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以前叫古罗施鬼国,后来是汉朝的夜郎国,还包括了牂牁郡和武陵郡的地域。到了唐朝,又设立了播州和思州。元朝的时候,设立了八番、顺元等宣慰使司来管理这些地方,采取的是一种羁縻政策。明朝的时候,霭翠和奢香两位土司对朝廷最忠诚。后来,播州的杨氏、永宁的奢氏、水西的安氏,都成了西南地区的大患。杨氏被灭后,设立了遵义府和平越府;奢氏被灭后,设立了永宁县。清朝初期,贵州的安氏势力仍然很强大。

孙可望造反的时候,贵州地区还没来得及接受清朝的统治,苗族和蛮族就蠢蠢欲动,各地的土司互相攻打,老百姓不得安宁。顺治十五年,洪承畴平定了贵州。十七年四月,马乃营的土目龙吉兆等人又造反了。云南和贵州平定之后,各地的土司都向朝廷缴纳贡赋,遵守朝廷的命令。可是龙吉兆收留亡命之徒,私自制造武器,奸民文元、胡世昌、况荣还等人也都参与其中,还暗中勾结李定国寻求支援,联合了鼠场营的龙吉佐、楼下营的龙吉祥,歃血为盟,四处劫掠。他们洗劫了广西泗城州的土寨,以及安南卫的阿计、屯水桥、麻衣冲、下三阿、白屯等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总督赵廷臣和巡抚卞三元劝降他们,但他们不服从。于是赵廷臣和卞三元一起上奏朝廷,请求讨伐。十一月十九日,赵廷臣攻破了果母寨,杀死了几千名叛军,抓获了吉兆的儿子和吉佐的妻子,还当场击杀了叛军文元、胡世昌。之后,他们乘胜追击,攻破了呷寨。龙吉兆闭门坚守,官兵包围了寨子。到十八年二月,赵廷臣命令士兵每人拿着一把火把,放火烧了寨子,最终攻破了寨子。龙吉兆和况荣还等叛军都被处死了,马乃地区才算平定。

九月,刘鼎又造反了。康熙二年正月,丹平的土官莫之廉因为隐瞒刘鼎而被处死。金筑的土官王应兆和刘鼎有勾结,总督杨茂勋平定了王应兆的叛乱。刘鼎逃到了水西,七月被抓获并处死。

公元某年正月,也就是三年正月的时候,那个反贼常金印伙同其他人密谋造反,结果被抓住了,当场被处决了。这个常金印,是上元人,他自己吹嘘是常遇春的后代。他从广东一路逃到贵州,和水西安坤、皮熊等人一起策划叛乱。

金印还给自己封了个官号,叫“荡虏大将军湘平伯”,还伪造了印章、诏书、旗帜和军旗,拉拢了一帮人,比如陈凤麟、高岑、吉士英、米应贵等等,四处煽动那些土司一起造反。 结果呢,他同伙陈大把他给告发了,所以他们这伙人都被抓起来了。

二月,水西宣慰司安坤造反了。一开始,经略洪承畴到了沅州,军队却寸步难行。洪承畴就招安安坤,答应给他和以前元阿尽、明霭翠一样的待遇。安坤一听特别高兴,立刻上交印信表示归顺,还带兵走小路进了贵阳。云南、贵州的事情都平定了,朝廷论功行赏,让安坤世袭爵位,还赏赐了他衣服、帽子、靴子和很多财物。

可是,朋总兵皮熊跟安坤暗中勾结,一直想搞事情,他们的行动迹象很明显。总督杨葆勋说:“水西地区土地肥沃,面积广阔,兵力强大,对云南来说是咽喉要道,对四川来说是门户,对贵州来说更是心腹大患。现在不讨伐他,等他势力壮大就麻烦了。”于是请求朝廷出兵讨伐安坤。朝廷命令总管吴三桂统领云贵各地的军队,分成东西两路去征讨安坤。

三月,吴三桂率领十镇的军队从毕节七星关进军,命令总兵刘之复驻扎在大方,防止敌人逃跑,又派提督李本深率领贵州四镇的军队,在大方六归河与吴三桂会合,并在三岔河屯粮。结果,贵州省的兵书上把“六归”错写成了“陆广”,所以李本深的军队和川黔两省运来的粮草都堆在了陆广,三路军队因此失去了联系,互相之间无法支援。吴三桂被困两个月,粮食都快吃光了,外援也迟迟不到。永顺总兵刘安邦战死沙场,吴三桂的处境更加危险。

这时,水西土司安如鼎派人去侦察贵州军营的情况,被李本深抓住了。李本深这才知道吴三桂已经被围困很久了,于是就派这个人当向导,整顿军队前去救援。副将白世彦在战场上亲手斩杀了几个骁勇的敌人,大振军威,敌人溃不成军,四处逃窜。总兵李如碧也率领精兵进入重围,运送粮草接济吴三桂,两军会合,力量大增,之后又接连击败了安坤的军队,收复了初峒,九月又在红崖峒打败了安坤的军队。安坤带着老婆禄氏逃到了木弄箐,又逃到乌蒙,但乌蒙没有收留他们。安坤派一个汉人拿着以前朝廷赏赐的印信去投降,但没有被接受,最后安坤在大方杓箐被生擒,皮熊、安重圣等人也被抓获。皮熊被俘后绝食十五天而死,安坤和安重圣都被处死了。

公元1678年的十二月,郎岱土司陇安藩造反了,朝廷命令吴三桂带兵去平叛。这个陇安藩是安坤的余党。安坤被平定后,陇安藩招揽了安坤的残余势力,比如陇胜等人,还有安重圣的妻子陇氏,他们杀了安顺府的经历袁绩,攻破了关岭,直逼永宁。陇胜等人还攻打大定、威宁,杀了毕节的经历秦文。到了1679年六月,陇安藩被剿灭,郎岱地区终于平定下来了。

公元1688年七月,黎平出了个叫何新瑞的贼寇作乱。这何新瑞其实姓李,一开始在靖州当和尚,后来在平茶犯了罪,逃到新化,就冒用了何姓,还自称是明朝总督何腾蛟的儿子,蛊惑苗民造反,结果被黎平的官兵打败了。到了1689年二月,何新瑞被处死了,朝廷把土司韦有能等人迁走,把他们的地盘并入了永从县。

广顺州的长寨,地处苗族各寨的中心地带。之前的总督高其倬诱捕了阿近,计划在当地设立营寨,控制周围各个寨子。雍正四年夏天,官兵烧毁了七个寨子,但没抓到主要的反贼,副将刘业浚就撤回了宗角营,还说剿匪有三大不可行。鄂尔泰反驳说这三大不可行其实是可以剿的;于是命令总兵石礼哈带兵搜剿,彻底消灭了首领和追随者,缴获了武器,建立了参将营,控制住险要地段,强制改换衣着,剃发易服,实行保甲制度,清查田地户口。就这样,乘胜追击,招抚了黔边东西南三面广顺、定番、镇宁的六百八十个苗寨,以及镇宁、永宁、永丰、安顺的1398个苗寨,地域范围达一千多里,一直延伸到广东的边界。

镇远在清水江边,清水江是沅江的上游,往下能通到湖广,往上能到贵州和广东。苗族人占据着清水江的上游,比如九股河、大小丹江,沿岸几百里都是他们的地盘。古州呢,分里古州和外古州。里古州离黎平府一百八十里,就是元朝设立的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所在地。面积八十多里,户口四五千,人口两万多。都江、溶江环绕在它左右,汇合成了古州江。里古州的周围东西南北各二三百里,就是外古州了,大概周长一千二三百里,户口几千,人口十多万,实力相当于两三个州县。外古州环绕在贵州、广东交界处的万山之间,诸葛营就位于其中,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张广泗在黎平当官,他带少量骑兵深入实地考察,建议在诸葛营设镇,卡住要害,控制局面。外围的据点是都匀、八寨,内部的据点是丹江、清江。于是,在六年夏天,先修建了八寨来打通运输通道,然后分兵进攻大小丹江,用奇袭和埋伏的战术,彻底烧毁了那些顽固抵抗的五个寨子。苗族人赶紧派人来求降,他们还喝血刻木,埋石立誓,表示决心。九年后,官军乘胜追击,沿着九股河一直打到清水江。当时九股河的苗民被汉奸曾文登煽动,曾文登说朝廷要改土归流,增加赋税,税额会翻倍,而且江面险峻,官军进不来。等官军到了以后,苗民就假装说正忙着农活,请求朝廷开恩,张广泗也假装答应他们,暗地里却派兵乘船夜渡清水江,切断他们的后路。苏大有、张禹谟突然袭击了他们的老巢,又打败了他们夜袭营地的队伍,填平壕沟,拔掉拒马,冒着危险深入敌后,苗民四处哭喊,把曾文登绑起来献给了官军。

就这样,清水江、丹江都设置了重要的营寨,用来控制江上的交通要道。官府还雇佣了百余艘苗族船只,运送食盐、布匹、粮食等货物到湖南去卖,往返不断,百姓和苗民都很高兴,商人们也络绎不绝。

古州以前就比较偏僻闭塞。从清朝初期开始,吴三桂的假将领马宝带着军队从湖北逃到云南,路过古州。当地的苗族人截获了他们的大炮、盔甲和火药,从此苗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尤其以上下江地区最为突出。上江指的是来牛和定旦地区,下江指的是溶峒地区。

一开始,广泗刚到的时候,苗族人都觉得官兵待不长,就表面上顺从,接受招抚。可是后来听说诸葛亮(此处应指广泗,并非真正的诸葛亮)要修建城堡,他们就一起反抗了。八年秋天,广泗指挥官兵半夜把苗族的船只连接起来当浮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进攻上江的来牛和定旦,抓杀了四千人,缴获了无数的大炮和武器。至于下江溶峒那些深山老林,山高路险,阳光都照不进来,官兵们就砍山开路,彻底搜查他们的巢穴。

然后,他们对上下江地区进行了全面勘察,疏通了河道险滩,设置了哨卡,打通了运输补给线。在都江和清水江之间,有一条丹江横穿而过,只是中间隔着五十多里的陆路不通,他们就把这条路也修通了。这样一来,湖北和广东的商船就能直接开到古州城外了,古州终于安定下来了。

一开始,乾隆皇帝因为广泗招抚古州成功,没费什么兵力就搞定了,就把他从知府升到了巡抚。还派侍读春山和牧可登去军队考察情况,并且赏赐了十万两银子。鄂尔泰还约了广西巡抚金鉷去贵阳商量边防的事,他们决定在黎平府设立古州镇,而都匀府的八寨和丹江,镇远府的清水江地区,则设立协营,增加几千兵力,作为古州的外围防卫;后来又把清江协营升格为镇,和古州一起管辖。乾隆皇帝很高兴鄂尔泰的功劳,封他为襄勤伯,世袭罔替。九年冬天,鄂尔泰升任武英殿大学士,由高其倬接替他的位置,元展成则被任命为贵州巡抚。

十二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哈元生上交了一份新绘制的苗疆地图,那时候尹继善正担任云贵总督,结果又发生了黔苗叛乱。

一开始啊,苗疆新开辟的土地有两三千里的范围,差不多占据了贵州全省的一半。为了加强防卫,各地增设营寨和哨卡,腹地郡县的大部分驻军都被调到新疆去了。 鄂尔泰将军之前带兵去招抚苗人,只管到了古州和清江,台拱地区的九股苗却没管到。 那些官员就随便说台拱本来就归我们管,巡抚元展成也轻视苗疆的情况,结果在十年后才匆忙设营驻兵。

秋天收割还没完,苗人假装听话,看着官兵修建营寨。等收割完粮食,他们就立刻集合了上下九股几百个寨子的人,叛乱了!他们包围了大营,还占领了排略大关这样的险要地段,切断了官军的粮道。 营里连柴火和水都弄不到,官兵们死守了一个多月,援军到了才解了围。

哈元生提督回京汇报后,回到贵州。乾隆十一年春天,他带兵攻打台拱,在番招的莲花坉与叛军作战,打败了他们,并在那里设置了戍守的营寨。

十三年的春天,苗疆的官吏因为征收粮食不当,导致附近各个寨子都揭竿而起,到处都在传大乱的消息。总兵韩勋在古州之王家岭打败了起义军,但贼寇又聚集在清江、台拱一带,番招屯也被贼寇包围了。巡抚元展成和哈元生关系不好,匆忙调集了五千兵马,全部交给副将宋朝相去救援,结果中途也被贼寇困住了。

贼寇探听到内地驻守的军队有一半调去了苗疆,各地的城防空虚,于是乘机大举进攻,攻陷了凯里、重安江驿、黄平州、岩门司、清平县和余庆县,还烧杀抢掠了镇远、思州。而镇远府治却没有城墙,人心惶惶,台拱、清江的各个营汛也大多被贼寇诱骗攻陷。叛乱四处蔓延,省城也加强了戒备。四月,哈元生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三百亲兵亲自督军,扼守清平的杨老驿。

六月,朝廷下令调动滇、蜀、楚、粤六省的军队前来围剿,特地授予哈元生“扬威将军”的称号,湖广提督董芳担任副将。七月,又任命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副都御史德希寿担任副手。这时尹继善已经派了两千云南兵日夜兼程前来支援,湖广、广东的军队也陆续赶到。起义的苗族人看到各路援军逐渐集结,就各自抢掠一番后回到老巢,不再坚守城池。哈元生率军进驻凯里,下令各镇收复失地,又联合攻打重安江的贼寇,以打通滇军的路。

苗族人回到巢穴后,又纠集人马包围新疆各营汛,于是台拱、清江、丹江、八寨等营汛同时告急。这时广西的八千军队已经到达古州,广东的军饷也日夜兼程地顺流而上,湖广的军队也陆续到达镇远地区。哈元生派遣古州镇总兵韩勋攻打和摧毁首领的巢穴,又分兵三路:一路从藁贡出发,打通前往台拱的路;一路从八弓支援柳罗,打通前往清江的路;一路前往都匀,支援八寨。而八寨的协副将冯茂又诱杀了几百名投降的苗族人和三十多名头目邀功请赏,结果苗族人逃回去后,把情况告诉了同伙,他们的誓言更加坚定,很多人杀死了自己的妻女后才出来对抗官兵。他们攻陷了青溪县城,而清江的柳罗、都匀的丹江从春夏开始被围困了半年,粮草用尽,救援也断了,足足九个月后才解围。

张照奉命去苗疆考察情况,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好处坏处。到了沅州、镇远,他就秘密上奏,说改变河流路线的策略不行,还给各路将领写信,带头提议放弃一些地方,全力支持董芳,主张招抚土匪,这跟哈元生就起了冲突。湖南、广东的军队都归董芳指挥。

接下来就商量着怎么分地分兵,施秉以上的地方用云南、贵州的军队,归哈元生管;施秉以下的地方用湖南、广东的军队,归董芳管。这样一来,之前已经开拔的军队,就乱糟糟地改调换防,哈元生和董芳又开始争地盘,画界限,写报告吵架,搞得大批军队集结了好几个月,一点效果也没有,土匪趁机又出来烧杀抢掠,清平、黄平、施秉一带不断告急。当时,朝中和民间害怕担责任的人,都纷纷指责以前不该开拓苗疆,现在苗疆也守不住,整个局势眼看就要大变样了。

八月,朝廷把张照和德希寿召回。十月,朝廷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哈元生以下的将领都听他指挥。接着,张照、董芳、哈元生和元展成都被抓起来治罪。张广泗上奏说:“张照他们之所以没打胜仗,是因为把作战部队和守备部队分开了,却把生苗和熟苗合在一起了。本来兵力就少,又分兵,就更弱了;本来土匪人多,又把他们赶到一起,就更强大了。而且,各路土匪头子,自从古州战败后,都聚集在上九股、下九股、清江、丹江、高坡等地,一个大寨管辖几十上百个小寨,声势浩大,互相呼应。我们攻打一个地方,其他地方的土匪就会来支援,我们人少他们人多,所以土匪越来越嚣张,我们的军队却越来越挫败。现在看来,如果不直接捣毁他们的老巢,消灭他们的头目,瓦解他们的核心力量,就绝对不可能瓦解他们的势力。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安抚熟苗,责令他们交出凶器,以此削弱生苗的力量。然后,大兵分三路同时进攻生苗的巢穴,让他们互相救援不了,这样我们力量集中,他们力量分散,就能以整兵击散兵,一举消灭他们,然后再惩罚那些参与叛乱的熟苗,争取一劳永逸。”张广泗于是调集所有贵州的军队到镇远,打通云贵之间的交通要道。然后派四千多精兵攻打上九股,四千多精兵攻打下九股,他自己则率领五千多精兵攻打清江下游的各寨。那年冬天,就定下了同时进攻的日期。

乾隆元年春天,朝廷又增兵八路,对那些反抗的寨子进行围剿,剩下的叛乱残余都逃进了牛皮大箐。这牛皮大箐,是苗族聚居的中心地带,方圆几百里,北边到丹江,南边到古州,西边到都匀和八寨,东边到清江和台拱,到处都是险峻的山崖直插云霄,古老的树木遮天蔽日,雾气雨水弥漫,蛇虫遍地,简直就是个险恶之地。即使是熟悉当地情况的苗蛮之人,也未必能完全了解它的幽深复杂。所以那些主要的叛乱苗民都躲藏在那里,他们认为官兵根本不可能到达那里,等军队撤了之后再出来作乱。

朝廷下令,让各路军队分别扼守箐口的各个出口,准备困死他们;同时又在箐外布下奇兵,截断他们的退路。就像用网捕兽、用网捕鱼一样,层层包围,逐步逼近。从四月到五月,将士们冒着瘴气和疾病,披荆斩棘,没有一个隐蔽的地方不被搜查,没有一个险要的地方不被攻克。朝廷还允许那些叛乱分子的同伙互相告密,抓捕叛徒,以减轻罪责。因此,叛乱首领一个也没漏网,被俘杀的叛军数以万计,那些饿死、冻死、跌死在悬崖峭壁之间的,更是数不清了。

六年后,朝廷又乘胜追击,搜剿那些依附叛乱的熟苗(指已归顺朝廷但又参与叛乱的苗族),按照首恶、次恶、胁从三个等级进行处罚。从秋天到夏天,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一共摧毁了一千二百二十四座寨子,赦免了三百八十八座寨子,阵斩一万七千六百多人,俘虏两万五千多人,缴获火炮四万六千五百多门,刀矛弓弩以及盔甲十四万八千多件。朝廷宽恕了一半的俘虏,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设立了九个卫所,屯田养兵,驻守在那里。朝廷下令免除新疆的钱粮税收,永远不再征收,以杜绝官吏的骚扰。对于苗族之间的诉讼,仍然按照苗族习俗处理,不按律法办理。朝廷还把广泗升为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世袭轻车都尉的爵位。从此以后,南方的苗族再也没有叛乱了。

五年夏天,湖南靖州、武冈的瑶族和城步横岭的苗族,以及广西的瑶族一起叛乱。总督班第命令镇筸总兵刘策名率领五千兵马前去镇压,又派五千兵马支援。朝廷又任命广泗为钦差大臣,节制军务。前后共斩杀和俘虏了五千多人,十二月军队凯旋而归。

鄂尔泰在乾隆十年去世了,因为他开拓了西南夷地区,所以被配享太庙,享受后世的祭祀。

后来,乾隆六十年的时候,松桃发生了苗族起义;到了咸丰二年,教匪作乱,也波及到了苗疆地区,一直到同治十二年才平定。不过,这些起义都不是土司自己发动的,所以这里就不详细记载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贵阳府的情况:

中曹长官司在府城南边十五里地的地方。明朝洪武三年,谢石宝被任命为这个长官司的官员。一直传到谢正伦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并且朝廷还允许他们世袭这个官职。

副司是刘氏家族担任的,到了清朝雍正七年,因为卷入土司之间的权力斗争,被改成了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

养龙长官司在府城北边二百二十里。明朝洪武五年,蔡普被任命为这个长官司的官员。一直传到蔡瑛手里,到了清朝康熙八年,他们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白纳长官司在府城南边七十里。元朝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白纳县,后来改了。明朝初期,周可敬被任命为这个长官司的官员。一直传到周尔龄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还有个副长官,是赵启贤。

虎坠长官司在府城东边六十里。明朝洪武三年,宋瑠被任命为这个长官司的官员。一直传到宋继荣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六年,他们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咱们再看看定番州的情况:

程番长官司,从唐朝末期开始,程元龙平定了当地的溪洞地区,他的后代就世世代代守着程番。元朝的时候改成了给安抚司的印信。明朝洪武四年,又改成了程番长官司。一直传到程民新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上马桥长官司在州城北边二十里。从唐朝末期开始就稳定下来,开疆拓土,明朝洪武四年,改成了长官司。一直传到方维新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小程番长官司在州城北边五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的程鸾。明朝洪武四年,改成了小程番长官司。一直传到程登云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卢番长官司也在州城北边五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的卢君聘。元朝的时候设立了罗番静海军安抚司。明朝洪武四年,又改成了卢番长官司。一直传到卢大用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方番长官司就在州城南边十里地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那时候是方德在管。明朝洪武四年,正式改名为方番长官司。一直传到方正纲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还允许他们世袭这个官职。

韦番长官司在州城南边五里。唐朝的时候,韦四海在这儿当官。明朝洪武四年,也改成了韦番长官司。传到韦璋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卧龙番长官司,在州城南边十五里。唐朝的时候,龙德寿在这儿掌权。明朝洪武四年,改成了卧龙番长官司。传到龙国瑞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小龙番长官司,在州城东南边二十里。唐朝的时候,龙方灵在这儿。明朝洪武四年,改成了小龙番长官司。传到龙象贤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金石番长官司,在州城东边二十五里。唐朝的时候,石宝在这儿。明朝洪武四年,改成了金石番长官司。传到龙如玉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罗番长官司,在州城南边三十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龙应召。明朝洪武四年,改成了罗番长官司。传到龙从云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大龙番长官司,在州城东边三十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龙昌宗。明朝洪武四年,改成了大龙番长官司。传到龙登云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木瓜长官司,在州城西边七十里。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的石期玺。明朝洪武八年,改成了木瓜长官司。传到石玉林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木瓜副长官这个职位,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的顾德。明朝洪武八年,正式设立了木瓜副长官。传到顾大维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麻乡长官司,在州城西边七十五里。明朝洪武十年,才设立了麻乡长官司,当时由得玉思担任。传到得志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开州

乖西长官司,它在州府东边六十里地的地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是杨立信担任的。明朝洪武四年,改名为乖西长官司。一直传到杨瑜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并且允许他们世袭这个官职。

副长官的职位,最早也是唐朝设立的,由刘起昌担任。一直传到刘国柱,清顺治十五年,他们也归顺了朝廷,同样允许世袭。

龙里县呢,情况是这样的:大谷龙长官司,在县城的西北方向。它最早出现在元朝,是宋国建立的。明朝洪武十三年,正式授予大谷龙长官司的称号。一直传到宋之尹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们也归顺了朝廷,并且允许世袭。

小谷龙长官司,在县城的东北方向。元朝的时候,宋幕被授予小谷龙安抚司的职位。明朝嘉靖十一年,改名为长官司。传到宋景运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世袭。

贵定县的情况是:平伐长官司,在县城的南边。唐朝的时候,李保郎因为平定南方的战功,被授予安抚司的职位。明朝洪武十五年,改名为平伐长官司。传到李世荫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世袭。

大平伐长官司,在县城南边三十里。后汉昭烈帝时期,宋隆豆因为平定南方的战功,世世代代守卫着这片土地。明朝洪武四年,宋臣被授予大平伐长官司的职位。传到宋世昌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世袭。

小平伐长官司,也在县城南边三十里。唐朝的时候,宋忠宣因为战功被授予招讨司的职位。明朝洪武四年,改名为小平伐长官司。传到宋天培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世袭。

新添长官司,在县城的东北方向。唐朝的时候,宋景阳占据了这里。明朝洪武四年,改名为新添长官司,属于新添卫。传到宋鸿基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世袭。到了康熙十年,它被划归到贵定县管辖。

羊场长官司,在县城的东北方向。明朝洪武三十二年,郭九龄被任命为羊场长官司的长官。传到郭天章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世袭。

修文县

最早啊,底寨长官司这个职位,是从唐朝蔡兴隆带兵打仗,抓了好多黑羊,被封为护国将军,然后留在那儿驻守开始的。到了明朝洪武四年,才正式改名叫底寨长官司。一直传到蔡启珵这一代,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都归顺了朝廷,还继续世袭这个官职。

副长官这个职位,也是从唐朝开始的,第一个是梅天禄。明朝洪武四年,这个职位也允许世袭了。传到梅朝聘手里的时候,清顺治十五年,他们也归顺了朝廷,继续当他们的副长官。

咱们再说说安顺府的情况。普定县的西堡副长官,是明朝洪武十二年,温伯寿因为平定苗族叛乱有功,被朝廷授予的。一直传到温捷桂,清顺治十五年,他们也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这个职位。

镇宁州的康佐副长官,是明朝永乐六年,于成立了功被封的。传到于应鹏这一代,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

永宁州那边也有几个官职。顶营长官司,在州城南边一百里,是明朝洪武十六年,罗录因为立功被授予的。传到罗洪勋这一代,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募役长官司,在州城西边一百七十里,明朝洪武十九年,阿辞立功被授予了这个职位。传到阿更这一代,永乐元年,朝廷还赐给他汉姓“礼”,改名叫礼更。再传到阿廷试,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沙营长官司,明洪武十四年,沙先立功被授予的。传到沙裕先,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还有盘江土巡检,明洪武八年,李当立功被授予的。传到李桂芳,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

平越州的杨义长官司,在州城东边八十里。这个职位最早也是唐朝金密定担任的。明洪武二十一年,改名叫杨义长官司。传到金榜这一代,清顺治十五年,也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

最后是黄平州的岩门长官司,在州城东北。明朝成化六年,何清因为平定苗族叛乱有功,被授予凯里安抚司左副长官。到了万历四十二年,才改属黄平州。传到何仕洪这一代,清顺治十五年,归顺了朝廷,改授岩门长官司,继续世袭。

重安司的土吏目,位置在州府西边三十里地。明朝洪武八年,张佛宝和冯铎分别被任命为正副长官。到了万历二十七年,职位改成了土吏目。一直传到张威镇手里,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还允许继续世袭这个职位。

瓮安县的情况是这样的:草塘司的土县丞,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宋邦佐被任命为草塘安抚司。这个职位一直传到宋世宁手里,万历二十九年,改成了土县丞。后来传到宋运鸿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们也归顺了朝廷,同样允许继续世袭。

瓮水司的土县丞,在县城西北方向。明朝洪武十七年,犹恭被任命为安抚司。万历年间,职位改成了土县丞。传到犹登第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们也归顺了朝廷,也允许继续世袭。

余庆县这边,原本是土县丞。唐朝的时候,毛巴立了功,被授予余庆土知府的职位。明朝洪武二年,改成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又改成了土县丞。传到毛鹏程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继续世袭之前的职位。

还有一个土主簿的职位。元朝的时候,杨正宝立了功,被授予白泥司副长官。明朝万历二十四年,改成了土主簿。传到杨璟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之前的职位。

都匀府的情况:都匀长官司,在府城南边七里地。明朝洪武十六年,吴赖被任命为都匀长官司。传到吴玉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继续世袭之前的职位。 还有一个副长官,叫王应祖,情况也一样。

邦水长官司,在府城西边二十里地。明朝永乐六年,吴珊被任命为邦水长官司。传到吴昌祚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允许继续世袭这个职位。

麻哈州的情况:乐平长官司,在州城北边四十里地。明朝洪武年间,宋仁德被任命为乐平司正长官。传到宋治政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之前的职位。

平定长官司,在州城北边一百里地。明朝洪武十年,吴忠被任命为平定长官司。传到吴士爵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之前的职位。

独山州的情况:土同知,明朝洪武十六年,蒙闻被任命为九姓独山长官司,因为管辖的地方住着九个姓氏的蛮族,所以这么命名。弘治八年,……

首先说改土同知这个职位,一直传到蒙一龙手里。到了清顺治十五年,蒙一龙归顺了朝廷,继续当他的改土同知。

接下来是丰宁上长官司,它在州城南边一百二十里。明朝洪武二十三年,杨万八被任命为丰宁上长官司的长官。这个职位一直传到杨懋功手里,到了清顺治十五年,他也归顺了朝廷,并且允许世袭这个职位。

丰宁下长官司在州城东南二百四十里。明朝洪武二十三年,杨万全被任命为丰宁下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杨威远手里的时候,清顺治十五年,他也归顺了朝廷,同样允许世袭。

烂土长官司在州城东边一百一十里。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张钧被任命为烂土长官司的长官。传到张威远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凯里司的长官是杨氏家族的。清康熙四十五年,因为土酋大恶案,他们改土归流,被划入了清平县的管辖范围。

再说镇远府的情况:

先说土同知这个职位。宋朝的时候,何永寿因为立功被授予高丹峒正长官司的职位。明朝洪武三年,何济承被授予镇远州土同知的职位。一直传到何大昆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归顺了朝廷,继续世袭这个职位。

然后是土通判。宋朝的时候,杨从礼担任这个职位。明朝正统四年,杨瑄被改任为镇远州土通判。传到杨龙图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归顺了朝廷,也允许世袭。

再来说土推官。宋朝时,杨载华担任这个职位。明朝正统十一年,杨忠被改任为镇远州土推官。传到杨秀玮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归顺了朝廷,同样允许世袭。

偏桥长官司在府城西边六十里。宋朝时,安崇诚担任这个职位。明朝洪武三年,安德可被改任为偏桥长官司的长官。传到安显祖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归顺了朝廷,允许世袭。

左副长官是杨通圣,右副长官是杨毓秀,他们的情况都一样。

最后是镇远县:

工卩水长官司在县城东边八十里。明朝洪武元年,杨昌盛被授予工卩水长官司的职位。传到杨胜梅手里,清顺治十六年,他归顺了朝廷,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袁洪远,情况也一样。

最后是思南府:

说白了,就是以前这几个地方的官职,都是世袭的,一直传到清朝顺治年间才正式归顺朝廷,然后朝廷就允许他们继续世袭这些官职。

先说随府办事长官司,这个官职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了,当时是田二凤家管的。明朝洪武五年改了个名字,永乐十一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一直传到田仁溥手里,到了清顺治十七年才正式归顺朝廷,然后朝廷就同意他们家继续世袭这个官职。

再说蛮夷长官司,这个官司在府城西边,宋朝的时候是安仲用家管的。明朝洪武二十九年,这个官司的名字又变了,一直传到安于磐手里,到了清顺治十七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还有个副长官,是李际明,清顺治十七年归顺,也允许世袭。不过他儿子李慧在雍正八年因为犯了事儿被撤职了。

然后是沿河祐溪长官司,在府城北边二百十里远的地方。元朝的时候,张仲武因为立了功被授予这个官职,一直传到张承禄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也允许世袭。这个官司还有个副长官,是冉鼎臣,情况和张家一样。

朗溪长官司在府城东边八十里,元朝的时候是田谷家管的。明朝洪武元年授予了这个官职,一直传到田养民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也允许世袭。它的副长官是任进道,情况也一样。

接下来是安化县的情况。安化县有个土县丞,元朝的时候是张坤元家管的,明朝万历三十三年改了官职名称,一直传到张试手里,清顺治十八年归顺,也允许世袭。还有一个土巡检,明朝洪武七年由陆公阅担任,传到陆阳春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也允许世袭,不过后来这个土百户的职位改了。

印江县也有个土县丞,元朝的时候是张恢家管的,明朝嘉靖七年改了官职名称,一直传到张应璧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也允许世袭。

婺川县以前有个土百户,后来也改制了。

最后是石阡府的情况。石阡正长官司在雍正八年改土归流了。府城西北有个副长官,元朝的时候杨九龙因为立功被授予这个职位,明朝洪武五年还继续担任这个职位,一直传到杨敬胜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也允许世袭。府城西北还有一个苗民长官司,明朝洪武十年设立,清朝康熙四十三年改土归流。

最后是思州府,……(此处内容未提供)

都坪长官司在府城里。最早是元朝的时候,何清被任命为定云路总管,明朝洪武七年,改任都坪长官司的长官。一直传到何学政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还允许他们世袭这个官职。 副长官是周如,也是一样。

都素长官司在府城西边九十里地。明朝永乐十一年,在马口寨设立了这个长官司。传到何起图手里,清顺治十五年,他们也归顺了朝廷,同样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周之龙,情况也一样。

黄道长官司在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朝洪武五年,黄文听被任命为这个长官司的长官。传到黄金印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黄士元,情况也一样。

施溪长官司在府城北边一百四十里。明朝洪武五年,刘贵被任命为施溪长官司的长官。传到刘师光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铜仁府的情况是这样的:省溪长官司在府城西边一百里。明朝洪武五年,杨政被任命为省溪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杨秀铭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戴子美,情况也一样。

提溪长官司在府城西边一百四十里。明朝洪武五年,杨秀纂被任命为提溪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杨通正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张体泰,情况也一样。

乌萝长官司在府城西边二百里。这个长官司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杨通孙的时候。明朝洪武五年,改任为乌萝长官司。传到杨洪基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冉天奇,情况也一样。

平头长官司在府城北边一百二十里。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杨正德被任命为平头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杨昌续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田茂功,情况也一样。

黎平府的情况是:潭溪长官司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明朝洪武四年,石平禾被任命为潭溪长官司的长官。传到石玉柱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允许世袭。 副长官是石岩,情况也一样。

八舟长官司,离府城北边八十里远。当初汉朝的时候,吴昌祚因为立了功,被封为八舟长官司的长官。到了明朝洪武四年,朝廷还让吴家世世代代继承这个官职。一直传到吴遇主手里,到了清朝顺治十五年,他们归顺了朝廷,朝廷也允许他们继续世袭这个官职。

龙里长官司,在府城西北九十里。明朝洪武四年,杨光福被任命为龙里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杨胜梯手里的时候,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继续允许世袭。

中林长官司,位于府城西北一百里。明朝洪武五年,杨盛贤被任命为中林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杨应诏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继续允许世袭。

古州长官司,在府城西北八十里。元朝的时候,设立了古州八万洞长官司,归属于思州宣抚司管辖。明朝洪武五年,杨秀茂被任命为古州长官司的长官。永乐十年,它归属到府里管辖。传到杨云龙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也继续允许世袭。

新化长官司,离府城北边六十里。元朝的时候,欧阳明万因为立功被授予军民长官司的官职。明朝洪武五年,他继续世袭了这个官职。传到欧阳瑾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

欧阳长官司,离府城北边九十里。明朝洪武四年,阳都统被任命为欧阳长官司的长官。传到阳运洪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

副长官是吴登科,情况和他一样。

亮寨长官司,离府城北边一百里。元朝的时候就设立了这个长官司。明朝洪武四年,龙政忠被任命为亮寨长官司的长官。传到龙文炳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

湖耳长官司,在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朝洪武四年,杨再禄被任命为湖耳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杨通乾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

副长官是杨大勋,情况和他一样。

洪州长官司,在府城东边一百五十里。元朝的时候设立了洪州泊里等洞军民长官司。明朝洪武五年,李氏被任命为洪州长官司的长官。传到李煦手里,清顺治十五年归顺朝廷,继续世袭。

副长官是林起鹏,情况和他一样。

三郎司,那个地方在府城南边三十里地。杨世勋继承了这个位置。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把土司的权力收归中央了。

赤溪湳洞司,在府城东北方向,足足二百六十里远呢。杨鸣鸾继承了这个土司的职位。同样,康熙二十三年,这里也实行了改土归流。

水西宣慰司的情况比较复杂。康熙三年的时候,吴三桂平定了安坤,然后把水西地区改成了四个府。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皇帝下旨给大学士说:“吴三桂造反之前,咱们征讨水西,灭掉了土司安坤,他老婆禄氏逃到了乌蒙山一带,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安世宗。我看平越、黔西、威宁、大定这四个府,本来就是苗蛮地区,让土司管着反而方便。当年咱们大军进军云南的时候,禄氏还曾经帮助过咱们,算是有功劳,所以呢,咱们就重新设立宣慰使的职位,让安世宗继承。” 但是到了康熙四十年,总督王继文觉得这个土司安世宗是百姓的祸害,又请求朝廷取消他的职位,把那地方直接交给流官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