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旭,字晓山,是山东临清人。咸丰十年考中了进士,后来被派去广西容县当县令。在打仗的时候,他立了功,官职也一步步升到知府。同治九年,他又调到梧州当知府。光绪三年,升任安襄荆郧道。八年,又升任广西布政使,还被委派负责海防,可以直接向朝廷奏报事情。那时候法国人想占领越南,当时的巡抚张之洞和侍读张佩纶都向朝廷推荐徐延旭,说他很适合处理军事事务。

南定城失守后,朝廷命令徐延旭前往南关镇守,让他和提督黄桂兰、道员赵沃一起想办法防守。还没等出发,越南的将领刘永福就在怀德府纸桥打胜仗了,他把战报送了上来。

光绪九年,徐延旭出关,到了北宁然后返回,在龙州停留,朝廷任命他为广西巡抚,并命令他催促刘永福防守河内。徐延旭向朝廷上报了防守部署,大概意思是说:“要保住广西的边境,就必须守住北宁;要保住云南的边境,就必须守住山西(指越南山西省)。现在左军的前锋部队分别驻扎在北宁和涌球,距离城池只有十二里。一旦发生战事,支援他们就符合法理,但如果置之不理,又对不起越南。所以不如把军队调进城里,城池是我们储存粮食、驻扎军队的地方。同时,还要挑选精锐部队扼守浪泊湖北岸,支援山西;另外再招募一百个勇敢的士兵扼守月德江,与陆军互相配合。” 他还请求朝廷把吏部主事唐景崧留下的军队也留下。

一开始,法国人进攻顺安,越南还没战败,就赶紧求和了。徐延旭上奏说:“越南人仓促求和,可能是因为旧国王还没下葬,想拖延一下时间;也可能是因为皇位继承问题,党派斗争激烈。越南官员黄佐炎等人记录了求和条约,越南自己都保不住国家了,中国又怎么能保住藩属呢?刘永福现在驻扎在山西,法国人打算增兵进攻,所以请不要撤兵,以示警戒。” 后来,越南国王阮福升继位,派使者来报丧,并请求到北京请求册封;他还把二十七条和约以及黄佐炎的奏章一起呈报给朝廷。左宗棠命令前任布政使王德榜招募士兵扼守桂林边境,朝廷命令王德榜接受徐延旭的节制。

那年冬天,冯子材将军带病再次出关,驻扎在谅山,指挥军队进攻,分别袭击海阳、嘉林,牵制敌军;同时请求调拨船只严密封锁海口,切断敌军的进出;并下令继续死守北宁。于是命令左军黄桂兰、右军赵沃协同防守北宁。恰逢山西失守,冯子材仍然担心兵力不足,又派人入关招募勇士,联系了五十多支旧部,大量军队聚集在此。同时命令广泛发展间谍,安抚当地百姓,禁止扰民,严禁贪污军饷;然而赵沃等人见识浅薄,黄桂兰尤其骄奢淫逸,和越南官员张登坛整天吃喝玩乐。张登坛本来就和法国人有联系,后来又私下泄露了军情。朝廷命令冯子材罢免张登坛,甚至要将他囚禁处死,但冯子材因为力不能及而作罢。他每天只顾着筹备军火支援军队,想着只要兵力充足,就能高枕无忧。黄桂兰又逢迎拍马,夸夸其谈自己部下战斗力强,冯子材更加相信他,于是连续六次上书请求出战。朝廷没有批准,命令他保守住尚未失守的地区,不要贪功冒进。

十年后,法国军队攻陷扶良,三路大军进攻北宁,黄桂兰溃败逃往太原。李鸿章电报奏报北宁失守,冯子材却仍然上奏说:“西边联络滇军,东边防守江口,北宁绝对不会有其他危险。”朝廷责备他隐瞒实情。这时岑毓英到达保胜,部署边外各军,于是朝廷命令冯子材的军队归岑毓英指挥。当初,冯子材担任西线抚军时,不到两个月,他就知道黄桂兰等人靠不住。后来因为临敌易将,处理事情过于急躁,容易发生意外,所以他多次下达严厉的训诫;而黄桂兰等人却放纵士兵抢劫掠夺,越南百姓苦不堪言,怨气越来越大。这次战役,群情激愤,最终导致北宁城池失守。冯子材上奏了黄桂兰等人欺骗隐瞒的罪状,并主动请求治罪。朝廷大怒,下诏革去他的职务,但仍然让他留任。

法国军队打赢了之后,就冲进了芹驿关。我命令一定要死守住,不能再丢了!我让景崧带着残兵败将重新整顿队伍,然后让他们驻扎在梅县。当时谅江、朗山、狼甲三地接连溃败,谅山的老百姓还蠢蠢欲动呢。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严令军队不准向越南官员索要粮食,谁要是敢砍伐一棵草、一根树木,就杀头!但越南老百姓还是不知好歹。这时候德榜来了,他劝我振作精神,准备重新进攻。于是,我又更加严格地管束广东军队,学习楚军那种勇敢作战的办法,争取打出好成绩。后来,朝廷下了追究责任的命令,官吏们决定把监军候斩首,然后发配到新疆去。追查责任的矛头指向了举荐我的人,就是之洞和佩纶,他们都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还没离开北京,就病死了。我的儿子坊,自然有他的造化。

唐炯,字鄂生,是贵州遵义人。道光二十九年考中了举人,后来当了教书先生。金口那边督师打仗,唐炯马不停蹄地跑了数千里去探望。越南那边情况危急,他赶紧写了奏折去见曾国藩,请求代替奏报朝廷。武昌收复后,他又请求把战死的遗骸运回家乡安葬。桐梓县老百姓造反了,他组织乡勇去镇压。服丧期满后,他捐钱做了知县,后来在四川做官。

咸丰六年,我被任命为南溪知县。正赶上滇寇李永和蠢蠢欲动,蓝朝柱响应他,攻陷了叙州,官吏士兵都非常害怕。我立刻训练士兵,加强防备,日夜巡逻,这才让大家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那些被土匪抓走的百姓,我放他们回来,还对他们说:“替我告诉唐青天,我绝对不会让南溪的一草一木受损!” 我亲自带兵逼近黄楼,还一个人骑马进入敌营,跟他们讲明利害关系,蓝朝柱最终归顺了。李永和又去攻打犍为,我立刻赶去救援,坚守城池不动,等他们松懈下来再乘机反击,土匪们吓得四处逃窜,互相践踏。不久后,我又和楚军一起解除了成都之围。

咸丰八年,我奉命代理绵州知州。当时郫县、彭县的军事形势非常紧张,我就被调回省城防守。我侦察了解了黑窝盗的情况,请求给我八天时间就能解决问题,结果真的像我说的那样办到了。之后我被任命为夔州知州,还没来得及上任,一个月后,李永和就包围了绵州城。我赶紧挖壕沟,登上城墙,百姓们也积极支援钱粮。我在城里坚守了三个月,誓死不降,等到援军到达,包围才解除了。后来,湘军、黔军攻打州署,骆秉章弹劾我,把我罢免了。事情查清楚后,我又重新被委以军务。

同治元年,我统领安定营。碰上石达开围攻涪州,我和刘岳昭约定会合,一起打败了他。那年夏天,石达开的部下窥探綦江,我听到警报后立刻赶去支援,烧毁了他们的营寨,敌人溃败,我在长宁取得了大胜。因为生病,我回到了成都。骆秉章询问敌情,当时敌人退到了滇边,声势进入了贵州,我说:“这是为了诱使我们军队东下啊!他们一定会逃往夷地,然后乘虚而入四川,宁远、宜宾一定要加强戒备。”果然,敌人进入了紫地,我又请求派唐友耕的军队到金沙江大渡河一带阻击他们。石达开退到西岸,被当地土著包围,粮尽弹绝,只好投降,最终被处死。

第二年,我代理绥定府知府,把辖区划分为八个路,每个路下辖若干场,每个场下辖若干寨,设立寨总,实行记功记过制度,每月初一上报簿册,我亲自审判;我还设立了两个书院,八十多所社学,境内称得上是治理有方,我把这套方法推广到其他县。两年后,我到陕西协助治理营田。捻军首领张总愚在新丰作乱,我大败了他。

六年的时候,四川总督崇实大人派兵进军贵州。贵州地贫瘠,崇实大人先问炯的理财策略。炯说:“理财最好的办法是节约,节约最好的办法是裁减军队,裁减军队的最好办法是把军队用到贵州来。”崇实大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把军事方面的事情都交给他负责。

结果呢,炯接连攻破了偏刀、水上、大平、黄飘、白堡等地,抓获并斩杀了积年累月的匪首王超凡、刘仪顺,还有潘人杰、唐天佑都投降了。他又攻克了平越、瓮安、黄平、清平、麻哈等地,升迁为道员,还被赐予“法克精阿巴图鲁”的称号,听着就厉害!后来,因为被吴棠弹劾,他又回到了四川。

光绪四年,丁宝桢大人督办四川,让他去管理盐务,不久后又补任建昌道。六年的时候,他署理盐茶道,上报了六条善后措施,具体内容是:“盐引的发放,必须先发放新的,再发放旧的;征税必须先课税,再发放盐引;盐引的收发,由盐道负责;盐引的更换,由州县负责;缴纳残缺盐引必须严格规定期限;办公要保证充足的公费。”这些建议都实施了,一百多年来盐引混乱、款项不清的弊端,到这时候才彻底解决,具体情况都记载在《盐法志》里。八年的时候,张之洞、张佩纶先后推荐他可以胜任军事,于是他就升迁为云南布政使。

炯率领一千川军驻扎在关外,云南的军队都归他节制。他到任后,裁减了冗员和马匹,整顿了兵工厂,清理了关卡,减轻了田赋,老百姓的生活也稍微好转了一些。

我被法国人抢走了越南,然后被命令去开化防守,就在军营里直接被任命为巡抚。后来误以为朝廷要和谈了,就赶紧回省里上任去了。皇上大怒,把我革职查办,刑部判了死刑,缓期执行。过了很久,皇上消气了,三次秋审,最后把我赦免放回去了。左宗棠大人把我的政绩报告给了朝廷,皇上就让我去云南戍守,交给岑毓英大人安排差事。十三年后,皇上赏赐我巡抚的衔,让我负责云南的矿务,我和日本矿业专家一起亲自去昭通、东川、威宁的铜铅矿厂考察,写了改进管理的章程,还多次请求减免贵州的铅税,免除云南矿厂拖欠的官款和民款,这些都得到了批准。但是,我经营了十五年,每年只向朝廷缴纳一百万斤铜,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三十一年的时候,我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了。三十四年,因为乡试的成绩好,我又被提升为太子少保。一年多后去世,享年八十岁,朝廷按照制度给予了抚恤。

何璟,字小宋,是广东香山人。他父亲叫何愈,我从《循吏传》里看到过他的事迹。何璟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后来升任御史。咸丰七年,英国人攻陷了广州,总督叶名琛被问罪罢官,而巡抚柏贵等人罪责相当,却没被追究,当时舆论哗然,何璟就分别上奏章指出他们的错误。第二年,英国军舰进入天津,他又上奏章陈述了作战和防守的策略,前后八次上奏,抗议外国侵略。后来升任给事中。咸丰十年,他被外放安徽,担任庐凤道。同治二年,升任按察使。捻军作乱,他和总兵喻吉三一起随军作战,抵挡住了捻军的进攻。同治四年,升任湖北布政使。一年后到任,正赶上黄陂地区发生饥荒,百姓都去江汉流域讨饭吃,他就立即拨款救济灾民。同治九年,升任福建巡抚,后来又历任山西、江苏巡抚。他父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服丧期满后,又重新被任命为闽浙总督。

1877年,因为日本蠢蠢欲动,朝廷要加强海防,整顿军队。那年夏天,福建发了大水,他每天都坐在城墙上指挥救灾,连续七天七夜,还拿出自己的钱来救济灾民。等水退了,他又疏浚了洪塘江,把支流引到大海里,减少以后水灾的危害。1879年,他还兼任福建巡抚。当时日本想吞并琉球,好几艘军舰在福建和上海附近晃悠。他觉得台湾地理位置重要,基隆更是台湾的战略要地,于是就调集军舰,招募士兵,修建炮台,以防万一。

1881年,中法战争爆发,海防戒严。他命令总兵张得胜等人分别驻守各郡,提督孙开华等人分别驻守台湾和澎湖,还派杨在元代理台湾镇守,协助防守。第二年,他又上奏朝廷,请求在福州、厦门和台湾增加军舰和士兵,朝廷也鼓励他。后来,朝廷派张佩纶来福建负责军务,张佩纶什么事都自己做主,把其他人当作下属;他还严厉弹劾杨在元贪污腐败,因为疏忽没有及时发现,他也受到牵连。从那以后,他就更害怕担责任了,不敢有什么不同意见。张佩纶调走了海军炮船局的船,他也只顾着在自己的衙门里布置炮台自保。朝廷下旨,福建战事紧急,再三嘱咐他一定要坚守岗位。等到法国的宣战书到了,他对张佩纶说:“明天法国人就要趁着涨潮进攻马尾了!”张佩纶根本不听。结果海军惨败,他想派兵增援,可是临浦没有船只可以渡河,只能困守省城,最终导致福建战事越来越糟;但是他还偏袒广勇营的士兵,即使他们逃跑了也不追究,因此受到了不少批评。于是他上奏朝廷自请处罚,但是朝廷的召回圣旨已经先到了。后来御史也弹劾他办事拖拉,兵部建议革职。1885年,他去世了。

张兆栋,字友山,是山东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考中了进士,在刑部当了个主事,后来一步步升迁到郎中。之后外放去陕西凤翔府当知府,才三个月,就碰上回民起义了,他赶紧招募乡勇来抵抗。没过多久,城就被围住了,敌人还挖了很长的壕沟,打算长期围困。张兆栋每天早晚都爬上城墙,慰问守城的士兵们。敌人猛攻西南城,像蚂蚁一样涌上来,张兆栋亲自冲锋陷阵,冒着箭雨和石头,拼死抵抗,敌人也没能得逞。他还更加团结地方官员和百姓,发誓要坚守到底。坚持了十六个月,援军终于到了,包围才解除了。因为这次战功,他被破格提拔为四川按察使。

咸丰四年,他调任广东,后来又升任布政使。左宗棠在嘉应州打仗,军需供应断了,张兆栋费尽心思筹划,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后来他在安徽、江苏任职,都干得很出色。九年的时候,他被提升为漕运总督。当时运河长期失修,张兆栋担心海盗会阻碍漕运,就给朝廷上奏章,建议治理河道,疏通漕运,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十一年,他又被调回广东。广东人喜欢赌博,尤其盛行“闱姓”(指赌博),他上奏章请求禁止,朝廷也批准了,但是当时的广东总督英翰却暗中听从商人的请求,取消了禁令。张兆栋就弹劾了英翰,结果自己被罢官了,不过后来又兼任了总督,他更加严格地禁止赌博,在他任职期间,广东的官员再也不敢提赌博的事了。光绪四年,他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了。

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窥视着台湾和福建。张佩纶奉命负责福建的防务,张兆栋害怕张佩纶的权势,就对他百般讨好,每天都去拜访,就像去衙门上班一样。张佩纶就夸大战功,朝廷还赏赐了张兆栋一万两银子作为犒赏。张兆栋还上奏弹劾一些大员想逃跑,暗指的就是何璟。朝廷命令他拿出证据来。后来战事紧急,张兆栋也微服私访躲藏起来,等局势稍微稳定一些,他又出来继续工作。何璟被罢官,张兆栋兼任了总督,但是朝廷因为马尾失守追究他的责任,把他革职了。光绪十三年,他在福建去世了。宣统元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

话说,有人评论说:当初法军刚开始入侵的时候,那些号称识时务的人纷纷上书,慷慨激昂地主张打仗。结果没过十天,(清军将领)延旭就在广西被打败了,(另一将领)炯也放弃了关外新安的行营。何璟、兆栋他们被张佩纶的气势吓住了,胆小怕事,拿不定主意,事情紧急的时候都逃跑了。

之前他们互相拉帮结派,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轻率地去试探敌人的实力;等到打败仗了,他们那一伙人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胡说八道,蒙蔽朝廷。而这几个人,最终却保住了自己的脑袋,悄无声息地就过去了。朝廷虽然宽宏大量,但也实在太失职了,处罚太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