,一直到他去世。他的妻子吴氏也很孝顺,从不违抗他的意思。
张淮是浙江秀水人,家境贫寒,只认得几个字,靠帮人收租为生。他父亲有心脏病,想吃羊肉,非得杀羊煮熟了才肯吃,张淮就买羊杀来给他父亲吃。父亲想出去玩,他就租了轿子抬着父亲出去,玩到天黑才回来。父亲生病好几年,父亲想什么,他就想方设法满足父亲,一点也不怠慢。父亲病重的时候,张淮甚至割下自己的胳膊肉给父亲吃,但最终还是没能治好父亲的病。
同时代的还有张廷标,是个做衣服的。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经常模仿街上的孩子玩耍来逗母亲开心。有一天,邻居家失火了,他背着母亲逃出来,把祖先的牌位抢救出来,却顾不上其他东西。他把攒下的钱给弟弟娶媳妇,自己却终身未娶。县里的人都把张淮和张廷标称为“二孝子”,这些事发生在道光年间。
胡其爱是江南桐城人,靠给人打工来赡养母亲。母亲年老体弱,胡其爱每天早晚都侍候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的起居饮食。出去打工的时候,他会准备好早饭,如果预料到中午回不来,就会舀一些米交给邻居大娘,请她帮忙做饭,并且一定要行礼感谢。即使邻居大娘阻止他,他走到几里地外,还会回头遥遥拜谢。晚上一定要回家,为母亲洗衣服、打扫厕所。在雇主家吃到肉,他一定会带回家给母亲吃。母亲想去看看戏,他就背着母亲去,晚上再背回来。母亲想去亲戚家,他也一样背着母亲去。母亲去世后,他亲手为母亲挖坟,忧郁而终。
方其明,也是桐城人。他给人当佣工养活母亲,母亲当时又老又病。方其明担心当佣工挣的钱不够母亲吃喝,就放弃了佣工的工作去讨饭,背着母亲出去要饭,得到食物一定先给母亲吃。母亲去世后,他就去种地,经常拿着锄头一边哭一边说:“以前讨饭,又冷又饿,但没离开过母亲身边;现在稍微有点吃穿了,却再也见不到母亲了!”
邓成珠,福建泰宁人。他也给人当佣工养活母亲。佣工住的地方离家很远,他每天早上都去讨一合米,天还没亮就送到母亲那里,然后再去干活。他母亲双目失明,不会做饭,他就背着母亲住在雇主家附近,每天早晚都给母亲做饭。雇主有时候劝他,成珠就说:“我自己少吃点供养母亲,不敢增加雇主的负担。”这样过了五年,母亲去世了,安葬完母亲后,他就辞别了雇主,不知去向。
张三爱,江南歙县人。给人当雇工。他侍奉母亲很孝顺,母亲生病了,他买不起药。有人对他说:“你想治好你母亲的病,为什么不割肝呢?”张三爱就到附近的土地庙里祈祷,然后剖开肚子,肝脏掉了出来,他用右手拿着肝脏,割下一小块,左手把肝脏放回肚子里,用白麻布包扎好。回家后,用肝脏熬成汤给母亲喝,母亲的病就好了,张三爱的伤口也愈合了。张三爱曾经服侍过的雇主,后来当上了知县,因为贫穷欠了赋税,张三爱就替他承担,挨了打,也没怨言。雇主病快死了,叫张三爱离开,张三爱不肯,侍奉雇主的儿子就像侍奉雇主一样。
杨梦益,陕西郃阳人。他卖菜为生,侍奉母亲很孝顺,妻子辛勤纺织补贴家用。乾隆年间,闹饥荒,杨梦益和妻子吃糠和野菜,把仅有的米装在口袋里,煮熟了供奉母亲。米吃完了,他们打算卖掉儿子,族人很感动,就帮助他们,才没有卖掉儿子。
阎天伦,甘肃陇西人。家境贫寒,父亲住在寺庙里,阎天伦和妻子杨氏每天鸡叫就起床磨面,天亮就去集市上买父亲爱吃的食物送去给他,中午和晚上都一样,晚上还陪父亲睡觉。父亲眼睛瞎了,阎天伦就吃素,一年后,父亲的眼睛就复明了。阎天伦的父亲去世后,杨氏卖浆糊养活自己,就像阎天伦还在世的时候一样。父亲去世后,阎天伦尽力操办丧事,忌日必定祭祀,一直到他去世。
夏士友,是湖北江夏人。他特别孝顺他妈,靠打零工养活母亲。如果钱不够,他就减少自己的饭量,把省下来的留给母亲吃。邻居家请吃饭,他总是先准备好母亲的饭菜,然后再过去。冬天冷的时候,他会告诉母亲不要起得太早,自己生火做饭,把饭菜摆在床前,再三叮嘱母亲照顾好自己,这才出门。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四十岁了还没结婚,有人可怜他,帮他娶了个媳妇。过了半年,夏士友回家,发现妻子和母亲在屋里吵架,他哭着责备妻子,当天就把她赶走了。有人说:“把媳妇赶走了,以后怎么生孩子啊?”夏士友说:“娶媳妇,是为了让她孝顺;生孩子,也是为了让他们孝顺。如果他们不孝顺,要媳妇和孩子干什么?”一年后,夏士友病死了,他母亲哭得死去活来。邻居张某很感动夏士友的孝心,却没能侍奉母亲到老,于是每个月都送米送柴,一直到夏士友母亲去世。
白长久,是甘肃平番人。从小父母双亡,很穷,他挑着担子做生意养活母亲,总是给母亲准备好吃的。如果母亲不高兴,他就把头靠在母亲腿上,用手轻轻抚摸母亲的脖子,直到母亲消气为止。村里演戏,他就背着母亲去看,坐在母亲身边,给她讲戏里的故事。母亲八十岁的时候,白长久也六十岁了,他从未懈怠过。光绪年间,青海的办事大臣用贿赂想收买他,他都没接受。母亲去世后,他每天早晚都去墓前祭拜,并且三年内每天都送饭菜去墓前。
郭味儿,是甘肃礼县人。他卖豆浆为生,每天出门前都要拜祭母亲,回来也一样。他母亲脾气很严厉,只要有一点不如意就生气,郭味儿就乖乖的像个孩子一样哄母亲开心。他母亲腿疼得很厉害,有人说把枯骨埋起来就能治好,他母亲信了,郭味儿每天黎明就拿着锄头在坟地附近徘徊,不管刮风下雨,寒暑不分。母亲去世后,他一口饭都吃不下,五天后也死了。
聂宏,是陕西鄠县人。他卖酒为生,很孝顺父母,赚了钱就买好吃的给父母吃。母亲去世后,他就睡在父亲的床边,经常去探望父亲。他养了一条狗,狗得到饼干后会叼给母亲吃,人们都认为这是孝心的感召。
董阿虎,是江南山阳人。他小时候就没了爸爸,靠着给人挑水赚钱,供养着他的妈妈。攒下一点钱,他就会买些好吃的给妈妈吃。十多年后,他终于用攒下的钱给妈妈盖了一间茅草屋。有一天,邻居家着火了,阿虎背着妈妈逃出来,然后跪在屋外,祈祷神灵保佑。不一会儿,周围的房子都烧没了,只有阿虎的茅草屋完好无损。
张乞人,是顺天府永清县人,名字已经不知道了。他爸爸去世后,就靠讨饭养活他妈妈。他们住在挖的地洞里。有一天大雪天,知县魏继齐路过那里,听到地洞里传出歌声,觉得很奇怪,就叫人过去问问怎么回事。张乞人说:“今天是我妈的生日,我唱歌是为了给她庆祝。”魏知县就让人把母子俩接到县里,魏知县的妈妈给了张乞人的妈妈一些米和布,魏知县自己又给了张乞人十两银子。张乞人磕头说:“大人您赏赐给我母亲的,我不敢不受;但您赏赐给我的,我不敢要。”魏知县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这个人很笨,不知道这十两银子您是从哪里来的?我母亲八十岁了,我六十一岁了,我们一直都是清清白白的百姓,这就足够了。”魏知县也没再勉强他,还打算帮他们盖房子,但张乞人背着母亲离开了,后来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席慕孔,是广东三水人,他很孝顺他母亲。他曾经娶妻生子。有一年闹饥荒,他把几亩地都卖了,可还是不够,他妻子因为穷抱怨,要离开他,他就让她走了。夏天和秋天,他帮别人耕田做工,冬天就讨饭吃,来养活母亲。讨到饼和食物就回家给母亲吃,如果讨到剩菜剩饭,他就自己喝汤,把肉留给母亲。
张长松,是山东栖霞人。他母亲双目失明。张长松出去做工,雇主给他饭吃,他总是吃不完,把剩下的带回家给母亲。如果没事做,他就向邻居讨要食物,等母亲吃饱了,他才吃剩下的。有一天冬天下了大雪,张长松生病了,不能出去,他就哭着对母亲说:“儿子不孝,不能好好养活您,只能靠讨饭,您才能活下去。现在我病倒了,您又老了,这可怎么办啊?”说完就去世了。
崔长生,是江南邳州人。他天生是个哑巴,手还残废。他靠给人打工养活父母,出门回家都得面朝父母。那年闹灾荒,他在街上讨饭,捡到一些糟糠,先给父母吃,他自己就吃草根树皮活命。有一次他捡到一些废纸,里面有遗落的钱,等了超过一个月都没找到失主。他就用这钱买了猪崽给母亲养,猪崽长得壮实,还繁殖了很多,足够为父母准备后事用的。父母去世后,他把他们葬在野外,然后就离开了,没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荣孝子,是河南遂平人。他从小又傻又聋,连名字都没有。他家以前挺富裕,后来家道中落,非常贫穷。父亲去世后,他们无家可归,就跟着母亲四处漂泊。他出去讨饭,挑最好的给母亲吃,剩下的自己吃。如果讨到一点东西,就只给母亲吃,自己忍饥挨饿回家。见到母亲一定磕头,吃饭一定跪着端给母亲。母亲吃饭,他就跳舞;母亲吃得少,他就哭。如果母亲故意少吃给他吃,他就哭着不吃。母亲七十多岁去世了,县里的人帮忙料理后事,每天都哭,一直到他死。官府在门楣上表彰他是孝子,但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活到七十多岁也去世了。
无锡有两个孝子,都查不到他们的姓氏。其中一个瞎子,靠磨粉为生,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尽力提供美味佳肴。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竟然复明了,大家都觉得很神奇。“空山鸟语,流水人家”;“家贫志不贫,人穷志不穷”。另一个是哑巴,靠讨饭的钱养活母亲,每次都会买酒肉给母亲吃。母亲去世后,他每天都祭拜,祭拜的时候一定伏地痛哭。下葬后,他在墓前哭泣,看到的人都非常感动。
哑巴孝子,没留下姓名,有人说他是云南昆明人。他家里有位年迈的母亲,他靠讨饭养活母亲。每次讨到食物都先给母亲吃,母亲吃了他才吃。如果母亲生气了,他就又嬉戏又拜又跳舞,直到母亲高兴为止。他把讨来的钱偷偷扔进井里,母亲去世后,乡里有人想捐钱帮忙料理后事,他就带他们到井边,指着井水数数,乡亲们就纷纷拿出钱来,为他料理后事并下葬。事情办完后,他就远走高飞,不知所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