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字稚璜,是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他母亲去世后,回家守孝。这时候,遵义出了个叫杨隆喜的造反了,丁宝桢拿出家里的所有钱,招募了八百壮士保卫家乡。一开始打仗不太顺利,后来却取得了大胜。

守孝期满后,苗族和教民又造反了。当时的巡抚蒋霨上奏朝廷,请求留下丁宝桢的军队。朝廷特别批准,任命他为编修,还让他把军队扩充到四千人,最终平定了越城、独山等地的叛乱。十年后,他被任命为岳州府知府,这才把之前招募的军队解散了。

因为军费亏空巨大,足足亏空了一百万两银子,他却把五百两银子摆在桌子上,对大家说:“跟各位一起共事这么久了,现在军营的钱款不够了,我空着手回去,这该怎么办呢?”大家哭着说:“您都倾家荡产为我们解决困难了,我们哪敢再向您要什么啊!”于是大家都离开了。

第二年,他调任长沙知府。这时,驻扎在长沙的几千客军因为没有主将而哗变,他立刻请求朝廷拨款三万两银子,并处死了五个带头闹事的人,事情才得以平息。

1863年,李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正赶上僧格林沁在山东和河南一带带兵,命令他去打河北的宋景诗。没多久,有人弹劾李宝桢擅自议论招抚的事情,朝廷商议要降他三级。不过,第二年他又升任布政使了。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后,李宝桢因为两次触犯了法令,但都得到了皇帝的恩典得以留任。于是,有人又抓住其他事情弹劾他,这事儿就交给了曾国藩处理,曾国藩说他没罪。山东巡抚阎敬铭一向很欣赏李宝桢的能力,这时候要退休了,就推荐李宝桢接替他的位置,所以李宝桢就当上了山东巡抚。

那时候捻军正往山东沿海地区推进,李鸿章建议在胶莱河修筑城墙,李宝桢就带兵去围剿他们。1866年,东捻军跑到潍河,东路军将领王心安刚把工事修好,城墙还没完工,捻军就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李宝桢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皇上大怒,李鸿章被交部问责,李宝桢也被撤职但留任。之前东路军驻守潍河,是安徽将领潘鼎新负责的地盘。安徽军队刚南移,北路防线就丢了。朝廷下令斩杀王心安,李宝桢极力辩解,最后王心安免死,但李鸿章却受到了责罚;李宝桢又多次上书批评李鸿章,皇上更加责备李鸿章,说他刻薄寡恩,放纵捻军。

第二年,西捻军逼近定州,京畿地区都人心惶惶。李宝桢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到东昌府,率领一千骑兵和三千精兵,带着五天的粮食,日夜兼程北上支援,捻军于是向南溃逃。在这场战役中,朝廷派了禁卫军出城抗击捻军,很多将领都被问责,但是皇上却特别嘉奖李宝桢,因为他率领的军队迅速赶到前线,在雄县、任丘、深州、祁州、高阳、肃宁等地转战,又收复了饶阳,战功最为显著,皇上多次下诏褒奖他,还加封他为太子少保。李宝桢带兵善于抓住战机,不墨守成规,所以各路军队会合后,东西两路捻军大多都被歼灭在山东。

安得海这小子,因为在慈禧太后身边当差,权势很大,后来惹的事儿可不少,大家都知道。光绪八年秋天,他乘着豪华的船只,沿着大运河往南走,船上的旗帜特别显眼,说是奉了秘密命令。他一路走,一路收受贿赂,没人敢拦他。到了泰安,李鸿章已经提前报告了,派兵把他抓了起来。安得海还嘴硬,说:“你们自己等着倒霉吧!” 把他押送到济南,李鸿章说:“这宦官私自外出,根本没得到朝廷允许,肯定有诈!” 然后把这事儿奏报朝廷,安得海就被处死了。

黄河在郓城侯家林决堤了,运河堵塞了,河道官员打算第二年再修,李鸿章觉得应该趁着河水干涸的时候赶紧修,他带病坚持,亲自负责。河水冲刷堤坝,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最后修好了,效率比别人高出一倍不止。他还堵上了铜瓦厢的决口,在贾庄驻扎。听说日本要挑衅,他就秘密向朝廷提出了海防策略,建议在山东烟台、威海、登州修建炮台,在泺口设立机器局,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光绪二年,李鸿章代替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他一到四川,就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的官员,整顿吏治,建立机器局,修缮都江堰,裁减冗员以减轻百姓负担,革除陋规以减轻官员负担。他还改革了盐法,由官府运输,商人销售,在泸州设立总局,各井灶设厂局,各盐岸设岸局,每年增加国库收入一百多万两白银。但是那些奸商和贪官污吏很不痛快,就造谣中伤他,于是御史和谏官纷纷上奏弹劾他。李鸿章因为都江堰修缮时出现问题,已经被降级了,那些人又弹劾他,说要停办机器局,罢免机器局的监工成绵龙、茂道丁士彬和灌县令陆葆德的职务,并且吵吵嚷嚷地纠缠着盐务的事。皇上看到四川盐务改革已经取得成效,就没理会他们。后来,成都将军恒训调查了都江堰的工程,也揭露了盐运中的弊端,说对百姓影响很大,李鸿章进行了辩解。皇上担心李鸿章被流言迷惑,就下令让他不要改变初衷。不久就给了他实授的官职。

李鸿章更加谨慎小心,努力积蓄粮食,严厉打击盗匪。他在四川治理了十年,刚到四川的时候,成都城里每个月都有盗窃抢劫案,到他离任的时候,盗匪几乎被消灭殆尽,路上都能做到拾金不昧。光绪十一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职位,谥号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为他修建了祠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宝桢这个人啊,为人刚正不阿,很有威严。他刚到山东的时候,僧格林沁正在淄川跟捻军打仗,当时还挺骄傲自大的,连地方官员都不让坐。宝桢去拜访他,就跟管后勤的官员说,如果僧格林沁让我坐,我就见他;要是不让我坐,我就走人。当时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僧格林沁被宝桢这股子劲儿给镇住了,立马改了态度,对他非常客气。

敬铭听说这事儿后,特别佩服宝桢,宝桢到任那天,敬铭亲自到郊外迎接他。从那以后,山东的大小事情,都要先问问宝桢的意见才能决定。直到现在,人们说起清朝的好官,总是把宝桢和沈葆桢放在一起说,特别赞扬他们俩的清廉正直。宝桢去世后要回老家,他的下属们一起给他送葬费,这才得以顺利成行。他生了五个儿子,其中老五体常最有名,后来还当上了广东布政使。

李瀚章,字筱泉,是安徽合肥人,他的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李瀚章通过拔贡考试当上了知县,先是在湖南永定县任职,后来调到益阳县,政绩不错,口碑很好。

曾国藩带兵打仗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军饷和物资运输,李瀚章一路升迁,做到江西吉安、南昌、赣州、宁都四府道,后来又调到广东做督粮道,之后又升任按察使、布政使。同治四年,他被提升为湖南巡抚。当时,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李世贤等人聚集在福建,分兵进攻江西南部,企图进犯湖南湖北两省;贵州的苗匪和教匪也入侵湖南;再加上之前溃败的军队四处流窜,湖南、湖北两省面临着来自三个方向的威胁,情况十分危急。

李瀚章到任后,立即采取行动。他派前任江苏按察使陈士杰驻守郴州,防备福建来的贼寇;又派前任云南按察使赵焕联兵驻守岳州,防备溃散的军队。福建的贼寇很快撤走了。那些溃散的军队在江西也没占到便宜,就转而入侵湖南,攻占了攸县、安仁、兴宁等地。后来副将张义贵把他们打跑了;陈士杰率领军队进行围剿,最终把这些叛军逼回广东,彻底消灭了他们。在此之前,李瀚章还派总兵周洪印在边境打败了贵州的苗匪,并且越境解除了铜仁的围困。他还上奏朝廷说:“军队深入敌境,这是兵家的大忌,请求朝廷命令新任贵州布政使兆琛暂缓赴任,专心处理军事,与湖南军队协同作战。”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接着,李瀚章又派已经罢官的知府李元度去剿灭思南、石阡的教匪;兆琛和周洪印则去剿灭清江、台拱的苗匪。这些战役都取得了胜利。

虽然苗匪和教匪又聚集起来,窜扰晃州、凤凰等地,但各路军队紧追不舍,将他们一一击溃,贵州的匪患再也不敢入侵湖南了。从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曾国藩和胡林翼带兵打仗,都不拘泥于固守疆界。李瀚章长期在湖南军队任职,上任后也主动出击,追剿敌人,这和曾国藩、胡林翼的风格很像。

六年的时候,他被调到江苏任职。还没到任呢,就先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七年,他又被调到浙江,然后再次署理湖广总督,没多久就正式上任了。光绪元年,他被调到四川。第二年,他又回到湖广担任总督。瀚章为人性格简单安静,而且在官场上待了很久,对老百姓的真实情况非常了解,他总是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他在湖广当总督的时间最长,前后去了四次,每次都是和他弟弟李鸿章轮流担任,他母亲在武昌的官邸住了很多年,大家都觉得很荣耀。后来他因为家里有丧事就辞官了,在家待了六年,之后又被任命为漕运总督。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到两广担任总督。广东的风俗习惯里,以前有种捐款给“闱姓”(指科举考试)的制度,其中四成用来补充军费,巡抚马丕瑶想废除这个制度。正赶上日本挑起事端,瀚章请求恢复旧制收取捐款,用来加强海防,当时舆论一片哗然,最后他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了。又过了几年他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谥为“勤恪”。他生了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叫李经畬,是翰林院侍讲。

他先是被派去江苏,结果还没出发,就先当上了湖广总督。 过了几年,他又去了浙江,然后又回去湖广,这次是正式上任了。 光绪初年,他调到四川,没多久又回湖广继续当总督。 他这个人啊,性格挺低调的,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对百姓的情况门儿清,一直想着怎么让大家过得好点儿。 他在湖广当总督的时间最长,前后一共四次,每次都是和他弟弟李鸿章换着来,他妈在武昌的官邸住了好多年,大家都觉得挺有面子的。 后来家里出了点事儿,他就辞职回家了,在家待了六年,又出来当了漕运总督。 没多久,又被调到两广。 广东以前有个规矩,科举考试要捐款,其中四成给军费,巡抚马丕瑶想取消这个规矩。 偏偏这时候日本又来挑衅,他就说还是按老规矩收钱,用来加强海防,结果大家都不乐意,他干脆就说自己病了,回家养老去了。 过几年就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勤恪”。 他生了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李经畬,在翰林院当侍讲。

杨昌濬,字石泉,是湖南湘乡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他还是个秀才,就跟着罗泽南一起练兵,去湖北支援抗战。一口气收复了广济、黄梅两地,之后被提升为训导(相当于学校老师)。后来又跟着军队去江西、安徽打仗,在枫树岭打胜仗,拿下德兴,又在高沙打胜仗,拿下婺源,战功累累,升官当了知县。

同治元年,他跟着左宗棠去浙江打仗,准备攻打江山。他和刘典、刘璈三人分三路进攻石门,突破了好几个敌人的关卡。接着又攻打花园港,放火烧了他们的营寨,可惜天突然下雨,只好停战。那年秋天,他们准备攻打龙游。杨昌濬在莲塘打败了敌人;又在孟塘打败了敌人,但敌人还是逃跑了。李世贤听到消息,派精兵来救援。当时,敌人的中路部队正在进攻刘培元的营地,杨昌濬从山下发起进攻,敌人溃不成军,他因此升任衢州府知府。

第二年,军队逼近龙游城南,修筑了三个营垒。敌人趁夜逃跑,杨昌濬追到汤溪。龙游城被攻破,他被授予粮储道的官职。他和蒋益澧将军率领一万三千兵马,在余杭城西北与敌人作战。敌人加深壕沟,修筑工事抵抗。杨昌濬进攻北门,敌人出城迎战,其他部队也一起攻击,敌人被打退,杨昌濬一口气攻破了五个关卡。第二天,他们攻打林清塘,那是距离城北十里,汪海洋的老巢。杨昌濬观察到敌人的营垒依水而建,担心天黑后被敌人偷袭,就撤兵了。

又过了一年,他们攻打武康,收复了这座城池。接着进攻湖州,敌人逃到泗安、梅溪。杨昌濬从簰头进军桐岭,堵住敌人的退路,然后从北面攻打安吉,追击敌人到孝丰。在那里遇到了从湖州溃逃的敌人,他又和刘璈一起进攻,俘虏了七千多人,但都放了他们。浙江西部的战事平定后,他升任盐运使,后来又升任布政使。

九年前,他被免去了巡抚的职务。后来他去镇海口视察,写了份报告,详细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建议朝廷学习敌人的军事技术,加强军队训练,修建炮台,皇上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那时候朝廷正一心想治理好国家,下诏选拔贤才,昌濬和其他三位官员一起被推荐,他极力推荐甘肃知县陶模,说他很有才能,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结果正如他所说。后来因为卷入余杭葛毕氏案,被撤职了。

光绪四年,他重新被起用,去新疆协助处理军事事务。之后几次升迁,最后当上了漕运总督。十年后,法国人骚扰我国海疆,朝廷认为福建的情况非常紧急,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军事,昌濬和穆图善协助他,张佩纶则负责会办。福建浙江总督何璟自认为不懂军事,请求辞职,于是朝廷就让昌濬接替了他的职位。昌濬还没到军队,张佩纶就已经败退了,这件事就归左宗棠和昌濬负责。他们上奏后,皇上责怪他们包庇张佩纶,就把昌濬调到陕西甘肃去当督抚,并加封太子太保。

昌濬为人比较温和,喜欢采取姑息的办法。他在甘肃当督抚的时候,当地官员和回族匪徒勾结,他都管不住,甚至把枪械都给了匪徒,结果酿成了湟中河、狄道一带的大乱。昌濬就给各地发文,招募民兵协助作战防守,并电令提督雷正绾去河州镇压,张永清去西宁策应,苏员屿去巴燕戎甘、都堂驻防,他还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报告给了朝廷。朝廷得知后,严厉批评他无能,就把他罢官了。二十三年的时候他去世了,朝廷免除了对他的处分。后来因为魏光焘的请求,朝廷在甘肃为他修建了祠堂。

张树声,字振轩,是安徽合肥人。当时粤军在安徽北部闹事,他和他弟弟张树珊、张树屏一起组织民团,杀了不少贼寇。

他们还越过边界去打仗,接连拿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几个地方。尤其是在太湖那场战役,他只带了五百人冲进敌阵,打退了陈玉成好几万大军,战功非常显著!他还大力推行坚壁清野的策略。

那时候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这些人都在修筑堡垒,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防御体系。安徽北部地区大部分都被打烂了,只有合肥西乡还算完整。曾国藩让他去守芜湖,后来又调他去无为做知府。同治元年,他跟着李鸿章去上海支援。

李鸿章组建淮军,他和刘铭传等人分别统领一部分军队,一起攻克了江阴,升官做了道员。李鸿章亲自去娄门视察程学启的军队,派张树声去支援荡口,他们打败了谢家桥的敌人,一直追击到齐门,又在黄埭打败了他们。程学启被逼得只能龟缩在城里,这样一来,娄门地区的贼寇通道才算被切断了。

同治二年,他们攻下了无锡和金匮,在芙蓉山打败了敌人,大获全胜,缴获的战舰和武器装备多得数不清,皇上赐给他“卓勇巴图鲁”的称号,还给了他三品官服。张树声乘胜追击,直奔常州。

一年多后,他攻打河干地区二十多座敌营,全部打垮了。城池被攻破后,他又收复了浙江湖州,朝廷下旨记他按察使的功名。同治四年,他代理江苏徐海道,不久后被任命为直隶按察使,前往大名府负责防务。

九年前,他被调到山西工作。两年后,升任漕运总督,代理江苏巡抚,十三年后正式授职。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奔丧去了。光绪三年,他又被任命为贵州巡抚。正赶上广东总兵李扬才在灵山起事,扰乱越南,朝廷下令让他去广西平叛。事情平息后,他升任广西巡抚。先后平定了西林苗匪和武宣的土匪。八年后,李鸿章母亲去世回乡安葬,他就代理直隶总督的职务。正赶上朝鲜发生动乱,日本派花房义质率领五百兵马进入汉城,逼迫朝鲜议和,他立即飞速派信给吴长庆等人前去处理,最终达成协议,签订盟约后返回。于是吴长庆等人夜袭叛乱分子,全部歼灭了他们的首领,叛乱平息了。他上奏朝廷,请求吴长庆暂时驻守朝鲜,皇上很赏识他的才能,加封他为太子少保。第二年,他又回到两广担任总督。正赶上法国和越南发生战争,他立即将法国侵略的报告上报朝廷。等到北宁失守,他就主动请求辞去总督职务,专心带兵作战,朝廷批准了。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查实不属实,被革职留任。没过多久,他就病死了,追谥为靖达,并在直隶、江苏和他的家乡为他建立祠堂。他儿子树珊也有传记。

他弟弟树屏,因为收复了江苏的各个州县,战功累累,升到了副将的职位。参加过捻军平叛战争,驻扎在周家口,打了几个胜仗。捻军平定后,他升任提督,被赐予“额腾额巴图鲁”的称号。后来去山西防河。光绪二年,调到河曲、保德驻守。正赶上皖军去支援乌鲁木齐,甘肃流贼曹洪照窜到后山,他正好奉命去省里,听到消息后,冒着大雪追击。事情解决后,他被赐予一品官服,授予太原镇总兵。后来调到包头驻防,又调到大同。十三年后,他请求退休。去世后,李鸿章为他上报了他的功绩,朝廷给予优厚的抚恤,并在太原为他建立祠堂。

卫荣光,字静澜,是河南新乡人。咸丰二年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当上了编修。咸丰九年,湖北巡抚胡林翼把他调到军队里去,跟着荆州将军多隆阿一起攻打黄州附近的几个郡县。他们一路打到了安徽,平定了上百个贼营,还攻克了太湖和潜山。战事告捷后,卫荣光被任命为侍讲,等待进一步的安排。后来胡林翼督军剿匪,卫荣光一直跟着他,经常以少胜多。胡林翼去世后,卫荣光回到京城上班。回家的路上,正好赶上山东的土匪窜到新乡,他就和当地知县丁士选一起组织力量抵抗土匪,保卫家乡。

同治元年,卫荣光回到京城,补任翰林院侍讲。第二年,他升任侍讲学士,上书朝廷,提出了剿匪和防河的建议。同年,他被任命为济东泰武临道,还代理山东盐运使和按察使。同治四年,捻军首领赖文光和张总愚窜到山东,巡抚阎敬铭奏请朝廷委派卫荣光负责河防。卫荣光认为贼军没有足够的粮食,应该速战速决,所以他坚决命令各路军队严守阵地,困住敌人。捻军趁夜偷渡,卫荣光下令燃放炮火攻击,其他军队也跟着进攻,捻军大败。同治六年,他卸任了盐运使的职务,但继续代理按察使。当时捻军势力又壮大起来,巡抚丁宝桢率军出征,省城的兵力单薄,军饷也快用完了。卫荣光就招募民团协助守城,捻军多次逼近城下,但最终没能攻破城池。后来,因为父亲去世,卫荣光就回家丁忧了。

同治十二年,卫荣光重新被任命为江安粮道,并代理按察使。光绪元年,他被任命为安徽按察使,后来升任浙江布政使,并代理浙江巡抚。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光绪八年,他调任江苏。台湾道刘璈遭到严重弹劾,朝廷派刑部尚书锡珍前往调查,并命令卫荣光前往台湾一起审理此案。卫荣光说:“刘璈在总领营务的过程中,开支浮夸,罪当处死;但是,他处理政务果断,措施也比较方便百姓,所以台湾的土著百姓至今还有祭祀他的人。我认为应该从轻发落。”他执法严明,又能体恤下情,这只是他为官生涯中的一个例子。光绪十二年,卫荣光再次调任浙江巡抚,之后又调回山西。后来,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光绪十六年,卫荣光在家中去世。

刘秉璋,字仲良,是安徽庐江人。他跟着钦差大臣张芾打仗,后来被升为知县。咸丰十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然后当上了编修。

同治元年,李鸿章在上海练兵,刘秉璋被调到他的军队里。当时洋人戈登训练的常胜军驻扎在上海,一个个都非常骄傲自大。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装备简陋,武器差,有些外国军官还嘲笑他们。刘秉璋就对大家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打胜仗!”

第二年,刘秉璋跟着李鸿章攻克了常熟和太仓。李鸿章让他另外招募一支军队去对付嘉善的敌人,于是他带了五千兵马去支援,攻下了枫泾和西塘,之后升官当了侍讲。攻打张泾汇的时候,他和水师约定一起夹击敌人,结果一颗子弹从他胯下穿过,但他一点儿都没退缩,最终还是攻下了张泾汇。

接下来,他们计划攻打平湖,平湖的土匪头子陈殿选投降了,于是乍浦、海盐、澉浦也都纷纷归顺了。又过了一年,他和程学启一起攻打嘉兴,刘秉璋带兵攻入东门,烧毁了敌人的军火库,敌人大乱,其他军队乘机进攻,很快攻下了嘉兴城。之后他们又攻打湖州,攻下了吴兴、南浔,一路势如破竹。

浙江西部的战事平定后,朝廷授予他“振勇巴图鲁”的称号。他后来又升任侍讲学士。

四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跟着曾国藩去打捻军。当时捻军的骑兵速度飞快,曾国藩和李鸿章都主张采取包围策略,(这位官员)大力支持这个方案。结果他们打败了捻军在丰县、沛县、宿迁南边的部队,一直追到仓家集,捻军大败。后来又在淮南打败了他们,一路追到蒙城,捻军往西逃窜,从此捻军就分成了东西两支。曾国藩命令他去河南西部,专门剿灭东捻军,和提督刘鼎勋一起。那年冬天,他们追到了湖北境内。

六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山西布政使。还没上任呢,捻军就从孝感小河溪偷偷摸摸地跑到河口镇,刘鼎勋的军队追了过去,刘鼎勋军队的先锋部队中了埋伏,总兵张遵道战死了,捻军的气焰更加嚣张了。他赶紧横向拦截,才把捻军逼回了河南。七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督师,计划在运河沿线堵截,把捻军困在海边。他驻扎在运河西边,捻军袭击了潍河,想要从沂州、莒州那边窥探江淮地区。他赶紧渡过黄河,赶到桃源,和浙江的军队一起扼守清江。没过多久,捻军首领赖文光率领几千残兵败将来了,结果在淮城被他们打败了。事情平息后,他受到了赏赐。后来父亲去世,他就回家丁忧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江西布政使。

光绪元年,他被提升为巡抚。因为母亲年老,他又两次请求回家尽孝。六年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到了九年,他又被任命为浙江巡抚。正赶上法国和越南发生冲突,沿海地区戒严,他亲自到镇海督战,命令沿岸修筑长城,埋设地雷,把所有兵轮五艘,加上红单师的船只都用上,占据险要地势设防。十一年,法国军舰进入蛟门,他命令守备吴杰进行炮击,击伤了三艘法国军舰。过了几天,法国军舰又进入虎蹲山北面,再次被他们打败,法国将领迷禄被炮弹击中而死。但是,法国军舰还是派小船偷偷摸摸地窥探南岸,他又命令总兵钱玉兴率领伏兵在清泉岭下进行突击,很多敌兵都跳水逃命,淹死了。

一年多后,他升职了,当上了四川总督。四川地广人稀,边境跟少数民族接壤,内部又有很多土匪强盗。他上任后说:“盗贼和蛮夷,哪个朝代没遇到过?用重兵压过去,就算侥幸打赢了,也不是什么本事;要是不幸打输了,军饷武器反而资助了敌人,那才是真的不行。”所以,他在四川当了八年总督,先后平定了万县、茂州、川北、秀山等地的土匪,那些凉山、拉布浪、瞻对等少数民族地区,之前总是反复叛乱,他就用了赵营屯田的方法,几个月的时间就都安分下来了,他还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后来,御史钟德祥弹劾提督钱玉兴和道员叶毓荣办事不力,这事儿交给了湖北巡抚谭继洵调查。谭继洵查明了事实,因为滥用职权的罪名,他把这位总督给罢免了。一开始,丁宝桢当四川总督的时候,据说把各种弊端都解决了,风气也变得很清正。这位总督接替丁宝桢之后,很难再保持之前的局面,所以很多人对他颇有微词。他还没正式卸任,老百姓就因为宗教信仰问题打起来了,重庆之前就发生过教案,他刚到四川,就抓了教民罗元义和闹事的石汇等人,依法处置了他们。后来,其他地方也接二连三地发生类似事件,好几十座教堂都被毁了,那些传教士很生气,就向中央政府告状,点名要罢免他。朝廷没办法,只好同意了,他就回老家了。他在三十一年的时候去世了。后来,总督周馥和苏绅、恽彦彬等人先后上奏了他的功劳,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还给予了他优厚的抚恤,并为他修建了祠堂。

陈士杰,字俊丞,是湖南桂阳人。他通过拔贡考试当上了个小京官,在户部工作,和阎敬铭是同事,俩人都以耿直憨厚著称。后来他父亲去世,他就回家丁忧了。

正赶上广东那边乱成一锅粥,土匪到处作乱。陈士杰拉起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把土匪给平定了。没多久,白水县那些坏人攻打永兴和桂阳,新田县告急,大家伙儿都觉得应该先守住自己。陈士杰却说:“支援新田才能保住咱们自己!”他带兵越境作战,把敌人打退了。

后来曾国藩在衡州带兵,就请陈士杰当他的幕僚。那时候鲍超还是个小军官,犯了军法,按律当斩。陈士杰极力求情,才保住了鲍超的性命。 之后,他们一起支援湖北,在岳州城外驻扎。王珍的军队在蒲圻跟敌人作战,违反了曾国藩的命令,结果打败了,退回空城死守。曾国藩非常生气,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只有陈士杰主动请缨去支援王珍。曾国藩没答应,陈士杰就一再请求,问曾国藩:“怎么救?”曾国藩说:“敌人没战船,咱们应该派水师在岸边用炮火支援。” 多亏了陈士杰,王珍才免于一死。后来,鲍超和王珍都成了有名的将领。

岳州战败后,敌人就攻占了湘阴,陆路进攻宁乡,水路截断靖港,最后攻占并占据了湘潭。曾国藩的水师驻扎在湘阴和川口,距离宁乡和靖港都有几十里远。有人建议守住省城,也有人建议切断水路,直接夺取敌人的战船,但大家都没拿定主意。陈士杰认为应该支援湘潭,即使战败,也能保住衡州和永兴,以便以后再图发展。曾国藩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果然大获全胜。因为这次战功,陈士杰升了官,当上了主事。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家探亲,之后再次出来协助管理粮运。

咸丰五年,永兴和桂阳的土匪又造反了。陈士杰听说后,就一个人划着小船逆江而上回家,专门负责训练乡勇。没过多久,连州的土匪联合岭南和北边的坏人,总共十万人,攻陷了郴州。陈士杰和王珍会师作战,收复了郴州,之后南边的防务就交给他负责了。他在郴州征收赋税作为军饷,把乡勇改编成营,命名为广武军。

永州、郴州、桂阳这些边远地区,方圆千里,广武县首当其冲,多次击退敌人,但最厉害的战绩还是抵挡住了石达开的进攻。石达开这个人本来就狡猾,手下号称百万大军,分成七个部分,他却能管束得很好,不让他们扰乱地方。九年春天,石达开从江西往西打,到了桂阳,直接冲破城北杀过去。当时广武县的军队驻扎在花园砦,那里有一座桥横跨钟水河,叫做斗下渡,桥南边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中间只有一条路能通行,东西北三面都被水包围着。县令士杰派了一个小将领着一百个人去扼守桥头。敌人晚上到了,吓了一跳,不敢贸然进攻。后来赶到的敌人想撤退,却被堵住了,想绕路走,又找不到路。天亮了,士杰率领军队猛烈攻击,敌人自相践踏,掉进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这一仗,士杰只用几百人就打败了敌人几十万人,石达开想攻打省城的计划彻底失败了。皇上很高兴,提拔他当知府。后来又根据他支援蓝山、嘉禾、宁远等地的战功,升他做了道员。

1862年,也就是同治元年,江南战事吃紧。因为曾国藩的推荐,(主人公)直接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他担心石达开那边的势力会从郴州、永州那边来犯,影响他母亲,就请求回家尽孝,顺便把守住上游,多次击退了敌人。四年后,因为战功卓著,他被加封为布政使。当时江南虽然平定下来了,但是太平军降兵又反叛了,从湖北金田杀进郴州,几千里地都没人敢跟他们硬碰硬。他主动请缨去打,结果把叛军打得大败,还被皇上赐了个“刚勇巴图鲁”的称号,听着就厉害!十年后,他母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山东按察使。

1875年,光绪元年,他到山东上任,做了不少平反冤假错案的事儿。后来升迁为福建布政使。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碰上福建巡抚文格被弹劾,牵连到了他,结果就被罢免了。没多久,因为台湾的军事需要,他又被任命为署理福建按察使。六年后,升为福建布政使。第二年,又升任浙江巡抚。他在浙江的时候,巡视沿海,加固了镇海、笠山港以及定海、乍浦的炮台。八年后,他又调任山东,继续在沿海地区加强防御。当时吴大澂在负责北洋防务,到了登州、烟台,看到(主人公)在广武修建的防御工事,觉得挺不错,就借鉴了他的经验,做了些改进,然后上奏朝廷,建议在所有沿海地区推广这种防御措施。

但是,总有些人眼红,就造谣说他海防工作马虎,这事儿还惊动了尚书和左都御史,还好最后查清楚了,还了他清白。海防军队撤了,他自己也病了,多次请求退休,最后才获准。1890年,他在家里去世了,朝廷在省城和他的家乡都为他修建了祠堂。

陶模,字方之,是浙江秀水人。同治七年考中了进士,然后被改任为庶吉士。考试结束后,他被派去甘肃文县当知县,后来又调到皋兰县。当时左宗棠是甘肃总督,正在征战回族叛军,同时还要重建贡院,以及处理各种军工事务。陶模亲力亲为,认真测量规划,老百姓一点都没受扰。

后来他升迁到秦州当直隶州知州。那年闹旱灾,几十万流离失所的饥民聚集在一起,他拿出自己积攒的俸禄,又拿出公家的四万多两银子办粥厂救济灾民,钱不够了,他还自己借钱补贴。他还修缮了养济院,增加了义田,并且对寡妇孤儿进行了救济。秦州南边,河水侵蚀城墙,陶模带人修建了三百五十丈长的堤坝和水塘,还种上了荷花和杨柳树,养鱼养虾,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定期维护。

他后来代理甘州府知府,还取消了属县的供给负担。左宗棠上奏说陶模的政绩最好,于是把他调到迪化州(今乌鲁木齐)任职。编修廖寿丰也推荐陶模,说他见识广阔,能力超群,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当时新疆回乱已久,百姓流离失所,陶模成功地团结了汉族和回族人民,让农民重新开始耕种。

当时要制定赋税制度,陶模认为治理边疆地区,应该学习周朝官制中“一易再易”的办法,建议让老百姓按照二亩地算一亩地的税收,征收六成,宽免四成。左宗棠采纳了他的建议,边疆百姓这才有了长久居住的打算。他后来又先后担任兰州府知府、兰州道、按察使,之后又调任直隶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最后还担任了陕西巡抚。

光绪十七年,我被任命为甘肃新疆巡抚。到了帕米尔高原,乾隆年间咱们的军队曾经到达过这里,皇上还刻了碑呢。“葱岭西,有地曰帕米尔,乾隆间为我军锋所及,高宗尝勒铭焉。”帕米尔东南有个小部落叫坎巨提,每年都向我们进贡。我还没到新疆,俄国就入侵帕米尔,想打通去印度的路,英国又攻占了坎巨提。国内外都在讨论要不要开战,我说:“咱们的士兵能对付土匪,可对付不了强敌啊。军需物资全靠从内地运,得花好几个月才能到。而俄国和英国有铁路,眨眼间就能运到。新疆和俄国接壤好几千里,就算把兵力增加十倍,也未必能守住。现在老百姓穷,国库空虚,不能轻易打仗。最好的办法是买机器枪,架设电报线,命令边防将领加强戒备。要控制住坎巨提原来的首领,别让他跑到俄国去,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还要和俄国、英国的大使一起交涉。” 大家还没商量出结果,俄国说要防着英国,英国说要防着俄国,谁也说服不了谁。

第二年,俄国和英国的军队又增兵进犯,将领们都气愤地请求开战,但我始终没答应。后来我就上奏朝廷,请求罢免坎巨提原来的首领。巧的是,英国人也扶持了他的弟弟买卖提艾孜木当首领,继续向我们进贡,坎巨提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会英人亦立其弟买卖提艾孜木,令镇抚部民,岁纳贡如故事,坎巨提事乃定。” 可是俄国军队还在帕米尔,居心叵测。我觉得边防工作没做好,就请求辞职,朝廷没批准。朝廷讨论要不要把帕米尔变成三国共管的地盘,英国答应了,但俄国不同意,双方就陈兵对峙。我学习德国的军事理论训练边防军队,还挑选了一百多个孩子,教他们测量和计算,打算以后把他们提拔到各部队去。我经常告诫将领们要爱护士兵,珍惜子弹。

一开始,俄国借用巴尔鲁克山安置他们管辖的哈萨克人,说好十年后归还。那座山上有水有草还有树木,在塔城西北,面积很大。“山饶水泉林木,当塔城西北,广袤数百里。”十年期限到了,俄国人却不想还。我和他们交涉,一年后才把山地要回来。俄国商人以及依附英国的一些部落到新疆来做生意都不交税,我说:“这样只会苦了咱们的老百姓!”就上奏朝廷,请求对他们免税。

话说这回族和汉族,因为语言不通,沟通起来太费劲了。汉人觉得回族人不懂事,借钱给他们,利息收得老高,高到回族人不得不卖儿卖女来还债的地步。后来,有个叫模的人,制定了一套章程,让回族人学习汉语。这下可好了,回族人都积极学习,融入了汉族社会。

罗布淖尔,就是古代的蒲昌海,那地方全是荒无人烟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横亘在新疆中部。模这个人,他计划修建一条路,从新疆南部出发,沿着青海、西藏的北部,经过噶斯、乌兰达布逊、阿耨达、托古兹尼蟒依这些大雪山脚下,蜿蜒曲折地修建,一边修路一边勘探。结果发现了几十上百处金矿、铁矿和煤矿,他想开采这些矿产,造福百姓,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工程太大了,没法完成。

于是,他在罗布淖尔北面四百多里处修建了蒲昌城,又在南面一百四十里处设立了屯防局,让回族百姓搬迁过去,形成一个个村庄。后来,那里又设立了营县,这些都是模这个人一手开创的。

二十年,日本欺负朝鲜,朝鲜想打仗,结果仗仗都输。甘肃提督董福祥当时正在北京,他开始招兵买马准备打仗,河湟地区的回族听说要打仗,心里就开始不安分了。

第二年春天,撒拉族、河州、西宁、大通等地的回族接二连三地造反。西宁的回族首领刘四伏特别厉害,他派兵去支援巴燕戎格,然后和甘肃总督杨昌濬一起上奏朝廷,请求董福祥带兵去西边帮忙。夏天,平番的回族也造反了,河西几个府都跟省会联系不上了,于是西边就向新疆求援。朝廷奏报回族造反的情况很紧急,就派了好几个将军:罗平安驻守哈密,牛允诚守卫安西和玉门,赵有正驻扎肃州,还在哈密设立了东防营务处,由道员潘效苏负责指挥军队。造反的回族派人到关外煽动新疆的回族一起造反。九月,绥来地区的回族起事,因为朝廷早有准备,很快就平定了。迪化也发生了回族响应的情况,朝廷调查发现是老百姓和官府的差役私下勾结,抓捕并处死了六个人,叛乱才平息。十月,回族包围了甘州,朝廷罢免了杨昌濬,让左宗棠署理陕甘总督,让他进关平乱。这时候董福祥已经带甘肃军队渡过洮河了,魏光焘带的湘军也到了湟水。左宗棠计划让东路的军队大规模集结,因为回族可能会往西逃窜,所以他就派兵分别驻扎在天山北部的迪化和镇西,作为中间的控制点,同时加固天山以南各个重要关隘的防御。后路准备好了,他就带着八营骑兵和步兵进入关内,经过沙漠到达吐鲁番城,回王玛木特来拜见他,左宗棠鼓励他为大义而战。到了哈密,左宗棠检阅了各路军队,让缠回族也参与其中。左宗棠觉得赵有正兵力太少,告诫他不要轻举妄动。但赵有正喜欢邀功,主动出击攻打察汉俄博、永安两座城,都攻下来了。

第二年元宵节,赵有正进攻北大通营,结果被打败了,灰溜溜地逃了回来。左宗棠派凉州的驻军去支援。二月,左宗棠进入关内,大批回族聚集在山南,左宗棠到了兰州开始处理政务,命令潘效苏督促各路将领进攻北大通营,攻破了十几个庄堡,杀死了他们的首领,歼灭了数千人,回族士气大受打击。这时魏光焘也平定了西宁,回族从水峡口往西逃窜到青海。左宗棠命令潘效苏等人出塞,在玉门山一带布兵,不让敌人跑到平原地区。青海的蒙古族实力很弱,长期害怕回族,向朝廷求救。朝廷决定让魏光焘和董福祥两路军队追击。左宗棠认为军队深入边疆,粮草运输困难,会加重百姓负担,内地也会空虚,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停止追击的计划。新疆的将领担心回族继续往西逃窜,也向朝廷求救。朝廷决定让提督邓增从青海出兵,张俊负责北路防线。左宗棠认为敌人如果不掠夺玉门、敦煌的物资,就不会轻易侵犯新疆,他又请求朝廷取消追击的命令,让邓增驻扎肃州作为支援。魏光焘带的湘军回到陕西,因为他和董福祥关系不好。

回族从青海进攻玉门,牛允诚等人击退了他们。左宗棠命令玉门军队前往安西。五月,回族大举进攻,刘四伏到处抢夺粮食,各路将领奋勇作战,金兰益一人一马冲入敌阵,在牛桥大败回军,斩杀俘虏数千人,在沙漠中因饥寒而死的人超过一半。刘四伏带着一千多骑兵逃跑,中途被伏击,被抓住了。于是,把投降的回族迁徙到塔里木河边,按人口分给他们土地。关内关外都平定了,论功行赏,左宗棠被授予总督的职位。

一开始,关于要不要打仗,大家意见不统一。张之洞说:“国家强弱取决于人才,人才不足,不管是和还是战,都没什么把握,就算打胜仗也没什么好处。” 接着他又说:“天下事需要变通的方面太多了,比如减少冗员,停止捐税,裁减冗员,让京官升迁不离开本部门,官员分类管理事务,删减旧案,打破旗兵的积习,禁止士大夫吸食鸦片,分别设立算学、工艺学科目,废除武科,改变操练方法,挑选勋旧子弟到各国留学,培养工艺人才。更应该让皇上考虑到天灾频发带来的警示,体恤百姓的困苦,重视内政的修缮,认识到外患难以消除,不能一开始很勤奋,到后来就懈怠了,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长远的考虑。” 当时朝中内外很多官员都上奏章,建议变法革除积习。

张之洞说:“推行改革要循序渐进,但根本性的改革要抓紧。那些贪图享乐、唯利是图的人,就算想让国家富强,也只是在旧法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法令,这不能叫做变法;在旧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习惯,这不能叫做革除积习。想要国家富强,首先要崇尚节俭,推广教化,关心农业和商业。” 他的想法大致就是这样。张之洞在陕甘督抚多年,很想开矿、制造武器,兴办学校,推广教育,但因为资源不足,很多事情都无法做到,多次上奏请求辞职。

二十六年,他去朝廷述职,路上病了,就留在陕西。没多久,他又被调到两广当总督。皇上和太后西行,他在蒲州迎接,再次请求退休,皇上没答应,他就硬撑着病体去上班。第二年,他上奏章建议裁减宦官,大概意思是说:宦官干政,历史上太多了,咱们大清朝家法森严,从来没让内监参与政事。但是,除掉坏东西就像除草一样,如果留着根,迟早还会长出来,所以应该大力裁减。宫里那些差事完全可以用读书人来做,制定一套宫里统一的制度,以后再也不选宦官了。这不仅是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更是千古美谈啊!他还另外上奏章说:要改革政治,就要抓根本。根本就在朝廷,朝廷必须真心爱国爱民,才能要求百官爱国爱民;朝廷必须先做到不贪图私利,才能要求天下人都这样。改革的方法,一是去掉阻碍,二是打破限制,三是着眼长远。朝廷应该以身作则,克制私欲,否则就算天天说改革,也改不了。

广东向来盗贼多,他制定了详细的清乡方案,赏罚分明。军队分屯各地,允许当地州县指挥调动。一年之内抓捕斩杀了上千名大盗,钦州、廉州、肇庆、罗定这些盗贼窝点,都被一一平定。他说老百姓穷才容易造反,光杀是没用的,就让府县设立一些工厂,那些没判死刑的犯人,就让他们去工厂劳动改造。广东很富饶,但是向老百姓收的税比其他省份都多,一年收不到五百多万两,就从赌博中收税,还是不够,就向外国人借钱。他看到老百姓已经穷得不行了,想减轻他们的负担,想做点改革,结果都被阻拦了。他多次上奏章请病假,刚被批准调任,九月,就在广州去世了,追赠太子少保,谥号勤肃。

他年轻时是穷秀才,靠自己努力学习,和平湖的优贡生顾广誉、震泽的秀才陈寿熊、吴江的举人沈曰富一起互相勉励。做了官以后,大学士阎敬铭、总督杨昌濬都曾经推荐过他,但他没告诉他,他自己也没去感谢他们。他生活简朴,不摆架子,为人谦逊,下属都抢着为他做事,没有人敢用私事来麻烦他。他死后,兰州和迪化都为他修建了专祠。

李兴锐,字勉林,是湖南浏阳人。当时广东的贼寇作乱,他作为秀才组织乡勇维持地方治安。曾国藩率领军队东下,下令他负责军队粮草供应,驻扎在祁门。江南地区饿肚子的人成千上万,李兴锐担心贼寇会乘机作乱,提前准备好木筏渡河,保证了大家的安全,因此被朝廷任命为知县。后来好几次都被推荐升任知府。

同治四年,唐义训和金国琛的两支军队驻扎在徽州,因为索要军饷闹起了兵变。李兴锐听说后,一个人骑着马就去了他们的营地,劝说他们说:“你们不远千里来参军打仗,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吗?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要是让贼寇知道了,从后面偷袭我们,那我们大家就都没命了!军饷发放不下来,责任在朝廷。我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后要是还没解决,你们尽管杀了我!”士兵们说:“我们听您的!”然后李兴锐暗中查出兵变的主谋三人,向曾国藩报告,将他们处死了,这才平息了兵变。金陵城攻克后,剩余的军饷有四十多万两银子。李兴锐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遍地都是死尸,于是拿出剩余的银子买了一块地,修建义冢,将无主的尸骨掩埋。

八年后,李兴锐调任直隶,担任大名府知府,之后升任道员,后来请求退休回家养老。曾国藩再次督办两江总督,又请他负责军营事务,并与彭玉麟一起制定海军营制。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接任两江总督,也很信任他。当时日本正窥视台湾,沿海地区戒严。李兴锐向李鸿章建议,亲自前往江阴、狼山、吴淞、崇明等地勘察地形,选择险要地段设置防卫,并且率先提出在沿海修建炮台的建议。

光绪年间改元后,李兴锐负责上海机器制造局的全面工作,广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增建铁船炮厂,他亲自督促工程,耗时十年,规模才基本建成。后来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朝廷命令他和鸿胪寺卿邓承修一起前往勘察中越边界。

十二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出使日本的大臣。结果路上生病了,没去成。过了三年,他补任天津道,很快又调到山东东海关道。威海被日本人占领了,老百姓都吓坏了,他主动提议勘定边界,双方互守各自的区域,老百姓的生活才恢复了平静。他处理外交事务,思路特别清晰,该答应的事情,一口答应就立刻办;遇到不能答应的,就据理力争,经常让外国人服气。

后来他升任长芦盐运使,又历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二十六年,他升任江西巡抚。义和团闹事,一些顽固的百姓跟着起哄,不安分,十几天的时间就毁坏了几十座教堂,抢劫了教民的财产,积压的案件有两千多件。他弹劾罢免了十几个失职的官员,限期三个月结案,并且建议赔偿损失八十多万两,只是通过节省军费来弥补这个窟窿。和议达成后,赔款高达上百万两,他还继续节省军费来支付;如果还是不够,就从土药和厘金税收中想办法,绝对不增加老百姓的一点负担。南赣镇的申道发统领军队骄横跋扈,不服从命令,他首先弹劾罢免了他,军队纪律才开始好转。

他长期在国藩手下做事,处理政务都遵循国藩的思路,注重实际执行。当时朝廷正在推行新政,他就上书十条建议:开办特科考试,整顿学校,考核官员,设立银行,铸造银币,维护币制,设立保险公司,改进农业政策,加强军事建设,最终目的还是在于用人,以此来达到安内攘外的目的,他的建议非常深刻。不久,他又调任广东巡抚。

二十九年,他署理闽浙总督。福建自从战争以来,设立了很多机构,什么善后局、济用局、劝捐局、稽核局、税厘局等等,机构臃肿,弊端丛生。他上任后,裁撤了这些机构,合并成了一个财政局,权力才统一起来。于是他制定了常备军制度,裁减冗员,节省开支,福建的情况才逐渐好转。一年多后,他又调任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就病死了,死后被追赠谥号“勤恪”。

史念祖,字绳之,是江苏江都人,刑部尚书史致俨的孙子。他从小就聪明过人,特别喜欢读兵书。成年后,他花钱捐了个通判的官职。后来跟着乔松年将军去解蒙城的围困,立下了功劳。

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后,捻军势力更加壮大,安徽北部地区一片混乱。史念祖率领军队收复了英山,又攻克了高圩。雉河集是张洛行这个捻军头子的老巢,由英翰防守,当时被重重包围,英翰誓死抵抗。史念祖想出了计策,把英翰救了出来,自己却留在了雉河集,约定二十天后在城下会合。他实行均粮法,多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他还经常坐在城墙上弹琵琶,教士兵们唱歌,捻军出来查看,都非常惊讶。有一天,他听到枪炮声,知道援军到了,于是和捻军展开激战。他命令百姓登上城墙防守,又挑选了四千精兵分路夹击,四处扫荡,捻军大败,他见英翰的时间只比约定晚了不到两天。他几次被保举为道员。

同治六年,史念祖的军队转移到凤阳。当时捻军首领李允谋正计划偷袭庐州和凤阳,并前往五河找李世忠。史念祖探知了这个消息,巧妙地劝说李世忠把李允谋绑起来献上,然后押解到寿州处决。因此,他升任了按察使。后来他又去支援滕县,取得了胜利,军队回师途中,一万多捻军追在后面。史念祖就挖深沟,设下陷阱,暗中转移,追兵很多都掉进陷阱摔死了,大家都佩服他的智慧和策略。他攻克了东平,被赐予“捷勇巴图鲁”的称号。

同治八年,史念祖被任命为山西按察使,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朝廷担心他资历和名声不够,就把他和直隶按察使张树声调换了官职,并让曾国藩进行考察。曾国藩评价史念祖为人明智爽朗,经过磨练一定能成为大器,但建议暂时让他缓一缓,不要承担太大的责任。于是,史念祖被免职,只保留了直隶的差事。同治十年,史念祖被降职为甘肃安肃道,负责关内外的粮运,他把粮草供应得井井有条,西征军队都依靠他来解决后勤问题,深受左宗棠的赏识。

光绪四年,他当上了山西按察使。做了不少平反冤假错案的好事,但因为在处理俞应钧等人的案子中,与左宗棠意见相左,结果又被人弹劾罢官了。十年后,他又被起用,担任云南按察使。后来又调到贵州,最后升任云南布政使。那时候,总督岑毓英带兵出关打仗,急需军饷,而当时的巡抚张凯嵩和他关系不好。他给岑毓英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建议把地丁钱、漕粮交给巡抚调配,把厘金、杂税用来供应总督的军饷,他还帮着岑毓英贷款筹措军粮军械。岑毓英很感激他,暗中向朝廷推荐他。

光绪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广西巡抚。广西当时盗匪很多,他到任后就挑选精兵强将追捕土匪,严惩不贷,土匪们都销声匿迹了。后来因为被指控失察贪污,被免职了。光绪三十一年,朝廷赏赐他副都统的衔,让他去奉天协助将军赵尔巽处理赈灾事宜。之后,他又负责管理三省的盐务和财政局。奉天的官吏作风不正,贪污受贿成风,各种弊端层出不穷。他协助赵尔巽大力整治这些弊端,减轻苛捐杂税,减免繁琐的赋税,结果一年下来,财政收入翻了一番。朝廷对此非常嘉奖,晋升他为记名副都统。后来赵尔巽调任四川,徐世昌接替了他的位置,又弹劾他罢官了。宣统二年,他去世了。赵尔巽多次向朝廷上奏他的功劳,朝廷最终恢复了他的巡抚原职,并给予了抚恤。

文章最后评论说:在刚刚平定战乱之后,要安抚百姓,保卫疆土,首先要整顿吏治,但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像宝廷那样文武兼备的人才,也很难取得成效。宝廷的政风强硬果断,瀚章的治理清廉公正,而昌濬则多少有些姑息迁就。树声有智谋,秉璋办事细致认真;荣光、士杰都擅长带兵打仗,但在行政方面有所欠缺;兴锐注重实际效果,而念祖则喜欢耍权谋;模独具慧眼,眼光长远,能看到问题的根本。这十个人虽然政绩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贤名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也算是继承了曾国藩、左宗棠的光荣传统吧。