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而述,字子籛,是河南邓州人。明朝崇祯年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阳曲县知县,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家。清朝顺治初年,英亲王在湖广地区用兵,推荐彭而述担任提学佥事,后来又升迁为永州道参议。孔有德平定了湖南之后,推荐彭而述担任贵州巡抚,给了他三千兵马。彭而述到了靖州,降将陈友龙叛乱,包围了州城。彭而述趁夜里打开西门出城,在山下扎营,挑选精兵强将,趁着雾天冲进敌阵,打得敌人溃败逃窜,副将贺进才战死。城里的士兵喧闹起来,想要和陈友龙联合,彭而述带领军队撤退到宝庆,向孔有德请求增兵,和敌人僵持在紫阳河边。永州失守后,彭而述被弹劾免职。

吴三桂征讨水西土司安坤的时候,彭而述献计说:“乌蒙、乌撒、镇雄、东川四府和水西地区唇齿相依,土司陇安藩又和安氏联姻。现在这四府虽然名义上归顺朝廷,但实际上心怀鬼胎,一定会顾念同族。水西势力强大,如果安藩和四府都依附安坤,安坤就很难对付。不如先平定这四府,杀死陇安藩,然后西南地区就不会再有后患了。”吴三桂采纳了他的计策,最终诛杀了安坤。彭而述因此升迁为广西右布政使。后来吴三桂推荐他担任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请求退休,吴三桂想留住他,但朝廷有诏令召他回去,他就启程了。结果在离会城三十里的地方,一夜之间无疾而终。

陆振芬,字令远,是江南华亭人。顺治六年考中了进士。当时广东和广西还没平定,朝廷议论要破格启用人才,就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人才担任道府官员。陆振芬被任命为广东惠潮道副使,跟随军队南征。那年冬天,攻克了南雄。第七年春天,越过大庾岭,到达韶州。韶州以南的地区望风而降,军队继续进军,攻克了会城。攻下会城后,陆振芬和总兵郭虎率领军队前往惠州,平定归善、海丰等地的土匪。快要到达的时候,那些土匪看到军队人少,就出来抵抗。陆振芬挑选了几百精兵,绕到土匪侧面进行攻击,俘虏了一队人马,其他的土匪都害怕了。于是陆振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降,许多土匪都投降了。到了海丰,守城的土匪顽强抵抗不肯投降。陆振芬和郭虎驻扎在五坡驿,其他的军队从羊氾岭前来会合,一起攻打海丰,最终攻克了城池。碣石卫也投降了。

八年的时候,他到了潮州上任,联合各个州县,整顿地方官吏,招安流亡百姓,简化徭役,老百姓这才开始过上好日子,有了安居乐业的快乐。刚平定叛乱没多久,因为用法太严厉,各郡县就滥用权力,随意抓捕无辜百姓。他就跟属下约定,要在五十天内把监狱里的冤假错案全部清理干净,让监狱空空如也。

九年,大军平定了平远县的叛乱。总兵郝尚久,本来是投降的将领,却暗中两面讨好,听说自己要被调任水师副总兵,就联合山海一带的匪寇,自立为帅,建立了所谓的“帅府”。他上书大官,想阻止这场叛乱,但没人理他。

十年春天,郝尚久自封为“新泰侯”,带兵包围了州府衙门。他晓之以大义,劝他放下武器,但郝尚久不听,于是他就报告了朝廷。秋天,朝廷派来的军队到了,他跟他们里应外合,引兵入城,杀了郝尚久。事情平定后,他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乡了。他在家住了四十年才去世。

姚延著,字象悬,是浙江乌程人。顺治六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西庆远知府。他跟随军队南征,后来调到柳州,在那里立下了守卫边疆的功劳,之后又调到平乐。升迁为广东岭南道副使,负责安抚僮族部落,后来又升任江南按察使。

十六年,郑成功率兵入侵,攻陷镇江,进而攻打南京。姚延著协助总督郎廷佐修缮城防,安定城中百姓,让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当时民间有一些叫“羊尾党”的组织,事情败露后,牵连数百人。姚延著对郎廷佐说:“敌人就在城外,现在不是兴大狱、动摇民心的時候。”于是就把案子给撤了。

战事紧急,很多人动摇,民间又有一些旧怨,就有人诬告别人通敌。姚延著严厉查处诬告的人,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城里有百姓爬到高处瞭望,巡逻兵抓住了他们,总管喀喀木认为他们是敌人的间谍,姚延著极力争辩,才保住了他们的性命。喀喀木的军队扰乱城市,姚延著抓获并处死了他们。一些士兵私下抢掠遇难的妇女,姚延著亲自驻扎在江边,把这些妇女召集起来,遣送回家,一共有一千七百多人,因此得罪了喀喀木。战事结束后,朝廷论功行赏,他被提升为河南左布政使。不久因为母亲去世而回乡守孝,这时金坛又发生了狱讼。

镇江城丢了,附近的县城都戒严了。金坛县的知县任体坤,把县里的一些官员王重、袁大受等人叫到一起,商量着派十几个学生去镇江求求他们,希望能缓和一下战事,别打得太凶。结果,丹徒县出了个乱民王再兴,也造反了,他还让几十个文书和乡里德高望重的人送钱过去,其实是偷偷把官库里的钱都卷跑了。喀喀木他们打赢了仗,任体坤这才敢回县里,然后贿赂王重、袁大受,让他们去跟上级领导说,是老百姓主动送钱过去的,希望能把丢了城池的责任推掉。王重、袁大受这俩人在老家就干了不少坏事,平时就受那些学生们的气,这时候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学生们都扳倒,泄泄私愤,把学生们的名字都报上去了。巡按御史马胜声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朝廷就让按察使延著来审理这个案子。延著抓了县里的一个小吏李钟秀,审问清楚了事情的真相,想只判任体坤的罪,其他人就从轻处罚。结果袁大受跑到京城去到处乱说,想把延著也拉下水,御史冯班把这事儿揭发了。这时候,侍郎尼满奉命去调查提督马逢知对这个案子的处理情况,命令马上审理,最后把王重、袁大受和那些一起商量这事儿的官员都判了罪。那些送钱的学生、文书和乡里老人,都被砍头了,任体坤因为说是被逼无奈,改判绞刑。巡按御史何可化又上书弹劾延著,说他判决的时候,对叛军史记青、管得胜的罪行处理得太轻了,还有王天福、韩王锡,更是直接放过了,没判罪,把这些案子都跟金坛的案子一起讨论,最后延著也被判绞刑。当时喀喀木掌握着军权,刚打胜仗,威风得很,本来就对延著不满。老百姓都说,延著的死,其实是喀喀木在背后捣鬼。延著被处死的那天,江宁城都停摆了,老百姓哭天抢地,非常悲痛。延著死后,几百里地的人不断来祭奠他,还在鸡鸣山下给他建了个祠堂偷偷祭拜。

子淳焘,康熙六年考中进士,当了内阁中书舍人。他冒着风险上书,为延著申冤。后来官做到湖广提学道佥事,因为犯了事儿被罢官,还没来得及走,就碰上了叛军夏逢龙造反,他誓死不屈。这事儿朝廷知道了,又给他恢复了官职,任命他为岳常澧道副使。后来去世了。

毕振姬,字亮四,是山西高平人。顺治三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平阳教授。后来进入国子监担任助教,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刑部员外郎。即使工作繁忙,他依然会在空闲时间独自坐在简陋的屋子里,盖着粗布被子,用瓦盆盛饭,坚持读书,从不懈怠。

十年后,他被外放到山东济南道担任参议。那一年闹旱灾,流民聚集在山谷里当起了强盗。毕振姬不顾昼夜,连夜奔波三百里去劝说他们,最终成功安抚了所有流民,使七千多人免于流离失所。泰山香火税每年都有七千两银子的盈余,按照规定应该充公作为公务经费,但毕振姬却把它全部用来接济灾民。之后,他又调任广东驿传道佥事。当时,三藩的使者往来频繁,一些官吏趁机私自加派费用,百姓苦不堪言。毕振姬严格执法,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减少了几百艘船只,节省了七万多两银子。后来,他又调任浙江金衢严道参政,之后升任广西按察使。他到哪里,廉洁能干的名声就传到哪里。后来升任湖广布政使,最后因病请求退休。

康熙年间,朝廷号召举荐博学鸿儒,左都御史魏裔介和副都御史刘楗都上书推荐他。康熙十八年,朝廷下令让大臣们举荐清廉的官员,魏裔介再次上书说:“毕振姬清廉正直,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告老还乡十多年了,自己耕种一百亩地,仍然坚持读书。”刘楗也说:“毕振姬为官期间,清廉自守,没有沾染一丝污秽。他回家的时候,只带了一个仆人和一匹马,没有任何多余的财物,真是一个学识和品德兼优的人。”朝廷经过商议,认为毕振姬年纪大了,就没有启用他。不久之后,毕振姬去世了。

方国栋,字干霄,是顺天府宛平县人。顺治三年考中举人,被任命为蠡县教谕。后来进入国子监担任助教,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刑部郎中。

顺治十六年,他被外放到广东海北道担任佥事。当时海寇邓耀占据岛屿,经常出来抢劫。方国栋带领三千人,分成五路进剿,并下令邻近地区出兵扼守要隘,最终擒获了邓耀,并瓦解了他的余党。事情平息后,雷州和廉州的一些富商因为被贼人诬陷而被关押,人数众多。方国栋调查后发现他们是冤枉的,为他们洗清了冤屈。这些富商拿出千金来感谢他,方国栋说:“我同情你们的遭遇,怎么能玷污我的名声呢?”于是拒绝了他们的馈赠。

他先是被调到山西宁夏当武道参议。康熙六年,这个职位被裁撤了,他又被调到江南苏松常道当参议。太湖的堤岸倒塌了,他带领官吏和百姓一起修缮;他还修缮了沿海的墩台和吴淞、刘河两地的防御工事,这些工程的费用都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

他后来到福建、广东地区办事,各种征调命令接踵而至,但他始终坚持以百姓休息为重。每当遇到紧急征调时,他都能从容不迫地安排部署,提前储备好草料、粮食等军需物资,所以军队所需物资从不匮乏,老百姓也都能安居乐业。他还告诫属下官员不要盘剥百姓,各县的官员也渐渐收敛了贪婪之心,不敢再随意欺压百姓了。

连续几年的战争,国家财政吃紧,朝廷下令各省想办法筹集军费。他上奏说:“古今生财之道,无非开源节流两种。开源的办法,现在已经想尽了,只能从节流入手,而且要从朝廷做起。旧制规定,江南每年要上缴五万匹布给宫廷使用和赏赐,这可以取消,每年就能节省三万两白银。”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当时满洲驻军在苏州,打算在王府旧址上修建营房,就在城里。他认为军队和百姓混居不利于长久安定,坚决反对,最后营房改建在城南的空地上,百姓们都很高兴。

宜兴善权山上的寺庙,僧人和当地豪族因为争夺土地发生冲突,豪族们聚集人马放火烧寺,杀害僧人,县令上报朝廷说出了乱子,上级官员准备派兵镇压。他一个人骑马赶到现场,抓住了为首的凶手绳之以法,其他的事情他都没再追究。苏州地区的人爱打官司,喜欢告密,但他一般都不理会,即使要处理案件,也从轻发落。他对下属官员很严厉,但对百姓却很有恩情。康熙十六年,他去世了,苏州百姓非常怀念他,在虎丘山脚下为他修建了祠堂祭祀他。

于朋举,字襄子,是江南金坛人。顺治六年考中进士,后改任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检讨的官职。十二年,他被外派到河南睢陈道任副使,他的政绩是不扰民。郾城发生了盗贼杀死县令逃逸的事件,百姓人心惶惶,都害怕城池会被攻破。于朋举迅速赶到,安抚百姓不要害怕。军队将领带着兵马赶到,想要进城,被他阻止了。上级官员召见于朋举质问他,他回答说:“郾城的县令是我的岳父,我怎么可能不认真查办这起盗窃案?我只是不想让老百姓受苦!”上级官员这才明白过来,下令停止派兵,也最终抓到了盗贼,并依法惩处。

我被调到福建福宁道当参政。兴化靠近海边,那里的镇将手下兵士,很多都是以前的海盗投降后编入军队里的。有个军官欺负了张家一个仆人,张家就去告状。镇将就打了那个军官一顿,结果那些兵士们就炸锅了,把张家的房子都给拆了,还想劫持镇将造反。镇将赶紧躲起来了,然后竟然把那个被打的军官吊死在张家,说是张家的仆人杀的。

我刚到任,就查清楚了事情的真相,找到了带头的几个家伙,立刻把他们抓了起来,召集文武官员一起审问,当时那些健壮的士兵都拿着刀围着,眼睛瞪得像铜铃,气氛非常紧张。我却很平静地说:“你们违反军法,罪责重大。但是考虑到你们平时缺乏约束,就按照杀人罪论处,罪责有所减轻。”那些人一听,赶紧磕头认罪,说是杀人的人是张家的仆人。我接着问:“你们这么嚣张,那个仆人怎么可能在几百个壮汉中间,把人给偷偷吊起来呢?”然后我又传唤了证人,证人们都说了实话,最后处死了三个主犯,事情才算解决了。

后来泉州的提督剿灭海盗,有些海盗逃到了兴化境内,镇将抓到了几百人。我仔细查看,发现其中很多人以前都被剃过头发(这是海盗的标志),我说:“这些人是被陷害的好百姓,应该放了他们。”还有一些年纪很小的,我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应该放了。”最后放走了很多人。

郑成功在厦门屯兵,和漳州隔海相望。清朝的固山额真驻扎在府城,派兵驻守漳州,一年要换四次兵,老百姓苦不堪言,要不停地服役。我请求驻防的军队不要频繁更换,但没被批准;我又请求延长换防时间,改为一年换两次,百姓才稍微轻松了一些。“

后来我升迁为四川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父亲去世,我回家丁忧了。

之后我又被任命为湖南布政使。我刚上任,就看到有几百个胥吏,穿着鲜艳的衣服,吃香的喝辣的,在街上闲逛。我说:“战争刚结束,百姓生活还很艰难,这些胥吏却穿得这么好,吃得这么好,在街上耀武扬威,他们拿什么钱?”于是,我裁减了他们十九分之十九,只留下足够处理文书工作的数量。我多次向大官们反映地方上的利弊,有些官员因为我正直,和我意见不合,就弹劾我,要降我的职。但还没来得及执行,那些大官就因为贪污腐败而倒台了。百姓们都很惋惜我,不久后我就去世了。

王天鉴,字近微,是河北万全人。顺治三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东恩县知县。恩县紧挨着直隶的边界,从明朝末年起就是盗贼的巢穴,曾经一年被寇匪袭击七次。王天鉴上任后,就告诉乡亲们说:“过去寇匪来了,县里就没人守,是因为大家没有坚定的意志。从现在开始,不要再逃跑了,跟着知县一起行动!”没过多久,大批寇匪就杀来了,王天鉴坐在城墙上,镇定自若地指挥作战,寇匪怀疑城里有埋伏,犹豫不决地退走了。于是,他修缮城楼和瞭望塔,整修城墙和护城河,加强警戒,经常巡逻,防御措施做得非常完善。他还走访乡里,组织乡勇,建立了十九个堡垒,锣鼓声声相闻,经过一段时间,就训练出了18000步兵和300骑兵。巡按御史向朝廷上报了此事,允许王天鉴自己管理军队。他暗中查访,找到了境内几个贼首,夜里偷偷潜入他们的村庄,把他们叫出来,贼匪们又惊又怕,来不及逃跑,都被抓获并处死了。

后来,寇匪占据了曹县,巡抚命令王天鉴和各路军队一起围剿,王天鉴率领自己训练的军队打头阵,冒着刀枪箭石深入敌阵,其他军队紧随其后,最终收复了曹县。有一次,他率领轻骑兵追击贼匪,傍晚时分被包围了,双方短兵相接,他亲自格杀数名贼匪,最终杀出重围,没有损失一匹马。他在恩县任职四年,多次与寇匪作战,俘获和杀死的敌人不计其数,对于投降的贼匪,他则进行安抚。寇匪远遁后,他招徕流民耕种,流亡百姓纷纷返回家乡,开垦荒地一千八百顷。他还兴建书院,让读书声日夜不断。他的政绩在山东省是最好的,朝廷考核后,将他调到京城,任礼部主事。顺治十一年,朝廷开始实行亲耕祭祀的仪式,王天鉴参考古今典籍,将仪式安排得十分妥当。他后来升迁为郎中,主持山东乡试。顺治十二年,他又外放陕西河西道参议。他与属下约定,不准搜刮百姓,不准枉法。

王天鉴一向擅长治理军队,他仔细查点兵籍,清查军队的实际情况,告诫将领们不要用军粮中饱私囊。他为人刚正不阿,性格耿介,多次触怒上司。一年多后,他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从此与官场绝缘。门下有宾客送给他一些财物,他一概不接受,说:“我已经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珍惜自己的名节,这足以报答提拔我的恩人了!”康熙初年,朝廷大臣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没有答应。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

赵廷标是浙江杭州人。顺治三年,他考中了拔贡,被任命为福建永定县知县。后来,广东大埔的土匪江龙带着上万匪徒攻打永定县城,赵廷标死守城池。土匪挖地道想潜入城内,还蓄积池水来对付,导致地雷炮无法使用;他们又架云梯攀爬城墙,赵廷标就在城墙上设置栅栏把他们推下去。他坚守了三个月,粮食都快吃光了。等到立春那天,赵廷标竟然敲锣打鼓,打开城门,到城东郊外迎接春天。土匪以为城里设有埋伏,就撤兵了。赵廷标暗中派兵抄近路埋伏在两座山之间,出其不意地夹击土匪,大获全胜。追击到龙磜寨,几乎把土匪全部抓获或斩杀。

后来,他升迁为湖广衡州同知,代理知府。他减免赋税,鼓励垦荒,让流亡的百姓重新开始生活。那年闹大饥荒,他赈济灾民,措施非常有效。大学士洪承畴推荐了他,顺治十七年,赵廷标升任云南迤东道副使。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被当地土官挑唆,纷纷作乱。赵廷标制定策略,暗中行动,瓦解了他们的反抗,恢复了当地的安定。他写信通知宁州、弥勒、巴盘、八甸等地,取消抓捕和驱逐的命令,持有农具的都被当作良民,只有持有武器的才算作贼寇。他巡视各地,安抚百姓,各条道路都恢复了平静。他在迤东地区任职十八年。康熙年间,他调任广东广肇南韶道副使。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听说他要离开,竟然挖壕沟、堵城门想留住他。赵廷标再三安慰劝说,才得以离开。

两广地区的八排山等地的土匪听说赵廷标来了,都吓得自己解散了。连州发生叛乱,赵廷标到达后,立即平息了叛乱。一年后,他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后来,他又被起用为湖南驿盐道副使。他抓捕并处决了几个大土匪头目,其他的土匪都被他遣散回家务农。湖南当时正在打仗,需要大量的草料、武器和装备,赵廷标负责后勤供给,从不耽误时间,百姓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劳役。他还兼任粮道。湘东地区发生民变,巡抚韩世琦派赵廷标去安抚。他只身一人骑马前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些造反的百姓都悔恨流泪,听从他的劝告,各自散去。事情平息后,他修缮了岳麓书院,并为书院置办田地,供养学生。他曾经到衡州巡视,当地父老乡亲都跪在他的车前,称他为“慈母”。不久,他又升任陕西粮储道参议。他当时已经生病了,正赶上武昌发生兵变,军报送达,他还强撑着起来处理公务。病情严重后,他请求回家,到家后就去世了。

有人说啊,自己提拔督抚,那按察使和布政使的权力就轻了,更别说各道的地方官了。但是,要是用贤能的人来担任这些职位,他们认真负责,依法办事,关注老百姓的急难,平息叛乱,解决纠纷,那也能把地方治理好。像述、振芬、振姬、天鉴这些人,都有才干和谋略,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廉洁勤政。延著、国栋、廷标他们在治理叛乱、用兵的时候,又能够以宽仁待人。即使因此被罢官贬职,甚至差点触犯法律,他们也从不为自己考虑。这些人,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老百姓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好处。

所以说,选拔人才的关键在于是否廉洁勤政,是否能够为民着想。即使在处理棘手问题时,方法强硬,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最终也能造福百姓。那些被罢官贬职的人,反倒更能体现他们的品格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