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桂,字树斋,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继善子。 他老爹是大学士尹继善,他自己呢,是满洲镶黄旗人,字叫树斋,名字叫庆桂。靠着老爹的关系,先混了个户部员外郎当当,后来又进了军机处当章京,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这升官速度,杠杠的!
乾隆三十二年,他被派去库伦办事,后来又升了理藩院侍郎。三年后,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更厉害了,直接当上了军机大臣!干了两年,又让他去伊犁当参赞大臣,之后又调到塔尔巴哈台。那地方有个哈萨克人叫巴布克,挺狡猾的,假装阿布勒毕斯授权他做哈拉克齐的头头,还带着阿布勒毕斯的儿子博普来进贡马匹。庆桂一看,这博普压根没来,巴布克这小子一看就不靠谱,直接把他给怼回去了。皇上听说这事儿,夸他识人明断,还说:“尹继善的儿子这么有本事,朕又得到一个能干的大臣啦!”乾隆四十二年,庆桂升了吏部侍郎,后来又当了乌里雅苏台将军,接着又当了正黄旗汉军都统,可惜后来生病回京了。
过了年,他又被任命为盛京将军,后来又调到吉林,再后来又调到福州。乾隆四十九年,他进京朝见皇上,被任命为工部尚书,还继续在军机处当差,之后又调到兵部。没过多久,他又署理黑龙江将军。那时候,陕甘总督福康安正在阿克苏那边安抚百姓,皇上觉得庆桂在边疆事务上经验丰富,就让他带着皇上的令牌,火速赶往甘肃,暂时署理总督的职务。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乾隆五十年,皇上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他还先后署理过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乌里雅苏台将军的职务。乾隆五十七年,廓尔喀平定之后,皇上论功行赏,还给他画像挂在了紫光阁,并且亲自写了赞词。
柴桢这哥们儿,淮盐运使,私底下挪用点盐税钱,给浙江盐道那边补窟窿。结果上面派他带着长麟去浙江查案,查出来巡抚福崧贪污腐败,证据确凿。最后,福崧和柴桢都得伏法,也就是被判刑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啊!不过,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荆州将军。一年后,更厉害了,直接升正红旗蒙古都统,还让他去勘察南河高家堰的石工工程。嘉庆四年,官至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还参与军机处的事务。之后又当了内大臣,参与修纂高宗实录,还被加封太子太保。后来又拜文渊阁大学士,总理刑部。裕陵奉安大典结束后,晋升太子太傅,还管着吏部、理藩院和户部三库的事务。嘉庆七年,各地平定教匪,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予骑都尉世职,还赐了双眼花翎,那可是相当荣耀的事儿!嘉庆九年,他又当了领侍卫内大臣。高宗实录完成之后,赏赐紫缰,并晋升太子太师。嘉庆十六年,皇上要巡幸热河,他因为腿疼没去成,就请假回北京了。嘉庆十七年,又晋升太保。皇上看他年纪大了,就让他从军机处退下来了,不过还是留任内大臣。
庆桂这个人啊,性格特别平和,在朝廷待了几十年,一开始没啥过错,做事稳扎稳打,大家都夸他为人稳重。后来,他以原品级退休,还领着全额俸禄。嘉庆二十一年去世,谥号文恪。
刘权之,字云房,湖南长沙人。乾隆二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了编修,一步步升迁到司经局洗马。乾隆四十三年,他去安徽当学政。参与修纂《四库全书》,干的时间最长,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成,因为他的功劳,被提拔为侍讲。乾隆五十年,大考得了二等。第二年,升任大理寺卿,之后又升左副都御史。他上书弹劾说:“大挑举人有很多走后门的,建议在考试前一天就安排王大臣们去监督,让他们当天晚上就住在考场,这样就能杜绝舞弊行为。”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午门设立考场,派御史监视,护军巡查,步军和五城兵马司一起严查,还把这规定写进法令里。之后,他又去山东当学政。乾隆五十六年,升任礼部侍郎。乾隆六十年,主考江南乡试,之后又去当学政。嘉庆二年,调到吏部任职。
四年的时候,他升任左都御史,负责主持会试。他上奏说:“各地购买补充仓储的粮食,地方官执行得不好,都在本地购买,不管市场价格的高低,都按每石四五两银子的价格收买。老百姓不愿意交粮,只想把银子交了事,还要加倍价钱。有钱人家贿赂官吏,让穷人多交粮,自己少交粮。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官吏用低价收粮,自己中饱私囊,粮仓里却没多少粮食。遇到需要支援其他省份的时候,就让米商紧急采购,克扣价格,运输途中又敲诈勒索。请求下令,以后购买补充粮食,应该从丰收的邻县公平采购,不能在本地苛刻征收,严禁官吏舞弊。”他又说:“社仓(古代救济贫民的粮仓)大部分都被借故挪用,管理人员和官吏从中贪污盗窃,到了歉收年景,粮仓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导致殷实人家不愿意捐粮,有经验的老人都拒绝承办,请求一律查禁。”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下令各省严禁这种行为,老百姓因此免受其苦,尤其是在湖南、湖北两地,人们都称赞他。
编修洪亮吉给王大臣上书,说话很耿直,成亲王直接把奏折呈给了皇上。权之和朱珪没马上呈奏,皇上就下旨询问,洪亮吉自己请求严厉处罚。皇上觉得权之为人正直,平时奏事从不欺瞒,就宽恕了他。不久,权之升任吏部尚书。五年,他主持顺天乡试。六年,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一年后,川、楚、陕的教匪平定,权之刚入直(在军机处值班)不久,皇上赞赏他平时奏事有见地,多次褒奖他。他在吏部任职时间长,疏通了积压的案件,选官制度也比较公平。九年,因为疏忽,书吏虚报冒领,由于他当时兼任直枢廷(在军机处值班),受到轻微的谴责,被调到兵部。十年,他升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军机章京、中书袁煦,是大学士纪昀的女婿,入直后受到恩宠提拔,权之与纪昀有旧情,这时又想推荐袁煦。同僚英和认为不合适,这事就搁置了。英和私下请求皇上接见,当面弹劾权之徇私舞弊。皇上不高兴,两人都被罢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下令廷议革职,念及权之以前的功劳,就降为编修。不久,他又被提升为侍读,然后升任光禄寺卿,最后升任兵部尚书。
十五年的时候,他当上了协办大学士,还负责主持顺天府的乡试。那一年,皇上秋狩去了热河,第二年又去了五台山,皇上都让他留在京城办事。后来他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还加封了太子少保。十八年的时候,他眼睛不舒服,就请求休假,皇上还派御医给他看病。碰上林清造反那档子事,事情平息后,朝廷里很多年纪大、身体不好的官员都退休了,皇上就让他以原来的品级退休回家,发给他一半的俸禄。二十三年,他在家里去世了,享年八十岁,谥号文恪。
戴衢亨,字莲士,是江西大庾人。他爸爸戴第元,是从编修官做到太仆寺卿的。戴衢亨十七岁就考中了乡试。乾隆四十一年,他被召进京考试,授予内阁中书,还担任了军机章京。四十三年,他考中了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后去湖北主持乡试。他叔父戴均元和他哥哥戴心亨都在朝廷里做官,兄弟叔侄都在文官系统里担任要职,当时人们称他们为“西江四戴”。 不久他又被任命回军机处工作。有一次皇上秋狩,他射了一只狍子献给皇上,皇上还为此赐诗一首,称赞他呢!他后来多次主持江南、湖南的乡试,还担任过山西、广东的学政,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侍讲学士。
嘉庆元年,皇帝正式登基了,所有重要的仪式文件,都是他写的。第二年,皇帝让他跟着军机大臣学习办事,因为他的官职比较低,就破格给他加了个三品卿的衔头。后来他升迁了好几次,当上了礼部侍郎,又调到户部去。
嘉庆四年,仁宗皇帝开始亲政。因为生病,他请了假;假满之后,又兼任了吏部侍郎。六年的时候,他升任兵部尚书,还兼管着顺天府尹和户部三个库房的业务。四川、湖北、陕西的匪乱,一个接一个地被平定,因为他出谋划策有功,多次受到皇帝的表彰和嘉奖。
第七年,大规模的平叛战争终于结束了,皇帝夸他敢于直言进谏,忠心耿耿,就给他加封太子少保,还赐给他云骑尉的世袭爵位。第九年,因为监督不力,导致顺天府的书吏盗用印章,他被免去了顺天府尹的职务。第十年的時候,他又调回户部,还兼任南书房直阁大学士,负责主持会试。
第十二年,他协理大学士,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主持顺天府乡试。第十三年,他和大学士长麟一起视察黄河。当时黄河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皇帝很重视整治黄河,朝中大臣们意见不一,皇帝就特别派他们俩去调查研究,然后提出治理方案。他的叔父均元方因为负责治理黄河而生病在家,他就顺便去探望了叔父。然后他和长麟一起上书三次,详细地陈述了治理黄河的关键,并根据轻重缓急,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比如停止修建毛城铺滚水坝,恢复天然闸东山罅闸坝,以减少黄河水量,方便漕运;在王营减坝西,增加滚坝和石坝,加固沿河大堤,淮安、扬州一带尤为重要;云梯关外八滩以上,修建雁翅堤来控制水势;高堰、山盱石堤加高后戗土坡,作为应急措施,以后再慢慢用碎石铺设坡面保护石工;智礼二坝加高石基四尺,以控制水流宣泄。皇帝非常赞同他的建议,并下令以后治理黄河都要以此为标准。
第十四年,皇帝万寿庆典,他又晋升为太子少师。
衢亨为人清廉耿介,对声色犬马毫无兴趣。每天早朝回来,他就接待官员们,跟大家聊天,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他也不发表意见,但是朝廷的很多措施,几个月或者几年后,都能看出他的远见卓识。他执掌政事很久了,仁宗皇帝对他非常信任。
有一次,给事中花杰上奏章弹劾长芦盐场欠税,当时衢亨主管户部,这事就交由盐政部门调查处理。花杰就弹劾衢亨和盐商查有圻有亲戚关系,暗中互相送礼往来,还帮着查有圻修建府邸,说衢亨徇私枉法;又说衢亨在殿试阅卷时,故意把洪莹提拔到一甲一名,有舞弊行为;还说衢亨推荐周系英、王以衔、席煜、姚元之进入南书房,和周系英暗中勾结,结党营私。衢亨为此上疏辩解,皇上就下令让廷臣调查此事,还让二阿哥监督洪莹重新誊写试卷,结果发现没有问题,皇上就多次下诏为衢亨洗清冤屈;只是因为衢亨让部员刘承澍在他家园子里帮忙写稿,引起了一些议论,所以皇上轻微处罚了他,降级留任;而花杰因为诬陷衢亨,刘承澍因为泄露消息,都被降职处分了。后来,衢亨被调到工部任职。
皇上还特别下令告诫所有在军机处任职的部员,如果遇到需要讨论的事务,同僚之间常常互相探听上级的意旨,事后又互相推诿责任,这种行为必须严厉禁止。十五年,衢亨被提升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兼管翰林院,和以前一样。十六年春天,他跟随皇上前往五台山,到了正定就生病了,提前返回京城,不久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皇上悲痛地为他下诏书,给予优厚的抚恤,称赞他谨慎清廉,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皇上还亲自前往祭奠,追赠他太子太师的爵位,把他列入贤良祠,谥号为“文端”。他的儿子嘉端,当时才十一岁,皇上就赐予他举人的身份,并让他继承云骑尉的爵位。
戴均元,字修原。乾隆四十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的官职。后来升任御史,多次主持江南、湖北的乡试,又督促四川、安徽的学政。嘉庆三年,戴均元从安徽任满回京,他的侄子衢亨已经升任军机大臣了。按照规定,大臣的亲属如果在科道任职,就要回避同品级的官职。所以戴均元就改任六部员外郎,皇上特别任命他为鸿胪寺少卿候补。后来,他官职不断提升,最终做到工部侍郎。
话说,八年的时候,我和侍郎贡楚克紥布一起,去察看张秋运河和衡家楼决口工程。后来我历任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十年,黄河水泛滥,冲垮了高堰的石头工程,皇上特地派我去查看,想办法解决。
第二年,皇上说因为太湖和黄河水位异常上涨,多亏之前修建了子堰,才保护了高堰,河水畅通无阻,河口淤泥也冲刷干净了,黄河水又恢复了以前三分入运河、七分入黄河的旧况。这真是河务治理上一个巨大的转机!皇上很高兴我的努力,恢复了南河总督和副总督的旧制,任命我为南河总督,让之前的总督徐端做我的副手。我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三年,堵住了黄河的周家堡、郭家坊、王营减坝、陈家浦决口,还有运河的二堡、壮原墩决口,修建了高堰义字坝,拆修了惠济闸,还把减坝合拢了。因为功劳显著,皇上加封我为太子少保。后来我生病了,请求辞职,病好了之后,因为一些事情,被降为三品京堂,授予左副都御史,督办顺天府学政。没过多久,我又升任仓场侍郎。
十八年秋天,黄河在睢州决堤,我又被派去担任东河总督。皇上考虑到我之前在南河任职的经验,允许我自行调配人员,并要求我尽快堵住决口。第二年春天,我正担任吏部侍郎,被皇上召回京城,在路上就被提升为左都御史。之后又升任礼部尚书,后来调到吏部任职。二十年,我被任命为协办大学士。一年多后,又担任军机大臣,并兼任上书房总师傅。二十三年,我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晋升为太子太保,管理刑部事务。二十四年,黄河在武陟马营坝决堤,从秋天到冬天都没开始动工,皇上派我去查看情况,我回来后汇报说物资还没收集齐全,皇上就严厉斥责了相关官员,以此来警示大家。
话说二十五年七月,皇上跟着队伍去热河避暑,刚住下没多久,就病了,晚上病情加重。 当时,均元和大学士托津奉命检查皇上的箱子,找到一个小金盒。打开一看,是皇上亲笔写的诏书,宣布立宣宗为皇太子继承皇位,然后才对外宣布皇上驾崩的消息。 等回到京城后,均元起草遗诏,里面写道“高宗降生于避暑山庄”,结果这句话引用了御制诗的注释,用错了,惹得朝中大臣们都受到了处罚,降了官职,均元和托津也被免职了。
道光二年,裕陵隆恩殿的柱子都烂了,这才修建了二十年啊,负责修建的人员都受到了处罚。均元因为上任时间不长,处罚比较轻,被免除了管部事务的职务,取消了宫里的官衔,还要负责赔偿修缮费用,工程结束后才恢复官职。 后来,漳河要改道往北迁徙,皇上就派均元去查看情况。
第二年,漳河下游水流冲垮了直隶元城红花堤,堵上吧,元城北面的水就没地方排了;不堵吧,山东馆陶就要遭殃。皇上又派均元去处理这事儿。 经过讨论,决定拓宽原有的引水河道,让积水穿过堤坝流入卫河,再在堤坝下新挖一条水沟,形成新的河道,把水引到馆陶境内,同时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泛滥。 均元还和巡抚程祖洛一起勘察了上游,他们上奏说:“漳河自乾隆五十一年南迁与洹河交汇后,卫河经常被堵塞,年年决堤,就是因为两河交汇造成的祸患。现在漳河北迁,和洹河分流入卫河,应该顺势而为,把两河的堤坝都修好,让漳河和洹河不再汇合。”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四年后,均元告老还乡,还能领全额俸禄。 之前在宝华峪修建万年吉地(皇陵)的时候,均元负责勘察选址。皇上崇尚节俭,就让均元和庄亲王绵课、协办大学士英和一起监督修建,还特意叮嘱他们一切从简。 到了第七年,孝穆皇后的梓宫(棺椁)安放完毕,皇上亲自查看,对工程的坚固赞赏有加,还把均元升为太子太师。 谁知道后来地宫竟然漏水了,皇上大怒,严厉处罚了相关人员,撤了均元的职务,把他抓到京城治罪,本来要判死刑的,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才免罪放他回家。
均元在官场上干了五六十年的时间,叔侄俩都当上了宰相,家里那是相当的兴旺发达。“自在翰林,数司文柄,及跻卿贰,典顺天乡试一,典会试三。” 他晚年犯了点错,回家养老了,但大家还是把他当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看待。九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
托津,字知亭,是富察氏家族的人,满洲镶黄旗的。他爹是尚书博清额。乾隆年间,他先是被授予都察院笔帖式,后来当了军机章京,一路升迁,做到银库郎中。之后又改任御史,接着又升了给事中。嘉庆元年,他奉命押送军饷去达州。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副都统,负责管理四川的军需。他上书请求提前一个月拨付军饷,结果惹恼了皇帝,被召回京城。回到北京后,关于军饷和军事方面的事,他什么也没汇报,直接被撤职了,降为了头等侍卫,然后派去叶尔羌办事。七年后,他又被调到喀什噶尔当参赞大臣,再次被授予副都统的职位。八年后,他被召回京城,担任仓场侍郎。
嘉庆十年,他被调到吏部,并在军机大臣手下做事。他和直隶总督吴熊光一起去了湖北,调查盐法道官员失察,导致商人抬高盐价,以及钱局铸造钱币偷工减料的事情,依法进行了处理。那时候,总督百龄因为在广东索要供应、制造冤狱的事情被弹劾,皇帝就让托津和总督瑚图礼一起审理此案,最后请求革除百龄的职务。嘉庆十一年,他被调到户部,和侍郎广兴一起查办东河总督李亨特勒派厅员舞弊的事情,结果李亨特被革职,发配充军。十二年,他又和侍郎英和一起调查热河副都统庆杰贪污受贿的事情,最后庆杰被革职发配充军。
十三年前,我和尚书吴璥一起到南方勘察黄河。之前,云梯关外的陈家浦决堤了,洪水从射阳湖旁边一直流到海口。负责治理黄河的官员们建议改变河道,直接从射阳湖入海。我(和其他人)上奏说:“马港口、张家庄被洪水漫过,西边蔓延数十里,才转向北流入北潮河。如果地势像瓶口那样高,怎么会转向西流呢?北潮河已经汇聚了几个月的水,水位还没下降,可见原来的河道不畅通,改道绝对不行。请还是修整原来的河道,在云梯关外修筑大堤,控制水势,这样比较有效。”我们还说:“河口的高堰等工程,因为运河西岸堵塞缺口,头、二坝的闸门比较宽,不能有效地控制水流,请尽快修补。”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执行了。
十四年,我到江南审理案件。金山寺的僧人志学和王兆良因为争夺沙地发生械斗,死了很多人,根据法律对他们进行了处罚。我建议把蒋家沙洲收归国有,进行佃种,每年给宝晋书院和金山寺各拨付一千两银子的租金。仓场的书吏高添凤舞弊,通州的中、西二仓亏空,我奉命和福庆一起调查审讯,最终以贪污渎职的罪名治罪。后来,部里再次审理添凤的案子,又发现了添凤私自开具领米单据的黑档,因为我长期负责仓场,也被谴责并被要求分担赔偿责任。浙江学政刘凤诰在乡试监考中徇私舞弊,我和侍郎周兆基、少卿卢荫溥一起前往调查,查实后,将刘凤诰发配充军。山西署理布政使刘大观弹劾前任巡抚初彭龄蛮横乖张,我和侍郎穆克登额一同前往调查,结果初彭龄和大观都被严厉批评。
十五年,我被提升为工部尚书,后调任户部,兼任都统。我和卢荫溥一起到四川去处理事情,总督勒保暗中匿名上书揭发,我们根据事实向朝廷汇报,勒保被罢免了大学士的职务。我又和初彭龄一起到南河清查工部的钱款。十六年春天,两江总督松筠调任,我被临时任命为代理总督。不久后回到京城,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兼任内大臣。
十八年的时候,皇上在热河避暑,碰上林清这伙匪徒闯进皇宫,皇上就派他回北京处理这件事。林清很快就被抓住了,皇上还重重地赏了他,让他当了协办大学士。那时候,李文成这伙匪徒占据了河南滑县,山东、直隶都乱成一锅粥。那彦成将军领兵去平乱,却迟迟不动,皇上就派他去代替那彦成。结果那彦成后来打了几场胜仗,皇上又派他去开州、大名,协助提督马瑜剿匪。十九年,他被授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升任东阁大学士,管理户部,还晋升为太子太保。 当时,侍郎彭龄弹劾两江总督百龄、江苏巡抚张师诚收受贿赂,布政使陈桂生也弄虚作假,皇上就让他和尚书景安一起去查案。后来查明彭龄的弹劾不实,反而被皇上责罚了。
二十一年,之前在陕甘总督任上的那彦成,和布政使陈祁贪污赈灾款的事被揭露了,皇上又派他去查办。那彦成被押回北京后,他就代理直隶总督,没多久又回京了。皇上仁宗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为人正直诚实,凡是涉及到省份的大事和要案,都派他去处理,几乎每年都有任务交给他。二十二年,他管理理藩院。二十四年,皇上万寿节庆典,赏赐他双眼花翎、紫缰。二十五年,仁宗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事情很突然,他和大学士戴均元一起打开皇帝的遗诏,奉宣宗皇帝即位。后来因为处理遗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皇上严厉批评了他和戴均元,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就让他们辞去军机大臣的职务,降了四级,但保留了原来的官职。
道光元年,他负责撰写仁宗皇帝的神主牌位,并被晋升为太子太傅。二年,他和玉澜堂十五位老臣一起参加宴会,还一起画像留念,皇上还专门写诗称赞他“立朝正色”。后来调任刑部管理。因为他的儿媳妇坐轿进了神武门中门,皇上认为他家教不严,就夺了他的双眼花翎和紫缰,后来又还给了他。十一年,他退休了,享受全额俸禄。十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皇上亲自为他举行祭奠仪式,赐予金银治丧,追赠太子太师,并在贤良祠祭祀,谥号文定。
章煦,字曜青,是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内阁中书,后来又当上了军机章京,一步步升迁到刑部员外郎。他好几次担任乡试主考官,还当过陕西甘肃的学政,任期满了之后,朝廷又把他留在了刑部,改任御史。
嘉庆六年,他升任太仆寺少卿。皇上说,现在正打仗呢,章煦你熟悉政务,就先别走了,继续留在军机处帮忙。到了嘉庆七年,各地平定了教匪叛乱,他才结束在军机处的差事,回到太仆寺上班。他和侍郎那彦宝一起到云南去查办布政使陈孝升等人贪污军需的案子,办案非常公正严明,依法处理。后来,他又升任太仆寺卿、顺天府尹。
嘉庆十年,他被外派到湖北当布政使。一年多后,又升任湖北巡抚。嘉庆十三年,朝廷召他回京,任命他为刑部侍郎。他和侍郎穆克登额一起到云南去查办案件。有个贡生叫任澍宇,诬告官员贪污军需,结果被查出是诬告,反而受到了惩罚。章煦随后被任命为贵州巡抚,还没到任,就被调到云南,署理云贵总督的职务。
嘉庆十四年,他又被调到江苏当巡抚,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职务。当时朝廷正讨论开通海运的事,让章煦去研究制定方案,他上书陈述了海运的不便之处,最终朝廷放弃了这个计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嘉庆十七年,他回京述职,请求改任京官,朝廷任命他为刑部侍郎,他和侍郎景安一起到直隶去审理案件。
嘉庆十八年,河南发生了教匪起义,直隶总督温承惠去镇压,朝廷就让章煦代理直隶总督的职务。不久,他又升任工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吏部,仍然让他代理直隶总督的职务。他抓获了教匪首领冯克善,押解到京城,之后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十九年,我回北京参加典试。结果山东金乡那边闹出大事儿了,一群小偷结伙抢劫,拒捕不从。山东巡抚同兴,竟然说他们是邪教余孽!皇上派我和那彦宝去调查,我们查清楚情况后,依法治罪。 结果,当地知州袁洁还敢诬告,直接被革职了。皇上知道山东官场烂透了,就让我们好好查查,把情况报上去。我们查出来,同兴这个巡抚玩忽职守,导致地方破败,仓库空空如也;还有布政使朱锡爵徇私枉法,两人都被革职。皇上直接让我代理山东巡抚,负责清理亏空。后来,陈大文调过来和我一起处理这事儿,皇上还让我制定章程。我上奏说:“嘉庆十四年清查的时候,奏报亏空银子一百七十九万多。我们现在查清楚了,十四年以前,实际亏空三百四十一万多;十四年以后,又亏空了三百三十四万多。我建议:清理藩库,严格核实账目,规定征收和解款的比例,防止新的亏空;设定追缴和分摊赔款的期限,催促百姓缴纳欠款,惩罚拖延的人;核实减少提款,查清那些没有实际亏空的账目,体恤百姓;核实捐款案,根据估价变卖抵押的财产扣除,优先补充正项仓库,军需垫付要查明情况才能列支抵扣,防止弄虚作假。”总共十四条措施,朝廷批准执行了。
二十年,我和侍郎熙昌一起,到湖北、广东、江苏、安徽去审理案件:襄阳有个叫吴焕章的,诬告易成元、易登朝等人谋反,结果反倒自己被治罪了;襄阳知县周以焯滥用职权,导致人被冤枉致死,被发配充军;雷州府经历李棠诬陷两广总督蒋攸铦,也被发配充军;雷琼道胡大成苛待下属,被革职;贵县知县吴遇坤写书攻击上司,被发配充军;洋商卢观恒滥用祭祀乡贤的名义,被罢免;江苏知县王保澄诬告上司隐匿邪书,被发配充军;阜阳那边捻匪抢劫杀人,依律处置。
二十一岁那年,他被调任礼部尚书,还被授予军机大臣的职务。后来又调到刑部,同时还兼管着礼部的事务。第二年,他因为生病就辞官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还兼管着顺天府尹的职务。第二十三岁那年,他升任东阁大学士,同时管理刑部。皇帝万寿庆典的时候,他又被晋升为太子太保。二十五岁那年,因为腿脚有毛病,他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他的退休申请,还让他继续领取全额俸禄。他在家待了很久,道光四年去世,谥号文简。
他长期担任要职,处理政务经验丰富,在朝廷内外都历练过,还多次处理过大案要案。晚年才开始参与枢密院的事务,没多久就因为生病离开了岗位,再次被启用后,他尽心尽责地处理刑狱案件,在京察中还受到了特别的表彰。
卢荫溥,字南石,是山东德州人。他爷爷卢见曾,在康熙六十年的科举考试中考中了进士,官做到两淮盐运使。他父亲卢谦,是汉朝黄德道的后代。
卢见曾一开始做知县,后来一路升迁,官声很好。当上两淮盐运使后,因为犯了罪被发配充军,后来又被起复,官复原职。这正值乾隆朝中期,淮盐的税收非常丰厚。卢见曾很有管理才能,又喜欢收藏古物,爱好文事,经常接待文人墨客,很有风流才气,人们都说他是王士祯的接班人。他在扬州的时候,多次遇到皇帝南巡的大典,多年来,他负责盐商的提引和支销,其中有很多贪污舞弊的事情,官商勾结,都从中牟利。到了乾隆三十三年,事情败露,从盐政以下许多人都被判处死刑。卢见曾虽然已经离职,但还是被抓起来审问,最后被判处绞刑,死在了狱中。他的家产被抄没,子孙也受到牵连,他的儿子卢谦被发配到军台戍守。卢荫溥当时才九岁,家境贫困,跟着母亲投奔外祖父家,在长山读书。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卢见曾申冤,请求皇上赦免卢谦,并授予他广平府同知的官职。卢荫溥刻苦学习,直到这时才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乾隆四十六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然后被任命为编修。当时阿桂大人是翰林院掌院学士,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乾隆五十六年,大考之后,他被降职到礼部当个主事。阿桂大人觉得他很有能力,降职太可惜了,就向皇帝说了这事儿。皇帝说:“让他去礼部做事,正好让他好好处理政务啊!” 后来,他一直都在处理文书方面的工作,还当过山西乡试的考官,河南的学政。
嘉庆五年,他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与处理四川、湖北的军事事务,出了不少好主意。嘉庆八年,孝淑睿皇后要下葬,按照以前的规矩,皇后葬礼没有成型的仪式,负责礼仪的大臣们讨论的结果也不太合适。这时候,他被调回仪曹,负责考订礼仪的文书,起草了完整的仪式流程,上报给皇帝,最后按照他的方案进行了葬礼。
他多次跟随大臣们去各地出差办事,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升到了光禄寺少卿。嘉庆十六年,大学士戴衢亨去世了,仁宗皇帝觉得他熟悉朝廷事务,而且多次出差办事都很尽职,就给他加了四品卿的衔,让他在军机大臣那里行走。 之后,他又担任了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等职务。
嘉庆十八年,他升任兵部侍郎,后来又调到户部。有一次,他跟随皇帝去热河,正好碰上教匪起义,林清带着人攻进了滑县,甚至闯进了皇宫禁城!半夜里接到消息,他立刻赶到行在,向皇帝提出了应对的策略。第二天,就跟着皇帝回京了。事情平息后,皇帝对他进行了表彰奖励,还赐给他儿子一个举人的身份。
二十二岁那年,他升任礼部尚书,后来又调到兵部。皇上觉得他能力强,办事认真,就破格提拔他当太子少保。没多久,他又调到户部,还兼任刑部和吏部尚书。第二年,朝廷让馆臣们修撰《明鉴》这本书,但是皇上不满意,就让卢荫溥和托津、章煦、英和、和瑛一起负责,从翰林院挑选有才华的人,重新修改。书修好了,皇上还专门下诏表扬他们。
那时候,工部主事潘恭辰负责监督琉璃窑的生产,他为人正直,不收受贿赂,管理也很严格,结果得罪了一些人,被那些人诬告贪污受贿,关进了大牢。潘恭辰家里穷,又没有什么靠山,证据不足,眼看就要被判重罪,当时舆论都非常气愤。皇上听说后,就让卢荫溥详细调查,查清了真相,把潘恭辰放了出来,并且把那些诬告的人绳之以法。后来,潘恭辰官至云南布政使,因为清廉正直而闻名。
二十五岁那年,他主持会试,考中了会元的是陈继昌,他是大学士宏谋的玄孙。清朝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都考第一,也就是所谓的“三元及第”,只有乾隆年间的钱棨和陈继昌两个人做到过。皇上为此还写了诗,让卢荫溥他们跟着和诗一首,来庆祝这件盛事。这一年秋天,皇上驾崩了,因为起草遗诏的时候不小心出了点差错,卢荫溥被降了五级,但仍然留任,后来调到工部。
道光元年,他调到吏部,还兼管顺天府尹,不再担任军机大臣了。第二年,皇上考虑到他长期在军机处工作,而且调任后也尽职尽责,就特别恩准给他升官。七年的时候,他协办大学士。十年,他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十三年,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上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还让他继续领取全额俸禄。十九年,皇上举办盛大的鹿鸣宴,又晋升他为太子太傅。后来他去世了,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肃。
史书评论说:仁宗皇帝很注重考察官员的实际能力,在朝廷大臣中,戴衢亨最受皇帝信任,戴衢亨也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当时人们称赞他为贤相,虽然晚年遭到弹劾,但皇帝对他的信任并没有改变。均元继任戴衢亨,却因为被怀疑参与了顾命(辅佐幼主)的事情,所以一直不安于位。难道是功高盖主,难以长久吗?庆桂、刘权他们凭借着年老资历深厚,做事稳重谨慎,而托津、章煦、卢荫溥他们则经常奉命出使各地,处理案件,负责皇帝耳目和肱骨的职责。所以说,他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