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镛,字俪笙,是安徽歙县人,他老爸是尚书曹文埴。乾隆四十六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大考的时候得了三等,但是乾隆皇帝觉得他爹是大臣,他本人也挺有才能,所以破格提拔他做了侍讲。之后,他一路升迁,当上了侍读学士。
嘉庆三年,大考得了二等,升任少詹事。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通政使。之后,他又当了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和吏部侍郎。嘉庆十一年,他升任工部尚书。乾隆实录完成之后,他又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后来他又调到户部,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八年,他调任吏部尚书,并协办大学士的事务。没多久,他就升任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还晋升为太子太保。嘉庆二十五年,仁宗皇帝驾崩,大臣们起草遗诏,说高宗皇帝(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编修刘凤诰知道这是个错误,就告诉了曹振镛。曹振镛就向宣宗皇帝(嘉庆的儿子)说明了情况,结果宣宗皇帝大怒,把起草遗诏的大臣们都给撤职了。接着,宣宗皇帝就让曹振镛当了军机大臣。
宣宗皇帝崇尚节俭,曹振镛做事非常小心谨慎,严格遵守法度,深受皇帝信任。道光元年,他被晋升为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道光三年,皇帝过万寿节,在万寿山玉澜堂设宴款待十五位老臣,曹振镛年纪最小,却破格被邀请参加宴会并画像留念。道光四年,他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道光六年,他入直南书房。道光七年,新疆回疆平定,他被晋升为太子太师。道光八年,张格尔被擒获,他又被晋升为太傅,还被赐予紫缰,画像被挂在紫光阁,列入功臣之中。曹振镛为此上疏推辞,皇帝下诏说,所有军机大臣都要单独画像,以此来表达他谦让功劳的心意,并彰显他辅佐皇帝的功绩。皇帝还御制了一篇赞词:“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并亲笔书写赐予他。道光十一年,因为万寿庆典,他又被赐予双眼花翎。
曹振镛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他临终前自己写好了遗疏,还附上了十多件奏折。皇上非常震惊和悲痛,下诏说:“大学士曹振镛,为人品德端正方正。自从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以来,一直忠诚谨慎、正直公正,这么多年来从未改变。他提出的所有建议,都符合大局。以前的大学士刘统勋、朱珪,在乾隆、嘉庆年间,因为他们的品德节操受到皇祖、皇考的赏识,被追赠谥号‘文正’。曹振镛做事认真负责,表面上看起来有点迟钝,但他总是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惧得罪人,朕对他非常信任,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根据《谥法》来看,他完全配得上‘正’字,没有任何愧疚之处。就给他追赠谥号‘文正’吧。” 然后,曹振镛被列入贤良祠。他的次子曹恩濙也被提升为四品卿。
曹振镛在三个朝代为官,三次担任学政,四次主持乡试和会试。他阅卷只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录取那些文章华丽辞藻堆砌的人。殿试的时候,他一定会提前参与阅卷,对文章中的错误和忌讳之处非常严格,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像《会典》、《两朝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皇朝文颖》、《全唐文》这些大型典籍的编纂工作,他都担任了总裁。皇上每次去祭扫陵墓或者秋猎木兰围场,都命令他留在京城处理政务。皇上临雍讲学的时候,也让他担任直讲官。皇上对他的恩宠,在当时是无人能比的。他多次请求停止一些不紧急的工程项目,以节省开支。世人知道他靠盐政起家,后来他又改革了淮北票法,导致一些老商号受损,但他却说:“难道会有饿死的宰相吗?”最终他还是支持了这项改革,世人因此特别称赞他。
文孚,字秋潭,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人,满洲镶黄旗人。他先是从监生考上了内阁中书,后来又当上了军机章京。嘉庆四年,他跟着那彦成去陕西处理军需物资。八年的时候,他跟着皇上秋猎,射箭比赛还中了四箭呢,皇上高兴,赏了他个花翎。十一年,因为他在直隶工作表现出色,升了四五品京官,当上了内阁侍读学士。后来又当过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皇上还派他去勘察绥远城浑津、黑河硷地改征税的事,以及大青山牧厂多余的土地开垦的事宜。
嘉庆十三年,他被授予副都统的衔头,担任西宁办事大臣。他上了一道奏折,里面说:“青海的蒙古族和番族,都把钱财看得比命还重。以前处理他们之间的盗窃案件,只要罚他们服劳役就行了,怨恨也就消除了。如果一定要按照内地律法严惩,不仅犯事的人家会结下仇恨,连受害者心里也会觉得不痛快,时间长了,这种风气就改不了了。想想看,自从蒙古族和番族归附以来,雍正十一年大学士鄂尔泰等人就制定了番例,规定五年后才按照内地律法办事。乾隆年间又多次延长了这个期限,现在皇上又让我详细地讨论这件事。我认为,如果蒙古族和番族勾结在一起闹事,或者他们的行为跟叛乱一样,或者关系到边疆的大局,那当然应该严惩。但是,如果只是他们自己之间发生互相残杀或者盗窃的事情,以前用罚服劳役的方式就能解决,相安无事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用内地的法律来约束他们,恐怕这些愚昧的番民会产生怀疑和恐惧,这可不是安抚边疆百姓的好办法。”这道奏折递上去后,军机大臣们讨论后就照办了。
十六岁那年,皇上把我召回北京,任命我做了镶白旗满洲副都统。 然后,我和内阁学士阮元一起,去山西考察盐务。我们上奏朝廷,建议停止吉兰泰盐官的运输,把潞州盐商的额度并到一起,利用潞州盐够卖,来补足吉兰泰盐不够卖的情况。同时,允许老百姓自己到吉兰泰捞盐卖,但是水运只允许到皇甫川就停了。 朝廷后来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没多久,我就升任内阁学士,后来又升了刑部侍郎。
十八岁那年,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了,被贬为二等侍卫,派到山东去管理军需。 后来我又重新被任命为内阁学士,之后又先后担任了山海关副都统、马兰镇总兵、锦州副都统这些职务。二十岁那年,我又被召回京城,做了刑部侍郎。二十四年的时候,皇上让我到军机大臣那里学习办事。 我和侍郎帅承瀛一起去了山东审理案件,同时还勘察了兰仪决口的状况,督促疏浚引河。第二年春天,工程竣工了,皇上还特意嘉奖了我。 之后,我又调到户部,后来又调到工部,最后升任左都御史。
宣宗皇帝登基后,因为给先帝拟写遗诏的时候,我们几个大臣处理得不够谨慎,都被免职了,只有我留了下来。道光二年,皇上派我去陕西,审理渭南县老百姓柳全璧打死人的案子。 我查明了知县徐润收受贿赂,包庇凶手,事后还拿了赃款,判了他枷号两个月,发配伊犁;西安知府邓廷桢虽然没有贪赃枉法,但处理案件偏执又放纵,也被革职免职;巡抚朱勋因为失察,也被建议革职,降级为四五品京官。四年后,《仁宗实录》修撰完成,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南河运输受阻,皇帝下令减少黄河蓄水。结果到了十一月,洪湖水位暴涨,高堰、山盱石工的坝体溃决了。皇帝就派文孚和尚书汪廷珍火速赶去处理善后,并奏请皇上弹劾河督张文浩,说他在御黄坝该关的时候没关,该开的时候没开,导致洪湖水位暴涨,冲垮了上万丈的石工,请求把张文浩发配到伊犁去。两江总督孙玉庭却包庇张文浩,这件事被户部严肃处理。
户部商议,决定在御黄坝外面再修建三座水坝,来控制黄河水流。还在坝内外以及束清、运口等各个水坝的两岸修建便于拉纤的道路,多修土坝,疏浚长河,加固堤坝,方便漕运。要赶紧疏通引河,把清水引到运河里;堵住束清坝,不让黄河水流进洪湖。 户部还采纳了侍郎朱士彦提出的五条建议,让河道官员去具体落实。奏章上报后,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皇帝下令让文孚他们回京,责成严烺、魏元煜处理此事,但引黄济运的问题还是没解决,河道和漕运都非常困难。
八年后,新疆平定,主要叛乱分子被抓获,文孚被晋升为太子太傅,赐予紫缰,画像被挂在紫光阁,皇帝还御笔亲题赞词:“和而不同,公正以清”。 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四年,拜为东阁大学士,管理吏部。十五年,又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后来因为生病请求辞职,皇帝下旨慰问,准许他免去军机大臣的职务。十六年,正式退休。二十一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文敬。
英和,字煦斋,是满洲正白旗人,索绰络氏,他爹是尚书德保。这小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天赋异禀,连和珅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不过他爹德保没同意。乾隆五十八年,英和考中了进士,然后被选为庶吉士,当上了编修,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侍读。
嘉庆三年,他参加大考得了二等,升了侍读学士。等到嘉庆皇帝自己亲政了,知道英和当年拒绝了和珅的婚事,觉得这小子不错,挺有骨气的,就重用了他,又让他升了好几级,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五年后,他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还兼任副都统。六年,他又当上了内务府大臣,后来又调到户部去了。结果因为没按规定去旗署上班,被仪亲王给告了一状,副都统的职务就被免了。
七年,英和被调到南书房当差。有一次跟着皇帝去木兰围场打猎,他射了一只鹿献给皇帝,皇帝高兴,赏了他一件黄马褂。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翰林院掌院学士。九年,皇帝到翰林院视察,赏了他一品官服,还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并且让他在军机大臣那儿学习办事。当时朝廷正准备下旨,要大张旗鼓地去五台山祭祀,英和就上书说,前段时间刚平息了匪乱,老百姓还没缓过劲儿来,建议等几年再举行祭祀活动。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没多久,英和主动要求单独面见皇帝,弹劾大学士刘权徇私枉法,想保荐军机章京袁煦。皇帝听了很不高兴,狠狠地批评了他两次。结果,英和就被免去了南书房和军机的差事,降职为太仆寺卿。后来,他又先后担任过内阁学士、理藩院侍郎和工部侍郎。
好家伙,我被派出去好几次出差,处理公务。有一次是河东的盐税收入要并入地丁税(地丁税就是土地税),结果蒙古的盐却大量涌入内地,搞得一团糟。上面就让我和内阁学士彭龄一起,去跟巡抚商量这事儿,看看咋办。我上奏说:“要是不禁止水路运输,就根本管不住蒙古盐;要是不设立专门的官府和商人来管理,私底下贩卖盐的现象就堵不住。所以,我建议阿拉善的盐只能走陆路销售,河东的盐还是改成商人运输。吉兰泰盐池产的盐,也应该招商来经营运输。” 这些事情,都详细记载在《盐法志》里。
后来我兼任了左翼总兵,又当上了内务府大臣。十二年的时候,我和侍郎蒋予蒲一起,去调查南河的物资价格上涨的事儿,我们建议增加一些物资供应,同时也要控制价格,最后这个建议被采纳了。我又回到南书房当差。十三年,让我暂时在军机大臣手下办事,然后又调到户部和武英殿。 哎,后来因为我指出高宗皇帝庙号有误,被降职调到内阁学士。没多久,我又升迁为礼部侍郎。
十八年,我跟着皇上去了热河,碰上林清那伙造反的家伙搞事情,皇上就让我先回北京,让我暂时代理步军统领的职务。结果我在黄村西宋家庄把林清给抓住了! 因为这事儿,我被正式任命为步军统领,还升了工部尚书。滑县的叛乱平定后,我又被封为太子少保。
十九年了。要开始捐税,朝廷里意见不一。我和大学士曹振镛他们一起重新讨论,我单独上书说:治理国家财政,无非开源节流。大规模捐税是权宜之计,咱们朝代以前也多次搞过。但是看看以前的情况,就知道这次未必能收到多大效果。我认为节约开支比捐税更好,捐税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节约开支才能年年有余。所以建议以后祭祀陵墓,可以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减轻百姓负担。“木兰秋狝”是咱们朝代的祖制,但是现在蒙古的情况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也请隔几年再举行一次,这对边疆百姓的生活很有好处。各地工程奉旨停止,每年可以节省几十万到一百多万不等。全国各地有很多没有名目的开支,如果对国家体制没有影响,就不能任其挥霍浪费。比如裁撤武官的虚报粮饷,未必能禁止武官不役使士兵,而一下子增加一百多万养廉银,应该下令让各部官员详细查清正常的经费之外,历年来增加的各种款项,可以裁撤的就裁撤,可以减少的就减少,长期坚持下去,国家财政就会越来越好。至于开源的办法,不能因为涉及到赚钱就一概斥责反对。新疆每年军费开支一百多万,是内地的一大负担,那里金银矿藏长期封闭,如果开采,矿藏丰富,足够支付军费;各省的矿厂,也应该详细调查兴办。还有户部掌握的官田,请严格催促缴纳赋税,对国家财政也有好处。我的奏疏上交后,皇上说虚报粮饷已经下令核查,开采矿藏弊端很多,还是按照大家的意见办,于是预备工程的捐税就开始了。这一年我被调到吏部,之后又暂时在军机大臣手下办事。
二十五年,皇帝宣宗登基,任命英和为军机大臣,后来又调到户部工作。宣宗皇帝当时正一心想励精图治,英和也尽心竭力地为朝廷献策。他直接向皇帝指出,各省府州县的养廉银不够用,官员们都靠收受陋规来补充,请求皇帝下令调查清楚,分别废除或限制这些陋规。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地方官员详细讨论此事,但是朝中许多大臣都认为不可行,皇帝便停止了讨论,英和也因此离开了军机处,专心处理户部事务。
道光二年,英和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同时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道光四年,《仁宗实录》修成,英和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道光五年,洪泽湖决堤,阻断了漕运,河运和漕运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朝廷下令筹划海运。但是地方官员都墨守成规,认为海运不可行。英和上奏朝廷,提出海运和改漕为海运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第二天他又上了一道奏折,大概意思是说:“河运和漕运不能同时兼顾,只能暂时停止河运来整治黄河,雇佣海船来运输粮食。那些负责此事的大臣不敢轻易尝试,一是担心商船到达天津后难以卸货;二是担心一旦实行海运,漕运的官员、士兵、船工就无法安排工作。”然后,他又详细地陈述了防止弊端和妥善处理的策略。皇帝下令各省妥善商议此事,但许多地方官员还是推脱说不可行,只有江苏巡抚陶澍大力推行这项措施,调拨苏、松、常、镇、太五府的漕米,用河船分批进行海运。道光六年八月,所有漕米都顺利运抵天津,皇帝非常高兴,下诏嘉奖英和的创议,并给予他相应的奖赏,还特地赐给他紫缰,以表彰他的功劳。
张格尔叛乱侵犯新疆,英和上奏朝廷,陈述进兵的策略,筹备军需,并推荐长龄、武隆阿二人担任要职,他的许多建议都被采纳。道光七年,有商人请求在易州开采银矿,英和奏请皇帝驳回了他们的请求,认为他们过于冒昧。后来,英和又负责整顿理藩院,罢免了一些南书房和内务府的大臣。不久之后,因为家人的一些事情牵涉到增租扰民,英和被贬为热河都统。道光八年,朝廷命他勘察南河工程。新疆平定后,他又被恢复太子少保的爵位。之后被任命为宁夏将军,由于生病,他请求辞去职务,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
一开始,要在宝华峪修建万年吉地(陵墓),皇上派英和去监督修建。英和曾经跟皇上不紧不慢地聊起汉文帝薄葬的故事,皇上觉得不错,就决定在旧制度的基础上有所简化。工程完工后,孝穆皇后下葬,英和也得到了优厚的奖赏。
后来,地宫渗水了,皇上就责备了参与修建工程的官员。因为英和全程负责这件事,所以他受到的责罚最重,被革职查抄家产。审讯的时候,查出来开工的时候就发现有块石头在滴水,当时只是简单地用土堵了一下,有人建议修个排水沟,但是英和没同意。最后,英和被判处死刑。正巧太后替英和求情,说不想因为家务事杀害大臣,皇上这才把英和发配到黑龙江去服苦役,他的子孙也都被革职。
过了十一年,英和被释放回京,并且恢复了子孙的官职。二十年后,英和去世,追赠三品卿衔。
英和这个人啊,对国家大事很了解,办事能力也很强,但是总是因为一些事情被罢官。他好几次都担任文官要职,很爱惜人才,喜欢提拔有才能的读书人。从他父亲开始,到他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在八旗贵族中,他们家算是最出色的了。他的儿子奎照,嘉庆十九年考中进士,官做到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后来因为事情被罢官,又重新启用,做了左都御史;另一个儿子奎耀,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官做到通政使,后来做了南河同知。奎照的儿子锡祉,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做过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做了长芦盐运使。
王鼎,字定九,是陕西蒲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但他特别努力学习,而且很有骨气。他去北京参加礼部考试,大学士王杰和他同族,想拉他一把,但他没答应。王杰说:“我看你的为人处世,将来你的名声和地位一定会超过我。”
嘉庆元年,王鼎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编修。两次大考都升了官,一直升到内阁学士。嘉庆十九年,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仁宗皇帝说:“我以前不认识你,也没人推荐你。是因为我看你大考的考卷,知道你学问好;几次召见你,听你奏对,知道你人品好。你是朕亲自发现的优秀人才。”后来,他调到吏部,还兼任户部和刑部。嘉庆二十三年,他又兼管顺天府尹,皇帝又说:“我本来想让你去当督抚,现在让你管顺天府尹,也算外放了。不过我还是让你留在京城,好随时派你去各省查办事情。”从那以后,他多次奉命出差,查案审理案件。嘉庆二十四年,他又调到刑部,后来又调到户部。
道光二年,河南有个工程项目,账目弄虚作假,巡抚姚祖同对此负有责任,皇上就派王鼎和侍郎玉麟去查。王鼎暂时署理巡抚的职务。他上奏说:“这个工程项目的款项使用和最终的账目结算,和部门的规章制度完全不符。他们把历年使用的材料、土方的价值,按照河南省的规定,互相增减,在稻草料、引河等款项上多报了一百三十万两,而在人工、麻绳等款项上少报了一百三十万两,虽然看起来好像通融了一下,但银子最终还是用在了实处。只是‘八子钱’这一项,用银子换铜钱,比以前的价格高,每两多收八十文作为经费,然后从各官员应缴的银子上扣除,这明显违反了规定。”奏章上报后,皇上就下令核实账目,报销款项,并且轻微处罚了姚祖同。同年,王鼎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因为父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了。道光五年,守孝期满后,他以一品官员的衔头署理户部侍郎,并被任命为军机大臣。
浙江德清有个姓徐的人家,他家媳妇徐蔡氏因为奸情被杀害了。这案子拖了三年都没判决,负责审理的按察使王维询竟然自己想不开自杀了。 后来,巡抚程含章和新上任的按察使祁宇一起重新审理这个案子,刚有点眉目,那个犯了错的女人就在监狱里上吊自杀了。
皇上宣宗皇帝特别下令,要好好查查这个案子,顺便在当地举行乡试考试。 仔细一查,才发现徐家原来是当地的大富户,他们利用钱财把这个案子搅得一团糟,好多官员都收了他们的贿赂,互相勾结掩盖真相,导致案情扑朔迷离。 最后,把所有参与掩盖真相的人都揪了出来,依法处置,浙江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六年后,程含章升任户部尚书。八年后,新疆那边平定了叛乱,因为程含章在平叛过程中出了不少力,皇上又给他加官晋爵,封他为太子太保,还把他的画像挂在了紫光阁,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芦盐的商人欠款很多,累积已久,朝廷就派鼎和侍郎敬徵去调查处理。他们的方案是:盐务最重要的是年款的清算,先把以前拖欠的款项清理干净,今年的款项就能按数目收齐了。道光二年以前欠的九百多万两是旧欠,三年以后欠的是新欠,旧欠缓收,先收新欠。建议每担盐加价二文,一半上缴国库,一半抵充商人欠款。新欠抵完后,再抵旧欠。芦盐商人的本金利息都在国库里,直隶水利和赵北口两项费用每年都需要,建议暂停三年利息,三年后利息加倍收取,本金利息一起收。以前拨付的水利款项一百十七万两,也建议暂停收取三年,从道光十一年开始,每年收取十万两,五万两用来偿还旧款,五万两偿还新欠,以减轻商人的负担。
近年来,商人财力匮乏,买不起生盐,库存的新盐因为卤水流失损失很多,建议每包盐增加十三斤,作为补贴。这样一来,款项就能清算清楚,以后就能长久地执行下去了。他们还建议免除嘉庆十七年加价交官半文未完的一百八十四万余两银子。奏疏上报后,朝廷都批准了。十年后,芦盐商人请求调整,朝廷再次派鼎和侍郎宝兴去调查。鼎根据上次的清查结果,召集各盐商详细询问,商议后,大家认为可以避免亏损累积,虽然银价上涨,但还不至于马上造成亏损,所以驳回了商人的请求。
当时淮盐情况很糟糕,两江总督陶澍上奏疏陈述了淮盐积弊的情况,朝廷就派鼎和宝兴一起商议解决办法。当时很多人讨论盐务,大多主张在盐场征税。他们的奏疏说:仔细考察淮盐的整体情况,如果改成在盐场征税,还有很多困难。只有在旧章程的基础上进行彻底清理,让那些想牟取暴利的人没有借口,让那些拖欠税款的人没有理由,这样才比较有章可循。他们制定了十五条章程,分别是:裁减浮夸的费用,降低窝藏的盐价,精简繁琐的文书,谨慎地进行收支,裁减盐商总管,核实滞销的盐,缓收积欠的税款,体恤灶户,给予合理的船价,调查淹没的盐,疏通运输道路,增加岸上的店铺,规范轮船的规章,整顿纪律纲纪,收缴灶户的盐。他们还建议撤销两淮盐政,改由总督负责,统一管理权力。朝廷也批准了这个建议。陶澍得以大力改革,淮盐从此逐渐好转,这都是鼎的功劳。十一年,鼎署理直隶总督。十二年,管理刑部事务。十五年,协办大学士,仍然管理刑部,直上书房。十八年,拜东阁大学士。二十年,加太子太保。
公元1821年夏天,黄河在祥符决堤了,皇帝派他去治理。当时他被任命为河督。有人觉得水势正涨,不应该急着堵塞决口,建议把省城迁走避开洪水。但他坚决反对,上奏说:“黄河水淹没了归德府、陈州以及安徽的亳州、颍州,这些水最终都流进淮河,再汇入洪泽湖。洪泽湖湖底淤泥日积月累,万一泄洪不及,高堰有危险,淮河、扬州就会变成汪洋大海,百姓都要遭殃!就算放弃原来的位置,另筑几千里长的堤坝,工程费用也是天文数字,而且自古以来就没有让黄河泛滥成灾不管不问的道理。请立刻命令户部赶紧筹措资金,争取在冬春交接的时候完成工程。如果失败了,我愿意承担责任。”他还详细陈述了百姓安土重迁的愿望以及省城可以坚守的现状。他刚到汴梁,四处都是水,随时都有可能决堤,他亲自带领官兵巡逻,最终有惊无险。工程开始后,他一直住在工地,累了就在肩舆里睡觉。第二年二月,工程竣工,一共花了六百多万两白银。之前马营的工程花了1200多万两,仪封的工程花了475万两,本来打算按照仪封工程的费用来预算。工程结束后,实际花费比预算多了上百多万,但工程难度比之前大得多,如果不是他精打细算,加快进度,根本不可能完成。因为这次治河有功,他被晋升为太子太师。由于长期劳累,他生病了,皇帝准许他慢慢地回京城。
自从禁烟开始,英国军队就侵犯沿海地区,他坚决主战。等到和议快要达成的时候,林则徐因为这件事被处罚,他非常愤怒,回朝后极力争辩,皇帝安慰他,让他休息养病。过了几天,他写了一份奏疏,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然后闭门在家自缢身亡,希望用死来劝谏皇帝。军机章京陈孚恩是穆彰阿的党羽,他销毁了这份奏疏,另写了一份上奏。皇帝怀疑他暴卒,下令寻找他写的奏疏,但没有找到。于是皇帝下旨褒奖他,追赠太保,谥号文恪,并把他供奉在贤良祠。后来陕西巡抚请求把他列入乡贤祠,皇帝也特地批准了。
他为人清廉,一生不受他人馈赠,也不求人办事。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他的儿子沆,在道光二十年考中了进士,在翰林院做编修。
穆彰阿,字鹤舫,是满洲镶蓝旗人,郭佳氏。他爹叫广泰,嘉庆年间当过内阁学士,后来升了右翼总兵。不过后来因为自己请求兼任兵部侍郎,结果被撸了职务。
他呢,嘉庆十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然后当上了检讨。大考的时候,升了少詹事,一步步升到礼部侍郎。嘉庆二十年,他又署理刑部侍郎。结果有一天,他一口气批了二十多件案子,皇上觉得他之前肯定积压了好多案子,批评了他一顿,还把刑部相关人员都狠狠批评了一顿,把他降职成了光禄寺卿。 之后,他又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当过侍郎,真是走马灯似的。
道光初年,他当了内务府大臣,接着又升了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因为漕运堵塞,皇上两次让他署理漕运总督去解决问题。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工部尚书,还跟大学士蒋攸铦一起到南方去勘察河道。 后来又试行海运,皇上派他去天津监督漕粮的收运,还给他升了官。道光七年,他被允许在军机大臣那里学习办事。一年多后,张格尔被抓住了,皇上又给他加了个太子少保的官职。 然后他正式当上了军机大臣,不过内务府大臣的职务就辞了,还兼管南书房。没多久,他又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后来又当了兵部尚书、户部尚书。
道光十四年,他协办大学士,负责修建龙泉峪的万年吉地(皇陵),工程完工后,他被晋升为太子太保,还赏赐了紫缰。道光十六年,他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又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同时管理工部。
话说十八年,林则徐当上了晋文华殿大学士,那会儿正赶上禁烟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皇帝宣宗特别重视,直接派林则徐当钦差大臣去广东查办。英国领事义律一开始根本不听话,后来因为贸易被停了,才不得不把鸦片交出来,全烧了。林则徐还要求他们保证以后再也不往中国贩卖鸦片,并且签字画押,可义律就是不从,这下可就打起来了。
林则徐在广东防守很严,英国人没占到便宜,就跑到福建、浙江去闹事,沿海地区都乱成一锅粥了。英国军舰都开到天津了,还给总督琦善写信,说这仗都是林则徐挑起来的。有个叫穆彰阿的大臣,看皇帝的意思好像要换人,就赶紧建议议和,把林则徐给撤了,让琦善顶上。琦善这个人啊,完全向着敌人,一点准备都没做,英国人提的要求也没完全满足,结果仗又打起来了。
后来又派奕山、奕经去带兵,结果广东、浙江都打败仗了。英国兵还从海路打进了长江,林则徐还有福建浙江总督邓廷桢、台湾总兵达洪阿、台湾道姚莹,因为抵抗英军,反而被皇帝狠狠批评了一顿。最后,皇帝派伊里布、耆英、牛鉴去跟英国人谈条件。
到了二十二年,终于议和了,咱们赔了钱,还被迫跟他们通商,其他国家也跟着来签条约。咱们国家的威风扫地,还丢掉了不少权力,从此以后,外患就不断了。
穆彰阿当权的时候,主张议和,遭到全国人民的痛骂。皇帝厌倦了战争,采纳了他的建议。整个道光朝,皇帝对穆彰阿的恩宠都没减少。从嘉庆朝开始,穆彰阿三次主持乡试,五次主持会试。各种考试,像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试、大考翰詹,几乎每年都有他参与阅卷。国史、玉牒、实录这些史书的编纂,他都担任总裁。他的学生和下属遍布朝野内外,很多有名的官员都是他提拔的,当时人们都称之为“穆党”。
文宗皇帝(咸丰帝)在当皇子的时候就非常讨厌穆彰阿。他即位十个月后,就下诏列举穆彰阿的罪状:“穆彰阿身为大学士,享受了几朝皇帝的恩宠,却贪图高位,贪图荣华富贵,阻碍贤能,危害国家。他表面上忠诚可靠,实际上阴险狡诈;他假装有学问有才能,实际上只是逢迎拍马。以前处理对外事务的时候,他排挤异己,实在令人痛恨!像达洪阿、姚莹这样尽忠职守的人,因为他觉得碍事,就一定要陷害他们;而像耆英这样无耻卑劣的人,他却和他们同流合污,竭力保全他们。他专权擅势,罪行数不胜数。我父亲(道光帝)为人公正,总是真诚待人,所以穆彰阿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如果我父亲早点识破他的奸诈,一定会严惩他,绝对不会姑息养奸。穆彰阿仗着皇帝的恩宠更加放肆,始终不知悔改。自从我亲政以来,他遇到事情就模棱两可,闭口不言。过了几个月,他才逐渐显露出他的伎俩。英船到达天津的时候,他还想利用耆英作为心腹来达到他的目的,想让天下百姓再次遭受苦难。他的心思阴险,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潘世恩等人保荐林则徐,他却屡次说林则徐‘身体虚弱,不堪重用’;等到要派林则徐去广东剿匪的时候,他又说‘不知道他能不能去’。他用谎言迷惑我,让我对外交事务一无所知,罪责就在这里。如果不严惩他,怎么才能整顿纪律,端正人心?又怎么能对得起我父亲的重托?但是考虑到他是三朝元老,如果一下子用重法处置他,我的心里实在不忍,所以就从轻发落,革职永不叙用。他欺骗皇帝,私下作恶,天下人都看在眼里,我不和他计较太多,暂且不再深究。我已经反复考虑,想了很久,这是不得已的苦衷,各位大臣都要理解!”诏书一下,天下人都拍手称快。
咸丰三年,穆彰阿捐献军饷,被赏赐五品顶戴。咸丰六年,穆彰阿去世。
子萨廉,光绪五年考中了进士,后来从翰林院官员一直做到礼部侍郎,官位不低啊。
潘世恩,字芝轩,是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他考中了状元,那可是头名啊!然后被授予修撰的官职。嘉庆二年,他又在大考中拿了一等,升了侍读。当时权势滔天的和珅看中了他,觉得这小子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想拉拢他,但是潘世恩直接拒绝了,没搭理和珅。后来潘世恩按资历该升官了,和珅却故意压着他的升迁奏折,足足六个月没批。直到仁宗皇帝亲政后,潘世恩才被提拔为侍讲学士。一年之内,他连升三级,做到内阁学士,后来又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吏部侍郎,还当过云南、浙江、江西的学政,一路高升啊!十七年的时候,他升任工部尚书,后来又调到户部。他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因为父亲年老需要照顾,他就上书请求退休,还因为儿子考中了乡试,又上书辞官,结果因为没亲自到京城来,被降职为侍郎。不过皇帝看在他孝顺的份上,还是允许他回家尽孝,他在家待了十年。
道光七年,他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后来升迁为左都御史。再次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吏部。道光十三年,他被破格提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接着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同时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来又升任东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他还担任了上书房总师傅,还被加封太子太保,官位越来越高了!道光十八年,他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道光二十八年,八十岁大寿的时候,他又被晋升为太傅,还被赐予紫缰,这可是极高的荣誉啊!第二年,他以年老体弱为由,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虽然下诏慰留,但他还是辞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道光三十年,文宗皇帝即位,他又三次上书请求退休,这才最终获准退休,享受全额俸禄,皇帝还让他儿子留在京城。咸丰二年,他儿子又考中了乡试,皇帝下诏让他就近参加顺天府的鹿鸣宴。第二年,他又参加了恩荣宴。咸丰四年,他去世了,朝廷派亲王为他送葬,并把他列入贤良祠,谥号文恭。
潘世恩一生侍奉四位皇帝,多次掌管文官的考核和任命,受到了极大的恩宠。他处理政务,一向稳重,注重大局。有一次,黑龙江将军请求增加都尔特六屯,潘世恩认为那地方适合游牧,不适合开垦,所以不同意。还有次,有言官奏请把山东的盐课归入地丁税,潘世恩认为山东的盐场灶与淮河地区相邻,如果把盐课归入地丁税,让百姓自己运输和销售,一定会影响淮河地区的盐课收入,所以也不同意。
他在朝廷待了十七年,做事特别谨慎小心,有什么想法意见,从来不跟别人说。后来海疆出了事,林则徐的奏章建议,朝中很多人赞同;但是穆彰阿当权后,潘世恩心里觉得林则徐的意见不对,所以没敢公开表示反对。等到咸丰初年朝廷招募人才的时候,潘世恩已经退休在家了,他上书朝廷说林则徐历任地方官,能力很强,很有用,请求朝廷把他召回京城备用,还推荐了前任台湾道姚莹。皇帝同意了,甚至在处罚穆彰阿的时候,还提到了潘世恩的建议。潘世恩的次子曾莹,道光二十一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官做到吏部侍郎。他的孙子祖荫,也有记载。
书里评论说:在太平盛世,治国讲究的是全面细致,但是要振兴衰败、扭转局面,就不是那些拘泥于条条框框的人能做到的。更何况,国运兴衰往往是相互影响的,非常时期出现的变故,常常是在承平已久之后,一些祸根慢慢滋生,等到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处理了,庸碌无能的人只会掩盖问题,迎合上级,以求自保,这样下去,国家哪里还能太平?宣宗皇帝刚开始执政,完全依靠曹振镛,做事谨小慎微,按章办事;等到穆彰阿掌握权力后,对外国的政策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外患。一个朝代的兴衰安危,就在于此啊!英和有才华却没被重用,王鼎忠心耿耿却以身殉国,文孚和潘世恩都只是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