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最完善的要数成周时期,人才选拔的盛况,也是成周时期最为鼎盛。唐朝以后,废除了以前的选举制度,改用科举考试,后世一直沿用。明朝专门考查四书和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考试,叫做制义。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两百多年,虽然也有其他途径进入仕途的人,但最终还是比不上科举出身的人。 康熙、乾隆两朝,特别开设制科考试,选拔博学鸿词科人才,号称选拔到了人才。但是考试内容也仅仅是诗歌、赋、策论而已。到了清朝末年,世事变化日新月异。有人认为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果断废除了科举,兴办学校。采用东西方国家的教育新制度,改变了唐宋以来科举考试的旧规。前后两种学制,完全是两码事。我现在把这些章程制度的沿革,以及新旧异同的原因,都写在了这篇论文里。
清朝的学校,一直沿袭明朝的制度。京城叫做国子监,还设立了八旗、宗室等官学。省里叫做府学、州学、县学。
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把北监修缮成为太学。顺治元年,设置了祭酒、司业以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职。设立了六个学堂作为讲学的地方,分别叫做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完全沿袭了明朝旧制。少詹事李若琳首先担任祭酒,请求效仿明朝初年的制度,广泛招收学生。官员子弟除了荫封的之外,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中勤奋好学的,平民子弟除了贡生的之外,廪生、增生、附生中文章写得好的人,都允许提学官考选送入国子监。他还说,国子监叫做国子监,就是说国家的贵公子子弟在这里学习。以前朝的公侯伯驸马初次继承爵位的人,都要到国子监读书。满洲勋臣的子弟如果有志向想学习的,也请求送入国子监学习。皇帝同意了,增设了满洲司业、助教等官职,这就是八旗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开始。后来规定了限制,条例多次修改,越来越完善。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有贡生和监生。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四种: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又分为两种:恩荫、难荫。通常都叫做国子监生。
六堂上课,分内外班。一开始,内班一百五十人,每堂二十五人;外班一百二十人,每堂二十人。户部每年拨款,发放膏火费,成绩好的有奖励,剩下的用于周济学生。乾隆初期,改成每堂三十人,内外班一共三百人。后来裁撤了一百二十个外班名额,增加了内班的膏火费,并从内班拨出二十四个人到外班。嘉庆初期,因为八旗和宛平两县的学生离家近,不住宿舍,所以不允许他们补内班。
刚开始补班的时候,要参加考试,叫做“考到”。考到一、二等的学生还要再考一次,叫做“考验”。贡生一、二等,监生一等,才能允许肄业。假期结束回学校叫做“复班”。内班学生原本根据籍贯住在不同的馆舍,满、蒙、汉军恩监生学习翻译或者骑射,如果不能连续一个月在学校学习的,就改到外班。旷大课一次,或者无故离校三次以上的,都要被处罚,改到外班。学校设立了记录过错的册子,用来管理那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学生出入都要登记在册,由监丞负责管理。学生因为省亲、完婚、丁忧、生病,或者家中伯父、叔父、兄长去世而没有儿子的,可以回家奔丧,但是要限定时间返回学校。如果迟误了,就要受罚;私自回家不回的,要被开除;冒名顶替的,要除名。
上课的方式是这样的:每月初一和十五祭祀完毕后,博士在厅堂集合学生,讲解经书。上旬由助教讲义。十五之后,学正、学录各讲书一次。会讲、复讲、上书、复背,每月三次,循环往复。学习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书籍,那些通晓十三经、二十一史,博览群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每天临摹晋唐名帖几百字,设立每日作业册,每十天交给助教批改,每月初一、十五要呈交到堂上检查。祭酒、司业每月十五轮流讲授四书文一篇、诗歌一首,这叫做大课。祭酒每季度考试,司业每月考试,考试内容都是四书、五经文章,还有诏书、诰命、表章、策论、判词。每月初一,博士厅堂讲授经文、经解和策论。每月初三,助教上课;十八日,学正、学录上课,每次考试都是四书文一篇、诗歌一首、经文或策论一篇。
一开始,国家就实行了一种积分考核制度,用来评价监生的学习情况。监生在书院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被分配到各个部门实习,体验一下实际政务。三个月考核一次,一年期满后参加朝廷考试。当然,有些监生可以免除部分实习时间,甚至完全免除,但这都是特例,是皇帝恩赐的。
顺治三年,祭酒薛所蕴制定了汉监生的积分办法。除了平时的日常课程外,每个月还要进行经义和策论考试,考得好就加分,评为一等。一年考十二次,考到一等十二次就算及格,就可以免去实习,直接参加朝廷考试,优先选拔。
到了顺治十五年,祭酒固尔嘉浑又提了个建议:让监生考试当天,挑出特别优秀的,允许他们积分;考得不好的,就等实习期满后,再由部门上报,安排工作。积分制一年为限。日常课程之外,每月考试,一等给一分,二等给半份,二等以下不给分。如果有人五经都通晓,史书也精通,或者擅长临摹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即使文章写得不好,也给一分。积满八分就算及格,每年这样及格的人不会超过十几个。那些因为恩赐、考试优秀、年度考核优秀、副榜及第而被部门上报的人,实习期满后参加考试,按照教习贡生的标准来评定职务,考得最好的用通判,考得好一点的用知县。而那些按规定实习期满后参加考试的监生,和没有参加积分制的贡生一样,一起参加朝廷考试。每百名考生中,正式官职只录取八名,剩下的担任州县的佐贰官。积分不够的,本来就在部门工作的,部门就不能优先推荐他们。如果之前学习两次都考满分的,可以考虑。
后来,科臣王命岳觉得贡生考试名额太少了,就建议暂停恩赐、考试优秀、年度考核优秀这三种途径的贡生选拔。这样一来,书院里实习的监生就少了,很难再按积分排名了。
到了顺治十七年,固尔嘉浑奏请停止积分制度,之后这个制度就再也没实行过。康熙初年,连带实习制度也停了,实习期满后直接参加朝廷考试,担任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等职务。从此以后,各部门再也没有监生了。只有那些通晓文理,还会写楷书的人,会被送到修书的机构工作,根据工作年限和表现来评定职务,表现好的还可以升职。
监生在书院学习的时间,恩贡生是六个月,岁贡生是八个月,副贡生有伙食补助的是六个月,增额、附额的副贡生是八个月,拔贡生有伙食补助的是十四个月,增额、附额的拔贡生是十六个月,恩荫生是二十四个月,难荫生是六个月,例贡生有伙食补助的是十四个月,增额、附额的例贡生是十六个月,俊秀生是二十四个月。如果通过捐款入监,学习时间是三十六个月。雍正五年,才正式确定了计算监生学习时间的办法。所有监生学习,通常都是连续计算三年(包含闰月)为期限。请假、丁忧(父母去世)、考核不及格、记过,都要从学习时间里扣除相应的天数。请假的人,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书院,或者超过期限但有户籍所在地的官员出具证明的,学习时间仍然是前后连贯计算的。
以前,祭酒和司业负责管理书院的事务。雍正三年,才开始设置管理监事的官员。到了乾隆二年,孙嘉淦担任刑部尚书,兼管书院的事务。孙嘉淦当初在世宗皇帝时期担任司业的时候,就上奏说:“学校的教育,应该先重视经学,请求皇帝下令全国的学官,挑选优秀的学生推荐到国子监学习,让九卿推荐品德高尚、精通经学的士子担任助教,一切以经学来培养人才。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后就等待任用。”这个建议当时没被采纳,后来孙嘉淦升任祭酒,又再次提出这个建议,世宗皇帝批准了。在此之前,太学生名义上是在书院学习,实际上都各自租房子住。只有遇到祭祀典礼、考试、季度考核、月考的时候,才暂时聚集在一起。书院以前有五百多间宿舍,年久失修,而且经费不足,无法让学生住宿。孙嘉淦就说:“各省的拔贡生聚集在京城,需要住在书院里的有三百多人。六个学堂只能用来读书,根本不能住人。请求拨给书院南边的一些房屋,让助教和其他官员以及学习的学生居住。每年拨款六千两银子,用于讲课、伙食、衣服和救济。”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就有了南学。
好,咱们开始翻译这段文字。
话说到了这个时候,就按照宋朝儒学家胡瑗讲经义、处理政务分斋授课的方法来办。学习经书的,可以专攻一部经典,也可以兼顾几部,重点要研读官方修订的、以及各种传说的书籍,探究其根本,阐明其中关于人伦日用的大道理。学习政务的,就学习历代的典礼制度、赋税徭役、法律法规、边防、水利、天文历法、河道治理、算法等等。也可以专攻一项,也可以兼顾几项,务必彻底研究其来龙去脉和利弊。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考察他们对经书理解的深度,对事理的通达程度,以及对古代典章制度和爱护百姓的认识。三年学习期满后,要根据成绩分别评定等级,以此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案。还规定,学生们如果有什么心得体会或者疑问,都要逐条记录下来,交给助教批改,按时上交。每季度和每月都要考试,考试内容是:四书论述题一道,五经讲义题各一道,政务策论题一道。当时高宗皇帝非常重视太学,嘉淦先生严格制定课程,给予各种奖励和鼓励,六个讲堂的老师,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举人吴鼎、梁锡玙,都因为推荐经学人才而被授予司业的职位。进士庄亨阳,举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吴鼐,贡生官献瑶、王文震,监生夏宗澜,他们都潜心研究经学,先后被推荐担任太学附属机构的官员。他们分管六个讲堂,每个讲堂负责一部经典,当时还有“四贤五君子”的美誉呢!师生们都勤奋努力,互相砥砺,钻研实学。
而祭酒赵国麟又提出,除了经义和政务之外,还要讲授时事,于是请求颁布六个讲堂钦定的四书文章和资治通鉴,让学生们诵读学习。这个请求也得到了批准。
清朝的时候,临雍视学典礼特别重要。顺治九年,顺治皇帝第一次视学。之前,朝廷就派人把衍圣公、五经博士以及孔子的后代和其他的先贤后代都请到北京来参加仪式。皇帝祭祀完毕后,就到彝伦堂的讲台上讲课。祭酒讲四书,司业讲经,皇帝还下旨鼓励太学的学生们好好学习。第二天,皇帝赏赐衍圣公冠服,国子监的官员们也根据各自的职位赏赐东西,孔子的后代们也被送进国子监读书。之后历代皇帝都一直沿袭这个传统。
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下旨说:“查阅古代国学的制度,天子讲学的地方叫辟雍,是为了推行礼乐、宣扬教化、彰显文明、施惠于民,这典礼非常重要啊!国学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规模一定要宏大。辟雍的设立,元朝、明朝以来都没有完善的典制,应该增建完善它。”于是,他命令尚书德保、兼管国子监的尚书刘墉、侍郎德成,按照古代典籍的制度,在彝伦堂南边建造辟雍。第二年,辟雍建成了。又过了一年,乾隆皇帝亲临辟雍举行讲学仪式。他让大学士伍弥泰、兼管国子监的大学士蔡新讲四书,祭酒觉罗吉善、邹奕孝讲周易。乾隆皇帝还颁发了亲笔撰写的两篇文章,讲解其中的道理。当时,王公大臣、衍圣公、大学士以下的官员,以及来观礼的学生,总共有三千八百八十八人,围着圆形的桥听讲。仪式结束后,皇帝在礼部设宴款待大家,赏赐也格外丰厚。那时候,皇帝重视文化,大臣们也都很尽心尽力地辅助皇帝发展文化,整个社会风气很好,一片兴盛景象。
嘉庆朝以后,视学典礼一直都按照惯例举行,没中断过。到了咸丰初年,还举行过一次呢。
道光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朝廷下令整顿南学,当时住校的学生有一百多人。南学的规章制度早就松懈了,一直都没能振作起来。咸丰年间打仗,国家财政紧张,南学的章程也一改再改。
到了同治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国子监只教文艺,对实际学问没什么帮助,所以朝廷下令要同时教授经世致用的策论。考试的题目也用经书、史书和理学方面的书籍,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第二年,又增加了三千两银子的经费。九年后,经费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额。后来选拔了四十个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到南学继续学习,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南学的学风才慢慢好转起来。
光绪二年,又增加了二十个名额。光绪十一年,允许各省的举人进入南学学习,叫做“举监”。之后,不管你是举人、贡生还是监生,只要不是正式的官员,还没上任,或者举人、贡生的考试成绩还没送到教习那里,都可以进入南学学习,这样就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了。
贡监生这玩意儿,大部分沿袭的是明朝的规矩。每年都要选贡生,府学、州学、县学里那些在学校里吃着公粮待了很久的,就按顺序往上送。顺治二年,规定各省每年选送贡生到北京。府学每年一人,州学三年两人,县学两年一人,一个正贡生,两个陪贡生。学政们得严格筛选,要是滥竽充数,就打回去。一次送五个以上不合格的,学政要被扣工资。顺治十五年,规定送到朝廷后要仔细审查,得是身体强壮的才行,才能送去国子监。康熙元年,减少了贡额,府学三年两人,州学两年一人,县学三年一人。康熙八年,又恢复了顺治二年时的规定。康熙二十六年,取消了贡生在朝廷的考试。之后就由学政按顺序考试合格后,报到朝廷,选授为本省的训导。得到空缺后,巡抚还要再考察一下,所以真正能进国子监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恩贡,也是沿袭明朝的制度,国家有什么喜庆的事儿,或者皇帝登基发布诏书的时候,就用那些本来应该参加贡举考试的人来充当恩贡生。顺治元年,朝廷下令各省府州县学,把今年的正贡生当恩贡生,次贡生当岁贡生。历代的恩典诏书都是这么做的。顺治九年,五经博士的后代十五个学生,被送去国子监读书,准许他们当恩贡生。乾隆以后,恩赐那些祭祀孔庙的圣贤后代,给他们廪膳、增生、附生名额,让他们进国子监,成了惯例。到了康乾年间,皇帝东巡,亲自去曲阜,从五经博士和十三经博士的后代里挑选贡生到国子监,这是对圣裔的额外恩典,不是常规制度。
拔贡,是沿袭明朝选拔贡生的旧制,顺治元年开始实行。顺天府六人,直隶各府学两人,州县学各一人。康熙十年,规定学官要在考取的一二等生员里,挑选那些德才兼备的贡太学,这是祭酒查禄提的建议。第二年,开始选拔八旗生员,满洲、蒙古各两人,汉军一人。当时各省选拔贡生,很多都是弄虚作假。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年,祭酒特默德和孙岳亲自面试了山西选拔的张汉翀等六人,陕西吕尔恒等四人,广东陈其玮等三人,发现他们的文章和书法都非常糟糕,卷子都被退了回去,学官们也被处罚,于是就停止了选拔。雍正元年,礼部尚书陈元龙上书请求严格国子监的学习规章。礼部讨论后认为,太学监生都是捐钱买来的,有才华的人很少,应该让学官按照旧例选拔送去国子监。皇帝同意了。雍正五年,雍正皇帝认为岁贡考试,那些在学校里吃公粮吃久了,年纪大了,身体也差了,想选拔人才,必须得选拔。于是下令以后六年选拔一次。第二年,又指示学政选拔贡生,不拘泥于一二等生员,要考考他们对时务的看法,如果真有见识和才能,再考察平时的品行,即使没考到优等,也可以选拔。所以雍正、乾隆年间,国子监的贡生,主要靠选拔,这是最盛行的。
乾隆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设立了朝考制度,考取一、二等的人,会被挑选出来面见皇帝,然后直接录用。考取三等的就到国子监学习。后来,皇帝又取消了直接挑选录用的制度。三年期满后,祭酒等官员会根据考生的等第,认真审核推荐,让他们担任知县或者教职。
过了七年,乾隆皇帝觉得,三年一考的拔贡制度,导致很多人缺少机会,影响了举人的选拔。而且,那些优秀的生员,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自然会脱颖而出,不需要专门依靠这种选拔来提升自己的仕途。所以,他把拔贡考试改成了十二年一次,并且一直沿用下去。
到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发现全国的教官里,有很多年纪很大、能力很差的人,他们滥竽充数,死赖着不走。虽然规定六年要考核一次,但是上级官员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各种理由给他们放假。于是,皇帝下令要好好清理这些教官。大臣们讨论后,决定由督抚三年清理一次教官的空缺,用朝考中考取优异的拔贡来补充。那些没被选上的,还是继续在国子监学习。
乾隆四十年,朝考的优等生还可以担任七品的小京官。乾隆五十五年,朝考开始采用复试制度。学政选拔考生分两场考试,考四书文、经文、策论。乾隆十七年,经文考试改成了经解。二十三年,又增加了五言八韵的诗歌考试,并且要和督抚一起复试。朝考考书艺一篇,诗歌一首。
关于副榜入监的情况:顺治二年规定,顺天府乡试中式副榜的考生,可以增加或附录,允许进入国子监学习。廪生、恩贡、拔贡、岁贡,可以免除在国子监学习的义务,直接参加廷试。顺治十五年,其他类型的贡生考试取消了,只有副榜按照旧例送考。康熙元年,副贡的额度取消了。康熙十一年,因为查禄的奏请,恢复了旧制,优贡的选拔,和拔贡一样重要。
顺治二年的时候,朝廷下令各省不限于廪生、增生、附生,要从中挑选文行兼优的人才,大学送两个,小学送一个去国子监。 这相当于给那些寒门学子提供了一条进入国子监的通道。
康熙二十四年,因为国子监的监生名额主要通过捐纳获得,穷苦的孩子根本没机会进去,所以朝廷又下令恢复顺治二年时的选送制度,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到了雍正年间,朝廷开始区分贡生和监生的名额,廪生和增生可以被选为优贡,附生可以被选为优监。这样一来,寒门子弟通过优贡、优监的途径进入仕途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乾隆四年,为了避免滥竽充数,朝廷规定各省选送优生的名额,大省最多五到六名,中等省份三到四名,小省一到两名。
学政每三年会同巡抚、总督一起推荐,考试分两场,流程和选拔贡生的流程差不多。考试科目是四书文、经解、经文、策论,后来又加上了诗赋。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规定优生到京城后,要像拔贡一样参加朝考。考试内容是书法和诗歌各一篇,文理通顺的可以升入太学,写的不好的就送回原籍,由学政处理。
乾隆二十九年,有些学政建议暂停举荐优生,因为拔贡是十二年才举行一次,而学政三年就换一任,频繁举荐优生不合适。但是,朝廷认为三年一任的学政,应该有权举荐优秀学生和淘汰不合格的学生,而且全省也就选几个,所以还是维持原来的制度。
嘉庆十九年,御史黄中杰上奏,建议优生也像拔贡一样参加廷试,直接录用。但是礼部驳回了这个建议。黄中杰又建议免除优生来京朝考,以示朝廷体恤。皇上认为优生参加朝考后才能成为贡生,这是符合制度的,如果取消朝考,名不副实,所以没有同意。 但是,由于没有录用优生的明确规定,很多优生干脆就不来京城参加考试了。
同治二年,朝廷规定,甲子科开始,优生也要参加廷试,考试模式仿照顺天府乡试,卷子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八旗、奉天、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为北卷;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为南卷;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为中卷。考试成绩列为一、二、三等,一等二等可以做知县或教职,三等做训导。
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合称“五贡”。除了这五种途径之外,其他的途径都算作杂流,以此来区分。
恩监呢,就是那些八旗的汉文官学生、满族和汉族的算学肄业生通过考试考进去的。还有那些去雍正皇帝那儿参加祭祀圣贤后裔典礼的武生、奉祀生、俊秀,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国子监。说白了,就是一种特权入学。例贡和例监差不多,都是廪生、增生、附生或者俊秀的监生,按照规定捐钱进去当贡生的,捐钱当贡生就叫例贡;捐钱当监生就叫例监。总之,凡是花钱捐官的,都得先通过这个途径。他们在国子监学习,或者在家学习,都算监生。
恩荫呢,就是满族和汉族的子弟,得到皇帝恩准送到国子监读书。皇帝会根据他们的父母官职大小,分别安排他们进内监还是外监,读文科还是武科。顺治二年规定,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都可以送一个儿子进国子监读书。到了顺治十一年,又规定觉罗(满洲八旗贵族姓氏)的子弟,也按照各级官员的子弟的例,可以送进国子监。不过,包衣佐领以下官员的子弟,以前是不允许享受这个恩荫的,直到康熙九年才取消这个限制。至于宗室子弟享受这种恩荫,是从康熙五十二年才开始的。
难荫,指的是因为父母为国捐躯而获得的入学资格。最早可以追溯到顺治四年,当时为了表彰殉难在陕西固原的副使吕鸣夏,他的儿子被允许进入国子监读书。顺治九年,规定内外满汉三品以上官员,如果在任职三年后因公殉职,可以荫庇一个儿子入监读书。后来,这个规定又进一步扩大,凡是三司首领、州县佐贰官死难的,都可以荫庇儿子入监。
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国王开始派遣陪臣子弟,比如梁成楫等人,跟随贡使来中国,在国子监学习。雍正六年,俄国也派遣留学生鲁喀等人来中国学习,朝廷还安排满汉教师教他们,每个月还发放银两、米粮和生活用品,学成之后再送他们回去。之后,这种交流一直持续,直到同治年间,琉球的官生还来中国学习。
另外,顺治二年,从参加入关作战的士兵中,在奉天府(今沈阳)的十五个学馆中挑选了三十个人进入国子监,以鼓励全国效仿。顺治十一年,又规定参加过战争的廪生可以参加贡监考试。如果生员有军功二等以上,就可以直接成为监生;军功二等以上,还可以成为贡生,这叫做功贡。不过,没过多久,这个制度就停止了,这本来就是开国初期的一种权宜之计。
乾隆三年开始,有个考试,叫“考送校录”。 国子监要挑十个正途贡生,要求年纪轻轻,字写得又好又端正,送到武英殿去帮忙抄写文件。 等到他们年满,就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来评定官职。 到了乾隆三十四年,这个考试就停了,改成由吏部从贡生里挑人去抄写文件。 不过后来吏部发现没这方面的规定,所以又恢复到从国子监里挑拔贡、副贡、优贡生来考试选拔。 嘉庆年间,这个考试的名额增加到了二十名,但后来又取消了。
五贡考试之后,学政和巡抚一起审查,然后报给吏部,按照科目和年份先后确定名次。恩贡、拔贡、副贡可以选用教谕,岁贡可以选用训导。康熙年间,捐纳的岁贡也可以做训导。雍正初年,捐纳的贡生,教谕改任县丞,训导改任主簿。但是,仍然允许廪生捐纳成为岁贡,然后做训导;那些身体强壮、年纪合适的恩贡、拔贡、副贡,可以担任直隶州的州判。
嘉庆以后,那些朝考没有录取的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如果赶上乡试那年,就可以申请就职或就教。优贡就教的话,就排在岁贡的后面,做训导。道光初年,允许满族和蒙古族的正途贡生就职,和满族官员一样,按照年份先后选用。贡生参加考试,规定必须监生期满才能允许参加考试,只有特恩考试才不管监生期满没满。所有正途和捐纳的贡生、监生,以及候补誊录、教习、校录,都可以参加考试,但是已经就教、就职、捐职或者继承世职的就不能参加。
最初的规定是,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贡生和监生都按照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的顺序选用。乾隆元年,规定考试在乡试那年举行,恩科不考试。恩贡、拔贡、副贡考试,第一等做州同,第二等做州判,第三等做县丞;岁贡第一等做主簿,第二等做吏目。原来已经就教的就照旧。捐纳的贡监生考试录取,按照岁贡的规定来。乾隆五十六年停考。嘉庆五年,只进行了一次。
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人上奏,建议停止科举考试,并为贡生另辟出路,奏折里说:“请求在十年三科考试中增加优贡录取名额。己酉科选拔如旧,朝考录取的用京官知县。督抚学政三科考试中,考选学贡,要通晓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中的一项,三年一次,保送若干名,大约是会试录取名额的两三倍。到京城参加考试录取的,任用主事、中书、知县。”皇帝下诏准行。第二年,政务处详细商议,己酉科拔贡,按原有录取名额的倍数录取,当年丙午科考试优贡。以后三年一次考试,录取名额按原例增加四倍。廪生考取贡生的名额也增加一倍。部院考试录取誊录,分为举人、五贡、生员三等,两年期满进行奖叙。举人、优贡、拔贡中优秀者,可以改任七品京官。
又扩大了就职的范围,五贡都可以担任直隶州的州判,按察使、盐运使的经历,散州的州判、经历,县丞,分别进行选用,或者分发试用。总之,五贡在清朝始终没有被废除。
那个时候,算学是国子监下面的一个部门,就叫国子监算学。乾隆四年的时候,正式规定招收学生,满族和汉族各十二名,蒙古族和汉军各六名,后来又增加了二十四名汉族的肄业生。教学内容按照皇帝钦定的《数理精蕴》来进行,分为线、面、体三部分,每一部分要求一年之内学懂。天文学方面的课程(七政)则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学完。学校会定期进行考试,有每季的考试和每年的考试。五年学业期满后,考试合格的满族、蒙古族和汉军学生,可以向户部申请,按照本旗的天文生名额进行补录。汉族学生呢,考中了举人就可以当博士,考中了贡生或监生就可以当天文生。
总而言之,国子监算学招生规模不算大,满蒙汉都有,还有个学习期限,考试也挺严格的,毕业后根据考试成绩和民族身份安排不同的工作。
话说清朝,八旗的官学,其实就是隶属于国学的。顺治元年,有个叫若琳的官员上奏说:“现在咱们的国学位置偏僻,在城东北角,满族子弟上学不方便,我想在满洲八固山一带,分别设立书院,然后把国学里那两个厅、六个堂的老师分派过去教书,定期去检查考核。” 上面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批准了。于是,八旗就各自建起了学舍。每个佐领下面挑一个官学生,十个学生学汉文,剩下的学满文。
过了两年,又有人提议,把两旗合并成一所学校。每所学校有十个老师,这些老师是从京城和各省的生员里挑的。后来学生名额和老师数量,时不时地有增减。老师是从国学的肄业生里考试选拔的,优先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生,要是没有合适的人,监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举人本来就读过书,直接考试选拔就行。雍正元年,从八旗蒙古护军、领催、骁骑里,挑了十六个精通国语和蒙古语的人,当蒙古语老师。以前官学生都是由佐领推荐的。到了雍正五年,规定每旗一百个学生名额,满洲六十个,一半学满文,一半学汉文;蒙古和汉军各二十个,全旗统一选拔,不按佐领来。年纪小的学满文,大一点的学汉文。还拨了三十个满洲兵,十个蒙古兵,十个汉军兵,作为教养兵,负责学生的伙食和生活费。同时,规定每旗汉文老师五个。
乾隆初年,规定官学生学习时间以十年为准,前三年主要学习经典,由监察官员考核,挑出聪明好学、有毅力的学生,编入汉文班;年纪大一些,原来学翻译的,就编入满文班。三年后,朝廷会派大臣考试,选拔汉文通晓的人,授予监生身份,然后升入太学。跟汉族贡生、监生一样,认真学习经书和政务,学习期满后,表现优秀的会得到推荐,参加考试录用。乾隆八年,规定汉文老师三年任期满后,要根据考核结果分等级引见。一等可以直接当知县,二等可以当知县或者教职。一等老师如果再教三年,教学认真负责,可以直接升任知县。蒙古语老师五年任期满后,如果教学认真负责,可以升任护军校或者骁骑校。每旗有两个满族助教,从八旗的文进士、举人,翻译进士、举人,恩贡、拔贡、副贡、岁贡生,文生员,翻译生员,废员,笔帖式中选拔。乾隆三十三年,下五旗包衣每旗又增加了十个学生名额,满洲六个,蒙古和汉军各两个,但是不发放钱粮。乾隆五十四年,每旗一百个学生名额减少十个,从剩下的学生中选拔二十个经书熟练、文理优异的学生,额外发放膏火费鼓励学习。
嘉庆、道光以后,官学逐渐衰败,八旗子弟几乎就靠这个途径来提升仕途。老师的任期到了,走个过场就完事了,月考也都是应付了事。虽然朝廷多次下令督促,但还是很难改变现状。到了光绪初年,朝廷下大力气整顿官学。每所学校都安排一位满汉科举官员担任管学官,专门负责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情况。还派了两位满汉进士出身的大员管理八旗官学,每所学校又增加了翰林院编修或检讨一人,负责月考和季考,春秋两季还像以前一样到国学参加会考。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国学和官学培养出来的科举人才,那可是相当多,也相当不错。但是,这些学校都局限于八股文之类的考试,老一套的制度很少有变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监察御史向朝廷建议在南学(南洋公学)增设科学课程,没过多久,就裁撤了国子监,改设学部。文庙的祭祀典礼,就由一个国子丞来负责。八旗的官学都改成了学堂,算学也改名叫钦天监天文算学,归属于钦天监管辖。结果呢,太学和科举考试一起被废除了。
就这样,科举制度,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寿终正寝了。 想想看,从同治、光绪年间,到光绪三十一年,短短几十年间,教育体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是时代变革的浪潮,也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缩影。
宗室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虞舜时期,那时就有了夔这个人负责典礼音乐,教导贵族子弟。虽然夏商周三代没有明确的宗室学校名称,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宗室教育的意义。到了唐宋以后,虽然有了宗室学校的名义,但制度却不太完善。
清顺治十年,八旗都设立了宗室学校,选拔满洲生员当老师。凡是没封爵的宗室子弟,十岁以上都要入学学习满文。雍正二年,规定左右两翼各设满文和汉文两科,王公将军以及一般的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的都要入学学习满文和汉文,还要学习骑射。由一位王公负责学校的整体事务,再设总管和副管,由宗室中辈分高的担任。满文老师两个人,从闲散旗人以及进士、举人、贡生、生员里挑选擅长翻译的担任;骑射老师两个人,从闲散旗人以及护军校里挑选擅长射箭的担任。每十个学生配备一个汉文老师,由礼部考试录取的举人、贡生担任。三年学业期满后,根据成绩分别录用。
雍正十一年,两翼学校各安排两位翰林官员负责课程,轮流讲授经义和文法。乾隆初年,在满文和汉文两科各安排一人负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每月考试经义、翻译和射箭。乾隆九年,规定每届学生学习五年,由大臣们一起考试左右两翼的学生,钦定名次,并按照会试的录取情况进行登记。等到会试那年,学习翻译的学生,可以和八旗翻译贡生一起觐见皇帝,被授予进士,在府属部门担任主事之类的额外职位。学习汉文的学生,可以和全国的贡士一起参加殿试,被授予进士及第,在翰林院等部门担任相应的官职。
乾隆十年,汉文和翻译考试都没有优秀的成绩。皇帝下旨说:“我们大清朝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宗室子弟都应该学习满文,精通骑射。我担心学习汉文会沾染汉人的浮华习气。世祖皇帝下令停止学习汉文,就是为了重视根本、摒弃浮华啊!以后宗室子弟如果学不好汉文,就应该好好学习武艺,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乾隆十一年,确定了学校的招生名额,左翼七十人,右翼六十人。乾隆二十一年,裁撤了九个汉文老师的职位,改为翻译老师;同时增加了骑射老师,左右两翼各增加一人。嘉庆初年,调整了左右两翼的招生名额,右翼增加了十个名额,规定每科满文老师三人,汉文老师四人。嘉庆十三年,左右两翼各增加了三十个名额,达到一百名,并确定为永久制度。
话说雍正七年,皇上下了道旨,让八旗在衙门旁边,分别设立满学和汉学,专门教那些觉罗家的孩子读书。这些孩子八岁到十八岁都能入学,学习内容除了读书,还有射箭,规矩跟宗学差不多。学校的管理是由王公大臣负责,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考试。三年后,皇上还会派大臣和宗人府的人一起进行大考,根据考试结果奖赏或者惩罚。学成之后,这些孩子跟其他旗人一样,可以参加岁试、科试、乡试和会试,还能考取中书和笔帖式这些官职。 每个旗的招生名额都不一样:镶黄旗61名,正黄旗36名,正白旗和正红旗各40名,镶白旗15名,镶红旗64名,正蓝旗39名,镶蓝旗45名。满学和汉学每旗都配两名老师,只有镶白旗各只有一名。
再来说说景山官学,康熙二十四年,皇上命令在景山北门两边盖房子办学,招收内务府三旗佐领和管领家的孩子,一共360名。学校分满汉两个部分,满文课设三班,每班三个老师;汉文课也设三班,每班四个老师。一开始,满族老师都是从内务府那些老成持重的人里选的,汉族老师则是从礼部考取的,文理兼通的生员中挑选。后来又改了,满族老师从内阁里那些擅长书法和射箭的中书里选,汉族老师则从那些老成持重的新进士里选。到了雍正年间,汉族老师改成从举人、贡生中考试选拔,三年一任期满后,再由礼部考核任用。学生们在学校学三年,考试第一名的可以当笔帖式,第二名的可以当库使或库守。乾隆四十四年,又允许回族佐领家的孩子也能来读书,每个旗可以选送四个学生。到了嘉庆年间,招生名额又调整了:镶黄旗和正白旗各124名,正黄旗140名,回族学生4名。
咸安宫官学,那是雍正六年开办的,皇上下了道旨,从内务府的三旗佐领、管领家里挑些小孩子,再从八旗里选拔一些优秀的孩子,一共九十个,让他们住在咸安宫学习。教汉文的老师有十二个,教满文的老师有三个,每个科都配个教习,教射箭的老师和教普通话的老师,每个科都三个,考试的办法跟景山官学一样。五年后,皇上派大臣来考试,考得好的一二等生,可以当七品或八品的笔帖式。教汉文的老师干三年,教满文、骑射的老师干五年,干满后都会根据表现升官。乾隆朝初期,规定教汉文的老师要从新科进士里选,不够的话,就在通过考试的举人里选。干满期限后,进士出身的可以当主事或者知县,举人出身的可以当知县或者老师。从乾隆二十三年开始,不管学习年限多少,学生都可以参加翻译、中书、笔帖式、库使这些职位的考试。后来规定教汉文的老师九个,教满文的老师六个。
宗学和觉罗学归宗人府管,景山学和咸安宫学归内务府管。这些学校的总管和老师,大多都不是什么人才,经费倒是花了不少,更糟糕的是,有些学校都空着,到期了,就随便报个学生毕业了事。到了光绪二十八年,翰林院侍读宝熙上奏,建议效仿同文馆和大学堂,把宗室、觉罗、八旗这些官学都改成中小学堂,都交给管学大臣管理。皇上同意了。
其他的像世职官学、八旗和礼部义学,还有健锐营、外火器营、圆明园、护军营这些地方办的学堂,都是清朝特设的,主要教满语、蒙语和文字。
话说以前啊,府、州、县、卫这些地方都有儒学,这是明朝就有的制度,清朝沿袭下来了。顺治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救济贫困的学生,给他们免除学费,还发放生活补助。顺治七年,南京的国子监改成了江宁府学。后来又颁发了《卧碑文》,刻在石头上,立在各省的学宫里。
皇上还给礼部下旨说:“当皇帝的要治理国家,教育是第一位的;当臣子的要报效国家,学习经书是根本。自从明朝末年乱糟糟的,整天打仗,学问的事儿就耽搁了。现在天下渐渐安定了,我要大力发展教育,重视经学,来开启太平盛世。你们礼部要通知各省的学官,好好教育学生,那些理学、道德、经济、典故之类的书,都要认真学习,融会贯通。明白道理才能成为真正的儒生,学以致用才能成为好官。要是真有真才实学,朕一定破格提拔重用!”
一开始啊,各省都设有督学道,都是用各部郎中和进士出身的人来担任。只有顺天府、江南、浙江三省是提督学政,用翰林院的官员。宣大、苏松、江安、淮扬、肇高这些地方也先分设了督学,后来又合并了。长江上下游、湖南南北也是先合并再分设的。到了雍正年间,统一改称学院,每省只设一人。奉天府的府丞和台湾的台湾道兼任学政。甘肃省自从有了自己的乡试后,才开始设置学政。
以前啊,各个学校都有教官,府里设教授,州里设学正,县里设教谕,每个地方都只设一个,下面还有训导帮忙。不过,这些职位的人数,有时候会根据情况调整合并。
学生呢,分几种,叫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刚入学的叫附学生员。廪膳生和增广生有名额限制,每年和每科考试,成绩好的才能补上。一开始,学生的名额,根据当地读书人多少来定,分大学、中学、小学三个等级。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后来改了,府里只设大学,大州县的中学名额减半,小学就只有四五个名额了。康熙九年,大府、州、县的大学名额不变,中学改成十二名,小学改成七到八名。之后,名额又多次增加。
满洲、蒙古、汉军子弟,一开始都要去顺天府考试才能入学,满洲、汉军各一百二十名,蒙古六十名。康熙年间,减少到满蒙四十名,汉军二十名。后来又增加了,满蒙六十名,汉军三十名。学政的任期是三年,每年和每科都要考试。顺治十五年停了直省的科考,康熙十二年又恢复了。
儒童入学考试,一开始考《四书》作文一篇和《孝经》论一篇,《孝经》的考题比较少,还会考一些《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之类的题目。后来改成正式考试考两篇《四书》作文,复试考一篇《四书》作文和一篇小学论。雍正初期,科考增加了经文。冬天日照时间短,就只考一篇《书》和一篇《经》。后来科考确定了,除了《四书》和经文,还要加策论,还考《孝经》。乾隆初期,复试也考小学论。到了乾隆中叶以后,考试就改成考书艺和经艺各一篇,还加了五言六韵诗。圣祖皇帝先后颁布了《圣谕广训》和《训饬士子文》给各省的儒学。雍正年间,大学士张照建议,让儒童在县府复试的时候,背诵《圣谕广训》中的一条,后来就成了规定。凡是新入学的生员,就像国子监的学生一样,要先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等下一批新生入学后才能离开。
教官考核学生,每月都有月考,每季度还有季考,考试内容除了四书五经的文章外,还要考策论。第二天,教官会讲解大清律例里关于刑名、钱谷的一些重要条款。每个月,学生们都要聚集到明伦堂,集体朗读训诫士子的文章和《卧碑》里的内容,教官在旁边听着。除非是丁忧、生病、外出学习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否则如果连续三次没参加月考,就会受到警告;如果一年内无故缺席月考,就会被开除。考试试卷还要送到学政那里去复查。到了嘉庆年间,月考渐渐取消了。御史辛从益为此上奏,皇帝下令恢复月考。可后来教官很多都敷衍了事,不称职,虽然挂着师生的名号,实际上根本没好好教导学生。
学政考核教官,会根据他们的品行和教学情况,随时进行提拔或罢免。康熙年间,规定由抚臣(省级官员)来考核教官。后来,教官由吏部选拔后,再去抚院考试。考试成绩四等以上,就能拿到任职凭证;五等要学习三年后再考;六等直接被免职。雍正初年,规定四等和五等也都免职学习。如果教官连续六年考核合格,拿到全额俸禄,并且尽心教学,学生也没有犯错,那么督抚(督、抚两省最高行政长官)和学政就可以保荐他升任知县。
学政巡视学校,先去祭拜先师,然后到明伦堂,官员和学生依次向他行礼。学生们抽签讲书,每个人都要讲解大清律例的三条,讲解之前面向西边站着,讲解完毕后面向东边站着,等待学政评判奖惩。
学生考试,以前每年和每科的考试都是考两篇四书文章和一篇经文。自从有了禁止点蜡烛考试的规定后,考试就不再出经文题了。雍正元年,科考增加了经文考试,冬天考一篇文章和一篇经文。六年后,又规定了岁考考两篇文章和一篇经文,冬天考一篇文章和一篇经文。科考考一篇文章、一篇经文和一篇策论,冬天考试减少一篇经文。乾隆二十三年,改成岁考考一篇文章和一篇经文,科考考一篇文章、一篇策论和一首诗,冬考也一样。考试缺考,会限定时间补考,如果三次缺考,就会被开除。后来宽松了规定,五次以上缺考才开除。
清朝初期就规定了驻防考试,各省驻防的军官子弟里,要是能读书的,都要到北京参加考试。乾隆爷那会儿,有个叫金珩的参领(相当于营长)提议,说能不能让将军们先考骑射,考完之后再把成绩送到府里去,这样方便点儿。结果被皇帝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到了嘉庆四年,湖南的布政使通恩又提了和金珩一样的建议,这次皇上才同意了。考试的时候,大概五六个考生才能录取一个,佐领(相当于副营长)负责管束他们。学习的内容包括满语、骑射,府学里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之类的文化课。第二年,皇上又发话了:“咱们满洲人的根本,是骑射!要是八旗子弟只顾着读书考试,轻视弓马武艺,荒废了军事训练,那可就违背了国家设立驻防军的初衷了。以后各省驻防军官的子弟,可不能因为有了就近考试的方便,就荒废了本职技能!”
汉军设立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从顺治九年开始的。康熙十年,满族和蒙古族也开始设立了。一开始,每个民族都设二十个名额,后来汉军的减少了十个。雍正年间,规定了名额:满族和蒙古族各六十个,汉军三十个。直隶省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名额,府里四十个,州里三十个,县里二十个,卫里十个。新设立的学校,府学的名额和州学一样多,州学和县学一样多。如果一个学校分成了两个学校,那名额就平均分配,或者根据情况略作调整。
六等黜陟法,听着就挺复杂,说白了就是学生考核制度,根据成绩分六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处理。一等生,那真是风光无限,增廪、附廪、青衣、社学,都能补上,缺哪个补哪个,缺的都补满了,还轮不到呢,之前被降级的,也都恢复原职。
二等生,也能补增廪,附廪、青衣、社学也照样补增,要是增廪满了,青衣、社学就补附廪,之前被降级的,恢复原职;被降级又升的,恢复到升职前的等级,但不能再补廪了。三等生,之前被停廪的,恢复候补;丁忧、生病、其他原因被停职的,都可以恢复;青衣、社学,都可以恢复到附廪;但廪降增的,就不许恢复了。
四等生,就比较惨了,廪膳免了,责罚也免了,但停了廪膳,不空缺名额,限期读书六个月再考试。之前被降级的,就不限期了;增廪、附廪、青衣、社学,都得受责罚。五等生,更惨,廪膳直接停了,算空缺名额了。之前停廪的降为增廪,增廪降为附廪,附廪降为青衣,青衣降为社学,社学直接开除。
六等生,最惨!廪膳十年以上才到社学的,六年以上和增廪十年以上的,发配到本地当个小吏,其他的直接开除。入学不到六年的,也直接开除。考试考得好,一、二等生参加乡试,还能补廪、增廪;要是岁试大部分都考到三等,八旗学生就给钱粮;考到四等以下,钱粮就停了,下次考到一、二、三等再给。考得好补廪、增廪,考得差降为青衣、社学,跟汉人学生一样。八旗人重视骑射,对文化课要求不高,所以往往考得比较低。
凡是优待的学生,都免除徭役;贫困的学生,发放学租,供给生活费。要是违反规定,小的由府、州、县的教官处罚,大的就上报学政,革职后再处罚,地方官不能擅自处罚。学政除了校对文章,还要奖惩学生,起到鼓励和警示的作用。要是教官包庇差生不举报,或者举报了,学政也不严惩,就要分别处罚他们,罚俸、降级、撤职。大概就是这样。
光绪末年,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了,丙午年(光绪二十四年)的科举考试也停办了。全国的秀才们一下子失去了谋生的途径,于是大家就商量着要扩大用途,允许他们参加各部院的抄录工作。同时,在优等年份,还会让州县官员和教官们共同推荐,把那些文章流畅、道理清晰的人选报送到督抚和学政那里,进行考试。大省一百名,中等省份七十名,小省五十名,然后把考试合格的人员报到中央,分别任命为巡检、典史等职位,或者先安排试用。各个省份的学政都改成了管理学堂,负责考核学堂的学习情况。没过多久,学政的职位也被裁撤了,教官的选拔也停止了。在职的教官,凡是秀才考取官职、孝廉方正等事宜都归他们管,俸禄满了就可以升任知县,或者担任直隶州同知、盐库大使等职务。虽然儒学没有被废除,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武生是依附在儒学里的,通常被称为武生。顺治初期,京师和卫所的武生童试是由兵部负责的。康熙三年,改由学院负责,直省、府、州、县、卫的武生,都由儒学教官兼管。除了骑射之外,还要学习《武经七书》、《百将传》以及《孝经》、《四书》。学政每三年进行一次考试。顺天府以前设立过武学,自从八旗设立儒学教官后,就由他们兼管满洲、蒙古、汉军武生,武学官也就被裁撤了。大兴、宛平两县的武生,由顺天府教官管辖,名额跟文生童试一样,分为大、中、小学,从二十名递减到七八名。考试分为内外场,先进行外场的骑射,然后是内场的策论考试。岁试中列为一、二等,就可以像科举考试一样,被录取为官。所以武生有岁试,但没有科试。
各省书院的设立,弥补了学校的不足,最初是在省会设立的。顺治皇帝拨款资助,鼓励全国各地效仿。后来,府、州、县也陆续建立了书院,聘请德才兼备的人担任院长,很多优秀人才都出自书院。乾隆皇帝还下诏大力奖励,比作古代诸侯国的学校。儒学日渐衰落,教官们不尽职,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书院的肩上。书院对培养人才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以前啊,还有义学和社学。这社学呢,每个乡里都设一个,挑那些品德好、学问好的来当老师,还免除他们的徭役,按规定给他们发放粮食。凡是附近乡里的孩子,十二岁以上的都要上学。
义学呢,一开始是京城五个城门附近各建了一所,后来各省的府、州、县也大多都建了,主要教那些贫困的孩子,或者苗族、蛮族、黎族、瑶族这些少数民族里特别优秀的孩子。义学的规模比较简单,就没啥好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