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他老爸李文安是刑部郎中。他们家祖上原来姓许。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了庶吉士,最后被任命为编修。他跟着曾国藩混,学习那些治国安邦的学问。太平天国洪秀全占领了南京,安徽巡抚吕贤基就推荐李鸿章去帮忙,让他参与到安徽的团练中。
咸丰三年,庐州(今合肥)被太平军攻陷了,李鸿章就建议先拿下含山和巢县,然后慢慢图谋收复庐州。安徽巡抚福济给了他兵,他一口气拿下含山和巢县,一年多后就收复了庐州。因为立了功,他升了道员,还赏赐了花翎。可后来,因为带兵在淮河地区,得罪了不少人,没什么发展前途,他就辞职不干了。他又跟着曾国藩去了江西,被任命为福建延平、建宁、邵武三府的道员,但还是继续带兵。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攻克了安庆,打算大举东征。正巧江苏缺个统帅,曾国藩就推荐李鸿章,说他有大才可用,江苏、浙江的士绅也纷纷请求他带兵过去帮忙。到了同治元年,朝廷就让李鸿章招募了七千淮军,手下将领有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这些旧部,还有曾国藩手下的程学启,湘军将领郭松林,以及霆军将领杨鼎勋。他还奏请朝廷调来举人潘鼎新、编修刘秉璋帮忙,并让他弟弟李鹤章负责全军的营务。当时长江沿岸到处都是太平军,李鸿章就租了八艘外国的汽船,穿过两千多里的敌区,到达上海,组建了一支新军队,这就是后来的淮军。
外国人看到淮军的穿着打扮很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我们打赢了仗,你们再笑也不迟!”没多久,他就升任江苏巡抚了。
那时候上海滩驻扎着英法两国的军队。美国人招募了几千华尔洋兵,攻下了松江、嘉定、青浦、奉贤,这支部队被称为南路军;学启带着湘军和淮军攻打南汇,这支部队被称为北路军。
四月,太平军集中兵力打败了南路军,嘉定、奉贤又落入太平军手中,华尔洋兵放弃了青浦,退守松江。学启带领一千五百人驻守新桥,太平军重重包围,踩着尸体往上冲。学启打开城墙,主动出击,太平军吓坏了,纷纷后退。李鸿章亲自带兵来支援,太平军溃败逃窜,清军乘胜追击,攻下泗泾,解了松江之围。外国军队看到这场战斗,都惊叹不已。从那时起,湘军和淮军的威名才开始显赫起来。朝廷下令催促他们移师镇江,但李鸿章请求先拿下上海,然后再出兵江宁。
清军攻克了浦东的各县之后,伪慕王谭绍光前来增援,结果在北新泾被击败,逃回了嘉定。九月,清军攻克了嘉定城。谭绍光率领几十万大军,在江口连营,进攻黄渡。清军将领们分兵攻击,挑选精兵强将,越过壕沟埋伏起来,然后突然冲出来,杀死了几个太平军,太平军的阵营顿时大乱,学启乘机率军,冒着枪林弹雨冲了上去,太平军大溃败。战役胜利后,学启被授予江苏巡抚。
一开始啊,那个厉害的“美人”华尔领导的军队叫常胜军,在慈溪那场仗里,他战死了。他手下的副手白齐文,这人野心勃勃,居然把松江城给封锁了,要挟朝廷给他钱。李鸿章就裁撤了他的军队,换成了英国将领戈登来指挥。常胜军这才又听话了,李鸿章命令他们出海去攻打福山,结果没打下来,灰溜溜地回来了。过了两年,正月里,李鸿章又兼任了五口通商大臣这个职务。
话说一开始,常熟的守军头子骆国忠和董正勤,直接带着全城投降了,福山的海口也都落入朝廷手中。可是,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带着大部队包围了常熟,江阴那边支援太平军的队伍又夺回了福山。李鸿章就赶紧给骆国忠发电报,让他死守城池,等着援军。同时,他又命令丁日昌和刘铭传去攻打福山,夺回石城。骆国忠知道援军快到了,就打开城门,猛烈反击,把太平军杀得七零八落,俘虏斩杀了好多,这才解了常熟之围,接着又收复了太仓和昆山。然后,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详细分析了太平军的形势和地势,提出了三路大军进军的策略:让薛福成从昆山攻打苏州;让左宗棠和刘铭传从江阴进攻无锡,淮河、扬州的水军配合他们;太湖水军将领李朝斌从吴江进攻太湖,丁日昌等人分别驻扎在松江,常胜军则驻扎在昆山,作为前锋部队支援。
李秀成拉拢了伪纳王郜云官等人,集合了十万水陆大军,在太湖大桥角扎营,准备进攻。鹤章将军带兵去打他们,把李秀成他们打跑了。可是到了九月,李秀成又聚集了兵力,双方连营对峙,互有进退。鹤章将军在大桥角设了八个营寨,跟李秀成僵持着。
这时候,源章将军发现李秀成的军队主要集中在西路,目的是为了保护无锡,并支援苏州。于是,源章将军就命令鹤章和铭传将军守住后路,自己抽调精锐部队,和学启将军一起,去攻打李秀成的营寨。苏州和无锡的太平军都被打得够呛。太平军占领了江宁、苏州、杭州,形成了三个大据点,而苏州是他们的重要支撑点,所以李秀成拼了命也要保住苏州。 谭绍光这个人特别凶狠狡猾,发誓要死守苏州,他还在城墙外修筑了坚固的长墙和石垒,一时半会儿根本攻不下来。
到了十月,李鸿章亲自到前线视察军队,下令用大炮轰击苏州城。苏州城里的太平军因为内部争权夺利,互相猜忌,有人密谋反正,结果刺杀了谭绍光,打开城门投降了。当时有八个降将,个个都带着重兵,号称十万人马,还歃血为盟,发誓要共存亡,并且要求朝廷给他们官职。学启将军认为不能放过这八个人,否则以后还会成为祸患。李鸿章觉得有点难办,学启将军一甩衣袖走了出去,李鸿章笑着劝解了他。第二天,这八个人出城接受赏赐,李鸿章设宴款待他们,席间突然指责他们的罪行,当场把他们斩杀了。学启将军进城安抚百姓,并搜捕杀害了太平军的悍匪两千多人。战报传到朝廷,学启将军被授予太子太保衔,并赏赐了黄马褂。
十一月,鹤章将军等人又收复了无锡,并开始进攻常州,以配合围攻江宁的军队。学启将军则率军从太湖出发,进攻嘉兴,以配合浙江的军队。鼎新等将领的部队先进入浙江,收复了平湖、海盐等地,太平军四处逃窜,官军所到之处,都很快取得了胜利。
三年二月,学启将军率军猛攻嘉兴,他亲自冲锋陷阵,爬上城墙,最终攻克了嘉兴,却不幸中弹身亡。四月,常州被攻克,伪护王陈坤书被俘杀,学启将军被追授骑都尉世职。常胜军因为没有立下什么功劳,戈登将军就请求回国,于是常胜军撤兵了。
大家都觉得打江宁(南京)拖得太久了,催着李鸿章赶紧进攻。李鸿章说南京城马上就要破了,就推脱说需要更多时间调兵遣将。六月,曾国藩的军队攻克了江宁,捷报传来。李鸿章这才分兵,命令铭传、盛波从东坝方向攻打广德,鼎新、秉璋从松江方向攻打湖州,松林、鼎勋从上海出发,去福建支援。叛乱平定后,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了,朝廷就让曾国藩当钦差大臣,去督促军队作战。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同时命令他率领部队去河南西部防备,还要顺便剿灭山东的马贼和甘肃的回族匪徒。李鸿章说:“兵力不能分散太远,而且筹集军饷、制造武器都需要时间,我离开江南后,这些事情都没人能负责。从当前形势来看,必须先打捻军,再打回族匪。去河南的军队,必须多训练骑兵,多准备车辆骡马,这些事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皇上听了他的话,就取消了他去河南的命令。当时曾国藩带兵剿灭捻军很久都没什么进展,朝廷就让他回两江,让李鸿章代理钦差大臣去剿捻。李鸿章在湖北打败了捻军头目任柱和赖文光。
六年正月,我被任命为湖广总督。那些贼寇窜到河南,渡过运河,济南就戒严了。一开始,曾国藩建议在河边筑墙,阻止贼寇乱窜。我采纳了他的策略,但更重视运河西岸的防务。我命令豫军提督宋庆、张曜以及周盛波、刘秉璋等人分别守卫山东东平以东,从靳口到济宁一线;杨鼎勋负责守卫赵村、石佛到南阳湖一线;李昭庆负责守卫摊上、黄林庄到韩庄、八牌一线;皖军黄秉钧等人负责守卫宿迁以及运河上下游:让他们互相策应,不让贼寇从运河突围。
六月,我到达济宁,贼寇却从潍县转向登州、莱州方向逃窜。我又提出一个计划,要把他们逼到海边,集中力量消灭他们,于是就制定了胶莱河防务策略,命令铭传、鼎新修筑了两百八十多里的长墙,并调动豫军、东军分段设防。当时贼寇聚集在莱阳、即墨一带,多次冲击堤墙,却始终冲不出来。
七月,贼寇从海神庙偷偷渡过潍河,山东守将王心安来不及抵挡,胶莱防线崩溃了。朝廷下旨严厉责备,要撤换防务官员,我却上奏章力争说:“运河东、南、北三面都被贼寇侵扰,受灾的不过几个府县,如果放任他们跑到运河西岸,那么江、皖、东、豫、楚好几个省份都要遭受无穷的灾难。” 所以我坚持之前的方案,严密控制运河防线。我命令铭传、松林、鼎勋三军轮番追击。十月,我们追到赣榆,降酋潘贵升和任柱战死沙场,捻军势力逐渐衰弱。赖文光带着残部逃窜到山东,屡战屡败,逃到海边,官军围攻他们,斩获三万多人。赖文光最后在扬州逃亡中丧命。东捻军平定后,我被赏赐加封为一骑都尉世职。
七月份正月,西捻军首领张总愚从山西渡过黄河,一路北窜到了定州,北京城里可吓坏了。朝廷立刻下令撤了他的职,让李鸿章督军进京,亲自指挥作战。李鸿章上奏说:“对付这些流寇,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壁清野’。东捻军在河南东部、淮河北部流窜,老百姓都纷纷修建村寨,挖深沟、筑高墙来抵御他们。贼兵常常吃不饱肚子,所以他们比害怕军队更害怕这些村寨。河北平原一望千里,根本没有什么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你堵住这里,他们就跑到那里去;你左边追,他们就往右边跑,到处乱窜,根本抓不住他们。而且他们自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后,沿途抢掠了大量的骡马,很多步兵都换成了骑兵,跑得更快了,四处骚扰也更容易了。自古以来对付贼寇,都要看双方强弱、饥饱的情况来决定策略。贼寇未必比官军强大,但是他们骑兵多,我们骑兵少。现在要想断绝贼兵的粮食,削弱他们的骑兵力量,只有严厉命令当地绅士百姓,赶紧修建坚固的村寨。一听到警报,就把粮食、牲畜、老人、妇女、儿童和壮丁都集中到村寨里去。这样,贼兵来了就抢不到东西吃,官兵来了反而可以买到粮食。贼兵虽然四处流窜,但是他们的计策也越来越穷途末路了,说不定很快就能彻底消灭他们!”
二月,李鸿章督军到了德州,在安平、饶阳打败了捻军。三月,捻军窜到了晋州,渡过了滹沱河,南下进入河南,又折返回直隶,攻打山东的东昌府;四月,他们又攻打茌平、德平,然后从德州出来,西奔吴桥、东光,逼近天津。朝廷下令讨论处置方案,任命李鸿章为北路军务总统,限期一个月内彻底消灭捻军。
李鸿章觉得捻军长期流窜,像土匪一样,不采取就地围剿的策略,最终无法彻底消灭他们。崇厚和左宗棠两位大臣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可是直隶的地势平坦开阔,根本没法围剿。要想利用黄河和运河的地形优势,必须先控制住西北方向的运河,特别是东北到天津、沽河一线,西南到东昌、张秋一线,这两个地方是关键。于是,他们在沧州南边挖开堤坝,把运河的水泄到减河里。在河东修筑长城,切断捻军窜到天津的道路。东昌的运河防线,淮军从城南守到张秋,东、皖各军从城北守到临清,还动员民团一起防守。到了闰四月,因为剿匪超过了期限,李鸿章受到了严厉的批评。那时候捻军被官军逼得四处逃窜,毫无章法。由于北路官军兵力强大,他们一心想往南跑,在陵县、临邑之间来回穿梭,还骚扰茌平、德平,甚至袭击了临清的运河防线。
李鸿章担心天气持续晴朗河水干涸,民团靠不住,而且日夜追击也让士兵疲惫不堪,于是决定利用黄河的汛期,缩小包围圈。以运河作为外围,马颊河作为内围。这时官军在德州扬丁庄大败捻军,又在商河追击并击败了他们。张总愚率领残余匪徒逃到济阳,沿着黄河北上,又攻打德州的运河防线,然后窜到盐山、沧州。官军堵截他们,不让其逃脱,捻军就转向博平、清平。恰逢黄河、运河和徒骇河同时涨水,东昌、临清、张秋、傍河水深没法通行。河的北岸长城绵延不断,捻军逃窜的地方越来越狭窄,形势越来越危急。李鸿章增调刘铭传的军队,与前线部队会合。部队分别驻扎在茌平的桃桥、南镇,以及博平、东昌,把捻军围困在徒骇河、黄河、运河之间,并派出骑兵四处追击,最终捻军全军覆没,张总愚投河自尽。西捻平定后,李鸿章被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衔,并任命为湖广总督兼协办大学士。八月他进京朝见,皇上还允许他在紫禁城内骑马。
公元1876年二月,李鸿章兼任湖北巡抚。到了同年十二月,朝廷命令他去贵州支援,还没出发,又改成去陕西支援。公元1877年七月,他平定了北山地区的土匪。正赶上天津教堂发生骚乱,朝廷命令他率军北上。事情解决后,他被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同年十月,日本请求通商,他被任命为全权大臣,负责签订通商条约。公元1879年五月,他被授予大学士头衔,仍然担任总督。六月,又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公元1880年,他调任文华殿大学士。
国家以前的制度,权力主要掌握在枢密院。李鸿章和曾国藩虽然都担任了大学士,但同时还兼任总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宰相。然而,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声音在朝廷上很有分量,朝廷也倚重他们。他们处理的都是关于海防、外交这些大事。他们想用西方的先进方法来使中国强大起来,首先重视军事建设,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开始的时候,他和曾国藩一起上奏朝廷,挑选幼童送去美国留学,每年一百二十人。计划让他们学习二十年后回国效力,但后来还没学完就中断了。李鸿章为此极力争辩,但没有成功,于是改而分派学生去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留学。等到建立海军的时候,海军将校都从这些留学生中挑选。他最初在上海奏请设立外国学馆,后来到天津后,又奏请设立陆海军武备学堂,还分别设立了各种学堂,这可以说是中国开始重视军事教育的开端。
他还曾经讨论过制造轮船的事情,他在奏折里说:“西方人凭借他们精良的炮舰,在我国横行霸道。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攘夷’,简直是空话。即使是想维护和平局面,保卫疆土,也不能没有装备就能守住啊!那些只读四书五经的官员,只顾眼前安逸,竟然有人建议停止制造轮船。我认为,国家各种开支都可以节省,但是培养军队、加强防卫、操练枪炮、制造军舰的费用绝对不能省。如果为了省钱而放弃一切,国家将无法立足,永远也不可能强大起来!” “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光绪元年,台湾出了事,有个叫王大臣的大臣就上奏朝廷,提出了六条加强海防的策略。李鸿章说:“历代的边防重点都在西北,双方实力强弱,主次地位,都差不多,而且还有内外的界限。可现在东南沿海一万多里海岸线,各国都在通商传教,来往自由得很。表面上说着友好,暗地里却想着吞并我们,一个国家挑起事端,其他国家就跟着煽风点火,这简直是几千年来没遇到过的局面。轮船电报,消息传千里只在瞬间,他们的军火武器,威力比以前强了百倍,这也是几千年来没见过的强大敌人。可是看看我们现在,钱粮、人才都远远不够,就算想振奋起来也找不到办法。《易经》上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是我们不变通,那打仗防守都不靠谱,和平也维持不了多久。现在很多死板的读书人,都把跟洋人打交道当成耻辱,那些精明的家伙还借此躲避责任。如果不是朝廷大力倡导新风,打破那些陈旧的陋习,寻求真正取胜的方法,国家的危局最终是撑不住的;以后人才匮乏的情况,还会比现在更严重。咱们中国这么大,却一直没有自强自立起来,这不仅令人担忧,更令人羞耻!”
李鸿章一心为国,顶着巨大的压力,力排众议。他在京城附近负责军务三十年,期间风平浪静。他独自钻研外国的政治、学问、法律制度、军事装备、财政、工商业和各种技术。只要听说欧美出了什么新玩意儿,他一定会想方设法买来,以备不时之需。他还创办了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采了磁州、开平的煤铁矿和漠河的金矿;大力修建铁路、电线以及纺织厂、医学院;购买铁甲军舰;修筑了大沽、旅顺、威海的炮台;选派军官去德国学习陆海军的武器技术;积极发展与日本的贸易往来,派员常驻日本;还创办公司,派船去英国做生意。所有这些建设,都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一开始,朝廷每年拨给李鸿章四百万两银子用于海防建设。后来拨款没到位,户部还上奏限制拨款,不让他买船和武器。虽然李鸿章多次上书解释,但权力不在他手里,最终没能完成他的目标。
三年的时候,山西和河南闹旱灾,李鸿章使劲儿想办法筹集钱粮救济灾民。那时候直隶也发大水,永定河是五大河之一,年年决堤泛滥,危害特别严重。李鸿章就修缮了金门闸和南、上、北三个灰坝。从卢沟桥往下两百多里,他重新规划河道,加固堤坝,减缓水流速度。他还疏浚了大清河、滹沱河、北运河、减河,让河水能顺利排泄出去,从此水患才稍微减轻了一些。
五年,皇上给他加封了太子太傅的衔,还让他负责撰写穆宗毅皇帝和孝哲毅皇后的神主牌位。六年,巴西跟咱们通商了,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去跟他们签订了条约。八年,他母亲去世了,皇上特批他守孝一百天后,再以大学士的身份署理直隶总督的职务。李鸿章推辞了好几次,才终于被允许暂时离开岗位。但他还是留在天津,督练各路军队,并且兼任通商大臣。朝鲜国内发生叛乱,李鸿章当时在家守孝,皇上就催着他去天津,让他代替张树声督促吴长庆率领淮军去平定叛乱。李鸿章还制定了朝鲜善后处理的方案。九年,皇上又让他署理总督,他一再请求完成丧事后再上任,但皇上没同意。
十年的时候,法国跟越南打仗,云贵总督岑毓英带兵去支援越南。法国呢,自己主动要求谈判,李鸿章就跟法国的总兵福禄诺商量,订立了一些条款,事情刚办完,法国人就趁机入侵越南谅山,逼近镇南关,军舰还跑到南洋,到处骚扰福建、浙江、台湾,边境的情况非常紧张。咱们北方的海口,从南边的炮台一直到北边的山海关,绵延好几千里,而旅顺口是防御的第一个关键点。于是就下令让提督宋庆、水师统领提督丁汝昌守卫旅顺,副将罗荣光守卫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卫北塘,提督曹克忠、总兵叶志超守卫山海关内外,总兵全祖凯守卫烟台,首尾互相联系,海疆防御看起来很稳固。
到了十一年,法国在谅山被大败。法国没办法了,又想跟咱们谈。朝廷就授权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跟他跟法国使者巴德纳修改之前的协议。事情解决了,朝廷就给相关部门下令,对参与这件事的人员进行表彰。这一年,朝鲜国内的乱党闯进王宫,杀害了六个执政大臣。提督吴兆有带兵进去保护,平定了乱党,结果伤到了日本兵。日本人就要求咱们处罚带兵的将领,李鸿章坚决拒绝了,但是同意撤兵,这事儿就算过去了。九月,朝廷任命李鸿章和醇亲王一起负责海军事务。
十二年,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跟法国确定了通商和滇粤边界的章程。十三年,跟葡萄牙签订了通商条约。十四年,海军造好了二十八艘船,朝廷下令让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全部舰队,到南北印度洋各个海域去训练,熟悉风浪,练习作战技巧,每年都进行这样的训练。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赏赐李鸿章紫缰。十七年,平定了热河的教匪,朝廷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表彰。十九年正月,李鸿章七十岁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起赐给他“寿”字。二十年,朝廷赏赐李鸿章戴三眼花翎,这时候,日朝战争爆发了。
一开始,李鸿章筹备海防十多年,训练军队,改进武器装备,外国人对他都很忌惮,都说至少要十万大军才能攻下旅顺,拿下天津和威海。所以,俄国和法国的挑衅,都因为知道中国有所准备而退却了。可是到了这个时候,中兴名臣和湘淮系名将大多都去世了,几乎没剩下几个。李鸿章很清楚,现在的将士大多靠不住,武器装备也严重不足,正想着办法解决这些难题呢,可是国内却很多人认为北洋海军很厉害,纷纷鼓吹开战,朝廷的议论也越来越倾向于用兵。结果,先是在牙山战败,接着又在平壤战败,日本乘胜追击,一路打进中国境内,接连攻占了九连城、凤凰城等地,大连、旅顺也相继失守。之后,日本又占领了威海卫和刘公岛,夺走了我们的军舰,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于是,很多人把责任都推到李鸿章身上,革了他的职,用王文韶代替他督办直隶,并派李鸿章去日本议和。
二十一年二月,李鸿章到达马关,和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谈判,日本人态度强硬,处处要挟。李鸿章在谈判期间还遭遇了刺杀,脸上受了很重的伤,但他依然泰然自若,一点也没有气馁。日本天皇还派使者来慰问道歉,最终,双方签订了条约,战争才算结束。条约一共十二条,其中割让台湾给日本,日本则归还其他侵占的土地。七月,李鸿章回到北京,重新入阁办事。十二月,俄国沙皇加冕,李鸿章被任命为专使去祝贺,顺便还访问了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二十二年正月,李鸿章启程前去辞行,皇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还要远行,特地让他两个儿子经方、经述陪同前往。外国人早就仰慕李鸿章的声望,他走到哪里都受到特别的礼遇,甚至有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在俄国,李鸿章还和俄国方面就新的条约进行了谈判,由俄国使臣通过总署商定,后世称之为“中俄密约”。七个月后,李鸿章回京复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召见了他,对他慰劳备至,并让他继续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职务。
二十三年,李鸿章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二十四年,他又被派往山东考察黄河工程。他在奏折中说,要迁徙百姓,修筑大堤,工程量巨大,很难完成,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重点地段加固两岸的堤坝,疏通河口,这样才能治标救急。他的奏折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十月,我被派去广东和广西当官。过了二十六年,皇上赏赐我穿绣着龙的官服。 哎,后来拳匪造反,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逃到西安去了。皇上紧急召李鸿章回京,让他全权负责跟列强谈判,还让他兼管直隶地区的军务。圣旨里还说:“这件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你务必尽力而为!” 李鸿章一听消息,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他先用兵力平定了北京附近的匪乱,然后孤身一人进入北京城。 想想看,当时北京城里到处都是敌军,他每天都要跟外国使臣和将领们唇枪舌剑地争论条约条款,最后终于签订了十二款和约。
第二年七月,和约谈妥了,外国军队才陆续撤兵。 哎,经历了这么大的乱子,国家和老百姓都损失惨重,一片狼藉。李鸿章上奏朝廷,提出了很多善后措施。他下令打开市场,恢复商业贸易,还组织施粥放粮,这才让社会慢慢恢复了平静。 他还奉命推行新政,设立了政务处,担任督办大臣,后来还代理总理外务部。 他真是太辛苦了,最后累得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 皇上和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下令为他举行隆重的祭祀和葬礼,追赠他太傅的官衔,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 不仅如此,朝廷还在各地为他修建祠堂祭祀,北京、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都有,甚至在北京专门为他建了一座祠堂。 汉朝大臣才能在北京建祠堂,李鸿章这可是破例了!
李鸿章,身材高大,胡须浓密,性格开阔豁达。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显赫还是默默无闻,事情成功还是失败,他都能保持平常心,常常用诙谐幽默来化解矛盾。他尤其擅长外交,应对自如,风度翩翩。和他一起共事的外交官,个个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等到八国联军签订条约的时候,那些使臣和将领大多是后起之秀,在李鸿章面前都像晚辈一样恭敬,所以虽然他们打胜了仗,也不敢轻视中国。听说李鸿章去世后,各国使臣都来吊唁,说:“您订立的条约,我们不敢违背。”他办事总是着眼大局,从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年轻到年老,他从未想过退休,还曾经认为曾国藩晚年请求退休是毫无益处的做法。他承担着国家的重任,直到死才罢休。马关条约签订后,议论纷纷,有人劝他退休,李鸿章却说:“我实在无法对国家置之不理,现在事情失败了就退休,那国家还指望谁呢?”他这种忠诚勤勉的精神,处处如此。平时他喜欢闲适的生活,书桌上摆着宋代摹刻的《兰亭序》,每天临摹一百个字,饮食起居都很有规律。他擅长写奏章,当时人们常常把他和曾国藩、李文忠并称为一代名臣。李鸿章最初把兄长的儿子经方过继给自己当儿子,后来自己生了儿子经述,赏赐四品京堂官职,袭承侯爵;另一个儿子经迈,官至侍郎。
论者说:李鸿章是中兴名臣,一生与军事大事相伴,他的功劳常常被武功所掩盖。李鸿章平定了大难,独自主导国家大事几十年,内政外交,常常以一人之力承担重任,国家非常倚重他,他的名声享誉全球,中外都敬仰他,这在近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可以说是对得起国家社稷的臣子;只是他有些自负才气,喜欢用钱财和官位来驱使别人,所以很多有志节的人不愿意为他效力,关键时刻难以依靠,最终导致了失败和错误。他受到的怀疑和诽谤,难道没有原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