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起,是满洲镶白旗人,姓鄂济氏。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了举人,经过考核后,被授予笔帖式这个官职。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乾隆五十六年,他升任奉天府尹。前任官员贪污腐败,岳起上任后,把府衙里的房屋和器物都彻底清洗了一遍,说:“别沾染上那些污秽!” 因为他这样正直,所以和一些将军们有了冲突。一年多后,他又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不久后外放,到江西当布政使。他一心扑在为百姓办事上,正赶上发生水灾,他亲自去查看堤坝,结果落水生病了。朝廷嘉奖了他的勤勉,准许他辞职养病。

嘉庆四年,朝廷又特别起用他,让他担任山东布政使。没过多久,他又升任江苏巡抚。他清廉自守,身边只带着几个仆人,取消了出行时的仪仗和随从,禁止乘坐游船,不听戏曲,没事也不请客吃饭、看戏。苏州的奢靡风气因此有所改变。他还上书朝廷,陈述漕运的弊端,大概意思是:“京城的漕运,积弊已久,只顾着贪污。粮食的数量够不够,粮食的质量好坏,根本没人管。那些旗丁负责运输,到处都用粮食来压榨百姓,到处都用贿赂来打通关节。追根究底,沿途的盘剥,是因为旗丁要收取帮费;旗丁索要帮费,是因为州县官员浮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上入手,严禁浮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请下令给各个漕运省份,列出具体的条款,严格禁止这些行为,让旗丁和漕运仓场的人,再也没有机会抱有侥幸心理。”皇上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想方设法铲除弊端。常州知府胡观澜和盐政徵瑞的长随高柏林勾结在一起,挪用捐款修葺江阴广福寺。岳起上书弹劾,说虽然胡观澜和高柏林已经被罢免,但还不足以平息众怒,请求将他们挪用的两万多串钱追回,用来修缮苏州的官塘桥路。丹徒知县黎诞登,有人为他歌功颂德,说他政绩显著,应该留下,但实际上他不称职,岳起弹劾罢免了他。

五年的时候,他担任两江总督。弹劾南河工程的官员庄刚、刘普等人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查处莫沄在任上开设店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并依法惩处。扬州关口税银溢缴的情况,他都如实上报;核实减少了两个藩司的冗余款项,将实际存银数额上报朝廷,并请朝廷批准执行。

六年,他上疏请求疏浚修筑毛城铺以下的河道堤岸,以及上游永城的洪河、下游萧县和砀山境内河堰,并且请求朝廷拨款动工,分五年按亩征收还款,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八年,他进京朝见皇帝,因为生病留在了京城,担任礼部侍郎。正赶上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因为他在奏疏中措辞不当,被革职留任。不久之后,他被免去了署理的职务,不久就去世了。皇帝很惋惜他的死,追赠他太子少保的爵位,并赐予抚恤。

他无子,朝廷下令查问他的家产,只有四间屋子和七十六亩田地。按照惯例,旗人官员去世没有子嗣,财产要充公。但是考虑到他岳父家境清贫,朝廷特许留下这些财产赡养他的妻子;等妻子去世后,朝廷又将这些田产交给官府代管,作为祭祀扫墓的费用。这可是个特例啊!他的妻子也很刚正,他岳父起任巡抚的时候,有一天他亲自去拜访毕沅的家。傍晚回来,喝了点酒有点微醺。他妻子严肃地说:“毕公沉迷酒色,家业败落,你应该引以为戒,怎么还学他呢?”岳起向妻子道歉。到了京城后,因为没有住处,他在寺庙里病逝,他的妻子靠纺织维持生计,直到去世。江苏老百姓非常怀念他的恩德,称他为“岳青天”,还编成了歌谣,说他可以继承汤斌的衣钵。

荆道乾,字健中,是山西临晋人。乾隆二十四年考中了举人,后来通过大挑考试当上了知县,在湖南好几个地方做官,先后去了麻阳、龙山、东安、永顺、慈利、靖州。

他到哪儿都施善政,杜绝陋规,平反冤假错案。尤其是在靖州赈灾的时候,救活了很多百姓,好几次都得到了上级的嘉奖。乾隆四十七年,他升迁到甘肃宁夏当同知,进京朝觐的时候,大学士刘墉——他以前在湖南当过巡抚——对人说:“这是个第一清官啊!” 荆道乾的名声这才真正响亮起来。

不久,他又署理石峰堡同知,当时正值用兵,他工作一点也没耽误,还修缮了水利设施,又一次被推荐,记了大功。乾隆五十四年,他升任安徽池州知府,多次署理徽宁池太道,管理芜湖关税,但他收到的盈余一分也没私吞,全部用来救济灾民。

后来调到安庆,当时的巡抚朱珪非常信任他,还专门写奏折推荐他,于是他升任山东登莱青道,还代理过布政使。他把激浊扬清当作自己的责任,推荐了不少像崔映淮、李如珩这样的清廉官员,同时弹劾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嘉庆二年,他升迁为按察使。四年后,又升任江苏布政使。一开始,各州县的俸禄、伙食费和驿站经费,都要先送到省里,等上面批准了才能支取。这本是为了防止贪污,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克扣前官的亏空款项,导致佐官、教官领不到工资;驿站的经费要从按察使司那里领取,流程非常麻烦;有的官员故意刁难,借机索要贿赂,邮政也因此越来越差。

他上任后发现,为了防止贪污,各州县的经费要先上交省里,等批准后再发放,结果导致流程繁琐,还滋生了新的问题,比如克扣前官的亏空款,导致一些官员领不到工资,驿站的经费也难以保障,邮政效率低下。他进京述职的时候,就向皇帝直接反映了这些问题,建议按照规定,直接在州县征收经费,简化流程。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就下令全国推行,大家都觉得方便多了。

皇上正想整顿漕运,听说他和巡抚岳起都有好名声,就派他们去整顿漕运中的各种乱象。他到任三个月后,就被提升为安徽巡抚,然后上奏朝廷,建议禁止征收漕运中的额外费用,比如每斗米要多收的那些“耗米”,以及给运丁的粮食,应该增加两升。运丁的粮食数量是有记录可查的,而那些沿途的额外费用,他都调查清楚了,应该全部取消。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并且下令在所有漕运地区永久禁止这些额外收费。他还说:“屯田是为了保障漕运,每个运丁应该分到多少田地,以及应该收多少租子,新招募的旗丁都不清楚。应该让粮道刻制木牌,让运丁认领田地收取租子。运船的款项,应该刻制容易辨认的凭证,让运丁亲自领取,防止包工头欺压他们。田地册子由粮道保管,另外再制作一份副本发给各卫队,以便查验。”这些建议也都得到了批准。

宿州、灵壁、泗州发生水灾,他亲自前往监督赈灾。嘉庆六年,他因为生病请求辞职,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回家养病,等病好了再回京候命。第二年三月,皇上派人询问他的病情,结果他已经在安庆去世了。皇上非常惋惜,赐予他祭祀,并且追封他的孙子炆为举人。

他从监司升到巡抚不到三年,就更加努力地为官,不怕得罪人,自己也生活得很节俭。临死前,他叫来以前的同事,指着床下的金子说:“我深受皇恩,积攒了几千两的廉洁俸禄,足够料理后事了。各位一向敬爱我,不要再给我送丧礼了。”他又叫来他的哥哥说:“哥哥你仁慈懦弱,不要听信别人的怂恿收受丧礼,违背我的意愿。”他哥哥也照他的话做了。

谢启昆,字蕴山,是江西南康人。乾隆二十六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是朝考第一名!厉害吧,直接被选拔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 他曾经去河南主考乡试,负责阅卷,都选拔出了好人才。乾隆三十七年,他被外派到江苏镇江当知府,后来又调到扬州去了。他工作能力很强,为人正直,就算上面领导有不同意见,他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有一次,他审理了一件案子,是关于东台人徐述夔的,这个徐述夔写的诗词被认为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名。这案子谢启昆处理得比较慢,结果他自己被撤职,发配到军营当兵去了。没多久,他又花钱把官职买回来了,继续留在江南地区。后来他父亲去世了,按理说应该回家守孝,但他请求朝廷允许他继续工作,被任命为安徽宁国知府; 结果没多久,母亲又去世了,他这才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就说自己身体不好,很久都不出来做官了。

直到乾隆五十五年,皇上特别提拔他,让他当了江南河库道,后来又升迁为浙江按察使。到了乾隆六十年,他又升任山西布政使。那时候山西的州县仓库亏空严重,欠款高达八十多万两,但他不到一年时间就全部补上了!皇上对他非常赏识,因为浙江的财政状况也特别糟糕,所以又把他调到浙江去。他在浙江干了三年,也补上了五分之一的亏空。

嘉庆四年,我被提升为广西巡抚。我上了一份奏疏,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各省的仓库积压问题,其实有三个阶段。一开始,那些贪婪的大官们,就利用州县的钱财收受贿赂,那些办事不力的官员,就让州县承担赔偿责任。州县为了掩盖自己的私房钱,就用公款来填补,官员离任的时候,仓库就亏空累累。而那些大官收了州县的钱财,自然也就不会让下任官员轻易接收。这就是亏空问题的根源。

接下来,那些庸碌无能的大官,就放任州县欺骗蒙混过关;那些优柔寡断的大官,又害怕追究责任,反而把敢于接收亏空的人当成能吏,把主动上报亏空的人当成多事。甚至有些州县还利用亏空来要挟上司,谋求升迁和好职位。这就是亏空问题泛滥的原因。

近年来,很多不称职的督抚相继被揭露,那些大官们互相推诿责任,州县也争先恐后地想办法弥补。但是弥补的方法,宽松了就容易滋生玩忽职守,胥吏们就借机作奸;如果太严厉,老百姓就先遭殃。各省的情况不一样,贫富差距大,难易程度也不同,用一种方法,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制定统一的章程,又有很多阻碍。所以我建议,先调查清楚亏空的数量和责任人,依法处置。那些没有责任人的,也要详细记录在案,防止那些奸猾的官员推卸责任。再把弥补亏空的时间拉长,让后任官员量力而行,不要互相追究,也不要急于求成。要督促各级官员革除陋规,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倡节俭,从根本上杜绝浪费;要重视爱民政策,增强民力;要提拔清廉的官员,以此来激励官场风气。每天的账目可能不够,但一个月下来,就会有结余。几年下来,休养生息,不仅仓库会充盈,吏治和民生也会蒸蒸日上。

广西自从孙士毅经营安南之后,军需供应花费巨大,大量的粮食、钱财和武器装备,都丢弃在了边境之外,让州县分摊赔偿,导致全省都出现了亏空。这并不是州县贪污造成的,而且那些人也都已经离任了,现在接任的官员正在努力弥补,如果追究责任,恐怕会逼得他们去向百姓摊派捐款。所以我建议,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应该节衣缩食,革除一切陋规,让州县能够从容地弥补亏空,提倡廉洁,杜绝贪污,不要让百姓受累。我估计三年之内,仓库的亏空就能补足。关键在于,几十个人补也补不满,一两个人就能败坏所有。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徇私枉法,不姑息养奸,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再次出现亏空的问题。我还说,弥补亏空,并不是为了让个人免受责罚,而是有实际意义的。我以前在山西、浙江任职时,都没有向中央部门报告,也没有追究原籍官员的责任。因为当时的官员,大部分都已经死了或者被流放了,他们的子孙大多贫穷,追究责任只会徒增麻烦,能够如数缴纳的实际上寥寥无几,反而让现任官员置身事外。广西还有三十多个州县的库项没有补齐,要根据他们的亏空多少,分三年时间,按月上交,如果在交接的时候有不足,就按亏空论处。我的奏疏呈上去后,仁宗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当时下令购买粮食补充仓库,要从丰收的邻县购买,禁止在本境购买。我考虑到广西到处都是山,运输粮食的费用不比粮食本身低,恐怕会有不肖之徒借机勒索百姓,所以我请求仍然允许在本境购买粮食,皇帝也同意了我的建议。

广西有个土司,已经四十六岁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常向当地老百姓借钱,还用田产抵押。启昆上奏朝廷,请求禁止高利贷盘剥,违反者要严惩。那些被抵押的田产要还给土司,如果土司无力赎回,就等收成后,本金加一成利息还清,田地就归还原主,最长五年解决;如果有人阻止老百姓进入苗族地区,要严厉处罚,因为苗族人民淳朴老实,物产稀少,靠贸易才能维持生计。他还仿照浙江海塘用竹篓装石头的方法,修筑了兴安陡河的石堤,治理水患。河道疏通后,以前铜船经过陡河要一个月,现在只需要三天就能完成。七年后,启昆去世了,朝廷表彰他的廉洁,从浔州、梧州两关的盈余中拨款三千两白银,用于他的丧葬事宜。广西的士民请求将他供奉在名宦祠。

启昆年轻的时候就以文学才华出名,知识渊博,记忆力超强,尤其擅长写诗。他著有《树经堂集》、《西魏书》、《小学考》等著作,晚年又完成了《广西通志》,受到世人的赞誉。

李殿图,字桓符,是直隶高阳人。乾隆三十一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的官职。他曾主持湖南乡试,后升任御史。之后又担任广西学政,最后升任给事中。

乾隆四十九年,甘肃发生了回民起义,李殿图跟随阿桂、福康安前往甘肃,负责军队的粮饷和营站的管理,被授予巩秦阶道的官职。战争结束后,汉族和回族之间互相仇恨,焚烧抢掠,报复不断,谣言四起。李殿图采取镇静措施,对叛乱分子的家属,根据情况轻重给予宽恕;对于受灾的百姓,及时赈济,流亡的人们逐渐安定下来。卓泥土司与四川松潘、漳腊等地的各族人民争夺噶噶固山的边界,李殿图轻骑简从前往勘察,走过了小洮河、丈八岭、鹦哥口等地,这些地方人迹罕至,当地各族人民都引导他前行,他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并在达鱼山顶立下了界碑后返回。乾隆皇帝曾经考察泾河、渭河水流的清浊源头,命令李殿图亲自勘察,他从秦州溯流而上,到达鸟鼠山、崆峒山,绘制地图并附上说明上奏朝廷,皇帝赞扬他的详实认真。

话说六十岁那年,他升迁为福建按察使,到了嘉庆三年,又升任布政使。上任后,他上奏说:“乾隆年间,农民家里都得养三四匹骡马耕地,后来官吏借用骡马去办差,渐渐地就成了扰民的事儿,应该严格禁止。官司一定要尽快审理,把无辜的人放了,老百姓才能安心生活。常平仓的粮食放久了就坏了,老百姓没享受到好处,官仓却亏损了。丰收年景,不应该借贷粮食。官府的差役名额是固定的,现在却有人想方设法地想办法逃避徭役。关口税卡,官府的随从人员,拉帮结派,都是贪污的窝点,都应该禁止。”皇上下了旨意,让全国各地都认真查禁这些事情。福建有个风俗,卖田地的时候,地皮和地下的东西纠缠不清,官吏从中作梗,佃户顽强抵抗,导致赋税越来越少,收不上来,经常虚报数字蒙混过关,造成亏空。他上奏请求严厉查处。他在福建任职一年多,库房里的钱粮就增加了许多。

后来他被提升为安徽巡抚,七年后调任福建。福建有林、陈、蓝、胡等几个大姓氏发生械斗,他依法严惩。他还平定了海盗“三脚虎”和蔡牵的余党,并且请求为在剿匪中阵亡的官兵立庙祭祀,那些为缉捕匪徒而牺牲的人也一起被祭祀,皇上准了。十一年后,蔡牵的叛乱还没平定,仁宗皇帝考虑到台湾的剿捕任务很重,觉得他虽然人品好,但军事经验不足,就把他调到江西做巡抚。没多久,皇上又斥责他,说他在军事上没什么建树,还不能禁止海口走私粮食、火药等物资,把他降了四五级,调到京城做个小官;又因为手下有长期关押的犯人,又降了他的官职。后来他又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讲,不久就以生病为由告退回家。嘉庆十七年去世。光绪初年,闽浙总督文煜上奏说他当年在福建的政绩显著,追赠谥号“文肃”。

张师诚,字兰渚,是浙江归安人。乾隆年间,皇帝南巡的时候,召见他考试,直接给了他举人的身份,然后任命他做了内阁中书,还让他在军机处当差。后来升迁到吏部主事,不过因为得罪了和珅,被降职回内阁当了中书。后来他又参加了会试,在乾隆五十五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之后又当上了编修。

嘉庆元年,他被外派到山西蒲州当知府,之后又升任雁平道、河南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最后做到山西布政使。他发现各州县的仓库账目很多都有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账目齐全,实际上却有很多亏空。张师诚对此非常重视,严格要求下属认真核实,凡是发现亏空,都必须补齐。他在任三年,就把仓库的储备都填满了。

嘉庆十一年,他升任江西巡抚,还被授予了花翎,算是非常荣耀了。没多久,他又调任福建巡抚。他到任后,认真处理积压的公文,还上书朝廷,提出了整顿积弊的方案,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那时候,海盗蔡牵和朱濆正猖獗一时,福建总督玉德因为办事不力被罢免了,接任的是阿林保,可阿林保和提督李长庚又合不来。张师诚到任后,立刻加强了海口的防御,严防岸上有人接济海盗,还积极筹备船只和武器,这才让李长庚能够全力剿匪。那年冬天,李长庚在粤洋追击蔡牵时不幸受伤牺牲了。蔡牵逃到台湾后山噶仔兰,被当地原住民打败,张师诚就请求朝廷把这块地方划入版图,免得再被海盗占据。

嘉庆十三年,朱濆和蔡牵闹翻了,独自跑到闽洋活动,被总兵许松年击毙了。朱濆的弟弟朱渥,眼看大势已去,想投降。这时,福建道员德华从台湾回来,在路上被蔡牵的党羽围攻劫掠,朱渥救了他,两人因此取得了联系。但后来朱渥又拒绝了粤军,没能投降。嘉庆十四年,阿林保调任两江总督,张师诚暂时代理福建总督。听说蔡牵逃到了浙洋,张师诚亲自驻守厦门,和提督王得禄、邱良功一起合力剿匪,最终击毁了海盗的船只,蔡牵落海而死。朱渥随后率领三千多人投降,朝廷赦免了他的罪行,福建的海疆终于恢复了平静。福建百姓为了纪念张师诚的功绩,在乌石山上刻石立碑。

海寇为患多年,一直没能剿灭,主要是因为闽浙两省不能有效合作。自从张师诚治理福建,阮元又来到浙江之后,才最终取得了剿灭海寇的胜利。皇帝嘉奖张师诚的果断和对下属的关照,认为这是剿灭海寇的关键,在京察时特别对他进行了表彰。

十九年,他被调到江苏任职。百龄大人担任总督,其他巡抚都得听他的,唯独师诚大人认真负责,按规矩办事。一开始,彭龄奉命和他一起查账,但跟百龄、师诚意见不合,就弹劾他们俩收受贿赂,结果查无实据,皇上就撤销了弹劾。后来百龄大人严厉查办逆案,老百姓都吓得不敢乱动,五个府州都太平无事。川沙县有人搞邪教,官府秘密抓捕,押解到江宁,师诚大人在半路上派兵把人截住,交给按察司依法审理,免除了几十人的死刑,当时大家都夸他。二十一年,他父亲病重,他没等朝廷派人顶替就回老家了,结果被严厉批评,撤了职。后来又让他当了编修,服丧期满后,升任中允。之后历任江西、安徽布政使。道光元年,升任广东巡抚,又调到安徽,因为继母去世,他又辞官了。之后又先后担任山西、江苏巡抚。六年后,被召回朝廷,任命为仓场侍郎。因为生病,请求退休,最后在家去世了。

师诚为人精明干练,调查仔细,在当时的疆吏中很有声望,尤其是在福建的政绩最为显著,接替他的人是王绍兰。

王绍兰,字南陔,浙江萧山人。乾隆五十八年考中进士,先是在福建南屏县当县令,后来调到闽县。巡抚汪志伊推荐他的政绩,仁宗皇帝说:“王绍兰是个好官,朕早就听说他的名声了。”皇上召见了他,先让他当知州,后来又提拔他当泉州知府。漳州、泉州两地经常械斗,自从王绍兰治理泉州后,民风逐渐好转,而漳州的官吏因为械斗案获罪,皇上就举王绍兰为榜样。他后来升任兴泉永道,抓获了匪首蔡牵的养子蔡三及其同伙蔡昌等人,朝廷对他进行了表彰。之后升任按察使,因为母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服丧期满后,恢复原职,又升任布政使。嘉庆十九年,升任巡抚,一直都在福建任职。后来汪志伊来福建当总督,他和布政使李赓芸关系不好,互相弹劾对方受贿,属下官员为了讨好上司,互相陷害,李赓芸气愤之下自杀了。汪志伊受到处罚,王绍兰因为没能阻止这件事,也被牵连罢职。

从小就喜欢学习,深入研究经史中的大义。辞官之后,一心一意搞写作,以许慎、郑康成两位大师为榜样,尤其在《仪礼》和《说文解字》上下功夫,写出来的书都值得流传。

李奕畴,字书年,是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检讨。大考之后升任礼部主事,曾经去贵州主持乡试,然后一步步升迁到郎中。乾隆五十七年,他外放到山西宁武当知府,后来又调到平阳府,政绩很好,口碑不错。之后又历任江苏粮道、山东按察使。嘉庆十一年,因为上级官员保荐的属下违反了规定,他被牵连受到了处分,被降职到江南河库道。

嘉庆十三年,他升任安徽按察使,审理案件非常公正谨慎,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有一次,霍丘县有个叫范受之的人,娶了顾家女子为妻,和妻子闹翻了,离家出走很久都不回来。县令听信了谣言,说他妻子和邻居杨三有私情,于是把他们都抓了起来,硬说顾氏和杨三合谋杀害了范受之,甚至连顾氏的母亲、弟弟和一个佣人也被牵连进去,说是帮凶。这五个人受不了酷刑,都屈打成招了,其实根本没有证据。李奕畴看他们的口供,觉得很可疑,就严厉地审问他们说:“你们说尸骨都烧掉了,但是内脏还在啊,扔到哪里去了?”犯人们答不上来,只能伏地痛哭。李奕畴感叹道:“这肯定是冤枉的!”于是派人去调查,最后在陈姓人家找到了线索,原来范受之正月十五那天晚上曾在陈家住过,而判决书上说他是在十三号被杀的。于是李奕畴就暂时释放了那些被关押的人,全力追捕范受之。过了很久,范受之突然自己回来了,原来他因为赌博输了很多钱,躲得远远的,不敢让家人知道他的去向。现在听说出了这么大的事,才回来自首。事情真相大白了。李奕畴本来没有儿子,这件冤案解决后,他就生了个儿子,取名铭皖。这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还被改编成了戏曲。后来,李奕畴又升任布政使。

十八年的时候,他升任浙江巡抚。当时京畿附近的匪患还没平定,有人说浙江的严州、衢州两地匪徒学习什么天罡会,朝廷就下令让他严加查办。他抓捕了叶机、姚汉楫等人审问,结果发现这些人只是些老百姓聚在一起念经祈福,根本没犯什么罪,于是只处罚了几个首犯,牵连的人都给放了。

安徽、江西有很多流民跑到浙江来租地种田,人数越来越多,朝中官员请求禁止。他上奏朝廷说,这种情况很难一下子就解决,建议分批遣送他们回原籍。皇上说:“这事儿不好办啊。这些流民都没什么固定的产业,赶走了他们,他们又会跑到别的省份去,根本不可能再回老家了。”于是皇上就让他慢慢想办法安置他们,争取让这些流民变成当地的居民,这样才能安居乐业。

后来他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干了五年,运务一直井井有条。他为人宽厚,待下属很好,但因为滥用职权,被降了四级,改任吏部和礼部郎中。后来又因为纵容漕运人员向百姓索要钱财而被弹劾,再次降职,做了主事。二十五年,宣宗皇帝登基,让他以尚书的身份守护昌陵。道光二年,他以原品级退休。十九年,他参加了鹿鸣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第二年,他儿子铭皖高中,父子俩一起参加恩荣宴,真是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啊!二十四年他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钱楷,字裴山,浙江嘉兴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当庶吉士,散馆后改任户部主事,还担任过军机章京。嘉庆三年,他主持四川乡试,又担任广西学政,回京后继续在军机处当差。后来升任礼部郎中,又调到刑部,很受皇帝器重。京察考核时,他被选为外放官员,但皇帝又给他升了官,让他继续留在京城。十一年,皇上表彰他长期勤勉工作,让他担任四五品京官。他先后担任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十二年,京城闹旱灾,他上奏朝廷,建议按照《汉书》里求雨的方法,停止正阳门外石路的工程。皇上说:“治理国家要务实,不要搞那些五行八卦的虚头巴脑的东西”,驳回了他的奏章。

后来他多次被派往河南、山西审理案件,都按时结案,没有冤假错案。他被任命为河南布政使,十四年,代理河南巡抚,还曾经署理河东河道总督。之后升任广西巡抚,不久又调任湖北巡抚。

十六年,疏言的意思是:外国的鸦片烟流入中国,奸商偷偷地夹带进来。广东、广西两省的土匪很多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聚集起来的,所以盗贼越来越多了。建议命令福建、广东各海关监督和沿海的总督、巡抚,严格督促海关人员仔细检查,按照法律加重处罚。内地如果发现有人买卖鸦片,就要追查买自何人,来自何处,不能含糊其辞,推脱责任。对失察偷漏的监督委员和地方官一起处罚,务必让鸦片彻底断绝,这样才能清除匪患的根源。皇上批准了,命令沿海的总督、巡抚认真办理这件事。 后来他被授予户部侍郎,兼管钱法堂的事务。

他上奏陈述了湖北地方需要处理的四件事:一是请求用荆州附近的粮食供应驻扎在满营的士兵的伙食,其余的粮食都改成北运;二是允许沿江百姓购买洲地耕种纳粮,没有契约的洲地作为官地,招募佃户耕种;三是新设提督,迁驻襄阳府城;四是湖北北部地区都用淮盐,建议襄阳、宜昌等府考虑降价。朝廷让有关部门讨论,只有沿江洲地的事照办,其他的因为有阻碍而搁置了。

他又被派去署理河南巡抚。匪徒王胯子纠集南阳的饥民闹事,成了大案。他到任后,上奏说:前任巡抚恩长处理南阳匪徒一案,前后上奏的情况与最初的报告不符,处理过当。府、州、县等地方缉拿匪徒并没有懈怠,平时名声也很好,现在拟定要绞杀的监候犯人二十多个,明年秋审时,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我不敢隐瞒不说。皇上说:“判决与否,临时会有权衡,不是下属可以预先决定的。地方官的罪责应该承担,怎么能开脱?”批评他陈述的不恰当,有点像邀功请赏。于是把他调任工部侍郎。不久又授予他安徽巡抚的职务。

因为歙县监生张良璧被活活打死,皇上命令他亲自审讯,他判决时没有按照凌迟的法律处置,处理过轻,部门议论说应该降一级调用,最后降了两级留任。十七年去世。皇上说:“楷在枢密院工作很久了,有功劳,他勤于政事,治理地方安定。他的母亲程氏已经七十多岁了,儿子还小,朕很同情他,特地赐予抚恤。”

和舜武,是满洲镶蓝旗人,伊拉里氏。他一开始是官学生,考试后被授予太常寺笔帖式的小官。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步军统领衙门的员外郎。因为办案出色,被提拔为兵部郎中,还兼任公中佐领。嘉庆十五年,他外放江苏,担任盐法道。

之后他又升迁到山东布政使,他认真整顿吏治,百姓都称赞他。嘉庆二十二年,他升任山西巡抚,后来又调到河南。这时,河南布政使吴邦庆上书建议在漳河和卫河交汇的地方修建闸坝。和舜武认为:“漳河水流湍急,一个闸坝根本控制不住,水会从闸坝旁边流走,而且闸坝还会淤积泥沙,堵塞卫河的泄水通道。”于是他驳回了这个建议,仍然按照以前的规定,每年疏浚窦公河,方便盐运。一年后,他又被调回山东。皇上听说他以前在山东做布政使时政绩显著,所以才再次任命他。

山东人爱打官司,而且离京城近,老百姓动不动就跑到京城告状。和舜武再次来到山东后,诉讼案件大大减少,皇上还专门下诏表彰了他。他还上书请求清理积压的京控案件,要求巡抚、藩台、按察使分头审理,每月设定目标,定期汇报进度;他还建议修改关于盗窃窝案的条例,加重处罚,等盗贼之风稍微平息后再恢复旧例。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到年底,他审结了一千多件积压案件,因此得到优异的评价,在京察中再次受到表彰。嘉庆二十四年,他去世了,皇上很惋惜,下旨赐予优厚的抚恤,追赠总督衔,谥号恭慎。

书上说:仁宗皇帝刚开始执政的时候,特别看重清廉的官员。岳起、荆道乾清正廉洁,是当时最优秀的官员;谢启昆、张师诚很有才能,政绩显著,一时无人能及,都是当时名望很高的大臣。李殿图、李奕畴、钱楷也都以清廉、谨慎、仁慈著称。和舜武勤于职守,认真处理公务,最终名垂青史;而王绍兰因为一次过失而被罢免,晚年才开始研究经学,这真是有幸有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