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这年表的事儿。你看啊,《汉书》里的年表,那可是把所有卿尹都列进去了,范围可广了。可到了《明史》,年表里就只写到七卿了,范围缩小了不少。后来清朝又加了个理藩院,管着蒙古、西藏、回部这些地方的大事,这可是个要紧部门,负责安抚百姓、保卫边疆,责任重大,地位跟七卿差不多。
再来说说侍郎这些官儿。虽然叫副职,但实际上跟尚书平起平坐,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奏章的草稿,侍郎要是有一点不同意见没画上去,这奏章就上不了。奖赏、处罚,侍郎也都有份儿参与。而且,朝廷里的枢密院大臣、辅臣,还有外地的巡抚、总督,很多都是从侍郎这些位置上提拔起来的,人才济济,这个位置可不能缺。
到了光绪年间,朝廷改制,不少官职都改了名字,人员也换了不少。所以这年表啊,也跟着改了,力求准确无误。至于那些管部管院的,虽然权力也很大,但因为不是正式的官制,所以就没列在年表里。 这年表啊,主要记录的是各部院大臣的履历。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