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忠祠、贤良祠、功臣专祠、宗室家庙、品官士庶家祭,这些都是古代祭祀场所。
首先说昭忠祠。雍正二年,皇帝下旨说:“《周礼》里规定有司勋官,凡是有功的人,都要把名字记在太常寺,并在祭祀大烝的时候祭祀他们。《祭法》里说:‘为国事而死的人,要祭祀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彰德行,报答功劳,激励忠贞的气节。从太祖开国以来,那些将军和守土的官员,为国捐躯,实在令人敬佩和惋惜。应该在京城设立祠堂,世世代代祭祀他们。那些战死的偏裨将士,也要一起祭祀。这样褒奖表彰,让天下人都看到,就能激发忠义之心,还要为他们立传,流芳百世。” 于是就在崇文门内修建了这个祠堂,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选个好日子,派官员去祭祀。王公大臣在正殿就坐,摆七张供案,每案供羊一只、猪一只。左右两侧各摆三张供案,每案也各供羊猪一只。每张供案上都放一块素帛、三个爵(古代酒器)、五个果盘。其他官员在配楼和后正室就坐,每人设五张供案;两边的庑廊各设三张供案,每案也各供羊猪一只,这是通用的祭祀规格。那些一起殉难的士兵,则设有三十六张供案,每案供一盘猪肉、三个爵、两种果品。太常卿主持祭祀,配楼和后正室的官员分批献祭。六年后,祠堂建成,取名为“昭忠”,皇帝还御笔题写了“表奖忠勋”四个字作为匾额。
明年,咱们要按顺序把这些人的牌位都供奉起来。正殿中间,要隆重地供奉庄亲王尼堪、英诚武勋王扬古利、定南武壮王孔有德、赠忠勇王黄芳度和武襄公巴尔堪,一共五个人。
东边次间的龛位上,要供奉安北将军佟国纲,还有佟养正、达福、西哈三位一等公,马得功一等侯,巴什太一等伯,以及宜理布、巴都里两位都统,程尼、穆和琳两位议政大臣,大学士张泰,议政大臣罗沙,王之鼎三等伯,总督范承谟,额驸托柏,龙西、色思泰两位大学士,总督额伦特,查弼纳、图扪两位尚书,太子太保佟济,仓场侍郎王秉仁,巡抚傅弘烈,都统博波图,雅赉、道禅、名盖三位议政大臣,参赞内大臣马尔萨,一共二十八个人。
西边次间的龛位上,要供奉续顺公沈瑞,辅国公巴赛,大学士莫洛,尚书布颜岱,“十六大臣”绰和诺,巡抚柯永升,都统沙里布,巡抚马雄镇,总督甘文焜、佟养甲,侍郎朝哈尔,盐运使高天爵,参领费扬古,图鲁锡、喀尔他拉、喀尔护吉三位统领,海兰、苏图两位副都统,胡里布、哈克三两位统领,佐领叶喜,侍郎永国,统领阿尔岱,提督孙定辽,一共二十四个人。
东边再往里边的龛位上,要供奉刘哈统领,以及卢锡、科布苏、阿喀倪、纳尔特、锡密赉、科尔坤、多颇洛、戴豪、浑锦、魏正、罗济、阿什图、觉罗阿克善、常禄、阿尔护、吉三、巴雅思虎朗等十八位副都统和统领。
西边再往里边的龛位上,要供奉提督段应举,穆舒、孟魁、白三位副都统,原任巡抚贾维钥,副都统迈图,参领葛思特,巡抚朱国治、张文衡,侍郎马如璧,粮道叶映榴,巡道陈启泰,通政使莫洛浑,穆克覃阿、纳达、代音布三位一等子,巡道陈丹赤,觉罗莫洛浑一等子,等等,人数也差不多。
东边最里面的龛位上,要供奉吴万福、徐勇、费雅达、朱天贵、张存福几位总兵,都督佥事洪徵,阿尔泰、欧阳凯两位总兵,兵备道李懋祖,总兵杨佐,统领张廷辅,游击杨光祖,统领定寿,总兵王承业,侍卫锡喇巴,布政使迟变龙,一共十六个人。
西边最里面的龛位上,要供奉郭色参领,新泰统领,康泰提督,觉罗顾纳岱二等子,司九经总兵,拜兰二等子,郝效忠、刘良臣两位总兵,巴郎、都尔莽鼐两位三等子,杨虎副将,赵登举参将,纪法守备,甘应龙参将,蔡隆副将,拜三二等子,路什一等男,康海总兵,一共十七个人。
后殿、配殿、左右次间龛位、再往里边的龛位、两边的厢房以及各个龛位,一共要供奉一千五百多位官员。东西厢房还要另外供奉一万三千多名士兵的牌位。
话说乾隆八年的时候,规定只有尚书和都统才能单独享受祭祀,其他的后室、两侧的祭祀由太常寺的官员来分担。到了乾隆十一年,又规定了在京城有官职的子孙们也可以参加祭祀。乾隆十三年,皇帝下令追封阵亡的总兵任举和侍卫丹泰,紧接着又把在金川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们都加进去了。乾隆十五年,又追封了都统傅清和左都御史拉布敦。乾隆十八年,追封巴尔堪和巴赛为简亲王,并且把巴尔堪的牌位放在扬古利上面,巴赛的牌位放在孔有德上面。一开始,前殿左右两边各只有三个牌位,只按照爵位和官职排列,不管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到了这个时候,才正式决定,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按照朝代、官职、去世年月日来排列,就像贤良祠一样,按时间和爵位来排序。那些士兵的牌位,就放在前殿和两侧的偏殿里,用横板隔开。
乾隆中后期,又陆续追封了一些人,比如将军班第、明瑞、温福;都统满福、扎拉丰阿;参赞大臣鄂容安;统领观音保、乌三太、台斐音阿;提督许世亨;副都统呼尔起阿、第木保、觉罗明善;总兵王玉廷、李全、德福、贵林、张朝龙。海兰察因为生病去世,端济布因为受伤去世,也都加进来了。典史温模在通渭坚守城池,从容就义,也特别被追封入祠。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他们的功劳被后世传颂,朝廷也表彰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官,让他们子孙后代也能得到荫泽,真是件好事啊!
到了嘉庆朝,又追封了大学士福康安、将军德楞泰、提督花连布、总兵多尔济札普、知县强克捷。之前,康熙年间,巡抚曹申吉也曾被列入祠堂,后来因为巴结吴三桂的事情被查实,所以被除名了。当时各省上报阵亡将士的情况杂乱无章,牌位不够用了,于是皇帝下令在各省修建昭忠祠。京城里的祠堂,规定只有三品以上文官、二品以上武官,以及八旗官兵才能列入,以前已经列入的仍然保留。以后低级别的官员如果要列入,必须有皇帝的特别旨意才行。以前,主持祭祀的官员按照惯例穿朝服,现在改穿蟒袍补服,以示与其他祭祀场所的区别。
道光初年的时候,朝廷把当初殉国的副将杨祖光等人列入祀典,供奉祭祀。后来陆续被追封的还有:都统巴彦巴图、乌凌阿、印登额;参赞大臣庆祥;总督裕谦;提督海凌阿、关天培、陈化成;副都统海龄、长喜;总兵万建功、祥福、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谢朝恩、江继芸、庆和、吴喜;副将乌大魁、马韬、周承恩、刘大忠、陈连升、朱贵、玛隆阿、伊克坦布等等。 这些都是比较高级的军官。
除了这些高级将领,还有很多级别比较低的军官和地方官员也都被追封,比如知县杨延亮、县丞方振声、守备马步衢、把总陈玉威等等,数量也相当多。 可见当时为国捐躯的人,真是不少啊!
咸丰三年,朝廷规定,文职四品、武职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再次入祀京师的祠堂,并且在阵亡的地方设立祭祀场所。那些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下的官员,以及那些追赠官职和按照规定应该祭祀的人,也都一起祭祀。当时正值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忠烈之士层出不穷,我这里只是简单列举一些被祭祀的人的名字。
都统乌兰泰、霍隆武,将军佟鉴、祥厚、苏布通阿、紥拉芬、和春,总督吴文镕、陆建瀛,提督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恩长、福珠洪阿、陈胜元、双福、王锦绣、常禄、双来、瞿腾龙、佟攀梅、邓绍良、德安、周天培、史荣椿、张国樑、周天受、王浚、乐善、褚克昌,一等男阿尔精阿,一等子左炘,侍郎吕贤基、戴熙,巡抚常大淳、江忠源、陶思培、邹鸣鹤、吉尔杭阿、徐有壬,学政孙铭恩、张锡庚,副都统伊勒东阿、哲克东阿、达洪阿、贵升、绷阔、博奇、常寿、西林布、多隆武、托克通阿、格绷额、伊兴额、舒明安,头等侍卫达崇阿,布政使岳兴阿、刘裕珍、涂文钧、李续宾、李孟群、王友端,按察使李卿谷、周玉衡,赞善赵振祚,郎中宋蔚谦,总兵博春、福諴、马济美、玉山、程三光、刘开泰、桂林、王国才、蒋福长、虎坤元、罗玉斌、邱联恩、田兴奇、承惠、陈大富、滕家胜、郭启元、王之敬,道员罗泽南、朱镇、金光箸、帅远燡、温绍原、何桂珍、王训、赵印川、郭沛霖、黄淳熙、缪梓,知府谢子澄、刘腾鹤、江炳琳,副将谢升恩、膺保、李成虎、彭三元、周云耀、龙汝元。
同治年间,被追封祭祀的有亲王僧格林沁,大学士曾国藩,都统海全、舒通额,将军多隆阿,统领舒保,参赞大臣锡霖、武隆额,领队大臣色普诗、惠庆、达春泰、穆克登额,办事大臣紥克当阿,头等侍卫隆春、奇克塔善,内阁学士金顺,提督占泰、李臣典、向荣、塔齐布、林文察、萧河清、周显承、罗朝云、萧德扬、杨得胜、曹仁美、毛福益、张仁泗、刘松山、谭玉龙、罗雨春、张绍武、胡良作、姚连升、饶得胜、刘长槐、荣维善、杨春祥、张万美、鲁光明、阎定邦、刘祥发、曹德喜,巡抚王有龄、罗遵殿、邓尔恒,副都统锡龄阿、苏伦保、恒龄,按察使黄运昌,总兵郝上庠、雷升、熊建益、林向荣、余际昌、郎桂芳、江福山、何建鼇、罗应贵、毛芳恒、张树珊、唐殿魁、周兆麒、李大櫆、陈清彦、邓鸿超、江登云、傅先宗,道员福咸、俞焜、赵景贤、张同登、赵国澍、瑞春、周缙、秦聚奎、彭毓橘、葛承霖、邓子垣,知府朱钧、姜锡恩、窦天灏、于醇儒,副将刘神山、黄金友、周学贵、罗春鹏、王梦龄、张起凤、刘胜龙。
光绪年间,被追封祭祀的有大学士左宗棠,总督恒春、曾国荃,将军明绪,领队大臣崇熙、乌勒德春、托克托布、博勒果素、托克托奈、喀尔莽阿,参赞大臣额腾额、觉罗奎栋,办事大臣奎英、萨凌阿,提督朱南英、李秀山、湛其英、杨世俊、王子龙、文德盛、陈忠德、滕学义、何明海、魏金阙、文德昌、李登第、王庆福、杨万义、杨必耀、李大洪、钟兴发、张宗久、杨玉科、刘思河、李其森、梁善明,盐运使陶士霖,总兵石绍文、陈登云、邓仁和、黄应斗、周友山、朱希广、王茂连、王春和、谭声俊、达年、刚安泰、向集梧、邓承恩、韦和礼、刘节高、陈嘉、左宝贵、周康禄、黄鼎、叶维藩、侯云登,户部主事玉润,知府龚秉琳、侯学云、马椿龄、张瀚中,副将王世晋、李天和、章茂、张定邦、尤正廷、杨隆辉、张玉秋、王碧庭、徐安邦、李启荣、裕廉、王宗高。光绪二十六年,尚书崇绮,将军延茂,总督李秉衡,也都被追封祭祀了,后来李秉衡被罢免了。
总之,这些被祭祀的官员,大多都是为国捐躯,戍守边疆,或者劳苦功高而死去的。朝廷这样做是为了表彰他们的忠义,激励后人。 会典里记载得非常详细,这里只是列举一部分,作为例子。
雍正朝刚开始的时候,各省都建起了忠义祠,那些已经被朝廷表彰过的忠义之士,都会在祠堂里设有牌位,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到了乾隆四十一年的時候,朝廷正式规定,明朝那些殉国的忠臣,不仅要追赠谥号,而且允许他们进入忠义祠。那些读书人、平民百姓、隐居山林的人,只要是为国捐躯的,也都按照同样的规矩对待。
嘉庆七年,朝廷下令在各省府城修建昭忠祠,有些昭忠祠就建在关帝庙或者城隍庙旁边。凡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文武官员、士兵和乡勇,都会根据他们的籍贯记录在昭忠祠里。那些在京城已经祭祀的八旗二品以上官员,如果战死他乡,也可以在他们阵亡的地方继续祭祀。祭祀的规格是:五十个人合用一个龛位,牌位放在正中间;士兵和乡勇则是一百人或几十人共用一个牌位,分列两旁,驻防部队的绿营兵也一样。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祀,有关官员都要亲自参加,祭祀的规格用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还要准备水果、香火、祭祀用的帛,三献的仪式都要按规矩来进行。
同治二年,朝廷批准了曾国藩的请求,在江宁(今南京)修建昭忠祠,祭祀在湖南水陆战场上牺牲的官兵。那些抗击敌人而牺牲的官绅,也允许在昭忠祠里祭祀,甚至还可以为他们单独修建祠堂。那些为国捐躯的妇女,也会另外修建贞烈祠来纪念她们。
【贤良祠】雍正八年,皇帝下诏说:“古代的大烝祭祀,凡是为百姓做了好事,为国家安定做出贡献的人,都会被列入祭祀的名单,接受隆重的祭祀。我朝建国以来,涌现了许多名臣贤相,他们或建立了赫赫战功,或清正廉洁,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受到隆重的祭祀,让后世为官者都能以此为榜样,努力为国效力,从而使贤良之士不断涌现,以回应朕的殷切期望。”于是,就在地安门外西边选址修建了贤良祠,正殿和后殿各有五间房,东西两侧还有厢房。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都要选择吉日,派官员去祭祀。前殿的祭品有素帛一匹,羊一只,猪一只,水果五盘;后殿的祭品水果一样,牲畜和帛则放在同一个案桌上。主祭官员要穿蟒袍,要行二跪六叩三献的礼仪,其他的仪式都按照常规进行。
大家一起商量,觉得怡贤亲王允祥,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然后,大学士图海、赖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瑸,这些人都入选了。
接下来,陆续又有大学士范文程、巴克什达海、阿兰泰、李之芳、吴琠、张玉书、李光地、富宁安、张鹏翮、宁完我、魏裔介、额色黑、王熙;领侍卫内大臣福善、费扬古、尹德;尚书励杜讷、徐潮、姚文然、魏象枢、汤斌;提督张勇、王进宝、孙思克、施琅;总督赵良栋、于成龙、傅腊塔、孟乔芳、李国英;都统冯国相、李国翰、根特;统领莽依图;将军阿尔纳、爱星阿、佛尼埒;副都统褚库巴图鲁,这些人也陆续被供奉进祠堂。
第二年,祠堂建好了,皇上御笔亲题“崇忠念旧”四个字作为匾额,正式举行祭祀典礼。前面大殿的祭祀仪式由内大臣或者散秩大臣、尚书、都统来主持;后面大殿则由太常寺的长官负责。每年祭祀的时候,这些人的子孙后代都要参加,春秋两季,朝廷还会派官员去陪祭。
十二年的时候,祭祀了大学士田从典和高其位。乾隆元年,皇上命令把以前那些没追赠谥号的官员,都追赠了谥号。这一年祭祀的还有尚书衔兼祭酒杨名时、大学士朱轼、内大臣哈世屯和尚书米思翰。五年,祭祀了总督李卫。第二年,祭祀了尚书徐元梦和巡抚徐士林。十年的时候,重新规划了祠堂的位次,前殿正中间供奉怡贤亲王,后面的房间里把其他官员的牌位放在一个龛位里。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先人排在最前面,其余的按照辈分和官职大小,依次排列在左右两边。大学士排在最前面,然后是领侍卫内大臣、尚书、都统、将军、总督、前锋护军统领、提督、侍郎、巡抚、副都统,以此类推。如果子孙后代有被授予尚书、都统等高官的,或者有被封为侯爵、伯爵而担任侍郎、副都统的,就根据他们的实际官职来安排位置。
后来入祀的,有超勇亲王策凌,他的牌位放在怡贤亲王的左边。还有很多有名的官员,比如大学士马齐、伊桑阿、福敏、黄廷桂、蒋溥、史贻直、梁诗正、来保、傅恒、尹继善、陈宏谋、刘纶、刘统勋、舒赫德、高晋、英廉、徐本、高斌,协办大学士兆惠,左都御史拉布敦,尚书汪由敦、李元亮、阿里衮,尚书衔钱陈群,都统傅清,将军和起、伊勒图、奎林,总督那苏图、陈大受、喀尔吉善、鹤年、吴达善、何煟、袁守侗、方观承、萨载,提督许世亨,巡抚潘思榘、鄂弼、李湖、傅弘烈。其中傅弘烈是从雍正朝开始,拉布敦和傅清是从乾隆朝开始,他们都曾经在昭忠祠祭祀过,现在又在这里再次祭祀,算是贤良之臣了。
嘉庆朝的时候,贤良祠里供奉着大学士福康安、阿桂、刘墉、王杰、朱珪、戴衢亨、董诰,还有尚书董邦达、彭元瑞、奉宽,以及总督鄂辉。道光朝呢,供奉的有大学士富俊、曹振镛、托津、长龄、卢荫溥、文孚、王鼎,还有协办大学士汪廷珍、陈官俊,尚书黄钺、隆文,将军玉麟,总督杨遇春、陶澍,以及河道总督黎世序。
咸丰朝入祀的有大学士潘世恩、文庆、裕诚,协办大学士杜受田,侍郎杜堮,还有巡抚胡林翼。到了同治朝,供奉的大学士就有桂良、祁俊藻、官文、倭仁、曾国藩、瑞常、贾桢,还有大学士衔的翁心存,协办大学士骆秉章,以及总督沈兆霖、马新贻。
光绪朝入祀的,除了恭忠亲王奕,还有很多大学士,比如文祥、英桂、全庆、载龄、左宗棠、灵桂、宝鋆、恩承、福锟、张之万、麟书、额勒和布、李鸿章、荣禄、裕德、昆冈、崇礼、敬信,还有协办大学士沈桂芬、李鸿藻,将军长顺,总督沈葆桢、丁宝桢、岑毓英、曾国荃、刘坤一,提督宋庆,以及巡抚张曜。宣统朝初期入祀的,就只有大学士王文韶、张之洞、孙家鼐、鹿传霖,以及协办大学士戴鸿慈这五位了。
【各省贤良祠】 雍正十年,皇帝下诏说:“各省省会都要建祠宇,凡是外任的文武大臣,只要忠勇爱民,口碑好的,都可以列入祭祀,以此来激励在职官员。比如将军蔡良,提督张起云,总兵苏大有、魏翥国,就都够格。” 还规定了,春秋祭祀的日子要和北京一样,由知府主持祭祀,祭祀的物品和仪式也和北京一样。
顺治十一年,皇帝下旨为孔有德修建祠堂,地点选在彰义门外三里处,叫做定南武壮王祠,他的两位妃子也一起祭祀。康熙三年开始,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那里举行祭祀活动。后来,又在安定门外修建了恪僖公祠,祭祀一等公遏必隆和他的夫人舒舒觉罗氏。后来,侍卫内大臣尹德、尚书阿里衮和阿里衮的夫人,在乾隆年间也一起被列入祭祀。
雍正朝的时候,在朝阳门外建了勤襄公祠,祭祀定南将军佟图赖和他的夫人,以及佟图赖的长子忠勇国纲和次子端纯国维,他们父子都因为军功被一起祭祀。在德胜门外,建了文襄公祠,祭祀大学士图海。在安定门外,与恪僖公祠挨着,是弘毅公祠,祭祀光禄大夫额亦都及其夫人。
乾隆朝的时候,在东安门外建了另一座恪僖公祠,祭祀内大臣哈世屯和他的夫人,以及哈世屯的儿子承恩公米思翰、孙子李荣保,后来他的曾孙大学士傅恒也一起被祭祀。在崇文门内,建了双忠祠,祭祀左都御史拉布敦和都统傅清。这些祠堂,都是为了表彰忠义贤良之士而专门修建的,规模和数量在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地安门外,建了旌勇祠,祭祀将军明瑞,后来都统扎拉丰阿、统领观音保、总兵李全、王玉廷、德福也陆续被列入祭祀。
朝阳门外还有睿忠亲王祠,祭祀多尔衮及其六位福晋。嘉庆年间,在东安门外建了大学士福康安的祠堂,叫做“奖忠祠”;在地安门外建了都统额勒登保的祠堂,叫做“褒忠祠”。光绪年间,在安定门内建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祠堂,叫做“显忠祠”;在崇文门内建了大学士、伯李鸿章的祠堂,叫做“表忠祠”。宣统年间,在宣武门外修建了合祀立山、联元二人的祠堂。
北京的那些专门祭祀的祠堂,每年春秋两季的吉日,都会派太常卿去分别祭祀。祭祀用的牲畜是少牢一只,水果五种。只有佟图赖和哈世屯这两座祠堂,牲畜用三只,水果十五种。旌勇祠的牲畜和普通的祠堂一样,水果也是十五种。每个祠堂都用帛一匹,爵三只,这些都一样。到了嘉庆七年,才规定主持祭祀的官员要穿蟒袍补服行礼。
各省的祠堂,每年春秋两季由当地官员祭祀。这里记录一下那些功劳最大的官员。从在湖广建忠节祠祭祀左都督徐勇开始,各省才开始建立专门的祠堂。康熙年间,广西建了双忠祠,祭祀马雄镇和傅弘烈;之后,福建祭祀范承谟、陈启泰、吴万福、高天爵;云南祭祀甘文焜。
雍正年间,清河建祠祭祀靳辅和齐苏勒,开封祭祀田文镜;盛京建祠祭祀怡贤亲王。乾隆年间,皇上诏令将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位郡王,以及礼烈、饶余、郑献、颖毅四位亲王都一起祭祀,把祠堂改名为贤王祠。后来,睿忠、豫宣两位亲王,还有克勤郡王,也都一起被祭祀。嵇曾筠、高斌也和靳辅等一起被祭祀在清河的祠堂里。伊犁祭祀班第、鄂容安,拉布敦、傅清也建了祠堂,西藏也建了祠堂。
嘉庆年间,武威建了双烈祠,祭祀韩自昌和韩加业;同安祭祀李长庚;成都祭祀德楞泰;韩城和滑县祭祀强克捷。
道光年间,江南祭祀黎世序;台湾祭祀方振声、马步衢、陈玉威;赵城祭祀杨延亮;虎门祭祀关天培和陈连升父子;镇海祭祀裕谦;定海祭祀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京口祭祀海龄;宝山祭祀陈化成。
咸丰年间,广西那边祭祀的是长瑞、长寿和阿尔精阿三位大人;西安和苏州祭祀的是林则徐;安庆祭祀的是蒋文庆;庐州祭祀的是江忠源;瑞州祭祀的是刘腾鸿;江宁和苏州祭祀的是向荣和张国梁;京口祭祀的是吉尔杭阿,还附祀了绷阔和刘存厚;扬州祭祀的是双来和瞿腾龙;溧水和浒墅祭祀的是李坤元;天津祭祀的是佟鉴和谢子澄;长沙和九江祭祀的是塔齐布;湖广、江西、安徽三省祭祀的是李续宾;江西和湖广祭祀的是罗泽南,他还和饶廷选一起被合祀在广信;湘乡又分别祭祀了罗泽南、王珍和刘腾鸿。湖南和江西祭祀的是萧启江;湖广祭祀的是胡林翼,后来安庆也祭祀了他。遵义祭祀的是罗绕典。
这段记载的是咸丰年间各地祭祀的情况,各地祭祀的都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官员。比如广西祭祀的是长瑞、长寿和阿尔精阿,这三位应该都是当时在广西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 西安和苏州都祭祀了林则徐,可见林则徐的影响力之大,不光在两地都有祭祀,而且祭祀的地点还是重要的城市。 其他的地方,像安庆的蒋文庆、庐州的江忠源、瑞州的刘腾鸿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在各自辖区内有功绩的官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是合祀,比如罗泽南就分别在多个地方被祭祀,可见他当时的贡献有多么巨大。 湘乡甚至还分祀了罗泽南、王珍和刘腾鸿三位,说明湘乡在当时也人才辈出。 最后,遵义祭祀的罗绕典,也应该是一位在当地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记录了咸丰年间各地对忠臣良将的追思和纪念。
话说同治年间,湖北合祀了文官和胡林翼,庐州那边祭祀的是李孟群,浙江呢,祭祀的是瑞昌、王有龄、张玉良等人,杭州祭祀罗遵殿,富阳祭祀熊建益,湖州祭祀赵景贤,陈州、安庆、临淮、淮安都祭祀袁甲三,南昌、青阳祭祀江忠义,安徽和湖广都祭祀李续宜,后来又跟多隆阿一起在潜山合祀。安庆、苏州、嘉兴祭祀程学启,河南、安徽、陕西、吉林祭祀多隆阿,后来又跟胡林翼一起在安庆合祀。江宁、安庆、吉安祭祀李臣典,湖南、福建、广东祭祀张运兰,曹州、天津、蒙城祭祀僧格林沁,后来又在奉天也祭祀了他。湖南、江苏、安徽祭祀彭毓橘,湖广祭祀曹仁美等人,四川、湖南祭祀骆秉章,陕甘祭祀刘松山,江宁、安庆祭祀马新贻,江宁、湖南、湖北、安徽、直隶都祭祀曾国藩,后来又跟曾国荃一起在开封合祀。长沙合祀张亮基、潘铎,巴燕岱祭祀穆克登额,哈密祭祀扎萨克亲王锡伯尔,南丰祭祀吴嘉宾,贵州祭祀蒋霨远、黄润昌等人。
最后,礼部说了:“各省的专祠啊,最好选在偏僻空旷的地方,别占用老百姓的住房,还要禁止改动或破坏碑刻、名胜古迹和圣贤的祠墓。” 皇上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批准了。
光绪年间,好多地方都建祠堂祭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比如,扬州和黄州祭祀吴文镕;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甘肃祭祀刘典;江南、江西、福建、台湾祭祀沈葆桢;江苏、建福、山东、湖南祭祀郭松林;江苏、浙江、直隶、山东、河南祭祀吴长庆,后来又加上朝鲜。福建、浙江、陕西、甘肃、新疆、江宁祭祀左宗棠;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祭祀鲍超;陕西、甘肃、吉林祭祀金顺;大理、镇南祭祀杨玉科;江西、广西、云南、新宁祭祀刘长佑;云南、贵州、广西祭祀岑毓英;安徽、山东祭祀周盛波,后来又跟盛传、戴宗骞一起在济南合祀。
湖广、江西、江宁、浙江西湖祭祀彭玉麟;河南、安徽、湖北、直隶、甘肃、新疆祭祀张曜;安庆、江宁、青县祭祀周盛传;山东、江苏祭祀陈国瑞;山东、陕西祭祀阎敬铭;湖南、甘肃、新疆祭祀刘锦棠;安徽、福建祭祀刘铭传;山东、四川祭祀丁宝桢;山东、陕西祭祀杨昌濬;江苏、浙江、河南、直隶、山东祭祀李鸿章;直隶、奉天、河南、安徽祭祀宋庆;安徽和芦台祭祀聂士成;湖南、江西、安徽、江宁祭祀刘坤一;广西、云南、贵州祭祀冯子材;安徽、湖南祭祀曾国华;甘肃、新疆祭祀陶模;直隶、安徽祭祀马玉昆;安徽祭祀英翰;湖南、宣城祭祀邓绍良;江南祭祀萧孚泗;江宁祭祀陶澍、林则徐、邹鸣鹤、福珠洪阿;清河、淮安、徐州祭祀吴棠,还有姚广武等等也一起祭祀。
徐州祭祀滕学义、唐定奎;淮安祭祀张之万;杭州祭祀阮元、蒋益澧;淮安、扬州祭祀章合才;南昌祭祀吴坤修;东乡祭祀罗思举;河南祭祀倭仁;温县祭祀李棠阶;西安祭祀刘蓉、曾望颜;天津祭祀怡贤亲王、文谦、丁寿昌;灵寿、保定祭祀成肇麟;顺天蓟州祭祀吴可读;宝坻祭祀潘祖荫;新疆祭祀金运昌;奉天建了三贤祠,祭祀文祥、崇实、都兴阿,还祭祀了左宝贵、依克唐阿、长顺。吉林祭祀金福、延茂、富俊、希元;福建台湾祭祀王凯泰;四川西充祭祀武肃亲王豪格;临桂祭祀陈宏谋;贵阳祭祀曾璧光、韩起、黎培敬。当时各省都纷纷请求建立专门的祠堂,朝廷下令说不要太滥了。
宣统皇帝当政没多久,就有人开始祭祀那些为国捐躯的官员了。湖北、安徽、陕西、甘肃、奉天这些地方,都祭祀着雷正绾;直隶、山东、河南、安徽祭祀程文炳;安徽和蒙古旗祭祀潘万才;合肥祭祀董履高;涡阳祭祀牛师韩;杭州西湖则祭祀徐用仪、许景澄、袁昶,这三位被称为“三忠”,袁昶还被芜湖祭祀。 之后,联元在宝坻被祭祀,张之洞在武昌被祭祀,王文韶在长沙被祭祀,马维麒在成都被祭祀,丁体昌在秦州被祭祀,夏毓秀在昆明被祭祀。这些只是比较大的例子,其他的地方官员上报请求,礼部官员审核通过的,都记录在史书上,时间日期都能查到,数量多得数不清。
清朝时期,那些跟随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们,大多来自关外。平定三藩之乱,西北的汉族将领居多;平定三省的教匪,四川的将领很活跃;东南沿海的海盗猖獗,福建的将领纷纷出战;湘楚地区的武将平定了广东的叛乱;剿灭捻军的时候,安徽的将领也参与其中。这些为国捐躯的忠臣烈士,他们的祠堂遍布各地,祭祀活动非常多。 清世宗时期,在兰州建了忠勇祠;清仁宗时期,在喀什噶尔建了彰忠祠;同治中兴时期,湖南建了表忠祠,湘乡、平江建了忠义祠,洞庭湖君山、湘乡、桂阳建了昭忠祠。 此外,像湖口石钟山的水师,金陵的湘军陆师,楚军水师,吴淞外海的水师,台湾的淮楚军队,苏州、武昌、保定、庐州、巢湖、济南、无锡等地的淮军,所有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都受到了后人的祭祀,这体现了对忠义之士的崇敬。
除了这些,江宁、京口旗营,金陵的军营官绅,武昌的武毅军,成都的嵩武军,锦州的毅军,各地都有昭忠祠,还有各个州县的忠义祠、昭忠祠、慰忠祠、忠烈祠等等,那些为国捐躯、建立功勋的人,数量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清。祭祀的仪式和祭品,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进行。
崇德元年的时候,就规定了那些被封王的宗室成员要建家庙。
顺治五年,皇上下了道旨,说那些没有后代的王爷,死后就一起在太庙后殿西边厢房里祭祀。 有子孙的王爷,就另立家庙单独祭祀。 每年的正月、四月、七月、十月,还有年底都要去太庙陪祭,祭祀完了再回自己府里再祭祀。 凡是新做的祭品,还没在太庙祭祀过,就不能私下先在自家家庙祭祀。 那时候,庄亲王自己建了一座庙,礼亲王、巽亲王、谦亲王三个王爷合用一座庙,饶余郡王、端重郡王合用一座庙,颖亲王、顺承郡王合用一座庙,豫郡王自己一座庙,克勤郡王和衍禧郡王合用一座庙。雍正九年,怡贤亲王又建了一座庙。
亲王世子、郡王家祭用的庙宇,都是七间房,中间五间是正堂,左右两边用墙隔开做成侧室。正堂后面北边有五间小房子,中间供奉着最初被封王的祖先牌位,世世代代都不移动。 往上数,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的牌位,按照顺序放在剩下的四个位置,东边两个是昭穆中的“昭”,西边两个是“穆”。 亲王去世后,如果要祧(tiāo,指将祖先牌位迁出主室)的话,情况就不同了。 如果从“昭”那一边开始祧,就把要迁走的牌位放在东侧室,把升上去的两个“昭”的牌位放在一间屋子里,这样两间屋子就供奉着升迁和并祭的牌位。如果从“穆”那一边开始祧,就把要迁走的牌位放在西侧室,升迁和并祭也是同样的做法。 庙宇南边是正门,再往南是庙门,左右还有侧门。院子分为东西两边厢房,东边放衣冠,西边放祭祀用的器物和乐器。庙宇是重檐的,红色的柱子,彩色的椽子,绿色的瓦,红色的墙壁。门里面放着焚烧纸钱的炉子,外面有宰杀祭品的牲畜房,朝西。每年四个季节的仲月都要选择吉日,仲春的时候把要祧的牌位拿出来一起祭祀。
祭祀的规矩是这样的:正堂中间摆着祖宗的牌位,正对着南方。左边是东边侧室祖先的牌位,然后是其他祖先的牌位,都朝东。右边是西边侧室祖先的牌位,然后是其他祖先的牌位,都朝西。西边稍远的地方,摆放着香和帛的案子,还有一个酒器案子。每个案子上都放着一只羊、一只猪,还有两个盛食物的器皿(铏、簠、簋),八个盛菜的器皿(笾、豆)。每个牌位前都放着帛、三个酒杯和六件乐器。祖宗的后代,成年人都要参加祭祀,府里的官员也会陪同,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和下属会协助进行。上香、献帛、敬酒这些事,都由子孙后代来做。
祭祀前三天,家主都要在外面斋戒休息,其他人也都一起斋戒。祭祀当天拂晓,家主穿着祭祀的衣服进入堂屋,站在堂屋檐下正中间的位置。伯叔辈站在东边台阶上面,兄弟和子孙们站在东边台阶下面,按照辈分和年龄来排列位置。官员们站在西边台阶下面,按照官职大小来排列。大家都面向北方。天亮后,两个年纪最大的子弟去始祖的房间,另外四个人分别去东西侧室和昭穆室,把祖先的牌位安放在供桌上。昭穆室里,父亲的牌位在右边,母亲的牌位在左边;穆室里,父亲的牌位在左边,母亲的牌位在右边。他们要跪下磕一个头再起来。家主洗漱完毕后,回到自己的位置,迎神乐奏响。家主先到始祖牌位前上三次香,然后依次到其他祖先牌位前上香,族人们一起行二跪六拜礼。献帛、敬酒、读祝文,都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三次献礼结束后,家主到始祖牌位前跪下接受酒和祭肉,行三拜礼,然后撤去祭品,送走神灵,再行二跪六拜礼。最后,家主到火炉旁查看火势。仪式结束后,把祖先的牌位送回房间,然后大家退下。祭祀剩下的肉分给族人们。
另外一种祭祀的仪式是这样的:堂屋里摆放五个案子,始祖父母的牌位放在正中间,对着南方。高祖、曾祖、祖父母的牌位,按照昭穆次序排列在左右两边。每个案子上都放一只羊和一只猪,其他的祭品跟合食的规矩一样。逢年过节祭祀新收成的祭品时,祭祀当天家主早起,带领子孙穿着盛装进入祠堂,打扫干净堂屋,摆好案子,摆上六个盛放水果和食物的盘子,每个牌位前放两双筷子和三个酒杯。打开祖先的房间,依次到每个案子前跪下上香,行三拜礼。子孙们轮流敬酒,家主行二跪六拜礼,子孙们跟着一起行礼。仪式结束后,关上祖先的房间,然后大家退下。如果因为其他事情要祭告祖先,就献上四盘水果和食物,仪式和祭祀新收成一样。每月初一十五祭拜祠堂,也是同样的仪式。
贝勒啊、贝子啊,还有宗室里的各位,祭祀祖庙的建筑,五间房,三间是正殿。殿后北边分出五个房间,供奉着始祖和之后四代祖先。两边的侧室供奉着其他祖先,按照昭穆次序排列。祖庙不搞重檐,门也不搞彩绘,其他的就跟亲王家的祖庙一样。祭祀的时候,始祖的祭品单独摆放,一只羊一只猪;东侧的侧室,供奉的祖先和他们的后代,也单独摆放祭品,也是一只羊一只猪;西侧的侧室,也是一样。每次祭祀都单独摆放祭品,昭穆两支的祭品牲畜种类相同,祭器笾豆的数量比亲王家的少两套。不用乐器,行一跪三拜礼。平时按时节献上水果,每盘四个;有事就报告,每月初一十五就来祭拜。其他都跟亲王家的祭祀仪式一样。
品官和老百姓家的祭祀,就不同了。品官家祭祀祖庙,房子建在住宅的东边。一品到三品官员的祖庙,五间房,三间是正殿,左右各有一堵墙隔开。北边是侧室,南边是卧室。院子两侧有厢房,东边放衣服,西边放祭祀用的东西。院子用围墙围起来。四品到七品官员的祖庙,三间房,中间是正殿,左右是侧室和卧室,还有厢房。八品和九品官员的祖庙,也是三间房,中间宽,两边窄,院子没有厢房。衣服和祭祀用的东西放在箱子里,按东西顺序摆放。正殿后面有四个房间,供奉着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左边是昭穆次序中的长房,右边是次房。母亲的牌位,按嫡妻的礼仪,朝南摆放。高祖以上的祖先,如果后代都去世了,就迁出牌位。按昭穆次序迁出的祖先牌位,长房的放在东侧的侧室,次房的放在西侧的侧室。迁徙牌位、合葬到祖庙,都按照昭穆的世系顺序,东西顺序排列安放位置。伯叔祖父兄弟子侄,成年后没有后代的,或者夭折的,都用木牌按辈分写上名字,男的放东边,女的放西边,东西朝向。祭祀的牲畜和祭器的数量,一品到三品官员,一只羊一只猪,每个案台上放两套祭器,铏、登各两套,笾、豆各六套。四品到七品官员,一头猪,一个案台一套祭器,笾、豆各四套。八品以下官员,用猪的肩胛肉,不用整头猪,一个案台一套祭器,笾、豆各两套。
一年四季,挑个仲春吉日祭祖。主持祭祀的读祝文、赞礼、敬酒的都是家里子弟。家里孙子成年了,都要参加祭祖。祭祀前三天,主人和参与祭祀的人都得斋戒。祭祀当天五更天,主人穿着朝服,其他人也穿戴整齐,然后进入祠堂。主人站在东阶下等着,族人按照辈分、长幼顺序站在庭院东西两侧。女主人带着家里的妇女,穿着盛装,去厨房查看祭祀的饭菜准备情况。菜做好了,就进东屋摆放祭品,准备好勺子、筷子、醋、酱油等调料。天亮后,家里的长辈打开祠堂的门,把祭品摆放在供桌上,祖先牌位,高祖位在右,曾祖位在左,分给其他祖先的祭品则摆放在东西两侧的陪位上。主人从东阶上去,洗过手后,走到中檐向祖先牌位行礼站好。族人们,辈分高的站在两侧的台阶上,辈分低的站在台阶下,大家都面向北方。主人走到香案前跪下,上三炷香,然后敬酒,起身,回到原位,带领族人一起跪拜三次。主人走到高祖牌位前敬酒,然后依次向曾祖、祖先、祢先的牌位敬酒,所有步骤都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分给其他祖先的酒也依次敬上,并诵读祝文。每次敬酒,女主人都带着家里的妇女一起献上祭品,行一礼后起身。第一次敬酒献上筷子、醋、酱油;第二次敬酒献上羹汤、饭菜、肉;第三次敬酒献上饼、糕点、水果蔬菜。最后一次敬酒后,主人跪在香案前,由祝官代祖先向主人致福,主人喝一口酒,尝尝祭品,然后把剩下的酒菜交给祝官,行一礼后起身,回到原位,送走神灵,再跪拜三次。等火祭完毕,参加祭祀的人就出来了,主人带着子弟把神主牌位收好,上香行礼。撤掉祭祀用的器皿,关上门,然后离开。中午再吃祭祀剩下的饭菜。
三品以上官员,一年四季都要举行祭祀。四品到七品官员,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八品和九品官员,春天举行一次。参加祭祀的人,长幼尊卑都有。主人庄重地入席,给长辈敬酒,家里的子弟中年纪大的则离席给主人敬酒,长幼之间互相敬酒,场面热闹而有序。祭祀完毕,大家都离开了。撤掉席子,把剩下的饭菜分给厨子和仆人,一定要让他们都吃上。
过节的时候要祭祀,祭祀的供品等级不同,数量也不一样。一品到三品官员,每桌要准备四种水果和四种菜肴;四品到七品官员,水果减两种;八品和九品的官员,菜肴减两种;但是汤和饭的量是一样的。每月初一和十五要献茶,摆两套餐具,祭祀的仪式同时进行。
普通老百姓祭祀祖先,要在正屋的北边设个祭台,用木板隔成四个区域,分别供奉高祖、曾祖、祖父母、祢(nì)以及已故的祖母。摆放的顺序和官员祭祀一样,面向南方。如果父母健在但没有儿子继承香火,就用写有长辈名字的纸张代替,祭祀完毕后烧掉,不用立木牌。每逢节气和节日,都要把祖先牌位拿出来祭祀,要准备两盘米饭、四盘肉食、水果和蔬菜,以及两碗汤、两碗饭。祭祀前要先斋戒。
祭祀的前一天晚上,女主人就在屋里准备祭品,等到第二天早上,男主人穿上正式的衣服,带着儿孙们把祖先牌位摆好,香案摆在东边,祖先牌位摆在西边,旁边再摆上其他已故亲人的牌位。男主人站在东边的台阶下,其他人按辈分站成两排。男主人上完香后,要跪拜三次。然后女主人带着其他妇女出来,献上筷子、醋、酱油,也跪拜后退下。男主人走到祭台前,依次敬酒、献上熟食,也跪拜三次。儿孙们再祭拜其他已故亲人的牌位,祭祀完毕后,读祭文。第二次献祭,女主人献上饭菜;第三次献祭,献上饼、糕点和时令蔬菜。男主人带领家族成员行礼完毕后,烧掉祭文和祭位,把祖先牌位收起来,祭祀仪式就结束了,中午再吃祭祀剩下的食物。春天要举行一次大型祭祀,每月初一十五要献茶,如果有什么事情要禀告祖先,也要行跪拜礼。
普通百姓家的祭祀,也是在正屋北边设祭台,供奉高祖、曾祖、祖父母和祢。逢节祭祀,供品不超过四样,汤饭要齐全。当天一大早,女主人就准备祭品,男主人带着儿孙们安置祖先牌位并献祭,祭祀的礼仪和普通士大夫差不多,只是稍微简略一些。每月初一十五要献茶,还要燃香、点灯行礼。如果有什么事情要禀告祖先,也一样要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