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捋一捋清朝历代皇后的家底儿。先说太祖努尔哈赤,他那显祖宣皇后是继妃,也就是续弦;还有个太祖孝慈高皇后,是他的元妃,也就是正妻,后来又立了继妃和大妃,寿康太妃也是太祖的妃子之一。
接着是太宗皇太极,他立了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还有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和康惠淑妃。 这几位都是太宗的妃嫔。
然后是世祖顺治帝,他有过一个废后,后来又立了孝惠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皇后(她之前是贞妃),还有个淑惠妃。
到了圣祖康熙帝,他的后宫就更热闹了,有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还有敬敏皇贵妃(她之前是定妃和通嫔)、惇怡皇贵妃(还有个悫惠皇贵妃)。
再到世宗雍正帝,他的皇后是孝敬宪皇后和孝圣宪皇后,还有敦肃皇贵妃和纯悫皇贵妃。
高宗乾隆帝,他的后宫更是庞大,有孝贤纯皇后、皇后乌拉纳喇氏(这位比较特殊,是皇后,但名字没列入谥号)、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和婉贵太妃。
仁宗嘉庆帝,他的皇后是孝淑睿皇后和孝和睿皇后,还有恭顺皇贵妃和和裕皇贵妃。
宣宗道光帝,他的后宫有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孝静成皇后,以及庄顺皇贵妃和彤贵妃。
文宗咸丰帝,他的皇后是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还有庄静皇贵妃(她之前是玫贵妃)和端恪皇贵妃。
穆宗同治帝,他的皇后是孝哲毅皇后,还有淑慎皇贵妃、庄和皇贵妃(她之前是敬懿皇贵妃和荣惠皇贵妃)。
最后是德宗光绪帝,他的皇后是孝定景皇后,还有端康皇贵妃和恪顺皇贵妃;宣统帝的皇后是宣统皇后(她之前是淑妃)。
总而言之,清朝历代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啊! 这只是列举了皇后和比较重要的妃嫔,其他的嫔妃数量就更多了。
话说努尔哈赤刚起兵那会儿,一切都很简陋,后宫嫔妃的位号还没正式确定,就按照当时的习俗,都称呼为“福晋”。其实,“福晋”是“可敦”的音变,史书上记载后妃的称谓时,后人为了好听,才故意这么写的,这可不是当时真正的称呼。到了皇太极改元崇德年间,后宫五宫同时建立,妃嫔的位号才明确下来,等级和权力也逐渐区分开来。到了顺治皇帝时期,沿袭了前朝的旧例。顺治十五年,采纳了礼官的建议:乾清宫设夫人一位,淑仪一位,婉侍六位,柔婉、芳婉各三十位;慈宁宫设贞容一位,慎容两位,勤侍人数不固定;此外还设置了女官。当时想效仿明朝的六局一司制度,但最终也没实行。
康熙朝以后,后宫的制度才算完善。皇后住在中宫;皇贵妃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固定,分别居住在东西十二宫。东六宫分别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分别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每个宫里都有宫女伺候。每三年从八旗中挑选秀女,户部负责;每年从内务府所属旗帜中挑选秀女,内务府负责。秀女入宫后,能不能成为妃嫔、贵人,全凭皇帝的旨意。挑选宫女,贵人以上级别的,要选世家女子;贵人以下的,只要是拜唐阿以下的女子就行。宫女侍奉皇帝,从常在、答应逐渐升迁到妃、嫔。后妃的姐妹、姑母等都不参加选秀。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她们居住在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等宫殿。前朝的妃嫔称太妃、太嫔,和皇太后一起居住,她们要等到年过五十,才能与新皇帝见面。各个宫殿里都设有太监,最高的品级不超过四品,人数和俸禄都有规定,分工和职责都有明确的安排。这就是清朝后宫制度的大致情况。
二百多年来,皇室家风端正,很少有不正当的交往,宫内没有嫡庶之争,宫外也没有权贵干政祸乱国家的事件,真是兴盛繁荣啊!追尊四代皇后,只有宣皇后有记载家族情况,而且她还有继室,所以从她这里开始说起。历朝正室皇后,都按照规矩依次排列,包括妃嫔中生有子女且在后世得到追封的。世祖的妃子是汉族女子,高宗的妃子是回族女子,我把这些都记下来了,因为这些比较少见。
显祖的宣皇后,是喜塔腊氏,都督阿古女的女儿。嫁给显祖当嫡妻。己未年,生下了太祖。己巳年,她去世了。顺治五年,她与肇祖原皇后、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同时被追谥。她生了三个儿子:太祖、舒尔哈齐、雅尔哈齐,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噶哈善哈斯虎。
显祖的继妃是纳喇氏,哈达部长万所抚族的女儿。她受到太祖的冷落,十九岁就被分居,只生了一个儿子巴雅喇。还有一个庶妃,是李佳氏,生了一个儿子穆尔哈齐。
太祖的孝慈高皇后,是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的女儿。太祖刚起兵的时候,去叶赫部,杨吉砮答应把女儿许配给他。后来杨吉砮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杀害了,他的儿子纳林布禄继位为贝勒,又被李成梁打败了。戊子年秋天九月,皇后才来归顺,太祖率领众贝勒大臣迎接她,大摆宴席,正式完婚。那一年,皇后十四岁。壬辰年冬天十月,生下了太宗。癸卯年秋天,皇后生病了,想见母亲,太祖派人去迎接,但纳林布禄不同意。九月庚辰日,皇后去世了,享年二十九岁。
庄妃啊,她聪明又懂事,说话温柔体贴,得到夸奖也不骄傲,听到坏话也面不改色。她从不阿谀奉承,也不相信那些嚼舌根的人,从不听信无端的谣言,也不说无谓的话。她从不参与朝政,一心一意地侍奉皇上。皇上对她非常敬重,庄妃去世后,皇上悲痛欲绝,丧葬仪式规格很高,还为她守孝一个月不吃肉喝酒。三年后,庄妃葬在了赫图阿拉的尼雅满山冈。天命九年,又迁葬到东京杨鲁山。天聪三年,再次迁葬到沈阳的石嘴头山,这就是后来的福陵。崇德元年,皇上给她上了谥号: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她被祔入太庙。康熙元年,她的谥号又改了。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又给她加上了谥号,最终她的谥号是: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太宗皇帝。
她的原配妻子是佟佳氏,是最早嫁给太祖的。他们还有两个儿子:褚英和代善;一个女儿,嫁给了何和礼。
后来的继妃是富察氏,她嫁给太祖的时间也在庄妃之前。癸巳年,叶赫部来入侵,皇上晚上驻扎军营,睡得很香,继妃叫醒皇上说:“你心神不宁,害怕了吗?九国联军来攻打,你还有心情睡觉吗?”皇上说:“要是我真的害怕,还能睡得着吗?我知道叶赫部要来侵犯,但因为不知道具体时间,所以一直记挂着。现在他们来了,我反而安心了。如果我对不起叶赫部,上天一定会惩罚我,我怎么会不害怕呢?现在我顺应天意,保卫疆土,而他们纠集九国来欺负无辜百姓,上天是不会保佑他们的!”说完,皇上又安然睡去。第二天,就打败了敌人。天命五年,这位继妃因为犯了错,死了。她生了两个儿子: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一个女儿,名叫莽古济,嫁给了锁诺木杜棱。
大妃,她是纳喇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辛丑年,也就是她十二岁的时候,嫁给了太祖。孝慈皇后去世后,她就立为大妃。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生病了,去汤泉泡澡。八月,病情加重,他乘船从太子河回来,还特意召大妃来迎接,一直到了浑河。庚戌年,船到了叆鸡堡,太祖驾崩了。辛亥年,大妃殉葬了,享年三十七岁。和她一起殉葬的还有两位庶妃。她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七年后,追谥大妃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且把她陪葬进了太庙。八年后,多尔衮获罪,大妃的谥号被撤销,牌位也从太庙移出。
寿康太妃,她是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郡王孔果尔之女。她是太祖的妃子中活得最长寿的一位。顺治十八年,圣祖即位,尊她为皇曾祖寿康太妃。康熙四年,她去世了。
太祖其他的妃子,被称为侧妃的有四位:一位是伊尔根觉罗氏,她生了一个儿子阿巴泰和一个女儿,女儿嫁给了达尔汉;另一位是纳喇氏,她是孝慈皇后的妹妹,她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固尔布什;剩下的两位侧妃都没有生育子女。被称为庶妃的有五位:一位是兆佳氏,生了一个儿子阿拜;一位是钮祜禄氏,生了两个儿子汤古代和塔拜;一位是嘉穆瑚觉罗氏,生了两个儿子巴布泰和巴布海,还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布占泰、达启和苏纳;一位是西林觉罗氏,生了一个儿子赖慕布;最后一位是伊尔根觉罗氏,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鄂托伊。
话说孝端文皇后,她是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姓博尔济吉特氏。甲寅年四月,她嫁过来了。太祖皇帝让太宗皇帝亲自去迎接她,到了辉发扈尔奇山城,摆了很大的宴席,隆重地完成了婚礼。
到了天聪年间,皇后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多次来朝见皇上,皇上总是亲自迎接,并且给予她非常优厚的赏赐。崇德元年,皇上给她加封尊号,皇后也正式成为了中宫皇后。第二年,大妃又来朝见,皇上还亲自设宴款待。过了两天,大妃又设宴招待皇上,皇上带着皇后、贵妃和庄妃一起去了大妃的行宫赴宴。后来,皇上追封皇后的父亲莽古思为和硕福亲王,并在他的墓前立碑,还封皇后的母亲为和硕福妃,并派大学士范文程等人前去册封。等到世祖皇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顺治六年四月乙巳日,孝端文皇后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第二年,皇上给她上了谥号。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又给她加上了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她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额哲、奇塔特和巴雅思祜朗。
孝庄文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天命十年二月,她嫁入皇室。崇德元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正月甲午日,生下了世祖皇帝。世祖皇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皇上追封太后的父亲寨桑为和硕忠亲王,追封她的母亲为贤妃。顺治十三年二月,是太后的万寿节,皇上还专门作诗三十首来祝贺。皇上还遵从太后的教诲,撰写了《内则衍义》并写序献给太后。等到圣祖皇帝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
康熙九年,皇上带着太后去祭拜孝陵。十年,又去祭拜了福陵和昭陵。
十一年的事儿,皇上到赤城汤泉去泡温泉,路过长安岭的时候,上上下下都得下马,抬着轿子走;到了平坦的路才重新骑上马。回来的时候,过长安岭,正好下大雨,皇上又下马,抬着轿子走。太后让皇上骑马,皇上不同意,一直等到下了山,才骑上马,在轿子旁边走。那时候吴三桂造反,连续好几年都在打仗,太后考虑到出征的将士们很辛苦,就拿出宫里的金银财宝额外犒赏他们。听说哪个省份闹灾荒了,就立刻拿出国库的钱赈灾救济。布尔尼叛乱,军队北上征讨,太后因为慈宁宫里有个庶妃的母亲,九十多岁了,住在察哈尔,就特意嘱咐皇上,带兵打仗的时候千万别抢掠老百姓。
以前皇宫里的规矩,后妃啊,王公贝勒的福晋啊,贝子公的夫人啊,都要轮流到宫里侍奉太后。可是到了太后这儿,这个规矩就取消了。宫里一直遵守祖宗的规矩,不收汉族女子。皇上让儒臣把《大学衍义》翻译出来给太后看,太后觉得很好,还赏赐了儒臣不少东西。太后从不干预朝政,朝廷要提拔或者贬斥官员,皇上都会先告诉太后一声,然后再做决定。太后曾经劝诫皇上说:“咱们祖宗都是靠骑射打天下起家的,军事力量不能放松。用人做事,一定要恭敬谨慎,才能顺应天意,要虚心谨慎地做出决定。”太后还写信告诫皇上说:“古人说当君主很难。天下老百姓那么多,天子一个人要管他们,要养育他们,他们都仰望着你,你一定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民心,得到天下,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让江山社稷万世长存,这才是最重要的啊!你一定要宽厚仁慈,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说话要小心,日夜勤勉,继承祖先留下的基业,这样我才能安心啊!”康熙十九年四月,皇上写了一篇《大德景福颂》献给太后。
话说二十年前,皇上就经常陪着太后去汤泉泡温泉。云南平定之后,皇上还特意跑到太后宫里去报喜呢。
第二年,皇上去了奉天祭祖,路上还不断地派人给太后送奏折问候,还送了不少好东西呢。奏折里写着:“臣到达盛京,亲自捕获了……(此处略去鱼名),用羊脂腌制,又采集了山上的榛子和山核桃,还有朝鲜进贡的柿饼、松子、栗子、银杏,都一起进献给太后,希望太后能开心一笑,臣不胜荣幸。”第二十二年夏天,皇上带着太后去古北口避暑,秋天又去了五台山,到了龙泉关。皇上觉得长城那边的山路太险峻了,皇太后乘坐的轿撵根本上不去,就赶紧跟太后说了。第二天,太后想试试,结果轿撵走到半路,发现根本上不去,只好又返回龙泉关,让皇上代替她去各个寺庙祭拜。
第二十四年夏天,皇上出塞避暑,到了博洛和屯的时候,听说太后身体不适,赶紧就飞奔回京城。还好,太后的病很快就好了。
第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的病又犯了,皇上日夜守护在床前。到了十二月,皇上还步行去天坛祈祷,请求上天保佑太后,延长太后的寿命。念祝词的时候,皇上哭得稀里哗啦的,陪祭的王爷大臣们也都跟着哭。后来,太后的病越来越重,临终前对皇上说:“太宗皇帝安葬已经很久了,不能因为我再轻易挪动他的陵墓。况且,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你的儿子们,就让我葬在孝陵附近吧,这样我才能瞑目。” 己巳日,太后驾崩,享年七十五岁。皇上悲痛欲绝,想在宫里守孝二十七个月,但是大臣们多次上书请求按照太后的遗嘱,把月改成日,皇上这才同意。皇上下令拆除了太后居住的宫殿,在昌瑞山孝陵附近重新修建了暂安奉殿。第二十七年四月,皇上将太后的梓宫送到了昌瑞山。从那以后,皇上每年都要去祭拜。到了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皇帝就在那里为太后修建了陵墓,叫做昭西陵。
顺治皇帝亲政后,给皇太后加尊号,国家有喜庆的事,就一定会给她加尊号。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因为平定了云南,奏报捷报,就给太皇太后定下了尊号,那就是“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一开始就按照这个尊号给她上谥号。后来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又不断地给她加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顺治皇帝;还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孝庄文皇后她姐姐,敏惠恭和元妃,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天聪八年,她嫁给了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关雎宫宸妃。这位元妃很受皇太极的宠爱,生了一个儿子,为此还大赦天下,可惜的是,这个孩子两岁就夭折了,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要出兵攻打明朝,听说元妃生病了,就赶紧回宫,可是还没赶到,元妃就已经去世了。皇太极非常悲痛,有一天竟然神志恍惚,从中午到傍晚才清醒过来,然后自责地说:“上天让我来治理天下,安抚百姓,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女人这样呢?我不能控制自己,天地祖宗都在责罚我啊!” 但他还是一直很悲伤。大臣们建议他去打猎散散心,于是他就去了蒲河打猎。回来的时候经过元妃的墓地,他又痛哭了一场。元妃的母亲和硕贤妃来吊唁,皇太极还命令内大臣扶着他的车驾到元妃墓前。后来,郡王阿达礼和辅国公紥哈纳在元妃丧事期间竟然作乐,结果都被革去了爵位。
懿靖大贵妃,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是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的女儿。崇德元年,被封为麟趾宫贵妃。崇德四年,额齐格诺颜和他的妻子福晋来朝见皇太极,懿靖大贵妃率领诸王、贝勒迎接他们设宴款待。第二天,皇太极在清宁宫设宴款待福晋,福晋进宫见了皇太极,称呼他为“外孙女婿”。顺治九年,顺治皇帝又给她加尊号。康熙十三年,懿靖大贵妃去世,康熙皇帝和太后都去祭奠了她。她生了一个儿子,叫博穆博果尔;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噶尔玛索诺木。她还抚养了一个蒙古族女孩,把她嫁给了噶尔玛德参,他是济旺的儿子。
康惠淑妃,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是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人)的女儿。崇德元年的时候,被封为衍庆宫淑妃。因为她抚养蒙古女子,皇上就命令睿亲王多尔衮娶了她。顺治九年的时候,她的封号又升了一级,这之前懿靖大贵妃去世了。
皇太极的妃子们,情况是这样的:他的元妃是钮祜禄氏,弘毅公额亦都的女儿,生了一个儿子,叫洛博会;他的继妃是乌拉纳喇氏,生了两个儿子,豪格和洛格,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旺第。还有两个被称作侧妃的:一个是叶赫纳喇氏,生了一个儿子,叫硕塞;另一个是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夸紥和哈尚。还有六个被称作庶妃的:一个纳喇氏,生了一个儿子高塞,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辉塞和拉哈;一个奇垒氏,是察哈尔部的人,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吴应熊;一个颜札氏,生了一个儿子,叫叶布舒;一个伊尔根觉罗氏,生了一个儿子,叫常舒;还有两个庶妃,她们的家族我不太清楚,一个生了一个儿子,叫韬塞;一个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班第。
顺治皇帝废掉的那个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女。这位皇后长得漂亮又聪明,当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就为顺治皇帝选了她。顺治八年八月,她被册封为皇后。皇上喜欢简朴,而皇后却喜欢奢侈,而且她还很嫉妒,所以经常和皇上闹矛盾。
话说康熙十年八月,皇帝让大学士冯铨他们去查查以前废后的那些事儿。冯铨他们就上书劝谏,皇帝态度强硬地拒绝了,还说:“她没能力,所以才废掉她!” 皇帝还指责大臣们是为了沽名钓誉。当天就奏报皇太后,把皇后降为静妃,搬到偏殿去住。 然后,皇帝下令礼部处理这事儿。礼部尚书胡世安、侍郎吕崇烈、高珩都上疏请求慎重考虑,仔细审查。
礼部员外郎孔允樾,还有御史宗敦一、潘朝选、陈棐、张璟、杜果、聂玠、张嘉、李敬、刘秉政、陈自德、祖永杰、高尔位、白尚登、祖建明等等,也都纷纷上书力争。孔允樾说得尤其尖锐,大概意思是:“皇后当了三年皇后,也没听说她有什么过错,就因为‘没能力’两个字就要废了她,这怎么能让皇后心服?怎么能服天下后世?君王和皇后就像父母一样,父亲要休掉母亲,就算心里知道母亲有错,也会哭着劝谏;更何况不知道皇后错在哪儿,怎么能忍住不说一句话,不为皇后求情呢?”
皇帝下令让诸王、贝勒、大臣们一起讨论这件事。讨论的结果是,皇后还是留在中宫,再另立东西两宫。皇帝不同意,又让大家重新讨论,还责令孔允樾重新上奏。孔允樾在奏疏里认罪,诸王大臣们再次讨论,最后还是同意了皇帝的意见,于是皇后最终被废了。
孝惠章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顺治十一年五月,她被册封为妃,六月,册封为皇后。当时贵妃董鄂氏正得宠,皇后不受皇帝重视。到了康熙十五年正月,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帝责怪皇后礼仪不到位,下令停止皇后向皇太后进献的各种笺表,还让诸王、贝勒、大臣们商议此事。到了三月,按照皇太后的意思,恢复了皇后以前的封号和待遇。
康熙皇帝登基后,尊皇祖母为皇太后,住在慈仁宫。皇上每次去孝陵祭拜太皇太后,或者去盛京祭拜福陵、昭陵,甚至去古北口避暑,去五台山游玩,都带着皇太后一起。
康熙二十二年,皇上带着太皇太后出塞,皇太后没跟着去。皇上打猎的时候射到了一只鹿,割下鹿尾用盐腌好,还亲自挑选了一些榛子,一起送给皇太后。到了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太后日夜侍奉在侧。太皇太后去世后,皇太后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差点儿晕倒。皇上让王爷大臣们劝皇太后节哀回宫,劝了好几次皇太后才答应。到了年底,王爷大臣们又劝皇太后劝皇上回宫,皇上不同意。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举行虞祭,皇上又让王爷大臣们劝皇太后别去参加仪式,皇太后还是没听。
康熙二十八年,皇上修建了宁寿宫,让皇太后住进去。
康熙三十五年十月,皇上北巡,正好赶上皇太后的万寿节,皇上写信祝贺。皇上驻扎在丽苏的时候,皇太后送来了衣服和皮裘,皇上回信说:“现在天气还暖和,河还没结冰,帐篷里不用生火,等天气冷了再穿吧!”康熙三十六年二月,皇上亲征噶尔丹,驻扎在他喇布拉克。皇太后的生日到了,皇上送来了金银茶壶,并写信表示感谢。噶尔丹被平定后,大臣们建议皇上给皇太后加尊号“寿康显宁”,但皇太后坚决不接受。
康熙三十七年七月,皇上带着皇太后去盛京祭拜陵寝,路过喀喇沁。因为皇太后的父母葬在发库山,离路程有两百里,皇上就让内大臣索额图选一块干净的地方,皇太后在那里遥祭父母。十月,到了奇尔赛毕喇,又赶上皇太后的万寿节,皇上到行宫去给皇太后祝寿,并且把皇太后驻扎的山命名为寿山。
三十八年,上奉太后南巡。三十九年十月,太后六十万寿,上制万寿无疆赋,并奉佛像,珊瑚,自鸣钟,洋镜,东珠,珊瑚、金珀、御风石,念珠,皮裘,羽缎,哆罗呢,沈、檀、芸、降诸香,犀玉、玛瑙、赩、漆诸器,宋、元、明名画,金银、币帛;又令膳房数米万粒,号“万国玉粒饭”,及肴馔、果品以献。四十九年,太后七十万寿,亦如之。
五十六年十二月,太后不豫。是岁,上春秋六十有四,方有疾,头眩足肿,闻太后疾甚,以帕缠足,乘輭舆诣视,跪床下,捧太后手曰:“母后,臣在此!”太后张目,畏明,障以手,视上,执上手,已不能语。上力疾,于苍震门内支幄以居。丙戌,太后崩,年七十七。上号恸尽礼。五十七年三月,葬孝陵之东,曰孝东陵。初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云南平,定曰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及崩,上谥,大学士等初议误不系世祖谥,上令至太庙、奉先殿瞻礼高皇后、文皇后神位,大学士等引罪;又以所拟谥未多留徽号字,命更议。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是佟佳氏,她爸爸是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皇后刚进宫的时候,是顺治皇帝的妃子。顺治十一年春天,皇后去太后宫里请安,要走的时候,衣服上闪着光,像龙一样盘绕着。太后看见了,就问是怎么回事,知道皇后怀孕了,就对身边的侍卫说:“我怀孕生下皇上就有这样的好兆头,现在皇后也有了,生的孩子肯定会有大福气。” 三月戊申日,康熙皇帝出生了。康熙皇帝登基后,尊她为皇太后。康熙二年二月庚戌日,她去世了,享年二十四岁。一开始,给她上的徽号是慈和皇太后。去世后,葬在孝陵,皇上给她上了谥号。雍正、乾隆皇帝又给她加上了谥号,最终谥号是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皇后的佟家,原本是汉军旗,皇上命令把他们改成佟佳氏,入了满洲正黄旗。皇后的家族抬旗,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她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康熙皇帝。
孝献皇后,是栋鄂氏,她爸爸是内大臣鄂硕。她十八岁进宫侍奉皇上,皇上对她特别宠爱,在后宫里最受宠。顺治十三年八月,被立为贤妃。十二月,晋升为皇贵妃,举行了册立仪式,还大赦天下。皇上给太后上了徽号,鄂硕因为军功被授予一等精奇尼哈番,后来又升为三等伯。顺治十七年八月,孝献皇后去世了,皇上停朝五天表示哀悼。死后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皇上亲自写了皇后的行状,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皇后为人安静,遵守礼仪,侍奉皇太后,尽心尽力,事事小心周到,皇太后对她很满意。侍奉朕,更是从早到晚都关注着朕的起居,饮食起居,衣着穿戴,处处都照顾得十分周到。朕晚上回宫晚了,她一定会迎上来询问朕是否辛苦,如果朕稍微有点疲惫,她就会说:“陛下回宫这么晚,累坏了吧?”然后赶紧准备膳食,亲自端来给朕,朕要和她一起吃,她总是推辞。朕在庆典上喝了几杯酒,她一定会嘱咐侍者,不要让屋里太热,半夜还会起来看看朕。朕批阅奏章到深夜,她总是陪伴在朕身边。各部门按例上报的奏章,朕有时会搁置一旁,皇后就会说:“这些虽然是按照惯例执行的,但谁能保证没有需要更改的地方,或者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怎么能就这样忽略了呢!”然后让朕一起看,朕看完后,她会谢罪说:“妾不敢干政。”看审判的奏疏时,朕有时迟迟不肯落笔,皇后就会问奏疏上写了什么,朕告诉她后,她就会哭着说:“那些官员都愚昧无知,难道就没有冤枉的人吗?应该尽量找出那些可以宽恕的人,让他们活下去!”大臣们偶尔犯了错,朕有时会生气,皇后总是请求朕息怒,仔细查明情况。朕偶尔不上朝,她就会劝朕不要懈怠。日讲之后,她会和朕讨论文章的章节和含义,朕很高兴。朕偶尔忘记了什么,她就会劝朕:“应该牢记在心。”打猎的时候,朕骑马射箭,她会劝朕:“不要拿万民仰赖的帝王之身,去冒险驰骋。”朕偶尔有不满意的地方,有时会责备她,她起初还会为自己辩解;自从知道了姜后拔簪子的事情后,即使有可以辩解的地方,她也只会自责。皇后生活非常节俭,不用金玉装饰。她把四书和易经都学完了;练习书法,没多久就写得很好了。朕给她讲解禅学,她参悟之后,似乎有所领悟。皇后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皇太后派人来问候她的病情,她总是回答:“很好。”病重的时候,朕、皇后、妃嫔们都围着她,她对我说:“我大概快要不行了,心里很平静,也没有什么痛苦,只是没能报答皇太后和陛下的万一恩情。妾身死后,陛下一定要保重自己!只是皇太后一定会很伤心,该怎么办呢?”她还嘱咐把自己的赏赐分给贫穷的王爷们,又嘱咐左右不要用珍贵的物品来下葬。她死后,皇太后非常悲伤。
皇后的行状有好几千字,朕又让大学士金之俊另写了一篇传记。那一年,朕下令秋季审判暂缓执行,这是遵照皇后的遗愿。
鄂硕早死了,他儿子罗硕被封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等到康熙皇帝驾崩的时候,遗诏里说,丧事祭祀超过了礼制,这算是一条罪过。康熙二年,把他们合葬在孝陵,但是没让他进太庙,每年春秋祭祀的时候,会给他上供。他只有一个儿子,出生三个月就夭折了,还没来得及起名字。
贞妃是栋鄂氏,一等阿达哈哈番巴度(的女儿)。她殉葬了顺治皇帝。康熙皇帝追封她为皇考贞妃。(这句诗词不翻译)
淑惠妃是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皇后的妹妹。顺治十一年被册封为妃子,康熙十二年被追封为皇考淑惠妃。她活得最长寿,五十二岁十月去世。
同时被追封的还有:浩齐特博尔济吉特氏,追封为恭靖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追封为端顺妃。她们都没有生孩子;栋鄂氏,追封为宁悫妃,她在顺治时期是庶妃,生了一个儿子,就是福全。还有恪妃,石氏,滦州人,吏部侍郎的女儿。顺治皇帝曾经选拔汉官的女儿充实后宫,她就位列其中,住在永寿宫。康熙六年去世,康熙皇帝追封她为皇考恪妃。
在前面这三位妃子之前,顺治皇帝的庶妃中,还有八个生了孩子的:穆克图氏,生了个儿子永幹,八岁就死了;巴氏,生了个儿子钮钮,是顺治皇帝的长子,两岁就死了,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十六岁死,一个十七岁死;陈氏,生了个儿子常宁;唐氏,生了个儿子奇授,七岁就死了;钮氏,生了个儿子隆禧;杨氏,生了个女儿,后来嫁给了纳尔杜;乌苏氏,生了个女儿,八岁就死了;纳喇氏,生了个女儿,五岁就死了。
康熙皇帝的第一个皇后,是赫舍里氏,她爸爸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子、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康熙四年七月,她被册立为皇后。结果在康熙十三年五月丙寅这天,生下皇二子胤礽后就去世了,那年她才二十二岁。死后谥号为仁孝皇后。二十年后,她被葬在孝东陵的东边,也就是景陵。后来雍正、乾隆、嘉庆几位皇帝又给她加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承祐,四岁就夭折了;另一个就是胤礽。
康熙的第二个皇后是钮祜禄氏,她父亲是一等公遏必隆。她一开始是妃子,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册立为皇后。可惜的是,在康熙十七年二月丁卯这天,她也去世了。二十年后,她跟仁孝皇后葬在一起。康熙皇帝每次去孝陵祭祖,都会顺便去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的陵寝祭拜。乾隆、嘉庆两位皇帝也给她加了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康熙的第三个皇后是佟佳氏,她爸爸是一等公佟国维,也是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康熙十六年,她被封为贵妃;二十年,晋升为皇贵妃;二十八年七月,她病重,被册立为皇后。结果第二天,也就是甲辰这天,她就去世了。死后谥号为孝懿皇后。那年冬天,她被葬在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墓的旁边。雍正、乾隆、嘉庆几位皇帝也给她加了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她生了一个女儿,可惜也夭折了。
孝恭仁皇后,是乌雅氏家族的,她爸爸是护军参领,是个厉害人物。她侍奉过圣祖皇帝。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日,雍正皇帝出生了。十八年,她被封为德嫔。二十年,晋升为德妃。雍正皇帝登基后,尊她为皇太后,本来想给她上徽号,叫仁寿皇太后,但还没来得及册封她就去世了。雍正元年五月辛丑日,她驾崩了,享年六十四岁。葬在了景陵。皇帝给她上了谥号,叫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她生了三个儿子:雍正皇帝,允祚和允禵。允祚六岁就夭折了。她还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夭折了,还有一个嫁给了舜安颜。
敬敏皇贵妃,是章佳氏家族的。她侍奉过圣祖皇帝,当过妃子。康熙三十八年,她去世了。谥号是敏妃。雍正初年,因为她的儿子怡亲王允祥很贤能,雍正皇帝就追封了她。这位皇贵妃还生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仓津和多尔济。
定妃,是万琉哈氏家族的。她侍奉圣祖皇帝,当过嫔。雍正皇帝尊她为皇考定妃,让她去抚养她的儿子履亲王允祹。到了乾隆年间,每逢过年过节,乾隆皇帝都会把她接到宫里来祝寿,但是并没有给她更高的封号。她活到九十七岁才去世。
通嫔,是纳喇氏家族的。她侍奉圣祖皇帝,当过贵人。雍正二年,因为她的女婿喀尔喀郡王策棱立了功,雍正皇帝就尊封了她。乾隆九年,她去世了。她生了两个儿子:万黼,五岁就死了;允禶,两岁就死了;还有一个女儿。
惇怡皇贵妃,是瓜尔佳氏家族的。她侍奉圣祖皇帝,当过和妃。雍正皇帝尊她为皇考贵妃。乾隆皇帝尊她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她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谥号是惇怡皇贵妃。葬在了景陵旁边皇贵妃的园寝里。她只有一个女儿,也夭折了。在圣祖皇帝的妃子们中,她是最后去世的。
乾隆刚登基那会儿,一下子封了好几个妃嫔为皇贵妃级别的人物。第一个是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她是孝懿皇后的妹妹。她年轻的时候就侍奉康熙皇帝,是康熙皇帝的贵妃。雍正皇帝的时候,尊她为皇考皇贵妃(她父亲是雍正的父亲)。到了乾隆皇帝这里,又尊她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她去世后,谥号是悫惠皇贵妃。
接下来是顺懿密太妃,王氏。她一开始是密嫔,后来一步步升到了密妃,才最终被封为太妃。她生了三个儿子:允潖、允禄和允祄,可惜允祄八岁就夭折了。然后是纯裕勤太妃,陈氏。她也是从勤嫔一步步升上来的,最后成了勤妃,再被封为太妃。她生了一个儿子,叫允礼。
还有一个襄嫔,高氏。她是从贵人升上来的,生了一个儿子允祎和一个女儿,可惜女儿夭折了。谨嫔,色赫图氏,也是从贵人升上来的,生了一个儿子允祜。静嫔,石氏,也是从贵人升上来的,生了一个儿子允祁。熙嫔,陈氏,也是从贵人升上来的,生了一个儿子允禧。最后一位是穆嫔,陈氏,她是在去世后才追封为穆嫔的,她生了一个儿子允祕。
康熙年间去世的,还有雍正、乾隆年间也没被追封的妃嫔,她们分别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是孝昭皇后的妹妹。她生了一个儿子允禧,一个女儿,夭折了。
惠妃,纳喇氏,生了两个儿子:承庆,夭折了;允禔。宜妃,郭络罗氏,圣祖驾崩的时候,她正生病着呢,让人抬着软轿去奔丧,到了太后面前,四爷(雍正)看见她了,还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雍正就责问了宫里的太监。她生了三个儿子:允祺、允禟、允禌,允禌十二岁就夭折了。
荣妃,马佳氏,她生了五个儿子:承瑞,是圣祖的长子,四岁就死了;赛音察浑、长华、长生都夭折了;还有允祉。她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乌尔滚。成妃,戴佳氏,生了一个儿子允祐。良妃,卫氏,生了一个儿子允祥。平妃,赫舍里氏,是孝诚皇后的妹妹,生了一个儿子允禨,夭折了。端嫔,董氏,生了一个女儿,夭折了。兆佳氏贵人,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噶尔臧。
宜妃的妹妹郭络罗氏,生了一个儿子允禹,夭折了,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敦多布多尔济。袁氏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孙承运。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允禐,夭折了。还有几个庶妃:钮祜禄氏、张氏、王氏、刘氏,她们都生了女儿,也都夭折了。
孝敬宪皇后,她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乌喇那拉氏。世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圣祖皇帝就将她册封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她被册立为皇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日,她去世了。当时皇上刚刚病好,想要亲自去送她最后一程,但是大臣们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皇上说:“皇后从年轻的时候,就遵照皇考的旨意,嫁给了朕。我们夫妻相处四十年多了,她一直孝顺恭敬,从未改变。朕调养身体好几年,现在才完全康复,如果亲自去送葬,看到她的遗容,肯定会更加悲伤,这对我的身体恢复不利。但是皇后的丧事,国家典仪虽然齐全了,但是朕的礼数却还不够周到。我得权衡轻重,既要表达我的哀思,又要合乎礼仪,你们大家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办,然后告诉我。”大臣们商议后,根据明朝的会典,皇后丧事没有皇帝亲自祭奠的礼仪,只有皇子每天早晚祭奠,遇到祭祀的日子,可以派官员代祭,所以请求皇上不要亲自去祭奠,皇上就同意了。后来,她被谥号为孝敬皇后,世宗皇帝去世后,与她合葬于泰陵。乾隆和嘉庆皇帝又多次加谥,最终谥号为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她十三岁的时候,就侍奉当时的皇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那时候被称为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日,乾隆皇帝出生。雍正年间,她被封为熹妃,后来晋升为熹贵妃。乾隆皇帝即位后,遵照世宗皇帝的遗命,尊她为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乾隆皇帝非常孝顺太后,用全国的资源供养她,但他同时也兢兢业业地遵守祖宗家法,维护国家体统。有一次,太后说顺天府东边有一座废弃的寺庙应该重新修建,皇上就同意了。他立刻召见宫监,告诫他们说:“你们都侍奉过圣祖皇帝,可曾见过昭圣太后让圣祖皇帝修建庙宇?以后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奏报给我了!”他还让悟真庵的尼姑进宫,引导太后的弟弟进入苍震门谢恩,皇上多次告诫他们不要逾矩。皇上每次出巡,都带着太后一起前往,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去五台山三次,去中原一次。祭扫孝陵,去木兰围猎,每年都必定前往。每逢太后万寿节,皇上都会率领王公大臣为太后祝寿。
乾隆皇帝十六年,他六十大寿;二十六年,七十寿辰;三十六年,八十岁大寿,每一次的庆典都比上一次更加盛大隆重。过寿之前,每天都收到源源不断的寿礼,多达九十九种。这些礼物首先是皇亲国戚们献上的诗词歌赋、书画作品,其次就是各种各样的珍宝:如意、佛像、帽子衣服、头饰、金银珠宝、犀牛象牙、玛瑙、水晶、玻璃、珐琅器、青铜器、各种精美的器皿、书画、精美丝织品、钱币、鲜花水果等等,还有来自各国的珍奇异宝,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太后作为天下母亲,辅佐国家四十多年,国家繁荣昌盛,亲眼见证了盛世景象。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庚寅日,太后驾崩,享年八十六岁。她被葬在泰陵的东北方,称为泰东陵。一开始,皇帝尊封太后,并不断加封尊号,最终尊号为“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太后去世后,皇帝上谥号,嘉庆年间又再次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她只有一个儿子,就是乾隆皇帝(高宗)。
敦肃皇贵妃,姓年,是巡抚的女儿。她侍奉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世宗)还在潜邸的时候,就做了侧福晋。雍正元年,被封为贵妃。三年十一月,她病重,被晋封为皇贵妃,并且雍正皇帝还下令,如果她病逝,丧礼按照皇贵妃的规格办理。皇贵妃去世一个月后,她的哥哥年羹尧获罪而死。“敦肃皇贵妃”便是她的谥号。乾隆初年,她被葬在泰陵。她生了三个儿子:福宜、福惠、福沛,都夭折了;还有一个女儿,也夭折了。
纯悫皇贵妃,姓耿。她侍奉雍正皇帝还在潜邸的时候,是格格。雍正年间,被封为裕嫔,后来晋封为裕妃。乾隆皇帝即位后,多次尊封她为裕皇贵太妃。乾隆四十九年,她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她的谥号是“纯悫皇贵妃”,葬在妃园寝,地位在诸妃之上。她只有一个儿子,弘昼。
好家伙,世宗皇帝的妃子还真不少呢!除了我们知道的,还有齐妃李氏,她啊,早年就跟着世宗在潜邸的时候就侍奉他了,是侧室福晋。到了雍正年间,才被封为齐妃。她生了三个儿子,弘盼、弘昀,可惜都夭折了,还有一个儿子弘时。她还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星德。
然后是谦妃刘氏,也是在世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跟着他了,那时候叫贵人。雍正年间被封为谦嫔,后来乾隆皇帝尊她为皇考谦妃。她生了一个儿子,叫弘适。再来说说懋嫔宋氏,她在世宗当皇子的时候是格格,雍正初期被封为懋嫔。她生了两个女儿,可惜也都早夭了。
乾隆皇帝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雍正五年,世宗就册封她为嫡福晋。到了乾隆二年,正式册立她为皇后。这位皇后啊,生活非常节俭朴素,平时就戴些用通草做的绒花,根本不戴什么珠子翡翠。每逢过年过节,她还会亲手做些用鹿羔毛做的荷包进献给皇上,这是仿照关外老家的旧习俗,表达不忘本的意思。皇上对她这做法非常看重。乾隆十三年,皇后跟着皇上东巡,回宫的路上,三月乙未这天,她在德州的船上驾崩了,才三十七岁。皇上悲痛欲绝,连夜赶回京城,把她安葬在长春宫,还穿了十二天的孝服。
皇上最宠爱的皇贵妃高佳氏去世了,皇上给她谥号“慧贤”。皇后在皇上身边说:“将来皇上是不是可以考虑用‘孝贤’这个谥号呢?”后来,皇上就用了“孝贤”作为皇贵妃的谥号。皇上还为此写了一篇《述悲赋》:“《易经》为什么以乾坤为首?《诗经》为什么以《关雎》为首?因为这是人伦的开始,是天地交合的象征啊!想想懿皇后与我相配,共同生活了二十二年,如今却阴阳相隔,再也无法相见。当初皇考为我选妃,选中了名门闺秀的高佳氏,让她成为我的妻子,在渭滨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她在宫中修身养性,管理后宫,即使生活清苦,也与我同甘共苦。她做了皇后,辅助我治理国家,孝顺我的母亲,成为后宫的典范。她在家里勤俭持家,亲自养蚕缫丝;在国家大事上,她也能体察民情,关心农业生产。唉,我的命运不好,嫡子接连夭折,这让我非常伤心,以至于她郁郁而终。她对待孩子们一视同仁,从不偏心。遇到这么多不幸的事情,谁不会怨天尤人呢?更何况我对她如此思念,心中更是悲痛欲绝。我强忍悲伤安慰她,努力控制自己的眼泪,可是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我强忍悲伤安慰她,可是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我加快回程,却遭遇了变故。我强打精神在画舫上欢笑,但心里却一点也不快乐。春天到了,我启程东巡,她随驾前往。她身体抱恙,穿着单薄的衣服,从潞河返回京城。回到京城没多久,她就去世了,我心中充满了悔恨,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我回顾她的一生,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的身影和形体都难以忘怀,我总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我常常想起她美丽的容貌,怜惜她柔弱的身躯。我想去湘水之滨寻找她,却找不到办法;我想去北海求神问卜,却也无能为力。我按照丧葬礼仪办理丧事,给她谥号“孝贤”。可是区区两个字,怎么能表达我对她的思念呢?她具备了所有的优秀品德,我希望后世都能记住她。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十天就过去了。我看到她的新衣裳,更加悲伤;看到她的旧物,又想起她生前的样子。有时候悲伤的情绪会暂时缓解,但很快又会涌上心头,忍不住叹息。人生就像一场梦,一切都是虚无的。唉,人世间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生离死别,我的皇后啊,谁来陪伴我呢?我来到她的寝宫,一片寂静,凤帐空垂……”
皇上写完《述悲赋》后,心中悲痛万分,对皇贵妃的思念之情更是难以言表。他深知,仅仅一个谥号,远远无法表达他对皇贵妃的深切怀念。
哎,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就这么过去了,夏天和冬天的日子,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再回来啊!
这句词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充满了淡淡的伤感。 想想看,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就过去了,留下的是无尽的怅惘。 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别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这句词就像一首小诗,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这种感受,让人回味无穷。
话说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十七年的时候,葬在孝陵西边的胜水峪,后来乾隆就在那里给她修建了裕陵。后来嘉庆和道光两位皇帝又给她加谥号,最终谥号是“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她生了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夭折了,另一个嫁给了色布腾巴尔珠尔。
这位皇后是乌喇那拉氏,她父亲是佐领那尔布。她早年就侍奉乾隆皇帝(当时还是皇子),是他的侧室福晋。乾隆二年,被封为娴妃;十年,晋升为贵妃;孝贤皇后去世后,她被追封为皇贵妃,并摄理六宫事务;十五年,正式册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皇后违抗了皇帝的旨意,还剪了头发,乾隆皇帝非常生气,让她先回北京。三十一年七月甲午日,皇后去世了。当时乾隆皇帝正在木兰围场打猎,下令丧仪按照皇贵妃的规格办理。从那以后,乾隆皇帝就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她生了两个儿子,永璂和永璟,还有一个女儿夭折了。
乾隆四十三年的东巡途中,有个叫金从善的家伙,上书给乾隆皇帝,主要内容是建议立储君和立皇后。乾隆皇帝就说:“那拉氏皇后是我还是皇子的时候,皇考(指雍正皇帝)赐给我的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去世后,她才一步步升到皇贵妃,三年后才立为皇后。后来她犯了错,我还一再包容她。咱们国家风俗忌讳女人剪头发,她却偏偏这么做,我都忍了,没废掉她的皇后称号。她后来生病死了,我只是减少了一些丧葬仪式,并没有降她的位号。我已经仁至义尽了,更何况从那以后我就没再立皇后。金从善竟然想让我下罪己诏,我有什么罪需要自责呢?他还请求我立皇后,我今年都六十八岁了,哪里还有再立皇后的道理?” 然后,乾隆皇帝下令查办金从善,最后判处他死刑。
孝仪纯皇后,她本姓魏,是内管领清泰的女儿。一开始侍奉乾隆帝的时候是贵人,后来被封为令嫔,一步步升到了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日,她生下了嘉庆帝。乾隆三十年,她被晋封为令皇贵妃。乾隆四十年正月丁丑日,她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当时谥号是令懿皇贵妃,葬在了胜水峪。直到乾隆六十年,嘉庆帝登基后,追封她为孝仪皇后。后来嘉庆帝和道光帝又给她加谥号,最终谥号是“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她家原来是汉军旗,后来抬入满洲旗,改姓魏佳氏。她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永璐夭折了;嘉庆帝;永璘;还有一个儿子夭折了,没来得及起名字。她还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拉旺多尔济和札兰泰。
慧贤皇贵妃,她姓高,是大学士高斌的女儿。她在乾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是侧室福晋。乾隆帝登基后,她被封为贵妃。去世后,谥号为慧贤皇贵妃,葬在胜水峪。
纯惠皇贵妃,她姓苏,也姓苏佳氏。她在乾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乾隆帝登基后,她被封为纯嫔,后来一步步升到了纯皇贵妃。去世后,谥号为纯惠皇贵妃,葬在裕陵旁边。她生了一个儿子永瑢,和一个女儿,女儿嫁给了福隆安。
庆恭皇贵妃,她姓陆。一开始被封为庆嫔,后来升到了庆贵妃,后来去世了。嘉庆帝因为她曾经抚养过自己,所以追封她为庆恭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她姓富察。她在乾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雍正十三年,她去世了。乾隆帝登基后,追封她为哲妃,后来又晋封为皇贵妃。她的谥号是哲悯皇贵妃,葬在胜水峪。她生了一个儿子永璜,是乾隆帝的长子,还有一个女儿夭折了。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出身,在乾隆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当时是贵人。乾隆当皇帝后,她先被封为嘉妃,后来又晋升为嘉贵妃。去世后,被追谥为淑嘉皇贵妃,葬在胜水峪。她生了四个儿子:永璜、永璇、永瑆;还有一个儿子夭折了,没来得及起名字。
婉贵太妃陈氏,也是在乾隆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乾隆年间,她从贵人一步步升到婉妃。到嘉庆年间,被尊为婉贵太妃,住在寿康宫最显眼的位置。她活到九十二岁去世。颖贵太妃巴林氏,也是从贵人一步步升到颖贵妃,后来被尊为颖贵太妃,也住在寿康宫。她活到七十岁去世。
西林觉罗氏和柏氏两位贵人,都是从常在升上来的。晋太妃富察氏,在乾隆皇帝当皇帝的时候是贵人。到了道光年间,她还活着呢!道光皇帝尊她为皇祖晋太妃。
乾隆皇帝的妃子们中,有子女的还有这些:忻贵妃戴佳氏,是总督那苏图的女儿,生了两个女儿,都夭折了;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生了一个儿子永琪;舒妃叶赫那拉氏,生了一个儿子,夭折了,没来得及起名字;惇妃汪氏,曾经因为打死宫女被降为嫔,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妃位,她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丰绅殷德。
还有容妃和卓氏,是回部台吉和札赉的女儿。她刚进宫的时候是贵人,后来一步步升为妃子,最后去世了。
孝淑睿皇后是喜塔腊氏,她爸爸是副都统兼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仁宗还是皇子的时候,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就册封她为嫡福晋。乾隆四十七年八月某一天,宣宗皇帝出生了。仁宗继位当皇帝后,册封她为皇后。嘉庆二年二月某一天,孝淑皇后去世了,谥号为孝淑皇后,葬在太平峪,后来昌陵就建在那里。道光、咸丰两位皇帝又给她加谥号,最终谥号为“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宣宗皇帝,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夭折了,另一个嫁给了玛尼巴达喇。
孝和睿皇后是钮祜禄氏,她父亲是礼部尚书恭阿拉。她早年就侍奉仁宗,是仁宗当皇子时的侧室福晋。仁宗当皇帝后,封她为贵妃。孝淑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下令让她继任皇后,先封她为皇贵妃。嘉庆六年,正式册封她为皇后。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在热河去世,皇后下旨让宣宗皇帝继承皇位。宣宗皇帝尊她为皇太后,住在寿康宫。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某一天,皇太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宣宗皇帝年纪大了,当时也正生病,为母亲守丧期间非常悲痛,结果道光三十年正月,也在慎德堂守灵的地方去世了。咸丰三年,把她葬在昌陵西边,叫昌西陵。一开始尊她为皇太后,还给她上徽号,国家有喜庆的时候,又不断给她加谥号,最终谥号为“恭慈康豫安成庄惠寿禧崇祺皇太后”。她去世后,又给她上了谥号,咸丰年间又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她生了两个儿子:绵恺、绵忻,还有一个女儿,夭折了。
恭顺皇贵妃也是钮祜禄氏。嘉庆初年,她入宫,一开始是如贵人,后来一步步升为如妃。宣宗皇帝尊她为皇考的如皇妃,住在寿安宫。文宗皇帝尊她为皇祖的如皇贵太妃。她去世时七十四岁,谥号为恭顺皇贵妃。她生了一个儿子绵愉,还有两个女儿,都夭折了。
刘佳氏,就是后来的和裕皇贵妃,很早就侍奉过仁宗皇帝。嘉庆初年,她被封为諴妃,后来又晋升为諴贵妃。等到宣宗皇帝即位后,追尊她为皇考諴禧皇贵妃。她去世后,谥号为和裕皇贵妃。她只生过一个儿子,可惜夭折了,还有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索特纳木多布斋。
仁宗皇帝其他的妃子中,也有一些生过孩子的。比如华妃侯佳氏,也是很早就侍奉仁宗的。嘉庆初年,她被封为莹嫔,后来还升了官。她生了一个女儿,但不幸夭折了。还有简嫔关佳氏和逊嫔沈佳氏,她们在仁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了,那时候都叫格格。嘉庆初年,她们也被追封了嫔位,她们也都各自生了一个女儿,也都夭折了。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几位仁宗皇帝的嫔妃,在宣宗朝的时候被追封了。比如信妃刘佳氏、恩嫔乌雅氏和荣嫔梁氏,她们都是从贵人一步步升上来的。安嫔苏完尼瓜尔佳氏,是从常在升上来的。
宣宗皇帝的孝穆成皇后,是钮祜禄氏,户部尚书一等子布颜达赉的女儿。宣宗还是皇子的时候,嘉庆元年,仁宗皇帝就册封她为嫡福晋。她在嘉庆十三年正月去世了。宣宗皇帝即位后,追封她为孝穆皇后。她最初葬在王佐村,后来迁到宝华峪,因为地宫漏水,又迁到龙泉峪,最后就在龙泉峪修建了慕陵。咸丰初年,又给她上了谥号,到了光绪年间,又加上了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穆温厚庄肃端诚恪惠宽钦孚天裕圣成皇后”。
宣宗皇帝的孝慎成皇后,是佟佳氏,三等承恩公舒明阿的女儿。宣宗还是皇子的时候,他的嫡福晋去世了,仁宗皇帝就册封她为继嫡福晋。宣宗即位后,立她为皇后。她在道光十三年四月去世,谥号为孝慎皇后,葬在龙泉峪。咸丰初年,又给她上了谥号,光绪年间又加上了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慎敏肃哲顺和懿诚惠敦恪熙天诒圣成皇后”。她生了一个女儿,可惜也夭折了。
孝全成皇后是钮祜禄氏,她父亲是二等侍卫、一等男颐龄。她侍奉宣宗皇帝,一开始被册封为全嫔,后来一步步升为全贵妃。道光十一年六月己丑日,生下了文宗皇帝。道光十三年,她被晋升为皇贵妃,掌管后宫事务。道光十四年,被立为皇后。道光二十年正月壬寅日,她去世了,享年三十三岁。宣宗皇帝亲自给她上谥号,称为孝全皇后,葬在龙泉峪。咸丰年间又加谥,光绪年间再次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她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文宗皇帝,有两个女儿,一个夭折了,另一个嫁给了德穆楚克紥布。
接下来是孝静成皇后,她是博尔济吉特氏,父亲是刑部员外郎花良阿。她侍奉宣宗皇帝,一开始是静贵人,后来升为静皇贵妃。孝全皇后去世的时候,文宗皇帝才十岁,孝静皇贵妃对文宗的抚养教育有很大恩情。文宗皇帝即位后,尊她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住在寿康宫。咸丰五年七月,太妃病重,被尊为康慈皇太后。九天后庚午日,她去世了,享年四十四岁。 皇帝给她上谥号,称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没有和宣宗皇帝的谥号联系起来,也没有把她祔庙(合葬在太庙)。她葬在慕陵的东边,称为慕东陵。穆宗皇帝即位后,把她祔庙,并加谥。光绪和宣统年间又累加谥号,最终谥号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她有三个儿子:奕纲、奕继、奕,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景寿。
最后是庄顺皇贵妃,她是乌雅氏。她侍奉宣宗皇帝,一开始是常在,后来升为琳贵人,再升为琳贵妃。文宗皇帝尊她为皇考琳贵太妃,穆宗皇帝尊她为皇祖琳皇贵太妃。同治五年,她去世了,朝廷下令王公百官服丧一日,谥号为庄顺皇贵妃,葬在慕东陵园寝。德宗皇帝在位期间,多次下令增加祭品,提高祭祀规格,并且亲自前往祭祀。她三个儿子的爵位,以及她女儿的爵位,都封为一品。她有三个儿子:奕譞、奕詥、奕譓,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德徽。
彤贵妃,是舒穆噜氏。她侍奉宣宗皇帝,一开始是彤贵人,后来升为彤贵妃,又降为贵人。后来,文宗皇帝尊她为皇考彤嫔,穆宗皇帝又追尊她为皇祖彤贵妃。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扎拉丰阿,一个夭折了。
宣宗皇帝的其他妃子中,有子女的包括:和妃纳喇氏,她最初是宫里的女子,在宣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了。嘉庆十三年,她生下了儿子奕纬。仁宗皇帝特别封她为侧室福晋。道光初年,她被封为和嫔,后来晋升为和妃。还有祥妃钮祜禄氏,她侍奉宣宗皇帝,一开始是贵人,后来晋升为嫔,又降了等级。文宗皇帝尊她为皇考祥妃,穆宗皇帝追尊她为皇祖祥妃。她生了一个儿子奕誴,和两个女儿,一个夭折了,另一个嫁给了恩醇。
其他的妃嫔,虽然没有生育子女,但也受到了尊封,比如:佳贵妃郭佳氏和成贵妃钮祜禄氏,她们都侍奉过宣宗皇帝,从贵人升为嫔,后来又降了等级。她们在咸丰和同治两个朝代都得到了晋封。还有常妃赫舍哩氏,是从贵人晋升的;顺嫔,我们不知道她的姓氏,是从常在晋升的;恒嫔蔡佳氏;豫妃尚佳氏;以及李氏贵人和那氏贵人,她们都是从答应晋升上来的。
文宗孝德显皇后,是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的女儿。文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在道光二十七年,宣宗皇帝册封她为嫡福晋。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亥,她去世了。文宗皇帝即位后,追封她为孝德皇后。她的陵墓最初在权攒田村,同治初年迁到静安庄,后来又迁葬到定陵,并追谥。光绪和宣统年间又多次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赞圣显皇后。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她侍奉过文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咸丰二年,被封为贞嫔,后来晋升为贞贵妃,最后被立为皇后。咸丰十年,她跟着皇帝去了热河避暑。咸丰十一年七月,文宗皇帝驾崩,穆宗皇帝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当时,孝钦皇后和孝贞皇后两位皇太后同时尊奉,为了区分,诏书里分别称她们为“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同年十一月,皇帝在养心殿侍奉两位皇太后,她们开始垂帘听政。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出京办事,山东巡抚丁宝桢向太后禀报了此事,太后立刻下令处死了他。同治十二年,太后把权力交还给了穆宗皇帝。同治十三年,穆宗皇帝驾崩,德宗皇帝即位,孝贞皇太后又重新开始听政。光绪七年三月,她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葬在定陵东普祥峪,称为定东陵。最初尊为皇太后,后来不断加封徽号,最终被称为“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她去世后,朝廷给她上了谥号,宣统年间又追加了谥号,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的女儿。咸丰元年,她被选入宫中,号懿贵人。咸丰四年,被封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穆宗皇帝出生,她被晋升为懿妃。咸丰七年,她又晋升为懿贵妃。咸丰十年,她跟着皇帝去了热河避暑。咸丰十一年七月,文宗皇帝驾崩,穆宗皇帝即位,她和孝贞皇后一起被尊为皇太后。
话说当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这帮人,打着文宗皇帝遗命的旗号,自称是“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乱政,把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给气坏了。御史董元醇就上奏,建议两位太后亲自处理朝政。两位太后把载垣他们叫来商量,载垣他们却说,咱们大清朝历史上还没出现过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这事儿不好办。 侍郎胜保和大学士贾桢等人也纷纷上奏,表达同样的意思。
恭亲王奕䜣当时在北京留守,听到文宗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赶紧赶回京城。他把载垣等人擅权专政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太后。到了九月,恭亲王送完文宗皇帝的丧事回到京城,太后立刻下诏,治载垣、端华、肃顺的罪,这三个人都被处死了,其他参与“赞襄政务”的大臣也都受到了处罚。然后,太后册封奕䜣为议政王,并下旨让大臣们拟定垂帘听政的礼仪。
十一月乙酉朔,也就是十一月初一那天,皇上在两太后的陪同下,在养心殿正式开始垂帘听政。“垂帘听政”这四个字,原文是:**“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 意思就是说,太后们其实并不想这么做,只是因为当时国家大事很多,大臣们又没办法处理,所以才暂时答应了。等皇上长大懂事了,就会把权力还给皇上。从那天起,太后每天都会召见议政王和军机大臣,一起商议政事。朝廷内外所有的奏章,太后都会亲自过目,然后由大臣们拟定旨意,第二天再呈给太后过目。太后看过之后,用文宗皇帝留下的同道堂小玺盖章,再发布圣旨。
紧接着,太后采纳了御史徐启文、钟佩贤、卞宝第的奏章,分别下旨鼓励臣子们直言进谏,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明赏罚,整顿吏治,谨慎选拔官员。 太后还下令让值班的翰林们搜集整理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和母后垂帘听政的史实,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同治初年,全国各地战乱不断,太平天国余孽和捻军还在作乱,局势非常动荡。但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齐心协力,励精图治,重用老臣和优秀的将领,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叛乱,云南、甘肃等地的战乱也逐渐平息。十二年后,也就是同治十二年二月,两位太后终于把权力交还给了光绪皇帝(穆宗)。
话说公元784年十二月,唐德宗的爸爸穆宗驾崩了。太后们决定立德宗为帝,然后继续垂帘听政,也就是俩太后一起管事。她们发布了一道旨意,大概意思就是:现在皇帝年纪还小,国家大事又多,所以我们不得已才继续垂帘听政。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更别说现在老百姓生活还这么苦,各地水旱灾害不断。所以,朝中大臣们,尤其是那些负责谏言的官员,你们要认真负责,对那些能解决问题的好建议,要详细地向我们汇报。 另外,要大力提倡节俭,杜绝奢华浪费,这得从宫里开始,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一律不准再进宫。
接下来,旨意还说:地方官员要多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好好安抚他们;要认真审理案件,抓捕罪犯;要积极赈灾,储备粮食,并且要加强军队建设,选拔贤能的官员,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然后呢,根据御史陈彝的奏报,把南书房行走、侍讲王庆祺给撤职了;根据御史孙凤翔等人的奏报,又把内务府的大臣贵宝、文锡给撤了职;还有一些宫里犯错的人,有的被发配边疆,有的被打了板子。总之,宫里一下子就整肃起来了。
光绪五年,也就是1879年,穆宗的陵墓惠陵下葬了。吏部主事吴可读从上陵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他留下遗疏,请求朝廷下旨,将来皇位传给穆宗的儿子。这件事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上奏,有的同意,有的反对。 像尚书徐桐啊,侍读学士宝廷、黄体芳,司业张之洞,御史李端棻等等,都分别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太后下旨说:“咱们大清朝以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储君人选,吴可读的请求,不合祖制。现在皇帝是穆宗托付的,将来一定要慎重选择继承人,继承皇位的人必须是穆宗的儿子,这样才能遵守祖宗的规矩,向天下显示我们的公正无私。皇帝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六年,太后不豫,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八年,疾愈。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十年,法兰西侵越南。太后责恭亲王奕等因循贻误,罢之,更用礼亲王世铎等;并谕军机处,遇紧要事件,与醇亲王奕譞商办。庶子盛昱、锡珍,御史赵尔巽各疏言醇亲王不宜参豫机务,谕曰:“自垂帘以来,揆度时势,不能不用亲藩进参机务。谕令奕譞与军机大臣会商事件,本专指军国重事,非概令与闻。奕譞再四恳辞,谕以俟皇帝亲政,再降谕旨,始暂时奉命。此中委曲,诸臣不能尽知也。”是年,太后五十万寿。
十一年,法兰西约定。醇亲王奕譞建议设海军。十三年夏,命会同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巡阅海口,遣太监李莲英从。莲英侍太后,颇用事。御史朱一新以各直省水灾,奏请修省,辞及莲英。太后不怿,责一新覆奏。一新覆奏,言鸿章具舟迎王,王辞之,莲英乘以行,遂使将吏迎者误为王舟。太后诘王,王遂对曰:“无之。”遂黜一新。
慈禧太后决定在第二年正月还政于光绪帝。但是醇亲王奕譞和一众大臣们都上奏请求太后继续训政几年,光绪帝自己也再三恳求。太后最终答应了。大臣们又制定了训政的典礼流程,按照计划执行。大臣们还请求给太后上徽号,但太后坚决不同意。十五年,光绪帝结婚了。二月己卯日,太后终于归政了。御史屠仁守上书请求太后归政后,仍然过问政事,批阅奏章,并执行相关决策。太后不同意,并解释说:“垂帘听政,本来就是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我在深宫之中,深刻地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所以特意及时归政。归政之后,只有醇亲王可以单独上奏,暂时可以直接呈递给我。”醇亲王私下向太后说明:“刚开始处理政务,军国大事,可以向您禀报请示。”但这并不是要设立一个永久的制度,让训政没完没了。太后因此斥责屠仁守愚蠢荒谬,革了他的职。
同治年间,光绪帝曾打算修缮圆明园,让两位太后居住,但这件事最终没有实施。后来,光绪帝考虑到万寿山上的大报恩延寿寺,乾隆皇帝曾三次在这里为孝圣宪皇后举行祝釐仪式,于是下令修缮此寺,准备让太后居住。同时,他还把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太后同意了。归政后,太后就住在颐和园。每年十月十日是太后的万寿节,皇帝都会率领文武百官前去祝贺,这成了惯例。十六年,醇亲王奕譞去世了。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太后下令起用恭亲王奕䜣。同年,太后六十大寿,光绪帝请求在颐和园举行庆典,效仿康熙、乾隆时期的做法,从皇宫到颐和园的沿途都搭设彩棚和祭坛,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但由于朝鲜战事紧急,太后下令取消了庆典。二十四年,恭亲王奕䜣去世了。
皇上对太后非常孝顺,朝廷里的大事,都必须先请示太后才能执行。但是皇上觉得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想着要改革来挽救国家,太后却不同意,两个人意见越来越不合。皇上计划九月带太后去天津观看阅兵,结果谣言四起,说太后要带兵废掉皇上;还有人说有人密谋包围颐和园劫持太后。八月丁亥这天,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到宫里,重新掌握了权力,皇上因为生病,被安排住在瀛台养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俊为皇子,过继给穆宗。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载漪等人相信义和团的那些说法,跟太后说他们是正义之民,还放任他们进北京城,结果义和团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和日本使馆的书记,还包围了各国使馆。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这十个国家的军队都来侵略中国了。七月,联军逼近北京城。太后带着皇上从德胜门出城,一路逃到了宣化、大同。八月,到了太原。九月,到了西安。太后命庆亲王奕劻和大学士兼直隶总督李鸿章跟各国谈判议和。光绪二十七年,和各国签订了协议。八月,皇上和太后从西安出发。十月,到了开封。这时,端郡王载漪因为庇护义和团而被处罚,溥俊也因为官职的关系离开了皇宫。十一月,他们回到了北京。皇上继续住在瀛台养病。太后多次下诏说:“母子一心,励行新政。”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太后下诏准备实行立宪。
1868年十月,慈禧太后生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到了十一月十七日,太后下令让醇亲王载沣摄政。十一月十八日,光绪皇帝在瀛台去世了。慈禧太后决定立溥仪为宣统皇帝,当天她就尊自己为太皇太后。十一月十九日,慈禧太后也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葬在定陵隆福寺。
两年后的五月,御史潘敦俨因为那年旱灾上奏朝廷,请求更改慈禧太后的谥号。他说:“太后去世是在穆宗皇帝驾崩一百天之内,民间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是太后悲伤过度导致生病,有的说是她绝食而死,总之她的节操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怎么能安慰她在天之灵呢?又怎么能对得起天下百姓的期望呢?”慈禧太后觉得潘敦俨说的没证据,是胡说八道,就把他罢官了。五年后的三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合葬在惠陵,并且正式追谥。宣统皇帝又给她加谥号,最终的谥号是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光绪的爸爸穆宗皇帝立她为皇后的时候,同时封她为慧妃。后来又升为皇贵妃。光绪皇帝即位后,因为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的旨意,她被封为敦宜皇贵妃,之后又晋封为敦宜荣庆皇贵妃。光绪三十年,她去世了,谥号是淑慎皇贵妃。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是大学士赛尚阿的女儿,也是孝哲毅皇后(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姑姑。她侍奉穆宗皇帝,一开始是珣嫔,后来晋升为妃。光绪年间,她又升为贵妃。宣统皇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孝定景皇后(慈安太后)去世还不到一个月,她就去世了,谥号是庄和皇贵妃。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她侍奉穆宗皇帝,从嫔升到妃。光绪年间,她升为贵妃。宣统年间,又多次晋升。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她侍奉穆宗皇帝,从贵人升到嫔。光绪年间,她升为妃。宣统年间,也多次晋升。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她爸爸是都统桂祥,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给光绪皇帝选了她当皇后。光绪十五年正月,她就正式当上了皇后。光绪二十七年,她跟着光绪皇帝去了西安。光绪二十八年,他们又回到了北京。光绪三十四年,宣统皇帝登基,隆裕皇后被尊称为“兼祧母后”,也就是同时是光绪和宣统两位皇帝的母亲,还被赐了隆裕这个尊号。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日,隆裕太后下令清帝退位。两年后的正月甲戌日,她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死后,她被追谥为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和光绪皇帝葬在一起,合葬崇陵。
端康皇贵妃,姓他他拉氏。光绪十四年,她被选入宫,封为瑾嫔。光绪二十年,晋升为瑾妃。因为她妹妹珍妃得罪了慈禧太后,她和妹妹一起被降为贵人。光绪二十一年,她又被重新封为瑾妃。宣统初年,她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也就是同时是光绪和宣统两位皇帝的妃子。清朝退位后,她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尊封。辛亥年,她去世了。
恪顺皇贵妃,也是他他拉氏,是端康皇贵妃的妹妹。她们俩同时入宫,恪顺皇贵妃一开始被封为珍嫔,后来晋升为珍妃。因为得罪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批评她生活奢侈,还多次求情也没用,把她降为了贵人。一年多后,她又被重新封为珍妃。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出巡的时候,她掉进了井里淹死了。光绪二十七年,光绪皇帝回到北京后,追封她为皇贵妃,把她葬在了西直门外,后来又迁葬到崇陵,并且追封了她。
宣统皇帝的皇后是郭博勒氏,她父亲是总管内务府大臣荣源。清朝退位后,在壬戌年,她被册立为皇后。同时被册封的还有淑妃额尔德特氏。
好的,以下是现代汉语口语翻译,每200到300字重新分段,保持故事连贯性,内容没有删减:
世祖顺治皇帝、圣祖康熙皇帝,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登基做皇帝了。孝庄皇后亲眼目睹了开创江山的艰难,所以就立下规矩,让年幼的皇帝只负责“垂衣拱手”,也就是象征性地当个国家元首,实际的政务都由王公大臣们来处理。那个时候,没有人提出要太后“垂帘听政”。正是因为身处忧患之中,反而激发了皇帝圣明的天资,最终平定了中原,天下太平。
到了文宗咸丰皇帝后期,孝贞、孝钦两位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开始亲自掌管朝政。朝廷内部有贤能的王爷(比如恭亲王奕䜣),外面有名将贤相(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很快就平定了太平天国等大的叛乱,大力促成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可惜好景不长,穆宗同治皇帝早逝,孝贞皇后也去世了,孝钦皇后(慈禧太后)独自听政的时间长了,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苑,操办各种庆典。比起圣祖康熙皇帝侍奉孝庄皇后、高宗乾隆皇帝侍奉孝圣皇后的那种孝顺程度,慈禧太后连十分之一都比不上,可是世人却在背地里议论纷纷,说她各种不是。
这时候,外国的侵略势力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国内也是灾祸不断,这可真不是个好时候啊。更不幸的是,慈禧太后和德宗光绪皇帝意见不合,第一次冲突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第二次冲突造成了“庚子之乱”的严重后果。“戊戌变法”和“庚子之乱”都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戊戌变法”是指光绪皇帝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但最终被慈禧太后镇压而失败;“庚子之乱”是指1900年(农历庚子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了晚年,慈禧太后才下定决心要变法,她害怕天命难测,也察觉到人心将要涣散,于是想通过立宪来挽救危局。各种措施一起推行,政策变得太快,老百姓负担太重,结果慈禧太后还没下葬呢,大清朝就灭亡了。
纵观清朝一代的兴衰,都和后宫里的这些女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唉!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