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高宗)的儿子可真不少!有定安亲王永璜、端慧太子永琏、循郡王永璋、荣纯亲王永琪、哲亲王永琮、仪慎亲王永璇、成哲亲王永瑆、贝勒永璂、庆僖亲王永璘,这几个名字我记都记不住。

嘉庆皇帝(仁宗)的儿子们就少一些了,有穆郡王、惇恪亲王绵恺(他儿子是道光皇帝,也就是惇勤亲王奕誴)、瑞怀亲王绵忻、惠端亲王绵愉。

道光皇帝(宣宗)的儿子们,我记得的有隐志郡王奕纬、顺和郡王奕纲、慧质郡王奕继、恭忠亲王奕、醇贤亲王奕譞、钟端郡王奕詥、孚敬郡王奕譓。

咸丰皇帝(文宗)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悯郡王。

乾隆皇帝一共十七个儿子!其中,孝贤纯皇后生了端慧太子永琏和哲亲王永琮;皇后那拉氏生了贝勒永璂和永璟;孝仪纯皇后生了永璐、嘉庆皇帝(仁宗)和庆僖亲王永璘;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了循郡王永璋和质庄亲王永瑢;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生了定安亲王永璜;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生了履端亲王永珹、仪慎亲王永璇、成哲亲王永瑆(这是乾隆的第九个儿子);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了荣纯亲王永琪;舒妃叶赫纳喇氏生了乾隆的第十个儿子。 哎,这辈分都绕晕了!

后来,永璂改封为履懿亲王允祹,永瑢改封为慎靖郡王允禧。 永璟、永璐,还有乾隆的第九、第十、第十六个儿子,都早夭了,没来得及封王。

永璜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封为定安亲王。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南巡回来路过德州的时候,孝贤纯皇后去世了。永璜去迎接皇后的灵柩,结果乾隆皇帝说他不懂规矩,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没过多久,也就是乾隆十五年三月,永璜就死了。乾隆皇帝下旨说:“皇长子出生在紫禁城,排行老大,年纪轻轻就有了孙子,如今却因病去世,朕心里非常悲痛,应该给他举行成年人的丧礼。” 于是追封他为定安亲王。

永璜的儿子绵德继承了郡王的爵位,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剥夺了爵位。他的弟弟绵恩继承了爵位。乾隆五十八年,绵恩被晋封为亲王。嘉庆四年正月,绵恩的儿子奕绍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嘉庆八年二月闰月,有个叫陈德的人偷偷潜入皇宫禁地,冲撞了皇帝的车驾,当时很多王公大臣都参与了保护皇帝的行动。事后论功行赏,绵恩被赏赐了皇帝御用的补褂,奕绍也被晋封为贝子。嘉庆二十年,绵恩被授予御前大臣的职务。道光二年,绵恩去世了,朝廷赐给他五千两银子用于丧葬,谥号恭。他的儿子奕绍,之前因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被晋封为贝勒,现在继承了亲王的爵位。道光十五年,奕绍六十岁的时候,他的儿子载铨被封为辅国公。道光十六年,奕绍去世,朝廷赐银治丧,谥号端。载铨继承了爵位。

一开始,载铨被封为二等辅国将军,后来三次晋升,最后成了辅国公。他还担任了御前大臣、工部尚书和步军统领,并且继承了爵位。道光皇帝快要驾崩的时候,还特别看重他。文宗皇帝登基后,更是重用他。

咸丰二年六月,给事中袁甲连续上书三次弹劾载铨,说他营私舞弊,自称“掌握着提拔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刑部尚书恒春和侍郎书元还私下去他府上,听他指挥。步军统领衙门本来只负责收发公文,不负责具体审理案件,可载铨却不管这些,乱来一气。遇到盗窃案上报到刑部,他就用武力手段来掩盖,逃避责任。他还广收门生,外面都传他门下有“定门四配、十哲、七十二贤”这么多人呢!袁甲还拿出载铨画的《息肩图》,上面朝中官员题的诗词里,好多都自称是他的学生,以此为证。

皇上说:“诸王和朝廷大臣不能私下往来,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非常清楚。恒春和书元因为审理案件才去他府上,载铨也没拒绝他们。但是拜师认学生,这是明令禁止的!这《息肩图》上的题词,载龄和许诵恒都自称是他的学生,他们不懂得避嫌啊!” 皇上就罚了载铨两年的俸禄,并且撤销了他所有的官职。

可是,到了九月,他又被重新任命为步军统领。三年后,皇上给他加封亲王爵位,让他负责处理巡防事务。第二年二月,他上书请求重新明确会议的旧章,皇上也批准了。四年九月,他生病了,皇上还下旨让绵德的曾孙溥煦作为他的继承人。 同一个月,载铨去世了。死后追封为亲王,赏赐五千两银子用于丧葬,谥号为“敏”。

溥煦继承了郡王的爵位,光绪三十三年去世,谥号为“慎”。他的儿子毓朗继承了贝勒的爵位。光绪朝末年,毓朗被任命为民政部侍郎和步军统领。宣统二年七月,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三年四月,又改任军谘大臣。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端慧太子永琏,在乾隆三年十月去世了,才九岁。一个月后,乾隆皇帝下旨说:“永琏是皇后生的,我的嫡子,聪明又尊贵,气度非凡。皇考(指雍正皇帝)给他取的名字,暗含着让他继承皇位的意图。我登基后,一直遵守祖制,亲手写下密旨,让大臣们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虽然他没正式册立为太子,但我已经决定让他当太子了。现在他去世了,所有丧葬仪式都按照太子的规格来办。” 接着,就追封永琏为皇太子,谥号为端慧。

乾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循郡王永璋,在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去世了。追封他为循郡王。乾隆四十年,永璋的孙子绵懿继承了贝勒的爵位。绵懿死后,他的儿子奕绪继承了贝子的爵位;奕绪死后,他的儿子载迁继承了镇国公的爵位。

乾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荣纯亲王永琪,在乾隆三十年十一月被封为荣亲王。永琪从小就擅长骑射,精通汉语,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他。然而,在乾隆三十一年三月,永琪去世了,谥号为纯。他的儿子绵亿,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被封为贝勒。嘉庆四年正月,绵亿继承了荣郡王的爵位。绵亿从小就没了父亲,身体又弱多病,但他非常聪明,擅长书法,精通经史。嘉庆十八年,林清起兵造反,绵亿正跟随皇帝,听到消息后,他极力劝说皇帝赶紧回京师,皇帝当天就回銮了。因为这件事,皇帝更加重视他,对他的宠信也与日俱增。然而,没过多久,绵亿就去世了,谥号为恪。他的儿子奕绘继承了贝勒的爵位;奕绘死后,他的儿子载钧继承了贝子的爵位;载钧死后,他的儿子溥楣继承了镇国公的爵位。

乾隆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哲亲王永琮,和端慧太子一样都是嫡子。端慧太子去世后,乾隆皇帝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在乾隆十二年十二月,永琮因天花去世了,当时才两岁。乾隆皇帝为此下旨说:“先朝没有过由皇后所生的嫡子继承皇位的先例,我想做先人没做过的事,想得到先人没得到的好处,这难道是我的错吗?”他下令,永琮的丧葬仪式按照皇子中最高的规格办理,谥号为悼敏。嘉庆四年三月,追封永琮为哲亲王。

仪慎亲王永璇,是乾隆皇帝的第八个儿子。乾隆四十四年,被封为仪郡王。

嘉庆四年正月,他被晋升为亲王,还负责总理吏部的工作。但仅仅一个月后,二月,就被免职了。皇帝说:“六卿各司其职,本来就没有‘总理’这个说法,可别开了专权的先例啊!” 嘉庆十三年正月,皇帝又说:“内廷值班的诸位王爷每天都要来上班,仪亲王是我的哥哥,都六十多岁了,冬天又没事,不用再进宫了。” 嘉庆十四年正月,永璇的儿子绵志被封为贝勒。

嘉庆十七年,因为负责刻印乾隆皇帝圣训的时候,不小心写错了庙号,永璇被罚停发三年俸禄。

嘉庆十八年,发生了林清叛乱,贼人闯进了皇宫,绵志跟着嘉庆皇帝一起用鸟枪打死了叛贼。仁宗皇帝嘉奖他英勇奋战,给他加封郡王的爵位,还加了一千两银子的年俸。永璇因为在抓捕叛贼的过程中很卖力,所以免除了所有处罚。嘉庆二十年七月,永璇奉命去祭祀裕陵,结果碰上了大雨,回京后,被降为了郡王,绵志的郡王爵位和加封的俸禄也被取消了,永璇还被罚了五年俸禄。嘉庆二十四年正月,绵志的郡王爵位又恢复了,还被赏赐了三眼孔雀翎。

七月,永璇因为暗中打探朝政的事被皇上训斥了。皇帝说:“我哥哥仪亲王已经七十四岁了,精力大不如前了。他负责的事务很多,恐怕会出错,打听消息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不忍心让他太劳累,影响他的晚年生活。以后就只让他在内廷当差,平时不用来上班了。” 同年六月,绵志因为纵容他小妾的父亲冒充官职诈骗钱财,被剥夺了郡王爵位,罚了四年贝勒的俸禄。

公元1845年7月,宣宗皇帝登基了,他特意吩咐仪亲王永璇不用大老远地来迎接他。他还下令说,以后召见他吃饭赏赐东西的时候,也不用行大礼叩拜了。

到了道光三年正月,也就是1823年1月,永璇又恢复了郡王的爵位,还加了俸禄。八年正月,1828年1月,皇帝允许他在紫禁城里坐轿子出行,并且又赏赐了他五千两银子,表达了对他的亲近和尊敬。到了十一月,皇帝再次下令,以后朝贺的时候,永璇可以免去行礼。十年十月,1830年10月,永璇去圆明园看望大阿哥,直接从福园门进去了,结果皇帝下令罢免了永璇的官职。道光十一年,皇帝又下令说,在寿皇殿和安佑宫这些地方行礼的时候,永璇可以在府里行礼就行了。他还下令说,元旦和正月十四日宗亲聚餐,永璇都可以不用参加了,会另外给他送去一份吃食。道光十二年八月,也就是1832年8月,永璇去世了,享年八十八岁。皇帝赐给他五千两银子用于丧葬,还亲自去祭奠他,并给他谥号为“慎”。他的儿子绵志继承了郡王的爵位,去世后谥号为“顺”。绵志的儿子奕絪继承了贝勒的爵位,后来又加封为郡王。奕絪死后,他的曾孙毓崐袭承了贝子的爵位。毓崐死后,他的弟弟毓岐袭承了镇国公的爵位。

成哲亲王永瑆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他被封为成亲王。永瑆从小就擅长书法,乾隆皇帝非常喜爱他,经常去他府上。嘉庆四年正月,也就是1799年1月,仁宗皇帝任命永瑆在军机处行走,负责总理户部三库的事务。按照以往的规矩,亲王是不参与军机处的,永瑆是第一个担任军机处要职的亲王。二月,仪亲王永璇被免去了总理吏部的职务,同时皇帝又下令,等永瑆把军务奏销的事情处理完毕后,也不用再总理户部了。三月,和珅被处死,他的府邸被抄没,赐给了永瑆。七月,永瑆请求辞去总理户部三库的职务,皇帝准许了。八月,编修洪亮吉上书批评永瑆,讽刺朝政,永瑆把这封信呈报给了皇帝,皇帝便治了洪亮吉的罪,这件事记载在《洪亮吉传》里。十月,皇帝下旨说:“自从设立军机处以来,就没有王爷在里面行走。因为军务比较繁忙,所以才暂时让永瑆参与,但这终究与国家的制度不符。所以,罢免永瑆在军机处的职务。”

永瑆听说过康熙年间内监说,他老师年轻时,以及他见到董其昌以前,都是用三个手指握笔,悬腕写字。永瑆就根据这个说法,发展出了自己的“拨镫法”,深入研究书法要旨,很深地体会到了古人用笔的精妙之处。皇上还让他书写《裕陵圣德神功碑》,并且让他自己选择书迹刻成《诒晋斋帖》,还亲自写了序言。碑刻完成后,皇上还赏赐给群臣。

后来,十八年的时候,发生了林清叛乱,永瑆在紫禁城里负责抓捕叛乱分子,皇上非常赞赏他的勤劳,免除了他所有的处罚和未发的俸禄。二十四年正月,皇上又把永瑆的儿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懃,晋升为郡王。五月祭祀地坛的时候,因为赞引人员出了差错,永瑆按照礼仪进行了处理。皇上考虑到永瑆年纪大了,又多病,就免除了他所有的差事,不用再进宫当差了,让他在家闭门思过,并且罚他十年亲王俸禄的一半。绵懃也被免除了内大臣的职务,在家侍奉父亲。二十五年六月,绵懃去世了,皇上追赠他郡王的称号。当时有人请求给他上谥号,但是因为不合规矩被驳回了,并且还为此立了规矩。

仁宗皇帝驾崩的时候,皇上特地下旨免除了永瑆的迎谒之礼,这事儿《仪亲王传》里也有记载。十月,皇上又让永瑆的曾孙载锐袭贝勒之位。道光二年十月,皇上自己动手做东西吃,永瑆进献了十六种食品,但是皇上因为不合规矩给拒收了。三年三月,永瑆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皇上赐予五千两银子用于丧葬,并追谥为“哲”。载锐袭了郡王的爵位。绵懃和载锐的父亲奕绶也都追封了相应的爵位。咸丰九年,永瑆去世,谥号恭。儿子溥庄袭贝勒,加郡王衔。溥庄死后,儿子毓橚袭贝子。

贝勒永璂是高宗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乾隆四十一年去世。嘉庆四年三月,追封为贝勒。他的儿子绵偲继承了他的爵位,最初被封为镇国将军,后来晋升为贝子。道光十八年正月,皇上说:“绵偲侍奉皇祖的时候,以前和朕一起在上书房读书的,只有绵偲一人。”于是,又晋封绵偲为贝勒。道光二十八年,绵偲去世,儿子奕缙袭贝子。奕缙去世后,他的弟弟奕缮袭镇国公。

庆僖亲王永璘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乾隆五十四年,他被封为贝勒。嘉庆四年正月,嘉庆皇帝亲政后,先封他为惠郡王,不久又改封为庆郡王。三月,和珅被处死,他的府邸就被赏赐给了永璘。

嘉庆五年正月,因为永璘在给颖贵太妃祝寿七十岁的时候没有提前奏明皇上,被命令退出乾清门,只能在内廷行走。嘉庆二十一年正月初一,在乾清宫的宴会上,辅国公绵慜来晚了,奕绍让他赶紧入座,结果不小心碰倒了饭碗,永璘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内奏事太监。皇上知道了后下旨说:“诸王奏事不得迳交内奏事太监。” 然后就罚了永璘的俸禄。嘉庆二十五年三月,永璘病得很重,皇上亲自去看望他,并且下令晋封他为亲王。没多久永璘就去世了,谥号为僖。皇上还派皇子去祭奠,皇上当时正从祭陵回来,又亲自去祭奠了一次。

永璘的儿子绵慜继承了郡王的爵位。绵慜曾经上奏说府里有一些违制的东西,比如毗卢帽门口有四座,太平缸有五十四件,铜路镫有三十六对。皇上就说:“庆亲王府本来就是和珅的旧宅,这些违制的东西都是和珅私下置办的。以后王、贝勒、贝子都要按照会典来,东西宁可少一些,也不可以僭越,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好名声。” 府里还养着两个谙达,皇上也下令裁撤了。道光三年正月,皇上赏赐绵慜三眼孔雀翎,让他管理雍和宫和中正殿。道光十六年十月,绵慜去世了,皇上赐给他四千两银子治丧,谥号为良。皇上又下令让他的爵位再袭一次。

绵慜的继承人是仪顺郡王绵志的儿子奕采。道光十七年正月,奕采被允许在皇上跟前行走。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奕采在服丧期间纳妾,被送到宗人府处理。奕采行贿想免罪,永璘的第六个儿子辅国公绵性也行贿想继承王爵,事情败露后,奕采被夺爵,绵性被发配到盛京。后来永璘的第五个儿子镇国公绵悌被指派负责永璘的祭祀,但不久后也因为犯事被降为镇国将军,道光二十九年去世。

奕劻这个人啊,性格软绵绵的,后来当上了皇后的父亲。他当了三十年的辅国将军,咸丰二年正月被封为贝子。十年正月,皇上过三十岁生日,他就升了贝勒。到了同治十一年九月,他儿子结婚,奕劻自己也加封了郡王,还当上了御前大臣。光绪十年三月,皇上让他管起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十月又升了庆郡王。十一年九月,他和醇亲王一起负责海军的事务。十二年二月,他被允许在内廷当差。十五年正月,他被任命为右宗正,儿子载振结婚的时候,皇上还赏赐了他四团正龙补服,载振也戴上了头品顶戴。光绪二十年,太后六十大寿,奕劻被晋升为亲王。二十六年七月,太后去太原,皇上让奕劻留在北京,和大学士李鸿章一起跟各国谈判议和。二十七年六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名叫外务部,奕劻还是一把手。十二月,他的儿子载振被封为贝子。二十九年三月,奕劻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继续管着外务部。没多久,他又被委以总理财政处和练兵处的大任,之前他担任的御前大臣一职,则由他儿子载振接任。

载振去日本大阪参加展览会回来后,建议发展商业,设立商部,他自己也当上了商部的尚书。结果十月,御史张元奇就弹劾载振,说他大摆宴席,还叫来歌妓陪酒。皇上说了句:“要认真反省,有错就改,没错就继续努力。”载振后来请求辞职,但皇上没批准。到了光绪三十年三月,御史蒋式瑆又上奏章说:“户部成立银行,招商入股,我听说庆亲王奕劻去年十一月把一百二十万私产存进了东交民巷的英国汇丰银行。奕劻自从当了军机大臣后,收礼收得没完没了,家里门庭若市。所以他和儿子吃喝玩乐,穿金戴银,花钱大手大脚,居然还能存下这么多钱!请求皇上把这笔钱拿出来,投入官办银行。”皇上就让左都御史清锐和户部尚书鹿传霖去调查这事,结果查无实据,蒋式瑆就被打发回原衙门了。

1902年,光绪帝任命载振为全权大臣,负责修订与东三省相关的条约。1903年,光绪帝派载振去奉天(沈阳)和吉林处理事务。 同时,把商部改成了农工商部,载振继续担任尚书(部长)。1904年,光绪帝让奕劻兼管陆军部。东三省改为了行省制,由直隶候补道段芝贵代理黑龙江巡抚。御史赵启霖上奏弹劾段芝贵,说他很会拍马屁,去年载振去东三省,路过天津时,段芝贵花了12000两银子送给他歌妓,又花了10万两银子给奕劻祝寿,这才巴结上关系当了官。皇上把段芝贵撤职了,但派醇亲王载沣和大学士孙家鼐去调查此事,结果没查出什么,反而把赵启霖给革职了。之后,载振也上疏请求辞去御前大臣和农工商部尚书的职务,皇上准了。1905年11月,光绪帝下旨让载振世袭亲王。

1911年4月,清廷废除了军机处,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和徐世昌为协理大臣。8月份,武昌起义爆发了,一开始朝廷派陆军部尚书荫昌去镇压,但奕劻在朝堂上建议启用袁世凯,让他去湖北担任总督,负责平乱。袁世凯进京后,取代奕劻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则被任命为弼德院总裁。12月,清帝宣布退位,奕劻就去了天津避居。七年后他去世了,谥号为“密”。

道光帝有五个儿子:孝淑睿皇后给他生了咸丰帝;孝和睿皇后给他生了惇恪亲王绵恺和瑞怀亲王绵忻;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给他生了惠端亲王绵愉;和裕皇贵妃刘氏给他生了穆郡王。

穆郡王是道光帝的长子,生下来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两岁就去世了。后来咸丰帝即位后,追封了他为郡王。

惇恪亲王绵恺,是仁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嘉庆十八年,发生林清叛乱,绵恺跟着宣宗皇帝一起在苍震门抓捕叛贼,皇上还特意下旨表扬了他。二十四年,他被封为惇郡王。宣宗皇帝登基后,又把他晋升为亲王。他的儿子奕缵,被封为不入八分公。

道光三年正月,皇上让绵恺到内廷当差。没过多久,因为他的福晋直接坐轿子进了神武门,这事儿闹得挺大,结果绵恺被罚了五年俸禄。后来,太后去绵恺府上住了一段时间,皇上又让他继续在内廷当差,并且把罚俸减到三年。到了道光七年,因为跟太监张明私下有来往,还偷偷藏匿了太监苑长青,绵恺被降为了郡王。

道光八年十月,因为之前在苍震门抓捕叛贼,表现英勇,抵御了外敌入侵,皇上又把他恢复了亲王的爵位,同时还告诫他要认真约束自己。道光十三年五月,绵恺在讨论皇后丧礼的时候,引用了“百姓如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这句话,皇上觉得这话用得不太合适,于是把他从内廷撤职,罚了十年俸禄。

道光十八年五月,有个叫穆氏的妇女告状说,她丈夫穆齐贤被绵恺囚禁了。皇上就派定郡王载铨去调查清楚,结果绵恺再次被降为郡王,并且撤销了一切职务。同年十二月,绵恺去世了,皇上又追封他为亲王,还亲自去祭奠,谥号为“恪”。他儿子奕缵早些年就去世了,死后追封为贝勒,皇上还下令给他福晋发放郡王一半的俸禄。

奕誴,二十六岁的时候,继承了他父亲绵恺的郡王爵位。后来文宗皇帝登基,让他在内廷当差。不过,他经常犯错,惹皇帝生气,好几次都被批评。咸丰五年三月,他被降为了贝勒,所有官职都被免了,只能去上书房读书。不过,咸丰六年正月,他又被恢复了惇郡王的爵位,十月的时候,还被晋升为了亲王。穆宗皇帝即位后,还特地吩咐,让他不用行叩拜大礼,也不用报上自己的名字。

同治三年,江宁收复失地,他的儿子载濂被封为不入八分镇国公,另一个儿子载津则被赏赐了头品顶戴。同治四年六月,奕誴被任命为宗令。七年正月,捻军逼近京城,奕誴还提出了防御策略。不过,到了同治八年十一月,醇郡王奕譞弹劾他,说他借着整顿的名义,暗中揽权。皇帝下令,让两人都免职。同治十一年,奕誴大婚,皇帝赏赐他可以乘坐四人抬的轿子进宫,还免去了他参加侍卫内大臣的班列以及佩戴豹尾枪的仪式。这时候,他的儿子载濂也升为了辅国公。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奕誴被赐予亲王双俸。光绪五年六月,普祥峪的陵墓修建完成,他又一次被赐予双俸。光绪十三年,皇帝亲政后,免去了他带领引见皇上的仪式。光绪十五年正月,奕誴去世了,皇上和太后都亲自为他举行了祭奠仪式,谥号为“勤”。

奕誴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个有爵位:载濂、载漪、载澜、载瀛、载津。载濂是奕誴的长子,一开始被封为一等辅国将军,后来逐步升迁为辅国公,又继承了贝勒的爵位,还被加封了郡王衔。光绪二十五年,他的儿子溥偁被赏赐了头品顶戴。不过,光绪二十六年,载濂因为庇护义和团而被夺去了爵位,他的弟弟载瀛继承了他的爵位。载瀛是奕誴的第四个儿子,最初被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后来被加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也继承了贝勒的爵位。载漪是奕誴的第二个儿子,后来被派去瑞郡王奕志那里当差。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夺去了爵位,被赶回了宗族。具体情况,可以参考《瑞怀亲王绵忻传》。载澜是奕誴的第三个儿子,最初被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后来被晋升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因为他庇护义和团,也被夺去了爵位,被发配到新疆戍边。载津是奕誴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后来被加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瑞怀亲王绵忻是仁宗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嘉庆二十四年被封为瑞亲王。道光三年,他被任命在内廷当差。八年七月,他去世了,谥号怀亲王。他的儿子奕约当时才刚满周岁,皇上就命令定亲王奕绍去检查他家里的官吏,还让内务府大臣敬徵帮着料理家务。十月,奕约继承了郡王的爵位,但是只给他一半的俸禄。没多久,他的名字就改成了奕志。道光三十年五月,奕志去世了,谥号敏郡王,他没有儿子。皇上就赏赐给绵忻的福晋一半郡王的俸禄。咸丰三年,奕志的福晋也去世了,皇上又赏赐了她一半郡王的俸禄。

十年后,皇上决定让惇亲王载漪的儿子载漪过继给奕志做儿子,继承贝勒的爵位。同治十一年,载漪大婚,皇上准许他领取全额贝勒俸禄。光绪十五年,载漪被加封为郡王。十九年九月,他被任命为御前大臣。第二年,他又被晋封为端郡王。按照惯例,应该继续沿用原来的封号,但是因为写奏折的时候意思表达错了,就改成了“端”字,也就这么定了。载漪的福晋是承恩公桂祥的女儿,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二十五年正月,皇上赐给载漪的儿子溥儁头品顶戴。十二月,皇上奉慈禧太后的旨意,让溥儁过继给同治皇帝做儿子,称作“大阿哥”,并且让他在弘德殿读书,还请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当他的老师。第二年元旦,在大高殿和奉先殿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就让溥儁代替皇帝行礼。当时京城里谣言四起,说皇上要下诏禅位,大学士荣禄和庆亲王奕劻考虑到列强公使们对此反应不一,就劝谏皇上不要这么做。

1898年,义和团运动起来了,载漪特别相信他们,觉得他们是正义之士,结果这乱子越闹越大。到了五月,皇上就让他当了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负责处理跟外国的关系。义和团先杀了日本使馆的书记杉山彬,后来又袭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还包围了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八月,联军从天津打到了北京城下,皇上和太后就赶紧逃跑了,载漪和溥儁都跟着一起跑。到了大同,皇上还封载漪为军机大臣,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撤职了。然后皇上就让奕劻和大学士李鸿章去跟各国谈和,各国都把载漪当成这场乱子的罪魁祸首。十二月,载漪被夺了爵位,发配到新疆去戍边。

1899年十月,皇上和太后回到了北京。到了开封的时候,皇上下了道旨,说:“载漪纵容义和团,犯了大错,他的儿子溥儁不适合当皇帝,取消他‘大阿哥’的称号。”然后皇上给了载漪一个公爵的爵位和俸禄,让他回家养老。1900年六月,因为醇贤亲王奕譞去世了,他的儿子镇国公载洵就继承了奕譞的爵位,做了贝勒。到了宣统年间,载洵当上了海军部尚书,后来又改称海军部大臣,还被加封为郡王。

惠端亲王绵愉是仁宗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宣宗皇帝即位,封绵愉为惠郡王,让他在宫里当差,还在上书房读书。按照规矩,亲王和郡王不到一岁的时候,只能领半俸;道光九年,才准许他领全俸。道光十九年,他被晋升为亲王。文宗皇帝即位后,还特别下旨说:“惠亲王是我的叔父,在宫里召见他或者赏赐他的时候,他可以不用跪拜;上奏章的时候,也不用写他的名字。”咸丰三年,皇上还赏赐给他一件御用的龙褂。

洪秀全的手下跑到北京附近闹事,皇上任命他为奉命大将军,给了他一把锋利的宝刀,让他统领健锐营、火器营、前锋营、护军营、巡捕营等部队,还有察哈尔兵以及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的蒙古兵,让他和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一起负责防卫和剿灭叛军。僧格林沁驻扎在涿州,绵愉则留在北京。九月,他们一起上奏,颁布新的银钱钞票制度。那时候洪秀全的军队已经打到深州了,皇上就下令调派哲里木盟的骑兵一千人,以及热河和古北口的兵各五百人去涿州支援;后来又下令调派三千蒙古兵,由德勒克色楞统领,去进攻洪秀全的军队。

四年正月,皇上宣布除了朝会大典,其他的场合都免去叩拜的礼节。随后,绵愉和恭亲王奕、定郡王载铨一起上奏,建议铸造铁钱作为大钱的辅助货币,皇上让王公大臣们详细讨论,然后实行。五年四月,北方的战事平息了,举行了凯旋仪式,皇上收回了他之前颁发的奉命大将军印信。十二月,因为铸造铁钱很有效,皇上命令宗人府论功行赏。八年五月,因为绵愉上奏保举了耆英,所以他被免去了中正殿和雍和宫的职务。九年,铁钱局被撤销了。

十年七月,英法联军打到了天津,皇上命令绵愉去通州和僧格林沁一起负责防卫,并且还命令绵愉以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等等一起商量对策,处理外交事务。同治二年,穆宗皇帝开始学习,太后因为绵愉辈分最高,为人正直,就命令他在弘德殿专门负责督促皇帝学习,并且让王子奕详、奕询陪读。三年十二月,绵愉去世了,皇上亲自去祭奠,赏赐白银五千两用于丧葬,谥号为“端”。

老六家有三个有爵位的儿子,分别是奕详、奕询、奕谟。奕详是绵愉(绵愉是老五)的第五个儿子。一开始只封了个不入八分辅国公,后来赏赐了三眼孔雀翎,升为镇国公,然后又继承了郡王的爵位。穆宗大婚的时候,还加封了他亲王的称号。过了十三年,正式让他享受亲王的俸禄。光绪十年十月,太后万寿节的时候,又让他享受全额亲王俸禄。光绪十一年六月,还被授予了内大臣的职务。光绪十二年正月,他去世了,谥号敬。他的儿子载润继承了贝勒的爵位。

奕询是绵愉的第四个儿子。一开始也只封了个不入八分辅国公,后来升为镇国公。他死后没儿子,就让愉恪郡王允潖的五世孙载泽继承了辅国公的爵位,后来又升为镇国公,还加封了贝子的称号。光绪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还当上了度支部尚书。奕谟是绵愉的第六个儿子。一开始封的是不入八分镇国公,后来又升为贝子,最后还加封了贝勒的称号。他死后,醇贤亲王奕譞的孙子溥佶继承了他的镇国公爵位。

宣宗有九个儿子:孝全成皇后生了文宗;孝静成皇后生了顺和郡王奕纲、慧质郡王奕继、恭忠亲王奕;庄顺皇贵妃生了醇贤亲王奕譞、钟端郡王奕詥、孚敬郡王奕譓;和妃纳喇氏生了隐志郡王奕纬;祥妃钮祜禄氏生了惇勤亲王奕誴。奕誴后来被追封为惇恪亲王绵恺。

隐志郡王奕纬是宣宗的长子。嘉庆二十四年,被封为贝勒。道光十一年四月去世,按照皇子的规格办理丧事,追封为隐志贝勒。文宗即位后,又追封他为郡王。他没儿子,就让贝勒绵懿的儿子奕纪继承了贝勒的爵位。奕纬死后,谥号恭勤。他的儿子溥伦继承了贝子的爵位,后来又升为贝勒;另一个儿子溥侗被授予了一等镇国将军的称号。

顺和郡王奕纲是宣宗的第二个儿子,两岁就夭折了。文宗即位后,追封并加谥。慧质郡王奕继是宣宗的第三个儿子,三岁就夭折了。文宗即位后,追封并加谥。

恭亲王奕䜣是咸丰帝的第六个儿子。他和同治帝小时候一起在书房习武,还一起创编了枪法二十八势和刀法十八势,咸丰帝还亲自赐名,枪法叫“棣华协力”,刀法叫“宝锷宣威”,并且把一把白虹刀赐给了奕䜣。同治帝即位后,封他为恭亲王。咸丰二年四月,奕䜣分府另居,但仍然在内廷行走。

咸丰三年九月,太平天国的军队逼近京畿南部,皇上任命恭亲王为署理侍卫内大臣,负责巡防,并让他继续佩带那把白虹刀。十月,他又被任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咸丰四年,他接连被授予都统、右宗正、宗令等职务。咸丰五年四月,因为京畿地区局势平定,他受到了优厚的奖赏。七月,孝静成皇后去世,皇上责备他礼仪疏忽,于是罢免了他军机大臣、宗令、都统的职务,让他继续在内廷行走,并在上书房读书。咸丰七年五月,他又被重新任命为都统。咸丰九年四月,被任命为内大臣。

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皇上命令怡亲王载垣和尚书穆荫与他们议和。结果他们诱捕了英国使臣巴夏礼,还和联军交战,战事不利。咸丰帝逃往热河,召回了载垣和穆荫,并任命恭亲王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此事,让他便宜行事。恭亲王驻扎在长辛店,上奏请求督促统兵大臣激励士气,以维持大局。克勤郡王庆惠等人奏请释放巴夏礼,并催促恭亲王进城议和。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豫亲王义道等人奏请打开城门,允许英法联军入城。恭亲王进城与英法联军议和,签订了条约,所有条件都按照英法联军的要求执行。他奏请皇上发布诏书,宣布条约内容,并且主动请求处罚。皇上说:“恭亲王处理这场危机,本来就非常不容易,朕深知你的苦衷,不必处罚了。”十二月,恭亲王奏报了通商善后等一系列事宜。朝廷刚开始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命恭亲王、大学士桂良、侍郎文祥负责此事。恭亲王上奏请求训练京师的旗兵,并且指出吉林、黑龙江与俄国接壤,边防空虚,建议练兵筹款。皇上命令都统胜保负责训练京师的兵力,将军景淳等人负责训练东三省的兵力。

公元1872年七月,文宗皇帝驾崩了,恭亲王奕䜣请求前往奔丧。两位太后召见了他,告诉他载垣、端华、肃顺这些大臣专权擅政的情况。穆宗皇帝和两位太后一起护送文宗皇帝的灵柩回北京,然后罢免了载垣等人。恭亲王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办事,爵位世袭,享受亲王的双倍俸禄,还免去了朝见叩拜和奏事时写名字的繁文缛节。不过,恭亲王坚决推辞了世袭爵位。不久,他又被任命兼任宗人府宗令,并统领神机营。

同治元年,皇帝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两位太后让恭亲王在弘德殿当差,负责检查皇帝的学习进度。三年后,江宁(南京)收复了。皇帝下旨说:“恭亲王自被任命为议政王以来,至今已经三年了。东南战事正紧,用人行政、征兵筹款,都离不开他的谋划和帮助,他的忠诚和勤勉有目共睹。特加封他为贝勒,并封他的儿子载澂为辅国公,同时还封载濬为辅国公,载滢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同治四年三月,两位太后责备恭亲王过于信任亲戚,在内廷召见时,举止有时不太检点,于是罢免了他的议政王以及所有职务。

后来,惇亲王奕誴、醇郡王奕譞,以及通政使王拯、御史孙翼谋、内阁学士殷兆镛、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内阁侍读学士王维珍、给事中广诚等人纷纷上奏,请求重新启用恭亲王,其中广诚的奏章尤其恳切。两位太后最终决定让恭亲王继续在内廷行走,负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入宫谢恩时,痛哭流涕,自责不已。两位太后又开导他说:“你是我们信赖的重臣,荣辱与共,对你的期望很高,所以责备也难免严厉一些。你还是继续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吧。”

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二月,捻军逼近京畿,朝廷任命恭亲王奕䜣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并授予他右宗正的官职。到了1871年(同治十年)九月,穆宗皇帝大婚,恭亲王被恢复世袭王爵。1872年(同治十一年)正月,穆宗皇帝亲政。1873年(同治十二年)七月,皇帝下谕旨责备恭亲王召对时仪容不整,降其为郡王,但仍然让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同时还夺去了载澂的贝勒爵位。不过第二天,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下令恢复恭亲王的亲王世袭爵位以及载澂的贝勒爵位。同年十二月,皇帝病重,除了双俸之外,又额外加赐亲王俸禄。之后病情迅速恶化,不久就驾崩了。光绪皇帝即位后,又下令免除恭亲王召对叩拜、奏事书名等礼仪。

光绪元年(1875年),恭亲王署理宗人府宗令。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恭亲王和军机大臣们不愿轻易开战,朝中言官纷纷上书弹劾他们。太后下谕旨责备恭亲王等人因循委靡,罢免了军机大臣,并停了他的双俸,让他在家养病。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他的双俸才得以恢复。从那时起,国家每逢庆典,恭亲王的护卫和仪仗都会增加;岁时祭祀,会赐给他神糕;节庆时日,也会赏赐他礼物,这些都成了惯例。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战事紧急,太后召见恭亲王,再次起用他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兼任总理海军,同时参与办理军务,并在内廷行走;同时考虑到他的身体尚未痊愈,免除了他每日入直的义务。不久之后,太后又命他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同年十一月,他被授予军机大臣的职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再次被授予宗令的职务。

恭亲王这时疾病加重,闰三月病情更加严重,光绪皇帝奉太后旨意三次前往探望。四月,恭亲王去世,享年六十七岁。光绪皇帝再次前往祭奠,辍朝五日,服丧十五日。谥号为“忠”,配享太庙,并下谕旨说:“恭亲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 恭亲王有四个儿子:载澂,贝勒加郡王衔,后去世,谥号果敏;载滢,曾出嫁给钟端郡王奕詥之后,袭贝勒,后因事被夺爵,归宗;载濬,与载滢同时受封;载潢,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澂、载濬、载潢都在恭亲王之前去世。恭亲王去世后,以载滢的儿子溥伟承袭载澂的爵位,袭恭亲王。

醇贤亲王奕譞,是咸丰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他哥哥咸丰皇帝登基后,封他为醇郡王。咸丰九年三月,他分府单过,但依然要在内廷当差。他侄子同治皇帝继位后,皇上特地吩咐,免了他上朝叩拜、奏事时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些繁文缛节。后来,他又陆续被任命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还管着神机营。同治三年,他被加封为亲王。同治四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让他到弘德殿当差,负责检查太子的学习情况。同治十一年,他又被晋封为醇亲王。到了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亲政了,醇亲王就不用再在弘德殿当差了。

光绪皇帝登基后,醇亲王给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上奏章说:“我侍奉先帝(同治皇帝)十三年,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皇上驾崩了。我看到皇上的遗容,心里悲痛欲绝,五脏俱裂。突然接到圣旨,要我参与选择继承人,我当时又惊又慌,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再说,我本来就患有旧疾,现在更是累垮了。我只能恳求太后体谅我的身体状况,允许我辞去一切职务,让我这个没啥本事、只会浪费爵位的人,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也算是为先帝留下一位平庸的儿子。” 两宫太后把他的奏章拿给大臣们讨论,大家觉得他奏章写得诚恳,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就同意了,只让他负责菩陀峪陵的修建工作。太后还下旨,他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醇亲王想推辞,但太后没答应。光绪二年,光绪皇帝在毓庆宫读书,太后命醇亲王负责照顾他。光绪五年,皇上又赏赐他双份亲王的俸禄。

十年的时候,恭亲王奕䜣被撤了军机大臣的职务,换成了礼亲王世铎。太后说了,以后要是遇到什么大事儿,都得跟礼亲王商量着办。那时候法国正侵略越南,刚签完停战协议,礼亲王就提议要赶紧发展海军。

十一年九月,朝廷就正式设立了海军衙门,让礼亲王当老大,负责指挥沿海的海军部队。还任命了庆郡王奕劻、大学士兼直隶总督李鸿章、都统善庆、侍郎曾纪泽帮他一起干。当时定下的计划是从北洋海军开始练起,李鸿章就专门负责这事儿。十二年三月,太后赏赐给礼亲王和他的福晋一辆杏黄色的轿子,礼亲王推辞了,太后没同意。

李鸿章负责海军建设,在旅顺口开辟了船坞,修建了炮台,作为海军舰船的停泊地。北洋海军当时有大小战舰五艘,再加上一些小型的蚊船和雷艇,还从英国和德国买了几艘军舰,海军力量逐渐壮大起来了。五月,太后下令让礼亲王去北洋海军视察,善庆陪着他一起。他们在大沽口登船,出海到了旅顺,又去了威海、烟台,检阅了所有的战舰,进行了联合演习,还仔细查看了炮台、船坞和新成立的水师学堂,十来天就完成了视察任务。

礼亲王回北京后,上奏朝廷,对那些将领和外国雇佣的军官进行了表彰,还请求太后题字,把御书的匾额挂在大沽海神庙里。

太后决定明年把权力交还给皇上,王公就上书说:“皇上才刚成年,各位王爷大臣都恳切地请求皇上继续接受辅佐,希望太后体谅当前的艰难局面,答应他们的请求,等到皇上二十岁的时候再亲理朝政。再说皇宫的规制,比以前朝代都更加隆重。将来皇上大婚之后,各种典礼都需要您的教导。我认为这些事情都应该先征求太后的旨意,然后再在皇上面前奏报,这样皇上就能专心处理国家大事,也能让太后高兴,免去后宫繁琐的政务。这些事情,如果不是我长期在宫里生活,还真不敢知道,也不敢说啊。”太后下令说不用再讨论这个了。

十三年正月,皇上亲政了。四月,太后下令准备皇上的婚礼,要力求节俭,并让王公去监督检查。十四年九月,王公上奏说:“太平湖赐予的府邸是皇上发祥之地,就像世宗皇帝当年从藩邸升为宫殿一样,高宗皇帝也曾告诫子孙,如果有人从藩邸继承皇位,就要效仿这个例子。”太后同意了,另外赐予了府邸,并且拨款十万两进行修缮。十五年正月,皇上的婚礼顺利完成,皇上被赐予金桃皮鞘的威服刀,并且增加了护卫人员。府邸的修缮还没完工,太后又拨款六万两。同时,还晋封了皇上的几个儿子:载沣被封为镇国公,载洵被封为辅国公,载涛被赐予头品顶戴和孔雀翎。

二月,河道总督吴大澂给皇帝写密奏,里面引用了《通鉴辑览》里高宗皇帝的批注,大意是说:“宋英宗尊崇濮王,明世宗尊崇兴王,当时有人建议改称他们为伯叔,但大家都觉得不合适,应该按照他们本来的封号,再加个尊贵的称号。”吴大澂还说:“臣子死后,按照惯例可以用自己的爵位追封父母,何况是天子呢?天子的父母,一定会有尊崇的典礼,请下令让大臣们讨论醇亲王(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儿子)的称号和礼仪。”皇帝就下令让大臣们讨论这事儿了。

皇上登基一年多了,醇亲王奕譞又秘密上奏说:“我看到历代继承皇位的皇帝,都非常尊崇自己的生身父母,史书上都有记载。有些做法很恰当,比如宋孝宗没改他父亲秀王的封号;有些做法就乱套了,比如宋英宗的濮议和明世宗的礼仪之争。张璁、桂萼那些人,根本不值得一提。像韩琦那样忠诚的人,都跟司马光在议论上发生冲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遇到非常的事情,大家意见肯定很多,很混乱。当然,心里想着皇室的人不少,但有些人却把这事儿当作往上爬的工具,逼着皇帝不得不重视他们的意见。咱们大清朝是受上天眷顾的,皇帝一个接一个,十个朝代都是同一脉,可是穆宗皇帝正当壮年就去世了。皇太后为了国家社稷,才让皇帝继承皇位,又把恩泽给了我,让我世袭罔替。我受了这么大的恩惠,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我不用再考虑其他的,只想现在太后垂帘听政,启用贤良之士,朝臣的意见比较中肯,那些歪理邪说自然会消失。如果将来我亲政后,万一有那些刚入仕途的新人,想走捷径,用危言耸听的话来迷惑皇上,如果皇上稍微犹豫一下,朝廷就会出大乱子。恳请皇太后把我的奏折留在宫里,等到皇帝亲政的时候,再拿出来给大臣们看,让他们知道我受恩的缘由以及我谨慎小心的想法,让这件事永远不变。如果有人拿宋朝治平年间和明朝嘉靖年间的那些说法来劝皇上,一定要把他们当成奸邪小人,马上赶走。如果太后能下令严厉执行,皇上一定会遵从,不仅能保全我的名节,更重要的是能决定君子小人兴衰的关键,这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太后同意了醇亲王的意见,把奏折留在了宫中。

吴大澂的奏折递交上去后,皇帝下旨说:“皇帝继承皇位后,醇亲王奕譞谦虚谨慎,小心谨慎,十多年来,尽心尽力,恪尽职守。每次皇上给他特殊的恩典,他都哭着恳辞,以前皇上赏赐给他杏黄轿子,到现在他也不敢坐。他忠心耿耿,非常敬畏,不只是深宫里的人最了解他,天下百姓也都看在眼里。光绪元年正月初八,醇亲王就上奏,请求等到皇帝亲政后再宣布这件事,让这件事永远不变。自古以来,忠臣的心思,哪能超过他?等到皇帝亲政后,吴大澂果然上了这个奏折,皇帝就明白地宣布了这件事,并且把醇亲王的原奏抄送各地,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位贤王的忠心,从此大家就都明白了。”

“阚名这小子,巴结讨好皇上,还妄想得到什么?简直是痴心妄想!”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说说话的人认为阚名依仗皇上的宠信,不务正业,还妄想得到更多不该得到的东西,认为他这种行为不可容忍。 语气里充满了不屑和轻蔑。

正月十六,皇上为了庆祝太后六十大寿,增加了护军十五人,蓝白甲兵五十人,还给载涛升官,封他为二等镇国将军。到了十一月,王爷病了,皇上亲自去探望。 丁亥日,王爷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太后去祭奠,皇上也赶到王爷府邸,换上孝服。 最后决定,追封王爷为“皇帝本生考”,也就是皇上的亲生父亲,这称号是按照高宗皇帝(同治帝)的批示来的,而且保留了王爷原来的爵位,这是按照王爷生前的意愿来的。 谥号为“贤”,可以配享太庙。朝廷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皇上要守孝一年,穿素服,停朝十一天;第一次祭祀和大型祭祀,都要提前一天把祭品送过去,皇上要亲自去祭奠,穿青色长袍马褂,摘掉帽缨;守孝期间,皇上在便殿办公,穿素服;葬礼按照亲王的规格办理,祭祀则按照天子的规格,还要在太庙里立庙祭祀,并避讳王爷的名字。十八年,王爷葬在了北京西山妙高峰。等宣统皇帝即位后,又追尊他为“皇帝本生祖考”。

皇上有七个儿子:德宗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载洸,一开始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后来升为镇国公;载沣,继承了醇亲王的爵位,宣统皇帝即位后,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载洵,是瑞郡王奕志的继承人;载涛,是钟郡王奕詥的继承人。宣统年间,载洵担任海军大臣,载涛担任军谘府大臣,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三年十月,他们俩都被罢免了职务。到了十二月,宣统帝退位了。

钟郡王奕詥是宣宗皇帝的第八个儿子。文宗皇帝即位后,封他为钟郡王。穆宗皇帝即位后,准许他免去朝见叩拜和奏事写全名的礼仪。同治三年,他分府单住,但仍然在内廷行走。同治七年十一月,他去世了,谥号为“端”。他没儿子,先过继恭忠亲王奕的儿子载滢为继承人,袭贝勒爵位。后来载滢因为犯了事,被夺爵,还被赶出了宗室。之后,又过继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涛为继承人,袭贝勒爵位,并且加封为郡王。

奕譓是咸丰皇帝的第九个儿子,被封为孚敬郡王。他哥哥同治皇帝登基后,就免去了他上朝叩拜和奏折上写名字的规矩。同治三年,他分府居住,但还在内廷做事,负责管理乐部。同治十一年,他被授予内大臣的职位,还加封为亲王。到了光绪皇帝即位,免朝见叩拜和奏折署名的待遇又恢复了。光绪三年二月,他去世了,谥号敬。因为奕譓没有儿子,所以就让愉恪郡王允潖的四世孙奕栋的儿子载沛继承了他的爵位,做了贝勒。奕譓死后,又让奕瞻的儿子载澍继承了贝勒的爵位,但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夺爵,恢复了普通百姓的身份;之后,贝勒载瀛的儿子溥伒继承了爵位,被封为贝子。

文宗皇帝(咸丰帝)有两个儿子: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生下了同治皇帝(穆宗),玫贵妃徐佳氏生下了悯郡王。悯郡王出生后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同治皇帝即位后追封了他。

书上说啊:庄亲王辅佐太祖皇帝建立功业,将要出征的时候,他登上高地去谋划,制定了迅速出击的策略,黄道周就非常称赞他的英勇;太祖皇帝去世后,皇子们争夺继承权,还没决定谁来继承皇位,礼烈亲王拥立了太宗皇帝,亲自保卫边疆,夏允彝认为他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比圣贤差。可见,他那种雄才大略,即使在敌国,也是无法掩盖的。睿忠亲王平定了中原,拥立了世祖皇帝,翻遍以前的史书,也难找到与他匹敌的人。只是因为他执政时间太长,权力太大,所以害死了肃武亲王,据说是在凯旋后赐宴时杀害的,或者说是回京途中在郊外遭遇伏击而死,死的地方就是现在他的墓地。这些传闻不敢完全相信,但他的残暴可见一斑。他死后蒙受冤屈,后来才得以平反,也是有原因的。

皇上对宗室成员一向很厚道,遗诏里还特别交代要优待亲王和他们的子孙,让他们平安无事,可见皇上对他们的关爱。但是,一旦打仗,那些亲王贝勒们要是当了主帅,稍微违反军纪就要被处罚,而且不能因为立功就掩盖过错。这既讲求依法办事,又注重亲情和睦,两者并不矛盾。雍正年间,允礻异、允禟的案子,后来乾隆皇帝也后悔了。怡贤亲王为人特别老实谨慎,皇上对他特别恩宠,这说明皇上并非薄情寡恩。想想看,要是连一点点布匹粮食都斤斤计较,逼得太紧,像恂勤郡王那样曾经掌握兵权的人,如果不是皇上的亲弟弟,还能活到现在吗?当时距离开国不久,尚武之风盛行,所以有时候难免会显得粗暴一些。

皇太极多次告诫皇子们要好好读书,悫厚公就继承了这个家教,很有东丹王的风范。乾隆皇帝的儿子们大多擅长文学,尤其以成哲亲王最为突出,他的诗词文章,丝毫不逊色于古人。恭忠亲王后来也继承了这种家风,他勤勤恳恳地辅佐朝廷,平定叛乱,安抚边疆,从不抱怨,任劳任怨,是一位忠臣。醇贤亲王是皇上的亲兄弟,他一直兢兢业业,从始至终都尽心尽责,还预先阻止了类似治平、嘉靖年间那种党争的发生,这些都记载在史册上,比前代的亲王们做得都好得多。可是后来,时局变化,天命难违,皇上竟然对这位至亲至信的兄弟,如此疏远,全然不知危机已经来临,等到事情爆发,就再也无法挽回了。到底是天意还是人为?他的突然去世,实在令人惋惜,也值得后人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