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同治初年到光绪辛丑年之前,那时候的教育比较混乱,没有一个系统。第二个阶段是从光绪辛丑年到宣统年间,教育才开始变得有系统起来。

为啥会有这变化呢?这得从五口通商和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说起。朝廷吃了大亏,发现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得发展教育。以前跟外国打交道,全靠那些不靠谱的翻译官,一点小摩擦都能闹出大乱子,朝廷这才意识到翻译官有多不靠谱。再加上列强强大的军舰和武器,朝廷更是急需培养翻译人才,还有造船、造武器,以及海军陆军的人才。所以,当时最先办的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还有南北洋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这些。

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来的,开始于同治元年。一开始只教外国的语言文字。过了六年,有人提议在同文馆里再开个算学馆。当时朝中很多官员对这些新事物一窍不通,还各种反对,各种造谣中伤,反对的奏折写得那叫一个激烈。他们说:“西方人制造东西的方法,都离不开数学。咱们中国要是想造轮船、机器这些东西,不请西方的专家来带路,自己瞎琢磨,根本没用。像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大官,都非常清楚这个道理,他们也都在奏折里反复强调。再说,学习西方的技术,圣祖皇帝也赞成的,这在当时的史料里都有记载,咱们不能数典忘祖啊!要是把学习西方当成耻辱,那就太荒谬了。咱们中国一直墨守成规,不肯奋发图强,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耻的吗?现在不是因为不如别人而感到耻辱,而是因为学习别人而感到耻辱,那岂不是永远不如别人,也永远不会感到耻辱了吗?学习方法要灵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虽然反对意见很多,但还是要权衡利弊,做出决定。我们建议招收满汉举人、恩荫、拔贡、副榜、岁贡、优贡生,以及其他正途出身的官员。还要进一步推广,翰林院的庶吉士、编修、检讨,还有五品以下的进士出身的京官和外官,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都可以参加考试。三年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可以优先提拔,以此鼓励大家学习。”皇上最后同意了这个建议。

上海广方言馆,是同治二年(1863年)成立的。当时江苏巡抚李鸿章说:“北京的同文馆办得不错,是个好办法。可是外国人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广州这两个地方,所以我想在上海也建一个类似的学校,专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咱们选一些十四岁以下,聪明伶俐、稳重踏实的当地孩子,请外国人来教他们,再请一些品学兼优的秀才、举人来教他们四书五经、史书和文学。学成之后,再让省里的督抚大人考核一下,直接当县里的附学生。那些年轻有为、聪明伶俐的候补官员、佐杂官员,也可以去学校学习,毕业后根据表现安排升迁。三五年之后,培养出一批既有文化素养,又精通外国语言的人才,就能把他们安排到海关、各省督抚衙门以及其他需要跟外国人打交道的部门当翻译。这样一来,关税、军需的核算就能更准确了,那些不靠谱的翻译也能少一些了。而且,他们还能阅读外国的书籍,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比如轮船、火炮等等,这对咱们国家自强自立大有帮助。” 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建议,让广州将军也照着办。

福建船厂的学堂,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督办福建的时候设立的。这个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语和造船技术,后堂学习英语和驾驶技术。除了造船和驾驶这些专业课,还要学习策论,读《圣谕广训》、《孝经》来学习做人的道理。当时总管船政的是沈葆桢,他很有远见,特别重视这个学堂。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又上奏朝廷,说:“应该派一些前堂和后堂的学生去英法学习更先进的造船和驾驶技术,以及一些新式武器和练兵制胜的策略。那些天赋异禀的学生,还可以学习矿物学、化学、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等等。”后来沈葆桢当了南洋大臣。光绪二年(1876年),他又派中外监督共同制定了船政学堂的章程。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可以说是中国海军人才的开端。因为学堂在马尾,所以清朝的海军将领,福建人特别多。

1882年,也就是光绪八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上奏朝廷,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第二年就开始招生了,学生们入学学习。专业分驾驶和管轮两科,课程用英文教学,还要学习操练方法,以及经书和国文等科目。学习好的学生,李鸿章还会送他们出国留学,进一步深造。后来,海军里很多将领都是从这儿毕业的。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又奏请朝廷在天津设立了武备学堂,模式大致仿照西方的陆军学校。学校挑选军队里身体强壮、聪明伶俐,略懂一些文化知识的军官和士兵入学。那些原本是文职人员,但以前也练过武的,也一起录取了。课程一方面学习西方的最新军事技术,比如各种后膛枪炮、土木工程、营垒建设以及各种布阵、攻防战术;另一方面,还要到营地里实地操练,演习枪炮阵势,以及建造工事。不过,因为学生都是从军队里挑选出来的军官士兵,即使请了德国老师,也不能直接听讲,还得用翻译,一层层地传授知识,这和水师学堂注重外语学习的情况不一样。刚开始,学一年后考试合格的学生,就发回各营,由营长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后来,学习年限逐渐延长,学校也开始招收良家子弟入学。直到庚子之变,学堂正好在战区,整个学校都被烧成了灰烬。

此外,广东水陆师学堂是广东巡抚张之洞在光绪十三年奏请朝廷设立的。张之洞调任湖北巡抚后,又在光绪二十一年奏请朝廷在湖北设立了武备学堂。水师学堂的课程设置,和天津的水师学堂差不多,分管轮和驾驶两项;陆师则分骑兵、步兵、枪炮和工程等科目,大体上都参考了北洋的模式。等到海军成立,新军改编之后,这种类型的学堂,在南方各省和各省都越办越多,就不一一细说了。

张之洞还在湖北创办了自强学堂。刚开始,学堂设有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科目。只有学习方言的学生住校,其他三个科目的学生每月考试。后来,算学课程转交给两湖书院教授,格致和商务课程停了,学堂就只教方言了,把它作为学习西学的入门课程。方言课程又分英、法、德、俄四门,跟同文馆的课程设置也差不多。

光绪丙申年和丁酉年的时候,各省的学堂还没普及,很多中外官员都建议通过改革书院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朝廷下令整顿书院,礼部制定了章程,还增加了天文学和格致学(科学技术)的课程。陕西等省就创办了格致实学书院,来弥补学堂的不足。

总的来说,这段时间办学的重点是实用。因为当时主要面对的是外部压力,所以外语和海陆军相关的课程成了教育的重点,根本谈不上什么系统的教育体制。不过,南洋公学虽然也沿袭了这种实用主义的办学宗旨,但它把学制分成了三等,已经包含了普通学校和预备教育的理念了。

更早些时候,光绪二十一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在天津创办了头等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学制四年,二等学堂学制一年,学完后,如果想专攻某一门学科,就根据学生的资质来决定。专业一共五个: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械学和律例学(法律)。二等学堂学制四年,按年级逐级升学,学满后升入头等学堂。当时的想法是,二等学堂相当于外国的小学,头等学堂相当于外国的大学。因为刚开始办学,所以采取了灵活快捷的办法。当时既缺乏合格的老师,又很难招到优秀的学生,所以效果不太好。

光绪二十三年,盛宣怀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在天津学堂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经费主要依靠招商局和电报局的捐助。经过奏报批准后,才定名为“公学”。南洋公学分四个院: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外院就是附属小学,是师范生实习的地方;中院和上院相当于二等和头等学堂,也就是中学和高等学堂的意思。课程主要分中文和英文两部分,但更注重法政和经济学。上院毕业生中,优秀者会被选送出国,到各国大学深造。当时的想法是,国内大学一时难以建立,所以先用南洋公学作为预备学校,而把外国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有人说,中国教育有了系统的组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南洋公学改由邮传部管辖,并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课程设置也和最初的宗旨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早期缺乏系统教育的一个大概情况。

甲午战争之后,咱们国家丢人现眼,丢了地盘,还被列强欺负,国家情况越来越危险。朝里那些有志气的官员们,这才发现以前搞变法,根本没找到对的路子。 李端棻侍郎和康有为这些主事官,都建议大力推广学校。

光绪二十四年,皇帝下旨说:“最近我下了好几道命令,开办特科考试,改革武科考试制度,设立大小学堂。但是风气还没完全转变,大家意见也不统一。国家要是没个准儿,命令就执行不下去。所以我要明确告诉国内外,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都要努力,用圣贤的道理做根本,广泛学习对国家有用的西学,认真学习,解决空洞、迂腐、错误的问题。京师大学堂要带头,得先办起来。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各部各院的官员,侍卫,候补、候选的道员,府、州、县以下的官员,大官的子弟,八旗世家子弟,各省武职的后代,都可以入学学习,希望培养出大量人才,一起克服困难。” 然后,让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的大臣们商量着办。

接着就开始筹备京师大学堂,制定章程,主要有四点:第一,要多筹集经费;第二,要建好学校;第三,要慎重选择管理学校的大臣;第四,要挑选合适的总教习。皇帝批准了这个方案,任命孙家鼐负责大学堂的事务,经费由户部拨款。

五月,皇帝又下令给各省的督抚,把各省府、厅、州、县的大小书院,全部改成既教中国传统文化,又教西方文化的学校,等级划分是:省会的大书院是高等学堂,郡城的是中学堂,州县的是小学堂。 然后下发京师大学堂的章程,让各省照着办。各书院的经费,都拿一部分出来做学堂经费。如果乡绅百姓捐钱建学堂,或者积极募捐,可以上奏请朝廷奖励。谁要是捐了巨款,就破格奖励。民间那些不在祀典里的祠堂,一律改成学堂,既能省钱,又能发展教育。那时候,管学大臣的权力很大,不光管京师大学堂,还管各省的学堂,实际上就是全国教育部长的权力。

话说,当时同文馆和北洋学堂好多西人当总教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方面有点偏颇。而且,外国语言文字不止一种,各个学科也都有专门人才,哪一个外国人能样样精通呢?所以,必须得选拔那些既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又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学者来担任总教习,打破常规破格录用,并且给他们权力,可以自己挑选分教习。为啥要这么做呢?因为管教育的大臣一般都是大学士或者尚书,级别很高,但总教习的职位对资格要求没那么严格,这样就能吸引一些有能力的新人来担任。

学生分两班,学完普通课程毕业的为头班,还在学普通课程的为二班,这方法还是沿用南洋公学的旧办法。课程分为普通和专门两类。普通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专门课程,每个人选一到两门就行了。普通课程包括:经学、理学、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语言文字学。专门课程包括: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法律学也归这儿)、高等地理学(测绘学也归这儿)、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医学也归这儿)。 学生的考核采用积分制,每个月发的伙食费和补贴也不一样。

在上海还设了个编译局,除了外国语,其他学科的教材都用编译局翻译的版本。大学的筹办方案大概就是这样。

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八国联军入侵的庚子之变,旧势力掌控了朝政。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家才开始逐渐讨论恢复学校的事。带头提倡这个的是山东巡抚袁世凯。一开始,袁世凯上奏朝廷,提出了在山东开办大学堂的章程,皇上就下令各省仿照办理,并让政务处和礼部一起商量制定考试和奖励的章程。

接着,他们就讨论说:“外国的学校,都是小学、中学、大学依次递进的,毕业后才能授予官职。我们也应该照这个模式来办。小学毕业考试合格的,才能选入中学堂;中学毕业考试合格的,才能选入大学堂;大学毕业考试合格的,就发给毕业证书。督抚(巡抚和布政使)、学政(负责教育的官员),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试。考得好的,根据等级分别排序,报送到京师大学堂复试,作为举人、贡生。那些贡生,可以参加下一届的乡试;那些本来应该参加乡试的,也可以参加。举人如果成绩积累到一定数量,由京师大学堂进行严格考试,考得好的,根据等级分别排序,报送到礼部。礼部会派大臣进行考试,然后奏请皇上钦定,作为进士,再一起参加殿试,根据成绩给予不同的官职和级别。查阅袁世凯的办法,因为全省的学校一时还不能全部建立起来,所以先在省城建立学校,分班上课,其中备斋和正斋,暗含了小学和中学的制度。既然已经下令各省仿照办理,就应该参考将来的考试和奖励章程,用来激励大家学习。”皇上批准了这个方案。他们提出的这个把科举考试和学制结合起来的方案,叫做《学堂选举鼓励章程》,但是很多省份还没来得及实行就取消了。

辛丑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因为之前的变故太惨痛了,大家都很想改革。十二月,皇帝下旨说:“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是现在最紧要的事儿。北京是全国的首都,更应该重视教育,树立良好的风气。之前计划的大学,一定要认真办起来。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让他负责这件事,务必端正学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的章程,要好好商量后再上报。” 接着又下旨,把同文馆并入大学堂,不用再归外务部管了。

第二年正月,张百熙上奏章,汇报筹办大学堂的情况和初步的方案,他说:“各国教育制度都是这样的:小孩子先读蒙学,毕业后进小学,三年毕业升中学,再三年升高等学堂,再三年升大学。咱们中国照这个模式,小学就是县学堂,中学就是府学堂,高等学堂就是省学堂。现在还没学生能直接上大学,所以咱们先变通一下,暂时不设大学的专门课程,先设立一个高等学堂作为大学预备科。这个预备科分政科和艺科两类,政科学习经史、政治、法律、经商、理财等;艺科学习声学、光学、电学、化学、农业、工业、医学、数学等。看看全国各地办得比较好的学堂,湖北的自强学堂和上海的南洋公学最好。此外,像北京的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广东的时敏学堂、浙江的求是学堂,都办了好几年了,培养了不少合格的人才。再从各省挑选府、州、县里优秀的学生送到北京,考试合格后,进入大学预备科学习。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的升入大学正科;不合格的,就分别安排出国留学或者离开。大学预备科毕业生的水平和各省省学堂毕业生差不多,由管学大臣考试合格后,奏请皇上批准,授予举人称号。大学正科毕业,考试合格后,奏请皇上批准,授予进士称号。但是国家急需人才,为了尽快出人才,减少人才浪费,我们还可以采取速成班的办法。在预备科之外,再设速成科,分两类:一类叫仕学馆,一类叫师范馆。凡是京官五品以下、八品以上的,外地的官吏道员以下、教职人员以上的,都可以报考仕学馆。举人、贡生、生员、监生都可以报考师范馆。仕学馆学习三年毕业,优秀者给予奖励;师范馆学习三年毕业,优秀者推荐到各地任教。毕业生分别按规定授予小学、中学教师资格证书。预备科的学生,一定是年纪比较大、学问比较扎实的人,再经过训练,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人才。速成班的学生,就选那些经验比较多、学习积极肯努力的人,利用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的特点。至于学校的扩建,翻译机构的设立,以及购置书籍、仪器设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经费问题。经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华俄道胜银行存款的利息,全部拨给大学堂;一部分是要求各省筹集经费,每年大省二万两,中等省份一万两,小省五千两,定期拨付到北京。” 皇帝批准了他的方案。

七月,百熙(这个人)打算起草学校章程,就写了一份奏折,大意是说:古今中外,学术虽然不同,但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欧美、日本等国的现行教育制度,跟咱们中国古代盛世的好办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礼记》里记载,古代有家塾、党庠、州学、国学,这跟外国的学校制度很像,国学就相当于大学,家塾、党庠、州学就相当于蒙学、小学、中学,等级划分得非常清楚。周朝以前,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是合在一起的,汉朝以后就更重视选拔人才了,到了隋朝设立进士科以后,读书人就都把心思花在写诗、赋、策论上了,学校就成了摆设。现在要振兴教育,首先就要恢复学校的旧制。虽然中外政治和教育的风气本来就不同,但是学校的条例和秩序非常复杂,不能乱,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但也不能不学习外国的优点。所以,我仔细研究了古代制度,参考了各国的情况,拟定了京师大学和各省高等学堂、中学、小学、蒙学的章程,请皇上批准后颁发到各省,认真地去办。凡是名不副实的学校和那些不称职的老师,都要严格整顿。

皇上批准了这份奏折,下令各省督抚(省长和军政长官)严格按照章程执行。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从此,我国教育才算有了系统。

北京大学堂,当时分了好几个部分:大学院、大学专门科和大学预备科。另外还带两个附属机构,一个是仕学馆,一个是师范馆。大学院主要搞研究,不讲课,也没什么固定的课程。

专门科一共有七个专业:政治科、文学科、格致科(相当于理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和医术科。政治科下面分政治和法律两个方向;文学科就多了,有经学、史学、理学、诸子、掌故、词章和外国语言文字七个方向;格致科包括天文、地质、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和动植物六个方向;农业科有农艺、农业化学、林学和兽医四个方向;工艺科则有土木、机械、造船、兵工厂、电气、建筑、应用化学和采矿冶金八个方向;商务科有簿记、产业制造、商业语言、商法、商业史和商业地理六个方向;医术科分医学和药学两个方向。

预备科呢,分政科和艺科两类。政科的课程有:伦理学、经学、诸子学、词章、数学、中外史、中外地理、外国语、物理、逻辑学、法学、理财和体操。艺科的课程是:伦理学、中外史、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地质矿产、绘画和体操。为了方便学生将来选择专业,课程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减。每个科的学习时间都是三年。

仕学馆主要教算术、博物学、物理、外国语、地理、史学、掌故、理财、外交、法律和政治。师范馆教的课程有:伦理学、经学、教育学、书法、写作、算术、中外史、中外地理、博物学、物理、化学、外国语、绘画和体操。

各省的高等学堂是中学毕业生的升学途径,也是进入分科大学的预备学校。它分政科和艺科两种,课程跟大学预科一样,学制三年。除了高等学堂,还可以附设农、工、商、医等高等实业学堂,中学毕业生也可以去读。老师采用专科教师制度,每位老师只教一门课。

中学堂是高等小学毕业生的升学途径,也是进入高等学的预备学校。课程包括: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学制四年。中学之外,可以设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小学毕业生如果不想读普通中学,可以去读这些学校。中学还可以附设师范学堂,课程跟中学差不多,只是外国文课程减少了,增加了教育学和教授法。可以合并两三个班级,由两三个老师分别教几门课。

小学堂分为高等小学和寻常小学两个等级。孩子六岁开始读蒙学,四年时间。十岁进入寻常小学,读三年。这七年是义务教育。十三岁进入高等小学,三年毕业。小学还可以附设简易农、工、商实业学堂,寻常小学毕业生可以去读。寻常小学的课程包括: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史学、舆地、算术、体操。高等小学的课程在寻常小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读古文辞、理科和图画。老师采用级任制,除了正教习,还可以配备副教习。

蒙学堂属于义务教育,府、厅、州、县、城、镇、乡、集都要设立。那些义塾或者家塾,都要按照蒙学课程的标准进行整改。课程跟寻常小学差不多,只是把作文换成了字课。蒙学的宗旨是改良私塾,所以章程规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对儿童身心状况的观察。

至于学生的毕业奖励,小学毕业奖励附生,中学毕业奖励贡生,高等学毕业奖励举人,大学分科毕业奖励进士。各省师范毕业生,按照大学师范馆的规定给予奖励。这就是大概的情况。虽然这个钦定章程还不完善,但已经有了系统的组织架构。可是颁布还不到两年,就又废除了。

首先,百熙(人名)邀请了很多全国有名的学者来大学堂担任各种职务。吴汝纶(人名)当上了总教习,还去日本考察学校。正赶上留日学生那边闹起了风潮,各种谣言满天飞,党派斗争也越来越厉害。

到了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农历),朝廷就让荣庆(人名)和百熙一起管理大学堂。这两个人啊,学术思想本来就不一样,在用人和管理方面更是意见相左,经常发生冲突。这时候,湖北巡抚张之洞(人名)进京朝见皇帝了。张之洞在全国很有声望,他在四川、山西、广东、湖北都办过书院和学堂,还写过《劝学篇》,当时非常流行;他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好好整顿学务。

到了闰五月(农历),荣庆就和百熙一起上奏章,请求朝廷增派张之洞来一起商议学务。皇帝就下令让张之洞和管学大臣一起制定所有学堂的章程,希望能够顺利推行,避免出现问题。

十一月份,百熙、荣庆、之洞三位一起开会,重新制定了学堂章程。他们说,现在各省刚开始办学堂,懂教育的人才太少了。很多学生都是从科举考试出来的,没经过小学的系统教育,所以言行举止常常不太规范。这次接到命令要商讨制定章程,我们非常谨慎认真,仔细研究了外国各种学校的课程设置,然后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调整,合适的就用,不合适的就删掉,名称不好理解的就改掉,课程太繁重的就简化。不管什么类型的学堂,都必须以忠孝为根本,以中国经史为基础,让学生的心性纯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西方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将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拟定了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堂的章程,大学还附带了通儒院的章程。原来的章程里有个“蒙学”科目,其实就是外国的初等小学的内容。外国的蒙养院,也叫幼稚园,我们参考了它的理念,制定了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方法。这些都是原章程有的内容,只是我们补充了一些不足之处。办学堂,师资力量最重要。原先的师范馆章程,只是针对北京的情况试行的,比较简略。我们又重新制定了初级和高级师范学堂的章程,还有教员任用章程,北京的师范馆要按照高级师范的标准来办。此外,仕学馆是暂时设立的,不属于学堂体系,所以原章程暂时不变。译学馆就是方言学堂;进士馆是皇上特批的,让新科进士都去学堂学习,课程跟其他学堂不一样,我们也为它制定了专门的章程和课程。

国民经济的关键在于农业、工业和商业,发展实业学堂好处多多,没有坏处,所以我们又制定了初等、中等、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章程,还包括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的章程。这些都是原章程里没有的,我们另外补充制定的。再说,中国的礼教和风俗跟外国不一样,孩子们年纪小,思想还不成熟,难免会浮躁轻狂。所以必须严格管理,认真监督。我们特地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禁止的行为,作为学堂管理的通则。我们还总结了办学的宗旨和立法的要点,写成了《学务纲要》。如果能够按照这些章程认真办学,就能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培养人才,避免出现其他问题。至于学生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和奖励录用办法,我们也制定了专门的章程,请您批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奏折里说,皇上您下令办学堂,两年多了,可各地办起来的学堂还是不多,主要是因为经费难筹。经费筹不到,是因为科举制度还没取消,天下读书人都觉得朝廷没真重视学堂。科举制度不改,大家都在观望,有钱有势的人谁肯捐钱?没钱,学堂就办不起来。那些入学堂的学生,都指望着科举考试混个前程,不肯好好学习,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再说,科举考试的文章多是抄袭的,而学堂的课程注重实际操作;科举考试只看一时的成绩,学堂却要考察多年的学习成果;科举考试只看文章写得好不好,学堂还要看学生的品行。两者相比,难度完全不一样。大家都趋利避害,现在国家危急,除了兴办学堂,没有别的办法培养人才。

有人担心,如果取消科举,大家就会一窝蜂地学西学,没人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所以我们拟定的章程,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经学、史学、文学、理学,一样不少。科举考试考的东西,学堂里都教;学堂里教的东西,科举考试里很多都没涉及。所以,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不如从学堂选拔人才,这显而易见。也有人担心,学堂虽然用积分制,分数由老师评定,会不会老师因为喜欢不喜欢学生而故意增减分数?其实,学堂的成绩好坏,当场就能考出来。就算老师想徇私舞弊,也会被舆论监督,很难掩盖。我们也怕万一出现这种问题,所以中学的考试,由学政主持,督府一起负责;高等学堂毕业考试,请皇上任命主考官,和督抚、学政一起考试;大学毕业考试,请皇上任命总裁,和学务大臣一起考试。这样就不完全依赖学堂自己定的分数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我们都包含在学堂的奖励制度里了,实际上是把科举和学堂结合起来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必须立刻取消科举,学堂的办法才能真正落实,经费才能筹集起来。但是现在各省学堂还没普及,已经办起来的学堂,管理也不尽完善,所以我们不想贸然取消科举。但如果什么都不做,天下人看不到朝廷要逐步取消科举的决心,也无法激励大家支持学堂。所以,我们建议参照我和袁世凯之前的奏折里提出的分科递减的办法,下道圣旨,从下一届丙午科开始,每科减少录取名额的三分之一。同时,按照现行的学堂章程,从师范学校入手,责成各省认真执行。到第三届壬子科完全取消科举的时候,还有十年时间。算上京内外办学堂的十年时间,十年后人才应该已经培养出来了。到那时,大家都会把心思放在学堂上,筹集经费自然就会踊跃起来。人人努力学习,纷纷入学堂,追求实实在在有用的知识,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人才辈出。国家强盛,就靠这个了。”皇上准奏了。这就是颁布学堂章程的时候,那时科举还没完全废除。

到了三十一年,袁世凯和张之洞又上奏说:“科举制度一天不取消,读书人就会想着走捷径考取功名,就不会认真学习。民间都在观望,私立学堂很少。如果再等十年才取消科举,学堂的发展就会拖延,人才培养就会更加缓慢,至少要二十多年后才能培养出足够的人才。我们建议皇上您下决心,立刻取消科举,命令各省督抚、学政,还没有办学堂的,赶紧提倡;已经办起来的,大力扩充。要认真考察学生的优劣,办学人员的功过,不能推卸责任。”于是皇上就下令,从丙午科开始,停止各省乡试、会试以及岁试、科试。随后又下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就这样,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取消了。此后,学校逐渐推广,学术思想也随之变化,这是个关键的转折点。

那时候,教育管理体制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那就是专门设立了总理学务大臣。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上奏说:“管学大臣既要管京城大学堂,又要管外省的各个学堂事务。现在正处于筹备创办的阶段,事情繁杂,即使专职负责也可能力不从心,如果兼管更多事务,那就更难以应付了。所以请求在京师专门设立总理学务大臣,统管全国的教育事务。另外再设立一个总监督,专门负责京师大学堂的事务,接受总理学务大臣的领导和考核,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皇上批准了这个建议,把管学大臣改名为学务大臣,并且任命孙家鼐为学务大臣,同时任命大理寺少卿张亨嘉担任大学堂总监督。他们制定了章程,规定了学校的系统,补充了之前《钦定学堂章程》里没有的内容。

课程设置和科目也比旧章程有了很多变化。大学设立了通儒院和大学本科。通儒院不讲课,也没有规定的课程。大学本科分八个学科。分别是:经学科,分十一门: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以及理学;政法科,分两门:政治、法律;文学科,分九门:中国史、世界史、中外地理、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德国文学、日本文学;医科,分两门:医学、药学;格致科,分六门:算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学;农科,分四门:农学、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学;工科,分九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造船、兵器制造、电气工程、建筑工程、应用化学、火药制造、采矿冶金;商科,分三门:银行和保险、贸易和运输、关税。每个学生都专攻一门课程,不过学习经学的学生可以兼修一两门其他的经学课程。每个学科都分主课和辅助课,三年毕业,只有政治学和医学专业需要四年才能毕业。

高等学和大学预备科其实差不多。 课程分三类:第一类是为将来上经学、政法、文学、商科这些大学做准备的;第二类是为将来上格致、农学、工学这些大学做准备的;第三类是为将来上医科大学做准备的。 除了大家都学的品德修养、经学大义、中国文学、外语、体操这些公共课之外,第一类还学历史、地理、逻辑学、法学、理财;第二类学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矿物学、绘画;第三类学拉丁语、数学、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 要是想将来学某个特定专业,可以少学几门课,或者多学几门别的课,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年毕业。

中学的课程有:品德修养、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学、物理化学、法制与理财、绘画、体操。五年毕业。

高等小学的课程有:品德修养、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绘画、体操。根据地方情况,还可以加手工、农业、商业等课程。四年毕业。

初等小学的课程有:品德修养、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体操,这是完整的课程设置。根据地方情况,还可以加绘画、手工一两门课。要是乡下地方穷,老师也少,可以简化课程,把品德修养和读经合并成一门课,把中国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合并成一门课,算术和体操作为简易课程。五年毕业。

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也就是普通的文化课嘛。比较特殊的一门课,就是读经和讲经。 《学务纲要》里就写到,中小学应该重视读经,传承圣贤的教诲,原文是这么说的:“外国学校都有宗教课,中国的经书就是中国的宗教。学校不读经,那就是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也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全都废弃了,中国肯定不能立国。不管学生将来做什么职业,即使小学毕业就改行,也必须读过经书里的重要内容,略微了解圣贤教诲的要义,来端正身心,确立根本。只是学校的科学课程比较多,时间有限,不可能让学生把十三经全部读完,精力肯定不够。所以我们挑选了最重要的几部经书,分配到中小学学习。像《礼记》、《周礼》这些篇幅很长的书,就只选读通儒的节本,而《仪礼》只选读最重要的一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读大约四十个字,到中学每天读大约二百个字。大致上小学每天读经一小时,再花一小时讲解背诵(浅显的解释)。中学每周读经六小时,讲解背诵三小时。每天温习经书半小时,放在课后自习时间里督促完成。这样安排学生也不会太累,也不会影响学习西学的进度。算下来,中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读过《孝经》、《四书》、《易经》、《尚书》、《诗经》、《左传》以及《礼记》、《周礼》、《仪礼》的节本,一共十部经书,并且理解了它们的大义。比起以前私塾和书院教的(讲解的),已经多很多了。不仅圣贤的教诲不会失传,而且经学从此也能更加兴盛。” 这段话立论很正确,可以看出当时的风气。

蒙养院的意思是把蒙学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辅助家庭教育,也包括女子教育。

话说这直系学堂啊,除了正课,还专门详细规定了师范和实业学堂的课程。跟以前的课程安排大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于这个“优级师范学堂”。它的课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公共课,主要弥补中学没学好的地方,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基础。科目有: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东语、英语、逻辑学、数学、体操。学一年就毕业了。

第二个阶段是专业课,分四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主修中国文学和外国语;第二个方向主修地理和历史;第三个方向主修数学、物理和化学;第四个方向主修动植物、矿物和生理学。除了人伦道德、经学大义、中国文学、教育心理学、体操这些所有方向都学的公共课外,第一个方向还学周秦诸子、英语、德语或法语、逻辑学、生物学、生理学;第二个方向学地理、历史、法制、理财、英语、生物学;第三个方向学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绘画、手工;第四个方向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农学、英语、绘画。这些专业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个方向都学三年毕业。

第三个阶段是进修课,这是在完成专业课学习后,挑选教育学里比较重要的几门课再深入学习一年,以提高专业水平。科目包括:人伦道德、教育学、教育制度、教育行政机关、美学、实验心理学、学校卫生、专业教育、儿童研究、教育实习,还会增加教授实践练习。这个优级师范学堂还附设中学和小学。

初级师范的课程设置呢,跟中学差不多。完全科学科,就是在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学和书法。根据地方情况,还可以加一些外国语、手工,或者农业、工业相关的科目。学五年毕业。初级师范也附设小学。

好家伙,这学校种类可真不少!首先,咱们得说说教员培训,这叫“实业教员讲习所”。它分农业、商业、工业三种,培养各个实业学堂的老师。农业和商业的老师培训,除了要学些做人道理、英语、教育学、教学方法和体育之外,农业方向还要学数学、测量、气象、农业概论、农业化学、农具、土壤、肥料、耕种、畜牧、园艺、昆虫学、兽医学、水产养殖、林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财务管理实习,商业方向则要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商业写作、商业算术、商业地理、商业史、簿记、商品学、商业财务管理和商业实践。这两种都得学两年才能毕业。工业教员讲习所,又分完全科和简易科。完全科有六个专业:金工、木工、染织、陶瓷、应用化学和工业制图。除了做人道理、数学、物理、化学、绘画、工业财务管理、工业卫生、机械制图实习、英语、教育学、教学方法和体育这些公共课之外,每个专业还有各自的专业课,比如金工专业要学无机化学、应用力学、工厂设备及制造方法、电气工业概论、发动机等等,课程设置非常详细。完全科要读三年才能毕业。简易科就简单多了,只有金工、木工、染色、机织、陶瓷、漆工六个专业,课程少,一年就能毕业。

接下来,咱们说说正儿八经的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的水平相当于大学,分预科和本科。预科一年毕业,主要打基础。本科的话,农业类有农学、林学、兽医学三个专业;工业类就多了,有应用化学、染色、机织、建筑、陶瓷、机械、电器、电化学、土木、矿业、造船、漆工、制图绘画十三门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很多课,多的时候能有三十多门呢,具体开设哪些专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这些本科专业都得读三年才能毕业。中等实业学堂的水平相当于中学,也分预科和本科,课程比高等实业学堂少一些。初等实业学堂的水平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分普通和实习两种课程,三年毕业。

还有专门培养航海人才的商船学堂,也分三个等级,教航海技术和商船驾驶知识,学习时间是三年或五年。此外,还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教一些实用的技能知识,同时补习小学课程。最后,还有艺徒学堂,教一些比较基础的工艺技术,培养合格的工匠,这些学堂可以方便地附设在中小学里。

总而言之,当时的实业教育体系,从教员培训到各个层次的专业学校,都非常全面,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以及航海等多个领域,培养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那些不在学堂体系里的学生,分别在译学馆和进士馆学习。以前同文馆并入了大学堂,开设了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的专业课程,后来从大学堂分出来,改名叫译学馆。它仍然开设英、法、俄、德、日五种语言的课程,不管学哪国语言,都必须学习普通科目和专业科目。普通科目包括:为人处世、中国文学、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学、物理和化学、绘画、体操。专业科目包括:外交、财政、教育。五年毕业。

进士馆呢,是让新科进士,那些在翰林院和中书省工作的,到馆里学习,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课程包括:史学、地理、教育、法学、财政、外交、军事、农业、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可以选修一到两门农、工、商、兵中的科目。西文、东文、数学、体操是选修课。三年毕业。

各个学堂的管理规定,跟以前的章程差不多。每个月的第一天,监督、老师们带着学生到礼堂,宣读圣旨和训诫。皇太后、皇帝的生日,至圣先师孔子的诞辰,春秋两季祭祀孔子的日子,都是放假庆祝的日子。学校里的老师带着学生到皇帝画像或者孔子像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老师们面向西站立,学生给老师们行三个揖礼,然后退下。开学、放假或者毕业的时候,也要带着学生到皇帝画像或者孔子像前行礼,学生给监督、老师行一跪三叩的大礼。监督、老师们训话之后,大家就散了。每月第一天,也要带着学生到孔子像前行礼。每天上课时间,最多不能超过六个小时。农历的虚日、星日、昴日放假休息,节假日、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每年正月二十开学,到小暑节放假,这是第一学期。立秋后第六天开学,到十二月十五日放假,这是第二学期。学生的奖惩,由老师和监学记录,监督审核。奖励分三种:语言奖励、名誉奖励、实物奖励。处罚分三种:记过、禁假、开除。学生要以端正品行为第一要义,监督、监学和老师随时检查,评定分数,和学习成绩一起算。

学校考试分五种:临时考试、学期考试、年终考试、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临时考试啥时候来都不知道,学期考试、年终考试、毕业考试的分数,都得跟平时考试的分数一起算平均分。

年终考试及格了才能升年级,不及格就得留级补习,等下一年再考,要是还考不及格,那就得退学了。考试评分,满分一百分,八十分以上是最好,六十分以上是优秀,四十分以上是中等,二十分以上是及格,低于二十分那就是不及格,得滚蛋!

毕业考试那是相当重要!考试的规格,得看学校的级别,由当地官员和学校老师一起监考,考试流程跟乡试差不多。高等学堂毕业,就简单点,主考官会和督抚(督府、巡抚)、学政一起考试。大学毕业,得看分哪个科,由总裁和学务大臣一起考试。考试分内外两场:外场考试就在学校里进行,考官会从各个科目的讲义里挑出一两条重点提问,学生们现场作答。内场考试,得另选个地方,封闭考试。分两场考:第一场考中学的课程,经史各考一科,经学考论述题,史学考策论题。第二场考西学课程,政治和工艺各考一科,政治考考察题,工艺考论述题。

通儒院毕业就不用专门安排考试了,直接根据他们平时写的各种文章来评定等级,然后呈报上去,等皇上钦定。奖励方面,参考奖励去日本留学的学生的办法来执行。通儒院毕业的,可以升为翰林,或者分配到比较好的京官或外官职位。大学毕业生,最优秀的那批直接就是进士出身,可以当翰林院的编修、检讨。优秀和中等毕业生也都是进士出身,分别可以当翰林院的庶吉士、各部的主事。大学选科毕业的,奖励等级比分科大学低一级。大学预备科和各省高等学堂毕业的,最优秀的那批是举人,可以当内阁中书、知州。优秀和中等毕业生也是举人,可以当中书科中书、部司务、知县、通判。中学毕业的,分别奖励拔贡、优贡、岁贡。高等小学毕业的,分别奖励廪生、增生、附生。至于初等小学,那是义务教育,不用额外奖励。

优级师范毕业的,最优秀、优秀、中等毕业生都是举人,分别可以当国子监博士、助教、学正。初级师范毕业的,分别奖励拔贡、优贡、岁贡,可以当教授、教谕、训导。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的,最优秀、优秀、中等毕业生都是举人,分别可以当知州、知县、州同。中等实业学堂毕业的,奖励标准跟中学毕业差不多。以上这些,就是奏报上呈的考试奖励章程概要。

1906年,朝廷下令在全国各地逐步兴办学堂,需要一个总管部门来统一领导和负责。于是特地设立了学部,任命荣庆为尚书,熙瑛、严修为侍郎。同时,裁撤了国子监,将其并入学部。

第二年,学部上奏朝廷,请求明确教育宗旨。大概意思是说:现在中国要振兴教育事业,应该重视普及教育,让全国人民都能接受教育。尤其要明确教育宗旨,向全国宣示,这是关键所在。中国固有的政治和教育思想,要大力发扬光大,来抵制那些歪理邪说,主要有两点:一是忠君,二是尊孔。而中国人民最缺乏的品质,需要大力提倡来振兴国家,主要有三点:一是尚公,二是尚武,三是尚实。皇上批准了学部提出的这些意见,下令全国遵照执行。

随后,学部又制定了官制,在本部各司、科负责教育行政事务之外,还设立了编译图书局、调查学制局、京师督学局。还计划设立高等教育会议所,由学部长官监督。会议成员由学部官员、直辖学堂和各省中等以上学堂的监督,以及京内外有学识、有经验的官员和绅士担任。同时还计划设立教育研究所,聘请精通教育的专家定期讲学,培训学部官员。

在此之前,直隶总督袁世凯就奏请朝廷,说学务方面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建议裁撤学政。云南学政吴鲁也奏请裁撤学政。学部和政务处经过商议后认为:各省的教育行政、经费的筹措和学校建设的考核,都和地方行政密切相关。学政的官职虽然比较高,但权力却并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和督、抚之间常常产生矛盾,很多事情都不方便请示汇报;对地方而言,学政又是外来的官员,难以协调配合。而且,现在地方上官办、公办、私办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政不可能像以前科举考试那样逐一巡视考查。如果继续沿用旧例,学政根本忙不过来,既费钱费力,又没什么实际效果。所以,建议裁撤学政,各省改设提学使司,设提学使一人,负责全省的学务,接受督、抚的节制。在省会设立学务公所,分设各部门办理事务。另外,还要选拔有学识的官员和绅士,另设学务议绅四人,由省内德高望重的绅士担任,推选一人为议长,由学部慎重挑选后任命。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各省的学务才有了明确的执行机构。

劝学所这玩意儿,最早是直隶学务处搞出来的。当时严修负责学务处,他大力推广小学教育,就弄了个劝学所,这玩意儿跟厅、州、县的政府机关一样,模仿警察的分区管理模式,还参考了日本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方法,制定了一套章程,效果还挺好。后来,在三十二年的时候,教育部就正式确定了劝学所的章程,在全国推广,这章程就是严修当初制定的那个。

劝学所由地方官员监督,设一个总负责人,通常由县里的视学兼任,负责统筹管理各个学区的事务。每个学区里还设一个劝学员,负责这个学区里的劝学工作,主要看能不能招到很多学生,招的学生多不多就决定这劝学员的工作好不好。劝学所的章程里,关于推广学务这一块,规定了五种方法:一是劝学,二是兴学,三是筹款,四是开风气,五是去阻力。 另外,教育部还制定了各省教育会的章程,省会设立的是总会,府、州、县设立的是分会,这些机构是为了辅助教育行政工作的,跟学务公所、劝学所一起配合着干,都是为了普及教育,非常重要的举措。

教育部成立后,对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了很多修改。主要改动包括:改进了考试方法,详细规定了师范学校的奖励和义务,调整了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学还分了文科和实科等等。不过大体上还是在调整科目、设定限制的范围内,没超出之前制定的章程。新增的内容,就是女子学校的章程了。之前教育部已经把女子教育列入工作职责了。1907年,教育部制定了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小学的章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补贴家用,对家庭教育有所帮助。师范学校的课程有:修身、教育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科学、绘画、家政、裁缝、手工、音乐、体操,四年毕业。音乐课可以选修。小学分为高低两个等级,高年级课程包括:修身、语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科学、绘画、女红、体操,音乐可以酌情增设,作为选修课。低年级课程包括:修身、语文、算术、女红、体操,音乐和绘画可以酌情增设为选修课。小学都是四年毕业。女生的授课时间比男生少,而且要和男生学校分开办,不能混在一起。

1911年,教育部建议成立中央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改革的措施和推广方法。这个会议的设置,就按照教育部之前建议设立高等教育会议的规定来执行。这标志着第二阶段有系统性的教育制度的建立。

好家伙,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在湖北当一把手的时候,就上奏朝廷,批准了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的章程。

光绪三十一年,朝廷要考核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北洋学生,比如金邦平这些人。考试的流程啊,就跟以前乡试、会试的复试差不多,直接在保和殿考试,考好了就给个官身,然后根据成绩分配工作。到了光绪三十二年,教育部(学部)正式定下来,每年八月都要考一次,还专门制定了考试章程,把留学归来的考试和正式入仕的考试分开了,参考大学和高等学堂的毕业考试章程,请钦差大臣一起,按照学生学的专业分科目考试,考完之后再根据成绩定等级,考得好就给进士、举人的官衔,并在进士等名目上加上专业科目,好区分。考试分两场:第一场考专业知识;第二场考中文和外文,这回不用再参加廷试了。

第二年,教育部和宪政编查馆又一起上奏,说留学归来的人参加廷试再录用的章程,暂时还是按照光绪三十一年那样来。就是先请钦差大臣和教育部一起考试,考完了给官身,然后再参加一次廷试,最后再分配工作。廷试考四门:经义、科学、论、说。不过,学医、工、格致(科学)、农这些专业的大学和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的,可以不用考经义。

那时候,从日本、欧洲、美国留学回来的人,一个接一个,源源不断。每年都举行考试,成了惯例,一直到清朝灭亡都没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