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清朝的水师。水师呢,分内河和外海两种。一开始,沿海各省的水师主要就是守着海口,抓抓海盗,虽然管的是海疆,但官职制度跟内陆差不多。直到光绪年间,南北洋的铁甲舰造好了,才专门设官来管这些铁甲舰。
内河水师呢,最早可以追溯到天聪十年,当时从宁古塔征讨瓦尔喀,因为那地方岛屿多,所以才开始造战船。天命元年,水师又沿着乌勒简河去征讨东海萨哈连部落。顺治初年,京口和杭州的水师就分头守着海口了。到了顺治八年,才开始在沿江沿海各省,按照明朝的老规矩,设立提督、总兵、副将、游击等武官,跟陆军营的制度一样。各省都设了造船厂,还规定了船只的修理年限: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十年就拆了重新造。顺治十年,水师攻克了舟山,就又增造战舰,扩充兵力。顺治十四年,又增设了崇明水师总兵官,从江宁、江苏、安徽调来一万名精兵,分守吴淞江和崇明各处海口。顺治十六年,又增设了京口左右两路绿旗水师总兵官。顺治十八年,吉林又开始建造斛船和划子船。
康熙八年,福建增设了水师总兵官。十四年,崇明总兵官改成了水师提督。十七年,福建又设了水师提督和参将以下的各级官员。二十四年,京口右路水师被裁撤了,左路水师改成了京口总兵官。二十六年,又增设了南台水师营,设参将以下各级官员。二十九年,对战船的修理制度又做了修改:外海的战船和哨船,从新造的那一年算起,三年后进行小修,再过三年进行大修,或者改造。内河的战船和哨船,小修大修之后,再过三年,还得继续修修补补才能用。康熙三十四年,规定督抚提镇,修理战船的银两,不能弄虚作假,克扣材料,导致船造得质量差。康熙五十二年,规定赶缯等船,要在船头船尾刻上各营镇船的名字,按顺序排列。康熙五十三年,在海岛上增设了金州水师营,专门挑选熟悉水性的人员担任。康熙五十六年,又设了松江水师营。
雍正二年,皇上命令沿海各地的督抚出海巡视。以前战船都是地方官负责修造的,现在改成由军队的人员来修造了。这一年,还设立了乍浦水师营。
雍正三年,因为满洲兵丁没练过水战,所以又增设了天津水师营,拨了2000名满洲和蒙古兵过去。
雍正四年,福建水师长期驻扎在内陆,不适应海上风浪,浙江水师的情况更严重。于是皇上改变了以前的制度,除了在本省海面巡逻外,每年还要从闽浙两省挑选船只和水兵,轮流到闽浙外海巡逻,以维护海上的安宁。“靖海氛”嘛,就是这个意思。
雍正五年,皇上命令杭州驻防的旗兵也进行水师训练。江宁驻防的旗兵,就利用镇江原有的战船,由江宁将军带领,训练水战。后来又下令,所有四千名旗兵都要学习水师营的事务。还命令江南、江西各水师营,除了弓箭、鸟枪外,还要增加藤牌、大刀、钩镰枪、过船枪、钺、斧、标弹等武器的训练。战船也分大小三等,还要加强排枪的训练。湖广水师每千名士兵,要增加400杆鸟枪。
雍正六年,皇上命令,凡是在省城附近的水师船厂建造的战船,都要由当地的督抚提镇一起验收。这一年,因为浙江水师技术生疏,就从福建水师中挑选精兵强将去浙江训练。接着又规定了浙江战船所用木材的尺寸,以及船身深广的规格。奉天水师也照此办理。
雍正七年,因为旅顺水师不熟悉战务,就调派福建水师营的精兵强将去奉天训练。这一年,还增加了浙江乍浦水师营。
雍正八年,拨了800名江宁驻防兵到乍浦营。后来发现,各省水师营负责修造船只的人员,层层克扣,等船造好交接后,又偷卖或者损坏,各个水师营都这样,京口标兵尤其严重,皇上命令督抚严惩这些贪污腐败的家伙。
雍正九年,因为文武官员承办修造战船,经常拖延时间,漏洞百出,皇上就严厉整治这些官员,限定时间完成任务,以杜绝他们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恶习。
十年的时候,天津水师所有的大小赶缯船,用的木头舵牙、藤篾这些东西,都收集起来储存备用。各个省份的战船都设立了承修官,负责管理造船的工作。由督抚提镇(督、抚、提、镇是清朝的地方高级官员)委派副将、参将,和文职的道、府官员一起,负责验收监督船只的修造,并支付费用;委派都司和文职府佐一起负责材料的采购和修造工作;隶属于将军标(将军的军队)的战船,则由参领等官员负责办理。战船的大修和小修,各个营都要向有关部门报告,然后上报承修官,列出清单领取修船费用。江南、江西、湖广、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要在规定的修船日期前两个月领取银两和准备材料;台湾、琼州要在四月前准备好材料;天津、山东要在八月前准备好材料。各个营的船只都要开到船厂,承修官要在下个月开始动工,按时完成修船任务,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些船的名字、型号、大小、样式都不一样,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比如,山东登州、胶州南北两个海口的赶缯船、双篷船;福建的大号赶缯船和二三号船、双篷船;江西南湖营的沙唬船;天津的大小赶缯船;京口水师的船;苏州、狼山、川沙、吴淞水师的船;湖北、湖南、广东各水师的船,它们的船身大小、木板厚薄,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来制造,并且由道员和副将等官员监督建造。广东外海和内河的战船也一样。
十一年,规定了战船修造的期限:直隶限期四月,福建、台湾限期十月,山东限期六月,江西大修和拆造限期三月,小修限期两个月,江南限期四月,湖广大修和拆造限期六月,小修限期四月,浙江限期四月,广东琼州限期六月,其余各船厂都限期四月。十二年,裁撤了江苏太湖营的参将,改设太湖协副将,让他兼管浙江太湖营游击等官员,正式设立为内河水师营。十三年,讨论决定了天津、福建、浙江、广东各战船所需物资,有的按年更新,有的隔年更新。
乾隆元年,也就是乾隆皇帝登基的第一年,朝廷批准江南地区的造船厂可以拆修沙唬船和艍缯船。两淮地区的造船厂也一样,可以拆修沙唬船和赶缯船。除了原有的造船费用外,朝廷还会额外补贴一些银子,补贴的多少根据情况而定,各个造船厂都是一样的政策。
乾隆二年,朝廷下令在山东登州和胶州的南北两个水师驻地,要增加双篷船和赶缯船的数量。到了这些船需要维修的时候,朝廷也会额外补贴银子。乾隆三年,朝廷把湖北武昌水师的一部分调到汉口,作为汉阳水师营的中军。同时,朝廷批准广东各地的水师营可以拆修外海战船,根据维修的难易程度,朝廷也会给予不同的补贴。
乾隆四年,因为沿海各省上报说战船数量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少了总数的二三成。朝廷发现,有些地方贪污了修船的钱,还有一些地方把战船租给商人谋取私利。为此,朝廷命令各地的督抚要严厉惩处这些贪污腐败的行为。朝廷还下令,浙江的艍缯船的拆修标准要参照江苏省的规定,浙江的艄船的拆修标准要参照江苏省沙唬船的规定,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补贴。
乾隆五年,朝廷再次强调禁止沿海战船被私自租用的现象。乾隆六年,因为台湾地处海外,修造战船的办法还是按照以前的规定来执行。福建的几个造船厂,兴泉道管辖的泉州造船厂,要和兴化府、泉州府、永安府一起协同工作;汀漳龙道管辖的漳州造船厂,要和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府一起协同工作;盐法道管辖的福建造船厂,要和延平府、邵武府、建宁府一起协同工作。
乾隆七年,朝廷裁撤了江苏黄浦营的官兵,把他们改编为提标水师右营。乾隆八年,朝廷增加了福建三个造船厂的补贴银两。乾隆十二年,朝廷增加了台湾造船厂的运输费用。乾隆十四年,朝廷下令,外海和内河水师的战船和哨船修好之后,负责维修的官员必须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船的尺寸和装备情况,不得有任何隐瞒或损坏。
十五年了,福建浙江沿海好几千里,甚至远到外国,所有在外的商船,国内的货船,都靠水师巡逻保护,尤其依赖两省总督巡抚的大员们指挥士兵,保卫商人,平定海盗。但是以前的办法还不够完善,从二月出巡到九月才撤兵,时间太长了。
所以就规定,各镇的总兵官每两个月要集合哨兵演习一次。轮到演习的那个月,上半年就先巡逻北边海域,再巡逻南边海域;下半年就先巡逻南边海域,再巡逻北边海域。定海、崇明、黄岩、温州、海坛、金门、南澳等地的水师总兵官,南北互相巡逻,巡逻的地方要提前定好,一个接一个地轮流,前后顺序要安排好,由总督巡抚派人检查监督。至于台湾澎湖的水师,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
话说,十六年的时候,皇上就下令福建三江口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战船,得按季度好好清洗保养。
十七年,皇上又下令全国各省的水师,除了江南省的沙唬船和巡快船,福建省的艍船(这些船轻便好用),还有广东虎门协营在沙礁迂曲水域的船只之外,其他沿海各省的战船,统统都要换上插花的船头装饰,利用风力来巡逻放哨。巡逻用的船呢,就仿照民船的样子,随时都能修整。
到了五十四年,皇上说,咱们的海船和内河船,按照老规矩留下原来的数量一半,用来抓海盗;剩下的船,就按顺序逐步改造,每艘船都给延长期限三个月,福建、浙江、江南、山东这几个省份,则延长期限半年。
五十五年,因为抓海盗的事儿,发现战船太笨重了,不好使,水师将领们就请求皇上,把战船改造成像民船那样轻便灵活的样式。皇上就同意了。
五十八年,广东的海盗太多了,从南澳到琼州、崖州,一千多里海岸线,到处都是海盗,咱们水师虽然也有一百多艘战船,可也只能勉强守住自己营地附近的海面,根本追不上那些海盗,搞得商船经常被抢。这些年抓海盗,都是租用东莞的米船,但船太少了,老百姓也受不了。所以皇上拨款十五万两银子,制造大小米船一共四十七艘,其中两千五百石的大米船四十七艘,两千石的中型米船二十六艘,一千五百石的小米船二十艘,限期三个月完工。然后根据各省水师营的情况,按照海路远近,把这些船安排到各个海域,配上兵丁巡逻,辅助老旧的战船。
五十九年,皇上发现浙江定海县的舟山外海有个五奎山,那地方是外洋船只的停泊点,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于是就在定海镇标里拨出一些兵丁,轮流在那里驻守。
六十年,皇上觉得沿海的战船太笨重了,不利于抓海盗,而且每次修造都要花很多钱,于是就下令各省督抚,以后修造战船的时候,都按照商船的样式来改,把省下来的钱用来抓海盗。
嘉庆二年,浙江所有的战船都改成了民船的样子。山东也跟着浙江这么干。其他沿海的战船,到了该拆改的时候,全部都改小,也改成民船的样子,这样方便操练和防守。
五年后,皇上命令各省水师,以前设立的统巡、总巡、分巡和专汛这些官员,要出海巡逻。可是执行久了,就出现用千总之类的低级军官代替巡逻的情况。后来皇上规定,总兵官当统巡,副将、参将、游击当总巡,都司、守备当分巡,如果遇到事情,可以用下级官员临时代替,但是不能让小官随便顶替。山东水师以前没有这些统巡之类的官职,现在也都要设立了。
九年,因为各省的战船都按照朝廷规定的样式建造,只能在近海巡逻,不能远洋,所以很多都改成雇佣商船出海抓捕海盗。大臣们建议,把战船改成商船的制度,这样比较实用。于是皇上就下令,江苏沿海地区经常有海盗抢劫,所有旧式的战船,要按照广东、福建、浙江的办法改制。
十一年,皇上告诫沿海官员,乾隆五十五年的时候,曾经严格命令统兵官认真训练水师,可是时间长了就松懈了,军官士兵对操纵船只的事情一点也不练习,一出海就雇佣舵工,名义上是水师,其实根本不懂水务。后来皇上命令所有管辖的营队,限期训练,所有帆船和舵的技巧,都要熟练掌握。表现最好的,破格提拔;懒惰的,就惩罚。
二十一年,恢复了天津水师营汛,用福建、浙江、两广、两江各省裁撤的水师,按照老规矩招募到足够的人数,归到天津水师,分别由各个营管辖。二十二年,又增设了天津水师总兵官,专门负责这件事。
道光四年,皇上给福建的官员下旨说,之前福建的战船又笨又重,不好开,所以砍掉了十五艘。剩下的那些船,等到了该修理的时候,就让负责修理的官员按照同安梭船的样子,全部改造成一样的。 结果后来福建海上的米艇(一种小型船只),抓捕海盗还是不行。除了已经改造好的“胜字”六号米艇八艘不用裁撤外,其他的那些该修理的“捷字”六号十二艘,还有在营房里存放的“胜字”一号和十号两艘,以及已经修好的“胜字”三号一艘,全部都给撤销了。
十年后,皇上命令直隶、浙江、福建的统兵官员,增加哨船,在南北海面上巡逻。这一年,还规定了水师人员每年都要进行考核,各地的统兵官员要带着他们出海,亲自考察一下。皇上还严格规定了招募外海水师人员的制度,那些外省的世袭军官,还有从陆路改任水师的人员,只要有才能可用,或者曾经立过功的,都可以由督抚(督察和巡抚)推荐提拔。
道光十三年,朝廷整顿了浙江省的水师,增加了宽大的船只和舢板。十五年,因为各省水师都松懈了,不敢出海巡逻,导致盗案一起接一起,皇上严厉责令水师提督和镇守官员认真训练,加强抓捕海盗的能力。“十五年,以各省水师废弛,惮于出巡,致盗案叠出,严饬水师提、镇实力训练缉捕。”
道光十八年,皇上发现各省战船每到修理的时候,负责的官员都贪污受贿,造出来的船达不到标准,有的甚至用旧的换新的,或者平时也不好好操练,导致船都烂掉了,于是命令统兵的大臣认真核实处理这件事。“十八年,以各省战船每届修造之年,承办各员,冒领中饱,不能如式制造,或以旧代新,或操驾不勤,驯至朽腐,令统兵大臣核实办理。”
道光十九年,皇上命令督抚、提督、镇守等官员,禁止军官敲诈勒索,并且要淘汰那些不好的官员。如果要招募或者提升人员,不能徇私舞弊。“十九年,令督、抚、提、镇禁将弁扣索之弊,并甄汰劣员,如有呈改召募,不得瞻徇。”
哎,二十年来,各地造船厂工作太马虎了,还总是拖拖拉拉,积压了一堆问题。就说福建船厂造的那艘四号大船吧,刚拆开修,就坏掉了!从道光六年到二十年,积压的船只竟然多达三十艘!那些负责造船的官员,都被狠狠地处罚了。所有船厂的造船任务,都得赶紧完成。水师的船只巡逻完后,各级提督、镇守官员都要督促士兵们进行操练和清理,不能老是停在港口里。
再说广东虎门海口,那是海防的中枢要地,西边是香山,东边是大鹏,就像两翼一样守护着它。嘉庆十五年,朝廷设立了水师提督,统管这一带的水师。香山副将管辖的水师兵力还算充足,可大鹏参将手下的兵只有九百多人。道光十年,又把大鹏的水师分成了两营。大屿山和尖沙嘴海面,是外国船只经常停泊的地方,所以就在那里建了两个炮台,和水师一起守护海防。 为了加强防御,把澄海副将改成了大鹏协副将,调到九龙山驻守,还增加了水师兵力,让他们一起守炮台。同时,又造了四艘大中型炮艇和两艘快船。从各水师营里抽调士兵,在海面上巡逻缉捕。
到了道光二十一年,发现洋人的船坚炮利,咱们以前的海军,实力根本比不过人家,简直就是摆设!所以有人提议,干脆把海军改成陆军,专门守卫内地得了。但转念一想,海盗猖獗,全靠海军去抓捕,特别是广东虎门,是外海的屏障,更需要海军的力量,所以就暂时搁置了裁撤海军的计划。
二十二年的时候,咱们国家的海战,主要靠火炮,所以就命令各地的官员训练士兵,统一标准就是炮击精准,士兵要能熟练操作火炮。 海上打了二年仗,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的水师接连吃败仗,于是就命令四川、湖北等省赶紧采购大木头,快速建造坚固的战船,开到福建、浙江沿海去防守。结果发现,各省原来那些战船,什么快蟹船、拖风船、捞缯船、八桨船之类的,只能在江河湖泊和港口里用,新造的船也只够在内河巡逻,根本没办法在海上冲锋陷阵。只有潘仕成捐钱造的船,结实耐用,火炮也厉害,他还仿照美国军舰造了一艘,又仿照英国中等军舰的样子,调集各省的工匠,改造大船。 其他的那些旧式军舰,一律停止建造,把资源都集中起来。然后把船和炮的图纸,命令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的督抚仔细研究,看看哪些好用,就让广东省制造,再分发到其他省份去。 因为湖北省管辖的长江一千多里长,以前设有宜昌镇标,荆州、汉阳都有水师营,但是他们的战船都装不了大炮。广东有个造船高手叫何礼贵,以前在国外做过造船,会造轮船和各种战船,就命令他去湖北,选一种适合长江航行的战船,或者根据海船的样子,改造成适合长江的。那个裕泰公司设计的开浪船,不适合海战,就取消了。
二十三年,命令沿海的提督、镇守使,每年出海巡逻完后,都要详细汇报情况。到了三十年,因为浙江水师松懈了,就命令有关部门整顿船只和火炮,严禁老百姓私下接济海盗,还命令沿海将领按时出海联合巡逻。又命令山东的官员,把三个水师的船和四个县的水军合并成一个整体,由专人统一指挥,互相配合,并在重要的岛屿上安装大炮。
1851年,因为长江流域太长了,上面就让张亮基他们去买船和炮,然后选重要的地点驻守军队。三年后,又调集了广东水师的拖网战船,还有快蟹船、大扒船等等,一共一百多艘,让一个高级官员带队,走海路去南京,帮忙剿灭太平军。那一年,江忠源上书建议大量制造战船,来保卫长江。紧接着就命令两广总督,把广东的拖网船的设计图纸发给四川、湖广的总督和巡抚,让他们在当地,或者在湖北宜昌附近,赶紧找工匠,建造一百多艘水师战船,每艘船能装五十个兵,三个月内必须完工。同时还命令湖南、湖北两省,买船招兵,和长江下游的船只一起,共同防御长江。后来发现买来的民船不好用,就改成买长江上大的船,照着广东船的样子,安装炮位,和广东招募的红单船,还有租来的拖网船一起,开到江南去剿匪。另外,广东内河和沿海的各个州县,都有捐钱建造缉捕用的快蟹船,道光年间,江河湖海抓盗贼,全靠这些船。船头藏着大炮,旁边还有子母炮,船上的水兵个个技术精湛,可以说是水战里最好的船了。命令这些船走海路到长江汇合。 同年,曾国藩在湖南试着造战船,结果觉得规模太小,于是就参考广东的拖网船和快蟹船的设计,先造了十艘,后来又增加了二三十艘,标准是能装载一千斤重的炮。至于拖网船,就由两湖总督和巡抚按照广东的样式制造。
四年时间里,命令广东租用二十三艘红单船,又修理了十九艘,一共四十二艘,统一配备船员,开进了长江。
这一年,因为广东的海盗到处骚扰东南沿海,水师的兵力不够剿灭,长江下游就只有广东的红单船、拖罟船之类的慢慢聚集在瓜洲,长江上游只有曾国藩新造的战船,从湖南顺流而下,已经到达武昌了。九江、安庆这些地方,还缺战舰呢,于是命令张亮基、骆秉章去买江船和钓钩船之类的,裕瑞、夏廷樾在四川采购造船材料,和骆秉章一起办理这事儿。后来骆秉章觉得在四川造船,江面险峻路途遥远,水路也不方便,还是在湖南买材料制造吧。两湖地区的绅士丁善庆,按照曾国藩设计的样式,已经造好了五十艘大板艇,长龙船等等也陆续造好了。
长江剿灭海盗,在江南取得胜利的,主要是红单船和拖罟船这两种船,船体雄伟壮观,能装很多炮,但是只能顺风行驶,不能逆风,适合在宽阔的江面上使用,不适合在港汊里用。在湖南取得胜利的,主要是舢板船、长龙船、快蟹船这三种船,来去方便,特别适合搜捕,但是遇到大风大浪,想往上游走就很难,而且船队分散,力量也比较弱。命令湖南水师沿着长江进攻剿灭海盗,和江南水师会合,各尽所能,争取取得胜利。
六年的时候,曾国藩在江西造的战船特别好用,于是就让福济挑选军官和工匠,去庐州照着样子造。至于需要的洋炮,就从上海拨款购买,然后运过去。也是六年的时候,胡林翼发现自从五年春天长江水师回到武昌、汉阳后,战舰数量少了,就和骆秉章商量,督促船炮局的各位全力以赴,这才让水师重新振作起来。湖南的官绅们制造的船只和武器,运到军营里的,大小战船加起来有三百多艘,火药四十多万斤,炮弹一百四十多万斤,其他的装备也都齐全了,请求皇上特别嘉奖他们。
水师的关键在于火炮,广东运来了二百尊洋炮,后来又陆续运来了六百尊,装备到各个水师的船上。从武昌、汉阳到九江,战无不胜。不过长江水战,上游下游的情况不一样,武昌汉阳以上,适合用轻便的战船,到了九江、安庆以下,江面越来越宽,就应该用大型战舰。秋冬风大,大型战舰好用;春夏风小,小艇好用。船和炮的大小,要根据时间和地点灵活调整。所以建议让两广总督继续购买大小洋炮,从四百斤到一千五百斤不等,一共八百尊,把旧的火炮都换掉,这样才能有利于东征。
八年的时候,天津原来有水师,道光年间陆续裁撤了,现在要重新设立,加强海防。命令福建、广东的官员,分别抽调大型战舰,准备好炮火武器,从海路开到天津,组建三千人的水师。十年的时候,命令清淮筹防局筹集资金,作为湖水师的常年经费,并且新设立淮扬水师营,用来保卫两淮盐场,同时辅助陆军作战。芜湖孤悬江中,就让曾国藩筹划建立宁国水师,攻打芜湖,这是拿下金陵的关键。再增设太湖水师,这是拿下苏州的关键。
1863年,朝廷下令沿海各省督臣推荐水师人才。还命令曾国藩手下的内江水师和都兴阿手下的扬防水师,如果谁有能力胜任在外海作战的水师任务,就赶紧上报朝廷。1865年,山东省开始仿照长江战船的样式,建造长龙船和舢板船,在黄河里试航,发现很合适。因为水师要驻扎在黄河和运河上,防备逃窜的土匪,必须分段设防,但地势绵长,调兵遣将很不方便。所以山东又增造了一批长龙船,还增加了十艘舢板船,并由武职高官统领巡逻防守。1866年,对江南海口的三十艘红单广艇进行了改造,加上原来就有的四十艘,一共八十艘广艇,分别驻守各个海口。1867年,朝廷整顿了福建台湾的海防,增加了龙艚等船只。
1868年,曾国藩建议改革水师制度。他认为江南水师应该分成外海和内河两支队伍。外海水师有6776名士兵,118名武官;内河水师有8021名士兵,133名武官。船只数量呢,差不多和道光二十四年江南水师的老规矩一样,有275艘船,其中很多都破旧不堪了。后来又另外建造了135艘舢板船和12艘大船。算下来,所有船加起来也就能装载两千多士兵,可是正式编制却有一万多人,这简直是浪费军费嘛!名义上是水师,实际上却连船都不够,必须得好好改改,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行。江苏水师的营制和军饷,都仿照长江水师的模式;外海的红单广艇,也稍微增加了军饷。曾国藩还和李鸿章、丁日昌等官员一起努力筹备,希望既能防备外敌,又能剿灭内盗,既要保留旧制度的优点,又要执行新的章程。等章程确定下来以后,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的水师,都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
好家伙,这事儿得从八年说起。当时朝廷大臣们开会讨论,最后决定采纳曾国藩的建议,把江苏的水师改编成内洋、外海、里河三个大队,方便管理。这里河水师呢,就用原来的提标右营,加上太湖的左营、右营,再新添淞北、淞南两个营,一共五个营,都归提督管。每个营的舢板船数量不一样,但都要好好修整,不能缺船。之前太湖有七个营,现在改成里河五个营了,多余的人员就并到提标营里,按顺序补缺。
马新贻他们又接着讨论,把九江水师营改成了城防营,还设了四个陆地哨卡;鄱阳营改成了两个陆地哨卡;洞庭水师营改成了龙阳城防营;岳州水师营留下一些水兵,归陆路管;荆州水师营也留下一些军官和士兵,数量还不一样。到了九年的时候,皇帝下旨说,安庆、宁国那些军队,运送军饷太难了,得增加炮船,从黄河运送。一共造了大小战船三十二艘,组成一个营,还设了营长之类的军官。
十年的时候,沈葆桢造好了海上的兵船,然后就让管兵的官员督促士兵们操练。接着,就让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当了兵船的统领。这一年,曾国藩先拟定了江南水师章程十四条,后来马新贻他们又加到二十五条,最后又删减合并,定为二十一条。海上的六个营,轮流巡逻;内河的五个营,划分了各自的巡逻区域;里河的五个营,也划分了各自的巡逻区域;淞南营、淞北营、太湖左营、太湖右营又增加了些战船。水师营里原来留守陆地的兵,都调到别处去了,只留下必要的兵力防守。京口三个营的陆地兵营和炮台,分别由不同的官员管辖。重新确定了各个营的管辖范围,以及要留守的兵力,重要的防务地点多留些陆军。还制定了将领和军官的处罚条例,规定了每个营的船只数量,以及外委官员的人数,还有裁减的缺额、薪水和粮食。营房和衙门的地址,每个营的船只数量,官兵的人数,文书人员的数量,雨蓬和旗帜的费用,官兵的粮食,每艘船配备的枪炮数量,每艘船配备的火药、枪炮弹药,所有这些开支的总额,都要经过下属部门审核讨论后再执行。
十一年,丁宝桢把福建省造的“安澜”兵轮调到山东沿海巡逻;瑞麟把福建省的小型兵轮调到奉天海口巡逻。
光绪四年,广东的轮船和拖船上的水兵,裁撤了两千三百多人。 这相当于把一大批水兵给辞退了。
光绪五年,开始在全国各地组建海军。奉天、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些省份,都陆续把军舰停靠在各自的地点,组建海军部队。但是,沿海各省的情况不一样,训练方法也无法统一。吴淞口地理位置优越,正好在南北海疆的中间,所以就让江南提督李朝斌担任外海兵轮的统领,负责指挥各省的大小军舰,定期在吴淞口进行军事演习。
光绪六年,因为新造的蚊式炮艇好用,又继续从国外购买了几十艘,同时招募福建、广东沿海强壮的年轻人加入海军,分别驻扎在北洋各海口。 这年头,海军建设可是大动作啊,从买船到招兵,忙得很。
光绪七年,因为奉天旅顺口原来的旗营,船只都破旧了,士兵也疲惫不堪,战斗力不行,所以全部裁撤,让这些人回到陆军部队去巡逻,另外再用快炮来保卫海防。 这时候,丁汝昌从英国带回战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指挥军舰在海外航行,所以他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可谓是实至名归。
光绪八年,因为江南地区的情况,先要重视海防再重视江防,朝廷讨论决定,让长江水师提督驻扎在吴淞口,狼山、福山、崇明三镇的军队都归他管辖,而江南提督则调到淮安、徐州去。同时,把福建水师提督的职位改成闽浙水师提督。 后来左宗棠和彭玉麟两位大佬出来反对这个方案,他们认为海防无非就是作战和防守两方面,作战就要集中兵力,防守就要利用地势设置险要,所以还是按照以前的制度比较好。福建水师在裁减士兵增加军饷后,实际还剩下六千九百多人,旗营水师三百多人,各种拖网船、龙船、快艇等大小战船一共四十艘,台湾和澎湖的战船六艘,大小军舰十艘,应该和浙江省的水师一起进行军事演习,官职制度还是按照原来的不变。
九年前,广东肇庆那边的河面,长达六百多里,巡逻船却只有二十多艘,根本不够用。九龙江水浅,大船开不进去,所以就在两处加派了能走浅水的兵轮。十年后,我们试着造了一些尖底的舢板船,派到海边巡逻,结果发现船太弱小,就停用了。十一年的时候,彭玉麟说海防越来越重要,建议在上海吴淞设立水师总部门,分成两个镇:一个驻扎在直隶大沽,管辖盛京、直隶、山东、江南各地的海防战船;另一个驻扎在福建厦门,管辖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各地的海防战船。这两个镇每年都要轮流巡逻海边,然后在吴淞集合汇报。这就是南北洋水师的最初设想。
十二年,有人提议裁减浙江沿海的水师。后来浙江巡抚刘秉璋说,以前浙江沿海有二百五十多艘战船,自从粤寇作乱后,新造的船连一半都不到。光绪八年,裁减了十三艘战船,停修了三艘旧船,已经达到了裁军三成的目标。不过,那些巡洋用的红单船十一艘,不在裁减的名单里。十四年,因为台湾的领土不断扩展,就把安平水师副将改成了台东陆路副将,把鹿港游击改成了安平水师游击,让他们负责新设地方的防务。十五年,福建内河水师的炮船,以前一共九十八艘,这些年裁撤了不少,现在只剩三十艘了。每艘船配六个水兵,专门负责内河巡逻。十六年,把福建海坛水师调到福清县附近驻防,用来对付海盗。
十七年,从湖南水师的中、前、后、左、右五个营里,抽调了一千六百多人,分别驻守省城和岳州等地;又从长胜、毅安水师抽调了四百多人,驻守辰州、沅州、常德等地;还从澄湘水师抽调了三百多人,驻守衡州等地,专门负责地方安全。同年,发现奉天辽河下游以前是有巡逻船的,但上游只有陆军兼管巡逻,没有水师。于是又增加了一艘长龙炮船和八艘舢板船,从军队里挑选士兵,在辽河上下和省南的洋河巡逻。
十九年的时候,黄翼升提督大人检阅了长江上的提标五营,上江十三营,下江四营,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规章,禁止他们上岸居住,戒除不良嗜好,加强军事训练,杜绝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不准他们学绿营那些懒散的坏毛病,时间长了就玩物丧志了。福建浙江两省的官员开会商量,决定利用浙江的元凯号、超武号两艘兵轮,福建的伏波号、琛航号、靖远号三艘兵轮,和沿海的海军一起,协同作战,打击海盗。但是,浙江水师因为之前裁减过,只剩下五十多艘船;福建水师自从马江海战之后,更是只剩下二十九艘小船,没办法,只能在宁波港口租了八艘红单船(一种船型),再调拨一些官兵,用来对付海盗。
二十四年,江苏省的外海、内洋、里河、太湖四个水师,都进行了人员的调整和裁减。二十五年,安徽省的江防,下游在东西梁山,那里建有炮堤炮台;上游在阑江矶前江口和省城江心洲,也都有炮台,但是水师力量不足,于是就调拨了澄清营的二十五艘炮船,以及长江水师的芜湖、裕溪、大通、安庆、华阳各营,让他们联合起来防守。还命令长江沿岸五省的巡抚督抚,各自派兵,不分地域界限,严密设防。
二十六年,奉天凤凰厅沿海地区,一直是海盗的巢穴,之前北洋海军派过兵轮巡逻,但是各个支流港口,也需要驻扎水师,所以在大孤山、太平沟、沙河三个地方,各建造了三艘兵船,配上水师进行巡逻缉捕。三十四年,因为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三府抓捕土匪的兵力不足,就从原来的水师里抽调出一支游击队,驻扎在嘉兴府,又新组建了三支游击队,分别部署在嘉兴、湖州各条河道上,同时在杭州府城也驻扎了一支游击小队,还租用了上海商人的十艘小轮船,拖着兵梭船巡逻水道,这样行动起来就快多了。在南洋船坞建造了四艘浅水兵轮,配备了八门快炮,江苏也制造了四艘浅水兵轮,和内河水师一起,学习欧美各国的章程,编成联队,用于防御和剿匪。这就是当时整顿水师的大致情况。
军队的人数增减,船只和武器的配置,各个省份随时自行决定。海军方面,北方从盛京(沈阳),南方到福建、广东,所有拖缯船、红单船都归海军管辖。内河水师,各个省份的巡逻舢板之类的船只都归内河水师管辖。奉天(沈阳)、直隶(河北)、山东、福建的水师船只都属于外海海军。江西、湖广的水师船只都属于内河海军。江南、浙江、广东的水师船只则一部分属于外海海军,一部分属于内河海军。此外还有专门训练的水师,比如巡湖水师、巡盐水师,还有亲兵营、练军营。同治年间以后,又增加了长江水师和太湖水师的编制,比以前更加完善了。
外海海军巡防的规定是:盛京地区的海军巡防,由协领担任总巡,佐领、防御、骁骑校担任分巡。直隶等沿海各省,由总兵官担任总巡,副将以下军官担任分巡。各级军官都要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内,率领海军沿海岸巡逻,轮流来回巡视,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两省交界处,要约定好时间会合巡逻,并将巡逻情况上报给所属的将军、总督、提督,由他们进行检查。如果遇到大风阻碍行程,各船只到达边界时都要及时上报。每年巡逻的固定时间,从二月、四月、五月开始,到九月结束返回营地。如果故意躲避巡逻,或者巡逻不彻底的,都要按照军法处置。
内河水师的巡防制度是这样的:长江从四川巫山往东,经过三江口,到湖广交界处,再经过岳州、武昌、兴国到江西交界处,再经过九江、江宁、京口等地,一直到东海。各个省份的将军、总督、提督、镇守使都要分派旗帜、军官和士兵,沿着长江巡逻,到达边界就返回。
康熙朝以后,咱们国家的海上和内河船只,根据用途不一样,设计也经常改来改去。因为管辖的地方太大了,水师的人数也一直增加,一打仗就造更多船。比如打吴三桂的时候,就让尚善带着水师进洞庭湖去攻打岳州。
后来鄂鼐当水师提督,一口气又造了鸟船一百艘,沙船四百三十八艘,水师兵员也增加到三万人。打台湾的时候,派万正色指挥湖南、浙江的战船两百艘,走海路去福建。姚启圣也造了三百艘战船,水师两万人。施琅收复澎湖,用的也是三百艘战船,两万人马。施世骠平定朱一贵叛乱,用的战船更是多达六百多艘。
乾隆年间,打缅甸的时候,还让湖北的造船工匠在蛮暮造船,走金沙江去打缅甸,还调了福建、广东的水师帮忙。李长庚剿灭海寇蔡牵的时候,在福建造了三十艘大船,叫“霆船”,上面装了四百门大炮,联合福建、浙江的水师,在茫茫大海里作战,最后把蔡牵给平定了。
道光朝以后,外国的海警船越来越厉害,咱们以前那些木头船根本不是洋人的铁甲舰的对手。到了同治五年,才开始照着欧洲的军舰样子,在福建开厂造轮船。江苏一开始造了四艘轮船。到同治十一年,广东、山东各造了一艘,奉天也造了一艘小轮船,这些轮船上都配了水师。
后来,沿海各省都开始买军舰,一年比一年多,旧式军舰就陆续淘汰了。到了光绪年间中期的时候,统计一下全国各省海里河里的军舰数量,看看都有啥:奉天省海上有十艘缯船;直隶省海上有两艘长龙船,还有四十八艘先锋舢板船;山东省海上有十四艘拖罾船,河里还有六艘哨船;江苏省海上有两艘轮船,八艘艇船,内河还有两艘轮船,六十艘舢板船,另外内河还有三百八十五艘舢板船和艇船,长江上还有七十六艘舢板船,七艘督阵舢板船,十艘长龙船,一百二十八艘巡哨舢板船。
安徽省有二百八十二艘舢板船,十五艘长龙船,一艘八团船,十艘枪划船,十五艘护卡巡船,七艘督阵舢板船,两艘轮船;江西省有十五艘长龙船,二百六十三艘舢板船,六艘督阵舢板船,一艘轮船;福建省海上有长龙船一艘,舢板船十九艘,小艇十四艘,哨船十四艘,龙艚船二艘,拕艚船一艘,内河还有三十艘炮船;浙江省海上有二十七艘钓船,十二艘艇船,十七艘龙艚船,两艘哨船,一艘快船,内河还有五十八艘大舢板船,八十四艘中舢板船,四十九艘飞划船,二百十三艘长龙船座船,八艘枪船,五艘炮船。
湖北省有八艘督阵大舢板船,十二艘长龙船,一百八十艘舢板船;湖南省有四艘督阵大舢板船,四艘长龙船,六十艘舢板船;广东省海上有大小轮船二十二艘,巡船十四艘,拕船十艘,长龙船一艘,扒船一艘,内河还有一艘两橹桨船,一艘橹船,四十艘桨船,一百九十六艘巡船,十五艘急跳船,两艘平底桨船,两艘快哨船,十四艘快船,七艘快桨船,四艘艚船,两艘橹船。 你看,这数量,是不是相当可观?
各省的战船,都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标营,选择地方驻扎,定期进行军事演习。海上的军舰,海军制度才刚刚建立起来,主要负责沿海的捕盗工作。各省内河的军船,样式都跟长江水师的舢板船差不多。只有巡逻缉捕之类的船,因为要巡视支流河汊和港口,需要轻便灵活,所以船的样式略有不同。
漕运和黄河的水师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隆庆年间,清朝的时候稍微改动了一下。用卫所的士兵专门负责运输漕粮,用营里的士兵专门负责护送漕粮,另外还设立城守营来守卫城池。漕运的管理分为漕运总督和巡抚两个方面,漕运总督手下管辖着左、右、中三个营和四个城守营,驻扎在山阳地区和漕运要地,分别部署兵力。淮安府以前是黄河和淮河交汇的地方,特地修建了两个大闸,安排河兵和堡垒的士兵看守。河营和漕营的地位一样重要,都有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军官。河营的升迁制度,和军功挂钩,主要负责修筑堤防,而缉捕盗贼的任务则不归他们管。
清朝水师的武功很厉害,在洞庭湖守住了吴三桂的叛军,在海上打败了蔡牵,在长江制服了广东的匪寇,东南数千里范围内,威名远扬,那些尽忠职守的将士们,为国建功立业,功绩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等到海禁开放,铁甲舰横行大海的时候,旧式的船只就显得太弱了,根本不是对手,于是就失去了倚仗。当时的形势所迫,并不是因为规划失误。
各个直省以前规定的船只数量和防务区域的划分,都详细记载在文件里:比如东三省、直隶、山东、江南(包括太湖湖标和漕运标的水师)、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还有长江水师。
东北沿海,金州和旅顺口最要紧。清朝初期就有了海军。松花江、嫩江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内部,海军营地在吉林一直往北,到墨尔根、黑龙江一带都有驻扎。到了光绪年间,旅顺建起了海军港,停泊着铁甲舰,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东边的图们江、混同江上,经常有俄国军舰入侵,以前那些海军船只,武器装备差,兵力也少,根本控制不住。下面咱们说说后来海军是怎么建设的:
旅顺口,顺治初期就设了海军营,一开始只有从山东调来的十艘快船。康熙十五年,设了两个协领、两个佐领、四个防御、八个骁骑校,水兵五百人。康熙五十年,从浙江、福建两省的船厂造了六艘大船,走海路运到奉天,驻扎在海口。
金州海军营归城里守卫官员管,水兵一百人。
吉林海军营,顺治年间,设有四品、五品、六品官员。光绪十四年,又增设了一个总管,两个六品官。
齐齐哈尔海军营,康熙二十三年,设了一个总管,两个四品官,两个六品官,造船的官员也有四品、五品、六品各一人,领催八个,水兵二百六十八人,后来增加到五百六十八人,大船两艘,中等大小的船十五艘。康熙四十年,拨给黑龙江十艘船。雍正年间,又拨给墨尔根六艘,最后齐齐哈尔海军营还剩下大小战船二十五艘,江船五艘,小船十艘。
墨尔根海军营,康熙二十三年,设了一个四品官,一个领催,由城里的协领兼管,一共六艘战船,水兵四十三人,雍正年间又增加了六艘战船。
黑龙江那边的水师营,康熙二十三年的时候,就设立了一个总管,还有两个五品官,两个六品官,八个领催,一共三十艘战船,四百一十九个水兵。到了康熙四十年,从齐齐哈尔又调拨了一些船过来,增加了十艘大战船,四十艘二号战船,十艘江船,还有十艘划子船。
直隶省的水师,是从雍正四年才开始设立的,在天津设立了水师营,有个都统坐镇天津,专门负责海口的防卫,水师总共有两千人。省内其他的河流,都归陆路巡防负责,没有内河水师。乾隆八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副都统,水师人数增加到一千人,船只也增加了,二十四艘大小赶缯船和八艘仔船。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因为海口太平无事,养着他们太费钱了,就把水师全部裁撤了。嘉庆二十一年,又重新设立了水师,一千人。没多久,在大名镇设立了水师总兵,把直隶的水师都并到一起了,实际就剩下一个守备,一个参将,两个千总,三个把总,以及四百九十一个水兵。其实早在嘉庆十九年,直隶的督臣那彦成就上奏说,水师官兵名册虚报,船只大多都烂了,请求裁撤,也并入大名镇。到了咸丰八年,因为海疆不太平,又增加了六个海口营,在大沽南北两岸修建炮台,一共五个大炮台,十个小炮台,九十九尊大炮,水师三千人,每个营五百人。咸丰九年,人数改成了1800人。同治八年,督臣李鸿章上奏建议调整营制,设立大沽协副将,驻扎在新城海口,负责炮台的防守。光绪元年,李鸿章在大沽、北塘等地又增建了炮台,还从欧洲买了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这些都由海军将领统领,不再归原来的协标管辖了。
一开始,内河水师的船队是从同治年间才有的,是照着长江水师的样子建立的。当时设了一个督标水师中营,有个管带官,32个哨官,476个水兵,还有32艘舢板战船,驻扎在三岔河口。另外,还有个亲兵总哨官,14个哨官,222个水兵,14艘舢板战船,驻扎在西沽河口。
山东的水师,最早可以追溯到顺治元年,当时在登州府设立了水师营,由守备、千总之类的官员领导。当时有沙唬船、边江船共13艘,水兵386人,驻扎在紥水城,负责东西海口的防务。后来,顺治十五年,沂州镇搬到了胶州,胶州水师就改成了陆营。顺治十八年,临清镇又搬到了登州,原来的城守营水师就改成了前营水师。到了康熙四十三年,又增加了两个游击和一些其他军官,水兵增加到1200人,把沙唬船改成了20艘赶缯船,分管东西海口的巡逻,东到宁海州,西到莱州府,还分成了前后两个营,各司其职。康熙四十五年,前营水师搬到了胶州,负责南海的巡逻;后营水师则驻扎在紥水城,负责北海的巡逻。康熙五十三 年,裁撤了后营的一些官员和700名水兵,还把10艘赶缯船调到了旅顺口。这样一来,就只剩下前营水师的游击等官员,以及10艘赶缯船了,分管南北两个汛,由游击和守备分别管辖一半的兵船。
雍正七年,每艘船增加了10个水兵,南北两个汛一共增加了100个水兵。还增加了7艘双篷艍船,每艘船配30个水兵,南汛3艘,北汛4艘,北汛还增加了一个将弁。雍正九年,又增加了3艘艍船,增加了190个水兵,每艘艍船配40个水兵,南北汛各5艘。雍正十二年,又增加了6个将弁,还在成山头增设了东汛水师,从南北汛各抽调了一艘赶缯船和一艘双篷艍船,分配了战守兵,又从南北汛抽调了4个将弁,负责成山、马头嘴一带的巡逻,和各汛一起会旗,最后都归水师前营管辖,由本镇统一指挥。 具体的制度安排在后面列出:
前线的水师部队,配置如下:有个游击将军、一个守备将军,还有两个千总,四个把总,另外还有两个外委的千总和四个外委的把总。水战部队有八百人,守卫部队二百人,配备赶缯船十艘,双篷艍船十艘,每艘船都配有一艘小船。
南边防线的部队驻扎在胶州的头营子,那边有个游击将军,两个把总,一个外委千总和一个外委把总,配备赶缯船四艘,双篷船四艘,总共四百名战守士兵。他们的巡逻范围南边到江南的交界处莺游山,东边到荣成县的马头嘴,在那里和东边防线的部队会合打旗语。
东边防线的部队驻扎在养鱼池,那边有个千总,一个把总,一个外委千总和一个外委把总,配备赶缯船四艘,双篷艍船四艘,总共四百名战守士兵。他们的巡逻范围南边到马头嘴,在那里和南边防线的部队会合打旗语;北边巡逻到成山头,在那里和北边防线的部队会合打旗语。
北边防线的部队驻扎在登州府的水城,那边有个中军守备将军,一个千总,一个把总,还有两个外委的把总,配备赶缯船四艘,双篷艍船四艘,总共四百名战守士兵。他们的巡逻范围南边到成山头,在那里和东边防线的部队会合打旗语;北边巡逻到隍城岛,在那里和直隶水师、盛京水师划定界限。
话说江南水师,清朝顺治初期的时候,江苏松江等地的水师营,每个营都有四十艘抓捕盗贼的小快船;常州、镇江等地的营,则各有十多艘到二十多艘不等。 到了康熙七年,朝廷开始查封沿江沿海各营出海的船只,内河的快船也跟着裁减了不少。后来,巡抚马祜和提督杨捷上奏朝廷,请求在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的各个塘汛,设置三百二十五艘水师巡逻船,用来镇压水贼。
雍正元年,江苏和浙江的巡抚和督抚一起商量,因为太湖跨越两省,历来是盗贼的窝藏地,所以在太湖沿岸的各个水口,又增加了水师营和巡逻船,划分区域进行巡逻。那些位于太湖各地,属于两省交界的地方,就让参将分别率领水师一起巡逻缉捕。雍正五年,朝廷下令让京口八旗营仿照天津水师的制度,设立京口水师营,并拨给京口大小战船二十艘到江宁去操练。驻扎在江宁的水师,总共有满洲、蒙古兵一千人,设有协领四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十二人。这就是江南水师的开端。
镇守京口的左右两路水师,分别设有统兵官两人,分别统领左右营,每个营都配备沙船二十八艘,水艍船八艘,犁缯船八艘,舵工二百二十人,水手和工匠四百九十二人。康熙二十一年,京口水师改隶属于江南提督,被分为中、左、右三个营。到了康熙三十六年,总兵官的职位被裁撤了,改设副将以下的各级官员,每个营配备沙船二十三艘,唬船七艘,小巴船四艘,水手四百六十八人。从雍正二年以后,水师的船只配置多次调整,每个营最后保留唬船二艘,小巴唬船七艘,渡马浅船六艘。
江南提督水师标兵,从顺治四年开始设置参将以下的各种官职,分成了中、左、右、前、后五个营和城守六个营。 中营呢,有一艘唬船,十五艘巡船,两艘中号四橹哨船,还有两艘桨橹快哨船。左营有三艘唬船,十五艘巡船,两艘中号四橹哨船,两艘桨橹快哨船。右营原来有四艘浦江游巡哨船,后来改成了:一艘哨船,一艘桨船,一艘二橹哨船,七艘巡船。前营有两艘中号四橹哨船,两艘桨橹快哨船,还有二十二艘巡船。后营有一艘唬船,两艘中号四橹哨船,两艘桨橹快哨船,八艘巡船。
松江城守营有一艘唬船,两艘中号四橹哨船,两艘桨橹快哨船,一艘巡船。金山营有十三艘巡船。柘林营有四艘巡船。青村营有两艘巡船,一艘小哨船。南汇营有两艘大罟船,四艘小哨船。川沙营有三艘捕匪大罟船,三艘放大罟船,两艘大罟船,两艘小哨船,两艘小号二橹哨船。刘河营有八艘巡船。吴淞营有三艘沙船,四艘艍犁船。福山营开始有四艘沙船,四艘官渡船,十六艘巡船,后来改成了福山镇标,设置了总兵以下的各种官职。太湖营呢,沙船、快船、巴唬船加起来一共三十二艘,后来改成了太湖协标,设置了副将以下的各种官职。常州营有二十九艘巡船。江阴营有两艘唬船,七艘巡船。靖江营有两艘唬船。杨舍营有两艘巡船。
镇江城守营,顺治十五年的时候,设立了镇守苏松水师总兵官,分成了中、左、右三个水师营,每个营都有九艘沙船,五艘赶缯船,后来又改了,改成了参将等官职,设置了二十三艘巡船。
说白了,江南督标游兵营,那是顺治初期的事儿了,归操江巡抚管,级别从游击往下排,有一艘大唬船,二十七艘小唬船。到了康熙元年,这个营就给撤了,并到督标里去了。
奇兵营也是顺治初期的事儿,跟着操江巡抚去了安徽驻防,后来改名叫太平右营,级别也是从游击往下排。康熙元年,这个营也给撤了,并到安庆营去了。
瓜洲营,顺治二年才建的,级别从守备往下排,主要负责长江北岸的水防,有八艘唬船。康熙元年,升格成参将,并入江南督标。到了康熙十一年,又改成了瓜洲城守备,唬船还是八艘。它下面还有各县的分防水师,宝应汛十五艘船,氾水汛十四艘,永安汛二十三艘,高邮汛十六艘,江都汛十四艘。
淮安庙湾营,顺治初期建的,级别从游击往下排,有五艘沙船,四艘唬船。
佃湖营,雍正九年才建的,是从庙湾营分出来的,级别从都司往下排,有三艘沙船,四艘巡船,一艘唬船,还有一艘内河巡哨船。
营城营,顺治三年建的,级别从守备往下排,有四艘唬船,四艘小巡船。到了乾隆十一年,就改成一艘唬船,两艘巡海哨船,两艘沙船(三号、四号),还有四艘小巡船。
小关营,雍正十一年建的,是从盐城营分出来的,级别从都司往下排,有两艘沙船,一艘唬船,一艘快船。
海州营,顺治四年建的,级别从游击往下排,有五艘小巡船。康熙三年,并入东海营,还增加了十艘沙唬船。
东海营,顺治初期建的,级别从守备往下排。顺治十八年撤了,康熙十八年又给恢复了。它负责的防区,鹰游内外洋汛有两艘船,大浦汛有两艘商船,海头汛有一艘唬船,临洪口汛有两艘哨船,高公岛汛有一艘沙船。
最后是江苏抚标左右营,顺治四年建的,级别从参将往下排,左营十艘巡船,右营十艘巡船。
苏州城守营,那是顺治四年设立的,设有参将以下各级官员,配备了58艘巡船。
平望营,建于顺治三年,设有游击以下各级官员,最初隶属于提督标,乾隆以后才改隶属于巡抚标,巡船数量是17艘,后来变成20艘。
福山营,是从提督标里分出来的,设有游击以下各级官员,一开始有沙船4艘,巡船6艘,官渡船4艘,船只数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到了道光年间,因为这里是重要的海防地区,所以升级成了镇标,设有总兵以下各级官员,还分成了中、左、右三个营。
淞北营,原来是隶属于督标内河水师的,到了同治十一年,改隶属于江南提标水师,还增加了副将以下各级官员,仿照长江水师的模式,配备了16艘舢板船。
淞南营,同治十一年,改隶属于里河淞北协标,增加了游击以下各级官员,也仿照长江水师的模式,配备了37艘舢板船和座船。
江北狼山镇标,顺治十八年设立,设有总兵以下各级官员,分成了中、左、右三个营。中营有赶缯船1艘,沙船1艘,唬船3艘,渡船5艘;左营有赶缯船1艘,沙船2艘,唬船3艘,渡船6艘;右营有赶缯船6艘,沙船1艘,唬船4艘,渡船3艘。
泰州营,顺治二年设立,设有游击以下各级官员,配备了赶缯船2艘,沙船2艘。
掘港营,顺治三年设立,设有守备以下各级官员,配备了唬船3艘。
康熙二十三年,京口将军标下的22艘沙船和18艘唬船划归狼山镇标,负责海口巡防。到了康熙二十八年,又把4艘战船拨回京口。康熙四十八年,狼山镇标改成了中、左、右三个营。中营有赶缯船3艘,沙船2艘;左营有赶缯船3艘,沙船3艘;右营有赶缯船4艘,沙船2艘,唬船4艘。雍正十年,狼山镇标实际拥有的水师船只大小加起来有22艘。雍正十三年,右营又增加了一艘小哨沙船。到了同治五年,又增加了绥通、绥海两个营,隶属于长江水师提督。
话说江南福山镇,道光二十三年的时候,设立了总兵以下各种各样的官职,还分成了中、左、右三个营。其中,原来的福山营水师就成了福中营,苏松奇兵营水师成了福左营,杨厍水师成了福右营。
一开始,中营本来有十五艘巡船,可时间长了,都烂得差不多了,一艘都没剩下。后来就用四艘沙船换了五艘阔头舢板船凑合着用。左营呢,有大小舢板船八艘;右营也有大小舢板船五艘。
到了同治九年,营制又改了。把中营并入了左右两个营。然后,把原来左营管辖的海门厅西边洋沙等几个水师驻防点,划给了通州营。左营呢,又分成了中、左、右三个哨,一共十二艘巡船,负责在海面上巡逻。而右营呢,就驻扎在陆地上的各个水师驻防点。
太湖水师最早是从雍正年间开始的。太湖横跨苏州、常州、湖州三个地方,是整个苏州地区最大的湖泊。太湖的风浪和大海不一样,所以巡逻太湖的水师,船的样式也和别处不同。负责巡逻的卫所,用的是巡逻船;而水师用的则是哨船。
雍正二年,设立了太湖营,配备游击、千总、把总各一人。五年后,因为大钱汛口是浙江省靠近太湖的重要关口,所以又增加了守备、千总各一人,把总三人,水兵原定一千人,后来经过几次裁撤合并,实际留下了一百八十六个水战兵和四百七十二个守兵,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甪头汛有一百八十五个人和五艘沙快船;西山汛有六十九个人和两艘沙快船;浙江乌程汛有一百九十七个人和九艘沙快船;伍浦汛有六十九个人和九艘快巡船;南浦汛有一百七个人和九艘快巡船。雍正七年,用六艘沙船负责太湖主要水域的巡逻,其他的船只改成了二十艘小型的巡逻船,用来巡查支流和小港口。九年的时候,水师被分成左右两个营,左营的守备驻扎在简村,一共管辖六个汛口,负责震泽县的地界;千总一人驻扎在鲇鱼口,管辖十二个汛口,负责吴县、吴江、震泽三县的地界;两个把总,一个驻扎在东山,管辖八个汛口,负责吴县的地界;另一个驻扎在吴江,管辖八个汛口,负责吴江和震泽的地界。右营的守备驻扎在周铁桥,一共管辖六个汛口,负责宜兴、阳湖的地界;千总一人驻扎在马山,管辖十四个汛口,负责常州、无锡、阳湖三县的地界;两个把总,一个驻扎在鼋山,管辖七个汛口,负责吴县的地界;另一个驻扎在凤川,管辖七个汛口,负责宜兴和荆溪的地界。
到了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副将以下的各种官职,水师的战船,包括巴唬船十六艘,沙船三艘,大快船七艘,小快船三十二艘。到了道光年间,还剩下十六艘巴唬船,两艘沙船,六艘大快船,二十艘小快船,以及十艘桨船。咸丰年间,因为太平天国起义,营房和船只武器都损失殆尽了。同治年间,重新整顿水师,完全改变了以前的制度,模仿长江水师的编制,设立了太湖协标二营,配备了三十六艘舢板战船。这就是江南水师的编制情况。
说句实在话,当时在江南省的长江水师,就属瓜洲镇标最厉害了,它管着瓜洲营、孟湖营、三江营、江阴营这几个营,战船数量和其它省份的长江水师一样多。
再说说河道总督的部队,一共二十个营。雍正七年,把漕运标营的右营划给了河防,新成立了一个营,配了九艘巡逻船。山清里河上营是康熙十七年设立的,有六十八艘船;里河下营是雍正六年从里河营分出来的,有十三艘船;外河上营,船多着呢,一百十四艘;山安海防河营是雍正七年从外河营分出来的,五十四艘船;高堰上营是康熙三十八年从盱眙营分出来的,三十四艘船;山盱下营是雍正七年从高堰营分出来的,十七艘船;桃源安清营是康熙三十八年设立的,二十三艘船;扬河上营是康熙十七年设立的,八十二艘船;扬河下营是雍正七年设立的,十四艘船;徐河南北营是雍正六年设立的,三十艘船;邳睢河营是顺治初年设立的,七十五艘船;宿虹南北营是顺治初年设立的,一百艘船;桃源南北营是顺治初年设立的,六十八艘船;宿迁运河营是雍正六年设立的,十九艘船。这些河防营都有守备以下的各种军官,船只也分浚船和柳船两种,主要负责河道修缮和防务,都按照营制的规矩管理。
漕运总督的水师标营呢,分成中营、左营、右营、城守营四个营。其中中、左、右三个营负责护送漕粮,城守营负责地方防务,驻扎在山阳一带和漕运经过的地方。至于运送漕粮的苦力活,那就是卫兵们的事儿了。
浙江水师,杭州协钱塘水师营,顺治初年,设守备各官,兵一百十五人,鳖子门汛兵七十九人,新城汛兵三十一人,塘栖汛兵九十三人,钱江汛兵七十七人,富阳汛兵一百五十人,防守河庄山唬船四艘,运河内河快唬船十一艘,钱塘江渡马船六艘。
说白了,浙江水师在杭州钱塘江一带,顺治朝刚开始的时候,就设立了各种守备官员,总共有一百一十五个士兵。 具体到各个地方,鳖子门有七十九个兵,新城三十一个,塘栖九十三,钱江七十七,富阳一百五十。 为了防卫,他们还配备了四艘河庄山上的巡逻船,十一艘内河快船,还有六艘钱塘江渡船。
乍浦水师营,雍正二年,以定海镇右营改归乍浦,设参将各官,水战兵二百四十人,守兵二百七十六人,战船十艘,内洋岑港辖洋面汛三十三,内洋沥港辖洋面汛十五,内洋岱山辖洋面汛十九。
雍正二年,定海镇右营改编成乍浦水师营,设有参将等官员。这个营有专门打水战的士兵二百四十人,负责守卫的士兵二百七十六人,还有十艘战船。 此外,他们在岑港、沥港、岱山三个内洋区域分别设了三十三、十五、十九个水师哨所。
嘉兴协营,设副将各官,驻防府城,兵四百三十二人,快唬船五艘。海盐汛兵一百七十五人,快唬船三艘。乍浦汛兵二百十三人,快唬船二艘。澉浦汛兵百人,快唬船一艘。石门汛兵一百十人,快唬船四艘。桐乡汛兵七十六人,快唬船二艘。濮院汛兵六十一人,快唬船三艘。新城汛兵四十人,快唬船一艘。平湖汛兵九十九人,快唬船三艘。嘉善汛兵七十人,快唬船二艘。嘉兴汛兵六十九人,快唬船二艘。王江泾汛兵五十六人,快唬船二艘。雍正十年,裁撤快唬船二十艘,改造大号巡船二十艘,小号巡船二十艘,分配各汛。
嘉兴水师营,有副将等官员,驻扎在嘉兴府城,总兵力四百三十二人,配有五艘快船。 各个地方的兵力配置如下:海盐一百七十五人,三艘快船;乍浦二百一十三人,二艘快船;澉浦一百人,一艘快船;石门一百一十人,四艘快船;桐乡七十六人,二艘快船;濮院六十一人,三艘快船;新城四十人,一艘快船;平湖九十九人,三艘快船;嘉善七十人,二艘快船;嘉兴城内六十九人,二艘快船;王江泾五十六人,二艘快船。 到了雍正十年,他们把二十艘快船取消了,改造成二十艘大巡船和二十艘小巡船,然后分发到各个哨所。
湖州那边有个协营,设置了副将和其他军官,驻扎在府城里,总共四百七十六个兵,还有十三艘快巡船。左营呢,分兵驻守几个地方:双林汛五十个人,三艘快巡船;德清汛三十四个人,四艘快巡船;新市汛四十二个人,四艘快巡船;含山汛四十二个人,四艘快巡船;菱湖汛三十九个人,五艘快巡船。
右营呢,也分兵驻守好几个地方:泗安汛五十个人,三艘快巡船;长兴汛四十四个人,两艘快巡船;武康汛二十个人,一艘快巡船;马要汛二十个人,一艘快巡船;乌镇汛二十四个人,一艘快巡船;南浔汛五十八个人,六艘快巡船;菁山汛十六个人,一艘快巡船;梅溪汛八十个人,两艘快巡船。
绍兴那边也有个协营,也设置了副将和其他军官,水师有一千八百七十二个人。他们用的是卫所制度,设了临海卫、观海卫,还有沥海所、三江所。雍正十年的时候,又新设了一个周家路水师汛,配了两艘巡船,分别叫绍字一号和绍字二号。
宁波府,顺治三年的时候,设立了水师营,有两个参将,分别管左右两个营,水战兵和守卫兵各四百人。
十四年的时候,又设立了宁波、台州、温州水师总兵官以及其他相关官员。康熙九年,设立了水师提督和左右两个路总兵官,不过七年后就取消了。后来又设立了一个总兵官,管辖中、左、右三个水师营,一共三千兵。春秋两季汛期的时候,他们会带着战船出海巡逻,抓捕海盗。战船的数量,根据情况随时调整。
顺治三年,水师左右两个营,大小战船一共五十二艘。到九年的时候,定海镇左右两个营,战船有四十九艘。十四年,水师前后左右四个营,战船增加到了二百二十艘。康熙元年,水师前、左、右三个营,战船有一百七十三艘。九年的时候,定海镇中、左、右三个营,战船八十艘,还增加了二十艘哨船。经过这么多年的增减调整,最后确定下来的船只数量是:水艍船十二艘,犁缯船七艘,中艍船一艘,中号犁缯船五艘,沙船七艘,双篷艍船十三艘,唬船二艘,哨船二十艘。
象山城守营,设有副将和其他官员,配有哨船四艘,海口汛兵一百五十人,哨船十艘。雍正四年的时候,裁撤了一些,最后只留下四艘哨船。昌石营,设有都司等官员,汛兵五百六十五人,战船六艘。镇海营,原本是设有左右两个水师营的。雍正二年的时候,改成了镇海营,设有参将和其他官员,汛兵二百三十五人,哨船八艘。
话说台州府,顺治十四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宁台总镇。 到了顺治十五年,又改成了水师提督。没多久,又改成了总兵。 那时候还设立了黄岩镇标,下辖三个营,水师有两千七百七十五人,战船二十五艘。海门那边也驻扎着游击等官员,之前驻扎在那里的都司等官员也还在。
右营负责防守七个海上的汛地:玉环山、干江、鸡齐山、标桃屿、石塘、龙王堂、沙护。 中营负责防守六个海上的汛地:郎几山、黄礁门、深门、三山、老鼠屿、川礁。 左营负责防守八个海上的汛地:圣堂门、米筛门、白岱门、牛头门、靖寇门、狗头门山、茶盘山、迷江山。 总而言之,台州沿海的防卫那是相当森严啊!
温州府,清顺治三年的时候,设立了副将和其他官员。到了顺治十三年,改成了总兵官,还设立了镇标中、左、右三个水师营,以及22艘战哨船。
中间这个营,水战兵有65人,守兵152人,战船9艘,快哨船2艘,钓船3艘。他们分管两个地方:一个专门负责三盘口防务,水兵162人,战船2艘;另一个专门负责长沙海洋的防务,水兵128人,沙战船2艘。他们一共要负责七个地方的防汛:霓岙、黄大岙、三盘、大门、长沙、鹿西、双排。
左边这个营,水战兵68人,守兵173人,战船9艘,快哨船2艘。他们也分管两个地方:一个专门负责凤山汛的防务,另一个专门负责南龙海洋的防务。他们一共负责五个地方的防汛:凤皇山、铜盘山、南龙山、大瞿山、白脑门。右营负责陆地汛兵。
瑞安水师营,也设立了副将和其他官员,水战兵98人,守兵143人,内洋巡哨船4艘,外洋巡哨船5艘,快哨船4艘,钓船2艘。他们也分管两个地方:一个专门负责北关洋的防务,水兵70人,战船1艘;另一个专门负责官山洋的防务,水兵50人,战船1艘。他们一共负责六个地方的防汛:北关、官山、金乡岙、琵琶山、南鹿山、四大屿。
玉环水师营,设立了参将等官员,水战兵145人,守兵254人,八桨船4艘,战船4艘,快哨船4艘。左营负责陆地汛兵。右营水兵184人,战船4艘。他们也分管两个地方:一个专门负责坎门的防务,水兵65人,战船1艘;另一个专门负责长屿的防务,水兵34人,战船1艘。内洋有三个防汛点:乌洋、梁湾、黄门。外洋有一个防汛点:沙头。左右营各有一百八十四名水兵和一艘战船轮流巡逻海面。另外,江口水师还有184人,战船4艘。
雍正二年的时候,朝廷正式规定了四种战船:一种叫水艍船,一种叫赶缯船,一种叫双篷船,还有一种叫快哨船。至于六桨船和八桨船,那是雍正七年以后才增加的。
这四种战船,以及后来增加的六桨船和八桨船,构成了当时清朝海军的主要力量。 它们在保卫海疆,打击海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具体这些船只的构造和性能,史书上也有详细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福建水师最早是在顺治十三年成立的,当时有水兵三千人,各种船只,比如唬船、哨船、赶缯船、双篷船,加起来超过一百艘。
康熙二十四年,他们把八十艘双篷船给撤了,留下二十艘分别驻守台湾和澎湖。雍正三年,在福州、漳州和台湾都建起了船厂,开始造各种大小战船,用于内河和外海。到了雍正七年,又在泉州建了个船厂,专门修理各级水师的战船。福州船厂修了四十六艘,泉州修了四十八艘,漳州修了五十二艘,台湾船厂修的最多,一共修了九十六艘。
乾隆十六年,规定三江口的战船要按季度清洗保养。三十三年,又裁撤了五十艘哨船。嘉庆四年,命令所有战船都改成同安船的样式。五年,裁撤了内地的三十艘战船,同时又建造了三十艘米艇船,取名为“胜”字号。七年,把福宁府陆路镇标左营改成了水师左营,驻扎在三沙海口,还新造了十二艘战船,编成新的番号。十年,台湾水师又增加了三十艘同安梭船,取名“善”字号,分给了台湾协标中、左、右三个营。十一年,又增加了八艘米艇,叫“捷”字号;还增加了二十艘大横洋梭船,分成“集”字号和“成”字号,各十艘,分别驻守内地。十三年,裁撤了十七艘中号和小号梭船。十四年,又增加了二十艘集字号和成字号的大同安梭船,还有八艘捷字号米艇。十五年,裁撤了台湾港口善字号的二十一艘船,在鹿耳门增加了十六艘守港船,叫“知”字号;还增加了十六艘八桨快船,叫“方”字号。十六年,又裁撤了各营的中号和小号梭船三十七艘。
道光二年,裁撤了捷字号和胜字号的十五艘米艇,剩下的都改成了同安梭船的一、二、三号样式。七年,裁撤了台湾水师营的知字号和方字号船共三十二艘,还有善字号船九艘。同时,又建造了三十二艘白底艍船,分成顺字号和济字号,各十六艘,分别拨给了台湾协标中、左、右三个营,以及澎湖协标艋舺营。
咱们先说说海战的船,一共十种:赶缯船、双篷艍船、双篷船、平底哨船、圆底双篷船、白艕船、哨船、平底船、双篷哨船、平底船。 内河的战船呢,就九种了:八桨船、六桨平底小巡船、花驾座船、八桨哨船、小八桨船、中八桨船、大八桨船、花官座船、哨艍船。 这些船上的水兵有多少,主要看船的大小。
接下来是各营的战船数量。提督标下设中、左、右、前、后五营,中营九艘,左营八艘,右营八艘,前营十艘,后营十艘。总督标水师左营只有两艘。金门协标后来改成镇标,左营九艘,右营九艘,改成镇标后又增加了二艘。海坛协标也改成了镇标,左营十艘,右营八艘。闽安协标左营七艘,右营七艘。福宁镇标左营十艘。烽火营十一艘。南澳镇标十艘。铜山营十一艘。台湾协标中营十九艘,左营十四艘,右营十六艘。最后是澎湖协标,左营十七艘,右营十六艘,艋舺营十四艘。
广东水师,从顺治九年开始设置,最初有一千名官兵。后来又设立了总督标水师,驻扎在肇庆府,下辖中、左、右、前、后五营。中营有两橹桨船一艘,急跳船一艘;左营有两艘桨船,一艘急跳船,三艘舢板船;右营有两艘桨船,两艘急跳船;前营有两艘急跳船,四艘舢板船;后营有一艘桨船,一艘急跳船,三艘舢板船。整个水师营共有十四艘二橹桨船,六艘四橹桨船,六艘急跳船。四会营有三艘四字号桨船;新会营有一艘急跳船,一艘急跳桨船,两艘小舢板船。后来,肇庆水师改名为肇庆城守协标,下辖左右营、四会营、那扶营、永安营,而新会营则划归提标水师的顺德协。
巡抚标下辖水师左右营、广州协左右营、三水营、前山营、顺德协左右营、新会左右营、增城左右营、大鹏营、永靖营。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广东巡抚被裁撤,各营分别隶属于提督标和广州城守协。
水师提督标,从康熙元年设立,最初驻扎在惠州府,下辖四个营。嘉庆年间以后,水师提督标移驻虎门,下辖中、左、右、前、后五个营,以及香山协左右营,顺德协左右营,新会左右营,大鹏左右营,赤溪协左右营,清远右营,广海寨营,永靖营。当时,水师提督标拥有各种船只数量众多,包括六橹船十一艘,八橹船四艘,十橹船二艘,十二橹船二艘,米艇十一艘,捞缯船六艘,快桨船二十七艘,浅水桨船十二艘,巡船十四艘,二橹船六艘,四橹船十二艘,艍船四艘。后来,广海寨营被裁撤,清远左右营划归三江口协标,永靖营先划归巡抚标,之后又划归城守协标,同时又增设了赤溪左右营。
南澳水师镇标的船只可不少呢!左营有十艘战船,这些船都归福建省管辖。右营的船只种类就多了,有九艘赶缯船、六艘仔船和两艘八桨船。澄海协的船只也挺丰富的,左营有两艘艍船、两艘膨仔船、一艘乌船和三艘快桨船;右营则有一艘赶缯船、两艘艍船、一艘仔船、一艘乌船和两艘快桨船。海门营有二艘赶缯船、二艘艍船、四艘仔船和四艘快桨船。达濠营比较简单,只有两艘艍船、一艘仔船和一艘快桨船。
碣石水师镇标的建制是在康熙八年调整划分的,分成了中、左、右三个营,配备了十艘米艇和一艘哨船。平海营的历史比较久远,康熙元年的时候,它还是惠州协右营驻扎在平海所,到了雍正四年才正式设立平海营,归属碣石镇标管辖。它的船只编制是:一艘一号赶缯船,三艘二、三、四号艍船,四艘五、六、七、八号拖风船,还有一艘一号快船。归善城守营主要负责城防,配备了十三艘舢板哨船,而惠来营则属于陆路部队。潮州镇标也分中、左、右三个营,城守营有五艘快船,饶平营则有四艘快船。黄冈协的左右营各有两艘哨船。
北海镇标和城守营是在康熙初年设立的。康熙二十三年,改成了龙门水师协标,分左右两个营,左营有水师八百二十三人,右营有八百十一人。当时的船只配备是:三艘大米艇、四艘中米艇、一艘小米艇、三艘捞缯船和一艘艍船。到了乾隆二十年以后,实际拥有的船只就变成了:二艘赶缯船、四艘艍船、一艘拖风船和三艘快马船。以前北海镇标还管辖着硇州营,硇州营有大小战船二十七艘,后来划归高廉水师镇标管辖了。
高廉镇标阳江营,那是嘉庆十五年的事儿,原本是南韶连镇标左翼的兵,调到阳江驻扎,就成立了阳江镇标。这阳江镇标左营有五艘大米艇,还有两艘捞缯船;右营有三艘大米艇,一艘捞缯船。后来,阳江镇标又改隶属高廉镇标了。电白营那边有七艘双篷艍船。吴川营呢,有两艘外海双篷艍船,三艘外海拖风船,还有两艘桨船。硇州营,以前叫乾体营,那可是个老营了,大战船有十三艘,龙艇六艘,哨船五艘。康熙四十二年改名叫硇州营后,就剩下三艘赶缯船,六艘艍船,十二艘拖风船,四艘外海双篷船,还有七艘快桨船了。东山营就简单多了,只有一艘大米艇和两艘捞缯船。
雷琼镇标,是康熙二十七年设立的,分左右两个营,一开始只有两艘赶缯船,六艘艍船,六艘快哨船。到了雍正年间,又增加了十艘快哨船。到了嘉庆十五年,改名叫水师营了,左营有水师八百七十六人,右营八百八十八人,兵力相当雄厚。海安营,康熙初年的时候设立了副将等官员,八年后改成游击,隶属于镇标,大小哨船加起来有二十艘。白鸽寨营,顺治初年设立了参将等官员,有大小哨船九艘,不过到了康熙年间就裁撤了,只留下三艘哨船。海口营,嘉庆十五年设立,是水师协标,左营水师四百九十二人,右营四百八十五人,后来又改成了参将,把左右两营合并成一个营了。崖州水师协标,中营是陆路部队,右营水师有三艘拖风哨船(一、二、三号),还有三艘艍船(四、五、六号)。
最后说一下广东驻防的八旗营水师,乾隆十年设立,有领催等三十人,水师四百七十人,也分左右两个营,还有十二个匠役,以及一百个教习副工兵。 这规模虽然比不上那些镇标,但也算是一支不小的水师力量了。
广西的水师,以前驻扎在柳州,后来搬到了龙州。康熙二十一年,因为梧州地处两广中间,扼守着三江交汇的要冲,所以分出一半的兵力,在浔州、南宁一带,安排哨船巡逻防守。之后,只有梧州、浔州、平乐、南宁、庆远几个府还有水师,人数不多。
到了光绪初年,因为漓江、左江、右江的水路很长,盗贼横行,所以设置了五个水师营。后来因为缺钱,就合并成了三个营。紧接着又招募兵丁,一共有一百四十艘巡逻船,一千三百多士兵。但还是觉得人手不够,于是又重新设置了五个水师军,根据水路的长短,来决定每个军有多少船只。从桂林府到平乐府,是中军管辖的区域,设四个将领,四十艘巡逻船,五百名士兵。从梧州府到浔州府,是前军管辖的区域,设两个将领,二十艘巡逻船,三百五十二名士兵。从太平府到南宁府,是左军管辖的区域,设三个将领,三十艘巡逻船,三百七十六名士兵。从庆远府到武宣,是右军管辖的区域,设四个将领,四艘车扒船(一种船只),三十六艘巡逻船,五百三十六名士兵。从南宁府到百色等地的河面,是后军管辖的区域,设三个将领,八艘扒船,二十艘巡逻船,四百二十四名士兵。这就是光绪年间水师的编制。
以前啊,他们的水师是这样安排的:梧州府水师有三个营,每个营都有副将和其他官员,水兵一千人,塘船十三艘,快船六艘,舢板船三十八艘。庆远府的协标左营,还管着两艘哨船。平乐府有四十七艘哨船。广运营有七艘八桨哨船,柳州兵也有七艘哨船。大亮营有一艘八桨哨船和一艘柳州兵的哨船。大定营有一艘八桨哨船和两艘柳州兵的哨船。足滩营有十二艘柳州兵的哨船。浔州府左营,还管着来宾江口水师哨船和勒马汛水师哨船。南宁府隆安县有十八处水塘,十五艘哨船,一百四十个水兵;横州有二十处水塘,三艘哨船,三十四个水兵;永淳县有九处水塘,一艘哨船,十个水兵。
湖北的水师呢,武昌府城守营以前就设有水师营,有守备和其他官员。乾隆二年,把汉阳营划拨过来,负责江汉地区的巡防。武昌城里,城守营保留了五艘内河巡哨船,下游道士洑营有三艘巡江船。汉阳城守营还管着水师营,有战船三艘,虎战船一艘,汉川还有两艘虎战船。黄州协营有三艘巡江船。蕲州城守营有两艘巡江船。荆州水师营,有守备和其他官员,战船二十五艘,巡江船两艘。宜昌府水师,顺治十三年设立了彝陵镇,管辖水师前后两个营。康熙十九年,改成彝陵水师协标。乾隆元年,改成宜昌镇标,仍然设有水师前后两个营,战船三十艘,小船十一艘。后来因为粤寇作乱,以前的制度都没了。到了同治年间,才又设立了长江水师。其中属于湖北省的,是汉阳水师镇标,管辖汉阳营、田镇营、簰洲营、巴河营。他们的战船和兵员数量,都跟其他省份的长江水师一样。
江西的水师,清朝初期的时候,在九江设立了镇标水师营,还有南湖水师营和鄱湖水师营,一共就二十艘唬船,负责巡逻防卫,每个营里还配有一艘塘船。康熙元年,九江镇标改成了九江协标,水师人数增加到七百七十三人,还增加了三十艘沙船和十七艘水汛巡哨船。到了乾隆年间,实际剩下的沙船只有八艘,唬船却变成了二十三艘。后来,这些水师营改成了城守营。到了同治八年,城守营被撤销了。而南湖水师营和鄱湖水师营,自从长江水师设立以后,也都撤销了。江西省的长江水师,是湖口水师镇标,管辖着湖口营、吴城营、饶州营、华阳营和安庆营,战船和兵力,都跟其他省份的长江水师一样。
安徽省的水师,安庆镇标、寿春镇标以及游兵营、泗州营,都有战船。顺治初期的时候,安庆镇标的游兵营是归操江巡抚管的。康熙元年,改归江南总督管。泗州营以前归江南提督管,后来改归安徽巡抚管。安庆镇标负责防卫怀宁、桐城、望江、东流、贵池、铜陵以及江西的彭泽县等地,有一艘大唬船,二十二艘小唬船。游兵营负责防卫和州、无为、含山、铜城、繁昌、芜湖、当涂等地以及江苏的江宁县,有一艘大唬船,二十七艘小唬船。寿春镇标有颍州营的哨船两艘,泗州营的扒唬船四艘。后来因为粤寇作乱,战船都被毁了。到了同治年间,设立了长江水师,安徽省的长江水师是长江提督标的中营,驻扎在太平府,管辖着裕溪营、芜湖营、大通营、金陵营,战船和兵力,也跟其他省份的长江水师一样。
一开始,湖南的水师,清朝初期的时候在辰州和洞庭湖分别设立了两个营。后来,康熙二十八年的时候,把辰州水师撤了,改成了岳州水师营,归岳州营参将管辖,还设了一些守备之类的官员,兵力大概就是:头舵战兵68人,水步战兵65人,水守兵148人,负责岳州府城以及东西湖、上下江的几个防务点。从雍正到嘉庆朝,这兵力多少有点变动,最后稳定在头舵战兵34人,水步战兵39人,水守兵142人,战船18艘的样子。
洞庭水师营,最早是设在洞庭湖的协标。到了嘉庆二年,把洞庭湖的副将、都司都调到常德去了,常德就升级成了协标。然后,把常德的游击、守备调到洞庭湖,洞庭湖的协标就改成了水师营,设了一些游击之类的官员,兵力大约是战兵190人,守兵436人,战船12艘,还有一些小船,大概十来艘,分别驻扎在龙阳县以及东西湖的几个防务点。因为长期太平,这些当兵的都住在陆地上,船也坏了没人修,以前的制度也渐渐废弃不用了。
到了咸丰三年,曾国藩在湖南整顿水师,造船练兵,他觉得长龙船和舢板船特别好用。后来,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到了同治八年,水师精锐部队被裁撤了,改成了长江水师。在湖南境内,设立了岳州镇标四个营,分别是岳州营、沅江营、荆州协标营、陆溪营。原来的岳州水师并入了岳州城守营,原来的洞庭水师并入了龙阳城守营。
咸丰年间战争开始后,湖南省城常年驻扎着两个水师营,湘潭一个,衡州一个,益阳是从省城调派船只驻防,常德一个,辰州一个,靖州的洪江也一个,澧州是从常德调派船只驻防,岳州和安乡合驻一个水师营。这些营不在正式编制的水师序列里,但是分散驻扎巡逻,互相配合,实际上是和正式编制的水师互相补充的。
话说清朝道光年间,长江水师的情况可不太好,各省内河水师和沿江水师的船只大多破旧不堪,到了操练的时候,也都是走个过场,应付差事。 广东的贼寇要是东进犯境,根本没啥力量能抵挡得住他们。直到咸丰三年,江忠源才开始提议要整顿水师,好好练兵。
咸丰四年,朝廷派曾国藩到衡州负责整顿水师,造了拖罟船、快蟹船、长龙船和舢板船。其中舢板船最轻便灵活,作战能力最强,长龙船次之。一般来说,一个营的水师,配备一到两艘长龙船,十多艘到二十多艘舢板船,再用拖罟船和快蟹船来守营,平时不轻易出战。后来水师规模越来越大,那些老式的拖罟船和快蟹船就都淘汰了,主要就靠舢板船去打仗。 曾国藩任命彭玉麟和杨岳斌为水师统帅,他们沿着长江一路打下去,攻克了无数的名城,最终在金陵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到了同治三年,东南地区终于平定下来了。曾国藩和彭玉麟认为长江防务非常重要,就上奏朝廷,请求设立长江经制水师。朝廷就设立了长江水师提督一职,这个提督可以单独向朝廷奏事,归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节制,率领五个标营驻扎在安徽太平府。每年都要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南五省的江面上巡视。 还设立了岳州、汉阳、瓜洲、湖口四个总兵官,每个镇标都管辖四个营的水师,不过湖口镇标有五个营,还管着狼山镇标的两个营,总共是二十四营。总兵、参将、游击这些军官,要在停泊战舰的地方设立营房和办公署,作为处理军务的地方,但他们得以船为家,不能长期住在办公署里。 从都司、守备到普通的士兵,都不允许在陆地上居住。
总兵大人有三艘大船,两艘小快艇,还有十二个贴身侍卫。副将有两艘大船,一艘小快艇,两艘长龙船,也带了十二个侍卫。游击也有两艘大船,一艘小快艇,一艘长龙船,外加十二个侍卫。两位都司,每人一艘大船,一艘长龙船。两位守备,每人一艘大船,一艘小快艇,还有一艘飞快的快艇。四个哨的千总,一共八个人,每人一艘大船,一艘小快艇,还有一艘飞快的快艇。四个哨的把总,一共九个人,每人一艘大船,一艘小快艇,还有一艘飞快的快艇。四个哨之外的其他军官,一共十一个人,每人一艘大船,一艘小快艇,还有一艘飞快的快艇。还有一个外委军官,负责指挥小快艇,他只有一艘大船,没有小快艇。
那些大船,每艘船上兵力配置不一样,有的二十个人,其中一人掌舵,一人当头领,两人负责大炮,十六个人划船;有的二十五个人,一人掌舵,一人管船舱,一人当头领,四人负责大炮,十八个人划船。小快艇每艘十四个人。
从总兵以下的各位军官,都得负责写报告、写记录,写报告的人数从七个到一个不等。其中一位都司负责掌管长龙船,他就是领头的哨长,守备则当副哨长。每个哨的战船有十艘。不过岳州和汉阳的游击营例外,他们管辖三十三艘战船,和参将的配置差不多。左哨的都司专门负责钱粮,右哨的都司专门负责船只、火炮、军械和巡查等事务。
大小战船上都设有炮位。长龙船上装有两门一千斤重的头炮,四门七百斤重的边炮,还有一门船炮。小快艇上有一门八百斤重的头炮,一门六七百斤重的哨炮,船边还有两门五十斤重的转珠小炮。洋枪、刀、矛这些武器,就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了。旗帜主要以桅杆上的旗帜为主,长龙船上挂的是长一丈二尺的长条旗。小快艇上的旗子九尺长,船尾挂的是尖形的龙旗,上面写着所属的标、营、哨。桅杆上的小旗,或者船头上的旗帜,都写着驾船将领的姓氏,方便区分。
驻扎部队的地方,渔船都要由海军登记检查,以杜绝盗贼的来源。 负责警戒防卫的,哨官负责具体巡逻,营官负责辖区内的安全,要是发生盗窃案,就根据巡逻区域来追究责任。江浙各营半年轮换一次,副将的营和副将的营互相调换,参将、游击的营和参将、游击的营互相调换。每个营都要轮流驻扎客汛两次,再调回原汛一次,如果负责的盗窃案没破,就不能调动。
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由当地巡抚管辖;总兵由总督管辖。如果土匪突然暴动,需要用战船,巡抚和总督就下令调动当地海军去剿灭。总兵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兵。巡抚和总督调动海军操练,也要接到命令后立即执行。如果事情比较重大,巡抚和总督要和长江提督一起上报朝廷。其他水师的政务,由长江提督负责。
军官的薪饷,根据他们的职位高低来确定。士兵的月饷,每人三两银子,略有差异。全军的薪饷,由沿江厘捐局负责发放。
在湖北、安徽设火药局,从江苏、江西、湖南购买硝石。在湖南长沙设子弹局。在湖北汉阳、江西吴城、江南草鞋夹设造船厂。战船每三年修理一次,十二年更换一次。
已经制定了水师管理条例三十条,不够的再补充十条。银两米粮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人员的选拔任用有章程,训练有计划。重视江防,严格执行禁令,违反者必将受到惩罚。从荆州到海口,沿江几千里,号称是天然屏障和强大的军队。“**自荆州以达海门,沿江数千里,称天堑雄师。**”到了光绪年间,特地派大臣视察长江水师,实际存在的战船有长龙船、舢板船七百六十二艘,飞划船六百四十二艘,水师军官和士兵共一万七百九十九人。
从荆州往上,沿着长江一直到宜昌、巴东;汉阳往上,沿着长江一直到襄阳、郧阳;湖南的湘江、沅江,江西的吴城,这些地方的河流,各个地方的长官都自己设防营。淮河一带,从正阳关到洪泽湖,还有江苏境内的各个支流的水师,都归淮阳镇标管,光绪年间改成了江北提督。清江营、洋河营、庙湾营、佃湖营、洪湖营、苇荡营这些都归它管。镇江以东,内河各个水汛和太湖水师五个营,则归江南提督管。各个省份内河有水师的,都改成和长江水师一样的样式。海口原来有的狼山镇、福山镇,还是原来的样子,由镇将率领大型战船,巡逻内海。不过狼山镇还归长江水师提督管,每个营都配备二十艘大舢板船,还仿照红单船、拖罟船的样子,造了几艘大型战船,加装很多炮位,用来巡逻内海。
长江水师的营制和防汛情况是这样的:岳州设总兵官,设中军中营游击,战船三十三艘,按照参将营的样式,分段防守从城陵矶到鹿角、垒石、泸陵潭、湘阴这一带。沅江设参将,归岳州镇左营管辖,负责防守君山、西湖以及常德、龙阳、华容等河流通往洞庭湖的地方。沅江、湘江等水汛,由湖南省另外设防。荆州设副将,归岳州镇后营管辖,负责防守从荆州以下江面,石首、监利一带,到荆河口。陆溪口设游击,归岳州镇前营管辖,负责防守从荆州河以下江面,螺山、新堤以及倒口里面的黄盖湖。
在汉阳设立总兵官,还设置了中军中营游击,配备了33艘战船。仿照参将营的模式,负责汉阳以下长江水域到团风等地的防务,还要保护省城两岸以及后湖、青林湖的安全。汉江向上可以通航到樊城,一千多里,还有很多支流,这些地方的防务由湖北省另外安排。簰洲设立参将,隶属于汉阳镇后营,负责倒口以下长江水域到沌口的防务,同时还要兼顾金口以内斧头湖的防卫。巴河设立游击,隶属于汉阳镇右营,负责团风以下长江水域,一直到黄州、兰溪、道士洑的防务,还要兼顾樊口以内梁子湖的防卫。田家镇设立副将,隶属于汉阳镇前营,负责道士洑以下长江水域,一直到湋源口、蕲州、武穴、陆家嘴的防务,同时还要兼顾湋源口和隆平以内湖泊的防卫。
在湖口也设立总兵官,还设置了中军中营游击,负责陆家嘴以下长江水域到九江老洲头的防务。吴城设立参将,隶属于湖口镇左营,负责湖口以内姑塘、南唐、渚矶一带的防务。饶州设立参将,隶属于湖口镇后营,负责都昌、鄱阳、康山一带的防务。至于彭蠡湖东边的各个湖泊,以及南面一直到省城赣江的防务,由江西省另外安排。华阳镇设立游击,隶属于湖口镇右营,负责老洲头以下长江水域,一直到彭泽县、香口、东流等地的防务,同时还要兼顾吉水沟以内各个湖泊的防卫。安庆府设立副将,隶属于湖口镇前营,负责东流以下长江水域,一直到黄石矶、李阳河、枞阳的防务,同时还要兼顾北岸盐河以及枞阳以下,南岸通殷家汇的河段防卫。
太平府那边,设立了长江水师提督衙门,还设了个中军中营副将,负责金柱关以下长江水域到乌江的防务。大通那边设了个参将,归属于提标后营,负责从枞阳以下的长江水域,一直到池州土桥到荻港的防务。芜湖设了个游击,归属于提标右营,负责从荻港以下的长江水域到裕溪口,还有湾沚、青弋江等地方的防务。裕溪口设了个参将,归属于提标左营,负责东西梁山江面的防务到金柱关,顺便还要负责漕运的防卫,还有无为州的内河,以及巢湖一百多里的水域巡防。金陵草鞋夹设了个参将,归属于提标前营,负责乌江以下的长江水域到通江集,顺便还要负责江浦、六合内河的防务。
瓜洲设立了总兵衙门,还设了个中军中营游击,负责通江集以下长江水域到焦山的防务,顺便还要负责内河到扬州的防务。扬州以上,包括高邮湖等地方,是由淮扬镇另外安排防务的。孟河营设了个游击,归属于瓜洲镇右营,负责南岸各个夹江的防务,从焦山到江阴口。南岸的内河防务,是由松江提标另外安排的。三江营设了个游击,归属于瓜洲镇左营,负责北岸各个夹江的防务,从焦山到靖江口。北岸的内河防务,是由淮扬镇另外安排的。江阴设了个副将,归属于瓜洲镇前营,负责从江阴以下的长江水域,一直到鹿苑港和寿兴等河流的防务。鹿苑港以下的防务,则由福山镇标接手。
狼山镇的总兵大人,按照以前的规矩,又增加了两个水师营,这些营都归长江提督管。原来的中、左、右三个营,还有盐捕营、扬州营、三江营、泰州营、泰兴营、掘港营,都还是老样子。只有通州那边新设了一个叫绥通营,安排了游击和其他军官,负责从靖江八团港以下的长江水域到通州的防务。他们的装备包括长龙战船两艘,督阵舢板一艘,小舢板十艘,大舢板十艘,还增加了一些红单船和拖罟船。
海门厅那边也新设了一个叫绥海营,安排了副将和其他军官,负责从狼山到海门北岸江口海汊的防务。他们的装备包括长龙战船两艘,督阵舢板两艘,大舢板二十艘,还增加了一些兵轮船、红单船和拖罟船。至于崇明岛南岸的海汊,就由江南提督另行安排防务了。
总的来说,长江沿岸的水师,现在有副将统领的营六个,参将统领的营七个,游击统领的营十一个,加起来一共二十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