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字少轩,是江西奉新人,从小家里穷。他后来加入了广西军队,参加过中法战争和中越战争,一路升官,做到参将。日俄战争爆发的时候,他跟着毅军去奉天(今沈阳)防守。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他就当了个管带。义和团运动闹起来,他指挥巡防营进行防剿,立了功,升了副将,还被赏赐了“壮勇巴图鲁”的称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他跟着护送到了京城,皇上留他在北京当侍卫,还授予他建昌镇总兵的职位,后来又升任云南提督,再后来又调到甘肃,但他都没去。
日俄战争结束后,他被调到奉天,当行营翼长,管辖三省的防军,还被赏赐了黄马褂。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总统江防各军,驻扎在浦口,后来又调任江南提督。武昌起义爆发,苏州也独立了,当时的江苏巡抚张人骏和将军铁良正和大家一起商量怎么打仗防守,有人意见不同,张勋直接就批评了他们。第二天,新军哗变,张勋在雨花台跟他们打了一仗,大获全胜。接着江浙联军又来进攻,粮草供应断了,他就转移阵地,退到徐州,保全了自己的部队。张人骏和铁良逃到了上海。 朝廷任命张勋为江苏巡抚,同时代理两江总督,还赏赐了他轻车都尉的称号。
清帝退位诏书下来后,袁世凯派人慰问他,张勋回答说:“袁公的知遇之恩我不能辜负,君臣的义理我不能忘记。袁公不负朝廷,我怎敢辜负袁公?” 袁世凯先后给了他定武上将军、江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等职务。等袁世凯称帝后,张勋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还请求优待皇室,保护皇宫。
袁世凯死了以后,好些省份都有自己的打算,都跑到徐州去了,推举张勋当领袖。张勋就带兵北上,去皇宫门口求见皇帝,结果就复辟了。
然后连发几道命令,第一道是复辟的诏书,上面写着:“我年纪轻轻就继承了大业,心里一直很不安,又赶上这么多事。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我的孝定景皇后仁慈善良,不忍心百姓受苦,毅然决然地把国家大事和亿万百姓的性命托付给了当时的阁臣袁世凯,让他成立临时政府,把权力交给政府,公开告诉全国人民,希望能平息战乱,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可是自从改成了共和制以后,争斗就没完没了,战争不断,强抢豪夺,贿赂成风,国家收入增加到4000万,还是不够用,外债增加到1亿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全国一片混乱,大家都没心思好好过日子了,这更让我的孝定景皇后不得不逊位来体恤百姓,结果反而让老百姓更苦了。这真是孝定景皇后当初没想到的,她在天之灵肯定也很痛苦;而我住在宫里,每天晚上都祈祷上天,又哭又愁,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因为党派斗争又引发了战争,全国乱糟糟的,好久都没安定下来,共和制也崩溃了,已经没办法挽救了。张勋他们说‘国家根本动摇了,大家都想回到以前,所以一起请求我复辟,来拯救百姓’。我看完奏章,觉得他们说得情真意切,我也很害怕。我既不敢因为国家存亡的大事而轻视自己的责任,也不敢因为一姓之家的祸福而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权衡利弊,我实在没办法,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临朝听政,收回了权力,重新开始。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以纲常名教作为精神的准则,用礼义廉耻来挽回人心。上上下下都要真诚相待,不能只依靠法律来维持秩序;政令要以警戒为目的,不能拿国家根本来做实验。现在国家元气大伤,情况危急,我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你们这些大小官员更应该认真反省,改掉以前的坏毛病,时刻想着老百姓的疾苦。为老百姓留下一点元气,就是为国家续命,这样才能渡过难关,得到上天的保佑。为了恢复初政,需要改革的大事,列举如下:第一,遵照德宗景皇帝的遗旨,把权力集中到朝廷,把政事公开给舆论监督,确定大清帝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第二,皇室经费,仍然按照每年400万元的标准拨付,不能增加;第三,遵守祖制,皇亲国戚不得干预政事;第四,实行满汉融合,以前裁撤的满蒙官职,不再恢复,通婚改俗等事宜,由有关部门制定方案上报;第五,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以前与各国签订的条约和债务合同,继续有效;第六,民国实行的印花税应该废除,以减轻百姓负担;其他苛捐杂税,由各省督抚调查清楚,分别奏请裁撤;第七,民国的刑律不适合国情,应该废除,暂时用宣统初年颁布的刑律;第八,禁止党派恶习,以前的政治犯一律赦免;如果有人放弃为民,扰乱治安,朕决不赦免;第九,所有百姓,无论有没有剪发,都按照宣统三年九月谕旨,听凭他们自己选择。这九条,我都要遵守。天地鬼神,都将见证!” 然后又下令恢复君主立宪,设立内阁;京内外官员暂按宣统初年的官制办理;现任文武官员照常工作。
首先,朝廷任命了陈宝琛、刘廷琛等有功之臣为内阁议政大臣,接下来是万绳栻、胡嗣瑗两位内阁阁丞,瞿鸿禨、升允两位大学士,还有赵尔巽、陈夔龙、张英麟、冯煦等顾问大臣。各部尚书也都有任命,比如梁敦彦、张镇芳、雷震春、沈曾植、劳乃宣等等,侍郎则有李经迈、李瑞清、陈曾寿、王乃徵、陈毅、顾瑗等等,丞参有辜汤生、章梫、黎湛枝、梁用弧等等,张曾敡任都御史,胡思敬、温肃任副都御史。此外,还召集了郑孝胥、吴庆坻、赵启霖、陈邦瑞、朱益藩等人进京。袁世凯还兼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但仍然留在北京。各省的督抚提镇,也都由现任官员继续担任。
命令一下达,很多省份都不响应,这时候马厂起义爆发,自称讨逆军,公开讨伐袁世凯。袁世凯于是主动请求辞职。等到讨逆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袁世凯亲自带兵迎战,但由于兵力不足,最终战败。荷兰公使用马车把他接到荷兰使馆避难。之后,他去了天津,在那里住了很久,最终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忠武。袁世凯为人豪爽好客,对士兵很好,手下几万士兵,没有一个人剪辫子,所以世人称他的军队为“辫子军”。作战之前,他把家眷都安置在另一个房间,自己坚决不躲避,因为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国家,发誓要和家人一起为国捐躯。等到情况危急,外人破门而入抢劫的时候,他才得以逃脱。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是广东南海人。他光绪二十一年考中了进士,在工部当了个小官儿,叫主事。年轻的时候,他跟着朱次琦先生学习,知识面很广,经史子集都懂,尤其喜欢公羊学派的观点,认为孔子主张改革制度。他还提倡用孔子的生年作为纪年,尊崇孔子,维护儒家思想,先是在家乡聚集学生讲学。
后来他进京,上了一万多字的奏章,主张变法图强。结果给事中余联沅弹劾他,说他迷惑百姓,歪曲圣贤的教诲,根本不是什么圣人的做法,还要求烧掉他写的书。甲午战争后,中日议和,康有为组织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拒绝和议,迁都,实行变法,但是没成功。
他又单独上书朝廷,通过都察院递交上去,皇上看了之后还算满意,下令把奏章存档,让其他大臣也看看。康有为再次上书,建议让群臣宣誓,确定国家的根本大计,设立制度局来讨论新的制度,另外再设立法律等相关的机构来推行新政,这些建议都交给了总署讨论。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争取变法维新。李端棻、徐致靖、张百熙、高燮曾等官员先后向光绪皇帝推荐康有为。终于,光绪皇帝召见了他。康有为极力陈述:“现在列强侵略,国家随时可能灭亡,如果不改革旧制度,就无法自强。变法必须统筹全局,全面推进,包括人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光绪皇帝叹息说:“可是,阻力太大了啊!”康有为回答:“皇上您现在就有的权力,可以做很多变革的事情,抓住重点去做,就能救国。只是大臣们都守旧,应该多提拔一些有才能的年轻官员,打破常规选拔人才;同时,请皇上发布哀痛的诏书,稳定人心。”光绪皇帝都同意了他的建议。
从早上一直谈到傍晚才结束。光绪皇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别允许他直接向皇帝进言。随后,光绪皇帝又召见了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参与新政。康有为连续上奏章提出建议,于是光绪皇帝下令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四书文,改考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发展农学;奖励新书新器;将各省书院改为学校;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宣传变法;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以及各省与总督同城的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盐道;还计划修建懋勤殿,制定新的制度,改元易服,南巡迁都。
可惜,这些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因为压制言路,首先违反了皇帝的旨意,礼部尚书和侍郎都被罢免了职务。旧臣们都感到怀疑和害怕,纷纷指责康有为,御史文悌更是狠狠地弹劾了他。光绪皇帝先是让康有为负责官报的督办,后来又催促他离开北京。
皇上虽然亲政了,但处理事情还是得听太后的意思。皇上心里一直惦记着列强欺压咱们,想着要变法图强,所以就重用了那些主张变法的官员,三月维新,国内外都震惊又敬佩。可是,这些新上任的官员动作太快,事情又没处理好,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坏事了。当时谣言四起,说要带兵包围颐和园,挟持太后,人心惶惶。皇上赶紧下旨让袁世凯他们想办法解决,还说“我的位置都保不住了”,这话袁世凯都听说了。于是太后又重新垂帘听政,把新政全给废除了。那些主张变法的官员被说是结党营私,乱说坏话,搞乱朝政,都被革职抓捕了。康有为跑得快,先逃掉了,他弟弟康广仁和杨锐等人却被抓起来,判了死刑。后来,朝廷又说康有为犯了大逆不道罪,策划阴谋,还贴出皇上的旨意,抄了他的家,悬赏捉拿他。
康有为连夜逃出北京,坐船往南方跑,到了上海,英国军舰把他接走了。当时外面都在传皇上被囚禁了,甚至被杀了,康有为写了遗书,发誓要为国捐躯,准备投海自尽。英国人告诉他这是谣言,康有为这才逃过一劫,逃到了日本,然后辗转南洋,又游历了欧美各国。他走到哪儿都号召大家拥护皇上,保卫国家,成立社团,办报纸,筹集资金,准备再次起事,期间经历了不少危险,但都没放弃。他还曾经和一些有钱人联合起来,想在江汉地区起事,结果都被官兵剿灭了,他的同党也被杀害。朝廷下令到处搜捕他,销毁他的著作,连看过他报纸的人都要受罚。
一开始,太后想废掉皇上,她装病叫医生,长期闭门不出,住在瀛台,情况随时可能恶化。康有为听说后,第一个站出来揭露太后的阴谋,朝中大臣们纷纷反对,外国人也纷纷谴责,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一句话“君臣之分已经确定了,内外舆论也难以控制”,才让废立皇上的事情作罢。后来义和团起事,他们打着灭洋人、杀新党的旗号,太后想利用他们来立威,结果酿成了大祸,凡是跟康有为有过联系的人,都因为是康党而遭了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才开始允许成立政党,那些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十几年的人,这才开始考虑回国。当时革命军决定实行共和,朝廷也在讨论立宪,而这位先生就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方案。他的理由是:“中国实行帝制已经几千年了,不能一下子就改变,而且大清的统治是名正言顺的,历代皇帝的恩德深入人心,保留皇帝的称号来团结各民族,平息战争,这是最好的办法。” 袁世凯为了顺应革命军的意愿,决定改行共和,然后就下了退位诏书。这位先生知道光靠说没用,想找个掌握兵权的人来依靠,四处游说,好几年都没什么结果。1913年,张勋复辟,让他当了弼德院副院长。张勋想实行君主立宪,而他还是坚持虚君共和。事情败露后,他躲进了美国使馆,后来偷偷回了上海。
1912年,清宫被搜查的事情发生,优待条件被修改,他立刻发电报抗议,大意是:“优待条件是大清皇帝和民国临时政府商定的,永久有效,英国大使也担保了,并且用正式文件通知了各国,这跟国际条约一样。现在政府擅自修改条款,强迫签字,还敢带兵搜查宫殿,侵犯皇帝,驱逐后妃,抄没宝物,不顾信用,仓促逼迫签订协议,那国内的宪法,国外的条约,都可以随便废除,国家还能立足吗?皇上是天下人的共主,中外都敬仰他,怎么会屑于跟你们争,这真是民国政府的耻辱!”第二年,清帝迁到天津,他去拜见,劝他修身养性,亲近贤人,远离小人。1916年,他七十岁了,皇帝赐给他“寿”字,他写信哭着感谢,详细叙述了皇帝的恩情和他一生经历的艰难险阻,读来让人悲从中来。
那时候,他常常回忆过去,感慨万千,悲伤过度,常常哭笑无端。他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就写了遗书,最后病死在青岛。
这个人天资聪颖,各种各样的学问都懂,而且特别自信,每次提出新的观点,都走在时代前沿。他先谈改革,后来又谈大同世界,认为太平盛世是可以实现的,最后领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他写了很多书,比较重要的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大同书》、《物质救国论》、《电通》,还有《康子内外篇》、《长兴学舍》、《万木草堂》、《天游庐讲学记》、《各国游记》以及诗文集。
他写文章说:光绪和宣统两朝,社会变革不断,中国可以说是经历了很多大事。这些事情在正史里都有记载。但是,按照断代史的写法,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记载得就不那么详细了。只有1907年的丁巳复辟和1914年的甲子调任,可以说是清朝皇帝退位后两件大事,而这个人跟清朝的关系从头到尾,所以不能把他忽略掉。就像明朝末年的三位王和那些忠臣一样,史书上都如实记载了,现在我也效仿这种做法,详细地写进文章里,希望以后研究清朝历史的人,能够从中有所借鉴。
(附:关外一次本后附张彪传。)
张彪,字虎臣,是山西榆次人。他当兵后被巡抚张之洞看重,提拔他当了外委,后来调到广东、湖北,最后到了两江地区。那时候正在新练陆军,他当上了管带,负责监督修建江阴江防炮台。之后他又回到湖北,当了护军管带。
光绪二十三年,朝廷派他去日本考察军事和政治。回来后,他督促修建了汉口后湖的堤坝,还创办了汉阳兵工厂。他多次被推荐升官,被赏赐了“壮勇巴图鲁”的勇号,还兼任常备军镇统,后来被授予松潘总兵,又留任陆军第八军镇统制官。南北新军在彰德会操,他获得了赏赐花翎;后来在太湖再次会操,又获得了“奇穆钦”的勇号。
宣统二年,他升任湖北提督,加封陆军副都统。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了,湖北总督瑞澂丢下城池跑了。张彪带领卫队在城里巷战,从晚上打到中午,实在顶不住了,才撤兵请求海军支援。瑞澂弹劾张彪策划叛乱逃跑,朝廷下令革了他的职,想看看他以后的表现。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湘豫鄂援军总司令,带领残兵败将保卫汉口。禁卫军和北洋军南下,他带领部队打头阵,屡次取得胜利。汉阳收复后,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官兵们想改行共和,想让张彪签字,非常想让他同意,但他坚决不同意,就称病离开了。他去了日本,回来后住在天津,建了个张园隐居起来。民国元年,清帝逊位,溥仪来到天津,住在张园,张彪尽心尽力地侍奉,日夜操劳。民国三年秋天,他病重了,溥仪来看望他,但他已经起不来了,勉强睁开眼睛含泪去世,享年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