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虞舜时代就开始讲究五礼,那时候战争停止了,刑罚也减轻了。虽然天子的礼仪简朴,但实际上却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一直到汉朝、唐朝,直到明朝,历代王朝在修补旧弊、兴起雅乐方面,都遵循着这些礼仪制度。你看,从上到下,都用礼仪来规范等级尊卑,用礼仪来表达吉凶哀乐,用庄重、恭敬、诚恳的态度来奉行礼仪。即使不同朝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都弘扬了上天的功德,规范了人伦道德,并随时用典范来树立榜样。所以老百姓都安居乐业,都觉得有了这些礼仪制度才能安定生活,这套礼仪制度真是社会和谐的准绳啊!仔细斟酌、增减修改,不断完善和贯彻执行,怎么能说它不能和三代时期(夏商周)的礼乐制度相媲美呢?

清世祖入关后,顺应天命创立新的礼仪制度,规模宏大而深远。顺治三年,皇帝下令让礼部官员参考以前的制度,编撰成礼书,作为百姓行为的准则。圣祖康熙皇帝每年在经筵上讲学,撰写了《日讲礼记解义》,虽然是群臣共同完成的,但阐释都遵循了圣祖的教诲。高宗乾隆皇帝御定《三礼义疏》,汇集了历代礼学家们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非常恰当,被称为伟大的著作。像《皇朝三通》、《大清会典》这些书,它们的礼仪法令的经纬脉络,都体现了礼仪制度的根本。

至于专门的礼仪书籍中最著名的,有几部:第一部是《大清通礼》,乾隆年间编成,道光年间又增修过;第二部是《皇朝礼器图式》,里面记载了祭祀用的器物、仪仗用的器物、冠帽服饰、乐器、仪仗队伍、以及武器装备;第三部是《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它记载了满族入关之前,在关外如何祭祀天神和祖先,体现了他们崇尚节俭的思想。这些记载,都用满文和汉文写成。入关之后,这些祭祀典礼一直沿袭下来,没有废除。到乾隆时期,根据满文翻译成了汉文四卷本,包括祭祀日期、祭品、仪式程序、祝词等等。那些口耳相传,略有差异的地方,也都进行了整理和修改,这是满族特有的祭祀典礼。到了光绪末年,朝廷设立了礼学馆,挑选了很多德高望重的学者,准备对这些礼仪典籍进行整理和补充。主要以《大清通礼》为蓝本,仿照《江永礼书》的体例,增加了“曲礼”一章。又仿照宋代太常寺的礼仪变革记录,增加了“废礼”、“新礼”两章,作为补充,放在书的后面。但是还没来得及编订完成,就发生了政变。

一开始祭祀典礼比较简单,遵循旧例,后来慢慢地增加了许多内容。虽然在宫里设堂子祭祀的做法在古代没有依据,但因为是祭拜天神,实际上跟古代祭祀很像,也差不多。康熙年间,因为宫里祭祀上帝、大享殿合祀天地日月及群神、太庙阶下合祭五祀这些都不符合古代的规矩,所以下令取消了。还取消了禘祭,只保留了祫祭。乾隆皇帝修缮了雩祀,废除了八蜡祭,建造了两个郊坛,还规定了坛庙的祭器,这些改革都非常恰当。道光皇帝临终前下令取消郊祭、配享和祔庙,咸丰皇帝则规定只祭祀五祖三宗,他们的考虑都非常深远。同治皇帝驾崩后,礼部官员根据奉先殿增设龛座的先例,主张将同治皇帝祔庙。有人批评这样简化了祭祀礼仪,但这其实是迫于无奈啊。光绪年间,根据乾隆皇帝对濮阳说法的解释,尊称醇亲王为生父,并在别处为他建庙,用天子的规格祭祀他。这既体现了孝心,又体现了恩情,比唐朝和明朝的做法都更进一步。

至于郊庙的大型祭祀,没有特殊情况绝不会省略,这种诚敬仁孝的家法,也一直受到世人的称赞。现在我们考证一下相关的典章制度,按照五礼的顺序,把相关的支节内容都列出来,凡是沿袭的、改变的,以及根据时代需要而制定的,都把要点记录在册。

祭祀的坛场设置、神位、祭器、祭品、玉帛牲牢的数量、祭祀时间、斋戒、祝版、祭服、祭告词、祭祀仪式、陪祀等等,这些内容都包含在内。

五礼,第一种是吉礼。国家所有的祭祀活动,都归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三个寺庙管理,最后都由礼部统筹。只有元旦在宫里堂子里的祭拜和立杆致祭,以及内廷的其他祭祀活动,是由内务府管理的。

清朝刚建立的时候,规定祭祀分三等:天坛、地坛、祈年殿、太庙、社稷坛是最高等级的祭祀,简称大祀。

祭祀天神、地祇(土地神)、太岁星君、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孔子的庙)、先农(农业之神)这些是中等等级的祭祀,叫中祀。

至于那些祭祀先医等庙宇,以及贤良祠、昭忠祠之类的,就属于比较低等级的祭祀了,叫做群祀。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把常雩(祈雨)祭祀升格为了大祀,而先蚕(蚕神)祭祀则被提升为中祀。

咸丰年间,关羽和文昌帝君的祭祀也提升到了中祀的等级。

到了光绪朝末年,又把先师孔子的祭祀提升到了大祀的等级,这可是个特殊的典例啊!

皇帝要亲自祭祀天地、宗庙和社稷。如果皇帝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能亲自去,就会派官员去代替祭祀。

中祀级别的祭祀,皇帝有时候会亲自去,有时候也会派官员去。

至于群祀,那都是派官员去祭祀的。

一年下来,祭祀活动可不少呢!大祀一共十三次,正月上辛要祈求五谷丰登,孟夏要举行常雩(chányú)祭祀,冬至在圜丘(yuán qiū)祭祀昊天上帝;夏至在方泽祭祀皇地祇;每季的第一个月都要祭祀太庙,年底还要举行大规模的祫祭(yǒng jì);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上戊日,要祭祀社稷;上丁日祭祀先师。

中祀有十二次: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孟春和岁除前一天要祭祀太岁和月将,春天的第二个月祭祀先农,季秋祭祀先蚕,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还要祭祀历代帝王、关圣和文昌帝君。

群祀就更多了,一共五十三次!比如,季夏祭祀火神,秋天的第二个月祭祀都城隍,季秋祭祀炮神;春冬两季的第二个月祭祀先医;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祭祀黑龙潭、白龙潭以及其他的龙神,还有玉泉山、昆明湖河神庙、惠济祠,以及贤良祠、昭忠祠、双忠祠、奖忠祠、褒忠祠、显忠祠、表忠祠、旌勇祠、睿忠亲王祠、定南武壮王祠、二恪僖祠、弘毅文襄勤襄诸公祠等等,都要祭祀。北极佑圣真君和东岳都城隍,万寿节的时候也要祭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临时举行的祭祀活动,比如视学释奠先师,献功释奠太学,御经筵祗告传心殿等等。至于泰山、名山大川、海神、河神,帝王陵庙,先师阙里,周公庙,皇帝巡幸的地方,有的皇帝亲自祭祀,有的就派官员去祭祀。遇到大的庆典,就派官员去祭祀就行了。

各省的祭祀活动也很多,比如社稷、先农、风雷神、境内山川、城隍、厉坛、帝王陵寝、先师、关帝、文昌帝君,名宦、贤良祠,名臣、忠节祠,以及为民除灾捍患的人的祠堂,这些祭祀活动,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由地方官府负责。

至于皇亲国戚的家庙祭祀,亲王以下要祭祀始封祖以及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五代;品官到普通百姓,要祭祀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四代。其他的祭祀活动,有的因为事情需要,有的因为习俗使然,只要不违背祭祀典章制度,都是允许的。以上这些,只是个大概情况。

至于祭祀的场所、神位、祭品、斋戒、祭祀的程序等等细节,以及各种祭祀活动的差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研究研究。

天聪十年的时候,皇太极在盛京(沈阳)修建了圜丘和方泽坛,用来祭祀天地,然后改元为崇德。天坛是圆形的,有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九重,周长一丈八尺;第二层是七重,周长三丈六尺;最下面一层是五重,周长五丈四尺;每层高三尺。围墙周长一百一十三丈。地坛是方形的,有两层,上面一层边长六丈,高二尺;下面一层边长八丈,高二尺四寸。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三丈。设计得很简朴。

后来世祖(顺治帝)在燕京(北京)建都后,把圜丘建在了正阳门外南郊,方泽坛建在了安定门外北郊,规模比以前大了很多。圜丘朝南,有三层,最上面一层宽五丈九尺,高九尺;第二层宽九丈,高八尺一寸;最下面一层宽十二丈,高度和第二层一样。铺的砖块总数是1975块,是个吉利数字。有四个方向的台阶,每个方向九级。栏杆和柱子都覆盖着青色的琉璃瓦。内围墙是圆形的,周长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四个方向各有三个门,每个门有两个门柱。还有一个焚烧祭品的柴炉和埋藏祭品的土坑。外围墙是方形的,周长二百四十八丈五寸,高九尺一寸。四个门和内围墙的一样。北门后面是皇穹宇,朝南,也是圆形的。八根柱子环绕排列,重檐金顶。基座周长十三丈七寸,高九尺。有三个方向的台阶,每方向十四级。东西两侧各有五间配殿,台阶只有一面,七级。殿宇和配殿的屋顶都覆盖着青色的琉璃瓦。围墙周长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一丈八寸。南面设三个门。外围墙门外,北面是神库和神厨,各五间。还有一个井亭。东面是祭器库、乐器库、以及存放祭品的库房。再往东是井亭和宰牲亭。

坛内围墙北面是圆形的,其他都是方形的。四个门分别叫东泰元门、南昭亨门、西广利门和北成贞门。成贞门北面是大享殿。大享殿是圆形的,朝南。内外各有十二根柱子,中间还有四根龙井柱。金顶,三重檐,覆盖着青、黄、绿三种颜色的琉璃瓦。基座有三层,南北两面各有三个方向的台阶,东西两面各有 一个方向的台阶,上面两层各有九级台阶,最下面一层十级台阶。东西两侧各有双层配殿,前面各九间,后面各七间。前面是大享门,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前后各有三个方向的台阶,每方向十一级。东南角有焚烧祭品的柴炉和埋藏祭品的土坑,样式和圜丘的一样。内围墙周长一百九十丈七尺二寸。四个门,北门后面是皇乾殿,朝南,五间,屋顶覆盖着青色的琉璃瓦。有五个方向的台阶,每个方向九级。东砖门外有一条七十二间的长廊,屋顶连成一片,一直通到北面的神库和井亭。东北角是宰牲亭,祭祀时可以躲避风雨。坛外围墙东、西、北三面各有门,南面连接成贞门。西北角是斋宫,朝东,正殿五间,台阶三面,中间十三级,两侧各十五级。左边放着斋戒用的铜人,右边放着计时牌。后面还有五间配殿,两侧各三间配殿。内宫墙是方形的,周长一百三十三丈九尺四寸。中间三个门,两侧各一个门。周围环绕着护城河,有三座石桥。东北角有一个钟楼。外宫墙是方形的,周长一百九十八丈二尺二寸,护城河和石桥的样式和内宫墙的一样。广利门外西北角是神乐观,朝东。中间是凝禧殿,五间。后面是显佑殿,七间。西面是牺牲所,朝南。再往西是钟楼。大享殿的围墙南面连接圜丘,东、西两面转到北面形成圆形。内围墙高一丈一尺,地基厚九尺,顶部厚七尺,周长一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外围墙高一丈一尺五寸,地基厚八尺,顶部厚六尺,周长一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西面有两个门,南北并列。

乾隆八年,修缮了斋宫,把神乐观改成了神乐所。十二年,修缮了内外围墙,重新修建了圜丘,规模进一步扩大。最上面一层直径九丈,第二层十五丈,最下面一层二十一丈,总数是193537,都是吉利的数字。三层加起来共四十五丈,符合九五之数。测量用的尺子是古代的尺子,相当于现在的尺子加八寸一分,也符合九九之数。坛面铺设了九层砖,最上面一层中心是圆形的,外面环绕着九层,砖块数量从一九累加到九九。二三层依次递增。最上面一层每面十八块,第二层每面二十七块,最下面一层每面四十五块,都以九为基数,再乘以四,总共三百六十,对应着周天的度数。高度:最上面一层五尺七寸,第二层五尺二寸,最下面一层五尺。栏杆、柱子、台阶都按照现在的尺子来建造。古代和现代的尺子略有差异,采用九则一的方法进行换算。后来又把坛面改成了艾叶青石,皇穹宇台面铺设了青白石,大享殿外坛面铺设了金砖。坛内殿宇门垣都覆盖着青色的琉璃瓦。十六年,把大享殿改名为祈年殿。殿宇、门、庑、坛内外围墙都改成了青色的琉璃瓦,距离坛子比较远的仍然保持原样。后来又增加了天坛外围墙南门一个,内围墙钟鼓楼一个,从此祭天从新南门进入,祭祀祈年殿仍然从北门进入。二十年,把神乐所改成了神乐署。五十年,重建了祈谷坛配殿。光绪十五年,祈年殿失火,重建时仍然按照原来的样式。

方泽在北郊,周长是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宽六尺,祭祀的日子里装满水。它分两层,上面一层是正方形,边长六丈;下面一层是正方形,边长十丈六尺,合起来是六十八,是阴数。坛面用黄琉璃铺砌,每一层都有四个方向的台阶,每个方向八级台阶。下面一层南边排列着岳镇五陵的山石座,雕刻着山峰的形状;北边排列着海渎的山石座,雕刻着水的形状,它们都东西朝向。内围墙是正方形,边长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正北门有三个,石柱六根。东、西、南各一个门,每个门两根石柱。北门外西北角还有一个埋藏祭品的坑。外围墙是正方形,边长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尺四寸。门的样式和内围墙的一样。南门后面是皇祇室,五间房子,朝北。围墙周长四十四丈八尺,高一丈一尺。正门只有一个,在外围墙西门外,还有神库、神厨,以及存放祭器、乐器的库房,还有井亭、宰牲亭都在那里。西北角是斋宫,朝东。正殿七间房子,台阶五个方向,中间九级,左右各七级;南北各一个方向的台阶,各七级。左右配殿各七间房子。宫墙周长一百零二丈。三个门,朝东。东北角有一个钟楼。坛内围墙周长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西门各三个,东、南门各一个。外围墙周长七百六十五丈。西边有三个门。

雍正八年,重建了斋宫,样式和以前一样。乾隆十四年,因为皇祇室用绿瓦,违反了黄色为尊的制度,皇帝下令北郊坛的砖瓦都要改用黄色的。第二年,又重新修建了方泽,用石头铺砌,坛面的样式和圜丘一样。上面一层用石头按照以前的六六阴数,纵横各六,一共三十六块。其外面四个正方向和四个角,都用八八相乘的数目,纵横各二十四块。下面一层是上面一层的两倍,八个方向都是八八的数目,半径都是八,合起来是六十八阴数,和大地相耦合,符合阴阳的意义。后来又建造了东、西、南围墙门外南北各两个埋藏祭品的坑。还有天地两个祭坛,也设置了陪祀官员祭拜的石座,样式都一样。

社稷坛在皇宫右边,是按照规制建造的,朝北。它分两层,高四尺。上面一层边长五丈,下面一层边长五丈三尺。台阶有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四级。上面一层用五种颜色的土铺成,根据方位分别铺设。内围墙是正方形,边长七十六丈四尺,高四尺,厚二尺,装饰颜色也跟方位对应。有四个门,每个门有两个门柱。内围墙西北角埋着两个祭祀用的坑。北边是拜殿,再往北是戟门,门柱各五根,台阶有三层。外面排列着七十二根戟,西南角是神库和神厨。坛墙周长一百五十三丈四尺,上面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北面有三个门,东西南各有一个门。西门外有一个宰牲亭和一口井。西南角是奉祀署。坛的东北角是正门,左右各有一个门,都朝东,跟皇宫右边的门在一条线上,皇帝亲自祭祀时就是从这里进出的。东南角是社稷街。乾隆二十一年,把那两个祭祀用的坑移到了坛墙外西北角。以前内围墙是用五种颜色的土做的,这次改成了四种颜色的琉璃砖瓦。同时,社稷坛的高度降低了二尺一寸,面积也缩小了,大概减少了京城面积的五分之一。

朝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夕月坛在阜成门外西郊,都是顺治八年建的。它们都是方形的,只有一层,台阶四个方向都有。日坛的台阶有九级,边长五丈,高五尺九寸。圆形的内围墙,周长七十六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坛墙前面是方的,后面是圆的,周长二百九十丈五尺。月坛的台阶有六级,边长四丈,高四尺六寸。方形的内围墙,周长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坛墙周长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这两个坛子的建筑布局都一样,都有祭祀用的殿宇。焚烧祭品的炉子、埋祭品的坑、井、亭子、宰牲亭、神库、神厨,以及祭祀用的器皿和乐器库房等等,这些东西都齐全。那里的牌坊叫礼神街。雍正初年,把日坛街改名叫景升街,月坛街改名叫光恒街。乾隆二十年,对这两个坛子进行了修缮,参照天坛的样式。把内墙的土墙改成了砖墙,外墙比以前加宽了三尺。光绪年间,日坛改用红色的琉璃瓦,月坛改用白色的琉璃瓦,并且都铺上了金砖。

话说这天神坛、地祇坛、先农坛三个坛子,建成之后,那台阶都是四面延伸的,都在正阳门外。先农坛在西南方向,周长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东南边是观耕台,农忙时节才搭起来。观耕台前面是耕田,后面是存放祭祀用品的殿宇。东北角是神仓,粮仓是圆形的。前面是收谷亭,后面是存放祭祀器皿的库房。内墙南门外,就是地祇坛。地祇坛在东边,边长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北边有四个石龛,雕刻着云彩的图案,分别供奉云、雨、风、雷四神。祇坛在西边,东西长十丈,南北长六丈,高四尺。南边有五个石龛,雕刻着山水图案,分别供奉山岳、镇山之神、海神、河神。这两个坛子都是方形的围墙,周长都是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正门分别在南边和北边,其他的跟日坛、月坛差不多。内墙东门外还有个北斋宫,五间正房,后面还有正殿、配殿,还有茶房、膳房什么的。乾隆年间,把北斋宫改名叫庆成宫。整个坛子的外墙周长一千三百六十八丈。南门和北门各一个,都朝东开,南门通往先农坛,北门通往太岁殿。太岁殿七间正房,东西两侧各有十一间厢房。太岁殿前面是拜殿,里面有个香炉。

先蚕坛,是乾隆九年在西苑东北角建的,规模跟先农坛差不多。直径四丈,高四尺,台阶也是四面延伸的。殿宇三间,朝西。东边是采桑台,宽三丈二尺,高四尺,台阶三面延伸。前面是桑园台,中间是存放祭祀用品的殿宇和存放蚕茧的馆子,后面是织室。还有配殿,周围环绕着宫墙。墙东边是浴蚕河,有两座桥。桥东边有三个蚕署,二十七间蚕室,都朝西。外墙周长一百六十丈。各省的先农坛,高度和宽度都跟社稷坛一样,其他的都按照这个规格建造。

好家伙,这祭祀规格真高!先说圜丘,最中间供奉的是昊天上帝,朝南,这是第一位。旁边还有八个配位,从太祖一直到宣宗,他们就东西朝向站着。所有这些神位都得搭上帐篷遮挡一下。第二排呢,东边是大明,然后是星辰;西边是夜明,然后是云、雨、风、雷。像冬至、大祀、大雩这些大日子,这些配位神灵要不要请来,得看情况。

祈谷的祭祀,位置跟圜丘第一排一样,但不用搭帐篷。再说方泽坛,正中间供奉的是皇地祇,朝北,祖宗们就列在东西两边。第二排,东边是五岳、启运山、隆业山、永宁山,还有四海;西边是五镇、天柱山、昌瑞山,还有四渎。这方泽坛祭祀天地,就不用再请其他神灵了。顺治十七年的时候,改成在大享殿一起祭祀了,正中间左边是天帝,右边是地祇,朝南。东边是太祖,西边是太宗,算是他们的配位。然后还有十二个坛子从祀,大明在东边,星辰、五岳、启运山、四海、太岁、名山大川这些跟着;夜明在西边,云、雨、风、雷、五镇、天柱山、隆业山、四渎、帝王、天下其他神祇跟着。

社稷坛里种着一块石头当主神,另外还有神牌,正中间放着。东边是大社,西边是大稷,朝北。东边配的是后土句龙氏,西边是后稷氏,也不用搭帐篷,坛子底下用木头做的龛。日坛,东边是大明,也不用搭帐篷。月坛正中间是夜明,配的是北斗二十八宿和周天星辰,这些一起用一个帐篷。天神坛正中间,左边是云师,然后是风伯;右边是雨师,然后是雷师,朝南。地祇坛正中间是五岳,右边是五镇,然后是四海;左边是五陵,然后是四渎,朝北。右边是京师的山川,左边是天下的山川,也不用搭帐篷。

各省府州县的神位,中间是云、雨、风、雷,左边是山川,右边是城隍。郊坛的神位,皇穹宇、皇乾殿、皇祇室里供奉着。神祇、社稷、日月神位,都放在神库里,祭祀的时候再搬到坛子上。太庙和奉先殿的神牌放在寝室的龛里,祭祀的时候再搬到前殿的宝座上。至于传心殿、历代帝王、先师庙里的神位,摆放方式,有时候分开,有时候一起,没个固定的规矩。

祭祀用的器皿,圜丘(祭天场所)的主位上,放三个爵(古代酒器),一个登(盛放祭品的器皿),两个簠(古代盛放谷物的器皿)、簋(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十个笾(古代盛放祭品的器皿)、豆(古代盛放祭品的器皿),篚(古代盛放祭品的器皿)、俎(古代祭祀用的砧板)、尊(古代盛酒器皿)各一个,陪祭的器皿也一样。只有大明灯、夜明灯各三十个,夜明灯的灯座每个祭祀都用两个,云、雨、风、雷祭祀时也用夜明灯。像冬至祭祀、大祀、大雩(祈雨)这些常例祭祀,主位和陪祭位都放六个笾、两个豆,告祭时主位上的器皿和这些一样。

方泽(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祈谷坛的主位和陪祭位,以及方泽陪祭位,祭祀用的器皿都和圜丘一样。盏、铏(古代盛放酒的器皿)都用夜明灯的。太庙祭祀时,皇帝和皇后的祭祀案台上,都放三个爵,两个簠、簋,十二个笾、豆,登、铏、篚、俎各一个。尊在前后殿都一样。祫祭(祭祀祖先的仪式)和定时祭祀一样,东庑(宫殿的侧屋)每个案台上都放三个爵,两个簠、簋,十个笾、豆,铏、篚、俎各一个,尊一共八个案台,分成两排,爵、铏的数量翻倍。西庑也一样,只是簠、簋各一个,笾、豆四个。告祭时,中殿和后殿都放六个笾、两个豆。

社稷坛的大社、大稷(祭祀土地神和谷神),都用一个玉爵,两个陶爵,登、篚、俎、尊各一个,铏、簠、簋各两个。陪祭位也一样,只是爵都用陶制的。祈告时,放六个笾、两个豆。直省(直接管辖的省份)祭祀社稷,用六个爵,一个铏,四个笾、豆,簠、簋、篚、俎、尊各一个,和祭祀大社稷一样。日坛、月坛、先农坛、先蚕坛,都用三个爵,三十个盏,十个笾、豆,铏、簠、簋各两个,登、篚、俎、尊各一个。直省祭祀先农和祭祀社稷一样。天神坛四个案台,祈祀时一共用十二个爵,每个案台都用六个笾、两个豆、一个尊、一个篚。地祇坛也一样,只是有七个案台,一共用二十七个爵。

报祀神祇,每个案台都和日坛一样,只是不用盏。直省祭祀神祇,用三个爵,四个笾、豆,铏、簠、簋各两个,篚、俎、尊各一个。巡视祭祀岳镇(山神)、海渎(水神)也一样。报祀时增加一个铏,临时祭祀也用两个。其他的都一样。官员祭祀不用登、盏。太岁殿的祭祀和先农坛一样,报祀也一样。祈祀时,用六个笾、两个豆,不用俎。先师的主位和圜丘一样,只用两个铏。四个陪祭位和主位一样,只用八个笾、豆,不用登。十二哲的祭位,每个都用三个爵,一个铏,一个簠、簋,四个笾、豆,篚、俎、尊共用两个。两庑的两个祭位共用一个案台,每个祭位用一个爵,一共献六个爵,共用两个篚,尊、俎各六个,簠、簋各一个,笾、豆各四个。视学(祭祀孔子的仪式)、释奠(祭祀孔子的仪式)也一样。

1768年,皇宫里拿出了一套周朝的礼器,包括鼎、尊、卣、罍、壶、簠、簋、觚、爵各一件,摆在大成殿里,用来祭祀。崇圣祠正殿的五个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三个爵,八个笾和豆,两个铏、簠、簋,一个篚、俎、尊。配殿的五个祭台,每个台上摆放三个爵,四个笾和豆,一个铏、篚、簠、簋,两个共俎,两个尊。两边的偏殿三个祭台,每个祭台的摆设和配殿一样,只是篚的数量是两个。

1896年,又增加了祭祀孔子的器物。正殿的笾和豆增加了到十二个,崇圣祠的笾和豆是十个。其他地方的文庙,祭祀用的器物都和国子监一样。历代帝王的正殿有十六个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三个爵,一个登,两个铏、簠、簋,十个笾和豆,一个篚,七个共俎,七个尊。两边的配殿有二十个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十二个爵,两个铏,四个笾和豆,一个簠、簋、篚,四个共俎,四个尊。传心殿正殿九个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三个爵、三个尊,一个铏、一个篚,两个笾和豆。配殿两个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三个爵,两个笾和豆,一个铏、篚、尊。关帝庙和文昌帝君庙都摆放三个爵,十个笾和豆,两个铏、簠、簋,一个登、篚、俎、尊,只有后殿的笾和豆是八个。各省的祭祀器物都按照北京的标准来。祭祀三皇的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三个爵,十个笾和豆,一个簠、簋、篚、俎、尊。两边的偏殿六个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一个簋、一个簠,两个篚、尊,四个笾和豆,六个爵。都城隍庙摆放三个爵,十个笾和豆,两个铏、簠、簋,一个篚、俎、尊。火神庙和东岳庙都摆放五个果盘,一个篚、俎、尊。黑龙潭、玉泉山、昆明湖的龙王庙、惠济祠、河神庙,每个庙宇都有三个祭台,每个祭台上摆放三个爵,两个簠、簋,十个笾和豆,一个篚、俎、尊。

一开始,按照明朝旧例,祭祀用的东西都遵循古制,只不过祭器都用瓷器。到了雍正年间,改成了用铜器。乾隆十三年,皇帝下令说祭祀用品应该符合古代的样式,让大臣们一起商量,最后才确定了祭祀用的笾要用竹子编成,里面衬丝绸,再涂上黑色漆。郊坛上的祭器全部漆成黑色,太庙的祭器则要彩绘。至于豆、登、簠、簋这些器皿,郊坛上用陶器,太庙里只有登用陶器,其他的都用木头做的,涂上黑漆,再装饰金玉。铏用铜铸造,再装饰金子。尊的话,郊坛上用陶器。太庙里,春天祭祀用铜铸的牺尊,夏天用象尊,秋天用著尊,冬天用壶尊,大祭祀的时候用山尊,这些都是铜铸的。祭祀天地用的爵,郊坛用葫芦做的,太庙用玉的,两边的配殿用陶的。社稷坛正位上的祭器,用一个玉器和两个陶器。配位上的祭器全部用陶器。还有豆、登、簠、簋、铏、尊这些,也都用陶器。日坛、月坛、先农坛、先蚕坛也是一样的。至于帝王、先师、关帝、文昌以及其他的祠堂,祭器就都用铜器了。凡是用陶器的,都要讲究颜色,圜丘、祈谷坛、常雩坛用青色,方泽坛、社稷坛、先农坛用黄色,日坛用红色,月坛用白色。太庙里陶制的登,是黄色的底子再加彩绘,其他的都是白色的。盛放丝织品的竹筐,颜色和器物一样是黑色的。用来装载祭品的木制祭台,涂上红色的漆。盛放毛发和血的盘子用陶器,颜色也和器物一样。

嘉庆十九年,规定太庙的簠、簋、豆和所有祭祀用的竹笾,三年修缮一次。光绪三十二年,先师坛的爵改用玉器了。

祭祀用的东西,哎,那些笾和豆里的东西,每样都得准备十二份。笾里放着形盐、薨鱼、枣子、栗子、榛子、菱角、芡实、鹿肉干、白饼、黑饼、糗饵、粉糕;豆里放着韭菜酱、鱼酱、菁菜酱、鹿肉酱、芹菜酱、兔肉酱、笋酱、鱼酱、猪脾肉、猪肉片、酏食、糁食。

如果只用十样东西,笾里就不用糗饵和粉糕了,豆里就不用酏食和糁食了。要是只用八样,笾里白饼黑饼也省了,豆里猪脾肉和猪肉片也不用准备了。如果只用四样,笾里就只放形盐、枣子、栗子、鹿肉干;豆里就只放菁菜酱、鹿肉酱、芹菜酱、兔肉酱。

要是笾里只用六样,那就放鹿肉干、枣子、榛子、葡萄、桃仁、莲子;豆里只用两样,那就是鹿肉酱和兔肉酱。 祭祀等级不一样,祭品数量也不一样。 如果是最高的等级,就用太羹;中等等级,就用两种和羹;再用两个簠,里面盛着稻米和粱米;再用两个簋,里面盛着黍米和稷米。

玉、帛、牲牢的等级和用途,规矩可多着呢!祭祀用的玉器分六等,最高等级的是祭天用的苍璧,祭地用的黄琮,祭社稷用的黄珪和青珪,祭日用的赤璧,祭月的白璧。以前啊,社稷坛春秋祭祀都用玉,但遇到祈祷求雨什么的,就不一定用了。乾隆三十四年,闹旱灾求雨,皇帝下令说:“玉器能保佑庄稼丰收,避免旱涝灾害,特地命令有关部门用玉器来祭祀。”从那以后,就一直这么做了。

帛呢,分七等。一种是郊祀用的,南北郊祭祀都用它。祭天用青色十二匹,祭地用黄色一匹。还有一种是祭祀其他神用的,社稷以下的神都用这种帛。社稷用黑色四匹,大明宫用红色一匹,夜明宫用白色一匹,日月祭祀用同色的帛。星辰和斗宿用白色七匹,青、赤、黄、黑各一匹。祭祀天神、云、雨、风、雷,也用青、白、黄、黑各一匹,方泽和岳镇各五匹,五种颜色。五陵山用白色五匹,四海按方位用不同颜色。四渎用黑色四匹。祭地用黄色二匹,青、赤各三匹,黑色七匹,白色十二匹。先农、先蚕都用青色一匹,先师、配位、十二哲、两庑,崇圣祠正位、东西庑,都用白色一匹。帝王各位、关帝、文昌正位、后殿,太岁正位,北极佑圣真君、东岳都城隍也一样。只有先医正位用三匹,崇圣配位用四匹,太岁两庑用十二匹,火神用红色一匹。

还有一种帛是告祀用的,祈求和报答祭祀都用它。祈谷、雩祀、告祀圜丘都用青色一匹,祭告方泽用黄色一匹。还有奉先用的帛,郊祀配位、太庙都用,圜丘、方泽配位各一匹,太庙皇帝皇后每位一匹。展亲用的帛,亲王配飨用,太庙东庑每位一匹。报功用的帛,功臣配飨用,太庙西庑每位一匹。这三种帛都是白色的,昭忠等祠也一样,上面都织有满汉文字。还有一种素帛,帝王庙两庑每位一匹,先医庙两庑共四匹,其他祭祀也常用素帛。

牲畜祭品分四等:犊、特、太牢、少牢。颜色最好是赤褐色或黑色。圜丘、方泽用犊,大明、夜明用特,天神、地祇、太岁、日、月、星辰、云、雨、风、雷、社稷、岳镇、海渎、太庙、先农、先蚕、先师、帝王、关帝、文昌用太牢。太庙西庑、文庙配哲、崇圣祠、帝王庙两庑、关帝、文昌后殿用少牢。光绪三十二年,崇圣正位改用太牢了。直省神祇、社稷、先农、关帝、先医配位和其他的祭祀都用少牢。火神、东岳、先医正位、都城隍都用太牢。太牢是羊、牛、猪各一只,少牢是羊、猪各一只。

九十天的大祀,六十天中祀,三十天群祀,这祭祀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大祀祭祀天地,祭祀前五天亲王要检查祭品牲畜,两天后礼部尚书再检查,最后一天子时才宰杀祭品。皇帝祭祀天坛,提前两天酉时就宰杀祭品了;祭祀太庙、社稷、先师则提前三天,中祀提前两天。礼部尚书带着太常寺的官员检查祭品,前一天黎明再宰杀。只有在夕月那天,要等到黎明才宰杀。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钦天监、察院、礼部、太常寺、光禄寺的官员都要全程监督宰杀过程,而群祀就只由太常寺负责了。乾隆十七年的时候,还规定了大祀、中祀都由光禄卿来监督宰杀。

一开始,郊坛大祀,皇帝祭祀前要住在斋宫里,亲自查看祭坛的位置、祭祀用的器皿和祭品牲畜。乾隆七年,又改成了祭祀前一天皇帝去圜丘查看祭坛位置,分献官去神库查看祭祀用的器皿,神厨查看牲畜。后来又规定了查看祭坛位置的那天,皇帝还要去皇穹宇、皇乾殿上香。以前,检查祭祀用的器皿和牲畜,有时候皇帝会亲自去,有时候就不去了。到了乾隆三十五年,才正式规定派官员去执行这项任务,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祭祀郊庙的时间,要提前两年十月,钦天监就要开始卜算吉日了。再提前一年正月,把卜算出来的吉日和各种祭祀日期报上来,然后公布给全国上下。太常寺根据祭祀日期提前上报,但实际上礼部是主管部门。世祖皇帝继位后,下令把各种祭祀的等级和时间都规定清楚,按时进行祭祀。从此以后,大祀、中祀、群祀的祭祀时间就都明确规定下来了,成了制度。嘉庆七年,又规定了大祀、中祀即使遇到忌辰也不改期。到了咸丰年间,又改了关帝和文昌的春秋祭祀,不再避忌辰。

关于祭祀的时间,顺治十三年,规定祭天、祭地要在五更天出宫,祭祀社稷和太庙则在黎明进行。康熙十二年,沿用了太宗皇帝的旧制,坛庙祭祀在黎明进行,夕月祭祀在酉时进行。嘉庆八年,又下令祭祀仪式要在寅时和卯时之间进行,这符合古代“质明将事”的礼仪规范。凡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大祀,相关部门要提前确定好时间,承祭官和其他参与祭祀的人都要提前等候,如果有人迟到早退,御史就会进行弹劾。

顺治三年的时候,皇上就规定了郊祀祭祀的斋戒仪式。到了八年,又规定了大祀要斋戒三天,中祀要斋戒两天,而且在公廨里要立上斋戒的木牌。祭祀之前十天,要登记所有斋戒人员的名字,然后把名单交给太常寺。到了祭祀那一天,不能审理刑狱案件,不能举行宴会,不能听音乐,皇帝不能住在后宫,而且大家都不准喝酒吃肉,不准探望病人、参加丧事,不准祭祀神灵、扫墓,如果生病或者服丧的人,就别参加了。大祀和中祀的时候,太常寺的官员要拿着斋戒牌和铜人,放到乾清门的黄案上。大祀开始前三天,皇帝要在皇宫里斋戒,并且颁布誓戒,声明说:“你们这些大臣们,都要洗净自己的心思,端正自己的态度,各司其职好好干活。要是有人敢不遵守,国家有相应的法律处罚,记住,千万别怠慢!”祭祀前一天,就把斋戒牌和铜人撤掉,送到斋宫去,皇帝则要到祭祀的坛上斋戒住宿。到了顺治十四年祭祀圜丘的时候,皇帝要在皇宫里斋戒两天,在坛内的斋宫里斋戒一天。陪祭的官员在公署斋戒,而祭祀圜丘的人则在祭坛上斋戒。

雍正五年,皇上派御史等等官员到祭坛去检查。九年的时候,皇上又下诏书,规定所有科道官员在祭祀期间都要斋戒。到了十年,皇上仿照明朝的斋戒牌样式制作了新的斋戒牌,并且命令陪祭的官员都要悬挂佩戴,以防止他们轻慢。乾隆四年,礼部官员上奏说,郊坛的大祀,太常卿要提前四天就开始斋戒,把斋戒牌和铜人放到乾清门两天,再放到斋宫一天。祭祀太庙和社稷的时候,就要在乾清门放三天。中祀的话,提前三天奏报,然后在乾清门放两天,祭祀结束后再把牌子送回去。至于后来的先蚕祭祀,奏报和放置牌子的流程也一样,只不过是内侍把牌子放在交泰殿三天。

话说,乾隆七年的时候,祭祀郊庙要斋戒,皇上在皇宫里住了两天,在祭祀的斋宫里住了一天。王公大臣们住在自己府邸,我也住在衙门里,都住了两天。去祭祀坛外的斋所住了一天。如果派官员代替祭祀,王公大臣们就不参加了。祭祀太庙和社稷的时候,王公大臣和百官的斋戒,就跟以前一样,都得住三天。

祭祀日月、帝王、先师和先农,王公大臣要斋戒两天,如果派人代替就不用了。后来祭祀先蚕神,也要斋戒两天,公主、福晋和有品级的命妇陪着祭祀的,也得提前两天开始斋戒。到了乾隆十二年,皇上下了道旨,说郊祀、祈谷、大雩(祈雨)这些祭祀,祭祀当天要宣读誓言和戒律,陪祀的人要在午门集合行礼,这符合古礼,百官要领会这其中的意思。相关部门把仪式准备好后就执行了,没过多久又取消了。不过,皇上严厉命令大臣们在衙门里斋戒住宿,而侍卫内大臣等人在紫禁城斋戒住宿,违反了就要治罪。

一开始,斋宫斋戒的时候要敲鼓吹角,乾隆十四年皇上说:“斋戒嘛,就是耳朵里不能听音乐,孔子说过:‘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意思是说,都不敢让自己的心思分散,吹角打鼓,是为了壮军威,跟斋戒的意义不合,不应该用。”于是就取消了。

到了乾隆十九年,皇上命令群臣把奏章和制辞写在木板上,提前三天准备好,摆在公堂上,让大家有所警醒。嘉庆十三年,皇上告诫那些负责斋戒和检查斋戒仪式的官员,要按照旧的章程办事,严肃祭祀典礼。到了宣统年间,监国摄政王代理祭祀,皇帝在宫里斋戒,就停止了进献斋戒牌位和铜人像。

祝版是用木头做的,圆丘、方泽的边长都是一尺五寸,直径八寸四分,厚三分。祈谷坛边长一尺一寸,直径一尺,厚度和祝版一样。太庙后殿边长一尺二寸,直径八寸四分。前殿边长二尺,直径一尺一寸,厚度和直径一样。常雩、日月坛、社稷坛和太庙后殿的祝版都一样。其他的祭祀,祝版的尺寸大小就各有不同了。天坛的祝版用青纸青边,朱砂书写;地坛用黄纸黄边,墨书;月坛、太庙、社稷坛用白纸黄边,墨书;日坛用朱纸朱边,朱砂书写;其他祭祀的祝版用白纸墨书,不加边。太常寺的官员要提前准备好祝版,祭祀前两天拂晓时送到内阁,内阁官员写好祝词,大学士写上皇帝的名字,其他祭祀的祝版就由太常寺自己准备了。

凡是皇帝亲自祭祀,祭祀前两天太常卿要奏请,前一天要检查祝版。圆丘、祈谷坛、常雩坛的祭祀,皇帝要在太和殿举行;方泽、太庙、社稷坛的祭祀,皇帝要在中和殿举行。祝版放在正中偏西一点的地方,案台上放两个羊角形的烛台。检查祝版那天,案台左边东侧放香亭,右边西侧放放祝版和玉帛、香的亭子。到了祭祀时间,太常卿要到乾清门去奏报,皇帝出宫来到案台前。检查完祝版后,皇帝要行一跪三拜礼。赞礼郎撤去垫子,寺卿收好祝版,引导皇帝到香亭前,再次行一跪三拜礼。司祝拿着祝版放到黄色的亭子里,然后送到祭祀的地方,最后存放在神库。大型祭祀如果派人代替皇帝祭祀,就要停止祝版相关的奏报程序。中型和小型祭祀,寺庙官员直接去内阁请求,然后把祝版送到祭祀的地方,不用进行奏报。至于检查玉帛、香,程序和检查祝版一样。

皇帝祭天、祈求丰收、祈雨,这些祭祀活动的前一天,皇帝都要住在斋宫里,穿着龙袍和衮服。到了祭祀当天,就换上天青色的礼服。只有祭祀土地神的时候穿明黄色的礼服,其他的祭祀也一样。只有朝日祭祀穿大红色的衣服,夕月祭祀穿玉色的衣服。王公以下参加祭祀的官员都穿朝服。

嘉庆九年,规定了祭祀前查看祭文和负责祭祀的官员的服装制度。南郊祈谷、常雩(常年祈雨)、岁暮祫祭(年末的祭祀)、元旦、万寿节、祭祀太庙,官员要穿蟒袍和补褂,不用穿朝服了。祭祀社稷和日常祭祀太庙,官员穿补服。

嘉庆十一年,有旨意说,如果郊坛的大祭祀赶上国丧,皇帝还是穿礼服,祭祀结束后回宫再换上素服。

嘉庆十九年,有旨意说,如果郊祀赶上国丧,祭祀前一天查看祭文时,皇帝穿龙袍和龙褂,负责祭祀的官员穿蟒袍和补服;大祭祀和中等规模的祭祀,皇帝穿龙褂,负责祭祀的官员穿补服。这些都正式规定下来了。

嘉庆二十三年,又规定,如果大祭祀的斋期赶上国丧,所有的人都改穿常服;中等规模的祭祀,就只限于主祭官以及陪祀、执事官员穿常服,其他人还是穿素服。

嘉庆二十五年,有旨意说,如果大祭祀是皇帝亲自祭祀或者派官员去祭祀,赶上国丧,斋期就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中等规模的祭祀,皇帝亲自祭祀也一样。如果是派官员去祭祀,官员和负责祭祀、陪祀的官员就穿常服并挂珠子,否则还是穿素服。

皇帝登基,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比如册封尊号、徽号,把牌位供奉到太庙,举行郊祀大典,庆祝万寿节和皇太后的万寿节,册立皇太子等等。这些大事之前,都要先派官员去天地、太庙、社稷祭告一番。祭祀岳镇、海渎、历代帝王陵寝、孔子的庙宇和孔子本人,也要提前祭告。改换祭祀日期也一样要这么做。

皇帝大婚册立皇后,也要先祭告天地、太庙。尊封太妃、册封皇贵妃和贵妃,则要祭告太庙的后殿——奉先殿。追封先帝尊号庙号,安葬陵寝,也要祭告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还要祭祀陵寝、后土和陵山。

皇帝亲征,要派将领出征前,先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太岁,以及掌管火炮、道路的神灵。打胜仗凯旋回朝后,要祭告奉先殿,祭祀陵寝,祭祀先师,再祭祀岳镇、海渎、历代帝王陵庙和孔子的庙宇。去祭扫陵墓或巡视各地,回来后都要祭告奉先殿。巡幸所到之处,皇帝要亲自祭祀当地山川。没去到的地方,就派当地官员选择人员,遍祭当地山川河流。祭祀用的祭文、香帛,都由使者从京城送去。

凡是三十里范围内的帝王陵寝、圣贤忠烈以及名臣的祠墓,都要派官员祭祀。年底的大祭祀,功臣也要一起祭祀,要先祭告太庙的中殿和后殿。如果皇帝监国摄政,也要派官员祭告太庙。皇帝亲自耕田,要祭告奉先殿。皇帝上经筵,要祭告奉先殿和传心殿。修建郊坛、太庙、奉先殿,都要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工程开工、竣工,都要祭祀后土和主管工程的神灵。宫殿落成后,要祭祀琉璃窑神和各宫门的守护神。

遇到旱灾祈雨,要祭告天神、地祇、太岁。七天后,再祭告社稷。如果连续三次祈雨都不见效,就要举行盛大的雩祭(祈雨仪式)。所有祭祀活动,陪同祭祀的人员都不能上祭坛。如果为了天下百姓祈福,就要派大臣分别去祭祀,并颁发祭文、香帛,每队祭祀队伍配备御盖一件,龙纛和仪仗各两件,这场景真是盛大隆重啊!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祭祀的流程啊!说白了,就是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了。你看,距离大型祭祀还有四十天,中型祭祀还有三十天的时候,每隔十天,也就是逢三、六、九这几天,太常寺卿带着那些负责念祝词的、负责礼仪的官员,还有负责祭祀活动和歌舞的,都得去神乐署集合,然后到凝禧殿排练祭祀的仪式。

以前啊,祭祀之前,太常寺会在祭祀的坛庙里进行彩排。但是雍正九年的时候,皇帝下旨说:“虽然说是为了熟练掌握流程,但实际上这违背了祭祀应该干净整洁、严肃庄重的本意。”所以,就在祭祀前一天在坛庙彩排的规矩就取消了。不过,祭祀前两天在凝禧殿彩排还是照旧。

祭祀太庙的时候,会派一位王公大臣去监督宗室和觉罗官员;祭祀先师的时候,祭酒和司业会监督国子监的师生们;这两天,还会在乐殿的庭院里排练祭祀的音乐,由乐部主管来监督,流程和上面一样。去皇陵祭祀的时候,那些负责念祝词的官员,逢三、六、九这几天也要去皇陵彩排。

到了年底要祭祀的时候,还会挑选内务府的大臣,按照打莽式(一种祭祀仪式)来进行彩排,在礼部进行演练。当时有人议论说,这阵势浩大,简直就是宫廷里的大型舞蹈表演了。

顺治年间的时候,朝廷规定参加祭祀的官员,品级都要在四品以上。

康熙二十五年,因为有人在祭祀时大声喧哗,举止失仪,皇帝就下令告诫陪祀官员,不能轻慢随便。后来又重新规定了陪祀官员的职务,不再按照品级来限制了。

在郊坛祭祀,从最高级别的官员到阿达哈哈番的佐领,都要参加。文官的话,从尚书到员外郎,满族的科道官员,汉族的掌印给事中都要参加;武官的话,到游击为止。祭祀太庙、社稷、日月、帝王庙,武官最高到参领,文官最高到郎中,其他的都和郊坛祭祀一样。御史和礼部官员一起负责纠正祭祀中出现的失仪行为。

后来因为浙江提督陈世凯的请求,在文庙春秋祭祀的时候,允许二品以上武官参加陪祀。康熙三十九年,朝廷又明确规定了对不到场的陪祀官员的处罚。

乾隆初年,朝廷确定了陪祀官员的待命制度。祭祀太庙,要等到午门鸣鼓;祭祀社稷,要等到午门鸣钟;祭祀其他坛庙,要等到斋宫的钟声响起之后才能依次进入,站立等候,禁止提前上台阶。同时,还规定要按照官员的品级制作木牌,以保持祭祀队伍的秩序。

乾隆七年,朝廷确定了郊庙、社稷祭祀时赴坛陪祀的制度,允许派官员代替参加,王公大臣等就不必亲自陪祀了,其他规定不变。

乾隆八年,朝廷规定,郊祭的前一天申时和酉时,以及祭祀当天五更,礼部和都察院的官员都要到坛外接受点名登记,其他的祭祀活动,只在当天进行登记。

乾隆二十七年年底,皇帝下令彻查三年内三次以上不到场的陪祀官员,分别给予处罚。

咸丰十年,皇帝下令,如果在朝日祭祀时无故不到场,或者临时称病,都要受到处罚。

光绪九年,朝廷再次明确了陪祀官员的待命制度,大祭祀在夜间,中等祭祀在鸡鸣时分,都要穿着朝服到达祭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