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仪,字筱云,是浙江海盐人。他先考中了副贡生,然后花钱捐了个主事,在刑部当官。咸丰九年,他参加了顺天府乡试。到了同治年间初期,他当上了军机章京,还兼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差事。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鸿胪寺少卿,因为家里有丧事就回家守孝去了。

光绪三年,他又被起用,当了太仆寺少卿,接着又升任大理寺卿,还继续在军机处当差。后来升到工部侍郎,这才不用再天天去军机处值班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总理衙门的大臣,之后又当了兵部、吏部侍郎,最后成了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年,还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官儿做到这份上,也算是风光无限了。

当时日本跟咱们闹矛盾,朝里头关于要不要打仗吵得不可开交。军机大臣孙毓汶因为这事儿被弹劾罢官了,翁同龢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可是个主战派,比孙毓汶更坚决。徐用仪跟翁同龢在处理这件事上的意见不合,结果被排挤出了军机处,总理衙门的差事也丢了。

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徐用仪又回到总理衙门当差。这时候,他秘密推荐了太常寺卿袁昶。正巧许景澄出使回来,也被皇上安排到总理衙门一起办事。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之前朝廷推行新政,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但是皇位继承人迟迟没有确定下来。载漪得势后,暗地里想废掉太子另立新君,担心外国人会从中作梗。听说义和团很厉害,又仇视外国传教士,就想利用他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义和团召集到北京城里,结果义和团就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徐用仪请求朝廷严厉禁止义和团,但是没被采纳。后来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害了,徐用仪很震惊,说:“祸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赶紧把这事儿告诉了庆亲王奕劻,让他赶紧想办法解决。

各国军舰开到天津,朝廷召集大臣们商议是战是和。徐用仪、许景澄、袁昶,还有兵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他们都认为:“义和团不能放纵,不能跟外国起冲突。”但是载漪他们却坚决主战,朝中大臣大多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徐用仪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去跟外国使馆谈判,想缓和一下局势,结果却被那些主战派认为是卖国求荣。

景澄、昶他们俩先被杀了,用仪知道自己也逃不掉,但还是表现得很平静,一点也不慌张。七月十五那天,突然来了好多拳匪,把他抓回家,押到庄王家里。用仪一句话也没辩解,只说:“老天爷要降下这奇祸,死本来就是我的命!” 就这样,他和立山、联元一起被处死了。三天后,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逃跑了。到了十二月,朝廷才给用仪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官职。宣统元年,追封他为“忠愍”。浙江人还在西湖边为他立了祠堂,他和景澄、昶一起被称为“三忠”。

许景澄,字竹筼,是嘉兴人。同治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他很了解当时的时事,大学士文祥觉得他很有外交才能,推荐他出使外国。光绪六年,朝廷派他去日本,但他父亲去世了,所以没去成。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侍讲。发生法越战争的时候,他写奏折提出很多准备事宜,皇上很欣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光绪十年,他被任命为出使法德意奥五国的大臣,还兼管比利时的事务。当时中国海军刚刚建立,正在从德国买军舰,还没造好。许景澄亲自到船厂去考察,仔细查阅外国军舰的资料,还建议海军应该把胶州湾作为基地,在天津大沽口部署铁甲舰。后来他升任侍读,但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守孝去了。

光绪十六年,他又被任命为出使俄德奥和四国的大臣,官职也一步步升到内阁学士。之前,俄国军队经常越界,跑到帕米尔地区打猎,侵犯了中国领土。许景澄据理力争,俄国人本来想以乌什别里山为界,说是以前就定好的,从这里往南都属于中国,西南属于俄国。但俄国人又想用萨雷阔勒山做界限。双方僵持了三年,俄国才同意修改方案,在帕米尔边界没最终确定之前,双方都不准派兵,以维持和平友好关系。为此,他还写了《帕米尔图说》和《西北边界地名考证》这两本书,为以后划界做准备。后来他升任工部侍郎。当时俄国和德国逼着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他们,许景澄说:“俄国是想趁火打劫,德国是想报复,以后麻烦事肯定多得很!” 于是他上奏朝廷,建议分别派使臣去处理这件事,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德国的使臣。正赶上俄国要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计划从黑龙江一直修到海参崴,朝廷大臣们反对这个计划,于是俄国就改名叫“商办”,允许中国投资五百万两白银,这就是所谓的“东清铁路公司”。朝廷委派景澄全权负责这件事,他坚决阻止铁路路线向南延伸,并且严查运输船只,防止漏税。后来,俄国又要求租借旅顺,景澄被提升为头等公使,当时驻俄国的使臣杨儒也在俄国首都商议此事。事情办完后,景澄就以生病为由告假回国了,回国后被朝廷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还兼任礼部侍郎。后来又被调到吏部,担任大学堂总教习和管学大臣。意大利想霸占我们的三门湾,景澄据理力争,坚决反对,这才使得意大利打消了这个念头。

没过多久,拳乱就爆发了。景澄被召见的时候,他详细地向朝廷陈述了发动战争的危害,并引用《春秋》的道理,说不能杀害外国使节,围攻外国使馆,这是违反国际法的。慈禧太后听了他的话很感动,但是载漪等人却斥责景澄的观点是歪理邪说。联军逼近京畿,景澄等人最终因为主张议和而被杀害。宣统元年,朝廷追赠他“文肃”的谥号。

袁昶,字爽秋,是浙江桐庐人。他跟随刘熙载学习,对古代典籍非常精通。光绪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的官职,后来又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章京。十八年,他升任徽宁池太广道。他告诫属下官员,约束衙门里的胥吏,进行了许多改革;他扩建了中江书院的宿舍,教授学生们学习实用知识;他还建造了尊经阁,购置了数万卷书籍;他裁减了常关的冗余开支,每年节省八千两白银,全部上缴国库;他还制定了专门的条例,对新关谷米出口征税,每年增加税收数十万两;他督促修建了芜湖西南滨江的圩堤,从大关亭到鲁港,长达十二里;他还新修筑了三百七十丈的堤防,从此以后,水患有了防治的措施,田地房屋也得到了保障,老百姓都为他歌功颂德。

胶州湾出了事,皇上就下诏让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张之洞一口气写了两万多字的奏折,主要说了这些:德国占领胶州湾,虽然坏事,但影响还不算大;可俄国从西北到东北,跟咱们的领土到处接壤,还有蒙喀地区的四十八个部落可能投靠外国,这才是大祸!咱们得赶紧练兵,好好整顿一下吉林、奉天那些懒散的风气。这几年咱们军队不行,打仗不行,但守住家业总得想办法吧?以前咱们八旗制度,文武不分家,京里京外也不分家,人人都是兵,个个都能当将领,所以人才济济,国家强盛。可太平日子过久了,规矩多了,官员们只顾着保住自己的乌纱帽,都成了只顾自己利益的乡愿,全国的人才都荒废了!想当年太平天国起义,一开始也就是几个小老百姓,咱们都费了那么大力气才把它平定,现在列强都虎视眈眈地想蚕食咱们,要是他们抓住咱们的弱点进攻,怎么办?外敌入侵,正是考验圣明君主的时候。只要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别拘泥于那些条条框框,治理国家、练兵、海防、外交这些策略,都能逐步解决。皇上还亲自把奏折里的要点抄写到册子上,让朝廷上下讨论执行。

过了几年,张之洞升任陕西按察使,还没上任,又升了江宁布政使,接着调到直隶。没多久就被召回京城,在总理衙门当三品京官,后来又当了光禄寺卿,再升太常寺卿。当时国家财政困难,大家都在讨论整顿税收。张之洞极力反对增加厘金税,他说厘金税表面上是害商人,实际上是害老百姓,不能增加。

义和团在山东闹事,杀害外国传教士。张之洞和许景澄关系很好,朝廷询问情况的时候,张之洞的奏折都非常激昂。皇上拉着许景澄的手都哭了。张之洞连续上了两道奏折,坚决主张不能纵容那些坏人,也不应该杀害外国使臣,但都没被采纳。他又和许景澄一起上了一道奏折,严厉指责那些造成混乱的大臣,还没来得及上奏,他就出事了,他的奏折稿子后来被人们传颂。死后追谥“忠节”,江南人在芜湖为他建祠纪念。

张之洞一直觉得读书人缺少实际本领,所以他还编辑了农业、军事、医药、地理、政治、典故等方面的书籍,叫做《渐西村丛刻》。

立山,字豫甫,是蒙古正黄旗人,土默特氏。光绪五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员外郎,去苏州织造局当监察官,干了四任才轮到他接替前任。因为参与南苑工程的修缮,皇上赏赐了他二品官服。后来他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奉宸苑卿、总管内务府大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户部侍郎。光绪二十年,皇上又给他加了个太子少保的头衔。

可惜后来宁寿宫丢了东西,因为立山没尽到监管责任,被降了职,不过还是让他继续干活。光绪二十六年,他又升了,当上了户部尚书。立山在宫里待了很久,掌管内务,很多和他同级别的官员都嫉妒他受宠。正赶上义和团闹事,联军打到天津了,朝廷大臣们都在皇上面前商量对策。载漪大力推荐义和团,说他们能用得上,立山正好在旁边,太后问他:“你怎么看?”立山说:“义和团虽然没什么坏心眼,但他们的那些本事大多不靠谱。”载漪一听就火了,说:“用的是他们的心,管他们本事靠不靠谱干嘛?立山肯定跟外国人勾结,干脆把立山撤了,好让外国人退兵!”立山回道:“最先主张打仗的是你载漪!我主张和平,又不懂外交,根本担当不起这个责任。”载漪更恨立山了,因为立山的宅子离教堂很近,就造谣说立山藏匿外国人,最后差点被判死刑。

宣统元年,追封立山为“忠贞”。

联元,字仙蘅,是满洲镶红旗人,崔佳氏。他同治七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一步步升迁到侍讲。大考的时候,他被降职为中允,后来又升回侍讲。京察的时候,他被外放,先去安徽太平府做知府,后来调到安庆。两次考核都表现突出,被署理滁和道,之后又升迁到广东惠潮嘉道。汕头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当时有些奸商依仗英国领事欺压百姓,联元用法律手段制裁了他们,老百姓这才安居乐业。

光绪二十四年,他升任安徽按察使,进京朝见皇帝后,被改任为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办事。第二年,他又补任内阁学士。当时义和团仇视西方的传教士,载漪和刚毅还支持他们,义和团的势力越来越大,日夜围攻使馆,久攻不下。一些有声望的大臣,比如徐桐和崇绮,都认为“民气可用”。联元在皇帝面前跟崇绮争论,说:“民气可用,但匪气绝对不能用!”联军攻陷大沽后,载漪等人仍然坚持要打仗。联元说:“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连一个日本都打不过,更何况现在是八个强国呢?如果打仗输了,祖宗的庙宇怎么办?”载漪骂他说话不吉利,在七月十七日,把他斩首于西市。后来联元被昭雪,追谥为文直。顺天府奏请把联元和立山合祀在宣武门外,而联元的祖籍在宝坻,所以又在宝坻为他建了一座专祠。

文章评论说:清朝一向优待朝廷大臣,很少有杀头这种惩罚。义和团事件爆发后,很多忠诚直言的大臣都被杀害,这难道仅仅不是皇帝的意思吗?看看像联元这些人论述的形势、利害关系,多么清楚明白,却最终无法改变当权者的想法,真是糊涂啊!世人称赞联元等人有大节,并称他们为“五忠”,没过几天就平反昭雪了,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