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才,字轶众,是安徽亳州人。咸丰年间初期,捻军首领张洛包围了亳州城,在高地上修建炮台,居高临下攻击城里的人。蒋东才的哥哥不幸遇害,他非常愤怒,于是就组织义勇团,在官军的前面冲锋陷阵。后来城里粮食吃光了,蒋东才把马杀了犒劳士兵,和同乡刘廷、李承先趁着夜色,用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去,袭击了捻军的炮台,把炮台毁了,捻军逃跑了。

四年后,他投奔了豫军,豫军的统帅英翰看重他的才能,让他当了哨长。在亳州北面作战时,他受了重伤,最终还活捉了捻军的头目。后来,南道团练大臣毛昶熙让他当东震营的营官,他屡立战功,升到了守备。商丘的敌人占据了金楼,蒋东才就堆土筑成一座小山,在山上驻扎军队。敌人来袭击,都被打败了,蒋东才就乘胜追击,结果中了埋伏,炮弹和石头像雨点一样落下来。蒋东才正脱了衣服准备激战,敌人却突然从后面袭击,蒋东才转身用长矛拼死反击,杀死了大量敌人,最终攻破了敌人的营寨。

同治二年,军队计划攻打汝宁。夜里抓到一个巡逻士兵,蒋东才就穿上敌人的衣服,模仿他们的口号,夺门而入,其他军队紧随其后,攻破了敌人的大型营垒。乘胜追击,攻下了南阳、息县,又在商丘大周集打败了敌人。他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副将。同治七年,张总愚率领军队从北面进攻,蒋东才用火攻,杀死了敌人一千多人。他又在黄河、徒骇河之间截击了任柱等人的军队。他被朝廷晋升为总兵,赐予“威勇巴图鲁”的称号,调到运河戍守。捻军平定后,他被提升为提督。

第二年,他前往陕西,征讨甘肃的逃窜匪徒,并且打败了退到波罗营以西的马贼,又获得了“额腾额”的勇号。同治十二年,他参加了攻克肃州的战役,被赏赐了黄马褂。事情平定后,他告假回家。光绪年间初期,他统领豫军,先后疏浚了贾鲁河、京师内外城河。他被任命为甘肃凉州镇总兵,但仍然留在河南。光绪十三年,黄河水暴涨,他全力保护郑州以下的河堤,救助了二千多灾民。由于过度劳累,他染病身亡,死在了工地上。朝廷下诏书给予优厚的抚恤,并在开封和亳州为他建立祠堂。

廷,他先解了亳州之围,接着又夺回了西境的两河口,升任千总,跟着宋庆驻守在宋集。同治年间,他参加了攻打怀远的战役,平定了高丘的叛乱,累积功劳升到了参将。后来任柱等人挖开荥泽想向北进攻,他又跟着宋庆迎击敌人。他率领精兵强将夜袭敌营,敌人向南逃窜,廷在光州截住他们,杀了他们的首领张显。他又在饶阳、临邑打败了张总愚,被提升为总兵。西捻军平定后,他被晋升为提督,并被赐号“额腾依巴图鲁”。八年后,他入陕平定了绥德的叛乱,被赐予头品秩。宁夏平定后,他又获得了赏赐的黄马褂。光绪四年,他在洛阳去世,被祀奉在亳州。

承先,字光前。他年轻时就聪明过人,喜欢读明朝戚继光写的兵书。亳州平定后,他前往归德,去打击高州的匪徒,攻克了汝宁寨,立下了战功。同治年间,他攻打张冈,匪首孙葵心前来救援,把承先围困了好几圈,承先却冒着围困冲出来,带伤奋力作战,打败了敌人,被提升为都司。后来他又解了光州之围,接连打败了上蔡、祥符的敌人。他在黄河边守卫时,降服了中牟的匪徒冯增,再次升迁为副将。张总愚逃窜到畿南地区,他又跟随宋庆在饶阳打败了他,被赐号“节勇巴图鲁”。他在玉林镇激战良久,身中矛伤,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大胜。他追击敌人到济阳,一直追到黄河边,被晋升为“志勇”,并提升为总兵。因为守卫运河有功,他又被晋升为提督。

光绪十四年,河工完工,遣散了将近几万民夫,结果因为被一些奸民迷惑,他们在朱仙镇聚集起来闹事。提督董明礼被围困,巡抚倪文蔚主张出兵镇压,承先阻止了他,说:“用兵必然会造成骚乱,归德、陈州等地都不能安宁!而且河工的民夫有几十万,如果引发动乱,后果会更严重。”于是他独自一人前往安抚,杖打了几个带头闹事的人,其他人看到后都吓坏了,乖乖地接受了管束。十七年,他署理河北镇总兵,从同治八年到这时,他已经三次署理这个职位了。后来他又补任归德镇总兵。四月,他去世了。亳州百姓非常感激他,为他建立祠堂来祭祀他。

李南华,字孟庄,是安徽蒙城人。咸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太平天国军队攻陷了南京,淮北地区捻军起义。李南华组织乡勇保卫家乡,好几次打败捻军,立下不少功劳,官做到守备。捻军入侵家乡,他带领一百个敢死队员抵抗,砍死了上百个凶悍的捻军匪徒。之后他又多次出击,七战七捷,升任游击,还被赐号“猛勇巴图鲁”。

同治年间改元后,他平定了淮北地区。之前,有个叫苗沛霖的绿营官兵势力很大,控制着淮河以北地区。他向捻军输送钱粮,还杀害了很多不服从他的人,其他的绿营兵都乖乖听他的话。只有李南华反抗他,消灭了他的很多爪牙。苗沛霖很生气,派张建猷等人包围蒙城。李南华在马家店打败了他们,后来又两次打败他们,最后苗沛霖才投降。

第二年,苗沛霖又反叛了,在蒙城东南筑起工事,切断了我们的粮道。李南华和总兵王才秀一起攻击,把他打退了。苗沛霖挖深沟筑高垒,想长期困住李南华。李南华发誓要守住蒙城,多次出战,身负重伤,即使带伤也要进攻,战场上尸横遍野。后来粮草断了,他让大家偷偷去取粮食吃,一夜之间粮食就吃光了,敌人非常嚣张。李南华又用奇兵夜袭,夺取了敌人的辎重,杀敌无数,具体数字都数不清了。僧格林沁进城后,看到老百姓吃人肉的惨状,又看到李南华身上遍布伤痕,非常感慨,对他赞赏不已。

唐训方上奏了他的功劳,李南华被破格提升为总兵。没过多久,他就统领全军驻守怀远。三年后,他又调到临淮、寿州。听说任柱进入蒙城境内,他赶紧率军回去。但捻军又逃窜到河南,巡抚乔松年调任陕西,奏请李南华也跟着去。张总愚在关中作乱,李南华率军去讨伐。陕西的事情平定后,他就称病离开了。

他一直在家乡住着,为人慷慨仗义,碰上那年闹饥荒,他倾家荡产地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当时乡里诵读他善行的声浪简直像水开了似的沸腾。光绪二十四年,土匪牛世修在涡阳起事造反。南华听到消息后,立刻带领乡勇前去支援,和各路军队一起把土匪打退了。第二年,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推荐他的才能,让他统领凤阳、颍州、六安、泗州的团练,参与皖北的军事行动。他多次抓获大盗,土匪流寇都销声匿迹了。后来调到河南,担任河北镇总兵,不久又补任福建汀州镇总兵。光绪二十八年,他去世了。乡亲们怀念他的恩德,倡议在蒙城为他修建专祠,朝廷也批准了。

他哥哥的儿子叫得胜,也协助管理乡勇团练,也相当卖力。沛县霖雨起义的时候,他总是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参将,还被赐予“奋勇巴图鲁”的称号。蒙城解围后,乡勇团练改编为正规军队,让得胜来统领。他转战直隶、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屡立战功。攻克宿迁、郯城后,被提升为总兵,又补任安庆协副将。在直隶和东平作战后,晋升为提督,并赐予“刚安”的勇号。后来军队调到江宁,平定了土匪胡志瑞的叛乱,之后又回到亳州。十七年后去世,朝廷按照规定给予抚恤,并把他列入英翰祠祭祀。

董履高,字仰之,是安徽合肥人。咸丰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闹得厉害,他就在家乡带兵练兵,保卫地方。

同治元年春天,李鸿章在上海带兵,董履高跟着他,一起参加了北新泾和四江口的战斗。攻打常熟没成功,董履高带着几百个敢死队,第一个冲上去,把常熟城给攻下来了。接着又攻下了昭文。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守备。

第二年,他又跟着李鸿章攻下了江阴、无锡、金匮,然后部队转移到浙江。当时太平军在嘉善一带聚集,江浙一带的交通全被他们堵住了。西塘地势险要,太平军把它当做嘉善的屏障,死守在那里。董履高带兵涉水过河,直接冲到敌人的营地,炮弹从他肩膀边擦过去,他都没怎么在意,大喊着冲上去,亲手杀了几个悍匪,夺了他们的军旗挥舞着,气势一下子就上来了,太平军吓坏了,乱成一团,西塘就被攻下了。接着又攻下了嘉善,江浙的军队这才能够互相配合。

第四年,军队又收复了宜兴、荆溪、嘉定、溧阳,董履高每次打仗都打胜仗。追击金坛的太平军,杀了数千人,剩下的都逃散了。第五年,他去支援湖州,攻破了广德,升了游击。

李鸿章要剿灭捻军,就派董履高去淮城,到了车桥镇,遇到了捻军,打败了他们。捻军截获了淮关的税银,董履高一天一夜跑了数百里,把税银抢回来了!那时候捻军首领张总愚逃到陕西,任柱、赖文光逃到山东,董履高东奔西跑地追击他们,翻山越岭,攻打险要之地,遇到的敌人全都被打败了。捻军在麻城、光山、固始一带聚集,用木头搭起城墙,里面填土,用炮从高处往下打,大家都害怕不敢上前。董履高带了一千人,晚上挖地道,把木头拉进去,从里面攻击他们,把捻军全部消灭了,他被提升为副将。事情平定后,他回家探亲去了。

第九年,他招募淮军去山西防河,因为功劳被提升为总兵。

1877年,内蒙古草原上马贼四起,到处抢劫,朝廷派兵去归化、包头一带平叛。那地方沙漠广阔,马贼骑兵又跑得飞快,每天都要打好几仗,咱们人少他们人多,就这样打了 一个多月,终于把他们平定了。 这时候,他母亲去世了,他回家奔丧去了。1879年,他被任命为浔州协副将。郁林大竹根地区一直是盗贼的老巢,官兵拿他们没办法。他到任后,偷偷地乔装打扮去侦察地形,挑选了几百个精兵强将,在距离匪巢十里外扎营。故意装出一副胆怯的样子,让匪徒放松警惕。结果,突然刮起了大风大雨,他趁着夜色率兵猛攻,杀死了几百个匪徒,剩下的都逃跑了。

1883年,法国和越南发生冲突,他被调到南宁、龙州一带戒备,以防万一。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浔州协副将。广西思恩县有个叫莫梦弼的土匪头子,联合了广东、贵州的其它匪徒,占据五岗起义造反。 五月份,他深入苗疆,活捉了莫梦弼并将其处死,叛乱平息了。 朝廷提拔他为提督,还赐给他“奇车伯巴图鲁”的称号。 之后他被调到新太协,继续驻扎在龙州。 十月份,部队转移到枚,跟法国军队激战了几天几夜,他的左脚被炮弹炸伤,差点就断了,当时就赶紧换了条腿继续作战,结果谅山还是被攻陷了。一年后,战争结束,他被任命为庆远协,不久后就因为生病辞职回家了。1890年,他又被任命为广西左江镇总兵,他严明军纪,抓捕了不少大盗,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还给他立了庙宇祭祀。

1899年,他被调到直隶正定。当时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他每逢初一十五就出来劝说老百姓,不要相信那些邪说。他带兵抓获了义和团的几个头目,依法处置,其他的义和团成员都吓得不敢再作乱,所以义和团的匪徒不敢进入正定境内。第二年,京畿地区大乱,只有正定地区依然平静无事。他后来又担任了江苏淮扬镇总兵、贵州安义镇总兵,袁世凯还特意把他留在了北洋练军。1905年,他被任命为寿春镇总兵。那年淮河水涨,城墙差点被淹没,只剩下几尺高。他日夜巡查,组织抢修,最终保住了城池。1906年冬天,他在泗州视察营防时,从马上摔下来,旧伤复发,就回家休养了。两年后去世了,朝廷对他进行了优厚的抚恤,并为他修建了祠堂。

董全胜,字凯臣,是江苏铜山人。同治年间初期,他当上了把总,跟着李鸿章打仗,当的是骑兵军官。攻打无锡的时候,董全胜带着敢死队冲在最前面,活捉了伪潮王黄子隆,无锡城就这样打下来了。后来又打了金匮、宜兴、荆溪、溧阳、常州、嘉兴,战战有功,官职也一路升到守备。

后来调去剿灭捻军,捻军在福山、宁海一带闹得很凶。董全胜驻守在吴家闸,他偷偷绕到捻军背后进行偷袭,杀死了无数敌人。捻军往南逃窜,他又在莒州、沭阳打败了他们,一直追到海州,把捻军打得差不多全军覆没了。在赣榆六塘河那场战斗中,更是歼灭了大量的捻军。东捻军平定后,董全胜升了游击,还赏赐了花翎。

张总愚带着捻军窜到畿南地区,董全胜在安平打败了他。捻军偷偷渡过滹沱河,董全胜追上去,把伪怀王邱得才带领的那支捻军几乎全歼了。捻军想往天津跑,董全胜冒着大雨快速行军,绕到捻军前面截住了他们。捻军又往回跑,去了高唐,然后又往南跑到陵县、临邑。正好赶上黄河、运河涨水,捻军被困在水中,又接连遭到重创,根本无力再战了。西捻军平定后,董全胜升了参将。他驻扎在天津,负责训练军队,还带领部队疏浚了陈家沟到北塘咸河一百多里的河道,每年可以灌溉无数亩稻田。

光绪十四年,因为成功堵住了永定河决口,他升了副将。北运河红庙的地方河堤决口了,董全胜带兵去堵,皇上还专门下旨记他为总兵。光绪二十二年,王文韶督办直隶军务的时候,董全胜被提升为天津练军翼长,还兼管中营炮队。光绪二十五年,董全胜去世了,享年六十岁,朝廷按照规定给予了抚恤。

董全胜带兵四十年,他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卖命;他又擅长以少胜多,经历了数百次战斗,从来没有一次失败过。李鸿章一直很器重他。

牛师韩是安徽涡阳人,他爹牛斐然当过知府,在家乡组织过民兵队伍。牛师韩跟着他爹一起打过土匪,好几次都把土匪打败了,所以大家把他们的队伍叫“牛家团练营”。咸丰八年,牛师韩加入了安徽的军队,先后攻克了赵家海和檀城集,还安抚了周围的村庄。到了咸丰十一年,捻军和太平军到处烧杀抢掠,骚扰睢宁。牛师韩以少胜多,攻下了周堂,立下大功,升到了守备的职位。

同治二年,苗沛霖占据凤台,和捻军首领张洛行互相呼应,方圆几百里都是土匪窝点。蒙城被围困很久了,士兵们连饭都吃不上了,眼看就要城破了。英翰当时是宿州的总兵,赶紧带兵去救援,可是土匪却突然转向西南,想偷袭我们的后方。这时,牛师韩正好带着骑兵赶到,打退了土匪的偷袭,还派兵开辟了一条运输通道。后来,英翰统领了凤阳和颍州的军队,和捻军对峙了几个月。牛师韩经常用骑兵冲锋陷阵,在援军陆续到达后,他带领士兵们冲出重围,会合援军,连续攻破了数十个土匪营垒。战斗中,他被流弹击中额头,包扎好伤口后继续战斗,最终消灭了土匪,解除了蒙城的围困。

在此之前,英翰用计抓住了张洛行和他儿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半夜把他们送到了僧格林沁的军营。英翰先派牛师韩一个人骑马去大营求援,让他穿过土匪的营垒去送信。土匪发现后追赶他,但没追上,张洛行父子最终被处死了。那时牛师韩才刚刚成年,就升到了游击的职位。后来,他又跟着英翰剿灭太平军,在霍山黑石渡与太平军大打出手,取得了大胜。没过多久,陈得才、蓝长春等人又聚集了十万多人,在英山、霍山、潜山、太湖一带活动。牛师韩建议英翰采取剿抚并施的策略,不到十天,投降的人就络绎不绝。陈得才走投无路自杀了,而蓝长春却还在负隅顽抗。牛师韩与蓝长春激战,身上中了十多处伤,却依然屹立不倒。不久,蓝长春被杀,其余的叛军也都平定了。

张总愚联合赖文光、任柱包围了雉河集。牛师韩听到消息后,立刻率领部队直扑敌营,内外夹击,解除了重围。他因此被提升为参将,并被授予“信勇巴图鲁”的称号。

六年的时候,师韩在山东追捕捻军,在郯城把他们截住,接着又打败了宿迁和运河附近的悍匪。东捻军平定后,他被破格提拔为总兵,还给他起了个更响亮的称号——达春。七年,西捻军窜到直隶和河南之间,师韩主动请缨,带兵去汴梁,保护京畿地区的安全,还发文给韩将军,让他带三千骑兵前来支援。之后,他奉命驻扎在黄河以南,负责防御。韩将军每天都跟豫捻军激战,战无不胜,一路打到山东境内,又和其它部队一起在恩县截住了捻军。捻军吓坏了,逃窜到盐山、海丰,师韩日夜兼程,四天四夜赶到了高唐。捻军蜂拥而至,眼看就要攻打运河了。这时天上刮起了大风,韩将军抓住时机,迎风追击,捻军大败。西捻军平定后,师韩被赏赐了黄马褂。师韩上奏章说韩将军很有谋略,而且果断,完全可以胜任提镇的职位。捻军首领宋景诗逃跑了,后来又被师韩用计抓获并处死了,师韩因此被晋升为提督,还被赐予了正一品官阶。

光绪元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归德镇总兵。十五年,调到河北镇,因为父亲去世,他就回家奔丧去了。二十年,日本和朝鲜发生冲突,他被任命为甘肃宁夏镇总兵,奉命进京保卫,驻军榆关。事情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二十一年,河湟地区的回族叛乱,师韩前往平叛。到了西宁,听说平戎驿被围困很久了,他立刻赶去救援。大峡距离平戎驿四十里,几千名凶悍的回族叛军依托险要地势负隅顽抗。师韩只带了四百人就敢去对抗他们,激战了一整天,最终打败了叛军,收复了大峡,小峡里的叛军也逃跑了。 战斗结束后,师韩因伤势过重,最终在军中去世。他去救援的时候,阴雨连绵十多天,山路崎岖险峻,帐篷根本派不上用场,士兵们有的只能借宿在旅店里。提督董福祥弹劾了他,建议革职,但师韩还没来得及知道这件事就病死了。朝廷得知此事后,恢复了他的原职。总督周馥详细陈述了他的功绩,并为他家乡建祠纪念。

曹德庆是安徽庐江人。当时太平天国在安徽闹事,他组织队伍保卫家乡。后来跟着官军打了胜仗,攻下了柘皋和三河,结果自己也受了重伤。之后,他就加入了淮军吴长庆的队伍。同治元年,李鸿章带兵去上海,派曹德庆去侦察敌情,他把敌人的虚实都摸清楚了,然后在“新桥”打了个大胜仗。那时候总兵程学启被围困住了,曹德庆又跟着吴长庆迅速出击,解了围。之后官军接连攻下了十多个城池。曹德庆每次战斗都冲锋陷阵,立下很多功劳,最后升到了守备的职位。

攻打苏州的时候,曹德庆的部队是作为游击队作战的。苏州城攻下后,他又参与了攻打无锡和金匮的战斗,之后又调兵去浙江支援,参与了平湖、乍浦、海盐的战斗,打得敌人丢盔弃甲,逃之夭夭。后来,敌人又来攻打嘉兴,曹德庆迎战,打败了敌人,自己右臂中弹,包扎好伤口后又攻下了嘉善,继续进攻嘉兴。他还跟着刘铭传攻下了常州,以及宜兴、荆溪、溧阳、太仓、嘉兴等地,升任参将。之后他又跟着郭松林去支援浙江,攻下了湖州;又去支援福建,攻下了潭州和浦城。捻军平定后,他被提升为总兵。

他曾经负责防卫直隶和东运河。刘铭传被西捻军围困在黄河和运河之间的时候,曹德庆带领部队从侧面攻击敌人,解了围。西捻军平定后,他被提升为提督,还被赐予“烈勇巴图鲁”的称号。战争结束后,他驻守江苏,先在扬州,后调到浦口。那年天旱,天长、盱眙的盐贩子造反,他抓住了他们的头目陈红庆并处死了他,安抚了数万胁从人员,还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他驻守江阴的时候,建议修建鹅颈嘴和下关的炮台。

光绪二年,他统领淮扬水师,疏通了赤山湖的湖埂,整治了金陵的河道。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调兵去吴淞防守,又加固了南石塘和狮子林的炮台。曾国藩上奏推荐他防守要塞,说他不怕困难,于是他被任命为狼山镇总兵,继续在那里防守。安徽北部发生饥荒,他捐出巨款救济灾民,朝廷还下诏表彰了他。光绪十六年,他辞去戍守的职务,回到原来的官职。当时通海、里下河一带,方圆几百里,盗贼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曹德庆采取各种措施严厉打击,盗贼渐渐销声匿迹了。光绪二十七年,他去世了,朝廷按照制度给予抚恤,并把他列入吴长庆祠中祭祀。

马复震,字心楷,是安徽桐城人。他曾祖父宗梿、祖父瑞辰、父亲三俊,都记载在《儒林传》里。马复震十六岁的时候,继承了云骑尉的官职。因为祖上和父亲都死在了贼寇手里,他发誓要杀尽这些坏人,于是带着诗歌投奔曾国藩的军营。曾国藩觉得他很有才华,就下令让他招募士兵,这支军队后来被称为淮勇。一开始,曾国藩在长沙带兵,叫湘勇;李鸿章在皖北招兵,也是这支军队,但那时还没叫淮勇。淮勇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从马复震开始的。

曾国藩在祁门被围困,马复震就死守祁门榉根岭。第二年,他和军队一起在石门桥抵抗敌人。他还参与了攻打徽州的战役,从重围中救出了统领唐义训。接连攻克黟县、徽州,又在屯溪、岩市取得大胜,解除了徽州之围;在孔灵大获全胜,攻下了绩溪、祁门。马复震性格刚烈,不太会和别人相处,有人在曾国藩面前说他的坏话,曾国藩也稍微对他有所告诫。马复震心里对曾国藩有点不满,觉得:“不应该听信别人的话来警告我,这是不了解我的表现啊!” 后来左宗棠带兵去浙江作战,调马复震去攻打余杭,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余杭攻克后,又追击敌人到了遂安、开化、马金。湖州攻克后,又追击敌人到了铅山县坊湖镇。他经常作为各军队的先锋,战功累累,升到了副将的职位。左宗棠夸他血性过人,胆识坚定,而且好学识文,请求给他改个文职,但因为制度规定不行,最后就让他以总兵的身份跟着左宗棠去陕西剿灭捻军。

复震啊,从一开始当兵,就发誓要拼死消灭敌人,把捻军平定。他三十岁才回家娶媳妇。他对母亲特别孝顺,对兄弟们也非常好。他长得挺有气质,但是性格有点古怪,经常喝醉酒哭,然后就吟诗来排解苦闷。那时候,海疆越来越不安宁,朝廷想变强,开始制造轮船战舰。曾国藩当了湖广总督,就让复震管着操江的船,于是复震就更加努力学习西方的海军战术。后来曾国藩调到直隶当总督,又调到北洋,那时候李鸿章是两江总督,还经常让复震来回南北跑。李鸿章还写奏折推荐复震,说他沉稳有能力,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负责海防。光绪三年,复震被任命为阳江镇总兵,可惜没多久就去世了,不到四十岁。曾国藩想起他这么多年劳累,而且淮军和海军的建设,复震都冲在前面,就上奏朝廷,请求优待他的家人。他留下了《莪园诗钞》;他还从战场上带出了他父亲的遗稿,辗转在军中,最终请左宗棠写序,出版了《马徵君遗集》。

程文炳,字从周,是安徽阜阳人。一开始,他组织乡里的人自发组建队伍保卫家乡。十八岁的时候,他加入了袁甲三的军队,带兵打仗,总是冲在最前面,战功累累,很快升到了守备。他参与了攻克定远,击败了湖沟的土匪,后来又升任潜山营游击。同治二年,他率领两千人驻扎在蒙城。碰巧苗沛霖带领捻军来犯,双方僵持了八个月,大小打了上百仗,他多次取得胜利。后来,捻军首领葛小年带领几万大军来攻,双方展开殊死搏斗,蒙城被围得越来越紧,他和布政使英翰里应外合,大败捻军。僧格林沁的军队赶到,杀了苗沛霖。程文炳和各路军队一起抓住了葛小年等人,将他们处死,皖北地区才逐渐安定下来。

话说四年夏天,任柱和赖文光又杀回了安徽。英翰在雉河集跟敌人对峙了五十多天,粮草接不上,兵士又累又饿。文炳带兵去支援,结果士兵们打得有点退缩。英翰一看这情况,急了,冲着手下喊:“现在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们还不上点儿劲儿?军令如山,我可不会放过你们!”说完,他直接策马冲进了敌阵,将领们都跟着他冲了上去,喊杀声震天动地,敌人被打得溃不成军。追击战一直打到半夜,英翰的左胳膊还中了一枪,他包扎一下伤口,继续拼死战斗,敌人都被他吓坏了。援军终于到了,他们一起痛打敌人,取得了大胜。论功行赏,英翰被提升为总兵。五年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贵州清江协副将,驻扎在安徽北部。

朝廷命令英翰去安徽平叛。一开始,文炳因为军事上的事儿跟英翰不对付,这回一听英翰来了,就装病不出门。英翰他妈是个贤惠的人,军营里从史念祖以下的将领都把她当亲妈一样孝敬。英翰就托他妈去请文炳,文炳来了以后,就在英翰他妈床底下磕头,发誓要放下以前的恩怨,同生共死。等文炳出来,英翰马上就给他发命令,让他统领前线的部队。这时候,捻军骑兵到处流窜,像一群蝗虫一样。李鸿章已经制定了“圈河”的策略,文炳指挥着安徽一万五千大军,跟总兵张得胜等人一起进攻。东捻军的情况越来越糟,任柱也死了,剩下的捻军四散逃窜,很多人还喊着文炳的名字求饶。李鸿章抓了一些投降的捻军问他们为什么投降,他们都说:“以前安徽平乱的时候,程大人拿自己的家产来保护乡亲们。现在我们穷途末路,向他求救,他肯定能救我们。”可见文炳的信义在老百姓心里有多重啊!英翰把文炳的功劳上报朝廷,文炳被提升为提督。

话说,六年的时候,西捻军首领张总愚北上作乱,朝廷就派文炳率领军队去剿灭他们。一年多以后,在滹沱河打败了西捻军。各路军队赶到的时候,捻军像疯了一样四处逃窜,争先恐后地过河,把骡马、钱粮都扔在了河边。文炳下令全军:“赶紧过河追击敌人,谁敢拿敌人的东西就杀头!” 安徽的军队第一个渡过河,追着捻军往南打,杀敌无数。西捻军平定后,文炳被赏赐了黄马褂,然后驻扎在亳州。

十二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江西九江镇总兵。光绪二年,因为生病就辞去了官职。第二年,陕西和山西闹大饥荒,文炳捐出了大量的钱财,帮助袁保恒赈灾,老百姓都得救了。光绪五年,他又被起用,署理寿春镇总兵,不久后调任南赣总兵。光绪九年,升任湖北提督。当时绿营军队的战斗力很差,文炳上任后,实行加饷抽练的办法,军队面貌焕然一新。他在湖北当了十年提督,期间他的生母去世,他料理完丧事后,正赶上中日战争爆发,朝廷紧急召他进京。到京后,他被命令统领安徽军队驻守张家湾,不久又升任福建提督。

光绪二十五年,他进京朝见皇帝,然后告假回家。第二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朝廷命令福建、江南、浙江、安徽、江西的勤王军队听从他的节制,前往彰德、卫辉、怀庆等地防守。又一年,他被任命为长江水师提督,看到船只和武器装备都太差了,就给商人刘坤一、张之洞写信,建议改用快枪;他还调集了两百艘军舰,编成游击队,以策应作战。又因为旧式火炮射程太短,他就和长江沿岸各省一起筹措资金,更换快炮,增加军饷,加强军队实力,长江水师的军威才逐渐壮大起来。宣统二年,文炳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之前,朝廷让各地的军事将领陈述时政,文炳深刻地认识到新军存在的问题,写了一份奏折,还没来得及上奏,他就病重了。临终前,他让人把奏折整理好,放在遗折里,奏折里分列了整顿军队、节约军费、增加军官缺额、制造武器、改革操练方法这五件事。皇上赞扬他年老而忠心为国,就下令有关部门执行他的建议。朝廷下旨嘉奖,并在他的家乡和有功的省份为他建立祠堂,谥号为“壮勤”。

方耀,字照轩,是广东普宁人。咸丰初年,他跟着他爹一起参加乡勇队伍,手底下的人个个都是狠角色。后来,他投奔了官军,打土匪立了功,升了把总。从那以后,他一路打胜仗,先后攻克了清远、广宁、德庆,还截击了从连州窜出来的土匪。广东总督黄宗汉上奏朝廷,夸他作战勇敢,立下大功,于是他被提升为都司,还被赐了个“展勇巴图鲁”的称号,听着就威风凛凛。

咸丰九年,土匪陈四虎带人攻打广宁,到处都是土匪,情况非常危急。方耀从英德出发,赶到三峡的时候,正好官军水师也到了,他们一起把土匪的船沉了,水路才算打通了。接着,他解了阳山之围,打退了婆迳、黄陂一带的土匪,这些土匪逃到韶州,又被方耀狠狠地打了一顿。咸丰十年,他又跟着官军攻克了仁化、南雄。广东总督劳崇光非常信任他,让他去江西帮忙剿匪,他接连攻下了安远、平远。

咸丰十一年,他又被派去福建帮忙,攻下了武平、永定。那时候,有个自称“兴王”的土匪陈金缸占领了信宜,多次骚扰高州。方耀带兵回去支援,狠狠地打败了陈金缸。

同治二年,那肇庆、罗定一带,土匪横行,人数多达十多万。 这位耀将军啊,他和副将卓兴带着八千人马,前后夹击,接连攻破了好几个大营,还烧了他们的粮草。 匪首郑金(也就是郑绍忠)投降了。高州城平定了,将军升任副将。

三年后,他去平远县的八尺墟平叛。结果因为县城失守,而且他进兵有点慢,暂时被撤了职。 那时候,土匪丁太阳在武平县一带活动,耀将军从平远杀过去,狠狠地打退了丁太阳。 他还设下埋伏,引诱敌人上钩,乘胜追击,直接冲进贼营,打得他们大败而逃,武平城里的土匪也吓得跑了,武平城就收复了。 不过,丁太阳的部队还占据着永定县,死守着不肯出来。耀将军包围了永定,探知到贼将要去金砂,他就偷偷派兵埋伏着。 贼将一到,伏兵就杀了出来,贼兵败逃,耀将军追击过去,夺下了城外的炮楼和土垒,居高临下地攻击城里,日夜不停地猛攻,贼兵死伤无数,最后从东门逃跑了。 耀将军又恢复了官职。

四年,伪康王汪海洋跑到大埔县去了,耀将军带兵去堵截,结果碰上了伪侍王李世贤,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后来,他和郑绍忠会师进入福建,接连攻克了平和、诏安、长乐、镇平等地,但那边的土匪还是比较多。 因为准备不足,耀将军又被撤了职。 没多久,他又收复了嘉应州,官复原职。

七年,他被任命为南韶连镇总兵,调到潮州任职。 潮州人一向很彪悍,动不动就械斗抢地盘,甚至还修筑寨堡,对抗官府,抗拒纳粮。 耀将军认为,要是不先解决这些土匪,老百姓就永远不得安宁。 于是,他创立了一种选举清乡的方法,先处理了陆丰县的一起械斗案件,严惩了罪犯。 潮州人才知道原来官府是有法度的。 后来,他又抓捕了结伙杀害官员的陈独目,以及滥用职权的谢奉章,潮州百姓这才安居乐业。 闲暇时,他还整顿土地产权,催收欠税,丈量沙田,潮州的税收每年都增加了许多。 他还治理水患,保护农田,兴办书院,培养人才,百姓都称赞他。 总督瑞麟把他的功绩上报朝廷,皇上赏了他一件黄马褂。

1877年,他被调任陆路提督。1879年,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负责潮州、南澳和碣石的军事事务。1883年,法国和越南发生战争,他担任海防全军的翼长,后来改任水师提督。两年后,正式授予提督职位。他曾经率领军队出击,捣毁了盗匪的巢穴,使得广州、惠州地区安定下来。1891年,他去世了,朝廷按照规定给予抚恤。

这人身手矫健,走山路险峻的地方像平地一样轻松,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芒,晚上打枪百发百中,所以广东的土匪都很怕他。

再说说绍忠,他是三水人。一开始他跟着金缸当土匪,后来赎罪了。昆寿提督让他带着以前的手下组成一个营,叫做安勇营。他攻克了广西岑溪,被赏赐都司的衔头,这才改了名字。在永定、大埔的战役中,他也立了功。几次升迁后,他当上了副将,并代理罗定协副将的职务。当时土匪占据了嘉应州,他的同伙谭光明等人殊死抵抗。绍忠扼守长沙墟,土匪来攻打,被他击退了。城里的土匪倾巢而出,绍忠率兵追击,抓住了匪首,攻下了城池。接着他又征讨了肇庆、思平等地的土匪,被赐予“敢勇巴图鲁”的称号。平定了五坑客家土匪后,又获得了“额腾伊”的勇号。从此以后,只要知道土匪在哪儿,他就去抓。不到两年,他就升任提督,补任潮州镇总兵。1878年,他搜捕了钦州、灵山地区的积匪,官职升到了一品。1879年,他攻克了琼州和儋州、临高,被赏赐黄马褂。1885年,他代理陆路提督。广东以前土匪很多,绍忠很擅长治理他们。他四处征讨,战火蔓延到福建、广西,土匪都销声匿迹了。1890年,他被任命为湖南提督。1891年,他又回到广东,负责水师事务。1895年,他被加封尚书衔。两年后去世,朝廷按照规定给予抚恤。

邓安邦,广东东莞人,是个厉害角色,靠着他的勇敢和战功,一步步升到了守备这个职位。同治三年,他跟着方耀一起攻克了武平。

同治四年,汪海洋这伙匪徒攻陷了镇平,又包围了平远。邓安邦火速赶去救援,到了城下的时候,又饿又累,只能吃些土豆山芋充饥,最后总算解了城围。之后他又两次打败了敌人,分别在地方名大柘和超竹。嘉应州城失守后,他和其他的军队一起把敌人杀了个片甲不留。因为战功卓著,他被提升为游击,还被赐予“锐勇巴图鲁”的称号,后来又升了参将。

光绪三年,他补任清远营游击。第二年,土匪头子欧就起率众袭击占据了佛冈厅,邓安邦和绍忠里应外合,一起攻打,收复了佛冈厅,抓住了欧就起,依法处置了他。光绪十二年,他被任命为湖州镇总兵。光绪十四年,他去世了。

总而言之,从捻军起义开始,各省都纷纷组织地方团练,淮河、皖河一带尤为盛行,这实际上也是淮军的发端。像邓安邦这样的东莞人,还有其他很多人,最初都是从乡勇起家,后来有的加入了豫军,有的加入了淮军,都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方耀将军率领广东团练归入官军,他不仅善于作战,而且足智多谋,尤其擅长平定盗匪,深受百姓爱戴,所以也把他写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