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的边防线,东边是东三省,北边是蒙古边境,西边是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南边是广东、湖南、云南、贵州。而且沿边上的那些关卡,也都是里里外外都得看守着,毕竟边防和国防一样重要啊。下面我就分别说说:东三省,甘肃,四川,云南,广东,广西,蒙古,还有直隶和山西也顺便提一下。再说说蒙古的边防,还有新疆,西藏,苗疆,以及沿边上的那些墩台、卡伦、鄂博、碉堡。
东三省是陪都(当时的陪都指奉天,即沈阳)所在的重要地区,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东边挨着日本和韩国,北边挨着俄罗斯,所以边防工作尤其重要。
康熙元年的时候,朝廷大臣们建议,从盛京(沈阳)到山海关,东西一千多里,从开原到金州,南北一千多里,要根据辽河把地区分成东西两部分:辽河东岸,从开原到牛庄;辽河西岸,从山海关到松杏山、大凌河,这些地方都是明朝末年边防线上的地区,人口稀少,建议先做好边防的准备工作。
后来经过休养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城镇也越来越多。大的城池有十四座,边境上的关口有二十多个。到了同治年间,边境线又进一步扩展了。将军都兴阿把凤、叆两座边门外的土地,从叆阳门外八里甸子东边一直到两江汇合的地方,再转到西南方向,一直到海边,然后到贡道北老边墙,南路经过孤顶子等山岗,从西南方向到旧边小黑山,这些地方都划入了边境。此外,像大东沟江海交汇的地方,都进行了勘察,以安抚边境地区的人民。
因为地方辽阔,所以增加了驻防军队。除了驻防军队以外,更重要的是训练新军。光绪二年,因为金州、大东沟等地旗兵不够,又增加了步兵进行分防。光绪十一年,王大臣等人开会讨论,奉天省的边界与朝鲜接壤,以前辽阳东边的凤凰城等四个城池是重要的战略要地。现在水路交通主要依靠大连湾、旅顺口,陆路交通则因为同治年间开垦荒地后,耕地和房屋连成一片,一直延伸到鸭绿江西岸。所以,设置了二万二千多人的防兵,又新设了一万三千多人的练军和缉捕人员,但是掌握新式枪炮的人还不到一半,应该多训练一些精兵强将,驻扎在重要的战略地点。
宣统元年,因为延吉厅一带是重要的交涉地区,所以命令奉天省的官员调遣军队,分配宪兵,建造营房。新设立的长白厅,开辟了山路通道,驻扎军队,建立了官署。鸭绿江上游的防务,也正在逐步准备。自从日本占据朝鲜,与奉天、吉林接壤以后,东边的防务就越来越紧迫了。
吉林城有八个大门,四个边门,防守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珲春,跟俄罗斯接壤,还挨着朝鲜,地势开阔,毫无屏障。另一个是三姓,位于松花江上游,是伯都讷腹地的门户。还有三岔口,可以从蒙古草原通往奉天法库的边门。
光绪初年,从没经过训练的士兵和八旗驻扎的西丹内,挑选精壮的士兵,组建了四个营的骑兵和步兵。七年后,吴大澂在吉林开始创办机器局,制造军械,还在重要的地方修建炮台。因为陆路运输太困难,就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商量,派人以及熟练的工匠去吉林开厂。等工厂建好后,又在宁古塔、珲春等地增修炮台。
光绪十一年,又增加了六个营的骑兵和步兵,总共四千五百人,归属于左右翼统率进行训练。吉林的防兵和乌拉地区的壮丁,总共有超过一万五千人,负责内部治安和抵御外敌,但有时候还是觉得兵力不足啊。
黑龙江以前一共就六个大城市,大小卡伦(关卡)加起来有七十一处。因为靠近俄国边境,尼布楚和恰克图这两个地方特别重要,所以边境上的哨卡很多都设在最北边。以前每年五六月,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这三个地方的长官,都会分别派出一批军官带兵,分成三路去格尔毕齐、额尔古讷、墨里勒克、楚尔海图这些地方巡逻,年底再写报告汇报情况。
到了康熙二十三年,才开始设置将军等官员驻守黑龙江。前锋、领队、骑兵、工兵、后勤部队,都归他们管,当时一共有一万三千多兵力。到了光绪元年,正规军六千人,西丹兵四千人,合起来训练了一万人的步兵队伍。当时俄国骑兵不断东进,沿着边境从北往东,到处设防,年年都不得安宁。
光绪六年,又增加了五千西丹兵,分别驻扎在爱珲、呼伦贝尔、布特哈、墨尔根、呼兰、齐齐哈尔等地。原来的两千骑兵,又增加了千人。秋冬的时候,还会招募打牲的人来训练,充实兵力。光绪八年,为了加强黑龙江的边防,在奉天训练士兵,在天津运送武器装备,一共训练了五千骑兵,分别驻扎在各个城市。同时裁撤了二十六个旧的卡伦,用新训练的队伍进行巡逻。光绪十一年,命令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长官都训练精兵强将,互相策应,并且开垦荒地,开采矿山,巩固边防。黑龙江又增加了骑兵和步兵的营队。
自从俄国侵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和兴凯湖以东的地区,这些地方都跟我们接壤,边防压力越来越大。后来俄国修建了中东铁路,日本又占领了南满,边防形势更加严峻,简直防不胜防啊!
甘肃北边跟蒙古接壤,南边是各种少数民族和回族,西边跟新疆、宁夏相连,黄河河套地区是甘肃的屏障,西宁和撒拉族聚居区交错的地方,是西北边疆的险要之地。
康熙三十三年,为了加强边防,朝廷增派五百士兵驻守大马营,控制雪山要道;又在定羌庙增派三千马步兵,守卫硖口,这些军队都归肃州总兵官管辖。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守住重要的关隘,加派了不少兵力。
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叛乱后,朝廷在西宁北面、四川边境以外,从巴尔讬海到扁都口这一带,修建了边墙和城堡。 还在青海、巴尔虎、盐池等地设置了副将以下的官员;在大通河两岸也设置了参将以下的官员。 因为西边边境非常重要,甘肃全省的马步战守兵一共超过五万七千人,关外换防的兵力也有九千多人,兵力规模比其他省份都要多得多。三年后,朝廷在布隆吉尔设立安西镇,设置总兵等官员,兵力五千人。 考虑到庄浪西边的仙米寺地处山深林密之地,又设置了守备等官员,并把凉州高古城的驻军调了过去。五年后,在大通镇增设了两千马步兵,还在白塔川、侧尔吐这两个靠近边境的地区,各增设了八百兵力。 因为插汉地区地广人稀,朝廷设立了宝丰、新渠两个县,配备了文武官员,并增派兵力,以控制贺兰山一带。八年后,岳钟琪将军在吐鲁番通往伊犁的要道上,严密设卡,并在巴尔库库等地增派驻防兵力;阔舍图地区,因为地处南北两山交汇之处,战略位置重要,所以也驻扎了重兵,分守南北山口。 十一年后,考虑到西路的布隆吉尔地处关外要地,北连哈密,西接沙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朝廷下令修筑城墙,增兵防守。
乾隆四十九年,福康安和阿桂两位大臣负责筹备边防事务。他们发现从兰州往东到泾州,一千多里的地段,一直到北边的边城,外面是环绕居住的少数民族,里面是散居的回民,边防据点稀疏,防守力量薄弱。于是他们选择重要地点增设营寨,一共设置了二十三位将弁,两千名士兵。后来又增兵三千人,北路在靖远,南路在秦州、阶州,黄河东西两岸,互相策应,共同防守。
道光二年,察罕诺门汗投降了,他管辖的二十个部落,被分成左右两翼,按照蒙古的制度,每一翼都由专门的官员管理,严格检查关卡,以此来削弱河北地区野蛮部落的力量。
三年后,因为青海蒙古地区之前没有受朝廷管辖的盟长,朝廷就在青海的二十个旗里,分别设立了一正一副盟长,让他们和官兵一起操练武艺,以防范那些蛮族渡河入侵。
道光十一年,杨遇春在察罕讬洛地区增设了蒙古兵,分成两班,分别驻守各个关卡,协助官兵防守。
道光二十三年,富尼扬阿在将军台和会亭子两地,分别修建了城墙,用来防御西边的蛮族。
道光二十六年,因为蛮贼经常骚扰边境,布彦泰恢复了旧时的防河制度,增加了千名士兵,分派到沿河的渡口驻守。 哈喇库图尔营管辖的南山根,和南川营管辖的青石坡,是野蛮人进出的主要通道,都派驻了军队防守。永安营、红崖营、永昌协管辖的扁都口、石灰关等三十八个重要关口,也都安排了士兵巡逻,每处驻军人数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沿边的小路口,都挖了坑设了障碍,用来阻止贼骑入侵。
那时候,蛮贼仗着枪马精良,多年来不断侵扰边境。亦斯门沁地区是蛮骑来往的重要区域,朝廷招募了一千名猎户,编成一支军队,负责远距离侦察和近距离防御。后来,发现仅仅在亦斯门沁设兵,只能防守甘州、凉州两州的扁都口等二十七个关隘,兵力还是不够,于是又在沙金城增设了一千兵力,用来防守凉州管辖的一颗树等三十个关隘;在野牛沟也增设了一千兵力,用来防守甘州管辖的大磁窑等十八个关隘。 各地的提镇大员,也督促沿边将领,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话说从粤匪猖獗,回民趁机作乱开始,玉门关、雪山一带就一直不太平。咸丰元年,因为番贼又出来作乱,朝廷就命令琦善他们调兵设卡,加强巡逻防范。第二年,又命令舒兴阿他们督促边境官兵修建壕沟、城墙,增加马匹和侦察兵,各营定期集合哨戒,分头堵截敌人。咸丰四年,因为西宁附近有少数民族窥探,朝廷又招募了三千猎户,分守各个关隘。咸丰八年,朝廷允许青海西部戈壁滩上的少数民族暂时居住在那里,并命令西宁总兵和道员划定界限。咸丰九年,朝廷命令甘肃省的官员督办团练事务。
到了同治十年,豫师等人在甘肃、凉州各地的边关隘口,从平番到威远各个关口,以及巴燕戎格山后与西宁番地相连的地方,都加强了防范。张曜因为甘肃金塔一带的边墙损坏,平番的裴家营,古浪的大靖、土门,甘肃、凉州南山各关口,经常有少数民族偷偷窜扰,就分派官员士兵侦察防堵。同治十一年,左宗棠在河州西部西、南、北三面,与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方,以及槐树关、老鸦关、土门关三个隘口,与抱罕羌人接壤的地方,用归化的少数民族僧俗四千人,马匹四千多匹,防守各关。那时候,平定甘肃、陇右的战事,都是依靠外来的军队,朝廷的数万正规军,几乎形同虚设。左宗棠吸取以前的教训,就减少兵力,增加军饷,修缮武器装备,精简军队编制,加强边防。只是新设立的灵武、化平、硝海三个营的兵力不多,靠近蒙古、少数民族的永昌、庄浪、松山三个营,仍然维持原来的兵力。
四川西部与卫藏相连,北部与青海接壤,南部与蛮夷接界。从雍正、乾隆年间开始,青海、大小金川陆续平定,边境的防务,以打箭炉最为重要。“康熙三十九年,移化林营于打箭炉,以防炉番。”
雍正元年,年羹尧在四川、陕西的各个边境要塞,挑选重要地点增兵。首先是中渡河口,这是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他修建了土城,安排军队驻守。然后是保县,位于大河的南边,是土番经常出没的地方;还有越巂,那里有很多蛮族;以及松潘之外的阿树、黄胜冈、察木多,这些地方也都调兵驻守,设立了游击、千总等军官职位。
两年后,青海平定,在边境单葛耳斯地区,设立了参将等军官职位。暗门、拉科、恒铃子这三个地方,也设立了守备等军官职位。河州保安堡,设立了游击等军官职位。打箭炉外的木雅吉达、鸦龙江中渡、里塘、巴塘、鄂洛这五个地方,都设立了总兵、副将等军官职位,率领军队驻守。
雍正六年,岳钟琪因为河西苗民归顺朝廷之后,建昌就成了重要的边境城镇,所以在柏香坪、冕山、宁番、宁越、盐井、波沙、托木、热水等地,增设了将备营汛,把原来就有的军队都编入建昌镇标。
雍正十年,黄廷桂认为建昌的竹核,以及凉山西南的鱼红地区,是各蛮族进出的门户,谷堆、格落两处,大赤口、小河坝、勒必铁、阿都四处,都是边境要地,所以在竹核设立了将备兵丁共三千人,阿都设立了一千兵力。
乾隆十七年,岳钟琪因为很多番族投降,就把威茂副将调到杂谷脑驻守,设立了一千二百人的军队。西南边境与梭卓接壤的地方,也都设立了营汛驻军。
乾隆四十年,金川平定后,在雅州建城,命令提督移驻,增兵六千五百人,分守沿边。
乾隆四十四年,设立了懋功、绥靖、崇化、抚边、庆宁五营,制度与内地相同,都隶属于松潘镇总兵,用来控制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
乾隆四十五年,特成额因为川边外的察木多,曾经设立了游击等军官和士兵,控制西藏。现在西藏的事情平定下来了,就把营里的士兵调到江卡驻防,增筑碉房,并在三暗巴一带,设立了守备等军官职位。
1833年,我带着两千兵,当上了副将,驻扎在大树堡。那会儿,我们忙着挖护城河、修碉堡,还得兼顾河道的防务。同时,在松潘也驻扎了1900人,归并到峨边管理。到了1839年,发现四川边境的兵力只有四千多人,根本不够用,于是又在马边、雷波、越巂、峨边、屏山等地增兵两千人,又新训练了1600人,还改革了营制,加固碉堡。并且命令各地的镇道官员,在秋冬时节巡视边境。后来因为马边等地土匪不太平,朝廷派大臣齐慎去想办法加强防御。
1873年,因为峨边厅的蛮族投降了朝廷,我们就挑选他们担任千户、百户等官职,编入军队,还帮他们修建碉堡。
1897年,鹿传霖觉得三瞻地区靠近里塘,是进藏的北界,就打算在那里设立瞻直隶厅,同时把建昌道迁到打箭炉,效仿当年金川五屯的制度,设立屯官、将领和哨兵,还要把电线修到前藏。这个计划讨论了半天,最后没实行。到了1907年,朝廷想裁撤合并边防军队,赵尔丰说四川边境原本的五个巡防营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决定暂时不裁军。
宣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赵尔巽觉得打箭炉以外所有改土归流的地方,都应该归边务大臣管,还要增加官员,多筹措经费,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巩固边防。到了宣统三年,赵尔丰收回了三瞻地区,那些本来闹事的土司,都主动请求改土归流了。
云南的边境地区,紧挨着外国,特别是南边的蒙自,对着越南,西南边的腾越,对着缅甸,这两个地方简直就是南方的门户,非常重要。腾越的边界跟野蛮的部落接壤,以前设置了八个关口九个隘口,用当地人组成的军队驻守。缅甸进贡的路线,以前都是从虎踞关进入,经过孟卯、陇川等地,到达南甸,朝廷在那里设置了南营都司来防备。
从海外来的船,可以直接到达新街,商人大多走北边的路,从腾越城西南方向走,经过南甸、千崖、盏达三宣抚司,走四段路程到达蛮允,过了蛮允就是野人的地盘了。这中间有三条路可以走,下面是河边路,中间是石梯路,上面是炎山路。河边路比较近,山路上的柴草比较容易找到,走四天就能到蛮暮,进入缅甸境内。坐船一天就能到新街。
再说说印度东部的那些深山里,住着珞瑜族的野蛮人。英国人从印度入侵,在那里开垦土地种茶叶和桑树,他们的地盘可以通往孟养,然后到达腾越。边境上的强邻和野蛮部落,情况复杂,随时都可能出问题。明朝以前设置了铜壁关、巨石关、万仞关等关口,用来巩固边防。说到水路,海珀江从千崖以下,河面越来越宽,和金沙江汇合了,元朝征讨缅甸的时候,就是利用水路取得了胜利,占据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
永昌府、顺宁府、大理府这三个府,还有蒙化厅,楚雄府的姚州,这些地方都在云南的西边边界,山高林密,汉族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居住。清朝初期,这里设置了永顺镇总兵,后来改成了协,只在永昌城驻扎军队,边境地区防卫力量薄弱,鞭长莫及啊!
雍正二年,青海平定之后,我们在鸦龙江沿岸设立了副将等官员,负责那边的防务。宗鄱地区,那是云南的咽喉要道,也设立了参将等官员,巩固边防,安定百姓。
三年,因为威远大山成了苗族和倮族盘踞的地方,所以在普茶山一带设立了参将等官员,配备了一千二百名兵丁,同时还在九龙江口设立了防汛机构,以防洪水。
四年,考虑到四川阿墩子地区是中甸的门户,就把那里的防汛机构划归云南省管辖,这样一来,里塘、打箭炉就和阿墩子形成了犄角之势,互相策应。
五年,中甸地区地广千里,是云南省西南的屏障,而维西则是通往西藏的重要关隘,所以我们在中甸增设了一个参将营,在维西增设了一个守备营,加强防御。
六年,因为乌蒙和镇雄两地地域辽阔,所以在乌蒙设立了总兵等官员,在镇雄设立了参将等官员,分别驻守各个关隘。以前贵州威宁营、云南镇雄营、东川营都归乌蒙镇总兵指挥调遣,并且开始修建城墙。接着又增兵一千五百人,并在寻甸州设立了参将等官员。
七年,设立了普洱府和普洱镇将,配备了三千二百名标兵,分派到各个路段进行防卫。
乾隆三十二年,为了方便从木邦通往缅甸,九龙江、陇川、黑山门这些重要的关隘,都派兵驻守着。
乾隆四十三年的事儿,李侍尧觉得永昌、普洱这些府,需要一千五百个镇、协标兵,在三台山、龙江一带驻扎着防备缅甸。冬天过去春天回来,这驻防任务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云南省要控制整个边境,腾越是最重要的。腾越南边有个南甸,南甸东南是杉木笼,离虎踞关一百多里,正好卡在腾越的左边。南甸西南是千崖,离铜壁关、万仞关、神护关、巨石关这些关隘,都只有一两百里,简直就是各条路的咽喉要道啊。所以就在杉木笼和千崖这两个地方,又增设了一些军官和营汛。龙陵通往木邦,本来就驻扎了一千五百兵,南边三台山更是战略要地,也增加了兵力。顺宁那边本来就有的兵,就分一部分驻扎在缅宁,和永顺右营一起防守。总督、提督、镇总兵这些大官,每年都要抽空去腾越边境巡视一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边防。
嘉庆十七年,因为云南边境上的野蛮人和土匪到处闹事,而缅宁、腾越这些关隘,都是瘴气很重的地方,很难长期驻扎官兵,所以又招募了一千六百个地方民兵,八百人驻守缅宁的丙野山梁等地,八百人驻守腾越的蛮章山等地,这样就省去了调动官兵的麻烦。
道光年间,林则徐在云南西部地区调整军队部署,增加兵力。重点加强了永平县、永昌府的龙街汛、永定汛、漾濞汛、姚关汛等二十一个军事要塞,都增加了驻防士兵,其中澜沧江大桥更是战略要地。因为顺宁府紧挨着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就让龙陵协和顺宁参将互相调换了驻地。缅宁厅、锡腊、右甸、阿鲁、史塘等地的军队,有的地方设的哨卡多但城防兵力少,有的地方哨卡少但城防兵力多,各地地形险要程度和兵力多少并不均衡,所以林则徐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增兵调动。大理府本来就驻扎着提督,但是上下二关,以及太和县城、弥渡、红岩、赵州等地,兵力还比较空虚,也都增兵加强了防御。姚州、蒙化两地,也调整了哨卡设置并增加了兵力。
同治年间,云南平定之后,岑毓英认为云南西部丽江府城地处边疆,与西藏接壤,丽江、剑川交界处的喇鸡鸣地方,是江边的重要关隘,江对面就是未开化的地区,以前这里并没有驻军。于是,他把丽鹤镇都司迁到丽江府,把剑川营都司迁到喇鸡鸣。此外,楚雄府管辖的八哨地区,方圆三四百里,各个少数民族混居,也是战略要地,所以岑毓英命令楚雄协副将在这里设置哨卡驻军。同治十三年,又调动了一半昭通标兵到金沙江对岸驻守。
光绪七年,因为剑川城地理位置重要,是迤西地区的门户,刘长佑就把喇井营调到剑川驻扎。喇井也是澜沧江上的重要据点,就把吉尾汛调过去,两地互相警戒。
光绪十一年,岑毓英考虑到滇省通往越南的道路,白马关是关键,法国人通商的路线,蒙自县是必经之地。边境一带千里绵延,地势复杂,驻防的士兵一万六千人,编成三十个营。白马关归开化镇总兵管辖,蒙自归临元镇总兵管辖。每年瘴气消退的时候,岑毓英都亲自到边境视察军队。个旧锡厂规模很大,工人好几万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居住,而且和三猛、蛮耗等地区相通,所以又增设了一个同知,把临元都司营的兵调到个旧驻防,把原来驻扎在开化的游击调到白马关守卫,让右营都司驻守古林,把右营守备调到长冈岭驻守,让临元游击驻守蒙自县,右营都司驻守水田,右营守备驻守嵩田,这些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措施。
从云南进入缅甸,共有六条路,蛮允这条路是捷径,沿边从西到南再到东,全是野人的山寨,分布在九个隘口之外,军队互相守望,随时都有危险。于是调来关外精兵两千多人,和原来的防军以及乡团、土司一起,共同加强警戒。
光绪十四年,岑毓英因为边境倮黑夷族经常作乱,就分别采取剿灭和安抚的办法。倮黑人居住的地方,分为上下改心两地,在澜沧江边,和土司的领地接壤,东西两条大路,都紧挨着缅甸,被顺宁、普洱两府阻隔。下改心地区尤其重要,所以增设了镇边抚夷厅,选址修建城墙,还设置了参将等官员,驻防士兵一千一百五十八人。
光绪二十二年,鹿传霖认为维西协所属的阿墩子汛地,和四川巴塘接壤,左边是澜沧江,右边是金沙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英缅铁路经过这里,距离越来越近,只有四五天的路程。于是和四川的官员协商,在交界处设立重镇,两省都在交界处设置文武官员,共同防卫边境。云南自从英国占领缅甸,法国占领越南后,防守两边都困难。光绪年间,西南腾越、临安两地设立了团练,稍微增强了一些防御能力。但是军费不足,兵力单薄,边防日渐松懈了。
广东的海岸线比陆地还长,所以海防比陆防更重要。1874年(同治十三年),越南不太平,广东巡抚瑞麟担心越南会越界入侵,就派了2000个防勇去钦州驻守。1882年(光绪八年),曾国荃觉得钦州东兴街紧挨着越南,又调派了两个营的精兵驻守,还加派了三个营的老兵支援。1884年(光绪十年),法国侵略越南,彭玉麟督办广东防务,把钦州和廉州看得同样重要,又增调了很多兵去钦州和廉州,怕地广兵少,还让地方团练一起守卫。至于广东省内的防务,还有三江口的排瑶,海南岛和崖州的黎族匪徒,经常出来闹事。排瑶山区有400多里地,1704年(康熙四十一年),在三江口这个排瑶地区中心设立了寨城,派了副将等官员,驻扎了1000多兵丁。1822年(道光十二年),又增派了2000个士兵到三江口,修建了碉堡,来控制那些凶悍的瑶民。1887年(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平定了琼州的黎族匪乱,山路也修通了,安抚了十万黎族百姓,还制定了十二条安抚黎族的章程。广东省依山傍海,西方国家的船只一来,首先就到广东沿海,陆路防线只有钦州和廉州一线面对敌人,所以陆地防务比海防要容易些。
广西的南部边境绵延一千多里,原来设置了109个隘口和66个关卡,跟越南的谅山、高平、宣光等地接壤。山里密密麻麻的树林,小路四通八达。从镇南关到龙州这一段地势比较平坦,是中越商旅往来的要道,往东可以到太平、南宁,往西可以到归顺、镇安,是交通枢纽。从龙州往东,水路可以直接到达梧州和浔州,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朝历代,南方的少数民族都归顺了朝廷。从清朝初期到道光、咸丰年间,只有龙凭营管辖的水陆隘口,由驻军和边境的土司一起防守。
1872年(同治十一年),朝廷命令冯子材等人从驻军中挑选精兵,分别部署到各个隘口,这才算是开始有组织地防卫边境。等到法越战争爆发,边境局势越来越紧张,调兵遣将频繁,士兵们都没个安稳的地方驻扎。
光绪十二年,中法战争之后,咱们和法国签了协议。两广总督张之洞觉得镇南关位置太重要了,是兵家必争之地,必须加强防守。所以啊,镇南关附近,前后左右都要派兵驻守。关内,关南隘和凭祥土州算中路;关东边,明江厅管辖的由隘、宁明州管辖的罗隘、思陵土州管辖的爱店隘、上思州管辖的百仑隘、剥机隘,这些都算东路;关西边,龙州厅管辖的平西关、水口关,下冻土州管辖的布局隘、梗花隘,归顺州管辖的频峒隘、龙邦隘,镇安厅管辖的猛峒隘、剥淰隘、百怀大隘,这些都算西路。所有这些隘口,都增加了驻军。中路驻十二营,东路四营,西路六营。
道路宽敞的地方,就修建炮台安置大炮;道路狭窄的,就设置关卡,挖壕沟;特别偏僻的地方,干脆把路都堵死,不让敌人通行。还预先修建了营房,平时操练士兵,一旦有紧急情况,就能立刻调兵支援。广西提督也从柳州搬到了龙州,方便控制边境少数民族。但是边境线太长了,关键在于卡住要害。关前的隘口是谅山通往镇南关的必经之路,罗隘是条小路,归顺州的龙邦隘和镇安府的那坡隘,分别扼守着牧马、保乐这些少数民族经常出没的道路。龙州的后路,也就是文渊这个地方,下冻土州能及时向镇南关通报边境情况,所以张之洞要求驻守边境的将领们一定要加强戒备。
接着,张之洞又调整了沿边的新太协、上思营、镇安协这些营的兵力,有的改编成勇丁补充兵力,有的裁撤一些士兵留下精锐,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既加强了边防,又节省了兵力。光绪十三年,他又把镇南关的官员重新安置了一下,让他们各司其职,更好地履行职责。
话说二十三年的时候,谭钟麟觉得广西边境线老长了,一千七百多里呢,就那么几个营地守着,太薄弱了,于是就在重要的地方修建炮台。本来就有二十个营的防军,分摊到各个地方就更少了,每个营只能抽调两队人马去守炮台。
二十六年,苏元春发现南宁、太平、泗城、镇安,还有上思、归顺四个府两个厅一个州,全是边境地区,可兵力就一万多人,一百多个关隘要塞,沿边上的炮台,都需要人守。于是他把新招募的从江南调过来的五个营,再加上边防军里抽调的五个营,凑成十个营,专门用来剿灭沿边地区的土匪游勇。
三十年,柯逢时下令各州县多招募八千多名壮丁,给他们配备毛瑟后膛枪,协助防军,还让各地劝老百姓多修碉堡,用来抵御外敌入侵。
三十一年,李经羲发现广西的边防,完全靠防军来维持,这几年边防主力都驻扎在龙州训练,南宁、太平、镇安这些地方,一直到云南边境,都没看到边防营的影子了,而且外来的军队也撤走了一大半。于是他就调整增加防营,招募当地土著当兵,就地防御。要知道啊,广西的正规军,以前编制是六万二千多人,从同治四年以后,就不断裁撤,从正规军转向依赖防军。中法战争爆发后,对边防军的重视程度就更高了。到了光绪年间,开始练新军了,那防营的编制就过时了。
蒙古的地界,以大沙漠为界限,主要分成四大类部落:内蒙古(漠南)、外蒙古(漠北)、厄鲁特蒙古(漠西)和青海蒙古。清朝初期,内蒙古最先臣服。到了康熙年间,外蒙古喀尔喀三部也归顺了朝廷。后来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青海的各部也前来朝贡。只有漠西的厄鲁特部,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平定。
外蒙古的四个盟,康熙年间刚开始被朝廷控制,后来增加到五十五旗。雍正年间,又增加了三音诺颜部,和之前的三部一起组成四个部。到了乾隆年间,旗数又增加到八十二旗。这些盟的会盟分成四条路:土谢图汗管中路,车臣汗管东路,札萨克图汗管西路,三音诺颜管北路。乾隆年间,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地修建了城池来镇守。
蒙古兵的统率制度是这样的:内札萨克的兵,由盟长统领;外札萨克的兵,由定边左副将军统领;杜尔伯特、新土尔扈特和和硕特的兵,由科布多办事大臣统领;土尔扈特的兵,由伊犁将军统领;青海各部落的兵,由西宁办事大臣统领。雍正年间,西部边疆还没完全平定,从阿尔泰山到河套以北,一直往西到巴里坤,几千里都是平原和沙漠,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于是,从四台到三十五台,每台都驻扎精兵,互相支援。在乌里雅苏台城外山顶的战略要地,又修建了炮台,并在特斯台锡里屯驻重兵。接着又增设了八个卡路,分别设在盐口和戈壁两处,派兵轮流巡逻探查,以加强防卫。
那时候,主要的防务在西边,而北部边境很平静。从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之后,卫拉特部也归顺了朝廷。内外各盟的长官,跟随朝廷征讨回族和准噶尔,屡立战功。新旧土尔扈特部都受到了朝廷的封赏。北部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友好和睦。阴山、瀚海之间,一百多年没有发生战事了。
咸丰、同治年间,中原不太平,蒙古边境也经常出乱子。同治四年,热河增加了三百名马队士兵。五年,把包头镇设为绥远地区的军事重地,因为原来的驻军已经疲惫不堪了,就调来了吉林的马队一起驻守。六年,李云麟带领三音诺颜蒙古兵专门防守乌城,同时招募奇古地区的民兵驻守八里冈,和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两地的蒙古兵形成犄角之势。
八年,把布伦讬海各领队大臣手下的所有旗兵,都划归科布多大臣管辖,分派到热河等地驻防。命令乌梁海总管,从卜果苏克霸到沙宾达巴哈与俄罗斯接壤的地方,新设立了八个鄂博界牌,加强巡逻。把厄鲁特僧众迁到阿尔泰山,把厄鲁特俗众迁到青格里河。九年,调来大同、宣化两地训练有素的士兵两千人驻防库伦,修缮了推河以北到乌城之间的十五个驿站,还增加了三千匹军马。热河又增加了三百名装备洋枪的士兵,加强库伦西路的防御。
十年,把济斯洪果尔台站设为察哈尔以及归化、绥远运送粮草的枢纽,调拨军队驻守。命令蒙古各驿站,从张家口到八台,都由察哈尔都统管理;从九台到科布多,以及库伦、归化两条路,都由各盟长管理。每个驿站增加了150匹骆驼和马匹,用于运输军械和粮食,方便军队行动。十一年,重建了乌里雅苏台的石城,并且整顿了沿边驿站的各项事务。库伦西边靠近俄国边境,以前没有驻军,于是从图、车两盟的蒙古兵中,轮流抽调四百人,分驻库伦的四个方向。十二年,调来察哈尔马队协防乌里雅苏台。后来发现,那四十四个驿站,地处辽阔,防守分散,于是把它们分成四路,在中间的两路选择要地驻扎军队,调动绥远城的马队去哈尔尼敦驻防,用原来的军队守卫塞尔乌苏。
话说清朝光绪年间,新疆地区总算安定下来了,西边也不用担心了,但是北边跟俄国的矛盾越来越紧张。光绪六年,朝廷调集了宣化练军和直隶的步兵队伍去库伦,防备俄国。
光绪七年,因为乌里雅苏台城三面都跟俄国接壤,边防非常重要,可是原来的守军,军事技能都生疏了。乌里雅苏台城一共驻扎着蒙古练军以及黑龙江、察哈尔来的骑兵两千五百人,朝廷还派了京营的教官过去训练他们,好让他们成为一支精锐部队。
光绪十八年,李鸿章觉得热河东部的山区地势复杂,又紧挨着奉天,就调拨了直隶练军的一个骑兵营和一个步兵营,选择重要的地点驻防。光绪二十四年,朝廷认为热河和察哈尔是蒙古边境的要地,就命令各地的都统挑选士兵,加强军队实力。
光绪三十二年,朝廷把热河的三个骑兵营和步兵营改编成了常备军,并且把兵员都补充齐全了。可是这时候,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军队越来越弱,俄国人就慢慢地渗透进来了,乌梁海以南地区被他们控制,喀鲁伦河以东的地方,他们随意开垦放牧,鄂博和卡伦这些机构,也就形同虚设了。
雍正九年的时候,朝廷下令直隶的官员修缮边墙,主要是在古北口、宣化、大同这三个地方,还招募了很多兵加强防卫。从独石口往西到杀虎口这一带重要的关隘,也都增加了兵力。
到了雍正十年,在独石口设立了副将等一系列官职,又增加了八百兵力。在边墙重要的关口,还加设了鹿栅和木栅,用来抵御敌人。从清朝初期到乾隆、嘉庆年间,边境都比较太平,蒙古那边也没什么大乱子。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西部边境开始打仗了,蒙古的匪患也逐渐多了起来。同治四年,因为直隶北部边境五十多个关口兵力太少,朝廷就调动了京城的火器营、威远队和提标马步队,分别驻扎在喜峰口、铁门关、滦阳、洒河桥、遵化、罗文峪以北以西等地。
光绪七年,李鸿章发现北边多伦厅的地界兼管着蒙古旗,只有新旧防军七百多人,兵力严重不足,于是又调了一营宣化练军马队过去,轮流巡逻。光绪十八年,五个营的直隶防军驻扎在古北口。
光绪十九年,因为古北口的防营被调回内地了,而热河地区地广人稀,兵力太少,李鸿章就另外训练了三个马队哨所,和原来朝阳马队的一营、围场马队的百人队互相支援。
直隶的边防重点其实在海边,东边的山海关是辽宁、沈阳的门户,南边的天津、大沽是北京的屏障。北部边境主要任务就是抓捕蒙古匪徒,平时并没有驻扎重兵。
山西的归化、绥远、包头一带,地处草原边境,紧挨着大青山,南边到杀虎口,西边到缠金,东边到得胜口,和蒙古、回族地区交界。咸丰年间打仗以后,官兵到处征战,边防力量空虚,土匪强盗就趁机出来作乱。同治六年,左宗棠督师陕西和山西,觉得山西的兵团和勇营都不靠谱,就调拨了一些营兵驻守黄河两岸,另外又招募了三千人去禹门、保德一带防守,还造了四十艘炮船,配备水师,驻扎在垣曲、三门附近。军事行动结束后,驻防军队就撤走了。光绪年间,曾国荃调来了湘军,选择重要地点驻守,但是兵力只有1200人。光绪九年,张之洞认为雁门关是山西边境的重要关口,只有1000练军,就命令各营轮流进行军事训练,以加强边防。光绪十年,又增加了大同、太原两镇的骑兵和步兵。卫荣光又增加了五个旗的骑兵,三个旗驻扎在关外,两个旗驻扎在关内,以弥补湘军兵力不足。从山西往西,是陕西的北边,只有榆林、神木一带,和蒙古接壤,但有长城作为屏障,还有河套环绕,老百姓都很老实,防务比燕京、山西都简单。
新疆是历史上西域三十六国的故地,历代都在这里设防驻军,近的到玉门关,远的也就在龙堆之外。从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到道光年间平定新疆,再到光绪年间再次平定天山,在迪化城设立省会,设立五个府三十六个县。而俄罗斯的边界从北到西,蜿蜒曲折。俄罗斯占领了浩罕三部之后,伊犁和南路的喀什噶尔都和俄国接壤。整个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路。北路是准噶尔部落的地盘,西北以伊犁为重镇,乌鲁木齐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塔尔巴哈台是北境的屏障。南路都是回族居住的地方,乌什处于中间位置,叶尔羌、喀什噶尔是最大的城市,英吉沙尔在最西边,算是边远地区了。
乾隆十八年,准噶尔部逼近边境,情况很危急。虽然哈密和西藏北部地区已经布防,但是选将、准备骆驼马匹、清点军队人数、勘察水草情况、储备粮草军饷、修缮城墙等等,这些事情都还没准备好。皇帝命令边疆官员提前做好准备,逐步实施。哈密已经驻扎了重兵,但是防御主要依靠卡伦(边防哨所)。天山地区冰天雪地,非常寒冷,要特别照顾好士兵。南路各城池,由满洲营和绿旗营协同防守。和阗、库车、辟展这些城池,就只驻扎绿旗营的士兵。
从哈密往西到辟展,往北到巴里坤;从辟展往西到库车,往北到乌鲁木齐;从库车往西到乌什,再往西到叶尔羌,再往西到喀什噶尔;往南到和阗,这些卡伦台站的分布,根据卡伦的大小,来决定驻扎士兵的多少。每个台站都要准备足够的骆驼、马匹和车辆。如果遇到河流阻碍通行,就要造船渡过。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准噶尔部之后,北部重要的地区都分兵驻防,山川险要的地方都设置了卡伦台站。每个卡伦都安排索伦、锡伯、厄鲁特士兵,人数从十几个到三十多个不等。每个台站都安排满洲兵、绿旗兵、察哈尔兵各十五名。南路各城都设置了办事大臣。那些回族官员,从阿奇木伯克以下,都有各自的职责,分别统领回族士兵,听从驻防大臣的调遣。乾隆二十六年,在伊犁设立了两千五百名步兵和骑兵。乾隆二十七年,设立了伊犁将军和参赞领队大臣。乾隆三十一年,设立了乌鲁木齐办事大臣。
嘉庆二年,在惠远城的北门,又增派了驻守士兵。
道光六年,新疆的防军人数增加到了一万多人。上面就下令,从新疆调兵,四千人去回疆,两千人去阿克苏,一起加强防卫。因为喀什噶尔驻军太少,又在城北重要的关隘增兵三个营,城南增兵两个营。
道光八年,喀什噶尔调派了四千三百人去防守各个路口,还挑选了两千精壮士兵分成十个班进行训练。那彦成觉得阿克苏是南路的关键地点,又增兵一千人,加上原来的兵,一共就有两千多人,这样就能控制南北两条路了。至于冰岭这条路,它北边通往伊犁西南的卡伦,往外通往乌什的捷径,全部封锁了。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萨尔这些卡伦以前只驻扎十来个兵,现在呢,在这些卡伦的交通要道上,凡是通往浩罕、巴达克山、克什米尔这些外族地区的路,都修建了土堡,派都司之类的官员带兵驻守,每个土堡的兵力从几十人到两百人不等。
道光九年,在喀什噶尔的边界又增设了八个卡伦。道光十一年,回疆局势稳定下来了,朝廷就派了参赞大臣驻扎在叶尔羌,负责管理八座城市的回族事务,统领巴里坤、伊犁两路的一万四千多名满汉士兵,分派到各个地方防守。喀什噶尔那八个卡伦,因为道路通往浩罕,又修建了三个土堡,还增加了兵营房舍。叶尔羌管辖的卡伦,那些通往克什米尔外族地区的要隘,英吉萨尔通往布鲁特地区的要隘,也都修建了土堡,驻扎了士兵。在乌克苏、乌什两地,各驻扎了一千三百名八旗兵。在喀什噶尔驻扎了三千名绿营兵,作为前锋,顺便也守着边卡。英吉萨尔驻扎了五百名骑兵和一千名绿营兵,作为前后两座城的机动部队,互相支援。巴尔楚克驻扎了三千名绿营兵,修筑了堡垒屯守。和阗也增加了五百名防兵。剩下的六千多名满汉士兵,都驻扎在叶尔羌,由参赞大臣统领,遇到紧急情况就出兵平叛。喀什噶尔、叶尔羌原来那些回族士兵,仍然要挑选、训练,用来补充防兵。
道光十四年,用索伦、锡伯、察哈尔、额鲁特这四个地方的营兵,守卫伊犁边境上的七十多座大小卡伦,按时进行军事演习,统兵的将领,不准随便出兵邀功。
1852年,朝廷开会讨论,说新疆南北两条路驻扎的兵力太多了,加起来超过三万人,每年从内地调兵换防,太麻烦太费钱了。于是决定从伊犁等地的绿营兵里调拨一部分轮换,不够的就在当地招募。
咸丰年间和同治年间,中原打仗,关外南北各地的城池,战事不断。1863年,调动察哈尔蒙古兵,全部从科布多前往乌鲁木齐驻守。1866年,又调乌里雅苏台蒙古兵六千人去伊犁。1869年,调黑龙江兵二千人,察哈尔兵一千人,骑兵二百多人,火速赶往乌鲁木齐,还命令喀尔喀各盟的盟长随时准备调动蒙古兵。1870年,在乌梁海地区设立哨卡,往西也一样,一直设到塔尔巴哈台。1871年,因为库尔喀喇乌苏等地是额尔齐斯河的要塞,就招募当地壮丁,和骑兵一起防守。又调动宣化、古北口地区的营兵,分批前往乌鲁木齐。1872年,调动大同、宣化兵一千人,去塔尔巴哈台驻防。1873年,因为塔城是西路防务的战略要地,就调动伊犁以北的察哈尔兵二千人,并且增加了蒙古兵。后来任命左宗棠从甘肃、陕西出兵西征,天山内外,逐步平定,最后俄罗斯也把伊犁还给了我们。
光绪三年,左宗棠在伊犁加固修建炮台,并且驻扎了很多精兵强将。刘锦棠挑选关外营勇里强壮的士兵,编成正规军队,把原来的军饷改成坐粮,还采用了屯田的办法,来保证军队的物资供应。张曜还对新疆的军队编制做了三项改革:一是增加骑兵,弥补步兵的不足;二是增加火炮,减少养兵的费用,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火炮;三是设置机动部队,驻扎在南北道路之间,以防范俄国的威胁。
光绪六年,恭亲王因为乌鲁木齐的巩宁城靠近精河,旁边又通往乌城之间的道路,而旧城已经破败了,就在迪化城外的平地上另外修建了一座新城,用来驻扎军队,以便控制战略要地。光绪十二年,刘锦棠把巴里坤的满营并入古城,伊犁一共驻扎了二十八营的骑兵和步兵,对新招募的士兵进行筛选,留下精壮的士兵,编成九旗骑兵和十三旗步兵,从伊犁到额尔古纳河沿岸以及精河以东地区,分路驻防。
光绪十四年,因为塔尔巴哈台驻防的汉军长期服役,想回家,就从甘肃和察哈尔地区挑选了两千六百人调过去替换他们。光绪十五年,又在塔城增募防兵,一共是三个营的步兵和四个旗的骑兵,兵员两千人。光绪十六年,因为伊犁的满洲营在战乱后,人数长期不足,就进行补充,定员两千人,又补充了一千锡伯族人和新满洲人,以备不时之需。伊犁的汉军改编成标准营,一共是一个营的步兵,两个营的骑兵,还有一个炮兵哨。惠远城北关设置一个炮兵哨,定远城设置三个旗的骑兵。
光绪十七年,杨昌濬因为塔城地区汉、蒙、回、哈萨克各民族混居,东面连接乌梁海,西面连接伊犁,地势险要,道路又多,就增加了三十一名军官,三个旗的步兵和四个旗的骑兵,用来巡逻防卫和镇压。光绪十九年,在绥定设置总兵官,统领三千汉军,策应四面八方,像广仁城、果子沟、三台、瞻德城、三道河、霍尔果斯、拱宸城、宁远城这些地方,都分别驻扎了骑兵、步兵和炮兵。光绪三十一年,潘效苏因为新疆的军费太重,就改用当地人训练军队,遣散外来的军队。因为各民族的习性不同,就用二三成的比例把他们掺杂到汉军里一起训练,汉军各营各旗都缩编成哨,减少军费,保卫边疆,这才能够兼顾。
宣统二年,札拉丰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加强了西北防卫,把原来的骑兵、步兵和炮兵部队,以及左右旗的蒙古和满族军队,都改用新式操练方法。那时候朝廷正讨论着减少军费裁减军队的事,没工夫考虑长远战略。俄罗斯正忙着经营东部边境,所以当时暂时相安无事。
西藏刚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但是西藏的各部族仍然听从喇嘛的指挥。崇德七年的时候,达赖、班禅和厄鲁特部同时来朝贡。顺治和康熙年间,西藏朝贡不断。康熙年间,准噶尔入侵西藏,清军从西宁出兵平定了叛乱。
雍正五年,平定了噶隆的叛乱,因为颇罗鼐立了大功,被封为郡王。雍正十年,清廷把驻扎在云南的军队留在了察木多,以防备西藏各部族的叛乱。
乾隆十五年,取消了颇罗鼐的郡王爵位,正式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制衡。当时西南的廓尔喀窥视着西藏的领土,朝廷派兵支援西藏,收复了巴勒布侵占的西藏领土,又增设了十三处塘汛和守兵,根据寨落的多少来安排兵力,前藏增加了八百名唐古特兵,后藏增加了四百名兵。乾隆五十四年,才在前后藏各设置了一千名西藏士兵。在通往内地的重要关隘定日和江孜,各设置了五百名西藏士兵,就近选拔补充。又设置了三个戴琫(西藏官员),其中两人驻扎在后藏,一人驻扎在定日,并在江孜增设了一个戴琫。前藏的西藏士兵隶属于驻防游击,后藏的西藏士兵隶属于驻防都司。朝廷还命令四川总督从一等将领中挑选驻藏官员,由驻藏大臣统领。驻藏军队由驻藏大臣亲自操练。
后来因为定日和江孜是各部落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所以又增加了防务,设置了守备等官员。在打箭炉之外,又选择地方设置了游击等官员。乾隆五十八年,和琳等人勘察了后藏边界和鄂博的情况,江孜的西藏和汉族军队已经足够防守了,但是定日地区地广人稀,是聂拉木、宗喀、绒辖三处汇集的地方,像辖尔多、古利噶这些地方都是重要的关隘,所以又增加了西藏士兵,由戴琫统领,修建寨子作为驻扎地,设立鄂博来守卫边界。
道光二年,因为聂拉木和绒辖各营的官兵私自释放喇嘛,犯了罪,所以朝廷派别的番兵来补充兵额。 二十一年,让番兵改练鸟枪,不用再练弓箭了。二十二年,命令后藏的大臣们督促将领们训练堆葛尔本挖金的番民的军事技能。
咸丰五年,因为廓尔喀不安分,驻防的兵力不足,所以朝廷命令喇嘛们互相联系起来加强防范,同时调派了两千名前藏的僧俗土兵去策垫地区防备。
同治四年,驻藏大臣满庆等人,调派土兵和统兵的番族官员去防备披楞。八年,因为披楞侵占了哲孟雄,和唐古特对峙,所以朝廷命令恩麟等人整顿后藏的番兵和汉兵的队伍。十一年,朝廷命令德泰去西藏,检阅江孜、定日等后藏三个汛的防营,目的是为了巩固哲孟雄和聂拉木的门户。
光绪二十四年,驻藏大臣文海因为后藏定日地区的军队和靖西的防务,驻藏大臣很久没有巡视了,所以他就带兵亲自去各地检阅军队。光绪年间后期,驻藏大臣联豫效仿内地的做法,设立了武备学堂,挑选营弁卫队和达木三十九族中的优秀人员,学习速成课程,毕业后先训练一个营,以此来带动风气。
宣统二年,因为工布地区平定,联豫就把马步炮队和工程队分派到各地驻守。随后上书请求裁撤帮办大臣的职位,设立左右参赞,分别驻扎在前藏和后藏。三年,波密地区的野蛮人闹事,就用工布地区的军队去平叛,并且挑选步兵驻扎在一些地方,作为各营的后援。
话说清朝雍正年间,准噶尔部跑到边境来耀武扬威,朝廷就下令派了两千川军和陕军进驻西藏,还分别设立了正副大臣,一个管前藏,一个管后藏。那时候,云南的军队也分批进驻西藏。事情平息后,这些军队又都回去了。以前历朝历代在西藏驻军,大多是用汉军和当地的士兵。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请求调动川军前往打箭炉,还招募了一些当地的土兵做向导,去剿灭那些作乱的回民。那年八月,巴塘的喇嘛杀害了朝廷的大臣,整个西藏都乱套了。四川提督马维祺和建昌道赵尔丰就带兵一起攻下了巴塘和里塘,平定了那里的叛乱。“**乱平,民安,国泰,家宁。**”
光绪三十二年,里塘的土匪桑披又带着人造反,锡良就命令赵尔丰他们用川军把叛乱给平定了。那时候,西藏的喇嘛和北方的回民势力越来越弱,整个西藏的边境都被英国和俄国虎视眈眈地盯着,西藏的情况就越来越难以控制了。
苗疆地区,就在贵州和湖南交界的地方,那里的苗族人民时而归顺朝廷,时而叛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朝。康熙三十八年,朝廷觉得镇筸这个地方在苗疆非常重要,就把沅州镇改成了镇筸镇,还增加了总兵以下的各种官员,又增兵一千人,加上原来的人马,一共就有两千一百人了,主要用来防备红苗。到了雍正九年,朝廷又增兵两千人。 同一年,鄂尔泰因为都江和清水江的地界划分问题,又新设了清江镇标,把新设立的丹江、台拱等营,以及原来就有的铜仁、镇远等营,都归到清江镇管辖。而都匀、黎平,还有上江、下江的各个协、营,则归属于古州镇总兵管辖。
乾隆元年,杨名时决心治理苗疆,他把贵州的苗族分成了生苗和熟苗两种,生苗住在南方,熟苗住在北方。于是,他就在内地驻扎重兵,同时在苗族聚居地附近的要道上增修城墙和堡垒,让老百姓有个安身之处,军队也有据点可以防守。如果苗族人造反,各处军队就能互相支援,剿灭叛乱。打胜仗以后,不要穷追猛打,还要安抚那些归顺的熟苗,让他们慢慢地接受朝廷的统治。五年后,那苏图考虑到永顺地区紧挨着苗疆,而且和湖北的容美土司、四川的酉阳土司接壤,于是就把永顺协标兵划归镇筸镇总兵管辖,加强了湖南南部的防御力量,共同防备苗族叛乱。
嘉庆初年,平定了苗疆的叛乱之后,在凤凰、乾州、永绥、古丈坪、保靖这些地方,沿着边境,依次修建了屯堡、碉楼和边墙,划清界限,修建土堡用于防御,修建哨台用于瞭望,碉卡既可以作战也可以防守,炮台则用来阻击敌人。还设置了上千名练勇和七千名屯丁,开垦了十三万多亩屯防田,让屯兵自己耕种。这些田地都靠近碉堡,方便驻守,还能节省军费。嘉庆和道光两朝,边境地区都比较平静。
咸丰年间打仗以后,苗族人民趁机到处闹事。到了同治年间,席宝田他们带兵大规模平定苗乱,虽然中间也有一些抢掠的事情,但因为有地方武装随时进行剿灭和安抚,所以情况还算控制住了。光绪十二年,谭钧培因为苗民总是反复骚扰,就效仿傅鼐以前治理苗族的方法,加固和修建了石头碉楼和土堡,从城边一直修到山里险峻的地方,互相之间可以互相瞭望,以防苗民进出,这和以前在苗族地区设立的营地制度没什么变化。
清朝初期,为了防范边境,在各个省份的边境要塞设立了墩台、卡伦、鄂博、碉堡等军事设施。这些地方的驻军,一旦发现敌情,就用升起烟火作为信号报警。如果来犯的敌人有一百人,就挂一面旗帜,鸣放一响炮;三百人,就挂两面旗帜,鸣放两响炮;五百人,就挂三面旗帜,鸣放三响炮;一千人,就挂五面旗帜,鸣放五响炮;如果敌人多达一万人,就挂七面旗帜,并且连续鸣放炮声传递警报。康熙七年,皇帝下令各省将领,凡是水路交通要道旁边,都要设立墩台营房,驻扎士兵,用来传递紧急军情,侦察土匪,保护过往行人。乾隆三年,兵部讨论了驻防士兵不足的问题,根据各地偏远地区的情况,适当拨付武器装备,务必保证军队整备齐全,随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人擅离岗位,造成防卫失误,就要被革职处分,相关的官员也会受到严厉处罚。
军台制度,最早开始于顺治四年。从张家口往西,黄河往东,一共设立了三百四十四座军台,驻扎了七百三十二名士兵。从张家口到山海关往西,设立了四百十七座军台,配备了一千二百五十一辆军车。
蒙古各个旗的台站、卡伦、鄂博的设置,是因为大漠广阔无垠,内外札萨克的游牧地区,都划定了各自的界限,有的以鄂博为界,有的以卡伦为界。盛京和吉林地区则以柳条边为界,沿着内兴安岭设置防线。“柳条边”三个字,听着就挺有历史感的。 内蒙古的驿站要道一共五条,分别是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这些地方都能通往各个旗。内蒙古离京城近,商旅通行方便,水草丰美,没有啥困难。
外蒙古的驿站,则是从阿尔泰军台一直延伸到边境上的各个卡伦。康熙皇帝征讨准噶尔的时候,设立了边左副将军,并且对外蒙古军台的设置也加强了管理,一层层地往外延伸,管理越来越严密。从察哈尔往北,往西北,再往西,一直到乌里雅苏台,一共设立了四十八个台站。康熙三十一年,从古北口到乌珠木秦,设置了九个台站;从独石口到浩齐忒,设置了六个台站;从张家口到四子部落,设置了五个台站;从张家口到归化城,设置了六个台站;从杀虎口到吴喇忒,设置了九个台站;从归化城到鄂尔多斯,设置了八个台站;从喜峰口到紥赖特,设置了十六个台站。
乾隆三十四年,又增加了许多台站:从喜峰口到紥赖特的最远端,设置了十四个台站;从古北口到乌珠木秦的最远端,设置了六个台站;从杀虎口到吴喇忒大路之外,设置了七个台站;从张家口到四子部落的最远端,设置了十六个台站。喀尔喀地区则自己负责设置邮站。东路的第一站叫尼尔得尼拖罗海,西路的第一站叫哈拉尼敦,后路的第一站叫肯特山。这些驿站一路向北,直到三音诺颜的领地,那里的第一站叫博罗布尔哈苏。
凡是蒙古的汗王、贝勒过境,这些驿站都要昼夜警戒,负责他们的牲畜。商旅经过这里,也能得到保护。
在内蒙古的卡伦设置,讲究选址,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比如山冈、山坡,或者山川之间的空地,具体位置就看情况而定。 那些沿着柳条边设置的卡伦,东边是崖口,西边是济尔哈朗图,北边是色堪达巴汉色钦等地,再往西是库尔图罗海等地,南边是木垒喀喇沁等地,再往西南是珠尔噶岱等地,再往南是海拉苏台等地,再往东南是巴伦克得依等地。老柳边在外面,卡伦在里面。这些卡伦所在的地区,以前是翁牛特、哈喇沁、敖汉、奈曼、喀尔喀左翼等部落的旧地盘。
恰克图和边境上的鄂博、卡伦的设置,利用山河作为鄂博的界限,如果没有山河,就用卡伦来划分界限。鄂博,说白了就是一堆石头。鄂博的设置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石头堆成鄂博,另一种就是直接利用山河作为鄂博。蒙古二十五个部落和察哈尔牧厂的八旗,都在各自的区域内设置鄂博作为防卫标志。在跟俄罗斯接壤的地方,中间的空地,蒙古语叫萨布。凡是萨布的地方,都立起鄂博来作为边界标志。在恰克图,中俄边界上,俄罗斯的卡伦和房屋在鄂尔怀图山顶,中国的鄂博和卡伦则在中间,平分秋色。如果有山河,那就直接以山河为界。从沙毕纳依岭到额尔古讷河岸,向阳的一面是中国,背阴的一面是俄罗斯。
总的来说,沿着边境地区,从黑龙江、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这四个地方往西,一共设立了八十二个卡伦。科布多最西边的一个卡伦,叫和尼迈拉呼。从这里渡过额尔齐斯河到辉迈拉呼一带的卡伦,都跟俄罗斯接壤。在黑龙江境内的卡伦,由将军管辖。在蒙古喀尔喀等部落的卡伦,根据游牧部落的远近,每个卡伦都设置一名章京,带领士兵和家眷驻守。如果遇到森林茂密,难以设置鄂博和卡伦的地方,就在大树上刻上记号。
从同治七年开始,科布多地区的卡伦(边防哨所)撤销了,之后哈萨克人就经常越界侵占土地。到了光绪初年,为了加强边防,在乌克克等地重新设立了一系列卡伦,这些卡伦从沁达盖图乌尔鲁往西南一直延伸到马尼嘎图勒幹,和塔尔巴哈台卡伦连接起来,总共一千多里的重要关隘都设有卡伦,跟俄罗斯接壤的地区也一样。所有协理台吉等官员都恢复了以前的制度。
新疆全境的卡伦,分南北两路。北路就是塔尔巴哈台,和科布多相邻,以额尔齐斯河为界,河东的卡伦归科布多管,河西的卡伦归塔尔巴哈台管。从辉迈拉呼到塔城,夏天要设十三处大小卡伦,冬天要设八处卡伦。除此之外都是哈萨克人放牧的地方。塔城西南一带还有八处卡伦,和伊犁接壤。卡伦之外,也是哈萨克人的牧场。伊犁东北七百多里,和塔城交界的地方,从哈布塔海达阑一带往南,设有二十三处大小卡伦。同样,卡伦以外也是哈萨克人的牧场。再往西南,到伊犁河北岸,设有八处大小卡伦,这是索伦领队大臣直接管辖的。从伊犁河南岸往西,设有十六处大小卡伦,这是锡伯领队大臣直接管辖的。卡伦外面,和哈萨克人接壤。锡伯人放牧的地方往西南,因为有回民的屯所,所以每年夏秋季节会在达耳达木图设立卡伦,方便巡查。
从锡伯人的卡伦往西再往南转到东边,设有十七处大小卡伦,这是厄鲁特领队大臣管辖的。西南是布鲁特人的牧场,西北是哈萨克人的牧场。厄鲁特人的牧场往东南,和喀喇沙尔的土尔扈特、和硕特人的牧场接壤,这里也设有八处大小卡伦,同样由厄鲁特领队大臣管辖。伊犁城北塔耳奇一带,还有伊犁河的渡口,设有七处卡伦,主要是为了方便哈萨克人贸易往来,同时也是为了检查逃犯,这是惠宁领队大臣管辖的。这就是伊犁和塔尔巴哈台所有卡伦的分布情况。
从伊犁往南走,经过木苏耳、达巴罕,一直到新疆乌什城西北一带,一共设了六个关卡,可以通往布鲁特地区,这块地方归乌什办事大臣管。从乌什往西走,穿过草原和布鲁特人的牧场,比如树窝子这些地方,大约七百多里路,就能到喀什噶尔城。从喀什噶尔城东北方向往西再往南走,设了十七个关卡,同样可以通往布鲁特,一直通到西边的浩罕和安集延,这片区域归喀什噶尔领队大臣管。
从喀什噶尔往东南走,两百多里就到英吉沙尔城。从英吉沙尔城西北往南走,设了十二个关卡,可以通往布鲁特,再往西南走一千多里,就到巴达克山了,这块地方归英吉沙尔领队大臣管。从英吉沙尔往东走,三百多里就到叶尔羌城。从叶尔羌城西南方向转到东北方向,设了七个关卡,西南方向可以通往布鲁特,东北方向主要用来检查逃犯,这块地方归叶尔羌办事大臣管。
再往东南走七百多里,就到和田城了。和田城东西两边的河边,一共设了十二个关卡,主要用来检查采玉的回民。另外,和田还有条通往阿克苏的札马耳路,专门设了一个关卡,这些都归和田领队大臣管。从叶尔羌往东北走,一千四百里就到阿克苏城了。阿克苏城东北方向通往著勒士斯,专门设了一个关卡,用来检查喀喇沙尔管辖的土尔扈特游牧部落,这归阿克苏办事大臣管。
再往东北走七百多里,就到库车城了。从库车城西北往南走,设了五个关卡。再往东北走八百多里,就到喀喇沙尔城了,喀喇沙尔城东北方向设了两个关卡。再往东北走九百多里,就到吐鲁番城了,从吐鲁番城西南方向往东走,设了六个关卡。再往东北走一千七百多里,就到哈密城了,哈密城东北方向设了四个关卡,这些地方都由驻扎在各个城市的官员管辖。“此回疆各城所属大小卡伦之方向也。”
从咸丰、同治年间开始,那些反贼就嚣张跋扈,俄罗斯也趁机侵占我们的土地,边境哨卡都废弃了。等到新疆平定之后,到了光绪五年,咱们才收回了伊犁,跟俄罗斯重新划定了边界,恢复了以前卡伦制度。
卡伦呢,有三种:在咱们境内的是常设卡伦,在境外的是移设卡伦,最外面的叫添设卡伦。这三种卡伦里,只有常设卡伦是永久驻扎的地方。其他的两种,天气暖和了就往外搬,天气冷了就往里迁,进进退退,距离变化很大,有时候上千里,有时候几百里,沙漠那么广阔,也没个固定的地方,反正都在常设卡伦外面。自从西域乱起来后,所有的移设卡伦和添设卡伦都被俄国人抢走了。
左宗棠平定新疆后,重新和俄罗斯签订了边界条约。凡是常设卡伦以外的地方,都算作无人区,中俄两国的边民都不能住,避免互相挤压。至于常设卡伦,则严格遵守以前的制度,边境也终于平静下来了。
话说啊,贵州、湖南、湖北这些苗族地区那些碉堡,最早是嘉庆年间打苗族的时候建起来的。傅鼐将军,他训练了一批当地的民兵,到处修建碉堡,用苗族人的办法对付苗族人,这才平定了边患。从湖南乾州的木林坪开始,一直到中营的四路口,修了一百多里的围墙,防止苗民窜扰。那些险要的地方,就多建些屯堡,碉堡和卡哨之间互相连接。
凤凰厅这一块,建了八百八十七座堡垒、卡哨和碉台;永绥厅建了一百三十二座;乾州厅建了一百二十一处哨卡碉堡;古丈坪和保靖县那边,建了六十九处哨卡碉堡。整个苗疆地区,几百里地,烽火台一个接一个,互相传递消息。围墙呢,都是沿着山沟修的;炮台就选在重要的位置建造;哨台就建在围墙的空隙里。至于那些卡哨、碉堡和屯堡,都是根据地势来建的,有的像品字形,有的像一字形,有的像梅花形。
修建的办法也很讲究,围墙是用土石混合建的,炮台都是用石头砌的,中间再填上土夯实;哨台也是石头砌的,上面还凿了枪眼,又高又结实,碉楼也是同样的做法。围墙是为了严守边界,炮台是为了堵截敌人,进行防御作战;哨台是用来巡逻瞭望的;屯堡是给边民居住和防御用的;卡哨和碉堡,既能防御,又能进攻。驻守在那里的士兵,有警报就拿起武器,没事就种地,进攻防守,都是为了长期作战,等敌人露出破绽再打,最后才把这蛮荒之地给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