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桐,字荫轩,是汉军正蓝旗人,他老爸是尚书泽醇。道光三十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因为在修改中卷的时候出了点问题,被罢官了。咸丰十年,皇上又特地让他当了检讨,参与修撰《文宗实录》。到了同治初年,他被安排在上书房当差,皇上还特别指派他讲解《治平宝鉴》,经常在弘德殿当值,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侍讲学士。他还几次上书,建议皇上多处理政务,勤于修身反省,并且写了《大学衍义体要》献给皇上。之后,他官职一路高升,最后当上了礼部侍郎。
他觉得当时很多外国人涌入北京,和谈靠不住,应该一心一意地加强国防,自强自立;于是他就上奏了四个策略:选拔人才、团结民心、充实国库、加强边防。光绪初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还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有个叫吴可读的主事上书建议提前确定皇位继承人,算是犯了上,徐桐和翁同龢等人认为他不懂大清的家法,说:“应该明确列祖列宗不预立储君的祖训,这样将来继承皇位的贤明之主,就是承继穆宗皇帝的圣子。这与之前的谕旨相符,也符合祖宗家法。”这奏疏呈上去后,皇上就下令把奏疏放在毓庆宫备查。
当时崇厚跟俄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事儿让朝臣们议论纷纷,徐桐就一条一条地指出条约里那些不行的地方:比如伊犁、塔尔巴哈台的边界问题;新疆、蒙古通商的问题;货物可以直达汉口;俄国船只可以直达伯都讷。过了六年,朝廷想听从俄国人的请求,赦免崇厚的罪责,徐桐坚决反对,他说:“国家大事的决策在朝廷,具体执行在总署,而能否讲信修睦则在于使臣。如果赦免了他,对方真的悔过,那对国家还有好处;但如果矛盾依然不能解决,反而会失去国家刑法的威信。追根究底,应该严明国法。”他还说:“现在用人的方法,应该以忠诚正直为首要标准,其次是为人朴实。如果只看一个人是否机灵,是否精通各国语言文字,就认为他是通才,委以重任,那肯定要失败!”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后来他担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光绪十五年,他担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晋升为太子太保。光绪二十二年,他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
桐崇这个人啊,是个死守旧思想的宋朝儒生,特别讨厌西方的学问,恨不得把他们赶尽杀绝。要是有人在他面前说新政的好话,他立马就把人赶走,根本不让进门。后来慈禧太后搞政变,因为桐崇年纪大,名声又响,所以对他挺客气的,上朝的时候还派人搀扶着他,摆出一副很重视他的样子。
有个叫豫师的人,字叫锡之,是内务府汉军旗出身的进士,做到乌鲁木齐都统这么大的官。他特别擅长讲学,桐崇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慈禧太后想废掉光绪皇帝,立载漪的儿子溥俊为“大阿哥”,桐崇拼命支持这件事,其实这都是豫师在背后出的主意。后来桐崇被慈禧指派去照顾载漪,跟载漪的关系就更亲近了。各国对载漪他们的所作所为很不满,载漪心里窝火,想报复。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闹事,跟外国起冲突,载漪高兴坏了,还把义和团引进北京城。桐崇当时还说:“中国这下要强大了!” 甚至亲自去迎接义和团。可等八国联军打进来,他家也被抢了。袁昶、许景澄死了,全国人民都觉得冤枉,可桐崇却说:“他们死有余辜!” 他儿子承煜当时还负责监刑,那叫一个得意洋洋。
承煜,字楠士,是个拔贡,在户部做个小官,后来升到郎中,一直做到刑部左侍郎。后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了,桐崇吓得六神无主,承煜劝他说:“爸爸您跟义和团有牵连,现在外国人来了,肯定逃不掉,这也太丢大臣的脸了!不如干脆殉国吧?儿子我就在地下伺候您!” 桐崇就上吊自杀了,那年他八十二岁。而承煜却逃跑了,被日本兵抓了,关在顺天府尹署,跟启秀一起,第二年正月被处决。 临刑前,日本军官还摆酒给他饯行,宣读了处决的命令,承煜脸色大变,大声喊冤,不停地痛骂外国人。第二天,他们被抬到菜市口,监刑官还出来行了个礼,承煜当时已经吓昏过去了,很快就死了。后来和议签订了,桐崇被撤职,取消抚恤,本来要被砍头的,因为已经死了就免了。
刚毅,字子良,是满洲镶蓝旗人。他从笔帖式一步步升迁,做到刑部郎中。他非常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件处理程序。有一次审理浙江余杭县一个叫葛毕氏的妇女的案子,他成功为她平反昭雪,按照法律规定拟定了判决,还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后来,他被外派到广东惠州、潮州、嘉应州、肇庆府做官,之后又升迁为江西按察使,再调到直隶,接着又升任广东布政使,最后调到云南。
光绪十一年,他被提升为山西巡抚。他主动提出设立课吏馆,亲自编辑了《牧令须知》等书籍,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学习,并上奏朝廷,要求在全国各地推广。他还治理套外屯田,提出了分段管理、开渠灌溉、设置官吏这三套措施。第二年,他调任江苏巡抚。江苏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他先后疏浚了蕴藻河和吴淞江,并且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深受百姓爱戴。之后他又被调任广东。光绪二十年,他被召回京城,授予军机大臣的职务,同时补任礼部侍郎。光绪二十四年,他担任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奏朝廷建议充实粮仓,加强保甲制度,裁撤一些不重要的官职。光绪二十五年,他巡视江南和广东等省份,多次上奏朝廷,建议筹划长江防务,筹集军饷,训练军队,整顿财政,以及整顿地方上的各种事务,朝廷都下令执行。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朝廷命令赵舒翘和刚毅前往京畿一带查办,解散义和团。他们回到京城汇报情况时,宣战的诏书已经发布了。义和团占据了京城,到处焚烧杀戮,当时他们自称“义民”,没有人敢反抗。载漪等人又上奏说:“雪耻强国,在此一举!”他们还极力夸大义和团的忠勇,说他们有神术,可以利用。慈禧太后更加相信了这些说法,于是命令刚毅和载勋统领义和团,与官军并列。然而,义和团却肆意杀戮,无法制止,而且骚扰皇宫,每天都在焚烧抢劫。朝廷下令各军营联合行动,将义和团抓捕正法,拆除他们设立的神坛,并责令刚毅和董福祥亲自劝说,勒令他们解散,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义和团的暴行。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刚毅护送他们到达太原。车驾想要前往西安,刚毅也跟随前往。在路上,他染病,回到侯马镇后去世。后来,各国要求惩处祸首,由于刚毅已经去世,所以免于追究,但追夺了他的官职。
赵舒翘,字展如,是陕西长安人。同治十三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后来升迁为员外郎。他审理了河南王树汶的案子,认真调查,最终为王树汶平反昭雪,连巡抚李鹤年以下的官员都因此受到处罚。
在刑部工作了十年,他做了很多整理和修订的工作,特别是关于服饰制度和妇女离婚的相关条例,都非常符合古代的礼法,当时很多人都在学习和借鉴。光绪十二年,他升任郎中,外放安徽凤阳府做知府。皖北地区发生水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因为政绩突出,他升任浙江温处道,后来又升任布政使。
光绪二十年,他升任江苏巡抚。他成功抓捕了太湖地区的匪首叶子春,其他的匪徒都吓得不敢再作乱;他还制定了善后措施,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第二年,他参与修订与日本签订的条约,并向总署上书,强调要重视民生问题,他的建议都非常切中要害。
那时候朝廷非常重视处理各种案件,因为赵舒翘精通律法,所以被朝廷召回担任刑部左侍郎。光绪二十四年,他升任刑部尚书,负责督办矿务和铁路建设。第二年,他被任命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担任军机大臣。
义和团占据了涿州,赵舒翘奉命前往劝说他们解散;义和团坚决要求罢免提督聂士成,刚毅随后赶到,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义和团攻入北京,攻打各国使馆。八国联军到来,李秉衡的军队战败,慈禧太后就命令王文韶和赵舒翘前往使馆进行交涉,商议和谈事宜。王文韶以年老为由推辞,赵舒翘说:“我的资历浅,不如王文韶!”最终没有前往。随后,他跟随皇室成员逃往西安。
联军要求惩办罪魁祸首,赵舒翘被罢官,先是被留任,后来改判斩监候。第二年,各国不断索赔,西安的百姓聚集了数百人,为赵舒翘求情,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赐给他自尽,并命岑春煊监督。赵舒翘向来不偏袒义和团,而且他年过九十的老母亲也因为此事受到了惊吓,他为此非常后悔。他先喝了金汁,然后又喝了毒酒,很久之后才断气,他的妻子也服毒殉情了。
启秀,字颖之,是满洲正白旗人,家里姓库雅拉。他特别孝顺,大家都知道。同治四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毕业后在刑部当主事,后来一步步升官,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
光绪五年,他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后来调到盛京(沈阳)刑部工作。当时吉林将军铭安被人弹劾,启秀觉得这是冤枉的,就出来为他说话,结果自己被调到户部去了。有人说启秀在处理铭安的事情上徇私枉法,对他猛烈攻击,朝廷还派崇绮去复查,结果没查出什么问题,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当时东北正在训练新军,需要从北京调拨军饷,但是当时管户部的阎敬铭为了节省银子,没答应拨款。启秀极力争取,最后才批下来每年四十万两银子支援练兵。光绪二十年,他升任理藩院尚书。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和约,要正式交换条约了,启秀上奏章建议说:“条约签订后,先别急着公布,最好先跟其他国家商量商量,避免以后出问题。”但是他的建议没被采纳。
后来,敖汉王达木林达尔达克看到朝阳的教训(指朝阳事件),主动要求增加蒙古军队,结果有人说他滥收赋税,图谋不轨。启秀又出来为他辩护,虽然敖汉王最后被降职了,但他儿子继承了王位,所以蒙古百姓还是很感激启秀的。后来,启秀还当上了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还上奏章建议改革文风,提倡学习圣贤之学。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还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负责人。
启秀为人端正谨慎,很有风度,深受徐桐赏识。戊戌政变后,徐桐很受重用,想拉拢一些人进入军机处,就推荐了启秀。后来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董福祥围攻使馆久攻不下,启秀还建议用五台山的和尚去抵抗,算是有点附和义和团的意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西安的时候,启秀因为母亲生病没去。
日本军队抓住了启秀和徐承煜(徐桐的儿子),看得很紧。朝廷下旨革除了他们的职务,但是列强们都说,这些罪魁祸首不能轻易放过。第二年,处决启秀的命令下来了,日本军官还设宴为他饯行。席间,传来了处决的诏书,启秀神色平静地说:“到此为止,我已经领受了皇恩浩荡!”然后他整理好衣冠,从容赴死。启秀家离日本领事馆很近,日本官员跟他谈话,表示会好好照顾他的家人,启秀只说了一句:“你们的厚意我心领了。”再没说什么,就从容就义了。
何英年,字菊侪,是汉军正白旗人,内务府出身。他通过贡生考试当上了笔帖式,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郎中兼护军参领。光绪年间,他先后担任奉宸苑卿、左翼总兵、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工部右侍郎,之后又调到户部工作。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和载澜、载勋、刚毅一起负责指挥军队。载勋他们下令招募义民支援使馆,英年没能阻止,结果义和团更加嚣张,到处杀害官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英年被任命为行在查营大臣,不久又升任左都御史。他在前往西安的途中,因为猗氏县知县玉宝准备工作不周全,就弹劾了他。等战争结束后,各国公使商议惩处祸首,英年被革职,判处死刑,关押在西安监狱,最后被赐死。
喜塔腊氏裕禄,字寿山,是满洲正白旗人,湖北巡抚崇纶的儿子。他从刑部笔帖式做起,一步步升迁到郎中。后来外放热河担任兵备道,又升任安徽布政使。同治十三年,他三十出头就升任安徽巡抚。当时前任江南提督李世忠投降了敌人,被罢官在家,但他依然横行霸道,裕禄就上奏请求处死他。正好裕禄去安庆办事,被召到官署喝酒,酒过三巡,就收到了密旨,带兵逮捕并处死了李世忠,同时还抚恤了他的家人,人们因此很佩服他的能力。光绪十三年,他升任湖广总督,后来调任两江总督,之后又回到湖北。朝廷商议修建从卢沟桥到汉口的铁路,让群臣议论,裕禄力主不可行,触怒了皇帝。光绪十五年,他被调任盛京将军。光绪十七年,热河一些刁民闹事,毁坏教堂,杀害蒙古人,裕禄率兵在朝阳将其平定,受到嘉奖。光绪二十年秋天,朝鲜发生动乱,奉天戒严,因为安东、凤凰失守,裕禄多次受到弹劾。第二年,他被调到福州,后又改任四川总督。光绪二十四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因为荣禄被召进朝廷,裕禄就代替他督办直隶地区事务。
义和拳运动是从山东开始的,很快就蔓延到了直隶地区。一开始,义和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卦教的乾坎两系,他们在山东和直隶一带聚集势力,是临清郜生文余孽的延续,后来自称“团”,专门仇视基督教。裕禄大人起初主张严厉打击,抓捕了他们的首领姚洛奇,并处以极刑。一年多后,开州那边又传来消息,说匪徒又来了,当地官府抓获了匪首并将其斩首示众。没过多久,毓贤接管了山东的军政,却纵容匪徒,导致义和拳匪逃窜到河间、深州、冀州等地。而裕禄大人也改变了主意,竟然也开始纵容他们了。袁世凯当时正率领着武卫军,就劝裕禄说:“您为什么不奏请朝廷下令严厉打击呢?”裕禄回答说:“这些拳民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咱们慢慢来,他们自己就会消停;要是逼急了,反而会出乱子。再说,这种小事,何必惊动皇上呢?”后来毓贤调走了,袁世凯接替了他的位置,立刻兴兵猛攻,所以义和拳匪不敢再靠近山东了,纷纷涌入京畿地区。吴桥县的知县劳乃宣禁止义和拳的活动,还写信给裕禄报告,但裕禄根本没理他。
那时候直隶的很多官员都相信义和拳,只有布政使廷杰一个人坚决主张剿灭,还制定了详细的办法来查缉和惩处义和拳匪。可是,他很快就被朝廷召回京城了,义和拳匪就更加嚣张了。张德成在独流地区自称“举国第一坛”,曹福田是天津义和拳的首领,这两个人到处炫耀他们的“神术”,散布妖言惑众,裕禄对此却置之不理。后来,他们又给裕禄写信,请求拨款二十万两,保证能消灭外国人。裕禄竟然还派人召见他们,于是这两个人就出入节度使衙门,跟裕禄平起平坐了。当时天津的义和拳匪多达三万人,在街上横冲直撞,还用红灯照亮人群,每到晚上,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说是“迎接仙姑”。
过了一会儿,各国军舰都聚集过来了,那些义和团就像一群疯子似的,跑到军械库要枪炮,裕禄就让他们自己去军械库随便挑,把武器都抢走了。然后联军就一批一批地登陆,要求占据大沽炮台,裕禄害怕了,赶紧上奏朝廷告急,请求朝廷下令让董福祥来支援。联军的要求越来越强硬,提督罗荣光不同意,结果打败仗了,裕禄却还上报说天津团民杀敌立功,朝廷就觉得团民靠得住,于是就发布了宣战诏书,却不知道大沽炮台几天前就已经失守了。裕禄又上报说取得了大捷,夸大义和团的战功,还拿出十万两银子赏赐团民,并且向朝廷推荐德成、福田两人,掩盖战败的事实,结果这两人都得到了头品顶戴、花翎、黄马褂的赏赐。情况紧急,官兵们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裕禄败退到北仓。过了三天,天津城失守了,德成、福田带着钱财逃跑了,最后被抓起来处死了。裕禄赶紧上奏朝廷自请处罚,朝廷就革了他的职,但让他继续留任。一个月后,北仓失守,裕禄又退到杨村,最后自杀了。等和议签订后,朝廷正式免去了他的官职。
廷雍,字邵民,是满洲正红旗人。他从贡生一步步升官,做到直隶布政使。裕禄死后,他接任了总督。联军进入保定后,他被抓了,保定城里的其他士绅也被抓了。联军审问他,廷雍说:“保定城的士绅们一直都听从朝廷的命令,可以放了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责任。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们想杀就杀吧,还问什么?”于是他就被杀了。当地老百姓都很同情他。
毓贤,字佐臣,是内务府正黄旗汉军人。他本来是监生,花钱买官做了山东知府。光绪十四年,他代理曹州知府,善于治理盗贼,杀伐果断毫不犹豫。因为巡抚张曜的推荐,他得到了正式的任命,后来升迁为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光绪二十四年,他调任湖南,代理江宁将军。他裁撤了上万两银子的陋规,朝廷知道了还表扬了他。
那个时候,李秉衡在山东当官,正好碰上大刀会仇视西方的传教士,李秉衡就暗中支持他们,结果大刀会杀了两个德国传教士。朝廷觉得毓贤在山东待了很久,又熟悉黄河水利,就提拔他去接替李秉衡。毓贤上任后,更是大力保护大刀会。大刀会首领朱红灯煽动闹事,喊着要灭掉基督教。毓贤就让知府卢昌诒去调查,结果大刀会打死了几十个官兵,还自称是义和拳。毓贤干脆给他们改了个名字叫“团”,还给他们做了旗帜,上面都写着“毓”字。传教士请求保护,毓贤却置之不理。大刀会越来越嚣张,外国使者向总署提出抗议,朝廷才把毓贤召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毓贤就赶紧去拜见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和大学士刚毅,夸大义和拳民有多么忠勇,说他们得到了上天的帮助。没多久,他就得到了山西巡抚的任命,于是义和拳的势力迅速蔓延到山西。平阳府的一些县向他上报义和拳的暴行,毓贤却严厉斥责他们,结果义和拳更加猖獗。毓贤还让人打造了几百把钢刀,赏赐给义和拳的成员让他们操练,义和拳的头目们出入他的官署,就像贵宾一样。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下令要保护外国传教士,毓贤表面上遵旨照办,给各县发了好多文件,传教士们都感到很安心。没过多久,他又下令让传教士们都到省城来,说:“各县兵力不足,防卫疏忽了。”先后来了七十多个传教士,毓贤就把他们关在一个屋子里,派兵看守,还时不时地送些蔬菜水果。有一天,毓贤突然穿戴整齐地去拜见母亲,哭得泣不成声,说:“我为国家操劳,已经顾不上家事了!”别人问他什么事,他也不说。他很快出来,回到堂上,把那七十多个传教士叫来,让他们承认自己悔过,教唆民众造反。那些传教士不肯承认,毓贤就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连妇女儿童都没放过,惨叫声让人听了心碎。
联军攻陷天津后,毓贤请求勤王,还没出发,朝廷就又催促他。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逃到西安,毓贤在路上遇到了他们,就跟着一起西逃。和议签订后,联军点名要追究罪魁祸首,国内外的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他,朝廷才把他革职,发配到新疆。十二月份,他到达甘肃,就被处决了。当时李廷箫代理甘肃巡抚。
廷箫,是湖北黄安人。他通过进士考试,一路升官,做到山西布政使。曾经跟着毓贤一起纵容匪徒。后来朝廷下旨要追究责任,廷箫拿着圣旨去见毓贤,毓贤说:“死,是我的命,你怎么办呢?”廷箫担心自己也会被牵连,元旦那天就服毒自杀了。
兰州的老百姓为毓贤喊冤,准备聚集起来替他上书请求朝廷开恩,毓贤写信阻止了他们。毓贤的母亲八十多岁了,还留在太原呢。他带走了一个妾,让她自尽。过了几天,妾还没死成,一直喊着求快点死,有个仆人帮忙砍断了她的脖子,然后把她埋了。
戊戌政变之后,废立皇帝的争论开始了,担心外国人从中作梗,就想要报复外国人,庚子拳乱就这样趁机发生了。慈禧太后相信那些江湖术士的鬼话,想利用他们来打击敌人,树立自己的威信。那些王公大臣们都为了自己的私利,纷纷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不敢违抗,结果就酿成了大乱。事情败露后,各国都要求惩罚祸首,徐桐等人一个也逃不掉。 遇到昏庸的君主,祸乱都是自己造成的。但是,赏罚都听命于人,这国家还能立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