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伯焘,字鲁舆,是广东连平人,他爷爷是巡抚颜希深,爸爸是总督颜检。嘉庆十九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
道光二年,他被派去陕西,担任延安、榆林、绥德三府的道员,还兼管着粮饷的运输。后来,他又升任陕西按察使,之后又先后担任甘肃布政使和直隶布政使。在朝廷出兵征讨新疆的时候,他负责后勤运输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皇上还赏赐了他顶戴花翎。他还曾经代理过陕西巡抚的职务。
道光十七年,他被任命为云南巡抚,在任期间,他主持修建了滇池的石坝,这使得当地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百姓因此受益匪浅。他还兼任过云贵总督的职务。颜伯焘家族几代人都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他本人也精通官场事务,到哪里都能做出一番成绩。
二十年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闽浙总督。那时候定海已经被攻陷了,他到任后,就弹劾水师提督陈阶平,说陈阶平在英军上次进攻厦门的时候装病逃避责任。他还批评琦善在谈判中办事不利,以及林则徐在广东的功过是非。
二十二年,他上奏朝廷,请求拨款两百万两银子,建造船只,招募八千名新兵和水兵,准备出海作战。他又上书详细陈述广东的战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福建和广东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息息相关。自从正月虎门失守后,广东的情况就非常危急了。四月里,外国的船只开到省城西面的泥城,守城的兵勇吓得四处逃散,军舰被烧毁,炮台也被放弃了。当时的官员用六百万两白银贿赂知府余保纯,让他去安抚敌人,才勉强停战,还谎报战绩,说是安抚敌人成功了,欺骗朝廷。安抚敌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在狠狠打击敌人之后才能让他们服帖。现在敌人正气势汹汹,我们却拿国家的钱财去贿赂他们,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来养活士兵呢?如果说是为了满足商人的要求,那为什么不在一开始誓师的时候就向他们宣誓效忠,和他们一起守卫家园呢?广东老百姓也不是不能用,以前萧关、三元里等乡镇的几千人围困义律,还是余保纯出城镇压,才渐渐散去。余保纯认为在议和之后,不应该再节外生枝,这就是说六百万两银子可以买来平安。奕山、隆文已经逃到几十里外去了,杨芳、齐慎也退入了城里。奕山、隆文等人经验不足,杨芳年老耳聋,他们都不足以承担重任。这个时候,只有特别委派信任的重臣,督造船炮,用广东本地人,组成广东本地军队,给予重赏,才能保证军队战斗力。我调到厦门,督促修缮武器装备,只要船炮稍微准备充分一些,就应该奋力攻击,不敢再拖延浪费军费,以致于承担责任。”他还推荐裕谦、林则徐可以担任广东的要职。
林伯焘特别主张打仗,一心想跟敌人硬碰硬。七月,三十多艘英国军舰来犯厦门,扔下信要厦门做他们的通商口岸,没等答应就开打。战斗中,咱们击毁了敌人的一艘军舰和五艘兵艇。可敌人集中火力猛攻炮台,总兵江继芸、游击凌志、都司张然、守备王世俊都战死了。伯焘之前招募的水勇,因为军饷问题还没安排好,战斗打响时,他们也跟着喊叫着冲上去应战。英国兵登陆后,我们用炮台上的大炮还击,结果厦门官署和街市都被毁了,伯焘只好退守同安。英国人占领了厦门,也没好好守着,过了几天就撤兵去浙江沿海了,只留下几艘船停在鼓浪屿。朝廷批评伯焘没做好防备工作,打仗打得这么仓促,才导致失败。因为厦门后来收复了,所以免了他的死罪,但要降职,最后给他降了三品顶戴,让他继续留任。后来皇上派侍郎端华去福建调查,因为伯焘没能主动出击消灭敌人,所以被罢官。但当时很多人还是支持他的。咸丰三年,朝廷召他进京,准备重用他,结果路上出了问题没去成,没多久就病死了。他的儿子钟骥,宣统年间当上了浙江布政使。
怡良,瓜尔佳氏,是满洲正红旗人。他最初是刑部的小官,笔帖式,后来慢慢升官,当上了员外郎。道光八年,他外放到广东高州当知府,后来又调到广西南宁。之后,他历任云南盐法道、山东盐运使、安徽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和江苏布政使。
十八年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广东巡抚。后来禁烟的事儿闹起来了,林则徐、邓廷桢是主要负责人,他也参与其中。到了二十年,他又兼任了粤海关监督。琦善来了之后,主张撤兵议和,怡良上奏说,应该先稳住他们,别轻举妄动。当时将军阿精阿也和他一样,没在奏折上署名。
二十一年正月,沙角、大角的炮台丢了,琦善私底下答应了英方通商的要求,还把香港割让给了他们。义律就发了文书,让在大鹏协的军队撤回营地。怡良就上奏说:“自从琦善到广东之后,处理洋务的事儿,都没跟我们商量过。突然听说义律在香港发文,让老百姓归顺英国,副将还把这假文书呈了上来,我真是太震惊了!以前明朝的时候,西洋人在澳门住着,时间长了,也归咱们中国的地方官管,有些人还觉得这样不好呢。现在英国人竟然占领了整个香港岛,离虎门那么近,一眨眼就到了。沿海地区,防都防不住,那些犯法的人,肯定把它当做藏身的地方,地方就乱了,法律也管不着了。更怕的是,洋人反复无常,要是要求达不到,又来蛮不讲理的,到时候想后悔都来不及了!皇上英明神武,考虑周全,哪里用得着我在这里瞎操心。可是突然听说,咱们重要的海防要地,竟然被外国人掌控了,天朝的百姓,被叫成了英国人,我真是气愤不已!具体怎么应对,我也不知道。去年十二月二十八号,皇上下的旨意,调集军队,准备进攻,还让琦善和林则徐、邓廷桢一起处理这件事,都宣示过了。我们请求多招募些兵勇,死守虎门,守住重要的关隘。现在英国人处处窥探,我们真是束手无策。我不敢沉默,特此上奏。” 皇上于是下令斥责琦善擅自做主,革职查办,怡良就兼任了广东总督。
英军接着攻陷了虎门,皇上命令怡良和参赞大臣杨芳一起出兵讨伐。他们一起上奏,请求允许英国船只在香港进行贸易。结果皇上又斥责他们办事不利,影响军心,夺了他们的官职,但让他们继续留任。
那一年秋天,我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福建的军务,代理闽浙总督,后来正式授职。当时英国军队已经撤出厦门,只有几艘船还停留在鼓浪屿。等到和约签订后,福州和厦门都开辟为通商口岸,朝廷命令我和巡抚刘鸿翱一起商议善后事宜,筹备通商,我还兼任了福州将军。在此之前,台湾的镇守、道员们抵抗敌人,多次擒获斩杀敌人,英国人却追究他们滥杀无辜、邀功请赏,朝廷派我渡海到台湾去调查此事,总兵达洪阿和道员姚莹都被押解到京城问罪。和约刚签订的时候,我没办法为他们洗刷冤屈,因此受到舆论的批评。到了咸丰二十三年,我请求告病还乡。
咸丰二年,我又被任命为福州将军,和协办大学士杜受田一起到山东处理赈灾事务。三年后,我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江宁、镇江已经失守,我暂时驻扎在常州。当时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队势力正盛,军事行动由钦差大臣琦善、向荣负责,他们分别驻扎在大江南北。上海的叛军头目刘丽川占据了上海城,接连攻陷了川沙、青浦、南汇、嘉定、宝山等地。这刘丽川是广东人,在上海经商。他起事之初,冒用洋行公司的印章发布文告,引起众怒,很多人怀疑他和洋人有勾结。我上奏朝廷,请求暂时停止闽、浙、江西的丝茶运输,让洋商失去利益,他们自然会着急想收复失地,这样就能严厉打击叛军了。巡抚吉尔杭阿率兵前去剿灭,一年多才平定。那时各国因为争着进入广州城而与总督叶名琛发生矛盾,他们经常到上海来陈述意见,朝廷就让我随时处理这些事情,不要轻易答应他们的要求。
咸丰五年,太平军攻打金坛,我派总兵傅振邦、虎嵩林与西安将军福兴、漳州镇总兵张国樑一起前去剿灭,他们接连取得胜利,解除了金坛之围。张国樑攻克了东坝,但福兴和他关系不好,朝廷就让我暗中调查此事并报告。我奏报说:“张国樑作战勇敢,福兴比不上他,大家都认为张国樑比福兴厉害。因为他们之间有嫌隙,请将他们分开调遣,以免影响战事。”后来朝廷命令福兴去江西剿灭叛军。大军包围江宁,很久都没有取得进展,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咸丰七年,我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朝廷批准了我的请求。同治六年,我逝世。
祁宇,字竹轩,是山西高平人。嘉庆元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刑部当了个主事,后来升了员外郎。之后去广西当学政,任期满了又回到刑部原来的职位。因为在审理宗室敏学案时,认为案情不实,结果被撤了职。没多久,他又被安排到刑部做了个七品的小官,慢慢地升到了郎中。
道光四年,他被外派到河南当粮盐道。后来又升任浙江按察使,期间重新审查了德清徐倪氏一案,查出了官吏受贿包庇的真相,刑部尚书王鼎复查后,结果和他查到的完全一致。之后,他升任贵州布政使。道光九年,被朝廷召回,任命为刑部侍郎。没过多久,他又被外放,担任广西巡抚。
道光十二年,湖南和广东的瑶族匪患一起爆发,祁宇立刻派兵驻守富川、恭城、贺县,四处搜捕逃窜的匪徒,在芳林渡与匪徒展开激战,斩杀和俘获了一千多人。瑶乱平定后,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他还上书朝廷,提出了善后策略,主要内容是调整驻军,加强管理和教化,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付诸实施。道光十三年,他调任广东巡抚。当时卢坤担任广东总督,两人合作默契,共同治理广东,并一起筹划海防建设。道光十五年,他接替卢坤,兼任广东总督。道光十八年,被召回京城,担任刑部尚书。宣宗皇帝知道祁宇精通法律,所以才委任他担任这个要职。后来在京察考核中,他的政绩受到了肯定。
1841年,奕山将军当广东的最高军事长官,派我(此处“宇”指作者本人)去负责军队的粮饷。琦善被撤职后,接任两广总督的是他。当时英国兵占领了虎门,广州城里一半的人都逃跑了。我劝大家保持冷静,慢慢地情况才稳定下来。参赞大臣杨芳主张不要轻举妄动,但奕山被手下人怂恿,来问我怎么办。我说英国人太嚣张了,咱们军队刚到,士气正旺,应该趁机打击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没等他阻止,我就下令突然袭击在省河里的英国军舰。敌人没防备,义律当晚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上,英国兵大批赶到,猛攻炮台,守军溃败,英国兵占领了城北的耆定台,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全城。我和巡抚怡良赶紧死守城西南的两座城门,城外的房屋都被烧毁了,外地的军队都撤进了城里。老百姓看到军队靠不住,都来求我赶紧想办法,于是决定跟他们谈判,最后给了他们600万两白银。英国军舰撤出了虎门,但他们并没有撤走耆定台的兵,船停在泥城,还上岸骚扰。有个叫伯麦的英国兵闯进了三元里,激怒了老百姓,结果被老百姓给杀了。义律赶紧来救他,结果被围住了,只好派广州知府余保纯护送他出去,并命令所有英国军队都撤到虎门外。
这时候,地方上的民兵组织越来越壮大,绅士黄培芳、余廷槐等人联合南海、番禺等地的乡勇,成立了七个民兵组织,一呼百应,一下子就聚集了一万多人,还储备了十多万石粮食,这些都是不用政府的钱办到的。我用林则徐堵塞省河的办法来加强防御。
那年夏天,英国人把虎门炮台还给了我们,还和奕山一起上奏朝廷说:“现在已经训练了水陆民兵三万六千多人,加上各地的乡勇,都编成了民兵队伍。之前调来的各省官兵,按照命令陆续撤走了。”朝廷催促我们收复香港,还让我们和奕山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我上奏说:“要收复香港,必须先修好虎门炮台,但如果不设防省河,虎门也难以施工。应该先在狮子洋、蚺蛇洞等重要的地方修建堡垒防守。”我的奏章上报后,朝廷知道了。当时广东的军队确实无力进攻,英国人拿了钱就走了,他们的兵力转向了长江、浙江地区,我们这才得以暂时平安。奕山多次受到朝廷严厉的责问,他手下的官员勾结海盗,献计偷袭英国军舰,奕山居然又听信了他们的建议,我赶紧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话说公元1842年,跟英国人签了和约之后,英国商人更加嚣张跋扈,老百姓的怨气也越来越大,最后干脆一把火烧了他们的商馆,还把他们的货物扔到大街上。当时主管这事儿的濮鼎查出来后,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幸好宇文大人及时出来安抚,这才没酿成大乱子。
到了第二年,虎门炮台终于建好了。这位大人上书朝廷说:“以前的炮台只能对付海盗,现在咱们得学洋人的办法,用三合土建成‘人’字形的炮台,炮墙的厚度和位置也要调整改建。”他还建议在海边围起来填沙造田,大概能有160多顷地,足够安置2000个屯丁,让他们一边种地一边守卫重要的军事要塞。他还详细汇报了广东老百姓积极参与义勇军和团练的情况,并强调这些事情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后来因为生病,他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最后才批准了他的请求。公元1844年,他去世了,朝廷下旨按照尚书的规格赐予抚恤,并追赠谥号“文恪”。
黄恩彤,字石琴,是山东宁阳人。道光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他审理案件,多次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后来他担任提牢(看守监狱的官员),因为疏忽管理导致犯人越狱,被降职,不久后又恢复了原职。 他当过热河理刑司的官员,当时他拒绝了翁牛特蒙古官员行贿,直接罢免了他们的爵位。之后一路升迁,做到郎中。公元1840年,他被外派到江南担任盐巡道,后来又升任按察使,还代理过江宁布政使。
英国兵攻打江宁的时候,耆英和伊里布让黄恩彤和侍卫咸龄一起,去敌人的军舰上谈判议和,并参与了条约的签订。事情办完后,他又跟着伊里布去了广东,一起商讨通商事宜。他们把外国商船的互市改成官府管理,调整税收标准,严查走私漏税,这些事情都是黄恩彤和粤海关监督文丰一起商定的。后来黄恩彤被调任广东按察使,之后又升任布政使。 美国人顾盛想进京,黄恩彤去了澳门跟他辩论,阻止了他的计划,朝廷还赏赐了他花翎。
二十五年,他就升官当上了巡抚。他上奏折建议处理洋务,大概意思是说:“想要平定外来侵略,首先要防止国内的变乱。广东人民性格强悍,不好对抗,也不容易长期控制。不能因为三元里一战,就轻信老百姓就能抵御外侮。现在外国人虽然暂时息怒接受安抚,但是所有驾驭他们的方法和防备的措施,都不能一天不重视。应该对他们表示恩信,妥善地羁縻他们,同时谨慎地加强海防,精简训练军队。尤其必须安抚我们的人民,他们想得到的要给予,他们讨厌的不要强加,以此来巩固民心,维护国家根本。这样我们才能有隐约的威慑力,从而挫败他们的嚣张气焰。”皇上看了奏折,很认可他的意见。不久到了京察考核的时候,他和耆英一起被评议晋升。他负责筹备海防,裁撤虎门驻军的丁壮,用沙田的租税来充当战船和炮台的年度维修费用。
二十六年,英国人争着要进城,这事儿讨论了很久也没结果,广东老百姓的愤怒难以形容,恩彤以前那个奏折的意见,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结果他被弹劾了。他正好赶上监临文武乡试,又上奏请求给年纪大的武科考生授予武职的虚衔,皇上斥责他违反制度,撤了他的职,让他听耆英差遣。后来又让他担任同知。
二十九年,他告老还乡了。咸丰初年,他在家乡组织团练。天津议和的时候,朝廷让他跟着耆英去,恩彤到了天津,结果和谈已经结束了,他又请求回家养老。同治年间,因为平定捻匪有功,被授予三品官衔。光绪七年,乡试又遇到他以前的学生,皇上又给他加了二品衔。不久他就去世了。
刘韵珂,字玉坡,是山东汶上人。他先是从拔贡生当上了刑部的一个小官,七品,慢慢升迁到了郎中。道光八年,他被外派到安徽当徽州知府,后来又调到安庆。之后,他又历任云南盐法道、浙江按察使、广西按察使,最后做到四川布政使。道光二十年,他升任浙江巡抚。
定海已经沦陷了,刘韵珂在宁波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他在沿海地区加强防御,这时候钦差大臣伊里布正在镇海督军,琦善正打算用香港换回定海。刘韵珂上奏说:“定海地理位置重要,是通往大海的咽喉要道,英国人已经在那里修建炮台、开挖河道,各种设施都建好了。他们可能会用渔民做掩护,海盗当帮凶,这可不是小问题。浙江是富庶之地,宁波更是浙江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提前防范他们图谋不轨。” 皇上很快下令斥责伊里布和琦善同流合污,把伊里布罢免了,改派裕谦接替他,并命令刘韵珂和提督余步云一起负责镇海的防务。
道光二十一年,英国军队撤出了定海,但他们还在浙江沿海游荡,裕谦督军去剿灭他们。结果定海又沦陷了,镇海、宁波也相继失守,裕谦战死了。刘韵珂就下令让在家的布政使郑祖琛带兵扼守曹娥江,总兵李廷扬、按察使蒋文庆、道员鹿泽良驻防绍兴,招募两万人守卫省城,赶紧准备防御物资,清除内奸,还安抚了土匪“十麻子”,让他投诚效力,这样民心才安定下来。英国军舰窥探钱塘江,后来又撤走了。后来扬威将军奕经前来支援浙江。
公元1844年春天,我们想收复宁波,结果没成功,还连累了奉化和慈溪,几次战斗都打输了。于是,皇上就让韵珂和钦差大臣耆英一起商量怎么防御。韵珂上奏说:“浙江的情况,我有十个担忧,都是肯定要发生的麻烦,根本没办法解决,要是咱们不赶紧想办法,国家大事可怎么办?现在奕经去海宁查看海口,文蔚留在绍兴安排前线的防守,接下来到底怎么办,奕经他们也没主意。要是我不说出来,以后万一浙江省城失守了,就算粉身碎骨也弥补不了我的过错。恳请皇上您考虑到浙江省的危险处境,您亲自拿主意,命令将军们随机应变,让浙江省转危为安,这样全国人民都能得到好处。” 他还大力推荐伊里布,“他不贪功,不图名,深受洋人敬重。他家里的一个叫张喜的也很能干。如果让他来浙江,说不定英国兵就不会再入侵了。” 奏章递上去后,皇上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就命令伊里布跟着耆英去浙江,临机处理。
皇上采纳了韵珂的建议,这说明韵珂的奏章分析得很有道理,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责任感。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浙江战事的困境和将领们的犹豫不决,并积极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一种非常负责的态度。 同时,他推荐伊里布,也显示了他识人善用的能力,为平息战事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韵珂是一位有胆识、有担当的官员,他为国家安危着想,敢于直言进谏,他的建议最终也得到了皇上的采纳,有效地推动了战事的解决。
四月,乍浦失守了,伊里布去跟英国人说让他们撤兵,结果英国人转头就攻打吴淞,然后进入长江,最后在江宁签订了和约。
韵珂给耆英、伊里布他们写信说:“和平协议虽然签订了,但以后的麻烦还多着呢,我真是寝食难安,不得不仔细想想啊。英国船只分散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其中还有其他国家跟着一起来的,广东那边又新来了几艘。万一英国人撤兵后,其他国家效仿他们再来侵略,或者英国人假借其他名义再次出现,提出新的要求,情况变化莫测,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一点。
洋人在广东,之前我们也安抚过他们,给了他们钱,结果他们还是不停地闹事,反复无常,前车之鉴啊!他们可能还会说皇上您任命的马、郭二人办事不利,然后把他们撤回本国,再制造新的麻烦。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二点。
皇上您抓到的郭逆义子陈禄,都说即使给了钱割了地,他们也绝对不会不去天津,可现在他们只要求马尾,还没到天津,这太可疑了!必须阻止他们北上,才能避免以后的后悔。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三点。
通商协议签订了,肯定要制定明确的章程,各省的关口要收税,万一洋人还是拦阻商船,我们不可能让他们随意收税,一旦阻止他们,又会引发冲突。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四点。
老百姓和洋人发生纠纷,应该由官府审判,万一他们抗拒不交出犯人,就像广东林如美的案子一样,我们怎么才能压制外来暴行,安定民心呢?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五点。
战争结束后,各地的海口仍然需要设防,修建战船和炮台,增加兵力营卡,万一洋人怀疑我们,从而阻止我们整顿海防,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六点。
现在汉奸都为洋人效力,一旦通商,必须惩治这些奸民。内地投靠洋人的百姓,应该全部交出来,听候安排。否则洋人和汉人勾结,肯定会仗着洋人犯法,不法之徒会越来越多,官府难以施政,必然会寻找借口兴风作浪。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七点。
马尾已经割让了,除了通商地区,其他地方不允许停泊,万一他们随意闯入,抢掠牲畜妇女,老百姓不满,联合起来反抗,他们一定会怪罪于官府,然后兴师问罪。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八点。
说是通商,本来不是割地,但定海却拆毁了城墙,建造洋楼,他们带着家眷住进来,如果各省都这样,恐怕就不是通商的体制了,腹地都给了他们,转眼间就不再属于我们了。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九点。
中国衰败,是因为白银大量流失到国外。现在各省都有洋船,白银流失得更厉害,国家的财富来源即将枯竭。会子、交子的弊政又要实施了,国家和百姓的生计都将断绝。这不得不防啊,这是第十点。
至于赔款的数额,各省要分摊。浙江省自从战争以来,商民捐款赈灾,宁波最好的东西都被洋人搜刮走了,年年歉收,还要承担赔款,这实在难以承受。如果像四川那样增加赋税,江浙两省绝对做不到。所以,用于剿灭敌人的款项可以捐献,用于赔款的款项不能捐献;其他省份富裕的地方可以捐献,浙江省贫困的地方不能捐献。请您明察!” 韵珂说的这些话都切中要害。
韵珂这个人啊,特别聪明,一眼就看出浙江的兵不可靠,所以把打仗的事全交给裕谦和奕经去管,自己专心加强省里的防御,浙江老百姓都很感激他。等到事情紧急了,他又想出个调停的办法,但担心这个方案在浙江推行不了,到时候天下人都会骂他,把责任推到江苏头上。所以很多人说他太会躲避责任了。 二十三年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闽浙总督。他上奏说:“浙江以前没跟外国做生意,跟广东的情况不一样,应该根据耆英他们谈好的条约稍微改改,先把重要的条件说清楚。”他还制定了二十四个关于海疆善后的事情的方案,然后就执行了。
二十四年,他报告说厦门开埠了,但是鼓浪屿上还有英国兵,担心他们长期霸占不走,就请求皇帝下令禁止,并且要跟领事当面约定,提前预防走私漏税,检查外国人的条款。他还奏报了天主教的坏处,请求检查传教的地方,别让坏人藏匿其中;如果有人借此闹事,就根据事情处理,不要牵连到信教的人,免得他们找借口。
二十五年,英国人到了福州,想在南台和城里的乌石山建洋楼,韵珂不同意。福州的士绅们看到广东因为这事争论了很久都没解决,也跟着拒绝。英国人就向耆英告状,说如果不算数,鼓浪屿就不还给他们。双方来回辩论,最后还是没能阻止,福建的老百姓就把责任怪到韵珂头上了。三十年的时候,文宗皇帝登基,韵珂因为生病请求休假,皇帝特批让他回老家了。咸丰二年,因为泉州的经历何士邠贪污受贿逃跑了,追究韵珂的责任,说他宽纵了何士邠,就革了他的职。同治初年,朝廷召他进京,让他当个三品京官候补。他又请求生病回家,最后死在了家里。
牛鉴,字镜堂,是甘肃武威人。嘉庆十九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当上了编修。后来升了御史、给事中。道光十一年,外放到云南当粮储道。后来又当了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跟陕西巡抚处不来,就请求回家养病。十八年,他又被起用,当上了江苏布政使,还代理巡抚。
十九年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河南巡抚。上任后,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取消了苛捐杂税,还拿出二十万两银子,接济那些贫困的十五个县。他还修筑了沁河的河堤,疏浚了卫河,政绩显著,口碑很好。
二十一年六月,黄河在祥符决堤,洪水眼看着就要淹没省城了。他带领官兵和百姓一起加固城墙,想方设法让水流出去,同时还积极赈济灾民。当时河水分成了两股,一股环绕着省城西南,一股从东南流过,最终都汇入了归德、陈州,流进了江南地区。他认为,正河的河道已经断流,决口一时半会儿也堵不上,当务之急是保卫省城。河水不断上涨,西北角更是首当其冲,城墙坍塌了十多处,他让人赶紧用砖石垒坝,又用大船抵挡洪水。情况危急万分,他日夜守在城墙上,百姓们都被他的真诚打动了,齐心协力地守护家园,甚至还有人主动帮忙而不求报酬。
眼看着情况紧急,河督文冲上奏朝廷说省城地势低洼潮湿,已经不能再住了,建议迁移。但他上书反驳说:“一个月以来,我们困守危城,能够平安无事,全靠人心凝聚。如果一旦传出要迁移的消息,大家各自逃命,谁来防守?恐怕还没等迁移完毕,水就已经灌进城里了,到时候情况急转直下,奸民乘机抢劫,法纪无法约束,后果不堪设想。眼看就要到白露节气了,水位应该会逐渐下降,我们只有竭尽全力,坚持守城,只要物资供应跟得上,就能化险为夷。” 于是他命令大学士王鼎、侍郎慧成前往勘察。他和王鼎等人一起上奏朝廷,说省城是可以守住的,决口是可以堵住的,不应该轻易迁移,同时还弹劾文冲办事不力,延误时机,结果文冲被罢官了。
之后,大量的物资陆续运来,大家加紧修缮堤坝,河水也慢慢退去。他们一共守城六十多天,最终保住了省城。后来,他又和王鼎等人一起,开始全力堵塞决口。
老外(英军)打到浙江来了,裕谦将军在宁波壮烈牺牲了。朝廷就让伊犁将军奕山代理两江总督,后来正式任命了他。 十月份,奕山到了苏州上任,他去海边视察,和提督陈化成一起加强海防,修缮炮台,增加大炮,还在沿海修筑土墙作为掩护,同时在中间部署了四个营的兵力互相支援。
第二年四月,英军攻陷了乍浦,接着就盯上了吴淞口。五月,七十多艘敌舰来进攻,奕山和陈化成一起指挥作战,打沉了敌人的三艘船,但是我们的西炮台和战舰都被打坏了。敌人用小船运兵从一个小沙滩登陆,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带的兵第一个溃败了,陈化成将军战死了。奕山就退到了嘉定,宝山、上海相继失守。他又退到了昆山,在那里收拢溃散的军队。寿春镇总兵尤渤守卫着松江,敌人两次进攻都被他打退了。英军舰队聚集在吴淞口外,扬言要北上攻打天津。
六月,英军冲进了长江,趁着涨潮往上游驶去,直接越过了圌山关,奕山将军就从京口退守南京。提督齐慎、刘允孝在京口迎战,没打赢,就退守新丰。镇江失守了,副都统海龄战死了。敌人的军舰分散到瓜洲,扬州城里人心惶惶,盐运使但明伦听了商人江寿民的建议,贿赂了敌人六十万两银子,结果英军就打到了南京,军舰停泊在下关。
鉴初一开始就负责防守海口,依靠陈化成,沿着长江的鹅鼻嘴、圌山关等重要据点仓促调兵,根本不够用。陈化成战死了以后,鉴初知道再也打不下去了,就连续上奏朝廷,请求议和。耆英、伊里布先后奉命来到谈判现场,英国人狮子大开口,要求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且赔偿损失,朝廷大臣们都不敢轻易答应;结果英国军队就登陆了,把大炮架在了城墙下,朝廷这才答应了英国人的所有要求。
大家一起上奏朝廷,以保全百姓性命为由请求议和,奏折的大概意思是:“江宁现在危急万分,随时可能被攻破,如果根本被摧毁,附近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都可能被英国人沿江而上攻占。他们提出的要求虽然很过分,但开放通商口岸以外,他们应该没有其他图谋。与其打仗造成生灵涂炭,不如拿出巨额赔款来保全大局?厦门虽然英国军队已经撤退了,但是还没收复。香港、鼓浪屿、定海、招宝山还在英国人手里,让他们长期占据这些地方,还不如把这些土地割让给他们。既然按照惯例缴纳关税,也就避免了以后的祸患。以后他们自觉保护租借的土地,我们也就能更好地保卫海疆,这未尝不是国家的福气。他们提出的那些礼仪上的虚文,我们可以暂时答应。事情结束后,也应该释放俘虏,巩固和好关系,宽恕那些胁迫参与的人,以安定那些动摇的人。”奏折里还附上了详细的条款上报朝廷。八月,和议达成,英国军队全部撤出了中国海域。
后来,鉴初因为贻误军机,被革职逮捕审问,判处死刑,直到二十四年后才被释放,被派去河南中牟参与河工。河工完工后,他被授予七品顶戴,在六部担任主事,然后回到家乡。咸丰三年,广东的匪患北扰,鉴初被授予五品顶戴,署理河南按察使。咸丰四年,他被免去职务,被命令捐款募兵,前往陈州,和徐广缙一起剿灭捻军,在阜阳方家集打败了颍州贼李士林,烧毁了他们的巢穴,被加封为按察使。咸丰五年,又在霍丘三河再次打败李士林,李士林随后在湖北投降。鉴初深得河南百姓拥戴,之前在中牟参与河工募捐,筹集了二百万缗钱,这次募捐军饷又筹集了百万。鉴初因为战功被加封为二品顶戴。后来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咸丰八年去世。
话说啊,颜伯焘心里憋着一肚子火,想为国效力,可偏偏没啥真本事,啥大仗也没打赢过。怡良呢,也不鸟琦善(琦善:清朝官员),可也没啥实际成果。祁宇嘛,在打仗和议和之间摇摆不定,只想保住自己平安过日子。刘韵珂就更厉害了,玩弄权术,暗地里主张议和。牛鉴这个老好人,在边疆那么危险的地方当官,最后搞得身败名裂。总而言之,朝廷在边疆战略上根本就没啥计划,那些负责守边疆的大臣们,日子能好过才怪呢!更何况,人情世故又那么复杂!唉!研究历史的人啊,一定要仔细观察那些细微之处才行啊!
“论曰:颜伯焘怀抱忠愤,而无克敌致果之具。怡良不附和琦善,亦无建树。祁宇依违和战之间,苟全而已。刘韵珂以术驭人,阴主和议。牛鉴以循吏处危疆,身败名裂。要之筹边大计,朝廷无成算,则膺封圻之寄者为益难,况人事之未尽乎?呜呼!论世者当观其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