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字得天,是江苏娄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了庶吉士,接着又当了检讨,还经常去南书房当差。雍正当皇帝初期,他升了好几级,当上了侍讲学士。皇上圣祖康熙爷留下的《训士民二十四条》,雍正皇帝给他做了注解,取名叫《圣谕广训》,张照就上奏建议把这个书发给学校,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之后他又升了三次官,最后当上了刑部侍郎。雍正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左都御史,后来又升了刑部尚书,还上奏建议修改一些法律条文。

大学士鄂尔泰,一开始是云贵总督,负责平定苗族叛乱,收复了一些失地,还设立了一些地方官。可是后来苗族又造反了,朝廷派扬威将军哈元生和副将军董芳去平叛,但一直没打赢。皇上为此责怪鄂尔泰处理不当,而张照一向跟鄂尔泰不对付,就借机请求去平叛。雍正十三年五月,皇上就派张照去平定苗疆。张照到了贵州,就计划把施秉县以上地区划为上游,用云南、贵州的军队,归哈元生指挥;把施秉县以下地区划为下游,用湖广、广东的军队,归董芳指挥;并且命令各路军队互相换防,到自己负责的区域去。哈元生和董芳就商量着,把村庄和道路都划分到上游和下游,然后就因为文书往来互相扯皮,很难协调。张照就写信给哈元生他们,让他们弹劾鄂尔泰。

正巧这时候乾隆皇帝登基了,就把张照召回京城。然后派湖广总督张广泗去代替他。皇上很生气,说张照徇私枉法,耽误了平叛,张广泗也弹劾张照胡说八道,哈元生他们也把张照写信让他们弹劾鄂尔泰的事说了出来。结果,张照就被罢官下狱了。乾隆元年,朝廷商议要杀了他,但是皇上特地免了他的死罪,把他放了出来,让他在武英殿修书处当差。

话说,两年后,他当上了内阁学士,还经常去南书房当差。五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他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法律条文最近刚修改完善,刻印后要分发到全国各地,预计一年时间就能完成。那些以前轻现在重的处罚,等新法令发下来再执行,不用现在就改;以前重现在轻的,刑部就按照新法令修改。这样一来,一年之内全国上下都能感受到皇恩浩荡。”皇上特别批准了他的建议。

皇上觉得朝会用的乐章,节奏不太协调,担心祭祀用的乐章也一样有问题,就让庄亲王允禄和这位官员一起,按照圣祖皇帝制定的律吕正音,好好查查原因。他们俩后来一起上奏章说:“律吕正音的编纂还不完善,应该继续编撰后续部分。祭祀和朝会用的乐章,应该考证宫商角徵羽的音律谱,详细记录在书里,这样音律才能和谐,也方便查阅学习。民间流行的音乐,也应该一起规范一下。”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建议,让下面去执行。

七年后,他又上奏章,请求体恤那些犯了流放罪的军人的家属。这些犯人被发配到边疆各地,给旗丁当奴隶,他们的家属可以在户籍所在地去探望他们,旗丁不能把他们的家属也抓去当奴隶。没多久,他就升任刑部尚书,还兼管乐部。民间高利贷,本金利息一起算,叫做“印子钱”。雍正年间,八旗佐领中有人用印子钱盘剥旗丁,雍正皇帝下令禁止。都统李禧建议,借钱的人可以自己说明情况,免除他们的债务,并且处罚放贷的人。到了这个时候,这位官员认为印子钱应该禁止,如果只是高利放贷,就按照违反禁止高利放贷的法律处罚,李禧的建议不妥当,应该不用,皇上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九年十二月,他父亲在家去世了,他自己也生病了。十年正月,他赶回家奔丧,皇上安慰他节哀顺变,不要过度悲伤而伤了身体。结果,他在去徐州奔丧的路上去世了,追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号文敏。

照敏学习能力强,文采好,尤其擅长书法。因为他得罪了苗疆的人,高宗皇帝知道他是被鄂尔泰故意刁难的,不想重罚他,以免加剧门户之间的恩怨。皇帝很珍惜他的才能,又让他出来做事。等照去世后,皇帝看到照在狱中写的《白云亭诗》,觉得诗中充满了怨愤,又查到照的诗集中有一些愤世嫉俗的话,于是告诉大臣们,照已经死了,就不追究他的罪过了。几年后,《一统志》呈送上来,发现里面记载的国朝松江府人物里没有照,皇上就下令把他补进去,说:“照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他学习能力强,书法精湛,受到全国的推崇,优点缺点都存在,他的文采风流不能被埋没啊!”

甘汝来,字耕道,是江西奉新县人。康熙五十二年考中进士,先被任命为教习,后来做了知县,又调到直隶涞水县做知县。涞水县旗人(清朝八旗子弟)和百姓混杂居住,甘汝来到任后,请求取消杂派税,用火耗银子来补充。他还禁止庄田无故涨租和随意更换佃户。旗人按例不能被鞭打,甘汝来请求用柳条来约束他们。有一次,三等侍卫毕里克带着猎鹰来到涞水,他的仆人跑到百姓家里,把人打得差点死了,百姓就向甘汝来告状。毕里克带着仆人跑到县衙闹事,甘汝来就把毕里克抓了起来,把他的仆人关进了监狱。这件事上报后,刑部讨论,决定撤了甘汝来的职,毕里克罚俸。圣祖皇帝却下令撤了毕里克的职,说甘汝来没有罪。从此,甘汝来就有了清廉的好名声。后来他调到新安县做知县,疏通了白杨淀的堤坝,灌溉了几千顷田地。他又调到雄县做知县,惩治了贪官污吏,再次请求取消杂派税。雍正初年,他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升迁为广西太平府知府,又连升三级做了广西巡抚。五年后,他又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汝来为按察使时,李绂为巡抚,奉议州土司罗文刚纠众阻塘汛,吏请兵捕治,绂与汝来持不许。事闻,世宗命绂、汝来如广西捕文刚。广西巡抚韩良辅如云南,与总督鄂尔泰计事,上令汝来署巡抚。泗城府土司岑映宸所部民相仇,汝来与鄂尔泰、良辅、绂设谋絷映宸,隶其土流官。汝来请于镇安土府置学官,上以非苗疆急务,责其沽名。又以汝来谢恩疏言曲赐宽容,上诘之曰:“人君持国法,当行直道,曲则不直,汝来语何意?”召还京。六年,良辅获文刚,汝来坐疏纵夺职,在咸安宫官学行走。山东巡抚费金吾议濬济宁、嘉祥、沛县等处水道,命汝来效力。九年,起直隶霸昌道。丁母忧,令在任守制。

再迁礼部侍郎。高宗即位,议行三年丧,谘于诸大臣,汝来曰:“三年之丧,无贵贱,一也。皇上法尧、舜之道,宜行周、孔之礼,立万年彝伦之极。”或言二十七月中朝祭大典若有所妨,汝来曰:“墨缞视事,越绋以祭,礼固言之,夫何疑?”乃考载籍,上仪制,援古证今,具有条理。

汝来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上了一份奏疏。奏疏里说:“广东海边的滩涂,刚开始露出水面的时候,老百姓叫它‘水坦’;长出青草后,叫它‘草坦’;渐渐可以耕种了,就叫它‘沙坦’。滩涂刚出现的时候,沿海百姓要是想围起来种植,应该先立个界碑,确定好土地的四至,避免以后因为围地而发生争执。那些拥有十顷以上土地的富户,不准围垦滩涂,以防止豪强霸占土地。贫民围垦的话,最多只能围五顷。如果有人出钱出力、提供牛种帮助别人围垦,并收取租金作为报酬,那是允许的。内陆耕地一般六年免税,而海田因为条件特殊,应该宽限到十年。如果遇到大潮把滩涂淹没,那一年就免收赋税。如果围垦的土地被毁坏,就免除原先规定的加税。”奏疏呈上去后,皇帝下令广东的总督和巡抚商议执行。

汝来又上了一份奏疏,说:“沿海居民用单桅船捕鱼虾,向来是不需要交税的。但最近听说各海关的监督官员,却把单桅船和双桅船一样,都要求领牌照交税。还有福建广东的一些穷人,有的用小船捕鱼,有的在码头养鸭子,官吏们却借机在码头私自收税,请皇上严厉禁止这种行为。”皇帝准奏了他的请求。乾隆三年,汝来调任吏部尚书,仍然兼任兵部尚书,并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乾隆四年七月,汝来到衙门办事,突然生病,不久就去世了。大学士讷亲当时主管吏部,和汝来一起办公,亲自送他的灵柩回府。到了汝来家门口,讷亲先进去,只见汝来的妻子正在院子里缝衣服。讷亲对她说:“请告诉夫人,尚书大人在衙门里突然去世了!”汝来的妻子吃惊地问:“你是谁?”讷亲说明了身份,汝来的妻子这才明白,不禁悲痛欲绝地哭了起来。讷亲随后询问汝家是否有剩余的钱财,汝来的妻子说:“有。”她拿出剩余的俸禄,讷亲感动得也哭了起来。讷亲将此事奏报皇上,皇上赞扬汝来清廉俭朴,赐给白银一千两,并派人料理他的丧事,谥号为“庄恪”。

嘉庆年间,汝来的曾孙绍烈参加顺天府乡试,因为携带违禁物品而获罪。但仁宗皇帝念及汝来为官清正,便赦免了绍烈,准许他恢复原名继续参加考试。

陈德华,字云倬,是河北安州人。雍正二年,他考中了状元,官拜修撰,后来升迁为侍读学士。之后,他被任命为广东肇庆、高州学政,不久又调任广东广、韶学政。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还没守孝期满,就被朝廷召回,担任《一统志》馆的副总裁官。乾隆元年,他升迁为詹事,在乾清宫上书房当差,之后又升任刑部侍郎。四年后,升任户部尚书;七年后,又调任兵部尚书。

八年的时候,他弟弟陈德正被任命为陕西按察使,因为审理案件用酷刑,被巡抚塞楞额弹劾。陈德正偷偷写奏折想揭发此事,还写信告诉陈德华,想让他帮忙。但是陈德华阻止了他,没有上报朝廷。皇上得知此事后,认为陈德华明知道弟弟做错了事,却隐瞒不报,这有违大臣的操守,于是说:“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道理都在其中。朕并非不知道这样会败坏风气。但是君臣的伦理关系,比兄弟关系更重要。”于是,朝廷下令革除陈德华的职务,降职为兵部侍郎。

十二年,因为陈德华在处理江西总兵高琦武备废弛、违规邀功请赏一事上,意见与朝廷相左,最终被夺职。十四年,他又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史,并在上书房当差。因为督促皇子们学习不力,屡次受到皇帝的斥责,还被扣了俸禄。二十二年,他升任工部侍郎;二十三年,升任礼部尚书。二十九年,他退休回家。三十六年,皇太后万寿节,朝廷绘制了“九老图”,陈德华作为退休的九位老臣之一被画了进去。四十四年,陈德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陈德华为人节俭,穿着粗布衣服,吃素菜,生活简朴得像个寒门士子。他为人处世遵循礼法,但并不标榜自己是道学家。他曾经说过:“士大夫最大的毛病,莫过于追求名声。为了追求道德上的名声,就会做出一些古怪不合理的事情,结果适得其反;为了追求言论上的名声,就会争论是非,结果掩盖了真理;为了追求功劳上的名声,就会竭力显示自己的才能,不断更改旧制度。立下一个规矩反而产生新的弊端,最终毫无益处。”他当尚书的时候,京城富商俞民弼去世,很多大臣都去吊唁。皇上听说后,特意查看了哪些大臣没去,陈德华也在其中。

王安国,字春圃,是江苏高邮人。雍正二年,他考中了状元,当上了编修,后来又升任侍讲。之后,他被任命为广东肇庆学政,再次升迁为左佥都御史。乾隆二年,他上书建议禁止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去省城拜见上司,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升任左都御史。五年后,两江总督马尔泰弹劾广东巡抚王謩徇私枉法,皇上派王安国去查办,并且直接任命他为左都御史兼任广东巡抚。王安国说:“我奉命调查事情,却因此得到了这个职位,这不就是古人说的‘蹊田夺牛’吗?”他极力推辞,皇上没同意。广东的风气奢靡,王安国到任后,处处整顿,结果仓库里积攒了不少粮食。按照惯例,从总督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分到这些粮食,但王安国认为这不符合制度,坚决制止了这种做法。九年正月,他升任兵部尚书,不久后父亲去世。广州将军策楞上奏说王安国为人正直清廉,丧葬没有钱,于是和代理巡抚讬庸等人一起捐钱给他办理后事,并上报朝廷。

十年后,王安国被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后调任礼部尚书。他上书请求回家守孝,并亲自操办父亲的丧葬事宜。守孝期满后,他才重新上朝。十四年六月,王安国觐见皇上,说各省的科举考试中,一些主考官仍然存在一些积弊。皇上让他写一份奏疏详细说明。王安国在奏疏中写道:“上次乡试之后,我听说一些主考官因为录取标准严格,就暗中徇私舞弊。有的在省城书院里讨好督抚,有的听从州县的请求,有的巴结朝中大臣和旧相识,有的纵容自己的子弟家人作弊,导致录取结果并不公平。”皇上召见王安国,问他那些主考官是谁,王安国举出了尹会一、陈其凝、孙人龙、邓钊等人的名字。皇上说尹会一、邓钊已经去世,陈其凝、孙人龙也因为犯事被罢官了,于是责备王安国包庇他们,并写了手诏斥责他。二十年,王安国升任吏部尚书。二十一年,他上书请求告假为父亲改葬。皇上说第二年要南巡,让他等南巡时一起前往。冬天,王安国生病了,朝廷准了他的假让他在家治病。二十二年春天,王安国去世,朝廷赐给他五百两白银用于丧葬,并追赠谥号“文肃”。

安国高中状元后,去拜见大学士朱轼。朱轼告诫他:“读书人考取功名后,最难的就是保持本来的样子。”安国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一辈子都谨记着。即使后来官位很高了,穿衣吃饭用度都和以前一样没变。他还深入研究经史子集,把学问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孙子又继续传承,形成了一家独有的学术传统,这些都记载在《儒林传》里。

刘吴龙,字绍闻,是江西南昌人。雍正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的官职。第二年,因为朱轼的推荐,改任吏部主事。后来升迁六次,做到光禄寺少卿。有一次他审查案卷,看到一个案子说有人想劫持船只,要判这个人的死罪。吴龙说:“‘想要劫持’这几个字,怎么能就判人死刑呢?”于是他重新审理,把这个人给放了。雍正十一年,他外放到安徽做按察使。雍正十三年,调回京城任光禄寺卿,负责管理北路军需。乾隆元年,朝廷召他回京,他上书说:“北路军需的物资,科布多、察汉、廋尔等地截留了不少,应该向驼队主人追缴费用。还有一些欠款,请皇上酌情免除。”皇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他又升迁三次,做到左都御史。他上书说:“步军统领衙门的差役,私自使用百姓当差役,制造事端,危害百姓,应该登记造册,查处,并且给官员发放差役凭证,让他们到有关部门验收。步军统领审理囚犯时,旗人要和本旗都统一起审理,百姓要和顺天府尹、巡城御史一起审理,互相监督。”他的奏疏被采纳,并且执行了。他还上书说,各省州县处理诉讼案件,如果出现错误,老百姓没地方申诉,应该让督抚派遣监察官员进行检查核实,为老百姓伸冤。后来,他弹劾罢免了浙江巡抚卢焯,罪名成立。之后,他又升任刑部尚书。乾隆七年,他去世了,朝廷赐给他五百两白银办理丧事,并追赠谥号“清悫”。

吴龙为人简朴谨慎,不轻易开玩笑,也不苟言笑。他做官非常谨慎细致,能把握大局。他在直隶和江苏做督学的时候,士人都遵循他的教诲。乾隆初年,杨汝谷、张泰开和吴龙先后担任左都御史,他们都因为为人正直谨慎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杨汝谷,字令贻,是安徽怀宁人。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浙江浦江县知县。后来升迁,做了礼部主事。又升迁三次,当上了监察御史。

有一次,河南南阳镇的士兵因为知府沈渊禁止赌博,就劫持了沈渊,还包围了教场三天。杨汝谷上书弹劾这件事,皇上就派尚书张廷枢等人去调查,并且下令处死了带头闹事的士兵。他还另外上书说:“那些等待空缺职位的人,动不动就说家里有人去世,或者说分到远的地方不愿意去,想借此重新选择。建议以后对这些等待任命的人,要查清楚他们祖孙三代的情况,如果已经任命了,还说家里有人去世,想重新选择,就按不孝罪论处。”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他升迁六次,当上了兵部侍郎,还兼任左副都御史。他又上书说直隶地区发生水灾,请求从关东运十万石粮食到天津,再从南方漕运留十万石粮食储存在河间、保定等地,分批发放救济灾民。朝廷也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宗皇帝即位后,他被调任户部侍郎,又上书说:“河南荥泽县靠近黄河,康熙三十六年黄河改道南侵,很多县里的土地都被冲毁了,百姓生活困苦,粮食短缺,很多人逃荒去了别的地方。”皇上就命令河南巡抚调查此事,并减免了当地的赋税。不久,他又升迁为左都御史。乾隆三年,他年老请求退休,皇上准许了他的请求,并且命令当地布政使按月给他发放俸禄。乾隆五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谥号勤恪。

张泰开,字履安,是江苏无锡人。乾隆七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并在上书房当差。不久,他从编修升迁五次,当上了礼部侍郎。乾隆十九年,国子监学录职位空缺,张泰开推荐了同部侍郎邹一桂的儿子邹志伊。皇上认为他徇私枉法,朝廷议论要革去他的职务,但最后只把他降为编修,仍然在上书房当差。乾隆二十年,内阁学士胡中藻因为写诗讽刺朝政而被处死,张泰开曾经为胡中藻的诗集写序并负责刻印,朝廷议论要治他的罪,但皇上特赦了他,仍然让他在上书房当差。不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编修。乾隆二十二年,他被提升为通政使。又升迁三次,当上了左都御史。乾隆三十一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乾隆三十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乾隆三十三年,他因年老请求退休,皇上称赞他勤勉谨慎,并加封他为太子少傅,还作诗为他送行。乾隆三十九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谥号文恪。

秦蕙田,字树峰,是江南金匮县人。他的祖父叫秦松龄,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官职是左春坊左谕德。秦蕙田的亲生父亲叫秦道然,康熙四十八年考中进士,官职是礼部给事中,和贝子允禟关系很好,担任他府上的总管。后来允禟获罪,被逮捕入狱,秦蕙田经常去探望他。雍正皇帝本来饶恕了秦道然的死罪,但是他仍然被关在监狱里没有释放。乾隆元年,秦蕙田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被授予编修的职位,在南书房当差。

于是秦蕙田就给皇上写了一封奏折,说:“我的亲生父亲秦道然犯了重罪,承蒙皇上恩典宽恕了他的死罪;但是因为追缴的银子还没有缴完,已经被关在监狱里九年了,现在已经八十岁了,身体非常衰弱。今年五六月间,又受了暑气和湿气的侵袭,经常发疟疾,现在已经奄奄一息,快要死在监狱里了。我们父子情深,我实在是心痛难忍。我虽然在皇上身边做官,但是一想到我父亲年纪这么大了,还生着病被关在监狱里,既没有被释放的希望,也没有活下去的希望,我就心烦意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实在不忍心昧着良心享受俸禄,内心对名教感到惭愧。

恳请皇上体恤谨慎对待监狱里的犯人,只要有一线生机就应该宽大处理,全都给予释放。在当今皇上圣明、以孝治理天下的时代,我只能向您乞求恩典,恳求您让我父亲这八十岁、快要死去的人,能够在家中安享晚年。我愿意辞去官职,尽力奔走来赎父亲的罪过。” 乾隆皇帝看了奏折后,就下令赦免了秦道然,并且免除了他需要追缴的银子。

蕙田累迁礼部侍郎,丁本生父忧,服将阕,命仍起礼部侍郎。二十二年,迁工部尚书,署刑部尚书。二十三年,调刑部尚书,仍兼领工部,加太子太保。疏请诸行省流匄递籍编甲收管,上谕曰:“蕙田所奏甚是,为清狱讼、弭盗贼之良法。但此辈辗转流徙,城市村落,所在皆有。必一一收捕传送,令原籍保甲监察,事理繁琐,不若就所在地察禁。当令有司遇流匄强悍不法,即时捕治。”二十九年,以病乞休,上不允。再请,上命南还谒医,不必解任。九月,卒于途,谥文恭。明年,上南巡,幸无锡,赋诗犹及蕙田。

蕙田通经能文章,尤精于三礼,撰五礼通考,首采经史,次及诸家传说儒先所未能决者,疏通证明,使后儒有所折衷。以乐律附吉礼,以天文历法、方舆疆理附嘉礼。博大闳远,条贯赅备。又好治易及音韵、律吕、算数之学,皆有著述。

子泰钧,乾隆十九年进士,翰林院编修。

彭启丰,字翰文,是江苏苏州人。他爷爷彭定求,康熙十五年的时候,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名,做到翰林院侍讲这么高的官位。彭启丰呢,雍正五年会试考了第一,殿试考了探花,也就是一甲第三名,不过皇上雍正帝觉得他很优秀,直接把他排到第一。然后他就当上了翰林院修撰,还被安排到南书房当差。后来升迁三次,做到右庶子。

乾隆六年,他被派去江西当乡试副考官,之后又升迁为左佥都御史。有一次,他出差路过宿州,发现宿州刚经历了水灾,朝廷正在赈济灾民。可他发现知州许朝栋和一些小吏竟然趁机向灾民收取费用,而且登记灾民户籍的时候也不如实上报。凤阳知府梅毓健更是没有亲自去查看灾情。彭启丰就把这些情况写成奏疏,报告给了两江总督那苏图,要求他严查此事。

乾隆七年,彭启丰升任通政使,负责督促浙江的学政工作。他又升迁三次,做到刑部侍郎。上任后,他又上了一道奏疏,说浙江的官吏和百姓侵占官府的湖泊,用来种田。比如余杭的南湖,水源来自天目山,流入苕溪,灌溉着杭州、嘉兴、湖州三郡。自从巡抚朱轼疏浚过之后,现在已经淤塞了。其他像会稽、余姚、慈溪等地的湖泊,也都只剩下个名字了。他请求皇上下令,逐步疏浚这些湖泊。

他还提到,江南漕运的米,每石收取54文钱,一半给运粮的民夫,一半归州县作为公使钱。可是杭州、嘉兴、湖州的运粮民夫有漕运的收入,而州县却没钱,所以就克扣米粮,每石多收一两升甚至五六升。他建议效仿江南的办法,每石米收取24文钱,作为州县修仓储备的费用,同时禁止克扣米粮。浙江的均平夫银(用于支付徭役的银子)本来够用,但因为差事繁多,经常不够用,官吏们又随意多收费用,他请求朝廷根据官吏的职位高低和差事的繁简程度,确定人夫的名额,作为制度规定下来。最后,他还说浙江的黄岩、太平地区盐碱地多,老百姓稍微有点余盐,兵弁们就借机勒索。勒索不成,就说是私盐,甚至把几家几人的盐合在一起诬告,请求朝廷下令文武官员严禁这种行为。他的奏疏被采纳,后来因为忧虑国事而辞官。

他十五岁当上了吏部侍郎。十八岁,又调到兵部当侍郎。二十岁的时候,他请求回家照顾母亲,皇上批准了。二十六岁,他又回到吏部当侍郎。二十七岁那年,京察考核的时候,吏部郎中阿敏尔图以及其他尚书、侍郎都被评为一等,就他被评为二等,皇上责怪他沽名钓誉。没多久,他就升任左都御史了。

二十八岁,他升任兵部尚书。三十一岁,皇上任命史奕昂为侍郎,史奕昂入宫觐见的时候,皇上嘱咐他用心处理部务。结果史奕昂就骄横起来,当面斥责他,连尚书都不叫,侍郎期成额也因此弹劾史奕昂。皇上问他怎么回事,他极力否认。皇上又问侍郎钟音,钟音的回答和期成额一样。这下,他百口莫辩了。皇上罢免了史奕昂,但同时也说:“启丰的学问还不错,但治理政务不是他的长处。现在他做事瞻前顾后,模棱两可,奏对也不说实话,丢了大臣的体面。”于是把他降职为侍郎。三十三岁,他被允许以原品级退休。四十一岁那年,皇上东巡,他迎接圣驾,皇上又给了他尚书的衔。四十九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他的儿子绍升,记载在《文苑传》里。孙子希濂,乾隆四十九年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后来被贬到福建做按察使。曾孙蕴章,也有传记记载。

他的另一个儿子梦麟,字文子,西鲁特氏,蒙古正白旗人,是尚书宪德的儿子。乾隆十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十五年,升任侍讲学士,后来又升任祭酒,提督河南学政。十六年,授内阁学士。十七年,湖北罗田的百姓占据天堂寨谋反,因为商城靠近罗田,梦麟就赶紧赶过去平乱,皇上很赏识他。他上奏说:“商城地处江、楚之间,山高路险,容易藏匿奸邪,请求增加兵力巡逻。”皇上让河南巡抚商议,调派守备,增加了一百名士兵。十八年,署理户部侍郎,担任江南乡试考官,随即被任命为提督江苏学政。二十年,授工部侍郎,代别人还职,后调任兵部,兼任镶白旗蒙古副都统。二十一年,被命令到军机处学习行走。大臣在军机处学习行走,一般都是资历浅的,从梦麟开始,这种做法才有了先例。

那一年,黄河在孙家集决堤了。

过了二十二年,河道总督白钟山建议在荆山开凿一条新河,皇上就让梦麟赶紧去勘察地形,然后立刻开工。工程完工后,皇上还特意下旨褒奖了他。后来皇上南巡视察黄河,发现六塘河以下积水严重,桃源、宿迁、清河等县都泡在水里了,于是又让梦麟去勘察治理。

梦麟很快上奏说:“六塘河上游连接骆马湖,到清河就分成了两支,然后经过武障、义泽等河汇入潮河入海,全长三百多里,中间有几十处淤塞浅滩,我已经下令加紧疏通南北两堰。还有去年水灾损坏的宿迁堰和其他的缺口,也都加紧修筑了。为了解决各县积水问题,我们还新开了十五条排水沟,修建了五个涵洞和四个闸门,让积水能够顺利排出去。”

工程结束后,梦麟又上奏说:“荆山桥河道经过铜、沛、邳、睢四个州县,我们分设了四个防汛点;黄水从丁家楼汇入苏家闸,荆山桥正好处在水流冲击最猛烈的地方,应该加固堤坝。从微山湖到荆山桥下游的王母山,河道弯弯曲曲,每年霜降后都应该疏通河道。现在很多居民在河湾处修建堤坝捕鱼,渡口也用石头堆砌成路,这些都阻碍了河道畅通,应该严厉禁止。”皇上批准了他的所有建议,并下令执行。

山东巡抚鹤年上奏说金乡、鱼台、济宁等地水灾严重。皇上就派侍郎裘曰修和梦麟赶紧去看看情况,想办法解决。他们一起上奏说:“这些县已经长期被微山湖的水淹了,得想办法疏通泄洪的渠道。韩庄闸南边的伊家河,一直通到江南梁旺城,然后进入运河,现在淤塞得很厉害,应该疏浚,把积水引到东边去。”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两江总督尹继善说沂水流入运河造成了危害,建议修建湖口闸,皇上就让梦麟和其他负责工程的官员一起分工负责。他们一起上奏说:“沂水从卢口附近泄洪,淹没了老百姓的田地,还堵塞了运河。应该筑坝堵住沂水,不让它流进运河,这样就不会妨碍微山湖的水流进运河,最终流入大海。六塘河在骆马湖的下游,是沂水泄洪的重要通道,宿迁、桃源等地的水从沭河流入涟河,最终入海,也应该疏通治理。还要加深六塘河的出口,别让它浅水阻碍泄洪。这就是治理沂水的要点。夏邑、永城等地的水,从睢河流入洪泽湖,然后从清口流入黄河,最终入海。近些年来河道淤塞严重,董家沟一带尤其需要赶紧治理,还要加深洪泽湖的出口。按照皇上的旨意,清口束水二坝都拆除了。各个闸门的闸口也应该加宽。这就是治理睢河的要点。”皇上看了奏章后,认为他们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后来梦麟被调到户部工作。冬天,工程完工了,梦麟回到京城。二十三年后,他又被调回工部,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他去世后,朝廷赐予祭葬。

评论说:梦麟在处理政务方面或许略显不足,但在文章写作方面却很出色,高宗皇帝对此看得非常清楚。梦麟以清廉著称,德华等人则以文学见长,而安国博学多才,善于辩论,精通各种书籍,好学深思,这都是他们家族的传统。蕙田精通礼仪,对历代的政事学术都有深入的研究,能够融会贯通,思想深刻,尤其在治学方面成就显著,名扬天下。梦麟年轻时就很有声望,参与过国家大事,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