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宝贵,字冠廷,是山东费县人。咸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加入了江南的军队。曾经有一次,他被派到前线作战,战斗打响后,他军队的旗兵被炮火击中,很多人都牺牲了,但左宝贵却拿着旗帜冲锋陷阵,最终取得了大胜,从此名声大噪。他先后参与了擒获苗沛霖、攻克金陵等战役,屡立战功。后来,他又跟着僧格林沁一起平定捻军起义,军功累积,升到了副将的职位。

光绪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尚书崇实奉命巡视奉天和吉林,左宝贵就自告奋勇地跟随他一同前往。到了奉天和吉林之后,左宝贵在土门斩杀了高希珍,在石砬子诛杀了宋三好。东北边境庙沟、金宫等地,有四个地方的匪徒密谋叛乱,准备大举进攻,左宝贵又将他们抓捕归案,彻底平定了叛乱,皇帝还赐给他“铿色巴图鲁”的称号,并提升他为记名提督。之后,他被任命为高州镇总兵,但仍然留在奉天。后来,他又平定了朝阳的教匪叛乱,受到了皇帝的嘉奖,赏赐了黄马褂和双眼花翎,并驻扎在沈阳。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了战争,日本出兵入侵。朝廷决定出兵抗日,卫汝贵、马玉昆、丰绅阿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前往朝鲜作战,左宝贵也从奉天赶来增援,这四支军队成为了抗日的主力军。考虑到海路可能有危险,左宝贵就绕道从辽东出发,渡过鸭绿江进入平壤。当时,叶志超虚报战功,发电报给李鸿章报捷,结果被任命为统帅所有军队。于是,卫汝贵和马玉昆的军队驻扎在平壤南门外的大同江边,叶志超的军队驻扎在平壤北门外的小山附近,而左宝贵则负责守卫平壤城。

还没等左宝贵安顿下来,日军就突然袭击了平壤。左宝贵和丰绅阿一起奋力抵抗,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日军退到了龙冈,又分兵从不同的方向再次进攻,又被左宝贵他们打败了。叶志超于是决定集中所有军队,采取坚守城池的策略。这时,左宝贵扼守着平壤的玄武门,日军大部队向玄武门进攻。叶志超想要放弃平壤,带领军队北逃,但左宝贵不同意,他带领军队阻止叶志超逃跑。左宝贵因为以前多次成功抓捕马贼,所以有些轻敌。日军把大炮分散布置在山顶上,探子已经向左宝贵报告了,但他好像没听到一样。他站在城墙上指挥作战,结果被炮弹击中,倒在了地上,即使受伤倒地,他还能够说话,直到他被抬下城墙后才去世。他的部下背着他的尸体打开城门逃跑,结果又遇到了日军,又把他的尸体丢弃了,于是所有军队都溃败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赠左宝贵太子少保的官职,谥号为“忠壮”,并赐予他的子孙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袭的爵位,他的儿子左国楫继承了他的爵位。

我弟弟宝贤和宝清,分别在直隶和奉天剿匪时战死了。

唉,真是令人心痛。

永山,袁氏,是汉军正白旗人,驻防黑龙江,他是吉林将军富明阿的儿子,也是黑龙江将军寿山的弟弟。他凭借家世荫庇做了侍卫,后来回到东北三省练兵。中日战争爆发后,他跟着依克唐阿将军,率领黑龙江骑兵旅驻扎在摩天岭。永山将军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和日军打了好多仗,都取得了胜利,还连续歼灭了日军的几名将领。攻克龙湾后,他们乘胜渡过草河,准备攻打凤凰城。依克唐阿将军决定偷袭凤凰城,命令永山将军作为先锋部队,他和寿山将军分别率领骑兵和步兵深入敌营进攻。他们到达一面山,距离凤凰城还有八里地,就摆开左右两翼,各自占据一个山坡等待时机。永山将军在右翼,占据了有利地形。敌人一开始是散兵游勇,一小队一小队地冒死冲锋,后来又用大部队猛攻我军左翼。左翼部队溃败了,右翼也支撑不住,于是大家开始撤退。永山将军殿后断后,结果中了埋伏,身上中了好多枪,胸部中弹倒地,但他又强撑着起来督促士兵作战,高喊着“杀贼”壮烈牺牲了。这件事上报朝廷后,追封他为“壮愍”,并在奉天为他修建了祠堂。

真是个英雄啊,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邓世昌,字正卿,是广东番禺人。他从小就很有才能,还曾经跟外国人学习过布算和数学。长大后,他进了海军学校,精通测量和驾驶。光绪初年,他掌管着海东云舰,巡逻海口。日本觊觎台湾,占领了澎湖和基隆等要塞,他被提升为千总,调任掌管振威舰。因为抓捕海盗有功,他又升任守备。李鸿章整顿海军的时候,很赏识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了北洋海军。他跟着丁汝昌去英国购买铁甲舰,并且更加深入地学习海军战术。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内乱,他又跟着丁汝昌驻扎在仁川,为吴长庆的陆军部队提供掩护。朝鲜局势稳定后,他升任游击,被授予“勃勇巴图鲁”的称号。他掌管着扬威快舰,往来于天津和朝鲜之间;即使在冬天寒冰刺骨的时候,他也巡视台湾和厦门的沿海防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经远、致远、靖远、济远四艘军舰的营务处负责人,同时兼任致远舰管带。

这段只是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早期经历,后面应该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吧!

十四年前,我在台湾讨伐生番,当时担任副将,跟着汝昌将军去打仗。我们在埤南打了一场胜仗,摧毁了他们的碉寨,之后我被提升为总兵。那时候,海军正在整顿,借调我担任中军副将,而汝昌将军则被任命为提督,他的左右翼总兵是福建人林泰曾和刘步蟾。汝昌将军以前没打过海战,所以命令不太管用。唯独世昌,因为是广东人,负责掌管船只,平时都不上岸,福建人都很嫉妒他。

二十年夏天,日本侵略朝鲜,封锁了我们的海路。李鸿章命令济远号和广乙号两艘军舰去牙山,结果遇到了日本军舰,我们先开火,广乙号受了重伤;济远号也被猛烈炮击,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和黄承勋都牺牲了。济远号逃跑了,日本军舰追击,管带方柏谦竟然升起了白旗投降! 没想到还有水手开炮还击,打掉了日本军舰的瞭望台。方柏谦虚张声势,退守了威海卫东西两处海口。世昌将军很生气,想要出兵反击,但是汝昌将军阻止了他,最终没能成功。

后来,日本军舰集结在大连湾,窥探金州,我们海军也出动了,停泊在鸭绿江大东沟,用十艘铁甲舰对抗十二艘敌舰。汝昌将军乘坐定远号位于中央,其他船只分列左右两翼。日本军舰鱼贯而入,占据了上风,汝昌将军下令开炮,但距离太远,炮弹都打不中。日本军舰小巧灵活,忽分忽合,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定远号被震得摇晃厉害,大旗都倒了。世昌将军看到帅旗倒了,担心影响军心,赶紧取下致远号的旗帜插上。战斗持续很久,定远号击沉了敌舰西京丸号,但我们的超勇号却被击毁了。

邓世昌坐镇致远舰,这艘军舰火力强劲,可以和日本吉野号、浪速号这些主力舰一较高下,尤其是吉野号,那是日本海军的中坚力量。战斗打得正激烈的时候,致远舰的炮弹快打光了,但是世昌誓死要和敌人战斗到底。将士们看到大势已去,阵型稍微有些混乱,世昌大声喊道:“今天我们注定要死了!但是即使死了,海军的名声也不会因此而受损,这就是我们报效国家的方式!”大家听了他的话,都安定了下来。世昌于是命令全速前进,想要撞击吉野号同归于尽,结果被吉野号的鱼雷击中,致远舰的锅炉炸裂,船体沉没。世昌被困在气泡里没有沉下去,他的部下汝昌和其他将领看到后,想要去救他。但是世昌拒绝了,他缩回胳膊,离开了气泡,壮烈牺牲。他的副手陈金揆也和他一起殉国,全船250人无一幸免。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超勇舰管带黄建寅、扬威舰管带林履中也都战死沙场。

战事结束后,朝廷追赠世昌为壮节,其他牺牲的将士也都得到了优厚的抚恤。世昌死后,其他的军舰有的沉没,有的逃跑了,北洋海军从此一蹶不振。世昌临战之前用忠义激励将士,他战死的姿态尤其悲壮,后世将他与左宝贵并称为“双忠”。林永升等人,他们的忠义也流传至今。

刘步蟾,福建侯官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在福建船政学堂学习,毕业考试还拿了第一名。他先是在建威舰上服役,在北洋海军四处学习积累经验。同治十一年,他参加闽广驾驶员考试,又获得了第一名。从那以后,他巡视过沿海的港口,走到哪里都用西方的办法进行测量。他对台湾的地形、台湾原住民的风俗习惯非常了解,还绘制了详细的地图和说明。光绪年间改元后,他去欧洲学习枪炮和水雷技术,学成后回到福建,被授予守备官职。因为丁宝桢和李鸿章的推荐,他被提升为游击,负责北洋海军的操练和防务。光绪十一年,他被派去德国采购定远舰。当时海军刚刚建立,人才缺乏,很多重要职位都由外国人担任,刘步蟾担任副职。后来外国人走了,刘步蟾完全能够胜任他的工作。光绪十四年,他以参将的身份去欧洲接收四艘快船回国,之后升任副将,被赐予“强勇巴图鲁”的称号,最后升任右翼总兵。

二十年前,中日战争爆发了,咱们海军在大东沟海域停泊。日本军舰来了,步蟾督促海军将士们迎战,激战了三个小时左右,击沉了敌舰三艘,还成功护送了八营铭军登陆。因为这次战功,他被提升为记名提督,还被赐予“格洪额”这个勇号。可惜的是,第二年威海卫保卫战中,他中弹牺牲了。步蟾通晓西方的海军知识,咱们海军很多规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不过,他喜欢用自己家乡的人,对统帅丁汝昌却不太重视,当时很多人批评他不能够团结一心,导致战事不利。但要说起咱们中国人懂海军战术的,步蟾绝对是第一批,虽然战败了,但他杀敌无数啊!皇上很欣赏他的忠诚和英勇,下令优厚抚恤他的家人。

林泰曾,也是福建侯官人,和步蟾一样是船政学堂毕业的。他在大东沟海战中指挥镇远舰,炮火精准,士兵们也都很卖力,拼命扑灭炮弹引燃的火势,炮位一点都没受损,皇上还赐给他“霍春助巴图鲁”的称号。后来回到威海,他的军舰触礁受损,他气愤之下投海自尽了。他的副将左翼中营游击杨用霖和广东大鹏协右营守备黄祖莲也一起殉国了。朝廷按照规定对他们进行了优厚抚恤,祖莲他们的忠义事迹也流传了下来。

戴宗骞,字孝侯,是安徽寿州人。年轻的时候,他当个廪生,负责管理乡团。捻军首领苗沛霖多次攻打寿州,戴宗骞暗中联合各个村寨,瓦解了捻军的势力。同治初年,他拜访了李鸿章,上书提出了十条平定捻军的策略,李鸿章非常器重他,就把他留在幕府里做事,一直做到知县。同治十一年,他负责治理南运河的河堤。当时直隶地区大力兴修水利,朝廷大臣们担心经费不足,就建议裁减军队。戴宗骞上书建议说:“天津是九条河流的故道,漳河、卫河在此交汇,经常发生水灾。应该开辟减河来疏导河水,再利用澌枝河分流洪水,让淮河、练河的军队来负责这项工程,这样就能兵农合一,事半功倍。”李鸿章把他的建议上报朝廷,朝廷就让他负责这项工程,最终修建出了六万多亩水田。后来还专门写了《海上屯田志》来记载这件事。

光绪六年,中俄关系紧张,吴大澂被派去吉林处理边务,宗骞跟着他一起去了。吴大澂兼管屯田,宗骞负责修路、建炮台、设防,还把直隶和东三省的百姓迁移过来,给他们分地分产业,安排妥当保护他们。边塞荒凉,到处是灌木丛,马贼横行,祸害百姓。宗骞说:“这是屯田的害虫!”带着士兵跑了几百里路,抓住了马贼头子王林等,把他们全部杀了。他还发现边境地区荒地很多,户籍混乱,百姓分散居住,互相不管,于是下令把他们集中起来,模仿内地保甲制度,防止盗贼作乱。他还建立了制造局和采金厂,一年后,商民都聚集过来了。吴大澂把宗骞的功劳上报朝廷,宗骞被提升为知府。

光绪八年,宗骞被调到防洋、蒲河两个海口驻防。他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李鸿章想留住他,宗骞请求完成丧事后再回来,李鸿章没同意。当时朝廷正在大力发展海军,训练水师,修建军港,宗骞被派去威海负责防务。光绪十三年,宗骞到达威海,在金线顶山修筑工事,把巩军驻扎在南岸,绥军驻扎在北岸。第二年,他在南北两岸各修建了三个炮台,南岸的叫赵北嘴、鹿角嘴、龙庙嘴,北岸的叫北山嘴、黄泥崖、祭祀台。还在后方修建了四个陆地炮台。南岸海口比较宽阔,又修建了日岛地阱炮台,威海的东部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光绪十七年,海军阅兵仪式结束后,宗骞因为功劳被提升为道员。威海地方贫瘠,士气低落,宗骞又花钱办了个义塾,请来名师教书,这才有了朗朗读书声。

光绪二十年夏天,日本军舰来进攻,宗骞率领军队抵抗,击伤了四艘日舰,两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但是旅顺和大连相继失守,威海的形势越来越危急,宗骞向北洋和山东请求增援,但很久都没有回应。那年冬天,文登和宁海相继失守。当时宗骞守卫北岸,刘超佩守卫南岸,两人约定,如果敌人来攻,互相支援。大年三十,下着大雪,在桥头集发生战斗,绥军损失惨重,宗骞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他们,把他们救了出来。

一年多以后,日本人打过来了,结果很快被打败了,然后他们就转向南方去了。宗骞去增援,可是超佩却灰溜溜地逃跑了,三台(指威海卫的三个炮台)拱手让给了敌人,他还反过来诬告巡抚李秉衡,说宗骞违背了约定。宗骞据理力争,表示愿意重新夺回三台来赎罪。于是他就招募敢死队,夺回了两个炮台,只有龙庙嘴炮台没收复回来。没想到日本人突然来了大部队,剩下的两个炮台也守不住了,宗骞就退了回来,上了祭祀台。他的士兵哗变了,宗骞假装没看见,走了几步,士兵们一起开枪,军官追上去砍死了一个士兵,其他人就都逃跑了。宗骞上了祭祀台后,身边一个人都没了。晚上他住在药库里,丁汝昌来商量作战防守策略,宗骞说:“绥远、巩县的军队已经西去了,就剩下我们孤零零的一个炮台,情况非常危险,恐怕会成为敌人的助力。”丁汝昌下令毁掉炮台,硬拉着宗骞离开。宗骞想着南北还有地雷阵和炮台,觉得凭借这些还可以抵抗一下,于是他就去了刘公岛找副将张德山。张德山根本不想打仗,宗骞就喝毒药自杀了,威海的军队也就彻底溃败了。李鸿章把宗骞的死讯上报朝廷,朝廷下令优厚抚恤。后来,因为李秉衡的请求,又追赠宗骞为太常寺卿。

文章评论说:甲午战争期间,陆军都逃跑了,只有宝贵将军在平壤战死;海军都投降了,只有邓世昌将军在黄海海战中战死。中外都传颂他们的英勇事迹,并称他们为“双忠”。等到日军进犯奉天,永山将军在凤城战死,敌人这才得以长驱直入。旅顺、大连失守后,威海的形势就孤立无援了,步蟾和宗骞都先后誓死殉国。士气如此高昂,难道真的就不能打一场胜仗吗?这是那些掌握兵权的人的责任啊!这五位将士虽然战败了,但仍然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