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年,字子和,是奉天义州人。道光二十五年考中了进士,先当了编修,后来改任御史,又升了给事中。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朝廷派他去河南处理军事事务。
同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常镇通海道,代理河南按察使,之后调到直隶,担任布政使。四年后,他升任湖北巡抚,随后又调任河南巡抚。当时捻军从山东南下,李鹤年认为十多年来捻军多次骚扰归德、陈州、南阳、汝宁等地,这次南下后一定会再次转移,所以一定会经过河南。于是,他增募了两支军队,每支都有一万多人,一支叫毅军,由宋庆统领;一支叫嵩武军,由张曜统领;他还把一支骑兵部队交给善庆,这三支军队互相配合。结果,宋庆等率领的军队在睢州大败张总愚,李鹤年亲自到陈州、汝州、杞县督战。任柱、赖文光等捻军头目趁机北上骚扰,李鹤年认为捻军行踪不定,防守黄河尤为重要。果然,捻军攻打中牟,因为早有准备,所以没有得逞,于是就在省城西边决堤,引水南流,波及长垣。李鹤年迅速调集水陆各军沿堤堵截。捻军向西逃窜到湖北麻城、黄冈,朝廷命令宋庆率领的军队越境追剿,歼灭了无数捻军。李鹤年自己驻扎在许州策应,捻军逃到裕州,被宋庆击败。善庆和淮军刘铭传在赣榆大败捻军,任柱被杀。朝廷赏赐李鹤年头品顶戴。
同治七年,他奉命率军出征,迅速赶到磁州。捻军入侵京畿地区,又从滑县、濬县等地沿黄河东进。因为防堵不利,他被再次议处。后来豫军告捷,朝廷恢复了他的顶戴。张总愚溺水而死,捻军被平定,朝廷根据他的一等军功对他进行论功行赏。
同治十年,他升任闽浙总督。第二年,他进京朝见皇帝,皇帝赏赐他可以在紫禁城骑马。不久,他又代理福建巡抚兼署福州将军。皇帝询问他关于海防的事情,他奏报说:“海防策略,最重要的是练兵、筹饷、制器、用人四方面。这四方面之中,用人最为紧要,尤其要明确责任。沿海各省的官员固然责无旁贷,但是如果没有统率全局的大员,恐怕意见会不统一,遇到事情会互相推诿。”皇帝赞同他的意见。
光绪元年,(1875年)他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还兼任河南巡抚。七年后,正式担任河南巡抚,继续兼任河道总督。十年(1879年),因为审理盗犯胡体安一案,多次上书为自己辩解,结果被朝廷革职,不过因为皇帝恩典,只降了两级。十三年(1883年),他又被任命署理河道总督,上奏说:“黄河分流,从宋朝黄河决堤澶州开始,就分成了两条支流。明朝才在黄陵冈修建堤坝,才重新合流。黄河水性是上游漫溢就会导致下游淤塞,现在两条支流都淤塞了,应该赶紧疏通支流,提前做好泄洪的准备。”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第二年,郑州的河堤又决堤了,调动军队来帮忙修补。没过多久,他就解除了职务,还被赏赐了三品官衔。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去世了。宣统元年(1909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原职。
鹤年这个人啊,很有人缘,年轻的时候和文祥一起学习,互相砥砺。当官后,他敢于直言,上疏弹劾肃顺专横跋扈,还推荐曾国藩回家乡,说他一定能剿灭太平军。他还提拔宋庆、张曜统领豫军,后来这两人都成了名将。他在河南做官很久,做了很多好事,河南老百姓还刻石歌颂他呢!他刚开始担任河道总督的时候,黑冈堤坝决堤,情况危急。鹤年亲自督促工程二十多天,才化险为夷。光绪帝曾经问李鸿藻谁擅长治理黄河,李鸿藻推荐了鹤年,皇上也认识到以前冤枉了他,所以才再次任命他为河道总督。他死后,很多河南老百姓都哭得很伤心。他三个儿子里,葆恂最厉害,博学多才,名气很大。
文彬,字质夫,是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咸丰十年(1860年),以员外郎的身份跟随皇帝去热河避暑。第二年,升迁为郎中,外放山东沂州府做知府。捻军逼近府城,他组织军队攻打贼巢,活捉了匪首孙化详等人。因为立功,被提升为道员。同治四年(1865年),他跟随布政使丁宝桢在滕县临城驿打败捻军,又绕道东平,防止捻军北窜。后来补任兖沂曹济道,升任按察使。收复海丰后,又升任布政使。同治十年(1871年),署理山东巡抚,后又补任漕运总督。再次署理山东巡抚,不久又回到漕运总督的职位上。
1879年,我奉命北上督办漕运,先去见皇上,然后跟河道总督李鹤年、山东巡抚周恒祺一起商量运河整治的事。我们一起研究怎么加宽加深河道,重新设置运河口,引导卫河水进入运河,修建堤坝,还画了图纸呈给皇上。我大概这么说的:“现在北运河的河口在张秋南八里庙,跟南运河口斜对着,相隔二十多里。黄河水到这里虽然收束了,但水流散漫,支流很多。一般来说,水流偏南,北运河口就淤塞;水流偏北,南运河口就浅了,不好通行。所以漕船从南运河口进入黄河后,必须先往东北走二十里,到黄河支流汇合处的史家桥,再往南走二十里,才能到八里庙的北运河口,等涨水的时候才能进去。我现在打算把北运河口改到史家桥北边六里处。在黄河西岸,从阿城东边的堤坝开一条河到陶长堡,作为黄河水进入运河的河口,再修建堤坝和蓄水塘,这样黄河水就不会冲刷河道了,也就不用费那么大力气拖船了。黄河和运河交汇的地方,自从贾工合龙以后,每到夏天秋天大雨,水都无处宣泄,老百姓地势低的地方积水好几年都种不了地。如果把这些积水引到一个大水塘里,不仅可以蓄水方便漕运,还能把老百姓的田地给弄干了,恢复耕种。运河口确定了,就可以引导卫河的水了。从直隶元城集东边三里卫河弯曲的地方,开一条新河,经过直隶的南乐、山东的朝城,到张秋南的萧口涵洞进入运河。卫河比运河高九丈多,长一百五十多里,利用它来补充运河的水,就像把水从高处往下倒一样容易。还有大小两条丹水河,也可以通过卫河来补充运河的水。总共要修建四个河岸、两个堤坝,还要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估计要花七十六万两银子。跟现在这样靠黄河水来补充运河,一会儿挖一会儿淤塞相比,可节省多了!”
话说这位任道镕先生,字筱沅,是江苏宜兴人。他呢,是拔贡出身,考取了教职。咸丰年间,他就在老家帮忙组织乡勇,后来被任命为奉贤县的训导。因为筹集军饷有功,官职升到了知县,先是在当阳县任职,政绩斐然,后来又调到江夏县。到了同治二年,他更是升迁到了顺德府知府。
那时候,畿南地区匪患四起,任知府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加固城防,多次在沙河、平乡一带打击土匪。后来捻军北犯,任道镕带领乡勇死守沙河。有一次夜里跟土匪遭遇,他率领大家奋勇反击,甚至被长矛刺伤了,依然毫不退缩,最终迫使土匪撤走。因为这次战功,他又升了官,成了道员。洺河从广平府流入,长期淤塞不通,任道镕就联合周边几个郡县一起疏浚河道,还疏通了郡北的响水河,使得一万多顷的农田恢复了生机。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对他赞赏有加,连连推荐他。同治十一年,他被调到保定,不久又升任开归陈许道。他上任后,整顿河工积弊,验收工程材料,必定要实事求是。有一次,他冒着风雨抢修中河险工,连续四天四夜才最终完成。
再说说这位任道镕之前,他曾经和两江总督吴元炳一起上奏朝廷,修复淮河的旧河道。奏折里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淮河汇集了四十多条河流,水流最终汇聚到洪泽湖,从杨庄以下到云梯关是淮河入海的旧河道,其余的水流则流入运河,用于漕运。遇到旱灾,就从运河分水灌溉淮安、扬州等地的田地。可是自从洪泽湖不能蓄水,张家港、阜宁引河又不通畅,每当洪水暴涨,运河东岸的堤坝就岌岌可危。如果堤坝决堤,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整个里下河地区都会被淹没。有人说必须想办法束水,但是与其在上游堵塞,不如在下游疏通河道。” 于是,他建议疏浚杨庄以下的旧河道,恢复淮河入海的旧航道。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朝廷还下旨褒奖了他。后来,两江总督刘坤一考虑到他生前为民造福,建议在清江浦为他修建专祠,朝廷也批准了。他的儿子们也很有出息:延煜是举人,在四川盐茶道任职;延熙是举人,做了九江知府;延燮是进士,做了武昌知县;延照是举人,在礼部担任员外郎。
光绪元年,他当上了按察使。 后来被任命为江西按察使,当时监狱里关着四百多号犯人,他雷厉风行地审理案件,三个月就全部处理干净了。
四年后,他升迁为浙江布政使,之后又调到直隶(今河北省)。直隶地区因为战争,很多州县的账目还没算清楚,而且祭祀皇陵的费用也有很大出入,账目纠纷一大堆。他把新旧案件分开处理,规定了结案期限。他还裁减了州县的摊派捐税,发放养廉银来体恤官员,并劝说各县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七年,他升任山东巡抚。他上奏朝廷说,军队管理松懈,应该更换统帅,用绿营的军饷训练新军,并要求各州县加强治安。泰山和沂水之间,驿道非常难走,他就派兵修路,让道路变得平坦好走,方便了行人。 后来因为保荐被革职的知府潘骏群而受到牵连,又因为没有察知编修林国柱预先报告复职而被弹劾,被革职降为道员,在家呆了很久。
光绪二十一年,他又被起用,担任河道总督。按照惯例,河道总督在开封和济宁都设有办事处。从咸丰年间开始,河道总督一直常驻开封,山东的河务由山东巡抚负责。这次朝廷想让河道总督驻扎济宁,由河南巡抚兼管河务。但他认为:“如果官员之间不直接隶属,命令就很难执行,不如还是按照老办法比较好。”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黄河水患主要在下游,而河道总督主要负责上游,工作相对轻松。他勤俭节约,每年都把剩余的钱款上交国库。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起事,河南一些坏人趁机煽动叛乱。他采取了镇静措施,并训练河标三营的军队协助省里防卫。第二年,他调任浙江巡抚。清朝刚刚打败列强,民众和教会之间矛盾重重,很多案件都没处理完,他秉公处理案件,筹集赔款,根据轻重缓急来处理,尽量避免加重百姓负担。光绪二十八年,他请求告老还乡。三年后,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许振祎,字仙屏,是江西奉新县人。咸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考中了拔贡生,就加入了曾国藩的军队。
等到湘军在江西被困,很多城市接二连三地失守,许振祎和内阁中书邓辅纶一起招募家乡的士兵,在进贤、东乡打败了敌人,接着又收复了吉安。因为立了功,他被提升为同知。同治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又到陕西甘肃去当学政。
那时候河州地区刚刚投降又再次叛乱,西宁等地的回族和汉族百姓也天天互相杀戮,考试很久都没办法进行。许振祎开始亲自到各个州县主持考试,录取了很多降兵将领的子弟,连续举办了八次科举考试,几千人都参加了考试,回族百姓都很信服他。他在泾阳修建了味经书院,大量购置书籍,用这种方式来改变当地粗犷的风俗。他还请求将陕西、甘肃的乡试分开举行,分别设置学政,朝廷也批准了他的请求。总督左宗棠认为边疆百姓长治久安的希望,都依靠这些措施。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就回家丁忧了。
光绪二年,他又重新被起用,担任原来的官职。光绪八年,他被任命为彰德怀道,减少了所属各县的徭役费用,每年节省了二十多万两银子。他还主持修缮了里河的堤防,淮海地区的盐区因此免受了水患。光绪十六年,他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修筑了荥泽大坝,还有胡家屯、米童寨的几座石坝,黄河从此再也没有大的灾害了。他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严厉查察,不贪污受贿,命令七个厅直接到府库领取款项,所以积弊逐渐消除,工程也做得非常坚固。光绪二十一年,他升任广东巡抚,禁止赌博,广东百姓都因此受益。光绪二十四年,朝廷裁撤了广东、云南、湖北三个巡抚的职位,许振祎被调回京城。他请求告假回家,一年多后去世了。后来,江苏、河南的曾国藩祠都为他立了祠。
吴大澄,字清卿,是江苏苏州人。同治元年秋天,西北方向出现了彗星,朝廷就下诏让大家直言进谏。当时吴大澄还是个秀才,进京参加考试。他上书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提倡节俭,选拔廉洁的官员,不用刻意去讲理财,国家自然就会富裕。如果只顾着搜刮勒索,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国家一定会衰败。” 六年后,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予编修的官职。
穆宗皇帝大婚,典礼非常奢华,吴大澄上疏请求减少繁琐的费用,他的正直声名震动朝野。后来他外放陕西甘肃做学政,上奏建议把仓颉列入祀典,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他还推荐了贺瑞麟、杨树椿两位有志向、正派学习的秀才,分别给了他们国子监学正和翰林院待诏的官职,一时间学风为之一变。当时朝廷下令修建颐和园,吴大澄再次上书说国家正值艰难时期,请求停止这项工程。他的奏疏递交上去后,却被压了下来。
光绪三年,陕甘地区发生大饥荒,吴大澄奉命负责赈灾工作。他亲自到灾区查看情况,救活了很多灾民。左宗棠、曾国荃、李鸿章等大员都联名上书推荐他。光绪四年,他被任命为河北道。当时几年来接连发生饥荒,穷苦百姓低价卖地,十亩地也卖不到一亩地的价钱。巡抚涂宗瀛下令允许灾年贱价卖出的土地可以赎回,但是往往都被地主豪强霸占了,所以失业的人很多。只有吴大澄能够像巡抚那样公正地判决这些案件。
六年前,朝廷给我授了三品卿的衔,让我跟着吉林将军铭安一起处理西北边防的事务。我走遍了重要的关隘,这才知道珲春黑顶子这块地方,早就被俄国人侵占了。 我就请求朝廷下发旧地图,打算定期跟俄国官员交涉抗议,可是没得到朝廷的批准。
那时候有个叫韩效忠的人,是登州人,在复州侯家做雇工。他因为犯了事,就逃到了吉林的夹皮沟。那地方盛产黄金,在宁古塔、三姓东一带,周围群山环绕,地广袤达七八百里。很多流亡的人聚集在那里,大概有四五万人,都听韩效忠的指挥。韩效忠管得严,但又不扰民,大家都很服他,几次朝廷派大军去围剿,他都没出来。我一个人骑马去了他的老巢,在他那里住了三天,劝他出来投降,但他犹豫不决,觉得很难办。我说:“我不怀疑你,你却怀疑我吗?” 他说:“不敢怀疑大人。我犯了罪很久了,万一带兵的人抓住以前的事不放,拿我问罪,我死了倒没什么,辜负了大人的期望,这可怎么办呢?” 我拍着胸脯保证,承担一切责任,于是他就跟我出来了。朝廷给他授了五品顶戴,他儿子也得了七品官职,孙子因为平定匪寇有功,被授予参将的职位。
第七年,我被任命为太仆寺卿。法越战争爆发后,我被委派负责北洋军务,驻防在乐亭、昌黎。
十年后,我升迁为左副都御史。之后,朝廷派我去朝鲜,解决那里的内乱,盐运使续昌协助我。到了朝鲜后,日本使臣井上馨躲着不见我们,却挟持了朝鲜左议政金宏集在议政院,索要三十万两兵费。我跟续昌说:“这是在蔑视我们!” 我立刻带兵去了议政院,直接推门进去,责问金宏集:“你身为掌权者,却把国家大事搞砸了。现在签订条约稍微不小心,就会引发以后的冲突,这不是安邦定国之道!” 金宏集连连点头称是,井上馨也被我的气势吓住了,最后减少了索赔,只要求十一万两兵费就走了。
话说光绪十一年,朝廷下旨让大澂去吉林,和副都统伊克唐阿一起,跟俄国使臣勘察边界纠纷,主要是俄国侵占了珲春黑顶子地区。大澂凭借咸丰十一年旧的界图,立了五座界碑,还建了铜柱,自己亲自篆刻铭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这下,被侵占的土地终于回到了中国,图们江的航运也终于畅通无阻了。
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十二年,大澂升迁为广东巡抚。这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和香山地区的边界。朝廷总署想和葡萄牙签订条约通商,并且把澳门划归葡萄牙管辖。大澂坚决反对,上奏朝廷驳斥这个议案,但没被采纳。
光绪十四年,黄河郑州段再次决堤,皇上龙颜大怒,罢免了河督李鹤年的官职,让大澂去接替他。那年冬天,黄河的工程终于合龙成功,大澂在其中出力甚多。大澂当时名声很响,正赶上朝廷议论海军的事,决定让醇亲王奕譞担任总理。大澂和醇亲王关系不错,治河成功后,被授予河道总督的职务,还加了头品顶戴。 大澂就上奏朝廷,请求提高醇亲王的称号和礼仪规格。奏疏递交上去后,慈禧太后大怒,把醇亲王当年上奏的反对那些荒唐言论的奏疏,下令公布天下。大澂差点受到严厉处罚,还好赶上他母亲去世,得以回乡奔丧,才躲过一劫。
光绪十八年,大澂被任命为湖南巡抚。正赶上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和中国因此开战,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开战。大澂主动请缨,率领湘军前往前线作战,皇上也批准了他的请求。光绪二十一年,大澂出关与各路军队会合,收复了海城,但日本军队却从间道攻占了牛庄。魏光焘前去抵抗,战败;李光久前去救援,也战败,只带着几个骑兵逃脱。大澂见湘军全军覆没,拔剑想要自杀,幸亏王同愈在旁边阻止了他,王同愈当时是编修,参与了对大澂军事行动的评论。魏光焘请求依军法处置大澂,大澂叹息说:“我确实不擅长带兵打仗,应该自己请求严惩。” 于是退回关内,接受了革职留任的处分。之后回到湖南,不久后被免职。光绪二十四年,朝廷再次下旨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二十八年,大澂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大澂(dà chéng)啊,字写得特别好,篆书和籀文都写得棒极了。他辞官之后,生活很穷困,就靠卖字画和古董来维持生计。他还写过好几本书,《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恒轩古金录》、《斋诗文集》。
说起来啊,黄河水患越来越严重,那些管河道的官员,只要一年没出大问题,就当成很大的功劳来夸耀,这真是奇怪!长期以来,都没听说过有人能从全局考虑,彻底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想要治理好黄河,真是太难了!李鹤年因为治理黄河有功而有名,而文彬则提出要改变黄河的河道,恢复淮河的旧河道,他们的想法也都不错。道镕(dào róng)这个人,他善于发现河工中的积弊,努力节约开支;振祎(zhèn yī)督工很严格,彻底革除了那些中饱私囊的现象。他们这些勤政廉洁的官员,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但是,他们只是治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澂治理黄河也很有名,但他特别喜欢谈论军事,而且非常自负,最终因为骄傲自满而失败了,真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