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测量长度的,这可不是咱们现在用的尺子那么简单。首先是黄钟,古时候,它的直径是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九寸,体积是八百一十分。现在呢,直径缩水到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也只有七寸二分九釐,体积变成了四百三十分四百六十七釐二百一十豪。据说,它能装一千二百粒黍子。

接下来是大吕,古时的直径和黄钟一样,都是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八寸四分二釐七豪二百四十三分豪之二百三十九,体积是七百五十八分五百一十八釐五百一十八豪奇。现在嘛,直径还是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变成了六寸八分二釐六豪三分豪之二,体积是四百零三分一百零七釐八百四十豪,能装一千二十四粒黍子。

然后是太簇,古时的直径还是那个数,三分三釐八亳五丝一忽,长度是八寸,体积是七百二十分。现在呢,直径依旧是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是六寸四分八釐,体积是三百八十二分六百三十七釐五百二十豪,能装一千零六十七粒黍子。

再看夹钟,古时直径还是老样子,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七寸四分九釐一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豪之一千一百八十三,体积是六百七十四分二百三十八釐六百八十三豪奇。现在呢,直径还是那个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变成了六寸○分六釐八豪二十七分豪之四,体积是三百五十八分三百一十八釐零八十豪,能装九百九十九粒黍子。

最后是姑洗,古时的直径,你猜对了,还是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七寸一分一釐一豪九分豪之一,体积是六百四十分。现在,直径还是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是五寸七分六釐,体积是三百四十分一百二十二釐二百四十豪,能装九百四十八粒黍子。 你看,古今的尺寸差距还是挺大的,这测量单位也真是复杂啊!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玩意儿?一堆古尺、寸、釐、毫、丝、忽的数字,看得人头都大了!简单来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几种乐器——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的尺寸和容黍量(大概就是能装多少米粒)。你看,古时候的乐器制作,精确到这么细微的程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咱们先说说仲吕吧。古代的仲吕,直径是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六寸六分五釐九豪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豪之二千九百零三,体积是五百九十九分三百二十三釐二百七十三豪奇。现在呢,直径缩水到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也变短了,只有五寸三分九釐三豪二百四十三分豪之二百二十一,体积更是只有三百一十八分五百零四釐九百六十豪。装米粒的话,古代的仲吕能装八百八十八粒,现在就不知道了。

蕤宾也差不多,古代的蕤宾,直径和仲吕一样,都是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六寸三分二釐○豪之八十一分豪之八十,体积是五百六十八分八百八十八釐八百八十八豪奇。现在呢,直径还是那个直径,长度变成了五寸一分二釐,体积是三百零二分三百三十釐八百八十豪。装米粒的话,古代能装八百四十三粒,现在就少一些了。

林钟呢,古代的林钟,直径还是那个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六寸,体积是五百四十分。现代的林钟,直径缩水了,长度也只有四寸八分六釐,体积是二百八十六分九百七十八釐一百四十豪。古代能装八百粒米,现在就不知道了。

夷则,古代的夷则,直径还是老样子,长度是五寸六分一釐八豪七百二十九分豪之四百七十八,体积是五百零五分六百七十九釐零一十二豪奇。现代的夷则,直径缩水,长度是四寸五分五釐一豪九分豪之一,体积是二百六十八分七百三十八釐五百六十豪。古代能装七百四十九粒米,现代就不知道了。

最后是南吕,古代的南吕,直径还是那个直径,长度是五寸三分三釐三豪三分豪之一,体积是四百八十分。现代的南吕,直径缩水,长度是四寸三分二釐,体积是二百五十五分零九十一釐六百八十豪。古代能装七百一十一粒米,现在就不知道了。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古代和现代几种乐器的尺寸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容黍量的变化,体现了古人对乐器制作的精益求精,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工艺的影响。 这精确到毫厘的描述,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工匠精神啊!

首先,咱们来看这个“无射”和“应钟”。古时候,这俩玩意儿尺寸可精细了,精确到丝、忽这种单位。古尺的“无射”,直径是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四寸九分九釐四豪六千五百六十一分豪的二千二百六十六,体积是四百四十九分四百九十二釐四百五十五豪奇。现在用咱们的尺子量,直径是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是四寸零分四釐五豪八十一分豪的三十五,体积是二百三十八分八百七十八釐七百二十豪。它能装下六百六十六粒黍米。

“应钟”呢,古尺的直径也是三分三釐八豪五丝一忽,长度是四寸七分四釐零豪二十七分豪的二十,体积是四百二十六分六百六十六釐六百六十六豪奇。现在量,直径是二分七釐四豪一丝九忽,长度是三寸八分四釐,体积是二百二十六分七百四十八釐一百六十豪,能装下六百三十二粒黍米。 你看,古今测量结果差别还挺大的。

接下来是关于音律的记载,这段是“七音清浊”的表格,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音阶的对应关系。 具体是这么个意思:倍蕤宾对应下徵乙字,倍林钟对应清下徵高乙字……以此类推,表格里列举了各种音律的对应关系,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夷则、无射、应钟等等,以及它们的变宫、清音、高音等等变化。 这些音名,以及“倍”、“清”、“高”这些词,都是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专业术语,咱们就不用翻译成大白话了。 原文如下:

倍蕤宾 下徵乙字 倍林钟 清下徵高乙字

倍夷则 下羽上字 倍南吕 清下羽高上字

倍无射 变宫尺字 倍应钟 清变宫高尺字

黄钟 宫声工字 大吕 清宫高工字

太簇 商声凡字 夹钟 清商高凡字

姑洗 角声六字 仲吕 清角高六字

蕤宾 变徵五字 林钟 清变徵高五字

夷则 徵声乙字 南吕 清徵高乙字

无射 羽声上字 应钟 清羽高上字

半黄钟 变宫尺字 半大吕 清变宫高工字

半太簇 少宫工字 半夹钟 清少宫高工字

半姑洗 少商凡字 半仲吕 清少商高凡字

最后,是关于“黄钟同形管声”的说明。 这个表格比较复杂,涉及到黄钟管的倍数和音律关系,原文说具体的表格很复杂,在《正义》这本书里能找到,这里就不列出来了。 不过,它提到了八倍黄钟的管是黄钟本身,七倍黄钟的管是大吕,以此类推,每个倍数都对应着不同的音律名称。原文如下:

【黄钟同形管声】(同形管周径积分表繁,详《正义》,不列。)

八倍黄钟之管 黄钟(宫声工字) 正黄钟之管

七倍黄钟之管 大吕(清宫高工) 黄钟八分之七之管

六倍黄钟之管 太簇(商声凡字) 黄钟八分之六之管

五倍黄钟之管 夹钟(清商高凡) 黄钟八分之五之管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说的是乐律,用黄钟管的长短来定音。黄钟管是基础,其他的音都是根据它来的。 第一句,“四倍黄钟之管,姑洗(角声六字)”,意思是说,一个管子是黄钟管的四倍长,它的音就是姑洗,也就是角声的六字。

接下来,“三倍半黄钟之管,仲吕(清角高六)”,这个管子是黄钟管的三倍半长,音是仲吕,清角高六。 “三倍黄钟之管,蕤宾(变徵五字)”,这个管子是黄钟管的三倍长,音是蕤宾,变徵五字。“二倍半黄钟之管,林钟(清变徵高五)”,这个管子是黄钟管的两倍半长,音是林钟,清变徵高五。

“二倍加四分之一黄钟之管,夷则(徵声乙字)”,这个管子是黄钟管的两倍再加四分之一长,音是夷则,徵声乙字。“二倍黄钟之管,南吕(清徵高乙)”,这个管子是黄钟管的两倍长,音是南吕,清徵高乙。“正加四分之三黄钟之管,无射(羽声上字)”,这个管子是黄钟管加上黄钟管的三分之四长,音是无射,羽声上字。

“正加半黄钟之管,应钟(清羽高上)”,这个管子是黄钟管加上黄钟管的一半长,音是应钟,清羽高上。“正加四分之一黄钟之管,半黄钟(变宫尺字)”,这个管子是黄钟管加上黄钟管的四分之一长,音是半黄钟,变宫尺字。“正加八分之一黄钟之管,半大吕(清变宫高尺)”,这个管子是黄钟管加上黄钟管的八分之一长,音是半大吕,清变宫高尺。

最后,“正黄钟之管,半太簇(宫声工字)”,这个管子就是黄钟管本身,音是半太簇,宫声工字。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乐律中,不同长度的管子所发出的不同音高,它们都跟黄钟管的长度有关。

乐理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声音和调子的事儿。声音呢,就是五声音阶加上两个变化音,一共七个音;调子呢,就是把这七个音协调起来,互相配合着用。声音和调子的根源,都来自旋宫。因为管乐、弦乐的音高不同,所以旋宫也就不同。古代的旋宫方法,是把竹管乐器和丝弦乐器结合起来研究的。隋朝以后,就只用弦乐器来研究五声音阶了,律吕旋宫的传统方法,也就失传了。

旋宫的意思是,十二个律吕都可以做宫音,选一个作为主音,然后围绕它构成七个音阶,而这十二个律吕都可以组成五声音阶和两个变化音。声音和调子,声音是声音,调子是调子,但调子又分主调、起调、转调,所以我们用转调结合旋宫来说,就叫宫调。五声音阶加上两个变化音,在清音和浊音两个均调中旋转,一共能组成九十八个音,这就是全部的音了。但是,调子虽然以宫音为主,但宫音本身也是一个宫音,调子本身也是一个调子。比如,宫音作为主音,但羽音的音高又比宫音高,所以它成了调子的开头,古代说的“宫逐羽音”就是这个意思。

羽音为主调,宫音立宫,一个均调的七个音的位置确定了,那么变化音就不能做起调,和调首音不协调的音也不能做起调。因为羽音做起调,徵音在它前面,变宫音在它后面,这两个音都跟羽音很接近,容易混淆,而变徵音是第六个音,也和羽音不协调。所以,变化音和徵音的位置,都不能做起调。至于收尾的音,也要和主调协调,可以用起调的音来结束。变化音和徵音的位置,也不用它们。如果羽音的位置是调首音,从本声开始的,就是本调。首音和五音是羽音,和角音次序相合;首音和三音是羽音,和宫音次序相合,而且均调也相应;首音和四音是羽音,和商音转调相合,可以互相出入。所以,本调是一个调,从宫音位置开始的是一个调,从角音位置开始的是一个调,从商音位置开始的又是一个调。

(从羽音、宫音、角音位置开始的是正调,从商音位置开始的是借调,所以说可以互相出入,就像曲子里说的跟某个宫音某个调子互相出入一样。转调相合的意思是,下羽音的调首到角音是第五位,商音的第三音到正羽音的第八音也是五位。)一个均调有四个调,七个均调就有二十八个调,加上清音和浊音的十四个均调,一共就是五十六个调。乐工谱曲,七个调互相转换的方法,四字起四为正调,(乐工转调,都用四字调为标准,用四乙上尺工凡六七列位,看哪个字在四字位,就叫哪个调。就像五声音阶和两个变化音依次转换旋宫的方法一样,用四字当羽音位置做起调。)乙字起四为乙字调,上字起四为上字调,尺字起四为尺字调,工字起四为工字调,凡字起四为凡字调,合字起四为合字调。(这是指笛孔说的。)四字调乙、凡不用,乙字调上、六不用,上字调尺、五不用,尺字调工、乙不用,工字调凡、上不用,凡字调合、尺不用,合字调五、工不用,就像羽音为主调,变化宫、变化徵音不用一样。又四字调乙、凡不能做起调,六字也不能做起调,就像羽音在羽音位置为主调,变化音不能做起调,徵音也不能做起调一样。这七个调的七个字互相转换,就是五声音阶和两个变化音互相转换做宫音,宫调音字,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分析一下,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七个音的位置,用五声音阶和两个变化音确定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下羽音到正羽音,一共列为八个,清楚地说明了隔八相生的道理,看下羽音的位置的音字律吕,就知道它是哪个宫音的哪个调,看宫音的位置的音字律吕,就知道它是哪个调的哪个宫音,看变化音的位置,就知道哪个音字、哪个律吕应该避免。第二,旋宫主调,用五声音阶和两个变化音在七个音的位置下面旋转,也分成八个位置,比如羽音在下羽音下面,宫音在宫音下面,那就是宫音立宫而羽音为主调。又比如商音在下羽音下面,变徵音在宫音下面,那就是变徵音立宫而商音为主调。第三,和声起调,用十二个律吕加上倍数和半数备用,根据产生的音,分别按照均调的次序在旋宫下面,仍然以调主相和的音所起的各个调标注在本律、本吕下面,来确定各个调的名字。比如黄钟立宫,那么夷则在下羽音的位置做主调,倍无射、正蕤宾做变化音不做起调,正夷则在徵音位置也不做起调,所以用倍夷则做起调的是正羽调,用黄钟宫音做起调的是正宫,用太簇商音做起调的是正商,用姑洗角音做起调的是正角,这是正宫的四个调。大吕立宫,那么倍南吕在下羽音的位置做主调,用它做起调的是清羽调,用大吕宫音做起调的是清宫,用夹钟商音做起调的是清商,用仲吕角音做起调的是清角,这是清宫的四个调。其余立宫主调,都按照这个例子。第四,乐音字色,用律吕箫笛命名的字色,随着声音和调子依次排列,列在律吕下面。比如黄钟是工字,而箫对应黄钟的是工字,笛对应黄钟的是五字,都标注在黄钟本律下面,大吕是高工字,而箫的高工、笛的高五也都在大吕本律下面标注。羽音的位置的字,就是主调,宫音的位置的字,就是立宫,变化音的位置,不用,徵音的位置也不做起调。用这四部分列成表格,旋宫、转声、主调、起调的道理就清楚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黄钟宫声立宫,倍夷则下羽主调为上字调”。简单来说,就是以黄钟宫为基准音,然后用夷则下羽作为主旋律,调式是上字调。 这套系统,用七个音来定位,旋宫是主调,乐器用律管和箫笛来起调。 具体来说,下羽、倍夷则、上凡、正羽都是这个调里的音。变宫倍无射、尺合这两个音在这个调里不用。 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基本音,分别对应黄钟、太簇、姑洗、夷则、无射。

接下来是“大吕清宫立宫,倍南吕清下羽主调,为高上调”。 这回是把大吕清宫作为基准音,用南吕清下羽做主旋律,调式是高上调。 同样,七个音来定位,旋宫是主调,乐器用吕管和箫笛起调。 下羽、清下羽、倍南吕、上凡、清羽都在这个调里用。变宫、清变宫、倍应钟、尺六这几个音不用。 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基本音,分别对应大吕、夹钟、仲吕、南吕、应钟。

然后是“太簇商声立宫,倍无射变宫主调,为尺字调”。 这个调以太簇商为基准音,用倍无射变宫做主旋律,调式是尺字调。 还是七个音定位,旋宫是主调,律管和箫笛起调。 下羽、变宫、倍无射、尺合、变宫调都在这个调里用。 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注意,这回宫商角徵羽的对应关系和前面不一样了。

最后是“夹钟清商立宫,倍应钟清变宫主调,为高尺调”。 这回基准音是夹钟清商,主旋律是倍应钟清变宫,调式是高尺调。 七个音定位,旋宫是主调,吕管和箫笛起调。 下羽、清变宫、倍应钟、尺六、清变宫调都在这个调里用。 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和前面一样,宫商角徵羽的对应关系也有变化。

最后是“姑洗角声立宫,黄钟宫声主调,为工字调”。 这个就简单多了,基准音是姑洗角,主旋律是黄钟宫,调式是工字调。

好家伙,这都是啥啊?感觉像是某种乐理的记谱方式。先翻译成大白话,咱们一步一步来。

第一段:首先确定七个音的位置,然后以宫调为主音,用律管和箫笛开始演奏。 下羽、宫、黄钟、工四,这几个音构成宫调。 变宫、商、太簇、凡乙,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宫、角、姑洗,合起来是角宫调。 商、变徵、蕤宾,四尺,是角商调。 角、徵、夷则、乙工,夷则角调。 变徵、羽、无射、上凡,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徵、变宫、倍无射(相当于半个黄钟),尺六,这些音也不作为主调使用。 最后,羽、宫、黄钟、工五,构成同调首。【仲吕清角立宫,大吕清宫主调,为高工调。】 这段的意思是说,用仲吕清角作为主音,大吕清宫作为主旋律,属于高工调式。

第二段:还是先确定七个音的位置,然后以宫调为主音,这次用的是吕管和箫笛开始演奏。 下羽、清宫、大吕、工五,构成清宫调。 变宫、清商、夹钟、凡乙,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宫、清角、仲吕,六上,是清角宫调。 商、清变徵、林钟,五尺,是清角商调。 角、清徵、南吕,乙工,是南吕角调。 变徵、清羽、应钟、上凡,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徵、清变宫、倍应钟(相当于半个大吕),尺六,这些音也不作为主调使用。 最后,羽、清宫、大吕、工五,构成同调首。【蕤宾变徵立宫,太簇商声主调,为凡字调。】 这段的意思是说,用蕤宾变徵作为主音,太簇商声作为主旋律,属于凡字调式。

第三段:还是老样子,先确定七个音的位置,然后以宫调为主音,用律管和箫笛开始演奏。 下羽、商、太簇、凡乙,构成商调。 变宫、角、姑洗、合上,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宫、变徵、蕤宾,四尺,是变徵宫调。 商、徵、夷则、乙工,是变徵商调。 角、羽、无射、上凡,是变徵角调。 变徵、变宫、倍无射(相当于半个黄钟),尺六,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徵、宫、黄钟、工五,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最后,羽、商、太簇、凡乙,构成同调首。【林钟清变徵立宫,夹钟清商主调,为高凡调。】 这段的意思是说,用林钟清变徵作为主音,夹钟清商作为主旋律,属于高凡调式。

第四段:还是一样的流程,先确定七个音的位置,然后以宫调为主音,用吕管和箫笛开始演奏。 下羽、清商、夹钟、凡乙,构成清商调。 变宫、清角、仲吕、六上,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宫、清变徵、林钟,五尺,是清变徵宫调。 商、清徵、南吕,乙工,是清变徵商调。 角、清羽、应钟、上凡,是清变徵角调。 变徵、清变宫、倍应钟(相当于半个大吕),尺六,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徵、清宫、大吕、工五,这些音不作为主调使用。 最后,羽、清商、夹钟、凡乙,构成同调首。【夷则徵声立宫,姑洗角声主调,为合字调。】 这段的意思是说,用夷则徵声作为主音,姑洗角声作为主旋律,属于合字调式。

第五段:还是老一套,先确定七个音的位置,然后以宫调为主音,用律管和箫笛开始演奏。

看来这应该是一套古代音乐理论的说明,描述了不同调式的音阶构成。 每个段落都重复了类似的步骤,只是音的组合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调式。 那些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了某些音的特殊关系或替代关系。 总而言之,这玩意儿看着挺复杂,估计得是专业人士才能完全理解吧!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看着像是乐理方面的专业术语吧?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是“下羽 角 姑洗 合上 角调”。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下羽、角、姑洗这三个音,组成一个合上(指音程关系)的角调。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乐曲的调式,用这几个音作为基础音阶。

接下来,“变宫 变徵 蕤宾 四尺 不起调”。 这意思是说,用变宫、变徵、蕤宾三个音,组成四尺的音程,但是这个组合不成调,不能作为主调。

“宫 徵 夷则 乙工 徵宫”,这句的意思是,用宫、徵、夷则、乙工这四个音,最终回到徵宫,组成一个乐段。

“商 羽 无射 上凡 徵商”,这句类似,用商、羽、无射、上凡四个音,最后回到徵商。 这些都是古乐的音律名称,听着就挺专业的。

“角 变宫 倍无射(半黄钟) 尺六 徵角”,这句稍微复杂点,意思是说,用角、变宫、倍无射(半黄钟)三个音,构成尺六的音程,最后回到徵角。 括号里的“半黄钟”应该是对倍无射音高的补充说明。

接下来是“变徵 宫 黄钟 工五 不起调”、“徵 商 太簇 凡乙 不起调”、“羽 角 姑洗 六上 同调首”。 这三句都类似前面几句,描述的是不同的音的组合,有的能成调,有的不成调。 “同调首”表示这组音是这个调式的起始音。

“【南吕清徵立宫,仲吕清角主调,为高六调。】” 这段是总结,意思是说,以南吕清徵作为宫音,仲吕清角作为主音,构成高六调。

“七声定位 旋宫主调 吕管 箫笛 起调”,这句是说,确定七个音的音高位置,旋宫为主音,用吕管和箫笛来演奏。 这部分开始介绍乐器了。

后面的几段都类似前面那几段,只是换了不同的音名组合,例如“下羽 清角 仲吕 六上 清角调”、“变宫 清变徵 林钟 五尺 不起调”等等。 它们都描述了不同的音阶组合,以及是否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调式。

“【无射羽声立宫,蕤宾变徵主调,为四字调。】”、“【应钟清羽立宫,林钟清变徵主调,为高五调。】”、“【倍无射变宫立宫,夷则徵声主调,为乙字调。】” 这三段都是对不同调式的总结,分别说明了每个调式的宫音和主音是什么,以及调式的名称。

最后,“七声定位 旋宫主调 律管 箫笛 起调” 这句话在每个调式描述后都重复出现,说明了乐器和音高定位的标准。 然后是每个调式具体的音阶组合,比如“下羽 徵 夷则”。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音乐理论中不同调式的音阶构成,非常专业,需要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才能完全理解。 我尽力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但有些细节可能还是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完全弄清楚。

好家伙,这密密麻麻的,看着像是某种乐谱或者乐理记录。咱们一句一句地掰扯掰扯,看看啥意思。

首先,“变宫 羽 无射 上凡 不起调”,意思是说,从变宫调开始,用羽、无射、上凡三个音,但不能作为主调。 这就像乐队演奏,先来个变宫调的铺垫,用羽、无射、上凡三个音做个前奏,但这时候还没到正式演奏的阶段。

接下来,“宫变 宫倍 无射(半黄钟) 尺六 变宫宫”,意思是宫调变化,宫调加倍,再用无射(或者半黄钟),最后是尺六音程,回到变宫宫。这感觉像是乐曲进入了一个新的段落,音调变化丰富,有加倍的音符,节奏也跟着变化。 “商 宫 黄钟 工五 变宫商”,“角 商 太簇 凡乙 变宫角”,这两句继续描述音阶的排列和转换,感觉像是乐曲在不同音阶之间流畅地过渡,旋律起伏跌宕。

“变徵 角 姑洗 六上 不起调”,“徵 变徵 蕤宾 五尺 不起调”,这两句又是不起调的音阶组合,继续铺垫,为后面的高潮做准备。 “羽 徵 夷则 乙工 同调首”,终于,到了一个可以作为主调的组合,乐曲正式开始了!

【倍应钟清变宫立宫,南吕清徵主调,为高乙调。】 这句是总结,说明了主调的确定:以倍应钟清变宫为宫音,南吕清徵为主调,是高乙调。 这就像乐队指挥说:“好了,大家注意,我们现在演奏的是高乙调!”

“七声定位 旋宫主调 吕管 箫笛 起调”,意思是说,七个音符确定位置,旋宫为主调,用吕管和箫笛开始演奏。 这就像乐队开始正式演奏了,乐器也确定了。

后面的内容继续描述了不同音阶的组合和主调的确定,比如“下羽 清徵 南吕 乙工 清徵调”,“变宫 清羽 应钟 上凡 不起调”,等等,这些都是对乐曲中音阶变化的详细记录, 就像乐谱上详细标注了每一个音符的音高、节奏和持续时间一样。 它们描述了乐曲的进行,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乐曲的结构和旋律走向。

最后,“羽 清徵 南吕 乙工 同调首” 再次强调了主调的确定,乐曲的结构也更加清晰了。 整段文字,就像是一份详细的乐谱解析,记录了乐曲的创作过程和音阶变化。

最早研究音律的,可以追溯到《淮南子》,而《淮南子》又参考了《管子》。《管子》里说:“想要确定五声音阶,首先要以一个基准音为基础,然后乘以三,再除以四,这样就能得到九九八十一这个数,以此来确定黄钟这个宫音的频率。三分再加一分,得到一百零八,这是徵音;三分减去一分,得到七十二,这是商音;三分再加回一分,得到九十六,这是羽音;三分减去一分,得到六十四,这是角音。” 你看,要确定音高,不管哪个弦是基准音,先把它定为首音,然后把它平分,得到二分之一的音高,这个音就是第八音。再用首音的频率乘以三,再除以四,得到的音高是首音的四分之三,这个音是第四音。这个音高就在首音和第八音之间,正好是二分之一。这就是《管子》里说的“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的意思。 “先主一而三之”,就是以首音的频率为基础,乘以三,得到的三倍于首音频率的数;“四开以合九九”,就是把这个三倍的频率除以四,得到九九八十一这个数,作为宫音的频率。 “小素”指的是细弦,也就是用细弦来确定宫音的频率,其它弦的频率都以此为基准,所以说“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也”。

用八十一乘以三再加一,得到一百零八,这是徵音;一百零八除以三再减一,得到七十二,这是商音;七十二乘以三再加一,得到九十六,这是羽音;九十六除以三再减一,得到六十四,这是角音。司马氏的律书里,徵音和羽音的频率都小于宫音,但《管子》里徵音和羽音的频率都大于宫音,这是因为用了徵音和羽音的倍数,也就是所谓的下徵和下羽。 最开始的弦音是从下徵开始的,这和《白虎通》里关于弦音尚徵的说法是一致的。现在我们用三分损益法来详细推算一下:黄钟和正徵都得到七十二,是正商;正商再往上推算得到九十六,是下羽;往下推算得到四十八,是正羽;下羽和正羽都得到六十四,是正角;正角往上推算得到八十五(余数是三),这是低于宫音的变宫;往下推算得到四十二(余数是六),这是高于羽音的变宫;低于宫音的变宫和高于羽音的变宫都得到五十六(余数是八),这是变徵,也就是浊均。变徵往上推算得到七十五(余数是八),是清宫;清宫往上推算得到一百零一(余数是一),是清下徵;往下推算得到五十(余数是五),是清徵;清下徵和清徵都得到六十七(余数是四),是清商;清商往上推算得到八十九(余数是八),是清下羽;往下推算得到四十四(余数是九),是清羽;清下羽和清羽都得到五十九(余数是九),是清角;往上推算得到七十九(余数是九),是低于清宫的清变宫;往下推算得到三十九(余数是三),是高于清羽的清变宫;低于清宫的清变宫和高于清羽的清变宫都得到五十三(余数是二),是清变徵,也就是清均。从宫到商,商到角,角到变徵,徵到羽,羽到变宫,这些音程都是全音程,而变徵到徵,变宫到宫,则是半音程。《管子》的《起音篇》和司马氏的律书都是关于五声音阶的,而《淮南子》首次记载了两个变音,但是不应该用十二律吕来称呼它们。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个变音的频率以及它们与正音的关系,一个和谐,一个不和谐。所谓的“应钟”,就是弦音的变宫;所谓的“蕤宾”,就是弦音的变徵。“应钟”在下徵第一弦上是第三音,位于第三位,就像宫弦上的角音位于第三位一样,虽然音高不同,但频率却恰好是正音的频率,所以说“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为和也”。“蕤宾”在下徵第一弦上是第七音,位于第七位,就像宫弦上的变宫位于第七位一样,虽然音高不同,但频率都是变音的频率,所以说“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为缪也”。

这段文字是关于音律的,说的是五声音阶和它的变化,以及音高的比例关系。 它列了一个表格,但表格内容缺失,所以无法翻译成口语。 只能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把五声音阶的清浊音和音高都用表格列出来了,方便大家学习和参考。 具体表格里是什么内容,现在看不到了。

这段文字本身就比较学术化,没有具体的事件或故事背景,所以无法用口语化的方式展开叙述。 它更像是一句学术性说明,而非一个故事。 要翻译成口语,只能解释它的意思,而无法将它“翻译”成一个口语化的故事。 如果能提供表格内容,或许可以更具体地用口语解释。

第一段:

首先,第一根弦的第一个音是下徵,整个音程是180分。第二个音是下羽,是180分的96分。第三个音是变宫,是180分的85分。(小余三三)第四个音是正宫,是180分的81分。第五个音是正商,是180分的72分。第六个音是正角,是180分的64分。第七个音是变徵,是180分的56分。(小余八八)第八个音是正徵,是180分的一半,也就是54分。

第二段:

接下来,第一根弦的第一个音如果是清下徵,整个音程是110分。(小余一三)第二个音是清下羽,是110分的89分。(小余八九)第三个音是清变宫,是110分的79分。(小余九一)第四个音是清宫,是110分的75分。(小余八五)第五个音是清商,是110分的67分。(小余四二)第六个音是清角,是110分的59分。(小余九三)第七个音是清变徵,是110分的53分。(小余二七)第八个音是清徵,是110分的一半,也就是55分。(小余五六)

第三段:

然后,第二根弦的第一个音是下羽,整个音程是96分。第二个音是变宫,是96分的85分。(小余三三)第三个音是正宫,是96分的81分。第四个音是正商,是96分的72分。第五个音是正角,是96分的64分。第六个音是变徵,是96分的56分。(小余八八)第七个音是正徵,是96分的54分。第八个音是正羽,是96分的一半,也就是48分。

首先,二弦乐器开始演奏,第一个音是清下羽,整个音程是89分,(小余八九)。第二个音是清变宫,音程是89分的79/89。(小余九一)。第三个音是清宫,音程是89分的75/89。(小余八五)。第四个音是清商,音程是89分的67/89。(小余四二)。第五个音是清角,音程是89分的59/89。(小余九三)。第六个音是清变徵,音程是89分的53/89。(小余二七)。第七个音是清徵,音程是89分的50/89。(小余五六)。第八个音是清羽,音程是89分的一半,也就是44分。(小余九四)。

接下来是三弦,第一个音从变宫开始,整个音程是85分。(小余三三)。第二个音是正宫,音程是85分的81/85。第三个音是正商,音程是85分的72/85。第四个音是正角,音程是85分的64/85。第五个音是变徵,音程是85分的56/85。(小余八八)。第六个音是正徵,音程是85分的54/85。第七个音是正羽,音程是85分的48/85。第八个音是少变宫,音程是85分的一半,也就是42分。(小余六六)。

最后,还是三弦,第一个音是清变宫,整个音程是79分。(小余九一)。第二个音是清宫,音程是79分的75/79。(小余八五)。第三个音是清商,音程是79分的67/79。(小余四二)。第四个音是清角,音程是79分的59/79。(小余九三)。第五个音是清变徵,音程是79分的53/79。(小余二七)。第六个音是清徵,音程是79分的50/79。(小余五六)。第七个音是清羽,音程是79分的44/79。(小余九四)。第八个音是清少变宫,音程是79分的一半,也就是39分。(小余九五)。

首先,咱们来说说四弦琴。如果以正宫调为基准音,整个音域分成81份。第二个音,正商,占了这81份里的72份;第三个音,正角,占了64份;第四个音,变徵,占了56份(还余下8份);第五个音,正徵,占了54份;第六个音,正羽,占了48份;第七个音,少变宫,占了42份(还余下6份);第八个音,少宫,正好占了一半,也就是40份(还余下5份)。

接下来,如果用清宫调做基准音,整个音域分成75份。第二个音,清商,占了67份(还余下42份);第三个音,清角,占了59份(还余下93份);第四个音,清变徵,占了53份(还余下27份);第五个音,清徵,占了50份(还余下56份);第六个音,清羽,占了44份(还余下94份);第七个音,清少变宫,占了39份(还余下95份);第八个音,清少宫,占了一半,也就是37份(还余下92份)。

最后,咱们看看五弦琴。如果以正商调为基准音,整个音域分成72份。第二个音,正角,占了64份;第三个音,变徵,占了56份(还余下8份);第四个音,正徵,占了54份;第五个音,正羽,占了48份;第六个音,少变宫,占了42份(还余下6份);第七个音,少宫,占了40份(还余下5份);第八个音,少商,占了一半,也就是36份。

首先,咱们来说说五弦琴。它的第一个音,也就是首音,是从清商开始的,整个音程分成67份。(小余四二)。第二个音是清角,占整个音程的59/67。(小余九三)。第三个音是清变徵,占整个音程的53/67。(小余二七)。第四个音是清徵,占整个音程的50/67。(小余五六)。第五个音是清羽,占整个音程的44/67。(小余九四)。第六个音是清少变宫,占整个音程的39/67。(小余九五)。第七个音是清少宫,占整个音程的37/67。(小余九二)。最后一个音,也就是第八个音清少商,占整个音程的一半,也就是33/67。(小余七一)。

接下来看看六弦琴。如果从正角开始,整个音程分成64份。第二个音是变徵,占整个音程的56/64。(小余八八)。第三个音是正徵,占整个音程的54/64。第四个音是正羽,占整个音程的48/64。第五个音是少变宫,占整个音程的42/64。(小余六六)。第六个音是少宫,占整个音程的40/64。(小余五)。第七个音是少商,占整个音程的36/64。第八个音是少角,占整个音程的一半,也就是32/64。

最后,我们再看看另一种六弦琴的音程划分。如果从清角开始,整个音程分成59份。(小余九三)。第二个音清变徵,占整个音程的53/59。(小余二七)。第三个音清徵,占整个音程的50/59。(小余五六)。第四个音清羽,占整个音程的44/59。(小余九四)。第五个音清少变宫,占整个音程的39/59。(小余九五)。第六个音清少宫,占整个音程的37/59。(小余九二)。第七个音清少商,占整个音程的33/59。(小余七一)。最后一个音清少角,占整个音程的一半,也就是29/59。(小余九六)。 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类型琴弦的音程比例,用分数精确地表达了每个音在整个音程中所占的比例。

首先,咱们来说说七弦琴的音律。第一根弦,变徵,它的全音程是五十六分之五十六,也就是一个整音。(小余八八。)第二根弦,正徵,是五十六分之五十四。第三根弦,正羽,是五十六分之四十八。第四根弦,少变宫,是五十六分之四十二。(小余六六。)第五根弦,少宫,是五十六分之四十。(小余五。)第六根弦,少商,是五十六分之三十六。第七根弦,少角,是五十六分之三十二。第八根弦,少变徵,是五十六分之二十八,也就是二分之一。(为二十八,小余四四。)

接下来,咱们看看另一种调弦方法。第一根弦,清变徵,全音程是五十三分之五十三。(小余二七。)第二根弦,清徵,是五十三分之五十。(小余五六。)第三根弦,清羽,是五十三分之四十四。(小余九四。)第四根弦,清少变宫,是五十三分之三十七。(小余九五。)第五根弦,清少宫,也是五十三分之三十七。(小余九二。)第六根弦,清少商,是五十三分之三十三。(小余七一。)第七根弦,清少角,是五十三分之二十九。(小余九六。)第八根弦,清少变徵,是五十三分之二十六,也就是二分之一。(为二十六,小余六三。)

最后,咱们说说弦音的旋宫转调,这主要有四个要点:首先,你要确定每根弦对应哪个律吕的音名,然后才能确定它的音程比例。比如说,用倍无射律的变宫音来定弦,就能得到徵弦的比例;用黄钟律的宫音来定弦,就能得到羽弦的比例;用太簇律的商音来定弦,就能得到变宫弦的比例;用姑洗律的角音来定弦,就能得到宫弦的比例;用蕤宾律的变徵音来定弦,就能得到商弦的比例;用夷则律的徵音来定弦,就能得到羽弦的比例;用无射律的羽音来定弦,就能得到变徵弦的比例。这就是阳律七声音阶定弦的正确比例。阴律七声音阶的定弦比例也是一样的。

首先,乐器弦音的转换不是简单的依次递进,必须以宫调为基准,所以七个音阶因此而变化。比如琴的正调是宫调,商调就是七弦比宫调高一个音。但是,如果六弦、七弦调得太高,容易出问题,或者用变宫调,让七弦降低一个音,那么一弦、二弦又会太低而听不到声音。所以,宫调的七弦要定好基准,转调的时候,七弦有的要调整,有的不用调,有的要调紧,有的要调松,弦的调整过程中,宫调始终是中心。

举个例子,如果把一弦、三弦、六弦都降低一个音,在弦的度数上是半音,而其他弦不动,就变成了商调。因为正宫调的一弦、六弦是固定的倍律;变宫调合字得徵弦分,降低后是倍夷则律;羽声凡字转角弦分,三弦是姑洗律;角声上字得宫弦分,降低后是太簇律;商声乙字转羽弦分,而二弦、四弦、五弦、七弦不动,仍然保持原来的律。但是,二弦、七弦本来是羽弦分,现在变成了徵弦分;四弦本来是商弦分,现在变成了宫弦分;五弦本来是角弦分,现在变成了商弦分。 那个倍无射的律,变宫合字为徵弦分,转变徵应于倍应钟之吕,清变宫高六,应姑洗之律;角声上字为宫弦分,转变宫应于仲吕之吕,清角高上,这两个变化不用。因为三弦是太簇律,商声乙字得羽弦分来起调,四弦本来是商弦分,现在变成了宫弦分来定宫,所以叫做商调。

如果把二弦、四弦、五弦、七弦都调高半音,在弦的度数上也是半音,而其他弦不动,就变成了角调。因为正宫调的二弦、七弦是黄钟律,宫声四字得羽弦分,升高后是大吕律,清宫高五转徵弦分。四弦是蕤宾律,变徵尺字得商弦分,升高后是林钟律,清变徵高尺转宫弦分。五弦是夷则律,徵声工字得角弦分,升高后是南吕律,清徵高工转商弦分。一弦、三弦、六弦不动,仍然保持原来的律,但是一弦、六弦变成了角分,三弦变成了羽分,而转变徵、变宫的不用。因为三弦是姑洗律,角声上字得羽弦分来起调,四弦本来是商弦分,升高后是角弦分,转宫弦分来定宫,所以叫做角调。

如果只调高五弦半音,在弦的度数上也是半音,就变成了变徵调。四弦是蕤宾律,变徵尺字得羽弦分来起调。五弦本来是角弦分,升高后是变徵分,转宫弦分来定宫,所以叫做变徵调。如果只降低三弦一个音,在弦的度数上是半音,就变成了徵调,因为五弦是夷则律,徵声工字得羽弦分来起调,一弦、六弦本来是徵弦分,现在变成了宫弦分来定宫,所以叫做徵调。如果把一弦、三弦、六弦都降低一个音,四弦降低半音,在弦的度数上都是半音,就变成了羽调,因为一弦、六弦是倍夷则律,羽声凡字得羽弦分来起调,二弦、七弦本来是羽弦分,升高后是变宫分,转宫弦分来定宫,所以叫做变宫调。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音乐理论中关于音律和调式的复杂计算,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翻译成现代口语需要尽量通俗易懂,但又不能丢失原意。

首先,乐器上的弦音虽然只有几种,但要确定音高,必须仔细考虑各种音程变化。比如,以阳律宫调为例,徵弦的七个音,第一个音是全音,第二个音和羽弦对应,是羽分;第三个音和变宫弦对应,是变宫分;第七个音和变徵弦对应,是变徵分;第八个音又回到首音,形成一个循环。每个音分都与相应的弦和律对应。从首音徵到第二个音羽,从第三个音羽到第三个音变宫,都是全音;从第三个音变宫到第四个音宫,是半音;从第四音宫到第五音商,第五音商到第六音角,第六音角到第七音变徵,都是全音;第七音变徵到第八音徵,又是半音。

如果用宫弦的七个音来说,第一个音是全半音,第二个音与商弦对应,是商分;与角弦对应,是角分;第三到第七个音与变宫弦对应,是变宫分;第八个音还是回到首音。而第四个音变徵到第五个音徵,第七个音变宫到第八个音宫,都是半音。这是因为太簇(商)到姑洗(角)之间,以及无射(羽)到半黄钟(变宫)之间,都是半音程,所以各弦的七个音分不变,但对应的音律却有所不同。每个音分是全音还是半音,决定了宫调的循环。

以宫调七弦为标准,根据每个调的徵弦七个音来说,商调的徵,其实是宫调的羽转变成徵分;宫弦的羽,全弦首音是羽,变宫和变徵在第二音和第六音,所以第二音到第三音,第六音到第七音,都是半音。现在全弦变成徵,那么变宫和变徵就在第三音和第七音,所以第三音到第四音,第七音到第八音,就都是半音了。所以,全弦定黄钟宫声(四字)不变,第二音对应太簇商声(乙字),中间是全音程。如果用姑洗角声(上字),那么第二音到第三音就是半音,和宫调的羽一样,所以必须用仲吕吕清角高上(音名),才能得到全音程,第四音对应蕤宾变徵尺(音名)。

因为太簇乙字到姑洗上字是半音,加上仲吕高上的半音,得到一个全音,而仲吕高上到蕤宾尺字是半音,所以第二音到第三音是全音,是羽到变宫,而第三音到第四音是半音,是变宫到宫。第五音对应夷则徵声工(音名),第六音对应无射羽声凡(音名),所以第四音到第五音,第五音到第六音,都是全音。到第七音,如果用半黄钟变宫合(音名),那么第六音到第七音就是半音,和宫调的羽一样,必须用半大吕吕清变宫高六(音名),才能得到全音程,第八音和首音一样,都对应黄钟宫声四字。因为无射凡字到半黄钟合字是半音,加上半大吕高六的半音,得到一个全音,而半大吕高六到黄钟四字是半音,所以第六音到第七音是全音,是角到变徵,而第七音到第八音是半音,是变徵到徵。角调的徵,是宫调的变宫和清宫调的羽混合而成的徵分。宫调的变宫全弦首音就是变宫,变徵在第五音,所以首音到第二音,第五音到第六音,都是半音。清商调的羽,全弦首音是清羽,清变宫清变徵在第二音和第六音,所以第二音到第三音,第六音到第七音,都是半音。现在全弦变成徵,那么第三音到第四音,第七音到第八音,都是半音。

如果首音还是定太簇商声乙字,那么首音徵到第二音羽得到全音,必须用仲吕吕清角高上,其本调羽弦也对应仲吕吕清角高上,这是清角调,不是正角调。用姑洗角声上字作为正角调,所以起调于羽弦,必须用姑洗正角声,徵弦羽分也对应姑洗的律。所以角调徵弦散声首音,比正宫调变宫弦的散声首音低半音,用清宫调的羽弦散声,大吕吕清宫高五,其分才符合,因为本调羽声得到正角的律。第二音对应姑洗角声上字为羽分,第三音对应蕤宾变徵尺字为变宫分,第四音对应林钟吕清变徵高尺为宫分,第五音对应南吕吕清徵高工为商分,第六音对应半黄钟正变宫六字为角分,第七音对应黄钟正宫四字为变徵分,第八音对应大吕吕清宫高五,所以第三音蕤宾到第四音林钟是半音,第七音黄钟到第八音大吕是半音,正是本调徵弦的变宫到宫,变徵到徵的两个半音。变徵调的徵,是宫调的宫转变成徵分。宫调的宫,变徵变宫在第四音和第七音,所以第四音到第五音,第七音到第八音,都是半音。现在全弦变成徵,那么第三音到第四音,第七音到第八音,都是半音,移宫调的宫第四音到第五音的半音,变成第三音到第四音的半音,所以第四音用南吕吕清徵高工,第三音夷则到第四音南吕是半音,第七音太簇到第八音姑洗是半音。徵调的徵,是宫调的商转变成徵。宫调的商,变徵变宫在第三音和第六音,所以第三音到第四音,第六音到第七音,都是半音。现在全弦变成徵,那么第三音到第四音,第七音到第八音,都是半音,移宫调的商第六音到第七音的半音,变成第七音到第八音的半音,所以第七音用仲吕吕清角高上,第三音无射到第四音半黄钟是半音,第七音仲吕到第八音蕤宾是半音。羽调的徵,是宫调的角转变成徵分。宫调的角,变徵变宫在第六音和第五音,所以第二音到第三音,第五音到第六音,都是半音。现在全弦变成徵,那么第三音到第四音,第七音到第八音,都是半音。移宫调的商第二音到第三音的半音,第五音到第六音的半音,变成第三音到第四音的半音,第七音到第八音的半音,所以第三音用半大吕吕清变宫高五,第六音用

首先,咱们来说说各种乐调和律吕的关系。只有宫、商、徵三个调的音符才能和律吕相协调。宫调的七个音,包括它的变调七个音,都符合阳律。清宫调的七个音和变调七个音,都符合阴律。所以宫调才能和律吕和谐。商调的五个主要音符都符合阳律,只有变调的两个音符符合阴律。清商调也是这样,只有变调的两个音符混杂在阳律里。所以商调也能和律吕和谐。徵调的五个主要音符和变宫音符都符合阳律,只有变徵音符符合阴律。清徵调也是这样,只有变徵音符混杂在阳律里,所以徵调也能和律吕和谐。

但是,角调就不同了。它的五个主要音符里,徵弦、宫弦、商弦都符合阴律,而变调的两个音符却符合阳律。而且,商音的“乙”字和羽音的“凡”字,在各个弦上都用不上。这些音和宫调一样。清角调的五个音和变调的两个音,阴阳也混杂在一起。所以,角调无法和律吕相协调。变徵调的五个主要音符里,宫弦符合阴律,变调的两个音符符合阳律。羽音的“凡”字在各个弦上都用不上,清变徵调也是宫弦混杂在阳律里。所以,变徵调也无法和律吕相协调,虽然它只借用一个音,就和宫调的音符相同了,比角调要好一些。羽调的五个主要音符里,角弦符合阴律,变调的两个音符也符合阴律。清羽调的角弦和变调的两个音符符合阳律,虽然它也无法和律吕相协调,但是根据弦音来看,它仍然具备七个音符,算是一个完整的调式。变宫调的五个主要音符里,徵弦和宫弦都符合阴律,而变调的两个音符却符合阳律。商音的“乙”字和羽音的“凡”字,在各个弦上都用不上,这些音和角调一样。清变宫调的五个音和变调的两个音,阴阳也混杂在一起,所以它也无法和律吕相协调。

【宫调】

徵一弦,定倍無射之律,變宮合字,得下徵之分。

羽二弦,定黃鐘之律,宮聲四字,得下羽之分。

應太簇之律,商聲乙字,為變宮之分。

宮三弦,定姑洗之律,角聲上字,得宮弦之分。

商四弦,定蕤賓之律,變徵尺字,得商弦之分。

第一段: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五弦。 “角五弦,定夷则之律,徵声工字,得角弦之分。” 意思是说,用夷则律来定五弦的音高, “徵”音是“工”字,以此确定角弦的音高。 然后,“应无射之律,羽声凡字,为变徵之分。” 意思是根据无射律来定音, “羽”音是“凡”字,确定变徵的音高。 再接下来,“徵六弦,定半黄钟之律,变宫六字,得徵弦之分。” 就是说,用半黄钟律定六弦音高,“变宫”音是“六”字,以此确定徵弦的音高。最后,“羽七弦,定半太簇之律,宫声五字,得羽弦之分。” 用半太簇律定七弦音高,“宫”音是“五”字,确定羽弦的音高。

第二段:

接下来是清宫调。“徵一弦,定倍应钟之吕,清变宫高六,得下徵之分。” 这句的意思是,用倍应钟律来定一弦的音高,“清变宫”音是“六”字,确定下徵的音高。“羽二弦,定大吕之吕,清宫高五,得下羽之分。” 用大吕律定二弦音高,“清宫”音是“五”字,确定下羽的音高。“应夹钟之吕,清商高乙,为变宫之分。” 用夹钟律定音,“清商”音是“乙”字,确定变宫的音高。“宫三弦,定仲吕之吕,清角高上,得宫弦之分。” 用仲吕律定三弦音高,“清角”音是“上”字,确定宫弦的音高。“商四弦,定林钟之吕,清变徵高尺,得商弦之分。” 用林钟律定四弦音高,“清变徵”音是“尺”字,确定商弦的音高。“角五弦,定南吕之吕,清徵高工,得角弦之分。” 用南吕律定五弦音高,“清徵”音是“工”字,确定角弦的音高。“应应钟之吕,清羽高凡,为变徵之分。” 用应钟律定音,“清羽”音是“凡”字,确定变徵的音高。“徵六弦,定半大吕之吕,清变宫高六,得徵弦之分。” 用半大吕律定六弦音高,“清变宫”音是“六”字,确定徵弦的音高。“羽七弦,定半夹钟之吕,清宫高五,得羽弦之分。” 用半夹钟律定七弦音高,“清宫”音是“五”字,确定羽弦的音高。

第三段:

然后是商调。“角(慢)一弦,定倍夷则之律,下羽凡字,(得变徵之分,转角弦之分。)” 慢弦的角弦,用倍夷则律定音,“下羽”音是“凡”字,确定变徵的音高,并转为角弦的音高。 后面括号里的内容也是类似的解释,就不逐字翻译了,意思就是通过不同的律来确定不同的音高,并进行音高的转换。 “徵二弦,定黄钟之律,宫声四字,得下羽之分,转徵弦之分。” “羽(慢)三弦,定太簇之律,商声乙字,(得变宫之分,转羽弦之分。)” “(应姑洗之律,得仲吕之吕,角声上字,清角高上,为宫弦之分,转变宫之分。)” “宫四弦,定蕤宾之律,变徵尺字,(得商弦之分,转宫弦之分。)” “商五弦,定夷则之律,徵声工字,(得角弦之分,转商弦之分。)” “角(慢)六弦,定无射之律,羽声凡字,(得变徵之分,转角弦之分。)” “(应半黄钟之律,得半大吕之吕,变宫六字,清变宫高六,为徵弦之分,转变弦之分。)” “徵七弦,定半太簇之律,宫声五字,(得羽弦之分,转徵弦之分。)” 这些都是用不同的律来确定不同的弦的音高,并进行音高的转换。

第四段:

最后是清商调, 这段内容缺失,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调一下琴弦。第一根弦,用慢的角调,定在南吕宫的倍数上,清音是羽,高音是凡。 这能得到变徵的分音,也能转到角弦的分音。 然后,再用这个音,得到黄钟律,清音是宫,高音是六,宫声是四个字,这就能得到下徵的分音,也能转到变徵的分音。

接下来,第二根弦,用徵调,定在大吕宫的倍数上,清音是宫,高音是五。 这能得到下羽的分音,也能转到徵弦的分音。第三根弦,用慢的羽调,定在夹钟宫的倍数上,清音是商,高音是乙。 这能得到变宫的分音,也能转到羽弦的分音。 然后,再用这个音,得到蕤宾律,清音是角,高音是上,变徵是尺字,这就能得到宫弦的分音,也能转到变宫的分音。

第四根弦,用宫调,定在林钟宫的倍数上,清音是变徵,高音是尺。 这能得到商弦的分音,也能转到宫弦的分音。第五根弦,用商调,定在南吕宫的倍数上,清音是徵,高音是工。 这能得到角弦的分音,也能转到商弦的分音。第六根弦,用慢的角调,定在应钟宫的倍数上,清音是羽,高音是凡。 这能得到变徵的分音,也能转到角弦的分音。 然后,再用这个音,得到半太簇律,清音是变宫,高音是六,宫声是五个字,这就能得到下徵的分音,也能转到变徵的分音。

第七根弦,用徵调,定在半夹钟宫的倍数上,清音是宫,高音是五。 这能得到羽弦的分音,也能转到徵弦的分音。

好,现在咱们来试试角调。第一根弦,定在倍无射律上,变宫是合字。这能得到下徵的分音,也能转到角弦的分音。 然后,用黄钟律,宫声是四个字,这就能得到下羽的分音,也能转到变徵的分音。

第二根弦,用紧的徵调,用太簇律,得到大吕宫,商声是乙字,清音是宫,高音是五,这能得到变宫的分音,也能转到徵弦的分音。第三根弦,用羽调,定在姑洗律上,角声是上字,这能得到宫弦的分音,也能转到羽弦的分音。然后,用蕤宾律,变徵是尺字,这就能得到商弦的分音,也能转到变宫的分音。

第四根弦,用紧的宫调,用夷则律,得到林钟宫,徵声是工字,清音是变徵,高音是尺,这能得到角弦的分音,也能转到宫弦的分音。第五根弦,用紧的商调,用无射律,得到南吕宫,羽声是凡字,清音是徵,高音是工,这能得到变徵的分音,也能转到商弦的分音。第六根弦,用角调,定在半黄钟律上,变宫是六字,这能得到徵弦的分音,也能转到角弦的分音。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啊?看着像是古乐谱的注释,密密麻麻的,我得慢慢捋捋。

首先,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某种乐器的定弦方法,用的是古代的乐律术语,比如“宫”、“商”、“角”、“徵”、“羽”这些,代表着不同的音高。括号里的内容像是对音高的细微调整和转换说明。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你每一根弦应该调到什么音,以及这个音和别的音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说,第一根弦要按照“半太簇之律”来调,调到“宫声五字”。 然后又说,这个音还可以根据“羽弦之分”和“徵之分”进行调整。 后面还提到了“徵紧七弦”,意思是第七弦也调成徵音,但要调紧一些。 这部分内容描述了乐器定弦的具体方法,以及音高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接下来是“清角调”的部分。 这段话详细解释了“清角调”中每根弦的音高和调弦方法。比如,第一弦要按照“钟之吕”来调,调到“清变宫高六”。 每一根弦的调弦方法都非常具体,都指明了参照的音律和最终的音高。 这段就像一个详细的乐器调音指南。

然后是“变徵调”的部分。 跟“清角调”类似,这段也详细地说明了“变徵调”中每一根弦的音高和调弦方法,同样指明了参照的音律和最终的音高,以及音高之间的转换关系。 比如,第一弦要按照“倍无射之律”来调,调到“变宫合字”。 这部分跟前面“清角调”的部分结构相似,都是逐弦说明调音方法。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就像是一份古代乐器调音的专业说明书,用的是古代的专业术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但可以看出,古代的乐器调音是多么的精确和讲究,每一个音高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和调整。 “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字,现在听起来也挺有韵味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宫调的五弦。这五弦啊,要按照应无射的音律来定,用南吕的音高,羽声用凡字来表示,清徵用高工来表示,变徵和转宫弦的音高也要分别确定。

接下来是商调的六弦,要按照半黄钟的音律来定,变宫用六字来表示,同样也要确定徵弦和转商弦的音高。角调的七弦,要按照半太簇的音律来定,宫声用五字来表示,羽弦和转角弦的音高也要分别确定。

【清变徵调】这可是个清新的变徵调!商调的一弦,要按照倍应钟的音高来定,清变宫用高六来表示,下徵和转商弦的音高也要确定。角调的二弦,要按照大吕的音高来定,清宫用高五来表示,下羽和转角弦的音高也要确定。应夹钟的音高,清商用高乙来表示,这是变宫和变徵的音高。徵调的三弦,要按照仲吕的音高来定,清角用高上来表示,宫弦和转徵弦的音高也要确定。羽调的四弦,要按照林钟的音高来定,清变徵用高尺来表示,商弦和转羽弦的音高也要确定。应南吕的音高,清徵用高工来表示,这是角弦和变宫的音高。

再来说说宫调的五弦,这次要按照应应钟的音高来定,用无射的音律,清羽用高凡来表示,羽声用凡字来表示,变徵和转宫弦的音高也要分别确定。商调的六弦,要按照半大吕的音高来定,清变宫用高六来表示,徵弦和转商弦的音高也要确定。角调的七弦,要按照半夹钟的音高来定,清宫用高五来表示,羽弦和转角弦的音高也要确定。

【徵调】最后是徵调!宫调的一弦,要按照倍无射的音律来定,变宫用合字来表示,下徵和转宫弦的音高也要确定。商调的二弦,要按照黄钟的音律来定,宫声用四字来表示,下羽和转商弦的音高也要确定。角调的三弦,这次比较慢,要按照太簇的音律来定,商声用乙字来表示,变宫和转角弦的音高也要确定。姑洗的音律,仲吕的音高,角声用上字来表示,清角用高上来表示,这是宫弦和变徵的音高。徵调的四弦,要按照蕤宾的音律来定,变徵用尺字来表示,商弦和转徵弦的音高也要确定。羽调的五弦,要按照夷则的音律来定,徵声用工字来表示,角弦和转羽弦的音高也要确定。应无射的音律,羽声用凡字来表示,这是变徵和变宫的音高。

好家伙,这都是些啥?看起来像是古乐器调弦的说明,密密麻麻的,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是宫调六弦,要把半黄钟的音律定好,宫调的六个音符,能分出徵弦和转宫弦的音。然后是商调七弦,要定好半太簇的音律,宫调的五个音符,能分出下羽和转商弦的音。接下来是清徵调,宫调一弦,要定好倍应钟的音律,清变宫高六,能分出下徵和转宫弦的音。商调二弦,要定好大吕的音律,清宫高五,能分出下羽和转商弦的音。角调(慢)三弦,要定好夹钟的音律,清商高乙,能分出变宫和转角弦的音。 这后面括号里的,应仲吕的音律,能得到蕤宾的音律,清角高上,变徵尺字,是宫弦和变徵的分音。

接着是徵调四弦,要定好林钟的音律,清变徵高尺,能分出商弦和转徵弦的音。羽调五弦,要定好南吕的音律,清徵高工,能分出角弦和转羽弦的音。应应钟的音律,清羽高凡,是变徵和变宫的分音。 然后又是宫调六弦,定好半大吕的音律,清变宫高六,能分出徵弦和转宫弦的音。商调七弦,定好半夹钟的音律,清宫高五,能分出下羽和转商弦的音。

最后是羽调,羽调(慢)一弦,要定好倍夷则的音律,下羽凡字,能分出变徵和转下羽的音。括号里的是,应倍无射的音律,能得到倍应钟的音律,变宫合字,清变宫高六,是下徵和变宫的分音。宫调二弦,要定好黄钟的音律,宫调四个音符,能分出下羽和转宫弦的音。商调(慢)三弦,要定好太簇的音律,商调乙字,能分出变宫和转商弦的音。角调(慢)四弦,应姑洗的音律,能得到仲吕的音律,角调上字,清角高上,是宫弦和转角弦的分音。括号里的是,应蕤宾的音律,能得到林钟的音律,变徵尺字,清变徵高尺,是商弦和变徵的分音。徵调五弦,要定好夷则的音律,徵调工字,能分出角弦和转徵弦的音。羽调(慢)六弦,要定好无射的音律,羽调凡字,能分出变徵和转羽弦的音。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不同调式下,乐器每根弦的音律设定,以及各个音符之间的关系,简直比现代乐理还复杂! 看来古人对音乐的理解也是相当精妙的啊!

首先,根据半黄钟的音律,得到半大吕的音高,变宫调六个字,清变宫调高六,是徵弦的分音,转换宫弦的分音。 这说的啥,我也不知道,反正很专业的样子!

接下来,宫调的第七弦,确定为半太簇的音律,宫声五个字,(得到下羽的分音,转换宫弦的分音)。 这部分还是跟音律有关,我听不懂,但感觉很厉害。

【清羽调】

羽调的第一弦,确定为两倍南吕的音高,清下羽调高凡,(得到变徵的分音,转换下羽的分音)。 这清羽调,听着就感觉很清脆。

然后,根据两倍应钟的音高,得到黄钟的音律,清变宫调高六,宫声四个字,是下徵的分音,转换宫弦的分音。 这段和前面好像有点重复,但专业人士肯定能听懂。

宫调的第二弦,确定为大吕的音高,清宫调高五,(得到下羽的分音,转换宫弦的分音)。 这部分和前面也像,都是关于宫调的。

商调慢三弦,确定为夹钟的音高,清商调高乙,(得到变弦的分音,转换商弦的分音)。 商调,听起来就比较有韵味。

角调慢四弦,(根据仲吕的音高,得到蕤宾的音律,清角调高上,变徵尺字,得到宫弦的分音,转换角弦的分音)。 这角调,感觉有点复杂。

(根据林钟的音高,得到夷则的音律,清变徵调高尺,徵声工字,是商弦的分音,转换变徵的分音)。 这段又回到徵调了,感觉像绕口令。

徵调的第五弦,确定为南吕的音高,清徵调高工,(得到角弦的分音,转换徵弦的分音)。 终于到徵调了,感觉稍微简单点。

羽调(慢)的第六弦,确定为应钟的音高,清羽调高凡,(得到变徵的分音,转换羽弦的分音)。 羽调又出现了,感觉有点像循环。

(根据半大吕的音高,得到半太簇的音律,清变宫调高六,宫声四个字,是下徵的分音,转换宫弦的分音)。 这段和前面好几段都类似,是不是写错了?

宫调的第七弦,确定为半夹钟的音高,清宫调高五,(得到下羽的分音,转换宫弦的分音)。 宫调又出现了,感觉像是总结。

【变宫调】

羽调的第一弦,确定为两倍无射的音律,变宫合字,(得到下徵的分音,转换下羽的分音)。 变宫调开始了,感觉和清羽调不一样。

根据黄钟的音律,宫声四个字,(是下羽的分音,转换变宫的分音)。 这段感觉有点简短。

宫调(紧)的第二弦,(根据太簇的音律,得到大吕的音高,商声乙字,清宫调高五,得到变宫的分音,转换宫弦的分音)。 宫调又来了,而且还带紧字,感觉很急促。

商调的第三弦,确定为姑洗的音律,角声上字,(得到宫弦的分音,转换商弦的分音)。 商调也出现了,感觉和前面不一样。

角调的第四弦,确定为蕤宾的音律,变徵尺字,(得到商弦的分音,转换角弦的分音)。 角调又出现了,感觉有点绕。

根据夷则的音律,徵声工字,(是角弦的分音,转换变徵的分音)。 最后一段了,感觉终于结束了。

首先,咱们得调好琴弦。第一根弦,五弦,要调紧,按照“应无射之律,得南吕之吕,羽声凡字,清徵高工,得变徵之分,转徵弦之分”来调。 这说的是要根据一定的音律标准来调整,具体怎么调,我就不细说了,反正要调到合适的音高。

接下来是第二根弦,六弦,羽弦。这根弦要定在半黄钟的音律上,然后根据“变宫六字,得徵弦之分,转羽弦之分”来微调。 意思就是说,要根据其他弦的音高来调整这根弦,让它们和谐统一。 再然后,还要根据“应半太簇之律,宫声五字,为羽弦之分,转变宫之分”来进一步调整。 总之,调琴弦挺讲究的,要反复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根弦,七弦,宫弦,也要调紧。 按照“应半姑洗之律,得半夹钟之吕,商声乙字,清宫高五,得变宫之分,转宫弦之分”来调。 这又是另一套标准,要根据不同的音律来调整,确保音准。 调好之后,咱们就正式开始用【清变宫调】了。

接下来是【清变宫调】的调弦方法。第一根弦,羽弦,要定在倍应钟的音高上,然后根据“清变宫高六,得下徵之分,转下羽之分”来调整。 接着,按照“应大吕之吕,清宫高五,为下羽之分,转变宫之分”再微调一下。 这部分的调弦也是要参考其他弦的音高,反复调整。

第二根弦,宫弦,也需要调紧,按照“应夹钟之吕,得太簇之律,清商高乙,商声乙字,得变宫之分,转宫弦之分”来调。 第三根弦,商弦,定在仲吕的音高上,然后根据“清商高上,得宫弦之分,转商弦之分”来调整。 第四根弦,角弦,定在林钟的音高上,根据“清变徵高尺,得商弦之分,转角弦之分”来调。 然后根据“应南吕之吕,清徵高工,为角弦之分,转变徵之分”再细调。

最后,第五根弦,徵弦,要调紧,按照“应应钟之吕,得无射之律,清羽高凡,羽声凡字,得变徵之分,转徵弦之分”来调。 第六根弦,羽弦,定在半大吕的音高上,根据“清变宫高六,得徵弦之分,转羽弦之分”来调。 第七根弦,宫弦,也要调紧,根据“应半夹钟之吕,清宫高五,为羽弦之分,转变宫之分”来调。 最后,再调整第七弦,宫弦,按照“应半仲吕之吕,得半姑洗之律,清商高乙,商声乙字,得变宫之分,转宫弦之分”来完成最终的调弦。 这整个过程,需要反复调整,才能确保琴弦的音准和和谐。

哎,这琴弦的音调变化可真讲究!你看,这琴弦的音调啊,主要用羽弦起调,所以把黄钟定在二弦的羽位上,作为宫调。

后来啊,人们研究乐律,用七个音来解释,以宫音为主,黄钟就是宫音。那么,宫音对应的弦就是黄钟的音,商音对应的弦就是太簇的音,角音对应的弦就是姑洗的音,变徵音对应的弦就是蕤宾的音,徵音对应的弦就是夷则的音,羽音对应的弦就是无射的音,变宫音对应的弦就是半黄钟的音(也就是无射的两倍)。如果大吕做宫音,这七个音对应的弦也一样。

说白了,宫音对应的弦就是黄钟的弦,商音对应的弦就是太簇的弦,角音对应的弦就是姑洗的弦,变徵音对应的弦就是蕤宾的弦。但是,徵音对应的弦不是夷则的弦,而是林钟的弦;羽音对应的弦也不是无射的弦,而是南吕的弦;变宫音对应的弦也不是半黄钟的弦,而是应钟的弦。如果大吕做宫音,变徵音对应的弦就是变林钟的弦,徵音对应的弦就是夷则的弦,羽音对应的弦就是无射的弦,变宫音对应的弦就是变黄钟的弦。

这阴阳七音,每个音都有七根弦对应,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乐问》这本书,这里就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