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努尔哈赤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儿就是烧香拜天,改元为天命。到了天聪十年,他在德盛门外建了圜丘,方泽内治门外也建了祭坛,祭祀的场所才算齐全了。后来打败了察哈尔,得到了元朝的玉玺,他亲自去祭祀,从此就在南郊祭天。以前祭祀都是用生的牲畜,然后把肉分给百官。皇上说:“把上天赏赐的肉拿回家吃,这也太不尊重了!”于是下令改成用熟肉祭祀。后来又打败了朝鲜,祭告天地,还在北郊祭祀。
皇太极入关当了皇帝,就在冬至这天在圜丘祭天,祭祀的对象包括太阳、月亮、星星、云、雨、风、雷。夏至的时候在方泽祭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山神、河神、海神等等。南北郊分别祭祀,就定下了这个规矩。过了四年,又恢复了用生的牲畜祭祀,不过皇上亲自去南郊祭祀的时候,只进献一头牛。十四年的时候,皇上说:“做皇帝的侍奉上天就像侍奉父亲一样,一年只祭祀一次南郊,心里总觉得不够。不如在宫里也建个祭祀的地方,按时祭祀,再把太祖和太宗也一起祭祀,这样才能表达足够的诚意。”
于是负责礼仪的大臣们就参考唐朝天宝年间,每个季节第一个月选个好日子祭祀上帝的做法,建议在奉先殿东边建一座上帝殿,元旦、万寿节、以及夏至冬至这几个日子,皇上亲自去祭祀,祭祀的物品和郊祀一样。不过宫里祭祀的时候,刚安放神位的时候念祝词,不用分肉,也不用敬酒,也不烧牛。皇上同意了。从那时起,宫里才有了祭祀天的仪式。十七年的时候,皇上让大臣们讨论一下祭祀的仪式,大臣们奏请说,参考明朝的典章制度,提前一天祭告各个坛庙,确定一起祭祀十二个坛庙。那年四月,宫里的太庙就合祀了天、地、日、月以及其他神灵。到了圣祖(康熙)即位,就下令取消了这种合祀的仪式。
康熙二年,皇上决定亲自参加郊祀大典,而且坚持说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绝不找人代替。到了康熙四十六年,冬至祭天,那天特别冷,大臣们都请求皇上派人代替,皇上都没答应。直到康熙四十八年,皇上身体不舒服了,才第一次让李光地代替他去郊坛主持大礼。过了两年,皇上又像以前一样亲自去圜丘祭天了。
之后,皇上年纪大了,超过六十岁,脚还不好,又开始让大臣们代替他去祭天。可是到了第二年冬至,皇上虽然斋戒期间身体抱恙,还是坚持亲自上祭坛,尽力完成祭祀仪式,只是拜祭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跪拜的姿势。等仪式结束之后,才回到行宫休息,等代替他祭祀的大臣完成所有仪式后才回宫。大臣们再三请求皇上不要亲自去了,皇上还是不同意。直到康熙六十一年,祭祀南郊时,皇上才让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代替他去祭祀,这已经是皇上驾崩前五天的事了。
雍正八年冬至,恰逢康熙皇帝忌日,负责祭祀的大臣们根据以前的惯例请求派人代替皇上祭天,于是奏请大学士和九卿们商议。他们奏报说,《周礼》中规定,春官主持的大祭祀,如果皇帝不能亲自参加,就可以派人代替。唐宋两朝的制度也是,大祭祀和国忌同一天,乐队就不演奏了。但是大家认为祭祀神灵不能没有音乐,所以不如派人代替祭祀,这更符合礼仪。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奏章。
乾隆七年,规定了祭天时要使用玉辂(古代帝王的车),唐宋时期也用过大辇。所以皇上亲自祭祀南郊时,提前去斋宫,应该乘坐玉辇。那天,皇上乘坐礼仪用的车,换了銮辂(帝王的仪仗车),从辇车上下来,直到祭祀仪式完成,一切都很规范。乾隆十四年,扩大了南郊和北郊的祭坛面积,更新了行宫的帐篷等设施。四年后完工,祭祀的规制才算完善。
到了仁宗时期(嘉庆),对南北郊祭祀的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祭祀典礼的基本流程没有改变。咸丰八年和九年,皇上因为生病不能亲自祭天,但仍然在宫内斋戒,到日子就去大高殿皇穹宇行礼。同治帝和光绪帝登基时年纪都很小,都是由别人代替他们祭天。等到他们亲政后,才亲自参加祭祀。到了宣统年间,继承皇位的宣统帝年幼,监国摄政王代为祭天。
清朝天聪十年的时候,礼部上交了祭祀典礼的详细规程,一直到顺治年间才最终确定下来。郊祀之前要斋戒,检查祭祀用的玉器、丝帛和香料,减少祭祀用的牲畜数量,祭祀时间选在黎明。礼部和太常寺的官员要先到皇穹宇去行礼。
把神牌放到祭坛上,司祝官拿着祝文,皇帝从宫里出来坐上轿子,陪祭的王公大臣们在午门金水桥集合跟着走,其他人就在桥南迎接送别。皇帝的轿子到了昭亨门停下,前面有十个大臣引路,然后是赞引官和对引官引导皇帝进入更衣帐篷。换好祭祀的衣服出来,洗完手后,走到祭坛的二成阶前,分献官都到各自的位置站好。典仪官喊“迎神燔柴”,乐官喊“奏迎神乐”,然后喊“升坛”,皇帝升到一成阶。皇帝走到香案前,跪下上了一炷香,又上了三次香,然后回到原位,行三跪九叩大礼。典仪官喊“奠玉帛”,乐官喊“奏乐”,皇帝走到神位前,跪着把玉帛摆放到祭台上,然后回到原位。典仪官喊“进俎”,乐官喊“奏乐”,皇帝走到神位前,跪着接受祭品,然后回到原位。
典仪官喊“行初献礼”,乐官喊“奏初献乐”,音乐奏响,舞者跳起干戚舞,皇帝走到神位前,跪着献上酒爵,然后俯伏在地。读祝官拿着祝文跪着读完后,行三叩首礼。从上香到献酒,陪祭的人也跟着一起行礼。皇帝回到原位后,换上文舞。亚献和终献时跳羽籥舞,仪式和初献一样,不用读祝文,分献官和陪祭官跟着一起行礼。三次献礼完毕后,皇帝饮福酒,接受祭肉。皇帝走到饮福的位置,跪下,奉爵官敬上福酒,奉胙官呈上祭肉,跪着献上,皇帝接受福酒和祭肉后,行三叩首礼,起身回到原位。然后,皇帝率领群臣行三跪九叩大礼,撤去祭品送走神灵。乐官和典仪官喊完结束语后,率领群臣行礼,仪式和刚才一样。相关人员依次拿着祝文、丝帛、祭品、香料到燎所,喊“望燎”。皇帝走到望燎的位置,进行半燎的仪式,礼成后,回到大殿,解除戒严。太常寺的官员安放神牌,仪式和请神一样。如果皇帝派人代替,那么行礼就在三成阶下进行,上下阶梯都从西边走,读祝文也跪在二成阶下。取消饮福酒和接受祭肉的仪式。送走燎火后,退到西边站立。其他的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雍正元年,规定陪祭的官员要先到祭坛等候。
老方啊,之前只看过祝版(祭祀的仪式流程记录)而已。上完香,摆上祭品,然后把玉帛埋了,算是完成了狸祭(一种祭祀仪式)。我和他一起去的南郊祭天。
南郊祭天,要在坛前斋戒住宿。从顺治十一年开始,这祭天仪式就没有固定的章程。直到乾隆七年才正式规定下来:祭天前一天,銮仪卫要早早地把仪仗队伍在午门外的太和门台阶下摆好。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太常卿要先去乾清门请求皇帝前往斋宫。皇帝乘坐礼仪用的车驾从太和门出来,下车换乘辇车,警卫部队鸣钟击鼓开道,到了昭亨门外才下车。然后寺卿领着皇帝从左门进入,去圜丘(祭天的圆形土台)查看祭坛的位置。负责献祭的官员分别去神库和神厨查看祭祀用的器皿、牲畜。皇帝再从内外壝南左门出来,走到神路西边,上了辇车,前往斋宫,就像去斋宫一样。其他的祭祀官员等皇帝进去后,再回到自己的斋所休息。
第二天到了吉时,寺卿又领着皇帝去大次(祭祀场所),换上祭祀的礼服出来,再次引导皇帝前往祭坛举行祭祀仪式。仪式结束后,皇帝就回宫了。
高宗皇帝在位三十五年,也就是他六十岁的时候,觉得祭祀典礼的升级次数太多了,走来走去也挺累的,就让礼部官员商量着减少一些繁琐的礼仪,比如减少乘坐步辇的次数和距离。 大家讨论的结果是,祭祀前一天,皇帝到达郊庙前的斋宫后,就换乘轻便的礼舆,走到神路西边就下辇步行,走到皇穹宇去上香,然后让亲王负责查看祭坛的准备情况。 正式祭祀那天,皇帝从斋宫出发,走到神路西边的台阶下就下辇步行入坛。祭祀仪式完成后,就在下辇的地方重新上辇回宫。
具体祭祀流程是这样的:一开始皇帝升到第二层台阶上的祭位,然后上坛上香,再回到祭位迎接神灵,接着升到台阶上行奠玉帛的礼仪,然后依次献上祭品,三献、饮福酒、受胙(祭祀后分赐的肉食)都在这里完成。 之后回到祭位,感谢神灵赐福和胙肉,送走神灵,仪式才算结束。方泽(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的祭祀也是同样的流程。 这些新的礼仪规定都正式执行了。但是高宗皇帝还是担心子孙后代会因为觉得祭祀典礼太简单而马虎对待,所以在三十九年的时候再次下令,强调说,即使不到六十岁,也不能减少祭祀的细节,并且把这条规定写进了律令。 第二年南郊祭祀的时候,他又下令让皇子们在旁边观礼学习。
又过了四年,高宗皇帝已经七十岁了,他又下令说,迎接神灵、献爵和祖宗配位前上香这些仪式,都还是按照老规矩来。 但是从那年南郊祭祀开始,献帛和献爵这些礼仪,就由皇子们代劳了。 到了五十一岁的时候,皇帝年纪大了,走路不太方便,就下令在坛上读祝文和拜祭的地方加设一个小帐篷,以备不时之需,不过后来也没用上。 到了五十九岁的时候,祭祀方泽时,配位前的献帛和献爵,仍然由皇子代行。 到了仁宗朝,郊祀的各种仪式,都还是沿用高宗皇帝时期的旧制。
嘉庆十八年,林清起义,很快就被平定了。 为了感谢上天保佑,皇帝在祭祀圜丘(天坛)的时候,下令说祭祀前一天就到祭坛,不坐步辇,从宫里到皇穹宇,进入斋宫,都乘坐肩舆,以示感谢上天的恩赐。 宣统皇帝继位后,监国摄政期间主持郊祀,祭祀当天到祭坛,不用提前住宿斋戒,百官也不迎送。出入和升降,都从右门,在右边的台阶行礼。 祭位设在第二层台阶,比皇帝的座位略低一些,取消了黄幄(皇帝的御用帐篷)。 就在行礼的地方受胙,仪式结束后,再进献福酒和胙肉。其他的仪式都和亲祭一样。
顺治五年冬天冬至那天,在圜丘举行祭祀,把太祖高皇帝列为陪祭。十四年的时候,皇上发布谕旨说:“太祖皇帝开创了帝业,太宗皇帝继承和发展了皇业,他们的功德都非常伟大,都应该被尊崇祭祀。” 之后每次祭祀天地,都把太宗皇帝列为陪祭。所以,上辛祈谷的时候,上帝的祭位在东边,太祖皇帝的神位在东边,选定吉日后,把太宗皇帝的神位放在西边。夏至祭祀方泽,也跟以前的礼仪一样。顺治十七年,曾经在太庙举行过合祀的仪式,后来又取消了。
康熙六年冬至,在南郊祭祀,礼部官员建议,把世祖皇帝列为陪祭上帝,过了九天后,又把世祖皇帝列为陪祭皇地祇,然后到方泽去举行祭祀仪式。九年祈谷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雍正二年,把圣祖皇帝列为大飨殿祭祀的陪祭,排在太宗皇帝的后面。雍正十三年冬天,高宗皇帝即位,发布谕旨说:“我的皇考世宗皇帝,德行可以比拟造化,应该在郊坛祭祀。” 然后命令大家讨论祭祀的礼仪,并上报。
大家讨论后认为,应该在乾隆二年冬至的时候,把世宗皇帝列为圜丘祭祀的陪祭;三年孟春上辛的时候,列为大飨殿祭祀的陪祭;夏至的时候,列为方泽祭祀的陪祭。皇上认为,应该在世宗皇帝祔庙之后再列为陪祭,这样的话,夏至比较近,冬至比较远。先在方泽祭祀,前后已经不一样了。如果等到南郊祭祀,时间又会拖得很长。查阅以前的典籍,世祖皇帝、太宗皇帝列为天地祭祀的陪祭,都是先圜丘后方泽,时间有时是第二天,有时是十天,礼仪非常完善。
根据经书和史书记载,成周时期祭祀天地时,以后稷为陪祭,在明堂祭祀文王,这也就是《月令》中说的“季秋,大飨帝”的意思。召公的诰文中说“三日丁巳用牲于郊”,解释说这是非常规的祭祀,祭祀上天,是为了告知即位。宋朝皇祐三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一起陪祭,古代祭祀天地,是根据事情来决定的,不必一定在二至。因此,皇上谕旨说,明年世宗皇帝配天的大礼,就按照这个办法来举行。过了一年,就选定了吉日,在夏至之前,把世宗皇帝列为圜丘祭祀的陪祭。其他的都按照之前的讨论结果来执行。
一开始,大臣们奏请皇帝,说要先举行册封仪式,还没讨论到要不要先去拜见上帝。皇上说:“我皇考要被祔入太庙,按照礼制,应该先去拜见祖宗,然后再举行升座仪式。现在要进行配享仪式,也应该先去拜见上帝,这样才符合礼仪。” 说完,相关部门就准备好了祭祀的仪式程序,呈报给了皇帝。
于是,在南郊祭祀的时候,把世宗的神位摆好,先去拜见上帝;夏至祭祀方泽的时候,先去拜见皇地祇,世宗的神位和世祖的神位并排摆放。从那以后,每次举行升配仪式,都先去拜见上帝,就成了惯例。嘉庆四年,奉高宗皇帝配享太庙;道光元年,奉仁宗皇帝配享太庙,都按照这个程序进行。
三十年过去了,皇帝驾崩了,临终前留下遗嘱,取消了祭祀郊庙的仪式。皇帝说:“祭祀郊庙祖宗,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礼仪,从咱们家太祖皇帝到仁宗皇帝,他们恩泽深厚,仁爱为民,理应在郊坛上接受祭祀,以示隆重报答。但是,如果世世代代都这样增加祭祀对象,那后世子孙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所以不能不加以限制。”
文宗皇帝即位后,下令让大臣们一起商议这件事。礼亲王全龄等人一致认为:“先帝功德无量,取消郊庙祭祀绝对不行,还是应该按照以前的规矩来。”礼部侍郎曾国藩上奏说:“不敢遵从取消郊祀的遗命有两点原因,不敢违背遗命有三点原因。先帝仁爱之德,如同上天一样,恩泽百姓,就像后稷一样可以配享天地;他执政三十年,没有一天休息,没有一刻懈怠,一心为国,就像文王一样可以配享上帝。如果我同意取消先帝的祭祀,我心里怎么能够安心呢?这就是不敢遵从的第一点。
先帝德行高尚,即使没有先例可循,也应该上奏请示,更何况还有以前的规矩,我怎么敢逾越呢?古语有云:‘君主施行自己的意愿,臣子则遵循制度。’皇上自己都谦虚谨慎,我们做臣子的就应该遵守祖制,这就是不敢遵从的第二点。郊坛的规模,尺寸都有规定,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都按照九五阳数建造,不能随意增减。祭祀用的帐篷里只能放祭品,帐篷外面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先帝考虑到亿万年后,可能会有人想扩大郊坛,或者改变帐篷的尺寸,所以才规定了限制,以身作则。现在遗命还没最终决定是否执行,以后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来一定会修改建筑基础,轻易改变旧规,这就是不敢违背的第一点。
唐朝垂拱年间,郊祀同时祭祀高祖、太宗、高宗,到了开元十一年,采纳张说的建议,取消了太宗和高宗的祭祀。宋朝景祐年间,郊祀同时祭祀太祖、太宗、真宗,到了嘉祐七年,采纳杨畋的建议,取消了太宗和真宗的祭祀。咱们大明朝顺治年间,在太庙合祀,后来也取消了这个仪式。先帝考虑到亿万年后,可能会有人效仿唐宋旧例,随意取消祭祀,所以才特意说明只有天子才能议论祭祀礼仪,增加祭祀对象都不允许,更别说取消祭祀了。这就是不敢违背的第二点。
咱们大清朝历来重视孝道,先帝的遗命尤其重要。圣祖皇帝不敢违背孝庄文皇后的遗命,不敢轻易安葬地宫;仁宗皇帝不敢违背高宗皇帝的遗命,所以即使功勋卓著,庙号也没有获得“祖”的称号。如果连这个都能违背,那家法何在!而且先帝反复强调,自己谦逊低调,而将祖先的地位摆得很高,这是大孝大让,亘古未有的盛德。这就是不敢违背的第三点。
我私下里认为,皇上仁孝之心深厚,不追加祭祀是失礼,而贸然追加祭祀则是违背遗命,而且还会带来很多后患。将来祭祀的时候,皇上想起遗训,想到子孙万代,心里可能会不安,到时候礼官们也无法推卸责任。”皇帝很认同曾国藩的意见。之后又广泛征求了朝臣的意见,亲自下诏书说:“周朝祭祀后稷,唐宋和明朝,有时三个祖先一起祭祀,有时几个皇帝轮流祭祀。咱们大清朝历代皇帝都遵从祭祀的传统,只是祭祀的对象越来越多,而郊坛的规模却固定不变。皇考的恩德,与列祖列宗一样,应该按照你们的建议来做。等到祔庙仪式完成后,仍然奉先帝为配享,同时遵守遗训,明确祭祀的限制。以后郊祀的配享对象,固定为三祖五宗,永远作为制度。” 于是,咸丰二年夏天在圜丘、方泽举行大祭,三年春天上辛日祈谷,都奉宣宗皇帝为配享,位次在高宗皇帝之后。
话说光绪十一年,皇帝驾崩了,穆宗皇帝要举行郊祭大典,心里却拿不定主意,因为要按照遗诏确定三祖五宗的祭祀顺序。他心里有点不安,就召集大臣们商议,还请两位皇太后一起听取大家的意见。礼亲王世铎等人先后上奏说:“祭祀礼仪贵在符合制度,孝道在于继承先帝的遗愿,两朝的遗训,应该谨慎遵循。”皇帝听了之后,勉强同意了,于是就停止了为文宗皇帝举行郊祭。到了同治年间,云南学政张锡嵘引用《孝经》中明堂祭祀,严父配天的说法,认为应该在季秋时节,在上帝大飨殿举行祭祀,并让显皇帝一起祭祀。世铎等人又用《钦定孝经衍义》来解释,说迭次祭祀和同时祭祀,都不是礼仪所允许的。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接下来说说祈谷的事儿。顺治年间,规定每年正月上辛日,在上帝大飨殿举行祭祀,为百姓祈求丰收,皇帝要亲自去参加仪式,这跟冬至祭祀一样重要,只是不用设置从坛,也不用焚烧柴草。到了顺治十七年,皇帝下诏说,祭祀上帝的大典,不应该有什么不同,从那以后,祈谷和焚烧柴草就成了常规,而且把大飨殿合祀上帝和百神的仪式,改到圜丘举行。康熙二十九年,圣祖皇帝亲自撰写了祭文。到了四十八年,皇帝生病了,不能亲自去祭祀,就派官员代替。恰逢江浙鲁豫等地连年水旱灾害,皇帝又亲自撰写祭文祈求上天保佑。按照旧例,上辛日是在正月初五之前,后来改成了次辛日。雍正八年,上辛日是正月初二,因为元旦有宴会,一些大臣请求推迟十天,但是皇帝没同意,斋戒的时间还是照旧。雍正十三年正月初十是上辛日,但还没到立春日,皇帝说:“这天不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就命令礼部大臣们商议。大臣们奏报说:“《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日,天子要到东郊迎接春天,然后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这个仪式本来应该在立春之后举行,所以请按照惯例用次辛日,或者等到立春之后的上辛日再举行。”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乾隆十六年,和亲王等人认为大飨是季秋的报祀,意义和祈谷不一样,建议改个名字。很多大臣也说,大飨殿不是明堂的本制,沿用大飨这个名字,名实不符。皇帝下旨,把“大飨”改名为“祈年”。
皇上祈谷,要坐车去南郊,到了西天门内神路西边下车,然后从祈年殿的左门进去,到皇乾宫去上香。仪式完了,再去祈年坛看看祭祀的位置,看完之后,再从左门出来,坐车回斋宫。
三十七年的时候,祈谷前一天晚上,皇上就坐车进了西天门,从斋宫东边坐上仪仗车,一直到西砖城左门停下。然后步行到皇乾殿上香,上完香之后,再回到斋宫,亲王则负责查看祭祀的位置。祭祀那天,皇上从斋宫出来,坐车到甬道正中央,换乘仪仗车,到神路西边下车。从砖城步行到祭祀的帐篷,从左门进去,祭祀的仪式和圜丘一样。
四十七年正月初四,是上辛日。负责祭祀的官员提前请求更改上辛日的日期,皇上说:“上辛日应该在正月初三之前,因为需要隔年斋戒;如果在初四,是因为要为圣母祝釐。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为什么要改?还是按照上辛日来,把它定为惯例吧!”皇上又说:“孟春祈谷,是为了迎接阳气,预兆农业丰收。根据经书和史书记载,上辛日应该在立春之后,而不是元旦之后。只是在月初,也就是旧腊月,才需要斋戒。但是太庙的合祭,关系到重大礼仪;宫中拜神,也是国家的习俗。如果因为斋戒而推迟这些活动,似乎不是专心致敬的做法。”于是皇上让廷臣们讨论。
后来大臣们上奏说:“上辛日应该以立春之后确定的日期为准,与其用十二月份的上辛日,不如用正月初的上辛日,这样更能体现岁首的重要性。如果上辛日是初三之前,就改到下一个辛日;如果在初四,那就需要斋戒一天,这一天还没进斋宫之前,宫殿里的祭祀活动都可以进行,互不影响。不用更改日期。”皇上同意了这个方案。
咸丰四年祈谷的时候,皇上得了慢性病,就命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减少一些仪式。礼部侍郎宋晋请求按照旧例,派人代替皇上进行祭祀。皇上说:“这不是轻易就能更改旧规的事情,应该以实际情况为重,而不是拘泥于形式,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
关外以前从来没搞过这种祭祀活动。顺治十四年夏天大旱,顺治皇帝才第一次在圜丘(yuán qiū)祭天祈雨。提前三天斋戒,穿浅色衣服,禁止杀牲口,停止审判案件。到了祭祀那天,皇帝穿素服步行进入祭坛,不清理道路,也不摆设仪仗队。祭坛上摆放着酒、水果、香烛、祭祀用的帛和煮熟的牛肉、肉酱,祭祀的时候不奏乐,不设陪祭的神位,不用玉器祭祀,也不饮福酒,不接受祭品。其他的仪式跟冬至祭祀一样。至于其他的方泽坛、社稷坛、神祇坛,就派官员去祭祀。下雨之后,三天后,再派官员去进行报祭。皇帝亲自在郊坛祭祀的仪式,就是从那时开始确定的。
三年后又遇上旱灾,选好吉日,斋戒后,皇帝步行到南郊,亲自祭祀祈雨。当时天上一点云彩都没有,过了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报祭仪式跟上次一样。康熙九年夏天也干旱,皇帝下令百官反省自身,礼部也祈雨。第二年,皇帝亲自去祭天祈雨。从那以后,皇帝亲自祭祀就成了惯例。康熙二十六年,皇帝亲自写了祭文祈雨,雨马上就下了。他还曾经在宫里设坛,跪着祈祷了三天三夜,每天只吃简单的饭食。过了四天,他又步行到天坛祈雨,雨下得很大,他步行回宫的时候,衣服鞋子都湿透了。
乾隆七年,有个御史叫徐以升,上奏说:古书上写着,“龙出现就祈雨,是为了祈祷五谷丰登”。祭祀的规矩里说,“雩,就是祭祀来祈求解决旱涝灾害”。《礼记·月令》里记载:“祈雨仪式,皇帝要使用隆重的乐器,命令各县举行祈雨祭祀,祭祀那些对百姓有益的百官卿士,以祈求五谷丰登,这就是常例的祈雨仪式。”《周礼》里也说:“稻人,负责在干旱的时候组织大家一起祈雨。”春秋时期记载了二十多次祈雨,甚至有些月份还祈雨两次,说明当时旱情非常严重,所以才多次祈雨。所以说,祈雨的意义就是呼吁、哀求降雨。古代祈雨的仪式,是在南郊旁边设坛举行,所以鲁国南门被称为雩门。西汉以后就废除了这个制度,遇到旱灾就到郊庙里祈祷。晋朝永和年间在南郊设立祈雨坛,梁武帝才把它移到了东边,并且改变了祭祀的方式。唐太宗又恢复了旧制。宋朝在孟夏时节祭祀上帝祈雨。明朝在泰元门东边建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祈雨制度,旱灾时就进行祈雨祭祀。咱们现在没有专门的祈雨祭坛,典制似乎有所缺失,应该根据地势建造祈雨坛,以符合古代的制度。
接下来,大臣们讨论了这件事,他们建议:在孟夏时节,如果看到龙出现,就选择吉日举行常例的祈雨仪式,在圜丘祭祀,并祭祀列祖列宗。四个方向的祭坛,都按照礼仪进行。如果孟夏之后还干旱,就效仿唐朝的制度,祭祀神祇、社稷和宗庙。每七天祈雨一次,如果还不够,就继续分头祈祷。如果旱情严重,就举行盛大的祈雨仪式。以前祈雨时,一定要祭祀四海,现在取消了这个规定。举行盛大的祈雨仪式时,要用十六个舞童,穿着黑色衣服,分成八列,拿着羽扇,进行三次祭祀,音乐停止后,就开始跳舞。然后唱皇上写的《云汉诗》八章,唱完后,点燃祭祀用的火把。其他的仪式和常例的祈雨仪式一样。如果雨下得太久需要祈求晴天,就应该效仿春秋时期用牲畜祭祀,参考古代的禜祭制度,击鼓祭祀少牢。如果在国门进行禜祭,雨仍然不停,就在社稷坛击鼓祭祀牲畜。取消分头祈祷,停止僧道官员建坛诵经。各省、州、县以前设立的祈雨祭祀的田地,仍然按照雍正四年规定的办法执行。孟夏举行常例的祈雨仪式,如果遇到旱灾,先祭祀境内山川,然后祭祀社稷。如果遇到久雨成灾需要祈求晴天,就按照京师的模式进行。
乾隆十七年,又增加了祈雨报祭的乐章。
话说二十四年的时候,老天爷不给面子,老长时间不下雨。皇上亲自跑到社稷坛去祈祷,还穿着玉制的礼服呢。到了六月,又举行大规模的祈雨仪式,皇上还亲自写了祭文,还制定了详细的仪式流程。前一天,皇上穿平常的衣服检查祭祀用的牌位,然后去坛上斋戒住宿,连仪仗队、音乐都免了。出宫的时候骑马,跟着皇上的大臣们也都穿平常衣服。到了南郊,皇上步行进入祭坛,检查祭祀的位置,然后上香。正式祭祀那天,皇上戴着雨冠,穿素服步行祈祷,跟着他的大臣们也一样。这次祈雨仪式跟以往不一样,没有烧柴,没有摆上祭品,也没有喝福酒,接受祭肉。三次祭祀完成后,舞童们跳着羽舞,唱着诗歌,然后按照仪式退场。皇上带领群臣三次行礼,撤掉祭品,观望火光。仪式结束后,皇上就回宫了。
三十七年的时候,皇上年纪大了,就下令减少圜丘祭祀的仪式,简化一些流程。
到了嘉庆十八年,钦天监选定祈雨的日子,好几年都在立夏节这天,这跟古时候的规矩不太一样。皇上就下令,立夏之后再选个吉日进行祈雨,并且把这个规定写下来,作为以后的例子。
道光十二年六月,又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祈雨仪式,皇上又亲自写了祭文,反省自己的过失。那天晚上就下雨了。皇上按照惯例进行了答谢仪式。有个御史叫陈焯,建议皇上再虔诚地祈祷一次。皇上说:“祭祀的规矩有祈求也有答谢,把答谢当成祈求,这就不合规矩了。不要超过旧的制度。”
顺治朝初期,朝廷正式确定了对云、雨、风、雷四神的祭祀。先是在圜丘祭祀天地之后,又在先农坛南边修建了天神坛,专门祭祀这些神灵。到了雍正六年,皇帝下令修建风神庙。主管祭祀的官员们建议说,根据《周礼》的记载,古代有祭祀风师的仪式,《郑康成注》里说风师指的是箕宿星,也就是《虞书》中所说的六宗之一。马端临认为,周朝的制度是在立春的第二天祭祀风师,地点在国都城的东北方向,因为东北方向是箕宿星所在的位置,第二天也对应着箕宿星的位置。汉朝的刘歆等人也建议在东郊建立风伯庙。东汉时期的各个郡县,通常在丙戌日祭祀风神。唐朝的制度是在箕宿星所在的位置建坛祭祀,宋朝沿袭了这个做法。现在我们选定的地点在景山东边,正好符合箕宿星的位置,所以在这里建庙最合适。每年立春后的第二天进行祭祀。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风神庙的规制模仿了时应宫,赐名为“应时显佑”,庙名叫做“宣仁”。前殿祭祀风伯,后殿祭祀八风神。
第二年,皇帝又发现云师和雷师还没有专门的庙宇进行祭祀,于是下令说:《虞书》中的六宗,汉朝的儒生解释为乾坤六子,震为雷,巽为风,都列在祭祀的名单中。《易经》上说雷声震动,风则散开,它们的功用实际上是平等的。《尚书》上说:“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周礼》用云和雨来判断一年的丰歉,所以云和雷都是主宰万物运行的神灵,应该分别建庙祭祀。于是,朝廷下令相关部门商议此事,随后上奏说:唐朝天宝五年增加了对雷师的祭祀,位置在雨师的旁边,每年立夏后的第二天祭祀,宋朝和元朝都沿用了这个做法。明朝的《集礼》中,把云师列在风师的后面,郡县都建有雷雨和风云两个祭坛,在秋分后的第三天一起祭祀。现在我们建议在西方建雷师庙,在立夏后的第二天祭祀;在东方建云师庙,在秋分后的第三天祭祀。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云师被赐名为“顺时普应”,庙名叫做“凝和”;雷师被赐名为“资生发育”,庙名叫做“昭显”;同时,把时应宫里的龙神作为雨师,和云、雷二师一起祭祀。
嘉庆二年发生旱灾,皇帝祈雨后,雨水果然降临。仁宗皇帝亲自到坛上祭祀以示感谢。皇帝进入坛的中门,下轿,走到坛南门外,洗净手后进入坛内,然后登上祭坛。依次到云、雨、风、雷四神的祭位上焚香,行二跪六拜礼。初献时,摆上酒爵和祭帛,诵读祝文,不进行进俎和饮福胙的仪式,其他的仪式和以前一样。
先农坛东北角有个太岁殿,正殿供奉着太岁神,两边的厢房则供奉着十二位每月值班的将神。清顺治初期,朝廷派官员祭祀太岁,规定孟春(正月)举行迎祀,岁末(腊月)举行送祀。每年正月,都要写上新的神牌,上面写着“某某干支太岁神”,比如那一年是甲子年,就写“甲子太岁神”。到了年底祭祀完毕,就把写着祝词的木牌一起烧掉。每次祭祀,都要演奏六首乐曲。主祭的官员站在殿内台阶下中间的位置,分献的官员则站在甬道两侧,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初次献祭的时候,先摆上祭祀用的白绢,然后念诵祝文,接着赐福分肉。乐舞人员也参与其中,那时候还没有上香的仪式。
乾隆十六年,礼部官员说太岁和其他的天神地位相同,不应该有区别,从那以后,两次祭祀和分献祭品时都开始上香了。以前,太岁和月将的神牌都放在先农坛的神库里,从乾隆十六年开始,因为殿宇和厢房都建好了,就把神牌都移到了正殿和厢房里供奉。祭祀的时候,神牌要放在神座上,祭祀完毕再放回神龛。以前,祭祀太岁是由太常卿来主持,两边的厢房祭祀则由厅里的官员分着进行。到了乾隆二十年,改由亲王、郡王来主持祭祀。第二年,又规定由太常卿担任分献的官员。
雍正和乾隆年间,如果要祈祷,就会同时祭祀天神、太岁和地祇这三个祭坛,朝廷会派官员负责,陪祀的神祇也都会一起祭祀。祭祀前一天,主祭官员要到住处行礼。天神坛在南边的台阶下,太岁和常年祭祀的神祇一样,都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祭祀天神要用火焚烧祭品,而太岁殿的厢房则没有分献祭品,也不赐福分肉。
以前,朝日和夕月祭祀的时候,大明神和夜明神也一起在圜丘祭祀,后来取消了春秋分祭。顺治八年,在东郊修建了朝日坛,在西郊修建了夕月坛。
早上祭日坛,选在春分那天的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要是赶上甲、丙、戊、庚、壬年(地支五行),皇帝亲自祭祀,其他年份就派官员去。祭祀时演奏六种乐器,舞者表演八佾舞。每次皇帝亲自祭祀,都是从坛北门进去,到甬道换好衣服洗漱完毕后,再登上西边的台阶就位,然后行三跪九拜的大礼。祭品和献礼都由专门的官员来执行。如果派官员代祭,就在台阶下行礼,只有念祝文的时候才跪在坛上。最初日坛祭祀用露水祭祀。雍正四年,才效仿社稷坛的样式,在坛下建了个小房子遮风挡雨。乾隆十一年,祭祀大殿建好了,就不用再在甬道换衣服洗漱了。那年春分第二天发生了日食,乾隆皇帝亲自祭祀,没坐轿子,没奏乐,也没摆仪仗队。乾隆三十九年,皇帝亲自祭祀,从棂星门左边进去,在帐篷里行礼,因为年纪大了,祭祀礼仪也简化了一些,这可不是常规做法。
晚上祭月坛,选在秋分那天的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祭祀星辰,要是赶上丑、辰、未、戌年(地支五行),皇帝亲自祭祀,其他年份就派官员去。祭祀时演奏六种乐器,仪式比日坛简单一些,皇帝亲自祭祀的次数也少一些。登上祭坛行礼,是二跪六拜,初献时献上玉帛,念祝文,其他的和日坛祭祀一样。如果派官员代祭,就在坛下行礼。乾隆三年(戊午年),按规定应该派官员代祭,但因为是乾隆皇帝第一次举行祭祀典礼,所以还是亲自祭祀,一切从简。乾隆五十五年,又简化了一些祭祀礼仪,和日坛一样。嘉庆五年(庚申年),效仿乾隆皇帝的做法,亲自祭祀,没派官员。嘉庆十九年,正式确定了皇帝亲自祭祀的礼仪,祭祀配祀神位的时候,由亲王、郡王上香。嘉庆二十三年,世宗皇帝忌日恰好赶上月坛斋期,皇帝下令陪祀的官员换上常服,其他一切照旧。
咱们国家祭祀社稷,从北京到各个省份、府、州、县都有这个仪式。在北京的祭祀,祭坛设在端门右边。顺治皇帝登基后,祭祀社稷的仪式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上戊日,要祭祀大社和大稷,同时祭祀后土句龙氏和后稷氏。祭祀那天,皇帝亲自来主持,祭坛上铺着五种颜色的土,每种颜色都占一定的方位。祭祀时演奏七种乐器,表演八佾舞。皇帝从皇宫右门下轿,走北门出入,祭祀时从拜殿出来,到祭坛北门外就位,然后从北边的台阶登上祭坛,上香,到正位摆放祭品。相关官员分别祭祀配位的神祇。皇帝从北边的台阶上去,从西边的台阶下来,不靠近祭桌,行三跪九拜大礼。其他的仪式都和北郊祭祀的旧例一样。
如果祭祀日恰逢国丧,日期不变,只是皇帝要穿素服。康熙三年,赶上太宗皇帝忌日,祭祀日期才改到中戊日。雍正二年,平定了青海的叛乱,祭祀时举行了献俘的仪式。从此以后,平定边疆叛乱后,献俘就成了祭祀社稷的惯例。乾隆十七年,把送燎的仪式改成了望瘗。第二年,又增加了望瘗的乐章。乾隆三十七年,因为皇帝年事已高,祭祀的仪式也做了调整。祭祀前先在拜殿设好位置,皇帝乘坐轿子到祭坛外门,换乘礼仪用的轿子,从右门进去,到拜殿东边的台阶下轿,然后登上台阶行礼。仪式结束后,再换回原来的轿子。以前,如果祭祀日遇到风雨,拜位和香案就移到殿里,神位和祭品仍然露在外面。皇帝说:“社稷的祭祀,本来就不建房屋,是为了承接天地阳气。现在神牌放在神库里,那是在房屋里面了。移到殿里,还有什么忌讳呢?”乾隆四十年,就规定了祭祀日遇到风雨,神牌就放在殿内,祭器和乐器移到拜殿,如果突然遇到风雨,就用木箱子盖住神牌,拜殿另设香案。嘉庆五年,仁宗皇帝到祭坛祈雨,祭祀的仪式和春秋两季一样,只是祭品用的是肉干、酱肉和水果,不饮福酒。祭祀前三天和祭祀当天,王公大臣和百官都要斋戒,禁止屠宰,不处理刑名案件。其他的都和以前一样。并且下令,亲自去祈雨和报祀的人都要步行,以示隆重。
在府、州、县的社稷祭祀,顺治元年开始设立,每年祭祀也选用上戊日,府里称府社、府稷,州县就称某州、县社、稷。
皇上继承了皇位之后,规定祭祀用的东西:羊一只,猪一只,布一块,还有笾、豆各四,铏、簠、簋各两只。负责祭祀的人要斋戒两天,到日子了就穿着朝服去祭坛祭祀。乾隆八年,才开始颁布祭祀的祝文,各省都照这个规定执行,为老百姓祈求丰收,省会由布政使主持,巡抚、按察使陪祭。各道的地方官员,则由府、州、县的主官主持,道员陪祭。乾隆十六年,因为觉得尊卑次序安排得不太合适,皇上就下令把主持和陪祭的人互换一下。如果巡抚、按察使、道员外出巡视,就由布政使以及府、州、县的官员代替他们主持祭祀。武官从将军以下,都陪祭。社稷祭祀以及其他的祭祀,都按照这个办法执行。
先农坛的祭祀,天聪九年,就禁止了那些妨碍农业生产的劳役。崇德元年,禁止囤积粮食,命令大家及时耕种,重视农业生产,爱惜粮食,从那时开始的。顺治十一年,规定每年春天仲春亥日举行耕耤礼。祭祀之前,户部和礼部的尚书,还有顺天府尹,要一起把犁、耙和种子送过去。到日子了,皇上亲自参加祭祀,仪式跟朝日一样。祭祀完了,皇上就到耕耤的地方,面向南方站着,参加耕耤的人就位。户部尚书拿着犁和耙,顺天府尹拿着鞭子,面向北方跪着呈上。皇上拿着犁耕了三下,府丞拿着青箱子,户部侍郎播种,老年人跟着覆土。完了,尚书把犁和耙收起来,府尹把鞭子收起来。皇上在观耕台上坐着,面向南方,王爷以下按顺序站着。三位王爷各耕五下,九卿各耕九下,府尹和属官拿着青箱子播种,老年人跟着覆土。完了,皇上回到斋宫。府尹和属官、老年人行礼。三十个农民拿着农具跟着一起。礼仪结束后,府县官员把皇上送到耕耤的地方,皇上让王爷和公卿坐下,等到农民耕完一亩地,鸿胪卿奏报礼仪完毕,百官行庆贺礼。皇上宴请王爷、公卿和老年人,赏赐农民每人布匹一块,奏乐返回宫中。秋天,如果粮食丰收了,有关部门就上报,选择日子把粮食存入神仓,准备供奉祭祀。后来规定每年先农祭祀由顺天府尹主持,大兴县和宛平县的官员陪祭。
唐朝熙宗的时候,皇帝曾经到丰泽园去劝诫大臣们要重视农业。雍正二年,皇帝去祭祀先农神,亲自下地耕田,完成了规定的三推之后,又多推了一次。然后颁布了新的三十六首关于禾苗的诗词,赏赐给农夫每人四匹布,并且取消了宴会。之后还把各地选送的嘉禾图赏赐下去。
乾隆三年,皇帝第一次亲自举行耕田仪式。在正式仪式六天前,他就先到丰泽园演练耕作,到日子了才去祭祀先农神,一共耕了四推。到乾隆二十三年,皇帝下旨说:“吉日耕种的那亩地,重视的是鼓励农业生产。黑色的犁、青色的箱子、簸箕、锄头、蓑衣和斗笠,这些都体现了皇帝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的用心。可是老百姓们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地耕作,又热又湿的天气都没地方躲避。搞那些搭棚子挂彩带的,意义不大,而且那些东西花的时间和人力,够好几十户人家生活好一阵子的了,所以都取消掉吧!”乾隆三十七年,大臣们担心皇帝年纪大了,想取消皇帝亲自耕田的仪式,但皇帝不允许,命令仍然按照古制进行三推。从嘉庆朝开始,又恢复了多推一次的旧例。
清朝初期,各省祭祀先农的仪式并没有举行。雍正二年,耕种的田里长出了上好的禾苗,一棵茎上结有三四个穗。两年后,竟然长出了九个穗的禾苗!皇帝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天。古代礼制规定,天子要耕种一千亩地,诸侯要耕种一百亩地。所以,耕种仪式可以推广到臣下,地方官员也应该遵照执行。这样才能知道耕种的艰难,了解土地的肥沃程度,观察天气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造福百姓。”于是就决定:顺天府尹、各省的巡抚和总督以及所属的府、州、县、卫,都要设立农坛,开辟耕田。从雍正五年开始,每年仲春的亥日,地方官员都要率领属员祭祀先农神,进行九推的耕种仪式。十月初一,颁布新年的历书,预先确定第二年耕田的吉日,然后下发给相关部门执行。祭祀的物品和礼仪,都和祭祀社稷一样隆重。
一开始啊,清朝初期,先蚕神根本没被列入祭祀典册。直到康熙皇帝的时候,在丰泽园建了个养蚕的地方,才开始重视养蚕这回事。
雍正十三年,河东总督王士俊上书请求祭祀先蚕神,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周朝的礼仪典籍里,郑玄的注释提到用房星来代表马神,把马神当做蚕神。蚕和马都来自天上的天驷星,虽然天驷星可以算是马的祖先,但它真不是蚕神啊!《淮南子》里引述《蚕经》说,黄帝的元妃西陵氏是第一个养蚕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穿衣服。汉朝祭祀的菀窳妇人和寓氏公主,这些事根本没根据。先蚕这个名字,礼仪典籍里也没记载。隋朝才开始有祭祀先蚕的祭坛,建在宫殿北边三里地,高四尺。唐朝的《会要》记载,祭祀先蚕跟祭祀先农一样,都是由专门的官员来主持。宋朝景德三年,也规定由官员来代理祭祀。明朝的时候,对祭祀典礼进行了规范,每个神祇都按照原来的名称来祭祀,比如农业的始祖炎帝,只称作先农神,那么养蚕的始祖黄帝,也应该只称作先蚕神。按照周朝的制度,祭祀蚕神应该在北郊举行。现在京城建祭坛,也应该在北郊比较合适。朝廷部门都同意这个意见。
后来,侍郎图理琛建议在安定门外建先蚕祠,每年春季吉日巳时,由太常卿用少牢来祭祀。不过,这事儿还没来得及实行呢。
到了乾隆七年,才正式下令讨论亲蚕典礼的事。有人觉得郊外路途遥远,而且水源也不通畅,没有地方可以洗蚕。查阅唐宋时期的资料,发现后妃亲蚕大多在宫苑内进行,明朝也把亲蚕场所改建在了西苑。乾隆皇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同意了这个建议。就让有关部门勘察地形,最后把祭坛建在了苑囿的东北角,三面种上了桑树和柘树。坛子东边是观桑台,前面是桑园,后面是亲蚕门。里面有亲蚕殿,后面是浴蚕池,池子北边是后殿。宫殿左边是蚕妇洗蚕的河,南北各有一座木桥,南桥东边就是先蚕神殿。左边是蚕署,北桥东边是蚕所,这些都符合古代的制度。
那一年,皇后要举行祭祀先蚕的仪式。首先,要修建蚕室,并准备好祭祀先蚕西陵氏的神位。到了吉日清晨,皇后穿着祭祀的礼服,乘坐凤辇出宫,到了内苑左门下辇,进入准备好的大殿,妃嫔们跟随在后。皇后洗漱完毕后,登上中间的台阶,走到南边的台阶上行礼,按照仪式,要行六次肃立,三次跪拜,三次叩拜;谢恩受赐的礼节要减少一次,不用念祝文,敬献三次爵。每次皇后跪拜的时候,妃嫔们都在台阶下行礼。其他的仪式都和祭祀先农的仪式差不多。仪式结束后,皇后返回宫中。
第二天,皇后要举行亲耕桑田的仪式。之前,已经在桑田北边修建了祭祀的台子,安排了两个蚕母和二十七个蚕妇,以及一个蚕宫令、一个蚕宫丞来负责这件事。皇后斋戒一天后,妃嫔以下的所有人都完成了斋戒。这天拂晓,侍奉皇后的公主们等人在南门内等候。巳时初刻,皇后出宫,妃嫔跟随,前往西苑,进入准备好的大殿。太监们引导妃嫔和公主们到采桑的位置,典仪官奏请皇后开始仪式。皇后走到桑畦北边正中央,两位相仪官呈上筐和钩,皇后右手拿着钩,左手提着筐,往东边的畦外走去。内监们举起采桑的旗帜,鸣金击鼓,唱起采桑歌,皇后在东西两边各采了三次桑叶,歌声停止。相仪官接过皇后手中的筐和钩。皇后登上观桑的台子,依次由妃嫔、公主们采桑,命妇们也采了九次。采桑完毕,蚕母跪在北面,典仪官将筐交给蚕母,蚕母接过筐后退下,将桑叶切碎,分给蚕妇,撒在蚕箔上。
皇后又来到茧馆,太监们引导妃嫔们行礼完毕。然后返回宫中。蚕事结束后,蚕母和蚕妇挑选蚕茧装入筐中进献。选定吉日举行治茧仪式,皇后再次来到祭坛,来到织室,缫了三盆蚕丝,然后将蚕丝交给蚕妇,蚕事才算全部结束。不久,侍郎三德上书说:“亲蚕典礼,是旷古未有的盛大仪式,请求将祭坛、宫殿的规制,以及工程完工的日期,都记录在史馆。”皇上准奏了。九年三月,皇后才正式按照仪式举行亲蚕礼。
一开始皇后没亲自去祭祀,就派妃子代替。妃子在台阶下行礼,上下台阶走东边的台阶。皇后不饮福酒、不受祭祀的食品,也不陪同祭祀。过了十四年,礼部请求派妃子代替皇后祭祀。当时皇贵妃还没正式成为皇后,皇帝说:“妃子代替祭祀,是代替皇后。她位份还没正,怎么代替呢?”所以就让内府的大臣去行祭祀礼仪。等到皇后正式册立之后,皇帝才亲自参加祭祀。之后,有时皇帝亲自祭祀,有时由官员代理,有时由妃子代替,都要先得到皇帝的旨意才能进行。
至于地方上的祭祀,只有乾隆五十九年,才把浙江轩辕黄帝庙的蚕神和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的蚕神祠的祭祀列入祀典,祭祀用的器物跟先农坛一样隆重。《地祇》顺治初年,确定了岳山、镇山、海山、渎山(指名山大川)与方泽(指水泽)一起祭祀,又修建了地祇坛,位置在天坛西边,一起祭祀天下有名的山川。三年后,规定祭祀北镇、北海由一人前往,东岳、东镇、东海由一人前往,西岳、西镇、江渎由一人前往,中岳、淮渎、济渎由一人前往,北岳、中镇、西海、河渎由一人前往,南镇、南海由一人前往,南岳则单独派一人前往。祭祀之前,先派官员斋戒一天,行二跪六拜礼,进行三献祭祀。
八年后,把兴京永陵山封为启运山,东京陵山封为积庆山,福陵山封为天柱山,昭陵山封为隆业山,都列入地坛的祭祀。十六年,把东京陵迁到兴京,停止了积庆山的祭祀。第二年,采纳了礼部官员的建议,把北岳的祭祀地点改到了浑源。康熙二年,赐封凤台山为昌瑞山,并列入祭祀。六年,祭祀恢复到以前的制度,只是南镇、南海各派一人前往。十六年,诏令封长白山神,祭祀规格与五岳相同。从此,岁时祭祀就再也没有间断了。
二十四年,东巡祭祀泰山,祝版上没有写皇帝的名字。祭祀前一天斋戒。太常寺官员带着祝版、香、帛、爵,有关部门准备祭品和牲畜。到了那天,皇帝穿着龙袍,从行宫出发。乐队不演奏。到达庙里后下轿。进入中门,等待在幄次(帐篷),出来洗漱完毕,到殿内拜祭,行二跪六拜礼。奠酒、献祭等仪式跟平常一样。皇帝不饮福酒、不受祭祀的食品。第二年,又把北岳和混同江的祭祀地点改了。两年多以后,才进行了望祭(春秋两季的祭祀)。
话说乾隆皇帝在位三十五年的正月,为了给皇太后祈福,他下令让大臣们分头去祭祀山川神灵。祭祀的山岳有五座: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镇山也有五座: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还有四个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个渎:江渎、淮渎、济渎、河渎;此外,还祭祀了兀喇长白山。从这年开始,才有了对这些山川河流的祭祀活动。
第二年,北方边境平定下来了,乾隆皇帝又下令像以前一样祭祀山岳、镇山、大海和河流。到了雍正二年,皇帝赐给江渎、河渎、淮渎、济渎新的称号,分别叫做涵和、润毓、通佑、永惠;同时,也赐给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新的称号,分别叫做显仁、昭明、正恒、崇礼。乾隆二年,他又封泰宁山为永宁,并且像以前一样在祭祀地坛。
十年后,因为第二年要为皇太后举行祭祀岱宗(泰山)的仪式,乾隆皇帝就让大臣们商议祭祀的礼仪。大臣们上奏说:“古代帝王都是选择名山大川来举行祭祀,用燔柴的仪式。圣祖康熙皇帝因为古代典籍记载不完整,所以对封禅大典的礼仪有很多不确定的说法。我们认为,按照祭祀五岳的礼仪来进行祭祀,是最合适的。” 第二年,乾隆皇帝亲临泰安,祭祀泰山的前一天,他先到岳庙上香,行了三次跪拜礼。第二天,祭祀泰山的仪式,就按照康熙皇帝祭祀五岳的礼仪进行。又过了一年,乾隆皇帝巡视中原地区,也按照同样的礼仪祭祀了中岳嵩山。到了乾隆十六年,他在巡视江浙的时候,派人祭祀了江神、淮神、河神。此后,乾隆皇帝南巡六次,每次都亲自参加祭祀活动。乾隆十九年,他巡视吉林,遥祭了北镇医巫闾山,也祭祀了长白山。
公元26年,朝廷根据礼仪制度的规定,调整了各地神灵的祭祀官员配置。具体来说,岳镇海渎这几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派了六个官员。长白山、北海、北镇这三个地方,派了一个官员;西岳、西镇、江渎这三个地方,也派了一个官员;东岳、东镇、东海、南镇这四个地方,派了一个官员;中岳和南岳,济渎和淮渎,各派了一个官员;北岳、中镇、西海、河渎这四个地方,派了一个官员;南海就派了一个官员。
那个时候,各地祭祀海神的庙宇很多,就只有北海还没有。到了公元43年,才在山海关修建了北海神庙。凡是在地坛祈祷祭祀,官员都要站在北边的台阶下,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并且要用埋藏祭品的仪式。到了光绪初年,又把太白山神尊称为“保民”,把医巫闾山神尊称为“灵应”。
公元27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起去了西安,沿途派官员祭祀所经过的山川,还按照礼仪祭祀了华山和嵩山这两座名山。“华岳嵩山,如礼”。
以前祭祀山川的事儿,是从圣祖皇帝北上征讨漠北,在噶尔图驻扎的时候开始的。他下令大学士祭祀山川,还派官员出卡伦去祭祀边疆的山川。从那时起,浙江、大沽、大通的海神庙都建起来了,并且开始祭祀。到了雍正年间,又建了湘江神庙和武昌江神庙,还给广东海阳山神赐了“安流襄绩”的称号。
乾隆皇帝继位后,又确定了星宿海、西域山川、伊犁阿布拉山等神祇的祭祀仪式。他还因为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所以按照祭祀北海的办法来祭祀长白山。大军西征的时候,还祭祀了阿勒台山、珠尔库山、博克达山、阿拉克山这四座山。之后又给太白山、洞庭山、库伦汗山、金山等山神赐了称号。川陕平定后,又建了终南山神庙。木兰秋狝的时候,还确定了兴安大岭山的祭祀典礼,平时祭祀用少牢,重大祭祀用太牢,每年春天农历十五祭祀,仪式跟祭祀五镇一样,祭品包括帛、尊、羊、豕各一件,簠、簋各两件,爵三件,笾、豆各十件。秋狝的时候,王公大臣去祭祀,祭品比春天多一些,其他的跟春天一样。还专门建庙祭祀,并赐名为“协义昭灵”。此外,还封江西庐山神为“溥福广济”。
从仁宗到德宗,江南、湖北、山东、台湾、安东的江神、汉神、海神,还有黄陂木兰山、西藏瓦合山、四川峨眉山的神,都按时进行了封号或加封祭祀。总的来说,历代祭祀典礼的情况,河神的情况在《河渠篇》里另有记载,其他的名山大川被赐予的称号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话说顺治朝初期,朝廷就下令各府、州、县都要修建祭祀神祇的祭坛,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都要由官府官员去祭祀。
雍正三年,朝廷又规定了祭祀的具体流程:官员们要斋戒两天,然后穿着朝服去主持祭祀,祭祀的规格跟祭祀社稷坛一样隆重。“社稷”二字,就不用解释了吧,大家心里都明白。乾隆八年,朝廷又颁布了各省祭祀神祇的祝文。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朝廷又规定了各府、州、县要祭祀本境内的山川,时间定在春秋两季的仲月戊日。“戊日”是哪天,大家自己查黄历去。至于风神、雷神这些神灵,朝廷还特地给他们赐封了庙号,专门建庙祭祀。从雍正皇帝到光绪皇帝时期,朝廷不断地增加被祭祀的神祇。
凡是列入祭祀典籍的神祇,官府都要按时认真地祭祀,祭品包括:羊一只、猪一只、水果五盘、帛一匹、酒尊一只、酒爵三个。祭祀的流程就是念祝文、叩拜,跟以前的规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