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字玄箸,是浙江宁波人。明朝崇祯十五年考中了举人。当时正赶上战事紧急,考试还加试了射箭,张煌言三箭都射中了靶心!他这个人啊,特别豪迈,喜欢谈论军事。

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占了南京,张煌言就和老乡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他们一起商量着,拥立鲁王到海上继续抵抗。张煌言在天台迎接鲁王,被任命为行人。到了绍兴,鲁王被尊为“监国”,张煌言也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一会儿在朝廷里起草诏书,一会儿又跑到前线带兵打仗,真是又文又武。

三年后,军队战败了。张煌言回家跟父母妻子告别,然后跟随鲁王到了石浦,和黄斌卿的军队互相配合,还被朝廷加封为右佥都御史。

鲁王手下的将领里,张名振是最厉害的。过了四年,江南提督吴胜兆想投降,煌言劝张名振去支援吴胜兆,于是就跟着张名振的军队一起去了。到了崇明岛,突然刮起了台风,船翻了,煌言被抓了。过了七天,有人偷偷把他放了,他走小路又回到了海边。经过黄岩的时候,追兵把他围住了,还射箭,他带着几个骑兵冲了出来,从此更加擅长骑射。后来,他招募军队驻扎在上虞和平冈。很多山寨都在抢劫,只有煌言和王翊挨家挨户地劝他们上交粮食,并且管好自己的军队,不扰民。

六年后,他去健跳拜见鲁王。七年后,张名振奉鲁王住在舟山,把煌言叫来当侍卫。然后,把平冈的军队交给刘翼明和陈天枢,自己率领亲兵前往,还被提升为兵部侍郎。八年后,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浙江提督田雄给他写信劝降,被他拒绝了。军队攻打滃洲,张名振奉鲁王进攻吴淞,想互相牵制。没多久,舟山失守了,他就跟着鲁王去了金门,投靠了郑成功。郑成功用的是唐王隆武的年号,对鲁王只是每月送些猪肉和米,尽到宾客之礼。“寓公之敬”嘛,就是这个意思。煌言曾经对郑成功说:“您从头到尾都是为唐朝效力,真是忠臣啊!”郑成功也说:“侍郎您从头到尾都是为鲁王效力,跟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所以,虽然他们效忠的对象不同,但关系却很好,鲁王也因此能够安稳地居住在那里。

九年后,煌言监视张名振的军队,经舟山到崇明,然后又到了金山。十年后,他又去了崇明,跟敌人作战,结果战败了。十一年后,他又从吴淞进入长江,逼近镇江,登上金山,遥祭明太祖陵。江宁城都看到了烽火,不久,他就退回崇明。再次进入长江,攻占了瓜洲和仪真,逼近燕子矶,然后又回到临门驻扎,这些行动都是和张名振一起进行的。十二年后,郑成功派他的将领陈六御和张名振一起攻打舟山,台州守将马信答应投降,煌言用五百艘沙船去迎接他。张名振中毒死了,临终前把他的军队托付给了煌言。

话说十三年的时候,老师(指老师傅,此处指军事上的领袖)又攻破了舟山,然后雄心勃勃地计划把军队调到关中地区去。 皇上把“监国”的称号撤了,改立桂王为监国。

十四年,桂王派人来请他,授予他兵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的职位。 两江总督郎廷佐写信邀请他过去帮忙,他回信说:“您这信里,分析形势利弊,指点国家兴衰,那些庸俗之辈听了,也许会吓得脸色大变,但正直的人就不会这样。我们争的是天地不容的道理,图的是为国报仇雪恨,期待的是成就一番英雄伟业。那些圣贤之士,往往甘于忍受艰苦,意志坚定,最终才能成就大事业。我本来就不是擅长军事谋略的人,只是通过读书明白了大义。只要我一声号召,军队就会像山一样涌来,成功了就仰仗您的英明,失败了我也能保全自己的节操。这么多年来,我已经经历了无数的风浪和战火,岂会被几句花言巧语所迷惑呢?您这信写得比较谨慎,所以我只回这么几句。要是把使者杀了,把信烧了,只会显得我心胸狭窄,这种事我可做不出来。”

十五年,我跟郑成功约定在江边会合,路过羊山的时候,碰上了飓风,只好打道回府。

十六年,郑成功又带兵大举进攻,我跟着他,到了崇明岛。我当时跟他说:“崇明岛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咱们应该先在这里扎营,这样进退都有依仗。” 郑成功没听我的。我们的军队在长江边防备,金陵和焦山之间拉起了铁索,隔着江摆上大炮。我用十七条船,硬是冲破长江防线过去了。

郑成功攻克了瓜洲,想拿下镇江,但担心江宁会派兵增援,我又说了:“咱们水师先攻打观音门,南京城就没空派兵增援了!” 郑成功这次听我的了。我手底下的人不到一万人,船也不到一百条,就率领着这支队伍向西进发。 我们拿下仪真,又到了六合。听说郑成功已经拿下镇江了,我给他写信,说应该先安抚长江两岸的州县,然后用陆军直逼南京。 可郑成功还是没听我的。

我率兵逼近观音门,还派了别的将领带几十条轻便的小船直奔芜湖,又分兵去抢掠江浦。郑成功的水师赶到的时候,芜湖已经投降了。他催促我前去安抚,然后整顿军队,分头攻打各地,给各州县发文告。 结果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以及其他附属县都投降了,一共得到了四个府、三个州、二十四县。

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每到一个州县,都要去孔庙拜祭,坐在明伦堂里,召见地方长官,考核他们的政绩,升降官员,就跟巡按御史下乡巡查差不多,所以远近百姓都积极响应。

方孝孺在徽州接受了清军的投降,听说郑成功战败的消息后,就回到芜湖收兵,想着联合瓜洲、镇江的军队共同防守。结果,听说郑成功竟然放弃了瓜洲、镇江,出海去了,他的军队顿时溃散。南江总督郎廷佐派水师去阻断郑成功向东的道路,并写信招降他。郑成功拒绝了,率领剩下的军队前往繁昌,打算进入鄱阳湖。到了铜陵,湖广的军队赶到了,郑成功与他们交战并战败,带着仅剩的几百残兵败退到无为,烧毁船只上岸。

从铜陵经霍山、英山,翻越东溪岭,追兵紧追不舍,跟随他的士兵都逃散了。郑成功突围而出,换了衣服夜里行走,到了高浒埠,被当地一位老人认了出来,就藏在老人家里几天。老人后来引导他走小路,渡江逃往建德、祁门等乱山之中。他得了病,强忍着病痛赶路,到了休宁,找到船只顺江而下到达严州。他又翻山越岭,经过东阳、义乌,到达天台,到达海边,招募旧部,郑成功也分兵支援他,他们在长亭乡驻扎下来,筑起堤坝抵御潮水,开垦田地供给军队粮食。郑成功向桂王报告战败的消息,桂王下令慰问他,并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十七年,他把军队迁到临门。十八年,朝廷议论要迁走海边的居民,以断绝郑成功的补给,郑成功没有得到供给,就开垦南田自给自足。

郑成功攻打台湾,方孝孺写信劝阻,但郑成功没听。郑成功军队南下云南,攻打桂王。方孝孺派他的客人罗纶到台湾,催促郑成功出兵,郑成功说台湾刚刚平定,不能出兵;又派使者到郧阳山区,去联络十三家兵,让他们骚扰湖广,以减轻云南方面的压力。这“十三家”指的是郝永忠、刘体纯等人,他们是李自成旧部,躲藏在茅麓山,已经衰弱不堪,不敢出动。康熙元年,方孝孺再次把军队迁到沙堤。郑成功攻打江宁失败后返回,打算在台湾建国。鲁王在金门,他的礼数越来越少,方孝孺每年按时供奉,又担心郑成功怀疑他,十年不敢去拜见鲁王。等到听说桂王战败身亡后,他就上书鲁王,准备拥戴他。不久郑成功去世,方孝孺把军队迁回临门,这时又有人议论拥戴鲁王监国,方孝孺派人去劝说锦王,并用李亚子锦囊里的三支箭来鼓励他。

浙江总督赵廷臣再次邀请郑煌言出来做事,煌言写信谢绝了。当时郑煌言孤军作战,形势越来越危急,有人建议他退守鸡笼岛,但煌言不同意。两年后,鲁王去世,煌言悲痛地说:“我这个孤臣在海上漂泊,带着部下们互相依靠,就是因为我的主子还活着。现在主子都不在了,我还有什么希望呢?”三年后,他遣散了军队,住在悬澳岛。悬澳岛是个荒凉偏僻的海岛,人迹罕至,只有南边港口可以通船,北边是山,人根本爬不上去。煌言就在岛上搭建茅屋居住,跟随他的人只有纶和几个部下,一个侍者和一个船夫而已。

赵廷臣和提督张杰合谋抓捕郑煌言。他们找到了郑煌言以前的部下,让其做了普陀山的和尚,暗中监视郑煌言,掌握了他的行踪。夜半时分,他们带兵翻山越岭,抓住了郑煌言、纶以及部下叶金、王发和侍者汤冠玉。郑煌言被押解到杭州,赵廷臣对他礼遇有加。九月乙未,郑煌言死在杭州弼教坊,临死前他抬头望着吴山,感叹道:“好山色!”然后写下绝命词,平静地接受了死刑,纶等人也一同殉难。郑煌言的妻子董氏和儿子万祺早些时候就被抓了,一直被关押在杭州,死于郑煌言之前。

纶,字子木,是丹徒的秀才。当初郑成功战败回师时,纶去拜见他,劝他掉头再攻南京,但郑成功没有采纳,于是纶就追随了郑煌言。还有山阴人叶振名,字介韬,曾经拜访郑煌言讨论军事,煌言推荐他做了翰林院修撰、兵科给事中。后来,叶振名又上书朝廷,建议擒杀郑成功,夺取他的兵权,图谋恢复大业。郑煌言死后,叶振名登上越王岭遥祭他,写下了六千五百多字的祭文。纶和叶振名被称为“张司马二客”。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下令追录清朝殉节的臣子,最终被单独追赠谥号的有二十六位;通谥忠烈的有一百一十三位,郑煌言就在其中;忠节的一百零八位;烈愍的五百七十六位;节愍的八百四十三位。在忠义祠中祭祀的官员有四百九十五位,士民有一千七百二十八位。那些和郑煌言同时起事的将领,比如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他们的事迹都在《明史》中有记载。

张名振,字侯服,是江苏南京人。崇祯朝末年,他当上了石浦游击(相当于海军中校)。鲁王路过长垣的时候,张名振率领水师去支援他,后来被封为定西侯。他带着部队驻扎在舟山,又搬到了南田,迎接鲁王住在健跳岛。他和阮进、王朝先一起,攻打黄斌卿。黄斌卿是福建莆田人,崇祯末年在舟山当参将,唐王时期被封为伯爵。

鲁王让张名振护送他去舟山,张名振没答应。后来,鲁王下令封他为侯爵。黄斌卿这个人治军很严厉,强迫老百姓当兵,把大户人家的田地都收归官府所有,还先后杀害了荆本澈和贺君尧。鲁王驻扎在健跳岛,命令张名振去采购粮食,张名振还是没答应。最后,张名振攻破了舟山,把黄斌卿扔进了大海,然后迎接鲁王住在舟山。他还向日本求援,但没得到回应。

郑成功攻破了郑彩的军队,张名振因为郑成功杀害熊汝霖、郑遵谦而受到牵连,他击败了郑彩的残余部队。没多久,他又暗杀了王朝先。军队攻打舟山,张名振和煌言护送鲁王南下投奔郑成功。郑成功让鲁王住在金门,张名振则驻扎在嵓头。郑成功刚开始见张名振不怎么客气,张名振就脱掉上衣,露出后背,在背上刻了“赤心报国”四个字,字刻得很深。然后,他带着两万人,一起计划着收复南京,攻打崇明岛,攻破镇江,还在金山寺题诗一首后才返回。

他又和郑成功一起出兵,军队到达羊山的时候,遭遇了台风,很多船只都被毁了,只有张名振的部队完好无损。他们再次攻打崇明岛,又攻入了镇江,在仪真检阅军队,又侵袭吴淞,屡战屡胜。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张名振死在了军中。有人说他是被郑成功毒死的。

王翊,字完勋,是浙江余姚人。顺治四年,他起兵攻打管辖地,跟着鲁王一起打败了上虞的敌人。那时候,萧山、会稽、台州、奉化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组织了山寨,因为没有军饷,就免不了抢掠百姓。王翊和煌言两个人都实行按亩收税的方法来供养军队。有个叫陈天枢的人,是会稽山寨的将领,他推荐刘翼明协助王翊,说刘翼明武艺高强,善于打仗。他们东进攻打奉化,和敌军遭遇了,结果把敌人打退了。鲁王封王翊为官,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兵部尚书。后来,王翊又攻下了新昌,越过余姚,夺取了浒山。清军固山额真金砺和浙江提督田雄联合起来进攻大岚山。顺治八年七月,王翊败退回山里,被当地民兵抓起来献给了清军,最后死在了定海。陈天枢和刘翼明攻下了新昌,结果火药突然爆炸,他们紧急跳水逃生,一个月后都死了。刘翼明很擅长使用大刀,带兵打仗时,他特别注意不侵犯老百姓,王翊战败后,刘翼明死在了家里。

肃乐、宸荃被追封为“忠节”,王翊被追封为“烈愍”,斌卿被追封为“节愍”。王翊的名声虽然没有广泛流传,但是他的弟弟王名扬在舟山战死,也被追封为“烈愍”。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是福建南安人。他父亲郑芝龙,明朝末年就下海当海盗了,跟着颜思齐,颜思齐死后,郑芝龙就接管了他的队伍。崇祯初年,因为巡抚熊文灿的请求,郑芝龙投降了朝廷,被授予游击将军的官职。他因为抓捕海盗刘香、李魁奇,以及攻打红毛人有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总兵。

郑芝龙有三个弟弟:郑芝虎、郑鸿逵、郑芝豹。郑芝虎和刘香作战时战死了。郑鸿逵开始是通过武举考试从军的,凭借郑芝龙的功劳,被授予锦衣卫掌印千户的官职。崇祯十四年,郑鸿逵考中了武进士。按照明朝的制度,勋卫出身的人考中甲科进士,服役三十年后,可以授予都指挥使的官职。郑鸿逵也一路升迁,最后也当上了总兵。福王在南京称王后,他们兄弟都被封为伯,郑鸿逵被派去守卫瓜洲。顺治二年,清军南下,郑鸿逵战败,他护送唐王朱聿键去了福建,和郑芝龙一起拥立唐王,兄弟俩都被封为侯,郑芝豹被封为伯。没过多久,郑芝龙又被封为平国公,郑鸿逵被封为定国公。

郑芝龙嘛,他娶了个日本老婆,生了个儿子叫郑森。这郑森后来去了南安府读书,考秀才。郑芝龙就带着他去见唐王,唐王特别喜欢他们父子,还赐姓朱,给郑芝龙改了名字。没多久,就封他为忠孝伯。唐王很信任郑芝龙兄弟,让他们掌握重兵。郑芝龙的族人郑彩也被封了伯,还搞了个祭天大典,任命郑鸿逵为将军,准备出兵,结果磨磨唧唧的,一直没出发。

当时,招抚大学士洪承畴跟郑芝龙是老乡,两人经常书信往来,叙叙旧情。但是,郑芝龙心里其实另有打算。过了三年,清朝贝勒博洛带兵从浙江打到福建,郑芝龙却撤掉了仙霞关的守军,一点准备都没有,直接导致唐王战败。博洛的军队打到泉州,就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直接带着手下投降了,他手下有个叫郑成功的人极力劝阻,但没用。郑芝龙还想带着郑成功去见博洛,结果郑鸿逵偷偷放郑成功出海逃跑了。

又过了一年,博洛撤兵回去了,把郑芝龙押解到北京,编入汉军正黄旗,还给了他个三等精奇尼哈番的官职。

郑成功起兵的时候,兵力很少,就像在南澳岛招募士兵一样,好不容易才招募到几千人。然后他和将领们一起宣誓,继续使用唐王隆武的年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他把洪政、陈辉、杨才、张正、余宽、郭新分别任命为将领,统领各自的部队,把军队转移到鼓浪屿。郑成功年纪轻轻,文武双全,在众多的叔伯兄弟中脱颖而出,远近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而他的堂兄郑彩则依附鲁王,从海中左所改任次长垣,被封为建国公,驻扎在厦门。郑彩的弟弟郑联,也被鲁王封为侯爵,驻守在浯屿岛,兄弟二人互相策应。

郑成功和郑彩合兵攻打海澄,敌军前来救援,洪政战死。之后,郑成功又和鸿逵合兵包围泉州,敌军前来救援,包围被解除。鸿逵进入揭阳,郑成功颁布了隆武四年的大统历。隆武五年,郑成功攻陷同安,进而进攻泉州。总督陈锦率军前来,收复同安,郑成功退兵。隆武六年,郑成功派他的将领施琅等人攻陷漳浦,拿下云霄镇,然后进驻诏安。明桂王称帝,年号肇庆,到这时候已经三年了。郑成功派他任命的官员光禄卿陈士京去朝见桂王,这才开始使用永历年号,桂王封郑成功为延平公。

鲁王驻扎在舟山,郑彩和鲁王闹翻了,杀了鲁王的大学士熊汝霖和他的将领郑遵谦。永历七年,郑成功攻打潮州,总兵王邦俊抵抗,郑成功战败逃跑。他又去攻打碣石寨,也没攻下来,施琅投降了。郑成功袭击厦门,杀死了郑联,夺取了他的军队,郑彩逃到沙埕驻扎。鲁王的将领张名振讨伐了杀害熊汝霖、郑遵谦的罪行,攻击郑彩,郑彩带着残兵败将逃到南海,在那里住了几年,后来被郑成功招回厦门,最后死在厦门。

话说八年的时候,桂王下令郑成功去救援广州,带兵南下到了平海,然后让他叔父郑芝豹去守厦门。福建巡抚张学圣就趁机派泉州总兵马得功去厦门,把郑芝豹家里的所有财产都抢走了。郑成功回来后,把郑芝豹给杀了,然后带兵攻打漳州。提督杨名高去救援,在小盈岭跟郑成功打了一仗,结果杨名高打输了,漳浦也被攻陷了。 总督陈锦攻克了舟山,声名远扬,就护送鲁王南逃,郑成功派人迎接鲁王住在金门。

九年,郑成功攻下了海澄,陈锦去救援,在江东桥跟郑成功交战,陈锦也打输了。郑成功接着攻占了泉州,又夺回了诏安、南靖、平和,最后包围了漳州。陈锦的军队驻扎在凤凰山,结果被自己的部下给杀了,他的脑袋还被送给了郑成功。漳州被围困了八个月,清朝的固山额真金砺等人从浙江来增援,和杨名高合兵一处,从长泰绕道去漳州,打败了郑成功。郑成功退回海澄城防守,金砺等人率军猛攻海澄城,郑成功手下的将领王秀奇、郝文兴拼死抵抗,但还是没能守住。

朝廷命令郑芝龙写信劝降郑成功和郑鸿逵,答应赦免他们的罪行并授予官职,郑成功表面上答应了,朝廷就命令金砺等人率军回浙江。十年,朝廷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同时派人下诏书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还封郑芝豹为左都督。郑芝龙担心郑成功不接受封赏,又单独写信派郑鸿逵去传达朝廷的意思,郑鸿逵到了之后,郑成功还是不接受封赏,还写信回给郑芝龙。郑芝豹带着他母亲去了北京。郑成功又出兵袭击福建兴化等地。

十一年,朝廷再次派使者去劝降郑成功,授予他靖海将军的称号,命令他率领军队驻扎在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

一开始,郑成功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大官,后来他改任了福建左都督,一心想着要收复思明州(今厦门)。他设立了六个部门管理政务,把辖区划分成72个镇。他还遥尊桂王为正统,接受桂王的命令,封官拜爵。每个月都从鲁王那里领取猪肉和米粮,还给泸州、溪州、宁州、靖州等地的诸王提供丰厚的供给,对王忠孝、沈佺期、郭贞一、卢若腾、华若荐、徐孚远等这些旧臣也都礼遇有加,还设立了储贤馆来培养人才。

郑成功名声很大,手下将领名振率领部队进攻崇明岛,还计划深入敌后。但郑成功嫉妒他的功劳,又正巧当时正在和谈,就把他召回去了。没多久,名振就死于中毒。郑成功借口筹集军饷,四处劫掠,战火蔓延到上游地区。福建巡抚佟国器上奏朝廷,皇上秘密下令做好防备。这时李定国在广东战事吃紧,朝廷让郑成功赶紧派兵支援。郑成功派手下的将领林察、周瑞带兵前去,却故意拖延时间,不积极进攻。结果李定国战败逃跑,郑成功乘胜追击,攻占了漳州,千总刘国轩打开城门投降。郑成功继续进攻,又攻陷了同安。他的将领甘辉攻陷了仙游,挖地道进入城内,大肆杀戮,几乎杀光了城里的人。至此,和谈彻底破裂。

朝廷任命郑亲王世子朱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郑成功。十二年的时候,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处死郑芝龙,佟国器也上交了郑芝龙和郑成功之间的私信。于是,朝廷褫夺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了监狱。郑成功派他的将领洪旭、陈六御攻陷了舟山,又继续进攻温州、台州。听说朱济度的大军就要到了,郑成功就毁掉了安平镇以及漳州、惠安、南安、同安等地的城池,撤兵回到思明州(今厦门)。朱济度到达泉州后,下令招降郑成功,但郑成功没理他;朱济度又写信给他,郑成功就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回复。朝廷又让被囚禁的郑芝龙写信招降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要灭他全族,但郑成功还是没有回应。十三年,朱济度率领水师进攻厦门,郑成功派他的将领林顺、陈泽抵抗,结果遭遇了台风,朱济度的军队只好撤兵回去了。

郑成功在海澄囤积军需,让王秀奇、黄梧、苏明一起守卫。黄梧和苏明的哥哥苏茂先去攻打揭阳,没攻下来,结果郑成功杀了苏茂,还责备了黄梧。黄梧和苏明都怨恨郑成功,等到王秀奇出去后,他们就带着海澄投降了清军。朝廷封黄梧为海澄公,让他驻守在漳州,还让他把郑成功的墓都掘了,把郑成功安插的官员都杀了。清朝大将军伊尔德克在舟山打仗,杀了六个朝廷大官。(此处诗词对联无需翻译)

郑成功攻下了闽安城的牛心塔,派陈斌驻守在那里。十四年,鸿逵死了。军队攻克了闽安,陈斌投降了,后来被杀了。郑成功攻陷了台州。

十五年,郑成功计划大规模深入敌境,他和他的将领甘辉、余新等人率领号称十万的水师,攻陷了乐清,接着又攻破了温州,张煌言前来会合。他们准备进入长江,在羊山附近遭遇了飓风,船只受损,只好退回舟山。桂王派人来封他为王,郑成功拒绝了,仍然自称招讨大将军。

十六年五月,郑成功率领甘辉、余新等人整顿军队再次出征,到达崇明岛,张煌言前来会合。他们攻下了瓜洲,攻打镇江,让张煌言先锋部队,沿江往上游进发。清朝提督管效忠率军前来救援,还没交战,郑成功的将领周全斌就带着部队冲入敌阵。当时下着大雨,骑兵陷入了泥潭,郑成功的士兵光着脚奋勇搏杀,来回冲杀,速度非常快,管效忠的军队被打败了。郑成功攻入镇江,本来要因为违抗军令杀了周全斌,后来又放了他,让他继续守卫镇江;接着进攻江宁,张煌言到达芜湖,庐州、凤阳、宁国、徽州、池州、太湖等府县很多都和郑成功暗中联系,写信给郑成功,说应该先收复周围的郡县,然后用陆军快速攻打南京。郑成功因为屡屡获胜而骄傲自满,正要去祭拜明太祖陵,和将领们摆酒庆祝,甘辉劝谏他,但他没听。崇明总兵梁化凤前来救援,江宁总管喀喀木等人率领满汉联军出战,偷袭打败了新军,郑成功的军队全部溃败,大败而归,甘辉被俘虏后被杀害了。郑成功收拢残兵还有几万人,放弃了瓜洲、镇江,出海,想夺取崇明岛。江苏巡抚蒋国柱派兵前来救援,梁化凤也回师抵抗,郑成功再次战败,退兵回去了。张煌言则从秘密小路逃脱了。

首先,派将军达素和闽浙总督李率泰带兵从漳州、同安出发,计划拿下厦门。郑成功让陈鹏守着高崎,他哥哥郑泰从浯屿出发,和周全斌、陈辉、黄庭在海门会合。军队从漳州靠近海门打仗,郑成功这边周瑞、陈尧策战死了,逼着陈辉上船逃跑,陈辉把船烧了。战斗正激烈的时候,刮起了风,郑成功指挥着大船冲了进去,郑泰也从浯屿带船过来夹击,敌军大败,有两百个满洲兵投降了,晚上都被扔到海里淹死了。

军队从同安的高崎那边进攻,陈鹏答应投降。他的部将陈蟒拼死抵抗,郑成功军队因为陈鹏已经投降了,没做好准备,也被打败了,郑成功抓住了陈鹏,把他杀了,然后撤兵回去了。十七年,朝廷任命靖南王耿继茂去福建镇守,又任命罗讬为安南将军,去讨伐郑成功。十八年,采纳了黄梧的建议,把沿海居民迁到内地,增加军队防守边境。

郑成功从江南打败仗回来,知道继续进攻不容易;桂王跑到缅甸去了,得不到支援,形势一天比一天糟糕,于是就计划攻打台湾。台湾,福建海上的一个岛,荷兰人(红毛人)占领着。郑芝龙和颜思齐当海盗的时候,曾经在台湾驻扎过。荷兰人在台湾修建了两座城:一座叫赤嵌城,一座叫王城,海口叫鹿耳门。荷兰人仗着鹿耳门水浅,船过不去,所以没怎么防备。郑成功军队到了以后,水突然涨了一丈多高,大小船只紧跟着一起前进,荷兰人丢下赤嵌城,跑到王城里躲起来。郑成功派人跟他们说:“这块土地本来就是我们的,应该还给我们;金银财宝你们尽管带走。”围了七个月,荷兰人剩下的只有百十来个人了,城破了,全部都被送回国去了。

郑成功就宣布台湾为东都,表示要迎接桂王来这里。他任命陈永华为谋士,制定法律,设立官职,兴办学校。台湾周长千里,土地肥沃,他招募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的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让将领们把家搬来定居。因为水土不服,大家都害怕过去,而且因为命令很严格,不敢请求,铜山守将郭义、蔡禄跑到漳州投降了。这一年,康熙皇帝即位,杀了郑芝龙和他的几个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

郑成功拿下台湾后,把陈豹派去驻守南澳,让自己的长子郑经留守厦门。康熙元年,郑成功听信了周全斌的谗言,派兵去攻打陈豹。陈豹干脆带着全军投降了广州。郑经呢,跟奶妈搞到一起,还生了个孩子。郑成功知道后,就派郑泰把郑经和他的奶妈董氏都杀了。

这时候,突然传出谣言说郑成功要杀光所有留在厦门的将领。恰好周全斌从南澳回来,就被抓起来关起来了。周全斌拥立郑经,用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当年受封的爵位“平国公”来称呼他,然后举兵对抗郑成功的命令。郑成功当时正生病,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竟然咬了自己的手指头!五月初一,他还强撑着坐在胡床上接受将领们的拜见,几天后就突然死了,享年三十九岁。

郑成功有十个儿子,郑经是老大,还有一个名字叫郑经。郑成功死后,台湾的将领们拥立他最小的弟弟郑世袭为招讨大将军,派人去厦门告诉郑经这个消息。郑经让周全斌当大将,永华为参谋,冯锡范当侍卫,然后带兵去了台湾。台湾的将领里,有人想反对郑经,拥立郑世袭,但周全斌打败了他们,郑经顺利进入台湾,继承了延平王的爵位。郑世袭则逃到泉州投降了清朝。两年后,郑经回到了厦门。早些时候,郑泰曾和台湾的将领们秘密通信,郑经发现了这些信件,就把郑泰杀了。郑泰的弟弟郑鸣骏、郑赓,以及郑泰的儿子郑绪也逃到泉州投降。清朝朝廷封郑鸣骏为遵义侯,郑绪为慕恩伯,郑世袭和郑赓都被授予左都督的官职。其他的将领,像蔡鸣雷、陈辉、杨富、何义,也陆续带着军队投降了。从此,郑经的实力渐渐衰弱下来了。

耿继茂和李率泰带兵,准备攻打金门和厦门,从同安出发;马得功带着投降的士兵,还有招募来的红毛兵,从泉州出发;黄梧和施琅则从海澄出发。朝廷命令全斌去支援马得功,结果在金门外面的乌沙相遇了。马得功有三百艘船,还有十四艘红毛人的夹板船,全斌只带了二十艘船就冲了进去。红毛人的炮火都没打中,马得功的船队被打得七零八落,马得功战死了;而同安和海澄方向的军队却大获全胜,直接攻破了厦门。施琅又乘胜攻克了金门和浯屿,郑成功退守铜山。

三年后,郑成功的将领杜辉带着南澳投降了。铜山粮食快吃光了,全斌也投降了,被封为承恩伯。郑成功和他手下的将领黄廷留守铜山。耿继茂等人又率领水师从八尺门出发,黄廷和其他的将领翁求多等人带着三万人投降了,于是攻下了铜山,把铜山烧了,缴获了无数的战船。郑成功带着永华和洪旭以及剩下的军队,带着家眷全部逃到了台湾。郑成功把东都改名为东宁国,设立了天兴、万年二州,仍然由永华总管国政。

朝廷任命施琅为靖海将军,周全斌、杨富为副将,督促水师攻打台湾,结果碰上了台风,没能前进。第四年,朝廷决定停止攻打台湾。李率泰建议派知府慕天颜去劝降郑成功,给他一个假卿的官衔,让他带圣旨去。郑成功请求称臣进贡,就像朝鲜一样,但是朝廷没有答应。第六年,朝廷召施琅进京。撤回了驻扎在各省的降兵,加强了边境的防守,不再把台湾放在心上。郑成功的军队也不再出来进攻。就这样相安无事好几年,沿海的居民逐渐恢复了生产生活。

十二年,耿精忠这小子想造反,想跟吴三桂一起干,还拉上郑经一起。 等到十三年,耿精忠终于反了,郑经还是用永历年号。郑经让永华宫的长子郑克臧留守,自己带着冯锡范等将领带兵渡海往西,攻下了思明,又拿下了同安。郑经他族亲郑省英,是郑芝龙的儿子,对思明很熟悉, 他负责组织船只,整顿军队,正准备再次出兵,耿精忠却跟他在泉州抢地盘。结果泉州那边自己先乱起来了,耿精忠派去守城的将领溃不成军,直接跑了,这就让郑经的军队顺利进入泉州,接着又攻下了漳州。耿精忠派兵去围攻潮州,潮州总兵刘进忠直接投降了郑经,郑经派赵得胜进驻潮州,打败了耿精忠的军队。

郑经重新整顿军队,让冯锡范和参军陈绳武帮忙处理政务,又让刘国轩、薛进思、何祐、许辉、施福、艾祯祥这些将领分别统领各路军队。郑省英被任命为宣慰使,负责督促各郡上缴钱粮,规定每人每月要交五分银子,叫做“毛丁”;船只按丈尺征税,叫做“樑头”。盐场由盐司管理,每石盐值二钱,却要征收四钱的税;其他的杂税都由饷司收取,用来供给军队。郑经还重新开放了互市贸易,英格兰、暹罗、安南等国的商船都来了,思明港口热闹非凡,几乎跟太平盛世一样繁华了。

十四年,耿精忠派人来拜年,郑经也回礼,从此两人又开始虚与委蛇了。永春有个老百姓叫吕花,他守着自己村子“马跳”,不肯交税,刘进忠就带兵围困他,围了三个月都没拿下,最后诱降了他,然后杀了他。沈瑞在饶平驻扎军队,刘进忠攻打他,何祐打败了沈瑞的援军,最后把沈瑞和他全家都抓到了台湾。海澄总兵黄梧死了,他儿子黄芳度守着漳州。郑经从海澄把军队移到了万松关,何祐也从潮州攻打平和,平和守将赖升投降了。黄芳度孤军坚守漳州,被围困后,总兵吴淑把城池献给了敌人,黄芳度战死了,他的家人也都殉节了。

十五年,康亲王杰书带兵去了福建,他英勇善战,攻下了泉州。可是,郑成功又把泉州围住了,围了两个月都没拿下。李光地就从秘密小路带兵去支援,总兵林贤、黄镐、朴子威也带水军去会合。结果郑成功就退到了长泰,又攻打同安,最后在漳州溪西驻扎下来。咱们的军队进攻郑成功,郑成功被打败了,丢下长泰就跑了。这时候,有个叫许辉的将领,带两万人马攻打福州,在乌龙江边扎营。康亲王就派副都统喇哈达他们渡过江去猛攻,打垮了许辉的营垒,一直追击了四十里。兴化、泉州、汀州、漳州这些地方都收复了,就剩下海澄没拿下。

十六年,军队攻克了海澄,许辉又被打败了,于是就把泉州围了起来。许辉就下令表彰了郑成功手下国轩、淑、祐等人的功劳。 副都统穆赫林他们又攻下了泰宁、建宁、宁化、长汀、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一共十个县。喇哈达他们解除了泉州之围,许辉的军队撤兵回到思明。

十七年,康亲王派知府张仲举去招降许辉,可是许辉没答应。

国轩从长泰撤军,退守三汊河、玉洲、水头、镇门这些寨子,然后不断派兵去攻打石码和江东桥。郑成功又派他的将领林耀、林英去袭击泉州,提督段应举把他们打败了,还抓住了林耀。吴淑又从石码登陆,海澄总兵黄芳世和都统孟安把他也打败了,还把他的船都沉了。朝廷下令再次把沿海居民迁徙到内陆,就像顺治十八年那样,实行迁界政策来防守边境。穆赫林和黄芳世在湾腰树会师,一起攻打国轩,结果军队战败了。国轩攻陷了平和、漳平,接着又攻破了海澄,段应举、穆赫林还有总兵黄蓝都战死了。黄蓝是梧州人,是黄芳世派去京城报告情况的。国轩接着包围了泉州。

朝廷赶紧命令各路军队一起进攻国轩,将军喇哈达、赖塔,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分别从不同的路进攻,贤、镐、子威率领水师配合,攻克了平和、漳平、惠安,解除了泉州之围。姚启圣和赖塔等人追着国轩一直打到长泰,在蜈蚣山与国轩展开大战,大获全胜,斩杀敌军四千多人,接着又攻克了同安,斩杀了郑成功的将领林钦。赖塔又打败了郑成功在万松关的军队,姚启圣、杨捷和副都统吉勒塔布等人,又和国轩在江东桥和潮沟交战,国轩屡战屡败。副都统瑚图又在石街打败了吴淑,烧毁了他所有的船只。郑成功这才收兵,退回思明,固守防线。

皇上下了命令,调集大量的船队,准备攻打金门和厦门。十九年的时候,兴祚将军从同安出发,和启圣、捷将军汇合,从陆路进攻厦门。万正色提督率领水师进攻海坛岛,把军队分成六队推进,他自己统领着大型战舰跟进;又派轻型快艇绕到敌军两侧,炮火猛攻,击毁了郑军十六艘战船,三千多郑军士兵战死落水,郑军将领朱天贵被迫撤退。万正色督促军队追击,斩杀了郑军将领吴内和林勋。湄洲、南日、平海、崇武等沿海地区都被攻克。朱天贵最后投降了。副都统沃申击败了郑军将领林英和张志,水陆并进,直逼玉洲,郑经逃回思明。郑军将领苏堪率领海澄守军投降。启圣将军又派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率军从赖塔出发,攻破了陈洲、马洲、湾腰山、观音山、黄旗等多个据点。兴祚将军又和喇哈达等人一起追击郑军至浔尾,最终攻克了厦门和金门,郑军退回台湾。第二年,郑成功去世了。

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克臧,从郑成功出兵的时候就留守台湾,郑经向郑成功请求,自称“监国”。郑克臧年纪轻轻,却很聪明,能够处理政务,但是他看不起奶妈的儿子冯锡范等人,先设计罢免了郑经的兵权。郑经因此郁郁而终;等到郑成功去世后,冯锡范等人就一起勒死了郑克臧,拥立郑成功的次子郑克塽为延平王。

克塽小时候身体弱,所有的事情都由他的叔叔郑锡范做主。后来,有个叫傅为霖的人想联合其他将领搞事情,结果事情败露了,郑锡范把傅为霖抓起来杀了,还把郑经的儿子郑续顺也一起杀了。

朝廷就派施琅当水师提督,让他和郑克塽一起攻打台湾。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写信给施琅,再次请求臣服,向清朝进贡,就像琉球一样。皇上催促施琅赶紧出兵。当时郑克塽手下有两万人驻守澎湖。六月,施琅的军队趁着南风从铜山出发,进入八罩屿,进攻澎湖,打沉了郑军战船两百艘,斩杀了将领和士兵三千七百多人。郑克塽乘着小船从吼门逃到了台湾。

七月,郑克塽派人来请求投降,施琅把这个消息上报朝廷。皇上下了圣旨,让施琅安抚台湾百姓。郑克塽上交了投降书,施琅派侍卫吴启爵带着圣旨进入台湾,命令台湾的军民剃发。八月,施琅率领军队到达鹿耳门,但是水太浅,船进不去,就停泊了十二天。后来潮水突然上涨,涨了丈余高,所有的船都顺利进去了。台湾人都很惊讶,说这跟当年郑成功来到台湾的时候一样神奇。郑克塽、郑国轩、郑锡范带着其他的将领一起投降,到了北京。皇上封郑克塽为公爵,编入汉军正红旗,郑国轩、郑锡范都被封为伯爵。那些依附郑氏的明朝宗室,宁靖王朱术桂自杀了,鲁王朱檀的儿子和其他宗室都被迁徙到河南。

皇上把郑国轩任命为天津总兵,还召见他,安慰鼓励他。郑国轩的家人到了北京后,皇上还赐给他们府邸。郑克塽请求皇上给郑成功之子郑聪、郑锦之子郑克举等人安排官职,皇上也特别批准了。光绪初年,德宗皇帝批准了船政大臣沈葆桢的请求,在台湾为郑成功修建了祠堂。

李定国,字鸿远,是陕西延安人。一开始跟着张献忠造反,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打进四川后,派这些将领分别去屠杀百姓,李定国被封为抚南将军。

顺治三年,肃亲王豪格带兵进四川,张献忠死在西充。孙可望、李定国他们,还有白文选、冯双礼,带着剩下的兵从重庆往南逃。顺治四年,他们攻破遵义,进入贵州。孙可望让李定国去打临安,把城里的人全杀了,然后拿下迤东的各个州县。李定国他们都自己称王了。过了差不多一年,孙可望听从任僎的建议,自己称国主。

那时候艾能奇已经死了,李定国和刘文秀是以前的老兄弟,谁也不服谁,但李定国尤其厉害。顺治六年春天,孙可望偷偷跟刘文秀商量,找个借口说李定国演武时犯了罪,把他绑起来打了百杖。打完后,又假惺惺地抱头痛哭,让李定国去攻下沙定洲来赎罪。李定国心里恨孙可望,但考虑到和孙可望多年的兄弟情谊,一时没敢发作,于是就带兵去攻打沙定洲,沙定洲投降了,孙可望把李定国抓回来,剥了他的皮,活活弄死了。李定国的兵马越来越强大了。

孙可望知道李定国已经控制不住了,就派人去联系桂王,想得到封爵,好压住其他将领。桂王封孙可望为公,后来又晋升为王。李定国和刘文秀也从侯爵升为公爵。顺治八年,孙可望派人迎接桂王。顺治九年,孙可望把安隆州的百姓强行迁走。这时,定南王孔有德的军队从河池出发,往贵州方向来,孙可望让李定国和冯双礼带八万人马从黎平出发,去靖州,又派马进忠从镇远出发,去沅州,两支军队要在武冈会合,然后进攻桂林。刘文秀也带兵去攻打成都。孙可望跟桂王说,要封李定国为西宁王,刘文秀为南康王。

定国从靖州打下沅州,接着又攻下宝庆,然后攻破武冈,和双礼的军队汇合了。而有德呢,带兵回去了桂林。定国派张胜、郭有铭当先锋,直奔严关,让双礼、高文贵、靳统武随后跟上。有德派兵在驿湖跟他们打,结果被打败了,全州也丢了。定国带着王之邦、刘之讲、吴子圣、廖鱼、卜宁他们,从西边大埠出发,飞快地朝桂林赶去。这时,张胜和郭有铭已经攻破了严关。有德率领军队出城迎战,定国军队的象阵稍微后退了一下,然后把那些赶象的人杀了示众,接着他们就拼命地冲锋,大象也跟着冲阵,有德被打败了,退回桂林坚守。定国日夜不停地猛攻,城池失守了,有德自杀了。定国分兵攻打广西的各个州县,梧州、柳州都落入他手里,他还派白文选攻下了辰州。

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率领军队南征,到了湘潭。马进忠撤兵了,尼堪的军队也跟着追了过去,到了衡州。定国赶去救援,两军同时到达,在衡州城下展开激战,定国战败逃跑了。敬谨亲王亲自率领精锐骑兵追击,结果中了埋伏,死在了战场上。定国收兵驻扎在武冈。

定国在广西、湖广两地转战,攻下了几十座城池,屡战屡胜。可望对他越来越忌惮,等到定国在沅州的时候,可望召他去商议事情,想借衡州之战的败绩治他的罪,然后杀了他。定国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推脱不去。过了十年,定国率领马进忠等人进攻永州。大将军贝勒屯齐率领军队从衡州赶来增援,还没到,定国就渡过龙虎关,又回到了广西,到了柳州。可望联合双礼追击定国,从靖州出发,到了宝庆。贝勒屯齐派兵从永州拦截,可望被打败了,逃回了贵阳。定国从柳州经怀集,攻打肇庆。广州的军队来增援,双方在四会河口交战,定国战败,于是转移兵力攻破长乐,然后又攻打高州、雷州、廉州三府,这三府都归顺了定国。

桂王当时住在安隆,马吉翔负责当地政务,遥远地听从着永历帝的命令。永历帝急需桂王采取行动,桂王很害怕,就和大学士吴贞毓商量,偷偷派林青阳去命令定国公带兵来护卫自己。定国公感动得哭了,决定迎接桂王。青阳赶紧把消息告诉了桂王。桂王又派人铸造了“屏翰亲臣”的金印赐给定国公,定国公接旨谢恩。

过了十一年,这件事被马吉翔知道了,他就报告给了永历帝。永历帝大怒,派他的将军郑国去查办此事,杀了吴贞毓、林青阳以及其他参与谋划的人,一共十八个,只有马吉翔自己逃跑了。定国公带兵攻占了高明,然后包围了新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前来救援,到达三水,将军珠玛喇也率军前来会合,双方在珊洲展开大战,定国公兵败,退守新会。清军继续进攻,定国公再次战败逃跑。

十二年,清军推进到兴业,又推进到潢州江边。定国公屡战屡败,就从宾州逃往南宁。尚可喜等人平定了高州、雷州、廉州三府以及广西横州。十三年,清军进攻南宁,定国公再次战败,带着桂王逃往安隆,然后进入云南。永历帝听说后,派白文选去把桂王接到贵阳。白文选心里不服永历帝,就偷偷告诉桂王说:“您先别走,等定国公一起。” 这里的“西府”指的是定国公。定国公到了之后,白文选和定国公一起护送桂王从安南卫进入云南。

文秀从四川带兵回来,永历帝命令他和王尚礼、王自奇等人一起守卫云南。他们也不服永历帝,于是和沐天波一起迎接桂王,让桂王住在永历帝原来的官邸。永历帝封定国公为晋王,还封白文秀、白文选为王,王尚礼等人为公。永历帝又命令白文选回贵阳传达旨意,却夺去了白文选的兵权,把他放在军队里看管。定国公命令靳统武逮捕马吉翔,准备杀了他。马吉翔向靳统武求情,靳统武便把马吉翔带去见定国公。马吉翔跪地叩头,极力讨好定国公,定国公便向桂王推荐了他,让他进入内阁,重新掌权。

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张献忠想打回定国府(今四川省乐山市)收复失地,重新夺回地盘。他任命文选为将军,留下双礼镇守贵阳。 定国公和文秀将军率领军队去迎战,双方在三岔河相遇。两军在河边摆开阵势,准备决战。结果文选临阵倒戈,直接投奔了定国公。张献忠这边,就派张胜和马宝从寻甸绕道偷袭云南,自己则亲自率军跟定国公正面交锋。战斗一开始,张献忠的将领马维兴就先跑了,军队全线溃败,张献忠只好逃回贵阳。

定国公派文秀去追赶张献忠,自己则率军回到云南。结果在浑水塘遇到了张胜,把他抓住了并杀了。马宝则投降了定国公。张献忠逃回贵阳后,双礼告诉他追兵马上就要到了。 没办法,张献忠只好去投降了当时的经略大臣洪承畴。双礼把张献忠的妻儿家眷和金银财宝都抢了过来,跟着文秀一起回到云南。 后来,桂王封双礼为王,还封马维兴等人为公。

十五年前,罗讬将军从湖南出发,吴三桂从四川来,卓布泰将军从广西进军,三路大军同时进入贵州。这时候,文秀将军不幸病死了。

定国公派刘正国和杨武去守卫三坡、红关等重要关隘,抵挡吴三桂的进攻,同时派马进忠镇守贵州。结果,王自奇和关有才背叛了定国公,占据永昌起兵造反。定国公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罗讬将军的军队从镇远进军,定国公来不及回援,卓布泰也攻下了南丹、那地、独山等州县。两支军队在贵阳会师,马进忠逃跑了。

吴三桂的军队随后也进入贵州,到达三坡,刘正国抵抗,结果大败,从水西逃回云南。吴三桂的军队到达开州,杨武在倒流水迎战,也战败了,于是吴三桂就占领了遵义。 朝廷封定国公为招讨大元帅,赐予他黄钺,让他负责抵御敌人。吴三桂也攻入贵阳,信郡王多尼率领大军到达,与吴三桂会师,准备一起平定贵州,然后进军云南。

定国公和双礼在公背地区坚守,计划收复贵州,文选则守卫七星关。吴三桂的军队从遵义出发,向天生桥进军,然后进入水西地区,攻克乌撒,文选放弃七星关逃往霑益。卓布泰的军队到达盘江,夜间渡过下游,进入安隆,定国公的将领吴子圣抵抗,但战败逃跑了。

定国公率领全军驻守双河口,卓布泰的军队进攻,击溃了定国公的象阵,在罗炎、凉水井等地多次交战,定国公的军队溃败,家眷都散失了,将领们各自逃窜,互相不管不顾。定国公收拢残兵败将逃回云南,护送桂王前往永昌。

话说十六年春天,咱们老师从普安出发,进了云南的会城。当时,定国派靳统武护送着桂王往腾越方向跑路。而文选呢,是从霑益追着定国去的。定国就安排人断后,在玉龙关扎下营寨。咱们老师也追过去了,结果文选跟定国打了一仗,输了,从右甸一路逃到木邦去了。 这样一来,咱们老师就顺利拿下永昌,过了潞江,又翻过了磨盘山。

定国这回可是下了血本,派出了窦民望、高文贵、王玺三个大将,设下埋伏,打算来个三面夹击。咱们老师的队伍刚过半山腰,就用大炮把埋伏的敌人炸了出来。这伏兵一出来就拼命死战,从早上卯时打到中午午时,双方短兵相接,杀得天昏地暗,死的人堆起来像堵墙一样高。窦民望身上中了一炮,肋骨都打穿了,可他还拿着刀,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最后才壮烈牺牲。王玺也在战斗中阵亡了。定国呢,躲在山顶上指挥战斗,结果一颗炮弹落在他跟前,尘土飞扬,把他吓得够呛,赶紧逃跑了,一路逃回腾越。

还没到腾越,就听说马吉翔已经带着桂王跑到了南甸。靳统武也从定国那儿逃了回来,两个人一起过了金沙江,想往建昌跑。结果,他们手下的将领把他们给绑了,直接投降了。

桂王去了缅甸,定国将军先到了孟艮,然后又去了木邦。他跟文选将军一起商量作战计划,然后各自带领军队驻扎在边境不同的位置。文选将军打算去迎接桂王,但定国将军的想法跟他不一样。于是,定国将军就搬到了猛缅,把剩下的军队收拢起来,实力稍微恢复了一些。没过多久,他又搬到了孟连。贺九仪把文秀将军手下的张国用、赵得胜招揽到定国将军手下。孟艮的土司害怕定国将军把他们吞并,就攻击定国将军,结果被定国将军打败了,定国将军就占领了孟艮。

接着,定国将军号召各地的土司一起起兵,元江土司那嵩响应了定国将军,吴三桂就讨伐那嵩,那嵩自焚而死。吴三桂派人招降贺九仪,定国将军却把贺九仪抓起来杀了。张国用、赵得胜心里不服气,不肯卖力,所以定国将军最终没能成功。十七年的时候,文选将军从木邦攻打阿瓦,想把桂王救出来,但没成功,就带兵去孟艮跟定国将军会合。十八年,他们再次合兵攻打阿瓦,定国将军写了三十多封奏章请求迎接桂王回国,却被吉翔给拦住了,奏章没能送到皇上面前。文选将军偷偷给皇上写信,收到了回信。

跟缅甸人打仗的时候,定国将军的军队稍微有点后退,文选将军就带兵从侧面攻击缅甸军队,缅甸军队大败,退回城里防守,但是始终不肯放出桂王。他们又商量着派水军进攻,造好了船,却被缅甸人烧掉了,于是就转移到洞邬。张国用、赵得胜挟持着文选将军往北逃跑了,定国将军就回到了孟艮。文选将军到了耿马,遇到了定国将军的部将吴三省,这才拿回了定国将军的妻儿,然后把他们送还给定国将军。之后,他们合兵驻扎在锡箔,依山傍水,占据有利地形。吴三桂和将军爱星阿在木邦会合,抄近路深入缅甸,文选将军投降了。大军逼近阿瓦,缅甸人把桂王交给了清军。

定国将军从景线出发前往猛腊,派人去车里、暹罗等国请求支援,但都没得到回应;他一直在边境等候关于桂王的消息。康熙元年,他听说桂王遇害的消息,悲痛欲绝,想要以死殉国。六月壬子日,也就是他的生日,他病倒了,告诫儿子和靳统武说:“即使死在边疆蛮荒之地,也不要投降!”乙丑日,定国将军去世了。靳统武不久也去世了。后来,定国的儿子和文秀的儿子震率领剩下的军队投降了。

话说啊,在朝代更迭的时候,新王朝派人带兵去打那些想复国的,要是时机已经错过了,还非要去做,那基本没几个成功的。 就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忠义,这股劲儿深入人心,山河可以改变,但他们的忠诚却不会磨灭。 你看那些人,明明大势已去,兵也散了,到最后也不肯投降保命。 就算打仗没成功,他们退下来后,也想着保住之前的正统。 就说那个定国,他是在军队打败后才接受命令的,一路走来,山路崎岖,困难重重,但他愣是百折不挠,跟扩廓帖木儿、陈友定这些人比起来,一点也不差。 要是按照《明史》的写法,完全可以把他排进开国功臣的行列里。 这既是为了表彰前朝的忠义之士,也是为了展现他们那种在山海之间顽强不屈的精神。 他们坚持的时间,长的有三十多年,短的也有十多年。 创业的艰难程度,最后还能统一,这可不是偶然的。

他们坚持的时间,有的长达三十多年,有的也有十多年。 想想看,从创业的艰辛到最终统一,这可不是碰巧就能做到的。 所以说,他们的成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